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篇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联系实际,抓住关键句,理解关键词在文中的含义等方法理解课文,使学生明白“只有一个地球”,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激发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并付诸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向学生渗透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教学过程

一、感受地球的美丽、渺小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神舟号”飞船去遨游太空。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升空了......到了,快睁开眼睛看,我们的家在哪里?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宇宙遥望地球的图片)

师:请大家小声读一二自然段,注意准确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看文段描写了地球哪些特点。

师:在这两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地球的美丽、渺小? ( 课件出示: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2.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说说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把地球比作母亲、摇篮?为什么说地球在宇宙中像一叶扁舟?

师:(深情范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读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感叹我们的地球母亲实在太 !(让学生说感受如美丽、可爱等)。再读这两段,读出你对地球母亲的赞美和热爱。

二、感悟自然资源有限

过渡语:地球美丽壮观,慷慨地为人类提供与生存息息相关的各种资源,那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三四自然段,阅读时注意:1.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句,2.理解关键词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3.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想象。

师:默读三、四自然段,找出概括这两段内容的中心句,思考问题,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问题

1.填空。

自然资源有两类:一类是 ,如 ;另一类是 ,如 。

2.思考问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有哪些?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在文段中找到答案。)

检查交流结果,相机向学生渗透要把握段落的中心句,理解关键词“本来”等在文中的含义,帮助对课文的理解。

师: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一下人类的愚蠢行为吧!

(课件出示:森林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生物资源受到人类破坏的画面)

师:看到这里,我们的心中不能不有所感触,请同学就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来谈谈你的感受。

师:地球母亲无私地慷慨地向人类提供资源,但竟遭到人类如此的破坏,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不能不痛心,不能不对那些地球破坏者大喊:停!只有一个地球!

师:宇航员也是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不由得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说地球可爱是因为什么?说地球容易破碎是因为什么?“同时”说明了什么?

师:再读三四段,读出对人们破坏环境的焦虑、痛心来。

三、明白无法移居

过渡语: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了,宇宙无限,星球无数,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

师: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无法移居?细读五、六、七自然段,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说说无法移居的原因。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情

师:既然只有一个地球,破坏了它,我们别无去处,那我们更应该怎样做?大家齐读最后一段,发出你的呼声,让大家一起醒悟,一起保护地球。

五、作业(选做一题)

1.说说作为地球母亲的孩子,从日常生活做起,我们可以为她做些什么呢?

篇2

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能使教师获得创造性的自由,更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同时学生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远程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使用各种相关的图象、声音、动画等手段,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接受新的知识。通过学习和使用让我懂得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不仅服务了教学,而且也服务了自身。让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笔者就远程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在教学设计中,设置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情绪、上好整节课的前提。利用多媒体特有的音乐、视觉、图像等产生的效果,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生命只有一次》一课中关于“生命的家园”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设置以下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先播放视频文件“地球”,屏幕上出现徐徐转动的地球,配以文字说明:“地球是一切生命的摇篮,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请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美丽!”紧接着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几幅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优美的大自然风景图,并伴随着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那清澈见底的河水、郁郁葱葱的森林、湛蓝的大海、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这些情景设置,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中,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正当学生啧啧赞叹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时,背景音乐、画面转入另一种情境,学生听到深沉的声音:“但是,我们生活的地球正在遭受一场劫难!”紧接着缓缓播放“地球遭受劫难”的一组图片,森林被大量砍伐、河水受污染、我市化工等企业排出的废气严重使得市民健康受威胁……这时教师停止演示,启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人类面临什么样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的情感发生剧烈变化,学起来也兴趣盎然;再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意识到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这种情景设置,可以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篇3

一、把握时机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课前布置学生自己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和书中的主要人物周瑜、鲁肃、诸葛亮、曹操的人物特点。这个设计环节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很好的主动学习的机会,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高涨,通过动手、动脑、归纳、总结,学生对于各种人物了然于胸。教师这样做就把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前台,向学生提供探索的契机、设计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造情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感悟到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在新教材中有很多可以设疑引趣的妙笔,如果教师能深刻领会编者匠心,就能很好地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火花。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抓住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提出质疑“在茫茫的宇宙中,难道真的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了吗?”这个问题符合孩子们想渴求新知的特点,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演绎的全过程,形象思维,从而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丰富想象力,拓宽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演示,使感性知识与书本理论结合起来,通俗易懂,直观效果也不错。如《放风筝》一文的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制作风筝,并且同学之间展开放风筝比赛。在活动中不断质疑问题,不断思虑分析,一个个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同学们将在快乐中得到学习。

四、利用多媒体动画制作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好动、自制力差,课上易开小差,但他们参与意识强。动画既生动又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课文一开始就播放动画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本课的重点是小蝌蚪的生理变化: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后长出了两条前腿,最后没有尾巴,变成了青蛙。我们把孩子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印象深刻,理解的很快学的很好。

五、巧设引思题,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弹性空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思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引思题,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弹性空间。例如在《赤壁之战》这一课我精心设计了两个引思题: 1、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面对强敌,周瑜和黄盖为什么想到用火攻?这两个问题环环相扣,重点突出,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弹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大胆阅读,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在互相启迪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学习效果也是非常好。

六、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教学灵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个性体验;启发创新

个性化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中起着独特作用,要想在小语教学中落实好个性化阅读,教师要拓宽阅读视野,潜心钻研文本,对文本进行解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语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体验

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学生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阅读才能感悟的,这说明与文本“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理解,教师都应该以欣喜、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若是仅从自己教的角度,只关注自己教学设计,不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就会熄灭学生智慧的火花,扼杀学生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最终妨碍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中应创设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

在教学中,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要俯下身子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进行交流,没有师道尊严,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师生感情融洽,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创新意识、创造潜能就会得到最大发展。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宇航员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画面,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然后让学生读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读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现在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说我看到的地球到处都是被人类残害的痕迹;有的说我看到的地球因为化学药品,空气、河水被污染了,花草树木也不再生长了;还有的说我看到了地球美丽的蓝衣服、绿衣服不见了,却穿上了一件枯黄的旧衣裳。你看,学生说得多好呀!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对他们的每一种想法我都加以支持和鼓励,激励他们不断产生新的、更合理的想法。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反对学生有个性的观点。

三、教学中应摸清差异,分层要求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区别对待和分层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全班每个学生在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速度、阅读障碍等方面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摸清学生在阅读上的差异,制订出个性化阅读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统一的阅读内容变为高中低不同层次的阅读要求,以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需求。如,人教版六年级的“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组诗歌的学习,我就面向全班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中等生能掌握书中所提供的几篇诗歌就可以了,较好的学生要能够搜集相关的诗歌并向大家介绍,优秀生要能自己创作诗歌,合编诗集,全班阅读。

四、教学中应质疑问难,启发创新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创新点有很多,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咀嚼品味,对文本空白补充想象,对文章瑕疵大胆质疑。质疑在阅读中起到导向的作用,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可以促进学生进行信息加工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质疑,并尝试解决疑问。

质疑问难使学生有了探究的机会,是促进理解的有效途径。个性在这里才能得到发挥、发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得到的见解,比教师一步一扶地分析灌输得出结论要更有价值。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式,读出新意。我在教完《詹天佑》时,提问学生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大多数学生多都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而有一个学生却说詹天佑是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他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还设计了“人字形”线路。我当时就带领学生鼓掌,对他的回答给予肯定,同时表扬他“你也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总之,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个性阅读行为一定会在教学中生辉!

参考文献:

[1]陆志平.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师进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8.

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 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80-001

前段时间,在迎接市教研室组织的一次大规模随堂听课活动中,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为苏教版第十册的《麋鹿》一课(第二课时)。为上出一节高质量的教研课,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复习导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探讨麋鹿到底有何“奇特”之处?接着是学习课文,从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这三个方面具体感受麋鹿的“奇特”。在这三个方面的教学中,我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外形奇特――读,引导学生看图、感悟、朗读;生活习性――写,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的3、4自然段,然后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写一段话,为学校网站的刘老师提供一些有关麋鹿生活习性方面的信息;传奇经历――说,反复朗读文章的5、6、7自然段,然后学着讲解员的样子将麋鹿的这段传奇经历讲给“游客们”听听。最后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让他们由衷地感到悲伤、同情、生气、骄傲……因为是公开课,所以无论是作为老师的我,还是作为学生的孩子们,课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获得了听课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尤其对我班学生在写生活习性和讲解传奇经历时能灵活运用一些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学习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由于上完课要跟听课的领导进行交流,所以没能及时收缴同学们在课堂上所写的那段关于麋鹿生活习性方面的小练笔。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当我提出要收那段话时,大嗓门的小欢竟叫了起来,他想也没想就大声说道:“真的要交啊?我以为老师你是说谎的呢。”其他同学也先是一愣,继而纷纷拖出书包翻找起来,叽叽喳喳的议论之声更是随之而起,“糟糕,我都不知放哪儿了?”“我的被我扔了,怎么办?”“啊呀,太好了,我的找着了。”“我的丢家里了。我以为不要交呢!”听着同学们的议论,看着他们手忙脚乱的样子,我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这么多学生都没有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保管好、都会认为不要交呢?甚至直言老师昨天在课堂上所说的“为学校网站提供信息”的事是假的、是说谎呢?思索再三,我清楚地知道这是一种“目中无生”的失落,这一切都源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真实”的旁落。

真实朴素是语文课的基石。可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却将上课演变成了表演,忘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忘记了学生发展的需求,缺失了真实朴素的基石。

一、教学设计≠美味诱饵

如今的语文课堂,特别讲究教学方法的设计。有位老师上《白鹭》,在指导朗读相关段落的时候,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了如下的教学策略:读好了,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会请你去为《白鹭》的专题片配音,想不想去啊?于是,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读得那么认真、投入,被指名全班朗读的同学读得更棒。但我们每一位听课的老师都心知肚明:这位同学读得再好,电视台也不会请他去配音的,因为这只是老师的一个教学设计。类似的教学设计在很多公开课上我们都能看到,而且渐成一种趋势。殊不知,正是这类看似精彩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小而言之,那个读得好的学生会感到今天老师上课时说了谎;大而言之,是让所有学生学会了如何忽悠人,如何弄虚作假。一言蔽之,就是以假乱真,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二、教学准备≠机械排练

为了上好课,我们很多老师喜欢试教。试教的目的无外乎让设计更科学、教学更有效。但许多上公开课的老师,却将课前的试教衍变成了一种排练。为了上课成功,要设计好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发言等等,不允许学生丝毫的走样。更要命的是还要搭上学生一遍遍的演练,这个班试讲过了再到那个班,这批学生用过了,再用那批学生。最后练得学生都烦了,教师还意犹未尽。殊不知,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师生互动过程,所有的情节都事先准备好了,不等于以“死”对“活”、以“假”对“真”吗?

三、教学过程≠完美展示

听过很多的公开课,每一次听完课后,总会产生一个共同的感受:“这位老师教得真好!这个班的学生真能干,知识面真广!”是啊,谁能不这样想呢?公开课上的师生是如此地配合默契,教师不断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地一个接一个回答,那熟练的程度,真让人怀疑比老师水平还高。还有那不断变换的教学形式,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一会儿,一个学生上台介绍;一会儿,几个学生合作表演;突然间,老师一声令下,众同学便纷纷交头接耳,热烈讨论;最后,老师一番声情并茂的慷慨陈词使本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整节课可谓迭起,热闹非凡。然而,听后稍作一番思考,我们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一堂课下来,学生毫无思考的必要,且对答如流,有无教师去教的必要?长此以往,学生又如何去探索求知?

篇6

1 、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 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 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 、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设计交流,观摩优秀课件及教案,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现在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不但提高了自己相关的业务技能,同时也为全体小语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课件交流服务。

4 、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并成功的运用电脑多媒体课件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借以带动现代语文教学工作的创新。

篇7

1.引子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的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角度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可以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最后对探究计划进行初步的实施。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时,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根据两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及时安排第二课时,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过程,使探究过程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2.正文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合作意识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我则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过程由单向传授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

首先,我在上课前利用两分钟,通过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做好铺垫。

紧接着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包括酸雨的内容,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从而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此时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评价。同时也会让学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原则。但我发现由于课前只是让同学们自己在课下组间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所以同学们有的资料过于冗长,有的过于笼统,也没有进行加工提炼,其中有一位学生发言没有抓住重点、时间过长,连我听的都有点倦怠了,而其他同学就在那里静静的聆听了好久,这就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今后在这个方面一定要注意,要让同学们有个好的习惯,随时进行资料的整合与精简,避免长篇大论,要让资料言简意赅更好的为课堂服务,同时也把时间给更多愿意表达的同学,从而提高每位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到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中,我先让同学们针对"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个主题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大家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自己感兴趣或者想到的问题,例如"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酸雨对文具橡皮有影响吗?"、"酸雨对建筑物有腐蚀作用吗?"等等。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了,大家思考后都踊跃的举手回答,我对他们的积极表现也给予了表扬,然后我要求同学们通过提前给大家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大家开始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查课本上的提示资料等等,但此时我也发现也有个别程度差一点的学生还有点茫然,于是我用多媒体大屏幕给出"温馨提示":

(1)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2)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

(3)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4)只做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可靠吗?你认为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为什么?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自主学习;评价;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37

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会学习成为学生适应社会的一项必备技能,而自主学习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基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新课程实施中,课程专家强调了三种新课程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三种新的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基础,也是关键。因此,促进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当前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之一。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以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为研究对象,来揭示生命的基本现象、过程和本质。地球上形形的生物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容易引起学生探究与学习的兴趣,加之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对某些生物现象和事实已有了一定认识,这都为生物学的自主学习奠定了潜在基础。生物学又是一门运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比如发酵技术、克隆技术、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研究等一系列的科技成果都运用了一定的生物学原理,体现了生物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重要价值后,就容易激发起自主学习的动机。

那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要一味地使学生被动接受,不要把学生视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的学习,善于使他们的外来性动机向内在性动机转化。那就是要善于利用教材、教法,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学生热爱知识的“内在诱因”,使学生饱尝学习成果的甜味,以构成他们自我强化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好教学设计,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使教师通过知识的了解,明晰、系统地把握教学尺度。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其次,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让学生亲近教学,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空间,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二、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

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和发现。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知识掌握。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例如,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制作染色体的模型及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时期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有的学生发现并提出“是什么决定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那些非同源染色体进入同一个次级精(卵)母细胞”的问题,这就是教学的起始,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去应用模型、实验和查询资料等,学习新知识乃至创新,这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思维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是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即使偶尔提出不恰当甚至荒唐或错误的问题,但只要提出问题,就证明他们动过一番脑筋,是其独立思考的结果。这个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力量。在问题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提高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要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三、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无论是课上布置的作业还是课下布置的作业如果没有及时检查,或者是只有检查而没有评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应该每节新课前,先提问学生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将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让学生讨论,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予以鼓励。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学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形成学生自觉、主动、积极评价的教学民主风尚,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学会评自己、评同学、评教师、评结果、评过程、评方法。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如:在“细胞的分化”这节课上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做点评前,让学生先进行评价,学生一般都能做到客观公正地给同学评价。引导学生注意评价不仅要关注演讲的水平、精彩程度,还需关注学习的态度、获得的体验、方法与技能、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否得以提高。同时,让同学们学会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善意地给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学会友好相处,大家一起总结经验与教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学生参与评价时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四、变知识教育为方法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贯彻“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注意实行以下转变:变知识教育为方法教育;变只学会知识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各种科学方法及信息处理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教师先简要介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然后提出以下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1. 实验中进入细菌体内和留在细菌体外的各是什么物质?2. 进入细菌体内的只有一个噬菌体的DNA分子,后来却出现许多噬菌体的DNA分子,这说明什么问题?3. 进入细菌体内的只有噬菌体DNA分子,为何细菌体内出现许多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4. 侵染前亲代噬菌体DNA分子与侵染后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的结构完全相同,说明DNA分子结构有何特点?5. 侵入细菌体内的只有一个噬菌体DNA分子,却产生了许多子代噬菌体、且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完全相同,这又说明什么?6. 此实验能否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通过这样处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思维才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保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情感的维系,如果学生对教师总带有一种畏惧、戒备、冷漠等不正常心理。久而久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想也不敢回答问题或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么课堂效果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提高。因此,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重新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平时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方案措施,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能在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大胆发言、大胆实践、大胆创新。

篇9

1.新课导入诗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提出疑问诗有些诗歌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颈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再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3.理论形象诗这是一类将抽象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加以形象化的小诗。例如,在讲授啮齿目动物鼠类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

4.设置悬念诗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草原的生长”内容时,可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5.疑难点睛诗对一些教学难点问题,有时可以运用小诗来释疑解难。例如,在讲授猛禽类“鹰”的内容时,学生对鹰的性情凶猛、裂食肉类的生活习性,缺乏深刻的理解。这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诗人高越的《鹰》:“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这首诗把鹰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刻划了出来。说明了鹰爪的形质奇异,鹰眼的明亮之极,并有一双能腾飞搏击的翅膀。告诉猎人不要枉费心机,遍地去张投罗网,因为鹰志在四方,意在长空,不飞平原浅草,耻与燕雀同游。学生学完了这首诗,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教育启迪诗运用生物学小诗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因为,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我们运用了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告诉人们,啄木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叮叮向晚,锲而不舍,啄遍庭槐,是为了替人们扫除危害树木的蛀虫,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7.小结脉络诗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形式新颖,效果较好。例如,在讲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内容时,可运用老作家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来小结一切生物细胞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为主;氢、氧、氮副之;钾、钙、镁、铁又其次;磷和硫居后。”再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人们祖国只有一个,地球也只有一个。只谋眼前局部利益,不计长远整体命运,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这样的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篇10

一、了解学生,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并不是盲目地生成,它需要教师科学地分析,灵活地引导。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因此,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应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备课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潜在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学习环节,做到尊重学生的特长,把自还给学生,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课堂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成为学习中自觉主动的参与者。在备课时,教师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思维能力等等因素,以制订最适合的教学方案。

1.以学生的兴趣定教法

众所周知: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前,听到一位学生说:“如果能到小兴安岭看看,那就太好了。”对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图、像、动画等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的同时,欣赏形象优美的图画!于是,我决定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带学生们去小兴安岭游览一番。我便到网上搜索了一下,没想到小兴安岭的课件很多,而且制作精美。于是我改变了在普通教室上的想法,将教学设计做了修改。在上这节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影象,向学生们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认真,效果很好。我想如果备课时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尽可能投其所好,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效果当然不言而喻。

2.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定教法

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因此“以学定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因素。比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总理的生平还很不了解,课前就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的资料,课上也要设计师生介绍总理事迹的环节。

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于重点词句理解,学生最为害怕。于是,我就用文本中的“小泡泡”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或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思考。使学生领悟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从而体会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不但符合中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也做到了“以学定教”。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荷花》一课文中有个小泡泡:“‘冒’字用得真好。”,我就利用小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时可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发现“冒”字的精彩:“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穿”、“钻”、“顶”、“伸”)?作者为什么用了“冒”字,不用这些字?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激动地、急切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迫不及待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心花怒放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把这些词分别填到原句中去,再读读悟悟。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为学生今后遣词造句播下善用词语的种子。可见,教学时教师必须关注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巧用文本,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二、把握生成,顺学而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涌动,把握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的思维火花,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利用疑问,顺学而导

“疑为学之始”,疑问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在教学中如果能关注学生的疑问,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学生会学得更主动。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我在让学生速读全文后,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问难,找出文中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梳理。然后教师再依托学生解疑心切,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同桌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2.尊重选择,顺学而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有句广告词如是说:我选择,我喜欢。教师不妨把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师再“顺学而导”。如教学《秋天的雨》这课时,我先出示课件,满足孩子们的视觉欲望。当孩子们走进秋天,对秋天的美景赞叹不已时,很想朗读时,我充分尊重孩子们的选择,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思考、感悟、体会,从而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孩子们潜心读书获得个人独特情感体验的过程。孩子们读完自己喜欢的内容,有一种急切想说出自己看到的秋天美景的欲望时,我又顺势让孩子在班上交流、讨论,使学习进一步延伸,使自读、自悟的层面得到提高。这样做到了学生顺心学习、教师顺势教学。

3.顺学而导,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