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增强 教学 针对性 减少 随意性
[相关术语]
1. 本文中的“多媒体文档”是指用WPS文字处理软件或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作的图文并茂,声色俱备的文档。
2. 本文中的“以点带面”是指基础较好的学生为机长,优先在老师示范教学的前提下,先上机操作合格后再帮助同机组员完成操作任务。
3. 本文中的“机长”是指在小学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较好及心理素质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反应较快,对本节相关操作掌握快,并领先完成操作任务的学生。
在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试点和逐步普及和深入的形势下,计算机应用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因此对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研究势在必行。由于生源主要来自于偏辟的山区农村及农村学校受当地经济条件和教学设备设施的限制,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与城市在各方面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艰巨性。能否认真探索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特点、措施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减少教育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关系到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成败。
首先要探讨的是山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现状和生源特点。
一、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参差不齐。
除了少数条件好点的中心完小外,多数乡村小学缺乏计算机设备设施条件,生源中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程度不一。就开有微机课的农村中心完小来说,专业师资缺乏,一些任课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规范培训,加之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统一标准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因之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缺乏系统的教学和连贯的训练。如笔者曾对本校刚入学的七年级四个班的新生所作的调查统计表:
从表中可知,会开机关机的人数约占12%,知道单击、右单击、双击、拖动和键位指法的人数为零。
二、山区农村初中经济条件有限,机少人多的矛盾突出。
我校位于金沙江畔山区,作为远程教育项目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和一间计算机网络教室,共30台学生机,班平均人数为78人,人机比例约为3:1。每课每人上机操作训练的平均时间为15分钟。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与远程教育开展的瓶颈,有待于经济条件许可时的改善。
三、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
多数山区农村学生家庭贫困,认识和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较少,不知道新时代的文盲将是不懂信息技术的人,缺乏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有的学生随便说话,不认真看老师的教学演示。
四、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新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容易出现畏难心理。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崭新的尖端科技学科,抽象的的专业术语不少;七年级新生缺乏一定的键鼠操作基础,有的不认真练习指法,习惯于用单手单指输入文字;有的拼音基础差,输入汉字困难;因此,学生在操作课中有不愿上机操作的现象,甚至有逃课现象。
五、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新生知识面狭小,心理素质较差,认知能力较弱,对计算机常见硬件软件常识知道的很少,而信息技术涉及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步骤又较为复杂。加之七年级信息课每周每班只有一课时,在一定时间内能按要求完成操作的人数很少。因此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六、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安全隐患相对较大。
众所周知,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新生距城市偏远,知识面狭小,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用电安全常识,有的乱摸乱移乱塞,有的频繁开机关机。再者,八年级学生在学生机上乱设密码、删除常用文件和软件,任意改动设置,有的乱动显示器调试按钮,以致造成个别显示器显示不正常,甚至随意拔出显示器电源插头或鼠标线插头,给七年级新生上机操作带来不便。另外,高层楼房的微机教室虽有利于通风散热和防盗,一旦发生拥挤对于防灾疏散也有不利的一面。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人身、设备、数据等方面埋下了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说明了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具有与城市不同的特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其次是探索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相应措施和教学方法,增强针对性。
针对上述有关分析,依据渗透德育的教学理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十七条“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之条款,笔者认为在山区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课教育中有必要渗透如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信息社会形势教育。
信息社会形势教育。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让学生理解什么叫信息,明白人类已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逐步走进社会各个领域和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学习目的明确了,对信息技术学科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人身安全教育。
人身安全教育。常提醒学生不要乱动乱摸电源电器和连接线等设备或乱塞东西,以防人身触电或短路引发火灾。常提醒学生上课时高层楼房微机教室的前后门不要关,同时培养和训练学生分两组分别进出高层楼房微机室前后门的习惯,为防震防灾紧急疏散打下必要的能力基础。
三、设备安全教育。
设备安全教育。常告诫学生不要乱动设备部件及相关电源线,不要频繁开机和关机,以免引起硬件故障,从而避免给自己家庭造成赔偿经济损失。
四、数据安全与公共道德教育。
数据安全与公共道德教育。常提醒学生使用正版软件,拒绝盗版,下载软件应先升级病毒库,后杀毒,再使用。不要随意删除系统文件和软件及他人文件,遵守公共道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公用学生机上学习密码设置后应自觉及时解除密码,也不要随意按动显示器调试按钮,以免给他人学习带来不便。
针对前面的现状分析,笔者在农村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初步探索与尝试。
一、扎实训练,以乐促学。
信息技术是操作运用的学科,基本操作技能是学习各种操作的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利用学生爱好娱乐的生活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狠抓鼠标用法、键位指法以及汉字输入法的训练。在教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自制多媒体课件示范讲解的前提下,利用“金山打字通”等软件训练和比赛鼠标操作,利用“金山打字”、“五笔打字员”等软件训练文字输入的准确率与效率,开展文字输入竞技评比活动。以乐助学,以乐促学,使学生从“厌学”向“好学”转变。“磨刀不误砍柴工”,键盘鼠标及输入法掌握了,各种操作就有基础依托了。
二、创设情景,分解操作。
托尔斯泰讲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较抽象的术语和复杂的操作,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落到实处;采用分解演示,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立体动感的优势,通过声色动感效果充分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用结合,及时反馈,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障碍,从而帮助学生从“要我学”过度到“我要学”,乃至“我会学”。
三、整合学科,切入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通读和研究教材内容及要求的基础上,联系生源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需要,找到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切入点,整合相关学科的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 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七年级上期学习“记事本”、“写字板”的基础上,根据下期教学内容要求,整合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诗歌学习生活实际和需要来教学WPS或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多媒体文档的制作,以训练学生搜索和插入图片,插入、移动和缩放艺术字,插入“自选图形”并添加和格式化文字,制作和插入配乐诗歌朗诵声音文件等一系列操作技能,同时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首先利用教师机“屏幕转播”功能转播教师制作的声、色、图俱备的漂亮多媒体文档,让学生在美感体验中产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其次,分解和示范制作步骤与渗入相关知识的讲解。然后,布置“仿作”、“修改”、“完善”与“创新”的任务,并利用教师机的“文件分发”功能将示范文档分发到学生机桌面,以便学生制作时提供参照、创新和评价的依据。再后,鼓励开展个人比赛、小组比赛、鼓励敢于挑战教师,以培养竞争意识和生存能力。通过多媒体文档作品的自评、互评、组评、班评,让制作者利用教师机屏幕转播功能或多媒体教室等平台,操作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作品,体现自己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自身价值,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切实培养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从而养成学习的自觉性、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以点带面,互助合作。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采用分机到人,分批操作,以点带面的方式缓解机少人多的矛盾。任务分工,按机号3人一机,1人操作,2人观看学习或从旁提示。“机长”领先,轮流操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课初由教师利用教师机屏幕转播功能示范讲解,课中学生操作,困惑处可分批站在教师机两旁,再次观看老师示范操作,然后回学生机练习掌握。以此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习惯。
五、理论引导,培养自学。
叶圣陶强调“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人类进入信息技术普及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迫切。必要的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机组成,二者不可偏废。依据新课标教学要求,认真通读并钻研教材内容,针对学生薄弱环节和教学需要,免费编写和印发关键性的理论常识要点及较复杂的操作步骤,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探索与教学实践,在完成学期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基本技能通过的情况统计如下表:
俗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社会在不断发展,事物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地探究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现状及生源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研究和开发教材,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和方法,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才能在艰巨性突出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取得一定教育教学效果,为山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远程教育开展普及,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院\新疆民族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所
[2]《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局编印.2004年6月
[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5]《教师的适应与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6]《组织教育活动》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篇2
关键词:初中教学信息技术理论课创新思考
经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摸索,我在网上也查了很多的资料,也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教学处理方法,我决定改变原有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彻底爱上这个“理论课”。
一、加强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效果
没有课堂纪律作保证,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角度来讲,他们热衷于到计算机室操作,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太愿意在教室里上理论课。所以,教师在教室里讲授计算机一些理论知识时,学生们往往对课堂理论性教学感到单调。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此时,如何加强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效果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首先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保证教学秩序。纪律管理,这是许多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所忽略的,或是有些教师只注意上课时学生是否安静,而很少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主动投入学习等,没有真正的重视课堂纪律管理。没有好的课堂纪律作保证,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不会很用心地去听。所以本人认为,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课学习态度,强调:上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上机,到电脑室上机不仅仅是打字,更不是玩游戏;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尝试着去探索,去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发现操作方法,运用理论知识归纳操作的共通性、规律性。
二、设置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
由于对电脑的好奇心,每周一到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冲往微机室,那劲头决不亚于中午放学“冲锋”到食堂的劲头,然后就自顾自的开起电脑玩,把老师的积极性都给打消了。在机房上理论课,学生面对计算机不能安定心思听课;而在教室上,理论课的内容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如何才能引起学生转变这个不喜欢上“理论课”的兴趣呢?如果就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一节课的时间就足够了,但对于初中生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如果照本宣科势必会影响以后的教学效果。既然这门叫信息技术,也就是要把我们所知道的信息整合,做成课件或视频,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的看吧。但是我们由于硬件设备的匮乏,微机室没有安装投影仪。于是我就在微机室做了一个局域网,网上下载了一个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这就在硬件上弥补上了。在教学处理上我也下足了一定的功夫,尽量采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导入,比如在上七年级《信息》时,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信息并且要会辨别信息,于是我采用一段情境进行导入:播放了一段少儿频道的《巧虎学做家务》这一影片,先问学生:你们从这个片断中学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帮妈妈洗菜、帮爸爸浇花……”。“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学生回答:“从动画、语言上等说了呀!”接下来我继续播放情景动画,“哎哟,好痛!”“这是什么?”有些学生反应过来:“是巧虎吃坏了东西!”“那你怎么知道是吃坏了东西呢?“这还不简单吗?它刚于说好痛!”“噢,原来你们是听到了巧虎喊痛的声音啊!那你们现在总结一下,刚才我们看了影片,你知道信息在哪吗?“这下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首先它有动画、文字、声音,这些应该都属于信息吧!”一节看似枯燥、没什么东西可教的理论课就在我制作的情境动画中生动、自然地结束了。不仅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深深地记住这一节课。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让学生不再对理论课排斥了!
三、联系前后知识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
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含有很多的概念、意义等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学生听了觉得很没有意义,更不知道这些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不但无法激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火花,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低的状况。因此,如何从学生需求出发,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去学,就显得由为重要了。
经过不断教学和反思的过程中,我认为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为教学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研究学习,使有效教学从情境设计开始。例如在上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八年级信息技术的《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一课时,我就采取这样的方式上:播放江西都市频道播出的都市情缘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十七岁的中学生在上网时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了对方,对致于对方利用她的身份对其父母进行诈骗近八万元。直到案发时,这个中学生仍不相信诈骗犯竟是她在网络上的“红颜知己”。这个生活实例比较接近于我们的生活,看完故事,就有学生自发的讨论:“啊,原来网络上,真的会有这种事?”“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呢?”……
这则故事无疑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现在很多学生痴迷上网,这一则网络故事让他们意识到不遵守《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又趁机给他们讲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使得学生感觉到不但要遵守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而且更要注意网络安全的防范。这样前一个知识点《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与下一个要上的知识点《计算机网络安全》两个比较枯燥的知识点通过这一有效课堂的生成,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而且学生也深有感触,“以后上网要注意了!”
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篇3
一、教育教学方面
从开学我就给自己制定了一套严谨的工作计划,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需要自己去努力的,就是本学期内一定要把七年级的课程备好,并制作课件以便上课的时候能更直观形象的将每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的操作步骤完整的展示给学生看,让教学过程更直观更简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确实,这个学期我真的做到了这一点,现在的七年级学生大部份已熟练掌握电脑的操作及使用方法。当然还是有少数几个学生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似乎有些惧怕去驾驭这些电脑,这点在下学期是我必须要去努力攻克的难点。
二、管理工作方面
作为学校唯一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学校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员,不论是电脑的常规维护还是各种材料的填写、整理,都需要我一个人自己亲历亲为,再加上这个学期正好赶上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检查,对设备的维护,确保设备能正常完好的运行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这些设备三年来的各种使用,维护记录材料的完善,更是让我忙得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不过,凭着我对这些设备的了解以及几年来所做的一些工作,我还是按时按量地完成了任务。这些年来我的努力工作还真的是没有白费,值了。
三、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它的更新速度快得实在让人不敢怠慢,只要你有稍微的不留神,你绝对被抛得远远的,而且你永远无法追赶上它的脚步,所以对于我来说,不断地接受新知识,不断地在日常的设备维护中积累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不论是看电脑杂志,还是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我都非常认真,更甚者,我会不断地去接触一些新鲜的东西或软件,在使用的过程中掌握它们的操作方法,使用技巧。这对于平时的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对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好处的。今后,我还将一如既往的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经验,努力在业务水平上能不断进步,不断更新。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努力学习更多新知识,并传授给学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的进步。
3、在日常的设备维护工作中多实践,多尝试,努力做到每一次的实践都能有所收获。
篇4
意义;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3—0043—01
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成为初中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感受,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需要自己选择认知工具,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感悟、发展。
2. 目的性原则。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重要原则。信息技术的选择和使用,其目的是为数学教学服务,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贪求教学形式多样华丽,将数学教学变成信息技术课。
3. 活动性原则。从数学教学改革趋势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向着数学活动课的形式发展,尤其是初中生、小学生,他们更喜欢动手实验、上机操作、搞课题研究等。因此,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适时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得以情境的形式再现,可以让学生逐步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过渡。比如,在课件“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制作中,我利用网络、光盘等搜集到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上课时进行展示,让学生从生活事例中,体会轴对称的实质,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感知数学的价值所在。
2.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适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的创设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能观其境,闻其声,融其情。比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图形”一课,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课件,展现了云雾缭绕的庐山,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庐山多姿多彩的形态,同时打出了两行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并配以抑扬顿挫的朗诵,进而调动起了学生的情绪,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
3. 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事实、现象,学生不能亲自实验、感知,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若能利用CAI课件较强的表现时间、空间、运动和静止状态的功能,将不易观察到的事实、现象、知识发生的过程展现到学生面前,能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将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同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整合应注意的几点
1. 课件的使用一定要适度。课件应针对某个教学难点或重点来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切忌为追求视听效果而使课件内容华而不实。外观精美的课件固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若界面色彩过于艳丽、过于花哨,则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件本身上来,对其内容却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设计课件时,教师一定要以教学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规律,将完美的外在形式与实用的内容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篇5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他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就是对某一事物具有浓厚兴趣。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但思想品德课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1、音乐导入,开端激趣。
上思想品德课的新课伊始,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如:教学人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我的朋友圈》中《朋友挨个数》一框时,上课伊始,我播放了周华健的歌曲《朋友》的Flash,一开始教室里安静极了,而后有的同学开始小声的跟着吟唱,再后来是全班同学一起唱。欣赏完之后,我不失时机的提问“你想知道你的朋友吗?”“你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吗?……”这种视听结合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兴趣盎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2、形象欣赏,讨论激趣。
《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品德教育,不是追求德育或道德规范知识的严密体系,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在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就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去引导学生讨论、辨析
二、多媒体展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
1、联系社会生活。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把内容呈现给学生,使抽象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道德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讲人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手足情深》中《五十六朵花》一框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林林总总的文化,把这个泱泱中华大国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联系时政背景。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时政联系比较紧密,为此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可联系当前的时政背景材料进行教学。如本人在上人民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飞天梦想》中《神舟五号》一框时,如果讲神舟五号就显得有点过时,不能体现与时俱进,为此我就在网上下载了神八飞天的视频材料,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获得生动直观感受。
3、联系现实生活。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计算机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教学时政热点科学发展观时,学生对这个概念不是很理解,于是本人就联系现实生活,从网上下载了一个视频材料,这个视频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某地招商引资,引进了许多企业,于是乎经济大干快上。但是这些企业都没有上环保设备,最后导致该地大气和水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很大,最后企业不得已,只得投巨资安装环保设备,这就是先污染后治理,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典型例子。学生通过观看这个材料后,教师再联系郧西的环保实际加以适当讲解,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辅助,学生是不会理解的这么快的。
三、课件制作科学美观,符合学生感知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师的制作的PowerPoint本身素材很不错,但在制作时忽视了色彩搭配,字显得过小,严重影响了教学较果。为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课件制作中,要坚持科学美观,要注意课堂结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讲究美学,注意色彩对比,特别是文字呈现要醒目,易辨认,注意背景色,冷暖色适宜,字特别是不能过小,但也不能过大,若过小,学生远距离看不清;若过大,使媒体板面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同时,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在媒体“板书”(不是黑板板书)设计方面也应着重体现四点:一是选择板书的形式要准确,体现教学意图;二是板书的内容要精,概括准确,详略得当,能够画龙点睛,特别是操作步骤要层次分明、一目了然;三是板书文字精美,色彩协调,布局合理,给学生以较好的视觉感受;四是注意板书的易操作性,辅以适当的音响、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方法 兴趣 素养
通过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初学信息技术的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至关重要:一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二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为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则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要达到的目的。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低年级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来教学信息技术课。如:给七年级初学电脑的学生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及对于窗口、桌面等基本概念很难理解,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以往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生认识键盘时利用输入法练习软件中有趣的小游戏让他们练习,这样学生在玩中把平时认为枯燥乏味的指法练习变得轻松愉快,很快就记住了键位,以往需要六到八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现在只需四至五课时。在讲解“桌面”及“桌面”上的快捷图标时,我把“桌面”比作他们自己的课桌,把快捷图标比喻为课桌上的书本和文具,这样就很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了,“桌面”上的图标就像我们课桌上的书本和文具,可多可少,只是为让我们使用起来方便而已。除此以外我还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在给八年级的同学上《计算机的组成》时,我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课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大家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些什么。同学们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还有的同学说主机后面有很多很多线。然后我又引导他们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了什么地方,最后再把机箱打开拆出课本上涉及到的硬件一一进行更为详细的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把各个硬件安装到计算机上。对于学校没有的硬件设备如扫描仪、数码相机、激光印字机等,我便找来一些相关的图片放在服务器上让学生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老师的讲解,很快学生便对计算机的基本构成有所掌握了。通过这样的教学,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多数学生都感到自己能安装电脑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分组学习,相互协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把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共同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又使他们的信息技术学习成绩实现了共同提高。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一般二人一组,最多一组分三人(视学校微机情况而定,这样也可解决了学校学生多、微机少的矛盾),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由于我校微机少而班级学生人数多,有时是两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
在学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了学生开展了图画作品大赛活动,同学们自愿结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大家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设计、有负责制作的等等,另外各个小组还将作品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对作品的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利用广播教学,大家畅所欲言、相互评价。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计算机实例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我校使用的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本中有图形的移动和复制这一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情境优美的课件,并提出了三点任务:“让蝴蝶(可以从图库中打开,也可自己画)飞到花朵上”(移动);“把你邀请的小动物复制到画图文件中”(复制、粘贴);“添加自己的创意,展示个性”(体现层次性)。前两个任务必须完成,第三个任务可选。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这样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兴趣热爱学习成功感兴趣”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们用“画笔”、“PowerPoint”制作出好多幅优秀作品,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把部分学生作品在给其他班级上课时进行播放,使学生的绘画和欣赏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也有了新的创造意识。我们从中选出一部分最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设置为“桌面”背景,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一学期结束了,回顾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收获,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四、结束语。
在新世纪中,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行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理念改革迫在眉睫,信息技术教学更应首当其冲,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新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进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益和水平,为培养出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而努力。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供了挑战,如何解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适应新的课改要求,都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我真诚地希望在全社会、全县师生共同努力下,我县的信息技术教学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66-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正逐步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如何使数学成为学生易学、乐学的科目,如何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正是当今数学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研究和应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学好数学。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他就会愉快主动的探究它、接受它,就可以激发他的求知欲,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利用信息技术,能将各种信息具体的展现在课堂上,能将各种场景逼真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在有声、有趣的环境中理解、掌握和积极的思考发言。如我有个叫黎明的学生,在没有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他要么睡觉,要么玩东西,要么不来,去网吧,家长、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他在课堂上可把一支笔在手上玩45分钟,根本没听老师在讲什么,更谈不上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并且老师管不起。我在上七年级“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章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这位同学与原来判若两人,根本不是以前的他,他在课堂上积极举手,想要回答,我抓住这一机遇,大部分问题都请他起来回答。他非常高兴,声音洪亮,很多问题都一一答对,我借此机会表扬了他,同时使他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掌声鼓励。从此,他再也不打瞌睡、不玩东西、不逃学了,这样就转变了他学习的态度。这说明,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走进情境中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控制,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特殊作用,使授课内容更形象、更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能充分的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引导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时,可以放“一列客车和货车相对开出”的教学课件,随着辆车逐渐相遇,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又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时,下载实物图与几何图形平移和旋转的相关课件,让学生看后一目了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样的讲解、引入、学习,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而且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唤醒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课堂上无一人不在积极思考。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尽在不言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可以弥补教师语言表达不清、不易操作的弊端,能让学生顺利转化、迁移,实现新知识的生长。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先出示课件“平行四边形”,然后演示分割,再旋转重合,最后让学生自己悟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接着让学生探索、实践、验证、推导,使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目了然,这样学生掌握特别牢固。多姿多彩的信息技术课件本身就是启发想像最好的土壤,所有创造力都源于各种感知力的不断提高,所以说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启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中动画技巧,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可谓千变万化,信息技术教学则以它独特的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为教学排忧解难。利用计算机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如对二次函数 一课教学中,各种函数类型的图像的绘制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而图像又是对其性质理解的关键。运用Mathcad数学应用软件,教师可以轻松地在同一个坐标系下描绘出各种类型函数的图像,对于学生掌握图像、理解其性质都有很大的帮助。
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活动,还有许多优点:它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直观;将无限的宇宙、多彩的生活、神奇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展示,能增强数学课堂的实用性、趣味性、动性,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体现素质教育,使不愿学习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每个教学内容中去。是具有时代性的新式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8
(2005——2006第2学期)
卫
与其它必修课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最理想的教学境界就是让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技能。在教学的方法上,我还在一直摸索和总结,但我最有感触的这一学科的教学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我校中学部目前配备有一间计算机教室,共配有53台学生机,但由于硬件方面原因,可以使用的有40台,对于七年级基本上可以人手一台,但初二和初三还是不能满足。学生机与教师机、服务器通过局域网相连,今年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机,可以锁定他们的屏幕,进行教学演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基于这样的软硬件配备,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中进行,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模式,觉得效果不错。
1、边讲边练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学习效率很难得以保证,并且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例如在讲到“控点”时,我就把所以要涉及到这一操作的操作都提出来,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又把握住了重点,让学生重视起来。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3、结合课本配套光盘和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每一章或每一节知识讲完之后,还可以使用课本配套光盘来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但我发现课本所配光盘的内容过于单调,而且解说词上面没有深度,基本上是读课本,没有发挥,所以我自己就制作了不少课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4、演示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手段
以前的教学方式上一节多媒体课、一节上机课,学生从听课到上机操作要等很长时间,特别是初二和初三的同学,等待时间长达一周,理论与实践脱节太多,这样下来学习的知识遗忘的非常快。今天我从网上下载了电子多媒体教室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非常高,每节课操作作业优秀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5、分层次教学
篇9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的硬件条件日臻成熟。2011年,山东省寿光市投1 600余万元,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充实更新“班班通”设备,为全市七年级所有班更新配备电子白板,全面实现“班班通”工程,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信息技术这一最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准备了更充分的物质条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直到现在,多数中小学引进的众多设备仍处于“闲置”状态,大多数只是在各级检查评估、优质课、公开课中作为一种表演道具,学校、干部、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大多数仍然停留于书面材料。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仅体现在由纸质文件转化为电子版的能力,多数停留在课件制作评比和网络娱乐方面。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影响更大的是家庭、社会的网络环境,而不仅是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2]。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任重而道远。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定位于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我们认为,不同的师生观直接制约着教学中的话语运动状态。在传统的“教师优越―学生不足”论师生观的框架下,只能有以教师讲述、演示为主的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为特征的,只有树立“有限的边界教师优越―学生不足”论师生观[3],才能真正认清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各有优越和不足。教师在知识、经验方面较多,正是由于经验模式的存在,所以在信息技术应用、新知识接受能力及思维发散方面出现不足。只有树立起有限的边界教师优越―学生不足论师生观,才有师生平等对话的可能,而这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师生间的交流、讨论、互动等方式应用的前提。
作为教学关系的双方,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是相互制约的。当教师发挥主动性时,学生必须保持相应的被动性,当学生发挥主动性时,教师则必须保持相应的被动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方式以主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力,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智能认知工具,以信息技术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达到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而传统的授课方式依然是以讲授为主,在课堂上传递大量信息给学生,有时甚至没有过程,直接进行结果的解释。这样的方式固然可以增加课堂上传授的信息量,但是学生接受的却是应付考试的“填鸭式”教育。这种只要结果不问过程的教育模式的形成有着诸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主动性与学生被动性泛化的教学观根深蒂固,学生的主动性被压抑,个性被抹杀。也就是说,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角色必须完成由表演者向导演者的过渡。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求有合适的信息化环境
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重视的只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与应用,每年针对不断更新的教学软件组织教师培训,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要求,仅提高部分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必要提出构建信息化环境的问题。
1.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
有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素养只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事,事实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必须把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各个学科中而不是将其狭隘地局限在信息技术学科内,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一项认知技能来培养。“班班通”工程的实施,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为教育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契机,大屏幕投影或电子白板为主的综合多媒体教室适合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室更有利于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中央电教馆“十二五”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课题的实验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教室、实验室的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进程。
2.家庭信息化环境建设
随着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已进入大多数家庭。但大多数家庭对家庭信息环境建设和家庭信息化教育的开展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些家长因害怕孩子接触互联网而染上恶习,所以干脆禁止孩子碰计算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习计算机是好事,就不加引导任由孩子无目的地玩电脑甚至沉迷游戏;有的家长热衷于电脑游戏也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家长的学习与配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3.社会信息化环境建设
“十二五”规划中对信息化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电子政务重点转向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应用有了巨大的发展机会,电子商务成倍增长,信息化规划的重点将由电子政务转向信息化的社会应用[4]。教育信息化作为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社区、学校、家庭构成的教育虚拟社区将会日益成熟,为健全完善教育终身化体系提供必要条件。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传统教学媒体不是摒弃而是扬弃,是传承和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师需要在把握好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社会性。通过对信息源进行筛选、加工和整理,分门别类地提供与学习有关的信息源,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和多媒体的方法与技巧,培养他们获取源、整理源并有效使用源的能力,这些都使部分教师望而生畏。于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有的教师干脆不学不用,依旧“一支粉笔,一张嘴”,有的教师则整堂课使用多媒体,使自己成为一名放映员,课堂成为技术表演课。这是两个极端的现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些情况的出现需要我们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将传统教学媒体和网络多媒体的优点进行整合。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亟待解决的不仅仅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更需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为其健康成长搭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教师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一种认知工具,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发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才能有利于青少年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R].北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2000.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73-01
现在初中学生有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室内有了多媒体,老师备课有了电脑,许多家庭的孩子也开始在电脑上获取知识,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教育领域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也应势在必得,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信息技术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下这方面的体会。
1.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1.1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多媒体具有视听合一的显著特点,能呈现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情景,符合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性,容易使他们兴趣盎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不再是以前学英语时的那种枯燥和乏味。例如,我在教《七年级英语》(下) Unit 5 What are you doing ?这一单元时,我先打开了多媒体,放了一些图片,有的打篮球,有的跳舞,有的跑步等各种图片,正在学生们面对这写图片好奇的时候,我提出来这样的问题:What happened ? Can you guess what the people are doing ? 学生们兴趣十足地谈论起来,引导学生接触到了将要学习的现在进行时态,也顺其自然的导入了新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了学习动机。
1.2 利用多媒体创建英语交际情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英语作为一种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习得的语言,少不了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但是,学生仅仅局限于英语教材的狭隘范围,依赖于课堂上被动地听取教师的讲解,忙碌于应付各类书面练习,难以实现英语教育的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也违反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创建一个良好的英语主体学习环境就能成为可能。如在讲解Shuld表示建议的用法时,我首先呈现出一个孩子和她母亲吵架的场面,然后配以旁白: This is LiMing He is arguing with his mother He is not polite.What should he do?最后结合图像、同时播放了录音,这样使学生先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仿佛置身其中。接着,老师问同学:What should he do?这时仅需很少的时间,学生就可以根据画面自己将感性知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学生就会容易地自行设计对话内容,反复演练,这样should的用法很快得到应用,从而实现英语教学情景化,语言学习交际化,达到了交际目的。
1.3 优化教材内容的呈现,优化教、学方式。多媒体不是用多媒体把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二者的互动方式。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品质、连接世界,实现开放式的教学。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英语学科有两大特点:一是知识点多,内容包罗万象;二是基础知识多,要记忆、理解的东西多。课堂内高密度、大容量,加上现在教材任务板块较多,在教学中我就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并且帮我达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Unit 2 How ofen do you exercise ? 第一课时,任务活动包括1a,1b,1c,2a,2b,2c,2d等七项,生词11个,How 开头的句型若干。在有限的课堂中如何学习和运用好这些单词、句型,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呢?我在备课时,利用课件对任务项目进行了整合;1a-1c为一个环节,2a-2b为一个环节,2c-2d为一个环节,为教师在课堂上过渡环节节省了时间;上课时,一方面我采取先自主学习,后通过课件演示进行讨论验收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利用课件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学习词组及句型,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较好地通过了"听、说、认、读"关,为学习句型扫清了障碍;然后以"视、听、说"引出全文,同时播放录音,使学生在欣赏"电影"中理解和学习语言;再通过逐段问答吸引学生对画面的注意,在问答中强化学生对语言点的记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1.4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今的时代,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是高素质教育的时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自主性学习将大力提倡,课堂教育的评价也随之变化。因此,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也就成了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深入地使用计算机,广泛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同时提供了锻炼自主学习的广阔舞台。
在课外活动时间,我鼓励学生上网学习。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料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要鼓励学生上网学习,让他们在因特网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优选和进一步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接受能力的新型人才。英语教学侧重培养学员的交际会话能力,我鼓励学生在网上搜英语故事进行选择性的阅读收听,既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2.1 不应忽视教师的指导 传统的教学结构的弊端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但这也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为了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不应忽视这一方面而走到另一个极端。
2.2 不要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在使用计算机时,学生往往重练习、轻思考,不注意对问题和现象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时积极思考的习惯是学生获得信息,提高能力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一点。
2.3 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计算机只是为了应付"评优课"、"公开课"。
2.4 要培养学生鉴别能力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各种信息,培养学生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鉴别真伪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5 不应忽视黑板的作用 教师把大量的信息带入课堂,文字、图像在课堂上出现的过快,信息对学生大脑的刺激短暂,印象不深,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屏幕切换后无法参看前面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联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不能忽视板书的作用。
国家教委在新颁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应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作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己在课堂上要身体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优化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项军平.引多媒体进课堂 轻轻松松学英语[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
[2] 金菊华.小学英语教育信息化与学生自主学习[J]. 教育传播与技术,2005,1.
[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教基[2001]17号,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