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退休政策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下岗职工退休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下岗职工退休政策

篇1

省劳动厅《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若干政策的指导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省劳动厅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若干政策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发〔1998〕10号和晋发〔1998〕40号文件精神,妥善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现就我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中的政策性问题,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的政策规定,妥善处理好与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在认真做好定员定额、优化劳动组合、公开竞争上岗的基础上实施下岗分流,依法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不宜采取缩短法定工作时间、职工轮流上岗、全员发放最低工资等办法,取代下岗分流和减员增效工作,更不准以职工不参加集资、入股或不缴纳风险抵押金为由,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

二、下列人员不列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统计,也不安排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

(一)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参加工作、劳动合同期满的;

(二)取得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开办私营或合伙企业半年以上的;

(三)因本人原因离开企业一年以上的;

(四)病休、工伤人员医疗期未满的;

(五)企业内部提前退养的;

(六)协议保留劳动关系期限未满(含停薪留职)的;

(七)不愿意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不领取基本生活费,且本人自愿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三、下岗职工在中心期间的劳动关系和保险福利,按以下办法处理:

(一)协议期内本人要求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可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二)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在原企业办理内部退养手续;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符合退休条件的,按国家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三)对无正当理由两次拒绝再就业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岗位或拒绝参加再就业培训的,中心可与其终止协议,原企业同时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四)对参加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组织的临时性劳务活动,中心应按国家规定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做好工业卫生工作,有关费用从劳务收入中列支。下岗职工取得报酬的,可相应减发或停发其基本生活费,社会保险费仍由中心代缴。

(五)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所需的医疗费,参加医疗保险社会统筹的,由社会保险机构按规定支付;未参加统筹的,由中心支付;不足部分比照企业在职职工标准由原企业适当补助。

(六)冬季取暖补贴、独生子女补贴,以及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特殊劳动保护,按国家规定标准执行,所需费用由原企业负担。

(七)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统一以全省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企业和个人缴费统一由中心代缴。其中,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缴费基数的25%,医疗保险为8%,失业保险为3%。

四、下岗职工变更、终止和解除劳动关系后,养老保险关系和退休待遇按以下政策执行:

(一)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过去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与以后续缴社会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过去个人帐户基金储存额与续缴的养老保险费累计计算。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照全社会的统一办法,依据本人的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计发基本养老保险金。

(二)职工到新的用人单位就业后,应及时办理养老保险转移手续。在同一县、市范围内的,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跨县、市的,同时办理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帐户基金转移手续,基金转移额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暂行办法》(劳办发〔1997〕116号)规定办理。

(三)职工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自谋职业的,应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养老保险手册、档案卡、台帐变更手续。自谋职业期间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由本人在上年省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自主选择,缴费比例为20%。

(四)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不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可以比照自谋职业人员按月或分期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也可以将本人距法定退休年龄期间的费用一次缴清。达到法定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含过去的视同缴费年限)15年及其以上的,按月发放基本养老金;不足15年的,一次性结算基本养老金。

五、企业可对下列人员依法变更、终止和解除劳动关系:

(一)本单位组织分流到其他用人单位(含本单位自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的职工,应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由新的用人单位与其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原企业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费补助。

(二)被其他用人单位招聘并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以及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或开办私营企业的职工,原企业应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三)停薪留职职工在停薪留职期间,原企业与其协商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停薪留职期满企业不能安排上岗的,应当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本人不愿回企业或不愿进中心的,企业应与其解除劳动关系。今后,不得再办理停薪留职手续。

(四)企业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放长假的职工,已经实现再就业的,企业应当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没有实现再就业的,可以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

(五)对挂名不上班的职工,企业有岗位的,可采取登报等方式限期招回安置,未按规定时限返回或不按要求上岗的,可依法解除劳动关系;企业无岗位的,可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不愿进中心的,可依法解除劳动关系。

六、下岗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按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七、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与下岗职工签订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应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协议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对劳动合同期限超过三年的,协议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不足三年的,协议期限要与劳动合同期限一致;国有企业使用的原城镇集体职工下岗后,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对待,符合条件的可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企业拖欠下岗职工的工资、医疗费、集资款、社会保险费等,由原企业支付。支付有困难的,应在协议中明确偿还时限,但不得故意拖延。拖欠工资的计算办法是: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按本人基本工资计算,基本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八、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工作。

(一)再就业服务中心要建立下岗职工基本情况的登记台帐,按月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送统计报表;要有场地,有管理人员,有统一的牌匾;要在银行开设帐户,对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进行专户管理;要制定实施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方案,充分发挥基本生活保障、促进再就业和转业转岗训练等各项职能。协议期内为每位下岗职工至少提供一次免费职业培训、两次就业机会,确保当年进入中心的下岗职工培训面达到70%以上,再就业率达到50%以上。

(二)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要全部开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窗口”,开展代存职工档案、定期提供职业信息和再就业交流洽谈等专项服务。

篇2

1、建立了《社区劳动保障站工作职责》《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摸底工作,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花名册、信息表,及时掌握动态信息。

3、加强与企业退休人员的沟通联系,发放联系卡,及时为企业退休人员发放退休联系卡,几个月来,己发放了950张。

4、充分利用社区墙报、宣传栏、上门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和政策,促进劳动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体系,不断拓宽服务内容

1、按居住范围划片,将退休人员分成30个自我管理小组,并将社区工作人员划片挂包,每月汇报一次,同时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增减变动工作,每月及时上报各类报表。

2、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1)帮助辖区内下岗困难人员、残疾人员共计37户,75人申办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发放低保金6365元。

(2)积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两保补贴2600多人,实现再就业598人,并发放春风行动关怀卡280张为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共13人积极申报办理小额贷款,申报的资金达60万之多。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退休人员和各种优抚对象的服务工作,实现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2、加强社区就业与再就业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和下岗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能力。

篇3

社区有30个居民小组,社区总人口13965人,其中有劳动力的3504人,农民数89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38人,返乡农民工3人,返乡创业农民工1人,目前社区内共有企业退休人员800多人,下岗失业人员2700多人。今年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镇党委指导下,认真贯彻各项精神,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网络和平台作用,不断加强和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及社区就业工作,促进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基础工作不断完善

1、建立了《社区劳动保障站工作职责》《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摸底工作,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花名册、信息表,及时掌握动态信息。

3、加强与企业退休人员的沟通联系,发放联系卡,及时为企业退休人员发放退休联系卡,几个月来,己发放了950张。

4、充分利用社区墙报、宣传栏、上门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和政策,促进劳动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体系,不断拓宽服务内容

1、按居住范围划片,将退休人员分成30个自我管理小组,并将社区工作人员划片挂包,每月汇报一次,同时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增减变动工作,每月及时上报各类报表。

2、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1)帮助辖区内下岗困难人员、残疾人员共计37户,75人申办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发放低保金6365元。

(2)积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两保补贴2600多人,实现再就业598人,并发放春风行动关怀卡280张为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共13人积极申报办理小额贷款,申报的资金达60万之多。

(3)按照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文件精神,6月1日至6月3日对居住在本社区范围内的企业退休职工进行资质年检,其中市属退休职工280人,县属企业退休职工559人,圆满地完成了退休人员年检工作。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退休人员和各种优抚对象的服务工作,实现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2、加强社区就业与再就业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和下岗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能力。

篇4

(一)加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

在经济转型时期对国有企业职工采取企业内部下岗,并由企业、社会和政府财政三方给予基本生活保障,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必须看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是一种特殊的保障制度,本身并不规范,在具体实施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由于实行对下岗职工生活费用“三三”制,政府出资,必然形成对下岗的行政干预,企业用人自维以落实。许多地方用行政手段控制下岗职工比例,如要求企业下岗人数不得大于在册职工总数的10%或5%,而多数老企业的冗员大大超过这一比例。企业反映,在这种行政控制下,他们仍然难以按实际生产需要确定企业的用人数量,这样再搞3年,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冗员还会大量滞留在企业内部。此外,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大,虚假再就业现象严重。许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招用国企下岗职工并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费,只是作为临时劳力使用。这些人的劳动关系仍在原企业,临时劳务终止后,多数回到原企业,但被统计为实现了再就业。又由于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人数由行政控制,企业只好把他们再安排回车间。也有相当一部分下岗人员,在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又在非公有制企业从事其他有报酬的工作,造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基金流失。据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一些行业的调查,下岗职工中隐性就业人员高达5060%.因此,尽快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的失业保险制度衔接起来,是近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任务。

并轨工作包括相互连接的两大部分内容:一是明确国有企业不再建立新的再就业服务中心,新的裁员也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而是直接解除劳动关系,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二是目前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要尽快走出中心。应当根据下岗职工的构成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促使其尽快出中心:

(1)对于已找到相对稳定工作(包括隐性就业)的下岗职工,企业负责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联系,主动为他们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社保经办机构要同下岗职工签订协议,无论他们到哪里就业,只要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过去在国有企业的工龄都视同缴费年限,都能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2)对于愿意接受正规教育的下岗职工,可同他们解除劳动关系,并按照“宽进严出”的原则允许他们进入公办、民办的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各科成绩合格的,准予颁发毕业证书。

(3)对于因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特别困难的下岗职工,可借鉴上海、北京等地的经验,或实行托底安置,或成立劳务派遣组织。

同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是整个并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其中涉及两个大问题:一是解除劳动关系给不给经济补偿金;二是企业如何偿还所欠所欠债务,如集资款、拖欠的工资和医疗费等。

关于第一个问题,目前政策规定不够明确,各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发的,也有不发的,有钱的单位发放标准比较高,从而引起攀比,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下岗分流是我国特殊时期的特殊问题,这几年国家已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下岗职工在再就业服务中心期间,中心既要发入基本生活旨,还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这些费用中由财政负担占70%;出中心后如果没有实现再就业,还要支付失业保险金;如果再支付经济补偿金,在下岗职工身上至少要花三笔钱,成本实在太高了。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判断,下岗职工现在不愿意出中心,最大的问题是有后顾之忧,担心离开中心会失去社会保险,今后在养老、医疗等方面没人管。解除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关键要在接续其社会保险关系方面下功夫,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使他们无论在哪里就业,都能接上社会保险关系。

关于企业如何偿还拖欠下岗职工的债务,要加以具体分析。如果企业能正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应自筹资金分期偿还。如果在同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时,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应出具具有法律效应的债权债务凭证,制定还款计划。如果企业处停产、半停产,而且不可能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经政府批分辩率,可变现部分企业资产和转让土地使用权筹集资金偿还债务,或在对企业进行整体处置时一并解决。

(二)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号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问题,学术界又展开了热烈讨论,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一种认为,个人账户在短期(比如10年)内还难以发挥作用,但从长运发展趋热分析,它能够分流政府的压力,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另一种则认为,个人账户制的社会保障功能很薄弱,无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危机,甚至扩大了老年贫富差距,也无助于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缴费率,而且个人账户投资的失败将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个人账户制不太符合中国国情,应当冻结。在讨论中,有人建议从统账结合制回到现收现付制,具体设想是:近期在以支定收的同时,多收一些钱并积累起来,用于弥补老龄化高峰期收支缺口,最终还是要回到现收现付。个人账户的功能只是作为计发养老金的依据,不必做实。

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家不赞成取消个人账户,倾向于尽快把个人账户做实。但在如何做实个人账户存在两种意见:一种建议在缩小个人账户规模的基础上做实。这个意见是由国内的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提出来的,都建议按照8%的规模做实个人账户,并完全由个人缴纳,一步到位。如果个人账户做实后,可将企业原来为个人账户缴纳的3%,调整到基本养老保险层次,把基础养老金从原来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20%提高到30%.另一种建议在扩大个人账户规模的基础上做实。是由国外学者提出来的,该方案同1995年国发6号文规定的统账结合实施办法之一是一致的,即个人账户规模确定为工资收入的16%,雇主和雇员各缴8%,自雇人员缴纳12%.

做实个人账户还有大、中、小三个选择:“小做实”是从2001年或2002年起,在职职工个人缴费部分全部形成个人账户“实账”:“中做实”是除了将个人缴费部分做成实账外,还要补上过去统筹基金透支的部分:“大做实”是除了“中做实”内容以外,还要把“中人”的空账也要一并做实。

我们认为,个人账户规模缩小到8%是比较现实的,近期看,个人账户做实要先把个人缴费部分做成实账,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账管理,养老金当期发放不能再透支个人账户。至于说个人账户的“欠账”(统筹基金透支部分)和“空账”(“中人”隐性债务),应放在中长期解决。

(三)建立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城镇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还主要局限在企业职工,国务院关于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提到,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原则上按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执行,其他事业单位和所有机关的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延用老办法。如何有效协调俨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保险制度,至今仍然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主张公务员和企业职工仍然分两种基本制度,事业单位分别情况向两靠;一种意见主张建立城镇职工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看,特别是从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出发,应当尽快改革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之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有机衔接,建立适用于所有劳动者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利于职工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合理流动,这是近期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方面,国际经验值得借鉴,如美国在1984年把过去人设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和私营企业雇员养老保险制度合并成统一的联邦养老保险制度;日本在1986年把过去分设的公务员、私营企业雇员和个体经营者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设计,建立了覆盖全体劳动者及其配偶的国民年金。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分设,造成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难以衔接,一些同时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退下来,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比在企业的高一倍,引发许多不必要的社会矛盾。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不衔接,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工在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合进流动。况且我国国有企业职工远比美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国家国家企业的职工多,同时国有企业职工,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同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相互流动较多更有必要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设计覆盖城镇所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这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和现在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致相同,只是企业缴费改为用人单位缴费。同时,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前提下,则应当分开设计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附加养老保险。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水平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机关、事业单位的附加养老保险则不会受到效益的影响,主要由财政供款,当然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保费。企业化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完全纳入企业养老保险范围,同样也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而不是附加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的这种附加保险类似日本在国民年金之上建立的公务员共济组合年金,或美国的联邦政府机构以及州政府机构建立的适用于公务员的“私人年金”。

附加养老保险(也称为职业年金)采取待遇确定型还是缴费确定型,这是目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采取待遇确定型的好处可能很多,比如,公务员退休后的职业年金是确定的,并能根据实施这项制度以后自己的工作年限和工资等因素,把未来的领取额大致算出来;各级财政不必为此安排更多的预算资金,因为在职业年金制度实施的初期,领取人数不会很多。但是,这样的制度设计是不是最优的,需要进一步研究。

公务员(包括比照公务员制度的人员)无论在职的,还是退休的,都是靠财政供养的。但是,附加养老保险采取哪种类型,从长期看,国家的责任和负担是不一样的。实行待遇确定型,财政每年为此安排多少资金,取决于以下变量:实施职业年金制度后退休的公务员人数,这些人退体前的工资水平,他们的平均余命。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变量都会逐年增大,而不会缩小;国家的责任是无限的。但是,实行缴费确定型,财政每年为此安排多少资金是确定的,因为只需按照固定的比例为在职公务员供款,这样不仅便于预算安排,而且国家的责任也是有限的。

(四)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在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方面,国务院已经明确要求各地要尽快将企业发放养老金的办法改为社会化发放,改差额拨付为全额征缴,同时积级创造条件,将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逐步由企业转向社会。一些城市,如大连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社会保险部门已经把一些大企业集团的退休人员管理工作承担起来,不但减轻了企业的社会负担,受到企业经营者的欢迎,由于管理服务工作好,也受到退休人员的欢迎。许多退休人员反映,原来担心离开企业无依无靠,现在感到社会保险机构组织的服务更周全,而企业领导忙于生产经营,往往对退休人员问题考虑较少。在推动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方面,近期应认真做好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据劳动保障部统计,1999年,全国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的人数为1403万人,占离退休人员总数的47.04%,社会化发放率已达到和超过80%的省份仅有6个,还有个别省市不足10%.目前,由社保机构委托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条件已经成熟,只要工作到位,这项工作是有条件做好的。

(五)做好结构调整殊困难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最近几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很大,从纺织业的限产压锭,到煤炭企业关停并转,再到资源枯竭矿山的破产关闭。随着传统的过剩生产能力被淘汰,那些污染严重、长期亏损、资源枯竭的企业先后破产关闭,不仅一些在职职工在就业上遇到了暂时困难,而且一些退休人员因所在企业不复存在而失去了养老金来源。从目前享受低保待遇的构成看,68%属于在职职工、下岗职工、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失业人员。这表明,近期城市低保工作的重点已从过去以“三无人员”为主,转向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特殊生活困难的人员为主。目前有三类特殊困难人群需要享受低保待遇:一是中央直属困难企业的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二是城镇集体企业的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三是中西部区的贫困居民。

做好城市特殊困难人员的低保工作,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资金问题。按规定低保工作实行属地管理,但一些中央直属企业职工往往不能纳入当地低保范围。中西部地区财政困难,一些地方公务员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二是收入界定问题。各地在落实低保待遇时,常常为按“实际收入”还是“应得收入”进行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无论在职的、下岗的,还是离退休的、失业的,只要他们得到的实际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都应享受低保待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计发低保待遇应按应得收入计算,包括应得到的工资、基本生活费、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等。

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大调整的历史时期,一些城市居民在基本生活上遇到了暂时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是各级政府应尽职责。中央财政应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调剂金,对中央直属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和财政特别困难的地区进行补助。停产多年的城镇国有、集体企业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和离退人员,他们已经很难获得正常收入,应根据其实际收入确定是否享受低保待遇。

(六)按照统一的改革目标同步推进“保、医、药”三项改革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简称“保、医、药”)三项改革是统一的整体,单独推进其中某项改革,都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最近,国务院已经明确提出,要按照“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的统一目标,同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近期改革应以建立新型疾病风险机制和医疗卫生服务竞争机制为重点。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建立新型的疾病风险共担机制。其特征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投保金额比较低,能够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力,把医疗保险定位于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是正确的。但是,在界定基本医疗方面,目前存在着一些认识分歧。一种意见主张依据医疗费用的多少来界定,并据此设定了医疗保险统筹基本支付的封顶线,超过封顶的医疗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拒付。另一种意见主张按照病种而不是医疗费用的多少来界定,认为只要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病种,即使医疗费用比较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也应支付。因为如果根据医疗费用的多少来界定基本医疗,很可能造成保了不需要保的,需要保的却保不住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职工为了健康一般都舍得花钱,大多数家庭也有了一定的支付能力。在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改革过程中,职工最关心的主要是治疗象高血压、心脏病这样的慢性病以及癌症等大病所需的医疗费,单位或社会保险机构给报销多少。而规定超过封顶线(如当地职工年收入的4倍)的部分不予报销,影响了医疗保险对参保职工的吸引力,增大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阻力。

在贯彻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的同时,建议进一步研究按疾病模式确定基本医疗的界定。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克服过去,医疗费用全由公家报销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二是可以大幅度降低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三是可以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功能,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也可选个别城市,探索按病种确定支付医疗统筹基金的办法。

改革放开以来,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健康状况普遍改善。同时也应看到,医药卫生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一些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医药费用增长过快。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必须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体措施包括:

1、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要保障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权:职工可以在若干个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选择就医,建立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职工可以在医院购药,也可以持医生处方在若干个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药店购药,建立医院药房和社会药店之间的竞争机制。进一点的改革,将在逐步规范财政补助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把医院的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打破过去医疗机构对处方用药的垄断。

2、多种形式办医,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要按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罐,并制定不同的财税、价格政策,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医疗服务的不同需求。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服务体系,形成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更好地满足不同疾病对医疗服务的不同需求。

3、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进行医疗资源优化重组。要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调整和控制包括床位、人员、设备以及医疗机构在内的卫生资源存量和增量,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

4、推进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整顿药品流通秩序。要加大药品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规范药品供求双方的行为,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同时调整药品价格政策,降低“虚高”价格。

(七)补充保险应尽快走上发展轨道

近年来,我国在基本保险制度的改革方面有一些突破性进展,相比之下,补充保险层次的发展远远滞后。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统计,到1998年底,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职工不到全部职工的5%,积累基金仅64亿元。与基本养老保险已经覆盖近1.3亿职工和离退人员,累计滚存近700亿元基金相比,可以说,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中,至今仍然是国家强制型基本保险在唱独角戏。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更为缓慢。国务院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意见要求各试点城市明确基本医疗保障的封顶线,超出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要通过补充保险来解决。《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指出:为了不降低对一些特定行业职工现有的医疗消费水平,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作为过渡措施,允许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福利费不足列支的部分,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列入成本。实际上还很少有试点城市在发展补充医疗保险上取得成熟的经验。从全国看,补充医疗保险尚未起步。

在我国,国家虽早已明确要鼓励发展补充养老保险,但至今尚未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近期应考虑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如果用人单位的供款水平在工资总额5%以内的,允许其在成本中列支;职工的供款水平在本人工资收入5%以内的,可免交个人所得税。同补充养老保险相比,国家对补充医疗保险的政策支持是明确的,随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应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参加补充医疗保险。

(八)加强社会保障的综合协调和社会监督

社会保障工作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医疗保险涉及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失业、养老保险标准要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衔接,个人账户积累基金的营运管理和金融市场密切相关,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以及补充医疗保险需要商业保险业的配合,再有各项社会保障费用的管理与支出都离不开财政部门,等等。因此,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的改革还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国外的经验也说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往往需要高层次的跨部门协调。如美国,社会保障署负责日常事务,但根据法律规定,还由财政部、劳工部、卫生部、社会保障署负责人和国会推选的专家学者共13个组成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每4年对全国的社会保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对未来的改革提出建议,交国会研究。

篇5

1、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健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开始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相应地,企业的劳动保障也彻底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国企改革的持续推进,传统意义上的福利保障制度已逐步取消,真正层面上的社保体系尚未建立,国企保障同社保之间缺乏有效地衔接,进而出现了制度上的“盲点”。就当前形势看,国企社保工作仍有下列突出问题:社保的覆盖范围较狭隘,不同企业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社会化水平相对低下,社保基金有限,政策制度不一致、欠规范等。这样一来,为数不少的国企职工由于企业效益不景气而难以获得劳动保障,另外,因社保程度偏低而又难以在社会上取得一份社会性劳动保障。2、劳动关系的利益冲突增多利益摩擦集中出现在企业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由于企业盲目地追求市场利润,忽视职工劳动过程中的卫生安全保护,直接导致职工工资被克扣、医疗费及社保被拖欠、工作时间被肆意延长、工作环境欠佳等问题。3、劳动争议频发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频繁发生,牵涉到的劳动人员数量也持续上升,并且劳动争议的内容较为繁杂,争议调解的难度逐步增加。在劳动争议案件中,最大的争议内容表现在职工的劳动报酬、劳动合同的解除以及福利保险等,主要因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企业出现破产、兼并或股份制改革,致使劳动关系变得日趋复杂,引起职工的劳动合同被撤销;另外,合同终止后的经济补偿不到位,如福利、劳动报酬及一次性补偿额被拖欠,也会引发劳动关系矛盾。4、劳动立法相对滞后劳动关系的明确有赖于劳动立法,然而,我国的劳动领域立法虽日益发展,但从总体看,立法工作仍滞后,劳动法律体系的健全依然任重道远。另外,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劳动法尚未出台或落实,造成劳动关系的维持和调节处于无章可循的被动局面。

二、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改善策略分析

1、高度重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及社保问题国家通过出台《国企职工安置规定》等重要法规,保障和落实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缓解和避免下岗职工的极端情绪和行为。除此以外,为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设立失业保险、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针对下岗职工各不相同的情况,要强化对再就业服务机构的监管,加大对下岗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尽快废止旧经济体制下的“国企保障体系”,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可使新推行的社保体系用于保护下岗职工的切身利益,适应新社保体系的运行;另一方面更能减轻国企所面临的负担,将先前公费医疗、下岗报酬、福利住房、劳保、退休工资等企业开支的一部分转移到新社保体系中,缓解社保基金来源匮乏的局面。3、强化劳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落实力度毋庸置疑,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能起到科学调节劳动关系的作用。为此,立法机关要加大制定同劳动法相搭配的各项法律法规,特别要抓紧《劳动就业促进法》、《劳动关系法》等单行法的立法工作,同时,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发现违反劳动法律规定的不良行为,要坚决严肃惩处,以便于维护劳动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

篇6

    近年来,全省各地深入开展社会保障工作,初步建立了以“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进一步做好全省社会保障工作,现将2001年全省社会保障工作考核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各市,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继续巩固“两个确保”,维护社会稳定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关于确保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继续把“两个确保”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做到目标、政策、工作要求“三个不变”,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实、抓好,保证不留死角。继续实行“三三制”筹资原则,调整使用结构,认真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加快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步伐,确保今年80%以上市、县(市、区)完成并轨工作,失业保险基金全年收入达到9.5亿元、收缴率90%以上。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支付能力,继续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拓宽基金筹措渠道和途径,努力实现养老保险基金全年增收15.72亿元、收缴率达到95%以上、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的目标任务。

    二、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努力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争取在今年底前全省80%以上的统筹地区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到350万人。11个市本级统筹地区年内要全面启动,在制度创新、规范运作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在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出台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抓紧出台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健全企业离休人员医疗费用保障机制,完善改制企业有关人员的医疗保险政策。结合市县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整体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改革总体目标的实现。

篇7

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基础工作不断完善

1、建立了《社区劳动保障站工作职责》《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摸底工作,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花名册、信息表,及时掌握动态信息。

3、加强与企业退休人员的沟通联系,发放联系卡,及时为企业退休人员发放退休联系卡,几个月来,己发放了950张。

4、充分利用社区墙报、宣传栏、上门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和政策,促进劳动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体系,不断拓宽服务内容

1、按居住范围划片,将退休人员分成30个自我管理小组,并将社区工作人员划片挂包,每月汇报一次,同时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增减变动工作,每月及时上报各类报表。

2、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1)帮助辖区内下岗困难人员、残疾人员共计*户,*人申办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发放低保金*元。

(2)积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两保补贴*多人,实现再就业*人,并发放春风行动关怀卡*张为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共*人积极申报办理小额贷款,申报的资金达60万之多。

(3)按照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文件精神,6月1日至6月3日对居住在本社区范围内的企业退休职工进行资质年检,其中市属退休职工*人,县属企业退休职工*人,圆满地完成了退休人员年检工作。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退休人员和各种优抚对象的服务工作,实现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2、加强社区就业与再就业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和下岗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能力。

3、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工作。

篇8

关键词:民营企业 利益保障 建议

不同于国企改制更多对事不对人。今天民营企业的内部“改制”主要是在于企业经营管理伦理、机制和文化层面的改革,涉及到企业主的切身利益,这需要更精细的设计思路、更扎实的基础工作,更持续的努力投入。过去国企改制是解放生产力,今天民企“改制”则是发展生产力。民企“改制”对象本质上是企业自身素质、文化、基因中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部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过去民营企业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因此,民企“改制”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会比国企改制更艰难。但是“国”无远虑,必有近忧,民营企业如何与时俱进,“改制”发展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深思。

一、民营企业改革中利益保障工作应邀循的原则

1、职工利益第一位原则

改制过程中,要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公道合理、公平公正。改制方案应充分争求职工意见,通过广泛的宣传让职工理解民营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取得职工的支持。在民营企业的改制过程中注意信息的及时有效的传播,真正接受职工的监督。

2、立足发展的原则

立足发展原则,就是必须牢固树立只有改制企业发展了,才能保障改制职工的权益和实现民营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在改制过程中,选择企业的承接者,不仅要从企业的经济实力考虑,更主要的考虑企业的管理方式、发展策略,是否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发展前景。改制方案应以发展为主要决策因素。

3、合法规范的原则

合法规范原则,就是企业改制必须严格地依法办事、规范操作,改制结果受法律保护。改制方案设计的所有事项都要做到有法必依。处理改制职工的劳动关系要以《劳动法》为主要依据,改制企业组建新公司及公司管理运作要认真执行《公司法》,改制企业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要以法定的程序和形式予以确认。依照法律确保权利主体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时行政执法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遵守国家政策。

二、民营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利益平衡

1、了解不同层面职工对改制工作的要求

在民营企业改制过程中,不同的职工群体对改制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层面上的职工有着不同的心态,因此要注意了解和掌握职工的真实思想,掌握职工对改制工作的真实看法,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助力民营企业改革、改善职工生活状况提供精神支持。从职工自身利益着想,无论怎样的安置都难以弥补失去工作对他们的伤害,但是怎样从人性的角度将职工的损失降到最小,让职工的生活最大可能的保持稳定,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引起高度重视。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职工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和忧患意识,增强职工适应和认识环境变化的能力。所以企业改制前要切实针对企业改制的实际,及时调查和研究职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改制的宣传解释工作,从正面引导职工认清企业改制的形势,提高各层面职工对企业改制的支持和理解。

2、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要在做好不同层面上的职工的思想工作的同时,正视职工队伍中各个层面上非正式群体的客观现实和他们的影响力,着力做好非正式群体中重点人的工作,抓住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其内部成员之间易沟通、易交流、相互认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行为加以引导,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把企业的行为变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调动非正式群体在企业改制和社会稳定中的积极因素,使其在群众中发挥正式群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职工思想工作,做好职工的心态调整,保证为改制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更利于职工尽快调整身份,找到新的生活方式。

三、保障方案的设定和实现

1、要使参加民营企业整体改制的职工得到更多的实惠

在方案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职工的利益。一方面大力组织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增强职工的生存技能。另一方面在政策上为职工的再就业提供支持,比如,在下岗职工的免税,政府提供无息贷款等方面。只有职工生存能力增强了,他们拥有了充分的再就业机会,才能真正做到职工自主选择,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高高兴兴地实施资产和身份的双置换。

2、为有偿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解除后顾之忧

职工与企业有偿解除劳动合同后,成为了社会上的无业者,其自身的一切都将由自己负担。他们之所以经常借口找企业“闹事”,主要是这个群体的管理尚没有明确的规定,他们有着难以想象的后顾之忧,特别是社会保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就应该主地与地方政府联系,帮助他们落实有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的接续和管理问题,从而,稳定他们不平衡的情绪、化解他们对企业的误解,保持企业内部稳定的环境。

3、注重对离退休职工管理连续性和稳定性

离退休职工群体对企业有深厚的感情,在当年的各个时期都为企业发展做出过贡献。他们离开岗位后,最大的愿望是期望自己曾经为之奋斗过的企业发展壮大,能够使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看着他们奋斗一生的企业分解了、转换了门面,他们会很失落。过去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专门有部门有专人负责,现在推向了社会,将会怎样。他们更是不能安心。随着民营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对他们社会保障任务由企业负责管理转向由社会负责管理。这是企业自身所不能左右的。首先在民营企业改制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证离退休群体的管理的连续性。不能让离退休职工感到无家可归。要将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做的更细,首先应保证其活动经费的尽快落实。组织社区工作者做好组织和服务工作,让这些老同志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靠。保证这个群体的稳定。

4、在医疗养老保险政策上适当倾斜

有偿解除劳动合同职工大部分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然而,在医疗养老保险政策上并没有对这部分人群给予。人们总是容易将这部分人混同于下岗职工,其实他们并不享有一些下岗职工拥有的待遇,例如,下岗职工的医疗养老保险有再就业中心代为缴纳,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待遇。退休职工免交医疗保险费用,享受社会统筹。对于有偿解除劳动合同职工,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再就业机会,再就业的工资水平也非常低,他们只能从有限的补偿费中提出钱来交保险。这部分人的生活非常艰难,是政策应该给予倾斜的对象。为了改善企业改革的外部环境,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生活水平,在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应该在医疗养老保险的政策制订及落实方面,更多的考虑那些弱势群体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陈以鸣,对民营企业改革中职工心态分析及应采取的对策[J],攀钢党校学报,2011-1-32

篇9

一、全力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移交工作,今年接收离退休人员共人,其中市级人,县级人,转出退休人员人,现共有离退休人员人,其中市级人,县级人。同时开展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为全镇余名离退休人员全部办理了养老金资格证,办证率和发证率均为,并做好养老金年度审核工作。离退休人员社会管理服务信息登记表的调查核实登记率为。我们做到每接收一名退休人员,就填写一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信息登记表,发放一张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并对离退休人员进行上门调查核实与离退休人员见面,并且将信息登记表输入电脑。同时,做好了离退休人员死亡申报工作完成率和统计报表工作。去年我镇离退休人员死亡共人,已全部办理了丧葬申报。

进一步完善离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制度。年初,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根据各退休人员居住地址和人员数量,分为个自管小组,并选举了名自管员。制订自管员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了自管员的作用。同时我镇还切实关心退休人员的生活,着力提高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精心组织退休人员参加活动。投资万余元建立退休人员活动中心个,添置桌椅、麻将、扑克、象棋等活动器材,购买书籍余册,并成立了退休人员活动委员会,制订了活动规章制度。今年共组织活动余次,参加人员约余人,极大的丰富了退休人员的生活。在我镇退休人员活动中心,每天都有退休人员在打门球、跳舞、打扑克、打麻将等活动,极大的丰富了退休人员的生活,老人们各有所乐。

二、着力加强劳动就业工作

今年以来,我镇根据与县就业局年初签订的责任状,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切实做好劳动保障基础数据工作,通过调查摸底,并逐项分类,登记造册,掌握了全镇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准确掌握全镇再就业情况。截止年月底我镇共有下岗职工余人,失业人员人。同时,我们加强宣传和引导,在县就业局和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帮助和引导下,新成立了家职业介绍所,为求职人员提供更多的用工信息,促进了全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发展。月份,市劳动就业局在我镇进行现场招聘,录取名下岗女职工赴某省大拇指母婴公司务工。今年以来,我镇共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就业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人,安排困难群体就业人数人,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免费职业培训人,免费职业介绍人。还认真落实再就业政策,为名下岗工人提供了小额贷款证明。

三、切实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

篇10

关键词:西部; 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

一、完善西部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是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是国家调整在社会保障中发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手段,目的在于维持公民基本的生活水平,从而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得以可持续。

西部平稳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完善的、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并要为这个体系建立一个面向全局性的、社会性的保障基金。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真正做到增强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社会融合和社会稳定。迄今为止,西部已基本建立了“三条保障线”制度,保证了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加强了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但是还必须看到,完善西部社会保障体系,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运行与管理尚不规范,产生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非常单一,资金缺口较大。西部省市区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支付庞大、沉重的社会保障,已是力不从心。如,2002年,青海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亿元,但2000年,该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社会福利补助就已高达21亿元,此三项已超过当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5]四川省180个县(市区)中,就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36个,财政赤字县87个。2002年,全省低保资金年资金缺口高达11.3亿元,[6]自己根本无法解决。一些省市区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不仅对部分离退休人员没有能力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而且还存在一些历史欠账,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如2002年,新疆全年征缴总收入32.04亿元,全年养老金总支出34.91亿元,当年收支差为2.87亿元,减去当年收回的补缴金额1.41亿元,实差为1.46亿元。[7]

企业不按规定以全部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为企业缴费工资基数。目前许多企业一方面少报、瞒报、漏报缴费工资基数,尽量少缴养老保险费。虽然社会保障部门不断加大清欠力度,但往往是边清边欠,前清后欠,难以杜绝。如1998年,青海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仅为51%,比全国平均水平82.69%[8]低31.69个百分点。而截止到2001年底,新疆历年欠缴25513万元,2002年收回补缴欠费14056万元,年度清欠目标任务也仅完成60%,年内完成到55.1%.2002年底新疆累计欠缴养老保险费17231万元,低于2001年累计欠费,但历年欠费中有几年前就破产的一些企业所欠近的4000万元已很难收回。[9]

企业对社保缺乏积极性,工作上不能积极配合。按照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当覆盖城镇所有企业及其职工。然而,新制度实行以来,尽管社保部门为扩大覆盖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仍不愿意参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三三制”的筹资办法难以完全落实,有些下岗职工没有足额领到基本生活费,还有一些下岗职工由于企业停产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群体上访和妨碍公共秩序等事件时有发生。据调查,80%以上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不按规定给就业者缴纳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致使大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不愿到中小型民营企业工作。且就业转失业的动态性增强,使得已就业人员波动很大,难以安心就业,劳资、社保关系极不稳定。[10]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建帐率比较低。如,2002年,此项工作搞得比较好的新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建账1098771人,在职职工个人帐户建账率也仅为85.2%.[11]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和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改革和发展创造社会稳定的条件。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水平还比较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西部社会保障工作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急需进行改革。根据当前两种经济体制转换过程的实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应当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基本方针,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转变;由“福利包揽”向“基本保障”转变;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转变;由“政策调整”向“法律规范”转变。但目前西部大部分省(市区)都还做不到这一点。主要是:

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广。如,2002年,青海省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分别为32.2万人、39.2万人、51.11万人,只分别占青海当年末职工总数的11.05%、13.45%、17.55%.[12]同年,新疆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分别为131.29万人、115.5万人、148.1万人,只分别占当年末职工总数的54.19%、47.68%、61.13%.[1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分别为53.88万人、66.95万人、87.57万人,只分别占当年末职工总数的56.41%、70.10%、91.69%.[14]

西部各省市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执行的情况都比较差。到2002年,新疆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只有乌鲁木齐和哈密两个城市,其中,乌鲁木齐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56199人,只占企业退休总人数的49.8%.[15]国有企业执行得还相对好一些,其他所有制企业,特别是民营和“三资”企业执行得都比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