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科普世界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年科普世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贵州省首届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共吸引了近24万大、中、小学生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555个获奖者、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及优秀科普志愿者,九市州均有代表获奖,充分体现出比赛的覆盖面之广。许多获奖学生表示,首届竞赛的试题内容非常“接地气”,比如雾霾、地沟油危害、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地震逃生等,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比赛,他们普遍感觉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作为贵州历史上第一次针对在校学生开展的如此大规模的科普知识竞赛,此次比赛对于提升全民科普素养、促进贵州“十二五”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据悉,贵州省第二届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将由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当代贵州杂志社联合主办,大众科学杂志社承办,活动涉及全省18000余所大中小学校(教学点)720余万学生,目前已启动报名,广大学生可在2015年5月15日前向所在学校报名参加初赛,详情可咨询竞赛组委会办公室:0851-86277685 86277639。(文/图 《大众科学》任玉梅 本刊记者 傅泊林)
贵安:《贵安新区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贵安新区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近日出炉。按照《计划》,贵安新区三年内将培育10家核心龙头企业、500家大数据应用和服务企业,引进和培养2000名大数据产业人才梯队,建成国内重要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区;建设6个以上行业资源云平台,支持6类以上大数据商业应用系统的研制,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投融资方式,力争大数据发展基金、大数据创业投资基金等资金规模达到20亿元,通过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贵安新区记者站)
黔南:今年将建设十条高速公路
篇2
的我家有七棵小番茄,是我订,《少年科普世界》的赠品,小番茄就此诞生了。
我天天盼时时盼 分分盼 秒秒盼 每时每刻都在盼,可是它却不听话,偏不发芽。但有一天,它还是听我的劝说,芽从土里窜了出来。
它还经历过生死冒险呢!十几棵小芽,聚集在一个小小盆里,岂止是营养不够啊!我找来了些土,装在一个大泡沫箱里,把芽儿移进去,生怕死喽,但是还有七棵“幸存者”。
它们在一天天成长
有一天,我发现有一些叶子变黄了,变干了,开始脱落,我和妈妈都觉得是生虫子了,而爸爸却说是新陈代谢。到底
也没弄清是怎么回事。
篇3
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所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活动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难点,因为猜想与假设活动包括学生思维活动从具体经验向抽象思维的跨越、对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加工应用、思维活动的冲突与升华等,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猜想,避免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猜想漫无边际,猜想付诸实验,针对这个问题对此进行研究。
一、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学习猜想、利用猜想的方法
1、给学生猜想的空间。
教学中需要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心里需要什么,怎样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有所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活动”或者完成“探究过程”。尤其注重学生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激发学生猜想。可使学生的获取知识并得以巩固、深化和发展。让学生多思考、多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师在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潜能的发挥,设法调动学生头脑中的信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编排、重新组合,从而获得问题的猜想,绝不是凭空想象,是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
2、给学生搭建猜想的可能。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作为教师从学生的猜想资源入手,鼓励的同时并有效利用,而不是扼杀学生的猜想,把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扼杀在摇篮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生并致力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能力,但为此学生必须科学的猜想,而不是凭空捏造。为此,我校科学组吕笃康老师积极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渠道,为学生搭建猜想的可能,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室、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参观新疆中小学首个组织培养实验室,组织“绿拇指”种植园、成立科学俱乐部,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知识,给学生搭建猜想的可能。
3、给猜想资源的利用提供平台。
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局面,事实表明,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使教学陷于脱离实际、毫无生机的陈腐状态的深渊中,使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越来越大,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味的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只能抹杀学生的猜想,更不能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结果的体现。我在课题研究中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采用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付诸于实践,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以校科技节、科普活动、各种主题日活动、杂志社为平台,让学生的猜想提供平台,一方面能够有效利用学生的猜想资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科学、爱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通过构建有效利用小学生猜想资源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的方法与策略全面调动学生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大家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学生反应灵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不仅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而且能够向老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习过程主动、活泼,既减轻了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习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有意识的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3、评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意识。
在教学中,尝试建立态度、情感、能力、知识并重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焦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有效地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有效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①在对学生科学学习猜想利用的过程中,教学手段变了,课堂结构变了,评课标准也变了。教师认真收集各种反馈信息,把这些信息作为猜想的资源的有效整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使教学目标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作用于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也要求教师需要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体现,吕笃康老师自教学以来,积极撰写论文。有多篇至国家期刊。正因为有了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对学生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创新的平台。如辅导学生《绿色无烟 清新自然》发表至《少儿科技》,《创新 体验 成长》发表至《少年发明创造》,辅导学生,《绿色无烟清新自然》科技实践活动荣获兵团科技创新三等奖,《香烟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小论文荣获兵团科技创新一等奖,至《少年发明创造》。树叶贴画《牛》、《牧童骑黄牛》被《少年科普世界》录用。
②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大家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学生反应灵敏,让学生敢于猜想,从不同角度科学有效的猜想,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得到了学生、专家、领导、老师们的认可。
③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注意积累材料,编辑了《绿色无烟 清新自然》系列活动的材料、《小探索者小论文论文汇编》等,这些材料中详实地记载着有效利用小学生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研究过程,是我们后续研究的基础,也为有志于此项研究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素材。
篇4
关键词 科幻产业;瓶颈;发展;引导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77-02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科技文明的先导,在倡导自主创新的时代中,科幻的作用不言自明。科幻是有幻想、有科学、无鬼神的文艺作品,它是基于科学文化的超现实途径的创造性想象和基于这种想象所形成的思维结果,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诞生于1818年,是由英国人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中国第一部出版的科幻小说,名叫《月球殖民地小说》,1904年在上海《绣像小说》上连载。科幻产业是生产和销售科幻产品相关的产业,从科幻文学、科幻电影可以衍生到科幻动漫、科幻游戏、科幻玩具、科幻旅游等领域。科幻产业是科技传播一个细分的产业链条,是促进科技传播,推动广大国民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一轮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发展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拍出过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印刷量高达150多万册。
随着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繁荣,科幻产业的发展又一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2012年首届中国科幻产业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国邮电、新星、重庆、希望、读客、果壳等多家出版社或民营图书公司公布了科幻出版计划。而最早系统引进西方科幻经典名作的《科幻世界》杂志社专门成立了科幻图书事业部,甚至开始筹划中国科幻产业园。作为一名科技记者,笔者在今年暑期对上海的科幻产业市场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了产业目前的发展瓶颈,特将其阐述,希望能够对科幻产业的发展尽绵薄小力。
1 科幻产业的能量不可小觑
科幻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空间巨大,仅以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为例,它创造的产值即可达24亿美元之巨,大大超过了我国本土电影一年的总票房。在美国,科幻创意产业是仅次于航空工业的美国第二大创汇产业,美国一年出版的科幻长篇有上千种,仅北美一家出版社一年包括新作以及经典重印就能出版400多种科幻作品;2009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总收入突破62亿元。其中位居榜首的是好莱坞科幻大片《阿凡达》,掘金13.2亿元人民币,排名二、三的是好莱坞科幻灾难大片《2012》,票房达到4.7亿元,科幻动作大片《变形金刚》的票房达到4.3亿元。美国的科幻产业不仅仅只有电影,科幻类游戏也很发达。比如《星际争霸》,这个游戏在当年是影响了一代人。美国的游戏产业很发达,产值都很高。而在中国,科幻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除了盈利外,科幻产业更大的意义在于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效应,它所产生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应是任何其中科技传播手段所无法比拟和企及的,因为它不是一种灌输式的教条式的单向传播模式,也不是就单个问题讨论式的双向传播模式,而是一种基于人类命运和人类未来前途的集体呼应式传播模式。其内化程度,以及带来的大面积深层次思考是嵌入式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它能使得大众超越现实生活关注到人类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也能启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梦想的翅膀尽情飞扬。
2三大阻力阻碍产业发展
在一线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目前科幻产业领域存在的几大瓶颈问题。
1)首先是人才培养体系问题。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中国高校中,唯一的一个科幻文学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在北京师范大学,它被归类在儿童文学方向下。虽然科幻面向儿童有一定的好处,是推动儿童科普发展的有力工具,日本动漫产业也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但是要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远远不够。科幻产业面向的是从青少年到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人群,每一个人都有进行科学幻想的激情。
科幻小说写作人才匮乏是业界经常讨论的话题。中国科幻原创小说的数量较少,近几年来,中国每年出版原创长篇科幻小说数量在10部左右,近些年才有所上升。全国专职科幻作家人数不超过两位数,很大科幻作家都是兼职。
科幻产品制造的团队也是目前十分缺乏的。科幻产业涉及到动画、游戏、影视、图书、玩具等市场。一个高效率的科幻产业团队可以从一个有市场响应力的科幻小说出发,开发游戏、制成漫画,拍摄电影,也可以从游戏、漫画、电影等入手,开发其他领域的市场。在美国,很多游戏、电影和美术设计方面有很多顶尖的华裔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回国开设了公司,或者与国内有业务往来。从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整体技术能力来说,与国外不相上下,但是他们几乎都不做本土原创的动画,绝大多数的业务是承接全球市场的外包项目。国内玩家追捧的科幻游戏没有一款“中国制造”,中国影视技术特效团队的水平也不错,但是这些优势没有被有效整合起来。
科幻电影人才培养同样是一个薄弱环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科幻消费市场,但每年生产的国产科幻电影寥寥无几,中央6套电影频道从1999年至2012年共生产影片1519部。科幻影片仅有2部。近期,著名作家郭敬明领衔的最世文化公司签约了国内7、8名优秀的科幻作家,希望从科幻小说入手,打造中国的科幻电影。但是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在打造科幻电影过程中,制片人和电影导演的人选是最困难的事,极有可能请美国好莱坞的制片人和导演来操刀。
而纵观发达国家,不难发现其已经建成了完备的科幻人才培养体系,1961年,美国科尔盖特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就正式开设了科幻小说课程。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已经有大约20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科幻课程,更多的中学也将科幻小说列入教学计划中。而英国已经设立了科幻文学方向的博士点,日本和俄罗斯也在大学教育中引入了科幻课程。而中国在科幻人才培养方面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科幻人才的长期供给不足是科幻产业无法发展起来的基础性原因。
2)与消费者互动的创作理念缺乏。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科幻小说都是属于硬科幻系列,一般是由较高理工科背景的专业人士创作完成的,普通人很难去理解,刘慈欣的《三体》已经在故事情节上实现了突破,但是还是有很多读者表示读来吃力。科幻是科学与文学、科学与想象的边缘和交叉领域,技术细节的想象和运用确实是有理工背景的人的一种优势,但是理工背景的人比较强调思维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太注重无内在矛盾和无逻辑错误,忽略了作品的人文性、叙事感,内部的冲突感不强,导致故事不是很好看。因此阅读范围仅限于小众范围内,无法延伸到大众范畴。而这也是目前中国本土科幻文学和科幻产业无法赢得消费者的原因之一。
让人尽情欣赏的软科幻作品才是富有生命力的科幻产业的金钥匙。笔者了解到事实上国外的科幻产业一开始也是面临同样的情况。很少有国人知道,1964年开拍的美国大片《星际迷航》是失败的,而且不只是一次失败,而是推出三次,三次全部失败。之所以还在继续,是因为培育了一大批粉丝,这些粉丝参与到了电影的修改中来,而电影的编剧本身不是科技工作者,但是他热爱科学,和很多科学家交朋友,正是这样的一种互动过程中,电影剧本被慢慢打磨成了一部市场接受的作品,也造就了日后票房屡创新高的科幻大片。
而这样的互动在中国科幻界也几乎是一片空白。笔者了解到,酷似小米手机的发展路线,如今上海的熙谷传媒正在尝试以粉丝效应带动科幻产业市场。总经理傅仰鹏本身是位科幻迷。他在读完MBA后,深入考察了中国的科幻产业市场,开始了自主创业。熙谷传媒盼望打造一个中国的科幻产业品牌。一本名为《天尘》的科幻小说已经完成,但是公司并不急于推出,而是将该科幻小说改编为游戏,游戏一经推出,就很受欢迎,短短几个月内下载量突破50万次,根据规划中的路线图,接下来是推出小说,甚至拍摄电影,而随着培育的粉丝群数量日益扩大,市场的接纳度和整体效应将会逐步放大,《天尘》的品牌效应也将呈现出来。
在市场经济中,闭门造车无疑是死路一条,而与消费者互动,无疑是掌握市场需求最好的手段,这种“精益创业”的方法在欧美已经非常流行。而中国科幻产业若想有所突破,此模式的推广无疑是必经的旅程。
3)原创作品缺乏文化号召力。
中国优秀原创科幻作品缺乏文化号召力是制约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从个体的角度看,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以及更年轻一代的陈楸帆、夏笳、江波等少数作家的优秀之作,无论在想象力还是文学性上都足以与西方一流的科幻作品相媲美。但是总体角度看,不可否认,中国原创科幻作品还有很多“硬伤”。其中最内伤的是难以回到人的本性角度和社会问题层面思考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说,能够引起共鸣的文学作品都是涉及到人类普世价值观和人性、生存问题等的挖掘。肤浅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展示,是十分枯燥无味,很难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的。
真正好的作品,仅靠技术细节是写不出来的,还需要更深刻的东西,比如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的理解。比如西方人关心的问题是文明冲突和人性的终极审判,而中国却更关注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冲突和国家的崛起。有广泛文化号召力的科幻作品应该对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进行观照、做出回应。
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是目前一线科幻产业领域正在探索的一种模式。近年来,《盗墓笔记》等奇幻小说的异军突起让人刮目相看,曲折的框架和出人意料的内容情节让很多读者痴迷其中。笔者也了解到有些民营公司看重这一点,正在进行尝试性探索,组织科幻作家和奇幻作家组成一个创作团队,利用科幻作家的科学知识和奇幻作家是叙事构思能力,希望打造出几部具有市场接纳度的科幻作,这种模式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十分常见。此外,科学家和畅销书作家强强联合的科幻小说写作模式也有公司在尝试进行。这些先驱性的探索仍在小范围中进行,希望得到政府的引导和鼓励。
3 社会发育和政府引导需同步进行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面对巨额的市场份额,市场经济本身有个自发的机制,一大批企业会看到市场盈利点,而自发育形成一个产业体系。在国内,科幻“品牌”的价值往往被人所忽略,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科幻作品形成的价值往往借助一个强大的品牌通过出版物、游戏、动漫、电影、旅游、衍生产品等来持续性体现,并且极具号召力。品牌效应往往能聚集到各种资源,一个产业链会在无声无息中自主形成。迪斯尼品牌的持续火爆就很说明“品牌”效应的重要性,在国内,鲜有人关注到这一点。很多科幻产品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品牌”作为持续支撑,没有品牌支撑的科幻公园和科幻影视乐园等项目的生命力无法持续。
政府不宜过多干预科幻产业的市场化行为,诸如圈地炒作概念等行为不应该得到支持,但是社会的自发育需要各种资源的汇聚,产业链的布局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而在这其中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笔者认为破除瓶颈问题、夯实发展基础,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是比较适合的引导举措,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一大批文化创意企业,近些年游戏产业和影视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好莱坞大片运作模式也为很多华人所熟知,而且市场上闲散资金充裕,投资者投资欲望高涨,市场的趋利性和优惠的政策将会吸引资源的集聚,只要出现一流的科幻作品,就很有可能引发一波浪潮,在这即将到来的一波波浪潮中,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协调、扶助、而不是过多的介入和参与。
政府另一个作用是舆论引导,就像国产手机、国产电脑一样,中国自主的科幻产业也需要国人的支持,这种市场的支持力度绝对不可小视。
前些年中国的电影业饱受批评,票房惨淡,这些年中国的电影业欣欣向荣,业内称评价再烂的片子也有很好的票房收入,观众照样看得津津有味。因为一个国内电影的需求市场已经形成。而在巨大的商机面前,在中国13亿人口的庞大科幻市场面前,各种要素的碰撞不可避免,中国科幻产业的“黎明”不会太遥远。
参考文献
[1]王春法.培育发展科幻产业 提升民族创新能力[J].科协论坛,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