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恩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感恩教育内容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方法途径

感恩是做人必备的基本道德,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一定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工作一定会和谐顺利,家庭一定会和睦幸福,事业一定会红火成功。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掌握实用技能劳动者为教育目标,感恩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养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述

感恩就是指当自然、社会或他人施给自己恩惠时,自己在心理上、情感上产生认可并设法报答。感恩是人类社会公认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条基本的道德准则。人人都要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知道感恩的人就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人格健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感恩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营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它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和健全的人格,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领会老师的教诲之恩,珍惜同事的关心之情,感激社会的关爱之情。

二、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

1.感恩父母意识淡薄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独生子女,家庭一般是“421”结构,他们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在家庭是众星捧月、养尊处优,长此以往,逐渐养成唯我独尊、骄横任性、随心所欲、浮躁自私等不良习惯,不会体谅父母的辛劳和苦心,也不会珍惜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对父母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满不在乎。

2.感恩内涵认识肤浅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对感恩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比较狭隘。有的认为感恩只是感恩父母、报答别人。感恩父母就是因为父母不仅给了生命,还给了无微不至的关爱。报答别人就是因为别人给予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提供了一些帮助,解决了一些困难。总之是认识肤浅,没有把感恩提高到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和感恩这个时代的高度,要认识到是伟大国家给我们创造平安幸福的生活和机遇,学生要以真才实学和优秀业绩来回报国家与社会。

3.感恩方式选择偏差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涉世不深,人生阅历肤浅,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对感恩方式的选择还难以把握,如认为只要给父母买吃喝用等物质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感恩,其实子女在校遵守校纪校规、努力学习知识技能,为社会多作贡献,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也是孝敬。部分大学生缺失感恩意识,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高校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1.高职院校没有实用的感恩教育方式

高职院校偏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对学生感恩教育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进行系统的组织管理,也没有实用有效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缺乏感恩教育课程,感恩教育也只是举办事迹报告会、爱国主义讲座等形式,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还是比较老套,难以引起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共鸣,收效甚微。高职院校没有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高校校园内的点点滴滴都要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传播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正能量。

2.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高职院校对感恩教育普遍认为是思想政治部门的职责要求,其他部门没有把感恩教育融入各部门各专业的工作中,没有在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中认真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没有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影响力,学校只“教书”不“育人”,教师只“授业”不“传道”,学校只教学生学习职业技能,不教学生做好人做好事,在很多场合忽视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教育行政、一线教师和后勤保障没有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

三、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父母养育之恩

“百善孝当先”,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父母不仅给予子女生命,还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子女就应该“敬老”“事亲”,回报父母。

(二)教师教育之恩

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叩开知识大门,带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老师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付出了辛勤劳动,学生要感谢老师、回报老师,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三)他人帮助之恩

感恩他人,就是要感恩一切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同学朋友们的真切关爱和鼎力相助,感谢接受到的他人给予的恩惠、礼物、忠告或帮忙。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同学朋友友好相处,不遗余力回报他人。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专业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无可厚非。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自私自利、情感冷漠,是缺乏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表现。感恩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实际上是相融相通的,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感恩教育的核心是“德”。高职院校应该把感恩教育与文化专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把感恩教育贯穿于文化专业技能的教育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用文化知识来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做好人的知识和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修养。

(二)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职院校要注重课程设置,育“德”课程与育“智”课程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感恩教育,特别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中国历史、思想政治课程等人文课程教学中,要用朴实的个案、经典的故事来教育大学生,把感恩教育延展到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融教育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感受到知恩图报、有恩必报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养“德高业精”“德能双馨”的教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先正己、后育人,言传身教,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平等沟通与交流,把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认同你、佩服你、敬重你,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体会到感恩的力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

(三)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的晴雨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具有导向、激励、辐射、熏陶的教育功能。高职院校要把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统一起来,大力繁荣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墙报等阵地,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注重挖掘校内外典型人物事迹,宣传感恩先进人物,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让大学生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获得良好的感恩熏陶,让学生养成“知恩报德”“感恩图报”的感恩意识。

(四)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感恩教育不能坐而论道,高职院校要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感恩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回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时机安排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做义工、献爱心,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大爱无垠、爱心无价。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利用自己所学专长,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为当地群众服务,让学生在服务中实现青春的价值,感悟到感恩的责任,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新时期赋予高职院校的德育任务,高职院校要发挥感恩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感恩教育经验,创新感恩教育理念,把感恩教育融入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长期化、制度化,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高职院校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在全社会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让社会更和谐,教育更有效。

作者:珠兰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感恩教育 中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感恩”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 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教育的内涵

1、感恩教育的内涵。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对初中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的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1、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的犯罪。

2、承担责任。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三、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感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同时,进行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第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第二,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第三,要践行于生活实践。感恩教育的生活实践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

篇3

关键词: 感恩 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诠释

1.感恩教育的内涵。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还有的学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受教育者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对他人、社会、自然和祖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2.感恩教育的内容。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自然。

二、感恩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我们就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面分析感恩教育的实施:

1.培养学生知恩、识恩的意识。感恩来自心灵,也就是感恩意识。我国传统经典著作中,有关感恩准则的记载比比皆是,“它既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根源意识,又表征着人类源于动物而又超越动物性的关系和情感”。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2.从实践层面,以活动为载体渗透感恩教育。“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1)在朗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再如《春》,要反复朗读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语段,直至成诵,体会春天的美丽,愉悦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再者,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美文。

(2)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地挖掘课文中的感恩教育内容外,我们也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感恩内容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作文教学来体现,做到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并在周记和日记中回顾和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发现身边事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在口语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通过口语教学,可以在同一时空结构的整体氛围和环境条件中,听说双方进行直面的交流,传递彼此的情感和想法。

①故事会形式。教师组织学生收集“感恩”的故事,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在班级中宣扬“感恩”,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感知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陌生人的关爱,由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舍弃以自我为中心,试着从他人的角度看待生活的艰辛,体味人生冷暖,感受浓浓的亲情。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把内心的感恩之情投入实际行动之中。

②演讲形式。比如举行《感谢您,老师》、《我爱你中国》演讲比赛,通过这种形式,使听者和说者同样感受到对老师、祖国的热爱感恩之情。

三、结语

感恩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正如雷锋同志所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感恩教育不仅要外律,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内化到学生的心目中,使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语文教学要落实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体验,实现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地实施感恩教育,并积极引导学生实践,使感恩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陶志琼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2004,(1),1。

[2]陈治国 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孔子研究,2005,(6)。

篇4

一、目的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南山、爱学校的热情。

二、实施方法与组织措施

(一)层层动员,广泛宣传

1、开好三个“会”。

(1)学校召开各二级学院分管领导和行政秘书“感恩教育”部署会,传达教育计划,部署实施方案;

(2)学校、二级学院分别召开学生会、社团负责人会议,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同时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和反映,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班主任及时召开各班级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对班级如何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营造一个“氛围”。

(1)学校将向全体师生发出“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人间”的倡议书;

(2)宣传部要利用宣传橱窗、学生处利用网页和广播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3)各二级学院制作一期有关感恩教育专题内容的宣传栏;

(4)各班级创办一期有关感恩教育内容的专题黑板报;

(5)各单位组织制作一定数量的宣传条幅,开展有关诸如签名等形式的宣传活动;

通过上述活动,积极营造感恩教育的舆论氛围,推动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深入教育,积极引导

为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南山、爱学校的热情。

1、师德师风教育。人事处将组织对全院教职员工进行感恩社会、感恩集团、感恩学校、感恩生活、感恩同事和师德师风系列教育,通过教育,强化老师的育人意思,充分发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用严格的教诲、科学的管理、周到的服务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达到以智育人、以行导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

2、学生课堂教育。基础部德育教研室要拟定和实施感恩教育计划,从理论的角度讲清感恩的内涵、意义和感恩的方式方法,使同学们懂得为什么感恩和如何感恩,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下学期,德育教研室要开设以感恩为主题的公共选修课,并计入学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感恩主题教育中的主导和主渠道作用,广大教师要结合各自特点,有机渗透感恩教育,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3、社会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把感恩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一是请校外有关领导和人士来校讲课;二是请有关学生家长来校作报告;三是在条件具备时,邀请“感动中国”中的典型人物来校作报告;四是举办有关感恩内容的座谈会。(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1、开展一次征文活动。四月上旬在全院师生中开展征文活动,广大师生可以结合自己对感恩具体内容的理

3、社会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把感恩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一是请校外有关领导和人士来校讲课;二是请有关学生家长来校作报告;三是在条件具备时,邀请“感动中国”中的典型人物来校作报告;四是举办有关感恩内容的座谈会。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1、开展一次征文活动。四月上旬在全院师生中开展征文活动,广大师生可以结合自己对感恩具体内容的理解,紧密围绕身边事,畅谈如何感恩。学生处、人事处将组织优秀征文评选展示,并对优胜者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2、举办演讲比赛。四月中旬学生处将组织一次以“感恩父母、奋力成材”为主题内容的大学生演讲活动,活动自下而上的展开,学生处将组织总决赛,并对优胜者实施奖励;人事处将组织一次教师感恩教育演讲比赛。

3、举办一次歌咏比赛。要求广大师生在本学期内要学唱《感恩的心》、《母亲》、《父亲》、《美丽南山》、《说句心里话》、《常回家看看》等“感恩教育”歌曲,学生处将在五月下旬组织各二级学院进行感恩歌曲大合唱比赛活动,对优胜单位给予奖励。

4、观看具有感恩内容的影片。从四月份开始,将陆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感恩内容的教育影片,要求学生写观后感。

5、四月下旬举办一次“感动瞬间”书法、绘画和摄影展。让师生用书法、绘画、摄影等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

6、开展“感恩父母,从点滴做起”活动。在师生中开展写一封家信、打一个电话、为父母送生日礼物、假期帮父母做家务等活动,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师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7、开展“感恩老师,奉献真情”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给老师写一封信、汇报一次思想、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写一首诗等小型活动,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同时,要求各班级开展争创“尊师重教”示范班活动,学生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点头问好,标准语是“老师早”、“老师好”,自觉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习惯,学会做人做事。

8、开展“感恩同学同事、牵手互助”活动。为同学同事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营造同学同事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增进同学同事之间的友谊。

9、开展“感恩社会,关爱环境”公益活动。以“学雷锋树新风,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四月份开展“学雷锋月”系列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倡导为社会、为南山、为学校做好事,利用植树节,倡导组织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人人争做公益活动自愿者。

10、开展“理解与尊重”为主题的角色互换活动。通过角色互换,使学生与老师、楼长、卫生工、门卫等员工之间做到相互理解和尊重,相互关爱和支持,建立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

11、开展“勤俭节约,感恩于行”活动。倡导“珍惜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组织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算账课”,算大学4年每个学生要花家里多少钱,算他们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家庭和社会,将算账得出的结果和心得写信告诉自己的父母。

12、六月份举办一场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晚会。邀请老年公寓老人、幼儿园小朋友和有关社会人员参加。

三、几点要求

(一)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的整体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单位的感恩教育活动实施计划,认真抓好落实。

(二)各单位要召开动员会,广泛发动,深入教育,全员参与,积极营造活动氛围。

(三)各级学生会、社团组织要积极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

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逐渐淡忘并且受到一定冲击。人们的感恩意识严重缺失,在愉悦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的同时,也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却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唯“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由此可见,懂得和学会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开展感恩教育是幼儿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感恩教育是提高幼儿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活动内容。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二、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恰当合理地利用教材中的感恩内容,通过精心设计、整合,把感恩教育渗透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把感恩的精髓点滴溶入幼儿的生活实际,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例如,通过《父与子》《我长大了》等内容让幼儿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通过《彩云与风儿》《叮叮当》等内容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这些都是感恩教育的鲜活素材,教师在活动时可带领学生,感受人世真情,体会博怀,从而感父母之恩。还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入意境,体会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和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教育幼儿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感自然之恩,感祖国之恩,引导学生感师长之恩,感社会之恩。

2.在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幼儿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1)利用活动布置感恩教育的作业。《我长大了》活动结束后,我布置了“感恩父母,为父母做一件小事”的课外作业,并要求给小朋友讲述当时父母的表情、反应和自己的感想。于是,有的幼儿为父母做简单的家务,扫扫地,洗洗碗;有的为父母抹饭桌;有的为父母洗脚……他们的父母很惊讶,也很激动,幼儿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实现了自我的感恩行动。

(2)利用节日举行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如母亲节、父亲节、父母生日的时候,教学生感恩父母,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向父母打一次电话,送去一声问候;给父母捶背、握手、洗脚;给父母说句“感恩”的话,让幼儿体悟慷慨无私的爱和爱中隐藏的辛酸。教师节时向自己的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国庆节时感恩革命先辈,感恩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长大了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等等。

(3)利用活动进行感恩教育。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组织学生看一部感恩影片,唱一首感恩歌曲,出一期感恩教育专题小报,并进行评比。组织幼儿每人画一幅“亲情”画,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举行《感谢您,老师》说话比赛,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开展以“小朋友如手足”为主题的活动比赛,体会幼儿间的爱心相助。

3.通过家长协助进行感恩教育

幼儿感恩教育仅仅依靠幼儿园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家和家人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却极少教孩子感恩。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俊遮百丑,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大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殊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孩子就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也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因此,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告知家长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使他们了解感恩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及教育的过程,让他们支持、参与这项工作,给孩子做好榜样,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

篇6

[关键词] 高校 感恩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大学生感恩意识越来越淡薄,如何加强高校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报恩情感,日益被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所关注。从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来看,许多高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当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不良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身心负面影响的加剧,加之我国高校感恩教育的起步很晚,高校感恩教育的薄弱状况仍十分突出,普遍存在诸多问题。

一、大学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心并指导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必然要求。 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可以说,感恩之心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也是实现家庭和社会和谐的根基,因此,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助力。在当今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高校的教育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提高的现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即便开展了一些感恩教育,也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行动上的弱化而未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说,感恩教育观念的落后是当前我国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一个首要问题,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高校既不能给予感恩教育以应有的重视,同时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提出的新要求,也难以科学开展感恩教育,不利于发挥其在促进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二)感恩教育目标不明确,内容匮乏

高校感恩教育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着感恩教育过程中的多个环节由于我国高校德育目标原本就比较抽象笼统、模糊,又加上因忽视感恩教育而对其缺乏相应的研究,使得感恩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确,表述含糊,对感恩教育的内涵、任务、方法和途径等很少作出明确的界定说明,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感恩教育正常有效的开展,感恩教育目标的模糊直接导致了高校感恩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健全,一方面是没有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只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些渗透;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与感恩教育存在差异,相关课程设置也不符合感恩教育的实际,或者有些学校通过邀请德育专家知名学者就相关问题作报告,虽然效果不错,但受限于时空,内容十分有限,也缺乏系统性,未能弥补感恩教育存在的不足。

(三)感恩教育手段和方式陈旧

由于受到高校传统教育方式尤其是德育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的高校感恩教育依然沿袭了说教为主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主要是教师灌输和讲解,对学生的参与和交流重视不够,忽视对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培养和调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是去了解学生,倾听他们的想法,而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教导的姿态开展教育,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时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目前高校开展的一些感恩教育多数是流于形式,在没有给学生讲清感恩的内涵的情况下,开展一些活动,形式大于内涵,收效不好,而且,即便是开展这些活动,也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只是在心血来潮或在社会较为关注的时候开展一两次,吸引一下社会的眼球,之后也不进行后续的评估总结,缺乏长远性。此外,当前高校感恩教育还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教育途径狭窄,文化氛围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大学生良好感恩意识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对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相当不利的。

二、改进高校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转变感恩教育观念,加强感恩教育研究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感恩心缺失的危害性,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做好这一工作,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简单感恩知识的过程,它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它是对学生包括道德、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同时,感恩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活动,还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高校感恩教育的开展要注重感恩教育的科学研究,探索感恩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为感恩教育有序 科学的开展创造条件,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对感恩教育有兴趣,参与感恩教育实践的老师或管理者,也可以邀请社会上的相关学者参与课题研究,一方面,根据心理学的规律,探究感恩教育的规律,尤其是如何更好地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指导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对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关于道德伦理,感恩报恩的精髓进行研究总结,总结我国古代感恩教育的成功经验,分析当下感恩教育的新形势,筛选传统文化中可以用来指导当今感恩教育的有益遗产,从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此外,感恩教育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一校之内,要积极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 邀请作报告等形式借鉴这一领域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努力探讨和完善符合高校实际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

(二)完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充实内容

首先要完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组织专家学者编著教材,制定教学目标、计划,即便在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的情况下,也应该进一步丰富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有关内容,其次,要充实感恩教育内容,高校感恩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感恩知识传授等个别方面的内容,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活动,如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要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必须依赖社会而存在,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付出,而每个人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自身,他人和社会的需求才算是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感恩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培养广阔胸怀,使他们能更多地包容他人,学会悦纳他人,对于别人的恩惠做到知恩感恩;感恩教育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责任感,从而培养起自强自立、服务社会的意识,而且,只有具有了责任感才能在形成感恩意识之后做出感恩行动,如果只满足于知恩感恩而不报恩,那无疑是低水平的感恩,也是感恩教育的失败。

(三)寻求感恩教育创新方式,提升教育效果

首先,感恩教育要切合大学生的实际 高校要选择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实际行动影响他们的行为 教育过程其实更多的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他们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感恩教育是对个人情感心理的改造,更应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高校的感恩教育要把抽象的知识和说教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从实践中培养感恩意识,在实践中将意识转化为行动,最终培养起自己的感恩品质,例如,可以在教师节向老师表达感恩;在家时帮助父母做家务,体验父母的辛劳;可以去社区敬老院等机构帮助老人,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回报社会的乐趣,体验社会给予自己的帮助,尤其是为自己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更进一步升华自己的感恩情怀,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其次,感恩教育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些榜样既可以是历史上的伟人,也可以是父母和老师,还可以是自己身边的同学 尤其是当前大学生当中涌现出来的一些先进典型更是感恩教育的最佳材料,由于这些榜样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广大大学生在经历和心理上有相似之处,因此更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教育的效果也会更好。

(四)创造感恩教育环境,创设校园感恩文化

构建感恩文化就是要培育大学生感恩教育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文化的感染作用提升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校园文化对学校一切工作的开展,对于师生的处事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学生要有较长时间生活在校园中,因此,一个良好的充满感恩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感恩文化的构建应该重视吸收我国传统感恩文化的精华,高校感恩教育应该重视整理民族文化中的感恩文化成分,继承好发扬好这些宝贵财富,从而为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其次,要充分发挥舆论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如广播,报纸,标语,海报,宣传栏等,大力宣传社会上尤其是身边发生的感人事迹和人物,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使感恩思想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张晓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08.

[2]叶望新;大学生感恩教育浅议[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3]张天民;感恩教育――当代青年学生的必修课[J]. 成人教育 2010.04.

篇7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向国家和社会提供各种高技术人才的教学任务。而高职学生的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长治久安。现如今,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一直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很多的学生在学校不比成绩、不比技能,而是去比谁穿了一件名牌衣服、谁背了一个名牌包包。还有很多的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家长、学校、社会的付出显得很漠然,认为自己现在享受的一切都是自己理所当然应得的。这些都与高职学生缺乏感恩教育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这里所指的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具体指的是将学生的感恩教育与社会、家庭进行紧密的结合,并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逐步树立起感恩的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善于用感恩之心去看待万事万物,并意识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应该予以高度的珍惜。

2高职学生缺乏感恩品质的原因分析

2.1家庭教育中缺失相应的感恩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是每个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的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一生的成长。而目前,很多的家庭的感恩教育是完全缺失的。很多学生从小根本不知道感恩为何物,也不知道感恩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促进之处。同时,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感恩教育过于的狭隘,其往往喜欢教育孩子只要对自己进行感恩,记住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即可。这种狭隘的感恩教育也是造成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一个重要方面。

2.2学校教育中缺失相应的感恩教育的内容:

学校是一个孩子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显然是不言而喻的。而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很是缺乏。第一,目前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每年面临着严重的毕业生就业指标的压力,因此其将自己工作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就业上。这不能说是一件坏事,但是这种过于功利性的教育往往让感恩教育空间受到无限的挤压。第二,很多的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的素质有限,其不能对学生进行示范性的影响。长期以往,学生完全不能在教师的身上收获到丁点关于感恩教育的正确理念和正确做法。

3新时代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在目前的教育理念中融入感恩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新时代下,要想提升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基本前提。首先,高职院校开展感恩教育要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任何一套的生搬硬套都是无效的教育模式。因此,学校应该将感恩教育与日常的教育内容进行一个有效的结合和渗透,以保证感恩教育的有效性的同时也保证教育的可操作性。其次,学校还应该树立正确、紧跟时代的现代教育观念。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并不仅仅应该是提升学生的就业率,而是应该就学生全方位的素质进行综合的培养。通过这种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学生的感恩意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进而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2将日常课程与感恩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主要课程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感恩教育内容是提升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新赋予思想品德课程新的生机。同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加以的扩充,让教育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情怀。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全面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将感恩教育的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其中情景体验法就是其中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在感恩教育中,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设置一些特殊的情境,让这些具有反差性的情境冲击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感恩的意义和感恩的重要性所在。此外,社会实践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性教育方法。因为离开了实践的教学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于感恩教育也同样如此。为了教学学生感恩,可以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的社区做起,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社会中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爱心小事。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这对于其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

3.3营造适合感恩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契机:

要想让学校的感恩教育的效果变得良好,和谐的感恩环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高职院校应该对校园的环境进行全面的优化,以助力感恩教育的效果。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两种。良好的物质环境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身心愉悦。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在学生中开展覆盖广泛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或者是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举办演讲比赛或者是辩论比赛等方式让感恩的种子深植于每个学生的心底,这些种子会在合适的时机下生根发芽,慢慢成长,并影响学生将来的一生的发展。

4结束语

篇8

在当今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环境、自然环境综合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全世界都在关注发展与创新。感恩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资助育人工作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更是对大学生追寻生活的意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外在现象,分析其内在原因,寻找切实可行的策略,希望能对资助育人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感恩意识;感恩缺失;感恩策略

世界是个复杂的矛盾体,任何人生存在世上,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可以多重情况混杂,母爱感恩、友情感恩,甚至过路人也会有感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之情怀。由于这种情怀,生活在世上的每个人都不是只为自己而存在,这种恩情是人与人连接的纽带,从而支撑起整个社会。

近年来,高校中不断出现大学生自杀现象,根据不详记载,出现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有:恋爱、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经济变故等不同原因。而当今大学生尤其90后的小鲜肉,较之70、80后的大学生相比,生活条件优越了很多。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反而经不起乘风破浪的颠簸,这种现象已不足稀奇。而令我们反思的是: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否反映了在道德教育内容中是否缺乏感恩教育。感恩就是知恩、感激、报答,每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中,是否能让生长中的孩子意识到父母的知恩图报、仁义孝敬,得到他人的帮助后应充满感恩的思想和情怀。在当代资助育人工作中,感恩教育则是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感恩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以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教育内容,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呼唤人性的生命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这种感恩教育对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人性发展,增强社会的进步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把对父母感恩延伸借鉴到对社会的感恩,感染社会中的人,获得社会的个人的帮助,同时也延长了个人对生活的发展。每个人都弘扬艰苦朴素、勤俭治国的精神,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急功近利,这样的思想意识也是一种感恩,也便构成了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社会庞大的服务站中的一部分,在接受他人对我们的恩惠和帮助的同时,也能意识到对别人的施加同样的恩惠来提高人的社会价值,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越高,在社会上生存的意义也就越大,因此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正确的处理爱与意志的关系,可以帮助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促进感恩美德内化为个人的优良品德,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具备感恩心理的人,有宽容和善良的心,当受到他人的帮助时,享受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而感同身受,激发内心的感恩之情,而这也是塑造人性美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优良的生活价值观和世界观,道德很快就会落入低俗的圈套,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价值的感受也很难形成,促成当代大学生自杀事件也就频频出现。

此外,大学生虐待动物事件的频发也正说明了当代感恩教育的匮乏,从复旦大学研究生张亮同学用残忍的手段杀害30只小猫到清华大学高材生刘海洋用硫酸去伤害黑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对生命的漠然,对动物的残忍手段令人感到胆寒。因此,感恩教育需要持续下去,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片面的教育,需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去引导。让当代大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发现和探索感恩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让感恩教育发挥应有的效果,让大学生充分理解感恩,学会尊重、爱护自己和其他生命。大自然所给予的,他人所给予的,都需要发自内心去感恩,不只是表面上的礼仪和物质上的回馈。

根据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有9(2)7%的大学生认同目前大学生离不开对感恩的教育,但是怎么开展感恩教育是目前所面临的难题。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诸多教育学者对感恩教育有着不同的定义,其侧重方面也有不同。有的教育学者认为感恩教育是运用一定的手法和手段按照一定步骤进行有目的性的一种人文教育,让大学生从认识感恩到报恩两个环节。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教育应该切合实际,从生活中出发,逐步形成感恩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感,进一步使这种感恩的情感发展成实际行动,形成一种具有亲和态度的人格教育。结合教育学者对感恩教育的探索与讨论,本文认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实践出发,因为感恩存在于社会内部,是多层面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同层面。教育者应该结合实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大学生实施知恩、感恩到报恩的三大环节。

为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难题,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树立自己在他人、社会、自然生活中获得力量,继而成长和发展是在自我、物我、人我的关系中形成的。大学生自杀就是无视生命,更无法谈及感恩,感恩意识的缺失,使自己迷失了生命的价值。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尊重自己的生命,缺乏人生阅历,出现主管和片面的看待问题,误使自己陷入忧虑和苦闷的压力之下,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而选择自杀。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开发生命的潜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努力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从生活中获得美好的感受,促成自己生存发发展的动力。人的生命都有不同的价值,维持生命是人不可逃避的人性本能,而有些人则选择放弃这种本能,放弃生命的尊严,更放弃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无视父母的感恩之情。个人与社会、集体、国家的关系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大学生面临着全新的人生旅程缺乏感恩意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正确认识,我行我素。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学生本人与社会、国家,小至学校的恩情是断裂状态的,而恩情本是连接人与人直接感情的纽带,正是这种纽带支撑起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离不开家庭的生活环境的,在从小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最关心的也是自己的意图和利益,所以成长中的年轻人在社会上遇到坎坷,便忽视他人存在的意义而选择极端的办法做事。这本身不是错,而是缺少宽容之心。没有把在校学习作为生存的本质目标,也没有对社会给予我们进行一些回报的意识,没有让个人利益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利益就是一种缺乏宽容之心的表现。大学生在成长期对这种个人主义意识的环境影响下,淡化自己对集体的恩情,强烈的追求个人利益,利用保护、竞争的方法,随着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自然的发展,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当结合学校的客观实际,充分发挥出教育者的教育职责,不仅传授大学生基本的感恩知识,还应该帮助大学生提高对感恩的客观认知,培养大学生感恩的情怀和观念,训练一种感恩的意志,在不断地引导教育中,最终让大学生形成感恩的习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广泛的融入性,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只是片面的,只专注于某个层面上的感恩要求,放弃其他层面的道德需求,在大学生的感恩行为就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为了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理应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在感恩的教育内容上应该涉及到大学生的不同层面和阶段,把感恩的原则和要求都要涵盖进去。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起点也应该具有多端性,从整体来看,因为由于大学生活的复杂性,社会性,不同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生活领域对感恩的认知水平也是不同的,这就不能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都必须从解释感恩的基本概念和规范原则开始。从个体来看,每个大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生活经验和环境的不同,不同大学生的感恩认知水平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感恩的教育上应当切合实际,多个端面出发,找到适合不同类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式。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关键在于学校教育,我们不可能消极的等待未成熟的学生去改变社会的风气,只能通过创造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感恩精神在学生之间发酵。让学生在这种充满友爱、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培养自己乐观、积极、宽容的情感,热爱生活和学习,锻炼自己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成为理解人、尊重父母、热爱社会、学校、国家的准社会人。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使感恩教育跟符合生态环境、生命教育、优良传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在大学课堂中有必要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显性和隐形的灌输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意识,从而养成大学生对世界、对人生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去生活的正确理念,认识到祖国的博大情怀、父母的无私奉献,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有针对性的捕捉恩惠的细节,帮助学生挖掘感恩意识,让学生在情感和态度上发生积极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追求更高尚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叶宝娟,杨强,胡竹菁.感恩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02).

篇9

关键词:中职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一、中职生感恩意识现状

古语有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然而,当代中职生的感恩意识淡薄,认为人人为我是理所当然的,用不着对有恩于自己的人感激涕零。

部分学生认为,父母对我好是必须的;如果没有满足我的要求,那是他们的错。老师对我好,也是应该的,如果老师对我不好,我就不喜欢她。同学、朋友对我好,那也是应该的。需要他人帮助时,是朋友,如果同学犯了一点小错误则追根究底,耿耿于怀,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在人际交往中,只知道索取,不懂得给予。

二、中职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1)隔代教育“重监护,轻教育”。以我校为例,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较低,“重监护,轻教育”,完全没有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意识。有的甚至对孩子千依百顺,疼爱有加,以养成孩子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以致家长稍微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则大吵大闹,觉得天下人都亏欠了他。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缺乏榜样示范。一方面,对孩子的万般宠爱,把孩子含到嘴里都唯恐化了,对孩子的要求一呼百应。另一方面,物质条件的丰富,富裕的生活条件,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了,以致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完全没有感恩的意识。同时随着青壮年进城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多,外出务工时间长,与老人、孩子的相处时间过少,并且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内敛的中国人不会用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这时,家庭就缺乏了榜样示范的作用。

(二)学校方面

(1)活动的形式化。中职生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化,主要表现为:学校每年都在母亲节、感恩节前后以班会课的形式开展感恩教育的专题活动,但这种活动也只是在课堂上感染一下学生,课后,无法让学生进行实践。以致活动轰轰烈烈,但收效甚微。

(2)渗透教育过少。感恩教育不仅需要专题化教育,更需要与各个学科结合的渗透教育。由于理念上的缺乏,在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是不多见的。

(3)活动内容的单一化。仅仅以班会课作为宣传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内容过于单一,教育的痕迹过于明显,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三)社会方面

(1)宣传力度不足。一方面,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大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随着网络、电视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发达,网上的攀比、炫富层出不穷,盲目追求个性、“善无善报”等信息充斥网络,这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媒体大众对感恩专题的关注过少,社会公益宣传片也屈指可数,社会传递的正能量严重不足。

(2)宣传的内容、形式过于单一。社会对感恩专题的报道主要是通过“感动中国”、社会公益宣传片等形式,宣传的形式过于单一。

三、中职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家庭方面

(1)养育并重。隔代教育带来的“重监护,轻教育”的问题,可从加大社会对祖父母一辈的教育理念做起。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电视几乎“走”进了每个家庭,因此,媒体大众可把电视作为传播媒介普及感恩教育的理念。一方面,传承中国文化,系统地、深入浅出地普及感恩教育专题。另一方面,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去解读感恩的内涵,同时,也可以通过电视剧的形式来剖析感恩教育,以此来增强祖父母辈对感恩教育的重视。

(2)加大家庭教育培训力度,建立榜样示范。孩子感恩意识的缺失,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父母身上,必须加强对父母家庭教育理念的培训,使家长构建正确的教育理念,摒弃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理,在感恩教育上,父母也必须树立榜样示范作用。进城务工的家长可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以此激发孩子的感恩意识,引发孩子的感恩行动。

(二)学校方面

(1)活动情境生活化。学校的感恩教育缺乏生活化的情境,以致学生无法将所思所悟付诸于行动。因此,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的感恩意识落实到行动上。譬如,让学生在家里为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脚;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以表达其内心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让学生做一个星期的家长,体验做父母的不容易;让学生参与“护蛋行动”,以此体验养育的艰辛。力求让学生在行动中去感悟感恩。

(2)主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以班会课形式宣传感恩教育是主要的宣传形式,然而,在其他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在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等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是较为常见的,那么,如何在历史课、生物课、物理课中渗透感恩教育则需要教师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譬如,在描述科技发展史时,可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在讲生命的奥秘时,可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来之不易、母亲的艰辛,从而引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在讲力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想象父母托举重物时的艰辛,以此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社会方面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35-02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近代哲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中涉及到了感恩这一概念,这便成为感恩世俗研究的开始,其把“感恩”定义为“立即和直接促使我们去报答的情感”。在我国,对于感恩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蓼莪》,其表述为:“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解释为:“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而《牛津英汉字典》则解释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因此,我们可把感恩定义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和心理趋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规范。人只有心怀感恩意识,才会主动去报恩乃至施恩。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大学生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意识能力”的重要手段。确切地说,就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遵循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不忘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之于需要之人。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学校教育中人本生态的建立,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

1 感恩父母

“百善孝为先”,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他们热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起早摸黑,为子女受苦受累,只要能把子女培养成才,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工作、金钱甚至健康和生命,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永远给予我们关爱、宽容,为我们奉献和付出的人。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感恩父母的含辛茹苦的教育,感恩父母的鼓励和默默的支持,感恩父母无私的爱。大学生应当听从父母的教诲,体贴父母的辛苦,肯定父母的付出,并努力地回报父母之恩。

2 感恩师长

感恩师长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孔子曾说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意思是,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老师。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指导和教育,我们要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在当代社会,尊重老师更是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一种体现。感恩教师需要实际行动: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证明你在专心地听课,这便是感恩;下课后,在校园里看到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这也是感恩;在考场上,认真应试,仔细答题,诚信考试,这依然是对老师的感恩。这一切都是多年来老师对学生谆谆教诲的成果,我们只有心怀感恩之情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3 感恩社会

当今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我们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在和平年代快乐成长;感恩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我们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我们能全身心的学习;感谢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众多优惠政策,如国家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校大学生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评比办法、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甚至大学生在购买火车票时还可以享受半价优惠等。对于这些优惠和关爱,大学生应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

4 感恩自然

学习生活单调乏味而紧张,而这时候美丽的大自然就成为我们解除包袱、放松心情的最好选择。我们要感恩自然,是它让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是大自然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阳光雨露,让我们感受到了无尽的美好和舒畅。作为当今的大学生,要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自觉与一切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为保护地球母亲的“美丽”和“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

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教学中涉及到的感恩教育内容也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联系较少,知行脱节,甚至出现“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为之”的现象。因此,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中,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渗透和突出感恩教育。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是人的职责和使命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接受他人和社会的馈赠、支持与帮助等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定要学会感恩,及时回馈,常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其次,引导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从幸福感人手。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容易重交换,轻奉献,太看重回报而忽视感恩,一时的失衡会感到社会的不公,进而总感到社会和他人亏欠自己太多,背上了心理失衡的包袱。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视现实、摆脱阴影,使心灵产生一种平实感、慰藉感和幸福感。

2 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

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环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塑造、导向、熏陶、调适、激励以及控制等功能,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灵魂之所在。学校可以把感恩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去,达到“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公开评选“校园感恩模范”等活动,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报校刊、网站、开学典礼等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教育氛围,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能分辨是非曲直,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正确认知,养成感恩的良好品质。

3 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激发学生感恩情感

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和时代特点开展主题性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感恩教育中可以通过精选感恩故事、榜样,也可以利用利用特定的节日,在学生中开展感恩交流活动,比如每逢父亲节、母亲节,在学生中举办“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句话”送贺卡的活动,或要求学生打电话回家,给父母亲送上温馨的祝福,教育学生感恩要及时,不要总把机会留待将来;还可以针对目前社会反映的“大学高消费、大学致贫论”,引导大学生进行大学投资成本分析,计算出自己在校期间每分钟的花费,学生震惊的同时还引发了感想,切实明白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明白国家、社会、学校、父母为培养自己所倾注的心血。通过上述主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感恩的学习和思考氛围中激发出感恩的情感。

4 充分发掘自我教育潜力,提高感恩教育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感恩意识是通过自我教育才不断内化、不断提高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如果没有把自我作为客体去塑造和发展,那就很难发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发展。实现自身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增强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把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活动,实践于生活中,最终实现自身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