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
时间:2023-03-25 15:4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鼓励;赞美;兴趣;想象力
作文体现的是语文的基本功,是衡量学生语文技能的重要标志。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从提高小学生对写作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写作的兴趣,学生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锻炼,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用鼓励和赞美提高学生的兴趣
写作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久的锻炼才能养成。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容易打退堂鼓,而教师的鼓励和赞美,恰恰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孩子的要求是很低的,能得到大人的认可与赞美,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所以,在写作这方面,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每逢遇到佳句美词,定要真诚地赞美和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二、注重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写作最重要的是素材,而生活又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好的文学作品大都源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生活素材的能力,只有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出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要培养学生搜集生活素材的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小学生对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一点,让他们对好奇的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并把自己所观察到的写下来。例如,春天来了,植物都有哪些变化,动物都有什么动静;下雨了,天上是什么情况,地上是什么情况;吃饭了,饭桌上都有什么饭菜,谁在厨房里忙碌。通过这样的联系,学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生活素材,写作时也可以得心应手,不会再畏惧写作。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中要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到高年级能写“想象作文”。平时,教师就必须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倘若忽略了这一点,就写不出真正有童趣的作文了。那么,如何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时时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主要的方法有:
1.通过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续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开个头,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春天来了……,学生会想象出春天来了是什么样子的,树绿了,花开了,河水解冻了,万物都开始复苏了。二是通过对课文进行续写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学习了《小马过河》《坐井观天》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对结尾进行续写等。
2.改写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习完古诗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想象,描绘出古诗中的优美意境。通过这种方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是加深学生对诗词理解的有效办法。如在教学《暮江吟》后,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在夕阳的映照下,江面上都有什么样美丽的景色,然后让他们把美景描绘出来。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3.结合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都喜欢幻想,童话故事、科幻故事都会让他们浮想联翩。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经常给他们讲一些故事,然后让他们从故事中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提高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提高学生对写作兴趣的目的。
篇2
1、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4、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课文强烈的感情。
2、对含义丰富的一些句子反复揣摩,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3、指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等方法理解课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并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仅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圈点勾画在八上已有学习,应上升到点评的层面逐渐养成读书动笔把圈点过程中感悟到的,用简洁的话语表达出来,写在文旁、文后、笔记本上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搜集朱自清相关资料
2、下载朱自清《绿》的朗读音频
3、下载配乐贝多芬《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绿》之境
课开始,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绿”字,让学生定睛看15秒钟。“你联想到什么?”
“万物葱茏的森林”、“一碧万顷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绿茵场”、“绿裙装”……。
师问:“如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表现出眼前的绿?如果让你用语言文字将这些绿表述出来,又该怎样表述呢?
这节课,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一起领略梅雨潭“那醉人的绿”吧!
2.走近赏《绿》人
活动:组织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明确: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本文写于1924年。当时朱自清先生在思想上比较健朗,文章清朗明快,优美的文字中满蓄着勃勃的生命活力。
3.明确学习目标
①能够说出文中所写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②能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并学会作有个性且精彩的批注。
③能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出大自然的美。
二、读“绿”
1.听配乐朗读(录音),说感受,找感受。
2.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放开地、自由地、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朗读中能体现全文的基调:清朗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机。
三、评绿
导入;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读文章要学会做批注。我们该如何做批注呢?
1.组织学生学习如何做批注,并仔细研读文章的批注部分。教师活动:先向学生介绍名家点评名作的方法;
《水浒》“景阳冈打虎”一段描写,“回头看那日色时,已渐渐的坠将下去。”
金圣叹点评“看到此处,便没由来也要大哭一场”。
(师评:批景物描写,景同身受)
批注方法:①批注的常用符号;②要针对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语句进行批注;③批注一般写在文章的空白处。
2.组织学生再读全文,选择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语段或语句进行批注,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合作小组交流后,选出代表上台朗读自己选择的段落及其批注,同学进行评价。
(这一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酝酿,可以适当提醒。比喻句、换词句(“招引”“追捉”“”)、对比句(宋玉的话、苏轼的诗、拟人句、联想句等等)
四、品“绿”
活动:组织学生研读文章的重点段落(第三段)
1.找出最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两个词语,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讶?(奇异、醉人)
2.面对奇异、醉人的绿,作者像一位善调丹青的能手,将绿描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之中。用浪线划出作者描写梅雨潭绿的优美语句,并结合有关词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出绿的特征的?(讨论、点拨、品味)
明确:①比喻;②对比;③联想和想象
3.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对比、联想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学生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总结:语言文字不能直接表现色彩、线条、形体,须借助读者的联想、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等,便成了作家摹色状形的得力手法。
五、写“绿”
请学生模仿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大胆想象,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为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六、诵“绿”
配乐贝多芬《月光》
学生朗读课文第三段
七、教师小结
绿在朱自清的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叶圣陶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希望大家课后能运用这一课所学的方法,阅读其他游记类散文,相信大家一定能采到晶莹的宝石。
八、布置作业
1.诵读文章经典段落;
2.摘抄名家写景语段,进行赏析式批注。
板书设计:
绿
朱自清
比喻、拟人
篇3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小班化 “美读”训练
一、理解“美读”的含义
何为“读”呢?据字典解释,就是“看着文字念出声音”。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是对知识、情感、人性、亲情等内容的模仿、识记、领悟、积累、吸收的过程。听课的时候常常听到老师要求学生“美美地读”,那什么是美美地读呢?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感,领悟文意,接受语言熏陶,这是我们如此重视美读的重要原因。
二、采用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
自实行小班化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提升。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因此,它必然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1.初读感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如:教学《番茄太阳》一课,我提出初读课文要求:①借助拼音读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遇到长句也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②用序号标出本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并想想每段讲什么?③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④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学生字的能力,为了解自然段的内容打下了基础,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都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亲近课文。
2.精读思考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要让学生达到美读的效果,就必须先精读课文。我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赏“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的画面,忙忙碌碌的蜜蜂,在空中飞舞的小鸟围绕着随风摆动的花儿,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时学生也走进画面,进行情感体验。我再播放乐曲,让学生伴随乐曲轻声读文,并用笔划出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最后指导朗读,让学生根据乐曲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读出感情变化,品悟到花儿的美丽,品悟到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后的开心高兴之情,从而体悟到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爱。
3.诵读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文中这样描写:“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lóng),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其中“天空中黑云镶着白云”和“树枝像水洗过一般”,如把“镶”换成“有”;“洗”换成“冲”等词语好不好?行不行?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比较体会,逐步培养他们对词语的敏感性。通过比较、朗读,学生发现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每个词语都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交朋友的认识过程。在小班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多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多给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多给学生朗读体悟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书海中遨游,在与文章交友后获得快乐。
三、采用多种阅读形式,关注每一位学生
一般情况下,小班化课堂学生人数不超过25人,我们班20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上就有很多的机会进行师生对话互动,学生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在美读教学时,要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
1.教师范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不管是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特别是一些文质优美的课文片断,通过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降低学生朗读的难度,放缓坡度,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整体感知的同时又得到美的享受,同时无形中也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如《黄河的主人》(苏教版第八册)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时,我问学生:“怎样读出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当时学生一愣,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该怎么回答呢?结果全班无一个人能答,教师就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如:范读,学生定能由先前的眉头紧锁到豁然开朗。又如教学《泉城》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济南七十二泉形态各异的特点,特别是位于七十二泉之首的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泉各有特色,如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声喧腾”,趵突泉的“大、清、美”。老师应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体验,和他们进行交流,即使没有亲临也能真切地感受泉城济南的秀美和作者传神的描写。
2.学生领读
人都有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学生的领读有时比教师的范读效果要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现读书读得好的学生,并及时给予表扬。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田园诗情》一课,我发现班里一位女学生读得特别深情,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我让她领读,在她的带领下学生都融入自己的情感。教师在教此类抒情诗歌时无需太多语言,学生通过跟读与模仿感情油然而生。小班化班级人数较少,在老师组织学生领读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3.表演读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文本情景,通过学生形象的动作表演与丰富的语言语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同时极大地激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我常常根据学生及教材的特点,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朗读的切入点,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自己能力的舞台。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一课时,我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熟悉教材语言,跃跃欲试,急于参与、体验和模仿,再离开课本,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说,去表达,让学生揣摩那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的心理,模仿那个会说谎的小男孩,表演那个会用唱歌欺骗蝉儿的坏狐狸。这样,学生能够运用以前所学语言、交际技能表现文本内容,逐步形成自己的情感体会。
篇4
一、 情感的酝酿和激发
1. 情境创设。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无论是生活展现的情境,还是图画、音乐、表演、语言描绘等创设的情境,都会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移情”契机,对学生的情感欲望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如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脑现图画,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结合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教学《二泉映月》时,学生通过多媒体聆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教师在跌宕起伏、如泣如诉的旋律中,展示阿炳生活的图片,一下便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老师再以精练的几句评语作结,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探究中。不管阅读哪类课文,都要引导学生进入并感受文章情境,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
2. 朗读感悟。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是激感的一种有效方法。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能够带动学生感受所学课文的情感,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感,从而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产生共鸣。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例如,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九寨沟》《烟台的海》《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师如果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就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大自然的美。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文本中,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良好的语感,美好的品质在诵读中渐渐积聚、冶炼、升华。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诵读中,学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二、 情感的深化和升华
1. 品读欣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品读是在朗读基础上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感悟。品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吟咏,进而展开想象、积极思索,引领学生体味作者心境,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记得一位名师教学《桥》一课,老师在读到“村庄惊醒了,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时,让学生用一个成语形容当时村民逃难的情形和心情。然后,让学生将“惊慌失措”等词语板书到黑板上。最后,老师就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的成语读到文中,自由练读句子,取得了入情入境的良好效果。所以在赏析文章时,必须要细细体悟作者精心酝酿、百般锤炼的优美语言,认真理解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思想感情。比如《爱如茉莉》一文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的谎话,便直奔医院”这句话,一个“奔”字,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在文中却被赋予了深刻的感情,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浓浓的真爱,如茉莉般看似平淡却情真意切,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重点字句精心品读,注意文本中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调、停顿、重音等,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激感,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刻理解作者最鲜明、最强烈的写作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2. 移情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不能止于阅读过程中情感的由外而内的吸收,还必须有情感由内而外的抒发。在教学中,教师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进行对话、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理解,产生情感的变化,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在讲《爱之链》一文时,当学生读懂了主人公——乔依的高尚人格之后,教师适时发问:你想对乔依说什么吗?一句话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思考和酝酿后,很快便谈了自己的感受,并争相表示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如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让学生闭上眼睛体验一下,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进而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盲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而且在积极快乐的思维活动中受到思想的洗礼。
3. 拓展延伸。文本之外,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懂得相关的道理,也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在《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结束时,教师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表达母爱深情。教师引导说:“同学们,相信此时此刻,你们的心里一定涌动着爱的暖流,请把它说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感激说出来!你可以对课文中的这位母亲说,对自己的母亲说,也可以对所有母亲说。”学生们的感情积淀在那一刻迸发,说出了很多发自肺腑的感受。当然,课外延伸也是对情感教育的补充。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课本剧表演、故事接龙、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冶情。
篇5
关键词:特色教学;高效;自学能力
G633.67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小学语文教学必然要走上新课改的道路,在课堂上要彰显高效特色。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创建高效教学模式,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效益得以快速提高。我校的“231”高效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在理念(“2”指两个模块: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3”指三种学习策略:学、讲、练;“1”指培养一个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指导下,我欣喜地感觉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逐渐更新,课堂角色在悄然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深入我的课堂。努力营造特色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树立课改理念,促进自己角色转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在新课改中教师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面对学校的课改,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我得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自己角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努力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课堂。教学中,将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融入到课改理念中,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其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与此同时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学习能力培养,逐渐提高课堂效率。陶行知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231”教学模式教学,其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争取在校时间,提高学生知识积累。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一个人语文素养表现便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充分激发他们古诗文诵读的积极性,每天早晨,利用早读时间我都要求学生诵读古诗词,更多的时候我都会坚持和学生一起诵读,以此来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一学期下来,无论是学习校本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还是大纲上对相关年级段做的要求,学生们都能够倒背如流,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坚持,孩子们的言谈举止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孩子变得灵秀了,男孩子变得儒雅了,同学之间多了份谦让,少了些争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接班之日起,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半小时,为了能有效地监督他们读书,我给他们打印了读书记录卡,每天阅读的时间,阅读的书名,自己的收获都一一做简单的记录,一年下来,孩子们的读书记录卡早已装订成册变成了一本书,透过孩子们的读书记录卡,便会发现他们读的书题材多样,内容不一,收获也有多有少,每每翻阅我总是会想,如果孩子们一直这样坚持下去,等到毕业,他们对于语文知识的收获应该远远多于课堂上所学到的。
三、恰当运用模式,努力实现高效课堂
篇6
【关键词】劳技课堂;组织协调语言;要求
组织协调语言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组织教学活动、协调教学关系、控制教学进程的语言。
劳技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协调语言主要包括了指导性语言、衔接性语言以及评性语言等。那么如何在劳技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这些语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以下是我们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
1 指导性语言在导入环节及课中的运用
劳技课堂上的指导性语言主要是指教师指示或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或做什么的课堂教学用语。劳技课堂的指导性语言一定要明确具体,简短精炼,热情奔放。对劳技教师而言,务必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学什么或做什么。尤其在导入环节更应该如此。
案例1:请看我区劳技教研员王斌发老师的下海实践课《小摇椅的制作》一段教学实录语言。
“这是老师制作的一把鲁班锁,它是通过榫卯镶接而成的。那么榫卯镶接的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榫卯及有榫卯结构的小摇椅》。”
案例2:嘉定区劳技中心支部书记徐晓红老师的区级公开课《曲线锯割》的导入语是这样的。
“请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出示的钓鱼游戏拼图,思考:鱼的模板是以什么线条为主的?学生答:曲线。教师:很好。下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曲线锯割》。”
案例3:我在上片级研究课《直线锯割》时也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这是老师亲手制作的一个木工作品粉笔盒。(实物展示)这个作品是用鲁班锯床加工组装而成型的。直线锯割是我们学生学习木艺课要掌握的一种最基本的技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直线锯割》。”
劳技课的指导性语言,一般用在新课的导入部分,做到开门见山,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一般用时控制在1-2分钟。
劳技课堂的指导性语言,还要求上课教师做到质朴平实,质朴平实地讲解,质朴平实地演示、说明。讲演时若注意语言或行为诙谐幽默的话,那么在课堂上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劳技课不同于文化课,在课上传授某项劳动技能时,此时还需要一些得体的、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此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给学生看,教学效果肯定会更佳。
案例4:我在指导学生学习锯条安装时,精心组织了这样一段讲解语言以及演示动作。
“左手拿锯箱,锯平台朝上;小圆孔在左边,小方孔在右边。右手拿螺丝刀,逆时针松开小方孔中的小螺钉。锯柄朝下,从锯平台的小圆孔中垂直插入到往复轴;左手食指压住锯条,右手拿螺丝刀顺时针拧紧小方孔中的螺丝钉,锯条的安装就完成了。”
让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教师的教学用语以及辅助的肢体语言都要一一交代清楚,并力求让教学语言朴实无华。
质朴平实的教学语言,还要求教师在教学用语时,注意讲解的准确性,力求选词准确,解说时,条理清楚,并要注意口语的适当运用。
案例5:如我校丁雪峰老师在上区级公开课《摄影构图三分法》时,有这样一段指令性语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请看大屏幕上的一组照片,哪几张照片作者是采用三分法构图的?下面我想看一看哪几位同学能够看出门道道来?”
口语运用的好,会让人感到自然亲切,耳目一新,耐人寻味。从而使我们的劳技课堂更精彩!
2 衔接性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劳技课堂上的衔接语言指的是各教学环节之间转换,中间用到的过渡性教学语言,通常也叫过渡性语言。衔接性语言要求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穿线贯珠,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堂组织的严谨细密、天衣无缝。那么,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衔接语言,为此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与尝试。
案例6:我校的吴浩老师在执教八年级《导线的压接》一课时,经常用这样的语言来连接两种不同接线柱压接法的教学:“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平压式接线柱的压接方法,但是在实际安装时还有一种接线柱也十分常见,它就是针孔式接线柱,那么这种接线柱的连接方法与平压式接线柱又有哪些异同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针孔式接线柱的压接法。”
案例点评:在《导线的压接》这一课中,平压式接线柱的连接方法和针孔式接线柱的连接方法是两个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两个教学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先教哪个都可以,但问题是教完一个,如何过渡到另一个的教学上来。如果衔接性语言不加以组织,而是非常直白的用“刚刚我们学习了平压式接线柱的压接法,下面我们来学习针孔式接线柱的压接法。”之类的语言来表达,就会使教学环节之间的转换显得十分生硬、突兀。但是经过吴浩老师组织的衔接性语言,短短几句就把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前后两个教学内容间的关系等等都交代清楚了,真正做到了使教学环节前后呼应、严谨细密。
吴老师组织的衔接性语言是通过直接陈述的方式告知学生前因后果的,属于直接陈述型衔接性语言。当然,除了直接陈述型的衔接性语言外,还有一种类型的衔接性语言也是我们劳技教师经常使用的,那就是问题型衔接性语言。相比于直接陈述的方式,使用精心组织、直切要害的问题衔接两个教学环节,不但会使教学环节的过渡更自然和流畅,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7:参加南翔联片教研的封浜中学管丽华老师在其所执教的市级公开课《救护结》一课时,就充分使用了问题型衔接性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管老师的《救护结》一课一共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课题、初学救护结、学习快速打救护结法、救护结的使用。首先在导入环节,管老师用了一段火灾视频来吸引学生,当学生完全被火场的紧张气氛吸引时,管老师突然提问:“同学们,如果你身处火灾现场,你将如何自救呢?”接着管老师很自然的向学生推荐了救护结,并开始教授救护结的编制。学生初步学会打救护结后,管老师又接着问:“大家虽然会打救护结了,但是打结花的时间太长,如果身处火灾现场必须争分夺秒,有什么办法可以打快点吗?”于是进入了快速打救护结法的学习。完成第三个环节后,管老师问道:“救护结大家已经学会了,那么如何来使用救护结自救呢?”教学环节就自然的过渡到救护结的使用上来了。
案例点评:纵观管老师的这堂课,她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转换,之间用到的问题型衔接性语言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合情合景、直切要害,学生也在问题的引导下,全神贯注的听讲着、操作着。可以说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条不紊、驾轻就熟,这样的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3 评价性语言在课堂结尾及课中的运用
劳技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制作的作品、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过程等方面作出的比较中肯的评价。一般用在课的结尾部分。
首先,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实事求是,程度适当,尽量多用赞美语言,少用批评语言。
案例8:我在执教木艺课《木质小花瓶的制作》一课时,当学生完成小花瓶的制作后,我采用了劳技课这几年常用的评价方法――自评――生评――师评。
首先我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了木制小花瓶的评价标准:
(1)基本结构不成型――须努力
(2)结构基本成型(底座、瓶腹、瓶颈)――合格
(3)造型较好,表面处理粗糙――良好
(4)造型优美,表面光洁,有个性、有创意――优秀
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可以得到的等第?接着让同桌的学生互评,最后,我拿了一位女生的作品向学生作示范点评。我的评价语言是:我在全班学生面前高高地举起了小花瓶,然后响亮地说:“我给这件作品打85分。因为它比较符合标准第3条。”接着我走到该女生身边,温柔地、微笑地对她说:“如果你能用细砂纸,把花瓶进一步细磨,然后再把瓶颈车瘦一点点的话,这件作品一定能拿优。你愿意吗?”“老师,我会的,我愿意。”
案例点评:老师微笑的眼神能够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温柔的、微笑的教学用语一定能使教学活动顺顺当当地进行下去。
其次,不能用挖苦、讽刺或嘲笑的语言去对待作品做的很差的或回答问题时不是很正确的学生。请看下面一个案例:
案例9:我校的吴浩老师在执教高中二年级《电子控制――门电路》一课时,对学生的回答有这样一段比较中肯的评价性语言。
教师在上高二电子技术――门电路知识,解释了或逻辑并举例后问学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现实生活当中符合或逻辑的一些事例?”
学生1回答:“考试考的不好就会被父母责骂。”
教师的评价:“这是个不错的例子,父母责骂是结果,条件是各门功课的成绩,只要有一门或一门以上科目考的不理想,被父母责骂这个结果就成立。例子举得不错,不过我相信这种事不会发生在你的身上。还有谁想到了别的例子没有?”
学生2回答:“警察执法。”
教师的评价:“警察要维持治安,如果发现有人做违法的事情,比如偷盗、抢劫、行凶等等,只要做了一件以上,罪犯就会被逮捕,当然如果数罪并犯同样是会被逮捕的,所以警察逮捕罪犯与犯罪之间符合或逻辑关系,这也是个不错的例子。”
……
教师的评价:“我们说与、或、非是三种最基本的逻辑关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在生活当中相当常见,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这说明你们非常善于思考。在这里我要谢谢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
案例点评:其实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回答可以说并不尽人意,因为他们并没有回答出父母责骂或者警察执法这两个现象到底是如何符合或逻辑的,但是老师并没有因此批评或者否定他们,而是顺着他们的回答展开分析,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进行点评,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这样的评价即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保护了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教学评价起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以及教师的积极鼓励,大大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学生在教师激励性评价语言的鼓励下,他们的学习态度会更加认真,对自己所制作的作品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学习上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去思考、去改进、去修复、去完善、去创新自己所做的作品。
总之,劳技课堂教学中的老师的指导性语言、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语言、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用语,都需要老师精心考虑,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更加喜爱我们的劳技课!!!
参考文献
篇7
一、广泛阅读经典,创设“知识平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积累有重要意义。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汲取习作的材料。因此要想让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须借助于广泛阅读。小学生首先应向书本学习,书本是教学生写作的最好老师,学生应背诵教材中好的词句、经典段落。学生阅读还要向课外书籍进军,不能只局限于看作文书和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学生阅读时,除了背诵好词佳句外,还可以搜集优美文段摘抄下来,积累语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设一个《摘抄本》,把平时在阅读中读的好词名句摘抄在本子上,然后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再次扩充词汇,达到积累的目的,为日后的写作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基础,也是前提。
二、留心观察生活,创设“发现平台”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尤其在孩子的眼睛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被生活陶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保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向学生灌输“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因势利导,让他们留心观察生活。比如:上半年我乡进行道路大整修,堵车现象时有发生,住得远的学生不免常迟到,我便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堵车时的情况,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写出了《等车记》《今天我迟到了》《堵车百态》等,不仅真实地写出了堵车时的场面,而且把急着上班、上学人们的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得活灵活现。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尚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的能力,生活中的很多亮点就这样流水般悄悄溜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素材,指导学生及时撷取生活的浪花,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拘无束地写下来。此时习作,自会水到渠成。平时我教学生随时记日记、写随笔的方法,可长可短,只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眼中的世界,心中的感想即可,然后定期开展“日记擂台”“随笔乐园”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体验习作乐趣,互相开启观察之门,培养了一批善于观察生活的小能手,习作素材自然越来越广泛、自由、有深度。
三、快乐参加活动,创设“实践平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的内容源于生活实践,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用心体会,就不会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对于生活,单单引导观察和认识还不够,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一是游览大自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日出日落、山河田园、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有物可写,借景(物)抒情。二是剪辑“社会生活”:引领学生走进社会,记录社会见闻、热点透视,让学生有感而发。如双休日调查当地环保,写些感受等。三是锁定“家庭生活”:引导学生立足家庭,品味家庭生活的情趣,感受家庭成员的亲情,让学生有情可抒。四是扫描“学校生活”:让学生的“慧眼”捕捉校园动态或多彩的生活并“忘情而作”,有感而发。如节日组织拔河比赛,教师节制作小贺卡……比如:上学期学校组织了一次实践劳动,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长过集体生活,既新鲜又兴奋,全身心投入到了这种实践活动中,同学关系空前融洽。回来后,我抓住这一契机,先不谈习作,而用整整一节课让他们畅谈下乡一周中难忘的人和事。孩子们没有“要写作文”的心理负担,畅所欲言,七嘴八舌争先恐后抢着发言,在学生兴犹未尽之时,我趁热打铁鼓励他们自由选材、自由表达,把这些难忘的人和事记录下来,作为小学阶段校园生活中一段美好的回忆。学生兴致很高,写得很开心,习作内容空前丰富,体裁各异,达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连最怕作文的学生也写得妙趣横生。此外,我还针对学生爱玩、求新、求异的特点,经常开展一些趣味游戏或体育活动,让他们自主选择项目,自己策划,自己主持。如学生组织模仿《幸运52》中的“幸运搭档”游戏。我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大家在活动时的各种表现(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场上的气氛。而后,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挥笔写下活动过程中最难忘或最有趣的一个小片段,这样,学生往往能一挥而就,而且效果总是出奇的好。
四、尽情展开想象,创设“联想平台”
学生有了生活体验,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习作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他们还会感到“没啥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叶老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这里的“思”和“感”。就是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思考。《新课标》提出:“要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富于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的脑子里总是充满了对世界、对未来、对一切事物的奇思妙想,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当然,这里的“想”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捏造,它是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合理想象。教师除了平时应引导孩子们留心观察生活,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外,还应充分结合有关课文的教学发挥学生想象,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灵感,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安排想象作文训练。比如:学完《凡卡》《穷人》等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续写。对于一些课文中省略的片段,让学生进行补白。更多的是让学生写自己的幻想生活,写自己的梦、自己的未来、未来的事物等,还用编写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听音乐想象故事,图形、文字组合故事等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快乐地飞翔在作文天地里。事实证明,创设想象平台将带给孩子们思想飞翔的快乐。生活不但是习作的源泉,而且是想象的凭借。根据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节,往往可以想象出一个形象生动的故事来。生活也是学生童话故事的源头活水,教师鼓励学生将身边的事,有意义的活动编写童话故事,奉献给大家,学生会受到启发,得到教育。在生活化习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可以给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合理科学的想象,写成科幻作文,鼓励学生去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
五、引导关心时事,创设“思考平台”
众所周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还应多指导学生关心时事,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对人生、对国家大事的一些关注与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训练。小学生写这类作文难度较大,因为它远离我们,不是亲眼所见,所以往往不是泛泛而谈,就是套话、大话、空话连篇。如何引导学生对热门时事进行关注并产生思考呢?首先得让学生多留心时事报道、新闻评论,对有关事件有个感性的了解,然后结合身边的人或事进行描述,写出切身感受,写出自己的思考,文章就能感染人,就算成功了。如,汶川大地震,除了那里的当事人,谁都没有经历这一事件。但我们进行了捐款活动、亲身经历了五月十九日“全国哀悼日”。我就引导学生写自己学校、班级的捐款活动,写自己父母亲人、亲戚朋友如何关注灾区,如何参与到关心灾区、捐款捐物之中,写细、写活,写出切身感受。我还拟了《坚强》《感动》《致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三个题目,让学生选择练习。通过此类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品尝成功欢乐,创设“共享平台”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们只有不断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正如叶老说的:“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谁,都有一种渴望别人认同自己劳动成果的心理。因此,作文教学中应尽量创造让孩子们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的作文多得到些认同,少一些挫败感,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首先在习作批改中应尽量挖掘“亮点”,多一些肯定成功的赞美语与亲切的指导语,让学生在关爱的批语中提高认识,明白写法。其次,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作文中的“亮点”。作文写完后让学生自己先评,或用词造句,或段落安排,或开头结尾,要求找出一两处(学困生)、两三处(中等生)或三处以上(优秀生)令自己最满意的地方,并写上为什么。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一词一句去寻找自己习作的“亮点”,反复思考、品尝自己的得意之处,并且改回不足之处,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自我评价的快乐,还养成了认真修改的好习惯。最后,在讲评课上,让学生把自己习作中的“亮点”在小组或班级中进行交流、展示、共享。这种展示与共享不仅可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激励,而且可以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快乐,提高习作的兴趣。我还把一些有特色的习作及时推荐给班级黑板报、学校学习园地、广播站以及一些报刊杂志,进一步燃起学生习作的热情。
- 上一篇:我喜欢的玩具
- 下一篇:二十年后的家乡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