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爱范文
时间:2023-03-20 03: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父母对孩子的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可是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好多被忽略的小细节,孩子对父母的爱,其实很多时候也并不比父母对孩子的爱少多少!
小臭喜欢吃寿司,再加上小兔崽子一直比较挑食,所以自己就会隔三差五的带她去吃寿司,寿司店里就是配有小袋的芥末,因为孩子还小,所以是不喜欢吃芥末的!
但是在第一次小臭吃寿司带回来两次芥末之后,某人就无意间提出说她喜欢吃芥末,其实也就说了一次,小臭也就记在了心上。所以每一次去吃寿司的时候,在走的时候总会带上两小包芥末,因为本来就是寿司店里派送的,所以就是说店里的老板也不会介意!
孩子也不会多拿,每次只拿送给他的俩小包,回到家之后就放起来,说是要给爸爸吃!
于是作为一个大人来说,所有的关注点大概只是在孩子有没有吃饱?如果孩子吃饱了,也就匆匆走了,但是每次回到家的时候,小车总会特别开心的说,他没有忘掉拿上店员给他派送的芥末,因为爸爸喜欢吃芥末,所以他就记得了!
这个时候自己就忍不住在想,我们经常想到的都是父母对孩子有多大的爱,有多少的关怀?其实孩子小小的心里也装有对父母很多很多的爱,哪怕是父母无意间的一句话,他也会牢记在心上,他会牢牢记住父母的喜好,并且也会尽自己的努力来做出他以为对父母好的事情!
篇2
“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
――法国大作家雨果
没有爱就没有世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真正的父母之爱;尽管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每个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子;而得到过父母真诚之爱的孩子又不是都能珍惜这份爱。
一位母亲曾流着泪说:“我很爱我的女儿,工作那么忙,起早贪黑地为她做了许多事,可她却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一点也不领情。一次,我生病了,早上她上学时明明看见了,可放学回到家,看我还躺在床上,就生气地把书包往床上一摔,冷冷地说:‘还不起来做饭,懒猪!’当时,我的心都碎了……”
出于爱心的关怀,未必带给孩子真正的爱;出于爱的帮助,未必是给孩子真正的帮助。爱的沐浴未必让孩子感受到了爱的滋润;爱的浇灌并不必然结出爱的果实。
一、理解是最大的爱
有这样一首小诗,《一个孩子的心声》:
妈妈,还给我吧
我的小说,我的诗集
我的歌本,我的画笔
不要再把它们锁进抽屉
妈妈,还给我吧
我的那半个世界――
歌和舞的权利
诗和梦的交替……
这首诗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心声。现在不少父母爱的目标都集中到让孩子考高分上,也有父母硬把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结果是好心的大人剥夺了孩子欢乐的童年,使孩子难以理解你的这份爱。因此,要让孩子珍惜父母的这份爱,父母首先应该给予孩子一种理解的爱。
二、尊重是爱的表现
新型的父母与孩子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关系。彼此要尊重对方的劳动、对方的爱好、对方的性格、对方的需要等等。缺少尊重的爱是一种形式上的不牢固的爱。在家庭中,要多一点商量,少一点命令,多一点每个人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少一点统一的要求,让孩子在得到尊重中学会尊重他人。
三、交流是爱的需要
爱既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行为表现。不同年龄的孩子对爱的需求和满足爱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例如,0~2岁的孩子更多地依恋母亲,2~5岁的幼儿开始关注从父亲那里获得的力量与安全感,6~10岁的儿童要在友情中注重性别角色的培养;对11~15岁的孩子,更应给他们留出情感的空间,让孩子在集体中得到更多朋友的爱、集体的爱。父母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行为,认真及时地发现和解答孩子的困惑,倾听孩子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应适时主动地把自己欢乐和烦恼告诉孩子。只有这种互相的交流才能更深刻地让双方体验到真正的爱;使孩子从行动上学会珍惜父母的爱。我还记得有一次半夜里我从“五七干校”回家,下了车,我不认道了,焦急中我身边那5岁多的小女儿竟对我说:“妈妈,别着急,我认得路。”孩子虽小,也能体谅大人的心情,问题是父母是不是能把自己的酸甜苦辣向孩子敞开,平等交流。
四、分享是爱的成分
培养孩子关心、帮助别人的品质并不难,只是一定要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境开始。例如,妈妈蹲着洗菜,爸爸就可以引导孩子去送小板凳;奶奶生病卧床,妈妈可以让孩子给递水、送药;走在路上,看到老人手中的报纸或其他较小的东西掉在地上,让孩子帮助拾起。孩子的行动往往带有情感色彩,父母在让孩子做某件事情时,也应从情感启发入手。
五、宽容是爱的深化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包含着人们对人对事的宽大的胸怀。宽容的前提是应该容忍别人的喜怒哀乐与自己有所不同,不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每个孩子学走路,总是从跌跌撞撞、歪歪扭扭而逐渐走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
谅人之过比帮人之难要难得多,但这确实是一个成熟父母的标志。让孩子在你的宽容之下学会宽容他人,这是更深刻的爱。
六、自爱是爱的基础
篇3
【关键词】孩子;爱;名义;伤害
世上很少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操劳之余,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我这全都是为了你”。初听起来,该为家长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所感动。但是,理性思考,却觉得这种爱并不值得提倡,因为这种爱带有残缺,缺少理性,它不但无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更在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其不良后果如下:
(1)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从表面上看“孩子,我这全都是为了你”是对孩子需求的一种满足,而且这种满足还是无条件、不计任何代价的。实质上,过度的满足恰恰就是一种剥夺,因为它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丧失了锻炼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孩子很难离开父母这根拐棍。
儿童时代是处于刚刚面世又无法独立处世的时期,是正规教育的预备阶段,对儿童,做家长的应该给予一定的保护和关怀,爱对于孩子身体、精神、健康心灵和情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和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也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可是爱一旦过度也会成为一种伤害。尤其是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今天,更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他们和父母一样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的,应该从小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处处依赖别人。
家长的责任不仅要“养”孩子,还要“教”孩子。照顾好孩子的生活,仅仅是爱的“一度空间”,真正的爱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教孩子学会生存,具备生活、学习、自我服务等技能,教给孩子在实际锻炼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增强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与能力等等都是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衡量是否爱孩子,不仅看为孩子做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多少,看为孩子成长搭建了什么样的平台。我们必须在照顾和放手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成人必须学会为爱放手,不要打着爱孩子的幌子,在做伤害孩子的事。
(2)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与剥夺相伴随的是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助长。比如自立、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不知体贴关爱他人等等。许多做父母的沉迷于盲目宠爱,认为孩子小,处处不放心,帮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帮孩子洗脸,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孰不知这种痴情的爱子方式,会使孩子养成依赖性的心理,甚至成为滋生四体不勤的祸根。
据上海队宝山区对500名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低年级27%学生不会洗脸,37%的不会穿衣服,30%的不会扫地,97%的不会整理书包;中年级学生57%的不洗碗,60%的不整理房间;高年级学生63%的不会烧饭。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的养成与孩子的依赖心理有直接的关联,因为在成人过度关照下,在无微不至爱的包围下,他们失去了动手的机会,习惯了被人关照,习惯了接受他人的服务,甚至在他们看来,家长或他人一切为我服务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学会有智慧的爱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那种“承包一切”的爱,虽然充分表达了父母们的慈心善意,但缺少智慧,并不值得提倡。
所以,为了能让孩子尽快学会独立,留点空间,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关爱自己吧!
(4)催逼。之所以说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催逼,是因为它的潜台词是这样的:“孩子,我这全都是为了你,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可要努力,可要争口气呀,否则,你怎么对得起我呢?”在父母看来,我付出这么多,而且是全都为了你!你必须要回报,而且回报必须要与我的付出相称,如果不相称,父母就觉得委屈,就会心理不平衡,抱怨就会随之而来。这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有的孩子甚至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如果学习不好,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就对不起父母的心血,就是罪人”。有的父母把这种对孩子的压力扩大到极致,甚至这样对孩子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咱家今后就靠你了。碎了心,全都是为了你,你要是考不上大学,我们可真的没希望了。”这实质上是一种压力转移。家长将全家的重担与希望转嫁到一个孩子的身上,让孩子稚嫩的肩膀担负如此重负,其实质就是催逼。孩子天天生活在战战兢兢之中,整天被内疚感、负罪感和焦虑感缠绕着,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精神折磨;是一种在高物质利益的满足、高期待回报背后的一种变相折磨;是一种物质上的优待,精神上的催逼和虐待。应当说,儿童的成长应当有压力,因为压力有时能够产生动力,进而挖掘潜力;压力也会增强孩子情感的共感性,使孩子能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加深孩子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体验能够帮助孩子体味到做父母的不易,加深对父母的沟通与理解。但压力应当维持在一个适度水平上,如果压力过大,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度,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心理学家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一种行为叫“非爱行为”———即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掠夺。这种行为多在最亲近的人之间发生。像“为了你,我放弃了什么什么;为了你,我才怎样怎样;自从有了你,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累老了,一切都牺牲掉了。”等等,诸如此类都属于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一种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强制性控制,以爱的名义让别人按照他的意愿去做。“孩子,我这全都是为了你”,就属于“非爱掠夺”,爱的背后是孩子心灵沉重的翅膀和无形的枷锁。
无疑,孩子是家庭最大的希望工程,承载着家庭未来的希望。父母爱孩子的心可以理解,为孩子操劳也是应当的。特别是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但这种爱应该是理智的,不要“爱”得太盲目,不要“爱”的太露骨,不要“爱”得“水深火热”,不要爱得“无微不至”,更不能以“孩子,我这全都是为了你”为借口,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篇4
安全感—— 孩子自信的金钥匙
案例: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害怕与小朋友交往,不愿意到幼儿园,经常要大人陪着,离开大人就哭闹。
诊断:安全感缺乏
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很多,如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被遗弃和无价值感的心理;父母对孩子溺爱与过度的大包大揽,容易给孩子造成一种“我不能,我不行”的心理定势;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当着孩子吵架,会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创伤性事件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阴影;对孩子过多的指责与约束,让孩子缺少自信。
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呢?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永远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作为父母,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给孩子必要的支持与力量,并完全地接纳孩子。我们要让孩子形成这样的信念:哪怕是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不喜欢的只是孩子错误的行为,父母还是爱孩子的;无论父母在不在孩子身边,父母总是爱孩子的,父母的心总是和孩子在一起。
要求孩子独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培养孩子自信和独立的心理品质。同时,保护孩子难得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允许孩子犯错误,对孩子正确的行为不吝表扬与鼓励。
和谐的家庭环境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家庭难免有矛盾,有时父母的矛盾已经消除,却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温馨的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与依靠,所以父母之间有矛盾时,切忌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爱心与分享—— 孩子受人欢迎的法宝
案例:我的孩子总是和小伙伴搞不好关系,他的玩具也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玩。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同他玩了。看着孩子一个人在边上孤独地玩耍,我真的很心疼。
诊断:缺乏分享和团队精神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父母宠爱着,还有祖父母、外祖父母、三姑六姨等宠爱着,无形之中孩子养成了任性、娇纵、霸气等性格。在与小伙伴一起玩耍时,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知谦让、也不知道关心他人,小气、冷漠、自私自利。没有感恩之心,认为别人对他的关爱理所当然,而他对周围的事情却漠不关心,缺少爱心。
我们应如何打造一个受欢迎的孩子呢?
不过分宠爱孩子。我们可以给孩子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利于他健康成长,但并不需要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要学会延迟满足孩子,让孩子凭努力得到自己需要的奖励。
让孩子学会为家庭成员服务。父母可以给孩子很多的关怀与爱护,但不要把孩子当做家庭的中心,不能让孩子只知道享受,也要知道给予和分享,要求孩子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从中得到分享的快乐。
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爱心。对家庭成员中的每一个人,乃至小猫小狗,都要有关爱之心,让孩子懂得爱是付出,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需要爱和关心。
坚强与乐观—— 阳光宝贝的四叶草
案例:我的孩子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第一反应是哭鼻子,然后就是找妈妈解决,而不会自己想办法。
诊断:个性懦弱,不够坚强
孩子慢慢长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而这些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问题,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很多孩子第一选择会是逃避问题,习惯性地把问题交给父母来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养成懦弱的个性,对自己也会缺乏信心。
打造阳光宝贝
狠得下心让孩子独立地面对问题,经历挫折。每一个孩子,都是在错误与挫折中得到锻炼与成长的,父母不要对孩子面临的问题大包大揽,充当救火队员,而应该是鼓励和陪伴孩子去战胜困难与挫折。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树立榜样,在潜意识中让孩子变得更坚强。很多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父母可以讲述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战胜挫折,乐观向上的故事;也可以利用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用比赛或积分的方式,去激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培养孩子坚强的个性。
除此以外,管理情绪的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等等,都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正能量。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只有父母给予和培养孩子足够多的正能量,才能更顺利地实现孩子和父母的分离。
篇5
这可是我第二次给你写信,我想我送给您的鲜花和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您已经收到了吧?首先我想说的是,我给你送花是表示对您的尊敬!送书是想让您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好的方法。
我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可见一个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那么如何成为自己孩子的一个好老师,也是每个家长面临的一个难题,为此我希望您能从书中吸取到新的科学知识,用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一个父母在教育孩子中更多的不是语言而是她的行为。你是怎样为人处世的,孩子眼睛都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我想“为人师表,做孩子的榜样,可能是爱孩子最重要的一环。”
其实我对姚子怡是哥哥对妹妹的一种关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爱有许多种,有父母的爱、有兄弟姐妹的爱、有陌生人的爱、还有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爱。其实爱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生活中有了爱就有了欢声和笑语,就有了快乐和幸福,是爱让这世界充满着温暖!姚子怡得到我给她的这份爱是一种幸福。可是作为家长眼睛千万不能只盯着孩子的举动,却忘记了自己的社会属性和人生的价值。
其实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什么人都应该互相关心、相互尊重,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够相互尊重呢?“这个孩子的好与坏和你无关,没有你的关心我们会过得更好。”我想这句话应该不是一个为人父母,所做出的榜样吧?作为父母应该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对于曾经关心过她,帮助她和给过她温暖关爱的人!见了面相互都不说话、不打招呼吧?
其实我明白任何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得有个度,过分就会走向反面。过分关注和替代孩子的事,不可避免的会形成对孩子能力发展的制约,压制和对孩子生活娱乐权利的剥夺,很容易造成子女的人格缺陷,以至将来无法适应社会需要。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温室的花朵永远经不起风雨。
有些母亲由于自身的感情,完全忘记或从根本上忽视孩子的社会属性,根本不去指导子女如何独立的做事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代替孩子成长的。作为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给孩子些自由的空间和平等的权利,尽量让孩子在自己的思考下做事情,绝对不能以个人的感受去代替正常教育!因为孩子有她们自己的思想。
其实每个做母亲的都殷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将来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那么,首先就得从我们自身做起,我们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来丰富、充实自己,不断克服、修正自身的缺陷,特别是母爱中常有的自私与狭隘,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个人的品格与精神境界,以科学的母爱去对待子女的教育,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去引导孩子,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子女得以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如果您是真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用美好的行为,去感染孩子、去影响孩子。当孩子长大之后,骄傲的给大家说这是我妈妈这是我爸爸。
请记住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真的希望在为人父母的时候请你不要忘记了,您的身后还有一双关注你的眼睛!请不要让孩子失望。
篇6
关键词:绘本;孝亲意识;爱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常常赞美天空的辽阔、海洋的深远,然而比天空更辽阔,比海洋更深远的便是父母的心怀。父母如肥沃的土地滋养着孩子的生命之苗,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使其茁壮成长。父母的心田永远装满了自己的孩子。当孩子依偎在自己的身边时,他们倾尽全力去抚养自己的孩子;当孩子长大独立时,父母的心依旧跟随孩子。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深入骨髓的、无怨无悔的,然而孩子又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呢?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训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孝经》把“孝”推崇到极高的地位,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因此,“人之行,莫大于孝”。古代的二十四孝: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的故事流传至今,可见,孝敬长辈、孝敬父母的道德规范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民主和谐的时代,但是孝亲意识却越来越薄弱,以至就在本人身边就能听到、见到这些可悲的事。
二、问题的解决
1.通过阅读绘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亲近父母、关爱父母
现在的孩子根本不了解他们的父母,也不了解他们的吃、穿、住、行是如何来的,更不知道父母是如何为他们创造优越生活条件的,他们认为父母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父母的付出、辛苦与他们无关,他们不了解父母,所以也不会尊敬父母,更不知道感恩父母。所以,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老,都需要得到子女的孝敬,要通过诱导、明理,使孩子产生孝敬父母、长辈,做个尽孝孩子的愿望。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迫在眉睫。本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相关的绘本,如《让我安静五分钟》《猜猜我有多爱你》《朱家故事》等,对孩子进行了解父母、理解父母、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教育。
2.家校联系,共促发展
(1)父母对孩子孝亲行为的态度
孩子回家后认真地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爱。父母的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妈妈激动地哭了
一生激动地告诉我她妈妈哭了。父母无怨无悔地照顾这孩子,他们从未奢想过孩子还会关注到他们,并给他们一个个拥抱,一句句赞美,一声声问候。她哭了,那是感动的泪水。而孩子从妈妈的泪水中也感觉到了什么,虽然她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但是我深信妈妈的泪已经流到了孩子的心间。
②去!去!去做作业
也许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放心孩子干家务,也许认为孩子的学业是最重要的。当孩子怀揣着一颗激动的心想给父母一个惊喜的时候,父母却给孩子泼了一身的冷水。
③表扬了孩子,希望下次还能得到孩子的关爱
本人进行了一个调查,46人除三人回家没有做,其余的孩子都用不同的方式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爱,其中2位家长哭了,23位家长表扬了孩子,12位家长向孩子表示只要成绩好,其他的事就无所谓,6位家长没有任何反应。从本次调查来看,只有一半的家长能够表扬孩子并希望孩子能坚持,但是也有部分家长漠视孩子的孝亲行为。
(2)家校合作
①把您一半的爱藏起来
写这封信是希望家长能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一方面在锻炼他们独立自主能力的同时也能向父母表表孝心。爱,藏起一半,不是丢失另一半爱,而是爱得更深沉、更高尚、更科学、更艺术。这样的爱才叫理想的爱、真正的爱,才是父母对子女应有的爱。
②您的孩子进步了,您知道吗
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父母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本能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可是等到孩子上学后,父母就怀疑孩子的能力,把目光总盯在孩子的缺点上,并且数落孩子。父母希望孩子进步快,老说孩子慢;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在这封信中,我将从孩子嘴里说的以及家长反馈的孩子的孝亲行为一一罗列给了家长。让他们体会到其实孩子在进步只是家长没有发现,并要求家长也能回家罗列孩子每天的孝亲行为,加以表扬。
③请你竖起大拇指
在《孩子,我并不完美,我只是真实的我》这本书里,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评论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赞美就像浇在玫瑰上的水,赞美的话并不费力,却能成大事。我希望通过这封信让家长能够欣赏并夸奖孩子的每一个孝顺行为。当孩子向父母说有你真好时,孩子的父母也能真诚地回一句:“有你真好!”在这封信中,本人还向家长推荐了几本绘本《抱抱》《忘了说我爱你》等,告诉家长对于孩子来说再多的拥抱、再多的赞美话语都不够!
④请让孩子跟你走
以华生(J.B.Waston)、桑代克(E. L.Thorndike)和斯金纳(B. F. Skinner)为首的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儿童可以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来学习。家长应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模仿榜样,通过对这些榜样的模仿,儿童可以塑造出新的为人们所期待的行为。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榜样。
在家长的配合下,在孩子的努力下,孩子谈起家长小眼就会发亮,小脸就会通红。家长谈起孩子嘴里就会挂着“孩子长大了”“孩子进步了”“孩子懂事了”这样的话语。其实孝亲意识、孝亲行为的培养方式多种多样,本人以绘本为媒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孩子孝亲之路上留下一笔。
参考文献:
篇7
周六,晓晓家来了一个小妹妹,比晓晓小1岁。妈妈刚把晓晓的洋娃娃拿出来给小妹妹玩,晓晓就一把抢过去,说:“这是我的娃娃!”妈妈愣住了,一脸的尴尬……
镜头二:
慧慧从外婆家回来后,兴冲冲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表哥教我折青蛙,我给你折一个吧!”接着马上找来白纸开始折。可是,在折叠过程中,她忘了其中的一个步骤,怎么也折不出青蛙来。于是,慧慧把手中的纸撕得满地都是,继而放声大哭。
看到这两个镜头,我们不禁要问:谁铸就了孩子的这些不良性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完善,主要取决于后天各自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性格。人的性格最初是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家庭对幼儿的教育与影响,对幼儿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从出生到5、6岁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
由此可见,家长在孩子的性格塑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导演”角色,家长如何“导”,孩子就会如何“演”。
■家庭教育内部或与幼儿园教育态度的不一致造成了孩子的双重人格,形成阳奉阴违的不良性格。当孩子知道父辈与祖辈或家庭与幼儿园对自己的态度和要求不一致时,会在父辈与祖辈或家园有选择性地表现自己。另外,由于教育要求的不一致使孩子对行为标准的认识混乱,从而导致孩子使用双重标准要求自己,形成两面性格。
■有专家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则多表现为任性、骄纵、自私、缺乏独立性和耐心;家长对孩子过分照顾,事事包办,孩子的性格则大多消极、被动、胆怯、缺乏责任感,遇事优柔寡断;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则极易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盲从或不诚实,或逃避或反抗;父母对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孩子则大多喜欢惹事生非、好攻击、挖苦别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孩子则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多疑、缺乏判断力。父母对孩子爱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孩子的性格多表现为独立、活泼、直爽、协作、亲切、机灵、有毅力和创造精神。
■近年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大力推崇。如今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味地表扬孩子,无视孩子的错误,过于注重孩子即时的心理满足。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对挫折和受批评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要么恼怒、大发脾气,要么丧失信心、沮丧,干脆放弃。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这棵幼苗能得到足够的阳光、空气、沃土。因此在塑造孩子良好性格的过程中,需要做的是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出现。
保持教育态度与要求的一致性
建立明确的家规,以明确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要求。如规定孩子9点睡觉,那么家庭成员就要共同督促孩子执行。当孩子犯了错误违反了家规后,家长应该一致的批评、说理,千万不能出现父母批评他,而长辈却站出来帮孩子的情况。另外,与幼儿园教育建立“统一战线”,与老师密切配合、及时沟通也是必要的,共同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
爱孩子应该爱得适度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父母不但要爱自己的孩子,而且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然而,在爱孩子的这个过程中,父母给予的爱应当适度,如果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马上去帮助,这种剥夺了孩子探索机会的 “爱”并不能带来其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
客观评价孩子,正确处理表扬与批评的关系
篇8
一、儿童道德品质内涵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每个社会都希望它的社会成员能按照该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行事,因而,道德品质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我们应充分认识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规律,从情感入手,让儿童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而产生相应的情感,然后以情感带动儿童,要求其付诸相应的道德行为。在不断解决儿童个体意愿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冲突中,逐步引导儿童形成稳定的道德意志,从而使儿童品德的形成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螺旋式上升。
二、家庭实施儿童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美好、善良的品德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它就像一只孕育生命的摇篮,让孩子的道德品质在此破土发芽。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从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是为人父母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实践证明,家庭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家庭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孩子带来了许多好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差,一些腐朽、不健康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不从小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可能会贻误孩子一生。
三、家庭实施儿童品德教育的主要策略
在家庭中,父母该如何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培养儿童对父母的爱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孩子多是单向的付出爱,从不要求孩子的回报。其实过多的、单向的爱,容易带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认识――别人给我的爱和奉献是应该的,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缺乏爱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提出“要爱你们的妈妈”,他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所以,做为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要正确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爱。首先,要引导孩子感知父母对他的爱。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疼儿要让儿知道,家长要让孩子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爱,要引导孩子去关注父母的爱,只有这样,才会帮助孩子形成关爱父母,进而关爱他人的情感。其次,要教会孩子用行为回报爱。在孩子知道关爱父母的基础上,家长可教孩子通过一些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生病或回家晚了,知道关心问候父母等。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快乐,还要让孩子体验到因为别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从而更加自觉地、非常愿意地去这样做,这样会使孩子从小拥有一颗敏感的、温存的、善良的、感恩的心,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义务感,会尊重、关心别人。常听到有些爸爸妈妈抱怨:“我们不管什么事都是先想到孩子,可是孩子心目中从来就没有我们父母”。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可塑性非常大的幼儿期,父母没有正确对孩子进行爱的培养。
(二)积极激发儿童对祖国的爱
在帮助儿童形成关爱父母、关爱他人情感的基础上,家长还要进一步扩大爱的范围,丰富爱的内涵,积极激发孩子对祖国的爱。爱祖国,对于儿童来说,还比较抽象,家长应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培养。比如:可通过带孩子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祖国美丽富饶,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可通过讲战斗英雄、爱国人物的故事,使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长大要像向他们一样,报效祖国;可结合节日(国庆节、建军节、党的生日、香港日等),让孩子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而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在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
儿童的道德品质培养是离不开家庭的日常生活的。为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注意结合日常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儿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文明礼貌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这种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家长要教育幼儿不骂人、不讲脏话、尊老爱幼、待人热情有礼貌、别人讲话不插嘴、不打断别人讲话、到别人家做客时要守规矩,不乱翻乱动,还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易受外界影响,家长举止言谈粗俗不堪,必然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我曾教过一个小男孩,张嘴说话就带脏字,跟他谈话时,他说:“我爸爸就这样说话。”可见,家长的示范多么重要。值得一提的是:要求一旦提出,家长和孩子都要认真执行,决不能“下不为例”。
2.培养儿童诚实、守信的好品质。诚信是一个人的生存根本,没有了诚信,再优秀的人,都无法很好的生存。诚信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要从小培养。我们要教育孩子犯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批评并认真改过,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当发现孩子说谎时,家长要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乱批评一通。这一点,家长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3.培养儿童勤劳、俭朴的品质。儿童勤劳俭朴的品质可通过劳动来培养。比如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收拾玩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生活的条理性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要求孩子帮大人洗碗筷、打扫卫生、择菜、就近处买小物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为孩子长大后,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满、和谐的家庭奠定基础。
4.培养儿童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的也相对增多,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鼓励孩子在活动中与其他伙伴友好相处。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能只想自己,要知道照顾其他人,好吃的、好玩的应与大家共同分享;玩具玩过后家长要提醒孩子及时收拾起来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生活的节律性,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和孩子一起按时起床、就寝、进餐、学习、做游戏,培养孩子遵守规则。
篇9
社会现象扫描:
安装视频监控的“透明幼儿园”
网友cjmvwy在西祠上发了个标题比正文还长的帖子――《如果幼儿园能装视频,这样就能看见宝宝在幼儿园的表现,监督老师的责任心了。强烈呼吁!》,引发了年轻父母的热议。
南京的一些幼儿园已经安装了摄像头,并且向家长提供实时查看服务,位于下关区的天妃宫幼儿园就是南京最早的一家。天妃宫幼儿园在每个教室、午休房以及活动室都安装了摄像头,共有40多个。“建园之前,就有家长提出过这种希望,于是,我们从2005年建园开始招生就已经给每间教室配齐了摄像头,主要是想让家长放心,效果也挺好的。”天妃宫幼儿园负责人介绍。(《扬子晚报》2011年10月8日)
4岁的果果(化名)在武汉市东乔幼儿园上小班,每天爷爷8点把她送到幼儿园后,奶奶就会打开电脑,登录幼儿园网站,凭借园方提供的密码,在家收看果果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
“他们每天就像收看热门电视剧一样,看果果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果果的老师说,“有时候,他们看到果果有一点不对劲,就会打电话来‘遥控’老师。”
园长黄蕙姝说:“很多家长就冲着网上视频直播,将孩子送来。”
据记者了解,目前武汉的一些中高端幼儿园悄然变身“透明幼儿园”。在武昌静安路一家即将开业的幼儿园里,监控屏幕正在紧张测试;江岸区快乐天使幼儿园在教室装了扩音器,为家长提供“视听服务。”(《楚天都市报》2011年7月30日)
……
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让家长随时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这种“透明幼儿园”在全国各大城市非常流行,成为幼儿园有“实力”或是“教学公开”的象征,甚至普及到一些中小学校。很多家长觉得:这样的设备就像自己有了千里眼,有利于了解老师的教学以及对孩子的态度,有利于家园、家校彼此的沟通。
把孩子当成“私产”的焦虑父母
因9岁的儿子有门课只考了70分,生气的刘某便开始殴打儿子。当晚,孩子出现身体不适,被刘某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华商报》2010年6月13日)
张建云、毋小平怀疑女儿甜甜偷拿家里的钱,但甜甜始终否认,张建云用电线绳、擀面杖等物,毋小平用皮带,先后对甜甜进行殴打,时间长达两小时左右。后来毋小平见女儿甜甜不对劲,速将女儿送往医院,但甜甜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对于打孩子的原因,邻居们的说法比较一致,“孩子爱偷拿家里的钱,她妈妈太想改掉孩子的坏毛病了,可是方法不对!”据邻居们讲,母亲对甜甜非常重视,“听说为了甜甜转学就花了5000元,但她从不跟孩子沟通,就是打”。而且,甜甜母亲要强、好面子,生活很朴素,“都是为孩子,有点恨铁不成钢。”(《华商报》2010年6月19日)
……
孩子由于自身不良行为,由于没有顺从父母的意愿,由于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就被父母虐待、殴打致残致死的案件频现报端。这无疑是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私产”的观念在作祟,没有意识到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以至于孩子一旦偏离了父母为其规划的人生轨道,暴怒或伤心的父母就采用极端的方式对待孩子,以“爱”的名义摧残孩子。
真实案例追究:
老师的错,还是“第三只眼”的错?
刘老师 张家港市某幼儿园
幼儿园装监控了,家长们一片欢呼声:这下可好了,不用再跟老师煲电话粥,就能将孩子在园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事情真的是这样好吗?我可不这么认为。
孩子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弱,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是必要的。我班上的冲冲小朋友,自我控制力很弱,管不住自己,爱去招惹别人。他的调皮捣蛋引起了不少家长的不满,他的父母也很无奈。在没装“第三只眼”之前,只要他做了离谱的事,老师就会适当惩罚,如:取消一两次他喜欢的活动,让他反思刚才的行为,帮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避免短期内再犯。
可是自从有了“第三只眼”之后,不管冲冲做了什么离谱的事,由于担心会被家长误认为体罚孩子,老师不敢再管教他。可是,冲冲偏偏听不进老师和颜悦色、柔声细语的说理。因为在他看来,尽管我做了不好的事情,老师还是会抱着我轻轻地跟我说话,听不听都没有影响我玩我闹我闯祸……这导致冲冲越来越任性,已经无人能管束,很多家长给我提意见,我也无可奈何,只能不断和冲冲父母沟通。
作为一线幼儿教师,我不希望“第三只眼”存在,因为它影响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常常会因此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什么不妥,有时还要刻意做出一些令家长满意的举动,而这都偏离了教育的本真。
不知不觉加入“直升机父母”行列
黄秀玉 8岁男孩小光的母亲
儿子上小学前,我们就约定: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我不参与不干涉,他有充分的自由,自己支配时间,自我管理。
有一次,儿子的数学没考好,他怯生生地问我:“你会生气吗?你还会爱我吗?”我很惊讶。原来,儿子的同学美美一考不好,她的妈妈就会打她、骂她,会说不再爱她、不要她了,所以儿子担心我也会这样。其实,美美每天傍晚放学回家,都以最快的速度做完作业,然后练钢琴、练书法、背古诗和英语,机械地向妈妈汇报在学校的表现及功课完成情况,周末美美妈更是和任课老师“电来电去”。在妈妈的严格管教下,美美各方面的成绩都非常优异,参加市里的各种比赛,都能获得奖项,为学校和家长争了光,成了小名人。只是她和妈妈的关系却很生分。
期末复习时,儿子在学校老是出状况,我被请到学校,老师向我投诉儿子的种种“劣迹”,弄得我开始害怕见老师。我开始理解美美妈这样的家长为何如此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了。孩子考不好,家长就会被老师请到学校谈话,这是一种莫大的压力!而且,在面对别的家长时,也会显得底气不足,同时也害怕孩子因成绩不好不受老师喜欢,被同学讥笑。每每听到家长们在一起谈论孩子某题是如何解答的,某一段课文背得如何……我就会感到惭愧。因为,我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以常常不知道儿子上到了哪一课。我感到自己似乎太放手了,不免有些自责起来。
此后,儿子放学回来,我也开始问他在学校的表现,去看他写作业的情况,指出他的错题。儿子不习惯我检查他的作业,我只好等他睡着了再偷偷去翻书包,看看他有什么题做错了,第二天早上再告诉他,常常惹得儿子很生气。
其实,我并不想时刻掌控孩子的一举一动,但升学的压力、成绩的起伏等等,让我再也无法履行当初的承诺,开始不知不觉地加入“直升机父母”的行列。
父母的心是难懂的,也是最容易懂的
张炎 南京市溧水县实验小学学生
不知道是不是父母太紧张我的原因,我总觉得他们时刻盯着我,想办法阻止我上网聊天、玩游戏等,虽然我也知道他们这是在关心我、保护我,但我还是没办法接受。小时候也许我会非常高兴,因为我觉得他们这么做是在乎我的。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在慢慢长大,不希望他们处处管着我,希望自己能有主见,希望他们不再把我当作小孩子。
更糟糕的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讨厌爸爸了,他的处处关心总让我心里疙疙瘩瘩的。比如,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在看电视,他明明就已经回房睡觉了,而且我把电视音量开得很小,但他还是放弃睡觉出来监督我,还趁我洗澡的时候,把电视关了。我知道他不想我看得太晚影响睡眠,但叛逆心还是让我又把电视打开了。虽然我知道这样会让爸爸伤心,但我还是一意孤行地去做了,事后也很后悔。我想,叛逆心理可真够害人的。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教养方式不得法,不仅仅表现在上文所列举的种种现象,也不仅仅出现在普通父母身上,遭网友调侃的“四大名爹”,不也像直升机般盘旋在孩子的上空?那么,直升机父母是缘何形成的?家长如何正确地审视自己及其教育方法,使家园、家校合作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呢?
《家教与成才》解读:
直升机父母事出有因
直升机父母对孩子的掌控欲,缘自于对孩子的未来有着精细的筹划与安排,对孩子学业上的成功无比重视。
成就动机和成就期待的单一性和社会性造成家长、孩子个体焦虑
表面来看,直升机父母的现象是传统“望子成龙”观念在独生子女时代的一种折射,体现的是父母在只有一个孩子的背景下,对孩子成就的期待和焦虑。然而,如果和西方社会作比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期待孩子未来能有成就,是所有父母的普遍想法。但是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待是个人性的,包容性的,希望他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当然,西方社会作为一个多元社会,也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多元化的成功榜样。
在中国,“成龙”的标准是单一的,就是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样的成功人士,在传统社会叫光宗耀祖,在当今社会叫扬眉吐气。而且这种成功不仅是单一的,同时也是社会性的,即中国人的成功首先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家人或者家庭的成就期待。这就意味着这种成功对于个体来说,在成功之前压力是巨大的,他肩负着家庭的期待,从而在获得成功之前,家长与孩子的焦虑感比西方社会中的个体要强得多。
对失败的不容忍甚至零容忍,是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孩子主要的教育与培养理念
中国父母不仅对成功的看法相似,对孩子的培养手段也是相似的,如果说西方的成功是各人走各人的路,那么,中国社会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目标已经定在那里,孩子不管适合不适合,有没有潜能,都被驱赶着朝那个目标去努力。对失败的不容忍甚至零容忍,对权威指令的服从,对考试能力的高度重视,就成为中国父母对孩子主要的教育与培养理念。
在这样的理念下,孩子的成功标准就被自然地简化为考试能力,学习及考试成绩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至于其他潜能和人格的发展,就自然被迫放到了第二三位。因而,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全方面的监控,消除任何可能对孩子通往成功道路造成偏差的因素。但是,孩子不可能24小时待在家长身边,因此直升机式的家长不仅经常跑学校、向老师了解孩子情况,还对“透明幼儿园”这类现代化监控方式更加推崇。
家长的高期待引发自身和孩子的高度焦虑,甚至导致失控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和他人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和他人的比较,我们形成了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自尊或者自卑等等,中西方社会都是这样。但是中国人的比较不仅仅是个体性的自己和别人比,同时也是家庭性的,会用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如配偶)和别人比;更是代际性的,会通过孩子的学习成绩乃至将来的事业成就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重新评价。
因为子女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也是家庭的成功。因而,社会地位较低的家长,出于改变自身自我评价的需要,往往对于孩子的成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精力;而社会地位较高的家长同样也面临着类似自我评价的问题,即他们力图维护住既得的家庭地位,所谓“继承”。
高期待使得家长试图全面介入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来。这种直升机式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看似是全方位的,其实都是单一的:孩子学习的一举一动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而孩子的个性发展、生理变化引发的心理变化、情商发展等,都予以相对的忽视。
由于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高期待引发的高度焦虑状态,使得孩子在学习能力不能被持续证明时,比如考试没考好,被老师(学习能力的证明人和权威)批评时,家长就会处于情绪失控状态,从而出现过激行为。案例中失手打死自己孩子的家长,内心悲痛欲绝。从表象来看,考试成绩不好和偷拿钱财的行为意味着对孩子能力的否定,意味着孩子在走向成功的竞赛中的落后,是造成家长行为过激的原因。然而,从深层次来看,这种全社会将学习成绩视为成功与否的标准,将学习能力的高低,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才是给孩子和家长带来巨大压力和焦虑感的真正原因。
《家教与成才》建议:
让成功的目标多元化,让孩子拥有多样选择
要想让悲剧不再上演,必须改变目前中国社会延续下来的对成功目标的单一设定。让成功目标变得多元起来,才能够让孩子拥有适合个体发展的多样选择。
首先,家长们要改变认知,不要再将孩子的成功与否与自身联系起来。
孩子的未来是孩子的,孩子的成功是他自己的,不是评价父母成功的标准。要尊重孩子,孩子不是家庭竞赛的工具,不是自己用来和别人比较获得面子的工具,孩子有他自己的道路,子女的人生不是父母的延续,只有彻底放弃对自我评价的中国式认知,家长才能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孩子的成长。
其次,家长应放弃“替孩子着想”的包办式监控思维。
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是个体性的,多样性的,从而是不确定的。适合别人孩子的成功道路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而家庭教育的困难和魅力在于,孩子的个性也是一个发展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过程,需要家长去不断地予以尝试、挖掘和培养。因而重要的不是对孩子未来进行想当然的精细规划,而是当下孩子潜能的全方面发展。直升机式父母的悲哀之处在于他们提前为孩子规定了未来,却不考虑孩子的个体性发展。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监控和规划;多一些对发展过程的关心,少一些对成功与否的关注,这样才能给自己的孩子找到属于他的人生道路,属于他自己的精彩与成功。
篇10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父母一生中应完成的任务,总结起来不过区区两件,一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续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
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又是一项异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家长有个方面的知识和见识,而且要求家长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教育孩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普天之下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这种心愿从小处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骄傲与辉煌,从大处看,可能造就一个民族的自豪,甚至成为一种文明与进步的代表。遗憾的是,就一些父母而言,望子女成才的心愿却很难实现,下面就我个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爱孩子,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我就常常给我调皮的儿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给予他的爱,也增强了他对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们家长都应该用爱心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倾听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在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不时地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上课时你对自已的表现满意吗?今天你的笑脸又增加了吗?每当我这样问儿子的时候,他总是十分兴奋的向我汇报一切,当他说出自已对事情的看法时,我也会尊重他的意见,与他商量办,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和自信,我认为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
三、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学习上我常鼓励儿子说:你太棒了,真聪明这么难的知识你都能答对,妈妈好佩服你啊,他一听就很高兴,而且还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我也会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
在人的一生当在,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铸造人的坚强意志,成就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他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五、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已的智力等诸因素进行自我眺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自古以来,它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下成功的彼岸。
六、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更甚与对书本身的兴趣。
七、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八、父母冲动的行为会让孩子性格逆反
父母应该认识到,逆反是青春期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父母应该冷静处理,不要总和孩子“顶牛”多和孩子沟通,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九、学会宽容和忍让
宽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能够宽容和忍让别人缺点和错误的人,确实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便是人世间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宽容更是一种能力,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宽容伤害自已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只有不断地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才能让仇恨没有容身之处,宽容不仅需要广阔的胸襟,更需要很高的智慧。
十、遇事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十一、避免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
作为父母不要整天盯着孩子的分数,做孩子分数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紧张,诚惶诚恐,无心学习,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放在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让孩子将来即使上不了大学,也能够自食其力。
十二、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
家长总爱将教育孩子当成风筝,任其高飞,线绳终端不离手心才踏实,而孩子却愿当只小鸟,渴望飞翔,家再温暖,也总是孩子练飞的首站,而不是他飞翔的天空,不能将其终生关在小天地里,家长的双手不是用来使劲捆绑孩子手脚的,而应该是用来磨练孩子翅膀的。
十三、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 上一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
- 下一篇:趵突泉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