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岗位责任制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岗位责任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岗位责任制

篇1

(一)会计电算化的内涵广义上的会计电算化是针对所有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电算化业务,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企事业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相关培训、运用会计电算化的相关规划及原则系统,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开发等。狭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就是在会计工作中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也就是说企事业单位等在会计业务工作上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业务操作,提升业务系统管理效果的会计信息系统。本文研究主要针对狭义的会计电算化进行,后文不再进行重复说明。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的影响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手工记账中会计核算的低效率,在会计电算化中,会计人员可以随时对账目进行核对,并且自动生成对账单,大大提升会计对账的效率。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促使企业财务部门级企业管理者在会计系统中利用公式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对企业的综合财务能力形成全面的认识。在企业的投融资决策、生产计划等方面运用财务分析结果,能够促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企业生产经营等符合企业自身财务能力,促使企业逐渐实现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优化运用并促进企业实现更好发展等。本文研究以会计电算化的岗位责任制度为研究对象,结合A企业的真实案例,分析该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的现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希望可以推进该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优化的前提下,更好的借助会计电算化实现财务工作的优化发展。

二、A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现状

(一)A企业介绍A企业是一家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专业冰箱、冷柜、家用电器及厨房冷冻设备厂家、并设有模具开发、五金加工、塑料生产等配套企业。A企业设备厂秉承一贯“百炼精品,杰出科技”的企业理念,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制冷保鲜技术和生产工艺及检测设备的同时,加大新品研发力度,在制冷技术上独树一帜。

(二)A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岗位职责及业务流程

1.会计电算化岗位职责A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机构与人员设置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电算主管的岗位与职责:财务主管担任电算化主管,负责系统软件环境的确立和操作人员权限的设定;对日工作及岗位协调进行处理;定期检查电算化系统运行日记;(2)软件操作的岗位及职责:该岗位主要负责分管业务数据输入、自检核对工作;打印输出记账凭证、账簿、报表、数据备份;(3)审核、记账的岗位及职责:该岗位主要针对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操作软件登录机内账簿;(4)电算维护的岗位及职责:主要负责定期检查系统运行并排除故障;定期查杀病毒;负责系统升级调试与人员变动维护故障;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运作指导培训;(5)数据管理的岗位及职责:对数据进行分析;定期检查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6)出纳的岗位及职责:出纳人员根据对应权限,及时确认收付款行政;登录软件进行银行和现金日记账;及时对数据进行备份,输出相关日记账并与生成的银行对账单核对。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A企业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迅速实现会计的录入、审核、修订及归档分析等,促使会计工作中数据的处理效率得到改善。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能够通过编辑公式等自行检测数据准确性,对于明显存在录入错误或者与历史数据等存在较大出入的数据会及时提醒,进而促使会计数据的处理准确性改善。

2.会计电算化的业务流程A企业的会计电算化采取用友软件,在用友软件中企业的账户设置主要利用ADMIN注册系统管理功能下的权限设置,根据公司财务、套账要求,设置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权限。A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凭证传递流程是在传统的原始凭证传递基础上,结合电算化业务操作和形成流程进行整合,形成的新的凭证传递流程:(1)企业生产、销售等基础部门在实践活动中出现财务相关活动,形成包括发票、原始出入库单据、购销凭证等在内的原始凭证;(2)基础部门登录电算化系统,在权限范围内,对原始凭证进行初步登记。并将凭证传送给企业财务部门;(3)企业出纳对原始凭证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将其在电算化软件中进行登记,并将凭证整理归档;(4)月底由财务主管对相关信息进行审核,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作为初始资料保存,有误的,核对原始凭证及相关信息并进行处理。A企业财务活动中涉及到多个资产使用、管理的相关部门,只有在较好的信息与沟通基础上,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好的得到落实。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机制逐渐完善,建立数据中心,则可以形成数字化系统,实现了内部控制中管理层、中间管理部门、票据中心及资产等全面业务及向各部门与一体的信息网络,促使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极大的提升了内部控制监管效率。促使信息流通效率提升,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客户基础和市场基础。

(三)A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落实的配套管理制度

1.会计电算化操作与协调管理制度A企业会计电算化操作与协调管理主要是针对电算化岗位设置与日常工作设置的协调进行。其中,财务部门的内部工作完全按照电算化权责设置进行。基础部门则由部门主管负责对应的凭证和信息传递与对应权限的录入工作。

2.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硬件管理制度A企业为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常应用,确定了如下三个计算机硬件管理制度:(1)注重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整理硬盘,确保系统运行政策;(2)在获得电算化主管同意后,对硬件进行升级或更新。

3.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软件管理制度A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软件管理制度主要包括:(1)对电算化数据库进行严格保密,操作人员不得打开数据库直接操作,未经电算化主管同意不得修改相关程序与设置;(2)做好系统备份工作,确保电算化信息安全;(3)定期查杀病毒,读取外来磁盘数据前进行病毒扫描和查杀,电算化工作站不得安装游戏软件;(4)利用装有电算化软件的电脑进行软件下载,必须经过电算化主管审核同意。

4.会计信息数据录入与修改管理制度A企业的电算化数据的录入与修改,主要是电算化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包括:(1)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进行处理;(2)对数据档案进行双份保存;(3)信息数据录入与修改依据岗位权限进行,根据各部门及人员账号处理相关工作,不得越权或者代替处理。

三、制约A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落实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制度还不健全在目前A企业有限公司实践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配套机制,电算化运作缺乏严格流畅的机制。虽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视线里与会计电算化系统发展相配套的包括人员管理、使用操作管理、维护管理、档案管理等各种管理及控制制度。目前,大部分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管理仍是模仿手工记账的管理办法,结果导致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础管理混乱,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素质低下A企业有限公司中的会计人员是介于40岁到50岁之间的,他们接触电脑的时间可以说比较晚的,虽然他们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处理业务那是驾轻就熟,但是一遇到计算机基础操作问题的时候就会变得无能为力了。首先,经常强行关机对计算机系统本身来说损伤比较大;其次,相对于知道如何处理的情况来说是在浪费时间;最后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一种情况,不正确的操作可能会导致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会导致系统崩溃后需要重新安装系统。会计人员熟悉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操作,缺乏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存在局限性,这种情况是会计电算化系统发展的是阻力。

(三)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在日常的业务操作过程中,会计人员在使用用友做账的时候,偶然会遇到计算机死机的问题。每个会计人员登帐的内容有所不同,相对的业务量繁简程度不同,每个月的业务量也会有差别,业务量决定其做账的繁简程度。计算机死机现象还是会在会计人员操作过程中发生,运气不好就是当业务量很大,录入数据未保存计算机就突然死机,那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人员来说是比较折腾的事了,相当于前面的工作都是无用功。这是因为,A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内部管理仍是模仿手工记账的管理办法,结果导致了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管理混乱,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提升A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执行的建议

(一)建立完备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注重构建企业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规范性。首先,从操作开始加强控制。这是基于上文中所述操作人员存在的人为风险而必须进行的内部控制的基础。其次,提高人员专业性和加强内部审计。实际上这和操作管理师相互配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实现必须有专业人才进行,适应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具体要求,保证会计的专业性的同时还需符合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求。第三,充分考虑网络系统的特殊性进行内部控制。正是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达使得整个经济社会信息得以共享,同时不可避免的网络病毒等对信息的安全也带来很大威胁。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必须考虑这一重要因素,随时关心情况调节不对应控制点以保证网络的整体性和功能的顺利实现。

(二)强化各级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与操作能力针对前文分析,A企业有限公司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发展中,管理者对电算化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财务人员对电算化的操作与维护能力有限,这是A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发展中必须注重解决的问题。因此,A企业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提升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确认识,并提升企业内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规范程度。注重提升企业管理者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确认识,明确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对于企业综合管理决策的重要性。提升财务部门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确认识,并在企业财务管理等相关活动中更多的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更好的发挥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企业的正面影响,才能够促进企业综合管理的更好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虽然要用电脑来操作,但是规范的操作能更好的让工作继续下去。要先设计好方法,然后按要求输入,在指定的位置完成输入,业务以及相关的制度都必须规范,这样才能使工作更顺利的进行。计算机设备陈旧,导致计算机运行速度的缓慢,增加会计人员处理业务的时间,时间的增加还是其次,最大的问题是计算机由于硬件陈旧,带来操作失误和不便是常有的事了。并且强化实施ERP战略,不仅要求财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知识,而且对财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A企业应该开展ERP的专门培训,请专业人员依靠多媒体进行讲授,系统全面的将ERP里面的各个模块进行详细的介绍,再分点对模块里面的各个小模块进行详细的阐述,在讲课过程中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才能有利于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篇2

合理的、适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一般应符合以下四个要求:

1.要适应本单位的经济活动特点、规模的大小和业务的繁简情况,有利于会计核算的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

2.要适应本单位、主管部门以至国家管理经济的需要,全面、系统、及时、正确地提供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情况的会计核算资料。

3.要在保证核算资料正确、及时和完整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地简化会计核算手续,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节约核算费用。

篇3

财务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整套管理内容和方法体系。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环节,财务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财务风险也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同时也要做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财务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财务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一)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企业会计控制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规性、业务性很强的系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加强财务管理的依据,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一系列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提高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制订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有关人员财务管理权限和责任,建立激励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促进每一位财务人员的责任心,是当前非常必要的工作,也是做好财务基础工作的重要环节。要严格按章办事。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防止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增强其执行的力度。

(二)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不完整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很可能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有序运行及导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企业应当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全面梳理会计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建立科学的内部会计传递机制,明确会计信息传递的内容、方式、范围及管理层级的职责权限等,促进会计信息报告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会计信息报告的作用,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时效性,确保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财会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优劣与否起决定性作用,财务人员必须有渊博的经济和财会理论知识,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培训,努力建设和造就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同时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全面分析并正确处理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增强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在管理中逐步采用先进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信奉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做到敬业、爱岗,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四)加强财务管理,增强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制度

严格监督检查,增强内部控制,是加强财务管理的保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积极开展经常性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抓好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严格执行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及时查漏补缺,促进企业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机制。严格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做好资金预算管理、费用控制。必须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制度,使企业管理与审计监督各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行有效的约束,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检查,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风险控制措施做出分析、评价,找出不足,分析原因,判明责任,考核财务管理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及贯彻执行情况,并提出修改建议,以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控制体系。

二、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机制

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危机管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企业的资本营运过程进行跟踪监督,规避资本营运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实行全员风险管理机制,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使管理者、职工、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责任。建立财务风险全过程控制机制,做到在决策之前进行风险控制,对财务营运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控制,事后控制。

(二)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监控机制

通过建立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会计系统信息资源,才能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管理程度,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有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同时快速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从而保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监控机制的有效性。

(三)建立财务风险防控机制,提高财务人员抗风险意识

财会人员作为风险管理者,就必须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必须对企业经营及所处的行业、部门有非常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在财务管理及业务管理方面都有非常广泛的经历和体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财会人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高新技术的市场走向及潜力进行准确判断。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四)化解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篇4

为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合力打造洁净陶堰,进一步提升村庄的环境卫生,按照“重心下移,加强监管,严格奖惩”的工作要求,特制订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实施方案,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组织机构

镇建立环境卫生考评领导小组,镇党委副书记劳志明为组长,镇人大副主席为副组长,为成员,负责协调、督查考评、通报等日常工作,各村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日常巡查考评工作班子,并落实一名两委干部专职抓环卫工作。

二、工作职责

1、实行属地管理。各村主职干部作为环卫保洁第一责任人,专职干部作为直接责任人,负责抓好村域范围及镇级公路路径村域路段(除集镇已划定保洁区块外)的环卫保洁工作,驻村指导员负责督查好所驻村的环境卫生工作,并与镇岗位责任制考核挂钩。

2、实行网格化保洁。各村根据实际,合理划块、分段,建立网格保洁责任区,并按区块大小、路段情况(绿化养护、公厕冲洗、道路清扫、村庄保洁),负责组建配好保洁队伍。配备好保洁工具,添置、维修好垃圾箱(桶)等设施。

3、规范制度建设。各村要制订、完善、落实环卫保洁的村规民约和村两委干部联系包块工作,建立健全保洁职责、范围、标准及奖罚考核细则等制度。村统一负责环卫保洁人员的服装配备和保洁人员的人身意外险。

三、考评办法

各村根据划定的保洁区块分别拟定区块承包方案,并报镇备案。以公开招标形式落实保洁责任人,并签订保洁承包协议。村环卫专职负责人加强对区块保洁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日巡查、周督查、月考核制度。各村要对照评分标准组织自查,并将自查考评结果每月25号前报镇新农村建设办。镇每月组织一次对村考核,考核结果与镇对村环卫保洁补助款和岗位目标责任制直接挂钩。镇对村实行按月考评,按月通报。镇考评按村区块抽查的方式,考评结果进行月通报,具体办法是:考评分95分以上(包括95分)为优秀;90分——94分为良好;85——89分为合格;84分以下为不合格。

1、考核合格以上的保洁款按照核定经费70%进行补助;不合格的保洁款按照核定经费50%进行补助(核定经费以会计站实际支出金额为准)。连续二次以上不合格的由镇主要领导约谈村主职干部。

2、考核优秀的每月奖励村干部1500元,岗位目标责任制加0.5分;良好的每月奖励村干部1000元,岗位目标责任制加0.3分;不合格的当月月奖取消,岗位目标责任制扣1分,连续二次以上不合格的岗位责任制上加倍扣分。

3、镇保洁经费和月奖励实行按季拨付。

4、凡被媒体曝光的、被县明查暗访组通报批评的、洁净乡村考核降级的,均按照不合格处理。

四、其他

篇5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将财务风险划分为: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指的是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财务杠杆效应、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债券投资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定期收取固定的利息,所面临的是被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道德风险、违约风险等。

3.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

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策略

1.企业管理者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

企业的投资,在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对有限的信息资料分析做出决策,这不可避免地使经营决策带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尤其是要使财务负责人知道,财务风险无处不在,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将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2.企业要建立针对财务会计的激励机制和岗位责任制。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财务会计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并赋予各岗位权责,使之相互牵制,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二是财务管理的流程和会计核算流程要适应企业经营方式与发展模式的变化,要动态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以预防和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

目前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是会计核算在只手遮天。严格意义上的绩效监督和财务管理仍然进展缓慢。无论是投资选择还是财务运行,都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深度分析报告。

三是强化企业的价值管理,并与企业的实物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会计核算部门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激励与责任相结合,既能达到提高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功效,又能给责任予以约束,建立权责利相对应的合理机制。这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3.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的一个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对风险预先做出警报和提前防范和控制是财务预警系统的核心,当风险发生后也具有一定的处理功能。值得一提的是,以信息化为基础建立的财务预警系统要注意内部资料共享的广泛性,这对于提高财务防控覆盖面很有好处。同时也要注意吸取和利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不断丰富企业公司的财务预警手段。

4.企业要完善对财务运行机制的控制。

(1)企业的融资管控。

融资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需要,不同的融资渠道,将带给企业不同的融资成本和使用自由度。企业只有创造出更多更畅通的融资渠道,并有效利用这些渠道筹集资金,才能拥有可靠的财务资源并占据财务优势。

(2)对投资的财务风险控制。

对于企业集团的任何一个投资项目,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公司必须建立起一套投资政策,用这一政策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这样才能集中优势资源,确保整个公司的投资行为与发展战略同步,保障企业战略的实行。这些措施包括:

【1】规范投资管理制度。

企业投资管理制度一般包含投资决策、投资执行、投资风险分析、投资监控管理和投资风险应急处理等方面诸多内容。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是保证投资业务操作规范的前提,只有有效的控制风险,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投资运作规范和风险控制机制,企业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

在此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投资管理不仅包括对外投资与合作,还包括内部重大资产投资。对于许多规模较大的公司企业而言,一项内部投资可能比一般企业的资产规模都要大,而且往往期限也比较长,需要涉及的企业资源和人力也比较多。一旦投资失误或者管理不慎,也会对企业经营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将企业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上升到同等战略高度进行管理。

【2】适时监控投资风险。

在投资实施过程中,公司要实时对投资项目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资过程监控,对投资效率及效果分析和投资风险状况进行衡量。

【3】建立财务分析专家库。

一般较大型的公司企业,也都具有相当规模的财务会计人员。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形势需要,必须培养一部分具有财务管理理论基础和从业经历的资深人士成立财务分析专家库。

篇6

关键词:会计基础管理 企业会计 要点分析

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想实现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就需要有高质量的会计基础工作做保障,它对企业管理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所以,要想提高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就需要明确会计管理职责、健全会计内容、完善考评方式、规范会计程序和标准等,从而使会计基础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为国家经济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参考依据。

一、明确会计基础管理的职责

由于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所以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明确会计基础管理的职责和内容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企业要依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规范,在加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同时,保证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依法有序进行。要明确企业财务管理各个环节中的职责和权力,细化基础工作的责任;要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对于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问题和失误,要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对违规违纪行为,要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罚;相关责任人要依据法律法规,对违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会计行为及时予以制止或整改。

其次,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主管机构,要明确与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相关内容与责任,规范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行为,加强对会计基础管理的监督与考核。要对与会计基础工作相关的部门和个人通过自查、互评等方式及时进行检查和考核,并根据检查和考核的结果作出正确评价。

二、健全和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

依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法律规范及相关部门的要求,企业要结合会计管理工作的实际,健全和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管理和制度体系两部分。会计基础的内容主要包括工序标准成本管理、预算管控、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账簿、会计核算、会计报表、会计凭证、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监督、会计档案和ERP操作等;会计综合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培训、会计劳动纪律、所得税调增、监事会、中介、审计检查及绩效考核、上级处罚通报等;亮点写实内容主要包括获得当期国家职业证书、发表省部级刊物论文,合理建言被采纳,受到上级表彰,新技术的应用和推进,管理成果创新等。总之,健全和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对加强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评价流程

为贯彻和落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和部署,保证会计基础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按质按量完成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目标,企业需要结合实际,建立和规范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评价流程。

首先,需要依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相关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体系。体系的构建要遵循有效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内容主要涉及会计从业人员岗位规范、会计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原始记录管理制度的建立、会计从业人员回避及企业内部牵制制度、成本费用核算、资产清查、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收支审批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其次,要保证以上制度的贯彻与执行。要严格跨级程序,对与会计基础工作相关的环节、组织和个人及时给予审查和评价,检查会计制度的贯彻与执行是否有效、科学、合理;要检查制度的学习执行情况、培训记录、考核评价等是否真实;要检查会计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和考核结果等。

四、完善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标准

1、会计部门的基础工作标准

对制度体系标准的完善可从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和责任落实三方面着手。首先,制度建设要坚持全面、科学、可行、有效的原则,做到权责划分明确、流程简明规范、赏罚公正分明且符合企业的实际。其次,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要搭建制度执行信息考核机制,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手段加强会计人员对制度的执行力,同时借助考核机制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和考评。在责任落实上,要确保细分管理权责,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等。

2、会计人员的岗位工作标准

为提高企业会计基础管理的质量和水平,除健全和完善会计部门的基础工作标准外,还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会计人员的岗位工作标准。通过设置规范会计工作岗位,明确岗位的职责和内容,制定科学、规范的岗位操作标准,能够更好的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价,规范会计及财务人员的行为,提高企业会计基础管理的水平,为企业实现科学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不断规范会计主体的行为、落实会计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加强会计外部监督、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措施,不断改善和加强企业的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会计管理的水平,使会计基础工作能够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岩.浅议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5)

篇7

会计凭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凭证可以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为会计核算提供原始依据;会计凭证可以检查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为会计监督提供重要依据;会计凭证可以明确经济责任,为落实岗位责任制提供重要文件;会计凭证可以反映相关经济利益关系,为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法律证据;会计凭证可以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运行。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一)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

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

电算化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一般可划分如下:

(1)电算主管。负责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工作,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的经验。电算化主管可由会计主管兼任,采用中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

(2)软件操作。负责输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输出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进行部分会计数据处理工作,要求具备会计软件操作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各单位应鼓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兼任软件操作岗位的工作。

(3)审核记账。负责对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进行审核,操作会计软件登记机内账簿,对打印输出的账簿、报表进行确认;此岗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可由主管会计兼任。

(4)电算维护。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此岗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经过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此岗在大中型企业中应由专职人员担任。

(5)电算审查。负责监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的水平,此岗可由会计稽核人员兼任;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大型会计软件的单位,可设立此岗位。

(6)数据分析。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的水平;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可设立此岗位,由主管会计兼任。

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各单位可根据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参照上述对电算化会计岗位的划分进行调整和设立必要的工作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由本单位人员进行会计软件开发的,还可设立软件开发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设立电算化会计岗位,应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岗位进行适当合并。

(二)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指点专人定期更换密码,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

(2)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入机内账簿。

(3)操作人员离开机房前,应执行相应命令退出会计软件。

(4)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由专人保存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故障情况等内容。

(三)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

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行是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要经常对有关设备进行保养,保持机房和设备的整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保存双备份。

(3)对正在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修改、对通用会计软件进行升级和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更换等工作,要有一定的审批手续;在软件修改、升级和硬件更换过程中,要保证实际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安全,并由有关人员进行监督。

(4)健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出现故障时进行排除的管理措施,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

(5)健全必要的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措施。

(四)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数据是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包括报表格式和计算公式)等数据。

(2)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的要求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

(3)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

篇9

【关键词】促进;会计信息化;发展;有效对策

0.引言

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采取了企业的财务集中管理,以确保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在集中管理中凸显了出来。全面推进新时期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会计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就如何促进会计信息化发展谈几点认识。

1.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1.1集成性

信息集成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会计领域实现信息集成,即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问的信息集成,协调和解决会计信息真实性和相关性的矛盾;二是在企业组织内部实现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即集成财务信息和业务息,在两者之间实现无缝联结,使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能够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建立企业组织与外部利害关系人(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财政、审计等)的信息网络,实现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的集成。信息集成的结果是信息共享。企业组织内外与企业组织有关的所有原始数据只要一次输入,就能做到分次利用或多次利用。既减少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又实现了数据的一致性,还保证了数据的共享性。建立在会计信息化基础上的21世纪会计信息系统是与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有机整台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信息系统,它具有极强的适应力。

1.2动态性

动态性,又名实时性或同步性。会计信息化在时间上的动态性表现为:首先,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无论是企业组织部的数据,还是企业组织内部的数据。也无论是局域数据.还是广域数据,一旦发生,都将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及时送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等待处理。其次,会计数据的处理是实时的。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数据一经输入系统,就会立即触发相应的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分类、计算、汇总、更新、分析等一系列操作,以保证信息动态地反映企业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第三,会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化、动态化。使得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就能够及时地做出管理决策。

1.3渐进性

具体应分三步走:第一步。以信息技术去适应传统会计模式,即建立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第二步。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式相互适应。表现为:传统会计模式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而对会计理论、方法作局部的小修小改;扩大所用技术的范围(从计算机到网络)及所用技术的运用范围(从核算到管理),实现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第三步,以现代信息技术去重构传统会计模式,以形成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实现包括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和会计决策支持信息化在内的会计信息化。

2.促进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有效对策

2.1建立会计信息化理念

提高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会计信息化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他们成为会计信息化的倡导者。同时领导要重视会计信息化,提高认识,成立高效务实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由单位负责人挂帅,由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制定本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组织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建立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会计信息化培训与学习,监督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2.2加快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人才是关键。针对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供给现状,培养大量的信息化人才,需要从几方面入手,首先,国家从宏观的角度加大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育投资,加大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力度,调动社会各种培训机构的力量,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其次,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增强企业员工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高、中级管理人员、IT负责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业务素质,造就一支多门类、多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一支精干的会计信息化管理队伍。

2.3做好系统的安全保密控制

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必须要解决信息的安全问题。由于电子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且受人为操作失误、机器故障、电脑病毒入侵及水灾、火灾等因素影响,数据容易被破坏,因此必须做好会计信息化的安全保密控制,主要控制措施应包括: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会用电脑、设置操作权限限制、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数据存贮和处理相隔离、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机房环境保护、安全供电系统的安装等。另外针对网络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等,企业应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功能等为会计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2.4完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制

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责任制,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会计信息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会计信息化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实行会计信息化的单位要根据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和开发的特点,结合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要求,对会计岗位的划分进行调整和设立必要的会计岗位。设置岗位时应根据职责分离的原则分配岗位,同时加强授权审批控制,强化内部牵制制度,通过人员分工、岗位责任制的建立、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控制,防止错漏、舞弊和越权行为的发生。

2.5加强会计信息化档案的管理

良好的会计档案管理是在会计信息化后会计工作连续进行的保障,是保证系统内数据信息安全、完整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更好为管理服务的保证。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防尘、防盗、防虫蛀、防霉烂和防鼠咬等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存放在两个以上不同的地点,最好在两个不同建筑物内,采用磁性介质存贮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严格执行安全和保密制度,会计档案不得随意堆放,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各种会计资料包括打印出来的会计资料以及存储会计资料的软盘、硬盘、计算机设备、光盘、微缩胶片等,未经单位领导同意,不得外借和拿出单位,严格会计档案的借阅权限和借阅手续。存放在磁介质上的会计资料借阅归还时,还应该认真检查,防止感染病毒。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会计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社会效用大,应当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保证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单位 内部控制 缺失 发展 建议

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特殊性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主要从事水资源保护、抗旱、防汛等工作,具体包括三部分,即水域管理、水源管理、工程管理。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单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长久以来为我国水利工程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管理机制和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开始逐渐重视采用现代管理手段进行内部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完善。在其内部管理中,内部控制是其整个管理机制的重点。既能保证单位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又能促使单位经营活动健康运行。因此,加强与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内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论其性质,目前我国大多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责,享受国家拨付的一部分水利资金。但同时,财政补助资金并不能满足其发展,因此,水利工程单位还利用自身特有条件向市场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通过“创收”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所执行的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收入、支出须纳入财政预算,并且遵循“以收定支,量入为出”。其内控机制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符合事业单位经营特点。

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控机制的现状分析

前文已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担负一定社会服务职责、享受国家拨付资金的同时,还利用自身特有条件通过向市场提供技术服务来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这种双重性质给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内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其内控机制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完善。

(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者的内控意识不足

无论是内控机制的建立,还是实际执行情况,都主要取决于单位管理者的态度。然而目前,我国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者都并不具备充分的内控意识,也未能完全认识到内控机制的重要性与实施的必要性。由此造成内控机制的实际操作性与针对性不强,从而制约与影响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管理的完善与健康运营。另外,目前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者由于内控意识的淡薄,将内控工作直接交由财务部门负责,错误的认为内部控制其实是一项财务管理工作。还有一些管理者对内控机制的作用有所误解,忽略了在内部管理中的自身职责,仅将内控机制视为众多管理手段中的一种,而未能从单位整体角度对其加以构建。

(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审计缺位

如今,大部分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财务内审机制并不健全,制度制定的也不严格,甚至一些单位用企业会计制度来代替单位的内控制度,这很难满足现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需要。比如某些水利工程单位规定了防汛费、水利基金等专项费用的用途和适用范围,而对其真实的使用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这使得专项资金的运用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资金安全得不到切实的保障。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缺陷,建立和完善适合自身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并成立独立性较强的审计小组,以完善自身的控制监督机制。

(三)制度过于“形式化”,缺少执行力度

在过去几年里,国家财政部对各级预算执行单位的年度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这其中就包含对于制度建立的检查。虽然在表面上看各单位的规章制度都比较健全,但实际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就凸显出执行力不足的缺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缺陷。制度建立只是“形式主义”,但实际的内控管理则流于表面,疏于执行。比如有的预算费用在报销时,经办人常常先绕过财务审核找公司领导签字,实际报销时才找到财务进行核对,这就等于架空了财务审核的作用,使内控管理流于形式。

三、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控机制的关键性措施

(一)加强管理者的内控意识

管理者内控意识不足,是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控机制不完善的首要原因。管理者内控意识的薄弱,不仅不利于内控机制执行效果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单位的内部管理与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领导者应培养内控意识,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加强内部控制知识学习;还可以聘请外部人员到单位组织讲座,号召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积极参加学习讲座,提高对水利单位构建内控机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明确内控机制是单位整体性的管理机制,而非从属于内部财务管理。

(二)从制度层面对内控机制加以完善

无论何种机制,倘若不从制度层面予以规范,其执行力必将大打折扣。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若要完善内控机制,还需结合我国目前水利行业的相关政策,从制度的角度加以规范。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种,详见表4-1。

(三)加强内外部审计监督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审计缺位,尤其是内部监督亟待完善。在此,笔者分为外部、内部两个角度分别而述。

1、外部角度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上级相关部门(审计、财政等)应加强对水管单位内控机制的定期审查,对内控机制的实施情况与执行效果适时引入外部力量,对其加以引导与监管。此外,水管单位还应在每一会计期末依法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对单位的内控机制执行状况进行审查,并出具《内部控制审核报告》,指出其中待完善之处。

2、内部角度

除了外部监管之外,水管单位还可在其内部从财务、人事、纪检、审计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内控审查小组,定期(每年年中、年末两个时点)与不定期(年中抽查,可以随机按季度、月度)对水管单位的内控机制以及各下属单位的管控情况进行审查,分析内控执行效果,及时发现其中的不完善之处,并写出《内控机制自我评价报告》,交至单位管理层。然后由管理层根据报告内容,对内控机制执行不力的人员与部门进行问责,或提出限期整改通知,以保证内部审查监督落于实处。此外,水管单位在其内部还可以将内控评价指标纳入“考评机制”,以内控的执行情况作为考核部门或人员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此保证内控机制被有效执行。

(四)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

在实际中,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涉及部门与人员众多。水利工程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参与建设人数,都普遍较多。因此,面对如此众多的人数与高额资金,水管单位在内控机制的完善中,应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通过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利用不同的岗位设置,形成相互制约与牵制的状态。其中,不相容职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工程款支付与项目实施;预算的编制与审批;竣工决算与审计等。同时,水管单位还应对具体建设项目实施严格的授权审批,明确授权责任人、授权方式、授权权限、授权程序,并对每一事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在岗位责任制中,人员的最终定岗,主要需考虑上岗人员是否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专业胜任能力,对人事利害关系予以趋避。

四、总结

作为我国重要的事业单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关系着国计民生,并在长久以来为我国水利工程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管理机制和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水管单位不仅需要利用现代管理手段进行内部管理工作,更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保持水管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面对一系列内部控制问题,水管单位唯有严格遵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不断加强单位管理者的内控意识,从制度层面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内外部监督,落实人员岗位责任制,才能最终确保内控机制的执行力度与效果,各项工作也方能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门红伟.会计控制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12;14

[2]王晓平.策论财务部门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

[3]吴秋生,徐蕾.管理层观念与内部控制[J].商业研究,2011;5

[4]买买提明・木沙.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及局限性分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