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计划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发展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发展计划

篇1

关键词:电力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78-02

一、职业发展规划的定义

职业发展整个历程可间断,也可连续,它包含一个人所有工作、职业、职位的外在变更和对工作态度、体验的内在变更。职业发展规划是一个人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技能、兴趣、知识、动机和其他特点进行认识的过程,也是获取职业信息进行职业选择的过程,更是对职业目标、职业发展道路和将要进行的准备工作进行设计的过程。

二、职业发展规划的作用

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必须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规划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发展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将会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可以提升应对职位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岗位靠竞争、升薪依考核、收入凭贡献”的管理理念。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而是盲目地干工作、做事情,总想会撞到好运气得到升迁。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企业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发展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发展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职业发展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三、职业发展规划的设计

电力企业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就是从电力企业的实际及发展要求出发,遵循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并结合员工个人特性,对员工职业目标、职业发展通道转换和将要进行的准备工作进行设计的过程。

1、从电力企业角度进行多重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要求既符合企业实际,又起到激励员工发展的双重目的,遵循客观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企业鼓励员工专精所长,为不同类型人员提供平等晋升机会,设计多重职业发展通道、层级,并提供职业通道转换的机会,给员工充分的发展空间。

(1)设计多重职业发展通道。为给所有员工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结合电力企业特点对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置管理系列、技术系列和技能系列等三重职业发展通道,各通道分别设置四个层级,即初级职员、中级职员、高级职员和专家级职员(附注技能系列设置初级职员、中级职员、一级专家和二级专家)。

(2)职业发展通道的转换。新进员工通过岗前培训,根据自身专长、个性及特点并结合岗位要求,在相关部门帮助下选择与确定职业发展通道,根据能力、特长及其综合表现,员工在通道内可由低层级向高层级晋升直至退休(根据企业需要,退休员工亦可返聘到相应系列及层级)。由于员工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其兴趣、特长可能发生转移,企业为符合相应要求的员工提供平等的职业发展通道转换的机会,可以在管理、技术和技能三个系列间相互转换。

2、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要明确个人职业方向、人生目标及阶段目标、职业发展路径等。主要通过员工个人综合分析评估结果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发展高度,并制定其生涯规划。在确定了职业发展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环节。员工要对照职业发展目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且计划要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执行情况。当发现职业发展规划由于企业或个人原因需要调整时,员工应接受相关部门的评估意见及时调整职业发展目标、通道及实施计划。

(2)结合企业各职业发展发展通道及层级的要求选择职业发展通道。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是根据员工个人选择和企业需要综合协调平衡后确定。员工选择职业发展通道时要充分考虑组织环境及岗位的特点与要求,因为企业是依据各职业通道各层级的相关标准与要求及员工综合表现与绩效考核结果择优选人用人,即岗得其人。

(3)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通道和层级。员工选择职业发展通道和层级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年龄、专业、专长、资质、业绩表现,以及内部竞争等特点和情况,合理选择职业发展通道和相应层级,即人得其岗。

总之,员工在选择职业发展通道和层级时,要遵循能岗匹配的原则,从自身角度出发防止“小马拉大车”和“大马拉小车”现象的出现。

结束语: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敢于争取,并不断努力,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

篇2

(一)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以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提升发展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四新”产业为重点,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资源综合利用为着力点,积极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指导原则:

1、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加强政府的协调、引导作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坚持老企业技术改造与招商引资发展新企业相结合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立足现实,通过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提升现有产业结构层次,促进优化升级,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强化技术优势和产业链整体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坚持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集聚发展相结合原则。以片区经济为重要依托,抓住产业集聚这个关键点,延伸产业、产品链,完善产业化分工,着力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和创新能力、赢利能力居全国前列的制造中心和产业基地。

4、坚持自主发展与外向带动相结合原则。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调整转移的机遇,加强外引内联,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积极吸纳全球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导企业“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加快做大做强,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5、坚持适度扩张与提高质量效益内涵发展相结合原则。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突出招商选资,选择引进项目时权衡项目规模与税收大小、产品与装备的技术含量及劳动用工、环境危害性、耗能与效益产出比等,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出发点,进行招商选资。

二、产业集群和区域布局

按照工业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控降污染的要求,未来发展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要充分利用紧临国际大都市和新型工业强市的区位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合理定位,主动接轨大,进一步突出经济开发区、经济区、地区三块发展工业的主要区域,提高片区经济发展强度。经济开发区要以建设全市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为目标。加强与工业园区、高新区的产业对接,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巩固拉长产业链,发展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加快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不断优化商务环境。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汽车零配件、环保设备、新能源产业、保健品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软件开发、商贸、房产、物流等生产业。经济区要主动呼应接轨开发开放,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整合区内产业和资源,扩充区域经济发展容量,提升综合开发建设水平,扩大发挥全市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的作用。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日用化工、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品牌服装、汽车零配件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生态观光、研发机构、会展等服务业。地区要以新型纺织(丝绸)的研发、制造基地为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在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的同时,着力提升东方丝绸市场的功能和水平,加大产业整合力度,做强做大国际新型纺织(丝绸)产业基地,提升产业结构水平。

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一)提升发展三大支柱产业

1、电子信息业。在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外设、通信与网络以及配套元器件等已有一定基础和特色的产业的同时,适应世界信息产业发展趋势,着力推进集成电路、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等目前基础较为薄弱的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型显示器制造,高度关注未来发展极有前途的OLED产业;立足于为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整机配套、积极发展配套件产业。

2、新型纺织(丝绸)业。加快推进纺织原料结构调整,在提高现有真丝、亚麻、涤纶长丝产品技术质量水平的同时,注重棉麻类天然纤维及锦纶、氨纶类合成纤维的开发生产,突出新型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研发和使用。继续提高真丝绸的加工工艺技术,提高真丝绸纺织产品加工深度与精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持真丝绸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调整和优化三大纺织品结构,围绕品牌服装面料、家用纺织品和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支柱产品,突出原料、面料、最终产品三个环节,着力拓展家用纺织品和装饰用纺织品市场领域。大力推进毛衫针织业和亚麻业的发展,在引进装备、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开发棉麻、丝麻等混纺纱及毛衫针织用纱生产技术,提高针织毛衫及亚麻织物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应用现代科学手段,引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理念,加大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力度,把印染后整理加工转变为引导纺织面料开发生产的先导行业。重点培育恒力集团、盛虹集团、鹰翔集团、丝绸股份、新民科技、新申集团、华佳集团等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新型纺织(丝绸)业的龙头企业。

3、通信线缆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推进普通光电缆向特种光电缆拓展,实现光电缆产业的第二次创业。完善产业链,发展光棒和拉丝生产,及光器件的研发,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抓住当前3G通信给光电缆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产品研发及市场研究。积极参与军民两用技术产品的开发,利用现有技术装备优势拓展配套产品生产。重点培育亨通、永鼎、通鼎等龙头企业。

(二)培育壮大“四新”产业

1、装备制造业。在产品设计上应用信息化技术,采用声、光、电、磁及IT等自动化控制技术,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应用步伐,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在产品性能上突出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重点开发高速无齿轮电梯、输变电设备、新型纺织机械等产品。零部件企业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完善产业链。重点培育康力、万工、申龙等企业集团,促进做大做强,引领产业发展。

2、新材料产业。围绕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需要,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提高电子用铜箔、电力用铜带、通信用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质量水平,加快发展纺织原料、新型精细化工材料,高效节能环保型建筑装饰材料。

3、新能源、环保及医药保健品产业。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和今后发展重点,引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工业废水、废气的治理回收利用;积极开发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新产品;大力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产品的发展。大力发展中药及中成药,引进保健品产业与项目,通过引进品牌与商务中心,逐步建立华东保健品产销基地。

4、生产业。首先,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是经济开发区、经济区、镇和东方丝绸市场的物流业,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推进第三方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仓储中心、专业物流仓储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其次,完善构建为企业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创新体系,大力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中高级专业人才落户,发展工业设计和工业产品研发机构,着力推进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平台建设。第三,大力发展为企业提供商务服务的会展、担保、咨询、公证、法律、会计、审计、广告等中介服务业,引导规范中介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优化投资环境。

四、产业调整的措施

(一)加强对集群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调查研究工作。市、镇两级经济管理部门,要经常了解掌握产业技术走势与市场趋势,根据集群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扬长避短,制订培育集群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意见,加强对产业升级的指导与引导工作。

(二)编制工业发展项目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目录,制定重点产业招商项目目录。市经济管理部门要编制市工业性项目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目录,并颁发实施,引导工业项目投资。要以国家、省制定的产业导向目录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相应提高一些区域性标准要求,提出一些特殊限制性规定;根据我市重点鼓励发展产业导向,以完善产业链和提升产业技术层次为出发点,提出重点招商项目目录,指导全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优化招商项目投资结构。

(三)抓好行业排头兵典型示范工作。每年排出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市级工业投入重点跟踪管理项目,加强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引导和服务,每年组织重点项目向金融界推介活动,重点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发现问题采用有效形式与办法及时做好协调工作,使行业排头兵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实践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四)发挥行业组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要继续认真贯彻市政府《推进市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引导、指导、协调、服务、自律功能。一方面要加快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性行业组织的建设,形成较系统的行业组织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争先创优评比表彰活动,加快提升现有行业组织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指导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等方面服务企业的作用。

(五)加强政策引导,运用经济杠杆鼓励技术进步,限制淘汰落后。各镇(区)、各部门都要重视做好向国家、省争取政策支持工作,使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优质项目能享受国家、省的扶持性优惠政策。积极发挥市扶优扶强、鼓励发展政策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对属禁止类、限制类的项目与装备、技术,依法采用必要的措施,使淘汰落后设备与技术真正落到实处。

篇3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业 信息化 战略对策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伴随经济全球化,我国正在成为世界机械制造业的中心,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械制造业不仅制造工艺装备陈旧、生产自动化技术落后、企业管理粗放、缺乏自主创新产品与先进技术等,而且在快速、高品质、低成本,以及优质服务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正确分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并依据不同类型制造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制造业的信息化战略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机械制造业正在面对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更为开放的国际市场,正在成为全球的机械制造基地。依靠资源消耗、低劳动力成本的机械制造业是难于维持可持续发展。因此缺乏自主创新技术与品牌的机械制造企业,迫切需要改善自己的竞争环境,才有可能使我国从机械制造大国逐步发展成为制造强国。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国际市场竞争提出的挑战:一是快速方面,国际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龙头企业纷纷实行“零库存管理”以降低库存风险,而这些库存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向配套厂家转嫁。这也就对制造企业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条件:订单交货期更短,数量更少,品种更多。市场对制造业提出了新产品推出速度和订单交货速度“更快”的严峻挑战。二是高品质方面,许多机械制造企业纷纷致力于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对品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常常形式多于实质,尤其在许多细节方面做得不够科学合理。如面对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压力,制造企业往往采取尽可能降低产品制造成本,这往往带来产品质量的下降,增加产品的维修和服务成本,随着客户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则影响客户满意度。三是成本控制方面,我国机械制造业依靠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制造大国,但这种优势属于相对优势和短期优势,因此,如何通过成本控制和提高生产效率建立机械制造企业持续的价格竞争优势,就成了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四是优质服务方面,大多数机械制造企业领导的观念还停留在重销售产品,轻销售服务,这就象不进行诊断就乱吃药一样,是十分可怕的。因此必须通过市场调查,根据市场需要决策新产品研制与开发,通过售后技术培训、维修服务来诊断产品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通过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以增强企业的诚信度。

二、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及意义

随着国内大多数机械制造行业产品供大于需,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已逐步过渡到以销定产的销售模式,通过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利益。然而,现阶段我国不少机械制造企业追求的目标只是自身利润最大化,这种短期目标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和行为的“短视”,而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的追求目标。制造企业应将企业、供应商和用户作为利益的共同体,通过高效有序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吸引、获得、留住和发展有价值的客户,并与其保持终身的互动协作关系,了解并有计划地满足其需求,最终实现企业与客户双赢。只有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价值链的每个要素都能够赢利,整个价值链才能够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应该形成互利的良性竞争环境,共同维系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多赢的良好局面。

为了实现“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企业追求目标,机械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差异化的企业价值定位和竞争战略。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当今机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演变为快速、高品质、低成本和优质服务这四个方面。制造企业要建立和培育这些核心竞争能力,需要以产品设计能力,制造工艺技术、加工设备等工程技术为保障;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制度,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是要通过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信息化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开发质量和水平。

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集中管理。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和OA自动化管理系统,机械制造企业实现以流程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能力。 三是要通过协同产品开发、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三、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对策

由于机械制造企业所处行业、经营产品和规模差异较大,根据不同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差异,将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分为品牌优势型、技术优势型和成本优势型的制造企业。对于同一行业领域,同样存在着品牌优势型、技术优势型和成本优势型的不同企业。不同类型制造企业应有相应的信息化对策。

1.品牌优势型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品牌优势型的机械制造企业的典型特点是品牌知名度很高,如国产品牌机床企业、国产品牌汽车企业等,这类制造企业能够把握和引领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品种繁多的时尚产品,拥有强大的营销渠道,它们往往是同行业的领跑者和标杆企业,也是产品链的链主,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定价能力。对于品牌优势型的制造企业,其核心竞争能力在于产品的设计能力、产品的营销渠道、对客户需求的了解、产品的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其信息化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加强客户需求管理和分销商的管理,建立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DMS经营商管理系统;(2)建立SCM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规划产品供应链中各成员的制造能力,实现供应链各成员的信息共享;(3)通过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或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产品研发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包括产品数据、工艺过程、设计创新等方面统一管理;(4)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实现以流程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5)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供应商的协同商务与应用;(6)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建立核心业务和管理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和模型,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所需的决策数据。

2.技术优势型的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技术优势型的机械制造企业是指能够持续不断开发高质量、高技术的产品,拥有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可以为产品设计技术或者制造技术。对于技术优势型的制造企业,其国际化核心竞争能力在于产品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拥有核心的设计技术或机械制造加工技术、高级质量管理能力和优质产品服务水平,其信息化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以产品研发过程的信息系统(PLM或PDM)为信息化核心, 其他CRM客户管理系统、ERP工程资源计划系统、MES生产制造过程系统、OA系统需要与PLM或PDM系统相集成,从PLM或PDM系统获得产品数据、工艺信息,制造装配信息等。(2)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或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实现产品研发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利用PLM或PDM系统统一管理CAD、CAM、CAPP、CAE等众多CAX系统的产品数据、版本管理和设计创新。(3)应用ERP、办公自动化OA系统,企业实现以流程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4)利用CRM系统有效管理客户信息、销售过程、销售商机信息,使用MES系统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5)通过应用协作开发平台,实现企业与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协同产品开发。

3.成本优势型的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对策

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多数选择成本优势的对策,通过对成本的控制,以低价的产品来获取市场份额和较低的毛利润。对于成本优势型的制造企业,其核心竞争能力在于产品制造过程的低成本控制和高生产效率,其信息化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为信息化核心,其他MES、CRM、CAD/CAM、OA系统需要与ERP系统相集成,向ERP系统提供客户、订单、产品设计数据、生产制造数据,从ERP系统获取生产计划、产品库存、订单执行等信息。二是实施ERP系统,需要以生产计划MPS/MRP为核心,此外还需要应用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车间管理等系统。通过应用ERP系统,提高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实现计划和能力的平衡,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从而获得低成本的优势。三是用CRM系统有效管理客户信息、销售过程、销售商机信息,MES系统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OA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以流程为基础的日常管理。四是通过决策支持系统或商业智能系统,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所需的决策数据。

总之,机械制造企业只有明确自身的产品优势类型,采取有效的竞争战略对策,实施切实可行的竞争方案,通过信息化系统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坚持培育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海成祁国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

[2]温咏棠:MRP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10

[3]李敏波:中国制造企业信息化的竞争战略与信息化策略[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06,(8):21~23

篇4

教师专业化就是以教师职业的专业标准为依据,通过一定的路径和措施,使教师从非专业人员(或准专业人员)发展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使教师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化表明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作为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同样有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其专业化是在一个更高层级上的专业化发展。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大多年富力强,专业功底扎实,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教研和科研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和教科研成果,因此,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具有进一步成长发展的综合素质基础。但在现实中,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许多职业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和支持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评优评先、教学专业竞赛、教学研究、外出培训等活动,首先考虑让青年教师参加,努力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创造条件,而对处于事业发展鼎盛时期的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教师往往是重使用轻培养,少有指向这个教师群体的专项研训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同样存在着忽视高级教师继续提高培养的倾向。

另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高级教师既缺乏外在的竞争压力,更缺乏内在动力,一些骨干高级教师或“安于现状”,或安心“吃老本”。不少职业学校教师在获得高级职称后就缺乏继续发展的内驱力,学习研究、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衰退。

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的特点

专业化目标具有指向性,强调个性化发展。每个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但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与初入职场的年轻教师或教学阅历尚浅的教师还有明显区别。作为职业学校高级教师,是在更高平台上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其突出标志是更加注重教师个性的发展,尤其强调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强调形成教师自身独特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这种独特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风格正是其成功之道,是教师魅力之所在。

专业化内容具有全面性,强调人格的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全面成熟、发展以及人格魅力提升的过程,其专业化内容概括来说,主要是指学科的专业水平、通识文化水平、教学水平、教育水平、教育伦理层次、心理发展水平等。在所有这些内容中,尤其强调教师的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对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作用,教师理性的、积极的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也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专业化过程具有实践性,强调自主性发展。职业学校高级技师扎根于工作实践,其专业化是伴随着教学实践而不断进行与完善的,是边实践边专业化的过程。然而,在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其教学实践行为以及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专业化路径具有多元性,强调反思性发展。职业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包括教研与科研、校本培训和教育反思等多种路径实现专业化发展。对于高级教师而言,其专业化发展的典型特点是通过对其教学的反思活动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研究和实践表明,教师的成长关键在于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通过反思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在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熟与发展。反思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解教育的过程,也是促进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自我塑造是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成长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条件支持,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自主自觉、自我塑造,是当前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路径。

在明确目标中产生新动力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在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时,应根据教师所处的不同成长阶段,设置相应的专业称号,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定期开展评选活动,从而引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快优秀教师的成长步伐。因此,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必须对自身所对应的专业称号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专业称号的细化标准做到了如指掌,然后制订好具体的、行之有效的专业发展计划,并对照目标加以落实,待到正式评审工作开始后,就能比较顺利地评选为县(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专业称号。

与此同时,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仅增加了特级教师评选的名额,缩短了特级教师评选的年限(3年变为2年),而且启动了教授级高级教师的评审工作,这无疑为优秀的教师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职业学校高级教师要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对照评审条件,在教育、教学、科研、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作出显著业绩。

在读书学习中汲取新营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教师每天和书本打交道,读书学习理应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教师每天面对着求知的孩子,读书学习理应成为教师的生活常态;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人员,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神圣职责,读书学习理应成为自身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教师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读书学习,才会逐步成长为一名善于读书、善于思考的智者,才会逐渐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职业学校高级教师的读书,要重点读好三方面的书。熟读教材是核心。教师只有全面把握和融会贯通整套教材,才能高屋建瓴地设计出符合学情的高水平教案,才能从容地调控课堂。精读教育理论是关键。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只有通过系统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才能夯实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出富有活力的课堂。浏览百科全书是基础。教师要做一名杂家,既要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滋润其人文素养,还要浏览科技文献,滋养其科学素养,这样,才能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新魅力

课堂教学的新魅力,凸显在别具匠心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是教师备课的核心工作,问题设计的水准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设计应力求做到“真、准、整”。所谓“真”,就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有梯度、有质量、有价值、有科学含量的真问题。所谓“准”,就是指问题题干简洁明快,不冗长空泛;问题用词反复斟酌,不信口开河;问题表达严谨缜密,不粗制滥造;所谓“整”,就是问题必须是紧扣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前后勾连、相互补充、主次分明的问题链,使之成为具有整体特质的主问题。

课堂教学的新魅力,表现在学法指导的循循善诱。智商高的孩子,未必是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智商普通的孩子,如果学习得法,成绩却会比较优秀。于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探寻,必然是学法指导的研究。

课堂教学的新魅力,体现在教学理答的精彩纷呈。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和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因此,追求精彩的高效理答,理应成为职业学校高级教师的智慧追求。

课堂教学的魅力,呈现在课程资源的自如运用。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作为一名职业学校高级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资源,更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让课堂教学因资源的恰当使用而充满活力。

在教学研究中拓展新视野

教学工作是一项高智慧的创新活动,因此,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教学,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案例研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事案例研究,就是研究者(即教师)通过对研究对象(即具体的案例)的归纳,对其进行分析、推论,提出研究发现结论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使教师自身更注重教育细节,更关注事件的发展变化,更注重反思,更快地促进专业的发展。

二是叙事研究。比案例研究的要求要更高一些。首先,叙事研究要叙述好故事(这些故事要有连续性,有内在联系),但故事毕竟是狭窄的、个别的、特定情境下的事情,而要一连串的故事才能组成对事情的说明。其次,研究者(即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分析研究这个故事,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产生“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体验,真正起到“以事说理”的效果。

三是课题研究。与案例研究、叙述研究相比,课题研究是一种极为规范、极为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价和推广等几个方面。一个致力于在教育教学上有建树、专业发展有作为的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必须要从事课题研究。这是因为,研究课题需要思考,做课题研究贯穿着思考,并形成思考的结论,还培养着思考的日常习惯,加快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在教学反思中萌发新追求

绝大部分的职业学校高级教师都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宝贵财富,值得好好珍爱和利用。但是,“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G.J.Posner)的这一名言道出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如果要使自身的发展不停滞,就必须要持之以恒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不仅是职业学校高级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基于自身对专业化发展的强烈需求,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主动地提出质疑和改进方法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化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有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理性审视,是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

依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环节,可以采取不同的反思方法和反思策略。第一,螺旋式反思,就是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作循环反思,即“课前预测,前瞻性反思;课中应变,监控性反思;课后感悟,批判性反思”。第二,内省式反思,就是教师个体通过觉察、矫正、完善等方式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审察、自我内省、自我批判的过程。主要包括自我说课、写反思日记、教学再设计等。第三,外援式反思,就是依靠学生、同伴与专家的外援和引领,在双方的共同交流和相互合作中,深层次地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案例解读、观摩教学、学生反馈、专业引领、微格分析等。

在提炼风格中形成新特色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有敏感期和差异性,还会有阶段性的特征。作为一名有思想的职业学校高级教师,大多跨入了成熟期的行列。他们在班级管理上游刃有余,在课堂教学上得心应手,在教育科研上颇有心得。在领导眼里,他们是最可放心的教师;在教师心中,他们是最受尊重的师长;在学生心中,他们是最值得信赖的长者。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他们中间的数量可观的高级教师,已经步入了“高原期”的行列:或产生了职业的倦怠感,或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或成就感与预期目标相差较远。

篇5

2009年全县农业执法工作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转型升级主题,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体系建设,创新执法机制,提升执法水平,树立执法权威,依法保障农业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切实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执法保障。

工作要点:

一、加大执法力度,树立执法权威

1、开展打击食用农产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农产品种养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排查,督促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养殖场(小区)和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坚决防止和严厉查处使用禁(限)用农业投入品行为。

2、开展“绿剑”系列执法行动,做大做强“绿剑”执法品牌。具体安排是:“绿剑”1号行动,时间在4月,围绕春耕备耕,重点对种子、肥料产品进行专项执法。种子以水稻、玉米和主要经济作物种子为重点,重点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超范围经营、无证生产经营,未按规定建立经营档案、包装标签品种介绍与审定公告表述不符等违法行为。肥料以复混(合)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叶面肥及床土调酸剂为重点,重点查处有效成分不足、包装标识不规范、任意夸大使用效果、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等违法行为。“绿剑”2号行动,时间在6月,重点为农药产品(包括卫生杀虫剂),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假劣农药,无登记证生产、添加未登记成份、扩大使用范围、一证多用、套证或冒证、标签不符合规定以及肥料产品标有农药功能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以及乙酰甲胺磷中甲胺磷超标和掺杂高毒剧毒农药的行为。绿剑3号行动,时间在9月,重点为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产品、宠物医院和种畜禽。依法查处无证生产经营、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经营假劣产品等行为;饲料企业不依法建立原料进厂检验、生产记录、产品留样、产品出厂检验等制度;违法生产经营使用三聚氰胺、“蛋白精”等禁用药物行为;无《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种畜禽合格证》、《种畜系谱》生产销售种畜禽等行为;分装销售原料药、标签和说明书不符合规定行为;直接使用兽药原料药、使用人用药等违法行为;督促宠物医院和养殖场(户)建立兽药使用记录,严格执行停药期规定等违法行为。“绿剑”4号行动,时间在11月,重点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查处滥用冒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违法行为,加大农药残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及兽药残留等监管力度,杜绝在种养殖过程中使用五种禁用高毒农药、三聚氰胺、“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建立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二、加大执法宣传,营造法制氛围

为强化农资监管力度,整顿农业投入品流通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提高农民群众识假辨假能力,切实保障全县春耕备耕生产,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原则,3月上旬组织相关部门,深入乡镇村,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

通过设立农业政策及法律咨询、农资质量咨询、农业科技咨询、农业信息咨询、农资产品质量投诉等服务平台,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宣传强农惠农政策、传递种养技术信息和辨别假冒农资方法。

三、完善诚信体系,强化市场监管

根据《浙江省小农资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实施方案》(浙农专发〔20*〕76号)要求,全面开展小农资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坚持“打扶结合,分类治理”原则,正确处理整治、规范和提升关系,尊重小农资经营者的市场主体地位,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打击违法行为。一季度开展小农资整规全县推开准备、发动工作,二季度指导小农资整规面上推开工作,三季度小农资整规全面整治工作,四季度小农资整规全面总结提高。

继续按照《创建百家诚信农资示范企业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县级诚信农资示范企业的建设目标;继续大力推进农资连锁经营,组建农资连锁企业和连锁网点;引导分散的农资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管理、行业自律、行业服务等作用,努力构建全县农资诚信经营的长效监管机制。

同时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强化市场监管,净化农业投入品源头。

四、规范执法体系,创新执法机制

1、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农政发〔20*〕2号),力争全面实现农业综合执法。按照“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规范”要求,通过集中办公、制度落实、日常监管、绩效考核等措施,健全、规范执法体系,迎接省市农业行政执法规范化达标考核验收。并根据省农业厅要求,抓住机遇,加强沟通,力争全县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篇6

关键词: 中职学生 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分析

目前伴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的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对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更旺盛,这无疑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次发展契机,尤其是技工学校这类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学校,在这个大环境下,虽然技术类学校的学生逐年增长,但是在实际中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在就业时存在很大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家长将学生送入技工学校就是为了孩子能学到一门技术以帮助就业,因此,若想保证一个技工学校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就业率就是最重要的事,同时,在帮助学生就业的过程中还能无形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经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后,我们不难发现,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引导他们树立就业意识,提前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提前适应就业,而且能为学生进行技术学习提供动力,让他们在就业准备时具有主动性,同时,技工学校的教师要给予相关就业指导,为他们提供最新最准确的就业信息,将之前总结的就业经验传授出来,引导学生培养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真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他们进行保护,在这一系列的帮助中完成教师义务,同时实技工学校的价值。

一、职业指导的内涵

职业指导顾名思义,就是对职业发展进行指导,就我国的职业指导发展情况看,目前职业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社会情况,明白自己所处的就业处境,让学生在面对就业时不至于一无所知,感到迷茫,再来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现在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自己的优势劣势及兴趣所在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提高学生就业岗位与自身的匹配度,从而间接促进学生工作的稳定。当然,针对个人不同情况的咨询也很重要,每个学生遇到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作为技工学校的老师,我们要主动在学生就业时成为学生的依靠,及时给予指导咨询,帮助学生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二、中职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1.中职学生职业意识淡薄。

据目前在我校的观察看来,一般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对于职业的概念都还不是很清楚,没有一种承担责任的意识,更别说考虑职业的发展,沉浸在学生这个身份中,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迎来身份的转变,因此,也不会为走向职业而做出规划,在这样的影响下不仅是在面临就业时感到恐慌,更会影响平时学习,在平时就没有为就业做准备的想法,学习动力不足,这一系列的影响显然对于就业有很消极的影响。

2.中职学生定位不准确。

所有职业都需要清晰的自我认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将来就业面对的岗位必然是最前线,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比如技工学校的学生,总认为自己有技术而不顾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盲目开条件而导致就业失败,这些都是由于缺乏清楚的自我认识,在就业之初应该结合自身能力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二者相互结合,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首先进行锻炼,在实践中先提高自己,脚踏实地,实现现实需求再考虑个人追求。

3.中职学生为人处世能力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就目前学生的状况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且缺少团队合作的锻炼,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思考习惯,而这种学生是用人单位最不愿意接收的,这样发展下去无论对于他们的工作还是日常人际交往都有消极影响,特别是在工作中,如果没有较强的处世能力,则将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某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显然,在就业时具备良好的处世能力非常重要。

三、如何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除了需要基本的硬素质,还需要软素质合格,这个硬素质除了指专业技术意外,还要求基本文化素质过关,因此,中职学校在进行技术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文化课的培养,特别是技工学校,虽然技术教育是重点,但不能忽视文化教育,同时,还有对学生软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就业心态,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等,这些素质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在这种意识下,中职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1.要使学生认识到就业的社会客观性。

就业环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个大环境显然不是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就业的社会客观性,而这种客观性必须为学生所承认,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同时,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对的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有较高教育层次的大学生及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下岗工人等成为用人单位更青睐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技工学校的学生若想在这种情况下顺利就业,就必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提高,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的求职期望,抱着正确的工作思想投入就业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顺利就业,满足最基本的现实需求。

2.实现中职学生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所有竞争的核心都在于素质的竞争,这个素质除了学校基本的教学培养外,更多的在于学生的自我完善,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扩大视野,了解自己的定位,认识社会的基本情况,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心理建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最基本的职业期望及职业规划。当然,学校应该给予一些帮助,比如在进行技术培训时可以多安排一些需要合作的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适应团队合作,再来可以通过一些讲座,传授我们带往届学生的经验,告诉学生一些求职技巧,等等,鼓励学生自我推荐,实现就业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一定要带领学生了解相关法律,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这既是一个学校的义务,又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

3.提升中职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一个有道德感的人理所应当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通过总结往届毕业生的经验也不难发现,一个拥有奉献精神、责任感的学生在就业时绝对是被优先考虑的,特别像技工学校的学生在一线工作,更加需要这些奉献感、责任感,用人单位需要员工保障生产,但实际情况下,很多刚上一线的学生刚开始就觉得苦,不负责任地自己直接离开,这对用人单位来说不仅是损失了培养员工的成本而已,更是影响了生产的重要事情,因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就业时受到如此重视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并且,一个职业道德修养高的员工,能够得到更多锻炼,迅速成长起来,因此,技工学校除了教授技术,还应该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4.教育中职学生要勇于面对现实,努力适应各方面的环境。

从有父母学校可以依靠的学生到只能依靠自己的工人,这种身份的巨大转变显然是很难接受的,尤其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这真的比较困难,但社会是残酷的,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他们适应,这就要求学生克服这个困难,树立积极的就业态度,当然,学校也可以给予一些帮助,如在学生就业前就进行相关心理准备建设工作,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明白社会虽然残酷,但在积极的态度下,所有困难都将克服,只要学生愿意积极调整自己,总是可以适应的。

5.教育中职学生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影响力其实非常大,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使学生会更容易就业,而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帮助适应就业,对于以后的职业发展也有积极影响,但是职校学生周围也都是学生,在陌生而复杂的新环境中会不知所措,这就需要学校提前给予相关指导,帮助学生在复杂的新环境中立足。

四、结语

就业是中职教育的一大重要目标,培养能够在一线为企业生产、管理及服务的中级技术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大任务,特别是像技工学校这样有相关生产技术的学校,肩负着生产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发挥自身特色培养学生,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掌握实践技能,在自我的这种正确认识下,找到适合学生的发展方向,而且需要在校时就带领学生在校时进行相关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让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能够迅速找到可以顶岗的学生,这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同时引导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再辅以相关就业指导,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优势,促进中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把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当做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既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又能够实现中职学校价值,提高学生对于中职学校的信赖度,让技工学校不仅被认为是技术培训机构,而且要通过这样负责任的一条龙服务培养学生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学校的系统更完善,成为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都信赖的学校,增强学校的吸引力,用这种帮助就业的态度及实践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向更高处。

参考文献:

[1]王琴.中职学校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研究[J].职教论坛,2008,11:39-41.

篇7

它的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

【关键词】机械制造; 自动化; 发展; 探讨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研究和应用,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基础理论、技术和工程系统组成的完善体系。机械自动化在技术和工程系统方面已有很大的发展,但基础理论方面尚在发展中,还很不完备,所以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1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就是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和延伸,传统的机械产品只有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才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2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里学、生理学和混饨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械自动化产品具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3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工程。由于机械自动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械自动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减速、电动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同时也可扩大生产规模。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例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械自动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械自动化产品的企业,模块化将给机械自动化企业带美好的前程。

4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体,企业间的竞争也趋于全球化。机械自动化的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道,质量可靠,很快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化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测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械自动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快乐。因此,机械自动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5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械自动化向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将其称为微电子机械系统,或微机械自动化系统,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械自动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械自动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械自动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6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及少,资源利用率最高。设计绿色的机械自动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械自动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7人格化

篇8

1.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1.从管理技术的角度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进入了计算机服务的时代。在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中,他们在对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管理技术等方面,通常会对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进行运用,完成对农业机械的管理。这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我国还没得到普及和较好的发展,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只有一些大型农机生产企业利用这种计算机管理方式来辅助自身的管理。这种计算机管理方式虽然在一些大型农机生产企业的财务以及人事等几个方面得到了相对较好的发展,但是,很少有企业能真正做到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生产和制造。

1.2.从制造工艺的角度看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技术中,在制造工艺上主要有三点问题。其一,在我国农业机械制造的时候,对先进的生产材料以及生产技术采用的不及时。其二,我国大多数相关企业在对农业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其相关的制作工艺在加工的精度上达不到相关的标准。其三,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对农业机械相关的研究力度还不够,相关制造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的生产和发展。

1.3.从设计技术的角度看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农业机械制造相关的企业大多对计算机技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使用,从而使其对相关的农业设计图纸、图表、二维交互式绘图以及文档展开了相对有效的管理。在一般的情况下,大多企业都是对CAD以及CAD二次开发的产品进行使用设计,但是,在我国CAD技术中还在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2.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特有的特点

2.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被普遍运用到了农业的发展和生产的过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化农业机械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是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农业生产手段的代表,为我国科技兴农以及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以及技术保障。由此可知,在对农业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的现代化发展要跟紧时代的脚步,结合时展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发展道路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2.2.与农业种植技术的相关性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种类相对较多,在农业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具有使用时间相对较短,农业作业的难度相对较大,工作环境条件差以及制造要求相对较高等特点。因此,在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制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农业机械设备要具有的特点进行充分考虑,还要与农业种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农耕制度以及技术等多种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

2.3.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相应的农作物的种类也具有相对较大的差别,这就导致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技术中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中,各个区域内的农作物种类也不尽相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因此,农业机械设备的服务对象之间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机械设备在科学技术上的差异。

3.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现代化农业机械在机械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在农业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对现代数字化技术、现代机械加工技术、再制造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可持续发展制造技术以虚拟技术等相关的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的技术,从而使其相关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3.1.创新技术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农业机械加工技术在我国农业制造中依旧占主要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相关人员在对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过程中,要对其相关的技术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3.2.及时引进高科技设备

从我国较为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来看,其制造的产品大多数性能相对较差,价格较低,其想要在不断发展前进的时代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对自身的制造技术进行相应的改革,促使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不断的向着高科技的道路进行前进发展。另外,在对其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高新科技设备进行适时利用。

3.3.注意生产模式的转变

在对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工作方式的转变,将传统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的平行工作模式。另外,还要注意对生产管理模式的转变,注意对相关技术的及时创新以及采用,从而使生产制造以及管理一体化的农业机械生产相关的经营模式得到较好的建立。

篇9

[关键词]民工荒;大学生就业难;生产业;制造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非常迅速,总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前列,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明显,被誉为“世界工厂”。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产能巨大的背后,隐藏着突出的产业结构性问题,一旦产业规模达到一定限度,廉价劳动力供给无法支撑制造业的继续扩张,过去积累下的产业结构问题就将集中爆发出来。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上“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困境愈演愈烈,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扶持生产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市场上的这一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基于价值链视角

自2004年第一次出现“民工荒”现象以后,南方城市都会在每年春节后面临“民工荒”和“用工难”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以珠海市为例,2004年的用工缺口为15万,到了2009年,这一缺口已扩大到200万。另一方面,据人保部门统计,2008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201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30万人,比2008年增加71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更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造成“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困境的原因何在?除了所谓的农民工工资过低和大学扩招等表面原因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只是这一症结的表象而已。

图1中的曲线1是我们所熟知的“微笑曲线”,表示价值链在不同生产阶段的增值能力存在差异。可简单地将“微笑曲线”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阶段:其中,上游为设计研发,下游为销售与服务,上下游附加值较高,而且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中游是以制造、加工为主的部分,附加值较低,需要的是相对低素质的劳动力。在全球分工格局中,我国主要处于中游的生产制造环节,主要依靠较多的资源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较少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实现总产值的增长和规模扩张。1995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为3349亿美元,到了2009年增至16190亿美元,规模扩大了5倍多。另一方面,联合国制造业发展组织数据库的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6%,与同期的发达国家相比差别巨大(美国为48%,日本为39%),即使是与菲律宾(33%)、墨西哥(35%)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这说明我国制造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制造业自身价值升级缓慢,向高附加值阶段的延伸也十分有限。在低附加值和高速规模扩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低增加值率导致低工资,低工资导致低素质劳动力,低素质劳动力导致低增加值率的恶性循环。在循环过程中,低素质劳动力的供应渐渐跟不上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低素质劳动力供不应求,存在严重的供求失衡正向缺口,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由此而来(如图1中A区域)。

大学生就业难,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随着高校扩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数量逐年增多,而能够吸引其就业的岗位却相对有限,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如图1中曲线2的两端,即B区域),大学生就业难由此而生。为何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会严重不足?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雇主所提供的劳动力价格过低,在这种价格水平下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十分低下;二是部分用人单位的需求规模有限,刚性较强,虽然所提供的劳动力价格水平较高,但能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十分有限。这两种状况在我国产业价值链中体现为:(1)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制造业规模庞大,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产业增加值低,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工资水平有限,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不强。2005年,我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仅为11767美元,其中工资在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7,63%。而与我国制造业规模相当的美国和日本,2005年制造业人均增加值分别为151026美元和124002美元;其中工资占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9%和25%。人均工资水平却相差了数十倍,这进一步反映出我国产业水平低下,低的产业增加值叠加低的工资一增加值比例,致使较高素质水平的大学毕业生对大多数制造业岗位望而却步。因而,我国制造业规模虽然庞大,但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却十分有限。(2)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生产业,对于吸纳大学生就业至关重要,但发展滞后。所谓生产业是指那些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用于进行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主要满足最终直接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迈克尔・波特把生产活动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产品开发、采购管理等为上游,生产加工为中游环节,产品发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为下游环节,三个环节中的上下游主要是生产。这说明生产业所包括的行业部门增加值和工资水平普遍较高,对劳动力素质、技能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生产业对大学生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第三次国际工业标准分类法分类,将运输、仓储和通讯,金融中介和房地产、租赁及商务活动归类为生产业。在此标准下,2003年日本的生产业占社会总就业比重达38%,英国38.1%,澳大利亚高达42.1%。而我国同期生产业所占比重只有12%左右。我国生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吸纳就业能力与美国进行比较,差距更是明显(见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生产业在服务业就业中所占比重与美国相差不大,但生产业在总体就业中的比重差距却显而易见。不但如此,经过十年的发展,这种差距并没有缩小的趋势,除去统计口径改变的原因,我国生产业就业比重在1999-2002年和2003-2008年两个阶段内没有发生显著增长。一方面是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吸纳这部分高素质人才的行业发展缓慢。这就造成了如图1中B区域所示的,在生产业集中的产业链上下游阶段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负向缺口。由此可见,虽然生产业对大学生就业吸引力较强,但其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水平滞后、整体规模较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需求。

二、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指处于价值链中的制造业企业借助价值链以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联系,从而提高竞争力,向能带来较高价值的经济活动转移的动态过程。在大多数价值链中,加工组装环节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无利润区,利润从产品的制造环节转向研发环节和销售环节,价值创造的主体和价值获得的主体发生了转

移。因此,加工制造环节更需要通过业务流程整合,使得内部分工更趋精细化,并适当发展价值链整合升级所需的服务和辅助环节,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自我配套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生产业与制造业本出自同源,随着分工的深化,生产业从传统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并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发展壮大。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业与制造业又开始出现融合发展的趋势。生产业与制造业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的升级需要相互依托、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就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情况而言,技术含量低、产品同一化、自主品牌匮乏、劳动力投入密集的矛盾还很突出。要解决这些矛盾,在产品层面上,要实现由单纯代工到深度加工和产品设计再到开拓自己品牌的转变;在产业层面上,要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模式向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模式转变,即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资本密集化、制造业的服务化和产业结构的“软”化;在发展方式上,要由原来的粗放、外延式转向集约内涵式。

在现代制造业的竞争中,传统的依靠比较优势的价格竞争已经退居次席,依靠产品差异化而形成的非价格竞争取而代之。要想在非价格竞争中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就要依靠大量的生产的软投入,而这种软投入贯穿于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根据价值链理论,在生产过程的上中下三个阶段中,生产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发达的生产业将对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和拉动作用。另一方面,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产生于传统制造业的分工中,制造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是生产业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进入调整阶段,企业活动开始集中于生产经营,与生产经营活动关联不大的服务活动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这为生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需求。迈克尔・波特(1998)曾提出,制造业与生产业存在着客户一供应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第一层次是服务业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即许多服务业的主营业额来自于制造业的需求;第二层是服务业的需求形势、数量和专业化程度依赖于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结构。一个国家的制造业越发达,其生产业也将越发达,而制造业越落后,其生产业也将越落后。此外,生产还依附在制造业商品上,即一项制造业商品出手时,也创造对相关服务的需求。缺少先进的制造业企业,复杂的服务业将面临后继无力的困境。由此可见,制造业是生产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而发达的制造业则是生产业发展和繁荣的保障。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升级和生产业的发展是处在一种相互借重、相互倚靠的螺旋上升路径当中。各自的进步都以彼此的发展为基础,各自的发展也都为彼此的进步提供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间,我国生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增长缓慢、行业规模有限与我国制造业的低水平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单纯低水平制造业规模的壮大对我国生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螺旋式上升的制造业一方停滞,作为螺旋式另一方的生产业也将无从依附、无法发展进步,使二者的发展进入一种僵滞状态。从而使得我国产业结构长期落后,始终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三、基于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双轮驱动”的就业结构优化

高校扩招和教育体制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推动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的改变――劳动力构成主体由低素质向高素质过渡。这是劳动力供给朝着进步方向的改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之所以出现目前的就业问题,症结在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未能与劳动力构成的转变保持同步,从而导致了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上供求错位:出现“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所以,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产业结构朝着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相匹配的方向发展,是实现就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加快生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同时,生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升级都将推动就业结构的优化。

(一)生产业发展与就业市场结构优化

2006年,全球服务业的就业人数超过农业,成为世界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在发达国家中,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超过了60%,有的甚至超过80%。而反观我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增长缓慢,而生产业的就业增长更是陷于停滞状态,不但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而且增长势头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中,服务业的比重是在日益增高的。以印度为例,其生产业在总体就业中的比重为18%左右,生产业就业比重在2003-2006年间增长了0.7个百分点,并且这一趋势将随着经济的发展继续下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主要产业。那么,我国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是否能对就业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呢?我们采用就业弹性对我国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就业增长空间进行了测度。

就业弹性是指就业GDP弹性,即就业人员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可以表示为E:(L/L)/(G/G)。所以,弹性越大,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果越大,而发展高弹性的产业将有利于解决就业。这里采用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间的非线性模型来分析:L=AYC

其中,L为就业人数,A为常数,Y为GDPα,为就业弹性,α为随机误差。两边同取对数:lnL=lnA+alnY+α

运用STATA软件,对1990-2008年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及GDP值进行回归分析得:lnL=7.135+0.2711nY

其中,t值分别为35,12和14.51,R2=0.9667,Adj-0.9619,F=203.05。对其进行B―G自相关检验得prob>chi2为0,0796,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自相关。所以,服务业的就业弹性为0.24,即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将增长0.24个百分点。同样,可以测算得到生产业的就业弹性,为0.31%,高于服务业0.07个百分点。这与Grubel&Walker(1989)中“生产服务是服务业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增长最快的组成部分”的结论一致。所以,经济发展对服务业就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带动作用最为明显。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优化就业结构,促进就业人数增加将具有显著效果。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

就目前我国制造业情况来看,存在着产业链短、技术含量低、产品初级、附加值少等问题,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生产规模获取比较优势。要实现制造业的升级,最重要是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制造加工不断深入,在全球分工体系下延伸全球价值链在我国的产业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将生产环节进一步精细化,将更多的生产业嵌入到制造加工环节当中,实现产业链条的迂回,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与增加值,真正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升级将使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有用武之地,在提高产业增加值的同时增加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也将减少目前对低素质劳动力的依赖,缓解民工荒的现象。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结果,减少对低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同时增加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这将与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变动相一致。因而,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助于就业结构的优化。发展生产业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我国就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

生产业的发展将有效增加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制造业的升级将使得产业知识、技术等软投入增加,从而使制造业的增加值得到提升,这一方面将增加制造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能力和需求数量,另一方面也将减少对低素质劳动力的严重依赖。附加值增加使微笑曲线(曲线1)弧度变小,并整体上移;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曲线(曲线2)也将变得平缓,从而原本存在的低素质劳动力正向供求缺口A和高素质劳动力负向供求缺口B同时减小甚至消失。这将使我国的就业结构得到彻底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四、政策建议

在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突破口。首先,要积极调整产业政策,优先发展生产业。鉴于生产业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关键地位和我国生产业相对落后的现实,有必要将发展生产业摆在与制造业同等重要甚至相对优先的位置上,并将生产业中的金融保险、产业科技、租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部门作为优先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次,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生产业的发展。目前,需要加快服务性企业市场准入、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建设,打破银行、电信、保险等行业进入的高壁垒,并尽快建立起关于知识产权、服务标准、诚信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再次,应该提升生产业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打造属于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服务和品牌,引导生产业走跳跃式发展的道路,从而更好更快地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相结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助力。此外,应大力发展生产业集聚区。力争将密切联系的产业在空间上实现集中,并由此带来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集合。最后,对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本着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打造核心价值体系为转型的出发点,摆脱原有在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力争掌控强势的话语权,并善于利用生产业在改善价值链结构、促进产业链延伸、提升制造业层次、增强制造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尽快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佳贵.经济蓝皮书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6》相关数据及计算得出。

[3]雷平.低增加值制造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研究[J].中国发展,2010.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刘小方.我国生产业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07

[6]陈宪,黄建峰.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1)

[7]任旺兵,刘中显,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思路[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8]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I).

[9]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工业与竞争者分析技术[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8.

[10]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3.

[11]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7》相关数据及计算得出。

篇10

一、医药产业化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的人性化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要把病人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考虑病人的健康行为,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为病人提供最适宜的就医氛围。“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是对“以疾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等传统理念的发展和创新。以“关怀式语言”接待病人,以“人性化服务”渗透于医疗,这种新的服务理念的引入,对医院服务模式的改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病人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从而使医疗服务得以顺利进行。医院作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场所,理应是最有人情、最尊重人的地方。随着国际市场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为医药产业化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医药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现在国内各高校由于传统体制的约束,在对外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计划经济的现象,表现为缺乏深入研究医药经济的客观规律,不积极了解国际医药发展态势,不能依据自己的特色进行,也不了解国内发展现状和规模。

随着医保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患者就医途径增加,而病人流向则取决于医院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医疗费用和就医环境,人性化的就医流程在于简单、方便、快捷。因此,挂号处、抽血处提前上班,减少病人候诊时间;全日制门诊制度开始实施,365天所有门诊、所有检查天天开放,中午不停诊。病区护理人员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上班,以免夜班护士过早执行常规护理而影响病员休息。病房床单、被褥一改过去单一的白色,变成了粉红、淡绿、浅蓝,病房的墙壁上挂上了油画,柜子上配置了电视机,有了空调、微波炉、淋浴设施,使病人住进医院有一种家的感觉。鲜花、盆景点缀着医院每一个角落,花坛、草坪美化了就医环境,展示着医院的精神风貌。

优化服务程序,通过在关键时刻和瞬间服务的管理,给病人留下亲切和深刻印象。因此,医院转变思想,及时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推行“全日制门诊制度”,门急诊充实高技术力量吸引病人,成立门诊服务中心,专门配置轮椅、担架、茶水桶及一次性水杯等;推行门诊导诊服务,由佩带“为您服务”胸牌的护士向所有需要帮助的病人伸出援助之手,并主动为年老体弱、残疾病员提供“四有”服务,即看病有人引,检查有人陪,配药有人拿,住院有人送。为缩短病人挂号、划价、收费的等候时间,采取了分楼层挂号、划价和收费。门诊及病区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每日为病人提供用费清单,既为病人优化了服务的流程,又增加了病人对医疗服务消费的信任度。急救中心自成单元,各科急救绿色通道24小时畅通,保证抢救时间;手术室全天候开放,缩短了术前住院日;医院床位实行统一调配,解决了有些专科病人住院难的问题;成立了体检中心,各体检项目均在体检中心内完成并免费供应早餐,以便体检者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各项检查。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医药要发展必须逐渐实现规模化经营,走产业化道路。

三、医药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1.落实管理项目,突出人性化服务内容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打破了旧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换上温馨的笑容主动走近病人,让患者便于随时联系、咨询,出院后还能得到医生在用药、饮食、康复等方面进一步指导。人性化服务不只是理念的更新,更需要落实在服务内容上。“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是医院对每一位住院病人开展的一项人性化服务项目。所谓“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是指凡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出院时,由所在科室向患者发放一张印有科主任和护士长姓名、科室电话号码、医疗服务项目等内容的《健康联系卡》,重病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电话回访,一般患者48小时内回访,对有需要的患者可随时上门回访。 通过医生上门回访,使医患之间的关系由陌生到熟悉,由不信任到信任,减少了医患矛盾发生的同时,也为医院赢得了“回头客”。如,新的妇产科学认为,分娩是自然生理过程,一般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医疗干预,要保护、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并让产妇分娩不再忍受疼痛。因此,产科推出了更尊重和满足产妇实际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导乐”服务。“导乐”服务不仅让众多产妇克服了分娩的恐惧感,分娩过程也比想像的轻松和顺利得多。

2.加强过程管理,拓展人性化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