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公司业务流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担保公司业务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担保公司业务流程

篇1

关键词:担保;不良资产;风险管理

作者简介:李月明(1984-),女,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从事资产经营及法务助理相关工作,2010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在职研究生学习,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金融学-投资方向。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46-03

长期以来,不良资产管理作为担保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在担保业务开展的整个运作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金融环境不甚景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实体经济处于相对萎靡的状态,这些现状使得担保行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在经济处于下行通道的低迷期,担保业务的代偿风险随之增加,如何将现有的不良资产进行有效的处置,真正实现担保运营的“有代偿、无损失”,成功化解主营业务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已经成为衡量担保公司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担保公司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担保公司不良资产的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设计完备的代偿预案、密切跟踪项目运营、准备诉讼追偿方案、制定完善的资产处置经营策略等风险防范措施使得因担保代偿、投资的目标未能实现以及其他经营活动不顺利而形成的资产避免价值贬损。研究表明,代偿风险是担保公司经营发展必须面临的管理风险,因此,对代偿后不良资产的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担保公司不良资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通过对不良资产开展有效的经营管理活动,可以为公司减少经济损失、降低不良资产余额和比率,实现提高资产质量的目的。这对公司业务和经营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不良资产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不良资产进行风险管理是担保公司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经济体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而相互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经济动荡和随之产生的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加,建立敏感且能够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而建立不良资产的风险管理机制,作为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中风险防范和化解的最终屏障,是上述防范和化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不良资产进行风险管理是担保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担保行业自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担保规模的不断增长,担保代偿并由此形成不良资产不可避免。担保行业自身机制的完善和成熟使得担保成为金融交易对手一个比较重要的增信补充手段,与此同时也对担保行业的风险化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不良资产卓有成效的管理恰恰体现了这方面的能力。只有在承做风险、运营风险之后能够真正控制住资产损失风险,这才使得担保业务的运作流程真正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不良资产进行风险管理是公司完善经营机制的必然要求

担保行业在发展初期业务研发侧重点在于开拓市场,即设计较为新颖的担保嵌入式交易结构,来寻找市场中的潜在需求。伴随公司业务模式的创新和担保规模的扩大,对于担保流程优化的关注越来越多,建立更加完善且适应市场坏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成为担保公司业务成熟的又一个标志。为业务规模化发展可能产生的不良资产搭建一个处置和经营平台,解决公司业务风险的最终出口问题,是公司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的必然要求。

(四)对不良资产进行风险管理是公司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

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发现价值、创造价值的过程。对已经产生的不良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合理经营,既可以将资产损失降到最低,又可以提高不良资产的价值,即在满足公司流动性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代偿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为公司创造效益。

二、担保公司不良资产管理的常见问题及根源

同其他业务的风险管理组成要素相似,担保公司不良资产的风险也可划分为诸如法律风险、经营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等,但具体细化到担保业务的一个环节,风险识别与控制常常同现存的问题紧密相关。担保公司目前管理不良资产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

1、现存的资产质量不高、损失率大。大多数用来抵债的房产、地产均有法律瑕疵或者他项权利限制,处置的遗留问题很多。代偿预案中往往考虑的抵押物情况过于乐观,随着项目条件的恶化,纠纷以及衍生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解决起来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

2、债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面临落空风险。不良资产在发生初期如果错过了控制资产的最佳时机,被动局面不容易从根本上实现扭转。随着时间的一再拖延,可能面临合同对象被撤销、法定代表人下落不明等情况。

3、处置成本偏高且供过于求,很难寻找到合适的买方市场。为满足公开、公平、公正的资产处置原则,目前资产交易大多通过产权交易所进行,但程序较为繁杂。目前还没有信息相对透明的成熟公开市场进行便宜操作,增加了资产的处置难度和损失风险。

结合工作实践并经初步梳理,本文认为导致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外部原因。

(1)债务企业费尽心力逃脱债务。 债务企业通常利用子公司、控股公司或者其他关联公司来转移公司资产,使得债务人本身丧失偿债能力。

(2)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地方政府出于保护当地利益等因素出发,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干预项目的实施或利益的分配,影响到公司的权益。

2、内部原因。

(1)合同、协议不规范,操作过程有疏漏。在众多遗留的有关不良资产的诉讼中,合同条款的不全面和疏忽为后来许多问题的滋生留下了隐患。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合同要件欠规范甚至缺失。有些合同由于不是双方同时签署的,所以在签约地以及签约时间方面信息缺失,合同要件欠完备。这为后来涉诉后管辖的确定以及诉讼时效的起算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争议。

二是口头约定无证据。规范的合同条款没有确定时,许多口头的约定没有证据来证明,以至于在法律上得不到支持。

三是项目经手人较多时,在合同资料管理方面有待加强,项目原件资料的不完备常常使原本较有胜算的诉讼陷入被动。

(2)设置连带担保保证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一般而言,在合作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在客户提供的保证金或者抵押物的估值明显低于预期代偿资金的情况下,担保公司一般会要求对方提供一个具有经济偿还能力的经营企业提供信用反担保或者再附加合作对象主要负责人的个人连带责任担保。在这种情形下,公司在实际掌控连带保证方、连带保证人的资产信息方面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尤其是实物资产的相关信息。一旦出现代偿,担保公司很可能面临追及的资产被转移或者权利已经被限制的情况,处理后续问题会变得格外复杂。此外,在对连带责任人的担保责任进行追索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诉讼时效问题,否则担保人可能以此为抗辩使得担保公司的正当权利落空。

(3)诉讼时效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民法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与担保公司的业务密切相关。在初期的业务开展中,担保公司一般都是以债权人的身份介入的,所以就存在诉讼时效的问题。一般债权的诉讼时效是2年,所以项目承办人在进行项目统筹管理时应该将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掌握清楚,以避免错过主张权利的最佳时机。未来担保业务一旦发生代偿,也应当在第一时间将诉讼时效期间进行统计,使项目在公司业务流程的开展中能够很明晰地提醒项目承做人在规定的期限内采取维权措施。

三、加强担保公司不良资产的风险管理

加强不良资产的风险管理要把担保公司的整个业务流程看成一个整体,综合予以考量。随着担保业务的逐渐规范和成熟,必须有相应的较为完备的制度与之匹配。

1、加强尽职调查中对资产调查部分的细节管理。在项目承做阶段,业务人员应着力对客户的资产情况进行较为完备的调查。除访谈外,尽可能辅助工商、房产档案查询工作,对关联资产做好相应的登记工作,以便在项目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应对,把握项目主动权。

2、项目代偿预案应细化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在项目运营阶段,业务人员要提前预判,设计较为稳妥的项目运营方案,解决项目承做初期的一些措施落实难题。项目人员要对在保项目进行不定期跟踪,核实代偿预案的合理性与执行可能性。一旦出现资产缩水或者权属变动时要保持敏感,尽可能将风险化解于较为优化的运营管理过程中。

3、完善诉讼时效统计制度,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担保公司的业务承做、运营人员都应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对于诉讼时效的规定要灵活地应用于业务运作过程中。从公司管理的角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定期更新的诉讼时效统计制度是必要和可行的,定期更新数据的过程也是预警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4、提高业务人员的资产处置能力,拓宽视野,使得经营手段更加多样化。资产处置是一门学问且随着金融企业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对于资产处置方面的人才有更大的需求。担保公司的业务人员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承做能力,更应该拓宽视野,提高自己对资产价值的预判能力。如果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具体的担保业务实践相结合,将不良资产处置定位为担保公司的又一业绩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探索资产处置经营的方法,将会给担保公司注入新的活力。

5、加大同资产管理公司等专门进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机构之间的联系,探讨合作模式,增加公司资产保全的灵活性。担保公司的资产规模及人员配备同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无法相提并论,但业务的不断发展对担保公司的资产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探讨新的合作路径,将现有的资产管理公司的比较成熟的经验同担保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现有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对于预期有较大收益的资产要穷尽一切手段追偿,而对于预期损失较大的资产可以尝试打包进行债权转让的途径,以期能够同资产管理公司的专业进行一个较好的衔接,互利共赢。

综上所述,随着担保行业逐渐发展至稳健、成熟阶段,作为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不断探索不良资产管理、经营的新途径成为当务之急。风险无处不在,且风险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正相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研究不良资产的风险管理策略、方法、机制,以便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担保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真正提高担保公司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国良、陈立文.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杨小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梅兴保.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转型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大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小企业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1-0118-03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型企业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不断增加,“金融脱媒”现象日益突出,对银行贡献度逐步下降,使银行对公业务盈利空间逐渐收窄。为应对这种局面,各家银行不断加快信贷业务结构调整和战略业务转型,寻找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小企业,近年来不仅企业数量增长迅猛,而且生产总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自然成为银行关注的焦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家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状况不如预期,不论是规模总量或是利息收入,对整个公司类业务的支撑作用均不明显。本文通过对影响大型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进一步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建议。

一、影响大型商业银行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经营观念和经营方法落后,不适应直至阻碍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由于过去经济体制和历史原因,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国家专业性银行,其信贷业务主要是针对大中型国有企业,政策性大于商业性,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简单。后来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营利性逐渐占据主要地位,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但贷款对象仍然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信贷业务具有客户少、金额大等特点。所以,商业银行在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是认识上的短视行为,认为小企业客户规模小、所有制成分复杂、经营稳定性差,且贷款数额小,客户分散,单户贡献度不高等,对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只是停留于“下发几个文件、试验性的突破几笔”的“喊口号、试验田”阶段,没有真正当作一项战略性业务真抓实干;另一方面是经营方式、方法亟须创新。由于小企业业务的特殊性,银行原来经营大中型客户的方法一般不能直接套用在小企业身上,经营、管理小企业客户的经验普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小企业财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尤其是指标“矮化”现象影响银行信贷投放

按照当前银行信贷业务政策,银行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前,必须依据客户提供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等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对申请贷款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并把评级结果作为是否投放贷款以及如何投放的重要依据。但由于财务管理不规范、避税等原因,小企业的财务信息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蓄意“矮化”问题,据此进行的信用评级一般低于实际情况,限制了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空间。虽然有的商业银行已针对这种情况,增加了“结算业务量”、“开立基本账户”以及主要股东“个人财产”等主观评分指标,但对于新客户以及害怕“露富”客户,评级结果往往还是不理想,导致很多优质客户因达不到信贷门槛而被阻止门外,影响了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

(三)小企业因资金实力、社会地位等原因,提供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比较困难

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与一般公司类信贷业务相比,在授信申报、审批、发放等流程上都进行了适当简化,可相反小企业却普遍具有财务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人员素质较低等特点,加之信用环境建设、法制建设滞后,所以贷款风险更大,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性作用显得更为重要。但由于资产少、规模小等原因,小企业提供符合银行要求的第二还款来源的能力相对较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符合银行抵押要求的企业自有财产较少。据调查,小企业提供的抵押物一般多集中于厂房、土地等固定资产,但由于企业体制、财力不足、历史遗留以及政府管理机制等原因,很多小企业使用的厂房、土地等,产权手续不全,有的甚至存在法律纠纷、产权不明晰等瑕疵,不符合银行对抵质押物的审查要求。二是小企业能够提供的既愿意提供担保又符合银行要求的第三方担保单位较少。由于大中型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在资金实力、经营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不平等,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一般大企业不愿给小企业提供担保,而愿意提供担保的小企业有时又难以通过银行审查,导致落实第三方担保比较困难。三是有些专业担保公司的实际代偿能力不足,影响担保有效性。由于寻找合格的担保单位相对困难,很多小企业信贷业务由专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但据了解,由于国家监管不到位以及缺乏行业自律,目前担保公司存在运作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为超能力担保,现金等短期偿债资产管理不符合规定,注册资本不真实以及没有足额提取保证金、风险准备金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问题,影响实际担保能力,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对接受这种担保方式积极性不高。

(四)产品流程设计没有真正体现出小企业信贷业务便捷、快速等特点

小企业信贷业务主要是在落实第二还款来源的基础上,于较短时间内满足客户快速、小额的融资需要,所以具有“短、频、快”等特点。但目前各大型商业银行的小企业信贷产品设计,没有充分体现出小企业信贷业务便捷、快速的业务特点,影响小企业信贷业务开展。如商业银行某支行,2007年度办理5笔小企业信贷业务,从经营部门上报项目材料到审核批准后贷款支用,平均46.5天(见下表)。如果再加上贷前调查时间,一笔业务可能需要2-3个月。

据调查,影响小企业信贷业务办理速度的主要原因:一是贷前调查阶段,在落实合法有效的第二还款来源基础上,银行客户经理既要调查分析经营状况等企业第一还款来源情况,还要了解企业主要所有人的个人信誉、个人财产等情况,工作量比一般公司类客户基本没有减少。二是申报阶段,需要准备纸质调查材料、申报材料以及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录入大量信息,同一般大中型客户基本没有区别。三是审批阶段,由于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特殊性,经营人员和审批人员对不同小企业客户风险掌控的侧重点不同,贷前调查资料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补充搜集,拉长了审批过程。

(五)贷后管理没有充分体现小企业特点

目前,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贷后检查频率、内容以及检查结果上报方式等贷后管理工作,均与一般公司类贷款要求一样,没有充分考虑小企业信贷业务户数多、金额小等特点,加大了贷后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再加上原有业务考核机制的局限性,导致信贷人员热衷于追求大客户、大金额。从长远来看,随着客户的增多,这样的贷后管理无法满足业务需要,也不利于贷款风险防范,所以研究制定专门的适合小企业信贷业务特点的贷后管理办法势在必行。

(六)缺乏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业务经营队伍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经营队伍是保障小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但大型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队伍还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一是人员相对较少。如某银行二级分行,公司业务部门全部人员19名,其中经营小企业业务人员3名,主管由公司业务部副经理兼任,经办人员2名,小企业业务经营人员占全部人员的15.8%。二是人员不专职。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小企业业务开展时间短,目前规模不大,经营人员往往还兼管一定数量的大中型客户,影响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进一步开展。三是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特殊性,原来经营大中型客户的经验一般不能直接套用在小企业身上,经营、管理小企业客户的经验普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大型商业银行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建议

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小企业信贷业务市场竞争,大型商业银行应在对自身优势和劣势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趋势,立足长远,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建立自身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一)进一步转变经营观念,树立整体战略意识,并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以促进小企业业务发展

目前,各大型商业银行已认识到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有些银行已将其列为战略性业务之一,但部分基层机构认识上还不到位。因此,要做好小企业业务,首先必须上下统一认识,真正把小企业信贷业务当作战略性业务来抓,及时选择有潜力的优秀小企业提前进入,一方面享受企业快速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扶持企业成长过程中与其建立密切的银企关系,使之成为自己稳定的优质客户。其次,各行在目前市场开拓阶段,针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单户金额小、客户分散、工作量大等特点,建议把小企业信贷业务市场占比、客户数量及利润贡献等作为单独考核指标,纳入对下属分支机构的考核体系,并配套制定权重较大的激励政策,核定专门的发展费用,配置专项贷款规模,从管理机制上调动各行积极性,促进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

(二)设立专门分支机构实行专业化经营,同时建立适当的培训和激励机制,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设计和建立高效运作的组织结构,是保证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在公司业务部门内部设立小企业业务经营机构的组织架构,在小企业业务开始阶段确实有利于业务开拓,但随着进一步发展,这种模式可能会造成小企业信贷业务与一般公司类信贷业务之间的资源竞争。况且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管理以及风险特点等有别于一般公司类业务,所以建议设立专业性的分支机构,以更有利于进行针对性业务研究和提高专业化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建议各商业银行通过内外部竞聘择优选用优秀人才充实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队伍,并不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的培训。建立针对业务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水平,促进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研究制定适合小企业信贷业务特点的标准化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贷款发放速度和贷后管理工作效率

结合小企业融资“短、频、快”的特点,研究建立快速便捷的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如由银行经营、风险和审批等部门联合研究制定选项式的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和贷后检查的标准格式文本,提高贷款办理速度和贷后管理效率等。同时,在目前业务拓展阶段,应针对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特点,统一风险偏好认识,重点考虑把握第二还款来源因素,以提高贷前调查速度。

(四)紧密结合客户需求和业务特点,研究创新小企业信贷业务产品

针对当前大型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的准入门槛高、发放周期长等问题,结合小企业客户抗风险能力弱、又难以提供符合要求抵押担保的现状,可研究开发新的信贷业务产品,以促进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如:可将商业银行现有的“循环额度贷款”、“供应链融资”和“应收账款管理”等业务流程融合起来,推出“循环流资小额贷款”。具体流程包括:第一,审批环节,引入“循环额度”授信,对符合信用等级要求的客户授予一定数额的“循环额度贷款”额度,客户在与银行签订《循环额度贷款合同》后,在有效期内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求,随时支用、随时还款,机动灵活,大大缩短审批周期。第二,发放环节,按照“供应链融资”的有关要求,在企业向银行提出单笔贷款需求时,提供贷款具体用途的证明材料,比如:产品购销合同、劳务服务合同等,并经银行小企业业务负责人审批确保贷款发放后未被挪用。第三,贷后管理,企业实现的相应销售收入应汇入银行还贷资金专户,用以归还“循环额度贷款”,如形成短期应收账款,应委托银行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收回一笔归还一笔贷款。

(五)构建风险控制体系,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在大力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积极防范相关风险。一是要把好客户准入关,选择经营前途好、信誉好的客户。二是要认真落实好第二还款来源。在第二还款来源这一事关该业务风险防范和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应重点关注抵押物估值、抵质押手续、担保单位选择等方面问题。如针对担保公司担保能力不足问题,可由上级分行综合考虑注册资本、资产流动性、担保总额以及以往经营业绩等因素,统一进行资格审核,各基层行在上级行确认范围内具体选择合作对象。三是重视贷后管理,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抵质押物价值变化等信息,并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余江,肖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次序研究[J].投资研究,2008,(8):35-38.

篇3

[摘要]文章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重要意义出发,立足于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下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部门、物流企业、担保企业、中小企业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促进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138

财政部在2011年政府《关于开展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政府采购诚信体系构建提供条件。目前。据了解,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主要包括投标担保、履约担保和融资担保三种形式,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担保机构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资金难题的解决。而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核心,选择并利用一个核心企业,基于它的良好信誉担保,深入挖掘和发挥企业第三方物流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和降低融资风险。

1 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下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政府部门方面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在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十分重视,进行积极探索的同时也制定和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文件,但是就目前发展形势来说存在着法规政策文件多、针对性和适用性有待提升。一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下缺乏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法规体系,大大增加了政府部门执行的难度。另一方面,政策大部分都是各个政府部门独立出台的,缺乏针对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涉及融资的中小企业来说约束力不足,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再者,相关政策文件没有充分结合实践,大部分属于指导性文件,实施细则和标准不明确,导致政策难以落实。

1.2银行方面

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制定和出台的政策以及宣传广告都非常多,但是由于银行对风险回报比的敏感,导致银行在处理中小企业贷款方面限制比较严格。因为中小企业业务量小、营业额低、资金周转问题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中小企业承担风险和波动能力不足,企业经常面临资金链紧张的问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每笔贷款都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操作程序和流程方面,所面对的中小企业数量多、工作量大、成本高,导致银行更偏爱为大企业的融资贷款。再者,因为政府部门担保在银行方面是属于无效的行为,导致政府采购合同没有任何的约束力,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下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还有待加强,甚至面临着许多风险。中小企业贷款设置标准高、要求严、程序慢,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

1.3担保公司方面

就目前来看,中小企业金融融资缺乏担保公司的竞争,因为一般由政府采购部门指定,担保公司和银行对接的现象导致担保公司没有市场化,没有竞争压力的担保公司在工作效率、业务类型、收费和服务方面都不尽如人意,没有把握好市场的需求整体业务和工作缺乏创新,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客观需求认识与分析不足,难以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一方面,手续费偏高的问题挫伤了中小企业金融融资的积极性。担保公司没有结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时间和融资金额等方面因素,中小企业的融资金额手续费都在3%~5%,相对来说中小企业融资利率高、贷款总成本高而利润空间小。另一方面,担保企业业务类型单一。没有立足于融资企业如预付账款阶段等发展情况创新业务,而是在统一的业务流程和收费标准下为中小企业金融融资进行担保,手续繁杂、担保申请审批时间长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丧失了最佳的商机。

1.4中小企业方面

目前市场上中小企业缺乏信用、信誉观念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着抽逃资金、拖欠账款等欺诈行为。正是这小部分企业所存在的信用问题,导致中小企业在整体市场中的信用形象降低,也成为银行金融融资名单中的高危客户。银行等相关的金融机构出于对资金方面的安全考虑,在中小企业金融融资方面程序更加严格、政策更加审慎、手续更加麻烦,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其交易成本,也导致中小企业所需要的贷款申请难以落实。

1.5物流公司方面

物流企业在当前的中小企业金融融资方面所表现的问题就是存在着业务操作风险,当然还有明显的道德风险问题。我国物流公司相对来说在规模、实力方面都还比较薄弱,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员工业务培训不足和相关交接手续不明确的问题增大了物流企业货物和资金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再者,当前物流企业对市场信息把握不精准、追踪不及时,难以为银行提供全面有效的市场信息。因为银行和物流企业在中小企业金融融资方面是属于委托关系,关系不牢固可能存在着道德风险,甚至有部分物流企业存在着虚假信息上报的现象,与融资的中小企业合谋出现损害银行利益的现象,最终影响了订单的完成。

2 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下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发展的建议分析

2.1发挥政府部门作用

要充分认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在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中的作用,从认识出发在积极探索的同时,制定和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和适用性的相关法规政策文件。一方面,把握好中小企业金融融资的现状和问题,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政在府采购信用担保下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法规体系,为政府部门执行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推进各个政府部门联合讨论出台政策,增强对中小企业金融融资的约束,确保相关政策文件充分结合实践,适当减少指导性文件,明确实施细则和标准,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

2.2优化银行工作模式

把握好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作用,在制定和出台政策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宣传广告,结合风险回报比适当放松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限制和程序。不能仅从中小企业业务量、营业额、资金周转时间等方面来考虑,还要具体结合市场需求,考虑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风险和波动的承受能力。在综合考虑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问题的同时,要深究背后原因,慎重考虑对中小企业的每笔贷款,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简化操作程序和流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不存在着偏见。再者,要提高政府部门担保在银行方面的公信力,推进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效应,增强对银行的约束力,着重解决好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下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问题。

2.3推进担保公司业务创新

在中小企业金融融资方面加强担保公司的市场竞争,减少由政府采购部门指定的行为,不直接实施担保公司和银行对接的行为,而是引导担保公司市场化,在激烈的竞争下创新发展,引导担保公司在工作效率、业务类型、收费和服务方面都准确把握好市场的需求,从整体业务和工作出发进一步进行创新,认真分析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客观需求,力争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一方面,合理设置手续费,采取措施提高中小企业金融融资的积极性。担保公司要充分结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时间和融资金额等方面因素,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利率,引导贷款总成本下降的同时为中小企业争取最大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创新担保企业业务类型。要立足于融资企业如预付账款阶段等发展情况创新业务,根据市场需要优化业务流程和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下,适当简化手续,缩短担保申请审批时间,为中小企业金融融资选择最佳的商机。

2.4提升中小企业认识

在市场上要采取措施提升中小企业自身对信用、信誉观念的认识,拒绝抽逃资金、拖欠账款等欺诈行为。加强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的立法,从法律意识培养出发增强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信用形象,将它们从银行金融融资的高危客户名单中删去。也要结合银行等相关的金融机构对资金方面的安全考虑,在中小企业金融融资方面程序积极实施严格的手续和流程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业务需要和交易成本等因素,及时落实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

2.5引导物流公司科学发展

要着力解决好物流企业在当前的中小企业金融融资方面的业务操作风险问题与道德风险问题。引导我国物流公司科学发展,要从规模、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员工业务培训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标准,明确相关交接手续,推进物流企业货物和资金监管到位。再者,引导物流企业强化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及时追踪为银行提供全面有效的市场信息。要稳定银行和物流企业在中小企业金融融资方面的委托关系,防止任何道德风险或物流企业虚假信息上报的问题,与银行实现互惠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何志婵.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下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3.

[2]姜超峰.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5(1).

篇4

一、服务模式:十年倾情三农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力军,该行自2000年始便进行客户经理营销制和信用村的评定试点工作。在探索完善支农体系建设方面,该行实施了“六步走”战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最终实现了金融服务由担保向信用的根本性转变,并让每一位农民享受多层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变成了现实。

第一步,2000年之前是最初的无信用创评,即谁需要贷款经申请考察直接发放阶段。

第二步,2000年开始小量客户信用创评,即分散评定发放小额贷款阶段。

第三步,2003年开始整村整镇进行大范围信用创评,即全面开展支农营销网络建设阶段。实践证明,以评定信用村(户)为主要内容,以推行贷款证、贷款上柜台为重点的支农营销网络建设是适应当前小额农户贷款的最有效的贷款模式之一。

第四步,2007年开始“村大联保体”信用互助创评。

一是信贷金额更高。农民授信额度由原来最高5万元扩大到100万元,能及时有效地满足会员的生产经营需求。二是贷款利率更优惠,利率较原来优惠30%。目前,该行已经在31个村开展乡村“2+1”贷款,已发放贷款10055万元,支持1957家农户扩大再生产。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副主席蒋定之等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情况先后到寿光市调研,称赞该产品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渠道。

第五步,2009年开始纯信用贷款阶段。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诚信意识日益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发展生产的重要动力。该行紧紧围绕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开办了信用贷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在农村市场,该行首先对连续三年无不良记录的3A级信用户办理“诚信通”农户免担保贷款。“诚信通”农户免担保贷款是完全以农户信誉为保证,无需提供任何担保,只需签订借款合同,最大限度简化了贷款手续,为农户提供了极大便利。到目前,已为149户农户发放“诚信通”贷款1253万元。到年底,预计达到3000户,授信金额达3亿元。在市区,开办了“白领通”信用贷款,为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和优质企业副总级以上高管人员等高端客户群体中发放信用贷款。到目前,已办理“白领通”贷款834户、1.8亿元,其中信用贷款1158万元。

二、产品体系:五大系列产品

“标准+点菜”为客户量身定做“融资解决方案”

近年来,在上级联社的指导下,该行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密切关注市场需求,逐步创新规范了“金惠农”助农贷款、“自由薪生活”个人商务贷款、“新生活运动”个人消费贷款、“金助力”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和“联盟金生”信用联盟贷款等五大系列30多种信贷产品。既可以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套餐服务”,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融资解决方案”,逐步建立起了“品种齐全、口味丰富”的金融产品体系。

1、完善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套餐服务”。对蔬菜种植、禽畜养殖的农户和合作组织开办了“联户联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金惠农”助农贷款系列,为他们提供发展资金,推动产业升级;对出国劳务、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开办了出国劳务个人贷款、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产品,帮助他们外出打工和回乡创业;对公务员、教师、电力等企事业单位白领开办了以住房、汽车等大件消费为主导的消费贷款,倡导有房有车的新生活运动;对专业市场等个体工商业户、城区居民推出了以沿街商业房或个人住房为抵押的“一抵通”、“联户联保”、“专业市场联盟”等个人商务贷款产品,为他们解决了创业的资金难题;对经济园区新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流动资金少和部分企业因搬迁或改制原因导致土地权证、房产证未及时办妥而无法申请抵押贷款的现状,该行在各大园区引导组建“中小企业信用联盟”。为解决贷款担保难、手续繁琐等问题,该行推出了“循环信贷”、“保兑仓”、“仓储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等“金融套餐”。到今年5月末,该行已累计发放贷款430多亿元,支持了寿光农业产业化和各类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顺应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特色菜品”。在提供五大系列30多种信贷产品的同时,该行积极顺应社会发展和市场形势,推陈出新,积极研发新产品,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需要。

一是推出“4+1”农业产业链贷款,打造现代农业的“金纽带”。针对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不规范、活力不足的现状,该行在原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端信贷产品――“4+1”农业产业链贷款(龙头企业+担保公司+专业合作社+农商行+农户),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该行在全市200多家合作社中选取了东方誉源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和亿嘉农化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并已在全市进行推广。通过发挥合作社、担保公司的牵头和载体作用,加大对社员的支持力度,发挥了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解决农业产业链条中资金不足、各环节不够紧密等问题。

二是在全省首推“新居乐”农民住房贷款,推动新农村建设。目前,该行已为古城街道办常治村、圣城街道小东关村等19个村1102户农户办理授信12073万元,已发放农民住房贷款3919万元。此举引起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济南分行、总行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也以内参清样刊登了“新居乐”农民住房贷款做法。三是抓住“土地流转”的有利时机,推出大棚和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新产品。为满足农民多层次、个性化金融需求,特别针对部分菜农不愿意承担贷款担保连带责任而无法获取信贷资金发展的实际,在市府金融办和人行的指导下,该行推出大棚抵押贷款。在推广的同时,该行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争取政策支持,确定了经管局作为大棚所有权证的颁发机构和抵押登记机构,并给予大棚抵押贷款风险补偿金。该行则对大棚抵押贷款给予10%-20%的利率优惠,真正让农户得到了实惠。到目前,已办理大棚抵押贷款187户1.2亿元,拉动全市5600多个大棚升级改造。该行抢抓“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开办了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支持“蓝色产业”发展壮大。

3、开办商业承兑,让银企信用“联姻”。为改善商业汇票结构失衡、商业信用过度依赖于银行信用的现状,进一步发挥商业承兑汇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引导和鼓励商业信用发展,寿光市人行与该行共同提出了促进商业承兑汇票发展的意见,并由该行选择试点企业,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办理贴现业务。到5月底,该行已累计办理商业承兑汇票贴现17251万元。通过推广商业承兑汇票,扩大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了筹资成本,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约束了债务人行为,保障了债权人权利,减少相互拖欠的发生,增强了信用意识。

三、管理机制:速度就是服务

工作中,该行始终秉承“客户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服务理念,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创新贷款考察方法,提升服务效率,全面推进了资金的投放速度,有效地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

1、创新业务流程,方便群众百姓。一是用社会力量为老百姓服务。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客户共同的特点是信息不对称,贷款考察难度大,管理成本高。针对这些特点,该行借助社会力量实现社会化服务,在评选“文明信用户”过程中,充分发挥村两委的作用,用“群众选群众”的评选方式进行评选,体现了信用评定的社会性、群众性、民主性,巧妙借助社会力量完成了大量自身难以完成的贷款考察、贷后管理等工作;采取信用联盟方式,借助联盟成员的信息渠道,批量、及时地了解借款人的信息,实现贷款的批量管理,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助推了小微企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贷款发放实现了由“零售”向“批发”的转变。现在,该行逐村批发式操作,把一个村作为一个大客户对待,提前、集中对农户开展信用评价,锁定支持范围,实现由被动服务到主动营销的转变,解决了“逐笔受理、逐笔考察”造成的支农效率低的问题。

2、创新贷款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服务水平。近年来,该行从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入手,优化组织架构,重整信贷业务流程,提高了办贷效率和服务水平。一是实施贷款业务事业部制管理。该行在全行设立了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业务部,专门集中管理公司业务和个人零售业务。集中管理后,支行集中精力发放农户贷款,公司业务部专职负责营销小微企业贷款,从组织架构设置上推动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实现了贷款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二是积极推行信贷专管员和信贷内勤制度。信贷专管员主要职能是风险审查及业务监督、指导和管理,不再从事具体前台业务,逐渐实现嵌入式风险管理。信贷内勤岗位负责业务受理、资料审查、签订合同、档案管理等工作,将客户经理从繁重的信贷内勤工作中解脱出来,专职从事业务营销、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工作,解决客户经理走不出去、“一手清”、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三是推行贷款考察、审批新制度,全面提高贷款审批效率。通过推行名单式授信、“五要素”考察法、贷款审批扁平化管理,实现了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全流程电子化操作和刚性控制,建立了符合信贷条件的中小企业“绿色信贷通道”。

四、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

在取得自身良好效益的同时,该行积极履行“企业公民”的责任,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真诚关爱社会、回馈社会。该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积极探索研究,讲究方式方法,努力使该行的资源和能力最大化,不仅是做一个“输血者”,更要成为一个“造血者”,努力将社会履责持续化、制度化。

1、启动“春雨助农工程”,让最贫困的老百姓都能“脱贫致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行推出了针对农村贫困户的“春雨助农工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春雨助农工程”信用贷款是一款面向家庭收入低,信誉高、人品好、勤劳肯干的农户,金额不超过2万元的信用贷款,实行基准利率,上柜台办理,方便快捷。2009年,该行在侯镇地沟、挑沟村通过村委推荐选取了于兴群等5户农户进行帮扶,帮助他们启动种养殖项目。为确保“春雨助农工程”惠民措施落到实处,该行采取了客户经理、大学生“一对一,结对子”上门帮扶服务,为农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市场信息,并且建立“民心日记”,坚持回访并形成制度,详细记录对贫困户的支持帮扶过程,真正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春节前慰问走访了解到,5户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家庭纯收入较2008年增加5800元以上。该行的做法相继被《中国农村金融》、《经济日报》、《中国金融网》等国家级媒体的报道,社会影响巨大。今年,为让履行社会职责工作成为常态化、日常化,形成发展长效机制,该行在工商局注册了“春雨助农工程”商标,积极推进助农工程的品牌化、制度化建设。6月24日,该行在全市“春雨助农工程”社会责任品牌,“春雨助农工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全市推广,将会有更多的低收入贫困户受益。

2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不动摇,危难时刻更是施以援手。多年来,该行始终坚持“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不动摇,积极履行一个金融企业应担当的社会责任,不但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全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篇5

【关键词】 民间借贷风险 服务性中介机构 第三方模式 风险管理

一、引言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刺激了社会资金需求快速增长,而正规金融信贷的利率及规模管制抑制了资金供给,由此产生的信贷资金配给造成我国中小微企业巨大的“麦克米伦缺口”。中小微企业转向非正规金融寻求巨额资金需求的满足,为民间借贷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民间借贷主体通常是具有血缘、地缘、人缘关系的个人或企业,彼此之间信息较对称,交易成本较低。但近年来随着民间借贷金额和借贷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严重,从根本上产生了对中介机构的大量需求,催生了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放贷机构,也促进了起着民间资金借贷服务性平台作用的中介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以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理财服务等命名的投融资公司、P2P网贷平台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登记手续简便、监管宽松、资金运作方式灵活,通过为居民提供资金借贷信息、代办借贷协议、提供担保服务等中介服务,打破了传统民间借贷血缘地缘的限制,使民间资金能够在更广泛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融通。一方面扩大了社会直接融资规模,提高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便利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其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也有利于我国“普惠制金融“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居民个人和家庭提供了一种收益更高的投资理财方式,其对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资金的分流,有利于促进银行自身的改革和转型。同时由于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资金利率水平更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客观上也有助于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因此自产生以来,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10年国务院“新36条”明确规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以及2012年国务院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后,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规模更是迅猛增长。加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P2P借贷模式在国内的演变,各种P2P交易技术和平台大量涌现,使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P2P网贷平台公司1200多家,各大中城市的投融资公司数量很多,名称各异,上海总数超过5万家,成都、深圳超过1万家,下辖市县区的分公司更是不计其数,机构扩张速度很快,交易规模连年增长。

但是在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相关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显现。今年大量P2P网贷平台公司跑路,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大量融资性担保公司摘牌退市,各地投融资公司被政府大量取缔、出借人围攻讨债等事件的发生,将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风险暴露无遗,很大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抑制了居民的借贷意愿,不利于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以促进民间融资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采用的模式包括纯中介模式、第三方模式、债权转让模式、过桥贷款模式等,其中最为普遍、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是第三方模式,因此从第三方模式视角对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风险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代表性。

二、第三方模式运作机制

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第三方模式的运作机制如下图所示,具体流程如下。

融资中介公司(包括投融资公司和P2P网贷平台公司)建立借贷双方的信息平台,收集借贷主体信息。一方面中介公司通过传单、网络、电子屏、熟人介绍等各种渠道,向具有投资理财意向的潜在客户宣传民间借贷理财业务,吸引客户登记放款意向,明确放款金额、期限和期望利率。另一方面公司通过类似各种渠道寻找潜在借款客户(个人、企业或项目),获取借款金额、期限、利率等信息。

融资中介公司对民间借贷主体提供的身份信息、商业信誉、借款用途、还款能力、抵押财产等各种材料进行审查、甄别,确认信息真实性,筛选合格出借人和借款人。

融资中介公司对借贷信息进行集中配对,对较为匹配的出借人和借款人进行撮合,协调适当的额度、利率和期限。融资中介公司协助办理抵押、担保等手续。对抵押物的评估一般交由独立的评估公司进行,或由中介公司进行实地评估,以此确定最高贷款额度。为顺利撮合促成交易,中介公司一般会引入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借款人进行担保,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由担保公司代为偿付,借款人向担保公司支付一定比例担保费。有的中介公司自身也会提供担保服务,承担到期还本付息的连带责任。融资中介公司、借贷双方签订融资居间服务协议、借贷合同,中介公司提供配套的法律文书、文件,并到公证处公证。

出借人将款项打入借款人帐户,借款人支付融资中介公司手续费。

融资中介公司对借款人资金使用、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跟踪调查,协助并监督借款人偿付利息,到期前联系双方还款撤押,并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中介公司协调双方进行展期。如果出现坏账,中介公司协助出借人通过抵押品变现、担保公司代偿、诉讼等法律手段追讨本息。

从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第三方模式的运作机制来看,出借人贷出资金有着借款人经营收入、抵押物、担保公司、融资中介公司等多方面保障,安全性应当比较高,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借人面临的风险却非常大,在借贷活动各个环节,都存在诸多风险,对出借人利益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第三方模式下民间借贷风险分析

1、对融资中介公司的逆向选择风险

以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理财服务等命名的投融资公司和P2P网贷平台公司,是民间借贷双方的融资中介公司。居民通过融资中介公司从事民间借贷,首先要面临对中介公司的逆向选择风险。民间借贷市场上融资中介公司数量众多,良莠不齐。居民个人家庭对中介公司的了解,主要通过传单、网络、报纸、熟人介绍等方式,相关信息不完备,加上对法律规定、投资理财等方面的知识欠缺,不能对中介公司的合法性、可靠性进行有效甄别。一些中介公司往往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和爱占小便宜的心理,一方面通过向前期出借人许诺支付更高利率的方式,要求他们帮助对外宣传公司,或通过给营销人员较高回佣,使他们违背职业道德进行虚假宣传,造成通过中介公司进行借贷低风险高收益的错觉;另一方面承诺高于民间借贷市场平均水平的高额回报,以此吸引客户参与借贷。由于自有资金实力雄厚、运作规范、风险控制能力较高的融资中介公司,给出借人的回报承诺通常比较低,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的是运作不规范、风险控制能力较差但回报承诺较高的融资中介公司。这些公司要么在资金运作、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不能有效解决期限错配和结构错配问题,流动性出现困难,造成资金链断裂;要么本身就从事一些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甚至集资诈骗等活动,很容易出现跑路等事件。对融资中介公司的逆向选择风险往往会让出借人从一开始就处于较大的风险之中,缺乏基本的资金安全保障。

2、融资中介公司的委托风险

民间借贷双方素未谋面,借贷交易中起关键桥梁作用的是融资中介公司。居民与融资中介公司签订融资居间服务协议,即委托中介公司代为收集、审查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财务状况、还款来源、抵押资产等情况,代为办理抵押、担保、公证等相关手续,代为监督借款人资金使用情况、经营状况,代为处理还本付息及违约等事宜,与中介公司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而对融资中介公司资金运作方式、管理模式等信息的不对称,出借人面临着中介公司不尽职进行信息收集、风险甄别和管理的道德风险,即委托风险。具体表现为:(1)融资中介公司缺乏贷前审查制度,对借款人的身份资料、资信状况、信用证明、借款用途等不作认真调查,为出借人提供的借款人信息失真,只是急于撮合借贷双方交易成交,以取得中介手续费。(2)中介公司从业人员存在为了个人佣金串通借款人故意隐满相关风险、诱导出借人将资金贷给高风险项目的行为。(3)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财产的性质、估价、是否涉及重复抵押等不作审查,或不按约定对抵押财产办理抵押登记,使抵押担保方式形同虚设。(4)选择资金实力差、运作不规范的融资担保公司。(5)中介公司在贷款发放后不积极监督借款人经营状况、还款能力的变化,出现违约风险后,不积极采取措施追讨借款,出借人收回本息难度大大增加。(6)内部管理混乱,业务凭证、档案资料保存不齐全,业务数量、金额、资金往来等财务账目混乱。一旦发生违约,出借人很难理清相关资料追讨欠款,给出借人造成巨大损失。

3、融资中介公司经营风险

实践中很多融资中介公司缺乏具有金融知识背景的、具备融资从业资质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风险甄别技术和控制管理技术,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瑕疵和漏洞,增加了出借人的融资风险。

(1)缺乏有效的风险甄别技术。目前融资中介公司要么是利用地缘、血缘等关系,以及简单的财务报表审查,对借款人资信及其资金用途进行了解,要么主要依靠对抵押担保物的审查来对借款人信用进行评估,为出借人提供相关信息,作为出借人借款决策的依据。因为这些方式都不能有效甄别借款人的实际风险,主要将借款偿还建立在抵押担保物上,而不是借款人的实际偿还能力上,因此往往会误导出借人做出错误的借款决策,将资金借给信用风险较大的借款人。

(2)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技术。融资中介公司为出借人提供的借款项目,用途往往非常集中化,主要为房地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等国家调控或限制的项目,可能遭遇到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较高,并且往往是众多出借人向某一借款人集中大量放贷,风险大量集中在某几个领域或某几个借款人,不能进行有效分散,一旦借款项目、借款人出现资金链断裂,出借人将面临巨大损失。

(3)关联交易风险。在第三方模式中,有的融资中介公司就是由借款企业成立的,为自身经营或项目进行融资;有的担保公司就是融资中介公司成立的,为借款人提供担保,促成借贷交易成交。由于融资中介公司、担保公司、借款企业或项目实际上均为相同控制人或内部股东,出借人的多方保障实际上并不存在,风险隐患很大。

(4)超过经营范围开展业务。融资中介公司在工商部门登记的经营范围是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市场调查、商务中介等业务,在民间借贷中应当发挥的是为出借人和借款人牵线搭桥的服务中介作用。但在实践中,很多中介公司远远超过其经营范围,建立“资金池”,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具有“影子银行”的特征,发挥的是信用中介作用。信用中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存在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期限错配、结构错配等问题,需要中介公司具有相当高的风险甄别、管理水平和损失消化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防范借贷风险。但融资中介公司一般自有资本较少,注册资本从几十万到几千万,总体规模偏小,资金实力较弱,损失消化能力很低,也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从业人员和风险控制技术。发挥的是银行的作用,却不具备银行经营的高要求,因此极容易出现贷款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导致公司破产倒闭,使出借人遭受损失。

(5)违法经营风险。实践中部分融资中介公司不满足于中介费收入,利用融资中介公司作为掩盖,开展非法集资或集资诈骗活动,利用借款企业或项目名义多融资金,或挪用客户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高息借贷,赚取巨额利润,或者直接卷款潜逃。一旦融资中介公司卷入高利转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违法经营活动,出借人的资金往往都是有去无回。

4、借款人风险

民间借贷中的借款人多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无法得到银行贷款的所谓次级客户,属于信用评级中较差的部分,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出借人贷出资金会面临很大的逆向选择风险和违约风险。出借人关于借款人的各种信息绝大部分来自于融资中介公司,信息真实性和完备性依赖于中介公司的信息搜集、甄别能力和尽职程度。出借人自身对借款人信息进行搜集,存在专业知识欠缺、实地考察成本高昂等问题,特别是在P2P网络借贷中,借款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很难从其他渠道获取有效信息。而实践中,融资中介公司提供的借款人信息通常都比较简单粗略,有的P2P借贷平台甚至只有借款人名称和主营业务,其他信息一概没有,因此出借人对借款人往往存在较高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高度不对称情况下,由于不能很好判断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和还款能力,出借人不可避免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将资金贷给那些经营状况出现问题,急需资金周转,也最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或项目。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出借人无法对借款人使用资金进行后续有效监督,也增加了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故意赖账而产生的违约风险。特别在出借人不关心资金的实际去向,只片面相信融资中介公司的资金回报承诺以及担保公司保证的资金安全情况下,出借人面临的借款人逆向选择风险和违约风险更大。

此外,由于有的融资中介公司通过高回报承诺吸引出借人资金,加上高额担保费率,直接导致借款人实际融资成本增大,有的借款利率甚至达到30%~40%,虽然解了借款人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但往往会加重其财务负担,导致资金使用恶性循环,拆东墙补西墙,更容易造成借款人资金链断裂,出现违约风险。

5、抵押、担保风险

民间借贷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的市场,借款人主要是从银行和证券市场难以获得融资支持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普遍不高,因此一般需要借款人提供抵押物,并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以增强借款人信用,降低、分担出借人借款风险。而实践中,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为借款人所持有的房屋、汽车、商品等,种类单一,变现性较差,不利于防范风险。而且抵押物价值评估缺乏有效约束,往往出现在贷款前市场价值高估,违约拍卖时严重贬值的现象,不能完全覆盖出借人本息。并且通过相关流程进行拍卖,耗费时间较长,拍卖费用较高,出借人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担保方面,在民间借贷活动中提供担保服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大多注册资本偏少,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担保能力差,为出借人提供的风险保障非常有限。由于民间借贷规模日益增加,对担保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杠杆率一般都在最高限水平波动。而担保业务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很多担保公司自身缺乏有效的资本补偿和风险防范机制,加之市场再担保机制尚未建立,一旦借款人违约风险有所集中,担保公司根本没有能力消化风险,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时有发生,无法实现对出借人进行代偿,也就无法有效发挥为出借人分担风险的作用。此外,如果担保公司和融资中介公司、借款人存在关联交易,担保公司的存在也没有实质性意义,沦为一个空壳,没有任何风险保障作用。如果融资中介公司自身提供连带担保责任,也会面临中介公司由于资金实力不足以消化违约风险而无力代偿的困境。

6、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体系,现行关于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等的法律法规分散于《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刑法》等法律中的相关规定,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对融资中介机构的相关管理办法、部门规章,最高人民法院对民间借贷的相关司法解释,以及不同省市的地方规范性文件。今年实施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作为我国首部规范民间金融管理的法规,也只是地方性法规,国家还没有颁行任何规范民间借贷的专门法律法规。因为没有专门法律进行约束,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存在着诸多法律风险,具体表现为:(1)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性质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明晰界定,不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审批,只需要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对业务开展需要的资质、人员、技术等方面没有要求,准入门槛很低,任何个人、企业及社会组织都可以注册成立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特别是P2P网络借贷公司,成立条件更低,造成了大量资质较差的融资中介机构的出现,经营良莠不齐,扰乱了融资秩序,增加了公众借贷风险。(2)没有相关法律对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经营范围进行明确规定,其经营范围外延非常模糊,营业执照许可的业务范围与实际从事的民间借贷中介业务有很大出入,公司命名也无统一规范,出借人和借款人很难分辨中介机构本身的合法性、可靠性,无形中加大了借贷双方的风险隐患。即使一些融资中介公司从事的是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经营活动,公众也很难进行确认和防范。一旦产生法律纠纷,相关借贷活动很有可能因为中介机构本身的不合法或超范围经营,而被认定为效力待定或无效,使借贷双方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3)出借人对融资中介公司提供的融资居间服务协议、借贷合同等法律文件、文书的真实性,内容是否完整、合法合规等,难以进行有效甄别。有的融资中介公司借贷双方借贷手续不完备或者存在重大瑕疵,出借人只与中介公司或借款人签订了合约,或者签订的合约内容很简单,对很多事项约定不明或者根本就没有约定。中介公司和借款人可能利用相关合约和文件的漏洞逃避法律责任,使出借人权益受损。(4)出借人不熟悉抵押担保相关规定和流程,有的借贷活动只对部分债务设定了抵押、担保,或者借款人出具了抵押物,但没有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或者抵押物存在重复抵押等现象,都有可能导致抵押、担保无效,出借人相关权利得不到法律保护。(5)发生违约纠纷后出借人诉讼到法院,但法院审理周期较长,而且判决生效后借款人或融资中介机构自觉履行比例或法院能强制执行的比例较低,出借人的债权难以实现。

7、监管风险

虽然第三方模式下民间借贷中介机构做的是服务中介业务,但涉及到的是资金的借贷活动,属于直接融资的范畴。但目前我国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活动,是不受证监会、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而是由不同主管部门进行多头监管。其中担保公司受中小企业发展局管理,融资中介公司受工商部门管理,民间借贷没有纳入一个整体的金融监管框架之中,存在诸多监管漏洞。在实践中工商部门往往忽视了融资中介机构的金融功能,按一般工商企业进行监管,在对融资中介机构进行注册登记后,就放任其自由发展,对中介机构的实际业务范围、运作模式、收费方式、各方当事人权利义务、风险控制等均缺乏具体规定,对相关民间借贷活动缺乏有效的跟踪调查和动态管理,产生了大量监管上的空白,造成很多中介公司业务名不符实,缺少诚信,吸储放贷等违法违规业务经营额远远超过正规的中介费用,乱象丛生,风险无法控制,难以有效维护民间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风险管理建议

在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活动中,出借人面临的以上诸多风险一旦爆发,不仅会严重损害出借人利益,引起和社会动荡,还会扰乱金融秩序,不利于融资活动顺利开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保护出借人利益,规范中介机构行为,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1、出借人控制风险的建议

社会公众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进行民间借贷,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财知识,对借贷活动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而实践中通过融资中介公司进行民间借贷的出借人,一般并不具备相关知识和能力,不可能像银行信贷人员或融资中介公司那样去筛选中介公司和借款人。因此出借人要有效控制风险,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理财素质,熟悉相关财务知识、投资知识、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选择中介公司和借款人。在挑选融资中介公司时,要充分了解公司背景、资金实力、经营能力、历史交易记录,公司实际控制人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信用记录、人品、口碑等,最重要是了解公司对风险进行管控的措施和能力,以规避对中介公司的逆向选择风险、委托风险和经营风险。在选择借款企业或项目时,除了从融资中介公司获取信息,了解借款人的信用记录、经营情况、资金用途、还款能力等内容之外,还应当从其它渠道(比如实地考察、到工商部门了解等)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正确评估借款企业或项目,规避借款人逆向选择风险和违约风险。在与融资中介公司、借款人签订书面合同时,必须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查,看是否详细确定了借款用途、金额、借款时间、还款方式、利率、违约责任等以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并对各种合同办理公证。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应当避免抵押种类单一,要求借款人提供包含房屋、土地、汽车、国债、存折等多种资产的抵押物组合,并到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对为借款人提供担保的融资担保公司,应当审查其与融资中介公司和借款人有无关联交易,了解担保公司的资金实力、杠杆率、历史业务记录,选择独立的、资金实力强、运作规范的担保公司。在提供借款时,应当使用银行转账方式,直接汇交借款人并进行确认,避免融资中介公司建立“资金池”或挪用借贷资金。款项借出之后,出借人还应当随时关注融资中介公司、借款人、担保公司、抵押物的相关情况,如果出现拖欠行为,应当及时督促相关当事人制定还款计划,并在诉讼时效内申请债权保护,或通过抵押物拍卖、担保公司代偿、融资中介公司代偿等方式追讨借款本息。

2、融资中介公司管理风险的建议

融资中介公司作为民间借贷桥梁,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促进民间资金顺利融通,优化配置资金资源,必须要加强自我规范。其一需要提高风险甄别技术,构建针对不同类型中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估的相关体系,以便为出借人提供准确信息,协助其作出借款决策。其二需要提高风险分散技术,协助出借人将资金分散于多个借款企业或项目,避免借款用途集中化。其三需要建立完整的业务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切实做好贷前审查和贷后跟踪调查工作,避免关联交易和超范围开展业务。

3、监管部门管理风险的建议

监管部门对融资中介机构和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督管理,在民间借贷风险管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有效控制相关风险,应当:(1)针对民间借贷不断扩大的趋势,尽快建立健全适应民间借贷活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明确民间借贷在金融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对合法民间借贷与非法融资活动做出明确的法律解释,对借贷主体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权益保护、合同要件等方面加以规定,以规范、保护符合经济发展的正常的民间借贷活动,保护合法民间借贷双方的权益,引导民间借贷活动健康发展。(2)针对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的经营现状,尽快制定出台《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明确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管主体,将融资中介机构纳入与小额贷款公司等类似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而不是单纯由工商部门进行普通监管。可以考虑将其纳入银监会监管体系,或者纳入地方政府金融办管理,由银监会或者政府金融办进行审批。明确民间借贷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性质、成立条件、组织形式、机构名称、业务范围、从业人员资质条件等,加强市场准入管理。(3)对现有融资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借助银行账户、支付结算系统、审计等手段跟踪其资金动向,掌握其经营模式、资金融通总量、潜在风险等情况,严禁超越合法范围经营,严厉打击吸储放贷、高利转贷等违规业务操作,坚决取缔违法中介机构,强化其作为服务中介的功能。并要求其拨付风险准备金,以提高其控制风险、消化风险的能力。同时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融资中介机构进行业务培训和政策法规宣传,加强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升职业道德,以规范其业务经营活动。(4)加强对融资中介机构业务和民间借贷活动的监测。建立监测制度,推广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模式,对基于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民间借贷业务的交易金额、资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贷期限、抵押担保形式、偿还情况等进行登记。建立区域性及全国性的民间借贷交易统一信息平台,逐步实现民间借贷信息阳光化,将其发展变化纳入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监测中,及时掌握民间借贷市场相关信息,减少监管部门在民间融资领域的盲区,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范管理,防范大范围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飞:民间融资中介机构运作模式、运行风险及现实影响――基于成都市民间融资中介机构的考察[J].西南金融,2014(7).

[2] 刘瀛洲:中介机构介入民间借贷问题探析[J].金融经济,2013(14).

[3] 陈捷、陈静、张旭辉:民间资金中介机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1).

篇6

(一)统计口径

目前,各主要商业银行已建立小微企业信贷数据定期交换机制,数据统计口径采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规定的小微企业划型标准;同时各行根据管理需要设置各自的行标小微企业统计口径。四大行内部管理口径如表1所示。

(二)组织机构设置

1.以工行和农行为代表的传统经营模式。传统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在服务大中型企业基础上,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在客户评级、信贷政策和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该模式在国内以工行和农行较为典型。工行总行小企业金融部与信贷管理部合署办公,其38家一级分行中超过20家设立了独立的小企业金融部,在差异化信贷政策制度制定方面协调能力较强;农行总行和一级分行的小企业金融部与公司业务部合署办公,在统筹考虑大中小型客户的协调发展和产品的交叉销售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工行和农行在部分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行设立了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专门负责小微企业客户的营销维护,一般不具备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职能。2.以中行和建行为代表的信贷工厂模式。信贷工厂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前后台分离和后台职能集中化,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成立专业的小企业经营中心,集中处理审查审批、贷款发放、押品管理和贷后管理等后台工作,中心内设置相应岗位,实行流水线作业,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因流程层级分割、部门分割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该模式在国内以中行和建行较为典型。两家银行总行均设立了独立运作的小企业金融部,下设业务、产品、渠道和风险管理等团队,强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条线指导、资源保障并落实考核责任;中行34家一级分行中有30家设立独立的小企业金融部,建行60%以上的一级分表1:四大行小微企业贷款统计口径外部报送口径内部管理口径工商银行统一采取《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规定的小微企业划型标准。单户授信总额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农业银行符合四部委小型和微型企业标准,且单户授信余额控制在3000万元(含)以下的企业。建设银行符合四部委小型和微型企业标准,且单户授信余额控制在3000万元(含)以下的企业。中国银行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以及批发业年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下的企业。行设立独立的小企业金融部;两家银行在重点城市行和重点县支行成立了专业的小企业经营中心,实现了后台集中作业。3.以民生和招行为代表的事业部制模式。事业部制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成立独立核算的中小企业事业部(中心),实现小微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运营。采用此种模式的主要是民生银行和招行。民生银行和招行在总行层面成立了离行式的小企业经营中心,在小企业集中区域设立分中心,在支行层面大中客户及小企业经营团队按照两个序列分别进行独立管理和考核。中心账务独立,资金由总行统一调度,按照内部转移定价计算成本,贷款收益体现在中心,业务成本由中心承担。该模式在资源配置和系统管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事业部与分行间很难厘清业务边界且存在业务竞争关系,导致该模式运行效果并不理想。4.以包商银行和泰隆银行为代表的离行团队模式。离行团队模式主要是利用地缘、人缘、亲缘优势,注重收集分析非标准化信息,破解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并通过延长网点营业时间、扫街式营销等形式,为小微企业提供贴身服务。该模式多见于中小城商行,以包商银行和泰隆银行最为典型。包商银行和泰隆银行采取“总行+区域支行”两级模式,实现管理扁平化,突出区域支行在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泰隆银行建立了以充分授权为基础的高效业务办理流程,把贷款审批权限集中在基层一线,做到业务办理“三三制”,老客户贷款三小时内解决,新客户三天内给予明确答复。目前泰隆银行72%的业务审批在一线完成,90%以上的贷款在半天内办妥。该模式的主要优势是流程短、效率高,一般适用于物理网点较少的中小城商行。

(三)信贷制度及流程

1.信用评级大部分商业银行制定了独立的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且在评级指标设置方面,注重现金流和非财务信息的运用。如建行采用模型评级和评分卡并行的两种模式,对于规模相对较大、财务信息相对充分有效的小微企业,采取模型评级,注重审查企业财务报表,其小企业评级模型共分为房地产、新成立、微小(年销售收入小于3000万元)和一般小企业(年销售收入大于等于3000万元,细分为建筑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其他行业)四大类七个模型,并对“速贷通”业务免评级;对于单户授信500万元(含)以下的客户,试行评分卡打分模式,重点审查客户履约能力、资产和企业主信用状况,单户授信200万元以下的业务贷款存续期间不需要进行年度评价。工行小企业评价模型分为小企业、微型企业、实际经营期不满一年的小企业三大类六个模型,在评级指标设置方面,财务指标权重占比不超过30%;中行在现有评级系统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了客户定性信用评估系统,对客户的非财务信息进行评价和判断,形成清晰定义的结构化问题清单,在对客户全面评估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评级人员的主观判断及人为干扰,使小企业客户甄别水平大大提升。2.信贷政建行注重加强限制类行业管控和不良客户退出,规定针对“6+1”等敏感行业(钢铁、多晶硅、风电设备、煤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造船),原则上不得新增授信(低信用风险业务除外);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不良率较高的行业,限制发展;对钢贸类行业明确规定客户数量不允许增加且贷款金额要逐步压缩。同时,建行明确提出要针对小企业生命周期,确定合理的客户换手率(如2013年明确要求小企业客户换手率不低于8%),重点退出主业不清、盲目扩张、脱离实体经济、管理混乱的民营企业。工行针对不同行业,实行差别化的准入标准。对投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电力等行业的小微企业不纳入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差异化管理范畴;对制造业、批发业等小微企业客户集中的行业,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对限制性行业中的优质客户,如核心企业的配套厂商、强担保客户放宽准入标准。中行注重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研判,通过对宏观经济、市场环境、行业风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中小企业业务目标行业的优先次序。3.业务流程中行和建行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等后台职能集中于小微企业经营中心,突出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的特点,一般5个工作日即可放款。两家银行实行小微企业信贷审批人员派驻制,审批权限基本下放至二级分行,审批模式为审批人单批或双签,单笔业务基本不用通过贷审会。区别于中行和建行的信贷工厂模式,工行部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审批权在二级分行,且实行审批制和审议制相结合的方式,但根据其规划,工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个贷业务审批权限要逐步上收至一级分行。

(四)信贷产品

近几年,各家商业银行积极适应客户需求,不断创新小微企业特色信贷产品。一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品牌不断丰富。银行同业加快产品整合步伐,将信贷产品、结算产品与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财富管理产品相融合,打造综合金融品牌。如建行形成了以“成长之路”为主打品牌,包括小企业速贷通、成长之路、小额贷和网络银行e贷通在内的四大类十余种特色产品;工行建立了中小企业客户的专属服务品牌“财智融通”,包括网贷通、易融通、小额便利贷和贸易融资贷四大序列17个产品;华夏银行打造了“龙舟计划”,针对小微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将服务方案分为“创业通舟”、“展业神州”和“卓业龙舟”三个系列,囊括传统信贷融资、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结算和财务管理等多项产品。此外,民生的“财富罗盘”、北京银行的“小巨人”也属于此类多层次、广覆盖的综合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品牌。二是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与互联网金融加速融合。部分同业纷纷顺应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积极推出电子商务融资产品。如工行、中行和建行均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了网络信用贷款、网络联保贷款等产品,客户可以通过网络自助进行贷款申请、提款和还款。三是建立低风险产品的授信放大机制。建行将现有信贷产品按照风险大小分为高、中、中低和低四类,对前三类产品,在计算客户授信额度时,按照1:2:3的比例放大授信额度,低风险业务不占授信额度,表外业务按净敞口占用授信。

(五)担保方式

主要同业纷纷重新审视小微企业风险特征,破除“抵押物崇拜”,注重第一还款来源,积极探索外部增信模式,不断创新担保方式。一是围绕商圈、商会的企业互助增信类担保创新不断加速。如民生银行围绕商圈、商会和专业市场发起成立了城市商业合作社、小企业俱乐部等机构,机构内部成员可通过互保、联保或以小企业互助基金担保(一般要求50家以上企业,募集基金1000万元以上)等方式获得授信,小企业互助基金发起人最高可获得10倍于基金的贷款。建设银行探索政府风险补偿金与企业互助增信相结合的模式,贷款企业通过缴纳一定比例助保金形成助保资金池,该资金池和政府风险补偿金共同作为增信手段,池内企业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信用贷款。二是围绕产业链核心客户的中小企业担保模式创新较为活跃。主要同业抓住供应链、产业链内资金较为封闭的特点,积极发展应收账款融资、发票融资、存货浮动质押、保理融资等业务,大力推广全产业链总体金融服务模式。如工商银行从自身核心客户入手,借助核心客户的产业链系统,对供应商的供货历史、合同履约能力等进行评价,供应链上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可凭借核心客户订单获得纯信用贷款。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杭州银行等推出了“加盟贷”、“连锁贷”等新型产品,依托大型连锁品牌对特许经销商的审核和考察,进行优质客户筛选,对于优势品牌的加盟商,适度放宽抵押担保要求。三是现金流类信用贷款产品发展较快。针对小微企业缺乏抵质押物的特点,主要同业基于掌握的客户结算量、交易流水等信息,创新出多款标准化信用贷款产品。(详见表2)

(六)风险管控

一是实施中后台集约化管理。中行和建行将贷后管理纳入小企业经营中心统一管理,并按照贷后管理流程设置预警监测、催收提醒、风险分类和资产处置等不同岗位,强调贷后管理的流程化、集中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二是注重现金流分析和“软信息”。建行通过加强与政府、核心企业以及优质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同时借助税务、海关信息查询等多种手段,强化对小微企业信息的收集和甄别,以降低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中行高度关注企业现金流和货款归行率,强调客户的结算配合度,力争成为客户的唯一结算行;民生银行重点围绕“一圈一链”(即商圈和产业链)做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把目标商圈内聚集的小微客户群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按照经营年限、收入规模等维度切分,有针对性地分别设计授信方案,同时通过抓住区域重点产业,依托核心企业交易信息,向其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打造特色产业链;中信银行重点发展“一链两圈三集群”(一链指供应链上下游,两圈指商贸企业集聚圈和制造业集聚圈,三集群指市场、商会、园区集群)的目标客户。三是建立风险管控系统。工行在信贷管理系统平台上开发了小企业信贷管理子系统,以满足小微企业贷款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要求;中行和建行引入了淡马锡小贷风险管理技术,建立起对小微企业“非现场监测为主,现场监测为辅”的分级预警机制;招行基于大数法则打造了决策引擎系统,运用风险识别和量化技术,对小微企业客户实现批量化风险管理策略;包商银行开发出基于现金流的单人单户分析技术,在授信审批环节对客户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逻辑交叉验证;泰隆银行开发了小微企业信贷系统和影像平台系统,并在系统中纳入“三品三表”等核心要素,二十年来泰隆银行不良贷款率始终控制在1%左右。四是运用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手段。部分同业将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引入小微企业贷后管理,按照区域、产品、行业和客户等不同维度进行限额和比例管理,并以此作为信贷结构调整和客户退出的依据。如建设银行将客户分为A、B、C三类,规定A类客户贷款余额占比不得低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20%,C类客户最高不得超过30%,A、B、C三类客户高风险产品的上限控制比例分别为90%、80%、70%;重点目标行业贷款余额占比不得低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50%。中行将客户按信用等级分为三类,给予了不同的授信额度上限并规定一类客户可以获得一定额度的信用授信。

2对农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转变经营理念,明确业务发展重点

一是转变业务发展观念。面对日益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和金融脱媒趋势,要切实树立大中小微客户协调发展理念,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提升至巩固农行县域业务领先地位和保持净息差优势的战略性地位,充分发挥农行的网点和人员优势,进一步加快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二是突出业务发展重点。重点支持优势产业核心企业或重点项目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地区产业集群中绩效居前的优势小微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优势明显、国家政策支持的节能环保型小微企业;区域重点商场、专业市场内的商贸企业;知名商品品牌的经销商或商以及资源优势突出、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资源型小微企业等。

(二)实现专业经营,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一是选取部分经济发达、信贷资源丰富的地区,按照“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队伍专业化、运作批量化、管理集约化”的原则,试点建设工厂化的小微企业运作平台。以二级分行为单位或在一级分行辖区内设立2~3个跨二级分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设置贷款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岗位,通过向中心派驻专业审查人员和独立审批人,集中办理辖内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二是针对业务量较少的地区,通过优化授权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方式提升业务办理效率。保持现有的业务运作方式不变,通过完善差异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授权体系,向二级分行和部分信贷管理水平较高的支行适度下放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权限,同时将评级、用信权限放至同一层级,实现“一次报送、一次审批”,通过“一体化”服务的方式来提升业务办理效率。

(三)优化制度流程,加强对业务发展的支撑

1.微型企业。对于授信额度50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建议比照个人贷款的流程发放。在信贷政策方面,不受现有行业信贷政策的限制,无需对客户进行分类;在评级体系方面,建议参照建行和美国富国银行的做法,设计独立的打分卡,打分卡从企业基本情况、实际控制人基本情况以及担保情况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经济资本计量方面,按照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经济资本系数计量;在业务流程方面,比照个人贷款的流程发放,简化报批资料,如实现小微企业上报材料表格化和标准化。2.小型企业。对于授信额度500万元以上的小型企业,建议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调整相关政策,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在信贷政策方面,一方面对已实行行业分类和“两高一剩”行业的企业,制订差异化的小微企业行业准入标准,同时对各地具有竞争优势的小企业产业集群,采取总分行联动方法,制订区域信贷政策,确保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引导区域小企业业务发展;在评级体系方面,在现有模型评级基础上,考虑小企业的不同行业特性,区分不同敞口,在指标设计上,充分考虑小微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的特点,重点关注小微企业“三品三表”等非财务信息;在业务流程方面,调整审批权限,按照“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的原则,将小微企业客户评级、分类、授信、定价审批权限尽量集中到二级分行层级解决。

(四)加快产品创新,建立小微企业业务专属品牌

一是构建小微企业业务专属品牌。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整合各条线资源,建立包含小企业信贷、资金结算、法人代表财富管理等一揽子综合服务的专属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品牌,并将现有产品整合优化为统一品牌下的伞形产品体系,实现产品线、产品箱的集中宣传推广,提升农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品牌形象。二是加快产品创新。针对农行产品线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基于产业集群、商圈、供应链和资金链的产品研发,加快信用贷款和电子商务融资产品开发,同时,适度下放产品创新权,鼓励分行研发小微企业区域特点产品,并择优在全行推广。三是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推动产品、流程和机制创新,以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循环贷款等适应线上运作的产品为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和小微网商开设网络“融资超市”,积极推进互联网渠道建设。四是推动产品“套餐化”组合营销。按照出口型、生产性、服务性、贸易型企业设置产品套餐,套餐中设置基础产品和扩展产品,通过差别化定价引导客户选择套餐组合,形成交叉营销的长效机制。

(五)强化科技支撑,完善风险管控手段

一是建立差异化的贷后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开发标准化、表格化的贷后管理统一模板,对贷后监管的环节、重点、频次、形式等予以规定,实现小微企业的标准化贷后管理;另一方面要侧重于非财务因素,如法定代表人个人资信状况、企业经营年限、企业实物资产、生产销售信息、结算账户现金流等。二是完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围绕小微企业核心风险特征,逐步推动贷后管理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征信系统和税务系统等内外部系统的对接,实现对客户账户往来、资金流向、信用卡消费与还款及纳税数据的动态监控和实时预警。三是构建以信贷资产组合管理为基础的客户结构主动调整机制。加强区域、行业、产品、客户多维度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农行风险偏好对目标行业贷款结构、产品风险结构、客户区域分布结构等进行限额或比例管理,并以此作为客户结构调整和潜在风险客户退出的依据。

(六)牢固树立收益平衡风险理念,强化定价管理

一是强化定价目标管理。充分考虑小企业业务的高风险特点,坚持“量价平衡”的经营方针,在收益有效覆盖风险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区同业竞争、客户可接受程度等因素,确定差异化的定价目标,充分发挥小企业业务的定价优势,提升对全行NIM的贡献率。二是建立客户综合回报定价机制。建立以客户综合贡献度为基础的小企业浮动定价制度,综合考虑客户产品覆盖情况、农行交易结算情况和存款贡献等进行定价浮动,对合作时间较长、综合回报高、交易结算稳定的客户实行优惠定价。

(七)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篇7

关键词:担保集团;内部控制;公司内部治理;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11-0054-09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金融支持模式是信用担保方式(刘志荣,2009)。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和2008年国家五部委先后针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颁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架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权威性文件。可见,内部控制在国际社会受到普遍重视。而担保业属于高风险性行业,风险防控是担保企业的第一要务。企业内部控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它侧重于从风险控制的方式和手段角度来说明风险控制。企业集团则使风险规避成为一种可能。在这种风险规避机制的运转过程中,内部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为防控担保风险,采用集团运作方式将有利于整个集团担保风险控制。

一、文献述评

国内外内部控制的概念大多由实务界,特别是审计和经济监管组织所界定,它更多的是站在审计和监督的立场考虑如何理解和评价现存的或正在运行着的内部控制制度。学者迈耶尔(Maijoor,2000)认为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三个渠道:审计流程视角、组织管理视角和个体行为视角。最多的是审计角度,其特点是纠错防弊。学者杨胜雄(2005)指出,若要使内部控制真正成为公司的一种基础性制度,内部控制理论必须首先打破局限于会计与审计领域的传统认识,从整个社会与组织运行高度来重新审视内部控制原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从组织管理角度考察内部控制的权力制衡作用,以及如何在现有的委托制度下保证方的尽责,这就又涉及社会和个人的行为控制。例如,拉芳德和尤(LaFond和You,2010)认为内部控制不能阻止欺骗,但它使得欺骗容易被察觉以及更难做假。内部控制所能做的是改变激励。另一方面,现有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单个法人企业,对集团内部控制研究显得不足,且缺乏经济学理论支撑。

综上所述,有关担保集团内部控制及其机制,尤其是从组织和人的角度研究担保集团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仍十分缺乏且不深入。在担保企业实务界,发达国家的担保机构绝大多数以国家投资经营为主,商业性担保机构比重很少。在我国,除KZ担保集团有一定实践经验外,国内其他担保机构并没有关注这个领域,学术界研究重点也没有放到这个领域。因此,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将从组织管理和人的行为视角,按照美国案例研究专家应(Yin)博士和艾森哈特(Eisenhardt)教授有关案例研究的程序,探讨担保集团企业是如何对下属子公司进行内部控制的,及各子公司内部是如何进行内部控制的,并对其产生原因给出合理解释。

二、理论框架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进一步梳理,发现与本文研究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观点有:黄晖(2006)提出,除了在担保业务流程及控制两方面加强内部控制,还应从组织规划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推行岗位不兼容和职责分离、授权审批、内部审计稽核监控、内部控制的电子化建设等方面强化内控制度。陈昌义(2009)提出应从“人”的角度,即人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探索风险控制问题。同时,他还初步建立了担保合谋博弈模型,对担保机构内部道德风险的控制进行研究分析, 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担保机构建立内部道德风险控制体系提出建议。孙刘成(2010)强调应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和业务受理控制,严格控制担保行为。严叶华和郑军(2011)提出强化控制环境,建立健全组织内部控制框架;制定内控指数,加强风险评估等建议。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与现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提出为控制担保风险,在组织结构上应采取直线职能制和矩阵制组织结构相结合的模式,从集团内部的公司内部治理和集权分权的风险防控的角度来研究担保集团对下属子公司内部控制,从子公司内部公司治理、担保业务链的人员风险防控的角度来研究子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案例研究侧重探讨“如何(how)”或“为什么(why)”的研究问题(应,1994),它可以更为清晰地观察事物发展的过程及其背后的规律(艾森哈特,1989),同时可以使研究者保留显示有意义的特征。应(1994)认为,若单案例研究中包含若干嵌入式案例,也可以视同多个小案例。因此本研究在形式上虽属于嵌入式单案例的研究,但可以视为多案例研究。这提高了本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度。此外,艾森哈特提出选择的案例数量一般为4―10个,结合本课题投入经费和研究需要,本文确定了8个案例(1个集团总部,7个下属子公司),并遵循了案例研究的复制原则(应,1994)对理论研究框架进行描述性和验证性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企业的选择

本文选择中国KZ担保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理由有如下几点:

1. 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佩蒂格鲁,1990)。与以统计学为研究工具的实证研究对大样本量的要求不同,案例研究要求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我国商业性担保机构中,KZ集团采用集团发展模式已有多年的经验,在全国各省市已开办近20家担保机构(子公司),曾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性民营担保集团。

2.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选择什么样的案例、案例的数目与要研究的理论紧密相关,选用案例是根据它们是否特别适合发现和扩展构念之间的关系和逻辑来决定。KZ集团培养出来的各级管理者和业务人员都是严格按照担保业务的要求进行训练的,这些骨干有着多年的管理经验或业务操作经验,因而有利于本文构建理论的验证和修正。

3. 管理咨询的研究机遇。课题组前期对KZ担保集团进行了5年的实地跟踪研究,为该集团全面进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设计,对其集团化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

4. 多人的调研团队可以减少研究者个人的偏见和主观性(毛基业和张霞,2008)。在2008年咨询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由集团公司董事长直接领导,组建了研究团队,并于同年5月至8月,分两阶段对KZ集团和下属7个子公司进行了637人次的调研访谈。在调研前,还以集团名义向下属7个子公司专门下发了文件,要求各子公司密切配合课题组的调研工作。这些措施切实保证了课题组调研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

(二)资料(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资料和数据来源包括:(1)KZ企业网络信息(含企业内部商业邮箱所涉及的资料)。(2)公司档案与制度。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对KZ集团下发的有关各种管理制度档案和文件进行了仔细的研读。(3)访谈时所填写的问卷和调查表以及访谈录音资料。课题组分成5个小组先后分别对KZ集团以及分布全国主要大城市的下属7家子公司进行了两轮系统全面的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集团及子公司的高管、主要部门经理、业务人员、二线管理人员,填写了大量的问卷和调查表,并经访谈对象同意对主要人员进行了录音。阶段性访谈结束后,及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总结,保证了资料数据的真实完整性。(4)访谈调研中的直接观察和参与性观察。(5)《中国担保》等出版物和相关研究文献。通过以上渠道,把案例研究建立在几个不同但相互印证的证据来源上(证据三角形),研究结果或结论就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和解释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案例研究的有效性。

(三)资料(数据)分析

案例研究是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连接实现可验证的、相关的、有效的理论发展(艾森哈特,1989),而真实可信的经验事实则是理论构建的基础。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 斯特劳斯和科尔宾,1998)对访谈问卷和调查表等多种来源的资料数据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后,从大量访谈资料中提炼典型关键语句,通过逻辑推理演绎来论证理论框架。

1. 分析单元。孙海法和朱莹楚(2004)认为案例研究的分析单元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组织或社区。主要取决于研究问题,选择适当的分析单元可以使案例研究效率显著提高。本文的分析单元为KZ集团企业(总部)及其下属子公司,主要涉及它们的组织内部控制管理活动。

2. 类目建构与编码。在确定了分析单元的基础上,对访谈资料中定性材料进行归类与编码工作,目的在于使得观点的说理更有说服力,或者使模式和命题的发现变得容易。因此,先对资料来源进行编码。第一步,对于访谈和观察所获取的归为第一手材料,并规定编码规则为:集团层面的资料编码为G,子公司表示为S,下属子公司高管层的资料编码为S1,子公司部门经理中层干部的资料编码为S2,业务经理和风险控制经理的资料编码为S3,其他一般管理人员的资料编码为S4。地域编码为:深圳SZ,上海SH,北京BJ,厦门XM,广东GD,长沙CS,河北HB。比如,北京子公司高管的谈话记录则表示为SBJ。第二步,从公司网站和商业内部邮箱获取的资料、公司各类文件和制度、有关参考书和文献资料等都归为第二手资料,并统一编码为SH。对于相同资料来源相同或相近意思表达的,只统计一次。第三步,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所包含的具体研究问题进行频次分析,其目的在于,一个类目的关键语句被多次提及,那么该关键语句所描述的事件行为就越可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意义。课题组将访谈录音转化成文字材料,再将访谈的书面笔记材料进行了上述数据资料处理,并对各级编码中关键语句出现的频次进行了统计分析。第四步,为了核实资料数据是否如实反映了情况,课题组将归类的初步结果反馈给KZ集团及子公司。对方审查确认了归类和编码的真实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四、案例分析

(一)担保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

学者孟焰和朱小芳(2004)认为法人治理系统、经营监管系统、控制与激励系统是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系统的鼎立三足。本部分将围绕集团层面的公司治理、集团与子公司集分权、集团对子公司内部控制方式三大类问题,并针对每大类问题下的具体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及调研资料对上述担保集团内控理论框架进行检验性分析。

1. 集团层面的公司治理。李晓妮和马慧(2009)认为,公司治理主要侧重于处理约束、监督与激励问题,处于企业控制系统的较高层次,而内部控制侧重于企业各项具体活动的控制,主要解决经营管理部门的决策与执行问题,处于企业控制系统的较低层次。国内外很多有关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关系的研究表明,强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相关的关系。

针对本文具体研究的问题,首先,在股东组成上,除KZ集团原股东和10%―20%比例的政府股东外,还包括美国花旗银行亚洲投资公司等外资股东。课题组了解到,在股东的义务方面普遍存在股东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的现象。正如北京子公司和厦门子公司总经理描述的,集团股东要享受子公司的盈利,而一旦发生担保代偿,则完全归由各子公司自己负担,股东不承担任何风险。其次,KZ集团的子公司一般都分布在全国各地,因此集团各方股东很难直接参与下属各子公司的股东会以及日常的经营管理。也如广东子公司一位部门经理所言,集团股东在子公司层面是缺位的。为解决集团股东在子公司缺位所产生的委托方面的道德风险,集团曾向各子公司委派执行董事,但执行结果如上海子公司总经理所说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向子公司派驻执行董事,并不是建立在真正的“三会”治理基础之上,加上没有制度指引,而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董事同时负责了部分经营管理工作,容易混淆监督和经营管理的职责,并导致与总经理之间的工作冲突和关系紧张,故执行了两年后不得不终止。本文认为,为解决集团股东在子公司缺位的问题,可以考虑吸纳当地股东加盟的办法。子公司所在地的股东可以解决对子公司高管层经营管理的监督和控制。再次,集团对子公司总经理的选拔培养问题有两种:其一,采取集团委派方式;其二,采取子公司内部提拔方式。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的理论,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从内部进行提拔。广东子公司一位部门负责人说:各子公司总经理人选的确定采取“空降兵”的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熟悉当地业务,建立业务上的人脉关系。

2. 集团与子公司集权与分权。由管理学可知,集团与子公司集分权程度与对子公司公司治理的要求是成反比关系的。即:子公司经营管理决策权若高度集中在集团总部,则对子公司公司治理要求可以放低些,反之必须高些或严格些。同时,集团与子公司集分权程度与组织结构关联也有很大关系。根据调研了解到,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集分权问题尤其体现在要处理好业务运作、人力资源管理和资金管理三方面。从对方调研回答问题出现的频次看,达到了69人次,也足以说明该类问题的重要性和典型性。

(1)业务运作工作。主要涉及市场营销、业务操作及其业务风险控制体系,它与集团两大管理中心――经营管理中心和风控管理中心,以及子公司三个部门――营销部、业务部和风控部存在工作关系。在营销方面,应建立集团总部、子公司高层、部门中层及基层人员分别对应各银行的总行、分行、支行的分级分层次的立体营销模式,从而争取银行业务来源和银行授信额度。正如集团总部经营管理中心负责人所言,集团主要针对银行品牌营销,经营管理中心应对各银行的总行的营销工作,子公司则以对当地银行的产品营销为主。在业务操作方面,应采取子公司“块管理”的分权模式,充分授权给子公司。这一观点也被集团经管中心负责人所证实。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子公司80%的业务必须集中在集团进行最后评审决策,这就大大降低了业务运作的效率。集团风控中心负责人认为,控制风险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业务发展和效率提高才是最终目的。在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由于担保风控与业务操作是紧密相连的,风险控制是担保业第一要务的要求决定了对于风控应该采取集团“条线式的集权管理”的模式。广东子公司一位部门经理认为,由于集团股东在子公司层面事实上是不到位的,尤其应加强风险控制制度,合理授权。

(2)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也属于国际COSO委员会有关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方面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担保实践来看,对人员风险的控制,尤其对各级人员道德风险的控制是担保企业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冯均科(2002)认为,管理活动的控制侧重于以人与人(或岗位与岗位、部门与部门)关系为界面,从内部控制的本来意义看,它更应成为控制的重点。张砚和杨雄胜(2007)认为,目前的内部控制研究确实忽视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和控制。而KZ集团的实际情况是,各级人员的招聘、培训与晋升使用有比较完善的制度规范。主要问题在于制度执行力不到位,个别子公司存在比较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和子公司总经理权力过大及滥用权力的问题。如集团综合部负责人所说,对子公司人员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条块结合”的模式。对子公司高管(总经理、副总和总助)的任免权应以集团的条线管理为主。而对中层干部(部门经理)应采用子公司任命的“块管理”分权模式,并报集团审批;对基层员工应采用子公司任命,并报集团备案的“块管理”分权模式。

(3)资金管理工作。内部控制更多是侧重审计的纠错防弊和会计资金安全方面的研究(加文,2009;巴拉,2010)。审计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实质上是管理控制中的“管理信息控制”部分(杨雄胜,2005)。KZ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的集分权是采取全面调度管理资金的制度。这样既能满足各子公司对资金的需要,又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上海子公司部门经理曾说,资金由集团统一调度管理有利于提高利用效率,防止子公司挪用、占用资金。广东子公司的一位财务人员认为,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应归集团财务中心管理,不应分30%归子公司总经理管理。

3. 集团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方式。(1)制度控制。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就是母公司对其拥有控制权的子公司实施的一系列控制关系的制度安排(潘爱玲和吴有红,2005)。深圳子公司总经理认为,应建立严格的集团检查制度。而广东子公司部门经理则认为,集团应该统一制度,不应各子公司有自己的制度。作为担保项目风险控制重要手段之一的“区域评审官”制度,是集团总部派驻各子公司、把控项目风险的重要措施。如北京总经理总结的,由于执行董事在KZ集团实行效果不好,而区域评审官作为内控的一个节点,取代了执行董事职能,对风险控制起到一定作用。 (2)监督控制。监督也属于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一。一般来说,在涉及企业不同层次主体确定的责任目标实现时,应以监督的方式形成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产生的本源就是委托问题,同时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是内部控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要通过监督方式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袁等(Yuan等,2007)研究认为,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公司应该加强公司治理的监控系统来防止高管受到道德风险的引诱。目前KZ集团对子公司采用四种监督方式:区域评审官制度,通过区域评审官来收集基层对集团意见反馈,通过办公网络OA系统上传下达有关业务信息,视频会议。

(二)担保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

1. 担保子公司内部治理。一般来说,在涉及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和企业内部各分工主体的利益被侵蚀时,应以制衡的方式形成内部控制(谢志华,2009)。在KZ集团下属子公司,由于政府股东和国外股东一般都不直接参与到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来,因此,各子公司的实际经营管理者中没有股东。所以,股东会也是在集团层面上召开。各子公司的董事主要由外资股东、政府股东及集团层面的高管人员担任,一些子公司中由1名高管担任该公司的董事。董事会决策方式与股东会决策方式一样,主要集中在集团层面。另外,据调研了解,各子公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责。各子公司虽然都是独立的法人组织,但其公司治理效果,与真正的独立运作的担保公司法人组织是有差异的。因此,目前KZ集团子公司内部公司治理是不完善的。从回答频次只有8人次表明目前确实仍没有有效的办法予以解决。

2. 高管与经营班子日常经营决策权力制衡与方式。谢志华(2009)认为,企业组织关系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本质,而内部控制的本质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制衡决定内部控制的结构:在企业进行任何事项、行为时,必须设立牵制或制约着的两极,相互制衡的两极必须处于平等的地位。由于KZ集团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监事会缺位,公司经营管理层高层人员配备方面和高层决策模式方面均缺乏制衡机制,从而导致子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特别体现在对经营管理层的制衡机制欠缺。集团一位负责人描述:很多子公司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闭环模式,即没有严格地检查,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各子公司有监督督导制度,但执行程度不高,“制度归制度,做归做”。各子公司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模式,合理划分权力,适当增加监督机制,上下级内部机构相互监督。制度严格按考核方案来加强硬性约束,通过经济手段来强制执行,或通过对制度执行情况打分来考核。

3. 子公司担保业务链中的人员风险防控。内部控制主要是人的控制,其控制主体是人,其控制过程中被控制的对象也主要是人的活动,内部控制程序最多只能控制人员的行为,却无法控制其动机。在担保业务链上的人员风险的防控对于防控担保风险至关重要。在担保业务链上容易出现人员风险的主要环节包括:业务经理(A角)和风险控制经理(B角)尽职调查,子公司对项目的评议和集团对项目的评审,以及保后监管。从回答问题的频次达到107次充分说明该类问题普遍性。特别是前两个业务环节分别达到45人次和49人次,说明存在问题的严重性。

(1)项目的尽职调查环节。企业最大的风险来源在于经理人的失控而非其他,若不注重员工的道德情操培养,也很可能会出现有令不行的失控状况(周晓蓉,2002)。如集团一位负责人所言,员工在职业道德方面应加强。在防控A角和B角的人员风险方面,深圳子公司业务部门经理和广东子公司总经理的经验是,A角先去企业调查,A角提交资料后,在正式调查企业的财务凭证等资料时,A角和B角都必须再次前往进一步调查。其中B角是防止A角道德风险的第一道关卡。同时,为激励和约束B角对业务审核的合规性,北京、深圳和广东子公司的经验是,B角可从通过评审的项目中提成一定比例,最好是10%―15%,以解决B角的动力问题。但比例不可过高,因为B角与业务利益关联过大会导致与A角串谋。另外,对于担保金额超过一定数额的项目,北京子公司的做法是总经理和区域评审官必须亲自到场视察。这也可作为第二道关卡来防止A角和B角间的串谋。

(2)项目的评议和评审环节。由于监督的专业性,监督主体应由企业内各分工者的专业主体进行(谢志华,2009)。当项目经过A角和B角的尽职调查,公司认为项目基本符合担保的条件,会推荐到子公司的评议会进行专家集体审查。而对于担保金额超过集团授权范围的项目,则需要进一步上报集团,进行集团层面评审会的审查。在这两个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委本身的业务素质和对担保风险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正如广东子公司部门经理所言,评委大多是财务会计专业,对担保业务不一定内行,而对担保业务本身了解不够。因此,为提高评委本身的评审能力,集团一位经营中心负责人认为,评委必须要做过一段时间的业务,并知道客户需要什么。通过评委对已经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的剖析,提高其评审水平。集团应责令评委深入A角的一线,现场观摩,现场接受指导,并辅以培训提高。上海子公司总经理还提议,在金融行业从业不满10年的不能做评委。同时,为促使评委认真审核项目,北京和上海子公司的总经理都认为,应对评委的评审质量进行考核,将其评审效果与其绩效挂钩。

(3)项目的保后监管环节。在保后监管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每位业务经理往往同时进行若干项目,当一个项目通过评审,银行放款,同时办理反担保手续后,A角往往忽视对受保企业的经营状况检查。从而,受保企业在后期出现经营恶化的情况,A角很可能缺乏警惕性。这可能是A角的个人精力和工作能力有限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其责任心不强造成的。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防控这两方面的人员风险问题。厦门子公司部门经理和业务经理体会到,保后监管工作比较烦琐,A角不重视保后监管环节工作,影响A角对新项目的前期操作。为此,北京子公司的成功做法是,保后监管阶段由风控部的部分B角成立业务操作部,由他们专门负责项目后续监控工作,直至项目顺利解保,以使得A角能集中精力开展前期业务。

五、研究结论与理论贡献及管理实践启示

(一)研究结论

1. 在公司治理和权力制衡机制方面,担保集团母公司应着重通过设立并加强独立董事监督作用来制约内部董事权限;子公司层面可通过吸纳当地股东来解决集团股东在子公司缺位的问题,同时在建立健全“三会”基础上完善执行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对子公司总经理的遴选,同等条件下内部选拔的效果要优于集团母公司委派。

2. 在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机制方面,为应对担保风险控制的要求,应采取整个集团矩阵结构与子公司直线职能制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在担保业务风险控制方面,采取集团控制的“条线管理”模式。即,通过在子公司设立“区域评审官”,加强对子公司担保风险的监控,并在适当扩大集团对子公司的授权额度前提下将风险控制权力适度下移给子公司;在担保业务方面,宜采取担保子公司自主管理为主的“块管理”模式。且通过经营管理团队强化集体对业务把关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采取集团的“条线管理”模式,对中下层管理人员采取子公司自主的“块管理”模式。在担保子公司市场方面,从集团经营管理中心到子公司高管、市场部负责人及一线业务经理应分别对签约各银行总行、分行和支行建立多层次营销模式。在财务管理方面,集团应采取“条线管理”资金集中调度模式。

3. 集团对子公司内部控制的方式方面,“区域评审官”制度有利于集团对子公司进行风险监控;在监督控制方面,应综合采取“区域评审官”监督、办公网络OA系统、视频会议和集团委派人员到子公司调查的方式。

4. 在担保业务链的人员风险控制方面,在尽职调查阶段应通过设计机制杜绝业务经理的道德风险,并采取激励措施调动风控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在评议和评审阶段,应强化评委的把关作用,要在把控好担保风险的基础上增加有效担保业务量,进而以众多的盈利项目弥补少数的担保业务损失;在保后监管阶段,主要应解决好业务经理开展新业务和已承保业务的后续管理关系,加强对受保企业后续的经营状况的跟踪和监控。

(二)理论贡献和实践建议

现有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理论及研究难以对担保集团内部控制的现实问题予以解释,而本文是从集团和子公司两个层面对其内部控制问题展开研究的。理论贡献体现在:

1. 在已有的集团内部控制的研究中,潘爱玲、吴有红(2005,2006)是从集团产权关系的视角对集团内部控制问题进行研究的。本文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侧重从组织管理和人的行为视角,对担保集团对下属子公司内部治理、集权分权、内部控制方式等问题,结合担保集团企业实践经验和反映的问题进行阐释,在集团和子公司两个层面验证或修正了本文的理论框架。

2. 在已有的单体担保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中,孙刘成(2010),严叶华、郑军(2011)和黄晖(2006)虽然对担保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初步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深度均不够,远没有揭示出其内部作用和影响。而本文则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从组织管理和人的行为视角,从子公司公司治理的权力制衡、高管经营层决策的权力制衡和决策方式、特别是担保业务链主要环节人员的风险控制揭示出内部控制的作用机制,并在子公司层面验证或修正了本文的理论框架。

本文对担保实践管理的启示是,由于本研究是建立在规范的案例研究基础上,丰富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和数据对担保企业实践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具体体现在:

1. 从担保集团总部的层面采取类似“区域评审官”制可能是解决集团股东缺位以及监事会监督作用缺失问题的办法之一。

2.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采取“条线管理”和“块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可以较好地处理集分权问题。

3. 在担保子公司日常经营决策权力制衡与方式方面,应采取民主集中制及民主商议的方式予以决策,这样可以限制权力的滥用。

4. 在担保业务链的人员风险控制方面,尤其要注意在尽职调查和项目评议评审环节对有关人员风险的防范。

(三)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后续研究可从两方面展开:其一,继续探讨其他担保集团的内部控制问题,包括不同性质类型(国有政策性担保,合资性质担保和民营商业性担保)的担保集团;其二,如研究条件许可,可考虑采用定量的实证研究,以此对本文的理论框架和主要观点进行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Maijoor,S.2000.The Internal Control Explo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4).

[2]Akresh,Abraham D.2010. A Risk Model to Opine on Internal Control[J]. Accounting Horizons,24(1).

[3]Huang,Hua-Wei.2009.Sarbanes-Oxley section 404 compliance; Recent changes in US-traded foreign firms' internal control reporting.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Bradford,24(6).

[4]Mitra,Santanu.2009.Pervasiveness,severity,and remedi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material weaknesses under SOX Section 404 and audit fees[J].Review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8(4).

[5]Altamuro,Jennifer. Beatty,Anne.2010.How does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 affect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49) .

[6]LaFond,Ryan. You,Haifeng.2010.The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improvement act, bank internal control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49).

[7]Eisenhardt K M.1989.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4(4).

[8]Pettigrew A.M.1990.Longitudinal Field Research onChange:Theory and anization Science,1(3).

[9]Van Maanen J.,1988,Tales of the Field,Chicago:Uniersityof Chicago Press.

[10]Gavin,Thomas A.2009.Internal Control Assessments Improve Transparency of Private Company Reporting[J].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9).

[11]Barra,Roberta Ann.2010.The Impact of Internal Controls and Penalties on Fraud[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4(1).

[12]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 2007,(10).

[13]潘爱玲,吴有红.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功能和关键控制点――一个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东岳论丛. 2006,(3).

[14]潘爱玲,吴有红.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及其应用[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8).

[15]张砚,杨雄胜.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审计研究. 2007,(1).

[16]潘爱玲 ,吴有红.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要素构成及产权关系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1).

[17]黄晖. 浅谈担保公司的内部控制[J].会计之友,2006,(5).

[18]陈昌义.担保企业业务风险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完善研究[D]. 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9.

[19]罗建华,陈昌义.担保企业内部道德风险控制的博弈分析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9,(4).

[20]孙刘成.担保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0).

[21]严叶华,郑军. 关于担保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2).

[22]Robert K.Yin.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3]毛基业,李晓燕. 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10)综述与范文分析[J].管理世界,2010,(2).

[24]李茁新,陆强. 中国管理学案例研究:综述与评估[J]. 科研管理. 2010,(9).

[25]孟焰,朱小芳. “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专题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04,(8).

[26]冯均科. 关于COSO报告内部控制框架的一种理论修正[J]. 中国软科学,2002,(2).

[27]谢志华. 内部控制:本质与结构[J].会计研究.2009,(12).

[28]周晓蓉.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探讨[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2,(7).

A Case Study on the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of Guarantee Enterprise Group

LI Tiening LI Yong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ngement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Hunan 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