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项目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运动项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运动项目

篇1

关键词: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成因;改进策略

0 引言

边缘化理论也叫做边际理论,兴起于生态学领域,并逐渐拓展到社会经济学、城市学、文化学等诸多领域当中。社会学领域将边缘化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认为边缘化是一种非主流,以及被主流社会或人群所排斥、不能容纳的社会现象。体育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边缘化理论在体育领域问题分析中的运用并非是盲目嫁接,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范畴的边缘化在体育领域的客观反映。因此,文章应用边缘化理论分析了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的成因,并提出了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问题的改进策略,以期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 边缘化运动项目的成因

(1)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是体育现代化的产物

社会的发展进步,客观上要求体育发展的现代化方向,而用金牌来彰显我国的地位,进而在竞技体育得到更多关注的同时,使很多群众性的体育项目无形之中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思想上的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开始不能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加之于自身运动体系缺陷,在与成熟的运动项目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加剧了其边缘化。

(2)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是社会参与分层的产物

社会分层对人们的社会表现存在着直接影响,它是指根据人在社会中的不同财富、声望及权利地位等进行划分的,将不同的人分成等级、层次存在差异性的过程。因为这种社会分层表现出的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人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也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层次,并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参与群体类型形成重要影响。边缘化理论在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分析与应用中以社会参与不足为主要特征,而在体育运动项目发展中,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社会分层导致了体育活动参与不足的现象。

2 边缘化运动项目的改进策略

边缘化运动项目的改进,实际上就是实现部分运动项目从边缘化向主流趋势逐渐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帮助部分体育运动项目逐渐摆脱其边缘化地位,让其能够参与体育项目竞争,成为主流运动形式,并以此得到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1)基于项目特色的自我改革策略

实际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差异,都是其各自特色的表现。不具备自身特色的运动项目必然会表现出较为脆弱的生命力,很容易被相近的运动项目所替代。未能帮助部分体育运动项目走出边缘化窘境,成为成熟的主流运动形式,并重新得到社会的重视与认可,就需要深入挖掘这些边缘化运动项目的本身特色,实现这些项目的改革。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不能一味的迎合西方思想来使其融入所谓的体育运动发展主流,我国本土体育运动项目,一定要谨守文化底线,而应该是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运动项目的创新,实现自我改革。

(2)符合时代潮流的项目认同

我们目前所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是符合时代及社会发展需求的,而与其不相一致的体育运动项目必将遭到冷落。从历史发展的层次来分析,西方文化向东方的传输,并对东方思想的影响是文化正常发展生态的一种暂时性的文化生态平衡。比如柔力球运动就是融合了东方传统思想与西方体育现代文化特质的一种运动项目。如果能够顺应这种文化潮流并得到社会更广泛的支持,就能够真正改变其边缘化状态,真正成为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主流,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重视。

(3)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运动升华

要想使边缘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真正走出边缘化的困境,其关键性策略就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运动项目的不断升华。为此,应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体育运动项目一定要遵循"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目的,从而更好地保障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避免出现偏颇。

其次,体育运动项发展一定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逐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比如,目前的柔力球运动就正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运动体系、组织推广等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实现较高的竞技水平,也不能达到较高的社会普及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只有在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爱能逐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

3 结论

总之,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并不违背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客观要求。随着体育运动的增多与不断创新,人们对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大,某些体育运动因自身的不完善开始遭到社会大众的冷落,逐渐走向边缘化的窘境。而这些边缘化运动项目不能盲目的改变自身发展规律,也不能停滞不前,要在认清社会主流需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突出项目特色,实现项目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锋,羌霞.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与"边缘化"大学生相关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7).

篇2

关键词:运动项目 体育兴趣 终身体育

一、前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学中普遍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主动的学,重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学院体育健康发展。终身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面临贯穿一生自发的体育教育过程。它是人们根据自己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工作岗位、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选择重新学习体育方法,满足个体身心健康和闲暇娱乐的需要。基于这一特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学院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和兴趣。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一生须按照个人意志,坚持不懈地参加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因此,学院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正确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观念。

运动项目的选择要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影响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与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学生体育课的兴趣,丰富学院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讨论与分析

2.1运动项目的选择与体育兴趣能力的关系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现象与事物认识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表现出具有积极的情绪,可以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选择某项体育运动项目,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兴趣使人对该活动的刺激特别敏感,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从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应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确定适合自身体育活动内容,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2.2运动项目选择的因素对高职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

成功是诱发内部动力强烈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学应让高职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激发动机,提高兴趣,切忌打击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追求成功是高职学生现实体验和强烈的趋向。在教学中,高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功,不但能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激发学习动机,培养高职学生的兴趣。

2.3自主选择、教师参与、激发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处在一种“法定”的学习氛围中,会产生一些异常心理现象,性格差异所带来的思想沟通、学习经验和方法交流不畅,以及学习习惯、活动行为失调,会影响体育教育效果,也影响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安排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能力。有以下好处:

一是自择性强。打破“法定”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想象力,促使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去锻炼,满足高职学生个人心理需要。

二是互补性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志向和性格相近,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在同伴中展示自己的技术动作,使他们的技术动作相互模仿学习,达到相互学习、互相交流的目的。

三是宽容性强。自主选择教材内容,自发组合群体锻炼,能够促使他们之间相互和谐、相互宽容,群体中成员也能够主动善意地进行调和,起到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持整个团队对项目的兴趣爱好。

2.4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

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学培养,这样导致学生丧失主体地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失去兴趣,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也无法提高兴趣,造成学生出现喜爱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传统的体育教学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对学生的全面体育教育培养,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

2.5影响高职学生运动项目选择倾向的因素

2.5.1兴趣爱好选择的影响因素

高职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是不同的,如果对某项目感兴趣,就对这些项目多选择锻炼,学生以娱乐、健身、健美为目的。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对健身效果最好,所以教师在对以健身为目的的学生指导时应采用中等强度的运动量进行练习。

2.5.2学习状况选择的影响因素

高职学生由于学业负担不重,除了上课外,利用课外时间多参与体育锻炼。因此在完成学院规定的学分后,应多参加体育活动去适应从学院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2.5.3气质对高职学生运动项目选择倾向的影响因素

高职学生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发展水平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不同性格的学生所选择的项目是不同的,胆汁质、多血质的学生爱选择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而粘液质的学生爱选择对抗性低的运动项目。

2.5.4教师的因素

体育教师的专长,教师的水平和教学风度等则直接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不同项目的选择态度。

2.6运动项目的选择与终身体育能力的关系

运动项目的选择和终身体育目标达成不是简单的单向联系关系,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关系。所以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与学生个体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

2.6.1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人们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第一动因。

在学院上体育课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内在的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那么,培养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成为学院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体育能力的重要目标。

2.6.2学院体育开展的运动项目与高职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

学院开展的运动项目应是高职学生喜欢的项目,能激发学生运动需要和兴趣取向。学生对外界事物认知和探索的“求变”特征,使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厌倦“封闭性”动作和个体活动形式,球类项目动作特点和表现形式恰好能满足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特点,所以教师在学院体育教学中应多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运动项目,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融合。

2.6.3教师引导高职学生选择运动项目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体育教师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渴望参与的空间,成为学生运动的乐园,多增强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教师将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愿的运动习惯,从而使其获得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三、结论

高职学生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发展水平在运动项目的选择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高职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对其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融洽,让学生的运动项目和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相互融合,才能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砚田.大学体育.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8.

篇3

论文摘 要:电子竞技运动是一项新兴的竞技体育项目,它与网络游戏有着很大的区别,这项运动在高校里开展有着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电子竞技运动进入高校体育课的意义的分析。提出了电子竞技进入高校体育课的途径。

电子竞技运动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虚拟环境中、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益智电子游戏运动。电子竞技运动现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第78项体育运动。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反应和协调,可以培养参与者的团队精神和毅力,这项运动特别受到大学生们喜欢,在高等学校里开展这项运动有着广泛的基础。

1 电子竞技运动的特点及分类

1.1 电子竞技运动的特点

电子竞技运动是由“电子”和“竞技”这两个基本元素组成的:这两个基本元素都为运动而服务的,“电子”是运动方式和手段,“竞技”是运动的目的。

“电子”是指这项运动是借助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以各种软硬件及由其虚拟环境来进行的一种运动,这相当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器材和场地。这是电子竞技运动有别于传统体育的根本不同。

“竞技”即对抗、比赛。电子竞技运动和传统的体育的比赛一样都是按照一定的竞赛规则,并在这样的规则保障下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比赛。选手的技术水平,是要靠严格的训练来掌握和提高。

电子竞技运动和传统的体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社会上有广泛群众性,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和普遍参与。

1.2 电子竞技运动的分类

电子竞技运动目前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对抗类项目,主要有:反恐精英、星际争霸、魔兽争霸和FIFA2003等。另一类是休闲类项目,这类项目它是电子化的传统体育和民间娱乐项目,项目包括围棋、中国象棋、桥牌、麻将、台球等。

2 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的区别

从历史渊源上来讲,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本是同根生,电子竞技运动与网络游戏都来源于电子游戏,只是各自依靠本身的特点而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电子竞技运动项目由于具有的“对抗性”的游戏特征,最终成为体育项目的一种。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的最大区别就是电子竞技运动是体育项目,而网络游戏只是一种娱乐游戏。

2.1 本质上区别

电子竞技运动这项体育运动,其器械、场地及比赛环境等等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的。运动的方式是对抗和比赛,它有统一的规则和相同的技术手段,也有传统体育比赛中的技、战术。选手通过日常刻苦的的训练,提高自己与电子设备这些比赛器械相关设备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使用的速度、反应和配合等等综合能力和素质,通过技巧和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获取在对抗中的胜利和好成绩。

网络游戏其运行的环境和电子竞技运动差不多,有些规则也很相近,但是网络游戏是以追求感受为目的的模拟和角色扮演,玩家体会的是自己角色的成长快乐,自娱自乐。

2.2 运行环境的区别

网络游戏和和电子竞技运动的运行环境都是依靠网络来实现的,网络游戏的运行环境是完全建立在国际互联网上的,它离开了互联网,根本就无法存在。而电子竞技运动所依赖的是局域网环境,甚至可以是两台电脑的直接联接,互联网只是电子竞技运动用来训练或娱乐的一种手段而已。

3 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基础条件

3.1 广泛的群众基础

高校的学生年龄在18~2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对网络游戏都十分喜欢,可以看出,如果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个人电脑的不断普及和电子竞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电子竞技在高校将拥有更多的爱好者和参与者。

3.2 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和充足和时间

高等院校作为教学和科研单位,有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为学校电子竞技运动奠定了硬件基础。高校最不缺少的就是人才,能胜任电子竞技运动教学和指导的也会大有人在的,这为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提供了要才保障。南方学校夏季炎热,北方学校冬季寒冷,都不易开展室外活动,在这个时间段里是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最佳时间。

4 电子竞技进入高校体育课的途径

4.1 选择适合学生的电子竞技项目

选择适合大学生开展的电子竞技项目,就要根据大学生生活特点和成长的需要,充分发挥电子竞技的育人优势,要选择一些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毅力。例如可以选择象赛车、足球、蓝球等一些类似传统体育的项目。最好不去选择具有暴力、攻击、战斗倾向的电子竞技项目,如反恐精英、星际争霸等,此类项目很容易使大学产生好斗的想法,从而造成心理上障碍。

4.2 提高学生对电子竞技的认识

目前在部分老师和学生中还是把电子竞技运动看成是一种网络游戏,对这项运动的开展持有排斥的态度。认为电子竞技有碍学生的学习。为此就要求我们要向老师和学生们进行详细的介绍,介绍电子竞技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而且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对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力。因此,改变对电子竞技的片面理解,消除人们对它的偏见,才能够使这项运动健康、文明有组织的开展。

4.3 建设一批专门的师资队伍

如果没有一批从事电子竞技教育的师资队伍,那么就很难开展电子竞技课程。其实在高校里拥有许多软件开发、软硬件维护和网络维护的相关工作人员和教师,这些人都有过硬的电脑软硬件基础知识,对他们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相关培训,会很容易地胜任电子竞技课程的教学工作。

4.4 配置相应的电子竞技运动设备

电子竞技运动水平的高低除了与参与者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环境有关以外,电脑硬件和比赛的环境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课程,电脑设备当然不能够过于落伍,而且每一新款游戏的推出对电脑软硬件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配置相应的电子竞技运动设备,是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篮球项目;高中女生;体育运动

篮球是高中体育模块教材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但在篮球课堂教学中,男生往往都能主动、积极地去活动,而女生则处于被动状态。由于女生喜欢娱乐,课堂上练习无目标,对练习内容没有兴趣;练习时只是迫于应付,能偷懒则偷懒。刚开始即使练习积极性很高,一段时间后则由“表演”的主角变成了“看客”。对于老师安排的篮球欣赏只看热闹,不懂门道。虽然篮球教材已接触了一段时间,但对于规则与裁判法仍一窍不通。特别是高三文科班女生占半数甚至更多,因此解决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问题成为学校体育的一大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为我校高二(7)、二(10)文科班女生,共76人;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统计分析法

3.研究时间:2012年2~6月

二、实验过程

以游戏导入,淡化规则,贵在参与组织参与,渗透规则加强规范,趋于正规开展讲座,传授规则与裁判法强化训练,规范技战术提高欣赏水平,培养裁判能力反馈与评价

三、实验结果

1.学生兴趣、习惯、认知情况

通过实验,学生从兴趣、习惯、认知三个方面对篮球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验前对篮球有一定的认识,但通过系统学习:对篮球技术、战术的专门训练,对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与运用,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大有提高。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篮球接触的时间也不短,由调查可知,“喜欢篮球运动”有51.88%(只是爱好这项运动),因各方面因素所致仅有13.75%的学生以篮球为主要锻炼方式,因此上课出现学生成为观众、练习不积极等情况也不足为奇。实验后学生有“成功体验”的有90.62%,因此只要学生能体验到篮球带来的乐趣,她们就会逐渐对篮球产生兴趣,以至养成习惯。这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体育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2.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实验后学生的三项成绩与实验前相比有明显提高,身体素质明显增强。由此可见,在教师指导下只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就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四、分析与讨论

1.以游戏为先导,吸收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由于学生的自身特点,她们喜欢“玩的体育”,会很自然地把“玩的体育”的形式带到课堂中来,她们喜欢自主而不喜欢约束,喜欢比赛而不喜欢练习,喜欢交流而不喜欢单练。因此,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也就很自然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游戏的形式把学生引导到活动中来,使她们逐渐主动参与活动。通过淡化规则,如允许2次以上运球、篮下投篮无三秒限制,以游戏形式开展。只要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就要鼓励,其目的是为了吸收更多的学生参与。

2.培养主体意识,提高参与的自觉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对客观事物也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只有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学生的参与需要教师的热情鼓励和精心诱导,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如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准备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尝试去带等。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把练习任务和教学目标联系起来,提高她们参与的自觉性,从而为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合理地评价与鼓励,培养参与的主动性

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旁给予合理的引导,如进行教学比赛时,教师所给的语言提示能诱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配合意识与进攻意识;当学生将球传到位,成功地把球投进篮筐时,教师与同学的掌声会增强她们的自信心。教学评价使学生能及时看到他们学习上的成功与不足。在技术学习时学生对于自身的能力和技术的认识更多地依赖于周围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恰当的肯定与鼓励、欣赏与支持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对一些内向的学生与不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善于察言观色,因人施评,防止伤害她们稚嫩的心。因此,合理的鼓励与评价能增强她们学习的动力,大大提高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小结与建议

1.既注重理论传授,又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授课班级人数多,教学时数少,不可能对女生有特别的“优待”,因此,也造成了女生对篮球“吃不饱、吃不好、吃不了”的局面,而这一系统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而且还掌握了科学进行体育活动的方法,使她们真正从活动中受益,为其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促进学生锻炼的意识与习惯的养成

学生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一旦养成,她们就会喜欢体育,热爱运动,当上其他教材内容的课时她们同样会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活动,力争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相应的体育比赛欣赏也不会只看热闹,不懂门道,从而改变过去学生“样样学,样样都不精”的状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体能主导体成分 骨密度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4-0067-04

1 前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向体育领域的不断深入,体育科学已发展成一门边缘科学,并成为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决定因素之一。竞技体育发展呈现出了其应有的特点――科技带头、训练作主,这就要求我们的运动队要不断寻求高科技研究成果来改造我们的训练,不仅是训练手段,而且是我们的整个训练过程均需要加以改进,从而可以顺应我们全新的竞技形式。可以说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持,这一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快速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必需依靠现在科技进步。这一点从许海峰为我国夺取第一枚奥运金牌就已经表现出来了,直到2012年我同体育健儿有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这些无不展现了我们同家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于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促进作用。全运会是我国培养和发现奥运优秀运动员的大型综合性比赛,全运会上的金牌之争,实际上各省市经济和科技实力的较量。

山西省从2009年-2012年对省内摔跤、自行车、田径、柔道、游泳、举重、蹦床、跆拳道等十四个重点项目运动员进行了区分,对其体成分和骨密度的科技服务工作和科研测试进行了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特点,初步对我省优秀运动员训练监控、机能评定指标与评价标准给予了界定,为运动员的训练、恢复和比赛提供客观数据和科研支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测试对象 研究按项群理论,将山西省技能、体能主导类优势项目进行了区分,并做分组研究。凋查对象选定为2009年-2013年山西省举重、游泳、白行车、田径等重点项目运动员的体成分和骨密度进行科研测试和分析,以不同项目男、女运动员为测试组,对其相应指标所反应lJ的训练效果、训练安排以及训练量进行描述性分析。男、女运动员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表2。

2.2测试仪器与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实验法,实验测试相应运动员的对应指标。测试仪器为体成分分析仪和超声骨密度仪。

(1)体成分测试方法

身体体成分(BC)指的是人体所含不同化学物质的组成成分比率,一般包括: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水分等,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出运动员机体生化组成及其机体的发育和涉取的营养状况这些因素的多重复合影响,本指标是体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认为“身体成分”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运动成绩甚至于其生理特性都存在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体脂含量这一指标,更是反应了运动员的训练成果以及不同项群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

体成分指标的标准化程度对于运动员保持最佳运动能力有很重要的生理意义,而且也可以有效观测者体重,并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此外,人们现在对于运动员的体成分与运动能力之问的密切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运动项目、运动形式的差异对于运动员体成分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本研究中对于体成分的测试,主要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法),这一方法是利用多点点接触电极,多回路方法对人体成分进行综合分析,受试者饭后2小时进行测试。这一测试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测试过程也需要被测者去除体表的金属物质,测试过程要严格把关,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有效。

(2)超声骨密度测试方法

活体骨骼代谢非常活跃,在病理条件下或者是在低温、低压等不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特征变化导致了骨量的改变。基于这一原理,我们选用骨密度(BMD)这一指标来反应被测试运动员的训练任务。骨单位面积所含的骨矿物量我们称为骨密度,这一指标对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训练、恢复水平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而且可以由这一指标的变化来防治运动损伤和对训练效果进行合理干预。

2.3统计方法

将获得的体成分和骨密度两项重要指标的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格,将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合理划分,然后采用Spss 17.O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用体成分与骨密度的生理意义解释训练效果。数据结果用X±s表示,两组之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P< 0.05水平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与分析

对于不同项群的运动员区分为男、女两组进行测试与分析,可以比较明显地去除性别差异导致的成分差,更合理地表达出同一项群不同年龄区间运动员的身体成分和骨密度含量特征。

3.1不同项群男子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变化情况分析

3.1.1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男子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变化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男子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体成分表现出不同特点,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男子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的增长,肌肉含量、脂肪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脂肪百分比变化不大,小于15%,MBI有所增加(

3.1.2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男子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变化情况

耐力性项群男子运动员体成分对于这类型项目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部分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男子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增长,体脂百分比呈现下降趋势,小于15%;BMI保持在19.50-21.10之间。

3.1.3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男子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变化情况

该项群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的变化受到项目影响比较明显,因此这一部分数据的准确性要求要更加严格,测试过程也需要格外注意。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男子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增加,肌肉含量、去脂体重均在增大,而体脂百分比变化不大(小于18%),BMI高达27.9。这是长期专项力量训练,身体肌肉逐步发达的结果。

3.2不同项群女子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变化情况分析

3.2.1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女子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变化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女子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变化,肌肉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变化不大,体脂百分比均小于23%,这可以说明这一项群运动项目对女子运动员体脂的影响力较大;BMI值均小于24。

3.2.2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女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变化情况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女子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变化情况,主要是肌肉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的变化不是很大,均小于24%。体质指数小于22。

3.2.3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女子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变化情况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女子运动员体成分随年龄变化,肌肉含量逐步增加,脂肪百分比变化的情况并不十分明显(小于26%);BMI值要小于25。

3.3不同项群运动员骨密度随年龄变化情况分析

3.3.1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运动员骨密度的性别差异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男、女运动员骨密度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骨密度值的增加,有利于运动员承担大负荷的运动训练,而且可以从图上看出,男子运动员骨密度的增长在17岁后超越了女子运动员的增长速度,这与人体生理发育的性别特性是相吻合的。

3.3.2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骨密度的性别差异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男、女运动员骨密度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这一项群的男子运动员骨密度在15岁开始就超越了女子运动员,说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对于男子力量要求更加突出。

3.3.3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骨密度的性别差异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男、女运动员骨密度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

4 结论与建议

(1)体能主导项群男子运动员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肌肉含量逐渐增加,除速度性项群和快速力量性项群的体脂百分比变化较小以外,其余项群运动员均呈下降趋势。

(2)体能主导项群女子运动员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肌肉含量逐渐增加,除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呈增加趋势以外,其余项群运动员的均变化不明显。

(3)体能主导项群男、女运动员骨密度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上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这与普通青少年的变化特征是一致的,符合人体生理发展一般规律。

(4)耐力性项群男子运动员的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BMI明显低于普通对照组,速度性项群的脂肪含量、BMI明显低于对照组,快速力量性项群的肌肉含量、去脂体重、BMI明显较高,快速力量性项群的运动员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也较高。

参考文献:

[1]刘文.青年男子柔道运动员身体骨密度调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1).

[2]王玉春.3463例定量超声跟骨骨密度检测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0(12):1655.

[3]陈景,龙登飞,张福兰.舞蹈锻炼对青少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J]..中同医药导报,2007( 17):109-110.

[4]许晓东,柏友萍,张晶等.篮球、手球、足球运动员体成分及肌肉力量的比较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2(4):37-41.

[5]凌静,戴新民,叶细锋等.19708例健康体检人员跟骨定量超声检测骨密度结果分析[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1(13):149-150.

[6]周君来,黄滨,李爱春.身高标准体重指标与大学生身体成分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6(1):65-67.

[7]何丽,付萍,张刚等.健康青年男子体成分及全身骨密度相关分析研究[J].中同骨质疏松杂志,2005(1):5-8.

[8]张生林.甘肃省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体成分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7(3):33-34.

[9]代毅.不同健身形式对女性体成分和骨代谢的影响[J].中同体育科技,2006(2):106-108.

[10]吕新颖.不同投掷项目运动员体成分调查分析[J].中同运动医学杂志,2005(3):335-336.

[11]赵长海,薛小宁,孙丽娟等.军校学员体格测量与体成分分析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1):1986-1989.

[12]刘欣,金丽萍,董云珊等.18-81岁上海市民身体成分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4(1):25-27.

[13]詹晓梅,潘珊珊,陈文鹤.运动干预对肥胖青少年体成分、血脂、胰岛素抵抗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6):62-66.

[14]杨建雄,王健.6-21岁学生体成分的性别特点与年龄规律[J].体育科学,2005( 8):67-70.

Analysis of Shanxi Athlete's Body Composition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the Physical Capacity Oriented Advantageous Sports

Zhao Junjie Zhang Gensheng

篇6

一、按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初中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

1 体育运动项目手段化原则

体育运动项目手段化就是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把那些复杂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提炼,将体育运动项目升华为增强体质、促进人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实现体育运动手段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动作较复杂,难度较大。当它作为技能学习的手段时,首先面临的是要简化技术动作,降低动作的难度,这一过程为“分解一提取一改进一重构”。对某一体育运动项目可从中提取、改变一些因素,用这些被提取和改变后的因素重构素材,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技能学习手段。二是注意合理搭配,经加工改造后的、作为技能学习手段的体育项目不能只解决身体发展某一方面的问题,更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某项简单的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样用所掌握的基本技术,按照人体发展的规律进行体育锻炼。

2 体育运动项目的软式化原则

体育运动项目的软式化是指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正在向着现代化、轻松化、简单化、娱乐化和家族化的方向发展。其原因在于新体育和新运动项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新兴运动健身与娱乐项目。滑板、攀岩、蹦极等这些新兴运动项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为了维持原有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多样性创新,并在原有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开发出新的、更适合于学生运动的方式、方法,力图通过运动项目的家族化,扩大项目适应年龄的跨度范围,提升项目的体育人口数量,进而提高项目普及程度和影响力。现今,体育运动项目的软式化趋势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变革潮流。

二、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创建初中体育“双主式”教学模式

1 要让学生主动进入课堂

在“双主式”教学模式下,课堂的组织形式要依据教学内容,积极地尝试“引探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即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要让学生主动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主动吸收体育的理论知识,主动思考,主动地用心训练,才会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上篮球投准练习的一课中,笔者讲解了要领和练习方法后,让学生互相对准对方的头部空手练习一段时间后,再让他们对准墙上画好的圆圈进行练习,采用投中加分的办法,将学生分成3~4组,由教师宣讲规则:①在规定的投篮区向内投;②规定起跳还是不起跳;③学生一轮投一次,投完后则站到队尾,依次轮换;④投篮时出手一定要高于头部;⑤投准一次加1分,由各组长负责交叉登记。这种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练习方法,而且还能使他们探索求知,培养既有个人又有团体的竞争意识。

2 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

在“双主式”教学模式下,还要求学生体能够会到学习的快乐和喜悦,即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构建知识和技能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经常运用“愉快教学法”,寓教于乐,化解教学难点,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耐久跑是一项很枯燥的项目,教师可以在组织形式上创新,以改变传统的练习方式,如运用创设情境、游戏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如在练习时,教师可先讲一段故事(对抗演习),然后再设置一些情景(穿过封锁线一走过独木桥一越过障碍物)等,并配以音乐,使学生凭借想象在情景中以各种跑动的形式,来进行耐久跑练习。这样,既培养了他们顽强的拼搏精神,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还达到了练习的目的。而教师主要是引导、点拨,让学生主动地探求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三、实现初中体育“双主式”教学的方法

1 合作学习法

初中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有表现自己的愿望,但是由于年龄过小,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经常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让他们通过体育活动和游戏来逐渐熟悉游戏规则,逐渐理解并服从有关的行为规范,是体育课程的独特功能。因此,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游戏规则,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行为。在体育课上,学生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时反应不一样。教师应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再加以启发点拨,让学生进入尝试阶段,然后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练内容的不同、学练目标的需要及学生的条件来选择。教师将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将乐于请教、积极思考、表现出更多的主动参与性。

2 体育游戏法

篇7

摘 要 “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充分体现,也是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就在简要阐述了“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在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时遇到场地设施问题、体育运动项目设置问题以及选课系统方面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探讨了相应的改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借此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促进“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 普通高校 现存问题 对策建议

教育部于2003年初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打破了以往普通高校自下而上的、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出了“三自主”的体育教学模式。并在2006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的重要通知中,对其进行了重申。“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充分体现,也是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就针对我国普通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一、“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内涵

“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是在借鉴了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以学生自主选择体育学习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作为基本形式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其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以系别、班级进行教学单位划分的方式,重新组合上课,从而有助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

二、普通高校在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由于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从而能够充分调动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助于任课教师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所以,“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而言,更有助于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在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影响和成效也更为明显。然而,虽然说,“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有着诸多的优势,但是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推广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以下就针对普通高校在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场地设施方面的问题

体育场地设施,是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也是确保“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以有效落实的前提条件,是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近些年高校不断扩招和高校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中对体育工作的不够重视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人均占有率低的问题,而且部分高校场地器材紧缺的问题还十分严重,以至于导致“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难以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落实,很多高校不得不在考虑本校有限的场地和器材设施的基础上,压缩学生的自主空间,从而对“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应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体育运动项目设置方面的问题

体育运动项目设置太少,以至于制约了“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也是普通高校在贯彻落实“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时遇到的一个较为普遍性的问题。在新《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其要求之一,就是高校要注意加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的自由度。而要实现这一点,尽可能多的设置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也是影响“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最终实施成效的一个关键。只有设置了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体育需求,才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是,目前高校在贯彻落实“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体育运动项目设置太少的问题,其中时尚类体育运动项目设置数量太少的问题尤为明显,从而影响了“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

(三)选课系统方面的问题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时,选课系统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目前选课制度的不完善而造成的,例如:某些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只有某一位任课教师负责开设,学生在选择这个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也就相当于同时选择了这位任课教师,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权利。而某些学生即使选择到了自己所喜欢的任课教师,但是由于“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体育任课教师是为了配合学校开展“三自主”体育教学的需求而临时代课的,并教授的并不是自己擅长的专业,所以也影响了“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另外,在选课时间方面,在部分高校中,学生对于上课时间的自主选择,更是难以实现完全的自主,部分高校教务部门为了避免网络瘫痪,常常组织各个学院的学生进行分批选课,而且上课的实践基本上也都已经相对固定,以至于很多情况下,学生很难真正的选到自己理想的上课时间。

三、普通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展对策

为了进一步促进“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有效落实,针对上文所分析的目前我国高校在应用“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高现有场地设施的利用率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体育场地设施是保证“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其实施成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此,普通高校在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时,首先就必须要重视和加强本校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的建设与配备工作。学校不但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而且还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有效的保证,以确保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除此之外,为了缓解目前普遍性的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高校在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作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学校现有场地设施的利用率,通过合理调度、科学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等措施来提高场地设施的管理水平。还可以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的方式来进行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共享,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提供便利的条件,为“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为了解决上文所提到的体育运动项目设置过少的问题,其中最为有效的一个措施,就是要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而要做好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以解决目前高校在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时,所遇到的体育运动项目设置过少的问题,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注意做好现有体育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和对新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利用工作,以增加体育运动项目的数量,提高学生自主选课过程中体育运动项目设置的种类;二是,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的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引入当地的特色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如:轮子秋、轩辕车、舞龙舞狮等等均可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成为高校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三是,要注意充分利用高校周边各种自然条件,开设定向运动、拓展训练以及野外生存等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开发自然资源,提高“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课程选择的多样性。

(三)完善选课制度,提高选课系统的科学性

完善选课制度,提高选课系统的科学性,同样也是确保“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的一个关键。要完善选课制度,不但要求教务部门在安排体育课时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师资、时间、项目),而且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够把体育课板块直接交给高校体育教学的执行单位,让高校体育教学部门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以及学生的体育需求情况进行合理的协调和安排。同时,还特别要注意校园网络系统的完善,确保网上“三自主”选课工作的正常进行,尽可能避免因为分批选课而导致部分学生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程的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陈小蓉,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郭仁强.上海市普通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软式垒球 小学生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50-01

软式垒球项目是一项通过修改器械材质、条件以及改变部分竞技棒垒球的运动规则而重新设计的新兴体育项目,健身价值较高,可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与快乐成长,是一项非常适宜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1 软式垒球运动项目特点

1.1 安全性高

软式垒球的棒与球的制成材料为泡沫橡胶,质地较为柔软,即使不小心打在学生身体部位,也不会对学生身体造成任何伤害,安全性较高,进而降低了运动风险。

1.2 规则简单易学

软式垒球是一项集游戏与竞赛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操作要点几乎是由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活动技能构成的,如跑垒、击球、接球、传球等,和田径运动中的奔跑、投掷动作相近,舒展自然,规则简单,难度降低,易于小学生掌握与大规模普及应用。

1.3 教学形式具有趣味性、多样性

软式垒球是一种益智性的游戏运动项目,比赛规则、对抗攻防形式独特、新颖,教学氛围轻松和谐,可最大程度的激发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同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软式垒球的器械,如T座、球棒、球可与呼啦圈、纸篓、跨栏架等其它体育教学器材、设施相结合,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

2 软式垒球运动项目让小学生在快乐中成长的体现

软式垒球项目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促进小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软式垒球包含多项体育技能,如打、跑、投、跳等,在软式垒球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软式垒球的比赛过程中,培养了小学生尊师重道意识,学会了比赛礼仪,从而促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2 锻炼了小学生的学习意志力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推行,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大多独生子女具有自负、高傲、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依赖性强等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小学生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出现各种心理障碍。而软式垒球项目要求小学生在极短时间中对来球方向做出正确判断,以便准确接球、传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提高了小学生问题独立解决能力,培养了小学生果敢、刚强的意志品质。如某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进行软式垒球训练,在文化课学习中更加聪明、果敢,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独立,心理承受能力较强。

2.3 可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小学生的社交能力

软式垒球运动项目需要团队合作才能进行,团队间各成员的互相信任与沟通配合是比赛成功的关键所在,在赛场上,只有给予队友充分信任,及时向对方传达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使团队凝聚力增强才可更好地应对赛场上各突况,同时软式垒球作为一种集体运动项目,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人际交往平台,锻炼了小学生的社交能力。如某小学组织了软式垒球比赛,比赛中学生凝聚力与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促使小学生通过比赛对团队合作精神有了进一步认识,锻炼了小学生的社交能力。

2.4 可培养并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软式垒球运动项目无论是在学习还是比赛过程中,尤其注重参赛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软式垒球的比赛规则中明确禁止参赛学生在比赛中出现任何不文明行为,要求参赛的双方队员在入场和退场时均需互相致敬,当击球员对裁判员摘帽致敬才可击球。一系列比赛规则均可培养并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如某小学班级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软式垒球项目的学习,经过一周学习后,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明显提高,在日常学习中举止更加文明,与人交往中学会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更加尊重同学、尊重教师。

3 结语

综合所述,软式垒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集身体锻炼与心理素质培养为一体,具有娱乐性、安全性、高效性、趣味性、多样性等特点,具有竞技与教学的双重意义,可充分锻炼小学生的反应性、协调性、灵敏性等,提高小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道德素养,增加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软式垒球运动项目的参与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社交能力,广交朋友,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促使小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1.1移动互联网学习的定义

关于移动互联网学习,目前尚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因此,本文通过结合移动学习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尝试给移动互联网学习下一定义。移动学习的概念,概括而言是指一种通过运用移动计算设备,以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1]。而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指第三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它通过高速数据传输,可同时传送声音和数据信息。综合两者特征,本文给出的概念如下:移动互联网学习是指利用现代数字化通讯设备(如智能手机,移动电话、掌中电脑等),让学习者摆脱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1.2移动互联网学习的特点

第一,从性质方面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数字化的体现,移动互联网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一般的学习不同。第二,从技术层面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的技术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第三,从学习方式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是通过移动设备实现的,因此具有移动性。第四,从学习容来说,由于移动互联网包含丰富的信息,所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也是信息筛选的过程。基于对移动互联网学习定义和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其与一般的学校教育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其不受时空限制,具有移动性这一特征,与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灵活多样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此说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运用对体育学习的影响不容小觑。

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一般影响

2.1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有利的影响

2.1.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而移动互联网以传播事实性知识为主。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使得学生极为苦恼,学生想学的在学校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也就理所当然的求助于移动互联网[2]。伴随着移动网络功能的日益增多,学生可以用手机连接到互联网,从互联网上了解丰富的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地位,学习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个性去接受信息,拓宽视野,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提高学生收集体育信息的能力,为以后体育研究型性学习的发展打下基础。2.1.2拓宽了学生间的交流范围和打破了师生间的交流阻碍。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信息互相传递变得更便捷,学生通过QQ等聊天工具,进行学习交流,交流的人群不仅是自己熟悉的朋友,也有陌生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通过浏览周围的网络状态或者分享自己好友的信息,让自己或者他人通过你的状态获取更多的信息,结交更多的朋友,这样循环,互相交流,社交范围也越来越广[3]。对于师生间交流最大的阻碍就是角色平等问题,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师生不再是课堂中的角色,两者角色地位有所改善,学生通过QQ博客等形式向老师报告体育学习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不敢提问、害怕的心理,从而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教师的体育学习的评价方式不再以口头和书面为主,而是以数字化为主,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将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反映出来,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查阅出与自己相关的评价,突破了课堂交流这个限制,并且对于学生的疑惑,老师可以迅速的给予答案,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体育的学习[4]。2.1.3缓解了体育的学习压力。体育的学习不论是在技能学习,还是备战各类考试,还是参加各种级别和类型得到比赛前的训练都有一个承担运动负荷、累积疲劳和消除疲劳的过程。消除疲劳的方法很多,目的在于愉悦心情放松身心。移动互联网中的在线音乐和在线电影功能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听音乐和看电影来放松的机会和可能,能愉悦心情放松身心,从而对缓解疲劳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不利影响

2.2.1互联网信息的五花八门,杂乱无章,错误信息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由于移动互联网信息库的强大,很多错误的信息也在其中,有关体育的错误信息也比比皆是,学生没有经过筛选信息,错误地选用信息,导致对体育的相关认识的不正确,从而学习的是错误的东西,对以后体育其他技能形成、理论学习起了阻碍作用。2.2.2影响学生身体健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多的电子产品运用也越来越频繁,而电子产品的一个很大的威胁就是他的辐射。长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代表———手机,会导致学习者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还会使学习者的眼睛和大脑处于过度疲劳状态,降低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是极其不利的,严重时还会引起学生生理上的头晕、烦躁、厌食等多种症状,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导致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2.2.3过分沉迷于网络,造成体育学习的假象。由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系统学习的时间远远小于上网时间,导致学习低效,并且有不少学生抱着不会就上网学习的想法,在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动作示范,使得听课的质量严重下降,更错过了与教师最佳互动的时机,而课后却因为没有头绪而不知道从何学起,从而造成了学习效果的下降。并且移动互联网学习利用零散的时间是优点也是缺点,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对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影响学生系统的体育知识体系的建构,出现体育学习深度浅薄化的趋势[5]。

3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特殊影响

3.1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有利影响

3.1.1有利于体育运动技术的规范化。传统的老师的技术动作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不难理解有些技术动作在完全具备了最基本的技术环节的同时也允许带有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大多都是自己专业课老师的特征,就像平时在训练中动作一出手,大概就能辨别出是哪位老师的学生。而对于现在移动互联网在体育专业学生中的使用,也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上传的标准技术动作的视频,在那些视频中每个技术动作的每个技术环节都被分解并一一的分析,一些要求标准动作的运动项目得以规范化。3.1.2有利于复杂技术动作的学习。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中的某个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视频教学,领会完成某个技术动作时哪块肌肉需要动员,哪块肌肉需要抑制,并且还可以通过调节视频播放速度,把完成的动作放慢速度以便能够透彻的学会技术动作。并且在休息时进行分析,观察每个技术环节有没有准确的完成,自己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是不是全身协调有力地完成,并且可以随着训练时间的增长把所有的视频放一起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在完成领会动作有没有得到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3.1.3有利于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游戏是带着娱乐性质的,移动互联网中的体育游戏功能,能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这些游戏中有些是模仿现实版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也感受着竞技体育带给我们“视听盛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去尝试新的运动项目,从而促进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全面发展。

3.2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

3.2.1运动量的减少运动风险的增加。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进行手机游戏、阅读、聊天等,无心思进行体育运动,不利于体育专项技能发展。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而是私下手机上网,课堂注意力下降,使本来就具有风险的动作在完成过程中更容易出意外,影响教学质量。3.2.2抑制了一些需要创新运动项目的学习。一些需要创新、有新意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健美操等,在这些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寻找相关视频或图片,在动作的创编环节因为网上有现成的,就不思考套用,动作都大同小异,不能突出学生对该运动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风格特点,该运动项目的学习就大打折扣。3.2.3危险动作的盲目尝试。有些极限运动项目具有刺激、冒险的特点,同时危险性也较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观看,对视频中华丽的动作和刺激的情感体验都很感兴趣,盲目的去尝试,不了解该运动的特点,从而导致受伤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4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体育学习的策略

4.1以户外体育运动的学习为主,移动互联网学习为辅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身体运动,而长时间的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更多的是强调脑力。而体育的学习必须以大量运动为基础,所以户外体育运动在体育学习中是必须放在重要地位的,然而在运动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就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媒介搜索相关的资料帮助解决问题,然后再到户外进行身体练习。将户外体育运动学习和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体育学习相结合,在满足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之外,还充分地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运动的知识。

4.2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不仅是在学习前人的动作,还要将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学校的体育学习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在不改变基本动作的前提下去创编技术动作组合,多提出相应的创新理念,周期性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一层不变重复的动作组合进行批评和要求学生修改。

4.3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对防止一些极限运动项目盲目学习,教师要提醒并制止,告诉学生不能盲目模仿,让学生了解每项运动项目都有它的危险性,每项运动项目都不是看到的那样简单。

5结语

篇10

摘 要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体育运动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宗旨。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提高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大学生中通过体育运动开展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之后文章通过对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探讨,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包括:差异化开展运动项目,树立学生体育运动的信心;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情感;优化体育运动策略,塑造学生坚韧的毅力;深刻理解体育本质,促进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形成;发现自身的运动潜质,开展个性与自我的塑造。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运动 心理素质 关系 途径

一、引言

学生体质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条件,其健康的心态是其智能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因此,体育运动在高校中同样十分重要,本身目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以前要提高的很多,换言之,我们可以说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应该是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理性和良好的情商[1]。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运动技能、坚毅不拔的性格、过硬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因此体育运动在大学生中开展的基础也越来越广泛。研究显示,新时期在反映人才综合素质的各指标中,心理素质的权重越来越大,包括开朗乐观、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个性心理品质,善于言谈、丰富的情感等心理特征,都不同程度的决定了每个人未来的家庭、事业幸福与成功与否,因此,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期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实践表明,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或者说学会了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本文拟通过对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心理素质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体育运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丰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观念提供新的思路。

二、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探讨

关于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关系的探讨已经进行过很长时间,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首先从体育运动的本质来讲,体育运动就是以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从心理素质来讲,心理素质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之一,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关系是由二者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3]。比如,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有助于正确的自我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说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或者手段、模式所无法代替的。尤其在目前社会中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增大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学生的心理素质都不强,亟需通过体育运动来塑造较强的心理,完善目前的教育体系。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差异化开展运动项目,树立学生体育运动的信心

体育运动与人的身体素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合适的人要配给合适的体运动项目,这样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才能使运动的人获得信心。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身体特点,比如有的学生强壮,有的学生弹跳力好,有的学生比较高,有的比较矮,有的爆发力好,有的耐久力强,教师对这些不同学生的特点需要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项目。我们之所以说要合适的项目与合适的人相匹配,其原因在于如果通过运动后不但获得不了成功,还会让别人感觉这个人体育素质太差,那么这个人的运动积极性会严重受挫,自信心自然就没有了。而自信心在人的心理素质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较强的自信心才能使人面对问题时更加从容,才能有足够清晰的头脑去判断。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高中,有过不同的体育运动背景,有着不同的爱好和兴趣,教师更是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安排,力求通过最合适的体育运动不断的塑造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形成较强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