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篇1

中央电视台虽然年年都有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就是在为这些曾经奉献过的人送上一束花、端上一个奖杯。这个有意义的节目虽然已经举办十年了,但这才是我看到的第一次,我对此有很大的感触。

在这个简单却又美丽的舞台上,走上去的人的事迹各有不同,但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动,是因为这里包含了责任、理想、大爱……

胡忠和谢小君是一对夫妻,他们和女儿一起来到了草原。胡忠在孤儿院里教书,一旦他知道哪里有孤儿,他就会不辞辛苦地把这些孩子接回来,教他们知识、给他们人间真爱。胡忠说:“我是个志愿者,我喜欢这些孩子,这些孩子也非常需要我们。在做这份工作时,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因为这是我的责任。”这对夫妻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责任、什么是人间真爱。

吴孟超是个医生,他有个病人叫王甜甜,她的肝上长了一个肿瘤,吴孟超考虑到甜甜的肿瘤是良性的,用肿瘤切除的方案是可行的,但他同时也知道,肿瘤所在的位置很危险,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险,别的医生都不愿意为甜甜做手术。可吴医生说:“这是我们医生的职责,我应全力以赴地去做这个手术。”最后手术成功了!

从“感到中国”的节目中我感受到了责任和努力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象他们那样,永远肩负着责任、背负着理想,传播着人间大爱,那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篇2

一年一期的《感动中国》如约而来,在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那么2020年度的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感动中国2020年度颁奖典礼个人观后感心得,欢迎大家查阅!

2020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1“感动中国”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感受到亲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在自己心中培植了一种感恩情感,向身边的人发出真诚的问候和微笑,帮助我民们树立了真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我们自强自立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我们的思想素质。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到处洋溢着喜庆和欢乐,学校也给了我们许多吃的,我边看“感动中国”的电视,边吃零食。电视里有许多悲惨动人的情节,但是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参加救援队的那位叔叔-----武文斌。

灾难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的灵魂;灾难是一把尺子,量出了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象疯狂的恶魔,瞬间夺取了8万多人的生命,吞噬了无数的房屋。面对这样的灾难,20岁,30岁……在这些父母的眼里都是一些稚嫩的孩子,可他们却表现出常人所发挥不出的力量,武文斌就是其中一个。

地震发生前不久的一段时间,武文斌刚进部队。地震发生时,部队才让武文斌参加救援队。出发时,他与部队战士众志成城,参加到救援队中。到了目的地,他为了救别人,嘴里吐出了鲜血,但他还要坚持去救人,最后他病故了。通过观看《感动中国》,我感受到面对躲不过的灾害,我们悲痛,我们哀伤,可是我们更在灾难中奋起。我们心手相连,我们众志成城。那每一次落泪,每一次微笑,每一缕关注,都是抗击灾害的无穷力量。那灾害中的坚毅,悲痛中的自持、危难中的凛然向前,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2020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2感动中国,感恩你我。爱传承,从没有终点,感恩前行,从不曾停歇。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人物感动着、感动着。

从20__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都坚持收看,认真地聆听着那些感人的故事,认真地品味着每一段颁奖词;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成为我前行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推动器。

十分感激中央电视台为我们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这是一档让人们体味感动、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灵魂的好节目。我一发现他,就把他当做一个滋养自我心灵、软化自我感情、培育并坚持自我有一颗能感动的心的好节目;事实上,我的这个想法在观赏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能得以实现。

至今还记得,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还在行进中,我就在感动中写下了“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评选之感动”,记录下对于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贤伉俪二人在天梯小学坚持十八年的感动。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我灵魂得以洗礼、升华的时刻,我自我很清楚: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崇高的伟大的灵魂,都有着一种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些崇高的灵魂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我这一辈子无法到达的;正如一位伟人以往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做的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仔细看看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中的“好人们”,那个不是做好人做好事十多年、几十年——陪聋哑儿子读书十六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帮忙“发小”三十九年的陇海大院的哥们、默默捐款20__从不留真名的张纪清、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辉等等。

每一次观赏“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都是让我的心与情得以进一步软化、激发、培育和提升的好时刻;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故事,让我的心更加温婉、温润,更能被感动、感化。至今,我还能有一颗似乎与年龄不符的能够感动的心;至今,我还有一些能够让自我骄傲的活力,我要感激诸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之类的节目、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我会很好地珍惜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带给我的精神滋养、文化陶冶,我会继续努力地让自我有一颗能够感动的心,有一份能够有必须热度的活力,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欢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2020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3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是《感动中国》,每当听到那感人肺腑的事迹,每当看到那奋不顾身的壮举,我的心灵就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一个老人的故事。

他,耄耋之年,以拾荒为生;他,省吃俭用,只为献出爱心;他,几十年来资助了百十余名贫困学生,捐款十余万元;他,隐瞒身世,不求回报;他就是感动中国20_年度获奖者之一——刘盛兰。

刘盛兰爷爷今年92岁,曾是一位工厂工人,月收入只有300元,却从中捐出六分之一给了贫困学生。可是不久,工厂倒闭了,他失去了工作以捡垃圾为生,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从没有停止过对贫困学生的资助,10块,20块,30块,无论省下多少,他总是寄出去。可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一场大火使他失去了在城市的安身之所,他只能回到自己的老家,废品难卖,为了继续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只能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掏。

一位平凡的老人却拥有着这样高尚的心灵,使我深深震撼了:没有经济收入,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但心里想的任是那些学生,几十年如一日的节省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上学,捐出去100,留给自己的只有10块,这让每个人都不得不落泪。,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陈雨露说:“走过古稀。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诠释着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是啊,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如果像刘盛兰爷爷那样充满无私的爱,做一辈子好事却无比艰难。

2020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4感动是水,有水,世界才不会干枯

——题记

又一个春天,又一次感动。一座座奖杯颁给了他们,留给我们的是:相信,他们让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有爱的世界,他们让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有爱的未来。这是感动中国的结束语。

两个小时过去了,我身边的卫生纸叠成一团,这是眼泪,是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当音乐沉沉响起,当奖杯缓缓竖立,当我眼前被一簇簇马兰花所吸引,仿佛有一股暖流涌入了我心中。敬一丹说:马兰的生命力很强,它在戈壁上慢慢开放...是啊,提起马兰花,我想起儿时的一首歌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同志,他一生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生命的最后一刻,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他一再强调:“我们核试验工作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医生让他躺下休息,他却说:“我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来了。不要勉强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了完成他的责任,他与死神展开了争分夺秒的赛跑。没有人让他这么做,这是他心中的信念,对工作的执着,对祖国的热爱。还有很多很多:坚持五年背着生病母亲上下班的陈斌强;行医在大山中的夫妇周月华,艾起;因病去世并把器官捐献给他人的十二岁女孩何玥....她们的善良,她们的执着,她们的坚持无一不感动着中华民族

上上下下五千年的子孙。

感动中国。这足以证明,我们有心改变,我们也希望向好的方向努力,我们的灵魂在与现实接近,我们的美好品质在发扬,我们的身边有可爱的人。就像屏幕中一次次出现的花,像马兰坚强、勇敢,拥有着对生命的珍惜;像蒲公英平凡、坚韧,拥有着对美好的向往;像海棠洁白、纯净,拥有着天使般的善良;像玫瑰热情、执着,拥有着对爱的呵护;像青松伟岸、正直,拥有着对祖国的奉献。我们是平凡人,但平凡的人就是庸俗吗?不!我们应该像这颗颗植物,顽强,执着,用我们的微薄之力,共谱美好的人生!

谢谢!

2020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5《感动中国》是一个催人泪下的节目,它给我们讲述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那些故事触动我们的心灵,给我们最深处的感动。

在观看的过程中总让我泪流满面。获奖者,有的是为了国家的事而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结束,令大家敬佩;有的为家人,为了他人平凡的付出……但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何玥。

20--年4月,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小脑胶质瘤,当她得知自己只有三个月的生命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去,但她的爸爸骂了她一顿,因为按老家的习俗,死后尸体被解剖是大逆不道。何玥哭了,说:“我希望能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

11月17日凌晨零时10分,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了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其中有一位是藏族小伙子;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看着何玥的故事,我热泪满眶,我为何玥惋惜,12岁正是花样年华,她却悄然离开;我更敬佩她的勇敢和无私,面对死亡她不但不惧怕,而且在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救助他人,这样的举动使我敬佩不已,何玥像天使一样飞翔,她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把人间照亮。

就像组委会授予她的颁奖词一样:“何处春江无月明。”我相信,何玥仍活在这个世上,他活在藏族小伙儿身上;她活在所有被他救活的患者身上;她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篇3

回首2008,雪灾、地震、奥运,从惊天动地的自然灾害到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到震撼人心的空前盛事,感动我们心灵的画面有太多太多。而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最让我为之动容的却是:

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十三农民——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临危不乱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北川县长经大忠——千钧一发时,他振聋发聩,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他忍住悲伤,力挽狂澜!他和同志们双肩担起一城信心,万千生命。心系百姓、忠于职守,凸显***人的本色;

冒着生命危险在救灾前线抢险的消防队员李隆——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

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把圣火送上地球最高点的藏族火炬手吉吉——白的雪,红的火,刺骨的风,激荡的心。鹰失去了同伴,但山的呼唤让她飞得更高,她,是高山上绽放的雪莲

成功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是他们让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他们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照顾瘫痪女友34年的苏州市民韩惠民——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

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忍、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这就是《感动中国》特别奖的获得者——中国人!

是的,真正的感动,的确伤神,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有质量、有爱心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几分向前走的勇气。

篇4

发现二 精英榜样已经死亡的比例远大于平民榜样,而精英榜样过劳死的比例也大大超过平民榜样。

发现三 精英榜样“可望难可即”,容易树立,却难以效仿;平民榜样“可即难可望”,容易效仿,却难以被树立。

一、问题提出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经连续进行了10年。每一年人们已经习惯了在春节假期,通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去见证“一个个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深处的精神震撼”[1]。《感动中国》由此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基于《感动中国》人物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持久的教化作用,笔者决定从榜样(教育)的视角出发来开展研究。之所以选择这一视角,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可以对现有研究起到“补缺之用”,因为目前学术界对于《感动中国》人物的探讨,多是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着手,从教育研究的角度考量的甚少;二是目前教育学者对《感动中国》人物学理的探讨,多是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感教育等具体教育的探讨,就其内容而言,都可归结于榜样教育。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104名2002~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为分析对象。出于量化统计的考虑,分析对象不包括《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获得群体以及2006年获奖群体微尘,且将其中的5位获奖人物(胡鸿烈、钟期荣夫妇,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孙水林、孙东林兄弟,王茂华、谭良才翁婿,胡忠、谢晓君夫妇)拆分为10位获奖人物。

(二)研究方法

1. 内容分析法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编制“《感动中国》人物整理表”,按照编号、姓名、性别、政治面貌、具体社会分层、抽象社会分层、活动属性、活动领域、是否健在、死亡缘由、是否改编为文艺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歌曲、文学作品等)、是否由此组织报告会或学习活动等维度,对每个人物进行分析。

笔者不讳言,这里分析维度的划分与认定含有个人主观理解的成分。毕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文社会现象,具有主观自为性和个别性。[2]但是,于任何主观前提之下的讨论,若严格合乎逻辑规则[3],其结论自然都有意义。

2. 数据统计方法

采用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对这104位人物各维度信息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感动中国》人物的分类框架

考虑到《感动中国》人物统计信息的维度较多,为了较为清晰地展示与提炼统计信息,笔者决定主要从“抽象社会分层”和“活动属性”两个维度展开论述。

“抽象社会分层”分为“精英”与“平民”。按照2002年版《新编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精英”是“超出一般的人”,即所从事的工作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平民”泛指“普通平凡的人”,即平时从事的工作很普通,不怎么引起别人的注意。

“活动属性”分为“分内之事”与“分外之事”。“分内之事”指主体从事本人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事,“分外之事”指主体从事本人职责范围以外可以选择不做的事。

《感动中国》人物分类框架见表1。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精英大多是由于分内之事而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而平民因为分内之事和分外之事而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比例大致相当。由于人们从事分内之事的概率要高一些,所以相对而言精英阶层更容易成为《感动中国》人物。换言之,精英阶层更容易被树立为榜样。这反映了《感动中国》人物选择与树立过程中隐藏着一种精英取向。

(二)《感动中国》人物的榜样价值

精英被改编为文艺作品的比例(22.91%)高于平民(19.64%);精英的主体―领导干部因其行为被组织报告会或学习活动的比例(52.63%)高于平民的主体―普通百姓(28.21%)。显然,我们更加重视对于精英榜样的宣传力度。问题是:这类精英榜样的宣传效果到底好不好,是否能够达到榜样运作的初衷,或者会不会产生什么“负功能”[4]?精英与平民相比,到底哪个阶层榜样教育的价值更大一些?

1.“可望难可即”的精英榜样与“可即难可望”的平民榜样

笔者认为,精英榜样身上的事迹及体现出的品质往往是普通人难以效仿的,因此相对于平民榜样而言,精英榜样更具有特殊性;也正因为精英榜样的特殊性,精英榜样难免会“曲高和寡”,影响不够深入持久。而平民榜样可亲可近,影响会更持久,但不免让人产生“稀松平常”之感,实际的影响面可能会受限。

这表明精英榜样“可望难可即”,容易树立,却难以效仿;平民榜样“可即难可望”,容易效仿,却难以被树立。由此看来,精英和平民的榜样价值各有千秋。选择和树立榜样,精英和平民要均衡,如果偏重一方,通过榜样实现有效社会治理的初衷就难以实现,毕竟精英和平民榜样各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

2. 精英榜样树立的隐忧

104位《感动中国》人物中,迄今已经有25人死亡,见表2。

“死亡缘由”包括“过劳死”“病逝”“牺牲”三方面。相对而言,“牺牲”容易识别,而“过劳死”和“病逝”不容易区分,因此笔者采用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71.2岁)[5]这一指标,在下面的分析中,将71.2岁以下人“病逝”视为“过劳死”,认为他们的过度工作加速了他们的疾病的恶化,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死亡。

据此分析,可以知道,精英榜样已经死亡的比例(33.33%)要大于平民榜样已经死亡的比例(16.07%),而精英榜样过劳死的比例(83.33%)也大大超过平民榜样过劳死的比例(12.50%)。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惋惜。如果精英榜样们工作不那么拼命,保重自己的身体,生病了就先养病,那么他们就可以活更长一段时间,这样于公可以为国家服务更长时间,于私也可以与自己的亲人共度更长时间,显然于公于私都是更为有益的。宣传这些精英榜样“只顾工作、不顾身体”的“感动理由”,是不是在变相地在认可、鼓励人们“为了工作、为了国家,可以不顾自己的身体,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呢?也许先是因为精英过劳死,在这个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再把他们树立为榜样,向人民宣传他们的感动事迹。可是,因果的逻辑发生之后,就不再仅仅是“先因后果”,而很有可能逆转成“先果后因”,即精英们要想感动中国,就必须要表现出“过劳死”的举动乃至发生“过劳死”的事实。这是不是有悖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尊重生命弘扬人性的初衷呢?

基于此,笔者建议《感动中国》人物的选取应适时调整比重,增加平民入选比例,一来回归节目本身洋溢厚重人格的诉求,二来抑阻违背人性之意外效果的萌生。

四、思考与建议

《感动中国》选择和树立榜样为学校榜样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一)与时俱进,回归生活

笔者认为当前国家需要造就新的榜样,来激发出榜样制度新的生命力,而《感动中国》人物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无论是非典时期作出卓越贡献的、给予人们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6],还是汶川地震期间安抚民心,组织疏散群众、抢救伤员的北川县县长经大忠,这些鲜活的人物,催人泪下的事迹,若能作为开展榜样教育的素材,使学生在深受感动的氛围中接受求真、担当的德育理念,其效果显然要好于单纯的灌输,也不会有像宣传、等“高大全”式英雄模范时学生可能产生的距离感和不信任感。

学校榜样教育工作还需要有意识地倾向于平民,回归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实际,做到整体上关心人,包括关心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7],珍重和弘扬生命意识。当前《中小学生守则》不鼓励学生见义勇为可视为学校教育反省生命价值的切实成果。笔者希冀这个过程能够继续下去,我们可以在教育人性化的路上继续努力前进,将敬畏生命、弘扬人性的教育理念坚持到底。

(二)融入课程,情境教学

学校以《感动中国》人物为素材,开展榜样教育,较为直接的,就是把《感动中国》人物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直接应用于课程教学当中。比如高中政治课中进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等教学内容时,可以将一些《感动中国》人物的光辉事迹渗透其中,通过展示应用这些道德模范的材料,让学生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自觉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情境中的学习,所有的教学都发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建构了特定的学习情境。[8]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着力刻画他们的光辉形象,营造一种感动你我的凝重氛围,去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情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并力求将自身的感受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双方的“共情”,于潜移默化当中促使学生德性自然的生成。

(三)营造“困境”,引发思考

学校以《感动中国》人物为素材,开展榜样教育,深入一些的,就是把《感动中国》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一些两难问题提炼出来,引导学生讨论。比如精英榜样过劳死的问题,就可以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将学生置于道德困境前,即当你已经染病需要休养时,是选择硬扛着带病坚持工作还是选择先行休养待好转之后再投入工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牵涉到公德与私德的关系问题,到底哪个更重要,进一步而言在什么范围内哪个更重要,这都值得深入思考,而且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时,会认真地审视自我内心深处的处事规范和伦理底线,并且通过不断地反思、内心斗争和逻辑思辨,最终重新认识自己和所在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然进行此种榜样教育实践,对于我们的教师提出了高要求,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情境反应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及时对学生的看法做出有效回应和提升,并引导下一步的讨论和思考。所以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这种教育实践时,一定要事先收集好材料,关注《感动中国》人物各个方面的信息(包括可能的负面消息),做好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各种状况的准备,同时也要事先给学生布置好相关任务,让学生也做好相应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崔婧哲.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J].现代视听,2011(6):47-50.

[2]刘猛.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3-124.

[3]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1.

[4]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84.

[5]杨建伯.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及流行病学意义[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2):43-46.

[6]刘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与时俱进―有感于“200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6):30-31.

[7]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73-80.

篇5

—观后感

2008年,是中国特别艰难的一年,也是中国最辉煌的一年。不过,2009年已经悄然来到,2008年已成为历史,然而,无数感人事迹永远还定格在2008年的那一瞬间…….

33年前7.8级的大地震让唐山面目全非,损失惨重。地震带来了许多孤儿,造成大量房屋倒塌。然而,在全国人民的同心协力帮助下,如今的唐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今天十三义士用他们的行动给“知恩图报”作了最好的诠释。这支由宋志永带头的志愿队在南方雪灾时奔赴湖南;在汶川大地震时他们的身影又出现在四川。他们没有华丽的外表,有的是一颗责任心、感恩的心。感到中国组委会给了他们这样的颁奖词:“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助。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都说教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中国二坪村,一位教师用自身的热量在悬崖上点燃了知识的火把。他一去去了19年,他是一名黎族教师,为了教育,他与妻子度过了18年。而他们的儿子年幼却只能孤身一人上学,自己照顾自己。李桂林对妻子说:“我们亏欠了儿子,但倘若我们走了,却要对不起几百个孩子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最美的画,他们用自身的热量点燃了中国最亮的火把。十八年的清贫,代课的陆建芬每月只有200多元的工资,她与丈夫用行动告诉我们想“希望”的含义……

现在已是春天,春天是充满希望的,然而,一个26岁的年轻生命似一颗流星在天空划过…….天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26岁的铁军师战士武文斌的死给了我太多的震撼。他表现突出,只因那天晚上下雨要及时搬运材料,几次换岗他都不下,15天里他几乎未合过眼,他操劳过度而死。

篇6

在这个社会上,总有一些不能改变的道理。有公德心,并且帮助过人们的人,总会被人所记住,并给予回报;但没有公德心,有伤害过人们的人,总会被人唾弃,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所以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就是在为这些曾经奉献过的人送上一束鲜花,端上一杯清茶。虽然已经举办了十年了,但这才是我看的第一次,对我有很大的感触。

在这个简单却又美丽的舞台上,走上的人的事迹各不相同。有的是为国家、人民奉献;有的是对贫穷的人帮助;有的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所奉献……

吴孟超是一名医生,但他却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1999年,他推动建立了中国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并成为国内最大、国际唯一的肝胆外科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北外女生甜甜肝脏上长了个肿瘤,其余医生都认为应该为其做肝移植,但是吴孟超却本着为患者考虑的角度,宁愿冒着毁灭一身荣耀的危险,为其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在手术室里的九个小时都没有喝一口水,终于成功完成了甜甜的手术。他认为应该用最便宜、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方法来治疗病人,并治好病人。这样一位真心为患者着想的医生,世上能找到几个呢?

现在的社会都主张“扶贫济困”,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是越来越高,所以这个项目只有经济水平较好的人们,或国家来实现。你曾想过,一个生活简陋,一个普普通通靠卖羊肉串生活,连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的人,为了积攒更多的钱来帮助贫困学生,宁愿自己过得苦一点。你可以问他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血汗钱去帮助别人,可是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叫——阿里木。看完他的事迹后,我一直在想:如果社会上再多一些这样的好心人会怎样?如果社会上再少一些对贫穷的歧视会怎样?

用自己的血汗钱资助学生已然很伟大,可曾经是成都一所学校的教师的胡忠,宁愿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也要背景离乡来到高原为那些没有爸爸妈妈的孤儿们做“爸爸”,并且还带动了同样是老师的老婆谢晓君带着女儿来到高原支教。胡忠从一名普通教师做到校长,可他仍然是那里的一名志愿者,只拿着300块钱的工资。他们夫妇不图名,也不图利,只是想帮助更多的孤儿们成长,做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事迹让我感觉奉献精神超过了一切物质生活带来的满足感。

小时候因雷电击断了双臂的刘伟,承受的痛苦是无人能想象的,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反而认为自己幸运地活了下来,是上天要磨练自己。他克服一切困难学习游泳,得了中国残疾人游泳冠军,可就在他正准备向2008年残奥会进军的时候,老天又给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他再也不能游泳了。如果换做是别人,肯定沮丧得心灰意冷,但他却转向学习钢琴。他又克服了别人所不能做到的困难,再一次成功地学习了用脚弹钢琴,并且达到正常人用双手弹的钢琴七级。刘伟就像有一对隐形的翅膀,总能朝着他期望的方向飞翔。作为一个正常人,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梦想。

我只是举了几个简简单单的例子,像这样令人感动的事例感动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是社会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有了他们,良好的风气就会蔓延,希望我们也做这样的人——无私奉献……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篇7

村民觉得这个外国小伙真是个怪人。板烈村在大山深处,当地不通电话,不通公路,年轻人都跑到外面去打工了,留下的只是老人和孩子,一个外国人居然来到这里要当老师!几天后,村民们知道了这个外国怪人叫卢安克,是德国人,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不赌博,见了人笑眯眯的,很和善。山村由于离学校太远,所以很多孩子处于失学状态。这下好了,有人来办学校,还不要工资、学费,这不就是“洋雷锋”嘛!村民们欢天喜地把孩子送到了学校。

卢安克很快就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原因很简单,他从不要求孩子们背课文,也没有家庭作业。白天,他只安排两三个小时的课,其余时间,就是和他们一起爬树、挖泥鳅、在泥地里打滚、放牛、干农活;晚上,孩子们看电视剧,他就在一边翻译书稿。孩子们觉得这个外国老师一点也不严厉,就像个大哥哥。村民们对此却颇有意见,把孩子送到学校为的就是读书写字,教导他们改掉身上的坏毛病,可这个老师对孩子太放纵,看重的不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是让孩子能如何开心地玩,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村民开始在外面打听卢安克的背景,但一无所获。听到村民的非议,卢安克决定和村民好好谈一谈。在村口的大树下,卢安克这样介绍自己:“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便喜欢上了这个古老神秘而又繁荣美丽的国家。为了留在中国,我先是在一家残疾人学校教德文,因为没有就业证,被公安局罚了3000元钱;后来我到一所县城中学当老师,我上课从不用课本,喜欢学生能写出‘像风筝一样跑,像自行车一样飞’的句子,但可惜考试的时候这样的句子不是标准答案。由于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家长们有意见,学校便把我开除了。来到板烈,我的教育观念依然不会改变,孩子们身边没有父母陪伴,我只想用陪伴的方法,教会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爱和包容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我认为这才是孩子们启蒙教育阶段最该接受的东西。”

听罢这番肺腑之言,村民沉默了,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孩子的父母做不到,可这个素不相识的外国人却舍弃繁华舒适,来到偏远山区甘心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他自掏腰包,不求任何回报,只是想让这些留守儿童有学上,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给他们最开心的成长陪伴。但话说回来,这会不会是他的一时冲动,毕竟这里条件艰苦,他能坚持多久?卢安克当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却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篇8

【关键词】导入;学习兴趣;艺术性教学

上课伊始教师精彩的导入设计,几句幽默的话,或几个幽默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放松心情,寓教于乐。尊其师才能信其道,也是这个道理。笔者以自己设计的几节公开课为例,谈一谈“精彩的导入,成功的一半。”

一、表演课本剧,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这是我在语文组教研活动上上的一节公开课。授课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东郭先生和狼》,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是以劝喻性或讽刺性故事为内容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有四,1)短小精悍,内容简单;2)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3)创作上常用夸张或拟人等表现手法;4)从简单易懂的故事中体现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怎样教才能让学生识记概念、掌握特点、理解寓意,教师一两句话难以解释清楚,学生一两分钟难以死记硬背下来。即使背下来也不理解。

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在上这节课前给每个小组安排了表演课本剧活动,而且表演好的同学在公开课上表演。同学们一听语文课上要表演课本剧,这在语文课上是很少有的,而且在全校50多名语文组教师的面前表演,一下子兴奋了起来,争先恐后抢角色,参与性极高。我顿时紧张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在这节公开课上,我遵守诺言,一开始让其中表现比较好的一个小组在讲台上表演《东郭先生和狼》的课本剧。效果果然出奇的好,表演中,东郭先生、狼、老人、赵简子、驴子角色绘声绘色,形象逼真,课堂气氛尤为热烈,时时博来全体师生的阵阵掌声。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但吊起来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听课教师都很投入,而且活动为教学设计,使同学们从活动中理解了寓言的概念、特点和这则寓言的寓意。所以,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自然很轻松自然。

事实证明,这节公开课上的很成功,课后得到了语文组评委及同仁们的一致好评,荣获语文组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第一名。

二、观看短片,融情于境

这是我在全县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比赛上设计的一届优质课。授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训练《动人的事》。这届作文课的关键在于首先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动人的事,其次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寻找动人的事。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动人的事?这是一个概念问题。具体用语言怎么描述,找不到像字典中那样准确的解释,也许深究一下,可以表述清楚。但我没有那样去做。授这一课时,我首先想到了中央电视台每年举行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于是我从直播视频上截取去了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郭明义捐资助学、献血献爱的视频。一上课,从认识感动中国的奖杯开始,紧接着播放郭明义的视频资料,效果果然出奇的好,我看着有些女同学的双眼都湿润了,那些抽象的概念、难懂的问题不用我再做过多的解释,一切都在于此。同学们完全理解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各个环节里同学们感情投入,表现积极,尤其小练笔环节同学们写的一发不可收拾,将本节课推向了,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热烈的掌声。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在语文课上看短片,同学们感觉到能新鲜,平时是很少有的。其次通过视频自然而然的懂得什么是动人的事,找到了素材,老师再不必做过多的讲解。

三、组织小竞赛,增强竞争意识

课堂上开展小竞赛的形式有很多种。我在收瓜州二中全校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授七年级上册《说虎》一课时,在上课铃向后马上进行了一个成语接龙的小竞赛。要求说出有关老虎的成语,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快又多。说少的表演一个小节目,最多的予以鼓励。

开始令一下,同学们立即进入状态,小组之间你争我抢,谁都毫不示弱,完全忘记了台下听课的评委和教师。据统计最多的一个小组竟说出了30个有关老虎的成语,当时我都有些手忙脚乱,完全出乎我的预料。

另一次,也是在语文组的教研组活动上,我在上七年级上册《农夫和蛇》一课时,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校门口有一条毒蛇,我们该怎么办?针对此问题,我组织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救蛇,理由是保护动物。反方观点:不救,理由绝不能怜悯毒蛇,即使救了它也会危害一方。此题一出,立刻把同学们的求胜欲望调动了起来,同学们积极找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想方设法抓对方的缺点击倒对方,正反两方内部各自团结协作,共同互助交流、合作探究,想方设法取胜。

篇9

当然,这些搜索结果与具体的评选活动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绝大部分是对各类评选活动的报道。但是,打开部分网页浏览后,“2006年度评选活动”的范围之广,种类之庞杂,仍然令笔者惊讶。“2006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2006中文网志年会特色BLOGGER评选”、“中国玩具业年度评选”、“2006年度民营书业评选活动”、“中国物流百强企业评选活动”、“2006年度中国蓝筹地产评选”等等。评选活动已经进入了纷繁之乱的“战国时代”。

“乱”相解析

1.活动营销,争抢资源

年度评选活动的“大战”,固然有中国人喜爱盘点的情结因素,岁末年初做一番“内省”似的梳理以利更加有力地前行,但是媒体的推波助澜,给这种原本内敛的盘点注入了许多张扬的题外之意。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各种媒介越来越注重品牌的塑造,从一次次的意在树立品牌形象的营销活动,渐渐演变为“活动―内容―盈利”的活动营销。你举办“汽车盛典”,我创办“地产之星”;你评选“百强企业家”,我发起“品牌排行榜”。一场跑马圈地似的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难怪有媒体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年度摇钱树”。

2.网络媒体,气势显见

值得注意的是,年度评选活动的“大军”中,网络媒体唱主角的越来越多,活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中国网络媒体2006年度新闻风云榜”评选十大网民欢迎的主持人、新闻、博客、图书、网评人等10个系列,把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带入互联网领域,开始发挥媒介社会地位授予的功能。新浪网联合50多家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举办“2006网络盛典”,评选娱乐、博客、财经、文教、体育、生活、科技等七大类57个项目的榜单,整合资源、创建品牌的气势显而易见。

网络媒体在年度评选活动中的气势显见,一方面是中国网民数量的激增,增强了网络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网络媒体发挥互动优势,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力量初露端倪。

3.跟进策略,克隆成风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中曾经提到媒体之间“照镜子”的游戏,并且以此说明经济逻辑对文化生产的深层影响。他发现新闻同业之间的竞争并没有导致新闻的多样化,同样的民意测验,同样的广告客户反而迫使不同媒体机构的新闻趋于一致。《解放报》对某一事件做了头版报道,《世界报》就不能无动于衷,哪怕是故意置之不理。这种“照镜子”游戏最终营造出一种可怕的封闭现象,一种精神上的幽禁。[1]这一理论也揭示出为什么在年度评选活动中,各类媒介纷纷采取跟进策略,甚至出现克隆成风的现象。

4.商业炒作,变相广告

在各类评选活动中,也掺杂有浑水摸鱼的“伪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大多由企业策划炒作,想通过较为新颖的形式打打“球”,为企业做变相广告,如某化妆品企业在网上发起“寻找2006年度清白见证人”评选活动,并且承诺向当选者提供美白系列产品作为奖品,便是其中一例。

“纷繁”的利与弊

大量的年度评选活动,凡是搞得成功的,大都能起到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增强参与意识,加速民主进程。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联合公布的“2006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和谐社会”位居榜首。[2]年度评选活动的风起云涌,在客观上营造了一种“人人皆言”的媒介拟态环境,催化民众参与意识的觉醒。丰富的评选活动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参与,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也可以增强辨别真伪的识别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纷繁的评选活动可以成为民众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的“实战演习”,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奠定群众心理基础。

二是发展活动经济,营造全民体验。年度评选活动是传媒活动营销产品当中的一种。活动营销已经成为媒体的一棵神奇的“摇钱树”。《超级女声》赞助冠名、贴片广告、短信等让湖南卫视收入近亿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众传媒活动营销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也是一种“体验经济”。利用活动吸引受众注意,并且依靠增强参与度最大程度地赢得受众,转而把受众作为商品出售给广告商,最终赚取利润。社会公众参与关注程度决定着大众传媒活动营销的成败。[3]比如“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十分注重社会公众的投票参与,活动的主办者也一再强调开通网络投票和设置网络话题的重要性。

纷繁的各类年度评选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很本没有品牌活动可言,而且存有质量上的问题。

一是缺乏创意精神,鲜有精品活动。活动营销的创新性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活动策划者思维的创新,即所谓“赢在创意”。每一项成功的活动营销项目都应该打造自己的“核心DNA”。因为一个富有创意的活动不一定成功,但是缺乏创意的活动注定失败。其二是活动营销的品牌创新,这种创新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固本求新”。这就要求大众传媒在活动营销方面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选准项目,做“品牌加法”,铸“精品活动”。 反观现在纷繁的各类评选活动,因袭克隆之风日盛。仅“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就在全国各地被复制得一塌糊涂,大小“感动”活动不下数百个,波及各省、市、县,甚至乡镇、企业。

二是承载冗余信息,受众无所适从。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洪水的时代。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远远超出人们对信息接收和处理的能力。喷薄而出、良莠不齐的各个“年度评选活动”中,一些无聊、无赖的“伪评选”活动也让人目不暇接,令受众无所适从。仅举一例:某网站举办“优秀斑竹评选”,共列举出29名本网站编辑人员,向网民征集投票,并煞有介事宣称:“一个ID只能投一票”以示公正,结果在这些“候选人”中得票数最高的仅有32票,最低的0票,其他人的票数也不差上下,可见这样的自娱自乐的评选没有意义。

给“投票”一个理由

1.贴近生活,关注民生。参与性是评选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没有社会公众的参与,评选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营销价值都会大打折扣。大众传播理论研究中,早期的“枪弹论”已经让位给“受众中心论”。2006年,全民博客的滚滚洪流,平民选秀的层峦叠嶂,诠释了“草根”们势不可挡的强大力量。给人们一个投票的理由,这是争取公众投票参与的前提。只有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评选活动,才能真正引起民众的兴趣。

2.整合营销,争创品牌。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品牌形象较好的活动能够受到社会公众更多的瞩目。说起民间评选,国内较成功的有“中国大学排行榜”和“中国电视节目排行榜”。这两个“排行榜”所以受到人们的认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要么有明确的评比规则,要么是邀请了大批的业界权威。选择什么样的评选主题,用什么样的评选标准和方法,在一哄而上乱凑热闹的时候,媒体更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研究和把握受众心理,及时捕捉并拨动受众心里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有机地整合社会优势资源打造活动品牌,这样的活动营销才称得上是有的放矢。

3.差异竞争,多种形式。

媒体间的资源大战,早已打响。比如在越来越多的媒体评选活动中,中央电视台以其独特优势占尽先机,树立了多个年度评选的品牌活动。其它各个地方台有的利用区域优势开创新的评选活动,有的避其锋芒推出“真人秀”等系列活动营销产品。差异性的竞争,催生了媒介活动营销的多种形式和创意,吸引了受众关注的目光和参与的兴趣。总之,时时刻刻考虑受众需求,给受众一个参与的理由,这应该是纷繁凌乱的各色年度评选活动走向简约、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注释:

[1]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载2007年1月12日《北京晚报》。

篇10

无声世界的第一双舞鞋

《千手观音》由21位聋哑演员完成,领舞邰丽华是从湖北宜昌走出来的聋哑姑娘,她美丽的面容、娴熟的舞姿,成为这一舞蹈的灵魂。

邰丽华出生于湖北宜昌市一个普通家庭,3岁时,邰丽华因高烧注射链霉素失去了听力。5岁时,幼儿园的小朋友轮流蒙着眼睛,玩辨别声音的游戏,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她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

1983年9月,7岁的邰丽华进入宜昌市聋哑学校学习。学校有一门特殊的课程叫律动课,老师踏响木地板上的象脚鼓,把震动传达给学生。“嘭、嘭、嘭”,有节奏的震动通过双脚传遍小丽华的全身。邰丽华说,一刹那,她震颤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幸福体验撞击着她的心。她趴在地板上,用整个身体去感受这最美妙的声音!

有一天,父亲利用去武汉出差的机会,为邰丽华买回一双白色软缎舞鞋,邰丽华穿着它欣喜若狂,站在床上不停地跳啊、转啊,舍不得把它脱下。这份特殊的礼物更坚定了邰丽华学习舞蹈的决心。父亲也万万没有想到,舞鞋竟会与女儿终身的事业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1991年,邰丽华15岁,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挑中了她。刚进团的那会儿,她的舞蹈基本功是最差的。老师考验她的第一支舞就是《雀之灵》,对于没有专业基础的邰丽华来说,这几乎是一个天堑。

以后,邰丽华每天都要花费很多时间练习舞蹈,练得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夏天,邰丽华总是捂着一条长裤子。有一天,母亲趁女儿午睡时,悄悄地卷起她的长裤,震惊地发现女儿腿上伤痕累累。母亲心疼得哭了,而邰丽华却笑着指着自己的胸口告诉母亲:“我喜欢跳舞,一点儿不觉得疼。”

起初,邰丽华只能原地转几个圈,半个月以后就转到二三百圈,一曲《雀之灵》有多少节拍,她没有仔细计算过,但邰丽华凭着感觉舞完这 700多个节拍,竟丝丝入扣。

每当大幕拉开,灯光亮起,邰丽华就是一只美丽的孔雀,在寂静的山林,在潺潺的溪畔,徜徉、曼舞……

带着“静悄悄”爱情走向艺术殿堂

1992年6月,邰丽华被选中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访问奥地利、瑞典、挪威、荷兰四国,她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外国友人的青睐。10月,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名为“无国界文明艺术节”的艺术盛会,应邀前来演出的都是当今世界舞蹈界的巨星,而当邰丽华跳完极具东方情调的舞蹈“敦煌彩塑”时,全场沸腾,掌声经久不息。艺术总监告诉她,“你与同台的超级明星们相比,毫不逊色。”

在土耳其,一位大学生为她的演出激动不已,递上这样一张纸条:“你为美丽而舞,你为青春而舞,你为激情而舞,祝福你,我们能成为朋友吗?”在丹麦,一位小观众当场画下了“孔雀起舞”的美丽图画,挤到台前送给邰丽华……

1995年11月,邰丽华回武汉,孤身一人到朋友家去串门,碰巧朋友不在家,她提着大皮箱站在楼梯间等待。这时,楼下走上来一位眉清目秀的小伙子,小伙子主动打招呼问她要找谁,她掏出笔,将要找的人名写在手心上。

这个热心的小伙子名叫李春,当时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李春邀请邰丽华到自己家里来等,李春不会手语,两个人就用笔和纸聊了一下午,直到她要找的朋友回来,分手时还互相留下通信方式。

那天晚上,李春失眠了。他第二天就给邰丽华写了一封信,向她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交往一个月后,邰丽华随团到香港演出,她在香港的14天里,李春记下了他在两人分离的日子里的所有感受。邰丽华回来后,李春将日记给她看,她被这份没有任何杂质的爱情感动了,两人开始恋爱了……

2002年3月22日,经过7年的爱情马拉松长跑,邰丽华与李春结婚了。当新娘、新郎伴着优美雄壮的《婚礼进行曲》步入婚礼殿堂时,全场一片掌声,人们纷纷为这对有情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邰丽华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当李春给她戴上新婚戒指,在众人面前宣布“能够娶到邰丽华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时,她眼里闪着激动幸福的泪花。

在他俩认识后,李春没有专门去学手语,很多手语都是只有他们自己之间才能读懂的,李春那独特的手语也只有邰丽华才能看懂。有时候,不需要手语,只要一个眼神,他们就能够进行交流了。尽管邰丽华的身体有缺陷,但是她的爱情却是近乎完美的。婚后,邰丽华忙于演出,李春选择攻读研究生,两人总是离多聚少,发手机短信便成了两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感动中国:那双手舞在美丽的巅峰

经过1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名师的指点和自己不懈努力下,邰丽华的舞蹈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多次获得国家文化部、中国残联颁发的“个人文艺奋发进步奖”、“全国残疾人文艺表演一等奖”等荣誉奖项,她曾20多次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访30多个国家,作品《雀之灵》、《雨林》、《千手观音》、《黄土黄》等登上意大利卡拉斯剧场、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等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

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富丽堂皇的展室、走廊和前厅,挂满了100多年来在这里演出过的、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家的肖像和许多经典剧目的海报,邰丽华的一幅《雀之灵》巨型海报就在其中,这也是卡内基音乐厅里惟一的一张中国剧照。

2003年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在24位候选人名单中,香港影星成龙和聋哑舞蹈演员邰丽华是仅有的两位演艺界人士。邰丽华的人选理由是:“作为演员,她以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人的形象,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作为公众人物,她以对国家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爱心,影响着他人,并在最需要的时候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