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合作社;内部管理;外部响应;销合作商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24-2
0 引言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达到了一业一社的覆盖面,农民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生产规模化、有效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标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管理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但合作社从出现到发展至今,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总体可以归纳为内部管理低效和外部变化响应滞后两点。
1.1 合作社内部管理松散、低效,难以统一监管
比如,由于社员进退自由,当自身利益受到风险等威胁时,多会与合作社分离,自谋出路,这种类似的小农思想对合作社的运行有很大的阻碍。这取决于组织自身的特点:
1.1.1 合作社管理 它的主体多是农民,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农民社员数愈多,一定程度上,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做好团结很困难;
1.1.2 合作社的组成 通过多家联合组成,农产品生产在地域上比较分散,很难做到统一协调――水产养殖、果树和经济花木栽培与种植、牲畜饲养等无不是以零散整合为一体,加大了管理难度;
1.1.3 利润的分配以及风险的规避 合作社是一种松散集体经济形式,社员多顾虑个人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对合作社心存戒备,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信任很难建立,这样使组织运作效率大打折扣。
1.2 合作社外部响应慢,难以较快适应环境变化
比如,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市场信息获取太慢,过于被动;产品单一,或缺乏科技含量与特点,缺乏竞争力;营销在农产品领域存在很大发挥空间,而对于市场,大多合作社选择适应、被动接受,不能做好创新引导等。这主要是因为:
1.2.1 管理松散 组织内部协调困难,信息传播沟通不足,不能快速统一行动。
1.2.2 市场滞后 合作社对市场难以即时跟踪,多是根据经验或被动接受市场,对市场把握不准,只能滞后于市场变化而变动。
1.2.3 被动适应市场 农产品缺少特点,技术含量偏低,难以区别于一般农产品,不能创造附加价值等,致使被动适应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1.2.4自然条件、病害等的突变 对农产品造成巨大损失,对这种风险的缓冲、保障机制不健全,使合作社存活力低下,风险系数高,难以稳定发展,这样的限制使合作社难以扩大规模,无成长可言。
比如高邮某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虽然组织相对健全,但市场信息获取量少,提品又是常见的果蔬,无法拓开市场,合作社产品销路不畅,效益低下,甚至亏损严重、难以为继。
目前成立的合作社,或多或少存在以上问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处理好内部管理与外部响应两方面,合作社便会有高效的运作与稳定的发展。
做好内部管理,社员与组织之间相互信任,形成凝聚力,会提高合作社内部运作效率,运作成本大大降低,生产、运输、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会有效开展。
加快外部响应速度,做到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能应对自然条件变化等带来的风险,这就给合作社的运营提供了基本保障,有助于合作社在稳定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善条件,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2 解决两方面问题的借鉴方法
2.1 徐州宫品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做法
位于徐州市房村镇吴湾村的徐州宫品果品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黄冠梨,自2006年成立至今,有农户270户,梨树种植面积愈2000亩,年产优质黄冠梨5000吨,产值1200多万元。合作社发展之初,为了解决在果树栽培、养护和果品培育等过程中技术力量缺乏、技术不规范的问题,争取到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定期由南农技术专家为社员作技术培训,包括:育苗、除草、用药、防虫病、果树花期和果实等的护养等,在这些细致的指导下,合作社果树栽培逐渐走上正轨。合作社开辟了100亩果园,用于南农果树新品种的培育、试验,一方面使南农拥有了一个果树种植与品种培育和试验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丰富了合作社梨的品种,有助于合作社市场拓展。合作社招聘两名大学生,分别负责组织管理、技术保障和市场开发、果品营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高校与合作社合作能够形成一个互补互利的良性机制。
2.2 农超对接,渠道扁平化
应于农产品生产、需求的特点,最近两年,农超对接被提出用于合作社销售渠道的探索,并得到了应用和发展。现代人对农产品的质量,尤其是保鲜要求不断提高,迫使农产品尽可能缩短上市时间,流通过程尽可能简化,即渠道扁平化。与超市直接联合,适应了这一趋势,直接将农产品置于货架上,减少了流通次数,保证了质量,同时提高了毛利率。有数据表明,生鲜食品以超过一半的购买比例成为消费者在超市购物的首要种类。也就是说,对于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扁平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不论是农超对接还是自营农产品超市,零渠道,已不可抗拒。
考虑如何处理内部管理和外部响应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得到启发:将高校―合作社、合作社―超市这两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加以扩展,合作社不止同超市对接,还同各供、销合作商、加工合作商相对接,施行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
3 改善合作社内外部环境的对策――引入两股力量
3.1 对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的描述
3.1.1 参与主体 高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商。
3.1.2 合作机理。(如图1)
图1 合作机理简要示意图
注:最小圆圈,表示这个联合模式产生的效益――高校、合作社和供、销合作商多方创造的共享蛋糕,意为多方互利共赢。
3.1.3 主要特点 (1)与高校的联合,使双方各取所需,在这一过程中利于将技术转化为生产,使技术得以创造财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2)与上、下游供、销合作商的联合,是对供销渠道的整合――一方面,与生产资料供应商联合,整合了生产链,使生产部分可控制,利于农产品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另外,与超市、加工商等联合,整合了销售渠道,农产品直销,使渠道扁平化,上市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特别是对生鲜产品,降低了损耗,与销售商共享消费者消费习惯、方式等信息,更利于把握市场动向。
3.1.4 联合的可能性 (1)从合作社角度看,合作社可以为高校(尤其是农学方面的)提供学科试验田、养殖试验场所等;提供学生实习基地;提供就业岗位,聘请相关人才,参与合作社运作。(2)从高校角度看,高校可以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为社员提供培训;培育新品种,增强合作社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成长力;提供相关技术人员、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人才等。(3)在与上下游供销合作商对接上,农资供应客户的变动,影响供应商经营的稳定;销售货源不稳定、供货质量不合等级要求等,会增加销售商采购成本,增大市场风险。合作社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农资供应协定;与农产品加工商、食品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等达成协议,包括质量、价格、违约条款等,由这些合作商销售农产品。
需要的合作条件:第一,信任,合作社信任供应商农资质量,销货单位信任合作社的产品质量,这种信任产生于第二个条件之上,即质量,供货商的农资不假、不劣质,合作社的产品质量符合销货商的标准;第三,通过达成低劣违约惩罚协定,达成共识,长期合作,保持链条的稳定。
3.1.5 外力辅助 这种合作会出现一损俱损情形,如合作社因自然条件突变减产,供、销商会遭到业务损失,这时,需有外力辅助这种合作的正常运作――政府给与合作社必要扶持,提供供、销方减税、免税等政策。这种合作可以规范农产品市场,促成农产品高效生产经营,促成农村致富,因而,政府这一角色不可排除在外。另外,为了避免超市上架霸王条款,使合作社的利润过低,相应政府机构有必要从中协调。
通过以上分析,给出定义: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是以农产品产、销、研为纽带结合起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够互为提供支持的在明确的规定限定下建立起来的高校、合作社及农产品相关生产销售商参与的多边合作的互利共赢模式,合作社为多边合作联系的核心,在这一模式下,合作多边须建立起有效的互信责任机制,并作为模式运行的保障。
3.2 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可以产生的效益
3.2.1对合作社 (1)在内部管理上:第一、种子、幼苗、幼崽等以及饲料、肥料等生产资料的质量有了保证,在生产源头得到了有效控制;第二、可以对农户社员进行统购农资、协调销售,从而降低成本与风险;第三、农资供应稳定、质量过硬使成本投入减少、过程控制省心,产品销路通畅带来了收益,社员更信任合作社,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会变得简单、高效;第四、得益于与高校的合作,补充了管理人才,同时,相应的技术人才的补充,给产品控制提供了支撑。(2)在外部响应上:第一、从销售合作商那里及时了解到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快速做出响应;第二、与高校合作,新品种的培育,是对市场的积极应对,可以争得主动;第三、高校相关人才的加入,使市场决策更快速、明确。
3.2.2 对各参与主体、社会的积极作用 (1)节省成本――节省各类合作商的客户维护成本、质量监管成本等。(2)多边共赢――这种以合作社为中心环节上下融通促成联合的方式,通过对接改善了各自经营环境、减少了搜寻成本,减轻了经营风险,实现了共赢。(3)活跃市场――拓展发展与竞争空间,促成除农产品本身竞争之外的新一轮竞争,避开农产品同质下的低价战,转向超市等渠道铺货、质量甚至品牌的竞争,扩大了市场竞争范围,再造了市场活力。(4)增强信用――促成信用机制的形成,在多边共赢的情况下,通过长期合作,使信用得以确立,对改良市场环境起一定作用。(5)有益社会――通过规范农产品供应货源,保证了市场上农产品质量,有益于消费者、有益于社会。
4 小结
篇2
3、合作社社员规模情况。各类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员832人,合作社平均成员为27名,30人以下组织共19个,占组织总数的65.5%,人数最多的组织为113人,赣江源蜂业合作社在08年是曾拥有社员人数为86人,目前成员减少很多。全县合作社共有农民成员815名,占成员总数的97.8%,非农民社员17名。每个合作社农民成员都在81%以上。
4、合作社章程制度建设情况。多数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结合实际制定了本社章程和相关制度,如财务社务公开、股金管理、资金管理、盈余分配、生产资料供应折让、社员产品交售、开支审批、现金存款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监督、公文和档案管理、学习培训等制度。章程制定程序比较规范的合作社占52%,章程内容比较完善,切合实际的占44%,重视章程和制度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执行较好的占35%。
7、经营及利润分配原则情况。目前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组织仅1个,多数经营收入30万元以下,市场获利低。利润分配多数组织按章程规定只提取了10%的公积金,没有提取公益金的占多数。
8、财务管理情况。多数组织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都有兼职的财会人员,均按农业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记帐和核算。但财务报表不及时,报表质量不高。
9、带动农户情况。全县合作社带动农户7596户,带动方式以合同制、合作制方式为主。
二、好的做法近几年我县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好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发挥农民的源动作用,促进组织自我发展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我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全面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紧紧依靠参与者的才智及市场资源,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把专业合作社真正办成多数社员说了算,多数社员得实惠的组织。为激活、保障农民的主体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一是营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良好环境。把合作组织知识宣传列为新村抓点工作组的考核内容,把合作组织知识培训作为新农民培育的培训内容,把参观成功合作社列为对乡镇考核、对每个合作组织考评的重要内容。近三年我县一直重视组织参观,采取县乡统一和各合作社自行组织参观相结合的办法参观县内外好的合作组织,如,一直坚持的“万名群众看新村”活动,都把示范性合作组织列为活动的必看点,一些合作社还自行组织社员外地参观。二是鼓励农民参与。如县烟叶生产领导小组三年来对验收合格的烟草合作社每年给予30元/亩的扶持,其中15元/亩给予参加烟草合作社农户的生产补贴。三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参与管理的保障机制。指导合作组织建立了一系列的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制度,明确了“三会”议事范围和步骤、参与对象、议事规则等问题。有效保障了社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开展合作组织优秀负责人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了专业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重视发挥干部的拉动作用,促进组织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干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干部、乡(镇)村干部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专业合作社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县在抓好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把发挥业务主管部门、技术服务部门和乡村干部的作用作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着力点:一是鼓励技术服务部门干部牵头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有技术部门干部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或监事长,如珠坑乡红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就是乡农技站退休的返聘人员、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是县兽医站副站长。二是推行“2+1”帮扶模式,即一名县、乡(镇)主要领导和一名业务骨干帮扶一个合作组织,把业务部门和乡镇新村办熟悉合作组织业务的干部安排到合作组织中结对帮扶。要求帮扶干部当好“宣传员”,把合作经济组织知识、政府扶持政策宣传到合作组织中,宣传到各村小组和农村专业大户中,增强农户参与的自觉性;要求干部当好“指导员”,在组建、股金设置、制度建设、内部管理、经营运作、利益分配、民主理财、民主管理、开展统一服务等方面给予精心指导,增强合作组织建设的规范性;要求干部当好“协调员”,协调各相关部门或组织,解决合作社在组建或运转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办公场地、经营人才、税收减免、资金融资、品牌建设等问题,把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求干部当好“监督员”,监督合作组织合法经营和资金的正确使用,维护其合法权益,杜绝侵占、挤占、挪用、平调合作经济组织财物的事件发生,对合作经济组织损害成员利益的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增强组织运作的合法性;要求干部当好“服务员”,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分析预测市场,捕捉有效市场信息,拓展服务功能,降低经营成本,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提高效益,增强组织经济实力和市场获利能力,增强组织服务的高效性。三是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指导服务作用。县新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经常会同小组成员单位专业人员深入组织精心指导,现场办公,为合作组织解决困难。部门指导和干部的帮扶,有力的促进了合作组织全面发展,提升了合作组织质量。
3、重视扶持政策的驱动作用,促进组织持续发展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有助于推动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力度大,农户参与组织的积极性就高,合作组织发展速度就快,组建的质量就好。为促进合作组织持续快速发展,我县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八项推动合作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如继续从县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切块安排5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合作社建设;免费为合作社办理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对合作社办理农产品运输、检疫证明实行减半收费;对已登记且有固定办公经营场所、有实际运作的合作社,给予3000元开办补助经费;被认定为县级示范性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给予3万元扶持资金;对新获得省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奖励;对合作社优先承担项目实施,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生产用电优惠收费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合作社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5、重视督查考评的推动作用,促进组织平衡发展。针对我县合作组织建设乡镇与乡镇之间重视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组织与组织之间进展不一样的情况,我县充分利用督查考评的手段促进乡镇之间,组织之间平衡发展。一是充实年终综合奖评选条件,完善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终组建新经济组织不达标的乡镇,不能参与综合奖的评选。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内新组建的组织考评实行上半年与下半年区别计分,增加了对示范性组织建设及干部帮扶的考评内容;二是定期调度和不定期开展督导。每次的全县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及每次的新农村建设综合督查均有新组织建设情况通报。平时一般性督导侧重于对每个组织在软硬件建设及开展服务情况等方面的具体督导。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对新组织建设重视不一,进展不一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一些合作社建社目的不纯。有的合作社是基层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一手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应付新农村建设检查,有的是为了套取扶持资金,有的是养殖户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优惠政策成立的。不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形式办社,合作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30人以下的组织占65%,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组织占多数,而且这些组织做大的希望渺茫,对市场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也不强。社员的出资数额小,有些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的资金都没有,难以有效开展经营活动。
2、农民合作素质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普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一些不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主要对合作社的管理不放心,怕麻烦。
3、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在农村,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甘愿为众人服务的思想品德和兼具懂经济法规、熟悉市场规律、善经营管理素质的带头人少之又少。有些带头人有前者品德又没后者能力,有后者才干又没前者品德,致使多数合作组织缺乏活力。
4、合作社的民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章程、制度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章程、制度管社的意识要进一步强化,“三会”议事要按章程规定进行。合作社资金(包括股金)管理要民主,资金运行要透明,利润分配要合理和规范。
5、合作组织知识宣传普及不够,效果不佳。当前干部、群众包括合作社成员对专业合作社知识的缺乏是影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工作建议、要搞好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现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向合作社集中,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为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地和发展基础。
1、把培训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人员培训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信贷和投资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服务组织发展的领导干部和具体管理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增强基层干部和合作组织有关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2、进一步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民主建设。规范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确保大多数人的利益。防止滥用民主、极端民主,贻误时机,影响工作效率。防止负责人独断专行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以致决策失误,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篇3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桦川县农民专业合作快速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25个,拥有成员12,900人,农民成员11,800人,带动农户增收650万元,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大、辐射作用强,优势显著。
1.龙头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围绕桦川主导产业绿色水稻兴办的专业合作社。以星火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代表,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牵动农户,建立水稻示范带,实行规模化经营,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产品“农超对接”,打造了中国特色稻米之乡品牌。
2.产销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围绕桦川特色农业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主建立的专业合作社。以梨丰乡大豆专业合作社为代表,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3.特色种植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围绕开发桦川地方特色资源兴办的专业合作社,以岩顺香谷专业合作社、悦来镇悦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重点培育香谷小米、香瓜、山野莱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专业大户,壮大产、加、销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业。
4.农机作业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围绕桦川建设全省水稻大县,采用大型农机具、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人股等方式兴办的专业合作社。以春生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采取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收割连片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大型农机具耕作效率,从而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让会员增加了收入。
二、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盲目无序。乡(镇)、村个别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农村工作日程,投入精力不足、研究不够、指导不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处于一种盲目和自发的状态。
2.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低下。由于合作社的成员代表、监事会、理事会成员农民成份居多,他们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不足,还远不能适应合作社的发展需要,规范化管理水平低下,做大做强很难。全县还有20%的合作社章程和相关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或不尽完善,理事会、监事会名存实亡,没有开展活动,有30%的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和管理方法,但形同虚设。有的专业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关系不紧密,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
3.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不够。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建的新兴弱势产业,迫切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政策扶持。在资金、项目、信贷等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有效的扶持,导致一些专业合作社想进一步发展又缺乏资金,融资困难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4.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带动乏力。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缓慢,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合作组织规模偏小,基础条件差,没有稳定的服务收入,维持正常运转困难,对成员开展服务更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乏力。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宣传到位。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家喻户晓,要重点树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先进典型,让农民实实在在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提高加入、牵头、组建合作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大业务指导力度,把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到位。
要重点在三个方面进行规范:
(1)对不具备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件的农民专业协会,责令其到有关部门申请农民专业协会的登记注册。对具备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件的,要依据有关规定,做好农民专业协会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转轨衔接工作,使其尽快转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2)对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台作社,进行审核,审核认定合格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
(3)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规定,完善合作社章程、组织机构、民主管理、盈余分配和财务管理制度为重点内容的规范化建设考核标准。健全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积累与发展机制,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分配盈余机制,确保合作社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3.加大整体推进力度,把农村专业合作社培育完善到位。为全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1)创新工作思路。重点围绕“五个坚持”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即: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办社基础、坚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办社原则、坚持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坚持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办社宗旨;坚持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促进发展。
(2)抓好试点示范。每个乡(镇)都要培育兴办具有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通过示范社的带动作用,涌现出更多带动能力强、辐射作用大、运作规范的先进合作社典型。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发展水平。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融资到位。为更好地扶持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按照有关规定对涉及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及其他支农项目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篇4
[关键词] 新时期 农业 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23-01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四群”教育工作,进一步做好“五行动”示范村、快进村和进步村建设工作,平达乡2013年初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行动中就确立了相应的示范村、快进村和进步村。一年来,我乡通过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得力措施贯彻落实《合作社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做出应有贡献,现将我乡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结合实际,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3年底,全乡共发展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并全部到县工商税务部门注册登记,其中,烤烟专业合作社9家,姬松茸专业合作社3家,山葵专业合作社2家,核桃专业合作社1家,养猪专业合作社1家,石斛专业合作社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家,社员总数达4858人。
2013年初,按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整体提高”的原则,我乡将“龙陵县利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确定为全乡示范社,将“龙陵县宏盛山葵种植专业合作”和“龙陵县金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确定为快进社,将“龙陵县康农石斛专业合作社”“龙陵县晨光核桃专业合作社”“龙陵县天鑫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龙陵县河尾烤烟专业合作社”和“龙陵县安庆烤烟专业合作社”确立为进步社,同时促使不同层次的专业合作社在规章制度建设、民主决策、产品创建,盈余分配,档案资料完善,会计核算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努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由于我乡各村区域不同,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等不同,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我乡各村都能较好地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进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我乡注册登记的20个专业合作社中,各村都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而创办的,围绕主导产业创办的烤烟,姬松茸、山葵,核桃、茶叶、石斛专业合作社,围绕畜牧业创办的养猪专业合作社,围绕主导产业服务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等。
2.政府牵头引导,不搞强迫命令,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到民办,民营、民受益,保持农民特色。我乡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政府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牵头组织作用,帮助合作社做好筹建工作,制定合作社章程,发展社团等,不搞强迫命令,让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充分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3.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宣传的舆论引导,在各村(社区)、各合作社广泛开展创建示范典型宣传工作,营造争示范、争进位,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4.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加强管理和引导,进一步规范合作社运作。合作社登记成立后,我们帮助和指导合作社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使合作社能较好的执行、引导合作社合法经营,不断规范合作社运作;二是积极扶持合作社发展,使他们得到较好的发展;三是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专门培训,带领合作社负责人到龙陵培训一次,乡引导组织培训三次;四是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等,引导19个专业合作社在建章建制上同茶叶示范专业合作社学习。
5.明确责任目标,重点打造1个示范社、2个快进社和5个进步社,做到a、有规范章程,有制度并上墙;b、年度召开一次社员大会;c、销售额、社员利润明显增长,二次返利到位;d、财会系统健全规范,有专业资质的会计人员,按要求报送报表;e、产品质量提升或有计划地开发新产品;f、带动农户面明显扩大。
三、存在问题
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农民收入增收,而且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产业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本覆盖了全乡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养殖服务业等方方面面,同时,一些承担示范项目建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典型带动项目拉动,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规模养殖比重、可扩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互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我乡专业合作社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办社目的不明确。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合作社办社目的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一是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二是为了取得项目资金和信贷支持;三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由于办社目的不明确,出现许多“空壳社“”家族社“等不规范的合作社。
2.设立登记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其一,有证无牌,只在工商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无生产,办公场地,不具备开业资格;其二章程不规范,不按章程规范开展业务;其三是注册资金与实际出资不符,有的基本就没有注册资金,其四,是组织机构不健全。
3.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规定的项目支持,资金支持,金融支持(政策性)、税收优惠大都难以落实到位,有的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的初期,由于资金缺乏,工商登记后,成员则将股本有重新分退,专业合作社变成了有没无实的“空壳”完全违背了组织专业合作社的初衷。
4. 运作机制运行有待进一步规范,一些专业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只为个人谋私利,不为大家谋利益,谋发展,和合作社发展宗旨不符。
5.人才缺乏、科技水平低。专业合作社人才缺乏,服务水平不到位,已成为目前合作社发展的一大阻碍。
四、今后发展对策
1.重视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强管理;
2.加大指导力度,规范合作社运行;
3.出台相关合作社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
4.帮助合作社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引导更多的人才进入合作社管理层;
篇5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一是由于国家政策倾斜,合作社成立门槛低,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致使大部分合作社只办照不运行,或是运行不规范。二是服务能力较弱,我市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经营周转资金困难,公积金积累不多,公共服务资金短缺,缺乏带头“能人”,对合作社成员的服务仍停留在统购农资、种子等初级层面;三是合作社运作不够规范。虽然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但多流于形式,不按章程操作;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欠缺,“二次返利”比例较小,多数没有盈利。合作社与成员之间业务控制不够严密。财务目标就不能实现;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规范,理事长兼出纳、理事长直系亲属兼仓库保管等现象比较突出;缺少专门管理人员,一般成员参与管理很少;财政补助项目专款专用意识较差等问题突出;账簿记录不完善、记录不连续、财产清查不健全。四是社员素质普遍偏低。管理知识匮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法律意识淡薄,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领导和协调,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和协调。市、乡两级政府应制定本区域的合作社发展规划并落实到部门和人,做到发展有规划,落实有专人。市政府还应组织工商、财政、农业、国土、税务、金融等部门相互协调,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为合作社提供担保贷款、建立产品交易、气象、技术、农资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商、技监、农业等管理部门应相互协调,出台相应的监督管理政策,以规范合作社的登记管理,日常运行管理,杜绝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套取相关扶持资金,编造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大会纪要,随意填写出资清单、章程、财务报表等现象。联合工商等部门建立相应的审核制度,对三年以上不运作的合作社予以注销,以促进其健康规范发展。
三、准确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经营情况。
工商部门已经出台了信用公示制度,很快会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年度检验制度,以便于准确掌握合作社领取营业执照后是否开展经营、是否出资到位、经营情况如何、什么时候停止经营等情况,形成准确、有效的统计数据和信息,以利于政府决策和发展政策的调整。
将获得国家、省级资金扶持的合作社列入常规审计单位。随着国家对合作社补贴力度的加大,获得补贴的合作社数量逐年增多,问题也逐渐显现,有获得补贴后就注销的,有变卖国投资产的,有没按项目要求实施的,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为此农业、财政等部门将对合作社的审计列入常规审计,以加强对国投资产的管理。
五、加大宣传力度,抓好典型示范,发挥辐射的作用
总结各类合作社成功的经营、运作、管理模式介绍,通过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成立、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心,把政府的良好愿望变成农民弟兄的迫切要求,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
六、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合作组织运作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其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培训则是深化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应对有关机关和各乡镇农业部门主管领导、合作社负责人,以及每个合作社的骨干成员,分期分批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这样既培训了一大批具有合作理念、懂得如何指导合作社发展的领导干部,又培养了一大批具体管理经验的合作社负责人和参与合作社的农户。
七、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合作制的内在特征包含以下两点:一是民主的管理制度,二是按劳分配、按交易额、按土地流转量和按股金分红的分配制度。只有以民主管理的形式来规范合作社才能保证社员的利益。
篇6
一是强化组织机构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完善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健全相应工作机构,明确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理阶层的职责和理事长、执行监事和经理的责权利关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注册,制定完善章程,按照章程规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定合作社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形成规范的运营管理机制。市供销社结合实际制定了《市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明确责任、强化指导。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成为供销合作社夯实组织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互经济组织。
二是强化财务管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账簿,搞好会计核算,规范资金审批使用程序,加强财务审计工作,做到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做好利益分配和盈余返还工作,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强化信息化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围绕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市场销售各环节,综合运用电脑、电话、电视、手机等各种终端设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引导专业合作社与流通网络对接。支持、鼓励专业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与专业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进行对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和顺畅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引导专业合作社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通过推动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或扶持专业合作社创办加工企业等方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四是认真搞好服务。搭建连接专业合作社与供销合作社流通网络的桥梁。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利用系统的网络宣传和推广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品牌,扩大社会知名度。加快建设农副产品推销中心和网上展示交易平台,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流通渠道。所属专业合作社年完成订单农业5万亩,销售特色农产品胡萝卜、青蒜苗、蚕豆、油菜籽等2万余吨。
篇7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发展;吉林通化;东昌区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96-0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组织和联合起来的经济形式,具有组织、生产、供应、销售、分配5个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渐兴起,它的产生与发展,不仅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且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在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已成为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任务。
1 通化市东昌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东昌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于2002年,截至2011年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发展到38个,其中:工商部门登记注册35个,未登记注册的3个;会员710人;覆盖全区3个乡镇,领域涉及种植业、养殖业、食用菌、花卉、农副产品加工、饮食、旅游行业等。社员人均纯收入7 100元,比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80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办成了许多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事情。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走“自我服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道路,使资金、技术、市场供求信息流转,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合作社本着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利益共享的原则逐步发展。加强技术、生产、销售合作,防止了分散经营的无序竞争等弊端,避免了单打独斗下的盲目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产品的销售上政府牵线搭桥,帮助合作社寻找销路,发挥了更大的作用。2011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251 570万元,比2010年增长11%;农民人均收入7 920元,比2010年增长13 %;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个,带动农户4 600户,农民人均增收380元,为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财政扶持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效显著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近几年得到了农业开发政策的支持和财政资金的扶持,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组织的创新,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近3年来,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275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157万元。
2.1 通化市东昌区5 000头仔猪养殖扩建项目
东昌区2011年度申报了财政补助项目―通化市东昌区5 000头仔猪养殖扩建项目。项目单位为通化市东昌区天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总投资33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0万元,省财政配套10万元,市财政配套45万元,区财政配套2万元,自筹资金24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购种公猪22头,母猪260头;扩建猪舍6栋;建化粪池1座,排污管道及场内修路、建绿化地等。项目建成后,年新增总产值720万元,新增利税96万元。该项目实施后,有效地带动了合作社成员及周边300余养殖户增收,农户共计增收120多万元。项目于当年建成,并发挥效益,取得了预期效果。
2.2 金厂镇龙头村养猪合作社
该合作社是“能人大户+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合作组织,由专业大户和技术能人牵头,以合作经济实体为载体,联合农户走向市场。3年来,财政扶持合作组织资金25万元,用于猪舍设施建设。该社现有社员107人(户),养殖优质种猪120余头,生猪5 000余头。至2011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500余万元,销售利润200余万元。社员年人均比常规多增收500余元,带动养殖户和饲料种植户1 000户左右。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形成了产业化经营。
2.3 金厂镇奶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是龙头企业创建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专业合作组织。2011年财政扶持该合作社资金20万元,用于购置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仪器,实施标准化生产,建设仓储、厂房开展农产品加工。他们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优势,发挥合作社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连接基地、农户与市场,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农工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合作组织挂靠龙头企业,现拥有奶牛1 500头,2011年实现总收入350万元,社员人均收入比当地农民高31.4%,带动农户500多户,饲养奶牛8 000头,年产鲜奶1.2万t,实现销售收入3 0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6 700元以上,高于当地农民人均收入19%。
2.4 金厂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合作社
该合作社是“部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合作组织。该合作社是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利用部门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组成的合作组织。3年来财政扶持合作组织资金20万元,为合作社购买了微机、打印机、农药残留速测仪、气相色谱仪并提供培训费用。他们用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该组织现有社员103名,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7.3万hm2,年经济收入200万元左右,年人均收入6 800元。无公害蔬菜在该市凯玛超市、农贸市场及各大酒店、宾馆以无公害蔬菜品牌上市,日销量达1 t,发挥了品牌效益,达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的目的。
2.5 金厂镇龙头村长白山特产营销协会
该协会成立于2006年6月,2011年会员数量增加到71户,农户专业生产、加工、销售人参、林蛙油、五味子、贝母、细辛等长白山特色产品,特产加工产业实现年产值1 700余万元,是创会初的6倍,直接带动300多名农民增收近200万元。2011年财政扶持合作组织专项资金20万元,改造厂房,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更新设备,当年实现产值比上年翻一翻的新局面。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长白山特产营销协会很快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所生产的“上龙头”牌人参、贝母、林蛙油等特产加工产品,在广州、深圳等地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6 江东乡永镇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0月1日,于2008年12月15日在通化市工商局登记注册。成立之初社员有52户,现已登记注册14户,全体成员出资总额610万元,带动东昌区江东乡63户农民。合作组织主要进行生猪、蛋鸡、肉鸡、水产品养殖,社员养鸡30万只,养猪1 000头,带动周边农户养鸡10万只,养猪3 000头。该社产品在2009年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证,注册了春弘商标,认证了品牌。产品不仅销往通化市18个市场及超市,甚至还销售外省10多个超市。2011年,财政扶持该社资金25万元,对基地进行改造。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资源条件,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走出可持续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龙头+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发挥龙头企业市场信息网络、现代企业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产品加工为龙头,带动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生产符合绿色卫生标准的高档畜禽蛋产品,满足国内市场要求,促进和拉动了畜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2011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650万元,盈余110万元。成员人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30%。
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组织化程度较低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具体章程,即使有章程的也不规范,缺乏具体的议事、监督制度。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难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市场竞争力不强。
3.2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长综合素质较差,懂技术、会经营、精管理的社长少,导致合作社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很难参与市场竞争。
3.3 资金短缺,抵御风险意识不强
由于合作社成立之初是为了形成有力的联合体,有的虽然有章程和制度的约束,但是入社时资金投入少,对社员的约束力不够,通常以家庭致富为发展极限,集体抵御风险意识不强[1-2]。
4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建议
4.1 各级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各级政府需制定相关的扶持发展政策,包括实行税收优惠和财政资金的扶持及农村信贷的支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风险防范机制,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政府的支持,有利于推动农村基础组织的制度创新和完善。
4.2 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规范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继农村实行之后的又一次体制创新,各级政府要积极宣传,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原则,引导合作组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各级涉农部门要积极帮助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依法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制定规范章程及财务管理制度,使之健康发展[3-4]。
4.3 努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素质
要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对合作社的带头人的选择非常关键,必须选有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有责任感、事业心。合作组织带头人需具有一定现代农业技术、信息网络、市场营销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型组织立于不败之地,蓬勃发展壮大。
4.4 农业综合开发要对农业合作社增加投入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阶段,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因此需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从2009年开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力度逐年加大,但总体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相差较大。一方面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利用项目申报和建设,指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章程规范、制度健全、科学管理、提高效益、利益分配等方面入手,推动合作社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吸引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财政扶持农民合作组织,要改变单一注入资金的方式,灵活运用政策引导、资金补助、贷款贴息、项目资金匹配等多种形式,协调、引导各相关部门和农民共同关注、支持、参与农民合作组织,做到扶持但不包揽,引导但不干预。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5-6]。
5 参考文献
[1] 刘灿辉,袁云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J].云南农村经济,2011(2):34-36.
[2] 赵兴泉.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机制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1(8):30-33.
[3] 沈永泉.德清新市吉祥蚕桑专业合作社初见成效[J].蚕桑通报,2011,42(1):21-22.
[4] 王西成.建立大别山区蚕农专业合作社的思路及探讨[J].中国畜禽种业,2010(7):31-32.
篇8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现状
到2011年底,全县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37家,注册股本金共计22426.18万元。社员2213人,其中农民社员2072人。这些合作社按行业划分,种植业93家,养殖业36家,农机、病虫害防治服务8家,分别占总数的67.9%、26.3%和5.84%。按主要从事的产业划分,涉及到水稻、油茶、花卉、烟叶、生姜、脐橙、甜橙、梨、养兔、养鸡、生猪、蔬菜等产业,其中果业33家,油茶13家,水稻及制种10家,烟叶6家,蔬菜类(含生姜、芋等)8家,其他作物类(茶叶、席草等)23家,生猪11家,肉兔4家,禽类(鸡、鹅、鸭等)7家,其他养殖业(肉牛、水产、蜜蜂等)14家。
2011年,益民兔业专业合作社、绿宝优质稻专业合作社、山村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科丰杂交稻制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合作社。
二、主要成效
1、数量持续增加。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前,我县重点发展以产业协会形式为主新经济组织,做到每个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县有龙头协会,各乡镇有分协会。到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我县新经济组织创建工作坚持以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按照“能人带动,基地示范,政府引导,协会运作,群众参与”的思路,每年组建了30个左右农业专业合作社(2011年注册登记29家)。已注册的13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了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
2、示范效果明显。如高兴绿园花卉专业合作社在获得北京2008奥运会场馆布置的200万盆绿化定单后,主动无偿分给会员,由此带动100多户农户从事杜鹃花种植。绿宝优质稻专业合作社采取“一带三”的方式培训社员,即由一名已正确掌握新技术要领的种植大户、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结对三名社员,进行种植新技术实际推广应用;合作社统一负责免费为全体社员提供优质稻种以及部分其它物资。对于困难社员给予免费提供500元内的稻种;合作社指导社员单独与大米公司签订收购合同,待公司加工成品后,在产品销售产生的利润中按适当比例给合作社社员分红(所分红利可以低于市场价格购买粗糠用于养殖),每公斤水稻可分红利0.11元/公斤等措施增强社员的集聚力,该社社员从2008年4月登记注册时的10人,发展到目前122人。益民兔业专业合作社组建以来,一直坚持无偿为社员提供技术服务,每月定期举办养兔专业技术培训班。2011年在重点养殖乡、村举办了11期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本,参训人员510多人次。同时牢牢把握利益分配这根弦,建立合理的二次利益分配机制,2008年以来每年的二次分配都在10万元以上。
3、政府服务加强。一是引导组建了兴国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启动了合作社从“小抱团”向“大抱团”的发展进程。此举得到了省市新村办领导的充分肯定,省新村办副主任王志高度评价:“这是全省首创”,市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市新村办主任)曾新方称赞说:“此举值得全市推广”。并要求有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上的乡镇都要成立联合会分会。目前有13个乡镇成立了联合会分会。二是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的培训列入农民培训的重要对象,无论是阳光培训,还是雨露工程培训,都有培训合作社发展的课程。三是在项目、经费上直接支持。到目前为止,绿宝、山村、益民、科丰、绿园等合作社经过县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得到上级的项目支持;累计有30多个合作社得到了县新村办(农工部)的经费扶持。四是组织专业合作社交流活动。坚持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这个平台开展县内各合作社交流的同时,还组织部分合作社负责人到外县进行学习考察活动。
三、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创建和发展氛围。
为切实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领导,成立专业经济组织协调指导小组,由分管县领导任组长,县委农工部主要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农工部(农办)、农业局、果业局、林业局、烟草局、供销社、扶贫办、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经贸委等单位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施工作。各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具体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每年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中都具体明确新经济组织工作的年度目标任务和考核办法,明确定期联合督查,定期通报,定期培训指导等制度,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2、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组建多类型、多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按照“发展一个产业、组建一批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组建形式多样的农民专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一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组建龙头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我县制种、烤烟、脐橙、花卉、灰鹅、肉兔、蔬菜等主导产业,形成了以赣兴种业、将军红、绿宝米业、山村油脂、盛达兔业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后,打出了自己的品牌,需要自己的产业基地,也就产生了与产业农民联合发展的需求市场,因此在共同利益的目标下,形成了一批由龙头企业牵头,大批产业农民参与的产业专业合作社。二是相互联合,组建能人联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有五名以上符合本法规定的成员可以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这一规定,我县对区域范围较小,而产业又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则采取能人牵头的办法,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江背席草、樟木荸荠、社富九山生姜等。合作社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逐步形成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一户带一地、一村带一片、一片带一业的作用。这种发展模式操作较为简单,但在合作社成长初期,由于受素质、能力等方面条件局限,要促成相对弱小,分散和缺乏合作意识的农民走向联合,除加强政府引导、扶持之外,注重发挥农村“能人”的领头、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技术联姻,组建科技推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组的指导帮助下,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组织动员农民对土地进行合理流转,或者是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与有技术、有人才的企事业单位、个人进行联姻结盟,组成科技推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经营,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如兴国县绿园花卉专业合作社通过走土地与技术互相嫁接的路子,花卉生产新技术、新品种在农村得到逐步推广并不断发展壮大。
3、坚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提
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
一是强化规范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程序。基本程序是:确定发起人和组织名称一填写发起人登记表一起草发起人倡议书一选定组织办公地点(经营场所)一召开发起人会议一拟定组织章程一拟定组织规章制度一召开成立大会一选举法定代表人及批准组织章程和相关管理制度一向县工商局正式登记注册。二是规范管理标准。我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边组建边规范的行业管理,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运行一年后,在生产上做到“五统一”模式,即统一协调土地统一组织农业投入品的采购、运输、储藏和供应;统一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开展技术培训;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在财务上做到“三健全”,即财会人员健全、账簿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健全。三是提出合作社建设标准。一般合作社“四个一”建设标准即有一个议事场所、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一个醒目名称牌、有一块以上的产业基地;示范性合作社“七个一”建设标准:即有一个30m2的办公场所、有一个醒目名称牌、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一本规范账簿、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有一套生产销售机制。目前,全县有50家合作社达到“四个一”建设标准,其中,20个达到“七个一”建设标准。
4、加强创新服务,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我县在制定了每年设立县级50万元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专项基金、落实县、乡领导和农口部门单位主要领导联系合作社等一系列帮扶发展政策和措施;二是2009年我县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在构建协作发展的公共平台上取得突破。到目前为止,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已成为各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工作探讨、信息、产品展示、业务洽谈的公共场所,并定期牵头组织合作社召开经验交流会,使全县合作社交流座谈会已步入制度化轨道。三是规范行政服务。坚持按照兴新建办字[2009]13号文件精神,规范工商、农业、发改委、国土、财政、国税、地税、信用社、农机等部门服务职责和内容,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防止推诿现象的发生,提高机关部门服务效能。
四、存在问题
我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做出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目前表现比较明显的有二方面:一是合作社发展不平衡,有的规模较小,效益差。有一些合作社(主要是乡镇为年度考评要求以村干部名义突击登记的)没有把精力落在抓实际生产经营上,而是仅保留登记合作社层面上,经营效益不理想,社员没有得到实惠。二是还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存在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执行不好的现象。三是扶持政策落实还不够。如贷款政策。2009年2月银监会和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但到目前为止,《意见》中的支持合作社发展的一些措施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四是部门多头管理,资源整合和共享方面做得还不够。
五、几点思考
思考一: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知。
从我县的整体情况看,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农民或企业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深,就连许多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作用、功能、条件也知之不多,讲不出一个所以然。所以目前出现合作社鱼龙混杂、分配制度概念不清等情况也属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从加强培训人手,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知。一是要明确重点培训对象。重点培训对象应包括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龙头企业负责人、乡镇领导、干部以及工商、税务等相关业务人员。部是村民选举出来的,他们对村民的影响很大,对合作社的发展也影响很大,对村干部要强化培训提高他们对专业合作社作用的认识;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企业负责人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领办人,对他们的培训重点是业务性的,使他们在领办时少犯或不犯“不知者无罪”的错误;要培训乡镇领导和干部,他们经常与农民打交道,无知不仅会降低政府的威信,还会让农民认为政府对合作社不重视,误解国家的政策。二是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我县正在整合资源,组建农民培训学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应及时纳入其培训计划,可以根据对象不同,分别开办以学习政策为主的村干部培训班、乡镇领导培训班、乡镇干部培训班、工商税务业务人员培训班、政策业务兼修的合作社法人代表培训班及以业务培训为重点的针对已登记的合作社业务代表的培训班。明确凡是要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人都必须经过培训,但不能增加农民负担,培训时不能收取培训费。
思考二:加强核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程序和管理。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从实践的情况看,一是应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框架下,完善登记程序,县工商部门或县农业部门要在接到合作社领办人的申请后,到实地或电话抽查了解设立人和社员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真实意愿,避免那些仅仅是为完成考核任务的行政干扰下组成的合作社扰乱整个专业合作社面上的数据和发展状况。二是加强对专业合作社履行其章程及财务制度建设的指导和核查,纠正其章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符相关法律和法规的条款以及分配制度,特别要督促以龙头企业或能人领办的合作社真正按章程办事,维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全体社员的利益,确保专业合作社性质不走调。
思考三:加强服务,切实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排忧解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县还处于起步期,如同襁褓中的婴儿,需要额外的耐心和爱护。一是在政策扶持方面。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初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标准化生产、知识培训等,可以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在做到重点扶持,示范推动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哪些的确代表农民利益且有发展潜力的初组建的合作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项目,经论证筛选后纳入政府农业开发和科技开发项目,实行专项扶持;要建立合作社生产经营的用地优惠政策和执行好国家的工商税务优惠政策。二是在信贷服务方面。各金融机构应加快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着重解决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季节性、临时性所需要的资金,简化审批手续。三是在信息服务方面。着重抓好专业合作组织的横向联合,每个专业合作社指定专兼职信息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经验交流网站,在条件成熟时,引导从事同一类农产品的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合并重组,并引导其向专业合作社转型。
篇9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足,农民认知度不高。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宣传力度不够,示范还动作用不强,不少农民缺乏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一些茂盛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导致引导和服务作用小、支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资金短缺。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而且由于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的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3.办社目的不明确。在调查中发展,许多合作社办社目的不明确,主要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取得项目资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第二种类型是为了取得项目资金或征地等方面的便利;第二种类型是为了取得项目资金或贷款支持;第三种类型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由于办社目的不明确,出现了许多“空壳社”、“家族社”等不规范合作社。
4.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
2.加大力度。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有要求、愿意组建合作社的农民和组织,帮助他们制定章程、办理登记注册等,尽快建立和完善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等级标准和统计、考核及评价体系,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帮助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内部制度,使其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更加规范合理,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及其社员的管理、技术和合作知识地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农民的合作意识,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后劲。
篇10
一、制定政策扶持。近年来,为了推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市委、市政府制定和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产业支持政策。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申报、承担和组织实施各级政府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经济建设项目。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引导、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各类经济实体,组织农户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和批发市场所需建设用地,国土资源部门积极予以安排落实。二是财政支持政策。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金,采取以奖的方式,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资金融通问题。三是信贷支持政策。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等级评定,符合条件的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享受农业企业贷款待遇。对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贷款给予放宽额度优惠,有合作社担保的可以根据需要予以展期。
二、提高管理水平
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该市既重视量的积累,更重视质的提高,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逐步理顺运行机制,提升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在依法成立的基础上,指导合作社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按照规定范围和约定的责、权、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障社员的合法权益。内部重大事项决策,严格执行“一人一票制”,实行科学民主管理。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农业部门指导合作社依法制定章程和建立成员账户,健全合作社的组织机构、股金设置、盈余分配、财务管理等项制度,用规范的制度指导合作社发展。三是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监事会和合作社成员的监督作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利益保障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积累发展机制,增强了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规范生产服务。引导合作社增强质量品牌意识,统一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为成员提供规范服务,着力培育特色品牌。
三、规范财务制度。合作社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完善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做到责、权、利明确。要按照《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管理暂行办法》设立财务账,实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合作社条件不具备的,可委托农经服务中心或者记账机构记账、核算。合作社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镇(街道、开发区)农经服务中心报送统计、财务等报表,经审查后按规定时间报送市农经办。
四、搞好宣传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中精力,加强领导,加大宣传,规范管理。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消除疑虑,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有效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管领导要人基层,帮助研究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性、群众性、技术性很强,涉及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农业生产力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农民和一部分领导干部心存疑虑,模棱两可。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解决他们的思想障碍。要破除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思维定式,树立勇于进取、善于开拓、改革创新的新理念;要破除小农思想和小富即安的思维定式,树立大农业、大机械、规模经营的新理念;要破除单打独干、分散经营的思维定式,树立提高组织化程度、发展合作社的新理念。
五、搞好指导服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农民合作社的组织章程;帮助合作社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构,落实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制度,尊重社员的平等权利;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