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改革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职称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xx年最新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细则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各自独立,分别有三个职称。改革后,两者将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
在改革中,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中学与小学两个教师职务系列,合并为统一的职称等级和名称,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6月18日中金网)
并首次对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增加了正高职称。经国家批准,部分省市将于近期推广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使中小学教师实现新旧职称的平稳过渡。
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负责人指出,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
教师职称制度配套改革 事业单位取消编制
事业单位取消编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同工同酬,增加社会公平,增加社会活力。纵观关于北京高校这次事业编制改革的文件,却是回避了高校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职称工资问题。因为教师的职称和财政经费、养老保险、住房补贴、出国交流都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职称工资不进行配套改革,其他的改革都会流于形式。
首先,在高校内部,有编制的教师和合同制教师在工资待遇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毕竟教师的待遇取决于职称。职称上去了,工资才会上去。而职称对于教师来说却相当于有编制的,名额有限。教师从讲师到教授,其工作内容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但是待遇却相差不少。这说明教师当前的职称工资和当前的事业单位 工勤岗等其他岗位一样,属于新型的同工不同酬,并且更具有隐蔽性。
其次,由于各个地区和各个高校关于教授的认定条件并不一致,而且动态变化,这就导致了某些学校的讲师水平甚至远远高于某些地方的教授水平。而职称工资导致了跨学校的同工不同酬现象。而我们现在的人才流动大都还只是看当前职称,这种职称制度也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再次,在编教师的退休工资里面,职称是决定性作用。哪怕是退休前一天获得教授职称,退休金也会大幅度增加。这和当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多缴多得是相违背的。对于其他教师的付出也是不公平的。更何况现在诸如住房公积金等很多分配方式都合职称挂钩,这更加剧了校内教师间的工资待遇差距,加剧了同工不同酬的程度。
最后,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教师无论是否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都是需要财政拨款,讨论教师在编与否其意义并不是很大。这几年合同制教师的探索也证明了这一点。对高校影响最大的并非教师的编制而是职称岗位的多寡和职称工资的公平性。高校行政编制的控制、工勤岗和服务岗推向社会可以减轻高校负担,使得高校能够轻装上阵,但是教师编制和职称的改革却可以激发高校教师们的创造力,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所以,没有高校教师职称岗位和工资的编制改革,是不完善的改革。
20xx教师职称改革:申报条件一、拥护党的领导,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爱与责任的意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三、身心健康。
四、中小学教师评聘各级别职称(职务),除必须达到上述标准条件,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标准条件:
(一)正高级教师。
1.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任务,教书育人成果突出;
2.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
3.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4.在指导、培养一级、二级、三级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本教学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
5.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
(二)高级教师。
1.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能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比较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教书育人成果比较突出;
2.具有所教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篇2
记者从省人社厅了解到,《实施办法》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全省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电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中的在职教师和教研人员。民办中小学校可参照《实施方案》,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评审。
《实施办法》明确,在职称体系建立上,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中学教师职称系列与小学教师职称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在职称等级设置上,改变原来中学教师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最高等级为中级的规定,统一将中小学教师职称设置为五个等级,资格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员级)、二级教师(助理级)、一级教师(中级)、高级教师(副高)和正高级教师(正高),与原中小学教师职称的对应关系是:三级教师对应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三级教师、二级教师对应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一级教师对应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高级教师对应原中学高级教师。也就是说,中学教师在原中学高级教师(副高级)的基础上,可申报评审正高级教师;小学教师在原小学高级教师(中级)的基础上,可申报评审高级教师(副高级)和正高级教师(正高级)。
此外,《实施办法》还包括按照突出师德素养、教育教学业绩的导向要求,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切实改变过分强调学历和论文的倾向;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业内评价机制两方面的内容。
据了解,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将于2016年年底前完成首次评聘,初步实现制度入轨,具体步骤为:6月底前完成资格过渡,8月底前完成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的评审和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申报推荐工作,10月底前完成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评审工作;2017年全省转入常态化评聘。
双江县多种措施抓实教育精准扶贫
《云南日报》消息 双江县围绕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把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谋划,把群众素质提升工程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8个重点之一来抓,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子女入学难,实施贫困村、直过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
自2014年起,双江开始实行高中阶段免学费入学,统一由县财政拨款支付。去年全县财政收入达48 356万元,教育投入达到25 666万元。从2014年至今共免除高中学费416.72万元。“2017年要实现全县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学龄前儿童入园(班)率达到90%以上,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确保无因贫辍学学生;继续实施高中免学费教育,农村贫困户幼儿入园每生每年补助300元,2018年起实施14年免费教育。”县委书记黄光富介绍。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双江县全面落实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深入实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面向全县招收品学兼优的4种主体民族学生各15名,县级财政给予每人每年补助1 000元,并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培养。
篇3
一、转变观念
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行为观念上同课程改革接轨,教育教学行为才能按照改革的要求入轨,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和水平的学生。
教师要更新的教学理念,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创造的过程;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能充分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相互交流,实现共同发展;要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等。
二、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按这样的步骤: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巩固反思、总结归纳。在教师提出问题时,要创设好问题的情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建构活动,通过互动来实现。这样教师的角色就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使用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课程的创造者。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教师不仅参与学生的讨论,而且积极引导,对学生提出的意见、问题,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教师的活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变成了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合作者,是全心全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朋友。最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而不再仅仅是告诉学生答案。
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掌握已有的经验或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启发学生会理解,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政治教师更要完成由传授者、操练者向启发者、引导者的角色转换。当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高超本领,而且还必须掌握指导学习的科学方法、沟通交流的精湛技巧、启发引导的绝妙艺术。
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其立足点是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教师要创造性地教,教会学生创造性地学。
三、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品质
传统的教学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前人已经有的认识。这对于学生来说属于间接经验,无形中抹煞了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创新的品质,妨碍了他们的操作、观察、质疑、猜想、探索、归纳、类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展。笔者深刻认识到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教师要努力变过去“接受性、维持性学习”为“研究性、发展性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下课带着思考离开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潜能。
四、发挥思想政治课功能,推进学生养成教育
立足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其道德观念、道德面貌是从他们的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来的,并且是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思想政治课应发挥应有的功能,政治教师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及班主任做好这项工作。行为规范重在养成,应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加强引导,优化德育环境,突出实践培养,促进养成教育。
一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校纪班规,做到行为规范要求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
二是强化日常管理落实,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办法,实行“一日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及时、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行为表现。
三是大力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利用社会优势,切实加强对学生课余时间和校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
四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受道德、践履道德,选择行为方式。
五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作用。教师要以身立教,以人格影响人格,以道德感召道德,要向学生展示正确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行为模式。
六是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机渗透德育,制定学科教学的德育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全面育人、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改革、实做任务式教学、工作任务式教学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bridge project to narrow the goal of training, course system and the actual work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iation between, must be teaching reform. Papers to the task of do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o work task modules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method for example discusses teaching the superiority of the organization process. Emphasize shall be made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o drive the working process as the guida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 reform, as long as this difficult in the reform of taking the first step, this reform will win out. This is my model reform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think the results.
Key words: process as the guidance, teaching metho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teaching, job task of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目前,多数职校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的偏差,由此而引发的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道路与桥梁施工专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只有真正摆脱了传统的“科学本位”的职教模式,建立“能力本位”的职教模式,才能真正地以职业教育促进行业发展。然而要想让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的技能培训直接挂起钩来,是需要多方面的变革和努力的。多年沿用下来的教学体系、庞大的学生群体、真正意上的校企合作难等很多问题,都给理想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模式的建构带来了极大困难,整个改革过程任重而道远。
万事开头难,在思想开放、方针明确的前提下,我们该如何迈开第一步呢?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一个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最该变革也最容易改变的是教学方法。我们应该以教学理念制定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调整课程内容,以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用教学方法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培养学生去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知识的学习之间的联系。
以往教学改革的思路都是从大的方面到小的方面,需要先确定教学理念,然后在这样的理念下完成制定教学体系、编制大纲、编写教材、制定授课计划等一系列工作,最后才谈教学方法选用问题。而在此时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早已经受到了教学大纲、教材和授课计划的层层制约。
在从事了多年教学工作后,我体会到,不管编写的教材中知识多么准确案例多么生动,如果没有合适的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予以表现,就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这种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堆纸张;不管教学计划的知识体系是多么完善,如果与学生乐于接受的认知过程相违背,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这种教学计划对于教师来说仅仅是笔画的组合。学生如果不高兴接受,一切教学改革工作都没有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改革要想最后成功实施落实,就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促使学生乐学好学主动学。教师使用一定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最直接的途径,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说教学方法的选用是一切教育改革措施落实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在教学理念思路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总体内容组成确定的前提下,先选定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再根据教学方法安排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过程,并在考虑了对时间、场地的需要后安排授课计划;我们先选定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再围绕着依照某个模块的教学方法制定的授课计划,去大胆地重组原有知识结构体系、安排教材的内容。我觉得完全可以这样做。为了满足教学方法的需要,并适应学生乐于接受的认知过程,甚至可以把多个学科知识穿插在一起组成教材,或是一个学科同时使用多本教材。我相信,课程模式改革的全过程,授课计划、教学大纲、课本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永远是为培养相应的人才这个目标而服务的。
根据我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切身体会,和在学生群体中调研的结果,我认为实做任务教学和工作任务式模块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方式都很好地以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积极性。下面我举两个教学中的实例来说明以实做任务和工作任务模块这两种教学方法为前提,组织教学授课的优越性。
第一个例子,我选用筑路材料这门专业基础课中水泥性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通过对比来说明以实做任务教学方法组织授课过程的优越性。
常规教学中对于水泥相关知识学习过程是这样的:
先是水泥的六种分类,接着是水泥的生产工艺,然后是水泥的化学成分以及成分不同所带来的水泥性质的不同。以上内容都是以文字和化学符号的形式表现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没有直观了解,学习时都提不起兴趣。几种水泥的不同只是名字上文字的区别,水泥的组成也只是一堆化学符号。
然后学习的是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凝结和硬化内容。这里内容又多是以化学方程式来说明问题的,而且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学生听来听去又是一头雾水,一点兴趣都没有。
接下来是水泥性质的学习。对于细度、水泥静浆标准稠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和强度这几种性质又是几课时的讲解。学生听来听去总是把握不住重点,五个性质都讲一遍后,回过头来知识点忘了一大半。
最后是做试验,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授课方式。所以他们总是把全部精力和热情放到了试验实做上,忽略了实做与理论知识的结合。试验完毕后,可能学生对试验的过程会保留一段时间的记忆,但是对先前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
如果用实做任务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的话,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安排授课过程:
一、先给学生观看水泥胶砂试验录像并简单讲解。然后给学生分组,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各组不同种类、不同强度和细度的水泥,让他们分组去模仿水泥胶砂试验。这样,授课刚开始就以实做模仿任务吸引了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吸引到了眼前的水泥上。
二、做抗压、抗折试验,同样的试验过程却由于水泥种类、性质的不同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试验结果。由于学生先前并不知情,所以相互对比之后必然产生疑问。此刻学生主动找出原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三、先用抗压、抗折数据解释水泥强度标号,再讲解水泥的不同种类。以上内容都是在试验后的实物前对比讲解,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这时学生对于水泥的强度标号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接着介绍水泥生产过程,学生仍然能保持着兴趣。再联系试验数据和生活现象介绍水泥化学组成,学生也不会厌烦。
同样的思路,完成水泥净浆标准稠度试验,之后讲解细度、凝结和硬化相关知识,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教学的主要内容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以实做任务的教学方式作为前提和主导所安排的教学顺序,更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现场工作过程中有很多这种实做任务,而以往在教学安排中我们常常只把它们当作实训,当作学习后的上岗实习等。
按照我所提出的以教学方法改革带动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我认为应该把实做任务提升到主导的地位,发挥实做任务的主导性,进而调整出学生乐于接受的认知过程,制定崭新的教学计划,再适当拆分重组教材内容,这样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个例子,我选用地基处理为例,通过对比,来说明以工作任务模块的教学方式组织授课过程的优越性。
地基处理的内容在公路概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和路基路面工程等多门课中都有体现。在常规教学中都是先简单介绍湿土、软土的基本性质,然后就是换填法、夯实法、挤密法等等一些常用地基处理方法的介绍。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即使在不同的科目中学习多遍,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记忆文字,学习兴趣不浓,无法使理论知识和现场实际相结合。
如果用工作任务式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这个模块的教学,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安排授课过程:
一、班级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拿到不同的不良地质土质和路基荷载情况,但任务相同,都是要回答应该通过怎样的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法对地基加固,保证使用过程中不发生地基沉降。以工程实例引领学生进入到了地基处理这个工作模块情境中,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挖掘答案、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各组学生分别介绍自己工程实例资料的地质情况,教师进行简单分析后,由学生总结湿土、软土地基的共性。这个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参与和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这个部分还完全可以加入土力学中不良土质特点的相关内容。
三、提出评价现有地质情况能否符合路基荷载作用下的使用要求这个问题,引出地基承载力计算和现场地基承载力检测这两部分教学内容。
四、介绍地基处理方案,然后每组学生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处理方案来完成自己工程实例情况的任务。完成后每组选出最优方案,并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说明选择这个地基方案的原因。
五、提出如何实施这个方案的问题,引出各地基处理方案施工方法这个教学内容。
到此,地基处理模块内容教学全部完成。按照以上的思路来安排教学计划,需要穿插工程地质、土力学和路基路面至少三门课程的知识,对现有的教材内容有很大改动,涉及到学科间的杂糅,对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这个思路实质上是以工作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把整个模块分割成几个部分,学生又按照这几个部分学习相关知识。可以说采取这样的教学思路,就使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与他们未来现场工作流程相同。对于一个完整工作模块来说,这样的认知过程思路连续、内容完整。学习中,在解决了一个个问题的同时,就是在完成地基处理这个大任务中的每个小任务。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自己以后在这个模块中的工作内容,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需求,又以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完成任务的积极性。这不就是我们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所希望最终达到的目标么?但回过头来看,我们实际工作中最先确定的是工作任务式模块教学方法。可见教学方法的选用,对教学改革的全面影响。
用教学方法改革带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改革,这就是我对职教课程模式改革的思考结果。
在此我要强调两点:第一就是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含义的理解。我认为它并不仅仅是教学环境要更接近工作环境,教学内容要更接近工作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要更接近工作流程,然后按照这样的认知过程安排授课计划、教材和大纲。第二点要强调的是教学方法改革是职教课程模式改革实做工作中的第一步,它最先要贯彻的是“工作导向”精神,其后但同等重要的是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实做任务教学和工作任务式模块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是我提出的观点的具体体现。
教学方法本来多种多样,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群体又在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手段,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既适合“工作导向”精神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出现。这就将为道路与桥梁专业各个知识模块提供更多的实现教学目的新思路。当然,这只是万里第一步,后面编制适应各模块教学方法的授课计划、教材大纲、课程标准和书本教材的工作量是十分繁重的。尽管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迈出用教学方法改革带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改革这艰难的第一步,端正了出发点,找准了方向,在后面的改革道路上我们一定会越走越快,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改革终将胜利。
[参考文献]
[1] 武昕.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Z]
[2] 蒋庆斌 徐国庆 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 [G]《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3] 杨金土 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 [G]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3
[4]李政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
[5]雷军环. 软件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J]. 职业技术教育,2008(8):13-15.
Teaching method reform drives to
篇5
关键词:控制工程基础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2
《控制工程基础》是该校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主要运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思想方法,分析研究机械工程中有关信息的传递、反馈及控制等有关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信息处理和系统分析与综合的基本方法。由于所研究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该课程在整个知识结构框架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系机械与电气技术、液压技术以及动力工程等技术的纽带,是基础理论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的桥梁,为设计机电控制系统及进一步研究学习控制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由于《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且与数学学科联系紧密,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具有作图和计算多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思索和总结,探讨在新的教学模式体系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更好的培养学生。
1 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内容多,学时少
本课程是一门较为开放的学科,涉及的数学知识、电子技术等其他学科的内容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新内容不断涌入,控制论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时却被一再压缩,目前已减少至38~40学时(其中还有4个学时的实验内容),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越来越
突出。
(2)实验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实验是理论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原动力的主要方面,然而,目前由于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室设备明显不足,通常采用三、四个学生一组的方式,就造成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更给缺乏学习主动性的部分学生提供不做实验的借口,而且实验室所开设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造成学生理论与实验、实践环节脱节,根本无法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3)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教科书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还有黑板、粉笔、挂图、模型、仪器等,虽然有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仍停留在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为载体,照搬教材文字和内容进行教学的方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已大大不适应信息社会对《控制工程基础》教学的要求。
(4)考核方式单一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唯一标准和方式[2],抹杀了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考核方式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过分追求考试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忘记了学习的本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也缺乏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的动力。
2 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方法与实践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满足培养应用型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我们课题组全体教师对《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实践,具体如下。
(1)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控制理论的学科的发展趋势,结合我校对机械类工科学生的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讨论,在既注重强调基础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又符合时代特色和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制定新的教学大纲,优选合适的教材,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增加了实际工程中经常用到的根轨迹法和现代控制论的初步内容,强化MATLAB软件在控制领域的应用内容,删去一些不够典型且已陈旧的例题和习题,取而代之的是与工程应用结合紧密、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和例题,精简了一些要求过高的内容,比如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信号流图和Mason公式以及赫尔维茨判据内容,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保证对控制论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实验教学
注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结合,针对以往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在实验内容设计时,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在已有2个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系统的频率特性测试及校正、PID调节器设计等实验[3],这些内容突破传统的实验模式,既有实物的实验,也有计算机软件模拟仿真的实验,例如我们在针对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典型输入信号的时域响应的实验时,我们只给出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一种是在实验室搭建真正的电路,另一种是采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如MATLAB或MULTISIM实现,或者让二者结合,互相验证,从而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完成实验内容,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3)教学手段多样化
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科学合理地有机结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多媒体课件,一定要精心组织内容,绝对不作教材内容的“搬运工”。课件将工程实践中与教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信息量大,且时常更新,做到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实物结合[4],有效地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使学生的理解、体会更加深刻,顺利地突破这些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绝对不局限于仅仅做一个幻灯片的播放者,不能一味地依赖课件,一定要结合黑板板书等传统的授课形式,或者做一些简单的推导和证明,注意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对学生进行启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既做到在有限的课堂提供给学生尽量多的信息,又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和思考问题的空间,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运用,使教学效率及效果得到真正意义上的
提高。
(4)建立信息反馈平台,教学相长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说,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个带有信息反馈的过程,该过程可用图1所示的方框图来表示[5]。所以,如果要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信息反馈平台必不可少,我们采用利用网络、QQ群、课外学习小组、课后作业、课后答疑、平时测试、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有效地和学生建立了学习情况的反馈机制,通过这个平台,根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研究和调整教学方法,适时改变教学进度和节奏,教学相长,把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不同的主体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得教师应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的误差趋近于零。
(5)丰富考核方式
根据控制工程基础对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比较强的特点,在课程考核方面,我们尝试采取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平时考核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合理分配三者之间的比例,其中平时考核占20%,主要由平时上课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组成,实验考核占30%,主要从实验态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组成,考试占50%,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对于常识性、客观性的内容采用闭卷形式,开卷主要以主观应用型题目为主,避免学生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公式,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能力(图1)。
3 结语
《控制工程基础》作为工科机械类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的培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多年来,我们教研室全体教师一直以此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尝试进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初步形成具有校院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达到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适应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若青,罗学科,王民.控制工程基础及MATLAB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蔡文伯.改革考试制度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0(12):47-49.
[3] 宋小娜,乔文生,孙帅.机械控制工程虚拟实验平台的开发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8(5):54-56.
篇6
关键词:岗位任职教育;教学施训改革;航空器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19-02
《航空器材》课程是依据航空器材管理专业士官大专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航材保障部队实际,按照“突出任职需要,强调技能素养”的原则设置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在士官大专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属于主干课程,是后续岗位任职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影响着学员后续课程的学习。笔者紧贴学院办学转型精神,结合器材课的教学经验,从航空器材的课程基本属性出发,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办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
一、课程目标
学员通过《航空器材》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航空器材的功用、构造,掌握各类机载设备器材的型号命名规则以及其表示方法,熟练掌握航空器材在日常接收、发付和保管中的基本特点、要求,具备独立进行航材接收、发付和保管维护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航材工作作风和综合业务素质,最终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级保管员水平。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立足航材保管员的岗位任职需要,紧贴部队一线航材仓库器材管理实际,结合士官层次岗位任职教育的特点,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强化理论结合实际,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员实践技能。
1.以任职岗位需求为依据,构建航空器材内容体系。本课程以航空器材仓库保管员的任职需求为主线,以航空器材收发保管能力为牵引,在内容的选取上以常耗器材为主体,兼顾器材属性,突出够用,兼顾自学,科学构建航空器材的内容体系。
2.在教学目标上以能力培养为主,培养学员过硬的专业素养。本课程旨在使学员形成航空器材的识别保管能力。航空器材在航材目录上约有几万项,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学员的培养过程中,重点以方法引导,教授分析问题的方法,杜绝授人以鱼,为其后续其他岗位任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到部队后的持续岗位任职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对部队的深入调研,将优秀航空器材技师和优秀航空器材保管人员的案例,不断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活生生的实例,摆在学员面前,使学员体会到“所学即所用”,彻底摆脱“理论知识无用论”,充分认识到航材保管工作的持续性。
3.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为主,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成熟的航空器材保障案例,引导学员自主学习;确保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乐于探索,勤于思考,掌握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结合后续的职业技能鉴定和组训能力考核以及总部对学院毕业学员的联合考核的标准要求、成绩认定和学籍处理办法,充分调动学员的忧患意识,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学员岗位需求确定内容模块,结合学员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深度结合工作工程,进行航空器材自身属性挖掘。
1.明确岗位需求,重组教学内容模块。结合学员保管员的岗位特点将课程内容重组为四大模块,即仪氧模块、电气模块、电子模块和照救模块。四个模块相互独立,自成体系。新的内容体系以器材属性、消耗规律和送修工厂为分类依据,更加贴合学员的岗位需求。
2.依据学员特点,进行教学内容调整。通过交流,发现学员知识基础较弱。作为任职教育课程必须以知识应用为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减少器材原理、电路、气路等复杂问题的内容比重,删除知识性强的模块,重点突出在岗位任职中的高发环节,例如器材的收发注意事项,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在采购修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等。
3.依据工作过程,进行知识深度挖掘。在以往的教学中内容以功用、结构、原理、供应特点、保管要求为主要模块进行阐述,对器材送修、筹措等信息没有提及。在本次改革中,结合学员特点,去除原理。结合岗位工作过程,新的内容以分类、功用、结构、筹措属性、保管属性、送修属性展开,完全符合工作过程,且结合器材特点环环相扣。
四、教学方法改革
《航空器材》课程是一门岗位任职课程,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具有内容跨度大,涉及学科广,模块间联系弱等特点。学员知识基础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多数学员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因此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是学员学习兴趣的提高、知识趣味性的增强和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
1.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员主动去学。通过与学员进行深入交流,以及几天课程的施训,发现学员对课堂讲述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而且经过和多名教员交流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与此同时,学员对部队实际发生的案例或者部队进行考核的一些情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改变本课程教学施训模式,变“教员传述知识”为“学员学习知识”。在本课程中的做法是采用启发式教学。
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途径如下:(1)创设问题情境;(2)启发式提问;(3)讨论与议论;(4)利用知识的迁移性进行总结。将教学与实际需要交织在一起。例如,在讲述电台的过程中,材质、构造、分类属于供应保管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介绍基础知识,然后将法规融入,最后将保管、供应属性引出,也就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将这一部分应用启发首先提出问题,我们根据已有知识,根据法规和以往器材课的经验提出问题;其次,分析当前该器材在保管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然后根据学员发言情况,不断引出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最后,将发言情况进行总结,最终得出该类器材在保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启发式教学的实施,不但可以提高学员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掌握基础知识,达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典型带一般”,类比式教学。由于课时的关系,课堂讲述的过程,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典型器材,进行典型讲述,使学员掌握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其他器材进行类比式自学。
例如在电气模块,电路设备器材单元,器材非常多。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实际需要进行调研,掌握常用的器材以及日常器材保障过程中有特殊需求的器材。在调研中发现,满足需求的器材,只有属于电路连接的航空导线和属于电路安全的保险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把这两种器材作为典型器材进行详细分解,总结一种分析器材筹供管储运修属性的方法,让学员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后续自学。
3.注重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并重。士官作为航材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空器材保障的执行者,是航材保障效率的主导者,只有贴近岗位任职工作,用实战的标准进行评价,才能确保在未来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需要将学员放在航材保障现场进行任务演练,在实际演练中强化学习效果、锻炼器材保管维护能力和寻找自身不足进行查缺补漏。在课时安排上每个模块都安排了部队实践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有经验的保管员进行实地讲解和实际操作,达到眼见为实的目的,然后选取典型器材,进行实际操作,锻炼动手能力。
五、评价办法
评价是检验学员学习效果和教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课程采取实做技能评价和理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定学员学习效果。实做技能主要考核学员对器材日常保管维护能力的掌握情况,学员通过角色定位、虚拟任务,进行知识应用考核。理论评价主要考察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两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懂理论,会实践。其中技能考核占总成绩50%,笔试占总成绩50%。
1.技能评价,分为平时表现和结业考核。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学员的出勤情况、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日常实践的完成熟练度和理论教学课堂活跃度。结业考核针对考核大纲和岗位工作过程,考核学员的动手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充分夯实岗位技能,避免眼高手低,确保毕业即可就业,就业即可上岗,缩短由新手到熟练工种的时间。评价实施过程中,借鉴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进行保管员技能考核的形式,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试题选择,确保技能考核的全面性和独立性。
2.理论评价,针对航空器材保障过程中的常识性内容进行的评价。该部分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口试的进行主要弥补实验室教学条件的不足,对于有些操作时间较长或实验室无法实现的科目,通过口试的方式进行评价。笔试则是考察学员对常识性内容的掌握程度,该部分考核是采用试卷库的形式完成,完全教考分离,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
通过对几期学员的回访以及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的研究发现,全过程考核效果明显。
六、结束语
教学目标定位明确,教学内容贴合实际,教学方法手段多样,达到士官中专航空器材管理专业岗位任职教育的最终目的――为航空器材仓库保管员以及统计员、封存员的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满涛.新时期士官教育方式方法探讨[J].西安通信学院学报,2005,4(4).
篇7
课程教学的原因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16号文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施工制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有:制图基础知识、投影的基本知识,点、线、面和三面投影等。
1. 高职学生学习的普遍现状
随着高考改革,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单一化的生源时代已经过去,各高职院校的环艺专业面临的是普高生、艺术类普高生、中职生、注册生多生大融合,电子产品的极大丰富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们面临的诱惑无处不在,整体上学生本身的自控能力不强,使得学生更容易分心。
2.教学现状
《施工制图》内容较多,不少教师照本宣科,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优化组合,减少部分较深、少用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提高,专业基础不能夯实,为后期其他专业主干课程增加困难。
改革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
(1)实物教学法
学生在接触《施工制图》之前,专业基础比较薄弱,设计思维还未形成,专业表达的能力较弱,对空间感念,三维空间体的概念欠缺,在绘制室内设计工程图画法几何之前,采用实物练习,让学生直观了解平面、空间下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能在纸上绘制所观看的实物轮廓,先草图绘制,再逐步精确绘制。
(2) 临摹法
临摹原只按照原作进行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在对空间里点、线、面、体有一定了解之后,适当安排一些施工图纸、工程图纸给学生进行临摹,由简单到复杂,在临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真实的施工图纸和空间图片两种材料,不是简单的临摹,在临摹的过程中,需要空间进行分析,经过实践证明,通过临摹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一是使得学生逐步了解图纸的规范绘制,二是让学生在临摹后获得较大的成就感,也可以提高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
(3)项目教学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技术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规范的手工绘图能力、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以及绘图的实际技能。项目教学中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项目选择必须目标明确,要明确项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者有一定的系统性,能激发学生主动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工作任务确定具体项目,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制图基础,几何制图;第二是室内装饰施工图(含平面图、立面图);第三建筑施工图(含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第二大类:室内装饰施工图为例,我们采用的一个项目就是:绘制宿舍平、立面图,由教师对宿舍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明白本项目需要学生了解要完成此项目所需要的知识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绘制自己所住宿舍的平、立面图,且多角度拍照以便后期考核时比对信息。
(4)网络教学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提供了便利,逐步建立课外互动学习模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解答问题,下达项目任务,共享学习课件,网络为教学通过了便利,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了老师与学生距离。网络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方式。
2. 教学手段
传统的黑板教学显然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通过运用多媒体或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采用,现代技术的适当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逐步过渡为理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授课教师进行演示的同时,安排与学生互动环节,即提高了授课教师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会带动课堂气氛。
3.考核评价方式
首先考核的内容和标准要适应发展,单一的考试考核已不适应现代教学,为了与教学改革相适应,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考核制度,考核方式也应进行变革,将统一考试与多样化考核相结合。对原有的考核方式进行重新安排,将简单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进一步细化,学生分组,作品分类,采取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法,将课外练习纳入考核内容,同时将简单模型制作、大作业、团队协作等结合起来,对学生学习该课程进行全方位的评定。
4.现场参观实践
部分院校因多种因素往往忽略了现场参观实践,课堂教学与项目教学虽然能提高学生纸上或电脑上的动手能力,但现场参观实践,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图纸上的线与实际中不同材料所形成不同“体”的差异,让学生对不同角度的立面有了直观的了解,参观实践的内容按照拟定的知识要点进行,观后学生上交参观报告,也是对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方法。
虽然实际工作中《施工制图》是全部采用电脑软件绘图,但手工制图必不可少,手工制图是基础,学生必须手工练习,亲手体验制图,才能对制图中各种规范图标有清晰的感受、认知,才会牢记制图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项目实践,学生识读专业图的能力明显增强,不断提高绘制图纸的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
篇8
一、与课程特色相结合,完成教学目标设计
在中职学校中,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都比较弱,正是因为如此,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其需求,需要完成教学模式的转变,将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合。需要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突出,将就业的实际情况作为重要参照,从而为学生可以顺利就业提供重要保障。
在计算机动漫与游戏设计专业中,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来说,需要同课程特色进行充分结合,将就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作为重要依据,对课程内容进行设置,并且制定完成有较强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其一,从知识目标方面来说,在第一阶段,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摄像机等设备的应用,而且需要进行外景实地拍摄,掌握Adobe AE等软件操作方法。在第二阶段中,需要学习AE、PR等Adobe系列软件,熟练应用多种技术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字幕、转场等。在第三阶段,对影视合成、特效制作等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可以对多种影视后期软件技术进行综合应用,也包括与c4d软件的适当结合,从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其二,从能力目标的角度来说,企业会提出相关要求,同此进行充分结合,通过软件的熟练应用来制作综合片。其三,从素质目标的角度来说,需要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的培养做到足够重视,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完成示范性课堂的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做到足够重视,主要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W生可以对影视后期制作技术进行全面掌握和熟练应用,并且提高其创新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留心观察多种类型的影视作品,比如电视散文和电视剧等等,同时,从中挑选出比较典型的作品,以此构建教学案例库,并且不断充实和丰富。这种方式和手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到比较多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影视后期制作起到示范作用。
举例来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优良的制作手法,是享誉盛名的美食纪录片。在该片制作上运用了多种手法,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美食制作手艺。其中,制作人员通过快镜头的应用呈现出发酵过程,使得观众观看到肉眼所无法看到的景象。当描写原始食材的生长全过程和食材制作的过程变化的时候,整个画面非常灵动,在制作手法上体现出了非常高的艺术性。像这种典型性和趣味性并存的教学案例在展示过程中,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开展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发挥引导的作用,如果在教学刚刚开始就将方法和答案告诉学生,必定会影响学生独立思考和想象力的培养与锻炼,所以,教师切忌如此,需要引导他们进行发现和探索,实现细节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其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强化基础练习,有效完成技术和艺术关系的处理
当开展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的时候,其重要基础是对技能进行学习和掌握。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对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做到足够重视,对基础联系进行强化,使得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多种制作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对多种新型教学方式进行充分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其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多种制作技能进行有效掌握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制作出更好的影视作品。与此同时,需要强调艺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重要性,是其先导。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对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当对过往事件进行表现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会将画面设置成泛黄色调,将陈旧的感觉凸显出来。而当表现历史资料的时候,会调整黑白色调,以此衬托画面。艺术性是这些制作技巧运用的重要特征,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使得影视作品带给观众更大的冲击,使其印象更加深刻。
当开展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的时候,首先,教师需要强化基础训练,与此同时,对艺术和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做到足够关注和重视。对于影视作品来说,技术可以为其艺术表现提供重要支持,同时,与艺术的表达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只有实现两者的结合,才能够制作出更加上乘的作品。
篇9
水质分析与测试是电厂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不仅蕴含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以分析与测试水样中某些成分含量为目的,通过水质分析技术来监督和控制水质质量。同时,该课程又是电厂化学专业后续课程(电力用油分析、煤质分析)的基础,因此,掌握水质分析与测试技术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近年来,对电厂化学专业水质分析与测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实践证明学生能够正确和熟练地掌握水质分析与测试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开放式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一、构建一个平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看完以后学生操作训练的模式。在讲解时,教师把基本原理、实训内容、测定步骤、注意事项一股脑地都告诉学生,造成学生思想上懒惰、心理上依赖的现象,缺乏主动性、参与性,缺少独立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常此以往会养成“实训前不预习,实训中照方抓药,实训后没印象”的坏习惯。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是“一名教师、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间教室、一套设备”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训;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创新能力极为不利,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前先下达学习任务书,学生必须仔细阅读任务书中的有关内容和要求,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指导书,明确实训内容和实训项目,做到心中有数。教师的讲解以精讲、答疑、纠错为主,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既可以小组讨论,又可以询问教师,整个学习过程气氛活跃、互动性强。通过构建一个平台,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建设“教学做”一体化平台过程中,学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一个高标准、规范化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购置一些必要的教学设备、学习参考资料和实训设备仪器等,将“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按功能不同,划分为学习讨论区和实训操作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教师扮演着导演、教练、裁判的角色,学生扮演着演员、运动员的角色。通过这个平台,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操作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融合起来。
二、利用两种手段,加强成绩考核
利用好两种手段,即单个项目竞赛制和学习全过程考核。考核是目前检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最重要的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有的是出一套试卷,让学生做一做,给个成绩就完了;有的是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实训项目,检查一下学生的操作,打个成绩完事。针对上述考核方式,无法真正体现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因此,在学生学习考核方式上,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成绩考核体制,实行单个项目竞赛制和学习全过程考核。在实训操作中,有些实训项目做起来枯燥乏味,有的学生只做一次就不愿意做了。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单个项目的操作考核中,引入竞争机制,看谁做得又快又好,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懒惰行为,防止学生借用甚至抄袭别人的数据。学习全过程考核即对学生学习的所有项目进行考核,按照考核指标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此制定了详细的学习成绩考核指标,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每个项目的实训操作到最终的数据处理都要进行打分。水质分析与测试分为化学分析(占60%)和仪器分析(占40%)两个项目;化学分析又包括化学分析基础及基本操作、酸碱滴定法及应用、配位滴定法及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应用、沉淀滴定法及应用、质量分析法及应用六个子项目,各占10%;仪器分析又包括三个子项目,即电导分析法及应用(占10%)、电位分析法及应用(占10%)、分光光度法及应用(占20%)。学生每学习完一个子项目后都要进行考核,考核时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避免作弊现象的发生,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和操作进行点评,指出亮点,纠正错误,指明改进的措施。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平时操作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发挥,学生的操作技能得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增强,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今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三个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加强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内容与生产现场相结合、考核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通过实训操作使理论知识得到了验证,同时也使理论得到了升华。老版本的化学分析教材,大多数是理论验证性实验,内容主要为滴定分析,实验过程大体相同,可概括为:称量、标定、测量、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训内容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实验项目陈旧,验证型实验多,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少。学生做的大多数是辅导教师设计准备好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少,造成学生动脑少,甚至不动脑。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实训内容上进行了改革,根据电厂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实训内容上进行了精心选择,形成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实训内容体系。在实训项目的具体选择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开设了分析器皿的洗涤与使用、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分析操作练习等基础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熟练规范地使用化学分析常用仪器,如电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吸量管、容量瓶、托盘天平、量筒等仪器,为以后的实训操作及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结合电厂化学专业特点和生产现场中的实际应用,开设滴定管容量校正、容量瓶容量校正、工业盐酸中盐酸含量的测定、工业硫酸纯度的测定、工业烧碱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的测定等设计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在生产现场中的具体应用。开设多用途滴定管研制、容量瓶保护架研制、多种型号的分光光度计性能差异性分析等综合性实验,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精心选择的实训内容都是生产现场需要监督的水质指标,如酸度的测定、碱度的测定、游离二氧化碳的测定、硬度的测定、化学耗氧量的测定、电导率的测定、pH的测定、pNa的测定、磷酸盐的测定、铜的测定等,这些实训项目掌握了,将来就业后就可直接顶岗,不需要再培训。为了保证学生毕业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训操作内容应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学生将上述精选的操作项目中的理论知识和实操内容学习并掌握后,就可以考取电厂水化验员中级工证书。因此,通过加强三个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培养四种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素质;研究者
古往今来,教师都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所关注的是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是不是积极思考,是不是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其职责越来越多地注重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课程改革需要师德高尚的教师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他说:“教学生读书易、教学生做事难”。“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成为勇于进取、遵纪守法、严格律已、忠于职守、承受挫折、品德高尚、具有中国心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文明的举止、广泛的兴趣、愉悦的心境、热情开朗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去培养和熏陶学生。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这就是说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面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宽容的课堂氛围,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
二、课程改革需要学识广博的教师
课程改革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并不断超越自己的知识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使自己的教学更能得心应手。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强化以下几种能力:
1.精湛的业务能力。备课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腹中有案,既备知识,又备学生,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度地把握知识的扩展与延伸。上课时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发展智力,最终形成能力。
2.自我学习的能力。对所任学科的新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新变化,要了如指掌,对相关学科的信息也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博览群书,广采众长。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3.指导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能力。课程改革需要创造性学习。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生理、心理处于迅速成长发展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许多的困惑、矛盾,教师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形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4.教育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新世纪现代教育迅速发展,高科技将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将被广泛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熟练操作、合理使用教学媒体、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三、帮助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主要取决于平时每节课的教学状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研究。教师只有以亲身经历的大量实践经验为基础,在理论的指导下对一些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题研究,才能使教育教学水平发生质变,才能形成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即研究者”显得非常突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即研究者,每位教师都要确立研究目标,为教育实践服务,关注学校的实际需要,立足于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鼓励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从“学会”逐步达到“会学”,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的角色是幕后的编导。不明确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教师的课是否有个性风格,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因此,教师不单是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是走下讲台,加入到学生当中,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做到:1.向学生提供有效地学习素材。2.组织合理的课堂结构。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4.对学生要积极地旁观,适时地帮助。
总之,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提升自已的师德修养和学术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增强科研意识,大胆创新,开拓进取,使学生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真正把学生带到通向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