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实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课时是在温州市教育教学评价第十六次研训会上开的公开课,观课教师分别从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加以评价.
【教学实录】:
师:在实际生活中概率与我们息息相关.如,股票、保险、天气预报等.正如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说:“对于生活中的大部分,最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是概率问题.”所以,我们要关注某些事件的概率,从而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
师:将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同时掷出,得到的数字和为飞机起飞的条件,你选择和为多少?
生:(一部分猜7,一部分在思考而无结果.)
师:为什么是“7”呢?
生:概率最大.
师: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来.
师:等我们学了这堂课后便知道了,首先我们要学习基本事件的概念.
试验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观察出现哪几种结果?
试验2:抛掷一颗均匀的骰子一次,观察出现的点数有哪几种结果?
师生共同分析,从而引出基本事件的概念.
问题1:事件“出现偶数点”包含哪几个基本事件?事件“出现的点数不大于4”包含哪几个基本事件?
生1:包含“2,4,6”3个基本事件.
生2:包含“1,2,3,4”4个基本事件.
师:回答正确,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例1】从字母a,b,c,d中任意取出两个不同字母的试验中,有哪些基本事件?
(请两个学生板演.一个是用树状图,另一个是用有序数对.而基本事件写出来一个是6个,另一个是12个.)
师:(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最后分析出来都是正确的,问题还是归为有序还是无序.)
师:在掷骰子及例1的试验中,基本事件分别有几个?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基本事件的个数是有限的,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同.
通过讨论分析,得到古典概型的概念.
P(A)=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基本事件的总数
(出示如下两个例题,加深学生对古典概型概念的理解.)
【例2】单选题是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题型,一般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假设考生不会做,他随机地选择一个答案,问他答对的概率是多少?
【例3】同时掷两个骰子,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点数之和是9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点数之和是9的概率是多少?
【自我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始终是以不断深化古典概型有关概念为主线展开的,依托“抛硬币”和“掷骰子”这两个概率论中经典的模型设计例题,既能使例题选择具有典型性,又能体现概率教学中模型思想;
篇2
关键词:探究算法运用知识
1.教学目标
1.1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多种算法,初步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1.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利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且比较准确地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1.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感受生活、数学、学习的乐趣,着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树立团队精神。
2.教学实录
2.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2.1.1教师激情导入:今天,小猴乐乐也来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你们高兴吗?高兴。今天,还是小猴乐乐的生日呢,我们先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庆祝会好不好?好。
(以趣导入,切合学生心理特征。故事开头,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吸引到本课时的教学中来,生动自然)。
2.1.2出示课件:在小猴乐乐的生日庆祝会上,好朋友小狗旺旺和小兔白白分别送来了桃子(9个)和苹果(5个)。小猴看了非常高兴,想吃。这时,小狗旺旺提出了要小猴乐乐先答问再吃水果的要求。根据画外音,教师提问。
2.1.3师:“小朋友们猜一猜,小狗旺旺提出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呢?”
课件出示桃子、苹果图,让学生通过看图并互相讨论。
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桃子有9个,苹果有5个,桃子和苹果一共有()个。
(2)桃子有9个,苹果有5个,桃子比苹果多()个。
(3)苹果有5个,桃子有9个,苹果比桃子少()个。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实施语言鼓励:“你真棒”“真聪明”……
(用“猜一猜”“想一想”,与小狗、小猴“比一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励学生的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为后面的教学做好智力铺垫)
2.2探究算法,初步解决问题
2.2.1师:“那么小狗旺旺究竟提的是什么问题呢?”课件出示小狗提出的问题:“桃子有9个,苹果有5个,桃子和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师:“谁能帮小猴乐乐算一算,桃子和苹果一共有多少个呢?”(14个)
师:“请你告诉小猴乐乐,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看谁的方法多。”
2.2.2教师巡视,学生互相交流。根据巡视信息,教师让用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2.2.3学生说算法:
(1)数数法:1、2、3、…13、14个
(2)接数法:9、10、11、…13、14个
(3)把1个苹果放入装桃的盒子中凑成10个,10个再加上剩下的4个,一共是14个(师操作课件演示“凑十”法一)。
(4)把5个桃子放进装苹果的盒子中凑成10个,10个再加上剩下的4个,一共是14个(师操作课件演示“凑十”法二)。
师:刚才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师:要算桃子和苹果一共有多少个怎样列式?(9+5)
(5)验证算法,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小棒得出9+5的计算方法。
学生操作:左边摆9根红色的小棒代表桃子,右边摆5根绿色的小棒代表苹果,一起用小棒摆一摆。
师:想一想,怎样移动小棒能很清楚地看出桃子和苹果一共有14个呢?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比较中寻求最佳的计算与问题解决方案。学生以最优的视角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动手操作让学生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印证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法)
根据学生a的回答,教师操作课件,小棒的移动演示“凑十”过程,并加以抽象,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课件出示:
■
师:小猴乐乐也想到了这种方法,下面我们一起听听小猴是怎么说的。
教师模仿小猴乐乐的声音说出9+5=14的计算方法,并演示过程,使学生再次加深用“凑十法”计算的印象。
根据学生b的回答,教师操作课件,小棒移动演示另一种“凑十”过程,并加以抽象,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课件出示:
■
(在学生与“小猴”的比赛中对展示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展学生的积极思维,强化”凑十法“,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6)比较上述的两种算法,课件出示。
师:你最喜欢哪种算法呢?理由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常用的方法是拆小数和大数凑成十,这样简便一些。
(利用比较原则,让学生在几种算法中,提炼最优算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解决数学问题的主人)。
2.3用知识,解决问题
2.3.1师:看到你们这么聪明,小猴乐乐也忍不住要考一考大家呢!
发题单:学生先独立做,后汇报并出示课件。
2.3.2师:小猴乐乐还想考考大家做题的速度呢。
以小组为单位发计题单,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合作完成,并选出第1名颁发小红旗。
(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在充满童趣的“争先恐后”中锻炼思维能力,手、脑配合,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3.3课间活动:以小动物为角色,做“凑十”游戏。既调节身体,又巩固所学。
2.4课堂小结
师:“在今天小猴乐乐的生日庆祝会上你们学会了什么?”(出示课题“9+几”)
小结:计算9+几,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究竟哪种方法好,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会慢慢地体验出来。
师:“非常感谢小朋友们陪小猴乐乐度过了一个这么快乐的生日庆祝会,让我们一起在生日歌中结束这堂课吧!”
(前后呼应,以“故事――故事”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学习情境置于“动画”中,自然、有趣、富有感染力,贴合学生数学学习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余味袅袅)
反思:
这堂课,设计的重点放在计算与解决问题上,让学生在各种方法中择优使用,以“凑十法”贯穿全课,把计算和问题解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童话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随着故事的发展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实验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来“发现”算法,选择算法;再比较两种“凑十法”,了解更简便的方法,优化算法。在教学过程中,把情感体验巧妙地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体验、创造体验、合作交流体验等体验中体会数学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实验成功的良好心态。利用“小猴过生日”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逐渐加以抽象,不断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初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数学能力得到提高。整堂课设计为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在故事中贯穿问题,这些问题是合理的、生活化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整堂课“寓教于乐”,是动态的。
篇3
一、整体感知,示例从细节入手
师:作者是如何做到让行文的脉络比较清晰的呢?第2段的一句话,大家画下来:“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作者是先从所写人的样貌入手来写的,而其他段的段首也有类似的表达,找一找,找到的同学来读一读。
(有5位学生找出第3、4、9、10、12、13段核心句。)
师:同学们画下来,从这些段的段首,我们会读出作者的行文脉络。比如先从样貌写起,而后写到他的品行,这就是一个行文的脉络。
文题是“金岳霖先生”,如果让你根据初读对金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感知,添加一个修饰语,来表达金先生留给你最深的印象,你会添什么?
(学生给出“性情温和的”“有趣的”“热爱生活的”“平易近人的”“为人天真”等词语。)
师:老师比较关注“为人天真”。“天真”通常形容的是小孩。“天真”这个词,一般在突出孩子什么特点?
(二生回答“比较喜欢玩耍”“顽皮”。)
师:喜欢玩耍和顽皮,能不能用来形容金先生呢?同学们都带词典了,查一查“天真”是不是爱游戏,是不是简单、幼稚?
生:天真: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虚伪;头脑简单,容易被假象迷惑。
师:大家对这个词的意思更倾向于哪个解释?各抒己见。
生:我选前一个,因为文中说他为人天真。
师:为人率真,他取了这个解释,好。这个同学在摇头,你摇头的原因?
生:“天真”不如说表现金先生为人处世时比较没有掩饰,所以我认为“天真”这个词不是很好。
师:我觉得他的理解特别好,他读出了金先生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毫不掩饰,完全真实地流露自己的情感。那和天真有没有关系?和哪个有关系?
生:没有做作和虚伪,也就是毫无掩饰。
二、明确主要任务,逐段分析细节
师:初读文章就能够说出金先生留给我们的鲜明印象。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为人的天真,以及同学们说得有趣等等,也一定在作品的细节中彰显出魅力。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从字里行间仔细品读金先生的形象。
第6段,有学生问金先生为什么要搞逻辑,问者认为逻辑学枯燥无味,金先生的回答却是“我觉得它很好玩儿”。“好玩儿”为什么值得关注呢?
生:在这里“好玩儿”表现出金先生对逻辑学理解很独特。
生:看出他很真诚。
师:很真诚,这句话是金先生脱口而出、不假思索的,完全不是端着架子给学生讲学术道理,也不是我说服你,让你一定要觉得我讲的逻辑学课很有意思。请大家直接读金先生的回答。“您为什么要搞逻辑啊?”
生(齐读):“我觉得它很好玩儿。”
师:你关注的是哪个细节?
生:第9段倒数第三行。(读原文)这可以看出他上课时作为老师的幽默。
师:你最关注的词语是什么呢?
生:“得意”“捏”“甚为”“伸”“捉”“看”。
师:文中写身材高大的金先生,手里捏着一只小跳蚤;眼睛不好的金先生,捏在手里还要看看;正在讲课的金先生,手里捏着跳蚤,甚为得意。很有意思的形象,怎么评价?
生:率真。他没有架子,很平常地和人交流。
师:“很平常”也许是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我”不顾忌此时“我”是个教授,被请来给爱好文学的同学讲课,而是基于我们就是聊一聊学问,“我”把“我”的观点交流给你,你可以质疑,在这过程中我是轻松的,我是自在的。
好,一起来读这一段,仔细体会这一系列的动词,包括“甚为得意”,争取能够读出当时的情趣。
(学生齐读)
师:我们试着把“看看”读慢一点。
(学生齐读)
师:下面接着写了一个细节,第5段。
(学生齐读)
师:林国达死了,你读出金先生的伤心了吗?只有短短的一句,这段里还有哪个细节能从中看出他心中真诚的伤心和难过?
生(齐答):“一直没有笑容。”
师:话语是简单的,但内心的情感是很复杂的,很不幸的,不愿意再提起这个事情的经过,在课堂上也不便于交流,可是这样的学生早逝带给金先生内心的触动是很大的。《论语》中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中国古人是这样的,今天也一样,我们在金先生的身上看到了这样深沉的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
(学生齐读)
师:这些是他为人师的一面,在这一部分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细节吗?
生:第7段,问王浩。可以看出来金先生在讲课时和他的学生能够平等对话,一起探讨问题,不像是老师教导学生,倒像是两个朋友一样。
师:林国达多年之后,回想起自己在西南联大求学的岁月,也有这样的感慨,说“我在那一段时间不仅和金先生学了逻辑学,学了哲学,更主要的是,在那段时间我在情感上有所依托”。金先生给他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我们都是这样在班里上课,如果老师讲着,讲着,变成了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可以吗?那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细节呢?
生:学这门课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所以金先生上课就经常和王浩探讨,这个课就成了他们两个人的对话。
师:其实这依然是他率真的表现。他这样真诚地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并且努力培养王浩,王浩接下来发展得如何?文中有没有交代?怎么写的?
生:成为国际知名的学者。
师: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的他。后面的同学说一下。
生:第10段,通过描写他与鸡同食、和小朋友们一起比水果,可以看出他虽然为人师长,但不拘禁自己的行为举止,为人十分率真,十分热爱生活。
生:金先生无儿无女,是一个单身汉。
师:金先生无儿无女,是单身汉,是鳏夫,但他依然自得其乐。把自得其乐的词画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
师:鳏,字典注释为无妻的或丧妻的男人,那金岳霖先生是属于无妻的还是丧妻的?
生(齐答):无妻。
师:为什么他无妻?
生:他很倾慕林徽因的谈吐和才华,他们两个是纯友谊。第11段中,金先生有一年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金先生宣布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了解一下文章的背景,这时候林徽因其实已经过世了,但他仍然记得这一天是林徽因的生日,表现了他非常珍惜他们两个人的友情,而且这友情很深厚。
师:在林徽因死后,他依然要用请客吃饭的方式来为她庆祝生日,表达怀念。这位女同学有一句话非常经典,说他们两个是纯友谊,你为什么要强调这句话?说是心里仰慕,你特别欣赏金先生能用这种真挚的方式,来仰慕身边的这位有才学的女性,窈窕淑女。其实不仅仅是友谊,金先生是因为对林徽因由衷的爱慕而终身不娶的。林徽因是一位才女,也是一位美女,特别有魅力,她在建筑学、哲学、文学、历史学各个领域都有才子朋友,当他们争执不休的时候,林徽因以她卓越的谈吐和才学能够让大家心悦诚服。因而,金先生钟情于她。金先生晚年,有出版商来找他,想要给林徽因出版一个集子,想请他写序。金先生说,我不能写,因为我和她之间的话,就要原原本本地都对她说。对她不能说的,我也不愿意对别人说。出版商临走,金先生还索要出版商拿给他看的一张林徽因的照片。能够钟情至此的一个人,性情纯真至此的一个人,确实是很有魅力的。
第12段所写的生活细节,是唯一不在西南联大时期的(教师朗读)。这里用到了一个“有趣”,大家觉得这个和前面的“有趣”意思是不是一样?再好好地品读这个段落,如果老师让你把“有趣”替换成其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生:好玩儿。他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也不和人交谈,很好玩儿。
师:80岁的哲学界的泰斗,如果你来为他设计接触社会的方式,你会想到什么?你让他用何种方式来接触社会?
生:去茶馆聊天。因为茶馆的人比较复杂,互相谈一谈,互相交流一下。
生:去买菜。菜市场里面的人特别多,都是平民百姓。
师:如果在今天让他接触社会,你为他设计一下该怎么做。
生:以金先生的身份应该和一些教授,或者和他的学生在一起,说一说学术界的问题。
师:好,也许让他多去指点后辈,更能够让这样有才学、有人格魅力的长者,更有意义地接触社会。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只能深居简出,而要让他接触社会,就坐在平板三轮车上逛逛风景吧。我想象这样的镜头真的很有趣。
生:我觉得他有点奇怪,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他坐在车上还东张西望,很奇怪,别人会以为,这个人在干嘛,不会理解他到底是在看什么东西。
师:一位如此有才学的人,以这种奇怪的方式接触社会,是对当时的一种讽刺。也正因为他的这一份不受外界干扰的真挚的性情,才使他在特殊的年代,以不变来应万变。
生:我觉得这当中有一种无奈,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大哲学家被逼得只能“深居简出”,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无奈。
师:有很多人评价金岳霖,说金先生身上有着魏晋名士特点,也许有的人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他们从身上抓住虱子、跳蚤的举动,和文中的金岳霖很相像。但是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发现,其实彼此并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巧合,而是金岳霖整个为人的真性情,为人的真率,毫不掩饰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他身上的某种名士风流。其实又何止是金岳霖呢?这种真性情,尤其是对真性情的坚守,是中国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时代文人都有的普遍形象,汪曾祺他们身上也有这样的体现,大家课后再去了解。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对金先生身上的这一份天真的感受吧。
师:除了刚才的分析内容之外,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点写人的方法。下面结合现在的写作,来说一说你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怎么才能把一个人写好?
生:要从细节之处描写。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130012)
这是龙燕老师获得吉林省初中语文教学新秀之后,在长春市上的一节展示课。本课文系长春版义务教育国标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课(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也收录此文)。龙老师是借班上课,课前学生有较充分的预习。
从一般观摩课、展示课的角度评价,这无疑是一节成功的课,龙老师也是在应试大行其道的当下肯于上并不怎么应试课的优秀教师。我以为,这节课值得肯定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细节分析多有创见
课堂实录一万多字,限于篇幅剪裁处理后保留不到四千字,不能看到原貌,即便如此也能看出龙老师在细节分析上用的功夫,所以说这节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之细节”分析。这里说细节分析多有创见,侧重指向以宣读或转述教参的观点“用别人的话说别人的事儿”这种教师主体不在场的现状;也侧重指向以先讲解如何解读文本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马上“学以致用”的现状。我最为看好的,就是龙老师用生活的话语引导学生剖析文本,努力为学生创设设身处地的情境以走进文本。支撑她这样做的观念,应该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先拥知识,在学生不具备与文本相关的先拥知识的情况下,则努力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资源,以期对文本的解读形成碰撞,从而建构新的意义。可以肯定,龙老师深谙初中语文教学不是以提前培养大学中文系预备生为目标的道理,知晓生活经历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所以她分析细节总是把学生引向生活,用生活感悟去解读文本的语言与内蕴。
二、教学基于学生如何学习
我在同青年教师交流的时候经常被问及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提高阅读的分数”……大多属于应试技巧方面的问题,从这些提问中可以断定,提问者认可的是基于教师如何教的教学,而不是基于学生如何学的教学。龙老师则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多次让学生当堂查字典解决问题,多次引导学生圈点关键词、关键句,多次示范如何生活化地分析文本中的细节,等等,都是基于学生如何学的教学,可以推断她教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可以不教。在这些“手把手”教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有的属于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方面,比如查字典、圈点关键词句;有的属于学习方法指导方面,比如多次引导学生齐读关键句、试着把“看看”读慢一点,“我觉得好玩儿”的逻辑重音比较;多次使用替换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教学生读书的方法、分析的方法。阅读教学从关键词语入手,可谓文本解读的不二法门。这样的学法指导充分融合师生互动,有一位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读出金岳霖坐着板车去王府井“接触社会”这一举动中无奈的感情,这都是龙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可贵之处。
三、教学环节之间逻辑性强
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缺乏逻辑性的问题,比如教学目标的设定难以测量,导致无论怎样教学都将是没有效果。具体地说,学习一首七言绝句,教学目标竟然是通过学习这首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等,而审美能力要是通过一首诗就能提高,语文学科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很具体,就是分析细节,而整堂课都是围绕细节分析进行,结尾也是落实在细节分析对写作的帮助上,可谓首尾圆合。此其一。
教学环节、步骤明晰,先是整体感知课文,由教师示范如何分析细节,后是师生互动具体分析课文的细节。此其二。
问题之间衔接紧密,可谓环环相扣。此其三。
在我的“语文野狐禅”里一向认为课堂教学无异于行为艺术,成败优缺相伴而现场难以更改。况且“语文”一词至今也还只是个普通名词,大家见仁见智。怀着不同的语文之道,对同一堂课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以此心态提出几点商榷,仍然属于我个人的“野狐禅”,具体说也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失之细碎
前面提及本课的一大优点是“得之细节”,与此相对的不足便是“失之细碎”。在剪裁本课实录的过程中.我反复阅读、仔细挑选。龙老师几乎逐段分析细节,差不多是平均用力,繁简失当,给我的印象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细碎到“血肉模糊”的程度,已难辨文本细节的本来面目。这个典型的教学行为或环节的背后显示出来的不是这个环节本身,而是关乎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关乎教师对语文之道的体悟。可谓其“病”在表,其“根”在里。
二、游离或超越文本
游离或超越文本的现象目前也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同样涉及对语文之道的体认,或许可以归结为“泛人文化”的流弊。
游离或超越文本在本课中的具体表现为:
1.过度解读。无限挖掘人物的“高大上”,比如金岳霖先生上课捉跳蚤这样不够检点的行为,教师却解读为“很平常也许是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认为这也是金先生的优点;再如学生死了那一节,教师引用《论语》中孔子“是日哭,则不歌”,进而引申说:“中国古人是这样的,今天也一样,我们在金先生的身上看到了这样深沉的情感。”这样的联系和引申就比较牵强。
2.征引失当。最明显的就是查字典解释“鳏”,为了引出金岳霖与林徽因的感情纠葛,这样的问题一则游离文本不必要,二则根本说不清楚。人家汪曾祺也不过点到为止,何必把作者这种点到为止的地方放大乃至夸大?这种征引还不如研究作者为何点到为止呢。还有引林国达的回忆,教师是在偏重对金岳霖的形象的剖析,而不是对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的剖析;要知道好玩的人写好玩的人才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别人回忆或叙写金岳霖先生与汪曾祺何干?还有征引《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录中已删节)来解释金岳霖虽没有“幼吾幼”的经历,为何还能对“人之幼”那样友好、喜爱,引出金先生热爱生活之类的性格,等等,这样的钩沉索引也脱离文本。
3.不当设计。一方面龙老师在分析细节的时候的确能引导学生生活化剖析而不是贴标签、扣帽子,另一方面也的确存在不恰当的问题设计。比如多次让学生设计金岳霖如果不坐板车逛王府井,该如何接触社会,还用不少时间讨论学生的设计,此环节让人匪夷所思,超越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不会有令人信服的结果。
三、教师潜意识中存在“唯教材”的思维定式
导致上述缺失的原因是什么?语文教材的特点从来都是文选式的,不直接承载所谓系统的语文知识,而且教材都是所谓专家编的,所以凡是选进教材的就一定都是好的;凡是课文中写的正面人物就都应该是完美高大的,自然要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意蕴,自然要提升到某种哲理的高度。于是,教师选择了对教材的仰视,不敢平视甚至俯视教材,结果自然就是求证教材文本中正面人物的“高大上”,反面人物的“矮小下”了。这样的思维定式导致教师的教学要证明的,就是不需要证明就先确定的那些“正能量”的存在,从而违背了文本自身的逻辑。这种思维定式无疑是一代人的遭遇或悲哀,我们都被洗过脑,我们都或多或少残留这种思维定式。
在现场听完龙老师这节课后,我就把她请到我办公室,与我工作室的几位青年教师一起谈了对这节课的看法。当时我们主要是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展开的讨论,因此这里的建议龙燕老师大体上都清楚,即使这样,我仍然强调这仅是我个人的“野狐禅”,仅仅是提出未必正确的建议和意见。
总体上说,“诊治”这些“病症”并不容易,此症非龙燕老师独有,带有普遍性;我曾经片面地称之为“杨朔散文式的”思维定式。克服这种缺陷,就要不唯教材、不唯名家、不唯权威,要从文本的本然出发而不是外加上什么东西。教材是个例子,大多数是好例子,好例子中也有不够好的东西。说穿了还是对语文之道的体悟,限于篇幅对语文之道不能展开论述。既然治“本”不可一剂完成,只好就治“标”略陈陋见。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环节调整
将“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从字里行间仔细品读金先生的形象”调整为“学习汪曾祺是怎样用细节写金岳霖的”,不要纠缠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以及别人眼中的金岳霖有什么特点。别人如何评价金岳霖与汪曾祺的这篇文章无关,但可以引导学生看汪曾祺如何写其他人,而不是别人如何写金岳霖。
二、细节分析环节“瘦身”
细节分析要有度。深度比“宽”度好(“宽”度这里指横向平铺,只是在量上叠加而不增“质”)。细节分析要有详略。即便细节描写的分析很必要,也应该有详略,不可平均分配时间和精力;教师示范分析后,着重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一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给学生留下学以致用的余地,有的点到为止即可,保留一部分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不是什么都说白了、说开了才叫深透。
三、游离或超越文本环节删除
如果龙老师认可的话,可否将上述脱离或超越文本的环节删掉,使得目标环节调整之后,细节分析瘦身之后,教学目标得以落实,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以上陋见当否,恳请同人批评、研讨,我愿意做这样的靶子。
篇4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诗吗?哪些诗句曾深深的震撼过你?
一生:《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大气。
一生:《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壮志令人可叹。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现在先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朗读此诗。
(全体学生读诗)
师:在战场上,鼓动群将,群臣,曹操是怎样的心情,我们请同学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原来是没有扩音器的。如此多的兵将,该如何说?
一生读
一生评:读的壮阔,慷慨。我觉得挺好。
另一生评:雄浑
师:大家说得很好,后一位同学在前一位同学的基础上又有了升华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体会不到这种感情,主要是对年代久远的古诗词理解不太到位,现在给你几分钟,四个同学
组,结合下面的注释,看看每一句是什么意思。注意,任何一首诗的形成,都是一气呵成,除非就是后面再加修改。但曹操这绝对是一气呵成,没有字斟句酌,完全是感情的突然奔发。这种感觉你要抓住,所以你在理解的时候,不是让你一字一句的翻译出来,但是把这个此景此情理解清楚,对照下面注释,给你三分钟的时间,现在开始。
(三分钟后)
师:作为一首诗来说,肯定有一个一脉相承的东西,那么这个一脉相承的东西就是诗眼。那么本文当中让你找这首诗的诗眼,如果是一个字,是哪个字呢?
全体学生思考
生答:忧
师:所以整首诗都在谈“忧”的问题,抒发“忧”之情,我们已经读过了。我们再一起读一读,一定要把曹操的那种“忧”读出来,读得慢,语调不应该低。体会一下:在三足鼎立的时候,他要为什么而忧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把这首诗再读一读。
全体学生读
师:大家的“忧”已读出。那么我们走入诗。这首是分为两节,我们把这两节再各分为两节,该如何划分?
一生答: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是:(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
师:说得对!我们来看,作者的“忧”的因素是如何贯穿下来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该怎么去读?是低沉激昂一些,还是消极一些?我们在以往学过的古诗中,写酒的诗句很多,谁能举几个例子?
一生: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酒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一生:还有诗句“却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用酒传达出离别时感情的深厚。
一生: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忧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借酒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一生: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传达出一种忧愁。
师:同学们说的很丰富。那么,曹操这开头一句,他忧的是什么?是消极的曹操?
生:不,是抒发一种“人生短暂,应抓紧时间,及时建功立业”的情怀。
师板书:忧――人生短暂
师:是的,但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他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接着往下读。“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苦难如同朝露一般,太阳一出来就消失了,这般苦短的日子。“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刚说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那么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杜康”这酒能不能解此之忧。
生答:不能
师: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一句。
生:“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师:既然“杜康”解决不了,那么该怎么解决。所以这个“人生几何”是在叹自己的人生短暂,还是叹别人的人生短暂。有没有这个意思在里面呢?这就要联系全诗,看看他到底想干什么?
生答:招贤纳士。“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仅在说自己的功业未就,也在说那些贤士们,你们的功业未就,来我这吧!我来帮助你们实现梦想。
师:既然这样,他还为什么而忧呢?看下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用典。指男女青年的事。你的衣服不错,即使我不去,为什么你不主动给我个消息呢?这里切合语境,这是对贤士的暗示。
师:“呦呦鹿鸣,……鼓瑟吹笙”,这句话出自《诗经。郑风。子衿》谁给大家理解一下,他为何写这句话?这句话与他的“忧”有关系吗?是如何契合的呢?
生答:忧贤才不来投靠自己。
师板书:忧――求贤不得
师:这一大节,我们来根据自己的分析,来读一读。我来示范朗读。同学们注意体会“忧“的变化。
师读
生鼓掌
师:下阕第一句话桌面理解?
生:“掇”是摘取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上的月亮,我何时把你摘下来。
师:但平常人不这么说,我们说“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但曹操不怕,那种壮阔,雄心,胸襟,大气,胆量可体现。在此,拿“明月”喻“贤士”,我何时才能把你招过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大家揣摩一下。
生思量
师:下一句,他在担心什么?
生:这种对求贤不得的担忧,从内心生发出来,绵绵不绝。
师:说得好。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诗已经上道了!那么下一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如何解释?和上节是否冲突?找一位学生来读一读,再谈谈!
生:(读)。不冲突,依然表达对求贤不得之忧。
师:来,我们一起读这一小节。读到“心念旧恩”,看看你那种“忧虑”是否可以读出来?
生读
师:第二节中贤士来了,他为何还忧呢?
生答:功业未就
师板书:忧――功业未就
这三点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求”的升华。贤士,你来多少,我都不满足。现在请一名同学读一下最后一节。
生读
师:曹操在何景何情下写的这首诗?“月明星稀”是自然现象,“乌鹊南飞”有何其他深意呢?
生:据最后一句了解“你们不要犹豫了,奔我来吧!”
生:“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说我这还缺人呢,赶紧来吧!
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自己对人才的重视。
师:对!这和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与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在忧的三点中,他最忧的是求贤不得,所以他写此师的目的是招贤士,为自己完成大业而努力,诗中就有了一种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才,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首诗以“忧”贯穿此诗,一气呵成。现在我们再请一名同学来读,其余同学在倾听时,应该背下来了。
生读
篇5
1.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正内涵。
2.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爱情是什么”,了解爱情需要具备的主要元素。
3.指导学生正确面对早恋问题,懂得在合适的时间产生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教学对象】
初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制作PPT、心型卡片等,编排故事情境剧。
【教W过程】
一、借助歌曲,认识爱情
(播放歌曲《答案》,提醒学生要一边听一边认真看看歌词。
有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爱情/它是否是一种味道/还是引力/从我初恋那天起/先是甜蜜/然后紧接就会有风雨/
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无处躲避/总是让人始料不及/人就像重感冒/打着喷嚏/发烧要休息/冷热交替/欢喜犹豫/乐此不疲/叫人头晕的问题
什么叫爱情/它是那么的真实/又很可疑/研究过许多誓言/海枯石烂/发觉越想要解释越乱/所以说/永远多长/永远短暂/永远很遗憾/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体验)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轻声跟着唱,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听出这首歌寻找的是哪个问题的答案呢?
生:什么是爱情。
师:歌曲里面描述的爱情是什么样子呢?
(老师随机邀请几位举手的同学回答。学生们回答,歌曲里面描述了初恋的甜蜜;爱情有时候真实,有时候虚幻;爱情有磨合期;爱情需要时间的沉淀;爱情先是甜蜜,然后有风雨。)
师:同学们知道吗?这首歌的名字叫《答案》,那这首歌的内容是不是对爱情有了一个最圆满的解释呢?有了上面的这些描述,是不是就会有真正的爱情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为爱情解码。请同学们把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用关键词或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写在卡片左侧。哪位同学来给我们分享一下对爱情的理解?
生:爱情是甜蜜的、相互保护的、相互包容的、互尊互爱的。
师:我想问一下,你如何理解甜蜜?
生: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就会感到很幸福。
师:这是她对爱情的理解。哪位同学再说说,你对爱情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爱情是甜蜜、浪漫、虚幻的。
师:请这个同学说一下,你所指的虚幻是什么?是不是像歌曲中唱的时而真实,时而可疑呢?
生:爱情就像是一块纯黑的巧克力,有的时候很甜,但是有时候也有些苦涩。虽然说很苦涩,但是很多人喜欢吃它。
师:刚才有很多同学谈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些理解我们就会有圆满的爱情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个绘本故事。
二、通过故事,认识爱情
(打开PPT,老师讲解绘本故事《两只蛋的爱情》片段一,老师边展示边讲述:
有两只蛋,他们相爱了。一只蛋问:我们算早恋吗?另一只蛋笑着回答:应该算是。他们无话不谈,一个想当天鹅,一个想当老鹰。他们一起沐浴阳光,幸福洋溢在彼此的脸上;他们一同躲避风雨,呵护着对方不要着凉;他们一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甚至想好了安家的地方。他们坚信,彼此会永远相爱。)
师:故事到此告一段落,请同学们思考:在这段故事中,你读到的爱是什么?请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写在卡片右侧,并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小组意见。)
师:哪个小组说说交流结果?
生:我们认为爱是保护、梦想、承诺,还有责任。
师:你说到责任这个词,那在爱情中如何做一个有责任的人呢?我举个例子,请你帮我分析一下。有两个同学,他们觉得彼此相爱了,女生对男生说:“我今天受气了,某某某说我了,你得替我出气。”你觉得男生要不要替女生出气?
生:要理性地处理。
师:怎样做才是理性?
生:克制情绪,心平气和地交流。
师:很好,爱一个人是要帮助他成长,而不是让他犯错误。
生:爱情是温暖,同舟共济,同甘共苦。
师:同甘共苦,你怎么样理解“苦”?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你帮我分析一下:有一个同学生病住院了,于是就对她的“爱人”同学说,我现在住院了,觉得特别孤单,需要你来陪。那么你觉得她的“爱人”同学应该怎么做?
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一些陪伴。
师:我听到一个词――时间允许,为什么要时间允许呢?
生:爱情不能耽误两个人的前途。
师:这个同学认为爱情不能影响个人的前途,说得很好。哪个小组还愿意敞开心扉说一说?
生:我们认为爱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走向未来。
师:哦!爱情还要有坚定的信念,那是不是有了坚定的信念,爱情就能持久呢?我们继续来看故事。
(教师出示PPT,讲解绘本故事《两只蛋的爱情》片段二,请两位学生根据绘本图片进行对话表演。
三个月后,他们破壳而出。一个是鳄鱼,一个是小鸟,但他们依然爱着对方。
可是,慢慢地,他们的生活出现了一些分歧:
鳄鱼:“咱们今天晚上吃什么?”
小鸟:“一只很肥美的虫子,你尝尝……”
鳄鱼:“唉!留着你自己吃吧!我们还是一起游泳吧!”
小鸟:“算了,你自己玩吧!”
他们越来越玩不到一起,也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了……
鳄鱼:“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吗?”
小鸟:“似乎是的。”
鳄鱼:“那么,祝你晴空万里!”
小鸟:“那么,祝你乘风破浪!
就这样,他去了他的未来,她去了她的未来。)
师:看到故事的结局,对于什么是爱情,你又有什么发现,请写在卡片右侧。
生:爱情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
师:什么基础?
生:有物质基础,也有精神基础。
师:你觉得什么是精神基础?什么是物质基础?
生:精神基础是相同的爱好,物质基础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师:当他们是两个蛋蛋的时候相处得很好,为什么后来就门不当户不对了呢?
生:出壳之后,他们发现他们并不是一个物种,爱好性格等也不相同。
师:当这些变化了,曾经的海誓山盟还能天长地久吗?
生:不能。
师:当他们注定要分手了,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成全和祝福。
师:对!不合适的时候要放手。失恋不失衡,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志。通过读故事,我们对爱情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大家看看左边与右边的卡片,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与左边相比,右边的词汇更具体,更理性。
师:很好,这是你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而有专家是这样来解读爱情的: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稳定、专一的感情。看了专家的定义,你又想在卡片上加上哪些词语?
生:我想加上平淡、为别人着想、共同的人生理想、互相倾慕等。
三、呈现情境,辨析爱情
(老师先让学生们阅读一个小故事。
阿文和小米是同班同学,阿文帅气又阳光,小米活泼又漂亮。阿文每每听到小米开朗的笑声就忍不住多看她几眼。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阿文向小米写了一封信,表达了爱意。小米想了很久,终于答应了他。接下来的日子,小米过得异常甜蜜。早晨,阿文会给她买好早点;天冷了,他又会提醒她多穿衣服;下雨了,他会给她备好雨伞;放学后,阿文早早推了自行车送她回家……慢慢的,小米发现她的思绪经常在阿文身上游动。)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真正的爱情?
(小组讨论)
生:小米不想伤了阿文的心,所以才答应他,后来的那些甜蜜肯定也持久不了。
师:这让我想起一句诗人说的话:其实我不是爱上你,而是爱上恋爱的感觉,只不过那时候,你正好从我身边经过。
生:他们没有共同的人生理想,也没有物质基础。他们之间的感情虽然是纯真的,但是并不稳定。为什么不稳定呢?因为他们还小,没有负起责任的能力。不具备基本的条件和能力,所以不是爱情。
生:阿文觉得小米活泼又漂亮才爱上她,而小米对阿文是一种依恋。
生:对于阿文来说有一点爱情,对于小米来说没有爱情。
师:那“一点爱情”是什么?
生:是对小米的喜欢。
师:喜欢是爱情吗?其实喜欢只是爱情的一部分。真正的爱情除了喜欢,最后会变成亲情,成为一种更长远的感情。刚才,我们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发现你们对爱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如果爱情两个字摆在你面前,你想对它说什么?下面请同学们以“爱情,我想对你说”为开头,送给自己一段话。
生:别那么美好,别那么强烈,更别那么早来到我身边。
生:你让我开心,让我苦恼,让我伤心。你是我人生中的一条鲜花,也许只是一瞬,也许是一生。
……
师:这是同学们送给自己的话,在这里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句话:爱情不是刹那的心动,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和长久的担当。上面故事里两只蛋的“爱情”为什么会失败呢?感情破裂不一定非有什么理由,可能只是因为――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叙事型主题班会课。现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我对自己长期以来坚持实践的叙事型主题班会做一个反思。
1.讲故事永远比讲道理更能打动人
早恋是初中教育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那些过于直白的说服性教育往往会让班会课处于干涩无味的尴尬境地。本节课,我借用《两只蛋的爱情》这个绘本故事,激发出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意盎然,从而让原本干瘪的品德教育变得温润、细腻、生动活泼。这就体现了叙事班会与常规班会的不同之处:常规班会往往以讲道理为主,把空洞乏味的人生道理强硬灌输给受教育者;叙事型班会则是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把人生哲理、生活道德传递给学生,通过故事的浸润实现“大教无痕”的境界。
2.故事是班会的根基而不是点缀
很多人在设计班会课时也会用到故事,比如在班会课开始前利用一个故事导入,在课堂中间利用一个故事来增加情趣,在班会课结束时利用一个故事来点睛提升等。这种把故事作为课堂设计调味品的班会课不是叙事型班会。以本节课为例,《两只蛋的爱情》是课堂设计的主素材、主背景、主基调,自始至终主导班会课实施的全过程,甚至整节课的结束语也是借用了故事的结束语。
3.故事的呈现方式应该丰富多彩
从文本上看,叙事就是讲故事,但这里的“讲”并不局限于讲述,更不是单纯的口头讲述。确切地说,叙事就是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呈现故事。故事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形式,除了直接使用文字或语言讲述以外,还可以运用情景剧表演、微电影、绘本、话剧、戏曲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何种手段,都应以帮助学生内化故事为主要目标,而非单纯追求形式的新颖或独特。从本节课来看,故事的讲述既有教师的演示讲述,也有师生配合下的对话讲述。
回看整个教学过程,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堂中的故事呈现方式还可以更加丰富多彩,讲述故事的语言还可以更声情并茂等。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在叙事型主题班会的研究中进一步提升。
【王维审,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教研室,教研员】
篇6
师:同学们看图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插图。看这个鹅字,这种写法是以前的人用的,现在已经废止了,同学们举起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白鹅。
师:画面中的白鹅是这样的,那么作者笔下的白鹅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老师想听到大家琅琅的读书声好吗?开始吧!
二、 检查词语
师:课文读好了吗?那么课文中的这些词语能读准吗?自己读读。(开火车朗读,有错的纠正)
生:读屏幕上出现的词语(头颈 倘若 脾气 供养不周 一丝不苟 引吭大叫 狂吠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厉声叫骂 )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能不能读好?(生读词语)
师:还不错。再看这组句子(第二屏),看这些描红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鹅的叫声的词语。
师:没错,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鹅的叫声的,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老师来说词语的意思,大家看看这是哪个词语的意思呢?
师: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骂人,这是什么词语的意思?
生:厉声叫骂。
师: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斥责,这是――
生:厉声呵斥。
师:用严厉的声音大喊大叫――
生:厉声叫嚣。
【 评析】此环节检查初读文本情况,了解学情。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检查,相机帮助学生正音、指导学生读准词语,理解词意,引导学生关注 “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厉声叫骂”三个词语,为引出白鹅高傲的特点做预设。
师: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我们再回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
生: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生: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
师:放到这些句子中,你还能用准这些词吗?(屏幕出示学习单)大家打开学习单,读一读句子,填写一下这几个词语。这个“厉”字是本课既要认也要写的字,书写的时候注意,这个“厂字框”是半包围的字,横短撇展成梯形,里边是一个“万”字。(生尝试填写)
听,鹅又在叫了,仿佛是在(1)人们供养不周。
(2)瞧,院里来了陌生人,白鹅(),比狗还要厉害。
(3)看,狗在偷吃鹅老爷的饭了,鹅老爷伸长颈子,()着,将它赶跑。
师:词语理解了,再读这三句话,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白鹅呢?
生:我看到了一只特别霸道的鹅。
生:我看到了一只凶巴巴的鹅。
师:这个词用得很准确,老师把它写到黑板上。(板书:凶)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词语转化为声音,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此环节的词语填写及朗读的过程,不仅融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 默读课文,领会要旨
师:不但我们有这样的感受,丰子恺先生也有相似的感受,默读课文,仔细想一想课文集中体现了白鹅的什么特点?你从哪句话读到的?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课文中哪些段落体现了白鹅的高傲呢?
生:第1自然段体现出来了。
生:第3自然段也有。
师:还有吗?
生:第4、5自然段都能体现出来。
师:像这样统领全篇的句子就是这篇文章的――
生:中心句。
师:刚才我们就是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大家也可以尝试运用。
【评析】此环节,以白鹅有什么特点质疑,启发学生对重点句子逐一推敲,教给学生找文中中句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方法。
师:刚才,我们已经从鹅的叫声中领略到了鹅的高傲。按照作者的思路,我们再来看看描写鹅的步态这部分。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呀?
生:“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稍等,见过净角出场吗?净角是京剧中的一类人物,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片段,你仔细看看净角是怎么走路的?
生:我觉得净角走路摇摇晃晃的。
生:净角走路一步三晃。
师:我们再看看鹅是怎么走路的?(出示鹅走路的文字)你能带着看视频的感受读好这句话吗?(生读)
师:老师和大家合作一次怎么样?我来读鸭子走路的部分,谁来读读鹅走路的部分?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差别。(师生读)
师:感受到差别了吗?那我们换过来我读鹅的句子,谁愿意来读读鸭的句子?(生读)
师:这个家伙简直是――不可一世。大家说对吗?
生:对。
师:这一段还有描写鹅的句子呢,谁再来读读。
生:“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师:同学们瞧瞧这个家伙,多么无理啊!读好这几个关键词就能凸显白鹅的特点来。(重点词变红:傲然毫不相让有时竟)谁愿意再试试?(生读)
师:这次我找两个同学来演一演。
学生表演,师来读。
【评析】此环节以读促悟,以悟示演。学生感受了鸭的步调与鹅的步调的不同,教师侍机而动设计了表演的场景。在反复读,感受文字美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演一演,此时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融为一体。
师:你觉得这只鹅怎样?
生:蛮横。
师:写一个“蛮”字到黑板上。
师:大家看,这样一只凶鹅,蛮鹅,好像是一个反面角色,可是我们却发觉我们并不讨厌它,反而还有点――
生:喜欢它。
师:这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就是用这种幽默的语言突出白鹅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我们要把这样生动的语言积累下来。大家试试看,能不能背下来。(生背)
【评析】在层层凸显鹅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与作者对话,进行积累背诵,学生在整堂课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律,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
【总评】 2013年11月,在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王越老师执教了《白鹅》一课,30分钟的课堂教学,他凭借坚实的语文功底,娴熟的教学技艺,生动的诠释了有价值的课堂教学。
1. 以“读悟”为主线,课脉清晰。王老师立足于读中理解,悟中实践。课堂上的读有目的、有层次,从初读――读词语――读句子――默读乃至最后的背诵,王老师始终以读挈领全文脉络。第一部分初读是扫清阅读障碍达成读通文本为的目,通过检查描红词语,引导学生关注“厉声呵斥厉声叫嚣 厉声叫骂”三个重点词语,进而启发学生发现白鹅的特点 ,看似三个相似却又不同的词语,经过朗读和感悟,融入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整堂课学生读得很到位,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默读提取信息,思考白鹅的特点,进而积累运用,这是一个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思索,关注文本内容,一次次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收获了阅读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
2. 以“情境”设铺垫,设计精巧。课上,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把握的透彻,王老师对“净角”一词的处理是以情境阐述问题方法播放了一段录像片段,恰如其分的引用资源处理得简单大气。另外,文中看似简单描写白鹅特点的语句,被王老师视为贯穿整节课的“眼”,反复诵读带领学生入文,引导学生学习抓特点写作的手法,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生动。
篇7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解题规律与技巧大致有如下一些:一、仔细审题,题干里面就有解题信息;二、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或者是概括答案的范围;三、一般情况下,出答案的语段都会有一些与题干相对应的标志词,识别并找到这些标志词很重要;四、原文意识,即从原文中筛选、概括试题答案。
试卷的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原文画线部分是: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师问: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
生答:寂静。
师问:寂静,很好。如果再换一个字呢?
生答:宁静。
师问:到底是寂静好呢,还是宁静好呢?为什么答案用的是宁静呢?试着辨析一下。
生答:寂静显得周围环境有些死气沉沉,而宁静除了静,还给人温馨、安宁之意。
师问:还有呢?和死气沉沉相对的是什么?
生答:充满生机,有生命力。
小结:在概括答案时,可通过辨析,试着选出那个最合适的词语。我们写作文也是如此,总有最合适的字眼,能够把自己最想表达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所以,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绝大部分学生只想到了自然环境的这一个特征。对此,我进一步启发。
师问:刚才的“宁静”是围绕“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这部分语句概括出来的。那么,由“素裹红装,江山如画”,你能不能想到、概括出这部分自然环境的另一个特征呢?
生答:壮丽。
生答:壮美。
生答:很美的景色。
师问:大家都想到了此处景色的另一个特征,可描述冬天的景色,用“壮丽”、“壮美”合适吗?我再提示一点,现代汉语里面有很多双音节的词都是由意义相近的语素构成的,比如扫除、兴盛、美丽等。
生答:秀美。
景色的特征已经明确了,接下来就该考虑第二问“景色描写的作用”了。
师问: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一般是什么?
生答:衬托、烘托、反衬等。
师问:那么这两个景色特征分别衬托了什么呢?可以先考虑“宁静”。我提示一下,作者在童年时就很热爱屈原的作品,20多岁读大学时更加理解了屈原作品的内涵与屈原的精神,并且认为闻一多先生是与屈原非常神似的人。那么,今天他来到了行吟阁、屈原纪念馆,他会怎样呢?
生答:他会很激动。用宁静的环境来衬托作者激动的内心。
师问:回答的很好。那么,“秀美”又衬托了什么呢?我提示一下,苏词里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词里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就是说,由“江山”都指向了什么?
这个问题稍微难一些,学生们稍微迟疑了一下,才回答出“指向英雄、豪杰”。
师问:对,指向英雄豪杰。那么这里的英雄人物,在作者看来又是指谁呢?
生答:指屈原。
师问:仅仅是指屈原吗?
生答:还有闻一多。
师问:那么,这一条答案应该如何概括呢?
生答:用秀美的环境来衬托两位爱国诗人的美(伟大)。
应该说,这节课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回答问题很积极。所有问题答案都是学生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概括、归纳出来的。藉此消解了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树立了学好语文,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的信心。
语文课和数理化等学科的区别就在于,数理化答在卷面上的是解题步骤,也就是解题时的思维过程。要求步骤齐全,答题规范。如果只写结果,没有过程或者步骤不完整,那要扣除很多分数。而语文学科直接呈现在卷面上的是答案,不出现解题过程。那么语文试题的解题过程有没有呢?有,但比较抽象,只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中,即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学生普遍感觉到语文难学,不知道答案是怎样得出来的,就是因为不了解语文试题也有解题过程,即存在于大脑中的、不外化的思维过程。
篇8
时间:2012年9月22日
一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祖父的园子》。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文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你们预习的时候做了哪些事情?
生:将课文读到一字不错,会默生字。
生:查不理解的词语,写出主要内容,提出对这篇课文的疑问,还了解了这篇课文的有关资料。
师:预习内容真不少。预习中有什么问题吗?
生:呼兰河在哪里?
师:谁知道?
生:在黑龙江省。
师:谁能说的更具体一点?黑龙江哪个县?
生:呼兰县。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文中的“我”为什么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师:谁知道?请你告诉他。
生:她是一个女孩,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只有祖父非常喜欢她。
师:《呼兰河传》这部长篇小说的有关章节读了一些是吧?说得很对。
生:“我”在园子里瞎闹,为什么祖父不批评“我”?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有价值,一会儿好好读课文,会读明白的。你们的问题提完了?那我要提个问题了(出示“倭瓜”一词),谁来读?
生:倭(wō)瓜。
师:正确。一起读——
师:什么叫倭瓜?
生:倭瓜就是南瓜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日本人叫倭寇,南瓜是从日本传来的,所以叫倭瓜。
师:不能说日本人都是倭寇啊。
生:日本的坏人叫倭寇,
师:谁能说得更准确?
生:日本的土匪。
师:沾点边儿,但是不准确,不是土匪,是海盗。过去在海上干坏事的日本人,劫持我们的船只,侵略我们的海岛,我们中国人叫他们倭寇。我问过黑龙江的老师,为什么东北人把南瓜叫倭瓜?他们说最早南瓜是从日本引进来的,这只是一种传说。再检查一个词(出示:谎花)。什么叫谎花?这个花会撒谎?
生:不是,是植物的雄性花,不结果的花。
师:预习得果然不错。
二
师:下面来检查默字。我听说班里好多同学字写得很好,我想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来默。(请4人到黑板前,每人默一个字:帽、瞎、抛、韭。)
师:我很欣赏这个字(给“瞎”字加了一个圈儿),“抛”字写得更好,“韭”也不错(边说边画圈儿),“帽”字错了吧?
生:错了。
师:谁认为错了?请你来重写一个。(学生板书)
师:字写得多好啊,很佩服你们写的字。注意“帽”(师板书)上面部分,再宽一点,里面的两横,谁都不靠。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
生:曰(yuē)。
师:不是“曰”,也不是“日”,因为这两横是不靠的,这个字念冃(mào)。最早,这个“帽”字是象形字(画帽子);后来加个目,因为帽子戴在眼睛上面,成了会意字;后来为什么加“巾字旁”呢?古人扎头巾,最早“帽”专指头上的头巾,再后来一演变,所有的帽子都用这个字来表示了。这个字有意思吧?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不仅“帽”这样写,还有我们上学期学的课文《少年王冕》的“冕”字上面要写成“冃”,冕就是帽子的意思,卫冕冠军,也是这个冕。
师:我们再来看看刚才默的字。谁愿意展示一下?(生展示)“帽”字写得非常好,“韭”写得有点夸张,(板书)竖要高一点,横要虚一点。写“抛”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写太扁了,跟着我写。
师:字都会默写了。请打开书,让我们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请同学们默读全文,你走进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了什么?(生默读)
生:我看到了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师:不错,越说越自然。把你看到的写在黑板上。
生:我看到了狗尾草、谷穗、韭菜还有野草,
师:把你看到的写在黑板上。
生:我看到了白蝴蝶、黄蝴蝶和大红蝴蝶,还有倭瓜、谎花、玉米。
师:把“倭瓜、玉米、谎花”写到黑板上去。谁要补充?
生:我看到了虫子,谎花。
师:谎花有了。把“虫子”写到黑板上。
生:我看到了小鸟。
生:我看到了草帽,还有水瓢。(生板书)
生:我还看到了文中的“我”和祖父,
师:请把祖父和“我”写在黑板上。写“我”的时候要加一个什么号?
生:引号。
师: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如果不加引号就代表真实的我。
师:你很聪明。
师:(对在黑板上写的学生说)你们写的字,就像书法展览。“谷穗”写得特别好,这个同学好像练过魏碑。现在于老师要提问题了,你走进了祖父的园子都看见了什么?聪明的孩子一定不会把黑板上的词语念一遍,动脑筋,用几个词概括。
生:三个词语。我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许多动物、植物和人物。
师:人物就两个。应该说看到了许多动物、植物和两个人物。既然有人,就一定有他们做的——
生:事情。
师:好,这样看来,用四个词语概括,当你走进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了——
生:我看到了许多动物、植物还有两个人,以及他们做的事。
师:你们看,要想把问题回答得正确、全面,不是那么容易的。今后你们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要想好再说。谁把刚才的话重复一遍?
生:我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动物、植物、人物和他们做的事情。
师:非常完美。这叫会说,不但会说而且会概括。更聪明的同学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你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事物。
师:可以说得更准确一点。
生:我看到了园子里的许多事物。
师:同学们注意,一切东西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概括:事物。谁站起来跟我对话?我要求先概括后具体。请你告诉我,你走进园子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多事物。
师:有哪些事物?
生:有植物、动物、两个人和他们做的事情。
师:你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哪些动物?
生:看到了蝴蝶、蜻蜓、蜂子、蚂蚱、小鸟、小虫……
师:聪明的同学不会说这么多的,多累呀!说上三四个,加上一个什么字就可以了?
生:我看到了蜂子、蝴蝶、蜻蜓等。
师:对了。谁站起来继续和我对话?请你告诉我,我要求先概括后具体啊。
生:我看到了许多事物。
师:有哪些事物?
生:有动物、植物、人物和他们做的事情。
师:你看到了哪些植物?
生:我看到了韭菜、野草、谷穗和狗尾草等。
师:这叫聪明。小朋友们要学会说话,一定要根据对方的提问来回答,要想说好话,必须多读书,练自己的胆量,尽量克服自己的语病。不过这位同学说得有一点不对。谁听出来了?(一生说:“谷穗”不是植物,是“谷子”的一部分。于老师给予肯定。)
四
师:下面请你再次默读全文,刚才是用眼睛看的,这次用心去看,透过这些事物你又看到了什么?文字的背后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如果你用心读到了’就用笔写下来,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但是我告诉你们,绝不是一个词能概括了的,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很多。(生默读后交流)
生:祖父很勤劳。
师:把“勤劳”写在黑板上(生板书)。
生:祖父很疼爱文中的“我”。
师:把“疼爱”写上(生板书)。
生:祖父非常有耐心。
师:还有比耐心更确切的词吗?
生:祖父很亲切。
师:还有比亲切更准确的词吗?
生:我觉得祖父很宽容。
生:我读出了文中的“我”很调皮,天真可爱,和祖父在一起时很快乐,很自由。
生:我看到了园子里生机勃勃。
生:我觉得祖父很慈祥。
生:我觉得园子里的动物、植物都是无拘无束的。
生:我觉得文中的“我”很调皮很有趣。
生:我觉得文中的“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于老师请这些学生把“宽容”“自由”“天真”“生机勃勃”“慈祥”“无拘无束”“调皮有趣”“自由自在”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看黑板,同学们在课文中看到作者很天真、很调皮,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祖父很慈祥、很宽容、很疼爱她,看到了园子生机勃勃,这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这些,书上没直接写出来,是我们读书思考得来的。阅读最重要的,不但要看到字面的东西,还要思考字面背后的意思,因此要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刚上课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生:“我”在园子里非常调皮,甚至瞎闹,祖父为什么不批评我?
师:现在明白了没?
生:明白了,祖父非常疼爱我。
师:是的,但最关键的词是什么?
生:宽容。
五
师:祖父是一个慈祥、宽容的人。尽管作者做了很多错事,祖父不怪她,因为她是孩子。如果没有祖父的宽容,哪来作者的自由自在和有趣啊!看黑板(圈出“趣”),这是一个关键字,这篇课文写得最成功、最感动人的是童真童趣,一个真,一个趣。读了这篇课文,有哪件事你觉得最有趣?把那件事读一读,等一会儿我们交流,看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童真童趣表达出来。(生读课文)
师:你喜欢哪件事?是铲地,还是浇菜?
生:我喜欢铲地那件事儿。
师:在这篇课文中,铲地很有意思,而且写得比较具体。谁愿意站起来朗读?你们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女同学吧。
(生读)
师:读得果然不错!不过,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还要注意他们不同的语气,下面请大家听于老师怎么读,看能不能读得有趣,看我的脸也行,观察我读书的表情。(老师读得有声有色,读完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要读出我和祖父说话不同的语气。祖父很慈祥,很宽容,很疼爱作者,这样的祖父说话的语气怎样?表情怎样?“我”很天真,很调皮,说话又是什么语气?什么表情?练一练。(生练读)
师:还得请刚才那位同学到前面来,这次单读他们的对话,注意表情啊。(生读,师适时指导,生读得大有进步。)
师:咱俩对话好不好?我读祖父的话,你读小姑娘的话。(师生对读。掌声。)
师:现在你读祖父的话,我读小孩的话,看我读得像不像?(师生对读。热烈鼓掌。)
师:亲爱的同学们,以后不管是哪篇课文,一定要把它读好。下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要大家来完成。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当代作家中,写童真童趣还没有人能超过萧红。作者是怎样写铲地这件事的?你读到哪个地方觉得最有趣?
生:就是“我”把狗尾巴当作谷子。
师:首先要选一件有趣的事,把狗尾草当作谷子,这是多有趣的事。在写事的过程当中,能引起我们笑的又是什么?
生:是祖父和作者的对话。
师:最有趣的是对话!我们写童年的趣事,第一要把事情选好,这事可以很小,你看作者写睡觉,玩累了,找个阴凉的地方就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睡着了,多有趣。第二,在写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写人物的对话,好多趣味在对话里面体现出来的,记住了吗?请迅速回忆一下,从你记事那一天起,你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打开作文本,第一行空出来,等事写完了再写题目。写一件你的童年趣事,你觉得好玩就行了,时间十分钟。于老师也写了两件趣事,一件写我自己的小时候,还有一件写我三岁半小孙女的趣事。一会儿咱们交流,看谁写的事能让人哈哈大笑,咱们比赛好不好?
(生写,师巡视)
师:谁写得最有趣?推荐三个到讲台前读。
(生读略去)
师:想不想看于老师写的?
生:想!
(大屏幕出示)
礼物
这是发生在小学四年级的事。
我的同桌叫蔡华。女的。她人倒是挺好。就是爱管我。上课偷看小人书,管我;和别人说话,管我;偷看画画,也管我。我稍有不满,她就威胁我:“不听话,告老师去。”
我心想,我得治她。
一天,早自习,我送给她一个小盒子,悄悄地说:“这是我送你的礼物,请收下。”
她接过去问:“里面装的什么礼物。”
“小小的礼物,现在千万不能打开。”
她说:“越不让我打开,我越得开。”她打开盒子,里面有个小纸包,她把小纸包打开,里面还是一个小纸包,她再把小纸包打开,里面还是一个小纸包。
我赶紧说:“最后一个小纸包别打开了,再打开,礼物就要跑了。”
她越发要打开。最后一个小纸包一打开,她吓得尖叫一声,把纸包扔在地上,大声骂道:“你这个大坏蛋,你别叫于永正,你叫于永歪算了。”原来纸包里包的是一条毛毛虫!
生:哈哈。
师:我还写了一件我孙女的事。(大屏幕出示)
欢欢
欢欢是我的小孙女。三岁半了。
一天早上,她拿着我的剃须刀对我说:“爷爷,剃须刀饿了。”
“是吗?”我笑了:“那喂它什么呀?”
“喂胡子呀,它把您的胡子吃到肚子里就不饿了。”
说着,她推了一下开关,剃须刀立刻叫了起来。她认真地说:“看,它饿了吧。肚子咕咕叫了吧!”
我刮完胡子,欢欢抢过剃须刀放在嘴巴下面,来回蹭着,说:“它还没吃饱呢,我再喂它一点。”
我哈哈大笑,说:“小心,别刮破了皮。”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70-1
一、课堂教学实录
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地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初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说话。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点评: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三次朗读为学生深入入文本作了准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师:老师非常佩服你们。你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生板书“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点评:巧设情景,让学生过了一把应用文言文的瘾。痕迹不露的引导、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点睛都让人感觉酣畅淋漓。】
二、教学反思
篇10
英语课堂教学录像整理表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反馈
评价
理念
结构
导入
展开
巩固
讨论
整合
探究
扩展
任务驱动
形式
效果
好
中
差
注:在空格内填入号,表示亮点,以 为 最好
说明:
1.教学设计: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的理论依据正确与否和对学生需求的理解程度,通常会制约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理念:是否符合二期课改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否重视学生对语言的使用,是否体现以所有学生参与学习为设计目的。
2)结构:是否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是否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循序发展有分别的指导,有学生探究和创造的余地。
2.教学内容 :区别各堂课的显著特点。
1)导入:指导部分比较有创新特点,注意人文教育。
2)展开: 指新授部分有科学性,有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有多学科知识整合内容。
3)巩固:指在全体学生的参与下,以任务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3.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仅以五个方面加以整理,以作信息资料分类。
1)讨论:是否有合作学习,是否有团队机制, 是否有交际和交流。
2)整合: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指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是否有对教材资料的进一步探索,是否有学生对相关知识和事实的探索和研究的时间和思维空间。
4)扩展:是否对教学资料有扩展;是否有校本教学资料和内容。
5)任务驱动:是否发动学生,通过完成某项任务的方式如 合作学习或独立思考达到学习和巩固的目的。
4.教学反馈:对教和学的结果的观察。
1)形式: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