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4:5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趵突泉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济南为什么叫泉城 济南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跨黄河,背山面水,分别与西南部的聊城、北部的德州和滨州、东部的淄博、南部的泰安和莱芜交界。
2600年前,齐国在此筑城,济南成为当时齐国的边防要塞。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说的就是泉城济南。这是一处以泉水众多、风光明秀而著称于世的美丽城市。济南城内原来百泉争涌,分布着久负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733个天然泉,享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称。 在国内外城市中罕见,是举世无双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除泉城外济南也被常被称为泉都。可以说济南是一座翻开石头下面就有水的城市。
济南的泉水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精彩纷呈,有的呈喷涌状,有的呈瀑布状,有的呈湖湾状,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市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济南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民风民俗也与泉水密切相关,形成了独特的泉水文化。
趵突泉 泉城济南中最有名的泉就要属趵突泉。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五龙潭。面积158亩。
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济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
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其最大涌量达到24万立方米/日,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水清澈见底,水质清醇甘洌,含菌量极低,经化验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当地人称之为云蒸雾润。
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
篇2
一、前后段对比,理清文章的结构
阅读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内容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作者在表述内容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结构与顺序来写这篇课文的。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把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割裂开来,带领学生进行单独解读。这样的解读只是表层的解读。由于学生没有把每一段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放在一起对比,在脑海中就不能形成清晰的印象。所以,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前后段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每一段的表述方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大家已经把这篇课文通读了一遍,那么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济南的哪几个泉水,它们各分布在哪几个段落?
生1:主要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第二自然段介绍珍珠泉,第三自然段介绍五龙潭,第四自然段介绍黑虎泉,第五自然段介绍趵突泉。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阅读这几个自然段,看看它们都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些泉水的,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
生2:这几段都是先介绍泉水的位置,然后介绍这些泉水名称的来历。
生3:这几段分别介绍了四种泉水的特点。珍珠泉的泉水是从地下往上涌的。五龙潭是一个泉群,它的周围还有月牙泉、悬清泉、古温泉等。黑虎泉的水声喧腾,比珍珠泉的声音要大。趵突泉是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从泉底“咕嘟咕嘟”地向上冒。
生4:修辞都一样,都是运用比拟的手法来描写的。
生5:在济南的七十二泉中,趵突泉名列第一。
这样,通过前后段之间的对比,学生自主探索各段的描写特点,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二、前后句对比,品读表述之美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都有一句领衔全文的句子,甚至每一段都有关键句,它对学生解读文本起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如果教师抓住了这些关键句,放在一起比较,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了。
教学时,教师出示了课文中的两个句子“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济南的泉水闻名天天,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句话?
生1:第一句话说明济南的泉水众多,而后面的一句话说明把济南称为“泉城”的原因。
师:如果把这两句话的位置调换一下,好不好?
生2:不好,如果一开始就说济南的泉水闻名天下,不能让别人信服,因为没有凭据。而先说济南有七十二泉,可以激发读者探究这七十二泉的奥秘的欲望。
师: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济南泉水特征的关键句,并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描写过程中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解读课文既要有表层的文字解读,也要体会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为什么要放在这儿,放在这儿的目的是什么,从而通过前后句的对比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前后词对比,掌握用词技巧
作者在写文章时,往往都会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描绘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这些词语罗列出来,加以对比,那么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作者的用词技巧。
师:作者对泉水的描写用了很多形象、贴切的词语,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对比一下,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词语来描写泉水的。
生1:“白浪翻滚、银花盛开、晶莹剔透、明珠散落、声音洪大、虎啸狮吼、声音低细、秋雨潇潇”。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了济南泉水的特征。“有的……好像……”“有的……听起来……”两种句式串联起来,给人一种结构美与和谐美。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式给改了,只用前半部分的词语,如“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声音洪大,有的声音低细”,这样描写好不好?
生2:当然不好了。比喻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帮助我们理解济南泉水的特征,如果把后面的比喻词给去掉,文章就会显得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
生3:“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等词充分地把珍珠泉的特征给表现出来了,而且每一个词都是由一对相反的字来组成的,这样的描写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篇3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要性;应用;突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与落实,现代教育理论的革新,现代社会更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一种实践方式,所以问题式教学法的出现是符合这一要求的。问题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基本形式,将问题的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阐述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顾名思义,以问题为基本形式,将问题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所有的教学及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基本素养,问题式教学法也不例外。它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思考和学习的方法,激发创造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很多不符合课改要求的问题,现列举如下。
1.在教学全过程中,采取的都是“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知识的主动吸收者。教师一直在按照自然段讲解,课堂模式永远是老师讲,学生坐着,融入不到课堂教学中。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上课精神不集中、精神疲劳等情况。
2.没有教学重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教学重点,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教学质量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有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使家长和老师头痛不已。
3.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如今实行的课改,采取的是环形座位法,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可能有部分学生在教师面前不是很爱发言,但当融入学生中的时候可能就会踊跃发言,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因此问题式教学法在某种意义上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抛出问题,学生接收问题,带着对问题的理解去阅读,进行同伴间的交流,教师检验讨论问题的成果,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提出问题,自主讨论。现在中国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课程改革在不断改进与深入,教学过程必须满足改革的要求。注重创造力培养,就必须注重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造力是需要从提出问题出发的,通过提出问题启发思考,逐渐开发其想象力。问题式教学法正是从基础做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不仅像字面意思传达的一样,抛出一个问题即可,而是从创造性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从创造性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出发,更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自主讨论是在教师提出的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通过与别人的质疑、探讨、整合等,完成整体与自我学习。
自主讨论更加注重讨论的内容与质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讨论其实有头脑风暴的性质。这样学生就整合了其他同学的观点,在其头脑中会形成更加系统、完善的知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谚语表明人对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语文阅读理解也是如此。因此自主讨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必要。
2.举例说明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当代社会更注重的是词句与整体的理解,因为这是最基本的素养。所以本文重点讨论问题式教学法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应用的,现在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老舍的《趵突泉》为例加以说明。
《趵突泉》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课前布置作业便是引导的一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环环紧扣。针对此篇文章,可以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趵突泉的图片与资料,也可以要求学生查找关于老舍在写此篇文章时的具体背景,可能背景在《趵突泉》中体现得不是特别明显,但这是一种教学手段,学生准备的资料供课上自主讨论。这样的任务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课文。
要把看图和学文结合起来,毕竟文章才是学习的重点,图片只是加深理解的辅助工具。若是第一次学习看图文章,则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指导学生看看图中都画了哪些景物,这些与文中的描写的哪部分是相通的,如涌出的泉水有什么特点,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在更深层次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这只是学习《趵突泉》的第一步,下面理解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在突出重点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描写语言的美。
在阅读课文、看图识文及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这种行为。针对这篇课文,以老师的角度猜想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如趵突泉和济南有什么关系等,老师要帮助梳理这些问题与主题的突出又有什么关系。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在老师指引下,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读与交流中充分感悟和体验。
趵突泉和济南有什么关系?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老师指导学生找到重点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在找到以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更直白的话说,如:因为有了这泉,所以济南才会如此美丽。这样就把问题与主题联系起来,此篇文章的主题内容就呼之欲出了。
这只是零零星星的举例,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老师解决完所有问题之后,还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突出重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在此我们加以总结,问题式教学法的步骤一般是:(1)提出疑问;(2)启发思考,讨论交流;(3)解决疑难;(4)练习巩固。问题式教学法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四、问题式教学法可能突出的一些问题
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能突出一些问题,现列举如下。
1.问题式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的,但是绝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不能为了问题而创造问题。要注重事物的“特点”与“关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精心设计与安排。
2.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只注重问题的数量,而没有考虑问题的质量。另一部分学生有可能只想着创造问题,而没有积极思考。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需要多角度思考,对教师的要求也因此提高,同时需要教师在最后的教学中梳理解决的问题,做好知识的架构。因此,问题式教学法是从问题出发的,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正是现代中国教育所需要与最根本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问题教学的本质所在。
3.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式教学法运用不恰当,可能会过分注重学生作用,在课堂上,部分老师也会一直强调学生应该如何如何,而忽略了自身作为教师的作用,所以教师教学的重心要放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上,而且教师的引导是全方位的。点拨使学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最后引导问题定向,在自主讨论中分析、解决和拓展问题。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能使学生探究的主体性过于形式化。
五、结语
问题式教学法,在课改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释放其天性,并且学会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满足现代化要求。
小学时期,是一个思维尚未形成定式的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思维创造。因而更加需要适时、适当地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且在应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可能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何晓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讨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05-12.
篇4
[摘 要]好课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层递性。显疑、引导、提升是教学活动的三个阶段,逐步深入,环环相扣。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这种层递性,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使课堂精彩不断。
[关键词]显疑 引导 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4
何谓一堂好课?笔者认为,无论标准怎样变化,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层递性。层递性其实犹如登山一样,从山脚、山腰到山顶,这当中既有爬山的艰辛,又有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的确,好课如登山,学生逐攀高峰的过程,一般也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一:显疑,露在山脚
对一节课来说,有了好的开头,并不等于就是好课,但好课一定有个好的开头。在一节好课中,教师必须在前置学习中了解学生的学情,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等。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决定教什么。这就像登山一样,在山脚下就应该决定攀登哪座山,走什么路线。目的明确了,效率才会提高。
比如在学习《泉城》这一课时,对课文中陌生字词的理解,我就采用了“露”法,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展现出来,一是主动展现,二是别人提问。这个过程,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有学生对“晶莹剔透”不太理解,还有学生把“虎啸狮吼”说成了“老虎啸,狮子吼”,忽略了“像”。但这样“露”,让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直接的认识。学生的精彩表现,来源于教师的“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一来给学生舞台,二来促进了同桌之间的合作交流,三来给了教师发现问题的机会,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及难点。
步骤二:引导,改在山腰
爬山不可能一帆风顺,转道、调整是很正常的。同样,在一节好课中途,学习目标发生偏移,也属正常,关键是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而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就行。
比如《泉城》这一课中关于泉水名字由来的一段对话:
师:泉城中有很多名泉,名字很有意思,你们在学习课文时有没有发现呢?
生1:之所以命名为“珍珠泉”是因为涌出的泉水像珍珠。
生2:五龙潭是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的。
生3:黑虎泉是因为喷口雕的是老虎头。
师:的确,这是它们名字的由来。趵突泉呢?这个名字有什么缘由?
(课堂一片寂静)
师:你们可以查查字典,看看“趵”和“突”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忙着翻字典)
生4:“趵”是“跳跃”的意思。
生5:“趵突”是“跳跃奔突”的意思。
师:“趵突”在这里形容泉水呈跳跃之状,有喷腾不息之势。但是除了这个,有没有其他意思呢?大家想一想,泉水不停地往上冒时,有什么声音?
生6:泉水发出“卜嘟卜嘟”的声音。
师: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趵突”一是形容泉水跳跃奔突,二是根据泉水冒出的声音来命名。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满足了学生自我探究的需要。在一节好课当中,教师要及时引导,让预设变为生成,这也是课堂精彩的关键。
步骤三:提升,显在山顶
一节课是否精彩,最主要看的是“山顶”的“风光”是否“秀丽”。对课堂来说,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的常规发展,那么只能是中规中矩的,算不上出彩。要想让语文精彩,最关键的是激发学生的活力,引领学生攀登高峰。为此,在课堂中,我具体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
活动一:设计表格。让学生自学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以及趵突泉,明白泉水名称的由来、具体方位、泉水特征以及关键词语。
活动流程:(1)学生自学;(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4)师生交流汇总。
活动效果:对于泉名、方位,绝大多数学生自己就能解决。对于泉水的具体特征、关键词等,在小组内也能解决。困难一点的,比如趵突泉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些关键动词,在全班范围讨论,效果极佳。记得有个学生就曾用手势形象地概括珍珠泉中的“拎”。
活动二:做泉城“小导游”。各小组自选一泉,合作编写导游词,然后给全班学生做导游。其实这是一个语文实践活动,不仅集合作、概括、写话于一体,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舞台,融表演于一身。
在好课中,精彩的活动不可缺少,但教师也需要注意,活动只是把课推向,但不能代替课,这是其一。其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所做的是引导,是提升,而不介入其中,喧宾夺主。
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感悟、理解文本。但是,目前却很少有教师会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的分析上,即使让学生去感悟,也是教师设计好一个又一个问题或线索让学生去感悟,学生感悟文本的思路总是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这样,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自主感悟了,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样的感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两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一课的教学片断来谈一谈如何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
【教学片断一】
师:山东济南被称为泉城呢!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泉城吧。
(教师播放介绍泉城的影片)
师:看完影片,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济南的泉真多呀!有的泉水冒出来还有热气呢!
师:老师还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关于济南泉水的图片,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泉城吧。
(教师一张张出示图片,并对图片作简单介绍)
【教学核心片断二】
师:山东济南的泉水非常有名,虽然我们没有机会亲眼去看看泉城的景观,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布置一下泉城。
(教师随后在黑板上把济南的大体轮廓画出来)
(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的图片,在音乐的伴随下纷纷在黑板上布置)
师:泉城已经被我们布置得非常漂亮了。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最想说的是什么呀?
生1:珍珠泉涌出来的水珠真的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五龙潭为中心组成的五龙潭泉群更为壮观。
生2:我感觉黑虎泉最威武,从三个老虎头喷吐出来的泉水声音真的像虎啸狮吼。
师:这个你们也能听出来呀?
生3:虽然听不出来,但是一看这黑虎泉的气势,我就能感觉到。
师:非常好,你能从静止的画面中想象出当时的情景。我觉得在布置五龙潭的时候,只要把这五处泉水布置一下就可以了,至于月牙泉、悬清泉、古温泉等图片可以取下来。
生4:不行、不行,五龙潭本来就是一个泉群,如果去掉了,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泉群了。
师:你们讲得很有道理,不过你们要用最精彩的朗读来告诉我,你们的想法是对的。
(学生读课文第三段)
【思考】
两位教师的教学,一位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感悟文本,一位是让学生自己操作来感悟文本。第一位教师用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泉城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从唯美的画面中感受到了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从而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震撼。但是,这种感受是一种脱离文本的感受,是一种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感受,这样的感受是不深刻的。学生脱离了文本来感受,就会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一种距离感。一旦离开这些画面,学生就不会再产生这种情感了。而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置身于泉城之中,引导学生通过布置泉城、观察泉城、想象泉城、感悟泉城等一系列的活动,亲身感受了泉城的特点,让学生印象深刻。根据第二位教师的教学,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亲力亲为,让学生在动手中感悟文本
学生的学习,只有亲历亲为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只有主体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才是有效的学习。第一位教师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观察,再观察,学生也只动用了视觉感官来参与学习,只是看,所以这种感悟是短暂的。而第二位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文字上面对泉城山东济南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进行贴图,布置泉城的几个重点泉水。学生在贴图的过程中再一次感受到了泉城的泉水,加深了学生对泉城的理解,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文字。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感悟程度进行贴图,这是在尊重学生已有的语文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这个活动完全是学生在自主情况下完成的,如果没有前面对课文的理解,是不可能完成这项贴图活动的。
二、由景生情,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文本
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由景生情,由情引意,师生围绕着学生的贴图进行讨论。这种不留痕迹的文本感悟,使学生一直沉浸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体验之中,从而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感悟文本的活动中。比如,最后的环节,教师提出课文介绍的是五龙潭,应该把其他的图片去掉时,学生一齐不同意,因为课文介绍的是五龙潭泉群,如果去掉了,就形成不了五龙潭泉群了。这就促使了学生围绕图片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也明白了这样的描写正说明了济南泉水多的特点,更衬托出珍珠泉的“神奇”,黑虎泉的“水声喧腾”,趵突泉的“大、清、美” 的特点。
篇6
一、善用快乐的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建立自信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赏识。”特别是身心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的小学生,他们更是盼望来自于教师的赏识。所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善用快乐的激励性评价,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波澜、萌发顿悟、产生共鸣,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树立信心,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奋进、知难而上的心理。笔者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善用快乐的激励性评价做出了以下尝试。
1.快乐地评价好态度,激发学习兴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我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看到学生态度很认真地朗读趵突泉的段落,就及时地快乐评价道:“你们读得认真而且快乐,就象趵突泉一样欢腾。”学生们一下子乐了,都表示还想再声情并茂地读一次。结果不到几分钟,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将那段话背下来了。
2. 快乐地评价好方法,启发寻找适合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对学生学法的评价中渗透学法的指导,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学习方法。例如,我曾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但学生始终不明白怎样用好的方法才能快速记忆生字,于是我想到了用激励性评价启发他们。“攀”字,学生编出一个谜语:“林中两把叉,一只大手抓住它。”我及时评价:“你真聪明,编了一个谜语让我们猜。”学生立刻反应过来了,不仅知道怎样用谜语、儿歌、顺口溜、字形小魔术等方法,还创造了说笑话、比动作等等好方法。
3.快乐地评价好习惯,带动坏习惯的改变。
对于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因此,我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从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次读课文时,有的孩子读着读着腰就弯下去了,读书的声音也变小了。于是,我立刻表扬其中一个一直坐得端端正正的孩子:“你们看小杰同学读书的时候,坐得多直、书也没有遮住眼睛,老师相信她良好的坐姿一定可以让她读得更快更好!”顿时,孩子们的好胜心被激发了,都坐得端端正正地认真读书。
4. 快乐地评价好合作,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要想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对他们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很重要。这些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语言,都能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还需要注意的是,快乐的激励性评价还包括非言语性的评价。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去亲近学生,学生都会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得到了爱的体验;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上更加活泼、更加主动、更加自信;真正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5.快乐地评价好情感,鼓舞良好品质的铸就。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重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评价能鼓舞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峨眉道上》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体会:默默付出,不求名利的人才是无名英雄。学生感叹道自己以后也要经常做好人好事,不计较得失。于是,我评价他们:“你们真是小‘雷锋’!”短短一句话,让学生倍受鼓舞。
二、巧用真诚的否定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激励并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真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渐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的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的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也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赞美的同时,真诚的否定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真情投入、饱含期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要教师真诚关爱学生并为他们投入真挚的感情,让学生明白老师对他抱有积极的、合适的期望,学生一定会做得更好!去年四月份“腮腺炎”流行传播较快,为了配合学校搞好“腮腺炎”的防预工作,我特别布置我班的学生收集报纸做剪报。几天过去了,当我检查时竟发现有几个学生没做。我当时确实有点生气,但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我控制住了。下课后,我用满含担心的眼神看着他们,亲切地说:“老师真怕你们染上“腮腺炎”,所以才请你们收集关于预防“腮腺炎”的相关资料。可你们没收集,这让老师多担心呀!你们那么爱老师,我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让老师担心,对吗?”孩子们听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都惭愧不已,一个个纷纷点头。后来,他们果真补上了,而且做得非常好。
2.语言幽默、轻松认识
幽默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调料。批评有了它,也会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甘甜。学生最喜欢幽默的批评,因为它能让他们轻松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上书法课,学生都在认真写毛笔字,而只有小鑫同学拿着毛笔在乱写乱画。我走过去,轻轻拍拍他的肩膀,对他打趣道:“怎么,我们的小鑫同学要立志当狂草书法家呢!那老师也得向你学习呀!”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赶紧规规矩矩坐好,认真地写起来。
3.给予机会、收获奇迹
篇7
关键词:语文;生活;学习
语文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求。教学中,让语文回归自然,回归日常生活,学生就能喜欢并学好语文。
一、紧密联系学校生活学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舞台。在这里发生的许多事都可以当作教学素材。如学校里助人为乐的典型,宿舍里的新人新事等,都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班级里演一演,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结合《丑小鸭》《全神贯注》这类课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扮演文中的角色;小学语文中很多诗文画面优美,意境深远。如杜甫的《绝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品一品,体验意境,让学生的受到熏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紧密联系家庭生活学语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场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家庭特点设计教学。如安排学生写家庭日记,让学生把学校里学到的课文内容向家长复述,讲课本中的故事,结合学生的家务劳动让学生完成一次体验习作等。根据学生爱看电视和动画片的特点,利用电视节目拓展语文训练,如看了《黑猫警长》《喜羊羊与灰太狼》,可以让学生说剧情,或者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然后让学生叙写故事,形成自己的小故事集。这样写出来的故事充满了儿童情趣,并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再创造和再加工。坚持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习作水平就能有所提高。
三、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学语文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观。语文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把学生带向社会,融入生活,要综合利用教育资源,多元化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整合。如学了《长城》《趵突泉》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作小导游,在班上演一演,练一练,放学后向家人、朋友作介绍。学了《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后,可让学生编导课本剧,走近人物形象,从而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篇8
一、采用灵活的提问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其中有“不知疲倦”:趵突泉水“不知疲倦”说明了什么?通过理解其人,再来理解泉,这样拐了一个弯,由易到难,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战士在的英明领导下,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与战术,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看了这段历史资料后会怎么想?刚才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接着继续提问: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如果能体会巧渡金沙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再理解“云崖暖”,就容易多了。
也可以通过类比来提问,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先比较读:
A、处在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B、海底的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的叫,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的鸣,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的喊,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通过类比,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问题,从而达到教师提问的目标。
二、突出教学中的重点,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首先要紧扣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提问。以紧扣教学重点为基点精选关键处提问,可以改变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以讲为主为以读为主;可以克服满堂问的缺点,但要注意,紧扣教学重点提问,提出的问题一要少,要直奔问题的要害。其次,提出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对文本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看过荷花没有?荷花是什么样子?作者是如何看荷花的呢?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点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荷花的呢?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体会其中的情感。这样,问题不多却能围绕教学的重点来设计,引导学生经历层层推进、不断深入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抓住重点与难点,问在关键的地方,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再次,提问要把握时机。例如:在教学《军神》时,讲到课文中人物细节描写时,就提问:“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军神的敬佩。
三、控制课堂提问的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个体的认知领域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所以,教师提问应遵循这一规律,控制问题难易“度”。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就设计了三组问题。1、狐狸见到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后,对乌鸦讲了些什么话?乌鸦如何回答?这是一组记忆型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2、狐狸凭借什么骗到了乌鸦嘴里的肉?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当乌鸦发现被狐狸骗后,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控制提问时间的“度”。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把握住两个时间的“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不要马上指定学生回答,因为学生回答问题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
四、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往往还会引申出更多的问题。这样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拓展,面对老师的问题可以有他们不同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中《三袋麦子》一课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小猪、小牛和小猴,你认为谁做得好?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猴做得好,它最聪明,懂得把粮食种下地,以后就有吃不完的麦子了。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你们觉得小猪和小牛怎么样呢?这时学生们似乎才想起这两位人物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认为小猪虽然很贪吃,但是它很能干,能做出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来。”“小牛的做法我也认为很好,小牛很勤劳,把麦子保存得很好。”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都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真正做到了不拘泥于课本,不寻求唯一答案,思维得到了真正的启发,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积累语言;方法
目前,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远不能适应语文素养提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分析讲解、问答、交流削弱了儿童读书的热情,造成了输入少、积累少、语言营养不良的现实;各种练习花样翻新,读整篇文章、整本书的时间少;现代化传媒手段的运用,电视、电话、动画快餐的介入,替代了大量书面语言的实践机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门类繁多,学生用于读书、感受书面语言的时间少了。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在课堂语文实践活动中启迪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积累
1.建立读书角。在教室建立读书角是很有必要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读书角的书籍来源于师生的捐集,还包括师生订阅的报刊杂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
2.编辑师生文集。把老师和学生摘抄的优美文句优中选优,编辑成册,人手一册,进行欣赏,然后小组交流,班内展示、辩论,鼓励形成不同意见。
3.办黑板报。确定主题,分组办黑板报,鼓励学生办出自己的特色。学生评选,教师适时鼓励。
4.开辟“名言”角。在黑板的一角,为学生开辟一片“名言”天地,让他们轮流展示,鼓励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累语言
1.背诵优美的词、句、段
选择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训练记忆力。如教学《趵突泉》一课后,可指导学生背诵文中描写趵突泉三个泉眼的句子,学生在说话或作文时可以仿照这样的写法,进而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
2.在熟读背诵过程中进行语言积累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古代学子在学习过程中,一开始只是死记硬背,先在大脑里装一堆“死”的成形的语言材料,等他们对文章的意思似懂非懂的时候,老师才开始讲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了。正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他们大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既领悟了文中的道理,也掌握了文中的意思。这种读书教学方法与现代的相比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恰恰这正符合了汉语教学的高妙之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一定要重视背诵的指导。
3.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语言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灵活的形式,让学生说话交流,让学生把成形的文章素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以达到沉淀积累的目的。如在教授《开天地》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起来,随后安排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开天地的故事。讲故事前让学生把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把自己的理解和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使学生在说话交流中积累语言。
三、利用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语言空间
1.利用媒介,积累语言
如今信息传播方式有很多,电视、广播、网络等都是常见的语言文字传播载体,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些媒介学习语言文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文、观看文艺节目、浏览新闻报道等,遇到一些好的语言素材随时让学生记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帮助他们达到了学习语言的效果。
2.推荐学生阅读名篇名著
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例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了《青蛙的眼睛》,推荐学生读一读儿童科普读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达到了语言积累的目的。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他们作文时便能厚积薄发,显示深厚的语言功底。
3.开展“演讲”活动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的是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将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等融为一体,调整课程的结构体系以更加适应学生的认知习惯,更利于有效课堂的开展,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优化。具体到小学语文课程中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对教学资源与设备的利用,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一种老师为辅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方式,重点在于学生学的实践之上,能够有效的锻炼到学生的学字、用词、阅读、写作等综合语文能力,体现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氛围。
一、课程整合有效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的意义
1.多向立体思维,互动启发中创新性学习
以往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往往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不仅要接受课上老师讲解的内容,还要接受老师布置的课下作业,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被老师安排与控制,其主体地位被完全掩盖,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内在需要,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还会对学习产生反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信息技术集文字、图画、声音、视频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实用性等多方面的多功能优势,多元化地复演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的表现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自我,内化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知识探求欲望,能够体现主体地位,开启学生多向立体思维的通道,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完善自我,从而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更好的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性地构建知识的能力。
2.驱动学生竞争的意识,促成探究性进取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教学的特点引用竞争教学的方式,例如采用语文信息竞赛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积极的竞争环境,能够增强学生争强好胜的竞争心理,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持久性和自觉性得到培养,还可锻炼到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他就氛围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增强自己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拓展学生生活视野,物化语文特色教学
网络是无限的,其中包含的语文教学资源同样是没有穷尽的,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能够使语文老师树立起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观念,充分的利用起网络这个有效的教辅工具,进行教学资料的搜索和收集,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大幅度的扩展,可以带领学生徜徉在广阔又充满趣味的知识世界里,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整合过程中扬长避短,深度融合探究
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进行课程整合无疑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整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又很容易会对教学效果的发挥产生制约影响,因此对整合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投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性的规避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常见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对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认识不足,容易将语文课上成多媒体课,偏理了语文实质性的东西;第二,在学科中混淆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要不就是将多媒体完全代替老师的讲解,要不就是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摆设,实际上还是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子,使“整合”变成了“凑合”;第三,学科整合过分依据网络资源而忽视了其他的资源,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单向的教学,只是停留在媒体观看上,整合深度并不够。例如有的老师完全依赖网络,使整堂课上学生的状态就是抬头看大屏幕,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要知道教学中从来就不只一个教学媒体,用来提供教学资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将信息技术作为唯一的资源。
三、学生需求,有效构建课堂教学过程
1.依情重构教学结构,突破重难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并不简单的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而应该是根据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科的具体特点、性质将信息技术作为重组教学结构的手段,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找到捷径,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新效果,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例如在讲《雪猴》一课时,有些老师只是找了一些普通猴子的照片,并不能使课文中讲到的雪猴鼻孔高傲、躯体较大的特点明显的表现出来,因此也就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单纯的为了利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还是应该从教材实际出发的。
2.发挥主体性认知规律,自主探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并不能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老师的教辅工具,还应该将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和认知工具,例如在讲解《趵突泉》一课时,老师不仅要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还要在课前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行搜集一些与趵突泉有关的文章或者图片等资料,通过自学掌握趵突泉的一些基本情况,为课上的学习做好铺垫,这样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才能更有意义,更能锻炼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激钛生综合知识的创造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