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案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案与学案的差异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文书,也是教师设计的起步性引导、过程性点拨、终结性指导的具体方案。它着重体现的是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单方面的。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考虑学生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的方法,把自己放在主体地位,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正因这样,逐渐形成了“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一种学习方案,也是指教师设计的供学生学习准备、学习知识、操作练习及其方法途径的具体方案。它解决的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它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一种媒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学习,考虑了学生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的方法如何,并且教给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学资源的互动,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的。它关注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形成了许多好的教学模式。
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学习方案,而不是教案的翻版。
二、学案设计的原则
1. 学案设计,应将教案中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不要几课时的教学内容写成一个学案。将知识点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学生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让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学习。
2. 学案设计,应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这里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自学的能力和水平,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应形成层次性,要符合每一层次学生掌握知识和认知的规律,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以此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创设高效课堂。
3. 学案设计,应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三、学案设计的内容
1. 学案设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即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确定知识目标时,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好、中、差)的学生,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此建立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都有所收获。要考虑到学生如何接受知识,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以此让学生形成能力。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也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形成怎样道德品质,进行德育。不同的学科应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但都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品质。要有明确的能力训练目标,要使不同层次学生形成不同的能力。要把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动态结合起来,以便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 学案设计,要认真钻研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以此来把握传授知识的重难点,找准最佳的切入点,把重点、难点的知识问题简而明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或探究式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案设计,应让学生总结本课时学习内容的要点,学会总结规律。并以此使之条理化,交给学生总结学习内容的方法,使之对所学知识形成网络,对今后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学案学案教学学习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面对新课程改革,我在长期的生物教学实践中,结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钻研反思,总结方法,力求寻求到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其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恰当选择与应用是关键,学案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结合“学案教学”总结规律、摸索方法,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几点体会。
一、学案设计方面
学案是“学案教学”的素材,也是平台,因此学案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学案教学的成功与否。我认为要提高学案的“质量”,在学案设计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案要“精”“准”
通过学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在学习之前就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发现自己的疑惑点、难点,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思考、探究,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抓“准”核心问题,问题设计要“精”。在设计时教师要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解障碍和思维障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教会学生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基因突变”这部分时,对“随机性”的理解上教材叙述的比较笼统、抽象,不好理解。因此,在学案上把“随机”具体到“点”,即“随机”包括“时间上”和“部位上”,这样把概念的核心问题,精准的体现出来了。
2.学案要注意问题设计“层次性”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那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可以把一些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来处理。为此,学案编制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和兴趣水平,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问题,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究,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注意有层次性,有梯度,要先易后难,要有区分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效果。问题设计要明确分为A、B、C、D四个层次,即再现、延伸、应用、拓展并在每个题目后面注明,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学案在反馈练习上要注意“典型题”与“易错题”的选择
“学案”在选题上要精,要有代表性,不能搞题海,要贴近高考选择易错题和典型题,这样既锻炼思维能力,又节省时间。这就要求在学案设计上教师不但要精通教材、精通考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能力程度,把教材和考纲吃透。
二、学案应用教学方面
学案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案教学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坚持教师的作用启发、点拨,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启发、补充,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我认为应用“学案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不能重“教”轻“学”
学案教学不能把完成学案当成完成教学任务,学案是给学生一个方案,引导学生预习,教师要把学案当成引导学生思维的工具,并不是做完学案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学案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教师还要点拨、引领、反馈。点拨是在学生相互讨论仍未解决的疑点,教师参与,适时点拨。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和重点的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抓住重点,讲清思路,把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2.学案设计要有“预设”和“生成”
学案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设计学案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要预设到学生的变化,这样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学案”在思路和问题的设计上要给学生留有空间,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在学案中我特意设定了个区域,名为“我的疑惑”,给学生空间思考、总结。例如,在学习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开篇就是节选的科学发现史,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没有完全给出,因此在达尔文实验和詹森实验之间学生无法理解“生长素的生长部位”,因此,我在学案设计时,就把这部分给出,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生长素的生长部位,我的思考是画竖线,这样生长的部位就会出现虚线。课堂学生广开思路,提出了很多想法,有的学生还思考是否可以画出“等间距的横线”这样生长后间距会变大,这样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开动脑筋。
3.素质教育要注重学法指导
在学案中要注重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指导,在思维的障碍点、知识的转折点上设置问题,提示资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在《细胞核》这节课,课前有四条资料用于学生分析细胞核的功能,如果平铺给学生,显得资料繁多又有些难度,没有逻辑性,学生读完一点思路都没有,我把这些资料设置成两个实验题,即如何探究细胞的控制遗传的功能?如何探究细胞核的控制代谢的功能?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学生澄清了两个极其相似的问题,通过学案让学生学习掌握分析实验的一般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引导”把规律套入前两个资料,最后再独立分析后边两个资料,这样学生由浅入深,记忆深刻,掌握规律。再来分析资料就很容易,而且也便于记忆。
总之,学案应用教学在设计教学环节中要坚持教师的作用启发、点拨,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学生学习时依据学案,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学、讨论、检测等有效手段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主动参与知识建构,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学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教师的深刻思维的展示。
参考文献:
[1]彭畅.“学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8-92.
[2]崔金波,赵家琛“学案教学”初探教学与管理[J].1999,(3):66-71.
[3]温廷金.中学生物课启发式学案教学初探[J].重庆师范学院出版社,2000,(2):55-62.
篇3
关键词:学案导学; 设计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51-002
一、参与式学案设计的原则
1.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应善于指导点拨,答疑解难。一般在开始阶段是指导学生剖析自身学情,了解新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以及与新课学习相关的工具书、拓展性资料等等,在后续的展开过程中,则重点指导如何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以及如何围绕学习目标联系旧知、选择素材、设计问题等等。
2.分层性原则
由于学生学段的不同,其参与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对低年级的学生宜实施较低程度的参与,对高年级学生则开展较高程度的参与。一般可分为咨询式、协商式、参谋式三个层次,在咨询式层次中,教师咨询学生,在考虑学生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学案设计;在协商式层次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民主协商进行学案设计;在参谋式层次中,由学生设计学案,教师充当参谋,提供建议。
3.合作性原则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学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小组的智慧,让小组长负责来共同设计一课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把某一课学案分为几个部分,由每一个小组负责一部分,修改后再由老师批改和选择。
二、参与式学案设计的实施流程
1.准备阶段
该阶段应该建立参与式学案设计的活动规定、规则等,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分好小组,分配任务。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案设计的兴趣与意识,教师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进入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做到师生互动。
2.献计献策阶段
此阶段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展开学生的献计献策活动,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达到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3.合作设计阶段
此阶段的任务是将上一阶段的想法与意见汇总起来,并着手对学案进行整体规划与构想,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制定学习环节。
4.执行监控阶段
此阶段的任务主要包括:对教学的顺利实施准备相应的工具、资源等,创设相应的条件,以利于方案的顺利启动;对已经设计好的学案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作出相应的各种努力,以利于方案的顺利执行。
5.开展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是对学案涉及的整个过程及其效果做一个综合的判断。具体包括“自评”和“他评”两类,“自评”有学生自评、教师自评,“他评”有学生评教师、学生评学生、教师评学生。最后还应对整个评价过程作较为全面的总结。
6.反思反馈阶段
反思反馈阶段是师生开展评价之后,对整个学案设计过程中自身的表现等做一个整体性的思考,并将思考之所得反馈给自己和他人。
三、参与式学案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1.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民主化,促进“教学相长”
在以往的学案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文本的创新能力获得了提高,也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亦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局限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即只是尊重了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在课程的开发方面,学生几乎没有发言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有着自己的发展需求,一定程度而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的学习应当贯穿于从学习方案的制定到学习方案的实施乃至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之中,所以学生在课程开发中应当具有一定的选择权与创新权。而老师则充当学生学习的助手与指导者,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原创性,也有利于教师深度了解学生的学情,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达成一致的协议。
2.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生本教育”
在以往的学案模式中,教师一般都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学情作了有针对性的设计,通过学案的实施,卓有成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能力。然而学生能力的发展亦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局限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而学生的提问、质疑能力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这种学案设计本质上仍是教师“教案”的翻版,贯穿其中的主线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师生在依案教学的过程中乃是在预设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思考和讨论,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依赖性及思维定势,本质上这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取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不亚于解决问题,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这种能力的缺失是我们传统教学常被诟病的弊端所在。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学案设计,这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构建“生本教育”具有切实意义。
3.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与主体意识,适应学习化社会要求
在以往的学案模式中,教师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学案的程序自学,自己解决问题并填写答案。它把以往课堂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这无疑比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前进了一大步。但如果我们冷静思考,会发现这种模式明显的弊端。它仍然“没有改变教师主持课堂的本质,对学生的独立自主、潜能挖掘、性格健全没有益处。”学生整体上仍属于一种“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仍是照着教师既定的思路和模式在操作,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与习惯。当脱离了学案和课堂环境,学生仍有可能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而显得无所适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良好习惯是长期熏染和培养的结果。我们认为参与式学案设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是一个随学生年龄与能力的增长而参与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最终形成一种由他主逐步走向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其学习的目的、方法、习惯均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巩固。这对于我国传统“严进宽出”的中高等教育衔接问题应该也会有一个较好的“缓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吕世虎,张定强,刘洁,靳健.《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篇4
根据学案导学理论并结合地理教学实际,笔者总结归纳出了学案导学基本模式。采取“一课时一学案”的模式,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强调知识结构,把“学案”分成五个部分:目标导航――学法导引―自主探究―典例分析―基础感悟―拓展创新。
应用该学案,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学习的要求、学习程序和一些学习材料制成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并搞好学案应用指导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使用学案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工作,让学生既要会按学案要求规范复习过程,又让学生在学案上做好笔记和学习反思,整理和保存平时学案,便于以后再作复习之用。
下面以《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一节为例,具体介绍如下:
目标导航
依据新课标和考纲要求,对本课时主要考点从记忆、理解、应用等层面展示学习要求,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要求学生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通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学法引导
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本课时学习要求与内容,提出一些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图文解释中国疆域
2.利用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
自主探究
针对本课时的知能目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新颖实用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梳理和归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例分析
依据重点考查内容,设置相应典型例题,深入详尽剖析,探究方法规律,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地减少解题失误,真正达到触类旁通、以点带面的功效。
例1 辨认四省区轮廓,完成下列内容:
(1)在A、B、C、D四省区中,邻国最多的是_____,纬度最低的是_____,相邻的省级行政区最多的是_____。
(2)填写下表:
例2 读下图,回答:
(1)填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理名称:
邻国: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海相望的国家: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海域: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大洋:⑨____________v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A尼泊尔、B塔吉克斯坦、C越南、 D渤海、E海南岛、F山东半岛前的字母填注在图中。
例3重要城市
基础感悟
是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是从知识到技能的必经阶段。
一、选择题
1.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自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
①广东 ②广西 ③云南 ④台湾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2.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国家是()。
A.印度、文莱、菲律宾 B.马来西亚、朝鲜、韩国
C.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D.文莱、菲律宾、日本
3.下列四组国家中,全部为我国陆上邻国的是()。
A.俄罗斯、泰国 B.缅甸、孟加拉国
C.巴基斯坦、日本 D.越南、印度
4.我国疆域的四个端点中,位于北温带的有()。①北端 ②南端 ③东端 ④西端
A.① B.①③④C.①③D.①④
5.我国沿海的5000多个大小岛屿绝大部分分布在()。
A.南海、东海B.黄海、东海
C.黄海、南海D.南海、太平洋
6.我国的领海位于温带的有()。①渤海 ②南海 ③东海 ④黄海
A.①④B.③④ C.①③④D.①③
7.下列省级行政区中,与湖南省相邻的是()。
A.河南B.重庆 C.福建D.安徽
8.我国沿海的省级行政区共有()。
A.10个B.11个 C.12个D.14个
9.下列国家中,与我国的南面接壤的有()。
A.越南、老挝、泰国 B.越南、老挝、柬埔寨
C.越南、老挝、缅甸D.尼泊尔、老挝、孟加拉国
10.我国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最大的是()。
A.新B.内蒙古C.藏 D.川
11.简称桂的省级行政区是()。
A.云南省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海南省 D.贵州省
12.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东南、西北B.西南、西北、东北
C.西南、西北、东南D.东北、西南、东南
13.下列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A.青海B.云南 C.山东D.甘肃
14.属于我内海的是()。
A.渤海和黄海 B.东海和南海
C.渤海和琼州海峡D.东海和黄海
二、综合题
15、读右图,回答:
(1) 此图所在区域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图中央的?摇?摇?摇?摇?摇省是?摇?摇?摇?摇?摇,行政中心是________。
(2)填出图中代码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名称(填简称):
①________③________
⑤________⑦________
⑧________
(3)填出图中代码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
②________ ④________
⑥________
拓展创新
提升思维能力,拓展综合要求,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6.分析“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资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省区的简称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省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面积最大,简述其草地面积广大的原因。并分析该省区草场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3)该省区行政中心所在地区是我国古老灌区之一,也是该省区粮、油、糖的生产基地,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摇?摇 ?摇?摇?摇。该地区过度发展灌溉农业会带来哪些问题?(说出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可)
学案设计的原则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指导性原则。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了的核心因素,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学案设计和编写过程中,学法线贯穿始终。
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问题设计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层次性原则
篇5
关键词:教学大纲;导学案;合理设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真正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导学案就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上述目标。因为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沟通教与学,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因此,教师应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导学案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这是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前提。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我们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才能根据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所以要想设计好的导学案,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二、潜心研读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教学材料,是教学的基础。同时,它也是设计导学案的基础。因为导学案是教师依据教材所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前应潜心研读教材,从而使导学案和教材完美结合,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教师应如何研读教材呢?
1.整体把握
教师要想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就必须明确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清楚每一部分的地位和作用,知道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只有这样,教师在设计具体某一课的导学案时才不会遗漏知识点,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知识,从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弄清重点
语文知识是繁杂的,如果教师自己不弄清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那就会使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道要掌握什么知识。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应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这一点体现在导学案上,就是教师要突出重点,使学生清楚自己该掌握什么知识,获得什么样的能力。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一点,不仅能使导学案更加精练,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三、全面了解学生
新课改理念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导学案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因为学生是导学案的使用者。为了更好地使导学案符合学生的学情,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也就会有不同的学习需要。而且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也不一样。此外,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认知方式等也各不相同。这些都需要教师去了解。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学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就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设计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发展。
四、合理设置学习目标
合理的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调控功能,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实现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重视学习目标的设置。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习目标不宜过多,不能面面俱到,以3~4个为最佳。第二,学习目标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第三,学习目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既不能过低,使学生没有收获,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成学习目标。第四,学习目标的表述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这样才能使学生清楚自己所要达成的目标,从而真正掌握知识。
五、引入生活化的内容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根据所学内容引入与之相关的生活现象。这样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内容广泛的特点,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而且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现问题,真正锻炼了实际应用能力,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这样,学生也就能真正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导学案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进行自主学习,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学生刚开始接触导学案时,教师可在设计时专门提供给学生一些具体方法,使学生借助这些学习方法、解题技巧完成自主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自主学习。这样,导学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七、博采众长
个人的时间、精力和智慧总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博采众长,使导学案更加完美、成熟。如设计导学案时,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可以共同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集体构建导学案,以形成统一的重点、难点,统一的学习目标,统一的学习要求,统一的探究问题,统一的学习活动。这样可以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优势,使导学案真正发挥作用。教师还可以参考名师的导学案,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6
下面就本人的一点经验,浅谈一下初中物理复习课中的学案设计。
物理复习学案的主要内容大致包含以下三部分:1.知识的归纳整理。2.知识的迁移训练。3.中考的知识链接。
知识的归纳整理是复习课的“温故”环节,知识的归纳整理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中的物理情景融入物理主干知识的填空或知识框架的结构让学生进行复习,知识归纳整理也是复习过程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然而,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激情下降,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成为我们老师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乌鲁木齐市的中考试题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向,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或生活中常见物品为背景,将本节课要求学生温故的知识融入其中,通过知识的整合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知识的迁移训练是复习课的“知新”环节,知识的迁移是以学过的旧知识为前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能解释物理现象的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才能做到学习迁移。我觉得知识的迁移训练首先要注意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实现原有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重要途径是归纳和概括,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学生具有独立地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能觉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新旧知识的共同特点,这就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生疏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得多。
例如在浮力的复习学案中引入图1,Q为铜制零件,其上部为边长L=0.2m的立方体,下部为边长l=0.1m的立方体。Q的下表面与容器底部粘合,且水面恰好与Q上表面相平,则零件所受的浮力为( )
A.0N B.20N C.60N D.80N
该习题的设定首先是学生在复习的前提下精心的迁移训练,学生不能死搬硬套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直接计算,要让学生对浮力的产生和大小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其次,物理迁移训练中要注意数学知识的迁移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对学生理解物理定律和公式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抓好数学知识的迁移训练,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迁移水平。
知识迁移训练中,既要有正向思维的训练,也要有逆向思维的训练,思维定式对学生练习效果的负面影响比较突出。为了使学生不至于机械地反复练习一种方法或类型的练习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些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题。同时为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可以对一些已做过的基本练习思维程序做一点相反的安排。如:“浮力”一节的课后习题思维都为已知ρ、v求F浮,只要把题目的已知条件进行调整,补充一些已知ρ、F浮求v的习题进行训练,即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物体的体积。那么学生在遇到没有量筒,只有弹簧测力计,要测量物体的密度的问题时,就可以先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变式求出物体的体积,再通过弹簧测力计测算出物体的质量。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就容易实现知识迁移。
中考的知识链接是复习学案的“升华”部分,让我们的复习更具目的性和时效性,我们可以通过对往年中考题的研究,试探性地出一些类似于预测性质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查,例如:如图2所示,当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为物体体积的1/3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0N;当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为物体体积的1/2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5N。从弹簧测力计上取下物体将其缓慢地放入水中(容器足够大,水足够多),则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为( )
A.9.0N B.8.5N C.8.0N D.7.5N
该中考题目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在讲解清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变式处理,变化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当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为物体体积的1/3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0N;当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为物体体积的1/2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从弹簧测力计上取下物体将其缓慢地放入水中,则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少?虽然在数据上做了简单的处理,但是题目的本质却发生变化,因为物体的密度此时比水大了。通过习题的设置和拓展达到复习过程中的“升华”。
在编写复习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知识的归纳整理,注重巩固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来达到复习结果的初等要求。通过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中考的知识链接部分,让学生对课标和考试大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道考什么、怎么考,达到复习结果的高级要求。
最后还要注意学案中忌超纲超本的题目出现,误导学生的复习方向,要加强解题指导与练习,忌把学生拖入“题海”或生搬硬套的重复练习的误区。
篇7
【关键词】数学;预学案;习题;有效设计
日前,萧山区教研室根据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走向,因荻为,提出了“学为中心,教学生学”宗旨下的“一科多模”课堂教学新范式的构建。“预学案”就好比有效教学的“探雷器”,它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知道如何学习,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可能。同时,让教师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更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更有效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预学案的针对性与明确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预学案设计的目的要明确。一方面要针对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据此设计题目,才能最大化地发挥预学案在课堂上的作用。
比如在设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课的预学案时,首先便需要联系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小数乘法”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知识基础”,而且已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如转化思想方法等。这些都表明了学生自主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是可行的。于是,设计预学案时便可以通过情境引出两道除法计算,第1题是小数除以整数,王老师用7.2元钱在超市里去买了9本练习本,你知道每本练习本多少钱吗?7.2÷9=0.8(元)。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算法。第2题是小数除以小数,现在商品特价,每本练习本的价格为0.6元,那么7.2元可以买几本这样的练习本?7.2÷0.6=?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无法直接解决问题,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怎么办?刺激学生在大脑中搜索可以借助哪些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对新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预学案的学科交叉性与趣味性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是一组能力,包括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等。因而现代课程理念强调不应把各门学科完全割裂开来,而是讲究各门学科之间的综合。教师应鼓励学生寻找各门学科的契合点,融会贯通,培养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在《比例》这节课的预学案里,可以设计类似这样具有整体协作性的习题:“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可以提问:(1)出现最多的是哪个字?(2)“唧”这个字在这句诗在这句诗中出现了几次?(3)“唧”这个字占全诗总字数的比例为?(4)自己尝试找一首诗,要求是其中一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少占总字数的1/6。这是语文和数学的联系。
通过预学案中的习题,将各个学科同数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一方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实用性,让学生对数学作用有了更充分的理解。
三、预学案的生活化与实践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生活化场景在课堂习题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让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前,可让学生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你能为父母提供一份装修建议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 (1) 量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算出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2) 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材料表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3) 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四周装上贴脚线,共需要多少米?
通过此类习题,学生既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让数学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加强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四、预学案的探究性与归纳性
数学教学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应引导学生在实践性作习题中通过自己的努力, 归纳、推理、探究出事物的规律,从而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掌握初步的探究方法。
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笔者所在学校的刘加勒老师在预学案中布置了这样一道探究性习题: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是圆形的,如碗口、杯口、下水道井盖等等,你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吗?学生通过搜集、整理、计算、分析,得到了许多有趣的结论:圆形的物体较为美观;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圆的直径都相等,井盖做成圆形的就不容易从井口掉下去……通过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五、预学案的层次性与开放性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预学案的时候,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
比如“我校五年级师生230人去外出参观,大客车每天每辆需1200元,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需650元。限乘25人。你算算怎样租车合适?”学生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此类开放性习题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巧于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种好题型。
预学案该如何管理落实,使其不流于表面化的形式也是我们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固然与习题设计本身的好坏有关,而另一方面也应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预学案的重要性。
预学案作业归根结底只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但是其背后所蕴含的问题、思想与方法无疑便是我们数学教学所真正追求的所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和生活化的预学案,能够激发学生用眼去发现,用手去创造,用脑去思索,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导学案 合作学习
学案导学是我校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导和学”,关键是老师,根本在课堂,主体在学生。借助这一模式,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案,它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教与学模式,体现了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结合自己实践,谈谈我们在导学案设计上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1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理念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教学策略是:“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学的重心前移”、“教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 教学中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2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流程
目前我们一个“导学案”的形成,要经过“五备”过程的历练,即个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完善整理、形成定案;跟踪听课、形成复案;教后反思、形成补案的过程。
2.1 主备人备课。提前一个月由备课组长对本学期的备课任务进行分工,主备人钻研课标,了解学情,钻研教材,先写出一个星期的助学案草稿,通过释锐平台发送给同备课组成员,其他组员同时也要备课,在教材上留下痕迹,但不需要写出助学稿的草稿。
2.2 备课组备课。备课组长召集本组组员,集中大家的意见,修改后定稿,再由同组的审核老师复核,没有问题后打印出来,由备课组长交学校分管领导审核签字,交印室印刷,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按照导学内容去自学教材(以上版块教师研究的是教材、课程标准与考纲,备出公用助学案)。
2.3 课前备课。助学案虽经备课组集中研讨,但毕竟是静态的、共性的东西,各个教师情况不同,各个班级学生基础也不同,学习习惯、个性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每个任课老师在批改导学内容后,考虑自身的情况及班级学情后,对上课的思路、环节进行调整后才能形成自己的助学案。
2.4 课后反思。教师上完课后,反思自己助学案的得失。最终修订稿的电子稿传至备课组长存档。
集体备课是编制导学案的关键。现在我校的导学案已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即:课标解读、导学内容(课前热身、知识点剖探、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达标测试和盘点收获。导学案以实用性和高质量为编制原则,两人一组具体编制。编制时实行电子稿,并注明编制时间和编制人和审核人,每课时1份。当然在编制过程中,老师们也付出了很多辛苦。每一份导学案的编制,我们都翻阅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并借助网络广泛地寻找材料以便充实学案,尽可能地把导学案作精做细,然后我们再根据教学案做好课件,进一步提高导学案的使用效果。
3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环节
3.1 课标解读。①学习目标:根据本课时知识内容、课程标准及其考纲的要求而确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我们通常的教学目标。②学习重、难点:依据考纲、课标的要求重要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在学生学习过程出现的难点。
3.2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又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3.2.1 学前热身。主要是指学习新课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其内容:①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要点、堂清试题的易错点;②本节课新知识学习所需的知识铺垫;③引入新课的问题情境等。
3.2.2 课前导学内容。包括两部分:①自主学习,这部分问题设置低台阶、小步子、多层次。把课本内容巧妙变形,设计成问题串,给出处理每一个问题的方法和探究形式,分散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同时也使学生依据学案有指导性地进行自主学习。②自主质疑,目的是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的总结和概括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对本节课提出新的质疑。
3.2.3 合作探究。本环节即是知识提高,又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擦出火花的部分。问题的选取一定要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体现出知识的内涵和高度,解题方法多样性和格式的规范性。
3.2.4 精讲点拨。依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针对导学内容中学生易出现的共性问题,设计2~3道典型例题,课上进行重点讲解。
3.2.5 达标检测部分。根据每节课的特点,紧贴教学内容,恰当编制3~5个题目,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3.2.6 盘点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思想方法与技能的认识自己进行反思评价,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并整理错题集。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导学案”收上来,仔细查阅。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和导学案的编写设计找准起点。
3.2.7 拓展作业。即能力培养。依据大班额教学优生培养的需要,设计1~2个本节课知识应用的综合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家能看得出,数学导学案的设计过程简洁、思路清晰,紧扣 “学为主线”展开,层层推进,清新、自然。
总之,从初识、到接受、再到现在的教学模式形成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数学导学案使数学课堂回归了“原生态”,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数学导学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使课堂变成学堂,教师才能用新的角度和眼光去审视我们的课堂和孩子们的思想,才能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探索未知的新奇,最终使我们的课堂简约、平实、高效。
参考文献
1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 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 导学案 设计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学案导学”关键在于学案设计和教师导学,抓好这两个方面才能使“学案导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导学案设计的目的
导学案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的。是全体教师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的指南针、路标图。导学案使用的目的旨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的会学、学会,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设计,它的环节应当是科学的、合理的,不应固定模式,我校化学组的导学案设计有一下6个环节组成(以乙醛为例):
1、学习目标,了解乙醛的结构,通过乙醛的化学性质掌握醛的化学性质。能完成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学习目标的制定能体现三维目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的目标。
2、重、难点,重点:醛的化学性质,难点: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的实验。重点突出,难点学生能突破。
3、预习指导,CH3CH2OH+O2一完成方程式,就可以引入醛。形式灵活多样。
4、自主学习,通过教材学习,结合导学案的内容能了解本节的基本内容。
5、课堂展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反应原理,方程式等内容,可以书写,可以口述,可以是文字、化学符号、图表等形式都可以展示给大家。
6、达标检测,1、乙醛与氢气的反应属于( )反应
A.加成 B.取代 C.还原 D.消去
2、写出CH3CH2CHO与银氨溶液的反应
题量不易太多,能反映本节重点即可,同时还能巩固所学内容,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三、导学案设计的编排
经过近两年的学习研究、探索,再加上我们化学全体成员的努力,我们化学组基本形成了一套编排导学案的程序:即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二次备课;课后优化。
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召集全组成员就下周内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并确定好导学案编制人。编制人根据研讨的情况开始编制导学案。
在第二个周的教研活动中,主备人拿出导学案初稿,集体研讨,尤其是资历较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提出宝贵意见,经过修改方可定稿。定稿后立即送往文印室复印,在使用前两天必须复印出来,随后发到学生手中,正式上课前收齐后全部批阅,记录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任课老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补充完善,即二次备课。上完课后,老师要根据课前及课堂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者空白处填写教学后记,即课后优化。从而不断地去完善,超越自我。
四、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高中化学导学案的设计不是简单的照搬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它既要依附于教材,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还要把教材中严谨的、科学性和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变为能读懂的、易接受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其基本原则是:“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容易操作,效果明显”。
五、高中化学学案设计的策略
1、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
在新授课教学设计中用的较多。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尽量把问题的落点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以不断激发学生探讨问题、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这样会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策略
在化学学科的学案设计中用的较多。对化学学科而言:具备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化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能力水平提高的关键。因此,针对化学内容繁、散、零碎的特点,设计中把零散的知识组织成结构整体或总结成规律、方法,形成知识网络,能大大提高记忆的牢固性以及知识检索的效率。
3、教学内容的经验化策略
新的学习材料只有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合理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学案中通过设计复习题或提示或铺垫,来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
4、解题优化策略
精选例题与习题纳入到学案中,并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教学内容的情景化策略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如“铁和铁的化合物”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就会变锈,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学生:思考、困惑(引起认知矛盾),
(注:这一提问就如同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疑问的浪花,大家议论纷纷。正当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
教师:(问)Fe2+与Fe3+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哪些化学性质?
篇10
摘要: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应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精髓的“先学后考再教,当堂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象考试那样紧张的讨论和探讨,明白该节课应该知道了解和掌握的内容,而这种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载体之一就是学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案 能力
下面就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学案的设计: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设计
一、学习内容:
五年级上册第72~73页例4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二、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并初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懂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三、重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五、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复习
⑴计算。
268÷4 224÷4 345÷15
⑵填空x kb1.co m
①0.32里面含有32个( ),1.2里面含有12个( )
②0.25里面含有( )个百分之一,8里面含有( )个0.1
2、预习
⑴你能解决例4图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吗?怎样列式。你能估算出它的结果吗?
买3千克苹果共用9.6元,平均每千克苹果( )元多一些。
买5千克香蕉共用12元,平均每千克香蕉( )元多一些。
买6千克橘子共用5.7元,平均每千克橘子( )元少一些。
(二)合作交流
⑴9.6÷3你能尝试列竖式来算出结果吗?
⑵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⑶试一试,列竖式计算12÷5,5.6÷7
⑷余下的2不够除,怎么办?在余数2后面添上0后的20,表示20个什么?求出的商表示多少?
⑸个位上不够商1怎么办?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⑹试一试,列竖式计算0.2÷5 3÷15
⑺说一说,你认为小数除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第73页练一练
2、完成第76页第1、2、3题
3、帮助下列题目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
5.82÷3=194 6.93÷7=99 14.7÷14=105
(四)回顾反思(教师订正学生的答案):省略
我的收获是: 。
(五)课后作业
⑴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3.55公顷,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⑵五(1)班有班费24.2元,同学们卖废品又得到16.4元。用这些钱可以给小书架买7本《少年科技》,每本《少年科技》多少元?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设计:
一、学习内容
五年级上册第74~75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三第4~7题。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除以10、100、1000……的商。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三、重点
探索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所引起的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
四、难点
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左边添“0”。
五、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复习
⑴4000克=( )千克 60分米=( )米
⑵口算
9000÷10= 9000÷100= 9000÷1000=
2、预习
⑴先用计算器计算,再填空
21.5÷10 = 21.5÷100= 21.5÷1000=
21.5除以10得( ),就是把21.5的( )向( )边移动了( )位;
⑵填表(用计算器计算)
152.7 32.1 0.8 600
÷10
÷100
÷1000
(二)合作交流
⑴一个数除以10,商和原数比较小数点向哪边移动了几位?除以100, 1000呢?
⑵任意找一个小数,分别把它除以10、100、10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与刚才结论的是否一样?
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⑷500千克=( )吨 225千克=( )吨 40千克=( )吨,你是怎么想的?
⑸4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可它的整数部分只有两位,应该怎样处理呢?
(三)巩固提升新课标 第 一 网
1、完成第75页第2、3题,第76页第4、5、6、7题
(四)回顾反思
(五)课后作业
1、4.75千米=( )千米( )米 2080厘米=( )米
2、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就扩大( )倍。
3、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所得数比原来的数大8.1,那么这个数是( )。
4、一桶水连桶共重9.2千克,倒去一半后,连桶还重5.6千克,问桶重多少千克?
5、已知a≠0,a×1.1=b×0.8=c×1,请将a、b、c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起来。
6、98克=( )千克 0.4米=( )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