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奖学金申请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励志奖学金申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励志奖学金申请

篇1

1、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时时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宽于待人,严于律己,妥善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全面发展。本人在各方面均符合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条件,故提出该份申请书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思想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工作积极热情,实践积极主动,生活苦朴素乐于助人,现将申请励志奖学金,我要特别感谢系领导老师的大力培养,老师在专业方面的深入指导以及同学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给我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能替家里减轻一些经济压力,在此我要特别表示感谢!今后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我自己,以求有更好的表现。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我这次能荣幸的被您批准,我在为得到您的认可而兴奋和自豪之外,更要感谢您们的关心与培育,但是我决不会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再接再厉,不辜负您们对我的期望及这份殊荣。当然,如果我这一次尚不能达到获得励志奖学金的条件,也不会气馁,我会更加努力,总结不足,争取来年的成功与辉煌。

2、国家励志奖学金(英文:National Encouragement Scholarship)是为了激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 。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下达20*年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预算的通知》精神(财教〔20*〕127号),按照《*省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实施细则(暂行)》(苏财教[20*]135号)、《*省普通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苏财教[20*]137号)和《*省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苏财教[20*]136号)要求,现将20*学年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指标下达给你们,其中国家奖学金人,经费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人,经费万元,国家助学金人,经费万元,相应增列各省属高校、省教育厅20*年“高等教育—助学金”或“高等职业教育¬—助学金”预算支出指标。下达给市、县属高校和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直接列省教育厅本级支出,由省教育厅按照国库集中支付要求统一转拨相关学校,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奖励和资助范围为全省地方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以下简称高校)。下达给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的奖助学金指标中包括其尚未独立的民办二级学院学生应享受的奖励、资助指标,各相关公办高等学校要统筹安排使用奖学金、助学金指标,确保民办二级学院学生也能得到奖励和资助。

二、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高校在校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成人高校普通班学生、五年制高职四、五年级学生,以下简称本专科学生)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上述高校本专科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为上述高校本专科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生源地为汶川地震重灾区(灾区具体名单见附件)的农村学生(含县镇)。学校在评审奖学金、助学金资助对象时要适当向国家最需要的农林水地矿油核及师范专业学生倾斜。

三、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学年评审一次。同一学生在同一学年内,不可兼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但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国家助学金。

四、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可由各高校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分1000、2000、3000元三档发放,但资助人数和发放金额应与省下达的指标相一致。

五、各高校要按照苏财教135号、苏财教137、苏财教[20*]136号以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苏教财[20*]38号、苏财教1*号)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定本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评审实施细则。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校师生详细了解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各项政策、评选条件和程序,自觉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要严格对照评选条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认真组织好评审工作,确保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切实资助。

六、申请国家奖学金,学生须先按规定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并递交《20*年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申请表》和个人基本情况介绍(由学校统一格式,篇幅控制在500字以内)。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学生须按规定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并递交《20*年普通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表》。院系对申请学生进行初审并提出意见,报学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认真组织评审,提出本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建议名单报学校领导集体研究审定。学校要将审定通过后的名单在校内进行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各校须于10月20日前将国家奖学金评审结果加盖学校公章后连同电子表格报省教育厅审批,同时报送初步评审的每位学生的《20*年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申请表》、基本情况介绍和本校国家奖学金评审情况报告(评审依据、评审程序、名额分配、公示情况和评审结果等。以上材料均一式两份)。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对各高校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汇总,审核汇总后国家奖学金将于10月25日报教育部和财政部审批。待教育部、财政部审批同意后,省教育厅、财政厅将及时将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批复各高校,并下拨奖学金经费。

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金,须认真填写《20*年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并于9月30日前报所在院(系)。各院(系)要按照学校分配的国家助学金名额,根据申报学生的家庭经济、思想品德、学习生活、遵守校纪校规等情况组织评审,确定拟资助对象名单及资助档次,报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对院(系)上报的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档次进行认真审核,报学校领导集体研究通过后正式确定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档次。各高校要认真填报《20*年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情况汇总表》,加盖学校公章后连同电子表格(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另需提供学校开户银行、账号、户名)于10月20日前报省教育厅备案。联系人:张健、田素珍;电话:025-83335711、83335173;E-mail:jytcwc@。

篇3

关键词:管理系统 操作流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奖学金 助学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95-01

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档案识别认定、建立、完善;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国家一等助学金、国家二等助学金)的申请;资助资金的监管等业务领域实现学生信息采集、审核、上报、储存、统计等管理环节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从而加快学生信息化管理、提高资助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是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

1 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有四个层次,分别为学生填报、班主任操作、辅导员操作及学校管理员操作。据时间节点的顺序我们把管理系统的填报、审核、公示、上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学生基本信息进入系统的步骤。

该步骤是一个从上之下的过程。首先学校管理员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建立院、系用户,例如学校有工商管理学院、城市学院、体育系等八个院、系。就建立八个用户;之后由院系辅导员根据自己院、系的实际情况建立下设的行政班级;最后该行政班级的班主任导入该班学生的姓名、学号、性别、生源地等实际信息。

(2)学生完善信息及填报申请的步骤。

在班主任导入学生数据完毕后,学生可以根据学号为用户名进入管理系统,根据系统指示完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

(3)班主任审核学生申请的步骤。

班主任要根据学生提供的由生源地民政局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所反应的家庭经济状况、学生生活状况掌握的信息、学生系统填报申请表由班级评定小组民主评议后在系统中核定贫困等级(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一般困难、困难、不困难)并在系统中公示三天,公示期内学生可以到系统查阅如有不符可以提出异议。如公示期内无异议,上报到院系级。

(4)院、系辅导员审核的步骤。

班主任上报学生申请后,有院系专门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上报到学校级。

(5)学校审核步骤。

学校管理员接院系级上报学生申请后,查核学生信息及申请表称述理由无误后,通过审核,并公示三天,公示期间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可以上系统查询,如无异议,由学校管理员上报教育厅。

(6)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认定工作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入管理系统申请国家一、二等助学金;国家励志、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

2 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

(1)在班主任导入学生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系统提示下载“标准样表”,按表格要求填入学生相关信息之后导入系统,如表格内容顺序不符会出现不能导入或导入错乱的现象发生。

(2)学生在填写贫困学生认定表过程中,“家庭人均收入”一栏所填写的为家庭人均收入(即为家庭每月总收入×12÷家庭人口数)且需与前家庭成员信息中的相关信息相符。收入只是一个单量标准,还要结合该家庭是否受灾、欠巨额债务、家庭成员是否有重大疾病等等因素综合考虑来评定是否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等级。

(3)班主任在审核学生提交的申请时注意三个方面:

①审核申请表时,请点击“申请表查询”先了解申请的学生数量后,在逐一进行审核。

②审核过程中,申请人数较多的班级,班主任应该对应纸质档案认真点选贫困等级认定,如出现错选、漏选应该第一时间与学校管理员取得联系,由学校级进行删除操作,请学生重新提交申请。

③在审核过程中,班主任需了解通过、不通过、驳回三个按键的实际意义。“驳回”是说明学生提交的申请出现误差的情况,可以更改后再次提交。“不通过”则是说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合评选条件,一旦点击该学生本年度不能申请该助学金或奖学金。

3 如何使管理系统填报工作有序、高效的开展

每年进行管理系统填报工作的时间为9月至10月,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按时、有效、准确的进行管理系统填报审核是此项工作的重点,根据三年的填报工作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由于管理系统的填报工作相关内容的学习、操作方法是由上而下的传达的,其间会出现信息传递的弱化和失真。导致填报工作出现错漏、反复、效率低下等现象出现。解决此问题有如下几点:

①根据云南省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下发的文件精神及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拟定通知,通知中写明填写要求、填写的时间节点及应该注意的重点、难点。

②制定操作手册及组织培训。根据管理系统的填报流程,制定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及学校管理员操作手册,明确各级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③针对上一年次填报工作出错较多、效率较低的院系进行调研,深入学生了解情况,追根溯源,提出改进方法。

(2)把系统填报工作作为考核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提高责任心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①就系统填报工作制定工作制度,设置出错率表格,以数据的形式表现各二级院系填报工作的情况。

②在系统填报过程中,根据系统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班主任、辅导员一旦出现审核上报错误,需要经过删除错误信息、重新填报、重新审核、重新公示、重新上报等一系列复杂、漫长的过程才能校正错误。

4 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生资助系统的现实意义

在填报工作涉及面较广,需要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工作,所以在学校内部,各层次群策群力、积极沟通、互相学习、班主任辅导员以老带新共同完成工作,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管理系统加快信息流通,学生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同时传达到相关人员,无任何中间环节。规范办公流程,使各级管理员责任明确,权限分明,查有所依,杜绝推诿、扯皮现象。提高办事效率有效协调学校内个层级的协同工作问题,实现高效协作办公,能够方便的随时查看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统计学生获奖情况、各层级的工作进度情况,跟踪监督,提高执行效率和力度。[3]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生资助系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奖助评优工作可以向无纸化办公迈进。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0年度国家奖助学和省政府奖学金及相关工作的通知[Z].云教贷[2010]21号.

篇4

(金陵科技学院龙蟠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国家励志奖学金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来奖励学习成绩优异,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的一项优惠的国家政策。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设立一方面是对贫困学生的一种资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围绕国家励志奖学金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展开探讨,通过分析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利弊,从而提出了我的一些看法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 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过程;负面影响;解决方法

伴随着如今大学本科毕业的普遍化,各大高校每年的应届录取生也逐年增多。不言而喻,当今各大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贫困生问题。正应如此,国家为此也设立各项资助措施,其中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等。《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这些优惠政策是用来奖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且成绩优异的学生。顾名思义,“奖励资助”四个字体现出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目的:一是“奖优”,奖励品学兼优学生;二是“助困”,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反地,有利就有弊,不可否认,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项的设立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其在评定过程中突显的各方面问题也日益明显。

1 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资助名额的分配存在难度

由于该项国家励志奖学金数额较大,但能通过审核评定而获得这项资助的学生名额很少。各高校在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分配中,由于整体评定比例不高,各班级分配名额存在差别,部分班级符合评定条件的学生可能较多,而有的班级几乎没有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如果按照班级学生比例分配,个别班级会存在因为争取名额而给学习成绩好但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进行建档,这种行为背离了该项政策的最初目的。目前,如果直接通过各学院甚至通过校级渠道进行评选,那么将会极大增加评定难度,导致民主评选,投票等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即使有相关的规定可以参照,也存在着很大的审核难度。

1.2 贫困生的评定难以做到精确化,主观性太强

1.2.1 个别学生夸大其词,故意渲染家庭实际的经济状况。对贫困生的认定及贫困生档案的建立,是进行国家奖助学金评选的基础性工作。目前,贫困生的认定依据所需要的证明不多,主要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申请表填写、民政部门的认定签字盖章、家庭其他子女的在读情况以及是否遭遇旱灾等自然灾害及班级民主评议等。个别学生在对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申请过程中,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会故意夸大贫困程度。有的甚至会弄虚作假,造成“伪贫困”现象的产生。

1.2.2 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当地相关民政部门的证明材料可信度不高。为贫困生开具贫困证明的单位是否对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目前还得不到证实,由于他们在家庭情况调查表上盖章、签字并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后果,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开具贫困证明是非常容易的。目前各高校民主评选的形式比较单一。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即“学生申请—民主评选—学院审核—学校批准”。根据励志奖学金评选标准,各高校考虑到五个方面的因素:学习成绩、民主投票、操行考核、贫困情况和院系考核。其中,学习成绩最为重要占30%,民主测评得票数占25%,操行考核占20%,贫困情况占15%,院系考核占10%。在民主测评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班级内部投票的方式。这种评议结果表面看来很公平,但也存在较大的弊端,在班级人缘好的同学得到的票数相对会比较多,而个别因家庭困难比较自卑内向的同学不一定会入选,因此不一定能选出真正的贫困生,最终,这些学生也就失去了合理竞争的机会。

2 国家励志奖学金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2.1 国家励志奖学金会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往往会被其他还未获得这项资助的贫困生认为是天上掉馅饼,认为是不劳而获。这种情况也造成有些贫困生思想上走入误区,从而产生依赖心理。有些贫困生以贫困为资本,一味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不去勤工俭学,光想着靠着国家的资助来自给自足,成了经济上和思想上的双困生。另外,还会造成一些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和“伪贫困”现象,不利于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

2.2 国家励志奖学金容易成为学习的反推动力

国家励志奖学金在要求家庭贫困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有些学生为了取得优秀的成绩,考试的时候不能严格遵守考试制度。或考场作弊,自带“小抄”;或与其他同学交头接耳,行贿教师等等。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考风考纪,而且还曲解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一种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负责任的体现,完全背离了国家励志奖学金设立的意图。

3 针对国家励志奖学金各方面所突显问题的解决方法

3.1 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国家政府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管理制度来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提高评定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3.1.1 地方民政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或安排专门工作人员与高校相关工作机关相衔接,负责开具贫困学生证明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3.1.2 学校可以委托督导员通过走访、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比如,申请励志奖学金的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状况是否属实,以及该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等。

3.1.3 学校内部可以定期做一些调查问卷,罗列出一些关于励志奖学金如何评定等问题进行调查。通过了解每位学生对奖学金评定条件的看法,来调整相关的评选条例,做到评定过程更加民主公平。

3.2 如何正确端正大学生对国家励志奖学金初衷的理解

3.2.1 加强大学生心理、思想教育

学校宣传部,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可定期开展一些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等评定的相关讲座,贯彻大学生对国家各项资助评定要求的理解,让学生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3.2.2 深入巩固大学生对国家资助的感恩心态

各学院,学生处可开展相关的班会交流,举办辩论赛、发表国家励志奖学金感恩征文等活动。“知恩图报,饮水思源”,国家励志奖学金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一个更美好的开始。积极营造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给予在校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3.2.3 建立国家励志奖学金跟踪监督制度

有些学生在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之前省吃俭用,但拿到之后却铺张浪费,一改以往勤俭节约的作风。为此,对于以上状况,一定要通过建立监督体系来加以纠正。一旦核实有上述铺张挥霍的情况,可通过班级等渠道通告批评,借此来教育本人,同时也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4 结语

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设立,其原始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在校贫困学生轻松完成学业。但随着高校应届生的增多,贫富差距的扩大,国家励志奖学金给当下学生以及社会带来的弊端也逐渐突显出来。对在国家励志奖学金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认真对待,积极探索恰当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为了发挥这项资助的最大效用,社会必须完善各项奖学金的评选奖励制度,学校更应当加强监督体系,做到各司其职。学生作为这类资助的受益者,应当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戒骄戒躁,以更优异的成绩去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珍珍.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量化评定方法的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04).

[2]郝红艳,孙婷婷,龚魏魏,史晓蓓.贫困生资助政策中国家励志奖学金实施现状的调查及思考[J].时代教育,2012(09).

篇5

关键词:高校;奖助学金制度;育人

现行高校奖助学金体系是由国家、学校、社会共同构建的,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各高校设立的奖助学金以及社会提供的奖助学金。奖助学金是我国高等学校传统的资助方式, 它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激励功能; 另一个是资助功能。

2007年,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骤然加大,仅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名额就从原来的3%猛增到20%,全国超过l/5的大学生获得了平均每人每年2000元的资助。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然而,随着资助比例的提高以及资助金额的增大,各高校在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愈加凸显出来,影响了教育公平原则的贯彻。背离了和谐校园建设和国家奖助学金设立的初衷[1]。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评选激励效应不明显

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奖励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是为了激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 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

高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设立目的都是为了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或者鼓励积极上进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然而据了解,目前高校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的评选大多停留在上级部门分配名额下发文件,院(系)按照文件评选发放的阶段,只是简单的完成任务,并没有发挥奖学金的榜样和激励作用。同时在评选的过程中为了完成名额任务,院(系)普遍存在只以学生成绩作为评选标准,并不能根据奖学金设立的初衷评选出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优秀学生,从而造成国家奖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激励效果大大减弱。

2、国家助学金不能凸显其规范作用

国家助学金的申请条件中明确规定申请学生要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但是根据笔者前往多所高校了解情况发现:通常,奖学金评定工作做得是轰轰烈烈,但一旦名额确定,很多高校的助学金工作就嘎然而止了。获奖同学他们拿这些奖金去干什么了?他后面的学习怎么样?有没有积极参加班里活动?有没有遵守学校的校规?学校很少去关注。国家助学金名单一经公示,有的学生本性就暴露,或者说对自己松懈下来[2]。评定助学金前哭穷,评定助学金后大肆挥霍的困难生大有人在。这样一来缺少后期教育和要求的助学金就变成了一年一次单纯的资金资助,其本身具有对困难生的规范作用得不到实现和凸显,单纯的资金给与没有附加的要求和教育,不但会使得国家助学金的积极意义不能得以凸显,反而给困难生养成"等"、"靠"、"要"等不良思想的滋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温床。

3、校内奖学金和社会奖学金缺乏灵活的评选体制

校内奖学金和社会奖学金是由学校和社会企业在学校设立的奖学金,用以鼓励学校里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高校目前所设立的校内奖学金和社会奖学金都是按照传统的奖学金评选模式,规定了每一年明确的评选名额,这样一来每一年学生主管部门将名额下发给院(系)后,院(系)为了完成名额任务,一般都会选择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评选依据,甚至为了完成学校下发的名额,对于某些学生编造奖学金评选材料的事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姑息态度。评选出来的结果自然也就难免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不能体现校内和企业奖学金对于优秀人才奖励的目的。

4、现行奖助学金设立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

就现行的奖助学金设置情况来看,缺乏一定的规划性和系统性,学校也大多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只能按照设立奖助学金的部门要求,而这些设立奖助学金的部门并不了解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每设置一个奖助学金就要制定配套的评选章程,但纵观这些章程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设置奖助学金也比较随意,各类奖助学金评选程序、评选时间、甚至后期表彰颁奖都是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这样就造成奖助学金评选工作杂乱无章,难以理清头绪。同时在设置奖助学金之前并没有调研目前高校内有那些奖助学金,需要那些奖助学金,这样的盲目性自然而然导致此消彼长,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对各类奖助学金的平衡产生影响。

二、现有奖助学金问题的对策

不论是国家奖助学金还是社会、学校奖助学金的设立,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评选出能够代表正确价值观的优秀典型,在普通同学中树立一种正确的导向,旨在激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笔者按照奖助学金设立的目的以及现行奖助学金评选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深挖国家奖、励志奖的影响作用,凸显其激励作用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金额巨大,国家奖学金由教育部统一颁发证书,加盖国家教育部公章。是目前高校奖学金中的最高荣誉。国家励志奖学金是针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困难生所设立的奖学金,针对性明显。高校应从大一新生刚入校就对他们宣讲学校奖学金的政策、功能和意义,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将奖学金的标准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朝着这一目标迈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逐渐做到自强不息,奖助学金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3]。

对于已经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发文件开表彰会等表面形式。应该深入发掘这些学生背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等故事,并经过一定的策划,组成标兵宣讲团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高规格、多场次的宣讲,将这种模式固化为一种持续活动。让这些优秀学生的成长历程为广大学生共知。创造明星效应,并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得同学们从感性上认识到怎么样的学生才算是优秀的,自己该向那些方面努力。通过这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凸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激励作用。

2、建立反馈机制,体现国家助学金对困难生的规范作用

学校应该按照国家助学金评选条件,通过对评选后反馈机制的建立和监管,对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困难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并制定相关文件政策,体现国家助学金对困难生行为的规范作用,引导困难生正确对待国家助学金,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勤奋学习,积极上进。

建立获奖监督机制,根据国家助学金评选要求建立专门的档案并将其后续表现记录其中,对国家助学金获得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将其表现作为下一年评选国家助学金及其他助学金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获得国家助学金之后有背离国家助学金评选要求的行为,学校监督部门保留收回国家助学金的权利,通过这种措施教育获奖者,国家助学金不是可以不劳而获,也不是理所应当的一种救助金。

要求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或者义务劳动,并将其纳入课外学分的范畴之内,通过在实践中教育的方式,使得国家助学金获得者深刻的理解助学金的意义,而且能够体会劳动与获得之间的价值关系,取缔其不劳而获的思想。

3、建立灵活的校内、社会奖学金评选机制,充分体现奖学金对于优秀的肯定作用

因为校内、社会奖学金是由学校、社会企业出资设立的奖学金,它具有一定的自由度,设立的金额和名额都可以由学校自身掌握,这样一来高校可以灵活利用这一部分资源,做到优中选优,有优则奖,多优多奖,少优少奖。并在这个基础上细分这些奖学金的条例,对具备某些特殊才能的学生给予鼓励。

在设立校内、社会奖学金时,只体现其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和肯定,不规定每年具体的名额、金额。由学生提出申请,由学生主管部门牵头成立评审委员会根据评选条件对申请学生进行评选,有多少优秀的就评选多少,没有就不评选,特别优秀的给与高金额的奖励。避免为了完成名额任务产生的硬"在筷子里挑旗杆的现象"。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予以奖励。这样一来充分调动学生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二来加强了对专门人才的肯定和鼓励,体现出高校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专项突出的原则。

4、整合各类奖助学金资源,更好的发挥正效应

整合就是要优化奖助学金配置,有取有舍,获得整体奖助学金体系的最优化。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奖助学金根据其设立的目的性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高校应该根据培养人才的需要,结合各类奖助学金的作用制定奖助学金设立方略,方略包括现阶段应该设立什么样的奖学金,设立多少金额等。所有的奖助学金设立都必须符合方略的要求。在此方略下统一配置各类奖助学金,并规定统一的评选时间,评选标准和评选程序,简化奖助学金评选工作,让负责老师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评选优秀人才的工作当中,更好的发挥奖助学金的正效应。

三、结语

以教育的最终目的-育人作为指导,在资助过程中始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重点,调整高校奖助学金资助方式,建立灵活的奖助学金评选机制,整合各类奖助学金资源,发挥奖助学金对学生的激励、规范等积极作用,树立积极向上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达到助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志雁,魏景柱,杨金保.高校奖助学金发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7).

[2]纪书燕.高校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篇6

论文关键词:贫困生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对策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的背景

“贫困生”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我国政府为了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以江苏省为例,2007年起,《江苏省普通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奖励面平均约占高校在校生的3%。《江苏省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规定: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分1000、2000、3000元三档发放。资助面平均占在校生总数的16%。在此基础上,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的要求,财政部、教育部决定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将平均资助标准由年生均2000元上调至3000元。具体标准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分2000、3000、4000元三档发放。随着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也在面对一个不得不引起重视的问题,就是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二、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尴尬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很多高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都存在不少的难点和疑点,致使认定工作成为一大难题。

(一)界定不清晰

《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贫困生”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为一些人“混入”贫困生队伍打开了缺口。

(二)证明不真实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贫困生认定的重要材料,理论上应是对贫困生认定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凭这一纸调查表确定学生贫困与否以及贫困的程度。首先对策,有部分学生弄虚作假,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不真实。其次,高校内部成本外部化的做法,把生源地政府推向贫困生认定的前台,但由于没有利益关系,贫困证明开与不开,开对开错与自己无关,县乡村三级政府中的民政部门往往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作深入调查,把开证明使本地学生在学校获得资助作为“顺水人情”,这就导致了高校贫困生认定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贫困证明流于形式,认定失效。[1]

(三)审核不到位

当前我国贫困生认定主体是高校,极少通过对学生家庭的真实调查而认定贫困资格,这导致了高校贫困生认定多为间接认定和自我认定。高校实行的观察学生消费行为,同学投票选举等方法,其实都属于间接认定。贫困生认定集中在高校的另一弊端是自我认定,即高校因不进行家庭调查,只能根据申请学生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判别其是否符合资助条件。因此,最终的结果是,高校在自我认定和间接认定上寻求平衡和妥协,出现“选举”贫困生、公示贫困生和辅导员拍板决定贫困生的结果,导致了贫困生认定的缺失和失 实论文提纲格式。[2]

(四)方法不满意

民主评议和公示对于遏制假冒贫困现象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这势必要涉及到贫困学生的个人隐私,并上“贫困生”标签,接受各种“审视”的眼光,对于真正贫困的学生,构成了一种间接的伤害。艰辛与磨难早已使他们在生活面前习惯于隐藏与沉默,有的贫困学生为了避免让他人尤其是身边的同学知道自己家庭令人心酸的故事,从而选择放弃贫困认定申请;有的因公开贫困背景而加重了心理负担,甚至还引发出心理问题。

三、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对策

(一)清晰定位

在高校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大多数贫困生是不愿意申请助学贷款的。在众多递交“家庭经济情况证明”的申请者中,如果真的难以支付各项费用,为何不借助于助学贷款?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是奖励和资助的方式,而助学贷款是借贷。另一方面,众多递交“家庭经济情况证明”的申请者中是否真的贫困确实值得商榷。以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为例,虽然申请贷款的人数是有限的,但是很少出现贫困生竞争助学贷款名额的情况。因此,可以从递交“家庭经济情况证明”的申请者中排除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在剩下的申请者中排挤“水分”。

(二)“面试”贫困生

在目前相关证明可信度不高的前提下,很难获得真实而准确的数据。因此需要高校对相关证明材料进行一定的识别和补充对策,对申请贫困认定的学生进行“面试”就是比较好的措施。“面试”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面试”的人员要求遵守保密原则,最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顾虑,降低对学生自尊的伤害,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监督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贫困生数据库,该数据库要尽量包含贫困生在大学期间的的所有基本信息。并且对数据库及时更新,进行动态监督。其次,建立贫困生年度评价标准,对贫困生所提供的认定材料及每年的行为进行跟踪调查并作出评价,以作为下一次进行认定或撤销其当年认定资格的依据。

(四)责任追究

贫困生认定应建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联合认定机制,由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和所在中学“三章”认定,若出现弄虚作假,应在网上及时披露批评。同时,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并加大对造假的惩罚与追究力度。[3] 对学生而言,目前我国高校对非贫困生申请贫困认定的处理多数是取消贫困生资格,即取消受资助资格,更严格的取消评优资格等。几乎没有高校将这种行为纳入到学生违纪处分中,查处后申请人所付出的成本偏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非贫困生申请认定的风气。非贫困生申请认定的行为本质上已经构成了作弊行为,且有一定的诈骗嫌疑,因此在认定标准规范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把此类行为纳入到学生违纪处罚条例中,以此提高申请人被查处后所付出的成本。

[参考文献]

[1][2]杨晴.高校贫困生认定的路径[J]. 教育学术月刊,2009,8.

[3]何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篇7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体系 生源地贷款

[作者简介]张春雨(1968-),男,河北河间人,河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河北 保定071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73-02

2007年以来,国务院和财政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理性思考几年来高校贫困生认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突出完善贫困生生源地商业借贷制度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作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1 贫困生资助单笔款额相对较大,大量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贫困的学生申请参评,甚至出现夸大贫困程度的不诚信现象。例如,国家励志奖学金为5000元,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费需求的燃眉之急。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家境一般,很多来自农村或城镇普通家庭,一些农业院校贫困生个人申请率比例甚至达到学生总数的45%,接近半数。这么大一个群体竞争20%的贫困生资助指标,很难说没有“自要谁不要”的想法。诚信做人是影响社会生存的基础性品德,当代大学生群体负有承担诚信义务的社会责任,高校最首要的责任就是培养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四有”接班人。从培养品德的角度来讲,如果国家能够把对部分学生的一次性救助变为使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诚信借贷得到资助,这有助于减少真贫困和假贫困的现象。为了鼓励高校学生的诚信行为,即使适量增加资助的利息金额也是值得的。

2 贫困生认定中争议问题举证困难,困扰公平价值理念。《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了贫困生认定的原则、组织实施体系和程序,并制定了详细的认定申请表和家庭情况调查表。应该说通过认真落实指导意见,基本可以保障高校公开、公平、公正认定贫困学生工作。贫困生认定实际操作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学生一般争议不大。家庭经济困难存在争议的地方集中在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方面。无论是学院认定工作小组还是年级、专业、班级认定评议小组都对争议问题存在举证困难,有时很难把握。农村学生家庭或城镇一般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别较小或近似,贫困程度甄别存在一定的难度。贫困学生家庭所在地村、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的家庭经济状况,实际上也存在尺度衡量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个别贫困生由于现实表现、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等各种原因落选,情绪波动反应激烈,对认定工作的合理性产生困惑,从而引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3 贫且优则奖的设计理念使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评议矛盾相对突出,评议导向存在不确定的缺陷。一般而言,学而优则奖和贫至困则助可以被普遍认可,贫困生与奖学金挂钩,颇有些“矮子里面选将军”的意味,把国家救助以奖励的形式发放给了一部分贫困生。假如一个班级里,学业成绩第二名同学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而第三名同学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在只有一个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的情况下,按照这个奖项设立的初衷,应该倾向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毕竟能不能得到5000元的救助对于一个困难家庭效果反差比较巨大。这两名同学都属于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贫困优先还是品学优先,就存在一个评议导向的问题。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1 改革生源地借贷制度,解决贫困学生学费、住宿费用。(1)谁受益,谁投资,体现社会公平和国家救助相结合的原则。研究证明:政府和个人都可以从高等教育中获益,社会收益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个人收益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未来的收入。因此,国家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贫困家庭学生可以通过借贷解决学费和住宿费用。随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推进,生源地贷款因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得到大力推广。笔者建议占高校学生总数约20%的贫困生均可自愿申请生源地贷款解决学费、住宿费用,以后可以根据贫困生实际数量进行调整。生源地贷款的本金由学生及其家庭承担,自贷款之日起,每年度偿还10%的本金,十年内还清。以学生上学期间贷款一万元为例,学生及其家庭十年间每年需要偿还本金一千元,应该是可以接受的;贷款利息按同期贷款利率由国家承担。上例中贷款利率如果按恒定5%计算,国家十年间所支付的利息金额逐年递减,累计需要支付利息2750元,约占贷款总数的1/3。同时,规定学生毕业后可以提前还贷,剩余利息金额可以一次性各按50%奖励贷款银行和贷款学生,以提高银行借贷和学生还贷的积极性。(2)大学生诚信还贷与就业相结合原则。由借贷银行提供贷款学生基本情况及还贷情况,国家建立统一的信息查询系统,并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规定用人单位录用员工必须审查其诚信记录。以接受资助大学生群体的诚信行为,带动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篇8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贫困生;经济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54-02

0引言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简称,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贫困生资助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使之早日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原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活困难群众的关心,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1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功能

扶贫济困的经济功能。国家贫困生资助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向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各种有偿和无偿的经济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缓解因其家庭经济困难而给求学者可能产生的经济威胁,这是资助政策的主要功能。在现行的各项资助方式的规定中,都把帮助学生克服经济困难摆在首位,把经济状况作为能否享受资助的首要条件。

激励上进的教育功能。资助除了发挥扶贫济困的经济功能外,又可发挥其作为经济手段的激励教化作用。合理的资助可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培养学生自力更生的精神。如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青年学生凭自己的个人信用申请助学贷款,自己借钱上学,参加工作后用自己的劳动收入归还贷款,本身就是对大学生的信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有利于普及金融知识,增强他们的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有利于诚实守信等良好道德风尚的树立,有助于改变学生把承担大学所需要的全部费用由家庭负担的观念,而树立起“用明天的钱支付自己今天的教育成本”,树立起自己个人也是教育成本分担主体之一的观念。使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直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动机,树立学习责任感。又如奖学金资助制度,其申请条件与资格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激励,通过奖优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给贫困生提供工作岗位,参与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常中学习,可以弥补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与学术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交公关能力等。勤工助学活动还可以起到锤炼思想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参观劳动、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以感性认识体验社会的丰富性、生动性,感受时代的健康精神与脉搏,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加深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从而提高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自觉加强思想的锤炼。

促进教育公平的政治功能。教育公平是指青年儿童不因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及文化背景等后天因素的差异而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其实质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公平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尽管形式上人人有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是目前人们实际上不可能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有限的机会还需要经过激烈竞争才能获取的背景下,免费上学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实行收费上学之后,学生作为成本分担主体之一,要求承担部分教育成本,这意味着对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提出了一定的经济要求。这种经济要求可能把那些出身贫寒的学生挡在大学校门之外,使他们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因外在经济原因而被剥夺受教育机会显然是不公平的。学生资助模式作为一种补偿形式,通过向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援助,改善或缓解其经济拮据状况,增强其支付能力,使他们不致因经济原因而失去入学机会,使他们在入学机会上有平等的起点,这有利于教育机会均等,有利于教育民主化。

2目前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主客观原因,资助工作大多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对他们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成才方面的困难认识不够、重视不够、研究不够,没有很好地将国家的资助政策和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没有形成解决贫困生存在问题的整体思路和方案。从现有的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研究来看,当前的贫困生资助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一是现行资助体系的内部构成不尽合理,缺乏逻辑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二是资助政策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培养;三是资助中一些具体问题,如贫困生的认定和资助后期的教育管理没有和学生成长成才有效衔接,弱化了资助工作应有的精神激励和政策约束机能。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应金萍在2008年第6期的《中国高教研究》上发表《对高职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理性思考》一文,该文将高职困难生资助分为两大类:救济性资助和发展性资助。分别对两类资助中问题进行了探讨,特别指出在现行救济性资助中存在如下问题:困难程度界定的模糊性,受助对象获得资助的不均衡性,资助项目的不关联性,监督体系的不系统性。重庆三峡学院建工系的阮宇在2008年第3期的《中国林业教育》发表《高校贫困生新资助体系的创新构想》一文,该文认为,虽然我国高校贫困生新资助体系加大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投入,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贫困生认定难度增加、“奖优”和“助贫”界限不清等问题。该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仅通过加大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这些资助方式的投入是不能实现资助效益最大化的,只有拓展勤工助学的渠道、转变奖励方式、创新贫困生帮扶办法,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才能培养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3积极探索助学和励志紧密结合的资助体系,推进资助工作深入开展

为了构建以“济困”为基础、以“成长”为目标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应将学生资助工作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将“济困助学,扶弱励志”的资助理念贯穿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3.1 以人为本,注重情感,加强教育引导,努力构建全过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开展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目前学校较通行的认定方式是:学生需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由学校根据有关部门设置的标准和规定的程序、以民主评议方式认定。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必须提交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界定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学生月消费应在所在地居民最低伙食费标准水平线以下。②学生家庭纯收入在家庭所在地属最低水平,一般年人均1000元以下。③父母双亡,无其他亲属给予经常性经费支持。④单亲家庭,且家长失去生产或生活能力。⑤农村贫困家庭,兄弟姐妹中同时有两人以上在大中专院校学习。⑥学生或学生家庭成员突发变故,短期内形成大量债务。

鉴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动态变动,学校可采用每学年重新认定、动态管理的“全过程”认定模式,做到能够随时调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确保他们能享受到资助政策带来的温暖,为资助育人工作奠定基础。针对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存在的学生证明材料不可靠等因素,学校要把教育引导放在首位,重点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据实申请,坦然面对。同时,在认定审核的全过程中,注重人性关怀,注意尊重学生、保护隐私。比如,尝试调整班级民主评议模式、谨慎确定公示的范围和内容等。

3.2 育人为本,积极创建成长平台,努力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方位教育培养体系坚持学生资助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引导学生确立“只有努力学习,提升素质才有可能获得奖励资助”的观念。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指学校每学年对学生在思想、学习、身心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在各项资助的评审确定过程中,重点考虑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测评情况,努力让国家奖助学金、各类社会资助和校内生活补助成为他们努力学习、提升能力素质的后盾,而不是他们沉迷网络、奢侈消费的帮凶。同时,要把享受资助后的各方面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考核点和观测点,作为今后动态调整的依据。

坚持勤工助学与素质提升相结合,努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搭建学生成长平台。注重设置素质提升类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在获得劳动报酬、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在岗位上锻炼能力,提升素质,增强自尊自信。广寻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家教、市场调查、翻译、促销、网站制作等勤工俭学岗位,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尝试改变部分资助项目的申请模式,以“项目申报”的形式获得资助,学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完成相关的科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成功。

坚持济困助学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将“育人”内化到资助工作之中。进行知恩、知责、知足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饮水思源、常怀感恩之心,勤奋学习、勇担社会责任,知足常乐、虚怀若谷纳百川。以学生资助工作为契机,以“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为载体,通过开展“感恩在心,诚信做人”演讲比赛,以“关爱他人、心手相连”为主题,开展“爱心宿舍”活动,引导学生励志成才、爱心回馈;举办“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和优秀学生风采展等活动,大力宣传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及其他优秀学生先进典型,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争当优秀。

参考文献:

[1]应金萍.对高职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6).

[2]阮宇.高校贫困生新资助体系的创新构想[J].中国林业教育,2008(3).

[3]李文利.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4(2).

篇9

一、客观分析学生资助档案的特点

学生资助档案是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产生的,学生资助实践活动的规律决定了学生资助档案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资助档案内部有机关联性强。由于学生资助档案涉及每个资助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出资人资助经费公平、公正的发放,所以,资助工作本身就有一整套严格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形成的档案环环相扣,关联度非常强。第二,学生资助档案来源广泛,具有分散性强的特点。学生资助工作由各个大中小学来实施,而在每个学校,资助工作往往涉及办公室、财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资助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所以,档案的来源广泛而分散。第三,学生资助档案信息化程度高。从2007年起,国家教育部就投入了大量经费,建立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全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管理平台”等多个信息管理系统,各省、市、县也纷纷建立了网站,为学生资助工作的专业化、信息化铺平了道路。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电子文件,这给学生资助档案的归档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科学把握学生资助档案管理的关键

由于学生资助档案具有关联性强的特点,因此要特别强调集中统一管理,即在一个学校内,把其作为一类专门档案,集中归档、统一管理。又因为学生资助档案具有来源广泛的特点,这给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带来了困难。如何加强学生资助档案管理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制度建设。每个学校都要建立严格的学生资助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制度,明确管理部门、归档时间、部门职责并落实到人,将学生资助档案的归档管理纳入考核范畴,加强监督。

篇10

 

1.前言

 

目前高校贫困生人数在不断上升,2006年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为405万,其中师范类院校占据了11%,师范类院校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急需健全。该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立足与经济层面,从物质上去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但是这个过程不能是凭空的,而是需要他们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换来的。其次要从帮扶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考虑,解决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

 

2.构建物质生活帮扶体系

 

师范类院校专业一般均为老牌专业,收取的学费较低,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多,这也促成了很多的贫困大学生选择师范类高校,尤其是女大学生。这也就造成了师范类院校中贫困大学生比例较大。因此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就要首先从物质生活入手,设立奖学金与助学金,提供助学贷款、鼓励勤工俭学,并且要做到有目的倾斜。

 

2.1奖学金

 

所谓奖学金就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良好而获得资金奖励。目前的高校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以及社会奖学金四个方面。国家奖学金是针对在学习、体育、集体活动等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大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是针对家庭比较困难但是学习成绩较好且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学校奖学金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大学生,与国家奖学金相比。学校奖学金的范围较大,且共分为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三个级别。社会奖学金来自外界人员,包括企业、个人、校友等,由学校负责评选发放。

 

2.2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只针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是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直接财政补贴,以每人每年2000元,分两个学期的方式进行发放。申请国家助学金需要大学生提供相关家庭贫困证明材料,经过学校审核以后才能领取。在部分高校,申请国家助学金同样要经过学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成绩及各方面表现是否合格来决定

 

2.3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务院针对贫困大学生提出的一项优惠贷款政策,这项举措很大程度上完善了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由于家庭条件较差,无法完成学业,通过学校审核认定后,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在大学生上学期间不计利息,不需要担保或抵押,但是需要大学生承诺还款日期,并且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4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校内主要是指学校通过设立一些工作岗位,由大学生来上岗完成工作,并获取一定报酬来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校外部分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来完成,大学生通过中介或者自己去面试等方式,在校外获得工作机会,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在补充生活费用的基础上,也很好的锻炼了大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很好的适应社会。

 

3.构建心理帮扶体系

 

师范类院校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专业及性别的影响,容易受到歧视,造成自己对自身专业的否定看法。同时师范类院校大学生有很多来自贫困家庭,尤其是女生居多,他们跟其他大学生一样,同样承担着来自家庭的期盼,但是由于专业性质受限,造成就业面窄,且就业压力大。另外由于是来自贫困家庭,他们从小的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完整,使得他们在于同学交流过程中产生隔阂。这些都造成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沉默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就需要构建心理帮扶体系,解决心理问题。

 

3.1改变对贫困的看法

 

对于贫困大学生自身而言,看待贫困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不能一贯的消极。要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付出努力了,终会改变生活。要相信贫困只是暂时的,它既不是缺点,也不是耻辱,而是鞭策自己上进的动力。绝不能让贫困禁锢住自己,更不能因为贫困而心理产生阴影。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快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贫困大学生要摆好自己的心态,做生活的强者,在大学生活中克服困难,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3.2保护贫困大学生自尊心

 

对于国家学校而言,要注意保护大学生的自尊心。国家与学校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帮扶体系,很大程度的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但是在对待贫困大学生隐私问题上还亟待提高。社会应当对大学生的贫困问题进行有效的保护,而不能是大肆的宣传,更有甚至,捐助贫困大学生要把大学生的真实情况公诸于众,这对大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于学校方面,不管是否贫困生都应当平等对待,包括平等收费、平等划分宿舍、平等分配任务等。这些措施能够很好的保护贫困大学生隐私,减少来自同学间鄙视的心理。

 

3.3对贫困大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

 

高校要对大学生建立心理辅导体系,并对有关人员做出严格规定。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都要建立相应档案。对于贫困生而言,要提起高度重视,要通过老师的辅导,把传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典型个案教育等深入到贫困大学生心中,让他们彻底改变对贫困的看法,提高心理素质,并学会自我调解心理状态。

 

4.结束语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柱,大学教育是大学生塑造人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环节,而师范类大学是教育工作者的摇篮,只有培育出了优秀的人民教师,祖国的未来才有保障。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师范类贫困大学生问题。在建立物质生活保障措施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要教会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不因贫困而耻辱,要学会自立与自强,同时要教育贫困大学生心怀感恩,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同时要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