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简历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升初简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来我做的简历就是一份个人简介和一摞证件复印件夹在一起,滴沥当啷的一叠,就想托有位过来人朋友送到某校去,当时朋友一看就把简历打了回来命我重做,说中学收到的简历恐怕房间里、桌子上堆得到处都是,你这样散乱着夹子松了掉满地可能人家都不知道怎么捡,应该贴张照片、装订一下、做个封面以示重视。所以后来我又趁机简化了内容并贴了个透明封皮。
我感觉写简介就是王婆卖瓜的过程,应充分总结并尽量在醒目位置写出优点:)。这个自然不难,因为俗话说老公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孩子的优点早都已经拿放大镜检查、用乘法统计过了:)当然也不可粗心或生造(在第一版简介中我潜意识里倾向性粗心吧,但不是故意,把北京市海淀区航模一等奖写漏了海淀区成了北京市,很不好意思后来补送过一个修改版)。总之,写简历的几点注意事项:一是保留好孩子小学高年级的各种证件证书,二是简略并突出重点,让人一目了然,三是加照片、装订、封面。 ——妈妈的话
其融简介
一、基本信息
出生年月:1998年4月,取名“其乐融融”
就读学校:北航附小 户口所在地:隐藏
联系方式:隐藏
二、学习经历
2004.9—2007.5 北航附小1-3年级学生,大队委,中队长,文明礼仪小标兵。
2007.5—2008.5 美国弗吉尼亚州Mantua小学3-4年级学生,优秀学生。
2008.5—2010.7 北航附小4-6年级学生,大队委,中队长,优秀少先队员。
三、获奖和证书
类 别 奖 项
综合 北京市三好学生、连续海淀区三好学生、2010“学而思杯”综合三等奖
英语 三一口语9级,北京市英语水平考试BETS 二级优秀(89), “学而思杯”英语竞赛2009一等奖(第25名)、2010二等奖。
数学 2009北京数学俱乐部英语活动日EMC三等奖,2009数学解题力竞赛优胜奖
语文 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春蕾杯”作文竞赛二等奖,2010“学思杯”语文竞赛三等奖。
艺术科技 第五届全国少年儿童“艺术之星”大赛美术三等奖,北京市海淀区航模竞赛一等奖,舒曼国际青少年钢琴赛优胜奖
四、特 长
英语:通过三一口语九级考试,三一口语七级良好、六级优秀;北京市英语水平考试BETS2优秀89分;“学而思杯”2009年英语赛第25名;美国首都华盛顿DC 口音,为东田出版公司录制小学生英语磁带;在美国的学习测评都在90分以上;2009.7-2010.1在学而思“人大四中目标班”(英语)1班学习。
美术:练习素描、速写、卡通画、版画等,获全国“艺术之星”美术大赛三等奖。
科技:善于动手,航模、陶艺好,获海淀区航模竞赛一等奖。参观酒泉卫星基地火箭发射、参加美国科技实验课外班、参加北航附小航模制作、了解北航科技专家成就。
写作:两篇文章入选正式出版物,获得2010全国“春蕾杯”作文竞赛二等奖。
五、兴趣爱好
乐器:英国钢琴三级优秀(92分),练过口风琴、小号、长笛、小提琴
摄影:曾有两幅作品在《北航报》和北航新闻网发表
主持:北航幼儿园50周年文艺汇演主持人
阅读旅游: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广泛,在美国一年内读了100多本英文图画书和100多本英文原版小说;游览美国、法国、瑞士、意大利、梵蒂冈、马来西亚等国风景名胜,尽享祖国各地壮丽山河。
动物:热爱动物,以狗为甚,自己学习交流,俨然一个狗专家:)
五、综合评价
班主任评价(引自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四年级:“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要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五年级:“你是出类拔萃的”
六年级:“你将成为凤毛麟角之才”
篇2
请作一分钟的自我介绍
专家分析,这是一个比较常规的问题,很多学生也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做过自我介绍。在“小升初”面谈时,学生要注意侧重点,学会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学校。因此,考生在面谈前,需要提前做好“功课”,对即将面谈的学校特色、名师、培养过什么杰出的校友等信息收集好。面谈时,考生的回答最好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说:我很仰慕学校的某某老师,看过这位老师曾经发表过的文章,非常喜欢他独特的教学特色;我很喜欢学校的机械人实验室,因为,我在小学就非常喜欢参加这类社团活动。
热点问题二
根据学生的经历继续发问
在学校的自我介绍过程中,比如说孩子奥数突出,面谈老师可能问一些关于奥数的问题;有些学生会强调自己参加过很多公益活动,面谈老师会让学生具体说一件让自己难忘的公益活动……面对这个问题,考生在回答时,避免“夸夸其谈”,多说自己在过去的学习、生活、活动中的经历,多说一些感人的、难忘的细节,也可以多说说自己曾经受到的激励和挫折,它们对你产生的影响,或者,引发你对什么问题、社会现象的思考。
热点问题三
请学生介绍个人兴趣爱好在面谈中,面谈老师还可能问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孩子的回答都是不假思索。但是,面对老师的追问:“为什么喜欢?”、“你是如何平衡自己的学习和兴趣发展的?”对于这类问题,很多学生开始紧张起来。
专家表示,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不要想太复杂,个人爱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有原因的说原因,没原因的就没有,照实回答即可。
热点问题四
谈谈自己的理想
回答这个问题,考生不要说什么远大的理想,最好说说最近的目标,说一些和进入这所学校有关系的理想。我们可以回答,我要考入某所高中等等(名校为什么为名校,不就是升学率高,通过升学率来体现它的教学质量嘛,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升入一个好的学校了),如果老师继续追问的话,再说考入一所好的大学等等,逐级由近至远地说,当然如果老师没问,尽量少说。
热点话题五
你愿意当班干部吗?
这个问题,其实是对孩子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和同伴的交往能力,还有语言表达能力,有没有自信心等各方面能力的一种考察。
当班干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的机会,特别是交际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所以,在面谈时,我们一般鼓励做肯定回答,然后说明原因的时候,可以说明通过这样你能获得什么样的收获,对班级对同学有什么好处等等。如果在小学有担任班干部的经历的同学,可以说一两件自己在做班干部的收获。
热点话题六
谈谈家庭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你的爸爸和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周末,父母陪伴你的时间多吗?”、“父母最关注你什么方面的发展?”……很多学校面谈的时候也都会问到学生关于家庭方面的问题,因为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很重要的。
在面谈前,各位父母建议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性格特点简单分析,对小孩的教育模式特点,民主型、放任型、管教型,还是溺爱型的教育等做下简单的阐述,还有就是父母的成长与成功经历。重点在对孩子的影响,可以通过事例说明,可以是生活上的照顾,学习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教育,品德上的言传身教等等。面谈最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孩子的品质的展现,简简单单的回答,只要是孩子自己认识的,应该都会有什么问题的。
热门话题七
对父母的提问
在面谈的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也会被提问,问题各式各样的,可能会问到对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成长经历等等,但核心只有一个,就是对孩子的教育,目的呢,可能是看看父母对小孩的关系程度,或者是了解家长对小孩的教育模式,又或者更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全面性格。
篇3
一、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方法
首先,要增强自我的吸引力,与学生达到心理相容和心理平衡。一个好的教师、学生喜欢的老师一定学识渊博、举止文明、通情达理、平易近人,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的追求,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着一片爱心。对这样的教师,学生非常欣赏并发自内心的影响力比较大,其内凝聚力和号召力也较强。平常我们讲教师的榜样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就在这里体现。
其次,要研究学生,认识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工作,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中学阶段是学生的心理、生理、身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在人生道路上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们所教的对象,每一个学生从生理和心理、知识和智力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要留心进行研究,切忌一刀切,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凡做出成绩的教师,这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并形成一定教育教学风格。
再次,要克服师生之间认知上的偏见,掌握衡量人的科学艺术。师生之间认知上的偏见是影响教师和学生心理距离的一条重要因素,教师应自觉地加以注意,努力克服先入为主、固定不变、以偏概全等思想。
最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实行师生心理沟通,以心换心,把学生的错误、缺点当做是教师自己的错误缺点,只有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基本要求。
二、消除师生间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由于年龄、经历和所处位置等诸多差异,师生之间存在着情感爱好、审美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容易产生师生间的心理障碍。教师要教书育人,就必须努力消除这种障碍。
1.提倡疏导,摒弃训导
新时期的学生思想工作要变训导为疏导。训导的生硬的,往往是在心理抗衡状态中进行的;疏导则是温和的,是在心理平衡状态中实施的。训导多如暴雨落地,只能打湿地表;疏导却似细雨滴物,浇根浇心;训导只能“治表”,疏导却能“治本”。
现在的青年学生不喜欢抽象枯燥的说教,对政治淡漠。教师若动辄板起面孔来训导学生,则会收获甚微,甚至事与愿违。学生一旦处于“受管束”、“挨训斥”的地位,就会消极地应付教师,至多只是盲目地或机械地服从,没有对班集体的主人翁责任感,更谈不上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充其量只是一名“治安纠察”,那么,他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会受到师生间心理障碍的遏制。
教师要摒弃训导、提倡疏导。疏导不同训导、迁就,训导是压服的别名,迁就又是放任自流的代名词,而疏导才是思想教育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2.理解学生,发展个性
现在的青年学生,尽管个性各有差性,但他们的共性是:富细想、勇于追求、勤于思考、敢于发问、关心祖国的前途,这正是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主体。他们在党的开放政策的启发下,对世界萌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对未来充满了美的憧憬。他们在探索人生,不愿重复上辈人的生活模式,渴望按自己的意愿设计自己的生活及未来的人生道路。总之,他们主观意识上的理想色彩较浓,喜欢“向前看”,常爱做向比较。这与常爱作纵向比较的中老年教师之间容易产生“代沟”。对于“代沟”的有无,众说纷纭。我则认为“代沟”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行在两代人之间表现出的思想认识和行事准则方面的差异。真有“代沟”是好事,“代沟”愈大,表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愈大。反之,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人们的见解和思维方式一代代地雷同,世世代代都按照同一生活模式重复人生,都沿袭相同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社会现象,那么社会的进步就停止了。但现在以引用“代沟”一词为时髦,并以此来概括青年,以偏概全,不尽妥当。事实上,许多所谓“代沟”仅仅是不同的人生阅历造成的认识上的差异,或是年龄的不同造成的情趣上的差异。学校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师生要多接触、勤对话,彼此了解、相互理解。
了解学生是为了因势利导、发展个性、使之成材。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发展他们的个性。在社会急需人才的今天,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甚至要宽容某些学生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缺点。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当然,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形成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表现某种程度的“弹性”,做到“三宽”,即以宽厚的情怀,宽容学生的某些不足,创造出一个宽松的思想工作环境。这样,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就有了安全感,不必谨小慎微,个性就能得到自由发展。
3.克服“偏爱”,一视同仁
篇4
【关键词】时间管理 帕累托 目标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45-02
高校学生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在毕业时向社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考试,每个学生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这些考试都需要经历充分的准备,同时还应学习专业知识及为考核做好准备。一个高效的学习意味着多方面的合作,如动机、计划、方法等,但是都离不开时间的有效管理,只有对时间进行有效的分配及管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一 时间管理的认识困惑
在资金、人力和时间等资源中,时间是最特殊的一项资源。只有时间是我们租不到也买不到的,更不能以其他手段来获得。时间的供给,丝毫没有弹性。不管时间的需求有多大,供给也绝对不可能增加。而且,时间稍纵即逝,昨天的时间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即使在古代,先贤们也早已意识到时间的飞逝,所以《论语》里记录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完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已失去的时间。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时间,时间是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任何工作都需要耗用时间。因此,时间资源是一项最特殊、无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资源。
但人们往往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对时间的感觉常常并不可靠,如果在黑暗中,人就会丧失对时间的感觉,或估计过长,或过短。所以,如果仅凭记忆,我们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时间是怎样度过的。试想,我们在学习中是否存在着:(1)效率不高使得做事的时间可缩短而实际未被缩短;(2)不珍惜小额时间的浪费;(3)情绪不佳的时间浪费;(4)不专心的时间浪费;(5)包揽所有工作的时间浪费;(6)随意出借时间造成的浪费。造成这些时间浪费的活动,可以称之为“时间枷锁”。如下图:
因此,认识“时间枷锁”,是时间管理的起点,而挣脱“时间枷锁”,则是时间管理的目标。
二 学习管理不足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妥善管理学习必然影响效率,如有些学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取得较高成绩,而有些则没有,从时间管理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计划缺失
如果说学习的结果是果实,那么一份好的学习计划就像种子。以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高校中不乏一部分考研学生战线拉得特别长,最后的分数却没有后来决定考研的学生高,这些学生也一直在学习,但“失败”的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学习计划的缺失,这已经成为学生的通病。现今,即使高校学生也很少做学习上的安排计划。学生对计划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不做计划也能产生实效,另外,也不知如何有效制订计划。
2.时间控制不够
萨缪尔·约翰生说过:“习惯的束缚平常是感觉不出来的,待到发现时又已经变得难以破除。”人们有时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形成某些坏习惯,对于时间管理而言,最大的恶习就是拖延时间,在学习中做不到持之以恒,容易被外界干扰等,导致学习三心二意。
三 学生时间管理思考
高校学生在学历上上升一个台阶,在压力上亦是如此,针对时间管理分析,笔者提出几点做法,希望能对提高学习效率有一些帮助。
1.遵循帕累托原则
80/20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提出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这说明少量的原因、投入和努力会有大量的收获、产出或回报。将这一法则运用于时间管理就是投入时间关注重要的20%,而非在80%的琐事上消耗过多时间。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工作中要尽快处理琐碎的多数问题,避免花费大量时间,对于少数的重要问题,应选择留出足够的时间。当学习中遇到多个任务或内容时,要确保优先完成最关键的部分。
2.制定目标
没有目标是时间管理的最大禁忌,明确目标则是时间管理的一大法宝。目标越明确,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在时间选择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管理学指出,目标设定须达到“SMART标准”,即务必使设定的目标具有如下特性: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能实现的(Achievable)、切实实际的(Realistic)、时间表(Timetable)。
3.追踪时间使用情况
“在时间的有效运用上,管理者的敌人是自己。”时间管理者需要客观地衡量自己运用时间的方式。几乎所有记录时间使用状况的人都会发现,对时间使用情况的追踪大有裨益,为了节省时间而花费少量时间追踪使用情况,确实是一种明智之举。
了解自己的时间使用状况并非难事,学生可以列一份在一星期内花费时间的清单,记录每小时的所有活动,作为分析使用情况的依据。定期使用时间开销清单,能创造诊断自身时间管理能力的机会,以此打破坏习惯的束缚。
4.诊断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列明时间开销清单后,即可诊断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为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下“诊断书”,对症下药,将浪费时间的活动找出来,尽可能将这类活动从时间表上排除。
5.制定自我时间规划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制定计划时多花费一些时间,在操作时则可能节省几倍的时间。在开始任何学习时,必须进行良好的自我时间规划,方可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这也是良好时间管理的核心步骤。各项学习活动的时间规划主要包括搜集任务、整理任务、管理任务清单、回顾与检查、开始行动几项步骤。
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普及,时间管理已走向科学化,严格意义上说,高校学生的时间管理是一种自我管理,是促进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Simple discuss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Zhang Qin
【Abstract】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is one special group. They have multifarious mental bewilderment or problem in their self consciousnes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jobs, growth, learning and life. In the circumstances, to launch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subject that the vocational teaching workers must face.
【Key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往往入学基础一般而父母期望值偏高,文化素质较低而学业难度较大,专业技术水平一般而社会就业录用技术要求门槛较高。所以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一项对840名职校学生的调查表明,他们当中从小学到初中从未受到表扬的比例为79.16%;从未当过班干部的为14.41%;学习成绩居中下游的为86.6%;上职校是为混毕业的为25.05%;作业经常不完成或从来不完成为16.76%;课余时间看书学习者为12.97%;对学习缺乏自信者为1.89%;对今后生活毫无打算者为7.58%。在这种情形下,对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中职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
1.1社会环境的压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生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从入校到毕业前,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致使中职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1.2家庭环境的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但是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由此产生两种心理压力,一种人怕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表现不符合家长的要求会挨责备而产生心理压力;另一种较懂事的孩子则怕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心理压力更大。
1.3学校环境的压力。职业学校与初中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别,专业课多,专业性较强,许多中职生难以适应这一转变,感到压力很大。
1.4自身的原因。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落榜的强烈心理震撼,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到职业学校是不得不来,无可奈何而来,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较强的自卑感。
2.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心理健康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还要通过心理辅导、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独特的功能。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应付挫折,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职业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长期以来,中职生的德育工作中缺乏心理辅导,使许多教师在认识方面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学生所有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都归结为政治思想道德问题;二是认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只有靠德育去完成。过高估计德育的功能,有时反而使德育陷入一种隔靴搔痒的尴尬地位,而心理辅导的运用正好弥补了上述的不足。
2.3从心理健康教育与中职生的社会化的关系看,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的认识过程,使他们逐渐在不同程度上学会做人处事。
3.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
3.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职业学校应根据需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要在课题研究、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资金使用、工作奖惩、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教研室,设立专职教学与研究教师。
3.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各职业学校要建立起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要不断改善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 问题 有效处理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科学课程。而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鉴于高中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所限,其对于许多生物学原理问题,只能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因此笔者在阅读了相关书籍和资料后,对以下常见问题做如下总结。
1.肝糖原能分解以补充血糖不足,而肌糖原不能
糖原的降解采用磷酸解,而不是水解,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肝糖原作为生物有机大分子物质,有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以α-1,4-糖苷键相连接;另一种是在多糖分子的分支处,以α-1,6-糖苷键的形式相连。肝糖原的分解过程如下
第一步:在糖原磷酸化酶作用,水解成葡萄糖-1-磷酸,而磷酸化酶的作用只到糖原的分支点前4个葡萄糖残基处即不能再继续进行催化;
第二步:需要糖原脱支酶的作用。磷酸化酶催化磷酸解作用,使糖原分子从非还原性末端逐个移去葡萄糖残基直至邻近糖原分子α-1,6-糖苷键分支点前4个葡萄糖残基处,脱支酶脱下α-1,6-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残基不是磷酸解作用,而是水解作用,其结果是产生一个葡萄糖和以α-1,4-糖苷键相连的葡萄糖残基,于是磷酸化酶又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步:在前两种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1-磷酸,之后再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葡萄糖-6-磷酸;
第四步:葡萄糖-6-磷酸在葡萄糖-6-磷酸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和磷酸。而葡萄糖-6-磷酸酶存在于肝细胞,肾细胞及肠细胞光滑内质网膜的内腔面,肌肉细胞则无此酶,因此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糖,只能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2.缺少Fe元素,为什么会使植物缺绿
矿质元素对叶绿素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植株缺乏氮、镁、铁、锰、铜、锌等元素时,就不能形成叶绿素,呈现缺绿病。氮和镁都是组成叶绿素的元素,当然不能缺少。至于铁、锰、铜、锌等元素,它们可能是叶绿素形成过程中某些酶的活化剂,在叶绿素形成过程中起间接作用。叶绿素形成的过程如下图:〖JZ〗〖HZ(〗〖XC司马全.TIF〗〖HZ)〗
而王平荣等在《高等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一文中指出,,铁是形成原叶绿素酸酯所必需,无铁时,Mg-原卟啉Ⅸ及Mg-原卟啉Ⅸ甲酯积累,不能形成原叶绿素酸酯,即不能形成叶绿素。
3.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与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异同
有氧呼吸过程主要是分为三个阶段:糖酵解途径、TCA循环、电子传递链磷酸化。真核细胞有氧呼吸三个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而原核细胞因为没有线粒体,其有氧呼吸的过程鲜有人知,一些考试辅导书在此问题上出现了错误。现将原核细胞有氧呼吸具体过程叙述如下:
第一阶段:糖酵解: 1分子葡萄糖生成2分子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TCA循环: 丙酮酸先转化成琥珀酸细胞质基质
琥珀酸转化成延胡索酸 细胞膜 延胡索酸转化成乙酰-CoA细胞质基质
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磷酸化: [H]与O2 反应生成水并释放能量细胞膜
4.多糖能否与细胞内其它分子结合
篇7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习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训练。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口算是基础
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通过紧张而有序的训练,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对一些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我则让他们在课后多多通过口算训练本来练习,或鼓励他们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如,让他们随父母上街采购物品时,帮助父母口算钱数,这样不但能培养他们口算的能力,并能激发、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相信,只要能持之以恒,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就一定会提高。
法则是重点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认知算理,以“理”悟“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在课堂中,教师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重视凭借例题讲清算理,使学生们不光知其“法”,还能懂得依“法”解题运算。(1)教具演示,说明算理。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教师左手拿着3支红铅笔,右手拿着4支蓝铅笔,要求学生列出加法算式:3+4=7;然后,教师把两手中的铅笔调换,再让学生观察列出加法算式:4+3=7。最后,学生从教师的演示比较中,认识到了“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算理。(2)学具操作,理解算理。如,在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时,对于“9+2=?”多数学生能很快地说出和是11。但是,教“9+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更重要的是揭示计算规律,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先按算式摆小棒,一边摆9根,一边摆2根,用小棒摆出结果,学生一看就知道是11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把操作的思维过程在算式上展示出来。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掌握“凑十法”,并由此过渡到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渐进。(3)联系实际,讲清算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可选用这样的事例:每张学生课桌75元,每把学生椅子25元,买这样的10套学生桌椅一共要付多少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式子75×10+25×10和(75+25)×10,从而通过同一道题的两种不同解法,让学生明白了75×10+25×10=(75+25)×10。当学生从实际事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后,还可以要求学生自编应用题,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其次,要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而讲究训练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如,可进行接力比赛,即教师发给每列学生一张口算卡片,上面印有6~7题(根据每组人数而定)。第一个学生做完一题后,迅速传给后一个学生,后一个学生做完后,再传给后一个学生,如此传下去,看哪一列最后一个同学先将口算卡传到老师手里,并且计算结果正确,就算哪列胜利。也可进行抢答练习,即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两个同学口算,看谁先算出正确结果。还可以进行找朋友、送信、夺红旗等游戏。
篇8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 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 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 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念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篇9
关键词: 初一新生 心理健康 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我校心理咨询室自制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长及学生调查问卷,通过对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以便我们在工作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1.资料与方法
于2008年9月3~8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编制了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学生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我校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共发放问卷218份,收回有效问卷101份,其中男孩56人,占55.6%,女孩45人,占44.4%。家长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我校初一年(3)班的学生家长,共发放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34份。全部数据经EXCEL软件处理。
2.结果
2.1学生学习态度
学生认为上学读书是为了读书后赚大钱的占差不多一半(44.0%),认为没有知识不能生存的占36.2%,认为替父母和老师学习的也不少(19.8%);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马上回答的占42.0%,想一会再回答的占47.3%,合共九成,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或者等别人答的只占少数,情况比较理想;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完成的占91.3%;期末考试时有信心,不紧张的占74.9%,心情紧张和有点紧张的占22.7%,大部分学生应试心态良好,但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有考试压力,心情紧张。
2.2学生情感表露
学生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的情节时跟着流泪和非常激动的占多数(85.0%);和同学在一起,感到快乐的占97.1%;见了认识的长辈主动热情招呼的也占多数(91.3%);家里来了陌生客人,主动招呼(44.4%)和不理睬、怯生(44.9%)的所占的比例差不多,都占比较大的比例;与新朋友在一起,有93.2%的学生能够主动邀请一起玩;受到委屈时为自己辩解的占多数(85.0%),独自生闷气和与人争吵的占15.0%;当被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时,能原谅对方的占多数(72.9%),要求对方道歉的占24.2%,只有2.9%的学生骂对方或反踩对方一脚。
2.3学生社会适应性
在学校做清洁时,94.7%的学生能够认真做;做事不成功时,请别人帮助的约占半数,有28.0%的学生是不服气,再做;对学校的纪律和常规要求81.2%的学生能够自觉遵守,但也有不少的学生是老师来就遵守或有时违犯(17.4%);竞选干部时,认为我能行,努力争取的占72.9%,但认为当干部要多做事,怕辛苦的占16.4%,认为无所谓和自己不行的分别占6.8%和2.4%;学生到学校的心情是很愉快的占87.0%,认为心情一般、有时烦和不愉快的合占13.0%。
2.4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在对家长的调查中,平时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的占51.2%,不主动的占26.8%,不在意的占22.0%;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的占绝大多数(92.5%),认为一般重要和有点影响的占7.5%;认为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家长的影响关系最大的占多数(47.6%),其次是孩子的天性(28.6%)和学校教育(23.8%);认为自己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正常的占多数(80.5%),发展一般的占17.1%,不知道的占2.4%。
2.5家庭亲子关系
在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平时与父母说话多(56.0%),有时有和父母说话的占42.0%,没什么话说的只占极少数;想和父母多说话的占多数(75.4%);学生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的对象是父母和好朋友,分别占45.9%和27.5%;认为父母平时鼓励有时有的占多数(41.5%),认为父母鼓励多的和很少的比例差不多,分别为29.5%和28.5%。
在家长的调查结果中,平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占绝大部分(90.2%),平时不太在意孩子心理健康的只占少数(9.8%);平时很注重和孩子沟通的占多数(77.5%),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偶尔与孩子沟通(22.5%);很了解孩子学习状态和一般了解孩子学习状态的家长所占比例差不多,分别为58.8%和41.5%。
3.讨论
3.1学生学习态度方面。
学生对上学读书的目的差异较大,其中,为了赚大钱的约占一半,没有知识不能生存的占三成多,认为替父母和老师学习的也有两成;课堂上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合共九成,老师抽问才答或者等别人答的只占少数,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比较积极;绝大部分学生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部分学生应试心态良好,但也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有考试压力,心情紧张。
3.2学生情感表露方面。
学生情感丰富,容易受到感染,善于表达;与同学、朋友和长辈的交往较积极、主动,但对陌生人有较强烈的抗拒心理,对家里的陌生人不理睬、怯生的学生差不多占一半;被伤害或压迫时,大部分学生能有采取合适行为(例如原谅对方、辩解、要求对方道歉等)进行解决。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采取独自生闷气自我封锁或争吵、骂对方和反踩等过激行为,这需要及时纠正。
3.3社会适应性方面。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做清洁,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但也有一成多的学生是老师来就遵守或有时违犯;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参加班干部竞选的学生占多数,但也有部分怕辛苦,不参加竞选的,有一成左右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或自己不行;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生活很愉快,这对学生的学习有正面的影响。
3.4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方面。
有一半家长平时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另外一半是不主动和不在意;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认为孩子个性发展和家长的影响关系最大的占多数(47.6%),其次是孩子的天性和学校教育;认为自己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正常的占多数,发展一般的也占一部分。
3.5家庭亲子关系方面。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亲密,大部分学生与父母沟通良好,大多数的学生也有与父母沟通的意愿;绝大多数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对于孩子的学习状态也有较好的了解。
4.措施
心理健康是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其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其日后有效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一项基础工作。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通过此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原因,研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对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4.1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架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中坚力量,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将课程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并注意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
4.2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加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4.3发挥学校、家庭的综合教育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目前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全面观察学生的言行,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观念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中小学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职;网络;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解读高职学院大学生网络心理情结
当网络信息“携带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入到人类活动的每个场合、角落时”,就决定了网络时代多元性、丰富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影响也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为从网络本身来看,信息网络技术以其雅俗共赏、内容丰富、信息全面、传播方便、快捷的特点给大学生校园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满足了青年学生学习和休闲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打开一扇“挡不住的诱惑”的心灵窗户,使得他们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体验网络世界。
(1)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网络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群体环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交往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大学生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在传统交往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囿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圈子,但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的开放性、大众化、虚拟性、直接性等多种特点容易使网上交往打破身份、地位、财产等社会等级的限制,为人际交往提供便利。通过网络,人们可以直接地交往,而免去了彼此的客套、试探、戒备和情感道义责任。同时,由于网络交往所具有的间接性和虚拟性特点,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地位、身份、外貌等传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限制,为性格内向、羞于言谈、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打开了方便之门。
网络提供了角色实践的场所环境,有助于胜任现实的社会角色,人际交往中交往者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交往环境和交往关系不同,交往角色也会发生变化,于是,交往者所扮演的往往是复合角色――角色丛。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角色实践的“练兵场”,网络创造的“虚拟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其中不断进行角色学习,理解角色的行为规范,体会角色的需求和情感,了解角色间的冲突,并借助网络群体成员间的互动检验自己的角色扮演情况,进而把握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尺度。
(2) 电脑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容易造成他们情感自我和角色自我的迷失,影响其心理健康,并诱发出种种心理障碍。
网络成瘾症――电脑网络成瘾问题在大学生中越来越突出。由于进入电脑网络空间就好比是进入一片浩瀚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化迷宫,从而导致人们能够完全沉浸到网络虚拟化的空间中而不能自拔。尤其是对求知欲望强烈、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进而发展成为病态的网络沉溺。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似乎对上网有强迫倾向,上网就兴奋异常,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在网上留连忘返,根本无法关机,整天沉溺于网络,甚至通宵达旦,网络成瘾症与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上瘾行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些大学生因上网过度,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模糊、头晕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不良生理反应,变得形容憔悴,情绪低落,并伴有莫名其妙的言行。
人际交往障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大不相同,有时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随着一些“虚拟学校”、“虚拟公司”等虚拟事物的诞生,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大学生们在网上的交往以间接形式为主,以符号化为特征,其交往活动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网络的开放性、大众化、虚拟性、直接性不仅打破了交往者社会等级的限制,也为性格内向、羞于言谈、社会交往能力弱的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打开了方便之门。但迷恋上网使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社交的机会大为减少,热衷于虚拟交往使得部分学生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与现实社会产生了距离感。更有甚者,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一旦受骗,容易导致对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怀疑、敌意和悲观态度。此外,长时间的网络交往,容易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淡化,使人趋向于社会分隔化和个人孤立化,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疏淡,交往能力的下降,个人又容易产生焦虑、孤僻和压抑、冷漠等健康问题,削弱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导致新的心理障碍的出现,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
情感问题――情感交往是大学生网上交往的一个主要方面。大学生正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向往异性、渴求情感是正常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情感表露或多或少地都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他们不论愿意与否,总要面对自身生存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氛围。从网上看,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寻求异性朋友或对象;二是为了情感满足和心理愉悦。网上最热门的话题是网恋,就正常发展的网恋而言,由于网恋是借助于网络媒体、依靠文字进行的,缺乏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感性,因此,网恋的成功率极低,大部分是见光死、下网散。网恋虽然见光就死,但却容易造成较大的感情或心理伤害。正因为有见光就死的担心和难以置信的顾虑,大学生在网恋时往往缺乏真诚、责任,他们在网上大肆调情,结果有可能对真诚或深情的一方造成伤害,会导致游戏爱情等畸形恋爱心理的滋长,有时会导致严重感情创伤。
联单随着网络犯罪案例的增多,安全焦虑又成为笼罩大学生网民的一片阴影。人们时刻担心自己的电脑被网络黑客所光顾,担心自己的个人隐私被窥视,担心自己的电子邮件背后的病毒,担心从网上走到自己身边的“熟悉的陌生人”。层出不穷而又形形的网络病毒、黑客和其他犯罪,搞得人们应接不暇、身心疲惫,给社会、组织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
2高职学生的心理特殊性
在当今社会,在知识就是生产力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一直保持着一种世俗的观念,追求名校效应,对重点大学的学生青昧有佳。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他们更多的是采取冷漠的态度,有的甚至是遗忘。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从一开始就遭遇着不平等的待遇。因此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了一种无形的阴影。还不说他们在高考中失利,或是在中学时期受到老师的冷眼。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在他们的心理中,大致有以下几类:
恨――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钢”。这种心理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总是无大起色的学生。他们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
混――不正视。这种高职院校学生虽是“差生”,往往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热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且寻得“欢乐”、“开心”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
悔――这部分高职院校“差生”,他们对以往由于自身的所作所为而造成的某方面“差”的状况后悔,为目前差人甚远而担忧,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彷徨,为没有正确的“向导”而发愁。这部分人在“差生”中绝不占少数。
灰――自暴自弃。这也是“差生”中一种较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甚或“双差”,如今已是积重难返,长期以来,老师已经形成了“某某是差生”的概念,我即使想努力,也未见有什么用。特别是那些“双差”生,以往也可能跟老师发生过争执,给老师留下过不好的印象,他们看自己前途,一片黑暗,于是也就缺乏前进的动力,缺乏前进的目标,而采取自暴自弃,“横竖横,拆牛棚”的态度了。
3 “网络虚拟环境”的构建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虚拟生存”动机是大学生热衷上网的主要原因。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空间”,允许使用者以匿名的方式与其他使用者进行交流,这样使用者就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情感,也可以宣泄被压抑的情绪,甚至虚拟尝试新的社会“角色”,完全模糊或是异同于原社会定位和身份。大而化之,还可以通过虚拟空间找到类似族或群体。这样,高职学院的大学生会有一种对群体的归属感,获得了自我接受和认同,这种“虚拟生存”空间的心理认同具体表现为平等感、自由感和身份虚幻感。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平等,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心理情感的互动。这使得他们沉溺于网络中肆无忌惮的放纵自己。
4高职学院网络心理的健康建设初探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客观存在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高职学院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就是要唤醒他们的“生命感”和“价值导向”。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出几点建议:
(1) 提高高职学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延伸,团队组织和教育部门要充分正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审时度势,深入剖析,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改变当前空对空的说教方式,在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工作方法、活动渠道等方面大胆进行创新,树立新观念、充实新内容、创造新方法、拓宽新渠道,以人为本,立足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将德育工作“虚功实做”,着力提高工作成效。
(2) 帮助高职学院大学生正确缓解压力。痛苦、挫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面对,要正确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健康愉悦的心理正确认知和评价压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快乐与痛苦并存,生活中的挫折、冲突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要给予他们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在内的适当的心理支持,从而有效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提高应对纷繁复杂现实生活各种挑战的能力;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培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3) 大力倡导网络文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不能从容上网,也就无法更多了解到网络的要求与标准,而大学网络已进宿舍,上网成了家常便饭,因而对学生一定要进行网络文明教育,教育的依据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联合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保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据此,校团委和学生会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网络道德的专题讨论活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正确引导。
针对大学新生刚入大学新目标尚未确定,出现暂时的不适所引起的上网问题高职院校应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意识注入到学生活动中,培养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动性,使每个新生深入到各种集体活动中,不让新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要大力倡导和加强班组文化建设。班组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帮助“网络性心理障碍”学生走出阴影的直接推动力。事实证明,健康,和谐,丰富的班组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化解个别同学的孤僻、自卑、自我中心等不良心理倾向,从源头上堵住了新生沉溺网吧的恶习。
(4) 及时了解学生网络心理情况,进行细致认真持久的个别教育。学校或辅导员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题目,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包括上网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对于上网成瘾不能自拔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其实迷恋于网络生活的人往往对网络存在着依赖心理,他们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神情倦怠,而且随着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心理越来越强烈,所以对待这种同学要有耐心,允许其改掉不良生活习惯有个过程,做到教育的持久性。
5结束语
高职学院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科学的理念指导,又需要我们从事高职教育的每一位老师和工作人员共同去关注。实现“网络---现实”一体化发展。同时,要培养培训网络心理教育主体,丰富和活跃网络心理活动,加强网络心理的教育,全国推进高职院校的网络心理健康建设。
参考文献:
[1] 林榕发.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思想工作探索,2003,(2):38-39.
[2] 凌雪峰. 大学生入学教育[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3] 杨小蕊. 解读"学生网民"[J]. 中国青年研究,2001,(1).
[4] 栾静. 网络发展对青少年伦理教育的挑战[N]. 中国教育报,200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