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销管理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为规范直销行为,加强对直销活动的监管,防止欺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直销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直销产品的范围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直销业的发展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确定、公布。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本条例所称直销企业,是指依照本条例规定经批准采取直销方式销售产品的企业。
本条例所称直销员,是指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将产品直接推销给消费者的人员。
第四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可以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成为以直销方式销售本企业生产的产品以及其母公司、控股公司生产产品的直销企业。
直销企业可以依法取得贸易权和分销权。
第五条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员从事直销活动,不得有欺骗、误导等宣传和推销行为。
第六条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其职责分工和本条例规定,负责对直销企业和直销员及其直销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和变更
第七条申请成为直销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投资者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在提出申请前连续5年没有重大违法经营记录;外国投资者还应当有3年以上在中国境外从事直销活动的经验;
(二)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8000万元;
(三)依照本条例规定在指定银行足额缴纳了保证金;
(四)依照规定建立了信息报备和披露制度。
第八条申请成为直销企业应当填写申请表,并提交下列申请文件、资料:
(一)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二)企业章程,属于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还应当提供合资或者合作企业合同;
(三)市场计划报告书,包括依照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拟定的经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可的从事直销活动地区的服务网点方案;
(四)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说明;
(五)拟与直销员签订的推销合同样本;
(六)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七)企业与指定银行达成的同意依照本条例规定使用保证金的协议。
第九条申请人应当通过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文件、资料之日起7日内,将申请文件、资料报送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全部申请文件、资料之日起90日内,经征求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颁发直销经营许可证。
申请人持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颁发的直销经营许可证,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审查颁发直销经营许可证,应当考虑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直销业发展状况等因素。
第十条直销企业从事直销活动,必须在拟从事直销活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负责该行政区域内直销业务的分支机构(以下简称分支机构)。
直销企业在其从事直销活动的地区应当建立便于并满足消费者、直销员了解产品价格、退换货及企业依法提供其他服务的服务网点。服务网点的设立应当符合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要求。
直销企业申请设立分支机构,应当提供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证明文件和资料,并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程序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第十一条直销企业有关本条例第八条所列内容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名单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并及时进行更新。
第三章直销员的招募和培训
第十三条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可以招募直销员。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招募直销员。
直销员的合法推销活动不以无照经营查处。
第十四条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不得宣传直销员销售报酬的广告,不得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作为成为直销员的条件。
第十五条 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不得招募下列人员为直销员:
(一)未满18周岁的人员;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员;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
(四)教师、医务人员、公务员和现役军人;
(五)直销企业的正式员工;
(六)境外人员;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从事兼职的人员。
第十六条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招募直销员应当与其签订推销合同,并保证直销员只在其一个分支机构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已设立服务网点的地区开展直销活动。未与直销企业或者其分支机构签订推销合同的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从事直销活动。
第十七条直销员自签订推销合同之日起60日内可以随时解除推销合同;60日后,直销员解除推销合同应当提前15日通知直销企业。
第十八条直销企业应当对拟招募的直销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试,考试合格后由直销企业颁发直销员证。未取得直销员证,任何人不得从事直销活动。
直销企业进行直销员业务培训和考试,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直销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组织直销员业务培训。
第十九条对直销员进行业务培训的授课人员应当是直销企业的正式员工,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本企业工作1年以上;
(二)具有高等教育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的法律、市场营销专业知识;
(三)无因故意犯罪受刑事处罚的记录;
(四)无重大违法经营记录。
直销企业应当向符合前款规定的授课人员颁发直销培训员证,并将取得直销培训员证的人员名单报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将取得直销培训员证的人员名单,在政府网站上公布。
境外人员不得从事直销员业务培训。
第二十条直销企业颁发的直销员证、直销培训员证应当依照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式样印制。
第二十一条直销企业应当对直销员业务培训的合法性、培训秩序和培训场所的安全负责。
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培训员应当对直销员业务培训授课内容的合法性负责。
直销员业务培训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章直销活动
第二十二条直销员向消费者推销产品,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出示直销员证和推销合同;
(二)未经消费者同意,不得进入消费者住所强行推销产品,消费者要求其停止推销活动的,应当立即停止,并离开消费者住所;
(三)成交前,向消费者详细介绍本企业的退货制度;
(四)成交后,向消费者提供发票和由直销企业出具的含有退货制度、直销企业当地服务网点地址和电话号码等内容的售货凭证。
第二十三条直销企业应当在直销产品上标明产品价格,该价格与服务网点展示的产品价格应当一致。直销员必须按照标明的价格向消费者推销产品。
第二十四条直销企业至少应当按月支付直销员报酬。直销企业支付给直销员的报酬只能按照直销员本人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的收入计算,报酬总额(包括佣金、奖金、各种形式的奖励以及其他经济利益等)不得超过直销员本人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收入的30%。
第二十五条直销企业应当建立并实行完善的换货和退货制度。
消费者自购买直销产品之日起30日内,产品未开封的,可以凭直销企业开具的发票或者售货凭证向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服务网点或者推销产品的直销员办理换货和退货;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服务网点和直销员应当自消费者提出换货或者退货要求之日起7日内,按照发票或者售货凭证标明的价款办理换货和退货。
直销员自购买直销产品之日起30日内,产品未开封的,可以凭直销企业开具的发票或者售货凭证向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或者所在地的服务网点办理换货和退货;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和所在地的服务网点应当自直销员提出换货或者退货要求之日起7日内,按照发票或者售货凭证标明的价款办理换货和退货。
不属于前两款规定情形,消费者、直销员要求换货和退货的,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服务网点和直销员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办理换货和退货。
第二十六条直销企业与直销员、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员与消费者因换货或者退货发生纠纷的,由前者承担举证责任。
第二十七条直销企业对其直销员的直销行为承担连带责任,能够证明直销员的直销行为与本企业无关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直销企业应当依照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并实行完备的信息报备和披露制度。
直销企业信息报备和披露的内容、方式及相关要求,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另行规定。
第五章保证金
第二十九条直销企业应当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银行开设专门账户,存入保证金。
保证金的数额在直销企业设立时为人民币2000万元;直销企业运营后,保证金应当按月进行调整,其数额应当保持在直销企业上一个月直销产品销售收入15%的水平,但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亿元,最低不少于人民币2000万元。保证金的利息属于直销企业。
第三十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决定,可以使用保证金:
(一)无正当理由,直销企业不向直销员支付报酬,或者不向直销员、消费者支付退货款的;
(二)直销企业发生停业、合并、解散、转让、破产等情况,无力向直销员支付报酬或者无力向直销员和消费者支付退货款的;
(三)因直销产品问题给消费者造成损失,依法应当进行赔偿,直销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赔偿或者无力赔偿的。
第三十一条保证金依照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使用后,直销企业应当在1个月内将保证金的数额补足到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水平。
第三十二条直销企业不得以保证金对外担保或者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于清偿债务。
第三十三条直销企业不再从事直销活动的,凭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凭证,可以向银行取回保证金。
第三十四条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保证金的日常监管工作。
保证金存缴、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直销企业和直销员及其直销活动实施日常的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措施进行现场检查:
(一)进入相关企业进行检查;
(二)要求相关企业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和证明材料;
(三)询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并要求其提供有关材料;
(四)查阅、复制、查封、扣押相关企业与直销活动有关的材料和非法财物;
(五)检查有关人员的直销培训员证、直销员证等证件。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进行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合法证件;实施查封、扣押的,必须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三十六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日常监督管理,发现有关企业有涉嫌违反本条例行为的,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责令其暂时停止有关的经营活动。
第三十七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对违反本条例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有功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对直销企业和直销员及其直销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申请予以许可或者不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申请予以的许可,由作出许可决定的有关部门撤销。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未经批准从事直销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予以取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申请人通过欺骗、贿赂等手段取得本条例第九条和第十条设定的许可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撤销其相应的许可,申请人不得再提出申请;情节严重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予以取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直销企业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不再符合直销经营许可条件的,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其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直销企业违反规定,超出直销产品范围从事直销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三条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欺骗、误导等宣传和推销行为的,对直销企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对直销员,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直销企业撤销其直销员资格。
第四十四条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招募直销员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直销员证从事直销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可以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直销企业进行直销员业务培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对授课人员,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是直销培训员的,责令直销企业撤销其直销培训员资格。
直销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组织直销员业务培训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直销员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销售收入,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直销企业撤销其直销员资格,并对直销企业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直销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依照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九条直销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条直销企业未依照有关规定进行信息报备和披露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其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一条直销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五章有关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其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的违法行为同时违反《禁止传销条例》的,依照《禁止传销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直销企业拟成立直销企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应当经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凭批准文件依法申请登记。
第五十四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境内投资建立直销企业,开展直销活动的,参照本条例有关外国投资者的规定办理。
篇2
第二十九条直销企业应当在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银行开设专门账户,存入保证金。
保证金的数额在直销企业设立时为人民币2000万元;直销企业运营后,保证金应当按
月进行调整,其数额应当保持在直销企业上一个月直销产品销售收入15%的水平,但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亿元,最低不少于人民币2000万元。保证金的利息属于直销企业。
第三十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决定,可以使用保证金:
(一)无正当理由,直销企业不向直销员支付报酬,或者不向直销员、消费者支付退货款的;
(二)直销企业发生停业、合并、解散、转让、破产等情况,无力向直销员支付报酬或者无力向直销员和消费者支付退货款的;
(三)因直销产品问题给消费者造成损失,依法应当进行赔偿,直销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赔偿或者无力赔偿的。
第三十一条保证金依照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使用后,直销企业应当在1个月内将保证金的数额补足到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水平。
第三十二条直销企业不得以保证金对外担保或者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于清偿债务。
第三十三条直销企业不再从事直销活动的,凭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凭证,可以向银行取回保证金。
第三十四条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保证金的日常监管,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工作。
保证金存缴、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直销企业和直销员及其直销活动实施日常的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措施进行现场检查:
(一)进入相关企业进行检查;
(二)要求相关企业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和证明材料;
(三)询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并要求其提供有关材料;
(四)查阅、复制、查封、扣押相关企业与直销活动有关的材料和非法财物;
(五)检查有关人员的直销培训员证、直销员证等证件。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进行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合法证件;实施查封、扣押的,必须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三十六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日常监督管理,发现有关企业有涉嫌违反本条例行为的,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责令其暂时停止有关的经营活动。
第三十七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对违反本条例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有功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对直销企业和直销员及其直销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申请予以许可或者不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申请予以的许可,由作出许可决定的有关部门撤销。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未经批准从事直销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予以取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申请人通过欺骗、贿赂等手段取得本条例第九条和第十条设定的许可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撤销其相应的许可,申请人不得再提出申请;情节严重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予以取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直销企业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不再符合直销经营许可条件的,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其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直销企业违反规定,超出直销产品范围从事直销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三条直销企业及其直销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欺骗、误导等宣传和推销行为的,对直销企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对直销员,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直销企业撤销其直销员资格。
第四十四条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招募直销员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直销员证从事直销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直销产品和违法销售收入,可以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直销企业进行直销员业务培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对授课人员,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是直销培训员的,责令直销企业撤销其直销培训员资格。
直销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组织直销员业务培训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直销员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销售收入,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直销企业撤销其直销员资格,并对直销企业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直销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依照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九条直销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有违法经营行为的直销企业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直至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直销企业的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条直销企业未依照有关规定进行信息报备和披露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其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一条直销企业违反本条例第五章有关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吊销其直销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的违法行为同时违反《禁止传销条例,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的,依照《禁止传销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直销企业拟成立直销企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应当经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凭批准文件依法申请登记。
第五十四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境内投资建立直销企业,开展直销活动的,参照本条例有关外国投资者的规定办理。
篇3
近年来,一些地方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出台专门法规,建立有法律约束力的校车安全管理制度,显得十分迫切。如今,在万众的期待中,国务院公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将校车安全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高度关切,法律的威严和刚性无疑能够为校车安全增添一个厚重的砝码。
然而,一纸条例能否护佑校车驶入“安全通道”,是留给社会的一道思考题。就在《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公布的前一天,广东阳春一辆校车与一辆货车相撞,造成2名儿童死亡,15名儿童受伤。这提醒我们,《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公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呵护校车安全仍待全社会共同努力。
要强化制度执行。徒法不足以自行,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执法必严决定了法律的威慑力和公信力。以不避让校车罚款200元的规定为例,既是对机动车驾驶人的警示,更是对执法部门的考验,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一旦出现运动式执法、选择性执法,无疑会加重一些人的侥幸心理,难以形成校车优先意识,而规定也会沦为徒具观赏价值的花瓶。因此,维护校车安全必须强化制度执行,促使公众树立对于校车的敬畏意识。
要塑造汽车文明。校车事故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当下汽车文明缺失的缩影。尽管我们已经跻身汽车制造和消费第一大国,但安全行驶、礼让三先等文明驾驶意识远未形成。不改变马路竞争的“丛林法则”,校车安全就不可能“独善其身”。试想,如果公交优先尚且难以保障,在公交专用道上行驶的校车谈何优先?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引导,强化违章惩戒,只有文明驾驶内化为每个驾驶人的自觉行动,校车才能畅通无阻,平安出行。
篇4
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患,好发于颜面、胸背及颈部等皮脂腺分布较丰富的部位,以黑头或白头粉刺、炎性丘诊、继发脓疱或结节、囊肿及瘢痕为特征,并常伴有皮脂溢出。属严重的损容性疾病。本病属祖国医学“肺风粉刺”“酒刺”范畴。多因过食肥甘厚味,脾胃藴积湿热,熏蒸于皮肤;或因肺经风热,上蒸于颜面;或冲任失调所致。西医认为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包括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皮脂腺功能的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特别是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炎症及宿主免疫反应等等。历代医家及现代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各不相同,治疗方法众多,我们参照边天羽等的中医挑刺疗法配合西药治疗寻常痤疮(2012年8月---2013年4月)6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128例临床确诊为寻常痤疮[1]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龄14---38岁,平均25.8岁;病程3个月~5年。临床病情分级按pillsbury的4级分类法[2]:病情Ⅰ度(轻度)13例,Ⅱ度(中度)36例,Ⅲ度(重度)15例,IV度(重度—等簇性)4例。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3 —38岁,平均26.1岁;病程2个月—6年。病情Ⅰ度11例,Ⅱ度33例,Ⅲ度13例,IV度3例。
1.2排除病例标准:妊娠期或哺育期的患者;溴和碘等引起的药物性痤疮及职业性痤疮;有心、肝、肾、内分泌及造血系统病症者;末完成疗程及失访者。
1.3治疗方法:治疗组 ①口服四环素0.25 tid,两周后减为0.25 bid。 ②局部每晚外涂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武汉中联集团四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10g含异维A酸5mg,红霉素20万单位)。③挑刺疗法:[2]常规消毒后,用三掕针挑刺脊柱两侧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与脊突平行点上,由肩至腰部,每侧10—12针,挑刺毕,用力挤出1——2滴血液为度,用干棉球擦去血液,4-5天一次,6周为一疗程,有效可继续治疗,直到痊愈。无效则停用该疗法换其他治疗方法。对照组仅口服四环素及外涂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方法同治疗组。2组共治疗6周,治疗前、治疗期间每周记录1次患者症状、不良反应,疗程结束3月随访一次,记录症状、不良反应,并评价疗效。2组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相关药物及化妆品,局部避免搔抓、挤压,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忌食、少食肉食、煎炸、甜食、酒类及辛辣食物。
1.4疗效标准:痊愈:皮损消退≧90%,无炎症;显效:皮损消退≧60%,炎症不明显;好转:皮损消退≧30%,炎症明显;无效:皮损消退﹤30%,炎症明显,近期有新疹出现。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疗效比较 治疗组68例,痊愈33例,显效23例,好转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35%。对照组60例,痊愈21例,显效16例,好转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1.67%。2组比较(X2= 6.87,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有明显差异。
2.2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共3例出现面部皮肤灼痛、多屑等,减少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用量后反应减轻,能维持治疗。
3 讨论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皮肤病,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主要与皮脂产生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及毛囊内丙酸痤疮杆菌增殖有关,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皮脂腺的发育及皮脂腺的产生受雄激素的支配,而雄激素的增加受年龄、内分泌、遗传、饮食、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口服四环素能使皮脂中游离脂肪酸浓度明显下降,抑制丙酸痤疮杆菌和对白细胞的趣化活性①。局部外用异维A酸可溶解粉刺,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角化过程,恢复角化异常。红霉素局部外用可明显抑制丙酸痤疮杆菌的增殖。背部挑刺疗法是民间常用的疗法,一般用于中暑、急性胃肠炎等疾病。皮肤科常用此法治疗慢性颈背毛囊炎、颈背疖肿、头皮毛囊炎、痤疮等病有较好疗效[2],我科采用背部挑刺疗法治疗寻常痤疮6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边天羽等认为挑刺疗法对痤疮有一定疗效,不但可用于一般丘疹脓胞性皮损的病人,而且主要用于囊肿性痤疮、脓肿或恶液性痤疮等正气虚弱的病人,有增加机体抵抗力的作用[3]。另据文献记载挑刺疗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症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所以应用适应证广,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29.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挑战;对策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高职院校管理也是与时俱进,可谓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确是我国的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都与过去相比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慢慢被科技的发展甩在后面,传统的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也慢慢不适应现代化高校发展的步伐。为此,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步伐,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确保现代化的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服务学生,保证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有序、快速、平稳推进。当前,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的管理和发展,下大力气扶持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随着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下高职院校的管理弊端或者说不足慢慢显现出来,这对我国的高职院校管理工作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回归教育的本源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着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从而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的不断加速,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这些现象的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有问题,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现状而言,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高职院校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此,高职院校的发展也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也要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收到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第一,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快速、健康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步伐,被现实所淘汰,传统的计划经济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国社会发展今天,缘由遵循社会发展是必然规律,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经过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选择,市场经济成为当下我国发展的主要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中,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并且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对于人才而言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高尚的道德品德。正是由于这些新的要求和标准给新时代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无形中给高职院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同时学生也在新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对其要求更为严格,希望新时代的大学生具备全面才能,多才艺。正是新时代的环境,迫使高职院校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第二,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科技快速发展,我国的高校学生的就业模式和渠道更加多元化,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当代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因此而受到不小的影响,这些原因都为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第三,随着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管理要求,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信息化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时效性、便捷性等特点,学生通过网络借助现代的媒体途径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说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几乎任何信息,这样一来,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渠道更加多元,对学校传授的知识的权威性形成了挑战,同时,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很多信息的质量、价值取向等等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垃圾信息也充斥着网络环境,尤其是一些黄色信息和一些宣扬暴力的信息,这些信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干扰。因为,处于高职院校阶段的大学生在信息的甄别能力上还存在一定欠缺,他们的社会阅历相对薄弱,社会上的信息甄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在思想上也相对比较单纯,很容易去相信别人说的,这样就会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的干扰,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发生在2016年的两例典型的案例,两名高校毕生正对大学校园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还没有等她们踏入高校的校门生命就已经终结,梦想就已经破灭,据蔡舒妍的家人介绍,蔡淑妍是刚毕业的高中生,今年高考考上了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9月份即将开学。而在8月中旬,蔡淑妍误信骗子的中奖诈骗短信,被骗走了其母亲给她的一万多元学费和生活费。8月28日,她离开家约一天多时间后,于8月29日下午3时左右被发现死在惠来县靖海镇海边。这样的例子让人看了之后除了对死者的同情和对犯罪分子的憎恨外,我们没有其他的可以去做。第四,95后的现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天性比较霸道和固执,从小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挫折,为此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当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接受不了,从而造成了更多的悲剧的发生,酿成了很多人间的惨剧。第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传统的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我国的很多习俗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具有从众心理,喜欢跟风,从而诱使了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对传统的文化和习俗的传承方面造成了误导,正确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二)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对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别。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或者综合素质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差一些吗,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些,这就引发了一些学生不愿意读书,对学习缺乏信心,更缺乏进取之心,虽然像这样的学生只占少数,总体,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多比较积极向上,但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也好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或者存在的问题。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水平都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将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比本科院校的学生矮一头,这样一来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将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进取心。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年少轻狂的年龄段,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一些负能量影响,容易受到古惑仔思想,沾染一些社会上的恶性,出现攀比心理,享乐主义现象。再次,由于高职院校为了追求生源,从而放低了进入门槛,导致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经常旷课、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考试的时候不遵守考场纪律,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置之度外,这样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二、针对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挑战作出的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的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面临挑战,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作出有效的对策加以完善,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应对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传统的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中,高职院校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正是利用这些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学生,体现的是学生必须遵守这样的规章,那样的规章,摆在学生面前的是冷冰冰的规章制度,缺少的是人情味,没有更多的将学生的人是属性作为重点很好地体现出来。这样就会使正处于青春期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或者逆反心理,这样将不利于学生的管理推进。因此,在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中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学生作为主体地位,在规章和制度的设计上多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不影响学校管理的原则前提下,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尽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认真倾听学生的各方诉求,把高职院校在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制定上尽可能做到合法、合理,这样更好地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证,才更主动地去遵守学校的管理。(二)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平台。高职院校在响应国家大力扶持的政策下,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也随之发展迅速,不论是办学规模上、生源来源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也为我国的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工作增加了难道和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在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中药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平台。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平台还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要建立其科学合理的管理操作平台,通过完善或者改变传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将信息化管理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维护好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才能更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三)强化高职院校管理者的思想工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而做好这些管理工作就需要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起到主体地位的作用,要想做好这项工作,仅仅从拥有规章制度还不够,还必须对管理者在的思想上加强引导。通过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让信息化管理者在思想上与党和国家始终保持高度一致,这样才能将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道德上不会做出违背国家尊严和形象的事。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管理者从思想和行动高度重视和严格落实信息化管理制度,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总之,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些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师生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才能做好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工作,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我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作者:王晴 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德良,镇咸辉.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6(2):58-59.
[2]郭平.高职院校信息化效能评估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35-37.
[3]陈航.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及措施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31(4):101-102.
篇6
项目完成后,由县财政、审计等部门及时进行绩效评价,并在考评中引入中介机构。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达或调整资金安排额度的依据,实现资金分配与绩效考评挂钩。通过加强管理,我县财政涉农项目资金在支农惠农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龙头企业建设成效明显。2014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5个,其中省级龙头7个,预计全年可完成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27.1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二是基地建设不断扩大。2014年创办了4个部级双季稻万亩高产示范片,建成了1.5万亩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三是合作经营有新起色。2014年新发展合作社122家,总数达361家,培育家庭农场34家。桃源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工厂化集中育秧,得到上级的高度评价,并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播报。四是品牌创建业绩突出。2014年全县申报津山口福、泰香粮油、鲁胡子辣椒酱等“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4个,其中桃源黑猪、桃源鸡获得全国地标保护。五是扶贫开发迈向新台阶。围绕扶贫开发推进了50个点村扶贫工作,全年整合项目投入3200多万元,实施项目178个,帮助2.2万多人实现脱贫。六是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大跨越。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80万元按照“四美一化”的建设标准,因地制宜创建美丽乡村52个,全县涌现了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成为常德市颇具影响力的休闲观光胜地。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资金安排分散,效益低。到目前为止,涉农补贴已经发展到40多项,每个项目补贴都有特定的标准和目标,各级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发展的资金也在年年增长,但项目分散,资金分散,实施主体分散,不仅不易发挥资金聚集效应、集中解决“三农”突出问题,而且经常造成重复建设,资金使用效益普遍不高。
(二)资金管理线长面广,成本高。主要是惠农补贴资金发放工作面广量大、程序繁多,同一作物多种补贴,如种植双季水稻,享受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早稻良种补贴、晚稻良种补贴、双季稻补贴,属大户的还享受种粮大户补助,加重工作负担,不利于政策落实。据核算,目前综合成本已经占到整个发放资金的10%,无疑加重了县乡政府的负担。另外,有些专项资金的申报程序复杂,立项申报材料需要专业机构才能做好,有些指定要有资质的中介进行方案编制,无形中增加了项目成本。
(三)专项资金使用存在偏差。按省财政厅要求,为了使补贴真正达到促进粮食生产的目的,对没有播种粮食的耕地不能发放补贴资金,这部分补贴资金由县财政实行统筹安排。按要求只能用于发放漏统考漏报面积和产粮大户奖励,但我县有一部分用在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另外,有资金在财政下达到主管部门后,主管部门没有严格按项目方案实施,擅自挪项和调项,也未按程序申报审批,绕开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注重统筹协调。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规划为引导、以产业为平台、以统筹为核心的资金整合模式,依据各地产业发展实际,搞好项目立项前的调研和评估论证,原则上对同产业、同性质、同用途的涉农专项资金进行调整归并,对涉农资金实行跨部门、跨级次整合,集中财力、捆绑使用,避免“撒胡椒面”的现象。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分配机制,全面推行专家评审、项目指南、标准文本等制度,对涉农资金的规模、用途、使用方向进行严格审核。逐步对财政涉农资金和项目实行相对集中管理,特别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项目,要强化相对集中管理和统筹协调,尽力归并支出事项,避免多头审批、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
(二)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改革投资体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增加对县级财政一般转移支付的比重,减小专项资金的规模,以利于增强县级财力运用的自主性。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力责任,做到“两个区分”,即区分不同地区核定配套任务,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能力确定符合实际的配套及自筹资金规模,以使县级财力更多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区分保投入与保运转的责任,按照“项目投入主要靠上级拿、运转经费圭要靠地方出”的原则落实。
(三)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资金支付效率。一是按要求落实好项目责任制、项目招投标制、质量监督制、竣工验收制、政府采购制等制度。二是推行县级报账制,实行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与资金管理分离,管工程的不得管钱,管钱的不得管工程项目。给农民的各项补贴,由县级财政直接支付到农户;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由县级财政直接支付给工程建设单位,减少资金运行环节,堵塞资金运转中的漏洞,防止“雁过拔毛”。三是落实好国库集中支付,减少资金运转环节。由财政部门设立资金管理机构,进行集中管理、集中核算、集中支付,真正做到“管理一个账户、支出一个口子、核算一个平台”。四是扩大财政“一卡通”发放范围。充分依托现有的乡镇财税信息化网络平台,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继续扩大“一卡通”发放范围,凡属直接发放到农户的惠农补贴资金,都要进行财政“一卡通”发放,尽可能提高效率、方便群众。
篇7
智力资产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应对市场竞争的关键。知识产权可以给智力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带来便利,其获得和管理对企业将创新潜力和创造力转化为市场价值和竞争力至关重要。知识产权对依靠智力资本实现发展的新企业和中小企业尤其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并不断累积创新成果;在国际市场中找到更具竞争力的位置;获得收益;向投资者、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展示公司现有的及潜在的价值;获取知识市场和知识网络;开辟新的商业渠道;重新划分已有市场。
该报告考察了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英国和美国9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法规、中小企业智力资产管理措施及挑战。报告涉及创意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制造业,在这些行业中,中小企业与创新、创业及增长密切相关,同时,智力资本管理是其发展战略的关键。通过研究,报告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现实客观
法规改革正在进行
世界各国及国际社会对知识产权法规的讨论十分热烈,广泛的知识产权改革正在进行当中。澳大利亚2001年推出了“创新专利体系”,这是申请专利的另一种形式,要求宽松,程序简单;意大利2005年改革了知识产权代码,采取措施提高申请质量和司法体系的专业知识水平;北欧国家十分强调版权,正在进行争端解决机制改革;英国已经大幅精简了申请程序和诉讼程序;美国对专利法进行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修改,并强力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这些国家希望其改革可以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促使他们申请和利用知识产权。此外,还推出了几项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措施,解决中小企业在申请和执行知识产权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不过大多数措施还处于早期阶段或试点阶段,未来还需仔细评估。
知识产权通过不同方式创造价值
中小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创造价值的方式取决于所在的行业领域和竞争条件。与专利、商标和版权等正式知识产权相比,几乎所有中小企业(高技术制造业除外)更倾向于使用战略方法(即保密、信托)和保密协议。例如,澳大利亚28.3%的中小企业使用保密或保密协议,23%使用版权或商标,仅有8.2%使用专利。在英国,时间领先优势和保密是最受欢迎的机制,即使在知识密集的信息通信行业,也只有少数公司会进行知识产权转让。此外,创意产业的中小企业都不倾向于注册专利,而是采用注册设计、商标和版权等。
缺少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战略
内部管理中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核心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小企业的一个通病。尽管创新型中小企业正迅速进入知识市场,并开始试用知识产权工具,但本报告涉及行业中的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制定适当的知识产权战略,也没有将知识产权纳入公司整体发展战略或发展模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利用程度不高主要是因为缺少专业知识和人员。例如,英国只有不到30%的中小企业具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仅有10%制定了明确的知识产权战略。北欧国家71%的企业都没有向员工提供知识产权培训。此外,寻求外部知识产权服务会受到资金的限制。
中小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存在其他外部障碍
中小企业获得和使用知识产权的外部障碍主要源于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由于对执法机制缺乏信心,并认为监督和诉讼成本高昂,一些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愿使用知识产权体系。此外,申请成本和时间也是一大障碍。
中小企业在国际上运营时使用知识产权的障碍尤为明显
这些障碍主要涉及成本(特别是法律开销)、多次申请、不同国家监管和技术上的差异、当地知识产权执法的力度。特别是创意产业中经常使用半正式保护方法(如合同),由于法律制度的差异会增加交易成本,且以后执行起来也会更加复杂。
政策建议具有指导意义
制定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创新、创造价值和提高生产率的力度时应该致力于排除影响中小企业进入知识产权体系的内部和外部障碍。报告建议决策者要优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所带来的战略机遇
总的来说,中小企业缺少知识产权战略方针会错失利用无形资产创造价值并提高竞争力的机会。目前,中小企业常常仅把知识产权作为防御工具,以后的信息和培训计划应旨在其提高积极利用知识产权的意识,也就是说,要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战略资产,帮助企业制定创新战略。
推广有关知识产权手段多样化及战略目标的知识
制定有关增加知识产权知识的政策时应强调知识产权工具的多样性,包括半正式保护方法(即合同)和不同知识产权形式间的相互影响,以支持中小企业制定自身的战略。此外,还应更广泛地收集和推广不同形式的行业标准和优秀做法。
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
应制定政策解决中小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问题。知识产权培训应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领域,并以中小企业数量及其商业环境为基础。知识产权教程应包括更广泛的专业介绍。建立知识产权市场提供专业服务,满足中小企业需求。此外,科学、工程、设计和创意艺术等高级教程中应包括知识产权教育、其战略用途及影响。
解决中小企业申请和利用知识产权的资金问题
应制定政策解决限制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及传统行业)利用正式知识产权的资金问题。各国制定的计划应重点解决中小企业首次接触知识产权体系时的障碍,帮助其学习与申请和管理无形资产战略选择和发展路径有关的知识。同时,创建知识产权体系激励机制仅有资金支持是不够的,各措施还应包括足够的信息和服务支持,提高有效性。
使知识产权体系整体上更有利于中小企业
简化程序、减少申请时间。特别是在创新频率高的行业领域,政府应考虑创建快速申请轨道并加快授予时间。然而,为防止审查积压和执行上的困难,需要制定严格的指导方针。这一目标还要通过提高应用程序“质量”实现,如专利检索服务。实践表明生命周期较短、审查程序较为简单的“创新专利”应仔细评估。评估要考虑创新专利的成本和时间优势,也要考虑国际层面上多次申请和不一致的风险。
合理调整费用和成本。知识产权应用中的所有花费都应该得到解决及适当调整。要合理解决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降低成本的诉求及其对申请费用的担忧。
完善诉讼和执行机制。其目的是减少知识产权执行程序中的时间和花费,提高企业在执行机制中的信心,并解决司法体系中缺乏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问题。同时,还要制定政策增加透明度,简化程序,并探索替代性争端解决机制(如仲裁纠纷行政程序和分散调节机制),这些机制更方便中小企业使用,也有助于预防侵权并更容易地解决纠纷。
完善跨境知识产权信息、协调和执法
国家知识产权机构应提供更全面的有关国外知识产权体系的信息,以帮助中小企业寻求国际化发展。在国际大背景下,意识到并强调各国知识产权体系的不一致性十分重要。各大国际条约的成员能够很方便地获得国外知识产权信息,而这对中小企业则十分困难,因此,必须创造条件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更多这类条约提供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信息和支持。此外,国家间半正式保护(即合同)规则的简化和标准化对创意产业尤其重要。
篇8
[关键词]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理论;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 G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99?04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不可或缺且数量可观的群体,在高校中肩负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重任,其职业价值认同和期望,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行政效益。不过,由于高校贯彻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行政管理人员便成为最易被忽视的群体。因此,了解他们的发展现状,提升其职业认同,对于提高行政效率和促进高校发展至关重要。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以某所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职业价值认同和职业期望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对全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的结构状况做了简要比较。此次共发放问卷319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率达93%。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发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职业认同与期望的情况并不理想(见表1)。在“您对行政管理职业价值认同吗?”这一问题上,不认同的人数达到74.8%,只有8.1%的行政管理人员认同,17.1%的人数保持中立态度。在对“您认为自己的职业期望得到满足了吗?”调查中,有84.9%的人选择了“未满足且相距甚远”,满足并得到实现的仅占5.0%,其中有10.1%的人保持中立态度。
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更多关注的是影响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教学与科研,而对行政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边缘化地带。这种对行政管理人员缺少认可和尊重的状况,严重地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引发了他们对自身职业价值与期待的怀疑,导致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认同与期待低下的现状。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认同感偏低的原因
1. 地位低,缺乏重视
高校历来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各项优惠政策都倾斜于教学科研,教学和科研人员成为高校的“重点”群体。他们在职务职称评聘、岗位进修、收入津贴分配、人员进出机制等方面都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如某高校政策规定,每年提倡教师按照一定的比例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培训,但对行政管理人员缺乏这种机制保障,他们地位较低,属于不被重视的群体,这使得他们强烈缺乏社会和职业认同感。
2. 重使用,轻培养
高校不仅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须有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然而,从现状看,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大多数是非管理专业或者非教育管理专业毕业,有部分人员学历层次不高,没有系统地接受过高校管理方面的教育,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理念和技能,又缺少必要的继续教育和
业务培训的机会。这种参差不齐的学历、业务素养,加上每天忙碌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无暇通过自学等途径提高自身素质,使得高校管理效率低下,创新能力薄弱,已不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
3. 待遇低,队伍不稳定
由于人们对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认为行政工作无前途,缺乏相应专业知识的人同样可以做某项工作,加之行政工作不易出业绩,更不易出教学科研成果(“双肩挑”人员,他们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又兼任教学科研任务),所以在评定管理系列的职称时异常艰难,造成大批人员停留在中间档。同时,高校在收入分配上向教学大比例倾斜,使得同等学历的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两级分化”的现象愈演愈烈,进而造成许多高学历的年轻人不愿意进入高校从事行政工作,或者已经从事多年基层行政工作的人员,一旦在学历、职称上取得优势,就马上转到教学科研岗上,这就导致管理队伍不稳定。
4. 岗位繁,考核单一
行政工作具有琐碎、繁杂、程序性强的特点,使得高校的管理岗位设置也名目繁多。笔者所调查的大学,组织机构设置中机关党政管理部门有20个,除此之外,还有群团组织、直属单位、附属单位、教学科研单位等各若干。采用简单的“一人一岗”的设置,势必造成同一职称级别的不同岗位工作量和难易程度的差别。且种类繁多、层级复杂的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性质、特点各异,服务的群体有大有小,采用过于单一且流于形式的考核方式,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遭到质疑,也打消了优秀者的工作积极性,使得考核的效果大打折扣。
5. 效率低,晋升空间小
机构设置庞杂,办事程序繁杂,权力过度集中且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举个很小的例子,某部门因工作需要购置一台办公电脑,首先需要所在部门打报告,交予主管部门办事人员,办事人员请示其主管领导,其主管领导再申报到校级主管领导,经过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好不容易审批下来了,再由申请单位报至仪器设备管理处备案,办了各种“手续”之后,然后才能联络卖方购买,使用上办公电脑估计也是半年之后的事情了。目前高校的管理依旧沿袭了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强调身份管理,忽视岗位管理,管理岗位晋升的途径多为职务上的晋升,但由于受职务数量的限制,很难有机会有更高的发展,这也使得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呈下降趋势。
6. 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同时也促使了人的价值观的多元化。由于高校新旧体制和政策的交替,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兼顾到所有人的利益,对执行某项行政管理政策可能引发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缺乏预见性,容易给管理人员造成心理创伤,认识扭曲,从而引发职业道德的失范,对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积极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他们对原本的价值观产生质疑甚至否定,继而接受功利性的价值观念,利益至上,纪律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对工作缺乏激情,这些都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产生不利的影响[1]。
三、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认同感的理论指导
1.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描述了五个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五个层次需要的基础上,表达了两个基本论点: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已经得到了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2]。笔者认为,对于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应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前,高校行政人员最基本的生活诉求已满足,但是,在极大的社会压力下,即使最基本的需求已使得他们肩负重荷,何谈更高的需求呢?幸福已是当下教育发展的一大命题,如何让幸福感成为教育中人的角色状态和生活方式值得探索。在调查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中硕士和中级职称的人员分别占37.9%和63.6%,他们在精神层面有更高的需求,但是,由于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使得他们只能放弃追求更高需求的机会。作为高校的领导者,想要为他们搭建通向幸福的阶梯,提供发展幸福的支点,就要切实地考虑他们合理的需求,给他们提供进修、晋升的机会,使他们有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才能为学校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更高的效能,这也是为高校管理的长效发展储备人才。
2. 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3]。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即横向比较;也经常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即纵向比较。如下列公式所示:
op/ip=oc/ic
其中:o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
oc——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ic——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这里的投入包括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能力、努力程度、时间投入等,报酬包括精神和物质奖励等;这里的“他人”包括本组织中的其他人或者别的组织中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同类人。从某种意义来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此指导行为的过程。如果某人认为报酬是公平的,可能会因此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如果某人认为个人的报酬低于别人,就会感到不公平,要么要求增加报酬,要么不作为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更有可能离职。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行政管理人员与同为行政人员的同事比较,或者与同为教师的教学科研人员比较很正常。为了消除或减小这种比较带来的影响,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按劳付酬,最好是按工作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用明确、客观、易于核实的标准来度量,尽量做到公平。
3.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① 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② 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③ 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这种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过程模式表示即:“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该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该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尤其是年轻的高学历专职行政人员,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是他们最为期待的一个方面,进修、晋升等直接与经济报酬紧密相连。因此。管理者应当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预期,实现双赢的结果,避免他们在没有预期的工作过程中消极应付或者另谋出路,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或者因流动过大造成短期效应。
4.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由于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来说,保健因素指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政策、监督、薪水、地位、安全以及各种人事关系的处理等,这些因素关系到员工是否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等对抗行为。激励因素主要是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的成绩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职务上的责任感和未来发展与成长期望等。这些因素关系到能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因此,针对目前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低迷的工作状态,不仅要关注保健因素,给他们提供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生理需求等,更要加大激励因素的投入,如对他们的工作成绩给予更多的肯定,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辛勤劳动,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实现高校的长远发展。
四、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认同感的政策建议
1. 公开透明,建立稳定的资源配置机制
当前高校资源配置缺乏稳定性和公开性。分配的规则不公开、不明确,依据的标准和程序都存在变数,人为因素较多,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这样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高校行政管理岗位来说,高校领导者要更新观念,认识到管理岗位的重要性,把管理、教学和科研同等看待,建立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制度。在进修培训、评定职称、津贴分配、福利待遇等方面与教师、科研人员一视同仁,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合理要求要给予充分理解、尊重和认可,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才能使高校和谐、健康发展[1]。
2. 明确权责,完善绩效考评奖励制度
高校在机构改革和岗位设置时,行政人员要按需设岗,因岗聘人。明确岗位的权责分配,权责界限要清晰,任务分工要明确,才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同时要坚持定期和不定期考核,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将工作业绩与晋级分配相挂钩,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施行完善的奖励和淘汰机制,禁止“平均主义大锅饭”和“干多干少一个样”。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人的潜力在缺乏激励时,只能发挥20%~30%,而在良好的环境下,可以发挥到80%~90%。因此,对于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要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和奖惩制度,且以奖为主,以惩为戒,充分发挥他们在高校中的效用。
3. 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行政人员工作的焦点是大学的公共责任,保证大学公共责任的实现是行政人员的基本价值,是他们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4]。因此,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是否能顺利运转,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因此,学校要为管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采取“柔”性管理,把命令变成感召,威严变成亲和,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一些人文关怀和赏识眼光,让他们享受到温暖,在轻松、愉快、适度、人性化的环境下工作,陶冶他们的情操,规范其行为操守,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和战斗力,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和职业归属感。
4. 规划职业,帮助其成长发展
高校应该为真正想发展自我、突破自我的行政管理人员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不断成长,不断提升自我。生命本不应当在同一个平面上滑移,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成长规划,会让他们从一个层面跃升到更高的层面,也是提高他们整体素质,促进这支管理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开发、评估、反馈和修正等综合活动,加大职业培训投入和支持力度,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职业规划,协助其实现职业发展目标,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杜英芳.高校管理人员职业认同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6).
[2] 白彦琴.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发展困境及激励理论选择[J].管理视野,2011(9).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改革开放以后,高职教育重新兴起并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积极探索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反思,同时提出了“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对策。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一)学生思想进步、积极活跃与政治道德意识模糊并存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政治上要求进步,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内外大事,但多数浮于表面,不能深层次地理解社会现象和国际问题。往往只是浮于表面,政治学习的兴趣无法持久,缺乏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经常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幼稚的政治行为。能够积极接受新鲜事物,但抵御外界的干扰能力不强,道德是非标准模糊。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他们热衷于社会流行时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潮流活动,崇尚理想人格,鄙视不道德行为。但不少学生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缺乏理性,往往在诱惑和现实中难以把握方向,跟着感觉走,对利弊、后果、危害考虑较少,特别是少数学生对网络中的虚拟世界认识不清,欺瞒老师和家长,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有些学生道德水准不高,在自我出现问题时易于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事情。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
高职学院的学生基本上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能够理解学校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目的,认为学校的严格管理是对他们的爱护,多数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配合学校的管理。但由于不少学生已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往往在学习、生活等行动上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他们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能够接受,但时间稍长,又放松了要求,我行我素。还有些学生感情用事,容易冲动,甚至出现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等严重违纪行为。
(三)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学习效果较差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清楚自己在社会竞争中的位置,他们敬佩学业优秀的同学,渴望获得优良成绩。他们在进入学校后也希望力争上游而发奋图强,但由于多年养成的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毅力不够,不知不觉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些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如不加强管理和教育,学习效果很难达到要求,影响正常的教育质量。
(四)爱好广泛,社交能力强,特长优势明显,但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自主学习能力和刻苦能力较差,但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却是较强的,许多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特长,在很多社会活动中都能展示出他们的丰采。但很多学生在学习能力、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处理、思想情感、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发展的极为不平衡,从而逐渐丧失了信心。这些都是制约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问题。
(五)自我意识和自尊意识强烈,渴望得到社会的平等对待
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务实。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都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美好的人生追求,向往广阔的职业生涯,但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很容易对老师的教育管理产生逆反情绪。还有部分学生因高考的失利和社会上部分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歧视,背上了被社会看不起的思想包袱,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自卑感和逆反心理,从而在行为表现上与社会和学校格格不入。以上这些特点交织起来,使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轻则出现学生厌学、旷课、考试作弊及校园不文明行为,重则发生退学、酗酒、打架、恶意破坏公物和偷盗等行为,这将严重影响高职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因此,必须提高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以发挥其在高职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挑战
(一)落后的管理理念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宣称实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推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管理措施,但在现实中却往往从学校利益出发,注重学校的利益,无视学生管理者和学生的利益和人性,往往采取偏严格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注重对学生的管理,却不注重对学生的服务和引导,管理得多,服务得少。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果,但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者”心理发生冲突,又压制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需要,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消极行为,从而影响到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二)落后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受到了挑战
“千余线一根针”,学生管理工作要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凡涉及到学生的各个部门的工作最终都要依托良好的学校管理制度来实现。而当前高职院校现行的工作体系,工作内容的庞杂,导致学生管理者每日陷于无法避免的事务堆,疲于应付,似乎什么都在管,但对学生成长成才最基本的素质,诸如学习方法上的转变、生理心理解疑、重大问题的平等交流、人生紧要几步处的指导(就业、考研)等却引导较少,导致现行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然处于“缺漏补漏”“缺样补样”的状况,未能摆脱“消防”式的工作局面。
(三)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和管理能力无法适应当
前高职院校的现实需求由于我国当前的体制限制和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多是由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和社会上的招聘人员组成,在数量和素质上都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在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只是简单借用公办高校管理制度,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也没有能力和精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判断力、心理问题、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陷入了表面化和教条主义。
三、以人为本,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推动高职院校的良性健康发展就成为了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真正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落实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转变传统工作中学校和学生的管理和被管理的角色,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推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最首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改变“以学校为本”的管理思想,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切实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管理为服务,提高管理效能。
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过去的发展中都是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从学校的利益出发,不顾学生的发展需求,一刀切地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和行为上的背离。因此,为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重新树立服务意识,变“管理”为“服务”。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深入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制定切实的措施服务好学生。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明确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引导学生充分行使权利,尽好义务。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二)转变管理模式,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生工作的主体。传统的高校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习惯于用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学生,而忽视被管理者――学生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了学生的情绪对立和消极行为。要想做好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我们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重视柔性管理方法的运用,改变以往实行的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学生本身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以情感人,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角色转换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充分享受自由发展的同时,增强其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改变原有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三)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办好一所高校,关键在于人才
人才不仅包括教学、科研人才,而且也包括高素质的学生工作管理人才。面对新形势,要开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提出切实的应对办法,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但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由于在社会地位、人员编制、福利待遇等方面缺乏保障,不但在人员数量上达不到当前学生工作的需求,而且大部分人员都没有受到过专业化的训练,专业知识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低,无法适应当前高职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实际,培养学生工作的专业性人才是当务之急。首先,通过专家指导、岗位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其次,必须花大力气从校外(包括国内外)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专业化水平高的人才充实现有的学生管理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再次,建立常规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学习机制,保证其管理理念和工作水平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和学校的变化;最后,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必须全面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心理学知识和职业规划知识,着力提高其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的服务水平,才能在日常管理中机巧处理学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蔡国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与结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篇10
[主题词]糖尿病并发症/针灸疗法;胃肌轻瘫/针灸疗法;针刺疗法/方法;调理脾胃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指糖尿病引起的胃排空延缓造成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发生胃排空延缓的机制是胃动力障碍,尤其在长病程的糖尿病患者中其发病率约为30%~50%。笔者应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DGP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按诊断标准选择患者72例,DGP病例来源于天津市中医医院针灸病房,均为住院患者,经患者同意后,入选本试验,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1分成两组(见表1)。
表1表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及合并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O.05),说明两组之间具有齐同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确立的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然后按照贝政平主编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符合糖尿病胃轻瘫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胃轻瘫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65岁;③糖尿病病史5年以上;④临床表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早饱、饭后饱胀、腹胀、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⑤X线钡餐检查提示胃蠕动减弱,胃排空延迟(>6h);⑥肝肾功能正常;⑦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者;②有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几个月发生过心肌梗死者;③肾功能不全者;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感染者;⑤伴有传染病、中毒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⑥胃镜、B超提示机械性梗阻、消化道溃疡、肿瘤及其他器质性病变者;⑦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总体治疗方法
①糖尿病健康教育;②根据病情采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使空腹血糖达到6~8mmol/L,餐后2h血糖达到8~10mmol/L,维持原用药和剂量,进入观察阶段;③治疗前3天停用一切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如抗胆碱药、解痉止痛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及其他促胃肠动力药物等。
2.2治疗组
在总体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
取穴:曲池、合谷、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血海、地机、太冲、公孙、支沟、天枢。采用0.30mm×50mm和0.30mm×60mm针灸针。患者取仰卧位,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得气后行补泻手法,其中曲池、合谷、丰隆、太冲、支沟采用泻法;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采用补法;中脘、血海、地机、公孙、天枢采用平补平泻法。
每日针刺2次,每次留针30分钟,1O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为2天,共治疗3个疗程。
2.3 对照组
在总体治疗基础上,口服吗丁啉10mg,每日3次,餐前30分钟服用,共观察34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症状,内容包括:上腹胀满、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不振、上腹痛、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6项。采用全国西沙必利多中心临床实验协调组制定的疗效指数作为疗效评价指标[1],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0级:无症状;1级:有轻度症状,但不明显;2级: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3级:症状严重,难以坚持工作。以各症状积分(d)及总体症状积分(D)方法,记录上述6个症状的得分。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评分测定,按下列公式求出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数一治疗后症状总分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数]×100%。显效:疗效指数>75%;有效:疗效指数25%~75%;无效:疗效指数
3.2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试验结果描述用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3 结果
(1)两组DGP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症状积分(D值)比较(见表2)
表2显示,两组治疗后D值均显著下降,经t检验,P
(2)两组DGP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d值)比较(见表3)
表3显示,两组DGP患者治疗后各种症状均有改善(P
(3)两组DGP患者疗效比较(见表4)
表4显示,两组间疗效比较,P
(4)两组DGP患者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所有病例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4 典型病例
仲某,女,50岁,2004年7月6日收入院。主诉:恶心、胃脘部饱胀、食欲不振、便秘2月余。现症:神清,恶心欲吐,胃脘部饱胀,食欲不振,周身乏力,不耐劳作,大便干,5~6日一行;舌暗淡,苔白腻,脉沉细。既往:糖尿病病史10年,血糖在11~12mmol/L之间,自服达美康、二甲双胍控制病情。冠心病病史5年,高血压病史7年。经胃肠X线钡餐透视提示:胃蠕动减弱,胃排空时间延迟,约6.5h。诊断为糖尿病性胃轻瘫。治疗:首先进入血糖调整期,于10天后空腹血糖6.5~7.1mmol/L,早餐后2小时血糖9.2mmol/L,午餐后2小时血糖8.7mmol/L,晚餐后2小时血糖8.3mmol/L,血糖调整期结束后进人临床观察阶段,经随机分组患者进入治疗组,按治疗方案进行观察治疗。治疗期间随时监测血糖、血压,治疗结束后复查其他化验指标,并进行疗效积分判定。患者恶心、腹胀、便秘症状改善,仅时有食欲不振,复查胃肠X线钡餐结果:胃蠕动正常,胃排空时间3.8h。随访1年,无复发。
5 讨论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由于胃动力障碍引起胃排空延缓造成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其发病机制包括动力异常、自主神经病变、胃肠壁内神经病变、一些激素水平的改变、高血糖等。西医治疗本病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以促胃动力药物,如吗丁啉等,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且有轻度的神经系统副作用,如口干、头昏及高催乳素血症,其发生率2%~7%。
本病中医属于“胃脘痛”“呃逆”“呕吐”“厌食”“痞满”等范畴。笔者应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调理脾胃针法”理论基础是,消渴病的发病机制是脾失健运,内生痰浊,痰郁日久,瘀阻脉络,痰、瘀既是本病的病理产物,又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因此调理脾胃,使脾升胃降,运化得其常度。曲池,调胃肠气机,和胃降逆;合谷,升而能散,泻而能降,走而不守,与曲池相伍,通降肠胃,荡涤一切邪秽。中脘,胃之募穴,胃经精气所汇聚之处,可健脾胃,助运化,调升降,有升清降浊之功;足三里,胃气之大会,补之能健脾胃,升阳举陷,泻之能引胃气下行,助水谷之运化;阴陵泉,健脾升阳,运中焦,化湿滞,且有健脾滋阴之效;三阴交,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调和气血,与足三里、中脘相伍,振奋中焦,使清升浊降;与阴陵泉相配,健脾利湿,开通水道;太冲,平肝而调肝,取之意在调肝木以防横克脾土;丰隆,和胃气,祛湿化痰,润肠道,通利腑气;血海,能引血归脾,活血理血,祛瘀通脉;地机,善于活血化瘀。诸穴合用,使升降有序,健运有常,气血得化,精微得布,脏腑百骸得以濡养。笔者[3]前期研究显示,此针法具有增加葡萄糖的摄取能力,改善糖、脂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笔者在调理脾胃针法的基础上加用公孙、支沟、天枢。公孙为八脉交会穴,有运脾之力;支沟为调理三焦气机之要穴,配胃之募穴天枢,可调气通腑。诸穴相配,调理脾胃,使脾胃运化有权,水谷得以消磨。
本治疗方法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6 参考文献
1 全国西沙必利多中心临床实验协调组.西沙必利治疗功 能性消化不良的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中华内科杂志, 1995;34(3):180
2 庄礼兴,陈楚云,郭跃峰,等.针刺与西药治疗糖尿病胃轻 瘫的对照研究.中国针灸,2005;25(4):249
3 张智龙,薛莉,吉学群,等.针刺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影响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2;22(1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