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调查问卷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育调查问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教育调查问卷

篇1

1您家里有几个孩子

a1 b2 c3 d更多

2您平均多长时间回家一次?

a半年 b一年 c两年 d更长时间

3孩子在家由谁照顾

a自己的父母 b其它亲戚 c其它监护人

4您觉得外出打工对孩子成长和教育造成不好影响的程度

a一般 b严重 c很严重

5您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满意程度

a一般 b满意 c很满意

6子女是否在正规学校接受教育

a是 b否

7您是否有把孩子从家里接出来,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打算

a有 b没有

8如果把孩子接出来了,您比较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a费用 b城市和农村孩子的差距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c其它(具体是什么)

9希望孩子简单的学一些知识就外出打工还是希望他们一直上学

a前者 b后者

10您希望哪些部门能够为您提供什么样的帮助。(问答题

尊敬的老师你好:

这是一份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问题的调查问卷,您可以根据平时的教育情况填写,谢谢您对活力青苹团队的支持

一、选择

1. 你班上有留守儿童吗?()

a 有 b没有

2. 留守儿童的成绩如何?()

a 好 b 中等 c差

3. 在教育特殊生时,你有没有把留守儿童作为你教育的一个重点?()

a 有 b 没有

4. 你班上的留守儿童有没有让你烦恼过?()

a 有 b 没有

5. l你是否担心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a 非常担心 b 没怎么注意 c 不担心

6.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你认为如何处理妥当?

a 请心理学专家 b 自己开导教育 c 联系家长

7.你认为留守儿童的什么最让人担心?()

a 心理健康 b 人身安全 c 生活状况

8.您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满意程度?()

a 非常满意 b 较好 c 一般 d 很不满意

二、问答

你认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什么?有何建议

亲爱的同学:

你好!这是一份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问题的调查问卷.你的意见相当宝贵,

就你的个人情况和感受如实填答.此问卷不记姓名,谢谢参与!

一、选择

1、你家里外出打工情况?()

a 父亲外出打工 b 母亲外出打工 c 父母都去打工

2、父母外出打工,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 )

a (外)祖父母 b 亲戚 c 其他人 d 自己住

3、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和他们有矛盾? ( )

a 经常有 b 偶尔有 c 几乎没有 d从来没有

4、你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 )

a 一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一年以上

5、平时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 )

a 有 b 没有

6、如果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 )

a 求助老师 b 求助同学 c 求助亲戚 d 自己解决

7、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

a自己平时不够努力 b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

c客观原因 d自己本来就不行

8、如果因为做错一点小事而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你会怎么做? ( )

a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 b有点气愤,但只在心里想

c无所谓,听完就算 d当面顶撞,对着干

9、你在学校里,和你玩得好的同学多不多? ( )

a 很多 b 一般 c 很少 d 没有

10、父母不在身边,你觉得自己性格变了吗?( )

a 变了 b 没变

11、你觉得学校,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

a很关心 b很少关心 c不关心

12、你对现在教育现状满意吗?()

a 非常满意 b 比较满意 c 不满意

二、问答

相对学校提什么建议?

尊敬的监护人:

你好!这是一份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问题的调查问卷.你的意见相当宝贵,

就你的个人情况和感受如实填答.此问卷不记姓名,谢谢参与!

一、选择

1、你监护的留守儿童家里外出打工情况?()

a 父亲外出打工 b 母亲外出打工 c 父母都去打工

2、你是留守儿童的? ( )

a (外)祖父母 b 亲戚 c 其他人

3、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和他们有矛盾? ( )

a 经常有 b 偶尔有 c 几乎没有 d从来没有

4、他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 )

a 一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一年以上

5、留守儿童平时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 )

a 有 b 没有

6、如果留守儿童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办? ( )

a 帮忙解决 b不管,让他们自己解决, c 想管,但精力有限

7、如果孩子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会怎么办? ( )

a打骂教训 b问明原因 ,帮忙改正

c找老师,告知家长 d不管,任其发展

11、你觉得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如何?( )

a很关心 b很少关心 c不关心

12、你对现在教育现状满意吗?()

a 非常满意 b 比较满意 c 不满意

篇2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临汾 041000

[摘要]本文在对国内学者就农民收入差距现状及成因的文献总结的基础上,使用在山西省侯马市高村乡上平村对其农民进行抽样调查的数据和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农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研究结果发现:农户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个人年龄因素、受教育程度因素以及择业范围不同因素。

[

关键词 ]农民;差距;收入

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农业的发展却始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大而不强,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几个时代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缩小农民收入差距一直是国内很多学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发现,造成农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政府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农民自身的因素,它们之间彼此影响,共同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分析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

一、研究设计

在了解侯马市高村乡上平望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村里的各阶层的农户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了各农户所从事农业的种类及收支情况、农户的户主信息,家庭信息及收入来源等资料。在设计调查问卷时,笔者依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该样本村的实际情况,初步确立了调查问卷的基本框架,并在调查之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问卷调查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改,最终形成了对上平望村收入情况的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居住在同一个农村的不同农户的户主及家庭成员。调查分为户主调查和家庭成员调查。抽样分为两步:第一步,对一些在农村从事农业活动的人们进行调查,调查样本中,只调查的男性占40%,女性占30%,调查全家的占30%。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上,文化程度初中水平占10%,小学水平占20%,小学以下水平的占70%。家庭情况富裕的占26%,较富裕的占33%,一般的占41%。第二步,对居住在农村但不从事农业活动的人们进行调查,调查样本中,男性占70%,女性占30%,其中高中及以上的占10%,初中的占60%,小学及以下的占30%。年龄在20岁—30岁的占25%,30岁—40岁的占50%,40岁以上的占25%。

二、结果分析

本文严格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的分析步骤和程序,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提炼与总结,清楚了高村乡上平村农民收入差距现状,并进行了统计比较。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从年龄层次来看,年龄在30岁-40岁之间的农民群体收入比较高,30岁以下的农民收入相对较高,40岁-50岁之间的农民群体收入一般,50岁以上的收入较低。从文化程度来看,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农民群体收入比较高,初中程度的收入相对较高,小学及以下程度的收入较低。从择业范围来看,兼业农户收入比较高,非农业农户相对较高,纯农业农户较低。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个人年龄因素,文化程度因素和择业范围因素。

(一)个人因素

1.思维固执

虽然说年龄较大的农民从事农业活动时间相对较长,关于养殖农作物的经验也比较多,但是毕竟社会在发展,技术也在发展,那么一些在传统农业活动中得力的技术在现代活动中显得就有些笨拙与吃力,有些年老的农民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种植习惯,偏执的认为传统的经验总是适合种植地里农作物的,相信自己的踏实肯干会换来来年的好收成,但是结果不尽人心。同时村里会建立一些合作社,为农民进行经验交流提够了场所,但是有一些老年农民从来不会参加。这就会造成他们信息的闭塞,与外界交流过少,几乎接触不到新事物,只是墨守陈规的种植,更不用说创新了。尤其是年龄越大,这种现象越为明显。

2.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有些年老的农民你能够接受新事物并运用到科学技术来科学种植农作物,但是由于年龄较大,接受新事物需要较长的时间,往往学习一项新技术耗时非常大,并且运用到实际时碰上一些问题不能随机应变,只是教条的学习,不会活学活用。年龄越大,则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相对较弱了。这就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自然影响到农民收入。

(二)文化程度及择业范围因素

教育对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甚至高于土地的作用。特别对于农民来说,教育的收益是很大的。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密切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多少。此外,从职业角度看,高收入农户大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主要从事养殖、运输、建筑、经销和外出固定打工等行业,低收入农户大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而他们主要从事种植业、草地经营和打零工。这表明,较高的教育水平使农民提高了从事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所以他们大多数主要从事劳动力水平要求较高的非农职业,农业的位置退居其次;而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则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所以他们仍然以务农为主,即使从事非农职业,也是劳动力水平要求较低的职业。教育水平差异导致自身能力的差异和职业选择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导致农民收入的差异。

三、结论、讨论及政策启示

在对侯马西部一个村庄的调查基础上,本文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情景分析法对现阶段农村中农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导致现阶段农村中农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年龄大身体素质不好等自身年龄因素,也有受教育程度因素,还有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导致的择业范围不同因素的影响。

然而,本文的研究仍有不足,因为本文只是针对一个村庄进行的调研,所选取的样本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但其结论对缩小农民间收入差距的政策及执行有所启示:首先,对于农民老龄化现象给与关注,加大对老龄农民群体的惠农政策及养老政策。其次,对于农村教育问题,应该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村的孩子们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在农村中学生中,要逐步开展人生规划等职业教育,指导中学生认识到上大学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而减少农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李哲.《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差距问题探析》.《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黄继炜.《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收入差距问题》.福建社会科学院,2011年

[3]李新明.《我国农民内部收入差距问题的实证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黄黎平.《农民收入构成及增长因素分析》,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J].2006年

篇3

农村中学 体育教师 生存状态

教师生存状态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教师所处的物质、精神环境[1]。良好的生存状态是教师发展的前提。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关系自身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关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和学校其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体育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仅会影响其自身,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质增强。为此,本研究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对策,旨在为改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稳定体育教师队伍以及确保农村中学体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CNKI、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全文库、因特网等电子检索手段收集教师生存状态、教师角色转换、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资料,了解教师生存状态及其研究进展,并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2.调查法

(1)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基本内容

根据研究需要,先编制《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生存状态调查问卷(初稿)》,然后进行专家访谈,最后根据专家意见确定最终调查问卷。最终的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

(2)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采用重测法进行问卷信度检验。在首次调查两周后,随机选取第一次调查过的2所中学的13名体育教师进行第二次调查,根据两次调查结果的相关系数进行信度检验。

(3)问卷调查的实施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①现场发放并回收;②事先联系好拟调查学校的一位教师,再把调查问卷邮寄给他/她,由他/她代为发放、回收并寄回。

(4)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本研究对河南省16个市的56个农村中学的部分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76份,回收率92.0%;其中有效问卷239份,有效率79.7%。依据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50%以上为适当,60%以上为好,70%以上为非常好”[2],本调查的回收率及有效率均满足了社会学调查、分析及研究的要求。

3.访谈法

走访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研组长及资深体育教师,掌握更多第一手资料,使调查研究更为深入。

二、结果与分析

1.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物质生存状态的调查分析

教师物质生存状态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教师所处的物质环境[3],主要包括工资福利和工作生活的物质环境条件等。

(1)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工作环境的调查分析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拥有体育馆的农村中学极少,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在露天工作。尽管他们饱受风吹日晒雨淋,但调查时发现,仅有23.4%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对这些工作条件不满意,这充分说明绝大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是能够吃苦耐劳的。

然而,针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方面的调查发现,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中的79.5%认为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84.5%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体育设施、场地器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82.5%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能保证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工作的物质环境整体较差,但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不是自然环境,而是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的缺乏。

(2)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薪酬福利的调查分析

教师的薪酬福利决定着教师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水平,影响到其社会地位。同时,教师的薪酬福利也是对其工作情况肯定的表现。因此,教师的薪酬福利是反映教师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法》规定:“教师工资要不低于甚至略高于同期公务员工资。”近年来教师的工资虽然有所增加,但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却远不如公务员[3]。受学科偏见的影响,体育教师的薪酬福利更差。本次调查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中有62.8%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66.1%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的薪酬福利低于同校其他学科的教师,其中有34.7%的教师选择了“比他们差多了”;87.4%的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薪酬福利不满意。薪酬福利低降低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生活水平,增加了其生活压力。尤其是近几年物价急速增长幅度超过了工资增长的情境下更是如此。

2.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精神生存状态的调查分析

教师精神生存状态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教师所处的精神环境[4]。本研究从工作压力和职业认同两个方面来了解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精神生存状态。

(1)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分析

适度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挖掘自身的潜力,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是压力过大、压力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危害身心健康。教师的工作压力不仅危害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的工作负荷量、职业态度、个体的角色准备等均是教师工作压力的根源。

①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负荷的调查分析

工作负荷是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教师的工作负荷常用周课时数来表示。周课时数是造成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5]。调查时发现许多农村中学仅有2-5名体育教师,而学生多达1000-2000人,师生比例失调,导致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课时多、工作量大。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体育教师每周上课在12学时以上。

中学体育教师不仅要负责体育教学,还要负责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运动员的训练指导、群体竞赛以及各种达标测试等工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1.1%的体育教师每周负责出操和学生辅导5次以上。另外,调查对象中有28.9%的体育教师还担任班主任工作。因此,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较大。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在如此繁杂、沉重的工作负荷下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②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其他工作压力的调查分析

调查时发现,38.9%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对自己有压力;86.%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堂上学生的安全问题对自己有压力;61.5%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认为新课改后角色的转变对自己有一定的压力。调查时还发现,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师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综合以上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大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存在较大的工作压力。然而,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主要工作压力不是来自体育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而是来自工作量较大、体育课堂上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及新课改后角色的转变等方面。

(2)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分析

①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对职业自我认定的调查分析

对职业的自我认定可以反映自己对所处社会地位的认同情况。为使调查结果更为客观可信,设计调查问卷时我们不是直接询问,而是选择了“如果有机会重新择业,您是否会再选择当体育教师”进行间接询问。结果发现,仅有12.1%体育教师选择了“一定会”;53.6%的体育教师选择了“可能会”;34.3%体育教师选择了“不会”。可见,有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认同感。

②农村中学对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通过调查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同事间的支持以及体育教师自己对付出与回报的感受等情况来了解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调查发现,尽管83.7%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认为“当发生问题时同事能提供必要的支持”,然而有65.7%的体育教师认为所在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74.1%体育教师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回报。可见,农村中学对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情况也不够理想。

③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

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这种人际关系,就意味着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关心、照顾和爱护自己[6]。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程度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里幸福感越强。然而,调查时发现,79.1%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认为社会对中学体育教师的看法存在偏见;有21.8%的体育教师表示“家人和朋友不支持自己现在的工作”。访谈时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甚至表示当别人问起自己职业时常常只说是“教师”而不说是“体育教师”。

3.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专业成熟过程[7]。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仅靠自我学习提高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当的进修培训。然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您所在的学校是否经常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时,68.6%的老师选择了“否”。这意味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机会相对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常常把有限的培训经费用于其他主要学科教师的培训。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物质生存状态较差,主要表现在薪酬福利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2)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精神生存状态不够理想。主要表现是体育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不强、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以及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

(3)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机会较少。

2.建议

(1)教师个人要注重自我发展调适,提高生存质量

生存状态好坏不仅取决于外部因素,教师自身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首先应理性地认识教师职业的地位、意义及前景;其次应努力做到爱岗敬业,树立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并积极在工作中寻求乐趣;三是积极参与体育相关的社会活动,争取更多的社会理解、支持和尊重;四是加强专业学习,积极进行角色转变,以有效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

(2)政府和学校要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关怀体育教师

首先应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条件;其次要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薪酬福利,使体育教师的薪酬福利至少与同校其他学科教师的薪酬福利大体一致;三是在职称评审和晋升方面要客观公正,不能歧视体育教师;四是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或进修,不断更新其知识和技能[8]。

(3)社会舆论应积极正面宣传引导,争取理解支持

通过多种宣传途径,端正舆论导向,倡导社会都来关心、支持体育教师的教育工作,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人们知道体育教师“四肢发达”是事实,但绝不是“头脑简单”。体育教师同样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体育教师的工作同样重要,同样必不可少,同样应受到肯定和尊重。

――――――――

参考文献

[1] 牛利华.教育应关注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J].教书育人,2003(8).

[2] [美]肯尼斯著.现代社会研究方法[M].徐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 李军,向军.专业化:体育教师生存状态与学校体育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

[4] 王隆凤.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 刘世民,王义宝,王官诚.生存状态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6] 吴志刚,李丽.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及策略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

[7] 刘祯干.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篇4

论文关键词:陕西省 农村小学 学校体育 现状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农村小学体育新课标认识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村学校存在着重视智育轻视体育、体育教师短缺、体育经费短缺等现象,必须予以重视和改进。

一、农村小学新课改后体育活动现状

农村小学体育指导思想的重视程度在被调查的45所小学中,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视智育轻视体育的现象。

对15所村小学进行了调查,每个学校发120份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是,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对15所乡小学进行调查,每个学校发120份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是,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1小时,。对15所镇小学进行调查,每个学校发120份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是,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到1小时。

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忽略学生的体育锻炼,片面追求升学率;他们认为学校体育只有增强学生体质一种功能的观念,忽略了体育教育的根本。体育教育不但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户外的运动阳光可以使人心情得到放松。晒太阳能够帮助人体获得维生素D,这也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它可以帮助人体摄取和吸收钙、磷,使小朋友的骨骼长得健壮结实。对软骨病、佝偻病有预防作用。晒太阳能够预防皮肤病。皮肤适当的接受紫外线的照射,可以有效杀除皮肤上的细菌,增加皮肤的抵抗力,晒太阳还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细胞活力。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日光在调解人体生命节律以及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晒太阳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调节中枢神经,从而使人体感到舒展而舒适。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血球,提高造血功能,从而防止贫血。所以经常的户外运动,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对他们的身体、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校体育课教学管理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一直不被重视,加上农村进城人数的增加,学生的减少,领导对农村体育的不重视,使农村体育教师短缺。体育教师的感觉是体育课可有可无,学生也认为体育是副课。老师上体育课的时候学生不重视,使体育老师难以组织,所以体育课就变成了自由活动时间,对80名教师作了调查,其中村小学体育教师20名,100%不写教案。乡小学体育教师调查30名,98%不写教案。对30名在镇上教体育课的老师作了调查,有94%的教师不写教案。因地方偏远,加上对体育课的不重视,学校的体育教师,没有机会了解新课改的内容,导致教师对新课改有误区。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只注重学生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激发,因为体育学习动机才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技能的基础。这反映了农村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内部动机的培养,只是被动地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严重束缚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也违背了新课标的宗旨。

体育突出校本课程开发中传统体育项目的设置。体育学习领域目标五(社会适应目标)对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通过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更快了解社会发展趋向和体育发展动态,丰富自身的体育知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并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据调查可知,93%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学校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大影响,并认为体育传统项目的设置有利于本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继承我国优良体育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转贴于

虽然小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较高的喜爱程度和兴趣,但并不表明他们对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是满意的。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可度并不高,小学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渴望与需求。大多数学生表达了这样的希望,即体育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理论知识丰富,讲解通俗易懂,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组织能力强,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育课应具有趣味性、娱乐性且带有一定的竞争性。

三、体育经费的来源

体育经费由上级拨款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9.62%,由勤工俭学所得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1.92%,由社会资助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1.92%,自筹资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86.54%。由此看出,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经费是靠学校自筹资金来解决的。但学校自筹的资金往往捉襟见肘,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各校应广开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来辅助体育经费的来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38.46%的学校每年都有体育经费投入,7.69%的学校每两年投入一次体育经费,偶尔投入体育经费的学校占44.23%,无体育经费投入的学校占9.62%。

体育经费不能保证和无体育经费的学校占54.83%。原因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忽视体育教学。认为在学校经费本来就紧张的情况下,应把有限的钱用到刀刃“即其它学科”上。陕西省各小学体育教学经费投入较少。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陕西省总体经济状况较落后,另一方面,各小学对体育教学的普遍不重视也是重要原因。据调查,许多小学的体育资料室的建设由于没有经费而一直搁浅,许多场地、器材、设备也因经费缺乏而几年甚至十几年无法维修、更换和添置。这严重影响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四、结语

尽管陕西省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于新课标持赞同、积极的态度,但对于新课标的重要意义和核心理念认识不足,其教育思想、教学方式、知识结构都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另外还有部分学校对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到新课标顺利实施的步伐,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了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本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有着重要意义,已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认可,但教材的选编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峰.秦巴山区中小学校体育的现状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篇5

方法:采用对随机抽取10所样本学校进行现场调查、问卷调查、开展学校饮用水水质监测、学生肠道寄生虫病的监测。

结果:农村学校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的完善与学校卫生和学生肠道寄生虫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为蛔虫、钩虫、鞭虫等,检出率为9%。

结论:学校卫生与学生寄生虫病的患病率与学校饮用水和环境卫生设施完善相关。建议提高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基础卫生设施,并加强对学校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关键词:农村学校 水与环境卫生 现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84-01

学校卫生是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内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多发生在学校。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高,疫情严重。农村学校的基础卫生设施特别是供水设施和卫生厕所设施存在的问题仍很严重,学生的饮用水被粪便、垃圾污染,直接导致肠道传染病流行和发生。农村学校卫生设施的缺乏,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重影响了学校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本文对2008年我县农村学校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调查的对象为随机抽取的农村初中、小学;现场访谈对象是农村学校的校长、相关的教师;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在校四年级或初一年级的学生。按照初中、小学的比例,全县随机抽取10学校、每所学校抽取3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学生调查问卷表300份,收回调查表300份,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为97.03%。所调查的学生符合本次调查要求。

1.2 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采取观察与询问的方法,对随机抽取的10所样本学校进行的现场观察和询问调查,对学校供水、厕所和垃圾、污水等环境卫生设施进行实地观察,询问调查的对象为样本学校的负责人、老师、管理人员;学生调查表为自填问卷,在10所样本学校中随机抽取小学4年级或初中一年级各1个班,每班30名学生,进行调查;抽取10所样本学校供水系统的末梢水1份进行水质检验;对10所样本学校的300名学生进行蛔虫、钩虫感染监测。调查的数据采取Excel进行数据汇总,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学校的卫生状况。

2.1.1 学校基本情况:调查的10所样本学校中有2所初中、8所小学。10所样本学校在校学生6446名,教职工447人。其中在校寄宿学生3691人,占学生总数的57.3%。

2.1.2 学校供水情况:调查的10所样本学校中有6所学校使用的浅井,井水为学校生活饮用水唯一水源,属于分散式供水。全部是机器取水,水质未进行任何处理;另外4所样本学校是自来水供水,属集中式供水。全部样本学校都能课间提供开水,10所学校具备学生洗手设施,均能正常使用。

2.1.3 厕所情况:10所样本学校都是独立设置的厕所,一共有11座;厕所距离教室最远的100米,最近10米,距离食堂最远120米,距离最近50米,距离学生宿舍最远200米,最近30米;厕所都是不渗漏旱厕,厕所内一般都比较卫生,没有很脏的现象,在蹲位的设置上男女一般都是各半的原则,10所学校的厕所没有防冻设施,厕所内只有1所学校有洗手设施,厕所的粪便都是当作肥料;在厕所管理上10所学校都是学生参与管理。

2.1.4 垃圾和污水处理情况:垃圾主要是教室的废弃物和厨房的生活垃圾,垃圾量最多是每周6吨,最少的是0.15吨,垃圾都是定点堆放、统一收集;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厨房产生的污水,污水排放一般都是排入河道里了。

2.1.5 学校领导的认知与需求:调查的10所学校领导很重视安全供水,每年都进行水质检验;学校都没有专职的健康教育老师,由班主任做兼职,健康教育课开展的极少;知道季节预防的重要性,对学生加强了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需求农村教育经费的大力投入;卫生部门加大对学校师生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的频次。

2.2 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2.2.1 上学期间喝生水的占5%,从家带水的占12%,学校免费提供开水的占55%,学校有偿供水占18%,不喝水的占10%,喝生水的占42.3%;认为学校厕所干净的占55%,认为不干净的占45%;认为厕所离教室不远的占83%;认为上厕所不需要排队的占92%;认为夏天在厕所见到苍蝇多的占33%,没有见到苍蝇的占10%,见到少量苍蝇的占57%;在学校上厕所后每次都洗手的占38%,偶尔洗手占44%,从不洗手占18%。

2.2.2 在预防拉肚子方面,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占77%,不与家人共毛巾、刷牙的占10%,不随地吐痰的占3%,不知道怎么预防的占10%;认为能通过水传播疾病,拉肚子占57%,感冒占43%,同意前两项的占25%,不知道的占30%;生吃蔬菜瓜果时,从不洗的占1%,偶尔洗的占25%,每次都洗占74%。近三个月没有腹泻占55%,有一次的占25%,两次的13%,三次以上的7%。

2.2.3 经常剪指甲占70%,不经常剪指甲占30%。手干净的占70%,不干净的占30%。

2.3 水质监测。

2.3.1 监测项目:包括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共计19项。

2.3.2 水样的采集、保存、运输和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保存、运输和检验方法依据《生活饮用水检验标准》[1](GB/T5750―2006)。

2.3.3 水质评价方法。水质评价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GB/T5749―2006)进行。

2.3.4 水质结果。10所样本学校的饮用水的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都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微生物指标有一所学校的总大肠菌群超出限值、其他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4 肠道蛔虫、钩虫感染监测。

2.4.1 粪便的采集。10所样本学校300名学生的粪便分两组一天采集。粪便盒上标注样本学校名、年级班级、学生名、性别。

2.4.2 检测的方法。肠道寄生虫病的检测依据“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进行。

2.4.3 检测结果。检测300名学生。感染蛔虫27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18人,蛔虫感染率9%;感染鞭虫1人,鞭虫感染率0.33%。

3 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卫生知识很欠缺,特别是小学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常识,这与农村环境生活以及学校健康教育有关。[3]农村学校的厕所洗手设施、厕所的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等都有待进一步改进。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农村学校基础卫生设施,卫生部门加大对学校师生健康教育卫生知识的培训,整体提高农村学校健康教育宣传的普及率,逐步改善学生的不良卫生习惯,大力降低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及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确保学校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测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农村妇女;体育锻炼状况;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4-0057-03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current sports state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ese women in undeveloped rural area.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Chinese women in undeveloped rural area participate less sports. (2)The sport instructor does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hinese women in undeveloped rural area; as a result it is low in socializ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ese women in undeveloped rural area: (1) the income and consciousness of sports value;(2) the consciousness of health and sports, living habits and education;(3) the guide of the government, the group participant and propagandism;(4) spare time and the farming. Based on the above factors, it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hinese women in undeveloped rural area.

Key words: Chinese women in undeveloped rural area; current Sports State; influence factors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广大农民逐渐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闲暇时间增多,“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成为共识,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高涨。

如今,在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广大农村的青壮年大规模的涌入城市打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而广大的农村妇女却成了农村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农村妇女不仅要承担着繁重的农业劳动,还要肩负着赡养老人与照顾小孩的重任,她们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坚强后盾,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据有关资料统计[1],农村留守妇女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全国达4000万至5000万之多,其年龄也多在23岁到55岁之间。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26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其中70%是男性;外出者中,81.7%为已婚,约有两成农村家庭因“丈夫外出打工”而两地分居,“男工女耕”在一些农村已成为普遍现象[2]。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宏伟的民心工程,其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农村体育是农村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料显示,近年来对于农民工等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相比之下,对于那些数量庞大的农村妇女的研究和关注相对欠缺。农村妇女是城市化背后的支撑力量也是农业化的主力军,因此,对农村妇女问题的研究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内蒙古赤峰市和辽宁省朝阳市的901名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本文中所指的农村妇女是专指以务农维持生计并且具有农村户口的成年已婚农村女性居民。不包括个体工商者和智力型劳动者。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1.2.1.1 问卷设计与检验

根据课题的需要,经专家征询、商讨制定了调查问卷。考虑到群众对语言表达接受能力的差异,在问卷发放之前先进行了预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进行两次重测试结果相关系数为r=0.86。

1.2.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问卷发放采用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问卷发放的数量为1000份,回收922份,有效回收问卷901份,回收率为92.2%,有效回收率为90.1%。

1.2.1.3 抽样方法与实施过程

抽样采用比例分层随机抽样与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县、村的人口密集程度确定样本量。在样本确定时对镇、乡、村等地区进行分层,根据村委会的居民户数确定抽查比例,对确定样本中的固定居户进行上门调查,每户发放问卷1份。

1.2.2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首先利用Excel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化、标准化处理,然后应用Matlab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北部地区农村妇女的体育锻炼现状

2.1.1 农村妇女的体育价值观

农村妇女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程度和价值取向是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被调查的1000户家庭中,丈夫外出打工,妻子和孩子在家的占92.2%;妻子在外打工,丈夫和孩子在家的占5%;其次是双方外出,老人和孩子在家的占2.8%。调查结果显示:表示有参加体育锻炼需要的农村妇女占42.31%,31.25%的农村妇女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26.44%的农村妇女认为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这显然跟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收入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表2)。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妇女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大多数农村妇女认可体育锻炼的根本价值――增强体质。也有多数农村妇女选择消遣娱乐、减肥健美、扩大交往和排解烦恼,这也反映了大部分农村妇女把上述选项作为体育锻炼的主要价值。

2.1.2 农村妇女的体育参与率及组织形式

“不知道做什么能挣钱。只有看电视剧、打牌打发时光。”调查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回答,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妇女们常常因为空虚而从事赌博、迷信等活动。由此可见,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加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已经迫在眉睫[3]。

调查结果显示,有51.12%的人选择曾经参加过体育锻炼。锻炼的方式主要以秧歌、散步为主,这其中的86%的比例选择在农闲的时候参加体育锻炼(多以冬夏两季为主),这也反映了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体育参与项目的单调性,平时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妇女占59%。有5%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另外还有37%的人表示参加农活劳动也是锻炼的一种方式。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以个人和为群众自发组织(90.2%),符合资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几乎没有。这也说明农村妇女的体育锻炼的群体化、社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这也反映了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体育锻炼社团组织不发达,缺乏农民体育锻炼的专业指导人士等问题[4][5]。

2.1.3 农村妇女最希望参加的体育运动

由于农村资源有限,农村妇女参加的体育活动又十分的单调,况且其社会生活压力巨大,有56%的妇女表示“在其基本生活保障没有解决前参加体育锻炼是空谈”。大多数妇女是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了解体育运动项目的,农村妇女最想了解的体育运动和曾经参加过的体育运动如下。(表3)

步行、骑自行车、登山等是农村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虽然农民明没有可以选择这些锻炼方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进行了相关的锻炼。

2.2 影响农村妇女体育锻炼的因子分析

根据问卷数据,应用Matlab软件将影响妇女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得到4个共因子。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大致可以分成4个方面:

第一为收入水平、健康状况、锻炼价值认知等;第二为观念意识方面包括健康意识、生活习惯、教育程度、锻炼意识等;第三为外部环境方面包括政府主导成分、社团参与成分、宣传力度等;第四为生活压力方面包括余闲时间、农活劳累等。

在影响农村妇女的主要因素中生活基本保障、生活压力、农活劳累和余闲时间等反映了对于农村妇女的体育锻炼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2.3 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妇女参与体育锻炼的差异性比较

由调查表数据计算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妇女体育锻炼的差异性比较(表5)。

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各年龄段生活总体实施效果进行两个样本的t检验,发现40岁以上的农村留守妇女的体育锻炼意识要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2.4 不同家庭收入农村妇女体育锻炼参与意识差异性比较

由调查表数据计算不同家庭收入的农村妇女体育活动参与效果差异比较(表 6)。

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家庭收入的农村妇女体育锻炼的意识进行两个样本的t检验,发现有以下差异:(1)月收入601元―1000元的人群对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最高;(2)月收入201元―600元和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人群的体育参与程度没有明显差异,位居第二;(3)月收入200元以下的人群体育参与程度最低。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妇女对家庭角色、对社会文化的种种限制和规范,多是自觉认同,她们对自身缺乏必要的了解,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淡薄,家庭收入较高的一些妇女“ 小富即安” 思想非常严重。她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体育锻炼方面的宣传不感兴趣。还有一些农村妇女自感低人一等,再加上年龄偏大、家务重、生活困难等原因,她们对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认识缺乏信心,表现出依附、满足、自卑自弃等心理障碍,这些都严重阻碍着农村妇女的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北部地区农村妇女的体育锻炼参与程度较低;(2)农民体育锻炼社团组织不发达,缺乏农民体育锻炼的专业指导人士。影响农村妇女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水平、锻炼价值认知;(2)健康意识、生活习惯、教育程度、锻炼意识;(3)政府主导成分、社团参与成分、宣传力度;(4)余闲时间、农活劳累等。

3.2 建 议

开展农村妇女体育运动的策略包括:(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有报道显示,不同学历的人群中体育人口存在较大差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受过初等教育的5倍以上,是文盲的900倍以上。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只有7.3年(城市为10.3年),全国有92%的文盲、半文盲分布在农村。由此可见加大农村教育事业是提高普及体育人口的长远举措。(2)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农村妇女的体育锻炼意识;(3)深化政府职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将农村妇女体育锻炼计划的实施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相结合;(4)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农村妇女体育锻炼的基层组织;(5)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大力培养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群众体育开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实施使农村体育锻炼的主渠道,解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渠道有以下几种:①体育管理部门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依托当地妇联建立妇女体育锻炼指导机构,这是主渠道;②在职妇女干部 “体育技能”的培训,持证上岗,这是应急措施;③体育学校培养师资,但必须通过教育部门的统一考核,合格上岗,这是辅助渠道;④面向全社会招聘社会体育指导员,凡符合条件者均在招聘之内,这是一种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周郎等. 农村部分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调查[EB]. 人民网 2008.10.

[2] 李玲. 关注留守妇女[EB]. 红山晚报,2007-11-02.

[3] 国家体育总局谈农民体育健身工程[EB]. 新华网直播省略/zhibo/20060329 /zhibo.htm

篇7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关键所在,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英语教育又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英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广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落后地区英语基础教学则更需要特别关注。现代教育工作者们也开始关注落后地区英语教学,期待给这些地区的学生一种教育平等的机会,为他们的更好发展提供一个平等的平台。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是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来自农村的学生英语学习成绩落后于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其具体表现为:

(1)英语表达力欠缺

由于在基础阶段没有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尤其是受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影响,来自落后地区的学生英语发音很不理想,并且地方音十分明显,因此造成他们在英语课堂上不敢张嘴说英语,怕引起师生的嘲笑,这样造成哑巴英语这一十分尴尬的现象。

(2)自信心不足

由于自身存在的明显缺点,所以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表现出自信心不足的现象。虽然都知道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依然不能够解决自身的问题。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和热情,只是应付考试。没有太高的追求。

2.英语成绩平平

由于以上因素,因此这些学生英语成绩平平。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只是为了应付英语各个级别的考试证书而被动地学习英语。把英语学习当做无奈的负担,一旦大学二年英语学习结束,就将英语基本完全放弃。大学生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目光应该放得更远一些,而不是针对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关注农村英语基础教学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只有解决基本问题,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关注农村,关注弱势群体,给农村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展示自己,这也是教育平等、国民平等的一种体现。

二、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

1.教师情况调查分析

从对2005年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英语教师水平十分低下,小学基础教学中的英语教师210人中毕业于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师(初中毕业就考入中等师范教育)的仅占4%,其余96%是由别的专业改行做的英语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学习以及专业训练,所以无论是从发音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没有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为以后的学习留下障碍。在初中教师的学历构成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具有专业教育的英语教师比例仅占22%。其余的也都是改行做了英语教师。在这样情况下,如何保障基础教育中的英语教学质量呢?纵然是英语专业教育的教师由于没有受到高中阶段的教育,所以整个素质水平也是不均衡。

2.学生调查问卷

在对青龙满族自治县39所中学中的3所中学——双耀中学、祖山中学以及大巫岚中学学生所作的英语学习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的比率都是十分高的,而由于学校教学软件以及硬件的不完善,所以造成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即学生空有一腔热情而没有相应的师资及设备,这样窒息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英语学习便很难出成绩。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也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改善农村英语基础教学对策探讨

面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留给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是如何采取具体措施切实改善这种教育现状。

1.加大硬件建设力度

首先是加大英语学习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英语学习日趋国际化的今天以及学习途径多样化的情况下,相关的教育部门必须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改善落后地区的相关教学设备,在某种程度上平衡配置教学资源。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学校基本上在英语教学中听力教学这一环节上远远落后于城市。在这些地区的听力教学上基本是使用录音机听磁带,效果十分差,设备落后以及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很难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再有班级学生人数多,嘈杂等因素导致听力教学远远达不到教学目的,而学生本身在听力学习上也没有任何工具,离开课堂以后,听力的练习也就无从谈起,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重视的程度不够,无论是从教育管理部门还是老师的角度和学生本人以及家长都没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听力不过关,其余的学习便也无从谈起。因此一个必要的措施是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完善英语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学生在现代媒体的扶助下轻松学习英语,无论是从兴趣上还是效果上都会达到更好的结果。在这一方面,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也是一个投资回报社会的不容忽视的力量。

2提高教师水平

河北省教育厅、人事厅、财政厅于2006年9月联合推出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中小学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调动和发挥城镇优秀教师资源优势,采取有效办法支援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到位以后,或者说即便基础设施由于种种因素没有到位,教师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英语学习关键的一点是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以期他们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

(1)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教师水平能力低是影响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落后的关键因素,因此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英语教师是改善英语教学落后的一个可行措施,然而我们发现在近几年过程中,许多学校基本上没有引进一位英语教师,究其原因是教师编制饱和,教育部门没有名额,因此出现的问题是即使有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想进入教育部门,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却也不能进入,只好到处打工或充当代课教师,因为报酬极低且任务繁重导致缺少热情,而那些英语教师的位置却被不是英语专业的教师占据着,因此教育体制中依然存在的“大锅饭”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基础教育,如何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策略也是教育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在职教师空占编制无所作为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艰难的问题,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教育,这是经不起耽误的。

(2)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提出了加大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几个方而时指出,急需加强基础教育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由于教师编制饱和,所以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提高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因此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是近几年以来的一个课程。河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也搞了很长时间,利用假期或者其他时间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水平。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的问题是这种培训重形式而轻过程以及结果,真正的意义不大,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培训过程的重视程度。虽然培训基本都放在师范院校,也有师范院校的教授们充当教师,但问题是没有任何基础教育经验的大学教授们在面对来自一线的教师们却显得不知所措,虽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课程的安排也是自己的得力课程,但是由于授课对象发生变化,因此结果却大失水准。来自一线的教师们却不买账,一个很随意的发问是“您教过小学英语吗”?于是刚才的风采便荡然无存。二是教师们自身纪律问题,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作为一名教师缺乏纪律观念,在学习期间太随意来去。三是心态不端正,虽然来学习,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故意刁难授课教师,引起双方在这一期问充满敌意。四是培训人员范围有限,虽然每次培训都是来自各个地区的骨干教师,但是没有做到辐射作用,这些教师在回去以后没有能够做到将学习到的知识很好地传播下去,而培训只被当做教师个人学历方面的一个完善过程,充其量起到的是点缀作用。

针对以上在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实施中应该再有一个更加切实可行的计划,比如聘请真正知名的国内相关教育方面的专家,使师生双方有一个可供交流的平台,以探讨在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再者是严格纪律,不能对参加培训的教师放任自流,加大管理力度,学员要带着任务来,所培训的课程要有严格的考核,而不能随意的给个成绩,大家都高兴。另外在授课教师的选拔过程中负责培训提供师资的大学要严格教师的挑选,而不是随意的交给相关部门,然后拿高学历、高职称但是没有任何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们授课,给学员们一个表面教师水平很高的现象。给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重要的一点是要区别于给大学生上课,而是要选拔真正能够既有知识又有基础教育方面经验的教师担任,这样易于双方交流。切实解决实际教学中困扰教师们的问题。

3建立与周边高校的联系

篇8

一、农村住宿生沉迷手机的现状调查

结合所在学校的实情,笔者针对住宿生沉迷手机这一问题展开问卷调查。本校学生有1641人,其中住宿生有769人,占总人数的46.9%。笔者组织学生会干部在晚修时通过对住宿生发放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调查,发出调查问卷241张,回收有效问卷241张,回收率为100%。调查显示,样本中住宿生拥有手机的人数为207人,手机拥有率高达85.9%。可见,我们对住宿生沉迷手机的调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农村住宿生群体形成的原因。调查显示,农村中学形成规模较大的住宿生群体的原因(见表1)主要有三点:其一,本市农村地区近年来实施大规模的撤并学校的政策,很多学生需到离家更远的学校上学,而农村的公共交通却相对滞后,很多学生需要骑车10多公里才能到达学校,样本中有49%的家长因此把孩子留在学校住宿;其二,住宿生的家长有很多都外出务工或经商,样本中有34%的家长为避免孩子在家无人监管的状态而将其安排在学校住宿;其三,样本中有17%的住宿生由于初三学业繁忙即使离学校较近也选择在校住宿。

住宿生远离家长在校住宿,熟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家长大多为孩子配备手机便于联系,孩子拥有手机后却往往沉迷于手机的世界里。调查显示,样本中的住宿生在“每天玩手机所花时间”的问题中,仅有7%的住宿生选择“几乎不玩,只用于通话”,有22%的住宿生选择“1小时以内”,有39%的住宿生选择“1~3小时”,高达32%的住宿生选择“3小时以上,一有时间就玩”。若把玩手机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同学划分沉迷手机人群,则样本中住宿生沉迷手机的人群高达71%。由此可见,住宿生沉迷手机的现状需要引起农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迅速着手研究分析住宿生沉迷手机的原因、认识其危害和实施相应的教育策略。

二、农村住宿生沉迷手机的原因分析

1.手机的魅力诱惑。玩过手机的人都会有同感,在玩手机特别是手机游戏时,玩家要在小小屏幕上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游戏,必须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眼、脑、手高度紧张配合,稍有闪失,就前功尽弃,这就是手机游戏的魅力所在。同时,很多住宿生利用手机进行QQ聊天、交网友甚至网恋,非常简单便捷。

2.学校对住宿生缺乏关心、帮助,课余生活单调、沉闷。沉迷手机的住宿生大都很少进行有益的活动,他们把大多的时间花在精彩纷呈的手机世界里。

3.学校宿舍管理缺失。特别是在晚上熄灯后,住宿生中胆小的同学就在被窝里玩手机,胆大的同学则直接把手机拿出来玩,往往使整间宿舍“灯火通明”。

三、农村住宿生沉迷手机的巨大危害

住宿生沉迷手机的的危害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容易导致学业荒废。有些住宿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手机上,满脑子都是手机游戏、网友、网上恋人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而上课则无精打采、开小差、精神涣散、无心学习,一些通宵达旦玩手机的住宿生甚至在课堂上睡觉。

2.妨碍身体健康发育。在玩手机时,两眼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屏幕,眼睛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特别是晚睡时在昏暗的条件下用眼,会造成瞳孔长时间放大,容易导致近视、青光眼等疾病发生;同时,玩手机游戏的成功和失败的刺激、与网友或网上恋人的悲欢离合等情况会使学生心率和呼吸频率时常突变,有时会茶饭不思,影响消化道功能,引起消化道疾病;另外,部分住宿生日夜颠倒的作息时间,会极大危害其青春期的正常发育。

3.容易造成手机遗失或被抢。很多住宿生拥有手机后有时却不能随身携带,他们把手机藏在宿舍、课桌或书包里,这就给一些心存贪念的学生可乘之机,住宿生手机被偷往往发生在课间操、上体育课等不方便携带手机的时间段里。另外,有些住宿生喜欢拿着手机到处显摆或走在街上只顾低头玩手机,却没有提防社会上那些罪恶的手伸过来抢手机。

四、农村住宿生沉迷手机的矫正策略

1.学校牵头,家长配合,形成家校合力。学校在教师办公室、宿舍等地方设置便于家长能及时联系孩子的电话,然后通过印发给家长一封信、校讯通、班主任电访等形式告知家长并与其进行详细的沟通,给予家长正确引导,阐明住宿生拥有手机的利害关系,建议家长不要为孩子配备手机,即使确实有需要的也要告知班主任。

2.住宿生、家长、班主任签定三方协议。对于确实有需要配备手机的,住宿生、家长、班主任要签好《住宿生使用手机三方协议》,协议的内容要规定住宿生每天开机、关机的时间及使用的时间范畴,并强调严禁在课堂和晚睡时开机,班主任和家长可通过不定时拨打电话、检查QQ在线情况、查询话费及上网流量等方式进行检查督促。若有住宿生违反协议,班主任和家长可根据三方协议对其执行警告、停用手机若干时间等惩治措施。

3.购买普通机型,尽量不买智能机。若家长确需为孩子购买手机,学校也要建议其购买一些功能单一的普通机型,尽量不买智能机型,最大限度地降低住宿生使用手机玩游戏、QQ聊天、交网友等行为的硬件设施水平。

4.学校使用保险柜把住宿生的手机集中起来进行保存。若有条件的学校可为每个年级都配备一个保险柜,住宿生回校时就由老师分班把手机集中起来放进保险柜里保存,等到周末时才发还。

5.学校要切实加强宿舍的管理。在晚睡时,值日领导、老师特别是宿舍管理员要加大巡逻力度,若发现有学生摸黑玩手机的行为要立刻制止并记录下来,然后把情况及时反映给相关班主任,由班主任联合家长根据《住宿生使用手机三方协议》的内容进行处理及共同教育。

篇9

    本文以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为例,基于对河北省644个农户的需求偏好调查,分析了影响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农户收入水平、农民的文化程度以及村干部或普通农民身份等因素,对农民的需求产生一定影响,影响程度及方向则因具体的公共产品项目而异。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着力点,以期为构建农民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启示。 

    农村公共产品种类繁多,涉及面较广,为了便于研究,本文主要选取关系农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作为调查与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等。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假设 

    2006年7~9月暑假期间,笔者组织河北农业大学50名学生,对河北省农村展开了一次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为重点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并回收问卷648份,实际有效样本644份,覆盖了河北省11个市、42个县(市区)、51个乡镇和54个行政村的644个农户,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根据理性判断和感性认识,本文认为村庄特征、家庭特征和个人特征等变量与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均存在相关性。本文主要对具有数据可得性并可能存在重要影响的典型变量进行验证。 

    (一)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 

    根据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3236元),结合河北省(3481元)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农民对收入问题调查的敏感性,本文将受访农户划分为高、中、低三种收入水平:低收入(2000元以下)、中等收入(2000~3500元)、高收入(3500元以上)。 

    (二)受访者文化程度 

    调查问卷将文化程度细分为没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等5个等次。统计分析时将文化程度划归为三类:一是没上过学,二是小学和初中,三是高中以上。 

    (三)受访者身份 

    特指受访者的普通农民和村干部身份。 

    二、影响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因素的实证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设置“您觉得农民在生活中最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一题,设定交通、饮水、教育、看病、环境、养老、治安及其它等8项公共产品作为选项。结果统计的排序方法是赋予各位次降序分值,以各位次被选频次乘以其相应分值,依累加总分由大到小排列。为了更好地观察上述假设因素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影响程度,本文设定需求强度(%)作为衡量农民需求程度大小的标准。需求强度的计量方法是单项需求分值与总需求分值之比。

    (一)收入水平与农民需求的位序结构 

    通过赋值统计,得出三种收入水平农户对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的需求位序结构和需求强度(见表1)。 

    由表1可见:(1)三种收入水平的农户均对教育和医疗表现出强烈需求,需求强度基本一致,且远高于其它公共产品的需求强度。这一结果表明,教育和医疗因关系着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而受到普遍关注,收入水平对此没有显着影响。(2)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交通、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的需求强度,客观上反映了此类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低收入农户更注重交通,这意味着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乡村道路的供给匮乏;三种收入水平农户对饮水方面的需求强度较低且基本一致,表明饮水难问题在调查区域已基本得到解决。(3)公共安全是农民深层次的基本需求,收入水平对农民的安全需求影响较小。(4)收入水平对农民的环境需求产生一定影响。环境问题成为中、高收入农户关注的重点,而低收入农户对此反映相对淡漠,正如一些低收入受访农民所言:“连饭都吃不好,还关心什么环境”。(5)收入水平对农民的养老需求具有正向影响。收入水平越高,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观念的转变也会较快,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程度越高。 

    (二)文化程度对农民需求的影响 

    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如下表所示:

    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1) 文化程度对农民的教育和医疗需求影响不明显。不同文化程度农民的教育和医疗需求均位于前两位,需求强度较高。其中没接受过教育的受访者对医疗的需求强度虽然高达32.2%,但这一群体多为50~70岁之间的老年人,求医看病是其面临较多的问题,可以认为医疗的需求差异并非文化程度所致。(2)根据理性判断和感性认识,交通、饮水和治安等作为农民生活的基本条件,需求强度与文化程度不会存在相关性。但调查结果显示,没上过学的受访者对交通和治安的需求强度相对较低。导致此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一群体的年龄特征而非文化程度的差异。(3)文化程度与农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农民文化程度越高,越注重生存环境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4)按照经验判断,文化程度可能导致农民对养老社会保障的需求差异,文化程度越高,由养儿防老向社会养老的观念转变越快,需求强度越大。但调查与预想结果相反,没上过学的受访者因年龄影响而对养老问题关注程度较高,小学和初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受访者的需求强度反而相对较低。 

    (三)村干部和普通农民的需求偏好比较 

    在644份有效问卷中包括普通农民家庭540户,村干部104名。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1)普通农民和村干部对教育和医疗的需求强度较高,差异不显着。(2)对于交通及饮水问题,村干部的需求略高于普通农民,这与村干部的特殊身份及工作着眼点有一定关系。(3)村干部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高出普通农民3.6个百分点,表明村干部不仅注重眼前利益,更着眼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4)村干部的公共安全需求低于普通农民,需求强度存在一定差异。笔者通过对农民和村干部的个别访谈,认为这种差异的存在与村干部的特殊身份和心理有一定关系。(5)从需求位次和需求强度的差异来看,除环境问题之外,普通农民和村干部的需求偏好基本一致,需求强度差距均不显着。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及身份等因素对农民的教育和医疗需求没有显着影响,农民对教育和医疗的需求强度远高于其它各项公共产品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以农民需求强烈且具有普遍性的公共产品为供给重点,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上,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进程。 

    (二)交通、饮水、治安是农民生存所必需的基本公共产品,农民的需求差异客观上反映了当地的供给水平、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身份等因素虽然对农民的需求偏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显着 

    因此,各级政府及村级组织应以农民的需求层次为导向,优先供给农民生存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尤其要加大欠发达地区的供给力度。 

    (三)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身份等因素对农民的环境需求影响显着 

    基于调查结果以及对现实状况的观察,我们认为农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差,各级政府在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富裕水平作为政策重点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以及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增强其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篇10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现状;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94-02

引言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部组建的暑期支教队于2009年7月15日到达了支教的目的地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土门乡太安村,开始了为期15天的针对地震重灾区――茂县太安村的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支教活动。

在支教的同时,队员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研活动。在利用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队员护送孩子们回家,并进行了家访,了解各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做了“关于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问卷”。问卷覆盖了太安村的白杨坪、太子庙、马桑林、赵安科、苏罗卫、草原坪、大火地七个组的前五个组,队员和30多户家庭家长进行了深入谈话,了解了当地的教育现状,并向当地教育部门提交了相关报告。

一、基本情况

茂县土门乡位于四川茂县东部,东与东兴接壤,西与富顺乡接壤,南以鸡公岭山脊与绵竹安县分界,北与北川为邻。全乡下辖6个行政村,2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99户,总人口4 152。其中羌族4 126人,回族28人,汉族37人。当地经济情况很不容乐观,很多家庭的年收入极少,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少量土地的产出,或是打工所得。太安村有一个村小,叫太安村小学,村小只有一二年级,还有一个马家小学,这两所小学在地震中均受到了破坏。当地教学环境相当艰苦,太安村村小只有两个老师,这两个老师负责教学生的所有课程,有的课程如英语,虽然有课本,但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的局限,就没有进行教授。在山西省的对口援建下,另外一所中心小学――土门乡中心校已翻新重建,当地小学生已经于2009年9月1号搬进新校舍学习。

二、出现的问题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进行统计分析时曾提出著名的“二八法则”[1],即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 20%,该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在教育领域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一法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的教育资源基本上是沿着首都―省府―中心城市―县城―乡镇―农村,不均匀地向下流动。这种流动方式强化了从上到下、从城市到乡村的等级差异[2]。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中国的教育资源出现了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不对称性。中国西部偏远山区农村的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3]。在民族地区,一些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没有贯彻执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没有用长远的眼光去审视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或者过分追求学生的升学率等表明数字,而忽略了整个民族教育体系的建设,忽略了民族教育与地区经济、生产发展的结合。此外,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存在对民族教育发展不利的思想和观念,他们处于“自然封闭”的状态,安于现状的现象依然存在[4]。

在支教的同时,队员们还进行了家访,在家访调查中,队员了解到大多家长的文化水平都普遍偏低,有73.3%的家长没有完成小学教育,有30%的家长甚至没有受到过任何教育。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家长不识字,通过队员口头的解释,才能填调查问卷。有60%的家长表示在教育方面,目前最关心的是教师的素质,其次是学校的教学环境,而一个学期20多元的学习费用并没有成为最关注的问题。只有很少数的家长称很了解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情况,如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重要政策。而当队员问到“假如你的孩子成绩优秀,而家里钱不够,你会怎么办?”的问题时,有80%的家长表示要借款贷款供小孩子读书,有10%的家长表示要变卖东西供小孩子读书,而有10%的家长则明确表示要让小孩子退学。很多家长对实践队员说,自己就是再苦再累也要供小孩子读书,自己就是吃了没读书的亏。可以看出,大多数家长还是很希望自己的小孩子能在学业上有出息,他们也不会由于家里经济方面的原因而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在谈话中队员们发现,很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小孩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不是很了解。甚至有的家长在被问及小孩在读几年级的时候,他们也不清楚。在学校举行的家长会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并不去参加,有的甚至不知道学校有家长会的事情。

在学习方面,家长缺乏对小孩的基本的监督,基本是任由其自己发展。当小孩在学校行为表现不佳,成绩下降时,有40%的家长会训斥或者不管他们的小孩,这也说明很多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有接近一半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几乎没有规划,这也说明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相对闭塞的环境和家长自身所受教育情况的限制,当地的家庭教育存在较大的问题。集中体现在:(1)家长与学校没有做到良好的沟通,家长教育观念很淡薄,家庭教育较为空乏;(2)家长缺乏对小孩的指导和管制,家长没有对小孩进行有效的指导,基本是凭借学校的督促和小孩自身去发展;(3)家长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有限,对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不了解,缺乏对教育方面的关注,也没有接收到有效的宣传。

三、解决办法

当前中国农村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涉及整个社会环境。思想观念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障碍,城乡地位的不平等,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一直处于滞后地位,在物质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再加之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形成的以“学而优则仕”和鄙视劳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的传统思想观念,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也就导致了农村教育一直以来所遵循的“移民模式”,将其功能定位于农村社会发展之外,旨在为城市教育输送教育的“半成品”。要通过教育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无疑要求家长、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实现从“移民教育”模式向“乡土教育”模式的转变。乡土教育与其说是内容和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理念,是平等、公平的理念,是对乡土文化权利的尊重,对整个农村群体的尊重和关注。

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教育观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加强当地的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可以增加教育的鼓励政策,使得村民从心里把小孩的教育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来;(2)强化观念,家长没认识到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的重要性,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对子女教育上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把小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3)当地政府可以在全村树立由于受教育而改变人生轨迹的榜样,以榜样的影响去深化村民对教育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郭建如.国家――社会视角下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教育政治学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2]邓红,等.一个西部支教志愿者眼中的农村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