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会主持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术研讨会主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术研讨会主持

篇1

22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由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车宏生教授主持,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会理事长张敏强教授致开幕词。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在会上致欢迎辞。随后,国务院原参事、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戴家干,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梁纯平,江西省教育考试院院长肖辉,台湾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辅导学院院长陈学志,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系主任吴武典,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侯杰泰,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胡竹菁等分别致辞。

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自1994年始,每2年一次在大陆和台湾轮流举行,旨在为海峡两岸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与学术对话的平台,促进学术成果及实践经验的分享。经过大会学术委员会严格评审,大会以社会发展与教育和心理测量为主题,共提交学术论文205篇,其湾地区共48篇,主要涉及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新进展、认知诊断理论及应用、心理统计方法新进展及应用、教育考试与学习评价、心理测验的研发与编制等方面,包括3场大会主题报告、8场二级报告以及160余场小型报告。本次学术研讨会有以下特点:1.关于心理与教育测量、统计的理论、应用研究已经拉近与国际学术水平。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终生教授张华华题为《美国能从中国部分地区开展的大规模计算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中学到什么?》的主题报告,明确指出我们正在经历“向美国学习”到“美国向我们学习”的变革,并对如何选择对于学校而言经济有效的硬件建设和网络连接,如何将认知诊断功能应用在适应性选题的算法中等实践性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报告指出从最近几次在北京、大连和郑州的大规模运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表明,计算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无疑将会使全世界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受益,并且正革命性地改变着人们应对学习和考试带来的诸多挑战。

2.认知诊断模型方兴未艾,各种统计分析方法不断改进。共有20位学者报告了认知诊断模型的相关研究结果及进展,主要涉及到模型的改善、新模型的提出、诊断正确性的影响因素、认知诊断计算机自适应测验选题策略以及认知诊断测验的编制技术等方面。与会者也对结构方程模型、潜在类别模型、追踪数据分析等统计方法的新进展、数据处理技术、模型参数估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3.测量技术多样化。探讨三大测量理论: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以及概化理论在测验编制及使用中的科学应用,引入质性研究编码、画人测验、情境判断测验、人格迫选测验、公文筐测评技术,对如何降低测验过程中的社会称许性问题进行了积极讨论。这些理论层面以及技术问题的讨论,将极大地推动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科学性、可靠性。

篇2

本次会议围绕“国家小麦产业形势分析、政策解读与发展对策,国家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河南农垦小麦品种研发与推介、标准化小麦种子基地建设现状与河南垦区内外自主知识产权小麦品种的产销对接,以及探索新形势下新闻媒体支持农垦种子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措施”等行业内关注的热点话题展开了探讨。

5月12日上午,黄泛区农场场长谢天丁热情洋溢的开幕词将本次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国家农业部农垦局农业处处长王林昌介绍了“当前全国农垦系统种业的发展形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小麦首席专家、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肖世和就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概况”以及“我国小麦产业所面临的可持续问题”等多个行业内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国家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小麦专家组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天财做了题为“小麦高产栽培与品种利用”的讲解,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中间试验主持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品种利用室主任、研究员赵虹详细介绍了“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站长、河南省政府参事、研究员毛景英清晰介绍了“我省小麦更新换代的十次演变”,中国种子集团迪卡种子公司副总经理刘建敏就“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种业的发展之路”发表了自身独到的见解。

研讨会上,周口市种子协会还授予了地神种业总经理陈清林荣誉牌匾,即“创造品牌”,希望地神种业能够再接再励做好农业产业化的示范龙头企业,将自身农业品牌做精、做强、做大,为推动河南农业产业化进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不懈努力。会后,与会代表们在地神种业总经理陈清林的引领下,先后观摩了黄泛区农场小麦种子科研基地、生产基地、加工仓储基地及农机合作社等。

篇3

协会注重观摩学习,拓宽会员创作视野。自1998年起,协会先后组织观摩了港澳台盆景展(1998年湛江)、第五届中国盆景展览(2000年苏州)、中国动势盆景展(2004年武汉)、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2004年泉州)、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2005年成都)、第一届盆景雅石国际博览会(2006年佛山)、“长寿杯”中国盆景精品大赛(2006年如皋)等盆景展览。2004年至2007年,会长张德明带领会员四次南下广东,在广州、顺德、韶关、清远等地参观了多家私家盆景园,重点学习了岭南盆景的培养和创作技艺。2006年2月,张德明会长赴日本参观了日本第80回国风盆栽展,并同时参观了小林国雄的春光园等三家私家盆景园,领略了日本的盆景创作技艺和科学的培养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会员的创作水平,协会还先后组织现场观摩了赵庆泉、木村正彦、樊顺利等盆景艺术家的盆景创作表演,并邀请贺淦荪、胡乐国、梁玉庆、冯连生、关山等盆景大师、名家来岳阳举办培训班,现场创作盆景、传按技艺。

近年来,协会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各级盆景展览、研讨会,扩大了岳阳盆景的知名度,也赢得了珍贵的荣誉。2004年10月,协会首次以岳阳市的名义,组织了7名会员1 O盆盆景作品参加了全国性大展――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会员陈回院的中华文艺作品获得了银奖。在2004年5月武汉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盆景学术研讨会盆景展上,协会选送的盆景作品荣获精品奖和优秀奖。2000年至2005年,协会先后四次组织参加湖南省举办的各类盆景展,曾获得3个金奖、8个银奖和多个铜奖,获奖数量居湖南省前列。在2005年10月成都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协会参展作品荣获优秀奖。2006年10月协会组织参加了在江苏如皋举办的“长寿杯”中国盆景精品大赛,参赛作品荣获三等奖。

在参加全国各级盆景展览的同时,协会还自行举办各种活动,既走出去,也引进来,相互交流启发,共同提高技艺。2002年9月,协会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盆景学术研讨会,全国共有9个省市的200多名代表参加,在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的主持下,大家一起切磋交流盆景技艺,探讨动势盆景、松柏盆景及小苗培育等话题,研究盆景艺术的发展方向。在同期举办了岳阳市第三届盆景展,协会选送的作品获得了4个三等奖。2007年5月,协会举办了岳阳市第四届盆景展。此外,协会还着力于平台建设,先后在市内五里牌、八字门、连接线等处建立了盆景园和培育基地。

篇4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淑芳主持。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何元龙致开幕词,他表示,此次会议是中国辞书学会两个分委员会首次合作举办,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打破学术壁垒,在融合中交流、碰撞。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严明致欢迎辞,他简介了黑龙江大学的历史,并对俄罗斯语言文学与研究中心在发展历程中的成绩进行了回顾。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学术研讨,分为大会主讲和分会场讨论两个环节。在大会主讲环节中,9位专家分别做了专业、精彩的学术报告。徐时仪梳理了上起下至抗战胜利的百年间的辞书编纂发展演进,展现了在大变革时期辞书编纂新旧交替的转型和新式辞书的萌芽;李尔钢以《汉语大词典》为例,提出了义项增设或分合的基础在于广泛地查阅文献和深入地辨析书证,为辞书义项设置提供了普遍参考;高永伟论述了邝其照《字典集成》的缘起和传承、《华英字典集成》的影响,梳理了《字典集成》的蓝本和修订版等;于淑敏以《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为例,总结了专科词典框架和词目设置的常见误区,对辞书编纂和出版过程中的框架和词目设置有启发意义;徐祖友以实例为基础,分析了汉语词典自造例排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造例排序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汉语词典自造例排序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田兵以《康熙字典》和约翰逊的《英语词典》为对象,抽取一定量的常用名词和科技名词,针对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展现了两部词典的共性和差异;周琪系统梳理了戏曲辞典编纂的历史流变、分期和特征,论述了戏曲o典编纂发展等主要问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思考;张敏总结了当代中国辞书评论的种类,提出辞书评论发挥正面积极作用的条件,指出了目前辞书评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建议;郑述谱指出,从事辞书史研究、进行辞书评论,一定要具有历史意识,编纂专科辞典,一定要具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准备,有了这一纵一横,思维空间和创新空间就会有更大的拓展。

为加强与会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本次会议在分会场设置上改变了以前按专业委员会分组的做法,根据论文议题设置了“中外辞书编纂史与词典学史”“大数据背景下的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辞书编纂理念手段创新及其应用”三大分会场。

在“中外辞书编纂史与词典学史”分会场,王德怀介绍了维吾尔语词典编纂出版的发展历程,说明了维吾尔语文化的多元性;温朔彬分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评述成语辞书的编纂历程;蒋文凭追溯专科学习词典的发展源流,探讨了我国专科学习词典研编的发展前景;杜翔说明了如何把握语文辞书编写中条目思想性的“时”和“度”,从而保障条目思想性的“性”;安志伟从多角度分析了《通俗常言疏证》这部辞书,阐述了俗语发展变化的过程;张晖认为术语与语文词的二分应该以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对待;吴哲结合世界图景理论解析术语词典编纂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原则;张金忠梳理了汉俄词典编纂的历史脉络,并介绍了汉俄词典编纂现状;窦可昀论述了不同类型的法律词典在俄语法律词汇研究中的作用;张春新分析了达里所编的《大俄罗斯语详解词典》,阐释了达里的词典编纂理念。

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分会场,潘正安指出了语文辞书中科技词条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张德意指出数字化背景下传统辞书边缘化的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赵福生分析了我国小语种专业辞书现状,讨论了该类辞书的必要性和社会意义等问题;马立东根据英国国家语料库的词频数据,验证大规模语料库词频数据在词典形态语义网络构建中的应用效果;陈丛梅介绍了《当代词典范式演进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一书,探讨了作者对词典范式精神的现代性守望;袁新民从收词、释义、应用等可操作性方面对英语学习型字典的数字化进行了全面探讨;何家宁、何永香回顾了CIF这一贸易术语汉译的相关研究,对该术语的译名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李家春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为例,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中运动事件表达方式的凸显性差异及词典编纂中的翻译问题。

在“辞书编纂理念手段创新及其应用”分会场,徐时仪指出语文辞书编纂应秉持求是与致用、规范与描写等理念;刘立香指出词目词的价值在双语词典环境下呈现出语内价值和语际价值之别,双语词典可借助词典手段和翻译策略来呈现价值差异;于峻嵘认为可以借鉴现象学“视域理论”,为研究同义词词典释义问题提供参考;张相明分析了词典中的语义网络信息,概述了词典学中的语义网络信息处理研究;叶其松对《俄语积极词典》中的释义元语言进行计算分析,论述其频率、语法和语义属性;王圣良论及专科词典编纂中的词目翻译补充问题,并提出了释文补充的基本要求;李静梳理了现代汉语词典中成语异形词立目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考量;张立娟对汉语工具书附形部首产生存在的原因、处理方式等进行了分析。

篇5

1、成功举办了刘大观诞辰255周年座谈会。

5月9日,农历四月初五,是刘大观诞辰255周年纪念日。县委副书记刘玉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董明国、政府副县长陶俊强出席座谈会,河北省诗词学会常务副主席、河北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尧山壁、邯郸市文联主席杨英芹、邯郸市文联通联部部长贾洪涌、著名尧乡诗人国印周、张自发等特邀嘉宾莅临现场。30余名参与过刘大观研究的县内专家、学者及刘大观后世子孙参加了会议。座谈会由邱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董明国主持。

2、邱县刘刘大观研究会揭牌。

5月9日,上午8时58分,河北省邱县文联大门口前,人头攒动,鞭炮齐鸣,以研究刘大观为主的开发邱县籍古今圣贤文化的群团组织——刘大观研究会揭牌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刘大观研究会是邱县开发以刘大观为主的圣贤文化爱好者的心灵家园,同时是文艺创作、学术交流、理论研究、培养新人的领头羊,是繁荣邱县圣贤文化的主阵地,是打造邱县文化大县的生力军,是“来之自愿、去之自由”的群团组织。研究会宗旨:扬长避短,古为今用,让古代圣贤文化成为邱县创建文化大县的敲门砖。刘大观研究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是:邱县文学艺术界联联合会;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是:邱县民政局。本团体的常驻地:河北邱县文化活动中心东三楼。工作范围是组织以刘大观为主的圣贤文化创作活动;组织以刘大观为主的圣贤文化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开展以刘大观为主的圣贤文化理论撰写和探讨活动;培养以刘大观为主的圣贤文化新人。现有正式会员56名。现已整理出刘大观《玉磬山房诗文集》十七卷,其中诗集十三卷,1396首;文集四卷,散体文133篇,总字数近百万,填补邱县史上文人无完整诗文集遗存的空白。

3、筹资结集出版了李桂生先生长篇小说《苦瓜》。

8月,经过数月精心编辑,反复斡旋,李桂生先生长篇小说《苦瓜》由邱县文联、刘大观研究会荣誉出品,在县内外引起强烈轰动,收到一致好评。

4、筹资印刷李桂生先生隶书作品精选卡片。

李桂生先生擅长隶书,其隶书在我县首屈一指,近日由邱县文联、刘大观研究会筹资印刷完成,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5、指导新马头镇成立书法小组。

10月,在邱县文联、老年书法研究会的指导下,在新马头镇“两委”鼎力支撑下,该村成立了以赵华田为组长的书法小组,这是继香城固乡南香城固书法小组成立以来的又一村级书法组织,成为一大亮点。

6、协助出版了一些书籍。

由张贵生、张峰先生联袂采编的《东风剧团》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武旭先生回忆录结集问世。

7、创办了《书法家报》。

为了给县内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县文联、县书协创办了《书法家报》。目前,已出版一期,在业内反映良好。

8、协助策划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放歌唱邱县》晚会。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应县文化馆之邀,县文联参与策划了“放歌唱邱县”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并执笔创作了《改革开放礼赞》和晚会主持词。

9、引进了刘大观诗文集十七卷善本古籍。

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刘大观《玉磬山房诗文集》十七卷善本古籍,是目前发现的最接近全本的版本,最近,从北京引进回邱,并制作成影印底本。

10、翻译校注了刘大观诗文集十七卷。

从去年至今,经过县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的努力,刘大观《玉磬山房诗文集》十七卷已基本翻译校注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完善、扫尾工作。

11、协助县委党校撰写《邱县文化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二、近期重点工作

1、影印刘大观诗文集,包括《玉磬山房诗集》十三卷、《玉磬山房文集》四卷。

2、印刷刘大观诗文集注释版,包括《玉磬山房诗集》、《玉磬山房文集》、《玉磬山房集外集》三本。

3、筹备结集印刷《邱县书画集》。

4、协助出版马义民诗集。

5、引进《四库全书》、《续四库全书》。

三、2011年工作计划

1、举办刘大观全国学术研讨会。

2、出版《刘大观精品诗选》。

3、争取增员增职。

4、争取追加经费。

5、开展文化招商工作,陆续推动邱县与刘大观任过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德保县、辽宁省开原市、兴城市、山西运城市和寓居的河南省沁阳市、济源市结成兄弟友好县市。

6、出版《刘大观全国学术研讨会成果汇编》。

7、印刷《邱县书画集》。

8、出版邵福亮《梅津斋随笔》。

篇6

2008年4月18~2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3届亚太地区道德教育网络(Asia Pacific Network for Moral Education,APNME)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大会吸引了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菲律宾、尼泊尔、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公民与道德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的近4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及摘要近50余篇。本次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成功召开,也必将成为本年度中国公民与道德教育领域与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学术事件。

20世纪以来,以西方的研究为主体,公民、道德与价值教育研究领域“见证”了许多重要而杰出的理论流派的不断涌现。在全球化背景的强劲冲击下,这些理论开始向整个世界的教育实践领域传播。但这种公民与道德教育领域内的“全球化”趋势,正在引起一些教育理论者们的关注与担忧。人们注意到这一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具体的问题,例如,这些趋于“全球化”的理论到底该如何适应本土化的语境?本土实践该如何甄别与选择这些理论?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等等。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本次研讨会将大会主题确定为:“全球化时代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本土选择”。

大会开幕式由本次大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檀传宝教授主持并致欢迎辞。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就10多个相关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这些主题基本涵盖了公民与道德教育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及其最新进展。例如,公民身份的界定与认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普世原则与价值的多元化、公正伦理与美德伦理、道德认知与道德发展、脑科学及其在德育领域中的应用、儒家伦理与道德教育、道德情感与关怀伦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利他主义或爱国主义教育等,以及人权教育、价值教育、法制教育、公民身份的话语研究、德育的专业化、行动研究、德育课程与德育范式的变革等。

从研讨会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大会的主旨演讲.还是各个专题中代表们的主题报告或发言.都激起了许多精彩的互动与热烈的讨论。

在会议闭幕式上,本领域内专业学术期刊英国《道德教育杂志》(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常务主编莫妮卡·泰勒(Monica Taylor)女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总结性讲话,她对会议的顺利举办表示了祝贺,并给予了积极评价。大会最终决定,下届研讨会将移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举行。

全球公民及亚太民族一国家的公民身份的认同之间的矛盾、德育理论的实践转化与模式、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及转型社会中公民与人权教育的本土选择等主题.成为了与会代表们集中关注和交锋的焦点。下面仅从公民身份与本土认同、品格教育与道德发展以及公民教育与中国选择等3个主要方面,就本次研讨会中一些重要的报告及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进行简要的概述。

(1)公民身份与本土认同。

国际公民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侯·斯塔克(Hugh Starkey)博士与香港教育学 院 李 荣 安 (Lee Wing-on)教授分别为大会作了题为《公民身份与人权教育:普遍原则的本土化应用》(Citizenship and Httman Rights Education:Applying Universal Principles to Local Contexts)与《 亚洲公民身份的反思:亚洲人的认同 ?》(Reflection on Asian Citizenship: What are Asianand What are Not?)的主旨报告。斯塔克博士认为,人权是公民与道德教育以及全球化过程中正义与和平得以实现和保障的基础,这一理念破除了人权为西方专有的迷信。他提出了两种可以“本土化”的人权教育模式,并得出了教育理论包括学校教育本身都应该关注人权原则在本土语境中的应用问题与机遇的结论。

李荣安教授则从比较的角度,对东亚各国和地区的公民教育的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范式,进行了深入的揭示与剖析。他主要选取了如下一些案例进行了具体的评述与分析:韩国公民身份教育语境转换中的主体观;香港与上海的全球公民身份;中国大陆地区德育中的新方法;日本公民教育中文化民族主义向政治民族主义的转型;香港政治上积极取向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现象以及亚洲不同国家与地区推动公民教育的终生学习功能发展的努力。通过这些个案,他概括出了关于亚洲公民身份的基本界定与结构特征:即无论是东亚地区的“强国家”与政治体制传统、民族一国家公民教育中的文化操控、正在出现的关于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折衷主义理念以及亚洲公民身份的流动性与不可预见性等基本趋势与本质特征,还是区域内各国或地区的不同的具体实践模式等,都对广义的公民教育的学术话语与理念的形成做出了各自的基本贡献。

(2)品格教育与道德发展。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 (Queenslan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多利·汉考克(DorrieHancock)女士与美国佩斯大学(Pace University)教育学院的王晓蕾教授等在品格教育与道德发展研究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女性学者在这一重要领域的独到洞察力与最新进展。

汉考克女士的演讲主题是《美德规划》(Th Virtues Project)。她运用一种批判的视角对当前“风行”于世界各个多元文化中的“新”品格教育理念及其实践进行了反思。新美德规划起始于17年前的北美地区.当时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抑制来自北美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暴力现象,及其对家庭与儿童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两年之后,这种教育理念便开始迅速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当时,前后约有20多个国家与地区开始在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中尝试规划实施自己的美德规划或项目,教师们也明显表示出了对美德规划的兴趣与热情。时至今日,品格教育的理念已经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的家庭、商业与社区教育规划中。广泛传播的现实说服力、多元文化特征的吸引力、草根阶层教育者对其固有的浓厚兴趣,以及学校与教师们正向的实证反馈等因素,均绝对性地压倒了本应在新美德规划实施之前就该有的理性的哲学思考与反思。汉考克女士提出,我们应该沿着著名哲学家泰勒(Chades Taylor)教授的“解释性人文科学观”道路继续走下去,对新美德规划进行较为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应该从两个方面切入,其一是对于作为学校品格教育计划之美德规划的描述与解释,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形成的深刻根源;其二是以叙事的研究方式,在比照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对学校美德规划的实践理论进行清楚的阐释。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就有可能从多个层面,为我们描绘出新美德规划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汉考克女士相反,佩斯大学的王晓蕾鼓授则从微观的角度,为道德发展研究提供了—个新颖而独到的视角。她的演讲主题是《错误搭配手势及其在道德发展中的功能》(Using Miamatched HandGestures as Indexes to Promote Moral Develop-merit)。她明确指出,合理地利用育语中自然产生的错误搭配手势,将为人们确定儿童的道德学习的目标与任务提供有益的帮助,而这一发现也终将“实质性”地推动儿童的道德发展。在研究中,王教授借助著名的柯尔伯格理论,按照道德两难情境中儿童道德推理能力发展的基本原理与路径,分别对处于柯尔伯格发展阶段的“前习俗”与“习俗”阶段的120名参加研究的被试儿童进行了实验与分析。她的实验表明,错误搭配手势在儿童两种道德水平的过渡期中起到了支架或桥梁作用。这一“发现”为力图提高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中的家长与教师们提供了新的实践视角。

(3)公民教育与中国选择。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的金生鋐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的檀传宝教授等,则以大陆学者的视角为我们展示和表达了中国掌者在公民教育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本土化这一重要命题的观点与声音。

金生铉教授的演讲主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公民教育?》。他指出,长期以来,公民教育在中国一直没有被广泛地意识到和接受,公共教育体系没有将培养拥有权利、自由与责任的理性公民作为其培养目标,公民教育的系统实践也远未实施和展开。因而,他提出了全球化时代公民教育的适切性问题。他提出公民教育的使命在于公民公共品格与品质的培养、发展和促进方面,公共教育应该按照公共精神、公民美德、公共理性与公民能力等来构建自身的目标与内容。

檀传宝教授则在其提交的《如何理解公民教育?——个中国学者基于中国背景的三点思考》的论文中指出,公民教育是—个老概念,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不同社会的具体实际如何理解和实施公民教育则是—个新问题。基于中国大陆的社会背景,他认为公民教育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中国大陆需要勇敢破除对于公民教育的政治禁忌;各国公民教育都应当具有各自社会与文化的特质,中国公民教育应当反对简单的“拿来主义”;学校公民教育应与和谐社会的公民生活建设同步,应当反对狭隘的公民教育课程理念。

新时代背景下的公民身份认同的转型、公民教育与品格教育等主题的“复兴”等,是当代西方公民与道德教育领域中的热点,同时也是西方德育理论“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力”,而道德发展理论与美德规划的巨大影响就是其中的重要例证。客观地来看,这些理论也的确为上个世纪道德教育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和创造性的贡献,而对这些理论的讨论热情也一直延续到现在。但从本次大会讨论的热点与重点来看,显然这种关注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探讨,而应该积饭地转向教育教学的实践领域.主动地参与实践,并为具体语境与实践中出现的、与理论相冲突的现实问题出谋划策。

篇7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1995年借世妇会的东风在北京成立,是中国女性文学领域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成立12年来,已经在北京、南京、厦门、北京一承德、贵阳、哈尔滨、开封一洛阳等地召开了7次学术研讨会,并与中国作协、中国版协、中华文学基金会等单位共同牵头主持了两届中国女性文学的评奖,对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次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和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主办,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名作欣赏》杂志社、山西文学院、山西大学文学院以及河北教育出版社协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张平,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傅书华,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主席蒋韵等专家学者和著名作家叶兆言、毕飞宇等人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大会收到论文七十余篇,专著近二十部。在大会发言中,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开拓者、第一位女性文学博士生导师刘思谦教授和第一位以女性文学话题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著名学者、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玲教授分别就两性和谐和社会发展、女性文学的体性等宏观问题作了高屋建瓴的发言。

与会者就文学历史和性别视野、女性文学主体性建构、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女学生与现代妇女写作的发生、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及批评中的误区与出路、文学母题与女性创作、女性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美女作家与消费文化以及高等院校的女性文学教学等诸多当代女性文化和女性文学的热点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女性文学创作通过二十多年的繁荣和发展,各路创作主体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女性文学观照人生和世界,反思传统性别文化和女性自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写作的女性将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同国家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乃至宗教情怀的意识整合在一起,女性文学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创作日趋繁荣和理性,视野和主题更加宽广和深刻,而女性创作主体队伍的代际关系也愈发协调和熔融。

此外,本届大会还对高等教育国家级女性文学教材《女性文学教程》进行了研讨。作为中国第一部高校女性文学教材,《女性文学教程》的出版在当代文学历史、女性文化和文学发展历史、女性文学学科建设历史以及出版历史上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长期以来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专家学者们多们教学实践和性别研究成果的结晶,也是以女性文学委员会为标志的众多学者们多年默默耕耘的汗水和智慧,它涵盖和部分代表了中国女性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顶级学术水准。《女性文学教程》的学术视野开阔,涵盖古今中外,追求科学性、实用性和启发性,注重知识性、学理性和可读性。

篇8

会议当天,日本白寿生科学研究所社长原昭邦、瑞齐宁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侯杰出席并主持会议;日方原川博士发表了关于研究论文的演讲及展示;日方的八木博士在会议上发表了研究成果;静冈济生会综合医院的榛叶俊一先生和中国医师做了学术报告;日方根立博士以《临床研究的进展和今后的展望》为题进行了演讲。此次会议在青山部长的闭幕词中拉下了帷幕。

中日双方专家学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讨,此次会议,对白寿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采访实录

《养生大世界》:您认为这次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楼惠军(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康复科教授):日本专家研究的很前沿,已经到了分子领域,研究脂肪酸,影响人体的脂质代谢有161个指标,大概有60%的指标在高电位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化。因为它本身是基础研究,研究的是机理,可以解释为什么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是因为人体代谢的产物在发生变化,之后才会产生一系列的作用。

会议涉及的内容非常广。这次还做了高电位的可视化研究,我们现在的高电位坐上去,有的人有感觉,有些人没有感觉,无法感受到使用的时候有东西在发生作用,但是,高电位可视化研究可以让你看到有一个电场的彩色图,让人看到你确实坐在电场里,这项技术也获得了专利,我认为这个对于病人的心理状态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篇9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药理学科的分支,主要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和药物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临床药理学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在体内处置过程以及药物对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同时探讨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制定个体化治疗的剂量方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临床药理学从根本上解释了药物治疗效应和不良反应的机制,并且和药物的临床应用紧密结合,是一门医学与药学、药理学与治疗学紧密结合的现代新兴学科。近年来,临床药理学的发展备受关注,我们在临床药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合理应用seminar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促进学生对临床药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

1 seminar教学法

seminar教学法又称为研讨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某一课题结成研究小组,在大量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和广泛的学术探讨,从而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1]。seminar教学法最早起源于英国。 1737 年, 德国著名学者j .m.gesner将seminar教学法引入到德国哥延根大学中,本文由收集整理随后,seminar教学法对欧美等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seminar教学法目前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之一[2-3]。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一所研究型创新大学要求必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我国很多大学在课

程教学中也采用seminar教学法,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4-5]。seminar教学法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其核心是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学术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深化学生对课程的掌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6]。它主要分为老师指定题目的seminar、学生自选题目的seminar、报告+讨论式的seminar、讨论式的seminar和问题解决式的seminar等5种形式 [7-8]。seminar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listen(听得懂)、speak(讲得明)、read(读得懂)、write(写得好)。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和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够,分别在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临床药理学课程的讲授中应用了seminar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相对比,我们对seminar教学法作出以下总结:

1.1 seminar教学法更注重互动性

seminar教学法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由学生占主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吸收,提高教学效率。

1.2 seminar教学法更具有激励性

seminar教学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整个研讨会由学生来完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3 seminar教学法更具有研究性

seminar法教学的内容在课本的基础上,由老师提出问题或者学生自选题目,紧跟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查阅大量的书籍和研究文献,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问题和新的研究方向,seminar法教学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实用型的学生。

1.4 seminar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

seminar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参与的机会和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开展合作,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自信心。

2 临床药理学的飞速发展

临床药理学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其主要任务为通过临床药理学研究,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监察上市后药物的不良反应,保障用药安全;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提高病人治疗水平。因此,临床药理学是现代医学的医疗、教学与科研不可忽视的一门学科。近几年来个体化医学和循证医学概念的提出和应用,进一步丰富了临床药理学的内涵。临床药理学的发展对我国新药的开发、新药的临床研究、创新药物平台建设、药品管理、医疗质量和医药研究水平的提高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临床药理学在新药临床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等方面的完善和推动我国新药创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临床合理用药和个体化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临床药效和不良反应的机制研究等方面也作出了显著成绩[9-10]。

我国临床药理学发展迅速,正初步形成了一支相当规模的临床药理专业队伍,在新药研究、药物评价、教学、医疗、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咨询服务中发挥重要的学术骨干作用。广西医科大学也非常重视临床药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分别在各附属医院成立临床药学部和建立药物临床研究基地,承担各类新药的临床药理研究任务,汇集了药理学、临床医学、药学、化学、数学、生物统计等专业人员,为我区新药临床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分别和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临床药学部和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建立教学共建单位,聘请附属医院和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专家为特聘教授,来为学生进行临床病例的讨论和指导学生在医院各个临床科室的临床见习工作,并培养了一批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除此之外,广西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定期开展临床药理学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各种临床药理学学术研讨会,积极促进临床药理这门学科的发展。

3 临床药理学课程中应用seminar教学法的重要性

临床药理学是在药理学与临床医学的交叉中应运而生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新兴学科,其主要职能包括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市场药物的再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除此还承担了临床药理学的教学与临床药师的培训。seminar教学法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这些为学生在临床药理学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和条件。

3.1 临床药理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来自于临床实践,最终服务于临床用药。药物的临床研究和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药物的临床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新药的临床试验,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主要包括:收集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情况进行进一步调查,并及时向药监部门进行汇报。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多数药物的药理效应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不同人群中服用同一药物,疗效有很大的差别。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反应个体和群体间差异可以避免重大医药事故的发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seminar教学法可以通过病例讨论和运用临床药理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临床用药的实际问题以及加深临床药理学知识的掌握。

3.2 seminar教学法强调学生主动性学习

近些年来,临床药理学的学科地位彰显重要,临床药理学的学科的发展对新药的开发、药品管理、提高医药质量和研究水平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根据临床药理学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献,把握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seminar教学法要求学生必须查阅相关问题的大量资料和文献,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研究进展,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11]。

3.3 seminar教学法强调团队的合作

seminar教学法要求学生互相合作,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 应用seminar教学法能够集思广益,充分融汇大家的思路和知识,共同为临床药理学课程的学习输入新鲜血液。

4 seminar教学法在临床药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临床药理学课程强调实践,重视实际病例的讨论,在临床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实施seminar教学法可以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际用药结合起来,并将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引进seminar教学中,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我们在进行临床药理学教学时,根据临床用药的分类分别将学生分为高血压病药物讨论组、糖尿病药物讨论组、精神性疾病药物讨论组、肿瘤疾病药物讨论组等若干小组。每两周举行一次研讨会,每次约2 h,各个讨论组轮流进行宣讲。讨论小组根据所学的课程和临床实际用药中发生的情况,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学术报告或病例讨论。研讨会以中英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可邀请教授、高年资同学和临床医生参加,还特别邀请附属医院的专家参加。比如,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也是肥胖或体重增加病人的首选用药,我们在临床见习中发现二甲双胍的疗效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服用二甲双胍后疗效有很大的差异,同时还发现二甲双胍对肺癌有一定的疗效,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举行一次seminar研讨会。首先由老师指定题目,然后学生先熟悉课本的知识,再根据临床实际发生的问题,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最后进行学术研讨,这个研讨会由糖尿病药物讨论组完成。

首先,由主持人—教师简要介绍本次seminar研讨会的主题——二甲双胍药物效应个体差异的研究进展(5 min)、同时介绍报告人员的安排和报告的进程。 其次,由报告人进行宣讲(30~40 min)。本部分是seminar的主体部分。 报告人针对报告的主题陈述自己的观点,通常称为presentation。报告人代表小组的全体工作(group work)。报告者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论述,对报告者的要求是表达要精确、简单明了、衣着整洁、态度上礼貌谦虚。然后,由点评人评论 (5~10 min)。在这一阶段,先请group work进行补充性发言,然后大家可进行包括提问、批评、建议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发言式评论,指出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或多媒体演示中的错误,或要求报告人对某些内容进行解释,报告人一般只作简要的解释说明。接下来,由听讲者进行提问与辩论(15~20 min)。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presentation的主题进行交流,所有参加者可向报告人提问,对报告人以及group work的观点、论据提出意见,或对命题进行辩论。报告人及group work可以进行解释和补充,这是学术交流中最精彩的部分,可以充分展示group work的学术积累和思辨才智。在交流阶段,主持人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鼓励大家积极发言,但同时也要把握讨论的方向,使讨论紧扣presentation进行。最后,由主持教师对本次presentation进行评价与总结(5 min)。教师对本次seminar所取得的收获或对研究的问题进行

分析和总结。主持人要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学生的工作进行鼓励。课堂结束时, 教师向学生发放评价单让学生填写,主要是为了收集学生对报告人所进行的presentation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报告的内容、报告的方式、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运用以及辅助手段的运用等。为改进学生的报告技能提供反馈信息。将学生的seminar报告论文装订成册,作为资料保存[12]。

篇10

培育葡萄酒产业人才的摇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在创始人李华博士的带领下,构建了以葡萄学为基础、葡萄酒学为核心,葡萄酒工程学为手段、葡萄酒市场学为导向,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涵盖“由土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需求的葡萄与葡萄酒学科理论与实践体系。目前,葡萄酒学院具备学士、硕士、博士等学历教育的各种条件和博士后的研究条件,并设有1+2三年制留学法国侍酒师职业证书班、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两年制脱产培训班、葡萄酒函授本科班、葡萄酒工程硕士班以及短期进修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目,葡萄酒学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酒产业人才的摇篮”。目前,学院已培养的24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和2000多名本专科生,培养的150余名国家评酒员,150余名酿酒师已成为葡萄酒产业的骨干力量。

作为高等学校,最重要的还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葡萄酒学院更是感到责任之大,任务之重。因此,葡萄酒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复合型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学院大力进行教学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院学科建设紧紧围绕葡萄与葡萄酒行业的实际需要,参照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颁布的葡萄酒工艺师培训标准(OENO2/91)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形成了葡萄学、葡萄酒学、葡萄酒工程学、葡萄酒市场学四大主干学科体系,并建成功能齐全的中心实验室、葡萄酒品尝室、葡萄试验站和实验酒厂,同时还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实习基地,构建了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仅如此,学院还与OIV及相关国家确立了互派留学生机制,为学生出国深造奠定了条件,形成了完整的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学科体系。在学院中,先后涌现出国家级三好学生和全国先进班集体。葡萄酒学院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重用和普遍好评,其中60%以上的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为促进我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的办学成绩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肯定,李华教授荣获陕西省和国家教学名师称号,学院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

好的学生自然离不开好的教师,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多少个优秀教师的默默付出。自葡萄酒学院1994年4月20日创办以来,学院已形成了一支结构优化、质量优秀的师资队伍。目前在葡萄酒学院工作的博士生导师共6人,硕士生导师5人,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25人,为中国的葡萄酒事业的发展孜孜不倦地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葡萄酒学院始终以《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为依据,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为重点,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逐渐建设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引领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先锋

第一个“葡萄栽培与酿酒”专业,第一个中国和亚洲的葡萄酒学院,第一个葡萄酒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第一个中国葡萄酒特征指纹图谱技术系统……这么多的“第一”统统诞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我们不得不说它始终是引领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先锋。

葡萄酒学院的先锋地位是由其本身雄厚的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实力来支撑的。学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多项,承担企业和地方政府委托的横向研究课题30多项。培育出优质抗病葡萄新品种“爱格丽”、“媚丽”和“嘉年华”等3个葡萄新品系。“我国葡萄酒技术体系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等多项科学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3次。获国家发明专利27件。成功开发出系列葡萄酒、利口酒。600余篇,其中SC1100余篇,被引6000余次;出版专著23部,创建了中国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和教材体系。

在科研的道路上,封闭和固步自封是最可怕的,只有放开眼界多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做到不断地创新。葡萄酒学院的科教人员都深谙其中的道理,也正在这样做。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从1999年开始,每逢奇数年举办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学术研讨会,逢偶数年举办国际葡萄与葡萄酒高级研讨班,已成为我国葡萄酒行业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学院还与国内外著名的葡萄与葡萄酒教育、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友好的合作关系。2002年4月,学院加入了世界葡萄酒大学联合会,开始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葡萄酒技术人才。2002年12月,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决定在学院设立亚洲葡萄与葡萄酒科技发展中心,该中心的成立为亚洲葡萄酒行业的合作、交流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除OIV亚洲葡萄与葡萄酒科技发展中心外,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组委会、国际葡萄酒大学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国家级评酒员培训基地、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果业协会葡萄分会办公室等均设在葡萄酒学院,这些均为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