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协作能力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团队协作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团队协作能力

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工作的分工越来越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只有合作才能更强大,因此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一个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就必须要做个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更加应该对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培养。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加入花样跳绳的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花样跳绳教学的场地要求很简单,器材要求也只需要一些适合花样跳绳的各类跳绳,更重要的是花样跳绳是一个团体性的运动,只有参与者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才可以展开花样跳绳活动。因此,大学生在花样跳绳的学习和练习中就会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个体的团队协作能力。花样跳绳相对于其他的体育课程和其他理论课程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效果都要好,所以开展花样跳绳对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2团队协作能力的含义及意义

2.1团队协作能力的含义

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

2.2团队协作能力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社会属性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协作能力就是社会属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团队协作能力既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有团队意识,又要求每一位成员都要有与其他成员进行合作共事的能力,包括遇到分歧时相互协调的能力,遇到困难时相互帮助的能力等等。团队协作能力对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在将来毕业进入社会后,能否快速的融入社会和立足于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花样跳绳是一项综合了绳技、绳舞、绳操的运动,因为花样跳绳的器材简单、花样繁多、健身效果显著,2010年被上海市教委的“阳光体育”工程选作“千校万班”活动大力进行推广。由于花样跳绳的多元化锻炼价值、多变的形式以及多彩的表演功能,花样跳绳成为众多学校特色体育教学的首选。花样跳绳是一项要众多学生一起参与的项目,他们为了合作“花样”而融合在一起,可以充分体现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大学开展花样跳绳教学的可行性

3.1对场地器材及参与者的要求较低

在体育课开展过程中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场地不足的问题,制约着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而花样跳绳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也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最主要的是还不受参加学生的人数和性别的限制。花样跳绳教学对场地的要求只是一块空地,可以是一块篮球场,可以是一块排球场,甚至可以是田径场的一角,这对于很多场地不足的高校来说这是更好开展体育教学良好前提,如果遇到下雨或下雪的天气,更是可以将几个花样跳绳的班级放到一块场地上进行简单的花样跳绳比赛,以增加学生对花样跳绳的兴趣。花样跳绳教学对器材的要求也很低,仅需要几条适合花样跳绳的长绳和短绳。由于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导致有些专业只有男生或只有女生,这使得高校在选择开展何种体育课程时较为头疼,而花样跳绳对参与者的不限制恰恰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花样跳绳可以是一个人,两个人或多个人的同时参与,可以是同一性别也可以是不同性别的参与者。通过花样跳绳的场地器材及参与者的分析,可以发现花样跳绳教学在大学开展势在必行。

3.2如何实施花样跳绳教学

现在高校学生对运动和体育课的兴趣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喜欢运动,喜欢体育课;二是喜欢运动,不喜欢体育课;三是不喜欢运动,不喜欢体育课。第一类学生可以积极自愿参加体育课,高校教师主要提高后两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及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花样跳绳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不论是它新颖有趣的练习内容,还是它可以与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同的教学手法都能一定程度的吸引学生的目光及兴趣,这一定程度上提高后两类学生对运动和体育课的兴趣。高校体育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播放世界级比赛或上海跃动跳绳队在世博会、各电视台的表演及其他学校开展花样跳绳成果的视频,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参与花样跳绳的兴趣,有了兴趣的学生为了提高技能,自己就会主动参与到花样跳绳的运动中。高校体育教师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花样跳绳的练习内容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高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基础花样之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可以自己创新、组编,让学生跳出新的花样,并每过一段时间就组织学生进行花样跳绳比赛,以更大程度的增加大学生参与花样跳绳的兴趣。高校教师可以运用掌握花样跳绳技术好的学生帮助技能差的学生进行辅导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花样跳绳是在简单跳绳的基础上变化出来的,拥有多变的形式,参加花样跳绳的人数也可以是一个人或者多人同时,大学体育课所教授的花样跳绳通常是2人以上的配合,在配合中要求参与的大学生之间拥有一定的团体协作能力。在花样跳绳中大学生为了完成整个花样跳绳运动,大学生会朝着一个目标努力,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花样跳绳各个动作即共同完成团队目标。同时,团队目标又是每个同学个体所努力的方向。首先培养学生对花样跳绳的共同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参加花样跳绳时自主能动性比较强,使得每个同学希望在团队中发挥个体的长处,共同完成一次花样跳绳,并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学习花样跳绳初期,大部分参与的学生尚不能完成所学的动作,这时教师应动员已完成动作的学生去帮助那些尚不能完成动作的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积极参加团队建设,个别同学因花样跳绳动作难度和个体协调性尚不能充分融入团队花样跳绳,并使团体无法成功完成花样跳绳,这时就可以促进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和相互提高,发现他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主动参与的精神。由此可见,在花样跳绳这样的团队形式的运动中有很好的团队气息,花样跳绳有很强的凝聚力,大学生在参加花样跳绳的交过程中通过团体合作跳绳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对团体协作能力重要性的理解,让大学生在愉快的跳绳运动中意识到团体协作力的重要性并在运动中培养个体的团体协作能力。

(1)现阶段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较差,但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又要求较高,因此对大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2)由于花样跳绳对场地器材、参与者的要求均较低,因此花样跳绳很适合在大学体育课中开展。

篇2

摘 要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关系着小学生身体健康,更关系着综合素质培养。本文以跳绳教学中的团队精神培养为课题,论述了如何提升小学体育跳绳教学在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中作用效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跳绳 体育教学 小学生 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跳绳运动是一项深受小学生们喜爱的运动形式,通过在体育课中加入跳绳课的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小学生们的兴趣,更能够通过教学技巧的加入,培养学生更多的优秀品质。 一、跳绳教学对小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的作用 (一)团队协作能力是小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复杂的竞争环境与市场发展环境。为了获得竞争力的提升,仅仅依赖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抗拒巨大的竞争压力,而社会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都决定了只有选择团队合作,才能发挥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在社会中立足并取得发展。无论在任何一项社会事务中,团队协作能力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从小学生起关注培养其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二)提高小学生对团队精神的认知程度

小学生的思想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于他们而言有趣味的活动往往能够更多的吸引其注意力,而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传统意识中往往将其单一的定位在身体素质锻炼的作用上,同时也以此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往往是通过各种身体行为及体验实现的。跳绳教学中趣味性最强的花样跳绳,正应了这种需求。相对于普通的单人跳绳,花样跳绳对学生们之间的配合默契要求更高,一个团队中的一个成员出现失误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成绩。小学生往往有着较强的荣誉感,而将这种荣誉感放之于团队中,则必然能够增强其团队精神。 (三)促进小学生建立起理想的团队模式

理想的团队模式就是在一个团队中各个成员都能够将其作用完整的发挥,从而实现团队合作的最好状态。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想建立起理想的团队模式,就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经历和体会,慢慢的把握住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将自身与团队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能力的培养,在以体育跳绳教学为实践形式的条件下,能够有效的实现。 二、小学生跳绳教学提升团队协作效果的措施 (一)优化训练模式

当前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对于跳绳教学的训练模式几乎都是学生的自由度较高,教师一般会给出一个标准,然后让学生们之间不断地练习、组合,无论是身体素质的训练效果,还是团队合作的磨合效果,都不甚理想。因此,要培养小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就只有从训练模式上进行改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训练模式要想改变学生的能力,就需要增强其实践体验,从跳绳教学方面看,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跳绳技术能力与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规模。

例如,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期划分出不同的训练周期,以体育教学指标和团队协作能力指标作为基本依据,对每一训练周期实施科学规划,明确每一周期的训练目标。其次,教师可将学生的跳绳训练阶段分为两个基本阶段,一是个人单独训练阶段,二是团队训练阶段,然后由学生们在单独训练了一定时期后,再开启团队训练模式,制定合理的团队组建方案。 (二)改进训练方法

在训练方法方面,体育教师应当关注小学生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其在进行跳绳训练时,只有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中,感受团队的活动,体验团队团结氛围,才能更好地提升协作能力。

例如,把学生们分为三到五个小组,给每一组分别以“蝴蝶”“蜻蜓”“瓢虫”等昆虫命名,每组都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挥不同各自的团队精神,投入训练,并为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努力。同时教师还应当关注各小组的发展情况,多与小组长或不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准确的把握和解决问题,实现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训练。 (三)注重学生的体验

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童年时期,学生们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快乐的情绪,才能有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重视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应当以学生的快乐体验为前提,无论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应当以此为前提条件。适当的约束机制是必要的,但更多还是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团队精神的发展。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当多鼓励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互助互教行为,多关注学生们的兴趣点,关注他们的意识变化,使学生们自身的自制力、自控力得到提升,进而实现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本文以小学生体育教学中的花样跳绳教学为例,分析了在这种对团队协作要求较高的体育运动中,如何加入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和加强的措施。指出要从训练模式、团队调整、训练手段、学生体验、考核方式等五个角度入手,加强各环节对小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关注,并采用正确的方式使学生们养成自觉坚持团队协作的习惯和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群体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 车燕玲.花样跳绳教学对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J].内江科技.2015.07:117-118.

[2] 张斌,赵胜国.广州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引入花样跳绳的可行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72-73.

篇3

3.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是体验式教学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餐饮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推进。为此,我们必须注重教师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对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这种方式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为体验式教学的推进提供保障;其次,积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教师到先进教学单位参观学习,通过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来直接提升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最后,鼓励教师自学,鼓励和引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对于自学取得相关成就的教师予以奖励,以此来提高教师自学的积极性。

4.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标指出,对于现代教育教学而言,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为了促进餐饮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推进,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验式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保证体验式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可用之才。

四、结语

结合上述的内容,体验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作为中心出发点,为他们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有望达到寓教于乐的程度。在餐饮管理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的同时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培养。所以,对体验式教学模式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优秀餐饮管理人才,让我国的餐饮业发展前景更好。

参考文献:

[1]范晓梅,贾哲,肖建忠.基于多模态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研究――以“饭店餐饮管理”课程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04):93-97.

[2]何静.“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家庭社会工作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5,(06):157-158.

[3]赵艳.关于高职《餐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198-199.

篇4

企业团队精神对于企业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决定了企业的前途。目前,在我国各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应特别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加强企业文建设的过程中,关键之一就是要培育企业的团队精神。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价值信念,也就是所有员工都心悦诚服的接受的行事准则-一种“我们公司就是这样的”自豪的想法。企业文化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的主要内容有企业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和行为准则等几方面的。目前,在我国企业建设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应特别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关键之一就是要培育企业的团队精神。

企业团队精神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前途。塑造和培养团队精神可以有效防止军心涣散,克服产生离心力和出现一盘散沙的状况。理想的团队组织是有效率的,能不断产生创新的,具有良好合作与协作能力的组织。良好的协作能力的组织。良好的协作不仅要求有制度上的协作,而且也要求有理念上的协作,即要求员工要用团队精神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作。塑造团队精神必须强调协作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团队一致向前的原则和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原则。

一、塑造团队精神要强调协作原则。协作原则是团队精神最主要的内容。企业制度安排要注意强调协作原则,企业对人员的选聘及要排要体现协作原则,企业的岗位设计也要贯彻协作原则。企业要宣传协作原则,政策的制定要有利于发挥协作原则,以实现最有效的协作。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应以协作原则为工作的最高原则,一切工作服从于协作原则。强调协作原则首先要在价值理念上认同协作原则,真正理解协作原则的含义,如果没有协作原则,企业中的每个部门和个人都强调自己的工作和利益,那么最终难以塑造团队精神,企业整体实力很难得到提高。企业是有众多员工进行分工协作的群体组织,因而分工协作的状况也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效益。分工协作是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但是良好的分工协作又取决于人的价值观念状况。有些企业内部有些人难以同别人协作,就是因为在价值观念上不承认协作原则,看不到团队的重要作用,只看到个人的作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团队精神理念的存在而仅靠个人英雄主义,则必然会危害企业的整体利益和总体的有效协作,最终必然使生产力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二、塑造团队精神要坚持优势互利原则。优势互补原则把发挥人们各自的比较优势作为核心,在发挥人们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团队精神重视发挥人的比较优势,坚持优势互补原则,把人们各自的比较优势组合在一起。因为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人的能力表现在不同方面也各有所长。这种差异和特长实际上就是人们各自的比较优势,这些不同的比较优势需要组合,而团队精神理念恰恰是要组合人们之间的这些比较优势,人们的比较优势经组合后才能形成一种更好的综合效应,而这些比较优势的组合又需要以团队精神为基础,如果没有团队精神,都互相看不起对方的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形下比较优势是难以组合的。在企业制度设计中,应强调塑造团队精神,企业活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要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比较优势,只有将比较优势有效发挥才能有企业的综合效益增长。而这种综合效益能够增长就必须要以团队精神的理念来指导。因为没有团队精神的理念基础,任何再好的不同优势都难以实现有效组合。因此对于企业有效提高竞争力来讲团队精神理念极为重要。

三、塑造团队精神要强调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原则。有的企业内部队员互相瞧不起,看不到对方的优势,因果内战不断,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所以塑造团队精神要强调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原则。企业中人们的矛盾只能以团队精神来协调。即使有些矛盾是原则性的,也必须能过团队精神达到统一。不利于团队精神的行为要服从于有利于团队精神的行为,大家要以团队精神为重。

四、塑造团队精神要重视发挥团体个人能力与依靠组织力量相结合的原则。提倡团队精神并不是忽视人们的个人能力,而是要强调重视发挥团队个人能力,也要依靠组织力量,这二者必须要有效结合,这两者有效结合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形成团队精神理念的过程。现在许多企业强调发挥个人能力,但在一个企业中不应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所谓能力和利益的过度增长。也就是说任何个人能力的发挥都需要一个外部环境支撑,这种外部环境支撑就需要大家的合作。所以强调团队精神就要重视发挥个人能力与依靠组织能力相结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因为每个人有效作用的充分发挥都需要其他人的配合。那些能干大事的人同样需要一些只能干小事的人的配合,如果没有能干小事的人帮助,他们最后可能什么事都做不好。注重团队精神的企业发展的企业发展会很快,团队精神差的企业往往发展很慢,个人能力虽然重要但团队精神更为重要。如只强调个人能力而不强调依靠组织力量,那么这种企业最终很难保证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老子说:“城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人居其一”,这可以说是有关人本思想的最早诠释,也足见“人”这一要素在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必然遵守这个客观规律,尤其是有关企业团队精神的建设问题,世界著名的企业莫不强调人在团队精神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坚持人本主义经营理念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

首先,团队是由企业中不同层次,不同分工,不同性格的员工组成的,只有从员工本身着手,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谈及团队精神的发挥。每个员工作为普通的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包含心理、生理、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不同层次,需要若被满足了,员工自然会投入到工作中,从而保证团队精神最大化发挥。这就要求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充分的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使每个人都感受到团队大家庭的温暖,而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尽量满足每个员工不同层次需要,尊重员工、关心他们的生活,这一切将极大的激发员工的献身精神、忠诚团队的信心与决心。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

近几年,随着各高职院校不断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企业对部分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素养能力方面的表现不甚满意的情况,如:有的高职毕业生由于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在工作中急功近利,工作时怕苦怕累,导致自身难以扎根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创新;有的高职毕业生由于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工作中只求人人为我,但不讲我为人人,工作时不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也不能做到尊重群众、方便群众;还有的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同时淡化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工作中只求索取,不讲奉献。这些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素养方面表现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结合学院的实际,发现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发展时期,学校和社会对其能力各方面素质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最起码关键的成功因素是不同的。在大学生成长的鼎盛期,团队协作能力中的领导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角度讲,都要求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取得团体的成绩,而摆脱个人主义的一己之快了。由此,团队合作能力就凸显得重要了。

一、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团队合作能力定义为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已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协同工作,因而,团队的氛围将直接影响到团队的工作状态及效率。团队中的任何成员都应该积极主动去寻求其他成员的优点和积极品质。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其他成员的优点,克服自身缺点,增强整个团队的优势。因此,只要团队成员积极发现他人的优秀品质,团队的协作就会变得效率更高。现代企业文化中团队合作精神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组织方式将人员安排到相适应的岗位上,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奉献精神和从业者素质铸就优秀的团队。反之。良好的团队协作也将反馈企业。而高职学生是面向行业一线的从业者,要使他们达到企业的要求,就必须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团队合作能力的功用

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从业者在学习工作中所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多数职业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处理纷繁复杂的问题,也就无法高效完成工作。从业者需要通过协作来完成工作,这就要求职业人建成团队来解决生产、服务等各类工作中的问题,团队成员之间的依赖、关联更多。同时,还需要团队成员之间采用必要的协调行动,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小溪与大海之间的关系。职业人需要融入团队,才有可能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身优势,起到作用。团队合作能力对任何企业或组织来讲都十分重要,就如同《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中所唱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力量一旦被激活,这个团队也许就能创造出奇迹。大学阶段是一个自主学习的重要时期,现代教育中采用的分组讨论、分组实践等团队协作的教育方式也可以通过团队协作的力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也为未来工作中的协作奠定基础。因此,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也应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

现今社会,完全依靠个人力量打拼奋斗获取成功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优秀的企业家早已经将关注点转移到如何建立一支协同作战的优秀团队上。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发现拥有相同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的人在从事相同工作时,其效率、结果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个人素质之间存在的差异,而团队协作能力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由此看来,在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将会导致用人单位团队的绩效结果。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本院学生的具体实际设计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先后为学生设计了团队拓展活动,爱国主义基地自由行,红歌比赛/诗词朗诵比赛,课程专题内容研讨,社会问卷调查,法律辩论赛,社会公益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而在一系列团队活动中重要的的一项是课程专题研讨,这一环节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又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活动。这种训练的形式是以任务为驱动、以团队为组织、以专题为内容,训练的过程中体现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育指导思想。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采用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团队协作精神养成,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就会逐步养成团队协作的工作和学习习惯。通过在实践课程教学中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经验。

(一)优势互补。组成团队合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若与自己优势互补的人一起工作,你的劣势正好是对方的优势,让队员们共同应对挑战。个人能力是不全面的,但组成团队却能攻无不克。

(二)公平。人本能地渴望被他人公平,公正地对待,没有人喜欢吃亏或者被别人利用。事实证明,任何所谓“聪明”的自私行为,最终最大的受害者必是”聪明人”。

(三)信任。与別人合作就意味着要冒风险。没有相互间的信任,合作只是空谈,自己做反而更容易些。不信任会导致管理及沟通成本的急剧增加,会让你的决策出现严重偏差。

(四)宽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缺点,不避免地会犯错误。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的包容和谅解,那么內心就会产生一种反抗心理,它将击碎所有要继续合作的理由,合作关系自然走向终结。

(五)沟通。大家精诚合作,完成共同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顺畅的沟通。在合作早期,交流能化解误会,确保双方是值得信任的。之后,顺畅,持续的沟通能提高工作效率,让两个人保持同步。从团队合作活动开展至今,经历了5年的探索,在此期间学生们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有的学生在感悟里这样说道:“通过这次团队协作活动,我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我相信这次经历必将会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给我带来帮助。”良好的团队协作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而协同作战中经常发生的矛盾冲突究竟应该怎样去解决呢?应当注意的问题是:能力差;效率低;太粗心;太骄傲;不配合。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在合作过程中队员之间相互推诿,遇到困难相互指责,最终导致任务的失败。虽然失败了,但是大家却最终体会到了合作的必要性。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体育运动;团队精神;塑造

当今社会活动日趋需要团队精神,建立群体共识,社会需要具有较好合作能力和较强团队精神身心健康的人才,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体育的概念已经从使人“身体健康”演变到使人“身心健康”,体育运动更是已经从追求比赛胜利演变到获得全面发展,通过比赛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培养个体之间的团队精神。

1 团队精神的概念

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

2 团队精神组成的要素分析

2.1协作意识是团队精神的前提条件

爱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及集体荣誉感等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是团队精神形成的前提条件。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一个团体中的个体为了团体的利益齐心协力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共同努力,达到团队的目标,同时也实现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体现个人的社会利益。

2.2制度建设是团队精神的形成基础

团队的形成和个体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规章制度,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和纪律约束,团队精神就无法形成。因此,建立必要的制度,制定一套完整严密的制度对每个团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建立良好的团队制度可以规范个体行为。建立健全制度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导向性原则是管理团队的整体目标和方向,整体性原则是为了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可控性原则要求团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控制,保证个体优势的正常发挥。

2.3协同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核心

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个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协同合作是通过在团队中的行为,个体表现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上的互补。这是团队的一大特色,因为个体是具有差异性的,同一团队中不同个体在对事物的认知、掌握的知识而进行的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智力因素都不一样,同时,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有区别。显而易见,在团队中,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的保证就在于发挥个体的特长,并注重流程,使之产生协同效应。

2.4形成凝聚力是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

一个团队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是从松散的个人集合走向团队的重要标志。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鼓励所有成员为之奋斗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个体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来自于团体成员的内心动力。在团队中,他们会表现的更主动、更积极;同时,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是源于个体之间共识的价值观,个体通过在团队中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形成彼此信任,敢于承担责任,愿意奉献自己等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3 团队精神在体育运动中的形成途径

笔者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三个方面来讨论体育运动塑造个人团队精神重要途径。

3.1团队精神是群众体育的一大特色

随着我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支出,群众体育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理发展上说,人民群众通过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来增强身体健康;从心理发展上来说,群众体育则承担着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换句话说,各种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既培养了人的身体素质,也塑造了人的心理素质。诚然,体育锻炼手段使得锻炼者知、行统一,一方面,塑造了锻炼者的团队意识;另一方面,也通过体育活动形式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的参与能力。

3.2团队精神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素质

在竞技体育领域里运动员既能展示体育才华、组织能力,又能培养竞争意识、合作品质和拼搏精神。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作风和战斗士气、凝聚力和纪律性等内容的综合反映,也是团队上下精诚团结、增强凝聚力、建设良好集体的基础。它标志着团队成员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方面的有序化和一体化程度,具有增强凝聚力的作用。

3.3团队精神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

学校体育教育具备与其他教育不同的教学情境,在体育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训练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身体和心理同时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是学生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趣味性特点,学生通过长期的体验去认知团队精神。例如,各种体育运动会、篮球比赛、军训、郊游,都可用来激励学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未来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强的社会,是一个比现在更需要团队精神的社会。体通过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三个途径,培养个人的团队意识和参与团队活动的能力,切实有效地使受教育者达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黄冬梅.谈如何在职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 [J].成才之路,2011(2).

[2]王科.在体育教育中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J].辽宁教育行政院学报 2005.4

[3]越飞.论在体育运动教师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7

篇7

关键词:团队 团队领导 协作精神

我们曾经看到,由经过挑选的世界顶尖足球明星所组成的足球明星联队并不常常赢球,并不能踢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足球,并不能踢出令人赞叹的精彩比赛,尽管球队是由世界一流球星所组成,而且球队的各个位置分别由该位置上的世界最佳球员所担任。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是一流球星,他们都习惯于以我为中心,习惯于围绕我而组织战术,他们之间没有娴熟的战术配合。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只有当所有队员都能为球队的整体利益而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时,球队才能发挥整体的实力,才能赢球。所以尽管世界足球明星联队拥有众多球星,但却不是最佳的球队,球星间缺乏相互密切的协作和配合,他们只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团队。因此,由最有才华的人组成的群体并不能获得最佳绩效,而由并非最有才华但合理配置并能互相协作的人组成的团队往往能取得更佳的绩效。

团队不同于一般的群体,团队具有共同的目标,而一般的群体不一定具有共同的目标;团队成员充分认识到互相协作的重要意义并贯穿于工作中,群体则没有互相协作的精神;团队成员具有互补的技能,群体成员不一定具有互补的技能;团队成员非常重视其他成员的不同意见,群体成员常常无视别人的意见并且不能容忍他人的不同意见;团队是一个整体,群体常常是一盘散沙。

贝尔宾(Belbin)博士进行了一项历时七年多的广泛深入的有关团队和团队组成的重要研究。他观察到在团队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几乎每个成员都为了实现团队的目标,保持团队的合作,满足个人的需要和目标贡献了各自的力量,然而他们贡献力量的方式却有所不同。贝尔宾博士根据团队成员不同的行为方式把他们分为九种不同的角色,他们是:谋略家、资源调查者、总体协调者、左右大局者、监督评估者、团队剂、实施者、执行/完善者和技术专家。每一个角色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起不同的作用。

谋略家:有创造力、非正统。他们有天分、富于想象力、智慧、博学,他们往往会提出新想法、新点子,具有创新精神。

资源调查者:外向、热情、好奇、善于交际。他们有与人交往和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善于迎接挑战,善于寻找和发现来自于团队外部的想法、资源和发展机会。

总体协调者:冷静、自信、有控制能力。他们有很强的目标感,他们毫无偏见地对待和欢迎潜在的贡献者,并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利用,他们帮助团队的其他成员作出各自的贡献。

左右大局者:好交际、富有激情、具有挑战性。他们随时愿意挑战传统、厌恶低效率、反对自满和欺骗行为,他们能够影响目标的设立,影响其他成员朝着完成团队目标的方向前进。

监督评估者:冷静、不易激动、谨慎、精确判断。他们的判断、辨别能力强,他们能冷静地分析和评估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以促使团队作出最佳决定。

团队“剂”:合作性强、性情温和、敏感。他们善于随机应变,善于调和人际关系,他们常常能使团队成员保持一致,改善成员的满意度,改进成员的沟通,促进团队协作精神。

实施者:保守、有责任感、有效率、有纪律。他们有组织能力,务实,能把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工作努力,自律,他们把概念转化为行动计划,他们是把团队决定付诸实施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团队决定的坚定的执行者,他们保证团队目标高效率地达成。

执行/完善者:埋头苦干、遵守秩序、尽职尽责。他们有坚持不懈的能力,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关注于细节和过程,他们注意检查团队任务的完整性并力求完美地完成它。

技术专家:诚心诚意、主动性强、甘于奉献,能够为团队提供非常好的技术支持。他们具有奉献精神,拥有非常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致力于维持专业标准,要求依据深入的知识经验作出决策。他们往往给其他成员提供专业的和技术的支持。

贝尔宾博士认为所有这些角色并没有好坏之分,在团队中都很重要,团队的成功有赖于使各种角色达到尽可能的平衡。这些角色不一定要由不同的人来担任,同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多个角色,而且团队成员担任的角色是可以转变或互换的。对一个高效率的团队而言,哪个成员担任哪一个角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各个角色必须有人担任。

高效率的团队有赖于团队内各个角色作用的发挥。当团队在作计划或决定时,谋略家、资源调查者和监督评估者对于团队作出高质量的计划和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团队实施计划或决定时,实施者、执行/完善者对于保证团队计划和决定的有效执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专家则自始至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专业和技术支持;当团队发生冲突时,团队剂对于解决团队成员的冲突,改善人际关系,改进成员的满意度起到了关键作用;总体协调者和左右大局者则影响了团队目标的设立及帮助其他成员为团队目标的达成作出各自的贡献。

团队领导不同于传统的领导,传统的领导其影响力的发挥主要是靠法定授权、奖励权、强制权、专长权和个人影响权即个人魅力来达到的。传统领导的方式各有不同,虽然传统领导在作决策时会让下属不同程度地参与,但总的来说还是依靠命令来指挥下属的行动。团队领导与传统领导的区别在于,团队领导主要是通过引导来影响下属的行为,其在团队中的作用如同教练在球队中的作用。团队领导给予下属充分授权,激发下属的工作热忱,善当教练,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等等。团队领导的作用不是靠法定授权和强制权,主要是靠专长权和个人魅力的影响来实现的。

团队领导通过引导来使团队成员设立共同的团队目标,使得团队的共同目标尽量地体现每个成员的意志,体现每个成员的个人目标。当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出现不一致时,团队领导致力于在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只有当团队共同目标体现了个人目标时,每个成员才能为实现团队共同目标而努力。团队目标是建立在全体团队成员思想和认识上达成一致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妥协的产物。

团队领导在团队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成员在彼此信任的气氛下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进行有效的沟通。

团队领导让团队成员认识到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他们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对完成团队的目标和任务是有益的。团队成员应重视不同的意见,珍视不同的意见,把不同意见视为有利于团队集思广益、有效解决问题和冲突、提高团队决策质量、促进团队完成目标的宝贵资源。

团队领导引导团队发展出团队精神和团队规范,使得团队成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团队的一员,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紧紧地维系在一起,愿意为团队的目标和任务尽心尽力。团队成员间互相信任,互相依存,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团队成员士气高昂,不畏艰难,时刻保持旺盛的斗志。团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团队领导在引导团队建立了共同目标、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育了团队的协作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特长和能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把每个人提供的分力整合成强大的合力,使得团队成员所提供的力得到放大,形成 1+1>2 的效能,并将合力指向团队的共同目标,以保证

团队目标高效地达成,从而把团队建设成为高效率的团队。

参考文献:

[1]张鹏.高效团队的建设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13(01).

篇8

关键词:软件人才;团队协作;教学改革;培养模式

1.背景

面对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和激烈的人才竞争现状,软件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高校作为软件人才培养的摇篮,有责任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IT人才。随着软件开发团队规模的扩大,团队协作能力已经成为IT企业考核软件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个人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往往只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应用能力的培养较弱。

2006年开始,我们以湖南理工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团队协作’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为基础,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节联动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谋求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案,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为IT企业培养高素质的软件类设计人才,从根本上缓解上述矛盾。本模式于2006年提出,已经在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成绩。

2.改革思路

2.1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协作能力

我们采用基于“教学团队+学习团队”的教学模式,以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为首,组织软件类教学骨干建立教学团队,形成稳定的教学队伍,建立“教”的主导,强化“教”的质量。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通过自主或在教师指导下建立学习课题组,即建立学习团队参与“学”的过程,使团队成员之间通过沟通协作实现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具体执行教学任务时,教学团队中的成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对象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个体,还包括学生所组建的学习团队,而学生及其团队处于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中,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授课教师,还包括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师。他们拥有大量的经过教师团队精心选择、设计并控制的学习资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教师团队通过通力协作,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进行设计,使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团队成员和学习团队成员的指导和帮助,以此形成“点对点”“点对面”和“面对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避免了纯粹采用“点对点”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

目前,以团队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其中,计算机系统与应用教学团队已获得学院批准。自2005年以来,教学团队开始组建各类学习团队,如程序设计团队、信息系统开发团队等,部分团队参加省程序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奖。

2.2适应市场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团队尝试以IT企业软件类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方案分3步实现:首先,不定期组织教师外出调查,包括直接探访人才市场,或者参观一些有代表性的IT公司,了解IT就业市场,明确IT企业技术需求和软件人才知识体系结构;其次,根据调查结果完善专业培养计划,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内容与IT企业软件人才需求不脱节;最后,对IT技术发展进行连续跟踪,不定期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内容能与最新IT技术接轨。例如,2006年软件工程课程大纲中提出,软件工程方法的主要内容是结构化方法,而当前企业开发方法中更多的是应用面向对象方法和用例驱动方法,重要模型也以RUP模型和XP模型为主,而不再是瀑布模型。

类似的例子也体现在嵌入式方面。以往的嵌入式系统主要集中在硬件开发方面,而目前IT市场对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也非常重视,因此课程设置方面也做出了相应修改,增加了嵌入式软件开发的相关内容。

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相关专家的认可。2009年,湖南理工学院作为省普通高校示范实验室建设单位,在验收过程中得到在场专家的高度肯定,并被评为优秀。

2.3突出培养目标,强化教学改革

衡量软件人才的最重要标准是其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项目申报+理论学习十项目实践”结合“知识点+案例剖析”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采用“知识点+案例剖析”教学方法,讲解课程理论知识,为学习团队提供教学案例资源。学习团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个团队为主体,其他团队参与的模式完成“案例”教学,强化知识点的应用背景、步骤和方法,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采用“项目申报+理论学习+项目实践”的学习模式,通过掌握理论知识,参与实际项目的申报、立项和开发,实现真实工程环境中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

为适应上述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做出了相应修订,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比率、项目实训课程、独立的实验课时等。

2.4构建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指标

为了检验教学模式、方法和过程控制机制是否有效,我们提出了以“考核层面+考核指标+考核方式”为主线的考核机制。首先,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考核范围,保证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考核方案和考核指标,突出课程特色和考核侧重面。其次,根据考核层面,制定与之相一致的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要实现层次化、多样化,不能仅仅是考核重点层面技术能力的指标,还应该包括非技术能力的考核。考核对象不单是学生个体,而应是对“课题组”整个团队及其成员的综合测评,在强调团队成员个体考核的基础上,强化课题组的整体性,突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最后,根据上述考核指标和考核层面,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考核方式不再是单纯的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或考查等,而是一个连续、综合及全面的考核。

对一些软件类高端课程的考核,我们提出了“答辩+提问+审查”的考核方式。首先由学生团队派出成员进行讲解和演示,团队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然后专家组或其他学生可以针对所完成的项目提出问题,由学生团队任意成员或指定团队成员回答,最后专家组成员根据团队项目材料、陈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审查,最终确定考查结果。这种考核方式不但要求学生更全面、更灵活地掌握知识,还要求团队成员之间更好地协作,确保考核任务完美完成。

2.5建立联动长效机制

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本成果对教材选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验室建设、课外学生科研、程序设计竞赛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统一规划。首先,根据内容选定机制制订或修订培养计划,采用成果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并制订课程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最后将教学过程拓展到课外,以“学习团队”为基本单位,指导他们参与各类竞赛和申报各类科研项目。

3.实施方案与实施效果

课题的实施分为试点、推广和总结3个阶段。试点阶段的任务是按一定原则确定试点班级和试点课程,以“课题组”为基本教学单元,采用“知识点-案例-项目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课题组主导”的教学模式,以及团队整体考核方式,实现教学的组织、过程控制和考核的管理;成果推广阶段的任务则是在所有软件设计类课程中推广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加大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成果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对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成果在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选择了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3级01、11班开设的信息系统开发课程进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受益人数达65人,学生和同行的教学评价均为优秀。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5级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进行实验,受益学生人数达到120人。2007-2008学年,我们又在系统与应用教研室所负责的专业课程中进行了应用推广,包括管理信息系统、J2EE实现企业级应用开发、网络应用开发、数据库原理、网络数据库、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教学评价全部都在良好以上,直接受益学生达300多人。

根据建立各教学环节联动机制的思路,本成果在学生科研申请、各类竞赛中进行了应用和推广。成果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其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07年开始,成果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建设和湖南省示范实验室(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室)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成果在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教学团队获得了3项教学改革项目,其中省级1项、院级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公开发表教改论文5篇,并参与院精品课程算法分析与设计和数据库原理的建设。成果完成人多次获得课堂教学优秀奖、国家级和省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成果所倡导的团队建设(包括教学团队和学习团队)在2006-2008年也取得了突破,计算机系统与应用教学团队成为院第一批获资助的对象,组织并指导的多个“学习团队”参与程序设计大赛和湖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了优秀奖和二等奖;连续2年,指导学生科研团队成功申报校级科研项目5项。

篇9

【关键词】 供销合作社文化;协作精神;文化建设

供销合作社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销社系统全体员工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供销合作事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了“文化兴社”的发展战略,《供销合作社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在构建合作社文化体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进供销合作社文化发展繁荣,关系到实现为农服务宗旨,关系到中国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和振兴。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真正的中国特色供销合作事业。推进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要突出弘扬“为农、诚信、创业、合作”的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精神。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本文试图从供销合作社内部协作精神建设这个角度作一探讨。

一、协作精神在供销合作社管理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1、协作精神的实质

协同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团队所有成员共同认同的一种思想意识,是为了实现共同的团队目标而奋斗到底的精神,显示了团队成员的工作士气和心理状态,体现了团队成员的理想和价值理念,是推动团队高效工作、促进团队迅速发展的一种精神源泉,其实质就在于团队的团结来源于团队内部自身的凝聚力,而非由外部环境决定,成员之间不存在分裂为相互对立的小团体的倾向,其本身具有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处理内部冲突以及解决内部矛盾的能力;团队成员之间彼此理解、信任,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一体感,每个团队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把自身的具体工作和集体团队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为集体团队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团队遇到困难时感到担忧,并且有强烈的维护团队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愿望。

2、协作精神在供销社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供N社文化是一种凝聚心力,提升竞争力的资产和无形力量,是供销社发展的不竭动力,供销合作社的成功不是供销合作社本身利益的实现,而是它所服务的对象――广大农民、社员、职工利益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支极具战斗力的、高度团结的骨干队伍,因此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与协作精神建设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协作精神在供销合作社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如下:

一是凝聚力量作用。协作精神通过对团队成员集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广大职工在长期的工作中所形成的心理、文化认知,从而产生共同的“家”的归属感,逐步将协作精神内化为广大员工的自主心理需求,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将各自为政的个体力量凝聚为强大的集体力量。二是激励自我作用。具有协作精神的员工会自觉地把大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对自己从严要求,对工作尽心尽职,形成良性竞争,自我激励,在激励竞争中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利益,更在精神上层面得到满足。三是约束控制作用。协作精神通过团队内部所形成的一种精神氛围和力量的影响,去规范约束每个职工的个人行为。四是具有目标导向作用。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对于每个职工而言,团队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自己奋斗的方向,对于集体而言,集体的目标分解成各个小的目标,在每个职工身上得到具体的落实。

二、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要突出团队协作精神的建设

1、建立科学合理的供销社文化制度,突出团队协作精神

七十多年的创办历史形成了我国独具特点的供销合作社文化,党的十以来,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扎根基层,弘扬了心系“三农”、爱农为民的奉献精神,坚韧克难、勤俭勤勉的创业精神,不断创新、永不言止的进取精神和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以这些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供销合作社文化是制订供销合作社所有制度的基础,而供销合作社制度则是供销合作社文化的具体体现。科学合理的供销合作社文化制度,不仅可以赢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而且团队协作精神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物质基础决定精神境界,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力也是非同小可、不可小视的,供销社要突出团队协作精神,就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供销合作社文化制度。首先我们要把团队协作精神的具体内涵充实到制度中去,并且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其次要重新审核现有的供销合作社文化分配机制、奖惩机制,真正实现责、权、利和谐统一。

2、供销合作社文化要强调协作原则,突出团队协作精神

协作原则是团队精神最核心的内容,是完成团队大目标的根本。协作原则在于发挥每个人特长的同时,注重团队成员能力上的相互补充,使之产生最高效的协同合作效应。强调协作原则首先要所有合作社成员在价值理念上认可协作原则,真正理解、掌握协作原则的内涵,供销合作社是有多层次、不同身份的员工进行分工协作的群体组织,因而分工协作的状况也直接决定着供销合作社的整体实力。要经常性地宣传协作原则,制定有利于协作原则更好发挥的政策,制度上的安排也要强调协作原则,以实现最高效的团队协作。

3、营造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突出团队协作精神

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团队互信文化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一种诚信文化。着力营造部门间、员工之间、领导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氛围,彼此之间多理解,少猜测,多信任,少挑剔,才能最大限度地集聚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建设发展供销合作社。反过来说,没有民主信任,互相拆台不补台,各级供销社就极有可能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必须加强信任建设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相互信任、互相补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首先各级供销社领导要身体力行,充分尊重、信任员工。民主互信的文化建设,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关键。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作为领导干部要事事身先士卒,一身正气,才能赢得下属员工的尊敬和服从。同时领导要放下架子,经常深入基层合作社,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真心对待、尊重、相信职工。其次要强化教育,努力形成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建设信任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快乐生活、高效工作,绝不是搞形式主义、搭搭花架子。要经常性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思想,使员工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强调员工之间合作,稳定员工队伍,增强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

4、明确团队目标,突出协作精神

团队目标是所有职工的方向标,要突出团队协作精神,就要确立明确具体可视的团队目标,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在对目标认知与共识的基础上,才能鼓舞大家团结奋进的斗志。目标要明确、具体、可见,不能假、大、空,要有明确、科学的导向,能被每一位员工认可、接受。要确保大家齐心合力,富有战斗力,就要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建设。供销社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就很容易达到自动自发地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的目标。

团队协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各级供销合作社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同时应着重强调、不断强化内部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建设,将各级供销社打造成高度团结一致、极具凝聚力的战斗团队,才能真正做到心系“三农”、爱农为民,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的供销合作社事业推向前进。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前进的最佳方式是与别人一道前进”,让我们每个供销人在先进的供销社文化指引下,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与时俱进,再创供销合作社的辉煌事业。

【参考文献】

[1] 中华供销合作总社.关于进一步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意见[Z].供销合字〔2012〕17号.

[2] 杨谦,施祖军.合作社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07(5).

[3] 程庆新.合作社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功能[J].中国合作经济,2012(5).

[4] 张志翔.关于加强供销社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12(5).

[5] 史金善.供销合作社文化价值的演化及培育[J].广东合作经济,2009(4).

篇10

贝叶斯网络 创造力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互相分享知识、共同创造知识、建构意义、共同理解概念和理论等的团队成员。先前的学习软件迫使学习者只能作为孤立的个体来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的产生弥补了这一缺陷[1]。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中,学习是通过计算机支持的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获得的。

本文提出将学习者组织成团队进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方法,目标在于增强每个团队的创造力。近年来,团队创造力这个概念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机构和公司的兴趣。然而,确定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如何提高或降低团队的创造性绩效却具有相当的难度。本文将首先介绍团队创造力的概念,然后设计一种模式用于开发一个将学习者合理分配进创造性学习团队的自动系统。我们的方法包括以下三步:

1.评估每个学习者影响团队创造力的特征(如创造力水平、动机、知识领域等);

2.根据评估结果将学习者分类;

3.根据学习者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力分数将学习者合理分组,组建创造性学习团队。

一、学习团队创造力

创造力是心理学文献中争论较多的一个概念。Sternberg等人认为,创造力就是制作出独创性的、高品质的、恰当的作品的能力[2]。Sternberg提出的创造力的投资理论试图详细阐述创造力的概念及其来源[3]。创造力的投资理论认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是那些乐于并且有能力,比方说,在思想领域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人。低价买进指的是研究那些不为人知的、非大众化的然而却具有内在发展潜力的思想。通常这些思想第一次提出时会遭到公众的抵制,然而具有创造力的人不会因此放弃,最终他将以高价“卖出”一种全新的、强有力的或孚众望的思想,并通过这种方式养成一种创新的习惯[3]。

团队创造性被认为是创造的社会属性之一,是近年来出现的研究论题。然而,由于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成员社会背景的不同、个人能力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会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产生附加值,团队创造力并不仅仅等同于团队成员的个人创造力之和。Baruah &paulus(2009)提出了团队成员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及其在促进创造过程中的作用[4]。Baruah &paulus(2009)指出,协作作用(synergy)指的是团队内部合作而产生的附加收益,这种附加收益来源于团队成员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认知激励和动机激励。此外,根据协作作用理论,两位作者还指出了影响团队创造力的认知、社会及动机因素,包括思想交流、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成绩比较而产生的潜在竞争、概念、成果及观点的共享、内在动机等[4]。

创造性学习与旨在发展个体创造力的教学过程紧密相关,而协作创造性学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之间合作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团队创造力可以通过提供恰当的情景教学以及组织适当的团队得以提高。

二、团队创造力模式

Amabile定义了创造力的成分理论,并提出了影响创造力的要素[5]。其中的三个要素涉及个人层面:领域相关技能、创造相关过程、任务动机。第四个要素为非个人要素:社会环境。领域相关技能指的是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相关过程包括促进创造力的个体特征:认知方式、个性品质等。任务动机包括个人的内在动机。作者指出,成分理论的中心原则是创造力的内在动机原则。外部因素,即社会环境因素相当于工作学习环境。此外,作者认为外部因素要么促进创造力,要么阻碍创造力的发展。对该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文献[5]。本文中的情景学习环境即社会环境因素。

Sawyer(2003)提出的团队创造力模式认为创造力是共时的相互作用和历时流的协同作用[6]。Taggar(2002)在其团队创造力的多级模式中强调,除了拥有创造性成员,团队创造力还深受团队成员间相互作用的相关过程影响[7]。Yeh(2012)提出的影响创造力的环境因素分为以下三类:1.促进团队创造力的因素(如管理者及合作者的支持、心理安全感、群体过程);2.阻碍创造性思想产生的因素(如想法一致、资源不足以及官僚结构);3.其他因素(如团队多样性、团队内部冲突、团队凝聚力等)。本文主要研究组建创造性学习团队时的个人要素[8]。

三、计算机支持的创造性协作学习模式

本章将介绍我们提出的计算机支持的创造性协作学习模式(见图1)。首先,我们评估每个学习者影响团队创造力的特征,如创造力水平、动机、知识领域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将学习者分类;最后,根据学习者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力分数将学习者合理分组,组建创造性团队。为了组建创造性团队,我们比较了简单贝叶斯分类器、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器、决策树以及支持向量机等多种分类技术之后选择了简单贝叶斯分类器,即一种基于贝叶斯定理的概率分类器[9]。

贝叶斯网络是基于概率的有向无环图,是一种图形化的网络,可用于描述不确定性知识。一个贝叶斯网络由代表变量的节点及连接这些节点的有向边构成,每个节点代表一个随机变量,连接两个节点的有向边定义变量之间的概率依赖,用条件概率定量表达这些概率依赖关系。关于贝叶斯网络分类技术的详细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文献[10]。

本文将使用简单贝叶斯网络来模拟计算机支持的创造性协作学习模式。属性A1,A2,…An由创造力的情景因素构成,而“类别”相当于按照学习者对团队创造力的贡献而划分的学习者类别(见图2)。就个人创造力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力大小而言,本文考虑三类学习者:A(较高),B(中等),C(较低)。需要考虑的属性包括创造力水平、知识领域和个人动机。

创造力水平可由发散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等各种不同的测试来确定。本文选用的是Gough的创造性人格量表(Creative Personality Scale,简称CPS)。结果范围为-12到18之间。知识领域由学习者在某一具体测试中的得分来确定,结果范围为1到10。我们使用一份问卷来评估动机水平,结果为0(动机较低),1(动机中等),2(动机较高)。

使用贝叶斯网络的训练样本集可知如何确定每个学习者根据其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力所属的类别。通过训练样本集,该分类器确定个体的每个属性属于某一类别的条件概率,然后应用贝叶斯定理,计算出一个给定的属性属于某一类别的概率,后验概率最高的类别就是预计类(见图3)。

组建创造性团队要考虑每一个学习者根据其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力所属的类别,基于公平的分配算法将三种可能的类别(影响力较高、影响力中等、影响力较低)混合后生成创造性团队。

在第二阶段创造性学习过程发生,以下创造力激发因素会影响创造环境[11]:

1.提高创造力的重要性:学习者要充分认识到创造力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动机性任务;

3.建议性任务;

4.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

5.发展社交能力/协作能力;

6.发展各种不同的情景教学模式,训练批判式思维;

7.留出问题讨论时间;

8.课堂教学不要过度安排;

9.设计涉及多种文化的跨学科的任务;

10.包括信息融合性任务。

在第三阶段教师对团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方法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为教师对团队的创造力水平进行评分。该评估可用Torrance的创造性思维测试(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简称TTCT)中定义的四个等级来实施[12]:流利性;灵活性;独创性;详尽性。团队创造力水平的评估结果可能较低、中等或较高,如果达到了理想的创造力水平,组建创造性团队的目标便实现了,否则可在下一个教学过程中重组创造性学习团队。

四、结论

创造力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的教学系统要作出相应的转变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本文以团队创造力模式以及有助于发展创造力的基本因素为基础提出了计算机支持的创造性协作学习模式。具体地说,我们采用贝叶斯网络分类技术组建易于增强团队创造力的学习团队。结果表明,组建创造性学习团队,提供创造性情景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创造力以及教学绩效。

参考文献

[1] Stahl,G.,Koschmann,T.,Suthers,D.,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in R.K.Sawyer(Ed.),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409-426,2006.

[2] Sternberg,R.J.,Lubart,T.I.,Kaufman,J.C.,Pretz,J.E.,Creativity.In K.J.Holyoak & R.G.Morrison,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inking and reasoning,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 351-369,2005.

[3] Sternberg,R.J.,The Assessment of Creativity:An Investment-Based Approach,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4(1),pp.3-12,2012.

[4] Baruah,J.,Paulus,P.B.,Enhancing Group Creativity:The Search for Synergy,in Elizabeth A.Mannix,Jack A.Goncalo,Margaret A.Neale(ed.)Creativity in Groups(Research on Managing Groups and Teams,Volume12),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pp.29-56,2009.

[5] Amabile,T.M.,Componential Theory of Creativity,to appear in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 Theory (Eric H. Kessler,Ed.),Sage Publications,2013.

[6] Sawyer,R.K.,Group creativity:Music,Theater,Collaboration.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3.

[7] Taggar,S.,Individual Creativity and Group Ability to Utilize Individual Creative Resources:A Multilevel Model,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5(2),pp.315-330,2002.

[8] Yeh,Ya-Ching,The Effects of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n Team Creativity:Positive,Negative,or Still Undecided?,Working Paper No 38,Centre for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12.

[9] Joyce,J.,Bayes'Theorem,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Fall 2008 Edition),Edward N.Zalta(ed.),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08/entries/bayes-theorem/,2008.

[10] Friedman,N.,Geiger,D.& Goldszmidt,M.,Bayesian network classifiers,Machine Learning 29,131-163,1997.

[11] Moise,G.,Triggers for Creativity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eLearning and Software for Education,Bucharest,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