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疫苗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疫苗管理制度
一、疫苗使用要有计划性,根据每月接种日安排,准确合理地制定用苗计划。
二、疫苗使用应遵循足量、适量的原则,既不能紧缺也不能浪费。
三、疫苗领发手续要完备,使用要有详细登记,包括名称、规格、批号、效期、产地、领苗日期及数量等,帐目要清楚,帐物要相符。
四、疫苗领用一般每月一次,接种门诊用苗有剩时,如冷藏条件具备,在效期内转下次使用。
五、疫苗使用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活疫苗开启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1小时,即应废弃。
六、疫苗应按规定的温度贮存和运输。
七、疫苗应由专人管理,按品名、批号效期,分类整齐存放,短效期先用,长效期后用。
八、接种现场要求一苗一冷藏,即一个冷藏包只冷藏
1. 对适龄儿童根据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并宣传免疫预防知识。
2. 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及时做好信息登记和更新,上传至国-家-信-息管理平台。
3. 档案应长期妥善保管。
4. 疫苗专人管理,制定需求计划,从规定渠道购入。
5. 疫苗购入时须验收疫苗相关合格证件。
6. 做好领发登记,及时掌握使用量及耗损量。
7. 疫苗过期疫苗登记后上交。
8. 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符合冷链管理要求。
9. 建立冷链设备档案,账物相符、专物专用。
10. 合理安排疫苗接种门诊周期,设成人接种日。
11. 接种场所、接种人员、消毒、体检及接种均应符合相关要求。
12. 及时建立接种卡、接种簿与接种证,按时预约接种。
13. 做好常规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
篇2
此次主要是对各地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行政部门强化疫苗生产、流通和预防接种等各个环节监管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了解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相关问题,研究探讨强化疫苗全链条监管的相关措施进行督导检查。督查工作于2010年6月启动。
预防接种 知识热点问答(四)
Q:疫苗有哪些特性及预防接种有哪些常见不良反应?
A:疫苗对于人体毕竟是异物,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的保护力的同时,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体的个体差异(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绝大多数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如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有发热、乏力等症状。不会引起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仅有很少部分人可能出现异常反应,但发生率极低。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一旦发生异常反应,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近几年,我国每年预防接种大约10亿剂次,但是经过调查诊断,与接种疫苗有关且较为严重的异常反应很少,发生率很低。
有六种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接种后偶合发病;(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篇3
第一,在收入核算方面,确认库存疫苗销售收入不准确、不真实,违背了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同时在库存疫苗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购进库存疫苗环节确认库存疫苗收入也是不真实的,直接影响疾病控制机构事业收入的准确性。
第二,在库存疫苗购销往来核算方面,目前,在对疾病控制机构库存疫苗进行购销往来核算时,不进行会计核算,其存在问题是:在库存疫苗购进环节上,赊购库存疫苗时,库存疫苗已经验收入库,发票账单没有到达,会计上不对库存疫苗进行暂估会计处理,等待发票账单到达后保留在疫苗管理部门,这样在会计上无法与供应商核对购销往来账目,造成库存疫苗往来账目不真实。在销售疫苗环节上,收取各市县疾病控制中心疫苗暂存款时,无法与客户核对购销往来账目,造成了单位往来款项不准确、不真实。
第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没有对库存疫苗的会计核算加以特殊规定,应用会计科目不统一,因此严重影响库存疫苗的会计核算工作质量。
第四,有些疾病控制单位对库存疫苗的会计核算,没有制定相关生物制品财务管理制度、盘点制度、出入库管理制度等内部相关控制制度,在实际会计核算时,销售疫苗的销售发票没有附库存疫苗出库单、还有无购入疫苗发票而以“库存疫苗入库单”进行会计处理等非正常会计核算,由此说明有些单位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造成库存疫苗财务管理混乱。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加强疾病控制机构库存疫苗的会计核算,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应进行以下库存疫苗会计核算。
1.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并参照医院会计和财务制度有关“药品”的会计核算办法,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库存疫苗进行会计核算,在会计核算时,设置库存疫苗、库存疫苗差价、事业收入一疫苗收入、事业支出一疫苗支出等会计科目,“库存疫苗”科目采用售价金额进行会计核算,疫苗的售价与进价的差额在“库存疫苗差价”科目核算,出售疫苗收入在“事业收入一疫苗收入”科目核算,月末结转销售疫苗成本在“事业支出一疫苗支出”科目核算。具体会计核算如下:购入疫苗验收入库时,按售价,借记“库存疫苗”科目,按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科目,按售价与进价的差额,贷记“疫苗进销差价”科目。销售疫苗时,确认销售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事业收入一疫苗收入”科目;月末结转销售疫苗成本时,按疫苗的实际成本,借记“事业支出一疫苗支出”科目,按计算的本月消耗疫苗实现的进销差价,借记“疫苗进销差价”科目,按已销疫苗的售价,贷记“库存疫苗”。库存疫苗综合差价率计算如下:
疫苗综合差价率=(进销差价期初余额+本期进销差价贷方发生额)÷(库存疫苗期初余额+本期库存疫苗借方发生额)×100%
本期库存疫苗实际消耗成本=本期库存疫苗实现销售额×(1―疫苗综合差价率)
本期实现疫苗进销差价=本期库存疫苗实现销售额一本期疫苗实际消耗成本
2.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设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科目,进行库存疫苗购销往来核算。具体会计核算如下:第一,在购进环节,预付疫苗款项时,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货记“银行存款”科目;购进库存疫苗验收入库而款项未付时,借记“库存疫苗”科目,货记“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疫苗进货差价”科目;购进库存疫苗验收入库,而疫苗发票账单未到时,月末应暂估入账,借记“库存疫苗”科目,货记“应付账款一暂估应付款”科目。第二,在销售环节,预收各市县疾病控制中心疫苗暂存款时,借:银行存款,贷:预收账款;确认疫苗销售收入时,借:应收账款、预收账款,贷:事业收入一疫苗收入。
3.建立健全库存疫苗各种管理制度,包括库存疫苗出入库管理制度、疫苗盘点制度、请领发放疫苗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对库存疫苗的管理设置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建立严格内部审批、请领、报销制度,科学管理库存疫苗,在会计核算上,按照库存疫苗的类别、品种设置库存疫苗保管账,每月要定期及时盘点库存疫苗,并与财务部门核对库存疫苗的有关账簿,盘点库存疫苗后,应编制库存疫苗盘点表,如果盘点后账实不符,要进行相关财务处理:例如盘亏库存疫苗时,借:“待处理财产损溢,疫苗进销差价”科目,贷:“库存疫苗”科目。
篇4
关键词:畜禽防疫档案;疫苗空瓶回收;规范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8-0045-02
利川市位于湖北西部,与重庆毗邻,素有“武陵明珠,锦绣利川”美誉。根据省、州2016年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精神,为确保利川市疫苗管理到位,防疫废弃物处置规范,更好地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高疫苗利用率,把控好疫苗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利川市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将利川市动物防疫档案和疫苗空瓶回收及废弃物处置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1 明确责任主体和主体责任,确保落到实处
在全市春防工作会上,利川市畜牧兽医局明确指出“管好苗、打好针、收好瓶”是做好畜禽防疫工作的根本所在。按照省畜牧兽医局《湖北省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文件要求,制定和完善动物防疫档案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疫苗回收和无害化处理,确定相关人员责任,明确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和乡镇畜牧服务中心负责人为第一监管责任人,防疫员为直接责任主体。
2 规范健全动物免疫档案,强化痕迹管理
根据全省春防会议精神,为规范健全动物免疫档案,市畜牧兽医局印制了湖北省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登记簿2 500本,以村为单位建立散养户防疫档案,以规模养殖场为单位建立养殖档案为主的免疫档案,全市14个乡镇和规模养殖场的动物防疫档案管理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动物免疫档案实行一村一本,一年春秋两次更新。免疫登记簿实行一户一表,当场填写,确保随时记录每一个养殖户的畜禽免疫信息,做到针针有记录,户户有档案。集中防疫结束后,经村委会盖章确认的完整免疫登记簿交乡镇畜牧服务中心集中统一保存,建立乡镇年度畜禽防疫档案。
2.1 规范市动物疫控中心疫苗管理
按照省畜牧兽医局要求,利川市从2015年开始对防疫物资按照现金模式规范管理,市动物疫控中心制定和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和措施,从疫苗入库、出库、物资发放、疫苗空瓶回收、台账建立等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2.2 规范乡镇级畜牧服务中心疫苗管理
要求各乡镇畜牧服务中心规范疫苗入库、出库台账,必须规范做账、账物相符、及时入账、及时销账。
3 建立疫苗空瓶完全回收制度,确保疫苗安全
3.1 规范村级防疫员疫苗使用及空瓶回收
由于村级防疫员普遍素质不高,多年来没有养成良好的规范使用、管理疫苗的习惯,村级防疫员疫苗使用、管理及空瓶的回收是个薄弱环节,但这个环节实质是关键的环节。针对现状,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从数量、保存、使用、回收、处理五个方面严格管理,并纳入村级动物防疫员考核,同时纳入乡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绩效考核。通过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严格管理,做到村级动物防疫室疫苗贮藏规范化,疫苗管理使用、疫苗空瓶回收处理精细化、台账化。
(1)数量上,在乡镇畜牧服务中心领取后以瓶为单位分品种记账,严格按照村级动物防疫室疫苗领取和使用记录表记账,使用记录精确到每一天。严格要求使用后的空瓶全部回收,回收的空瓶和未使用的疫苗瓶的总数与领取疫苗瓶数相符,回收的空瓶由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人员出具收条,村级动物防疫室凭收条销账。如确有破损,遗失,动物防疫员应及时报备,凡差的空瓶,按每个空瓶10元计算扣取动物防疫员工资。
(2)保存上,使用中疫苗保存要求“苗不离冰”。防疫室疫苗的保存要求按疫苗规定保存条件保存疫苗,并分类、整齐摆放。回收的空瓶也要求用专门的箱子分类摆放,并及时把空瓶交到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统一销毁。
(3)使用上,村级防疫员必须熟悉每种动物注射疫苗的品种和剂量,乡镇畜牧服务中心采取电话和现场查看两种方式进行检查,并将疫苗科学使用情况纳入动物防疫员绩效考核。
(4)回收上,规范空瓶回收台账,做到回收要点数,账物要相符,回收要有记录和签字。
(5)处理上,规范空瓶销毁台账,做到销毁数量和账相符,并按相关要求严格销毁,要求2人以上参与。
3.2 规范养殖场疫苗的使用及空瓶回收
乡镇畜牧服务中心对规模养殖场实行驻片人员直接管理,驻片人员在畜牧服务中心领取疫苗送到规模养殖场,由畜牧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现场监督注射完疫苗并带回疫苗空瓶。养殖大户领用的疫苗空瓶的回收由畜牧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动物防疫员按片区跟踪管理,空瓶回收纳入大户监管的内容之一。把疫苗空瓶回收作为考核养殖大户的指标之一,与养殖大户奖励、四级联创和备案登记挂钩。此项工作纳入乡镇畜牧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绩效考核。
3.3 规范处置市级兽医实验室废弃物及过期疫苗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市春防工作回收的疫苗空瓶及兽医实验室废弃物等进行规范化集中销毁,先后共销毁各种疫苗空瓶10万多只,实验室废弃污染物500余千克。此次生物废弃物集中处置实行全程监督,严格按照实验室废弃物及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安全处置,确保不出现生物安全事故和造成环境污染。
4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5
关键词:预防接种;风险因素;防范对策现阶段,预防接种部门需要对所存在辖区的人群进行第一、第二类疫苗和狂犬疫苗的负责。随着我国人群消费水平逐年递增,人们对于疾病预防的意识越来越强,预防接种的人群量逐渐增多,这也使得对预防接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人群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工作中稍遇到服务不到位就会造成家长的不满及投诉,医患纠纷事假也在逐年上升。为了顺利的让每一位适龄儿童安全接种,降低预防接种部门的医患纠纷事件,我院对预防接种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了防范对策的剖析,对策总结如下。
1预防接种风险因素分析
1.1疫苗质量、管理及领用疫苗生物学特征、制造工艺、疫苗中的附加剂,疫苗污染外源性因子,这些因素可不同程度引起接种反应[1]。预防接种单位非法渠道购进疫苗、存在疫苗质量问题。在运输途中没有按照相关要求将疫苗进行冷藏,而未使用完的疫苗存放超过规定的事件,药效下降,长时间在空气中暴露会造成疫苗的污染,发生接种无效或是在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
1.2冷链设备管理冰箱温度的监测并未达到所需要求进行2次/d的记录;未能及时了解冰箱是否出现异常运转;不能保证疫苗在规定的温度内保存,使疫苗失去效力。疫苗保存在正确的温度下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一旦失误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因疫苗失去效力,将不可恢复[2],儿童接种无效力的疫苗不会得到保护。
1.3接种环节①预检环节出现的风险:预检环节若出现风险则为预检人员并未按照相关规定对接种人员或家属进行"四史"询问,包括接种对象近期身体健康史、既往疾病史、接种不良反应史、过敏史;同时未告知接种人员或家属疫苗的种类、作用、不良反应与价格等;预检人员虽进行"四史"询问,但有的家长隐瞒孩子病史,而在预检中又可能未发现此类疾病;②登记环节出现的风险:登记人员未认真核对接种对象有无接种禁忌,还有登记人员业务不熟悉导致接种程序登记错误;③接种环节出现的风险:接种前工作人员未按照相关规定对疫苗进行三查七对;接种过程中无菌操作执行不严格,包括消毒不当或不彻底等;接种部位的注射方法不当、剂量失调;接种对象出现躁动,致使针头脱落,造成其误伤、疫苗外漏等;接种结束后未进行相关正确指导,例如卡介苗接种4~6w内注射部位会出现破溃属正常现象;④留观环节出现风险:目前大部分预防接种部门虽然于接种后设立了观察室,但按照流程进行接种后观察15~30min的观察者极少;同时观察室未安排相关医务人员对接种后的儿童进行观察,所以即使出现不良反应,受种者与家属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发现情况并进行救治,导致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大,同时存在相应风险。遇到突发重大接种后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医务人员医疗急救意识不强、医疗急救技术不过硬。
2预防接种风险防范及处理措施
2.1疫苗质量、领用和管理环节①接种单位严格进行筛选,并统一到相关上级单位或部门进行疫苗的采购或领取,并设立采购及领取档案,查有所依,保证疫苗的来源与质量;②疫苗的摆放应按照生产日期的先后顺序,同种品类先入库则先使用;③提高现阶段对于疫苗检查的质量把控,一旦出现标签模糊、变质、过期、安瓶破裂的疫苗一律停止使用。对开启安瓶后并未使用完毕的疫苗应使用无菌棉球进行冷藏,同时记录冷藏时间,通常灭活疫苗不得超过1h,活疫苗不得超过30min,一旦超过时间务必进行丢弃,同时做好疫苗处理记录;④卡介苗设立专柜管理,专人专供。
2.2冷链设备管理环节规范冷链设备管理环节,由经过专业培训人员专人专管,包括疫苗的领取、保管、冷链装备基本模式、设备使用、维修使用、维修保养、设备温度、冷藏系统工作状态分析及改进措施与管理制度,并有负责人登记。保持冰箱清洁,杜绝存放私人物品,每月除霜,保证疫苗在规定的温度内保存。
2.3接种环节
2.3.1规范预防接种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完善的预防接种制度是保证预防接种安全性的基础,对从事接种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岗位职责的明确,没有"预防接种上岗证"的一律不得上岗。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对预防接种社的接种制度进行细化与规范,其中包括疫苗及冷链管理制度、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管理制度、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接种不良反应处理制度、资料归档等各项制度。通过细化制度来对预防接种进行质量的保障[5]。
2.3.2预检环节预防接种中出现的第一环节为预检,也是进行安全接种的主要前提。预检人员需对接种人员进行"四史"的询问,必要时可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对儿童的健康咨询记录在案,同时具备预见医生与家属的签字确认。预见开始就应告知家属此次接种疫苗的类型、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价格。对有的家长隐瞒孩子病史,要积极、主动向接种者和家属宣传各类疫苗的用途、禁忌症、不良反应、接种后注意事项以及各种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家长们对预防接种知识认识,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
2.3.3登记环节接种部门一定要树立"以预防接种对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6],深化医德教育及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通常自学、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提高业务及专业水平,同时保证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应对每种疫苗的适应症、禁忌症及不良反应等知识,熟悉每一种疫苗免疫程序。现金苗系统助手的应用,是对预检的再次审查,核对预检的免疫程序是否出错,包括疫苗是否写错,间隔时间是否到期,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有接种禁忌。
2.3.4接种环节风险防范对策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接种场所安排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接种室进行1次/d紫外线消毒,每月进行接种环境的消毒效果监测。接种人员操作中应洗手、戴口罩,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处理"原则。用75%酒精从内至外进行螺旋式的皮肤消毒,涂擦直径在5cm以上,待消毒部位干燥后再进行接种。严禁使用2%的碘酊进行消毒。对于盛放酒精的容器应进行2次/w的消毒。同时注意医疗废物出现扩散,必须严格按照收集分类、集中存放、各自处理。谨记保障人类健康、预防环境污染的原则,做到专人专项[7]。预防接种前,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同时保证定岗、定人、定责对工作进行交接,每一次的接种工作必须保证有三名医务人员在场,包括疫苗发放人员、登记人员、注射人员;同时对接种对象的姓名,接种疫苗名称、剂量、针次、注射部位、接种时间与方法进行反复核对,在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接种。注射前,再次对接种人员的姓名进行核对。注射过程中,指导家属如何抱着儿童使之处于舒适的,避免儿童躁动,使针头脱落、误伤他人及疫苗外溢、外漏等。
2.3.5留观环节向受种者及家长们宣教接种后留观的目的和必要性,尽量使受种者在留观室留观30min,避免受种者回家后出现不良反应不能得到救治。在接种门诊应安排一位专门医务人员负责在留观室对受种者的巡视观察,及时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增强医务人员医疗急救意识、加强医疗急救素质,做到临危不乱,忙中有序。熟练掌握医疗急救技术,做到对急救药品、急救医疗器械的使用得心应手。严重的异常反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认真填写接种反应记录,给以后的处理工作提供依据,并向家长和广大群众做好思想工作,避免产生恐惧或不良情绪而影响今后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应尽力将接种反应对接种对象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利于接种异常反应的及早发现同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出现异常反应的个体进行及时的处理,降低对免疫规划工作出现的负面影响[8],尽快建立预防接种反应补偿机制,解决基层预防接种人员报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后顾之忧。
3讨论
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尚存在各类已知或未知的风险,为降低风险因素的出现,应增强预防接种人员对预防接种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因素的认识,同时指明存在的风险或潜在因素,对于工作中忽视的环节进行及早的改正。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并提高工作自觉性,操作过程中绝对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既要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性,也要保证降低预防工作中出现的纠纷。唯有降低纠纷事件,才能让预防工作得到接种儿童监护人与社会的支持及理解,保障免疫工作展开的顺利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耀星.免疫预防与疾病控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69-71.
[2]梁晓峰,主译.预防接种实用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1-107.
[3]焦艳玲.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研究[J].河北法学,2011,29(5):31-38.
[4]冯爱玲,陈生萍.高原地区幼儿预防接种疫苗风险探讨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19):311-311.
[5]方微丽.规避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处理技巧[J].医药前沿,2012,02(9):378.
[6]陈苏兰.预防接种风险因素与管理[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5):599-600.
篇6
[关键词] 畜牧养殖 动物疾病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247-01
近些年,随着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养殖业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在很多地区动物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动物规模化养殖在提高农民群众养殖效益的同时,由于不科学饲养导致了动物疫病呈现高发趋势,对一个地区养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地区动物疫病发生之后,地区的兽医人员常常因为自身专业素质和诊断设备不足,常常错过最佳的防治时机,造成疫病迅速扩展,动物大批死亡,在损害到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威胁到地区畜牧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针对动物疾病的防治问题,我提出如下三个观点:
1 科学规划场址
养殖场应该选择在地势较高,背风向阳,较容易设防并且交通便利,水电方便的地方。要远离居民区,旅游点、畜禽加工厂、屠宰场等地方,和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主要河流灌区、污染企业保持足够的距距离。在养殖场的进出口还要设置消毒池、门卫室、消毒更衣室等场所,在饲养区域内按照不同动物的生长阶段和生长要求实行隔离饲养,相邻的动物圈舍内应该保证有足够的距离。粪便、尿液等污染物处理区域应该和饲料调制间位于相反的一侧,最好位于饲养场的顺风处。生产区域和患病动物隔离区域至少应该距离300m以上,在各个区域之间还应该设置隔离网、隔离带、隔离墙和消毒沟等设施。
2 严格隔离制度
养殖场的边界要划分明确,四周应该建设有较高的围墙和坚固的防疫沟。在动物生产区域应该设置一个专门供生产人员和运输车辆进入的大门,同时还要设置一个只供动物进出和产品运输的通道以及专供污染物运输的通道。在养殖场进出口位置、各个圈舍的进出口位置均应该设置相应的消毒设备,要结合养殖场的饲养条件、饲养规模制定完善的消毒制度,做好包括饲养人员、进出养殖场车辆、生产区域管理人员、外来人员和车辆的消毒隔离工作。要建立场内工作人员、车辆出入生产区域管理制度、场内动物流动或者进出生产区域、生产区域内人员活动和工具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粪便污染和环境物管管理制度。新购进动物必须进行一个月以上的隔离观察,确保健康之后才能混群饲养。
3 做好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工作
3.1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免疫接种是预防动物疫病最佳的措施。接种后动物体内能够产生相应的抗体,减少和降低疫病的流传。疫苗接种应该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首先,在使用疫苗之前要对疫苗进行全面的z查,查看疫苗是否存在破损,封口是否完好,在标签上有关疫苗的名称、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日期、检验号和用量用法标记是否清晰;其次,在接种前还要需要准备好接种设备,如注射器、针头、滴管等。这些设备都应该保证全面消毒,做到一只动物一个针头。使用弱毒疫苗免疫后,十天内不能使用抗菌素或者磺胺类药物;最后,对于出现传染病而进行的免疫行为,必须将阳性动物排除在外,确保动物的健康后才能进行疫苗免疫注射。
3.2 药物预防
对易感动物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预防也是防治某些疾病发生的关键措施。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安全廉价的化学药物加入到动物的饲料或者饮水中,可以提高动物抵御外界疫病的能力。此外,在进行药物预防过程中还会使用到免疫增强药物。其主要是一种免疫增强剂,能够使动物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从而获得相应的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增强剂的种类有很多种,微生物类有多种弱毒苗,生物制剂有干扰素、胸腺肽、球蛋白等,中药制剂有黄芪多糖、党参、黄精等几种。这些药物在防治动物疫病方面有着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关于动物疾病防治技术存的问题研究[J]. 王超群. 农民致富之友. 2016(01)
[2]动物疾病防治中大蒜素的应用探究[J]. 侯可霞,闫芬. 当代畜牧. 2014(14)
篇7
关键词:动物重大疫病;防控;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2-0057-02
动物重大疫病存在几大明显特点,即传播速度快、危害性高、破坏性高等[1]。为了动物及人类的健康,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并在防控过程中实现规范化管理便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重点对动物重大疫病防控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犍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中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同时对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中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两份资料在畜类、疫病种类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中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对于动物疫病来说,潜在三大危害性:①由于养殖规模大,因此,传染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②在人畜共患的情况下,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命。③在疫病发生而得不到有效防控的情况下,会大大降低经济效益,同时大大降低社会效益。针对动物重大疫病存在的这些危害性,采取有效防控管理便显得极为重要。而纵观近年来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以及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发现,犍为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制度缺失,主要表现为畜禽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如畜牧兽医中心站动物防疫督查制度、调入畜禽隔离观察制度以及动物防疫消毒制度等均不完善[2]。②动物防疫档案管理不规范,该方面工作做不好,将会加大动物流行病的发生率,同时难以搜集到有效的防控信息。③专供疫苗缺乏规范化管理。其后果是疫苗的管理松散,从而发生疫苗乱放、随意丢弃等状况。④出入境动物缺乏规范化管理。此方面管理的缺失会导致外来疫病入侵。⑤宣传工作不到位,对于相关防控人员缺乏技术培训,从而加大了管理的风险。
1.2.2 动物重大疫病防控规范化管理模式 成立小组,由小组成员对解决动物防控管理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制定规范化管理模式,并将其实施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的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工作中,规范化管理模式如下。
(1)构建完善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制度是各项工作开展的保证和依据。对于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来说,对相关制度加以完善显得非常重要。如畜牧兽医中心站动物防疫督查制度、调入畜禽隔离观察制度以及动物防疫消毒制度等,均需要加以完善,并根据所制定的制度,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严谨性及流畅性,进一步为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实现规范化管理提供保障依据。
(2)动物防疫档案实现规范化管理。防疫规范化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从多方面加以完善。对于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来说,要对各项文件进行构建和完善,如防疫通知书、免疫回执卡以及免疫档案等。将这些文件资料统一起来,进行存档,并做好各类档案的分类工作,从而为动物重大疫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充分有效的依据。
(3)针对强制免疫专供疫苗进行规范化管理。为了使强制免疫专供疫苗管理更具规范性,需要对疫苗的相关信息进行严格记录,如疫苗的名称、生产日期及批号等。对于养殖场(户)来说,在对畜禽进行引进的过程中,需具备动物检疫合格证,在通过各级审核后,方可引进。并在引进的同时做好免疫实施工作,借助信息化手段,实行程序免疫。对于对强制免疫专供疫苗倒买倒卖的现象需严厉打击。
(4)加强出入境动物规范化管理。除已有的检疫申报制度外,还需要对隔离观察制度加以构建,使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
除此之外,为了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更具规范性,还需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如针对兽医进行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方面的知识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需注重技术的强化及操作的规范性,以此为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规范化的实现提供保障和依据。
1.3 统计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与分析
2.1 规范化管理实施前后相关问题发生情况对比
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制度缺失、档案管理薄弱、专供疫苗缺失以及出入境动物管理缺失而引发的管理风险发生率降低,仅为3.63%;而实施前发生率为22.94%。实施规范化管理后管理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x2=12.349,P
2.2 规范化管理实施前后各项指标评分对比
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包括制度建设、档案管理、专供疫苗管理、出入境动物管理以及宣传培训管理五项指标,设百分制、分数越高,表示管理越规范。
规范化管理实施前,制度建设(68.3±1.9)分、档案管理(72.4±0.6)分、专供疫苗管理(63.8±1.4)分、出入境动物管理(61.9±2.6)分;宣传培训管理(63.2±2.8)分。
规范化管理实施后,制度建设(94.6±2.1)分、档案管理(98.2±0.4)分、专供疫苗管理(93.2±1.8)分、出入境动物管理(91.8±3.4)分;宣传培训管理(96.8±2.3)分。
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规范化管理前(P
3 小结与讨论
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管理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主要包括:制度缺失、动物防疫档案管理不规范、专供疫苗缺乏规范化管理、出入境动物缺乏规范化管理以及宣传工作不到位。鉴于此,需要构建完善的制度,并加强档案管理、专供免疫管理及出入境动物管理等。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得出结论:实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规范化管理,明显改进了管理模式,进而使动物重大疫病防控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也进一步保障了出入境动物管理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篇8
疫苗分类
按《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目前第一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
冷链关天
由于疫苗属于生物制品,对温度敏感,从疫苗制造的部门到疫苗使用的现场之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温度过高或过低而失效。
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预防接种工作。接种单位要求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为了规范预防接种管理,原卫生部颁布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并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颁布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另外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疫苗计划制定、出入库管理、冷链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
关于冷链,国家规定:从事疫苗经营活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审批,并具备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冷藏设备和规范的管理制度。疫苗从厂家冷库出库,到进购一方接收,为保障疫苗质量,储存、运输和使用疫苗的全过程必须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疫苗生产企业、政府机构、疫苗接种单位、疾控中心、药监部门在疫苗安全中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职责。
冷链设施设备包括冷藏车、配有冷藏设备的疫苗运输车(以下称疫苗运输车)、冷库、冰箱、冷藏箱、冷藏包、冰排及安置设备的房屋等。运输疫苗时应使用冷藏车,并在规定的温度下运输。未配冷藏车的单位在领发疫苗时要将疫苗放在冷藏箱中运输。冷链系统是在冷链设备的基础上加入管理因素,即人员、管理措施和保障的工作体系。
温度要求
和无效的假药一样,接种超温失活的疫苗会有严重危害。
1.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麻腮疫苗、麻风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出血热疫苗等需要在2~8℃条件下避光保存和运输。
篇9
[关键词] 乡镇畜牧 兽医技术 推广体系
[中图分类号] S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45-01
引言
乡镇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农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业结构得到了根本性的调整,使得乡镇畜牧业的作用和地位也日渐突出。作为支持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可直接影响畜牧业产量和产品质量。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何有效改善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成为当今人们研究的重点。
一、当前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技术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乡镇畜牧兽医站所有制已经由集体改为个人,所有的经济支出和来源都是自负盈亏,而国家则大大减少了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投入。因此,乡镇畜牧兽医站资金揉入不足,技术设施简陋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1]。由于国家近年来重点主张退耕还林的建设,忽略了对乡镇畜牧业的投入,这也是导致乡镇畜牧兽医站设施简陋的重要因素。甚至,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设备和技术多年得不到更新,使其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缺乏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专业人才
由于现在的乡镇畜牧兽医站是全民所有制的经营模式,其经济支出和收入均没有保障,且基础设施简陋,技术落后。很多拥有专业水平的兽医人才不愿意待在其中,原有的技术人们技术知识有限,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普遍素质较低,造成乡镇畜牧兽医站出现人员断岗的情况[2]。
3.相关制度不完善
在国家相关畜牧业法律法规中规定,对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动物疫苗应当实施强制性计划免疫。而实施强制免疫规定之外的动物防御,则是由当地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单位制定,并制定相关工作人员实施的一项工作。但是,由于很多乡镇单位不重视疫苗防御工作,且多年来没有出现严重疫苗疾病,再加上农户自身的防疫意识淡薄,使得动物防疫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有的乡镇甚至对生猪的防疫工作都不达标。
二、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措施
1.增加乡镇畜牧收益技术推广体系的投入
乡镇畜牧业的发展在农村经济收入中占有重要作用,而畜牧兽医业的发展,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息息相关。要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加强投入。针对有投入就有产出的原则,对畜牧技术投入的增加,必然发展畜牧业的生产以及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3]。加强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投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策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以及科技的投入。只有得到政府的支持,才能促进乡镇畜牧收益技术推广体系的稳步发展。
2.加强畜牧兽医人员队伍的建设
要实现乡镇畜牧收益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发展乡镇畜牧业经济,必须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专业兽医技术人才。首先,可以通过引进外来人才的方式,吸收从专业兽医院校毕业的充实乡镇畜牧兽医站。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免费培训、学习等活动,对畜牧系统的工作人员进行饲料饲养、畜牧品种的改良、畜牧食品的加工以及销售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进行全方位培训,使其技术和综合素质均得到较好的提升。
3.完善畜牧防疫工作管理制度
除了鸡瘟、猪瘟等常规免疫工作外,乡镇动物防疫工作还需要对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疫苗进行严格防御。县、乡镇政府要加强完善畜牧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制度,严格进行各种一疫苗的防御工作,并实施监督和抽查。一旦发现防疫工作不合格的情况或者不配合兽医部门工作的人员,应当根据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处罚,使县镇畜牧业的动物防疫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三、结语
总之,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的提升,能有效保障畜牧产品的有效供应、标准化养殖水平的提高,从而极大程度上促进畜牧兽医推广体系的稳步发展,实现现代化乡镇畜牧业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乡镇兽医技术推广体系还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实现乡镇畜牧业的利益最大化,以推动乡镇畜牧业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泽宾. 资中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及推广模式的研究[J].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0,29(11):89-90.
篇10
二、第二类疫苗是指除第一类疫苗以外,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第二类疫苗价格管理按照既有利于正常流通和接种,又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减轻受种者经济负担的原则,实行流通环节差率管理。
1、在疾控系统内调拨供应第二类疫苗,各级疾控机构均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包括直接从疫苗生产企业或疫苗批发企业购入的第二类疫苗),顺加规定的流通差率调拨供应。流通差率市级疾控机构按不超过8%(均以每人份疫苗为单位,下同),县区级疾控机构不超过12%自行确定。
2、接种单位,应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按不超过以下最高流通差率计算零售价向受种者收费并出具收费凭证:
3、《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药品目录》内的疫苗,仍执行政府定价药品加价率的规定。
4、疫苗预防接种服务价格仍按《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关于疫苗接种价格问题的通知》(价费〔〕366号)规定执行,即疫苗接种服务费每人次1元;接种耗材费,使用普通一次性注射器的,每人次0.7元;使用自毁式注射器的,每人次0.8元。此外,不得收取上述费用以外的任何费用。
四、市和区疾控机构应在各批次疫苗销售(调拨)前,凭《第二类疫苗进销价格备案公示表》(见附件)及其电子文档、有效进货凭证原件和复印件到我局驻市行政审批中心窗口备案,并负责督促所销售(调拨)的接种单位在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进行公示,各接种单位在该批次疫苗接种过程中,不得撤销公示内容。未经价格备案公示的,不得在接种单位使用,违反规定使用的,接种者可以拒付相关费用。
接种单位直接从疫苗生产企业或疫苗批发企业购入的第二类疫苗,由接种单位按上款要求直接备案并负责公示。
五、第二类疫苗实行流通环节差率管理后,各级疾控机构不得再按疫苗生产企业或疫苗批发企业出具的公示、备案价格制定疫苗销售价格。各级疾控机构从疫苗生产企业或批发企业获得的价外收益,应在计算实际调拨价、销售价时予以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