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贯彻实施新修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通知 食药监药化监〔20xx〕74号 20xx年06月14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
国务院修订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xx年4月23日公布实施。为贯彻落实《条例》,规范我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格规范疫苗销售和采购行为
疫苗生产企业对其生产、配送的疫苗质量依法承担责任。向我国出口疫苗的境外疫苗厂商应当在我国境内指定一家机构,统一销售该厂商进口的全部疫苗,代表该厂商履行《条例》规定疫苗生产企业的全部责任。该机构应当向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备案要求见附件。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将备案信息在其政务网站公开。
疫苗生产企业只能将用于预防接种的第二类疫苗销售给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含承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销售活动应当严格遵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称药品GSP),切实加强疫苗的有效期管理,防止过期疫苗进入使用环节。生产血液制品和进行临床研究所用疫苗,使用者可直接向疫苗生产企业采购,生产企业应严格审核,并做好销售记录。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购疫苗。第一类疫苗的疫苗计划、分发供应管理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执行。第二类疫苗采购计划由接种单位提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总后逐级提交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组织全省集中采购,确定中标的生产企业、品种、规格、价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疫苗生产企业签订采购供应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
承担国家医药储备任务的药品经营企业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有关政府部门的指令进行储备疫苗的收储和调用。
二、严格过渡期疫苗流通管理
(一)疫苗生产企业应当尽快做好疫苗销售和配送各项准备,积极配合有关机构将疫苗纳入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集中采购,及时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销售第二类疫苗。
自《条例》实施之日起,原疫苗经营企业不得购进疫苗,原疫苗经营企业和疫苗生产企业不得将疫苗销售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
(二)尚不能利用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采购的省份,第二类疫苗参照现有的第一类疫苗采购模式进行采购。对于尚未完成集中采购但急需使用的第二类疫苗,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直接向疫苗生产企业订购。自发文之日起,不得采购单一成分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作为第二类疫苗推广使用。
在此期间,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配送企业,可以参照第一类疫苗配送方式通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冷链系统进行配送。
(三)原疫苗经营企业在20xx年4月25日前已购进的第二类疫苗可继续销售至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其进行供应。原疫苗经营企业20xx年1月1日起必须停止疫苗销售活动,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注销《药品经营许可证》或核减疫苗经营范围。
(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20xx年4月25日前已购进的第二类疫苗,在20xx年12月31日前,可按照逐级供应方式供应。
三、严格落实疫苗配送管理
疫苗生产企业直接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送第二类疫苗,或者委托具备冷链储存、运输条件的企业配送时,应当严格遵守药品GSP相关要求。疫苗生产企业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签订的采购合同中应当明确实施配送的企业、配送方式、配送时间和收货地点。
疫苗生产企业委托其他企业配送第二类疫苗的,应当严控配送企业数量,并对配送企业是否具备冷链储存、运输条件及执行药品GSP的能力进行严格审查,与配送企业签订委托储存、运输合同,约定双方责任和义务。配送企业应当书面承诺随时接受委托方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遵守药品GSP相关要求,不得将所接受的委托配送再次委托。
疫苗生产企业应当将所委托的配送企业情况分别报告生产企业所在地、疫苗储存地和配送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附委托配送合同复印件、对配送企业审查情况和配送企业承诺书复印件。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将配送企业接受委托相关信息通报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购第二类疫苗后,供应给本行政区域的接种单位。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储存、分发、供应记录,相关资料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四、严格落实疫苗冷链和追溯管理要求
疫苗生产企业和配送疫苗的企业储存、运输疫苗时,应当按照药品GSP的要求,确保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采集冷链储存、运输数据真实、原始、完整、准确,保证疫苗储存、运输环节全程不脱离冷链控制。对疫苗装卸、交接等情况下的温度控制要求应在验证基础上作出规定。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应当遵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在疫苗储存、运输的全过程中按要求定时监测、记录温度,保证疫苗质量。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应当索要疫苗销售方和配送方储存、运输过程的温度监测记录,记录可以为纸质或可识读的电子格式。对不能提供温度监测记录或者温度控制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接收或者购进,并应当立即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计生部门报告。对采用冷藏箱或冷藏包运送到接种单位的,要查看冰排状况及冷藏箱或冷藏包内的温度表,并做好记录。
疫苗生产企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药品追溯体系建设要求,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疫苗追溯体系,如实记录疫苗销售、储存、运输、使用信息,实现最小包装单位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可追溯。配送疫苗的企业应当按生产企业要求如实记录储存、运输环节信息。在疫苗全程追溯信息化体系未建成运行前,可使用现有的记录方式达到追溯要求。
五、严格规范疫苗使用管理
接种单位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记录疫苗的品种、生产企业、最小包装单位的识别信息(或批号)、有效期、接种时间、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受种者等内容。接种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可以收取服务费、接种耗材费。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发现包装无法识别、超过有效期、脱离冷链、来源不明等疫苗,应当逐级上报,其中第一类疫苗上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第二类疫苗上报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述疫苗统一回收至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监督下销毁,并保留记录5年。
六、强化疫苗流通和使用的监督检查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疫苗生产和配送企业销售与配送疫苗执行药品GSP情况进行检查,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储存、运输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情况进行检查,查验温度监测记录。发现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时,可以抽取样品,并按国家有关规定送检。检查和检验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县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将接种单位变更情况及时告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将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同级卫生计生部门。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按照《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的要求,组织对疫苗生产企业、配送疫苗的企业执行药品GSP情况进行飞行检查,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储存、运输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情况进行飞行检查。检查结果按规定公开,并将发现的相关问题通报卫生计生部门。对拒绝、逃避、阻碍、对抗检查的,依照《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做好疫苗购进、供应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否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购疫苗,是否索取疫苗储存、运输全过程温度监测记录等相关资料。检查接种单位接种记录是否完整,保存期是否符合《条例》要求。
七、加强预防接种和疫苗管理能力建设
(一)省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在20xx年12月31日前将疫苗采购工作全部纳入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立疫苗采购专家库和规范、高效的采购流程,通过集中采购形成价格竞争和谈判机制。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通过《条例》实施,加强疫苗冷链设备建设和管理,确保疫苗的全程冷链运转和记录完整可追溯。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区域共享,提高预防接种和疫苗冷链管理水平。
篇2
1 现状
1.1 疫苗的流通模式
在《条例》颁布实施以前,作为全市疫苗供应的主渠道,市疾控机构的疫苗来源主要是省疾控机构,再按规定逐级向县级疾控机构、市区接种门诊、乡镇卫生院调拨分发供应。但一些县(市)疾控机构和部分乡镇卫生院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存在违反规定从其他非正规渠道购进疫苗的现象。
从近年的监督情况看,一类疫苗政府保证了充足的数量、且接种时不允许收费,因无利润空间可言,未发现有无证经营的现象;二类疫苗因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就存在不规范或无证经营、接种的现象,近年来市卫生部门开展了多次专项检查,查处了多起接种单位和个体诊所从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购进、接种二类疫苗,从中牟取暴利的事件。
1.2 疫苗冷藏运输与贮存的情况
我市从疾控系统内分发供应的疫苗能保证冷链的完整,具备符合规定的冷藏贮运设施和条件。但从药品公司购进的疫苗,存在着疫苗在冷藏贮运环节上不能保证或不能完全保证冷链完整的状况。
1.3 疫苗监督管理
《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前,卫生系统一直履行对疫苗的监管职能,具体工作也主要是由疾控机构承担,工作依据是《药品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和《预防用生物制品生产供应管理办法》,且主要是依据后者开展工作,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他们的监管对象主要针对卫生系统内的疫苗使用单位。《条例》的颁布实施后,对疫苗的监管工作有一定改变,药监部门负责对疫苗流通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对疫苗使用的监管,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开展疫苗的监管工作。
2 当前疫苗流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疫苗流通监管问题
《条例》规定,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控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疫苗,也允许具有疫苗经营资质的药品批发企业经营。这意味着疫苗流通由各级疾控机构逐级供应的局面被打破,基层接种单位有了一定的自主疫苗购买权,这无疑对疫苗的应用及新疫苗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但这是一把双刃剑,新问题接踵而至,其中,对疫苗流通的监管尤为困难。
《条例》施行前,疫苗流通渠道很简单(省疾控-地、市疾控-县疾控-接种单位),冷链运输、储存整个过程记录都很完整,接种单位的疫苗是从哪里进的、哪个供销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以查得很清楚,监管起来也比较容易。但疫苗市场放开后,供应渠道多头,接种单位和生产企业是“自愿结合”的方式,基本是谁的价格低,就买谁的。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个接种单位使用的同一种疫苗,很可能从一家或多家销售单位进货,这样就会给监管体系造成一定的困难,倘若发生了问题,也会因为进货渠道复杂、痕迹管理资料记录不完善、环节不透明而造成调查处理的困难。
2.2 接种单位直接从疫苗经销单位购进的疫苗存在质量隐患
一些基层疫苗接种单位直接从疫苗经销单位购进了疫苗,有相关证明和手续,从表面看,是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事实上,在疫苗的冷藏贮藏和运输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据了解,疫苗经销单位一般只在向购进量较大的单位供应疫苗时,能按规定确保冷链的完整,这个过程的成本是比较高的。而作为基层疫苗接种单位购进疫苗的量是比较小的,疫苗经销单位因考虑成本不能否保证疫苗的冷藏冷运,也不能在运输过程中开展温度监测。另外,一些规模较小或挂靠这些药品公司的个人,因为没有冷链完整的成本花费,疫苗的单价确实比保证冷链完整的供应单位的低,并以此作为竞争手段向接种单位供应疫苗。但是,这些疫苗存在着较大的质量隐患。
2.3 疫苗经销单位(个人)向一些无接种资质的个体诊所提供二类疫苗。
按照规定,从事疫苗接种的单位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目前,我市的部分医疗机构和所有的个体诊所均无疫苗接种资质,但我市仍存在无接种资质的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开展接种工作的情况,尤其以接诊犬伤患者,注射狂犬疫苗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些单位和个体诊所冷藏条件普遍较差,疫苗质量难以保证,且人员未经过专门培训,不按接种规范处理,不做接种效果和异常反应监测,仅仅是注射疫苗,收取费用而已,导致了许多无效接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4 少数疫苗供应商缺乏职业道德,只讲商业利润,不顾产品质量。突出表现在气候炎热的夏季,在无任何冷藏的条件或冷藏条件完全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通过火车、汽车托运,向购货单位发货。另外,少数疫苗经销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尤其少数经销单位的外聘业务员,对专业知识一窍不通,又不进行严格的培训,不知道疫苗的储存运输有严格的温度要求,只要把疫苗销售出去就了事,而购货单位又不严格履行相关手续,一收了之,致使受种者接种效价降低或完全失效的疫苗,严重损害了受种者的利益。
3 对策
3.1 深入学习,大力宣传贯彻《条例》。
卫生部门、药监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条例》的学习,正确理解、掌握和执行《条例》的各项规定,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以更好地适应疫苗监管工作。同时,广泛开展以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为主要对象的《条例》宣传活动,使其自觉遵守《条例》要求,参与《条例》的贯彻实施。
3.2 加强对疫苗流通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
3.2.1 严格疫苗批发的市场准入。《条例》明确规定,药品零售企业不得从事疫苗经营活动。具备规定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经批准后可以经营疫苗。各级药监部门对辖区内申请疫苗经营资格的药品批发企业应严格对照《条例》第十条规定进行认真审查。完全符合标准的,才能确认其疫苗经营资格。
3.2.2 严格执行疫苗接种单位资质审核制度,从事预防接种的医疗单位,必须具备冷藏疫苗的条件,接种人员必须培训合格。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合格并取得资质的接种单位应将资质证书悬挂在显著位置,以利广大消费者识别。
3.2.3 规范疫苗购进渠道。各级卫生、药监部门要定期开展疫苗市场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的疫苗购进渠道,以及不具备接种资质的医疗机构或个体诊所是否接种疫苗。检查中若发现地下疫苗非法交易及其他违法行为,要依据《药品管理法》、《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严厉打击疫苗贩子,杜绝地下疫苗非法交易。
3.2.4 加强疫苗的采购、冷藏运输储存、分发供应和使用等环节中的疫苗质量监督检查。结合我市实际,卫生、药监部门应定期的对本辖区取得疫苗经营资质的药品公司和各级使用疫苗单位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药品公司及使用单位疫苗购进渠道是否合法、是否逐批验收、是否做到帐物相符;疫苗采购存储、运输等各环节能否保证冷链的完整;药品公司及使用单位对于过期疫苗是否依据规定作报损处理等。从流通环节确保疫苗的质量安全。
3.3 建立齐抓共管、部门协作的疫苗监管机制。
按照《条例》的规定,药监部门、卫生部门均有各自的监管职责,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通力配合。两部门在认真履行好自身监管职责的同时,应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当前,为更好的加强疫苗监管,应尽快建立齐抓共管、部门协作的疫苗监管机制,确保本地区疫苗市场日益规范。
参 考 文 献
篇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8824(2007)-2-0030-01
关键词 预防接种 免疫 免疫屏障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2005年6月1号正式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它的目的是让适龄儿童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儿童能够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即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从而能有效控制这几类疫苗所针对的传染病,彻底摘掉乙肝和结核病大国的帽子,让下一代健康成长,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这种良好的愿望,是我们大家期待的,同时也给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我们基层防保人员巨大的考炼。要达到上述的目标,就要巩固和提高计划免疫工作,因此首先是有经费和人力的支持,但目前每年这笔不小的费用是由地方财政拨款,不少的地方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财力本身就不富裕,怎样来兑现和实施《条例》?原来的冷链系统需要经费进行维护更新,防保人员的工资报酬有些地方是地方财政支付,但企业医院和乡村防保人员的报酬没有着落,接种点要保证安全注射,一人一针,那么单位或乡村医生就得先垫付一次性注射器的成本费,开支消毒药械和医疗废弃处理的相关费用,防保人员还要通过各种办法通知迟种或漏种疫苗儿童的家长,包括通信费、交通费、人力费等等,让接种点的人员即出汗又流血,怎样保证计免工作的正常开展,笔者担心在边远地区又会重演几人共用注射器事件的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但愿不要发生乙肝和爱滋病的暴发。
执行《条例》一年多,局部地区计划免疫工作有滑坡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分析其原因,我们看到很多地区要么经费没落实或没有完全到位,要么费用补贴太少。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要考核接种点的指标,他们可能会玩数字游戏,做表面文章,不然怎么会发生2005年部分地区麻疹的爆发,所谓的免疫屏障不堪一击。有些担忧可能会用几年的时间来验证。笔者认为,要巩固和加强免疫成果,建立起比较牢固的免疫屏障,不仅经费和监管必须到位,还需要多部门合作,把农村和流动儿童纳入重点管理,否则不可能发生计划免疫工作滑坡现象。
1 经费的投入和管理
要想改变当前我国计划免疫面临的不利局面,首先应该解决经费投入问题,必须发挥政府经费投入主渠道的作用,增加计划免疫工作经费。在投入方式上,工作经费应以中央、省级财政投入为主。对纳入计划免疫的疫苗,中央和省级财政除保证疫苗经费外,还要解决注射器材的经费。由省、市、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疾控中心统一采购疫苗和一次性注射器,市、县级财政保证人员经费,即基层接种人员工
资报酬和劳务补助等经费,真正实行免费接种;同时解决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交通、通讯、培训、技术指导、异常反应补偿、医疗废物处理等工作经费。由各级疾控中心和接种点根据辖区0-7岁常住及流动儿童数分别逐级领取各类疫苗和一次性注射器,接种点除了做好日常的登记外还要做好每天工作日志,内容包括儿童及家长姓名、出生日期、本次接种的疫苗、联系电话、是否为常住或流动户。地方政府考核接种点的接种数量后,每季度发放一定数量的劳务费和工作经费。
篇4
入校新生计划免疫接种证查验制度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疫苗流通及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执行接种证查验制度,规范学校内预防接种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新学生办理入学手续时,应要求其家长或监护人必须出示《接种证》。
二、由卫生院医生负责查对学生各疫苗免疫剂次和标准免疫程序,检查学生是否完成规定剂次的疫苗接种,并对学生的预防接种情况记录在登记卡上,《接种证》交还儿童家长保存。
三、当发现无接种证的儿童时,应告知家长到儿童原来接受预防接种的预防接种门诊去补办接种证。
暂时难以补办接种证的,可由原来接受预防接种的预防接种门诊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证明。
四、对必须接种而尚未接种的学生要求及时进行补种。
学校主动与当地预防接种门诊取得联系。当地预防接种门诊的医生应尽快到学校对登记记录进行核对,(预防接种门诊医生确定接种时间,学校负责通知家长去进行接种。医院把补种情况记录在接种证上)。
五、学校对学生查验接种证登记和疫苗查漏补种的资料存档,以备疾控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检查。
篇5
小学入学前需要打完所有的预防针,如果未打完,则需要及时补种。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的规定,孩子上小学后对没有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程序的疫苗仍需继续进行补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紧紧围绕市免疫规划各项工作任务,以规范免疫管理、保障接种安全为基础,以提高和保持高水平免疫覆盖水平为目标,以维持无脊灰状态、消除麻疹和控制乙肝为重点,以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为保障,切实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措施,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推进全市免疫规划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活动范围
全区乡(镇、街道)
三、工作目标
(一)以乡镇为单位,脊灰、麻疹、百白破、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甲肝、麻风腮等其他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二)50%接种门诊实现数字化。全面实行预防接种周门诊服务。
(三)组织开展免疫规划示范区创建活动,力争年内有通过省级示范区验收。
(四)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0/100万以下,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达90%以上;麻疹监测病例中的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2/10万以上,流调、采样等监测指标达到省、市相关要求。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达1/10万以上,监测报告工作规范及时。
(五)加强免疫规划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完善以乡镇为单位的“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化管理档案”,加强对疫苗和注射器材供应、使用的管理。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建设。严格疫苗的冷链管理。
(六)积极协调教育部门开展接种证查验工作,辖区内幼托机构和学校查验率达100%,接种证查验率达95%以上,查漏补种率达95%以上,接种证查验人员培训率达90%以上。
(七)加强免疫规划人员队伍建设,配备能力强、业务精、胜任工作的防保所长和专职信息系统管理人员。
四、进度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
1、大力宣传“免疫规划管理年”活动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营造舆论氛围。
2、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区《免疫规划管理年活动方案》,部署开展各项活动。
(二)组织实施阶段
1、各单位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活动;
2、区卫生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单位开展情况进行指导、督查和评价。
(三)考核总结阶段
1、各单位对实施免疫规划质量管理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并上报至区卫生局。
2、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单位开展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确保免疫规划工作的有效落实
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是政府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服务,是控制和消除相关传染病、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各单位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作为落实民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向政府争取工作经费,切实保障开展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异常反应处理、信息化管理、人员补助、冷链建设及运转等工作所需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和完善督导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切实加强免疫规划专业队伍建设,调整充实免疫规划工作人员,重点选配好乡镇防保所长和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管理员,落实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制度,新进人员应具有国家规定资质并经过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确保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提升水平,全力推进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和示范县(区)创建活动
积极开展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工作,对登记、接种、留观等环节实行全方位信息化管理,门诊硬件和管理水平上了新的台阶,群众反响良好,为宣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年各单位要继续大力加强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全面提升我区预防接种管理水平,实现儿童接种全流程质量控制。年底前50%的预防接种门诊要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此外,年各单位还要以创建免疫规划示范区为抓手,围绕示范区建设标准,规范免疫规划工作,力争年内通过省级验收。
(三)方便群众,全面实施预防接种周门诊服务
目前,随着我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深入实施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旬门诊接种周期已不能适应群众需求。为进一步方便群众,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秩序,我区已经全面实行预防接种周门诊服务,各预防接种单位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每周接种时间和疫苗种类,做好各方面的告知和衔接工作,确保免疫规划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四)严格管理,进一步规范免疫接种服务
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免疫规划质量管理接种年活动,强化常规免疫尤其是大年龄组儿童的加强免疫,保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覆盖率。各预防接种门诊应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法规、规范的要求,按照省儿童计划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规范流程,严格管理,认真实施。要在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一、二类疫苗的品种、费用规定、免疫程序、疫苗接种流程以及接种前后注意的事项等内容。接种人员在接种前应告知受种者或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接种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注射,接种后做好留观和接种记录,认真落实省、市预防接种各项措施要求。要完善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省、市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对辖区儿童预防接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通报,并反馈到接种单位,及时发现免疫工作空白和薄弱地区,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
篇7
为了更好的规范疫苗管理,不断提升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加强疫苗管理和冷链运转,**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进行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1、指定专人对疫苗及冷链设备管理,定期除霜,每月根据疫苗需求,上报一类、二类疫苗需求计划,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发放,同时做好疫苗出入库登记,保障疫苗储存、运输和使用各个环节的冷链运转,保证疫苗质量。
2、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接收记录。
3、每天开展接种之前在信息化系统中做好疫苗登记,核对好疫苗的批号、效期。接种前做到三查七对,接种结束后,做到日清月结,在儿童信息化系统中录入每日疫苗库存量。做到苗账相符,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地面、操作台由84消毒液湿拖、擦拭。做好医疗垃圾的交接。
4、过期疫苗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处理,做好交接记录。
篇8
存在的问题
领导不重视:有部分学校、托幼机构领导认为应以教育为重,只要抓好教育就可以了。免疫规划工作太麻烦,与教育无关,以工作人员少为理由,拒绝接受工作或敷衍了事。
工作落实不彻底:①不认真收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卡、证,在新生入托、入学前不严格把关,尤其是私立托幼机构,以儿童的入托数作为经济第一位,托儿有无接种卡、证无所谓。或儿童的免疫史摸底工作敷衍了事,上级部门检查时,以所有新生全程接种疫苗了事。②学校、托幼机构保健老师只是把儿童未接种的疫苗摘抄下来反馈于接种点,事后不上卡、证。③查漏补种后续工作不完整。9~10月将查漏补种工作结束后,对转入的新生,不及时进行查验、补种工作,幼儿园4岁儿童脊髓灰质炎加强免疫不能按时接种。④工作滞后,要求每年的9月开始查漏补种工作,9月底完成查漏工作,检查中发现由于新生入学工作比较繁忙,先将补种数据上报后,等待闲暇时间才进行接种工作,造成了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责任不明确,接种点存在跨片管理的现象,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要求托幼机构遵属地化管理原则,即一个街道内的托幼机构由街道行政部门协调,由相对应社区服务接种点服务。有些接种点对季节性有价疫苗进行跨片接种。但对常规基础免疫的漏补种工作不予管理,造成了部分托幼机构儿童免疫的空白。
接种点医生认为此项工作又麻烦又无经济效益,不能积极主动与托幼机构、学校联系沟通,等待儿童家长前来接种。
家长不重视。查验工作中,有些家长对此项工作认识不足,不愿意进行补种,认为不接种孩子也可以健康成长。
建 议
加强领导,广泛宣传,确保《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件》的贯彻实施。①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各级卫生、教育部门对预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进儿童及家长自觉接种的良好意识。教育部门应加强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将其纳入传染病防控管理内容,并开展定期检查。②各级政府应加强托幼机构的查验预防证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协调好接种点对托幼机构的关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中传染病上报属地化管理的原则,使接种点与托幼机构形成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及一对一的管理模式,社区内的托幼机构由辖区内的社区服务点管理,及时全面地完成辖区内儿童的查漏补种。
开展培训,确保查验预防接种的落实:对托幼机构、保健老师,接种点医生进行培训,相互沟通,掌握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及其免疫程序,预防接种查验的方法,摸底表填写,接种证的上卡、上证等内容,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到单位,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
篇9
1 基本情况
2005年9月15日13):00~15):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到该校对一年级学生实施精白破疫苗接种(批号):2004020103,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有效期至2007年2月3日),共接种240人。其中1名7岁女孩,自9月15日晚开始出现发热症状,9月16日早晨出现纳差、 咳嗽,下午在医院测得体温38.4℃。9月16日下午,该班级陆续有11例类似患儿至医院诊治,主要症状为发热、咽痛、咳嗽、胃纳差、咽部充血、扁桃体Ⅰ~Ⅱ度肿大。其中10位学生于2005年9月15日下午接种精白破疫苗,医院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并给予抗病毒及退热治疗。
2流行病学调查
本次发病集中于南校区的一年级(1)班,35名学生接种精白破29名,未接种6人(有1名因发热未来校上课),截止9月19日有发热学生22例(其中4人未接种精白破疫苗),进一步了解一年级其他各班的发病情况):一(2)班共36人发病1例,一(3)班共32人发病2例,一(4)班共32人无发病、一(5)班共32人发病2例,一(6)~(8)班在北校区共99人,无发病。该校一年级共266名学生,当天接种240名学生,接种者中发病的有18人,未接种疫苗的26人中有4人发病,经χ2检验,接种学生与未接种学生的发病数差异无显著性(χ2=1.93,P>0.5)。现场查看18名有接种史并伴发热学生的接种部位,接种部位正确,未见红肿。
本次接种工作中社区与学校相互配合,在9月5日学校对一年级的266名应种学生家长发放了接种告知单,由家长签名后交校保健室留存,接种当日对接种学生进行预检,由学校安排专间,逐个完成接种,共有26人因各种原因未接种,接种疫苗240人。全区同批号疫苗共领用4 000支,在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三年级使用,未发生群体性的不良反应。
3 实验室检查
9月19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症状较典型的2例采集咽拭子,做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结果为阴性。
4 讨论
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本次某小学聚集性发热事件属于一起预防接种偶合事件,不属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主要依据是发病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中,接种学生的发病与未接种学生的发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接种流程规范,学生接种安排在专间,由老师安排逐个进入接种;全区未见同类同一批号疫苗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篇10
【摘要】: 目的 阐述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引起的偶合死亡事件,分析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多种不利因素给计划免疫工作带来难处,制约着免疫规划工作。方法 现场调查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偶合引起的死亡。结果 家长拒绝尸检,无理取闹,未能得出死亡的真正原因。结论 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群众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使免疫规划工作快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接种; 乙肝疫苗; 婴儿死亡; 调查报告
1 基本情况 女婴,2009年3月12日出生,在县级医院足月剖腹产,体重3200g。于2009年4月16日上午11:00在乡镇卫生院接种门诊于右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第二针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号:2008070502,效期:20110702),于4月17日早5:30家长发现死亡。
接种所用疫苗由省统一招标配送,市、县疾控中心冷藏运输供应的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酵母重组乙肝疫苗,批号:2008070502,效期:20110702,在卫生院冰箱5℃冷藏保存。所用注射器是苏州碧迪生产的0.5ml自毁型一次性注射器,批号:7046067,效期:2010-02。本单位同批次疫苗共接种105人,当天接种3人,其他受种者均无任何副反应发生。接种前婴儿的健康状况均良好,无任何过敏史、家族遗传史及其它疾病。接种后观察20分钟无任何不良反应。女婴出生时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无不良反应。
2 调查诊断 经县级专家组尸体检查,死婴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耳后、背部及肢体伸侧可见大片尸斑。头颅外观无畸形,前囟大小正常,无饱满,双眼球居中,双瞳孔散大直径约4mm等大正圆,鼻腔浅部及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口唇紫绀。胸部腹部外观无异常,腹部无膨隆,脊柱无畸形,四肢自然状态,右上臂三角肌处见一注射针眼,周围无红肿。结论:死亡原因不明,建议尸检。
3 结果 家长极不配合工作,拒绝尸检,未能得出死亡的真正原因。家长无理取闹,将死尸摆放在卫生院大厅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经县卫生局、乡镇政府、村支部进行共同调解,给予死者家属一定的困难补助费。
4 讨论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