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篇1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比较趋同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管理,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比较

1.准则定位及适用对象

旧准则包括9章54条,新准则共9章49条,从数量上进行了精简,旧准则的定位为“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新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统称会计制度)等,由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大大拓宽了之前所界定的范围。旧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新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这是由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事业单位改制。事业单位改制首先是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新准则去掉了“国有”两个字,表明今后事业单位无论是否国有都可适用,更好地顺应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大潮流。

2.财务报告目标及使用者

旧准则没有提及财务报告目标,但主要体现了“决策有用观”,这是因为决策有用观符合当时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要求,能够满足会计报告使用者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了解。新准则明确体现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旧准则没有提及财务报告使用者,新准则指出“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3.会计核算基础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新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某些行业事业单位已经引入权责发生制,如“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因此,从决策有用观向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兼顾的会计目标转变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4.会计信息质量

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多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及时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业务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不总是与它们外在的法律形式相一致的,当业务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法律形式不一致时,事业会计人员应当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权责发生制的补充,和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同样处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如果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业务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进行,而这些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会计核算工作如果不及时,就很难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5.财务报告

旧准则指出“会计报表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新准则指出“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一)资产负债表;(二)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新准则会计报表附注多了“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其主要构成、增减变动情况等”,这些变化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更为完善,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报表的理解并据此决策。

二、新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

1.会计信息质量

新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包含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及时性、重要性等信息质量特征,清晰明了,表现出了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趋同,但缺少了谨慎性原则。

2.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新准则在会计要素的定义方面也表现了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按照交易和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在相关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与企业会计准则一致。同时要素分类与企业会计准则一致,资产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新准则规定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计量属性中的历史成本一致。

三、对新准则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1.会计信息质量中加入谨慎性原则

新准则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没有提到谨慎性原则,而今后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涉及到资金的投放和举债,因此,在确认、计量、报告中也会运用到谨慎性原则,是否可以考虑计提坏账准备,减值准备等,更有利于事业单位长远利益和持续经营。

2.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事业单位,出资者对其所提供的资金不要求取得资本收益和资本回收,但有着按预定用途使用的要求。所以事业单位的专用基金、投资基金都必须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对于事业基金也应按规定使用范围使用,不得移作他用,特别不得用于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实行专款专用的原则,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建议增设“专款专用原则”。

3.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色,国外与我国事业单位类似的机构一般是非营利组织,西方有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我们现有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今后,是不是可以制定一个事业单位和民间非盈利组织通用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从而达到国际上的趋同。

参考文献:

篇2

2012年,财政部先后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并于2012年4月1日和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些制度的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对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加深认识和理解,为执行好这些制度提供帮助。

一、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之间的联系

首先、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是有相同法律效力的部门规章。2012年2月7日,财政部第68号财政部令,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2012年12月6日,财政部第72号财政部令,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均是由财政部以部门令公布实施的部门规章,因此它们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两者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的,其内容体现着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基本要求,它们既是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制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制定本文由收集整理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基本依据,也是所有事业单位从事财务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的公布实施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为事业单位依法理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有相同的适用范围。财务规则第二条与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规则(准则)适用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这说明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适用的范围是相同的。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分布于十多个行业,事业单位性质又可以分为许多种,由于行业、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原有的财务制度曾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区别对待,引起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报表体系等方面的诸多不同,造成了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困难。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既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趋势,新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三、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同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包括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内部制约制度等。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两项重要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财政部门制定并实施一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监督,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提供了制度依据。

二、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区别

首先,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调整的对象不同。财务规则第一条明确提出,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则。据此可以看出,财务规则针对的是事业财务管理,调整的是财务管理行为;会计准则第一条则提出,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准则。由此可见,会计准则针对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调整的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

其次,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中的层级不同。财务规则是财务制度中顶层的制度设计,是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性设定;而会计准则则是中层的制度设计,是会计方面的方法性的设定。例如:财务规则第四十条对固定资产的表述为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墓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此条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是一种政策性的规定。会计准则第二十一条对固定资产的表述是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此条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做出了规定。

第三,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在内容上涵盖的范围不同。财务和会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两者都与资金的运行有很大关系,但范畴是不同的,因此,也引起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在内容范围上的不同。财务规则涵盖了财务活动的所有方面包括: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活动。而会计准则则仅涵盖了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几个方面。财务活动包含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仅仅是财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四,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对财务事项的处理不同。财务规则是对财务事项的规定和要求。例如: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会计准则则是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如会计准则第三十四条、事业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

篇3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内部控制 意义

一、事业单位实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于内部控制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利用资金的监察度。新会计准则对原来旧的会计准则进行了一定的修订,有利于加强对单位资金的监察。加强对资金安全的流动保护,以及利用资金的用途进行规范,有利于加强对单位资金的进一步监管,从而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有利于保障事业单位的进一步良好发展。

第二,提高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更加注重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度,要求更加准确的实际会计信息。因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度的提高。

第三,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更高的要求和规定,并且制定了更加完备的方法策略。这就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新会计准则在推行中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内部具体情况进行操作执行,这样有利于事业单位内部更加和谐,有利于内部更好的协动发展从而推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良好发展。

二、事业单位采用旧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规范不够完善

旧会计制度准则对于内部控制的规范不够明确,对于内部控制的规定特别宽泛,缺乏明确的针对性,这样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金的运转时没有准确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这样就会使内部控制系统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实行,这样内部控制体系就会出现漏洞、缺口。

(二)会计信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旧的会计制度主要是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形式,这种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大的背景下已经不能够很好的实行,所以就会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管理力度,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推动企业的进步。

(三)审查监督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不同于普通的企业单位,它的资金来源比较特殊,主要来源于财政的拨款,因此它的资金用途要进行公示,资金使用要公开化,使大众能够了解其资金的使用动向。但是旧的会计制度对于这一方面的公开公示缺乏明确的规定要求,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用途不明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事业单位采用的旧会计制度审查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不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就会造成事业单位资金使用不够公开透明,从而造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失调。

三、采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改善旧的会计准则制度从而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样有利于改善旧会计准则制度的漏洞,弥补旧会计准则制度的不足,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规范

在新的会计准则制度下要加强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部门,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内部控制部门能够按照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办事,这样可以使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更加有序的进行管控,明确内控部门的职责、规范权力,制定完善的内控管理流程使内控部门能够按照流程顺序进行,这样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旧的会计信息制度下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但是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严格要求,这样能够很好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内部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了明确的规定,这样就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形成良好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

(三)加强审查监督机制

第一,事业单位的上层管理人员要在自我意识上有提高,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在自我意识提高的情况下进行制度的规范,加强内部管理控制使内部的审查监督机制更加完善,弥补监察漏洞,加强内部控制。第二,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资金利用情况的公开公示,使大众能够更好更清楚的了解事业单位资金的利用动向,从而使资金利用更加透明化更加有效率,这样能够从源头上防范腐败,也可以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选举内部管理人员,通过民主选举了解民众的意向从而能够更好的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样能够很好的加强内部控制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进步。

四、结束语

在大的经济环境下旧的会计准则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于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体系,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完善内部审计监察制度加强内部监察力度,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事业单位永久的运转,从而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社会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宋晓东.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5,(10):50-50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089-02

一、会计核算的弊端

(一)会计核算基础欠妥

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然而,事业单位多数都存在经营性业务,单独从事非经营性业务的很少,而且实际上这两种业务也很难完全区分。因而费用也难以分摊。要求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容易使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

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采购与付款环节相分离,采购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若二者间隔跨年度,便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现象,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事业单位在其经营性业务的会计核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对非营利性业务采取收付实现制。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事业单位既要接受财政部门对预算资金的价值管理,也要对自身预算资金的价值与实物双重管理,而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往往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性,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法,造成会计事项的不配比。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除财政资金外还有其他收入来源,甚至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还可以收抵支;同时,诸如收支等重大会计事项是跨年度的各类学校,采用收付实现制则直接影响收支计量与确认以及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对事业单位来说,也需要编制预算作为其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不采用权责发生制而采用收付实现制的预算是很难奏效的,这不仅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为了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以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对收入类的核算不统一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即对事业单位实行收支统管。具体来讲,就是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补助收入要纳入单位预算;取得的属于预算外资金性质的收入要首先上缴财政专户,从财政专户核拨回来的预算外资金要纳入单位预算;事业单位其他不属于预算外资金性质的事业和经营收入等,直接纳入单位预算。显然,《规则》事业单位收入包括其中的“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科目的核算与“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有关规定不相符。

因此,建议取消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的规定,将经营活动的收入并入事业收入。在收入类中增设“财政返还收入”项目,将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批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新增的“财政返还收入”科目中,这样比较合理。

(三)固定资产核算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1.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在资产负债表中也仅以原值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形态,不计提折旧。其实,无论固定资产的具体用途是什么,其价值一定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减少。而事业单位业务活动中的成本并不包括折旧费用。因而所产生的固定资产折损价值得不到反映,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增,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

2.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更新和维护所需要的资金大都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同时,对固定资产的转让,清理收入和清理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发生的损失,用相应增减修购基金的核算方法来解决。事业单位的这种以收入为依据提取修购基金的做法,不计算盈亏,不考虑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实际上虚增了资产总量,无法提供固定资产现有价值以及净资产的真实情况。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价值的歪曲披露,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不能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资源及其使用情况,使不少单位对使用固定资产要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淡薄。因而重购置、轻管理。不重视挖掘生产潜力和提高设备利用率,甚至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事业单位应参照企业的做法,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按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取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作为净资产的一部分的做法,积累固定资产更新资金,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四个项目,使之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原有规模、磨损价值和减去折旧后的净值以及正在建造和正在清理过程中固定资产的全面状况,真实、可靠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有价值,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预算资金管理方面

现行的零基预算办法缺乏对预算单位和人员的有效控制,缺乏编制预算时所需的基础数据及其合理依据,缺乏对现有数据真实性、合理性的有效鉴定手段,缺乏对经费定额确认的科学手段;预算的审批与资源配置具有主观性,影响了财政资源配置效率;预算科目属于粗放型模式,编制不规范,预算批复不及时以及年度预算调整频繁;预算模式过于陈旧,绩效与经费不配比、预算编制与资金管理,预算透明度模糊。会计核算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核算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于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必须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而不能到支付完了后再来明确。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即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如何支付(即占用何指标、列支何科目),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核算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二、会计报表存在的缺陷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十四条规定:“会计报表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因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所以,从会计报表体系上看并不要求事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从具体会计报表结构上看,资产负债表仍沿袭了我国传统预算管理体制下的资金表格式,采用的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它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的结构形式,并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这正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会计报表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建议:

1.取消资产负债表中收支类项目,仅列示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类要素。因为在作为反映某一时点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这一静态报表中列示收支类项目是不必要的,不仅报表内容与其名称不吻合,而且与收入支出表的关系显得有些重复。

篇5

【摘要】财务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中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在 2013 年初颁布了新修的会计准则,相对原会计准则,新准则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在许多地方也有很大的改进,本文就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 新会计准则 财务管理 影响

一、前言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如实反映财务情况;明细收入和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重视制度建设,规范财务行为

在新制度的指定,需要依托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方针,财务制度也是如此,必须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客观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准则实施,并在进行财务行为时要遵循财务制度,事业单位必须要有良好的支出约束机制,严格按照制度相关规定要求办事,防微杜渐,及时改进弊端,节约资金,检查经费上的不必要浪费,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利用率。

(二)更加满足预算管理要求

以前主要看重预算,不重视财务会计,新准则要求必须重视预算和财务会计,预算可以确保事业单位的更加良好的运作,而财务会计又有助于提供会计信息,同时新准则也全面体现了收支管理,因此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系统才能更好得到加强和完善,同时新准则的颁布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更加有章可循,进入了更好的科学化管理。

(三)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在会计核算时,事业单位必须以真实的经济业务或事项作为依据,真实客观事业单位的会计的相关情况和结果,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把经济业务或事项一起纳入到会计核算中来,从而全面又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开支收入情况、效益情况、预算执行等情况,新准则在所增加的“全面性”强调会计核算需要将经济业务或事项并入进其中,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的更加完整和全面,同时新准则也对以往的相关性、可比性和及时性原则进行了说明和排列。

(四)引入权责发生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引入权责发生制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还可以缩减成本,并且和决策的有用性是紧密相连的,后者的会计信息与会计核算基础也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事业单位有不同需求,在新准则下都被有所涉及。事业单位尝试着引入责权发生制,在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模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五)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1.强化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针对常见的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没有统一性,还有相关资产不入账等情况,新准则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没有相关凭据、不能取得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下,允许以取得资产作为金额入账,并且在会计报表中的附注里写清楚,这样的情况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进行更好的比较,促使资金及时入账,对资金的管理有很大帮助,也保证其安全。

2“.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

新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事业单位的“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在新制度中也明确规定了,折旧和摊销不是计入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

这个办法充分地兼顾预算和财务管理的需求,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口径也不收到影响的情况下,更加有助于体现资产的价值消耗情况,对事业单位落实“实物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原则有很好的推进作用,针对内部成本核算,引入“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也为事业单位提供了相关会计数据的支持。

3.加强对财政和非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加强净资产的管理

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在新准则下重新作了调整,针对“事业支出”科目,面向财政补助支出会单独进行明细核算。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及结转和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分配情况上,建立了一套合理科学、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有利于推进和加强事业单位支出和分配行为,有助于事业单位的良好健康发展。也对财政资金的科学精细化管理和部门预算管理有着根本性的作用。

(六)财务报告体系得到完善

从新准则我们可以看出,原来的会计报表由财务会计报告替换,会计报表和附注组成财务报表,相对于原来的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多了很多内容。会计报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同时增加了内容和附注,对于这项调整,使得报表里的主要项目就有更加明确、有深度的解释和说明,使财务工作者对会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非常有帮助,另外,新准则对财务会计报告编制有了明确的要求,数据的真实性,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以及报送的及时性。

篇6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财务管理 影响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单位财务行为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是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各项财务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各单位可据其制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在本地区、本部门实施的财务制度。财务制度的制定,必须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紧密结合单位财务管理的客观实际,按照国家关于制定财务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进行。不能违背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明确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如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单项的管理制度(如加强办公费、出差费、汽油费等管理制度)、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如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更符合预算管理要求

事业单位的预算是中国部门预算体系里的一部分。新会计准则的修改中要求预算更为精细的管理,例如在有关会计目标以及核算的基础方面,不但要知道财务管理的要求还要表现关于财政的预算管理信息需求。以往事业单位里的会计核算只要求符合预算管理,但是却不注意给出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的信息。会计信息和预算信息基本上是一样的,财政部门才是会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新规则表明事业单位的会计使用人员包含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债权人,自身以及别的利益关联者等。除了财政部门以外其他的人更加关注的不是预算信息,而是会计决算信息。因为事业单位一般使用财政的资金来完善财务会计的报告体系,规范核算的行为,提供标准信息,有益于相关人员的监督,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促使建设和谐社会。在以往的模式里不注重财务会计只注重预算,现在是两者并重,预算可以保障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而注重财务会计有益于提供好的会计信息。新准则还实现了收支管理的完整性。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能够更好地建设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体系,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出台标志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进入了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新时代。

(三)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

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新准则对原准则中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原则要求进行重新表述和排序,并增加了“全面性”要求,强调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增加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

(四)尝试性地引入权责发生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引进权责发生制有益于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益于降低成本。决策的有用性和加入权责发生制是密不可分的,决策的有用性的会计信息在极大的程度上跟会计核算基础有关。因为这些新准则许可在某些业务与行业里使用权责发生制。这些可以推动行政成本的核算,特别是高校里核算学生的培养成本。新准则也给以后的修改留有一定的空间,有的规定在经验还不足够的情况下依照以后的规定来执行。而且新事业单位准则对于不同的事业单位都可以比较真实的反映其资产消耗,还具有一个统一的要求,有助于资产的精细化的管理,给公共产品或者是服务提供了信息的支持。新准则对各种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信息需求都有所兼顾,尝试性地引入权责发生制,将对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模式带来了冲击。

(五)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1、强化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新准则针对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明确了资产计量原则,在无相关凭据、无法可靠取得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可以用取得资产的名义金额入账,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促进资产及时入账,加强国资管理,确保国资安全完整。

2、引入“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

新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新制度规定了事业单位“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不是计入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一方法兼顾了预算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在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口径的同时,又有利于反映资产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原则,为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3、加强净资产的管理,加强对财政和非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

新准则第三十条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在净资产科目下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等科目,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新制度还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及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分配情况设计了科学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这些规定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促进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基础性作用。

(六)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新事业会计准则保留了会计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新准则又让财务报告的体系更加完善。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第一次在财务大帐里核算关于基本建设的支出合并,并且增加了在建工程的部分。在新的事业也单位会计准则里,用财务会计报告替换了原来的会计报表的概念。也体现了事业单位里的会计信息的理念与方式的创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而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和附注构成。相比于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有着更多的内容。会计报表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不但增加了内容,而且还加入了附注。这也是新准则的进步,这一项内容对于报表里的重要的项目有了更深层次的解释与说明,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除此之外,还对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要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作了要求。

三、结束语

新事业会计准则的出台是适应财政方面改革以及事业单位的一些改革而推出的,对于改善事业单位的状况有帮助。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这些影响大多是积极地,可以兼顾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可以完善事业单位相应的会计体系,并且更加符合预算管理,尝试性地引入的权责发生制更是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还可以让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新会计准则对加强资产的管理,完善财务报告体系都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征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S].2012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引言

我国于去年制定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并于今年一月一号进行了全面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简称会计准则),在保留了原有会计制度很强合理性的前提下,致力于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政策调整为与其它经济事项的发生相一致。对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重新界定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等几个方面,由于会计准则上已给出清晰而且条理的解释,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二、新会计准则推行中出现的问题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惯性,即企业中原有的一些方式很难被打破。会计准则实施作为一部新颁布的准则,无论在制定过程中考虑的多么周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对会计准则在近半年的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概述。

(一)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不足

新会计准则从确定实施到具体落实给企业留出了相对充分的时间。然而事业企业是组织结构相对复杂的个体,同时具有数量庞大的员工。财务工作作为企业各项活动的核心,相关方面的调整必然引起事业单位相关领导的重视。事业单位领导虽然在积极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新的制度,但在求稳心理的作用下,在真正的对会计制度进行推行时,大多数管理者采取观望态度。对于一般事业单位而言,在缺乏相应的惩罚与约束机制存在的情况下,大约在13年三月份后才开始对员工进行集中培训,这显然是不符合相应规定的。

虽然我国财政部规定了会计准则于2013年一月一日进行全面实施,但是延期实施的后果是什么、实施后的效果应达到一种何种水平等问题都未被做出界定。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实施很有可能变成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从而失去了新会计准则推行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重视程度不够

事业单位对会计准则的重视不够首先起源于上条中我们所论述的相关法律的惩戒措施不够。而这同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性质息息相关。我国事业单位的存在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方便广大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而设置的。虽然历经数年来的改变,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不再完全依赖于相关财政支持,然而财政拨款仍是事业单位经济来源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局面,事业单位中员工的薪酬或者是工作变动与该单位的经济绩效正相关性较弱。既然经济绩效不是判断事业单位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那么财务或者说会计处理的重要程度就会降低。事业单位对于新会计准则的推行是以合规性为目的的,当新准则中出现一些问题时,这种按部就班的方式是很难发现不足所在的。当事业单位有其它的相关规定进行执行时,会计准则的推行并不能获得相应的优先权。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抵触情绪的存在

本文在前文中提到了企业惯性的问题,然而企业惯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个人惯性所构成的。以往事业单位采用的完全是收付实现制的账目处理方式,操作较为简单,可以轻松掌握。而新会计准则将权责发生制部分融入其中,以及新科目的设置大大提高了事业单位账目处理的难度。员工从事较为复杂的工作是需要有较强的激励作为保证,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导致其现基本采取终身制的雇佣方式,内部员工再不出现大的疏漏的情况下不会被解雇的。同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梯度较低,工资缺乏必要的差异度,工作人员按照新会计准则工作后并不能有效改变自身的收入,这无疑降低了其积极性。另外就是事业单位现有的部分财务人员不能满足合理处理新会计准则的能力。事业单位的人员流动与交流情况较差,大多数财务人员已经按原有会计准则工作了较长时间,转变工作方式十分困难。当这些工作年限较长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与学习时,新来的工作人员对于一些事项又缺乏相应经验。事业单位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现象并不少见,其员工工作职责的不明确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阻碍。

(四)技术支持程度不够

事业单位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分系统、分行业的会计处理方式,会计处理系统存在差异。譬如铁路部门在新会计政策实施后依然只承认自身系统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资格证,这显然是不合理与不合规的。新会计准则更倾向于大方向上的引导,对于一些细微的特殊问题缺乏相应的依据。不同事业单位原有的科目应如何对应新会计准则,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技术支持的另一方面则是会计软件的支撑。会计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现已成为当代会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原有会计处理多种会计软件已有成熟设计,然而新会计准则在保持了与企业单位会计制度大部分相似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会计相关软件的开发与运用直接影响着新会计准则的落实时间与程度。

三、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新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毫无疑问,新会计准贼是一种进步,表明了今后会计处理统一化与标准化的一种大趋向。在对以前文献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案例的情况下,本文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帮助。

(一)财政部门做好相关工作,保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财政部门既是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又是对事业单位执行新会计制度的监管方,其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财政部门能否起到自身应有的作用也就成为新会计制度真正推行的关键。财政部门所做到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首先是对新会计准则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当会计准则开始实施后反而要加大对新会计准则的宣传工作。实施前的宣传工作所对应的客体主要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明白新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并做好改变工作方式的习惯。而当新会计准则具体实施后,宣传的对象则变成了新会计准则所有利益相关者。财政部门要利用好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让广大相关者清晰新会计准则是什么,进而减小推行中的阻碍。作为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方,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最具有说服力。财政部门应该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并积极组织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进行相关交流,以加深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财政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新会计准则实施工作方案。将新会计准则实施时间阶段化、具体化,将责任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单位之中,将评价结果及时的反馈给相对应单位。同时处理好原有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准则的衔接工作,力求不出现大的交接空白。

(二)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

财会队伍的建设最重要的阵地是高校财会人员的培养。在新会计政策颁布实施后,相应的大学教材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来保证学生对于新会计准则看法的正确性。新会计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同时给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学科功底与丰富的财会经验毫无疑问是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要加强训练的。然而财会人员的学习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当新的政策或者是条例颁布时,财会人员应该具有迅速理解政策含义、遵照政策循规工作的能力。

(三)消除相关人员抵触情绪

消除员工的负面情绪的关键在于如何消除老员工的抵触情绪。首先,要让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明白新会计准则的合理性与重要性,这是一个需要对员工反复强调的问题。其次,对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采取赏罚结合的方式。例如采用知识竞赛、趣味问答等方式潜移默化的改变财会工作人员对于新会计准则的敌对情绪,并加深其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

(四)尽快做好财务软件的升级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尽快的调整相关的会计核算软件与会计信息系统,提高新会计准则落实后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彦,王建英,赵西卜.政府会计中构建二元结构会计要素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04).

[2]阎达五,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会计实时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3(04).

[3]赵西卜,刘瑜宏,施武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取向——《会计研究》十年文章述评[J].会计研究,2003(04).

篇8

关键词 事业单位 权责发生制 会计核算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概述

(一)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决定经济主体的核算标准以及核算方法。目前,我国主要两种会计核算基础:一种是收付是限制,另一种是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是指按照本期所实际收付的现金或款项来确定本期的实际收入和费用,收付实现制主要强调“现实性”,即不论款项是否在同一会计期间,只要是实际发生的都做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进行核算入账。而权责发生制则是对一个会计期间的应当发生的各种收入和费用作为核算标准,权责发生制主要强调“期间性”,即无论款项是否发生,只要是属于本期的账务往来都必须计入本期的会计核算中。

(二)收付实现制的弊端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国家集中支付制度、采购制度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收付实现制在我国事业单位核算中所表现的弊端也愈加明显。

1.收付实现制在政府采购制度以及资金集中支付下的弊端

在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以及资金集中支付之后,收付实现制的采用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真实的会计信息。首先,以往事业单位的各项运作资金都是通过财政拨款,主要是货币资金。而国家实行资金集中支付之后,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的划拨不再是货币现金,而是反应为收入的增加和费用或非货币性资金的增加,而收付实现制并不能反映出资金的流向变化。其次,事业单位在进行材料采购时,需要确定何时进行资产的确认入账。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法下,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发生款项时的单据作为入账核算的依据,如果出现跨年采购,那么该项会计信息就不可能被完整地记录在事业单位的会计账簿中。

2.收付实现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固定资产状况

事业单位在收付实现制下对于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不能准确核算固定资产的实际净值,最终使得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差甚远。虽然目前事业单位会将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对固定资产耗费的进行一定补偿的“备用金”。但是这种方法既不科学,也给某些妄图谋取私利之人提供了可趁之机。另外,收付实现制的实际核算方法,使得一些已经归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反映在账面上,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困扰。

3.收付实现制下会计报表信息不全

目前,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并不编制现金流量表,单位内部资金的使用状况和运作效率不能得到完整地反映。另外,事业单位在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同时还要编制收入支出表,单位内部收支状况出现重复列支。而且,由于对于资产、负债的核算都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由这些会计信息所整合而成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也就失去了其作为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依据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是我国事业单位未来会计核算的必然发展趋势。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混乱的现象,规范事业单位核算基础,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外,权责发生制相比较收付实现制拥有更多优点,也更适应未来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对于财务管理的更高要求。

(一)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收付实现制的一个很大缺点就是不能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信息,不管是对于固定资产、负债以及收入成本、费用等的核算都限于其核算方法的缺陷而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实行权责发生制则可以有效避免这类问题,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权责发生不仅可以解决跨期收支不清的问题,还可以全面及时地记录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费用支出等,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为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以及未来财务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能够更好地反映政府的财政信息

政府的财政报告是政府财政状况真实的反映,但是政府的财政信息缺乏透明性一直是我国政府财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随着我国逐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以及国库集中支付,如何提高政府财务管理效率,提高财政透明度成为了政府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为政府提供全面的财政信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同时,运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有效反应出政府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避免政府将相关的运营成本转移。这不仅增加了政府财政信息的真实度,也有助于推动我国政府财政机制的进一步改革,促使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

(三)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事业单位也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许多事业单位不再是像以往一样吃皇粮,不论是其业务服务模式以及资金运作模式都在朝着更加经济化、效率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工作。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基础可以为事业单位节约服务成本,也为事业单位开设下级盈利性组织提供了更为适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思考

一、 事业单位的新会计准则概述

自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实施以后,事业单位会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新会计准则已经逐步适应现今单位发展的需要。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以单位内部的经济业务为对象,针对预算中出现的结果进行一系列的反映,以达到为管理层以及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存在两面性,如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对事业单位的收支等问题。在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表示,事业单位的任何支出都必须明确支出项目的核算以及列报工作。然而目前的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包含有其他的资金收入,这些收入以现有的会计准则的要求,可以不予登记。

二、新会计准则变化分析

自从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具体体现在预算体系的完善,会计核算方式的变更,会计科目的修改以及结账时间,结账结余的变化等四个不同的方面。

(一)会计核算方式引入权责发生制

新准则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采取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核算,但部分经济业务事项可以采取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这些规定有助于合理界定事业单位的核算基础,有利于以货币为主要的计算形式对企业的资金流向以及材料流向等进行清晰记录,为事业单位提供真实的财务数据,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真实性。

(二)会计科目有所增减

会计科目的变化是新会计准则中变化最大的一个部分。在资产科目中,删除了 “产成品”,“材料”等科目,将“现金”科目修改成“库存现金”,同时,将整个基建业务纳入到大账计算。在负债类科目中,去掉了“应付地方(津贴)”,“借入款项”等科目,加入了“长期借款”以及“长期借款”等科目。这样的科目变化使得整个资产负债业务变得更加清晰,能够精确地反映出整个单位的权利以及义务,减少整个债务风险。

(三)预算管理体系进行了完善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完善了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在进行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时,将所有的收入以及支出纳入考虑范围,通过预算编制细化的方式,对项目的支出以及基本的支出运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同时,以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观点,把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视为整个财政定额或者补助的收据,通过对不同年度的转账以及结余的情况进行收入预算的编制。这种方法的出现更加规范了单位的预算制度,满足了事业单位进行决算管理的需求。

(四)结账时间以及结转结余的变化

在旧版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以一年结转一次的方式进行收入和支出项目的核算工作,这样的方式使得收入和支出进行相应的会计计算后的结果是净资产的变动值。而在新版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改变了这一结算制度,将单位的收支科目结算的工作由原始的一年一结变为一月一结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每个月末,将相关的收支类的科目结转相应的“事业结余”,“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以及“经营结余”中,这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变化。这个变化有利于实现整个资产负债表在进行支出以及收入项目的删减之后,可以使各个项目的数据来源于原有的账簿,使得整个财务报表的编制各加科学。在年末时,可能对“经营结余”以及“事业结余”等进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科目修改,将剩余部分转入到相应的“事业基金”科目中。在年末时,根据实际情况,将“非财政补助结转”交回原单位或者留下归于本单位。如果归于本单位,则将剩余部分转入“事业基金”科目。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进行的这些预算管理的规定,可以进一步地加强整个事业单位的支出以及分配的行为。

三、对于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的思考

(一)调整会计核算基础,改变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事业单位的现金收支工作,这种核算方法可能导致无法及时反映单位的当期债务情况,同时无法及时反应出单位现有的财务风险。因此,新准则规定,事业单位一般情况下采用将收付实现制,根据财政部会计制度,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建立更贴合实际的会计核算模式,有利于提高整个财务数据反映的全面性以及真实性。同时,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通过改变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现在的事业单位多以计提修购基金的方法反应整个固定资产的减值状况,这并不能完全反应真实的资产减值状况。新事业单位准则参考国际化相关会计准则,明确根据财政部相关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可以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或者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以反映单位内部资产的真实情况。

(二)结合规定编制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

新准则明文规定,部分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单位适用的相关会计制度规定,编制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这个变化一方面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内容和格式能够与企业会计和国际惯例更为一致和协调,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提高会计报告的参考价值以及全面性,减小单位的财务风险。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可以做出单位的现金流量变化趋势的预测,通过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分析,有效地防止单位的财务风险;可以充分地反映出整个事业单位的筹资,投资等活动,满足了企业的管理层以及利益相关者对单位内部资金运营状况的了解。同时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更加完善和完整,同时满足了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多方面的需要。

四、结论

自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以来,事业单位的会计运用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虽然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理论上有着诸多的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其经营目的不同所形成了各个单位之间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利益主体分配的不同,使得整个会计工作增加了一些复杂性以及多样性。因此,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操作时,不仅需要依靠新会计准则进行企业的财务核算,也需要考虑真实的实际情况,改善整个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作者单位:诸暨市商务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主要问题 加强管理 国民共赢

对于一个事业型单位是一个独立法人机构,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是直接属于国家管辖,对于人民的服务到位对于国家的负责起着很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当今社会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和自我监管,主要体现在其内部控制制度上,内部控制制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否造福人民,贡献社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面临的现状

(一)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缺乏太多

目前很多事业型的单位,在职人员,领导等对于证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认识不够,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面多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执行,甚至有些在在职人员多是非专业的人员,所以很多侍寝的处理上面提现不出专业素养,当国家审计时,发生啦事情一切责任推给会计承担。因为加强事业型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至关重要。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未不够真正的起到作用

虽然有些企业名义上好像是建立一个晚上的强大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实际上根本起不到真正科学的作用,领导对其认识的太浅,主观意识太强烈,个人性色彩太严重,怕得罪人。有些工作人员怕影响升职或者想讨好上级,对于上级的不法行为或者违反制度的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内部控制制度完全就是一张纸而已。

1997年4月至1998年3月,中创公司在兰州融资时,该公司驻兰机构西北联络处通过时任甘肃省电力局财务处处长的顾慧娟与该财务处协议存款。1998年2月至5月间,中创公司西北联络处为感谢顾慧娟,向顾慧娟行贿。1996年至1997年,顾慧娟以借款为名,先后安排靖远电厂向“海南银通国库券再投资受益券”账户电汇公款630万元,委托时任交通银行三亚分行行长的张某进行股票交易,后款项被汇到珠海陈某的账户。此后,靖远电厂索要上述款项时,顾慧娟先后指使陈某以“珠海东区远方软件产业有限公司”之名汇入靖远电厂200万元,在电力公司财务处的互助金账户内支出400万元拨付靖远电厂,并从“广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海口海甸部”电汇靖远电厂30万元等很多例子多严重说明啦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重要性。

(三)工作人员的职业态度不够,职业技能缺失

对于很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的能力的胜任值得我们很多考虑,职业道德完全不行,多于工作认识浅谈,经过专业培训和学习的会计人员比较少。很多人员多是通过亲戚关系,走后门,甚至半路出家的才上岗的工作人员,甚至缺乏最基本的专业能力。更何况对于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的认识和执行更是难以胜任,对于领导唯命是从,对于同事只要工作能正常工作很多事情多是一只眼睁,一只眼闭着。这些多是说明啦我们的事业型单位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二、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

(一)提高全体人员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管理层

一个企业的命运很多时候多是依赖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但是一个制度是否能真正的启动作用最终得看企业的管理层,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对于制度视而不见,那么对于下属机构来说则是力不从心,更是对于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创伤,因此加强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度的认识是我们目前很多事业型单位的迫在眉睫的任务,更是杜绝贪污,腐败的有力的工作。我们要定期的对于一个单位的领导层,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加强他们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和认识它的重要性,强化企业和单位的生命线,才能给一个单位真正的生命力,管理层更是核心。

(二)提高每一个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形成一种良好的单位文化和氛围

一个企业的财务人员在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强化我们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一是在岗所有会计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杜绝特殊化,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对于会计工作能过完全胜任,独立性要较强。二是要随着现在的经济状况不断变化,同时也出现很多特殊的经济业务,对于我们会计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因此单位要加强我们会计工作者的后续继续专业的技能培训工作。三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让每一个会计工作者轮流到不同岗位,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我们会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同时对于一个企业的监管,和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会起到很多重要性的作用,杜绝每一个细节的错误,提升每一个人员的职业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有关的规定和制度

严格按照有关的人员控制制度采取轮换,对于资金保管人员的工作要定期检查,防止腐败和违法行为;对于思想的道德好的人员,敬业的人员要采取嘉奖政策;,严格执行组织控制制度的有关规定;如岗位责任制和轮换制等 同时加强企业财务预算制度,内部独立审计制度,实物控制制度,采购制度,对于有关联的单位定期考核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等,关乎到单位没有部门的是否真正起到作用多非常的重要,要让那张纸真正的落到实处,建立一个健康的企业。

(四)强烈执行单位内部审计

在加强外部审计的同时,也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自律行为,工作人员的职业态度,通过内部审计,连贯所有部门,相互监督,严格按照有关的内部审计的,内部监督原则,执行有关的工作。不仅要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同时也要注意各个部门内部的各个岗位,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的工作上的相互监督,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每个工作人员的职业修养,形成一个种良好费风气。

(五)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

现在很多政府性机关在平时工作中不注意,很多小小的细节多没有注意,已经很多事情多没有按照规定的国家法律法规执行,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一些工作。等到工作检查的时候,国家上级机关检查时,以及有关的审计部门上门查账时候,很多小小的细节多变成啦很严重的事情,导致大量官员及有关工作人员被牵连。多是对于审计以及工作的认识不过。对于工作的疏忽,导致损害国家人民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加强审计的次数,和加强审计的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的法律法规。

(六)严格执行单位内部员工奖罚制度,让员工真正认识制度的贴身性

对于单位的每一个员工要公平对待,不能出现任何特殊的情况发生,没有特殊的事情,更没有特殊人,对于好的员工我们要采取奖励政策,不仅在金钱方面,同时职业规划方面也要给予空间。相反的对于不好的员工我们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的制度执行,该罚款的我们义不容辞,对于要严厉批评的,我们要批评的,对于要辞职的,我们要强制辞职。这样才能体现我们的制度的贴身性。

三、实现国民共赢,成就未来

让事业单位更好的发挥其真正的职能,更好的为当地老百姓取得更多的福利,让中国人民成为世界的富人做到如下几点:

(1)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建立新农村,加强新农村道路建设,真正的实现村村通政策,做到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

(2)彻底根治学生的上学问题,做到有学上,上好学,确保安全问题,让老百姓全心全意的投入祖国的建设。

(3)努力加强对于当地企业的对话,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难处,因为他们是祖国建设者的主要动力和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真正的实现藏富于民。

(4)加强当地的建设,吸收投资,更好的为当地的就业服务,使得务工人员在自己的家里就能赚到钱,同时更多的实现当地的税收,实现共赢局面。

(5)更加完善落实国家的各种政策,落实到实处,到个人,到岗位。

(6)把企业,人民,事业单位,和国家连成一个整体,相互对话加强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创新。

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政府事业单位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职能,为老百姓为国家实现更多的财富,人民才能富裕,国家才能强大。

参考文献:

[1]吴巧顺.《浅谈科研单位内部控制》,2006.08

[2]梁方明.《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2005.01

[3]财政部.《新会计准则》2007.01

[4]市政府研究室,《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