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礼朗诵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军礼朗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军礼朗诵

篇1

一、以读为本,吸收语言,丰富积累

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的读,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坚持“读”领课堂,奏响课堂教学主旋律。记得有位专家指出,一节语文阅读课上,学生读的时间不应少于15分钟,要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在课堂中应充分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调动多和感官,潜心品读,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如教学《鸟的天堂》中的“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放声朗读,再让学生有表情朗读,读出排比句的语调、语气和变化的语速,从中感悟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通过这样多次、反复的朗诵训练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巧能生情,也自然积淀了语感素养,积累了语言材料。正如于永正老师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

2.鼓励自主读书,提高课外阅读实效性。新课标不仅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还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为了保证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我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同时设计课外阅读登记卡,在卡上抄写最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写出读后的体会感想。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读写结合,内化语言,强化积累

《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句话其实讲的就是读写结合。

1.依托教材,让写登堂入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语言训练迁移点,让学生在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从而有章可循。如教学《火烧云》中火烧云颜色变化一段,可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学着说话。教学《》一课中销烟的过程,我让学生用“先……然后……又……再……”的句式写段落。

又如教完《威尼斯的小艇》后,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如何把小艇的样子、特点写得具体、生动——先总写小艇的概貌,后用一个比喻句写船头和船艄,最后再用一个比喻句描写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学生交流后,我让学生模仿该段的写法,介绍一种交通工具,突出这种交通工具的特点。我想,经常这样做,必能为学生今后学习、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活用教材,填补内容空缺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富有开放性和很强的弹性,为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拓展的余地和空间。

如教学《倔强的小》中,引导学生想像“陈庚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之后,还会说什么?还会做什么?学生的创作灵感让人意想不到。

生:陈庚一边流泪一边说:“小兄弟,我对不起你呀!我怎么就没有注意你拍干粮袋的动作呀!”说完,他把小用草盖起来,向他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生:陈庚使劲地摇着小,哭着喊:“小兄弟,你醒醒,你醒醒!”见小毫无反应,陈庚这才脱下军装,盖在小的身上,说:“小兄弟,等到革命胜利我一定会把你的事迹写下来。”……

还有如课文《白杨》中“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中“这”指代的内容,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中父母争吵,“我”痛哭时的心理……

四、搭设平台,盘活语言,提升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语文学习活动。”实践中,我积极搭设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盘活语言,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词汇大盘点。根据小学生知识易回生的年龄特点,深入开展词汇学习、交流、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词语。如词语比多活动、成语接龙活动、成语造句活动等等。

篇2

当前乃至很长时期,同心同德支援抗震救灾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也是流淌在学生们中间的一个重要话题。此时此刻,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思索如何面对困境,走出困境是广大学生的心声。顺应这个心声,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以“直面灾难”为主题,适时进行生命教育。

一、重组文本,建构灾难与拯救的主题

教材的体系,既应该遵循知识的逻辑,也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地震来得突然,要全面新编这类教材不太现实,突破课标的框架也有违规的嫌疑。立足现状,我们可以采取的较为稳妥的策略便是兼顾多种同层文本、同质媒体,迅捷地组合“直面灾难”的单元主题教学文本。

一是现行版本内部重组。充分利用当地现行教材,从十二册教材中提取出和“直面灾难”有关的课文。例如,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和灾难有关的课文。但它们分散于各册教材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现在,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课文组合起来,适时建构,形成一组生命教育的“临时”单元。

生命的责任:《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永远的白衣战士》――救死扶伤,舍生忘死。

生命的坚强:《艾滋病小斗士》――毫不畏惧,抗争到底;《青海高原一株柳》――历经磨难,九死一生。

生命的智慧:《大禹治水》――疏导引流,造福于民。

生命的拯救:《天鹅的故事》――顽强搏击,赢得生机。生命的奉献:《普罗米修斯盗火》――担当道义,解救危难。

生命的壮美:《生命的壮歌》――众志成城,保卫群体。

生命的乐观:《番茄太阳》《微笑着承受一切》――心灵健全,人就健全。

生命的支柱:《大江保卫战》――绿色,人民永远的保护色。

二是多种版本优化组合。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上海版、苏教版、浙教版等多种小语版本并行。其中关于灾难的课文大多不叠合。因此,多个版本优势互补,更丰富地展示了灾难爆发的不同侧面,提供了更多维度的生命视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中以直面灾难为主题的课文占相当大的比例,编辑对于悲剧类文本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北师大的版本中还专列了“危急”这一独立的单元,可以作为其他版本的一个很好补充。笔者初步梳理了一下,发现除上述苏教版的相关课文以外,还有以下属于灾难主题的课文,可以用来优化组合:人教现行版第六册的《女娲补天》《飞机遇难的时候》;第八册的《倔强的小》、第九册的《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第十册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丰碑》、第十一册的《向命运挑战》;浙教版的《南泥湾开荒》;北师大版的《黑孩子罗伯特》。有了多个同层次版本的参照组合,就可以把“直面天灾人祸”这个主题做得更周全些,为学生将来的可能应对准备得更充分些。

三是定向吸纳外部资源。教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稳定就必会有一些滞后。要增加“直面灾难”文本主题的鲜活度,要让文本和现实的抗震救灾贴得更近,更具现实的直播感,我们就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更现实的文本就存在于即时的网络、报刊和广播电视中。我们可以根据电视预告,适时地安排收看中央台的《新闻30分》等栏目,及时了解抗震救灾的最新动态;我们可以精选报刊中的最具生命感动力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增加对灾情了解的深度;结合电脑课,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的网站,了解防灾的知识,尤其是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防灾抗灾的先进科学知识。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那些纸质媒介。像《读者》《意林》等期刊,我们也可以找到《相信孩子的眼睛》等等适合生命教育的时鲜文本。另外,我们也可以相互合作,自编抗震救灾的学生读本。读本可分“常识篇”、“民生篇”、“救助篇”、“爱心篇”、“师魂篇”、“自救篇”、“心理篇”、“文艺篇”等八个板块来编选。让学生更全面地“经历”汶川地震这场灾难,感受人性的坚强,人间的大爱。

二、直面灾难,廓清人性与科学的关系

悲剧、悲伤、悲情,这些人生的滋味,每个人都得体味。也许一生平安,但每个人都得做好直面灾难的准备。准备着,是一个成熟的人应有的姿态。目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连线“迎战暴风雪”,直播“抗震救灾”,行走于人文与科学之间,引领学生从心理和行动上,尤其是在信念、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做好准备。在展开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其核心――如何在面临灾难时在人文与科学之间作出合情合理的抉择。因为,直面灾难,更多的是个人与他人、本地与他域的利益处置。

第一,倡导生命第一的理念。指导学生研读《人与自然》之类的书籍,分析这次四川抗震救灾的报道,品读总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作出百倍的努力”、“救人是第一位”,以及地震经历者的感叹“活着真好”这三句话,并链接《弃璧救婴》的历史典故和柳宗元的《水之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命永远第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理念。由此,就可自然地衍生出抗灾救灾首先是救人的观点。学生也就会明晰直面灾难时所应采取的第一行动是什么。

第二,鼓起选择坚强的勇气。让学生回忆那个行军礼的三岁小男孩,懂得坚强与感恩同源;再次聚焦那个腿被截肢仍要跳芭蕾的少女,懂得坚强与梦想齐飞;走近那个痛失爱女等十个亲人仍坚守岗位的女警蒋敏,懂得坚强和责任同义。走进地震中顽强坚守生命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凝视他们在风中高扬的生命旗帜,感悟到灾害无法剥夺人的尊严,只要你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坚强地面对。为了进一步凸显“坚强”这一主题,我们还可以联通《艾滋病小斗士》《青海高原一株柳》等课文,引领学生去体味――无论是自然的灾害、人为的破坏,还是其他的个人不幸来临的时候,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不能悲观失望。要像《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所说的那样“好好地活着”。只有顽强的抗争,我们的生命才是高贵的,我们才有将生命继续下去的希望。坚强、勇敢、冷静,是一个人临危时的生存智慧。

第三,锻铸众志成城的性格。一个伟大的民族要能昂然地立于世界之林,必须具有鲜明、成熟的民族性格。“合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在这一次抗震救灾中,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光彩夺目。翻阅史册,我们不难发现,每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就是中华民族最团结一致的时刻,最具民族凝聚力和奋发力的时刻。这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因此,在这次主题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众志成城的民族性格的锻铸。可结合《生命的壮歌》这组课文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众志成城,方能保卫群体;万众一心,才能战胜危难。也可以设计现时的写话练习:用上“慷慨解囊”、“舍生忘死”、“奋不顾身”、“救死扶伤”、“源源不断”等涵盖面广,关涉民族性格的成语,介绍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帮助四川人民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

第四,弘扬科学救助的理性。大灾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系灾区,急灾区之所急,想灾区之所想,竭尽全力为灾区的人民排忧解难。但是,我们不能怂恿一种盲目的冲动,无谓的牺牲。仅仅意气用事,是不可取的。也就是说,我们得让学生从小在具有救灾热情的同时秉有科学的理性。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学习哈尔威船长的沉着冷静、有序指挥;阅读《生命的壮歌》,学习以最小的个体牺牲换来最大的群体安全;阅读《大禹治水》,学习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有效的解救策略……在充分利用现有课文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科学课、电脑课以及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灾害的科学认识,懂得如何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采用最科学的办法去自救与救他。

第五,培育相扶相拥的大爱。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单个人相对来说都是弱小的。因此,我们需要相互的扶持、支撑。也正是在这种非正常情况下,人性大爱的光辉显得太阳般的明亮眩目。我们要让学生去声情并茂地朗诵《妈妈,让我紧紧拉着你的手》等抗震救灾中诞生的诗篇,感受那超越生死的大度的爱、永恒的情;全身心投入地演绎《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那心心相印、时时牵挂的精神力量。让学生深深地懂得,整个民族、人类需要相互的大爱来支撑,需要我们每个人在适当的时候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大爱。

三、发掘资源,开展现实与梦幻的活动

献计献策,提出救灾与重建的建议。救灾与重建,困难重重,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我们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卷入”为灾区救灾与重建献计献策的活动,广泛地向全校同学搜集抗震救灾的金点子。由学生自主解说,师生共同评选,产生“抗震救灾金点子奖”获得者。最后,把公认的金点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加以说明,寄到相关的行政部门,及时地为灾区的重建做贡献。

创编童话,生长坚强与智慧的心力。童话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习作体裁。因此,我们可以把童话和抗震救灾的主题联系起来,设计“抗震救灾童话周”活动。以大熊猫等四川特有的动物为童话人物,编写出动物王国抗震救灾的故事来――如何发现地震的征兆,如何自救,如何救助他人,如何防疫,如何重建。学生和童话人物走过同样的心路历程,一同直面危难,一同作出判断,一同采取行动,把抗震救灾主题教育的内容加以内化和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