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四要素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记叙文四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记叙文四要素

篇1

凡是入选中学课本的经典作品,无一例外是四要素俱全的作品。优秀作品中的四要素,其实都是非常讲究的。为便于解说,我们称之为“四特要素”。

那么,什么是“四特要素”呢?可将其总结概括为这样一句话:记叙文的写作,也就是讲述在一个“特殊时间”,“特定场景”里,“特别人物”所做的或发生的与之相关的“特异事件”。

以下简单举例说明:

一、“特别时间”

作家杨绛的作品中鲜有底层人物的作品,可是,她却写了《老王》一文,而且,从字里行间对于老王的死,透露出深深的愧疚。这绝不是作者的无病,而是老王死的时间太特殊了――就在最后一次去我家送香油和鸡蛋的第二天!老王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死亡,让作者反思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尤其是,社会上又有多少人像她一样未曾意识到自己的思想问题呢?作者为此特意作文,作品给予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二、“特定场景”

亦即“地点”。同样的故事、事件,如果发生的背景地点不同,它意义的深浅层次、社会影响力肯定是不同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写作者眼见的父亲的背影,透露出非同寻常的感人力量。其原因就是因为事件发生在祖母去世的特殊时间,更是因为橘子的店摊位置在月台的“那边”,给父亲背影的显现设置了一个特定场景――父亲必须去爬月台买橘子,才可以出现特写的“背影”――它浓缩了父亲对子女的全部的爱和真诚。

三、“特殊人物”

送书,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件,同学朋友生日时,人们会想到送书,长辈体现出对于未成年的孩子的关爱也会想到送书。而鲁迅先生在枯燥的童年读书时代,一个不识字的“下人”,即“长妈妈”,居然能出人意料地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怎能不让人钦佩?!而且,事实证明,这套阿长送的书,对鲁迅先生影响深远――鲁迅先生据此还写出了一本书《故事新编》。

四、“特异事件”

造房子,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历朝历代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件,更是农村人对“生而为人”的人生意义的一种特定考量。那么,“父亲”要造一间有新台阶的新屋,就算作是一件“特异”事件了。“父亲”为此付出的辛劳和意义就自然不同寻常。

原来,记叙写作有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看似固定了什么,其实什么也没有固定!而是,为了写作的需要,将它们“特殊化”而已。

作家余华说:“在我所有糟糕和不糟糕的故事里边,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充其量是出于讲述的需要。”“所以,时间、地点、人物只是构建文章情节的粘合剂,可以尽量放大其存在的时空,时空一大,人物也就自然的缤纷起来了,文章情节出现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更自由、更不拘一格、更有个性。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文题,时间不一定是现在,可以是过去,还可以是未来;地点不一定是学校、家里,可以是工厂、街上、餐馆,甚至是美国洛杉矶,是两万年后的火星;还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人物不一定是同学、老师或家长,可以是街道王大妈,幼儿园的小点点,某公司的经理,古代的一位文人,只是有一条千万别忘记了,你在讲故事,要让人想听。”(《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崔学峰)

那么,怎样才能用好“四特要素”呢?结合初中现用人教版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来看看如何让作文中的时间“特别”不一般。在《秋天的怀念》文章中,作者写到的时间其实反复了三次:第一次,每当我脾气“暴怒无常”后恢复了平静时,母亲“总是这么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二次,是母亲去世前的一回,母亲说道:“北海的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可是,“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第三次,是文章的结尾处,文章写道:“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三次时间的交代,分别写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之处,贯穿了全文,使文章内容充分展开,其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为了达到“场景特定”,可以怎样设定呢?大家一定会记得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很多,可供选写的材料也很多,作者却独辟蹊径,通过两个不同的生活场景来组织材料,形成对比,既反映了鲁迅真实的童年生活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又激发了读者的思考――童年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呢?当然鲁迅先生自己在《风筝》中已经做出了回答。

呼呼的寒风,鹅毛般的大雪,简陋的公交车站,呼啸的汽车,构成了一幅寒冷的马路场景,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很具有感染力。

第三,文中人物如何变得特殊呢?我们还是来举例说明。同学关系是我们现在每天面对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既没有古人的“义结金兰”,又不可以谈情说爱,那么,怎样的同学关系才能够变得“特殊”呢?我们看看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就明白了:用上一段插叙,我们是可以“同穿一条裤子”的好伙伴呀,老师都夸“我们是合二为一”。有这样的同学关系,却不能互换礼物么?到底是友情重要,还是金钱重要呢?这人生的一课是何其深远!羚羊木雕只是一个“达意”的手段――线索而已。

第四,如何让普通事情“特异”化呢?《散步》将普通的一件事情进行加工,出现两个不一般的“现象”:“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走小路”,因为母亲老了,不方便;“走大路”没有意思。通过第一个现象表现孩子的童趣;而通过第二个现象制造了一个家庭矛盾,从而使人物在解决矛盾中变得丰满了,文章一下子就变得充实起来了。

在事件要素中,我们知道,事件一般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而叙事时应当要将过程讲述清楚。那么,怎样把事件的经过讲清楚,并使之特别不同呢?进行细节描写,因为,细节是反映文章主题的关键。且看《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的咽气过程: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 写作训练 写作方法 

 

一、初中英语记叙文写作内容分析 

要上好一堂英语写作课,就必须有的放矢地让学生知道写作的内容、写作的要求,因此,对记叙文写作内容的分析是势在必行的。记叙文是初中英语写作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文体,所谓记叙文,就是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类文体形式,一般来说,记叙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写人物为主的,围绕人物来组织材料的文章,这类型文章可以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一件事情或者几件事情;二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记叙文,即围绕事件来组织材料,一般可以以事件为中心去写一个人的活动过程或几个人的活动过程;三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这类型的文章主要以“物”为中心,来记叙一件事情。在英语写作训练中,要写好记叙文,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要写清楚记叙文的“四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2.写作时要明确中心,突出重点。3.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叙述顺序进行,一般可以按照故事或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叙述。4.英文的叙事有时态之分,因此,记叙文一般为记叙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通常用一般过去时进行叙述,但是也要按照具体要求、具体情况而定。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并要围绕这个“人”的某一性格特点或者品质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有所突出的进行记叙。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就要注意交待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原因、结果),应该注意描写先后顺序以及记事的相对完整,注意把握好事情的开始、发展、及结局;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写的层次,以及人与物的情感交融;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通常是借物喻人,主要是通过状物来表达作者的自我感受。 

在写作过程中,对主题要审准,审清,经过细致观察后,按一定顺序和层次进行切题的叙述,大部分叙述文依据某事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经过进行叙述。对人、地和物的描写要注意由表及里的描写,如对人物,应客观上描写其外貌,在此基础上,突出其才能、特点、外表及内心是描绘其特长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对事物的描写,可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也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进行。 

二、初中英语记叙文写作指导方法 

以下将以“my best friend”为题目,分析如何进行写作指导。 

首先,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先复习七年级上册《good friends》一课的重要词汇及短语,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于同学们面前,如:gentleman-gentlemen, enemy—enemies, behave, honest, i agreed with…; will you please not do sth.?/will you please do sth.?…(并让学生跟着进行朗读,加深印象。)

然后再引入写作话题,我们已经学习了《good friends》一课,刚才也复习了文章的重点词汇及短语,相信大家对“friends”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那么,今天我们要进行的写作训练,就是围绕着“my best friend”为题目,进行的写作训练。请大家先拟好提纲,然后,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你们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写作的要求为: 

介绍一下你选择朋友的标准,并描述你一位最好的朋友,运用你学过的一些形容词的比较级,60词左右。 

接着让同学纷纷进行发言,先作口头语言的交流练习,有同学开始发言: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different from me, because we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又有同学接着说:my best friend is li hai. he is taller than i, and i am heavier than he. 还有同学接着说:my best friend is more outgoing than i. we both like spor

ts and w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o we often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 

经过这样的口头练习,学生就能掌握作文的基本脉络及内容,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则会下笔如有神了。 

三、结束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听与读的技能属于语言信息的输入过程,是语言的接受技能,而说与写则是语言信息的输出过程,是语言的生成技能。非常明显,语言的输出是建立在输入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写作能力,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只有达到了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才能有效地围绕所理解和吸收的口头及书面信息开展说和写,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英语运用水平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建立在听与读的基础上写作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参考文献: 

1.赵永青 从语篇思维模式看英文写作教学,《现代外语》2005.2 

篇3

星期天,表叔要来奶奶家玩,听说表叔写的作文不错,于是爸爸就叫他教我怎样写作文。

我坐在表叔旁边,听着表叔有条不紊地讲怎样写好作文。表叔说,写记叙文首先要讲究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其次要有真情实感,不能夸张造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再次要有文条,如多用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句式错落有致。

在表叔的指导下,我很快就写起了作文,满以为会受到表叔的夸奖。没想到表叔看了作文后,板起了面孔,严厉的对我说:“你看,这么多错别字,做事怎么能这么粗心大意!”我惭愧地把作文认真地改了一遍。

晚上表叔要回学校上课了。临走前,他送给我一句话,叫我慢慢地体会??“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现在,虽然我不是常常可以见到表叔,可是他的话却时时在我耳边回响,时时激励着我前进。

篇4

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行动(身动)体验是主要形式之一,通常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做”中得到丰富的体验。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趣味游戏、科学实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社会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多样方式,给学生更多实践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保持盎然的学习情绪,在亲身体验中得到满载的收获,体验的感悟、灵动的文字在学生的笔下汩汩流淌。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习作2,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模仿例文,从动作与外形等方面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动物。为了有效达成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描摹观察体验。即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简单的画出动物的外形,介绍所画动物的特点。介绍时,可适当运用夸张、拟人与比喻等修辞手法,或者与其他动物展开对比,突出特征。而后引导学生一起归纳动物的描写方法:描写动物外形等特征时,要注意由整体至部分、自上到下等顺序进行表达;还可以写写这种动物的各种习性状态,比如活动、吃食、休息、嬉戏等。另外,还可以启发学生想想自己与动物之间的有趣故事,该如何表达自己对它们的喜欢之情。再引导同学们在观察体验、交流探讨的基础上自由选材,自主拟题,动笔成文。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写,也有整体构思与方法,写出的习作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二、心动体验,触动心灵

与行动体验相比,心动体验强调“思”,需要心理活动的参与,主要表现为想象训练、思维与逆向训练等等,从而引动学生丰富情感,开启学生无限思维,引发同学们头脑“风暴”,涌现万千思绪,给动笔写作奠定良好情感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手段设置逼真情境,给学生情感冲击与震撼,触动心灵,使其生成真实体验与感受,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而不是空话假话连篇。如组织“亲情测试”,引导孩子们明白“抉择”的内涵,感悟亲情与人生的意义。首先,让学生拿出作文稿纸,提笔写出自己最爱的5个人,写之前可以慢慢想,想到这几个人时,会有怎样的感受涌上心头呢?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结果,简单说说与他们的故事等等。接着,让同学们划去1个最爱的人。这时,不少学生踌躇万分,难以下笔。再让他们逐步划掉,到一个都不剩。老师板书:失去这一切爱,并引导学生回顾与最爱的人的难忘点滴,体验这份“离别”,触动心灵,有的孩子还留下了伤心的泪水。教师顺势引导:刚才只是测试,你们最爱的五个人依旧在你们身边,想想那时候为何会哭呢?(稍停片刻)现在请提笔用文字记录之前发生的那—幕幕,自上课的第一刻起,老师讲了些什么,你们又是如何做的,当时有何感受与想法,其他同学又有何表现。面对最爱的人,当你们将其依次划去时,你在头脑中闪现了哪些故事与画面,请在另外一页稿纸上写下自己的心声。而后引导学生对刚才的心理体验与回忆“命名”,感悟抉择,感受“爱”。

三、想象体验,大胆创造

篇5

关键词:障碍;思路;毅力;技法

一、剖析心理

俗话说,写文章要打腹稿。这打腹稿的意思就是构思,即布局谋篇。构思是在审题、立意、选材的基础上,组织材料和确定文章内部结构的思维过程,是习作主体在习作中的定向思维过程,也是习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在观察、感受和积累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构思的过程是主观的,将提炼的素材按中心的要求贯穿起来,探索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文章结构雏形。在构思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客观事件,而是学生主体的创造思维功能。同一个班的学生参加同一次劳动,写《记一次劳动》的文章,其差异很大,这就是构思的差异体现。

作文之道,构思为先。离开构思抓习作训练,等于离开根本。同时构思具有紧张复杂、指向明确、易于中断的心理特点。在指导学生构思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1)构思的启动阶段,也就是引爆阶段。这个阶段时间短暂,指导时可利用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阅读、联想、想象、音乐、图画、实物、回忆、激情等多种方法,来启动构思。命题作文主要依赖于命题及阅读提示,当然还不排斥教师指导时借助实物,利用回忆和情绪等启动构思。(2)在构思的模糊阶段。这个阶段最怕干扰,一干扰,学生的许多很好的构思会中途夭折。学生启动构思后,头脑中会闪出不同的片断或精彩的句子,但这些片断是不连贯、不稳定、不系统的。这时,从习作的中心到结构,从形象到语言一切都没有定型,还不足以外化。(3)构思的明朗阶段,也就是学生习作构思的后期定型阶段。习作的中心已逐步清晰,内容结构已基本定型,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着手写作。

二、分析障碍

构思是一个紧张、复杂的创造性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在构思时一般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障碍:

1.思路单一

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弱,他们在观察一些事物时不甚了解其意义,找不到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或事物之间的联系,难以确定习作的中心,影响了构思效果。例如,写《我的老师》,许多学生往往只限于眼前的班主任或眼前的老师,不知从所教过自己的老师中选。思路单一,影响构思质量。

2.缺乏毅力

小学生习作情境易受情绪影响,构思随着模糊阶段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学生往往急躁、失望、左顾右盼。在“选定—否定—再选定—再否定”的反复中无所适从。

3.习惯差

许多小学生在习作时没有构思习惯,想到哪就写到哪。特别是中、差学生,常常是一想起某件事,甚至连事情的连贯回忆都没有就匆匆动笔写作,跳过构思这个写作的重要环节。

三、教给技法

构思是写作的一种能力,能力的形成是有一定技法的。虽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现总结四种基本方法供同仁参考:

1.轮廓提纲法

就是要在构思清楚文章轮廓的基础上,列出习作提纲。对提纲要反复修改、调整,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再按照提纲起草作文。提纲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叙述式和图表式。例如,《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

叙述式提纲(植树):

(1)植树前的准备工作:学习有关知识,准备工具、树苗等(略写);

(2)植树过程:分工、挖坑、培土、浇水、验收等(详写);

(3)活动的意义(略写)。

图表式提纲(植树):植树准备(略写)——植树经过(详写)——植树意义(略写)。

列提纲要做到中心明确,材料典型,内容充实,布局合理,段落清楚,详略得当,过渡自然,结构完整。

2.重点突破法

就是以中间段(重点段)为突破口,集中精力思考安排主要材料,再紧扣中心内容,构思开头和结尾。例如,写一个人,先把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的几件事情考虑好;写一件事情,先把事情发生、发展的情况理清楚。

3.常规格式法

就是根据题意和材料,进行一般常规思考而安排的入格作文。一般记叙文的常规格式是:第一格,四要素开头入题;第二格,记叙事件的变化发展(即过程);第三格,安排一个过渡,由记叙转向议论、抒情(这一格也可以与下一格合并);第四格,结尾,深化文章主题。

4.角度选择法

角度指作文安排材料的立足点。选择角度是构思过程的第一步,角度选得好、选得新、选得巧,构思成的作文就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要用正确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选择角度。

篇6

一、中学语文阅读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中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窨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 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 自然 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选择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方法是阅读牧师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现代 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

通过阅读,感悟作品主旨,积累语言素材。

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

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初中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 以读促写,提高写作水平。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对于我们的写作尤为重要,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而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 考试 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不涉猎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如此,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是无足为怪的事了。

篇7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中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中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窨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 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

现在,有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读名著。然而,中学生的主要阅读兴趣仍停留在形象的感知阶段,还缺乏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和爱好。在这个知识多元的时代,学生更乐意捧起卡通漫画、通俗故事、流行杂志。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把学生手中的爱书拿走,塞一本名著给他,学生是不可能接受的。即使他们“阳奉”卖你老师面子,也会“阴违”把海明威、吴研人丢到宇宙黑洞里去。这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应注意不要一味地反对学生的浅层次阅读,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的确需要一些“不用脑子”的书籍来调节情绪。一竿子打死,只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态,导致阅读兴趣失落。更有甚者,会随身准备几本作文选编,作为写作文时的“灵感来源”,那更是得不偿失。不妨换位思考,去看看学生所阅读的内容,了解他们喜欢的文字世界。告诉学生你知道“犬夜叉”对他们的震撼性,绝对要比你介绍毕淑敏给他们的知识性来得记忆久远。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拉近师生距离,在心中,学生更愿意接纳你介绍给他们的书籍,他们会相信,喜欢着他们喜欢的故事人物的老师推荐给他们的文字,不会“难看”。

二、选择合适的作品

如果单纯强调课外阅读而忽视了与课内学习的联系,必将影响甚而丧失课外阅读应有的效应。因此,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才能达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深度、提高形象思维水平的目的。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程度,他们懂得自我选择阅读材料,而非绝对服从教师的安排。因而,在认同学生已有阅读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才能带动他们更大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目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让他们知道他们喜欢的书籍之间的区别,比较出什么样的文字更优美、什么样的语言更值得去品味、什么样的作者能写出值得我们推敲的文章。

三、掌握阅读方法

篇8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某教育家曾经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航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的船。”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阅读,又要读什么,怎么读?一谈到阅读,人们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教材文章才是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自由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更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因此,课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中外名著、古今美文,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使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性和辅以恰当的阅读方法。

有明确的目的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比如阅读朱自清的《河塘月色》,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从写景和抒情两个角度去切入。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合理恰当的方法是阅读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说明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又有“形散神不散”之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以读带说,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的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鉴于课堂的特殊性,我们应该主张让学生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写自己的感想,这种方法可以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进行。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排成课本剧,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朗读、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咀嚼运用中,锤炼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以读促写,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强调指出写文章的方法、技巧之外的阅读积累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学生写作尤为重要,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班级排名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涉猎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形同虚设。长此以往,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就无足为怪了。因此我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如在讲授散文时,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导学生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介绍传统的精典名篇之外,多向学生推荐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以及当代海子、顾成、舒婷的名作,体会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

篇9

为了不断提高年鉴稿件质量,使年鉴更好地发挥“真实记录历史,有效服务现实”的作用,在认真贯彻落实院通知精神的同时,结合以往在编辑稿件中发现的问题,现对年鉴撰稿提几点具体要求,供各位负责撰稿的同志参考。

⒈结合单位实际设置条目。在院发通知的年鉴“框架”中,除了勘察设计项目部分外,其他分目,一般都没有规定具体条目,需要各相关单位、部门、公司自行结合实际来确定,参照往年的条目设置,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增减。条目选题的原则,主要是从题材的社会价值和存查价值出发,看有没有资料价值,然后择新择特,择大择要,求真求实,力求可查可用。尽可能地在年鉴里反映上年发生的新情况、新成果、新经验、新典型、新特点、新问题,以及新获得的奖励、荣誉;反映有年度特点、行业特色或特殊性的事情;反映发生的重大事件,举办的重大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工作或举措;反映本单位、本部门做的主要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发生的主要变化等。对上一年发生的事情或所做的工作进行全面回顾,着眼全局,掌握全面情况。选题的视野要广阔,选材的范围要宽泛,对每一个选定的条目内容,搜罗材料要齐全,不要遗漏某一方面的情况。

⒉全面详尽地搜集素材。在全面了解上年情况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各种渠道,全面详尽地搜集素材。对搜集的资料要进行鉴定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浓缩集中,进行加工、整理,去掉那些不真实、空洞无物、虚的部分,保留那些确有价值的素材。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人名、数据等都要弄清楚,做到准确无误,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那些重要的年度性资料要特别关注,以便做到大事、要事不漏,新事、特事不掉。做到“条目年年写,内容年年新”,年鉴常编常新。

⒊写好概述性条目。概述性(综合性)条目,主要记述部门、单位一年内的基本情况、综合情况,包括部门的人员结构、年度工作重点、重大变化、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等。从总体上反映发展变化,在所处的分目中起统领作用,概括而全面、简练而充实。其特点是概括性强,着眼于宏观,高度概括,记述内容涵盖所记部门、单位的基本情况、主要工作。概述条目要求做到全面、连续、可比。全面就是将本年度的工作从总体上进行精炼的叙述,通过一定的数据反映年度特点、成就、问题和趋势;连续就是每年都要反映;可比就是条目的基本内容要相对保持稳定,可进行纵向比较。此类条目一般要求写出两部分内容:一是年度基本情况,要有全面性、概括性。二是年度必要的数据,要求全面准确、有连续性。

⒋用纪实、说明文体。条目的文体是一种说明文和记叙文兼有而以说明文为主的文体。要直陈其事,言简意赅;要据事直书,不要言过其实,要留有余地,写实不写虚。记述事实和数据,要简明扼要,把所记事物说清楚、说明白,但不能罗列事实,也不要表述作者的态度和情感,无须总结归纳观点,评论前因后果。要真实、全面记述部门、单位的成绩,也要实事求是地记述存在的问题,记述工作中的失误和存在的隐忧。要开门见山,直书其事。用简明、朴实的语言,把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写清楚,不需要导语、套话,也不需要描写、议论。要突出重点,文字精炼。抓住主要问题或实质内容,用最简洁、最精炼的文字陈述事实,做到字斟句酌,惜墨如金。好条目的标准是以尽可能少的篇幅记述最新、最多的信息。

⒌条目的写作要有好文风。好文风在年鉴条目撰稿中,主要体现在文字精炼,行文规范,表述准确,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杜绝大话、空话、套话、废话。年鉴条目撰写中,有的人总是喜欢在条目开头写下一段套话,有的面面俱到,抓不住重点。还有都加上“积极”二字,似乎不加“积极”二字,就会理解成是消极的了。良好的文风,一要注意“创新”。要善于学习,开拓思路,广泛借鉴,反复锤炼,精益求精。不照抄老材料,使条目有新鲜感。二要“准确”,真实、准确是条目质量的保证,要选具有权威性、真实性、可靠可用的材料。年鉴具有“资鉴、存史、教育、咨询”等功能,条目的表述要准确,用词要准确,引文要准确,写入年鉴条目的材料要准确,体现政策性问题更要准确。用语要得体,不能言过其实,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三要“记实”。用事实说话,不写空话。新闻以真实为生命线,年鉴条目也是以真实为生命线,讲求用事实说话。四要“简练”。撰写年鉴条目时要尽量挤去水分,浓缩信息含量。五要“通俗”。条目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年鉴属于大众化的工具书,也就特别要求通俗易懂。主要是尽可能不用方言、俗语,不用生僻词汇,要少用专业术语,非用不可的也应作通俗的解释,以保证普通读者都能读得懂,理解无障碍。

⒍条目应具备必要的要素。条目通常应具备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因、何果六个要素。比如概述性条目,要记述全年完成的主要工作,被授予的集体荣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要把全年的工作归纳提炼,再浓缩展现。专题事件性条目应有事主、时间、地点、事情、原因、结果等。人物性条目应有自然状况、取得的成就、获得的荣誉等。条目写作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要避免杂乱无序,思路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⒎条目标题要准确新颖。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条目的标题要简单明了,引人注目、富有特色、利于检索。条目标题要从所记述的内容中提取中心意思,抓住实质,以简洁醒目的文字反映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制作条目标题,要注意归纳和写实,尽量把标题拟制得鲜明、简短、醒目,把内容标示给读者。好的年鉴条目标题,要体现出“求实、求精、求准、求新”的特点。同时,也要注意句子的完整规范,简写、略写和缩写要规范,表意要明确。

⒏资料要翔实准确。年鉴是信息性、资料性的工具书。作为工具书的信息资料必须翔实、可信和可用。翔实是年鉴条目质量最重要的指标。要保证年鉴条目所用资料真实、准确,年鉴条目撰稿必须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尽量反映单位、部门在勘察设计生产、经营开发、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业绩,遇到的新问题,以作为今后科技咨询、学习研究、信息交流的参考借鉴。二是注意搜集典型资料。先进典型给人们以鼓舞和示范作用,在年鉴条目撰写中,要注意收集劳模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科技成果、管理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突出成果、重要活动、重大举措,既要写出成就,又要写出遇到的问题。三是注意核实写入年鉴条目的数据、人名、地名要规范,数据和名称一定要真

实、准确。

⒐不要把条目写成工作总结、新闻报道。年鉴与工作总结,二者的联系:都是对一段时间内,某个范围或某个方面情况的回顾和综述,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资料。年鉴条目内容可以从总结中筛选、提炼素材,总结为年鉴内容提供了写作线索和资料。二者的区别:总结是写给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和职工看的,记述范围是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年鉴的读者面更广,记述读者关心或有存史价值的事情。记述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总结可以罗列方方面面的情况,描写工作过程,时间上可谈今后的计划、打算,可采用口头语、议论式文体;年鉴的条目只记大事、要事,不必详细介绍具体做法、工作过程和经验,应简洁明了,述完为止,只记述已发生的事,不作未来预测。年鉴条目与新闻报道,二者的联系:都是信息载体,记述某一单位、部门的发展变化情况,保存了演变轨迹。记述内容注重时间性,强调信息的时效性。二者的区别:功能作用不同。新闻号称宣传、舆论工具,具有传媒导向作用;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注重信息的历史价值。写作方式也不同。新闻报道强调迅速及时,抢第一时间,越快越好,为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可采用多种写作手法,如描写、比喻、对话、评论等,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一般都有导语,可夹叙夹议,注重文字的冲击力;年鉴记述内容是冷却、沉淀的新闻,写法强调朴实精炼,准确规范,注重文字的信息含量。特别是对人物的写作,新闻报道可以外貌、性格、言谈举止、家庭朋友等多侧面描述,年鉴条目则只记述其生平事迹、行为品德、主要事迹等等。

⒑要用第三人称。年鉴是记录历史的具有史料价值的工具书。在写条目时,一般都用第三人称。尽管你是在写本单位的事,也可能你还是这项工作的参与者,但是要把这项工作记录下来,载入年鉴,留给后人查阅,必须用第三人称来表述。文中不能出现“我们”“我院”“我处”这样的字眼。这样写,就是第一人称,就像总结、经验介绍一类文体。我的理解,年鉴用第三人称来写,你就是冷静的从旁观者的角度记录历史的人,显得更加客观公正。用第三人称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律去掉“我”字。比如“我院”是第一人称,改成“院”就是第三人称了。其余类推。用“我们”的地方,可以省略主语,也可以换成“院”、“处”、“室”、“公司”等单位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