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文化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餐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食文化的核心不在于吃什么,也不在于吃的味觉,而在于怎么吃、如何吃。大多数地方的人在解决了填饱肚子的问题后,吃越来越变成了一种社会活动的行为。不论什么食品,过到嘴里和肚子里之后都变成了生物学和营养学的问题,而在吃之前,则更能反映文化的习惯。文化的差异在中餐与西餐中反映更是明显。
从点菜说起,西餐的菜单大多只有一页纸,最多是正反面,还包括了饮料和甜品,越是好的餐厅,菜单大多很短,就像西方文化,虽然也很丰实,但它的集中度很高。而中餐则不同,菜单一般都很长,选择也很多,点菜变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是多样的融合,中餐的丰实表现在其多样化上。中餐的前后道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合,食物与酒水饮料之间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很有些像中国多元的文化观念,多样、包容、同化、为我所用是基本特点。不过也有些海外的中餐馆把中餐改成了西餐的吃法,也把中餐分开了头盘,主菜,餐后甜品,外国人果然吃得不亦乐乎,既享用了中餐的美味,又在心理上觉得顺序很舒服,看来文化融合的结果是好的。
西餐是各人点各人的菜,中餐是主人把菜都点好大家只管吃,两者各有千秋。自己点菜对个人选择更尊重一些,自己点,好吃不好吃自己负责,但选择单一,吃起来也没有那么热闹,但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中个体的独立性。而中国文化中更多的重视整体,点菜的人要满足不同人的口味,可能会受到赞扬,也可能会受到批评,古语有云:“众口难调”,也知道这是件难事,可还要这样做,因为觉得整体的一致更重要。中餐讲究分享,这种分享被带到西餐中来,即使大家都各自点了菜,也会在吃的时候你尝点我的,我尝点你的,搞得餐桌上还是很热闹,一派乐融融的气氛。
中西餐吃法在餐桌上不同,在厨房里也很不一样。西餐的厨房更像一间标准化工厂,有很多标准设备,有很多计量、温度、时间的控制,厨房的布局也是按流程设计的,有对出品的样式、颜色的严格要求。其实国外把事情标准化、程序化,就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和连贯性,麦当劳和星巴克的成功都是产品标准化的结果。中餐里的厨房则很不一样,推门进去,火光冲天,一排厨师,汗流满面,调料品摆了几排,然而最终出品的好不好吃,要看厨师手中的勺子怎么掌握了。所以中餐就难统一标准,更多的时候要靠厨师的个人技术,否则就不是中餐了。这可能与中国文化很多事都要靠某个人的行为才能完成是一样的。
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有人说现在还用刀子来切带血的牛肉的民族一定是文明进化得不够,不过因为刀叉很实用,外国人也没有改的愿望。不论西方文明再怎么进步,刀叉看来改不了。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外国人时常惊奇中国人怎么能灵巧地用筷子夹起盘中软软的豆腐和滑滑的花生米。刀叉和筷子常常是餐桌上的讨论话题,这几年不会用刀叉的中国人少了,可不会用筷子的外国人还很多,可见中国人吸收学习的能力很强。
篇2
关键词: 跨文化翻译 中餐菜名 法译
随着文化的发展,对文化的比较研究表明,文化具有同一性,但是文化演变的过程是缓慢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通过交流和交际手段,都在逐渐接受和吸收其他文化,使自身向更高级发展。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会吸收不同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在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的文化,在信息流通便捷、网络日益发达的影响下,都将产生深刻变化,文化不再是阻碍各个民族交流的障碍。比如“功夫”一词,已经被其他国家的文化吸收,但是这些变化还只停留在表面。我们不应该只注意到城市的现代化或者穿着的变化,尽管这些方面看起来越来越趋于一致,但这些只不过是暂时的趋同性,不同的文化仍然使跨文化交流变得复杂。
一、中餐菜名的法译是一种跨文化翻译
在不同国家的交流中,翻译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了翻译,人类社会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人们一直试图创立一个标准来完善翻译活动,但是就内容和要求而言,翻译本身是一个多变的过程,它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以中法两国为例,为促进文化认识,两国政府频繁接触,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的交流,中国人越来越多地了解了法国文化,“异国情调”也不再陌生。“圣诞节”和“情人节”在中法两国社会中的文化内涵基本趋同。在这种趋势下,翻译者就能在源语和目的语中找到相近的定义。由于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在语义场层次上,源语的词组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语,尽管句子的结构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样的。
在中国,餐桌上没有无名的菜。尤其是一些传统的菜式,菜名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像“八宝冬瓜汤”、“芙蓉鱼片”、“宫保鸡丁”等。在这些菜名中,有些词指代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字面意思:“八宝”指的是对身体有益的八种干果;“芙蓉”并非荷花而是蛋白;“宫保”是清朝人丁宝桢的官职名,他原创的这道花生炒鸡丁的菜就取名“宫保鸡丁”。
有一些后人自娱自乐的菜名,难登大雅之堂,却也能体现中国式的幽默,如:“青龙过江”其实是青菜汤;“黄山一绝”就是蕨菜;“绝代双骄”是青椒炒红椒。
还有一些以中国特有的烹饪方法命名的菜肴,就是中国人本身都难以解释清楚,要翻译出来更是难上加难,例如:“炝拌土豆丝”就是冷菜的一种,但炝和凉拌又不同,是把切配好的生料,经过水烫或油滑,加上盐、味精、花椒、油拌和的一种冷菜烹调方法;“拔丝苹果”是将糖加油熬成糖稀后挂上主料苹果而成的一道小吃。
要将这些菜名准确的翻译成法语,就不能单看字面意思。对于这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菜名,直译是非常不恰当的,这时候,翻译者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是烹饪方面的,还包括其他各个领域,在翻译之前,必须了解菜名的命名方法和文化内涵。
二、中法菜名的命名方法异同
在法国,人们习惯给每一道菜命名,一般分为四大类:第一种,用介词de来引出烹饪的主料,比如Salmis de palombes是用斑尾林鸽烤制的一道菜,Carpaccio de courgette是用西葫芦切薄片做的一道菜,millefeuille de fraises则是用草莓做的小吃;第二种,用介词à表达菜肴的口味特色,比如Canard aux clémentines是小柑橘味道的鸭肉,Porc au curry是咖喱味道的猪肉,Pizza au chocolat则是巧克力味的比萨;第三种,主料名词或主料名词加表示色香味等的形容词,比如la Fondue bourguignonne是勃艮第地区的一道干锅,le Bar grillé是烤鲈鱼,les Calamars croustillants是一种香脆的枪乌贼;第四种,专有名词,比如la Bouillabaisse只指普罗旺斯鱼汤,la Quiche专指洛林地区的猪油火腿蛋糕,le croissant指的是牛角面包。
中国的菜名与法国的菜名在结构上大同小异,一般由主料、烹饪法、色或味、发明者的名字或出产地点等组成。以主料+辅料命名的,la Langue de b?覺uf à l’ail(蒜泥牛舌);les Oeufs sautés à tomate(西红柿炒蛋);以主料+口味命名的,le Poulet au sauce gingembre(姜汁鸡);le Canard au vin(糟鸭片);以烹饪方法+主料命名的,le Canard laqué(烤鸭),les Cacahouètes bouillies(煮花生);以出产地或人名命名的,le hors-d’?覺uvre assortis à la cantonaise(潮粤大拼盘),le potage aux légumes verts du lac de l’ouest(西湖春菜疙瘩汤)。
篇3
【摘 要】餐饮民俗文化的表现方式有两种,分为有形和无形。有形文化即从感官上让消费者感受一家餐馆的民俗文化特色,无形文化则是从特殊寓意及精神寄托等角度提升餐厅的文化内涵或彰显特色。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走出去”的中国餐厅不仅可以宣扬中华美食,还可从民俗餐饮角度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在这一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在异乡生存发展,还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翻译的技巧。
【关键词】中国餐饮业;民俗文化;有形文化;无形文化;走出去
餐饮行业作为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面临国外餐饮抢占国内市场份额的情况下,本土餐饮业更要进行推陈出新,吸引顾客。与国外西餐、日韩泰式料理等相对应,中国本土餐馆从传统民俗文化入手,以最地道的全方位民俗文化餐饮体验来吸引顾客,成为中国餐饮业的亮点。像云海肴、南京大排档、湘粤情等民俗文化类的主题餐厅以服务之上,融入文化元素,唤醒顾客对传统文化的情怀。
一、有形的民俗文化
人们在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餐厅用餐,不仅要品尝特色菜肴的色,香,味,还要体验纯正的地方民俗文化,体味其中的精髓。因此此类餐厅招徕顾客的方式不仅限于特色菜肴,还有独特的就餐环境,主要包括装潢布置,服务人员和烹饪方式,这三点可归结为餐厅的有形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餐饮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餐饮空间除了满足用餐的需要,它已成为人们休闲、享受、交往的场所,其精神功能已上升为主要需求,人们要求环境幽雅舒适、有文化品位、有个性特色,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享受。在这一方面,南京大排档就为顾客打造了不一样的用餐体验,这里除了有地道的南京小食和家常烹煮,它的装潢布置更吸引眼球。南京大排档的招牌是一块刻有烫金大字的木匾,繁体字更显古典怀旧;室内装潢体现了江南古朴的风格,古色古香的木质桌椅,原木打造的游廊、台阶犹如南京的民居。灯笼是室内照明的唯一光源,屋顶悬挂着写有菜名的纸糊灯笼,更具小镇情缘。开放式的厨房设计成街边的小吃摊,厨师用南京话吆喝叫卖,场面热闹非凡。最具亮点的是在餐馆中心位置搭建的一个戏台,时常有艺人在此演奏琵琶,表演南京评弹,生动地再现了金陵的繁华。室内布置的细节也足以体现南京人的细致,比如每张桌下都放置一个藤制的背篓,供顾客放置随身物品,既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
其次,餐厅的服务质量是决定餐厅受欢迎程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服务人员直接决定了服务质量的好坏。南京大排档为例的服务人员无论着装,还是服务态度都展现了清末明初南京酒馆的风格。迎客堂倌身着长袍,头戴圆帽,用南京话迎接每一位到来的客人;女服务生身穿蓝布大褂,笑容可掬;就连收银员都是一副民国的装扮,置身其中,犹如来到清末明初的南京市井。民俗文化的有形部分还体现在烹饪以及食用的方式上,如广为人知的兰州拉面,这里的厨师在开放的空间向顾客表演拉面的制作过程,以招徕顾客。又如北京烤鸭,其烹饪方式不仅考究还分为不同流派,主要有挂炉烤鸭和焖炉烤鸭两大类。挂炉烤鸭的代表是全聚德,这一烹饪方式是从宫廷流传至民间;焖炉烤鸭则以便宜坊为代表,这一烹饪方法可追溯到明朝,发源于南京。烤鸭的吃法甚为讲究,以全聚德为例,在以前,顾客在选完鸭子后,要用蘸有红糖水的毛笔在鸭子上画一个记号以免混淆,这最后发展为全聚德的特色文化。另外,不同的地区得菜系以及独特的烹饪方式也是地方民俗的体现。各地烹饪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
二、无形的民俗文化
无形的餐饮民俗文化主要指餐厅内的看不见的蕴意有趣或深刻的饮食现象。无形文化主要体现在吉利美好的菜名,经典菜品的传统做法以及对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传承等。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美食皆有其独特风味,甚至同一种食物在不同地区的叫法也不同,如云吞,馄饨和抄手。中国人喜欢点一些名字好听、吉祥的菜品,如年年有鱼、锦鲤跃塘(水煮鱼)、大珠小珠落玉盘(杂肉丸)。这些菜名的使用就比一些生硬的西餐名称有韵味的多,比如fish and chips(炸土豆条和鱼),pepper steak(黑椒牛排)。
掌握某些经典菜品的秘方是许多餐饮企业制胜的法宝,这一法宝也是一种无形文化的体现,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的餐厅越来越注重这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西贝莜面村花费600万巨资购买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中挂面爷爷张世新老人的空心挂面做法。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的收视神话表明了国人对各地传统美食的期待和向往,西北莜面村的做法也轰动一时,吸引了很多食客。这就是运用无形民俗文化的一个成功案例。
除了菜名和秘方的传承之外,一些有历史渊源名菜肴也是无形文化的一大体现,比如过桥米线,它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汉族小吃,以其高热的盖有滚油的大骨汤为特色,以一段佳话传说为起源而闻名。传说清朝时在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有一秀才到岛上读书,他的娘子常常做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但到了岛上是,米线已经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的厚厚的鸡油可以保持汤的温度。于是她把肥鸡、筒子骨等煮好成汤,其上覆有厚厚的鸡油;米线在家烫好,配料切成薄片,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众人纷纷效仿,因为到岛上要经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把它称作“过桥米线”。中国这样有渊源的名小吃不在少数,比如山西臊子面有庆祝及祝福长命之意;腊八粥的故事是为了教育后人勤俭节约;状元及第粥有好兆头等。民俗文化的无形部分在中国人心中形成了一种情结,是一种情感寄托,将这种美好的希冀融入到现代餐饮经营中不失为一种好的经营理念。
三、“走出去”的民俗文化
如今中国餐馆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她不仅为生活在国外的中国同胞提供了家乡的味道,更让外国人体验了一把中国风味儿。国外的中国餐厅价位各不相同,菜品风味也存在巨大差异,随着上世纪以来的移民浪潮,中国社区成为国外越来越大的重要团体。从经济利益角度看,中国餐馆只需在企业经营中加入中国元素,菜品有中国特色,就可以吸引顾客;从文化角度看,餐饮的“走出去”也可以将中国文化带给世界人民。为了更好地宣扬历史悠久的中国饮食传统和理念,“走出去”的中国餐馆不妨将民俗文化融入到企业经营中,将地方特色展现给地球村的人们,让翻卷的中国浪潮更有韵味。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餐厅要十分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翻译造成的文化传递失误。
从专业角度看,中餐比西餐品种多、口味丰富;中餐注重色香味形,以味为主,西餐重味重营养;中餐饭大于菜,而西餐菜多饭少,以副食的肉类为主。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对一些动植物的文化意象不同,比如“龙”在中国代表着吉祥,而在西方则是罪恶的象征。另外,宗教或者其他因素也是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渊源。在中国餐饮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又是一个难关和重要因素。中国菜品种类丰富,菜名也蕴意深刻,在一定意义上“寄寓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伦理理念和艺术理想”(林少雄:1997),比如“鸳鸯戏水”、“游龙戏凤”等。有些菜名如“狮子头”若翻译不当则会令人生疑,不仅无法通过“口碑”将饮食文化宣传出去,还会影响食欲(熊力游:2014:3)。因此,菜名翻译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可从菜品原料、烹饪手法入手,或通过适当解释和图片来尽可能地传递菜名含义和历史渊源。
2013年湘粤情集团于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悉尼首开海外分店,为适应中外食客需求,该店集简餐茶点、专业中餐正餐出品、酒吧休闲于一体,是消费者就餐和社交的好去处。另外,该店实现了中西餐结合,传统的“宫廷烤鸭”由中国烹饪大师负责,选材和工艺都一丝不苟、恪守传统;特聘的新加坡厨师和悉尼本地厨师打造正宗的南洋风味和西餐。海外店在装修上十分注重中国元素,比如正餐区融合了中国北方胡同和南方弄堂的设计特点,辅以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精湛技术。就餐者还可以亲眼看到道道食材的准备,饭菜的烹调,近距离观察厨房和手工垒砌的烤鸭炉。这恰恰体现了以上所说的餐饮业中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
四、结束语
餐饮业中的有形和无形民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可以帮助中国传统餐饮企业在竞争中如虎添翼,站稳脚跟。出色的餐饮企业总是能通过菜品吸引顾客,通过服务留住顾客,民俗餐饮企业正是这样让顾客找到老家的感觉。“走出去”的中国餐饮企业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责任,若能适当地融入优秀的民俗文化元素,将有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乔志华.我国老字号餐饮企业的体验营销策略研究[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7.
[2]王辉.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D].吉林:吉林大学,2007.
[3]姜晨,许海燕.论民俗文化因素对餐饮企业国际市场开发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1,36:133.
[4]林少雄.口腹之道[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37-40.
篇4
别看这家法式餐厅被命名为朱力安的小馆,朱力安对它的期望和定义却十分“远大”,希望能通过这间餐馆和自己的特殊身份,更好的在中国推广法国文化,介绍地道的法国美食,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到来自法兰西的美食理念。
朱力安的名人效应
在北京的名人餐馆其实并不鲜见,有的开得风生水起,有的热闹一时很快又消失匿迹,很多是因为经营定位的原因。虽然朱力安也把自己餐厅定位为名人餐厅,但是他却保留着清醒的头脑,不至于重蹈这些失败案例重蹈的覆辙。“在中国不管你再有名,你开中餐馆,就算初期有一定的名人效应,如果实力不够,当你名人效应被消费完之后,大家依然不会认可你的,因为所有的消费者对于中餐的各种细节都有很清楚明白的评价,你不可能糊弄他们。所以我的餐厅只做我自己了解和擅长的法餐!”朱利安如是说。但既然说朱力安的小馆也一样是家名人餐厅的话,就不得不提到朱力安本人的中国经历。
说到朱力安,绝对是在中国最知名的外国人当中的前三位。他在中国被熟知,也多是因为他的多种身份:操着一口纯正京腔的“洋名嘴”、说中国传统相声的“老外”、许多活动和电视栏目的主持等等,他的身影还频频出现在许多著名活动的现场。风趣幽默的谈吐和主持风格让他备受好评,粉丝如云。从1999年来到中国,朱力安就一直在从事各种与语言和文化传播相关的工作。他2004年开始担任中央电视台西法频道翻译及配音工作,后来还参与主持中央电视台《快乐中国》节目。而在他的中国经历当中,最为著名的是2004年曾拜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先生为师,学习相声表演艺术,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有着这样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特别的幽默感的原因。在那之后他还曾参加全国相声大赛,并获得二等奖。朱力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远不止相声这一项,对于中国的历史他同样感兴趣,《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被他视为是最爱读的两本书。在采访的过程当中,他偶尔引用其中的观点和说法,让人不禁对这个典型的“法式”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精通感到惊讶。
现在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却依然作为“名人老外”的朱力安每天十分忙碌,经常忙着赶赴全国各地参加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地方台的节目,同时在相声领域他也积极和多位名家保持合作,如姜昆、戴志诚等等。另外他还一直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老外看点”栏目的主持人。这样说来,作为在中国最有名的法国人,这样的头衔似乎也并不只是玩笑。来中国生活进入第11个年头,朱力安在这边先后完成了工作、娶妻、生女等重要人生历程,现在他可爱的儿子也在中国降生,他越来越像个中国人,但是其内心也越来越珍惜自己的母语文化。“学习中文并在中国待了十几年,虽然法国与中国之间相隔很远,但是自己身上家乡的感觉却总是在吸引我,比如早上起来会想吃点儿烤面包,抹上黄油或是果酱。”于是也才有了创办自己的私人餐厅的念头,“我非常希望用这种方式带动起一种氛围,让大家对真正的法国餐饮文化有所了解。”
小馆当中的法国文化
虽然说是小馆,但是空间上却一点也不小,两间宽敞的大厅,高高的酒架,琳琅满目的吧台和后面干净的操作间,很好地照顾到了饮食过程中的私密性和互动性。采访的过程里,会看到朱力安在店里不时的跟娴熟的客人招呼、交流。偶尔他还会推荐自己认为最为地道的法国美食给来此的顾客,甚至主动为客人添加推荐的菜品。偶尔还会有不少的粉丝,看到他在店里,高兴的邀请合照留念,他也一一答应。
在这里,作为客人也许更能清楚地感受到他所传达的毫无压力的享受美食的理念。轻松的环境下,展现的是法国最大众化的特色食物和菜品,甚至顾客还可以亲自动手,切下牛排或者肋骨,体验如家般的自在感觉。这样的经营方式,可以说完全打破了国内传统的法餐概念。事实上,朱力安一直说他更希望做的是像家庭式的体验餐厅。
成为厨师曾经是朱力安儿时的梦想,尽管后来从事艺术行业,但他却将自己对美食原则和许多坚持注入在了这家他一手创办的法国家常小馆中。朱力安要求食材与调味料的天然本色。在挑选自己的合作伙伴的时候,他认为态度和理念非常重要,一个厨师自己的态度首先必须要正确,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客人口味的食物。在朱力安眼里,既然是法式餐馆,必须要有法国饮食文化背景的大厨,才能在选择食材源头上保证原汁原味。虽然菜品上简单,但是用料却一点也不马虎,朱力安告诉我们,原材料是决定餐厅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在中国当地寻找最合适的食材花费了他许多功夫。好在他的“名人”身份帮了他不少忙,他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哪里能找到最好的牛肉、最地道的蔬菜和佐料等等,而且价格又不会十分昂贵。
小馆当中的法国家常味道
餐厅里流淌的热情的法式音乐,四处布置的法式招贴和海报,则将餐厅所倡导的法式餐饮展露无遗。朱力安在采访中也表达了他对中国法餐市场的一些看法,比如提到法餐,很多中国人会马上就会想到奢华昂贵的法式大餐,那种像是从童话里走出来的皇家般尊贵的餐厅,其实是对法式西餐的误会。他坦言即使是在法国,那种所谓星级餐厅的大餐,也只有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才能承受,普通法国人每天绝不可能吃那些东西过日子。而真正的法兰西传统菜肴应该理解为法国百姓所吃的家常菜或是地方菜,像中餐一样,法国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菜和特色菜肴。谈起开办这间餐厅的初衷,朱力安表示,自己并非只是单纯地想开家餐厅而己,而是通过这个平台将法国的文化,法国的餐饮理念带入中国,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体验到法国当下普通百姓平时所过的日常生活,他们每天所吃到的不同风味。
篇5
虽然目前国内的餐饮教材很多,但能恰当地融中外餐饮文化于其中的优秀教材却严重匮乏。学生普遍对餐饮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笔者根据自己在餐饮英语教学一线中的实际经验,和大家一起讨论,探索在餐饮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中西餐文化的差异。
一、餐饮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现状
1.中餐菜名翻译不当,引起文化冲突
餐饮英语教材中翻译存在问题。由于有些菜品是我国特有的,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成为空缺。涉及中译英翻译菜品时,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蕴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发现有些教材机械地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如:
“夫妻肺片”被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pieces”(丈夫和妻子的肺片);
“红烧狮子头”被译成“braise lion’s head”(红烧狮子的头);
“麻婆豆腐”被译为“pork-mark woman’s bean curd”(满脸麻子的婆婆的豆腐)
“蚂蚁上树” 被译为“ants climbing up the tree”(蚂蚁爬上了树)
据说海口有一家中餐餐馆开业,为了宣传中餐文化,老板把所有的餐单译为英文,没想到不久就收到一份投诉,为什么呢?原来菜单中有“braise lion’s head”(铁狮子头),外国客人中有参加动物保护组织的人看到了勃然大怒,要找老板论理,说lion(狮子)是保护动物,该店有虐待野生动物之嫌,并要游行示威。老板连忙做了一番解释才平息这场风波,他本想推广中国美食,结果却惹了一身麻烦。不当的翻译不但使游客没有胃口而且还严重破坏了中国美食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2.中餐文化渗透偏少
外国客人想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也想体验中国的餐饮文化。中国的餐饮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学校开设餐饮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中西方餐饮文化及其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笔者在从事多年的餐饮英语教学中发现,餐饮英语的教材有如下问题:大部分餐饮教材偏向介绍西餐和西餐文化,有的就是国外教材的改编,几乎全是关于西餐的知识;有的餐饮教材中西餐内容都有,但文化介绍部分大多使用中文或知识的罗列,具有随意性。强调“外来”忽视“自有”,学生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却不会用英语表达。
二、餐饮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改革
1.大胆创新,改革教材
近年来,笔者走访了东莞市几家五星级酒店的餐饮部的经理,他们普遍认为餐饮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中西餐饮文化差异的内容。笔者从东莞喜来登大酒店和东莞富盈酒店培训教师中获得了一些酒店对员工的内部培训资料,了解到企业对餐饮部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比重是:餐饮英语基础知识占80%,中西文化对照占20%。我们要从专业特色入手,根据行业的特点,大胆创新,编写校本教材。
(1)利用多种译法,避免文化冲突。西餐中的菜名很简单,往往一目了然。如汉堡包、炸鸡腿等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方名来命名的。美食配美名是中国餐饮文化特色之一。中国美食不但注重色香味俱全而且菜名讲究,有些菜名的命名往往采用各种修辞方式,或赋予美好的祝愿,注重“音、形、意”方面的意境美,耐人寻味,以激发人??的食欲。对此,我们应该用多种译法翻译中餐菜单。例如:在翻译“狮子头”的时候,英译为:minced pork ball “lion’s head”(Shizitou)。“lion’s head”用引号表示不是真的狮子头,这样既能被外国客人理解和接受,又能推广汉语和中餐文化。又如:
麻婆豆腐:bean curd with minced pork in hot sauce (Mapo Tofu)
蚂蚁上树:stir-fri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Mayishangshu)
夫妻肺片: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 (Fuqifeipian)
(2)加大中国饮食文化的融入。一位称职高星级酒店的餐饮从业者或餐饮专业教师要精通客源国的饮食文化和本国的文化。目前国内餐饮教材中,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外语介绍,基本上处于空白的地带。现在为了使教学能适应培养高层次的餐饮服务人才的要求,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自编一些中餐行业英语会话,适当增加中餐文化的英文介绍,例如,笔者在校企合作教材中编的中餐的文化知识有:Introduction of Yuxiang;In China,many foods have symbolic meanings.等等。这些英语中餐文化知识材料得到企业和学校的好评。
(3)内容上注重中外文化对照。中餐与法国、土耳其烹饪并称世界的三大烹饪体系,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实的技术基础,以味为核心,是文化、科学、艺术的完美结合。西餐的“西”,是指西半球的国家,通常包括欧洲、美洲、东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餐文化渗透着西方文化中的“卫生”“科技”“自由”“平等”“快捷”等传统文化内涵,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成的。
饮食观念中西方存在差异。中餐强调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作为进食的主要目的,不太注意营养。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加上配料的味及调料的调和之味融合在一起,成品个性被埋没,但在整体上却熠熠生辉。中国人喜欢热食,认为菜凉了,就失去许多鲜味。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是理性的、科学的饮食观念。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进食如为一机械添加燃料。特别讲究各种营养成分搭配是否合理,充分吸收及副作用。例如法国人喜欢冷食,蔬菜基本是生吃的,讲究菜肴的原料形和色的搭配,但滋味上各种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
饮食对象中西方存在差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饮食习惯是植物类占主导地位,以谷物为主,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中国人食谱广泛闻名于世。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等。以牛、鸡、鱼为主,很少吃猪肉,不吃动物的内脏。法国鹅肝这道佳肴算是例外。配菜多是蔬菜,有助于消化和增加营养。
在现代营养学的影响下,中西已趋向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分量、中国人的肉类和牛奶的乳制品在比重上也在大大地增加。
餐饮礼节中西方存在差异。首先,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合”和“共享”的方式,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人们互相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西方,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而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以客人自己食用为主,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如果客人拒绝,也不要硬让人家再吃。吃东西时,不能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美主人准备的饭菜。如果与客人交谈,只能跟邻座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
其次,中国人请客吃饭讲究排场,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讲究;西方人宴客则以牛、羊、猪排为主食,餐后食用甜品。
再次,在餐具方面,中国人使用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西方人用刀即切即吃,喝汤用专门的汤匙。如下图所示。
第四,座次安排方面, 在中国,宴会的席位按长者为尊、长幼有序的标准排座。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原则,即使上席,女性所坐的位置一般也比较偏。这种做法体现了对女性的不尊重。在西方,西餐长桌的男主人左边是女主宾,女主人的右手是男主宾,女士为尊,餐桌主人为女,一般男女分开坐,以便让男士更好地为女士服务。
第五,出席时间方面,在中国的宴会中,客人更倾向于“迟到”。所以主人通常故意将时间提早,以便为客人们的“迟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在西方,正式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否则会被视为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和不合礼仪。
烹饪方法中西方存在差异。中国的烹饪方式多达24种,常见的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等。在大厨眼里,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原料,不同的厨师用不同的方式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
西餐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煎、烧、烤、炸、焖,烹饪过程比较规范,烹饪时间较短,火候适中,最后是调味。厨师好比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烹饪的时间精确到秒,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西餐还强调原料本味和调料的独立使用。其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地混合,所以菜肴的品种很少。
2.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局限于课堂的中西餐文化教学是不够的。改革餐饮英语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把英语课堂开进学校的模拟中西餐厅、中西餐厨房、中西菜场等场所的实地教学;利用学校开会、各种大型的活动、一切对外接待等机会和到校企合作的酒店实习,学生直接参与设计,进行实战演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文化差异兴趣和培养中西方文化的专业素养。此外,可以在教室、宿舍营造中西方文化氛围。例如,学生在学校实训室里的中餐接待室中设计了10张标语,经笔者修改后分别贴在房间的四周,当外籍客人来学校参观时,学生设计了活动内容,其中有一小组学生演示茶艺,一组小学生负责向客人解说;在西餐接待室,学生也同样用英文设计了有关咖啡的标语和制作咖啡的活动内容。
篇6
今天,我要去参加“中华文化小大使”参赛考试。
到了学校,我们找到二年级的地方排队,我忽然发现后面有一个熟悉的人影,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于悦,过了一会我又看见了王子月,我心想我们班的同学可真多啊。
老师把我们带到了合适的位置,不过于悦和我不在一个教室,我看到帆了,教室后面有六个位置,不过我没有坐上,但是我们排成两队开始了才艺表演。到我了,我很兴奋,表演完了我们排着队到另外一个教室去答卷子,到了教室,帆她们已经考完了,我们遇到了一起。我写完了,我把卷子交到讲台上,把答题卡交到老师的手里,老师说:“你们可以玩一会。”我们开始玩游戏,我看见有两个男生正在下象棋,我还听到优美的歌声,还有猜谜语的呢!老师给我们发奖状,念到我了,我特别的高兴,有一个很漂亮的奖状,还有一本书,下课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了大楼。
今天我感觉很开心,我觉得我收获到了很多知识,我以后还要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二年级:张心怡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公众参与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大到城市总体规划,小至村庄规划,都需要有公众的直接参与,他们是规划本身的直接影响团体。然而我国公民参与规划的整个过程意识较差,规划法规也没有明确的体系保障规划方案的提出、实施、监督中公众参与的实施力度,下面就公众参与规划理论,浅论一下我国规划管理中如何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专业素养,以及相关法律的完善。
一、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产生及发展
公众参与,是合作型规划的前身,二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的盛行,使政府及公众对社会福利进行了再反思,得出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政府、私营组织和公民社会组织之间必须围绕社会的整体目标展开合作, 分别做出各自的贡献。欧洲首先提出了“ 社会伙伴关系”―由来自劳方、资方、政府的代表就关系到三方利益的问题进行平等协商, 就社会的共同利益取得认同。由此1960年代提出的注重公众参与的倡导性规划已蕴涵了合作性规划思想的萌芽,公众从此作为规划决策的三大主体之一,真正参与到城市规划当中。①
二、城市规划的主体及其职能
1、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在规划编制和落实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体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政府在整个规划过程中有最高的权利,决定着规划的发展方向。政府在规划活动中应坚守公共利益至上的信念,保持规划规划的科学、民主、有效,还需要协调城市空间、土地资源整合与分配所引起的各方的利益冲突。
2、利益集团
规划中的利益集团,指在规划中利用空间及土地资源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企业或个人。由于其不能直接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规划方案,所以利益集团需要游说能主导规划走向的政府部门,以此干预规划,使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3、社会公众
我国公众参与规划的起步较晚,而且与国外相比,我国民众政治热情度较低,所以现在基本以维权为目的的被动参与。
4、规划技术人员
规划技术人员具有城市规划相关最全面知识与专业技能,其任务一是提供最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二是要起到协调作用,协调好政府、利益集团、社会公众三者利益。
三、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1、公众参与规划的意识不够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文化里普遍缺少公众参与思想,上层阶级对于整个社会的发把持着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导致我国目前民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热情和积极程度不足,而且公众对规划专业知识的缺乏,信息上的滞后,也都影响了公众参与规划的自信心。因此政府对于公众参与规划的态度尤为重要,对其的合理引导与沟通,为民众提供有效的参与渠道,会大大提高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2、公众参与规划的制度保障不健全
西方长期的城市规划发展,使公众参与规划已经形成一种普遍意识,而且逐渐制度化,并不断发展完善。而在我国公众参与却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公众参与制度,缺乏相关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虽然目前已在次方面有了不少改善,如规划公示制度、规划听证制度、规划局接待等,但有不少制度仍存在操作性不强,程序性不规范等问题。各地城市以及镇,村规划,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民众参与,但是随意性较大,没有特定的规程,民众参与与否,与甲方的意愿有很大关系,即使公众参与已经有了法律的保障,时有人治大于法制的状况存在。
目前绝大多数规划的主导者为政府和利益集团,规划师只是作为规划方案的设计者,实现甲方的规划意向,民众几乎没有作为利益代表参与规划的整个过程。整个规划过程,只有资方、政府两个利益团体代表,劳方,即人民大众,却没有能够提出自己利益的呼声。这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土地利用规划成为一种“由少数专业人员表达他们的意志并以此来规范社会各类群体和个人行为的手段。” ②
所以,我国法律虽保障公众参与规划的权力,但是却没有相关的法律体系,使民众形成一个独立的势力,形成规划主体的三足鼎立局面。这就使民众对于自身利益维护的各种要求,只是作为规划方案设计实施过程中的参考意见,人民大众的自身权益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意愿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维护。
3、规划技术人员角色错位
规划技术人员作为协调者,应一方面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利用自己全面的专业知识,为其提供科学的规划引导,帮助其做出合理的决断。另一方面,规划师又是公众利益代表,体现出规划的公平、公正。但目前我国规划技术人员偏重于物质规划,只对上级部门负责,将自身定位为政府的幕僚,而忽略规划的社会属性,规划的公正性。
四、公众参与规划的制度改善建议
1、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增强公民参与意识
公众参与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政府需要转变观念,不管愿意与否,都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的行为,切实加强公众参与意识。将公众参与真正有效的纳入到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使城市规划工作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纯粹的政府行为转向政府与市民互动的民主行为。③
2、加快公众参与制度建设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及城市发展差异巨大,公众参与规划的具体形式、内容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因此公众参与规划的制度上,需要根据当地情况,采取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规划保障体系可以将民众作为规划的一个主体而进行权益维护,具体可以表现在形成各级民众代表,例如市级,乡镇级,村级,公众参与代表实行选举制。代表定期接受专业素养的培训,半年或一年一次,学习时间以及深度,依据所属的团体级别而定,市级可以多偏向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设计等,村镇则以镇村规划为学习的主要项目。以此可以弥补公众参与规划过程中专业素养不足的缺点,同时也能培养公民对规划的积极程度。
公众参与的启动,可以以各级代表形成的委员会为主体,在需要时参与到规划的操作当中。但公众参与的监督,也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来进行规范,以此制约公众参与中的不法行为。民众代表,要有个阶层、年龄段、职业等不同人士按社会构成组成。
3、完善公众参与规划的方法
有效的利用多种途径、方法,如访谈法、社会调查法、问卷法、统计学方法等,完善公众参与规划的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听取采纳民众意见。如烟台市,在新版总规的方案初期,在市区设立了几个站点,由专业人员与市民交流,并发放问卷,为市民对自身利益要求及城市建设细节提供具体意见。天津市在新区规划时,也通过社会调查、访谈、社会调查等方法向市民收集了大量的城市发展意见,共收集了1000多条有用信息,其中采纳了200多条,有许多都是规划师和政府都没有考虑到的,对规划方案起了很大作用。
五、结语
总之,公众参与制度的建立、发展,与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有着重要的关系,公众参与的的推进,不但会减轻政府的工作压力,也会对规划方案,实施起到绝对的促进作用,使民众,政府,利益集团三者利益得到均衡配置,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发展项目的公众参与[D].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3
篇8
关键词:餐饮空间 地域文化 批判性
餐饮空间设计是一种商业文化设计的类型,是一种社会需求,它已成为世界性的一种时尚文化。成功的餐饮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其使用功能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具备鲜明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地域文化的植入在餐饮空间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文化特征的、冲突的、矛盾的、却和谐的无以复加的艺术效果。
我国的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地域差异,这就决定了我们设计餐饮空间时常常以地域性特征作为创作主题,但在当前的设计中却存在着大量照搬传统形式符号的现象。餐厅设计在不同的地方,所展现的风格感觉也就大不相同。为了让生活更加多彩,我们也应让餐厅变得更加多元化。因此,如何挖掘地域文化深层次的内涵,吸收地域文化中的精髓,从而设计出既具有本土文化特征又能与国际相交融的餐饮空间,在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上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想要做出优质的餐厅,除了要选择一个好的地点,餐厅的自身特色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餐厅设计要依托于其所在的地域,任何空间的设计上都要呈现出其所依赖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点。
近半个世纪以来,设计师们就从未停息过对空间地域主义的探索,先后表现出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通常采用地方符号与象征,是显像的地方主义。他们是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来表达地方风貌、渲染民俗民情等,被认为是传统地域主义,它表现出及其明显的局限性,即对异域风情的盲目移植或是对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依附于建筑表面的装饰。不可否认的是,脱离空间去看这些装饰元素,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品。这种现象源于思想上的闭关自守,对民族文化采取了狭隘的保护主义,也造成了落后于时代的必然结果。当传统地域形式的表象处理被运用到现代空间中时,那些所谓的华丽装饰无疑费时、费工又费钱,是浪费资源的浩大工程,其结果除了在短时间内造成震撼和轰动外,很容易被复制而失去特色,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第二种倾向是勒菲弗尔及佛兰姆普顿主张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它是具有当代性的创作倾向和思维方式,是相对于传统地域文化而提出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具有双重批判立场:批判现代前瞻科技的神速发展导致的人情的失落;批判盲目的历史主义和布景式的装饰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既对现代工业文明保持冷静的态度,又对自身所属的地域传统的合法性在观察者的脑中提出质疑。同时,批判的地域主义又具有包容性:它不仅尊重地方传统,而且也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新思想中表现出包容的态度。批判地域主义的包容性态度给现代室内设计很多启发。时空中的历史和现代是无法交融的,但在室内设计中,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不断地扩展和延续传统设计,对传统设计进行重新诠释,鼓励建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在满足现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研究地域文化在室内空间中的批判性继承,将有助于地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品位。
1、民俗习惯、地域特色是餐饮空间创意设计的源泉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形态、伦理道德和思维观念。餐饮空间中地域文化的植入不仅满足着那个民族和地区餐饮活动的需要,而且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2、时代风貌是餐饮空间创意设计的生命力
要考虑满足当代的餐饮文化活动和人们现代文化形式的需要,积极采用新的装饰概念和装饰技术手段,充分体现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还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因地制宜地采用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创意设计手法,做到时代感与历史文脉并重。
3、环境因素是餐饮空间创意设计的再创造
根据其所处的不同环境,餐厅设计的风格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海滨城市中的餐厅给人的感觉要有地域特色,所展现的风格也都有着咸咸的海风;山林景区的餐厅多为快餐厅或是一些农家院,整体设计中会给人一种自然轻松的状态;江南水乡的餐厅中蕴含着古韵的温润,设计中也应着重体现这一点。餐厅设计要按照不同的地域与风格,让空间去融入环境,而非让环境去与空间相互适应,加入更多的地理文化,会让餐厅设计显得更具地域特征。
4、装饰材料和施工技术是餐饮空间创意设计的前提条件
由创意构思变为现实的餐饮空间,必须要有可供选择的装饰材料和可操作的施工技术。没有两者作为前提条件的保障,所有的创意构思只能是一纸空文、纸上谈兵。
餐饮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认可,人们对餐饮空间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中,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如果我们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缺乏明确认识,而不自觉、自尊、自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遗忘。因此,室内设计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设计餐饮空间时不仅要求功能布局合理舒适、使用材料绿色环保、施工工艺与时俱进,也更加注重营造空间精神功能。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过程中重新整合形成与时代相统一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K.佛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张琦曼,《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篇9
那些不规则的脚印牵出我们的几缕情丝。
夜,夜得那么深不可测……
我们都曾在生活中被伤的狼狈不堪,却又在如今狠心将别人伤害。
我知道,时间的滴答已不止一次地将我惊醒,
可是,
无论我怎样竭力挽回,这其中的思绪都早已走样。
我们都不敢想象,当命运扼住我们的咽喉时,那种令人窒息的感觉,
于是,我们开始大口的呼吸氧气,不知明的是非也借此被一起接收。
QQ上有太多关于的歌,
点击一曲忧伤,那旋律,像一杯烈酒,沿着喉咙,直烫到心灵深处。
事实上,我们都在演绎着太多相似。
把爱放在心底,把心沉在海底,
哪怕有多舍不得忘记,却还强装失忆。
6号公园中有太多柳絮,
关于4叶草的爱情触手可及,
多想,让它久居心底,把我的冰山融化,让我的火山喷发,就此结束我上个世纪的哀伤与不羁。
这一刻,我的肌肤与阳光亲吻,不带有一丝羞涩。
我好庆幸我的曾经,在上一秒以完美结局,这一秒,我已活在现实。
在碧空无云的巴黎,我领略了埃菲尔铁塔的雄伟,感受了巴黎圣母院的威仪,绕过一个圆,我又回到了这里。
其实,
篇10
个人意愿是决定行为的自变量,本身也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内在的需求,如维护自身利益,也有外在的诱因,如获得某种体验。在总结文献和问卷调查基础上,把激发公众参与意愿测得的人均分值高出5分的人数较多,表明此三因素影响参与意愿程度相对较大,个人责任意识强、社会参与氛围浓厚以及个人对政府认同度越高,则越能激发公众参与的意愿。此外,公众参与意愿整体较强(人均分值>期望值5分),不同年龄段存在参与意愿差异,根据个人工作状况和经济收入等社会背景的不同,并参照相关分类方法,按照18~35岁、36~50岁及5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分类统计,得出三个年龄段参与意识的均值看出,激发参与动机的八类因素中,各年龄段在对激励措施的反应、自我效能、对参与程序的反应和责任感上存在较大差异。
2模型构建
以上可知,公众整体参与意愿较强,付出行动却较少,影响个人参与的主要因素有三类(w1、w5和w7),不同年龄人群参与意愿也存在差异。对此,为研究意愿转化的内在机制,借助行为选择学中的前景理论模型提出公众参与效用函数,并测定不同参与方式的参与效用,进而揭示公众参与意愿转化不足的原因,并为相关部门优化参与环境、促进公众参与积极性提供依据。
2.1模型基础
行为选择前景理论,由当代决策理论家Kahneman和Tversky提出,即个人抉择是为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和个体需求的最大满足。行为的执行由个人对行为本身的价值感受决定,并提出公式:V=∑∏(pi)•Vi(X)(1)其中,V为相对某一参照点的盈利和损失感受;∏为决策权重(主观概率Pi的函数),即个体根据经验等为事件i发生的客观概率赋予主观感受值;Vi为主观感受价值见、前景理论函数有以下特点:
(1)它是决策个人相对某一参照点的盈利和损失感受的函数;
(2)函数曲线的Y轴左侧代表个人对决策感受为亏损,Y轴右侧代表个人对决策感受为盈利,且在参考点附近(原点)感受越激烈;
(3)函数曲线的非对称性,曲线在Y轴左侧(亏损区域)比Y轴右侧(盈利区域)更陡些,表示亏损比盈利对人的影响程度大些。因此,在选择决策时往往首先考虑决策带来的亏损而不是盈利。因此,根据前景理论,假设盈利和亏损都可以用货币值衡量,则对行为a和行为b,个人决策选择a而不选择b的条件为:V(a)>V(b)。
2.2公众参与效用函数
由前文结论,公众偏好的参与内容呈现利益化特征,对公众而言,参与过程是一种理性经济行为,参与与否取决于公众对参与的价值感受。根据式,当公众对参与交通管理的途径或方式等客观因素的主观概率Pi在可接受范围内,主观感受价值Vi在可接受范围内或至少为有利时,公众对参与交通管理的盈利感受V则越趋向于参与。为进一步定量测定公众对参与交通管理的价值感受,在前景理论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基于经济人假设的参与“成本———收益”模型,即公众参与效用函数:R=B•P+D-C其中,R为参与总效用;B为参与本身带来的现实效用;P为现实效用实现概率;D为心理收益;C为参与成本。在式中,当参与总效用R≥0,对参与效用的估测值为正,则参与可能性越大;当R≤0,对参与效用的估测值为负,则不参与可能性越大,总而言之,实际参与度并不由参与意愿直接决定,而取决于公众对参与总效用的估测。钟楼地区交通管理公众参与度低,原因在于当前社会背景下,公众对参与效用估测太低,参与意愿难于转化为行动。
3定量测定与验证
3.1参与方式选择
公众对不同参与方式或内容带来的参与效用估测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了参与的选择,包括参与与否的选择和参与方式的选择。下面对四种常用参与方式带来的效用作定量评测,以比较和验证公众对参与方式选择的偏好。采取方法为,以问卷形式让被调查者给四种不同的参与方式主观打分(1~10分),然后利用比率法(为消除最大值与最小值估测的个人差异带来的误差)进行总效用排序,结果表明,对参与方式的选择偏好顺序为电话投诉、公益团体、部门反映,最后为听证会。此外,不同年龄段对不同参与方式的效用估测不同,因此参与偏好存在差异。其中,18~35岁年龄段参与方式偏好依次为电话投诉、公益团体、部门反映和听证会;36~50岁年龄段参与方式偏好依次为电话投诉、部门反映、公益团体和听证会;50岁以上年龄段参与方式偏好依次为电话投诉、听证会、公益团体和部门反映。
3.2效用检验分析
首先,电话投诉与监督参与是个人参与交通管理的常用方式,但横向对比发现,多数人不知如何投诉。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个人交通知识的欠缺和关注度;二是有关参与方式宣传不到位。其次,通过公益团体也是参与交通管理的方便途径。多数人认为,在政府相关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引导下最能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但现实社会环境下,交通管理部门和运营公司尚未营造这种氛围,使公众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参与交通管理。再次,以“部门反映”方式参与交通管理往往需要较高参与成本C(直接成本、心理成本),实现的概率P也较低,使参与总效用R不高。P很低的原因,主要是程序太繁杂,也与相关部门的空间分布有关,调查发现,多数交通部门或运营企业远离市中心,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得出,以西安钟楼为中心,部门平均距离为7.21km,服务半径太大。最后,听证会往往是公共决策的民主程序之一。数据显示,参加听证会成本C较低,实现概率P较高,但个人心理收益D较低,使参与总效用B不高,因此,以这种方式参与交通管理的人较少。此外,参与听证会的社会个人代表名额往往较少,致使决策最终无法反映民意。以2010年西安地铁调价听证会为例,参与总人数37人,社会团体1人,旁听席8人,其余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公众代表仅占33.3%。
3.2空间与功能的混沌
在日本有一批新生代建筑师对混沌理论在建筑空间与功能上的应用情有独钟。建筑师藤本壮介对混沌理论进行设计思考更具有自觉性,也许正因为当时日本处于经济低潮,其设计的作品大多数是小空间建筑,但这不妨碍他对这些空间行为的研究思考,强调空间多样性,研究建筑室内外、城市于建筑之间的联系。他常常强调:建筑“并非一个物体,而是一片关系场”,以及空间感受作为强有力的混沌变量。打破特定的秩序引导符合关系场的随机秩序,是藤本壮介对复杂体系的领悟思考。也许这是混沌理论在建筑空间与功能上的诠释。在日本东京武藏野艺术大学图书馆的设计中,这一作品最有意思的是展示来图书与阅读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将书、书架、光线和阅览空间这四个图书馆最基本的元素组成建筑本身,形成一个关系场。在功能上将已有的建筑通过整修后变成一座美术馆,将图书馆和美术馆整合成一座综合体,形成功能的多意与多元化。在空间上设计师通过将交通路线与功能空间的交叉,通过书架墙体上开的洞口与廊道相互循环,将传统的、特定的阅读空间打破,形成通透公共领域完成建筑与外界环境的交流,同时与内部空间系统形成统一的秩序,展示出空间的无限延长。虽然建筑本身看似简单,但却是非均质化的造型,内部空间关系却非常丰富。正因通过对图书馆这种空间秩序的解构,整合无序与有序的统一和谐关系,营造出全新的共融状态的公共图书馆场所。这种空间秩序的处理方式,可以让人联想岛藤本壮介在大分市的住宅作品HouseN、HouseH等系列项目。外表为纯白色极简的HouseN,由三层墙体围合组成将住户和花园包裹,中心为居住部分,围墙之间形成的通道为种植区。通过围墙的洞口来保证住户的采光,也保证与室外的联系。通过遵循建筑采光的局部秩序与居住秩序对建筑空间赋予新的诠释。伊东丰雄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建筑形的轻盈性,即建筑材料上的半透明的应用,如仙台媒体中心。继而他的学生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对“不确定性”的体会领悟,在空间功能上表现到了极致。如在瑞士洛桑建成得“劳力士学习中心”,妹岛用波状起伏屋顶和楼板组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通过对建筑功能秩序的打破形成流动连续的非线性空间,模糊建筑室内外空间,使得一切都是虚幻的、不确定的、变化的。
4结论与优化对策
本文得出的结论是:首先,参与意愿的转化与公众的心理G事务所2009年在丹麦设计的哥本哈根山地住宅,同样是在源自于自然界,以拆解题材分析其原型找出符合时代的本源,以新的方式来诠释新的景观。通过山体的等高线的层次感的应用,人们在城市中也能感受在郊区住宅的氛围。在形态美学上解释了混沌理论的无序与有序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样也解释有序性中的相似性特征。自然界中的混沌事物皆是我们学习的案本。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