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区域发展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区域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区域发展

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区域;非均衡性;影响因素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在我国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差别,使得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出现非均衡性,农村区域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不管在区域金融发展的效率上还是结构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在各个地域之间,区域内部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因素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同时也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

一、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影响因素主要有发展制度上的弊端、发展环境方面的弊端以及扶持力度方面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对其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制度上存在弊端

在我国农村金融区域的发展制度具有非常浓重的政府色彩,各农村金融区域在各地政府的统一强制安排下正在进行金融改革。这是一种垄断性的做法,对地区在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上的差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造成各地区金融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非平衡性。这种由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是由政府执导的,脱离了以微观经济主体金融需求为基本点的原则,是一种为政府利益而制定的金融制度,

(二)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环境的影响

虽然当前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的整体环境来看,还是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农村地区没有完善自身的农村信用体系,贫困地区人们的诚信意识也较为薄弱,再加上信息的获取成本较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也较为落后,导致了农村区域金融发展环境得不到完善和进化;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能力较低,且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比较单乏,落后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不能较好的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时间一久,这样的发展环境会对农村金融区域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区域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从我国区域整体结构来看,也可以看到地域差异也是较大的,可以看到东部沿海的金融区域发展环境相较于西部地区占据明显优势。

(三)政府扶持力度方面的影响

在农村区域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对其差异性的形成有着关键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中。在对各个区域的扶持过程中,因为东部地区有较为明显的经济优势,所以扶持作用较为明显。政府也在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相应的扶持,但是扶持力度较弱,这是中西部农村金融区域至今仍然还较为落后的主要原因,使得农村金融区域差异化不断加大。

二、平衡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

我国普遍存在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状况,为了能使区域和内部的发展差异尽量缩小,政府应该将自身的作用和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对各地区金融性机构进行相应的扶持,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为了能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应该进行金融中心的培养,并提升其引导性作用,然后以金融中心作为基础,向四周进行引导性辐射,实现完善金融机构的目标。

(二)实施差别化调控政策

因为有地域以及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所以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我国东部地区的资源条件较为丰富,发展水平也远远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且国家对各个差异化区域实施了统一金融政策,造成一些地区的发展条件受到限制,这并不利于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据于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先对各地区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充分考虑,再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能满足各地方区域发展需求的经济金融政策,使政府的市场经济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金融调控的弹性化,最大限度缩小金融发展差异。

(三)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

造成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市场化程度差异。所以,应该加快中西部市场化建设,通过对中西部资源优势的利用进行市场开拓,以此来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市场观念意识。另外,为了使整个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得到加强,应该实现股权结构的多样化,并鼓励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个人私有制经济、基金经济等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同时,为了能使各群体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应该对市场机制进行完善,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合作金融思想观,使农村信用社对金融发展的正面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总结

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的出现会对其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各地区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对各个区域进行相应金融体系的构建,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机构,使周边贫困地区的金融发展得到带动,以此来促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发展。这样一来,就能使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得到减小,并促使农村金融区域而得到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郭栋 张雨佳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梁富华,陈业海.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

[2]谢玉梅,徐玮.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实证研究——基于2006-2011年的经验数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胡敏,刘益民,刘绍均等.当前农村金融支农能力弱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亟待关注[J].武汉金融,2016.

篇2

[关键词]区域农村金融;农村金融发展;金融供给;金融需求

1农村金融发展概述

1.1农村金融的含义

从功能的角度考虑:农村金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是能够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金融,是一个随着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结构。从交易的角度考虑:农村金融是一种存在着规模经济的交易,农村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交易次数多、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通过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农村金融实质上就是不同的交易主体通过选择合适的交易对象,以期实现最大化收益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农村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资金由供给者向需求者转移。

1.2区域农村金融的基本含义

区域农村金融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第一,该地的农村区域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组成,它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农村资金流动;第二,该地的农村金融市场构成:民间融资(民间借贷、合作组织内部融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第三,该地农村货币流通的情况:现金流通(农村企业农民的现金收支、农村信贷情况、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运动)和非现金流通(转账结算)。

2区域农村金融现状的调查

2.1扬中市农村金融需求现状

2.1.1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现状

众多的农村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使得本市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较大。但本市缺少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而作为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又相对较少;国有银行又倾向于为贷款违约风险较小的大型企业提供贷款;使得本市众多的中小企业出现了融资困难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本市农业银行500万元以下的客户屈指可数;农村信用合作银行虽然有7000多个客户(客户数是其他金融机构客户总和的数倍),但贷款总量只占全市贷款总量的20%,所以大部分金融资源是被大中企业所占据的。

2.1.2农村政府的金融需求现状

政府的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提供上,所以从这一方面进行研究。以2012年为例,扬中市的公共财政收入为22.5亿元,而城乡建设所需资金为70亿元,政府资金明显不足,必须依靠外部融资。又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扬中市一直致力于农业保险事业,早在2007年母猪农业保险参保率就已经达到了99.7%。近年来又不断拓宽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为了最大限度地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障农民的利益,政府承担了保费的绝大部分,加大了政府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在农业基本现代化的进程中,扬中市财政、金融支农的力度逐步加大,2012年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幅度比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幅高出了0.57%,农业贷款的增幅与贷款总额的增幅之比达到了1.11%。所以政府在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时同样需要资金支持,为了发展扬中的经济,改善名声,政府对金融资金的需求较大。

2.2扬中市农村金融供给现状

(1)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情况。国有商业银行在扬中市的网点主要以分理处为主,规模较小。分行一般设有6个窗口,分理处一般设有3个窗口,主要办理现金业务。目前扬中市只有中国银行开通了代收燃气费的中间业务外,其他银行均未开展除结算外的中间业务,而代销国债、基金、银行卡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业务各家银行几乎没有。(2)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员配备情况。扬中市国有商业银行新进人员硬性要求学历本科及以上,年龄低于26周岁。银行原有工作人员普遍拥有本科学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较少,服务队伍呈现年轻化。(3)网点数量情况。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扬中市共有15家营业网点,ATM机的数量多过其他银行。而作为扬中市本土的农村信用合作银行拥有规模较大的19家营业支行网点,由于该银行由原来的信用社发展而成,在市民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服务情况。虽然只存不贷的政策取消,邮政储蓄在扬中地区的影响力不如其他国有银行和农信社。而一直以较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的农信社,同时以低利率发放小额贷款。但由于农信社的网点分布较散,给小额存取带来不便。

3扬中市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正规金融功能缺失

第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缺失。目前中国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农发行、国开行和农业银行。扬中市没有农发行和国开行,缺少为农业的综合开发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政策支持的机构。农业银行的业务范围逐渐向其他商业银行靠拢,使得支持“三农”的力度减弱。扬中市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还比较狭小,比较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未能建立。第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功能萎缩。国有银行采用商业化运作,收缩了大量的农村网点(四大行在扬中网点较少),涉农的业务也有所减少。商业银行把信贷业务的重心放在中心城市,对农村地区的贷款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大型项目上,使得农民贷款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由农信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以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吸引农民贷款,但农民的贷款增长主要为消费性的非农活动,不是出于支持“三农”的目的。

3.2正规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高:一方面,在资金支持方面,2008年农村人均贷款为7700元,仅为城市人均的22%,城乡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另一方面,在公司治理方面,经营机制死板、内部控制较弱,没有制作单独的门户网站作为公众了解信息的窗口。作为本土银行的扬中市农村合作银行没有自己的网站,不便于公众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3.3正规金融供需错位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会要求贷款人提供贷款担保或者抵押品,因为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农民就不会向这些机构贷款;某些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农户难以掌握一系列贷款程序(在调查中,有18.34%的农民因为不懂程序放弃申请贷款)。对于企业来说,贷款不仅审批时间长,还有一些附加成本:向相关的金融机构支付利息、为获得贷款向金融机构内部人员送礼、请客吃饭等,这些附加成本平均占贷款额的4.33%。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存贷差的存在反映了农村资金的流向。2013年有137.37亿元资金以金融机构存贷差的形式流出农村。农商行是众多农民存款首选,因而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体,邮政储蓄在较长一段时间实行只存不贷的政策,从农村吸收了大量的存款,加重了资金外流的情况。农业银行近些年来也从农村转移资金。

3.4农村金融制度落后

国有商业银行减少农村网点,逐步退出农村市场,这使得农商行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单一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资金外溢更为严重,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扬中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较少,四大行在这个镇上只有一家支行。

4创新农村金融体系

4.1发挥农信社支持“三农”的核心作用

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主体,是实现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为了使农信社能够提供有效供给,政府应该给予其一定的税收优惠,妥善处理其历史包袱。农信社改革措施中规定其信贷资金大部分仍需要用来支持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强调了农信社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真正成为服务于村镇和农民的金融机构。

4.2改革农行邮储及其他商业银行

对农业银行进行改革,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对于存在许多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市场而言,农行不能干涉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网点,也不能干涉其所提供的服务和服务对象。这种做法可以保持农行和农信社之间的竞争,良性的竞争使得农村的金融成本上升,有利于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4.3采取各种途径发展其他金融机构第一,政府应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以吸引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新鲜血液。当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发展形势大好,盈利水平较高时,可以考虑组建县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015年中信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入驻扬中市,就是实现这一目标所迈出的第一步。第二,民间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政府应适当放松对民间金融发展限制,规范其业务,让私人银行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增添更多的活力。第三,为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使其能够较为便利地获得贷款,改善其信贷环境。扬中市政府成立了全资的扬中市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目前已经与七家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为全市6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1000余笔担保,总额达15亿元。政府应努力使这家担保公司继续发展壮大,为更多的中小企业解决燃眉之急。第四,发展中小商业融资机构,中小企业因为大型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而农信社又不能完全担负起中小融资供给,所以中小商业融资机构的出现一方面弥补这一不足;另一方面中小商业融资机构的存在对农信社的垄断地位提出了挑战。第五,给予财政优惠发展小额信贷机制,为从事小型农业生产的农民提供更多的小额信贷服务。扬中目前有盛大和众盛两家小额贷款公司。两家公司自成立以来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政府应继续对其实施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以鼓励它们发展壮大。

作者:袁睿琪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边林,刘洪秀.农村金融需求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以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3).

[2]师家升,陈文军,王润伟.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9).

篇3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1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虽然属于管理学科,但它是一个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农学的交叉性学科[4]。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农业生产、农村规划设计与管理、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由此可见,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是实验实践教学的基础与指导,而实验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同时又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创新。只有通过实验实践教学,学生才能正确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对其灵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并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由于学科专业的设定特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一直以来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验实践教学,使得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较低,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较慢,不能适应农村发展建设的需要。因此,只有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2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实验内容体系结构不合理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提出了更为具体、细化的要求,而应用型人才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接受的教育通常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3个部分,其中通识教育是理论基础,专业教育是专业技能基础,而实践教育则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实验体系中,以基础实验为主,以专业技术实验与综合实验为辅,大部分实验均为验证基础理论服务,而对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的专业技术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比例较少,这样不合理的实验内容体系结构,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培养。而且因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比较固化,对应的实验内容也经常多年一成不变,陈旧固定,缺少与最新研究进展的对接,未能与社会新趋势相结合。

2.2实验实践在教学中比重低

在传统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虽然与理论教学属于同级并存关系,但是实验教学的存在依然是为辅助于理论教学,注重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一直以来,在学生培养中实验教学所占比重要远远小于课堂理论教学。而且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属于文科管理类专业,出于文科专业对实验教学的忽视度更高的教育传统,因此,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的比例更是被大大缩减。并且由于在教学中占比低,被重视度不高,实验课考勤不严,实验课程的考核也多流于形式,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度也随之降低,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状,使得实验教学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3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师作为输出方,直接向学生灌输理论基础与实验内容,而学生作为接收方,则被动地接收教师输送的知识与技能,按照教师的指示完成实验步骤,获得实验结果并验证课堂的理论知识。在这个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主观学习意愿未激发而且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就像初学步的小孩子被大人拉着学习走路。因此,学生学习技能与提高能力的积极主动性降低,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严重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脚步。

2.4实验室建设不完善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虽然为文科管理类专业,但是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大,各高校对实验室建设重视度的提高,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也在逐步跟进。但是,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和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中缺乏经验,导致大部分实验室的建设存在盲目性,缺乏规划与设计,各实验室之间仍然存在沟通联系不足、实验资源重复购置、实验资源多但配置分散、实验室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致使各项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开展困难,实验室使用效率不高。

3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3.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为了向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懂农业技术、会村镇规划设计、善乡村经营管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中,改变目前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中以基础实验为主的现状,是实现创新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的关键。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开展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内容。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分为4个部分,即针对理论巩固的基础性实验、针对专业技能培养的专业性实验、针对应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主要是验证课堂理论的基础实验,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领悟与理解;专业性实验是培养学生一般专业技能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将多项专业技术交叉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验,提升学生多课程融会贯通、知识整合应用的能力;创新性实验则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是前沿研究课题,让学生自行选题设计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全面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实施中,改变基础性实验比重过大的现状,重新更新完善实验课程内容,与当前研究趋势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衔接,设计开发综合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3.2增加实验课时比重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实验实践不可分离。为了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目前实验实践教学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现状,重新制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计划,增加实验实践学时,凸显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成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同时,严格实验课程考勤与考核,提高实验课程成绩在课程成绩占比,从思想上改变学生轻视实验教学的现状。

3.3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常会使实验课枯燥乏味,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全面加速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探索,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应该逐渐把实验课堂的主体地位转换为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完成实验与结果分析,而老师则是由主导作用转为引导作用,辅助学生完成实验并在自由探索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3.4加强实验室建设

篇4

【关键词】融资租赁 农村 区域发展 作用研究

我们都知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是非常低的,这样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和进步的。因此我们应该大力的向农村地区以及区域的发展中,提供一些十分有利于农村地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我们的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可以为区域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一、对农村的农业和医疗的促进作用

在融资租赁的业务中,由于其服务的领域比较的宽广,因此就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积极地影响。我们都知道租赁的物品实质上也相当于是抵押品,这就决定了租赁物品的性质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的有利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去利用租赁的业务为我们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都知道在农村中,融资业务常常被运用到农村机械的方面,并且运用的十分的广泛。因为农村地区是离不开农村机械的,它们关系着农村的经济的命脉,因此我们的融资租赁业务可以在农村机械方面扩大应用范围。在农村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直接租赁获得大型设备的使用以及收益权,这就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机械的保证,从而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的设备生产企业因为缺乏资金的支持,无法为我们的农村地区提供服务,使得大量的农村设备都白白的闲置,不能盈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这些石设备的所有权转让给我们的融资租赁的公司,我们再从中获取一些利润,这样就很有效地缓解了该企业的融资问题。缓解企业的资金紧张地问题,又可以促进我们的农村的发展和进步。单个农户也可以享受融资租赁的公司提供的一些服务,他们可以享受一些价格上的优惠,这样就能够鼓励他们加强农业的生产。一旦农户获得了设备的使用权以后,就会大大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并且有利于实现农村的机械化的生产,以节省更多的劳动力。

针对于农村地区的自然灾害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的巨大的损失和伤害,融资租赁业务也提供了一些缓解自然灾害的一些措施。针对在农村地区经常会出现很严重的洪涝、干旱等等问题,融资业务就在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方面加强了管理以及维修的工作,这就对于我们的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很大的保证,同时也十分有利于促进我们的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为我们的融资租赁业务的经营增加利润。因为在农村地区,作物的生长必须依靠水利设施才能够保证农村的收成,才能够保证农民的生活。如果我们遇到灾害的问题,单纯的去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非常的不够的,因为他们要支持的农村的区域的范围是非常的大的。因此,资金的划拨就显得非常的少,那么就不利于我们农村地区的区域发展和进步。而面对农村的地区的经济困难,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融资租赁业务的丰富的资本,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农村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融资租赁业务也为我们的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以利用融资租赁业务的资金来发展农村的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以此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和进步。我们都知道,由于农村地区的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地区的医疗设备也趋于落后,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利用融资租赁业务提供的设备租赁服务来改善我们的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

二、对涉农企业的促进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因此我们在一定的程度上一定要对于涉农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给予一定的关注。一般的涉农企业在资金的流动上主要依靠银行的贷款,因此到了一定的期限就要还贷款。因此,贷款的银行为了减少风险就会让涉农企业提供一些能够偿还贷款的财务的清单,这样银行才能够借款给涉农企业,以此促进其发展和进步。我们的融资租赁业务就可以避免了这样的程序的麻烦,直接进行实物的投资。因为我们的融资租赁业务中的租赁物是出租人向承担人提供的资金信用的等价物,因此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风险,从而有利于我们的涉农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资金的运动紧紧地伴随着物资的运动,因此我们的企业的目标是非常的明确的,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以及程序。除此之外,融资租赁的业务还具有银行信贷不可比拟的差异化的设计优势,这也是我们的融资租赁业务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的原因和因素。由于其本身的优势所在能够为我们的企业带来很大的积极地影响,因此我们的融资租赁业务在企业的发展中是非常的快的。

我们都知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的低,因此在农村的中小型的企业的发展也非常的缓慢,其最是实质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中小型的企业缺乏资金的支持,而我们的融资租赁业务正好可以为中小型企业解决其资金的问题,这样就能够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融资租赁业务由于具备融资期限结构的多元化化的优势,因此它要比传统的信贷模式更加的优越一些,并且打破了传统的信贷的模式,有力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以及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和进步。在传统的信贷模式下,我们的中小型企业融资期限大多在一年以内,这样的短的时间是不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的,并且会给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因此,为了克服融资性时期短的这个缺陷,我们可以利用融资租赁业务来为中小型企业进行集资,因为我们的融资租赁业务的租赁期可长达5年,所以说时间是非常的长的。这种情况就给了中小型企业一个非常长的缓冲的阶段,在这个期间,中小型企业可以大量的进行融资,这样就可以促进我们的中小型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融资租赁业务可与农业供应相对接

我们都知道供应链是连接上下游企业的一个媒介,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我们的商品的销售的流程。融资租赁公司最先推行的厂商租赁模式,因此就在企业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融资租赁企业就是借助产品的供应链通过与大型设制造企业合作的方式,来联系居于其上下游的客户的,这种方法是非常的便利的,对于促进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拓宽销售的渠道并占据市场,因此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地措施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我们借助农产品的产业链就能够为我们争取了大量的市场,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我们通过对融资租赁的业务对农业以及区域发展的作用的分析得出,融资租赁企业可以促进农业地区的区域发展和进步,并且可以促进区域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融资租赁业务的管理,以此促进融资租赁的业务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吴铮.租赁与租赁保险:企业融资的新选择[J].国际融资. 2008(10):43-44.

篇5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101-02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优质的网络资源平台在专业课程建设与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推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

1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原则

1.1 立足延展性 受课堂教学时间所限,专业网络资源平台建设成为增加课程学习弹性空间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而广泛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尤其是较为细碎的专业知识和较为新颖的前沿理论,由于较难或无法及时纳入某一课程知识网络体系,可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延伸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图像、音像、影像以及电子书籍等资源建设,使得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成为专业课程传统纸质教材的有益补充,完善立体教材开发。

1.2 凸显主体性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作为近20a来教育界的代表性观点,要求改变以往以集体式、满堂灌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导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团队学习法等注重和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网络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提供大量的、多元化的、可讨论、可参与的专业学习资源,让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有所侧重的学习,以凸显其学习主体性。

1.3 加强实践性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施专业教学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识别、诊断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在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性环节设计,如实验实训、案例分析、扩展思维训练、项目讨论等,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注重互动性 注重学生与系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如开发人C交互系统以实现自动批改以及答案显示功能,加强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设置虚拟教师供教师与学生交流,并结合教师微信、微博、博客等链接,增加教师课堂之外“传道、授业、解惑”的渠道;设置论坛讨论区,供学生进行多主题交流,获取多元化信息。

2 农村区域发展网络资源平台框架构建

围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科特征、专业发展规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活动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前景等进行专业网络资源平台框架构建。

2.1 专业基本情况 包括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专业实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修业年限、毕业最低学分、授予学位、相近专业情况等。此外,针对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施行,于第五学期进行农村发展规划与设计、农业多功能性产业、区域发展与乡村治理等专业方向分流,以及学分制施行等专业相关制度进行介绍。该版块的设置目的在于让专业学生、教师对专业有清晰、完整的认识。

2.2 教学资源 包括专业所开设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课后扩展阅读书目、专业经典文献电子书、教学案例、习题集、在线测试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情况介绍及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等。该版块的设置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专业学习资源。可结合专业重点与课程师资资源情况,录制微课、课程视频等,供学生巩固学习,推动课程资源共享。

2.3 教学团队 较全面介绍参与专业授课与建设的教师,包括其研究方向、职称、职务、学历进修背景、科研项目主持与参与经历等,为施行本科生创新导师制和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奠定基础。可开辟以教师个人或课程主题、专业主题的“网络虚拟教室”,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相关专业问题讨论。该版块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专业教学团队资源更加深入了解。

2.4 科研竞赛 一方面关注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包括全国、省、市、校、院级、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行业相关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营销策划大赛等竞赛信息,帮助学生“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尤其注重总结历届竞赛中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相关的信息动态,以提高学生有针对性参加竞赛的胜出率;另一方面关注国家、省、市、厅等各级各类科研申报通知、科研动态信息,与学科相关的前沿资讯等,帮助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前沿信息更新率。该版块的设置目的在于让专业学生、教师对通过科研与竞赛的带动,提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水平。

2.5 学术活动 关注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及其二级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学术会议信息,组织学生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学术活动,收集兄弟院校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信息以拓展师生的专业视野,对国内外交流项目进行介绍以供有进修需求的师生参考。该版块的设置目的在于拓展专业师生的学术视野,为师生进修与深造提供资讯。

2.6 职业发展 包括与专业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含本校和兄弟院校历年专业毕业生整体走向,职业规划讲座,知名校友介绍,校友活动信息等,应在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就业领域进行追踪、分析。预测的基础上,一是有针对性地展开企业推介与对接活动,如高校所在省份或区域范围内农业经营、休闲农业等相关企业;二是进行“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国家基层计划项目介绍与招考信息通知等。该版块的设置目的在于让专业学生对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有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并为学生就业提供有用信息,同时可通过“岗位胜任力”分析,指导专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7 论坛互动 包括学术沙龙、学生社团活动等非正式活动通告,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供学生、教师围绕某一热点问题、课程内容等专业问题展开讨论。该版块的O置目的在于让专业学生、教师以及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关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相关人员可以有一个讨论、交流的互动平台。

3 网络资源平台保障体系建设

3.1 及时更新网络资源平台信息 基于高校教师承担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较为繁重,在网络资源平台信息更新过程中难免有所迟滞,因此,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网络资源平台管理方式,例如让优秀学生协助管理,担任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助理。一方面学生作为网络资源平台的主要使用者,更加了解自身对与网络资源平台的需求,同时拥有较多课余时间可以开展相关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可以较为有效地协助教师及时更新网络资源、解答论坛以及虚拟教室里学生提出的较为常规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等;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主人翁感,让优秀学生带动更多学生共同学习。

3.2 加强网络资源平台文化建设 平等、信任、积极的网络文化氛围对网络资源平台的有效运行具有重大的影响。首先,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甚至质疑均应给以解答,加以引导,但不可以教师身份强迫学生认同,应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后多提问题,遇到学术争论应允许学生持有不同意见。其次,较高的信任。要求网络资源平台管理者及时、有效地更新网站信息、提供学习资源、进行问题解答、对意见建议能够积极采纳,建立起让网络资源平台使用者对平台的信任甚至是依赖,让网络资源平台成为师生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再次,积极的氛围。要求通过对学生获得荣誉、成绩等资讯的,在学生中形成“比”、“学”、“赶”的氛围,以能在资源网络平台上展示风采为追求,以为专业做贡献为荣。

3.3 推动学生网络学习习惯养成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信息传递的实时性越来越成为教学素质的内涵,但受传统教育影响,大多数学生尚未形成网络学习的习惯。因此,在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应给予一定的指引。通过大量与专业教学相衔接的教学资料共享吸引学生到网络平台进行自学、自测、自评,并通过网络沙龙、资料阅读等活动,提高学习兴趣与自觉性。通过满足学生对课程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对学生学习困惑进行指导,推动学生网络学习习惯养成,使网络学习这一课堂教学有益补充的形式得到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赵荣春.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13(7).

篇6

关键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化差异

我国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迅速,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也在逐步进行,在以前的建设关注重点都是城乡的差距,并且也在逐步的改善城乡差距,但是,在现今的社会,随着发展的加深,出现的问题也就更为的基本,农村经济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也就成为了当前阻碍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很明显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中国自身的地理条件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多样,在山多路陡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要落后许多,当然这也不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唯一原因,还有很多原因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应个简单的讨论的,本文就结合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促进农村的经济水平发展提供建议和意见。

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异的原因

出现差距的首要原因在上文就已经提到过,是由于中国的地势原因,中国地势复杂多样,也就造成了各个地方的耕地面积、土壤质量、自然资源,各方面都出现了差距,这是人为自身很难改变的状况,所以相对来说就也就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差距的重要原因,其二就是经济基础原因,在我国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其发展速度相对来说就更快,发展的相对因素也就更多,也更容易获得发展的机会,就比如东西部的农村发展相比,东部相对来说经济基础要好很多,海陆空的交通发达,区位条件优越,而在西部地区,虽然它的自然资源相对来说要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其经济基础较差,发展速度缓慢,经济相对滞后,这也就是我国大部分较贫困的农村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原因之一,其三就是人口因素,人口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人口的素质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但是同时在素质教育相对来说的地方,农村发展也就相对来说没有太大的提高,在素质教育较高的地方,人们通常会逐渐的创新劳作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不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不行的,所以人口因素也就成为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其四就是政府的政策不同,政府政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的支持也是影响乙方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决定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发展沿海地带,这也就是现今东部地区发展如此迅速的重要原因,而如今政府也逐渐的开展了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西部的经济也就逐步的开始得到改善,以上的四个因素都是影响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接下来就为改善差距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

二、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一)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异较大,所以单靠较差的一方自己进行改善和促进的较为困难的,所以应该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渐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也逐渐的克服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条件不一致带来的劣势条件,区域之间的合作能够推动的也不只是劣势的一方,带来的更多是双方的互相促进,例如说在适合种植某方面的地区和适合加工出售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一个完美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服务,这样不仅解决原材料和加工的问题,更多的是通过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此看来根据农村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制定相关发展政策,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来不断的缩小差距,促进着各地农村经济的增长。

(二)合理解决人口问题

人口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中,最重要的一是控制总量,二是提高人口质量,三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的控制总量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变农村传统的封建思想,有很大范围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没有生出儿子就一直生,这样的思想为控制人口数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二是提高人口素质,在这方方面更多要提的是素质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对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并且逐渐的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自身的价值,其三就是合理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方面我想即使是不用过分强调大家也知道如何解决,其解决办法就两个方向,一是留在农村,逐渐的深化农村的发展,二就是流向城市,在城市中消化一部分的剩余劳动力,这三个方面都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办法。

(三)发挥国家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政策扶植是促进一方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宏观调控,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加大对各地农村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宏观调控来逐渐的减小农村经济发展逐渐的减小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当然国家还可以适量的引入高新科技,利用创新的技术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农村经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经济发展速度,逐渐的缩小由于其他原因带来的差距。结语: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距的现象在未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依然存在的,这并不是我们通过这些办法就能一下扭转局面的,毕竟在发展的过程中,条件好的地方发展的速度自然更加快速,我们也只能依靠着这些政策和手段,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逐渐的缩小差距,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中,正确对待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保证经济效率的前提下,针对性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逐渐改善差距情况。

参考文献:

[1]王国升,高旺盛,陈源泉.我国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与协调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02).

篇7

【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 三农 农业农村经济

目前,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我国农村区域发展进程中存在以下四大突出问题:

1. 不平衡性

我国经济发展一个普遍存在的特点——不平衡性,其体现在经济基础及发展规模的阶梯差异,城市如此,我国不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更是如此。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源于“六五”至“八五”期间一直奉行的地区非均衡发展的思路。1991年,反映地区差异变化的基尼系数为0.2463,1995年上升至0.2747,1996年略有下降,直到2012年将突破0.55,近几年基尼系数又呈上升趋势,说明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又呈扩大的趋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GDP绝对差距明显。首先,从人均GDP的绝对差距来看,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东部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农村区域发展与全国其他各地进一步拉大了差距,目前我国虽然着力改善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差异性,但是农村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性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2. 农村区域环境问题

我国在推动农村区域发展的进程中,部分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农村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农业生产造成的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及土壤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山地农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北方的耕作也造成较多的土壤风蚀。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成产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

2.2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人口的不断聚集,随之产生的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与城市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解决生活污染的配套设施,极大制约了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因此,优化我国农民生活条件和环境,加大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对推动我国农村区域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3工业污染严重

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我国乡镇企业在进行工业生产时未对环境问题的预防及治理进行合理的规划,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地区依靠其自然优势大力扶植发展养殖业,这种生产模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工业污染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3. 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农业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受乡村社区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治理,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近十多年来,工业化畜禽养殖业又成为新的污染源。而诸如河北的废品回收加工、贵州的土法炼焦等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双方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及时化解,因而多次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如果不能建立合理的规范制度,探索出相应经济条件下的出路,乡镇企业的污染不仅会制约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也会造成农村环境破坏乃至社会治安紊乱的严重后果。

4. 农村区域发展中的政府干预

县域经济在我国农村区域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基于农村、立足县乡的一种我国特有的农村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的主导作用应同时体现在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合理存在的市场因素得以全面调动,同时为保障经济秩序正常运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也要充分发挥。而在我国农村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同农村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政府干预力度。从国家控制力看,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空间组织模式是以现行行政区划为基础的“中央—省(市、区)”两级 调控模式,经济改革的重心主要着眼于宏观体质和企业微观机制的建立,而有关区域经济的中观层面的制度建设一度未引起重视,形成国家控制力在中观层面上的真空。我国尚没有专门协调区域行动的机构,结果在区域管理方面造成部委间、中央与地方,以及地区之间的失序。在这个意义上,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矛盾是区域经济管理缺失的结果。

结语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综合国力及经济实力还有待提升,而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比例占全国总人口近7 成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农村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区域,它覆盖我国大多数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农村区域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促进城乡统筹的区域发展也成了中国发展。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20100480973)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管理研究、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 LBH-Z10211)支持。

参考文献:

[1]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8.

[2] 魏后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总体战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 覃志豪,尹昌斌.中国农村经济区域划分研究[J].调研世界,1996,(1).

[4]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5 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永强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哈尔滨工程大学科学管理与工程博士后站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

篇8

【关键词】花溪区 农村劳动力 转移 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就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已有眾多学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了深度研究。当前,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学界和政府各级部门关注的热点。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作为典型的农业区县,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就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作了一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贵阳市花溪区经济发展情况

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贵阳市南郊,距市中心17公里。全区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国土面积891.56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约3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分之一,有汉、苗、布依等38个民族。2011年,花溪区综合经济实力在贵州全省88个区、县、市中从第32位大幅提升至前十位,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实现了“十二五”的既定目标。全区生产总值完成98.8亿元,同比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4.5亿元,增长31.5%;作为农业大区,农业对花溪区的经济发展贡献较大,仅在2006年一季度,花溪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就完成14205万元,同比增长18.29%值预计达11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2%;农林牧渔服务业预计为5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0%。农民人均纯现金收入完成840元,同比增长10.2%。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农民人均纯现金收入的增长水平分别达到了8%和10%。花溪区经济状况的提升、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与花溪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做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二、花溪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主要做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花溪区辖青岩镇、石板镇、久安乡等16个乡(镇、社区),总人口32.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97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根据花溪区人民政府、花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2010年间,花溪区外出务工人员每年达4万人(次),2011年达到2.73万人次。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年龄构成基本保持在45周岁以下(其中16-24岁占19%,25岁-40岁占60%,41岁-45岁占21%,男女比例为3:1),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边远乡镇农村地区。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分布来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以及北京等地,主要从事建筑、电子产品行业、棉纺织业和服务行业。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22%,收入在2000元至3000元的占50%,收入在1000元至2000元的占25%,收入在1000以下的占3%。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

1 加强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搭平台。农民有了一技之长,离开土地才能进行更好的创新业,花溪区从2002年以来,以实现农民非农转移就业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技能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培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进农村实用技能、中式烹调、美容美发等职业技术能培训,“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68.7万元,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756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5230人,有9860人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20561人。

2 政策扶持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扶持力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花溪区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机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进行,鼓励农民兴办农业加工、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扶持种养殖业基地和休闲农家乐的发展;加强我区优势特色观光农业建设,鼓励发展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鼓励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在家政服务等行业进行全职或临时性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鼓励本辖区企业尽可能多地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降低招工门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和经济结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力转移越活跃,其转移水平也越高。花溪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别越来越大,收入差距的拉大,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激发了农民向非农业转移的动力。

(二)制度因素

在制度经济学领域,凡勃伦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凡勃伦的这一定义可以理解为非正式制度意义上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指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同时他还认为:“制度是社会博弈的规则,是人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南此可以看出,制度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在本质上,制度也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且无形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建立了高高的门槛,成为城乡二元经济模式的制度屏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户籍制度的逐步改革完善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学教育的逐步重视,以及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的日趋完善,使得外来务工人员于当地居民之间享有平等的户籍制度、教育等社会福利的差距越来越小,从而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力量。

(三)劳动力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农民接受教育的意识落后,认为农民凭力气吃饭,与文化水平的高低没有关系,致使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难以满足非农部门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文化意识的提高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的加强,农民的自身素质、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具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就业和创业创造了人力资本条件。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增强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使得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使农村劳动力资本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并充分挖掘农村存量资源的经济作用。农村劳动力在非农行业工作所得的收入。除少部分用于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外,绝大部分资金投入本地的农业或非农业,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来源,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村的人力资本素质

人力资本素质是指劳动力作为经济主体创造财富的能力,它包括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助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和文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障。当今社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素质是劳动力就业竞争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农村劳动力就业与用工单位之间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这种双向选择的机制决定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同时,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通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素质的提高,进而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篇9

[关键词]经济发展农村金融优先序

一、引言

有关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戈德史密斯最早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总结出各国金融发展与现代经济增长方面带有的规律性的趋势。其后麦金农与肖分别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深化论”和“金融抑制论”阐述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赫尔曼等人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认为有选择的政府干预有助于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农村经济的特性、“金融抑制”、资本的“趋利性”和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使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大批退出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弱化趋势。因此,如何通过适当的政策设计让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服务,使其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的需求发挥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宁波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试图在制度上对当前的农村金融支持提供发展的优先序依据。

二、宁波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1.宁波农村经济的特点

宁波经济一种外向型经济,有天然的深水港,贸易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宁波的农村经济也是一种外向型经济。与传统的农村经济不一样,在宁波X县Y村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村1000余户农民,仍然经营传统农业即农林牧渔业的不足40%,而这40%经营传统农业的农户中有87%主要经济收入为规模养殖水产所得,剩下的13%虽然也经营传统农业,但是规模小、数量少,农业收入平均只占总收入的10%左右。该村中另外60%的农户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制造业的工作,其中80%的人靠办厂生活,不在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多是生产汽车零部件或纽扣之类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但销量好、订单多的产品。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出,宁波贸易及物流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其实现了转型。尽管还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但是基本上农村经济已经不是我们传统的农村经济,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即使是从事传统农业如水产养殖业的农户,其中一部分人也有自己的原产品初加工流程。宁波农村经济的这种特点对金融支持的要求和其他地区农村是不一样的,在有限的金融资源约束下,怎样更加有效的配置资金,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这就产生了金融产业发展的优先序问题。

2.宁波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式有很多,从产业的角度可以分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再加上财政支农方面的金融支持,基本上包括了金融支持的各个方面,另外还有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但是由于民间金融是农村内部自发性的是内生的经济活动我们暂且不考虑政策上对其的影响。宁波农村经济现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农户的生产活动基本上分为农业生产性经营和制造业生产性经营。这两种生产经营方式有其各自的特征,所以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是有差别的。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投资期限长、风险大,但是资金的回报率也高。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受海洋气候影响,该村养殖虾的农户基本上都亏本,而2010年养殖的虾蟹产量和销路都很好,初步测算其资金回报率都在200%以上。在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中,60%的人需要资金来扩大规模或需要资金引进新的养殖技术或设备,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曾取得过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现阶段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撤出了乡级营业点甚至某些比较落后的县级营业点。农村现在最重要的正规金融机构只要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相对于资金需求量庞大的农村经济体,有限的信用合作社显然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其次农村房屋及土地产权的不完全、不清晰使得农户无法通过抵押或质押来取得贷款,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户们反映很多时候的贷款要靠村里或镇里的干部或有经济实力的人的担保,这样无疑会加大农户的贷款成本,形成了一种新的租金,同时也无法保证资金配置到最需要的人的手中。最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事业单位后,其绩效考核和职工工资待遇都同营业利润有关,因此作为一个理性人,信用社更多的是将农户的储蓄存款拿到工商企业处发放贷款,尽量避开风险较大的传统农业领域,不仅没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反而是从农村“抽血”供应其他产业。基于以上分析,农村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很难从银行产业取得,也不具备发展证券业的条件。所以只能依靠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财政支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直接通过项目投入到农业产业,比如养殖基地的建设投入或农户的免费技术培训等;也可以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补贴来激励其加大对传统农业的金融支持。另外要大力发展保险业,鉴于农业风险大的特性,发展保险业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有保险的支撑会消除农户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激励农户自身对农业产业的投资。但是低的保费收入赔付比使得保险公司对此并不热衷,这也同时需要政策上对保险业进入农业领域给予支持,如税收减免等,也可以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公司。财政支农和保险业的发展对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要有所侧重,前期已财政直接投入为主,以此来增加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和赢利能力;后期通过保险业的介入来激励农户的自发投资,同时减少财政直接投入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农村的非农业经营生产领域对金融的支持需求又有所不同。调查数据显示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即制造业的农户中,其中90%曾取得过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的贷款,而大部分人认为金融机构无法满足自己的贷款需求,但是该村中的民间金融很发达,亲戚朋友甚至是钱会、合会等的资金拆借活动很频繁。宁波农村的制造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分工程度特别高,多数家庭的工厂产品单一,只做一道工序,正是这种生产单一产品的模式使得他们的产品专业化程度高。但是资金的短缺使得他们无法扩大生产,形成规模经济。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时,显然仅仅依靠农村经济自身的投资再生产无法满足对资金的需求,这就需要城市反哺农村。如果通过财政支农来解决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显然这样发展起来的制造企业不具备自生能力,迟早会被淘汰掉。只有通过政策上对银行业倾斜,诱导银行重返农村扎根,在现阶段农村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情况下其资金回报率必然高于城市里其他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激活农村经济后,将会有更多的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直到城市与农村的资金回报率大致相同。另外也要发展证券业,规范民间资金流转。

三、简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对金融支持的形式有所侧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宁波农村的传统农业领域要优先发展财政支农和保险业;在非农产业要优先发展银行业和证券业。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1.前期要加强财政支农力度,通过加大对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补助激励其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支持,但是要做到补助或其他形式的投入要以其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为考核标准,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免费或资助农户引进农业技术以及收集相关信息。

2.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保险公司进入农业领域或直接由政府组建保险公司专门为农业保险。

3.在非农生产领域要大力引导商业银行的进入,在政策上为银行在农村设置网点或提供贷款提供方便,吸引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

参考文献:

[1]秦池江:论金融产业与金融产业政策[J].财贸经济,1995(5)

[2]叶敬忠汪淳玉:新农村建设的优先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谢婷婷: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学术交流,2007(3)

[4]熊军:论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商业现代化,2006(4)

[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篇10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内涵

所谓农村社区,是指以农耕生产和乡土生活为主要活动内容,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共同体区域。其内涵可以定义为: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对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进行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全民性教育。在农村这个特殊的地域,以学校为中心的一般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群体的素质要求。而农村社区教育以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作为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儿童、少年等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还包括农村主要男性劳动力,以及妇女、老人等较为弱势的人群。其教育内容也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学校教育,而是包括日常生活知识、生存生产技能、生活情感态度、道德价值取向等全程性、全方位、多元化内容。其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型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方面的作用不可估量。

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一)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就在国际社会上流行起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理念,使得学习型社会热潮迅速蔓延,深入人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二十一世纪,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话题并逐渐开始推行开来。然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农村社区中发展终身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开展学习型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反过来讲,由于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人群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素质较差,知识也相对比较贫乏。为了响应国家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就必须发展教育。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全新的终身学习机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建设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正好适应了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文化作为社会的基础是大众公认的。在我国农村,文明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狭隘的“农民观”根深蒂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所带来的阻碍非常明显。比如,长期的掠夺式经营,占用耕地建房子,固守传统耕作方式,赌博迷信之风盛行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不仅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的平台,也成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能够在一个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内,将新型农民培养出来,满足农民的精神追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不良风气,有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有利于农村社会坏境和谐。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有所提高,新农村建设也就有了保障。

(三)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是围绕农业开展。然而,传统农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自“科技兴农”方针确定以来,现代农村科技革命也在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战略目标。“三农”是一体的,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作为农村的主体,农民群体主要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都会派遣村官将高新技术成果加以实践运用。如果农民的文化水平太低,或者建设新农村的觉悟不高,那么建设工作就很难开展下去。所以,要转变农民思想,提高技能,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那么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农村社区教育,劳动者可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的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懂得一些的现代化法律知识和道德素质,从而无论农林牧副渔哪个方面都有相应知识和技术作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也将可以顺利展开。

(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关于稳定大局,这方面的工作也不容忽视。在农村文化环境中,开展工作需要村委牵头才能顺利完成。但是如果村民不关心政治,对于村委的决定盲目跟从或者不服从安排,工作也就很难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更加要求政治公开透明,更要求民主法制。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度,增强民主意识,如,积极村委选举、监督村委工作,屯、队单位内的村民进行民主自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