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习俗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本文化习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日本文化习俗

篇1

关键词 生活习俗 日本 文化 兼容性

中图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75

On Compatibility of Japanese Culture through Living Customs

WANG Xiaoqi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Haihua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

Abstract Japan is one of the major economic powers in Asia, 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not only made another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world economy, while also showing a thriving cultural situ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Japanese culture, we can find that Japan is a good learning n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to develop a national culture, their effectiv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astern culture, and through its own compatibility, making the Japanese culture after each draw the essence, still retai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world culture. Compatibility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Japanese culture, its rooted in real life, there are compatibility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n Japan.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studies on Japanese customs, hope compatibility of Japanese cultur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s efforts through customs, and then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Japanese culture.

Key words living customs; Japan; culture; compatibility

0 前言

日本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日本民族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国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从整体上看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尤其是在传统文化方面相似之处比比皆是,这与历史上日中两国之间频繁的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向中国学习外,日本在近展的过程中更是将目光着眼于全世界,将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也积极引入日本文化之中,使得日本文化在层次性以及兼容性上都有所体现。

1 语言习俗

语言是民族文化最直接最具体的展现方式,日本人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形式十分丰富,不仅带有日本本土语言特色同时还夹杂着一些外来语以及流行语,这使得日本语言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可以将更多的文化内容兼容其中,让日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1.1 谦恭的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一个复合性的行为,人们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将语言抒发出来,同时还要根据语言的内容加入一些肢体上的动作,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对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深化。例如,在日本要想向对方表达诚挚的问候或者深刻的歉意,一般都会在说话的过程中辅以鞠躬的动作,加深情感的表达。这种鞠躬的行为其本身带有着一种对长辈对朋友的尊重,同时也是日本文化中谦恭、礼让思想的体现。除了鞠躬以外,点头或者附和也是日本人进行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应用到的动作,这种赞同性的动作在谈话中被应用,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聆听者的专注与尊敬,同时也可以给对方以鼓励,让对方更加顺畅地将语言表达清楚。这种谦恭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日本语言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其不仅可以照顾人的心理感受,同时还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变得轻松自在。

1.2 柔和的语言表达

语言与感情相关联,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含义通过不同的语气或是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在请人帮忙时祈使句和请求句给人的感觉就有很大的不同,通过疑问的方式将请求表达出来更加容易达到目的。日本人在进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深谙语言表达的技巧,一般在进行对话交流时,极少使用过于尖锐直白的表达方式。通常情况下日本人都会通过柔和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在阐述自己意见的过程中,日本人经常会在结束的时候询问对方的看法,使用“您觉得如何”“还可以吗”等谦虚柔和的词汇与对方进行沟通。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化解语言上的锐气,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容易被人所接受,并且通过柔和的语言也可以给自己的意思表达获取一些转圜的余地。这对于帮助日本人民适应国际化的社会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在与其他国家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避免因文化的不同而造成交流的冲突,充分体现出了日本文化的兼容性。

1.3 敬语的应用

大多数的人在与日本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都会对日本人的礼仪以及礼貌用语印象深刻。由于日本文化中对于礼仪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日本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敬语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与长者或者前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年轻人要用“您”当作代称,同时对自己还要谦称后辈、晚辈等。除此之外,贵公司、鄙人等也是日本人交流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敬语。这些敬语的应用使得日本人在进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对对方的敬重之情,让对方体会到了语言表达者的友好,可以有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少谈话过程中的生疏感。

通过上述表达我们可以知道,日本语言的表达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其中不仅包含了本土语言的精髓并且还融合了一些西方与东方的文化内容。但是从这种融合的方式上来看,日本语言的融合不是单纯的堆积或是组合,其是一种吸收后的重新包装,使得东方以及西方的文化在日本语言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形成了一种具有日本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着谦恭、柔和、礼让的表达特点。

2 饮食习俗

饮食是认识一个国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日本的饮食颇具特色,并且在日本政府的有意扶持与发展之下,日式料理俨然已经成为了日本重要的标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民众的追捧。不少游客更是希望通过品尝正宗的日式饮食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但是通过对日本饮食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日本的饮食虽然极具特色但是其与传统的日式饮食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受到了文化兼容的影响,使得日式饮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传统饮食习俗进行了发展,同时还融入了一些新鲜的元素以及异域的文化,使得日式饮食习俗更加具有时代性,更符合现代日本的发展要求。

2.1 食品种类的兼容

不同的国家由于农业发展、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的不同,其饮食的种类以及食品的样式都会有所不同。以我国为例米饭、馒头是最常见的主食,而西方国家则将面包作为主食。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在饮食种类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偏重,其中最常见的有寿司、乌冬面、海产品等。这些食品是日本比较传统的饮食种类,虽然极受日本人民的喜爱,但是随着日本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外来的食物也逐渐被端上了日本民众的餐桌,使得日本的饮食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中国作为日本的邻国,其从古代就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日本的餐桌上中国食物极为常见,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饺子、馄饨等。随着西方文化在亚洲的盛行,西式餐点也逐渐被日本民众所接受,并且在西式餐点和日式餐点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巧妙地将西餐与日料结合在一起。现在日本的餐饮业已经成为了日本重要的经济发展产业之一,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化交融,使得日本饮食更加迎合了大众的口味。

2.2 饮食习惯的兼容

日本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对于酒和茶有着深厚的民族情结。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日本人都会在用餐时间或者休息时间进行饮酒或者品茶。并在饮酒与品茶的过程中对自身精神进行放松,有着一定的减压作用。酒是餐桌文化的衍生品,并且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酒文化。就我国而言桑落酒、杜康酒、屠苏酒都是历史较为出名的佳酿,并且时至今日仍被后世所称赞。而日本备受推崇的酒则首推日式清酒。日式清酒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本的各种祭祀以及节庆中清酒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例如,日本男女在进行成人礼的过程中,就将饮清酒当作礼成的标志,并以此预示今后将作为一个成人生活于这个世界上。虽然当今日本现代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但是这种传统的仪式仍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日本的文化,同时也体现了清酒在日本饮食中的地位。在日本茶与酒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茶要较酒更加具有文化韵味。中国具有着悠久的茶文化,经历史研究证明,日本的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并经日本人民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使得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文化出现了同根但不同形的局面。日本对中国的茶文化进行了发展,其使得饮茶成为了一种艺术,兼具了美感与思辨。日本人在饮茶的过程中注重内心的安静以及品茶的过程,通过品茶达到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目的。这是一种饮食上的禅意,使得日本的茶文化又添加了一层神秘的精神力,成为了日本文化的突出代表。

3 服饰习俗

3.1 传统服饰的兼容

在古代不同的国家以及民族在服装上具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不断加深,全球一体化使得各国之间在服饰上的差异性开始不断缩小,但是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保留,并保持本国文化的延续性,各国仍对本土的服饰给予了一定的保护,希望其在今后的岁月中可以得到有效的传承。日本在民族服饰的传承上相对比较优秀,其不仅将和服保存了下来,并在大型的庆典或者祭祀活动中将和服设定为正式服装。日式和服的制作以及穿着都比较繁琐,并带有着中国汉服的一些风格在其中,尤其是女性的和服,在制作以及穿着上都十分讲究,并且针对出席活动的不同,和服的款式以及图案等都会有所差异。其中和服的图案决定了和服的穿着效果,因此在进行和服制作的过程中,图案的选择十分重要,最常见的和服图案主要以自然景物为主,包括水文、花鸟等,随着文化的不断交融一些中国风的图案也逐渐在和服中有所体现。

3.2 现代服饰的兼容

虽然和服在日本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受到了日本政府的保护,但是并不影响日本民众追赶服饰上的潮流。随着日本服装产业的不断发展,日系服装在时尚界也占领了一席之地,受到了全球各国时尚达人的争相追捧。目前在亚洲范围内日本以及韩国是服饰潮流的风向标,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经常会模仿日韩偶像的穿着,并搜集一些日韩街拍当作学习的范本。因此在日本街头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日本青年人在穿着上十分前卫,尤其是受到欧美服饰搭配的影响,日本少年更加倾向于混搭风格。例如,丝袜搭配面包鞋、夹克搭配太阳裙等。这种服饰的搭配以及穿衣的风格,(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52页)使得日本的街头洋溢着时尚的气息。与青少年不同,日本的成年人尤其是男人由于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日本男人的性格比较严谨,在衣着上相对保守,但是仍能显示出日本文化中的兼容性。例如,在上班期间大多数的日本男人会以西装作为正装进行穿着,虽然西装的款式基本上大同小异,但是由于颜色搭配以及领带选择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使得日本的上班族也具有着一定的时尚性。并且在上班之外的时间里,大多数的上班族都会放弃西装而选择更加休闲的服饰进行穿着,使自己从心理到身体都得到完全的放松。

4 建筑习俗

衣食住行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人类最基础的生活需要。因此在对日本生活习俗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日本的饮食、服饰、语言等进行研究,同时还要对日本的建筑习俗进行关注与了解。在对日本建筑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的建筑分为现代建筑以及传统建筑两种,这两种建筑在风格上以及形制上都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却都具有着兼容性的特点。

4.1 传统建筑的兼容

传统的日本建筑以日式庭院为首要代表。庭院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出现,并且拥有着不同的形式,其中中国北方的四合院最为出名,但日式庭院却与中国的传统庭院有着极大的不同。其在进行建筑的过程中,以小巧精致为主要的建筑特点,大多数的日式庭院内还会栽种一些植物或者布置一些盆景,以达到装饰美化的作用。随着现代建筑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日式庭院在建设的过程中开始有所改变,将一些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兼容其中。例如,现代日式庭院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会保留原有日式庭院的精致小巧,并力求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但是在进行内部设计的过程中,却开始将一些现代化的部件设计其中,使得主人在居住的过程中可以更加舒适便捷。

4.2 现代建筑的兼容

日本国土面积相对狭小,因此随着日本发展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开始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日式庭院。在进行现代公寓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的设计师都会以现代、时尚、方便、实用为主要的设计原则。但是为了迎合日本民众的居住习惯,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也会加入一些传统的元素在其中,使得现代的日式建筑更加具有兼容性。例如,在进行现代公寓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日本民众供奉神像的要求,设计人员会在公寓中设计出“壁龛”以方便居民进行日常的宗教行为。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沿袭了日本传统的居住习俗,将推拉门引入公寓之中,使得主人可以随意拓宽室内空间,将席地而卧的传统习惯保留下来。这种将现代与传统融合在一起的建筑方式,形成了日本新时代的建筑习俗。

5 总结

综上所述,日本文化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带有着明显的兼容性,其不仅将本土文化进行发展与完善,同时还借助自身的吸收以及消化功能,对其它国家的文化以及习俗进行了兼容,使得日本的文化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日本的崛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佟晓东.从生活习俗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J].中外企业家,2014.3(14):34-35.

篇2

王敏/著

2014年5月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王敏女士是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她长期旅居日本,是一位在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研究领域非常活跃的中国籍学者。读她的近作《汉魂与和魂――中日文化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5月),颇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感觉。

长期以来主导日本文化研究的似乎是欧美学派,他们精于理论和方法,但却缺乏对亚洲文化多元性的深刻认识。而对于中国人而言,日本文化似乎既很熟悉,又很陌生。所谓熟悉大概源于所谓“同文同种”的表象,而所谓陌生则在于潜藏于中日两国文化表象之下的似是而非的情感世界、思维习惯和习俗传统,等等。因此,中国学者的日本文化研究更长于历史视角和细节比较。中日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相较欧美学者,中国学者更容易发现中日文化深层次的不同之处。王敏女士在本书中试图“将中日两国文化作为相向而置的两面镜子相互映照,在不停地自问自答中”探索中日文化异同的答案,她作为一名1980年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班毕业后即长期旅居日本的中国人,更接地气,经过近30年的艰难探寻,她对于日本文化的价值基础及日本民族共性的研究结论是:“日本人所独有的与自然浑然融合之感,是凭借感性得以认知,同时深受感性美学的浸。”

有人说,中国学者做学问擅长宏观建构,而日本学者做学问长于细节考究。通读此书,我们深感作者已深受日本学术特点之熏陶,颇重以小见大,从而使此书有血有肉,很有可读性。例如,作者在“关爱动物的日本文化”一章中对比了传说中的九尾狐狸精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境遇,不无感慨地指出:“日本人不但平静地接受了有关狐狸精的种种传说,还将其演变成各种节日,为生活增添乐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人已经把人和动物之间的互动交流习俗化了,并在这样一种没有任何抵触情绪的文化氛围中丰富着自己的生活。”作者在谈到国内学者较少关注的日本大禹文化研究时,从日本大禹文化圈――遗迹与祭祀、日本大禹历史传承脉络、日本帝王教育与《大禹戒酒防微图》、日本天皇何以尊奉大禹、当今日本年号“平成”的由来等角度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她认为:“大禹在日本的定位与而后的帝王学与帝王图鉴的东进相得益彰,深得朝野拥戴,自然而然地加入日本文化中的信仰对象行列,并逐渐演化为日本本土的大禹信仰。”

中日两国目前政治交恶,除了国际政治上的竞争以及领土问题等因素之外,还存在更深层的原因,即双方的误解和互不信任。作者在书中主张东亚各国的文化、风土各不相同,且有着各自的进化历程。而当今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进化”的视角和姿态,更是各国在谦虚互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一种内在趋势。正是基于这种良好的夙愿,她在书中为我们解读中日之间围绕着慰安妇、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的“文化冲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中国人习惯用道德伦理来观察事物,永远缅怀为了正义和理想而牺牲的英雄。日本人的生命价值在于追求感性的“自然”,他们认为死亡是一个神圣的过程,人死之后都可成神。同时,日本人相信通过除秽这一神圣的仪式可以涤荡自己的罪恶和不净。古来,日本人被自己犯下的罪恶所折磨,往往选择自杀,以死来求得解脱。而罪人自杀后,也就会得到人们的宽恕。而在中国,犯下滔天恶行之罪人畏罪自杀也不能洗清其罪孽,甚至在他们死后被“掘墓鞭尸”亦屡见不鲜。

篇3

关键词:日本红包;习俗;形态;审美;设计

一、红包习俗

1、春节红包习俗

阳历1月1日至3日是日本新年,相当于中国的春节,长辈给小孩的压岁钱在日语里被称为“お年玉”。相传日本古代人们向神社捐钱后从中再领回一些以表示承蒙神的恩赐,受到神的庇护,所领回来的部分就是日本压岁钱的开端。长辈给压岁钱要考虑小孩年龄和自己的经济状况,一般孩子年龄越大,得到的压岁钱越多。压岁钱通常用崭新的钱,放在专门装压岁钱的信封(ポチ袋,发音为波季袋)里面,通常信封上会写一两句对孩子的祝福或新年寄语。如果没有波季袋,也不能直接把钱给孩子,一定要包起来以表示对孩子的尊重。给孩子压岁钱的时候要当着其父母的面,让对方父母也知道;家长应记下给压岁钱的人和金额,以便在今后的交往中作参考。

2、其他场合红包习俗

遇到红白喜事,如婚礼,满月礼,寿礼等则要用到更为正式的礼金袋(图4)。喜庆红事的袋子,叫着“祝仪袋”,一般为红白色,也有金银色的,右上角六角长形的图案表示干鲍鱼片,寓意吉祥,本来是实物后改用印刷。祝仪袋里面装的礼金一定要用新钱,表示对方的喜事期待已久。葬礼时一定要给旧钱,表示走得太突然,出乎意料。白事奠仪的袋子叫做“不祝仪袋”或“奠仪袋”,只有黑白色或灰白色。礼金袋分为两层,里面为一白色信封形纸袋,外面包裹精美的封套,不同用途应选用不同礼金袋,在商店出售时均有注明用途和适合放置的礼金数目。日本人挑选好适合的礼金袋后,在里层的信封正面写上金额,背面左下角写上住址和姓名,这样方便收礼人整理也防止发生误会。信封写好后放入崭新的钞票,再用外层的精美封套封好,在封套上写上出席人的姓名,套上水引绳便完成包装。需要注意的是礼金袋外层封套写法和折法,出席人数、关系影响具体写法及顺序;折礼金袋时把装钱的信封放在正中间,外层封套以左右上下的顺序折叠包裹住信封,下面往上折的时候一定要盖到上面折下来的部分,丧礼则相反。

二、日本红包的形态和特点

波季袋款式多样,图案题材范围广,分类细致,不同用途不同主题:春节多用樱花、招财猫等素材;盂兰盆节等有明显季节特点的节日常用季节代表性风物,如西瓜、蒲扇、螃蟹,给人清凉的感觉;用作奖励小孩子的波季袋则使用游泳、爬山等运动画面,寄语小孩子坚持锻炼学会承担责任。另外出现较多的图案有花草、动漫形象和传统节日风物如鲤鱼旗、人偶、风筝、月兔、宝船等。通常波季袋画面上的这些图案元素体量小,以细节见长;颜色偏素偏浅,明度低,纯度低;构图轻松,却有自在的节奏性;整体给人的感觉或是清新、“萌”,或是孤零、枯寂,带着季节的气息。

礼金袋考究的形态透出一种隆重感,纯白特种纸上通常印有楷体“寿”字,代表最高的敬意,如中国的“贺”和“喜”,纸袋上手工艺人编制的繁复难以解开的水引礼绳显得曼妙精致。日本人赠送礼物时喜欢在礼品信封或礼品盒上扎上用彩绳编织的装饰结,这种叫做“水引”的花纸绳习俗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形态各异的水引造型可以表达不同含义的祝福,仙鹤和神龟寓意健康长寿。礼金袋上的水引绳大致有蝴蝶结、同心平结和繁复形状的花结三种,有很多讲究:蝴蝶状活结可拆了重编,用于小孩出生礼、入学礼、岁末礼、奖品之类,寓意“这样的喜事多为好”;两个象征无限大的圆形平结代表希望与对方永远保持良好关系,喜事和丧事都可以用;但订婚、结婚等“重来”的涵义不好,则用礼绳扎成繁复形状的死结,寓意“一生一次,不离不弃”。用于祝贺结婚的祝仪袋水引绳是金银两色;一般性的贺礼,奖金,捐款等常用红白两色的礼绳;丧事的慰问金要装在黑白,黄白或银白色礼绳的不祝仪袋中。

三、日本红包反映的民族性格

红包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它的形态是日本民族性格和审美观的反映,体现日本人对自然、天地、人情的理解和感受。很多人认为波季袋的使用场合分类过于细致,礼金袋的讲究程度也令人觉得过度包装,这是因为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馈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日本人不重视礼物的贵贱,却很重视礼品的包装,常常包装数层,还要系上漂亮的纸绳和缎带,最后写上送礼目的。在礼物的包装上,日本人对“结”、“绊”有特殊情感,认为绳结之处有人的灵魂,代表送礼人的心意,日文里“绊”意为纽带,联系,也有“牵挂”的意思,所以礼金袋上的水引也是饱含送礼人祝福的。

日本本土传统信仰为神道教,认为山川草木是神的化身。日本人崇拜大自然,喜欢细细体会四季的变更和植物世界的变化,由此产生对美的感动,日本人称之为“哀”,而后由紫式部推动其向“物哀”演进,即“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的‘真情流露’,触景生情,感物生情,情景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美感、优美、细腻、沉静、直观”。一位日本学者说:“日本文化形态是由植物的美学支撑的。”现今日本人对樱花的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樱花彻底的渗入日本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的性格。茶道用语“一期一会”表示生命中的每个瞬间都不会重来,要珍视彼此相遇的机会。樱花花期短暂,来去大概一个星期,要是碰上一场雨,更加速樱花的凋落,那落花的一瞬,最能体现日本人的“物哀”之情。于是就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而言,日本人认为纤小为美。难怪出现在红包上的花草纹如此之多,而且一般体积小,大面积留白,与中国红包表达花开富贵时的花团锦簇形成鲜明的对比。

色彩审美方面,日本人喜爱质朴自然的素色,纯度低,明度低,几乎全是调和的颜色。“神道认为凡是带色彩的都是不洁净的,只有白色是一种神仪的象征”,所以用于祝贺婚礼的红包实际是白包,婚礼上新娘的着装从内衣、和服、外套到白盖头和面纱都是纯白色,脸画得雪白,意味着新娘从精神到身体都归于“空白”,从此开始新的家庭生活。这种形式可以说代表着新娘“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的觉悟。

在中国,红包图案多是以“福禄寿喜财”这五福为核心创作的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构图就像年画一样,追求正、大、方、圆,看上去饱满,富足,传达中国人对美满生活的期盼,同时体现着本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而日本的波季袋构图跳跃,随意,似是模仿与感叹自然的无常,就像日本的俳句,闲寂、纤细,“不知其所始,也不知其所终,飘飘忽忽,袅袅婷婷”。有学者认为这是传自中国的禅宗思想与日本文化结合产生的结果,追求不完整的美体现了日本人天生的无常感。

但日本红包设计就如日本设计一样深受人们喜爱,近年中国出现一部分红包明显受到日本波季袋设计的影响,如招财猫、樱花、鲤鱼旗等元素的应用,颜色也出现偏浅的粉红色、蓝色和黄色。究其原因是波季袋透出一种平易近人的轻松感,毫无高不可攀的感觉,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人们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四、总结

日本民族受日本自然环境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反过来文化思想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日本民族性格,以致日本红包文化也呈现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形态和习俗,处处体现日本人注重礼仪人情和考究细节的特点。中国红包文化历史悠久,当今给红包多数时候出于省事,对红包袋不甚讲究,借鉴日本的红包文化,也许花点心思在红包袋的选择或设计制作上,能回归红包的本义,代表送礼人的一番心意。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

参考文献:

[1][日]紫式部著,《源氏物语》,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2]铁军主编,《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篇4

关键词:高校日语教学,文化导入,提升教学质量,策略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日语的学习与应用更加普遍,日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流畅沟通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事关高校日语教学质量能否持续提高的现实问题。而将日本文化导入日语教学各环节,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高校日语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文化导入内容的层次性。

文化内容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按照文化内涵的层次性来划分,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主要包括知识文化、词汇文化、话语文化和观念文化。

1.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缺乏这些知识会导致阅读困难或理解偏差。在日语教学中有效地导入相关的知识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知识,促进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需要教师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广博的异国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日语教学做到收放自如,授课内容引人入胜,从而使教学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2.词汇文化。教师在词汇讲解时提升教学质量,可用图片、实物等来加以说明,以便增强学生对所讲词汇的感性认识,并把握词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桜”是日本的国花,但在日本人眼中还把“樱花”比作人生。“樱花”的花期虽只有短短一周,但却开得多姿多彩。日本人认为人应该像“樱花”那样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又如,日语中的“きれい”有两个意思:一为“美丽、好看”,二为“洁净、干净”。这说明,日本人很爱干净,他们把洁净与美丽等同看待,认为只有洁净的东西才可能美丽。这样,学生就能透彻地领会词汇的意义,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3.话语文化。语法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语境来训练培养学生的“日本式”思维,去体验日本文化。如,教师设置一个询问对方愿望的情景对话,多数学生都会按语法做出“たいですか”来询问。日语中“たいですか”表示第一人称愿望的问句时,可不受人称限制。但学生却没有真正理解日本文化所体现的暧昧性。日语表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不要直接触及对方的感情,而多采用诱导式询问,让对方说出自己的愿望。因此,使用“たいですか”过于直接,不符合“暧昧性”表达方式,而应采用“~はいかがですか”去诱导对方。

4.观念文化。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客观介绍异国文化,而不能盲目地加以推崇或运用。如,日本人一起吃饭时,付账的习俗是“割勘”(即AA制),一方面日本人保留了中国的一些习惯,依然是一盘菜大家同吃,但另一方面日本人追求高效简练的生活方式,不愿欠下人情债,所以饭钱酒钱平摊提升教学质量,两个人吃就各掏一半,三个人吃就各掏三分之一,如此类推;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账、掏钱,甚至恋爱中的男女朋友也不例外。我们在日语教学中要辩证地引导学生认识日本的传统文化习惯,而不能单纯地说日本的文化习俗有好坏之分。

二、文化导入方法的多样性

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可用比较法,对比中日文化的异同。也可用解说法,不拘一格地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随文解读。还可用实践法,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课、日常与学生思想交流谈话、开设日语角、举办日语晚会、订阅日语报刊等来加强对日语文化的了解。

1.比较法。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理解其中的同异,并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具体可通过说明比较、道具比较、事例比较的方式从中国有但日本没有、日本有但中国没有、中日两国都有但有差异等方面进行。

2.解说法。讲解法是指在对比学生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困难的文化特征进行讲解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情绪不高、课堂互动反应也不积极时,勉强继续授课效果不佳。这时可放慢节奏,转而讲授一些趣味性内容或做一些游戏,让学生稍作休整后再继续授课。如用幻灯片看一些日语民间故事、讲日语笑话、练习绕口令、词语接龙等。还可通过设置会话场景、启发式提问等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活跃课堂气氛。

3.实践法。实践法是指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如听、说、读、写、译等学习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包括与日籍人士接触、看录像和电影、举办专题讲座等。近年来,来华工作或留学的日本人不断增多,我们可以请日籍人士面向学生开设相关讲座,并开展与学生相互交流与讨论。日籍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深层日语本土文化的载体。在交流中,这些异国风情的语言文化背景将逐渐植入学生的心底。能促进他们感悟到学习外语除了要掌握一定语法知识外,还要重视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

三、文化导入手段的灵活性

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中日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采取措施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有机地将这些手段与课堂教学结合,选择和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声音、影视、图像于一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日本的民情风貌,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和学习兴趣,显着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网络、电视、多媒体、广播等直观道具提升教学质量,随时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日本着名的文学作品和故事。此外,通过网上阅读获取日本的最新信息,也是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及社会关系最快捷的途径。

2.优化课程设置。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三个层面。对于日语课程的设置,要改变以往只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在精读、报刊选读、语法、会话、写作等课程之外开设相关的社会文化课程。在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设置中,不能只局限于交际语言的培养,还应重视非语言要素的培养。此外还可采取文化专题讲座的方法,聘请学术界各个领域的专家定期举行有关跨文化交际知识讲座,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开展趣味教学。高校日语教学只靠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可通过课前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作简短的小报告,或模拟生活场景自编对话练习、演小品等方式。还可组织课外教学活动,如举办日语专题讲座、开设日语角、组织日语演讲比赛、编导日语短句等,制造日语学习的人为环境,使学生学到有关文化知识并从这些具体形式中得到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章斌.如何在日语课堂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 2 009(8 ) .P:208

[2]黄双颖.谈高校二外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J]. 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20).

[3]杨芳,王栖琳.运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日语听解能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篇5

樱花精神本土意识文化审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人文环境,独特的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文化,产生独特的设计艺术语言,并影响着全世界。为什么日本人的设计语言总是很小巧很愉悦,总是那么美?因为那种美是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美,那就是凄美,很伤感的美,因而总是能唤起人们内心那块最软的地方。

一、日本的樱花精神

1.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太平洋上一个呈弧状分布的群岛国家,拥有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几千个小岛和附近的海域。日本列岛被太平洋和日本海所环绕,通过大陆架与亚洲相连。由于日本列岛处在地壳变动地带,褶皱和断层作用剧烈,加之外力作用长期侵蚀切割,地形破碎,地震频繁,几乎每个世纪都有几次较大的地震,全球每年有10%的地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而且由于日本列岛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火山甚多,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多火山地带,所以日本是个灾难较多的国家。日本山地的面积约占面积的76%,森林面积占67%,林木众多,南部多樱树,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地下资源种类繁多,但储量较少而且分布零散,不利于采集。日本列岛南北长3000公里,跨20维度,从亚热带到亚寒带,加上海洋气候影响,各地区气候变化显著,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

2.日本的樱花精神形成

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日本本土十分狭小,资源又极度贫乏,还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火山众多的国家之一。它是茫茫大海里一个孤零零的小岛,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孤舟,这种状态使日本人极度缺乏安全感,让日本人时时刻刻生活于不安之中,并兢兢业业、勤奋努力,以免日本列岛这艘船倾覆。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大和民族成为世界上危机感最为强烈的民族。也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日本人认为物资是靠不住的,许多美好的东西可能在一瞬间就会变得面目全非;造就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精神比物质更重要精神独立于物质之外,并不会随外部环境而改变。而最能体现日本精神的就是日本人的樱花精神。

日本本土的樱花以粉白樱为主,由于气候影响,花期很短,最多一个星期。樱花还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瞬间的灿烂”,花期一过,便于短时间内掉得一干二净,铺天盖地的落樱在那一刻壮观得震撼人心。樱花“瞬开瞬灭”,唤起强烈的审美意识。这也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的体现:不惧怕毁灭,甚至能从容地欣赏毁灭。天灾既然躲不过,那就去勇敢面对吧,通过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通过提高人们处理危机的能力,来减弱灾害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作用,因而日本人乐于进行自虐式的修行,以培养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英雄气概——大和民族独具的“武士道”精神。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没什么道理可言。死亡观是武士道的精髓所在。武士的刀法简明快,死的美学如落花之美,就是樱花精神。日本人从骨子里尊重花,在他们看来,花是有生命的,崇高到极致,因此生命体绽放很美丽,没有价值就应该迅速凋零。在日本的冷兵器时代,武艺高强者被附加行规和道德规范,一旦自己错了,不会给予机会。

二、日本本土意识的形成

1.日本是善于学习的民族

日本东临太平洋,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既保存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又便于与欧亚大陆的交流,吸收其先进文化。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对于外来文化不会视为异端,总是采取包容的态度,坦诚其优越性,竭力引进和移植。大化改新前后对隋唐文化,明治时期对西欧文化,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可以说是对外国文化的三大。

海洋把日本隔离起来,但海洋又把日本跟其他国家联系起来。在造船和航海远还发达的远古,日本随着洋流漂流到朝鲜,并通过漂流航线把中国文化带到了日本。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尤为深远,特别是大唐文化。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唐朝的“历法”“农业”等东西都成了一种供品,有钱有势的家庭均有唐物。镰仓幕府时期也有崇拜唐物的习俗。至今在本州奈良等地均有唐物发掘,地面上存在的唐物也很多,包括奈良鉴真东大寺,具有浓厚的唐代文化。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认为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翻版,他们认为日本文化就是我们隋唐时期移植过去的,对日本民族及文化的形成缺乏深刻的了解和研究,缺乏对日本本土文化的认识。

2.日本本土意识的复苏

日本本土的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公元六世纪(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为了区别于佛教,就把日本本土的传统民族宗教称为“神道教”。儒教传到日本变成了枝叶,佛教变成了花,真正的果是日本的神道教融入后的本土意识。

茶道也伴随着佛教进入了日本。佛教在印度有很长的历史,茶在僧人参禅、静修、悟道后可以解乏。茶刚传入日本时只作为药用,并不普遍,至平安时代,饮茶开始成为一种风习,后来曾一度衰落,直到宋朝中国盛行饮茶,此风又被荣西传到日本,但只限于公卿之间。后来一般武士也渐渐吃茶,并形成“茶道”。唐末杜绝遣唐使,断了日本人的唐物崇拜,导致日本人的本土意识逐渐复苏,需要另外一种形式凸现,他们在饮茶过程中发现一种仪式过程,而这种仪式过程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于是饮茶在日本发展为茶道。千利休(公元1522年—1591年)是织丰时代的茶师,他把茶与掸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和、敬、清、寂”的茶规。“千利休”倡导人们睁上眼,回到内心世界。这种以隐逸思想为背景的茶会与足利义政东山时代流行的书院式茶会相反,一扫豪华的风气,只是邀请几个知己在一问狭小而陈设简单的屋里,利用简单的吃茶器皿,在闲静中追求乐趣。

日本人的本土意识复苏后,开始对身边的事物形成独特的审美,由此产生了“武士道”“茶道”“花道”“香道”“书道”……

三、日本的樱花精神对文化审美的影响

1.日本的“空寂之美”

日本审美的最高境界就是“空寂之美”。“寂”,是时间铭记在世间的一瞬间不动,日常中求常寂而不是无所事事,灵魂里有种珠光式的美,那是“幽兰”。“空寂之美”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一方面,受到日本的自然观和植物美学观影响;另一方面,是在成功地吸收了中国禅宗思想之后形成和发展的。“空寂之美”是内心之眼眺望的美,眼前的景致和内心的感悟结合起来,有些苍茫和萧瑟,甚至苦涩,苦涩其实就是日本文化,要的是感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茶道中的“和、敬、清、寂”正是“空寂之美”美的充分体现。奢侈浓似苦药的茶汤看似人生,小小的茶室释放为禅室,空间通常只有3人,其中一位是茶师,两位坐地,茶师坐蒲垫。墙体为泥土所糊,墙体地面转角处,竹子编制踢脚线。榻榻米、草编不断释放出一种青草的香味,营造一种自然、回归的气氛。墙上一幅小画,挂轴,一小段凌迟裱,画的兰或竹,只画一枝(单枝画),简约到极致,显示无尚的高贵和无尚的淡雅。唤起一种情绪,进入一种状态,创造了一种禅味,此刻你和谁在一起,一生只有一次,人生无常,敞开心扉,珍惜缘分,体现了茶道的核心精神。茶道也是得益于樱花文化。

2.日本的“残缺之美”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无论是观赏用的物品还是生活中使用的物品,有的会凹进去一块,有的在某个部位缺了一块,有的形状歪斜……总之,总是那么不完美。即使是电影或小说、故事的结尾,也倾向于悲剧性的或带有缺憾的结局。这就是日本的“残缺美”。“残”代表的是生命,省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呈现物体的生命状态。“残”体现的是难得、珍贵,有淡淡的苦涩在里面。“涩味”就是破坏和痕迹。日本人认为,无论任何事物,圆满、完美都是不好的,保留着残缺的状态反而更有情趣。

日本的“残缺美”也正是来源于他们的樱花文化、武士道精神和宗教里的无常思想。正因为这世上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才格外美好。如果生命不是短暂、无常的,如果没有死亡,这世上是多么索然无味。因为有死亡在前方存在,从而映出“生”的阶段无限的美好。生与死、盛与衰的相互参照,必将引起人们心中无限的感慨以及回顾、思念等复杂而强烈的情感波澜,这种死与美结合而形成的生命美学是“现世的”,因而指向的是如何生、生的意义在哪里,最后导出的是一种积极作为的人生态度。思索和品味这些情感才是日本人创造“残缺美”的价值所在。

日本人学会了“静观事物”。由于日本地理环境恶劣,物产匮缺,不像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资源的贫瘠和民族的单一使他们可选择性太少,因此胸中之气较为“狭隘”。我们的假山,他们叫“山”;我们的溪流,他们叫“河”。中国样式以永恒为目的,日本人放弃了“梅兰竹菊”。美很具体,无需永恒;狂妄的抓住永恒,不如抓住瞬间的残美。爱在身边,不如通过短暂的审美体验来追求永恒。文化上出现“樱花审美”。看花要看“七分花”,不要追求太圆满。还要在不同的节气在山野上赏花、赏叶、赏枝……

四、小结

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描绘到:“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横蛮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收新事物……日本是个忧患意识相当浓厚的民族,因此在和平年代,我们也总能看到那么多含悲彩的文学作品,如《死神附体》《日本沉没》等。笔者认为,作为和平年代的中国人,为了中国的强大富强,也应该居安思危:“不仅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参考文献:

\[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谭杉杉译.菊与刀\[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2\]杨董玲.日本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J\].文化研究,2006,(7):83.

\[3\]彭修银,邹坚.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9-14.

篇6

关键词: 日语教学 交际能力 培养

在传统的日语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语法翻译法授课,“语法翻译法”由语法教学和翻译教学组成,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进行语法讲解,翻译练习,即以读写为中心,重视日语的语法训练,而忽略重要的听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始终起主导作用,长此以往会导致授课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交际能力极其低下,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了几年的日语,却在工作、生活中不能应对日本人,既听不懂,还不会说,造成所谓的“聋哑日语”。为此我在日语教学中做了一些改革尝试,在课堂内进行语法解释的同时,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中心,采用交际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授课,通过各种情景对话或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上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授课渗透日本文化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交际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认识到向学生传播日本文化的重要性。教师若想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日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交际的能力,自身就要尽可能地通晓日本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意识,把日本文化渗透到教学之中。如在讲解日本人洗澡的内容时,要不失时机地介绍日本的洗澡习惯。我曾经在日本人家里住过,便把我的故事讲给他们听。那次飞抵日本到日本朋友的家里时已是夜里九点多,稍许寒暄之后,就在女主人的招呼下进了浴室。在浴缸外洗净了身体之后,也就很放松地钻进浴盆泡了几分钟,可谓是消解了许多旅途的疲劳。因为是自己已经用过的水,所以之后就将浴缸里的水全部排净后重新注水,如此程序完成后,我一个人就足足用了一个小时。后来才知道,日本人喜欢每天都泡澡,有“不泡澡就不能算洗澡”的习惯。大多数日本人家里的浴缸都有恒温的功效。洗澡的程序是先在浴缸外洗净身体,然后进浴缸泡澡。每天的那一缸水是大家公用的。在全家都泡完之后,主妇才重新换水,以方便下次使用。同学们听后印象深刻,不仅记住了洗澡方面的有关单词,而且深刻地理解了对话内容,有效地将日本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贯穿到课内外各个教学活动中去,为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做好铺垫。

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日语教学离不开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VCD、日语电视剧和电影进行教学。在看VCD、录像和电影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日常活动的情景,如商店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举止、礼节等,看完之后可采用角色扮演的课堂练习来学习,让学生之间互相检查刚才在描述时所犯的口语错误,看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被同学们检查出来,往往印象会更加深刻,加之老师的订正讲解,会使全班同学都减少以后再犯此类错误的频率。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是提高日语听说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进行日语交际活动的最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学好日语并能够用日语进行交流的乐趣,更有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表达能力。

三、课堂内设置交际环境,加强口语练习

传统的日语教学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往往导致学生在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为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点就是突破传统的以语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口语教学环节,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际练习活动中,并且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参加交际活动来提高交际能力。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尤其是小组活动,能减轻学生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和使用口语。因此,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日语来完成某一任务,可以催化学生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语言输入和产出的良好环境。

四、课外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创设日语环境

篇7

2001年的第三天,多数日本人还在享受新年休假,日本多家报纸相继报道了一条海外消息:印尼政府保健省指责日本味素公司印尼分公司的产品违反伊斯兰教徒信条,命其三周内收回所有上市产品。随后,该公司日方社长及日方数名人员被逮捕,工厂暂时停工(注1)。

据报道,该公司1998年起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美国产的某种酶,而这种酶乃是从猪内脏提取的。人口近二亿的印尼国民的80%~90%是伊斯兰教徒,印尼市场出售的食品都要贴有伊斯兰教徒可以食用的标志。2000年9月,该公司再次申请可食用标志时,被指出使用不合法的酶,并受到当局劝告,要其自行回收上市的不合法产品。然而该家公司只更换了生产环节的酶,没有在流通环节上采取行动,以至于发展到被公开指责并被公开要求回收其产品的地步。数日后,印尼总统及当地大学的教授先后发表最终产品无问题的见解,社长等人被释放,工厂在更换酶之后重新开工,事件表面上看似乎已得到解决。

然而各种现象表明,此事引起的严重后果远未结束:味素产品在事件后迅速从各家超市、商店包括街头小卖铺里消失;有些市民在听到广播后,将已买的味素当作垃圾扔掉;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一些愤怒的人举行抗议游行并在寺院前当众焚烧味素包装袋(注2)。据报道,该公司四种产品年产约4万吨、其中90%在当地消费。这样,即使是短暂时期内的停止销售,也可推知其损失相当严重。此外,味素产品在其他伊斯兰国家的销售亦受到影响,在东京证券市场上,日本味素总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在事件之后暴跌(注3)。

日本味素公司在全球拥有多家分公司,它1969年进入印尼市场、其产品在印尼调味料市场销售量占首位,在印尼生产的味素产品产量约占味素公司全球产量的十分之一。然而拥有长期在其他国度生产、销售、经营经验的公司,为什么还会产生此类问题?事件之后,各种推测假说纷纷出台,这里无意去一一辨别。作为非直接经营者的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去苦虑今后的具体经营方针或对策,而是应当从这件事的发生背景去重新认识开发异文化国度的经济市场和进行异文化交流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事件告诉我们什么

今日世界每天都发生着人员的互动、文化的互相接触。尤其是经济方面的交往,几乎象一日三餐一样平常和频繁。人们会把他国持有的信仰或各种习俗作为“奇风异俗”来介绍,但是有多少自诩为文明国、先进国的国民们平等地把这些习俗和信仰看作是同一地球成员所拥有的一种文化而加以真正的尊重呢?不会平等地看待其他国度的文化而企图去接近或进入这个文化,就会在这些异文化氛围里开展经济活动时碰到异文化交流潜在的巨大暗礁。

由于没有机会去当地做调查,无从得知今日印尼的市场和印尼国民们日常餐饮以及家庭餐桌上的状况,也无从得知味素产品几时东山再起重建国民对其产品的信赖、重振当年雄威。但是凭借文化研究者的知觉,有一点可以指出,那就是欲卷土重来,实是“任重道远”之事。因为该公司不只是简单地违反了该国家的生活习惯,它所犯的过错是触犯了其国民的信仰、伤害了持有异文化的消费者们对其产品以及对产品背后的文化的信赖,因而是致命的。

这件事表明日本企业对其进入的国外社会理解度尚不足,其原因之一是过高估计了自己对该地区文化的认识能力。企业用自己的尺度衡量,认为已达到对异文化的理解。而该地区的文化亦用自己的文化尺度衡量,对日本企业认识异文化的评价是不合格,并且这种评价以文化冲突导致经济问题的最坏形式来表达。异文化理解度的差异将会导致经济交流的失败,这对欲在21世纪开发异文化经济市场或者准备进行异文化交流的企业或国家、民族集团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教训。

从欧美起步的现代文明,总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衡量其他的文化,从而持有优越感。然而其他文化的拥有者们也往往以自己的文化为基准,衡量他者的文化。即使是承认欧美文明的先进、主动引进其文化或者努力向其看齐的国家或民族,也未必就会完全丢弃自己的原有文化和民族自尊。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多种文化都欲在21世纪的地球上获得生存的空间,文化个性的强调与重视,将是21世纪文化的一个特性。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仅仅带着经济目标和经济头脑进入另一国家或民族的异文化区域,而不在事先尽可能地理解那里的文化,则不仅无法顺利开展经济活动、获得经济利益,还会碰到异文化的厚重墙壁上,卷入源于文化的误解或纠纷之漩涡,最终招致经济损失甚至引起两种文化间的重大社会问题。

对企业来说,海外经济市场是极富魅力的。但是,进出于海外各国的企业如果只有经济眼光,则会掉入看不见的异文化陷阱。国际经济市场的开发,应警惕伴随经济活动的异文化交往的暗礁。这是味素事件告诉我们的教训。

三异文化理解的尺度:中日文化之例

中国与日本,隔海相对。两国之间有着漫长的历史关联,无论文字、饮食还是居住、穿着诸习俗都可以找出千丝万缕的关系。出于这种文化背景,两国之间存在着一种模糊的、不成明文但已经渗入很深的意识:相互的文化理解度似乎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彼此间已不存在文化再认识问题。日本的文化皆从中国传入,两文化之间极为相似,持有这种错觉的人在日本和中国似乎都不是少数。对中日文化的叙述也多停留在描述眼前可见的相同相似的现象上。而实际上,中日之间因文化意识和习俗的不同而招致误解的各类“小事件”今日仍频频不绝。这类误解“事件”的频发和错误认识的积累,小则伤害个人间的交往,中则影响企业的经济运营,大则损害国民形象、甚至会造成民族间的隔阂。限于时间,本文不做理论分析,以下仅从生活习俗方面举若干事例。

颜色――日中两国对颜色的认识有着分歧。日本将红白双色用于喜庆场面、把黑色服装视为正式礼服,白色则代表神圣和洁净。因此,生日贺礼或病愈庆贺、贺升迁、升学以及婚礼贺喜时,都会有红白双色彩带装饰的礼物;婚礼时也会看到许多着黑西服戴白领带或黑色和服的人。

倘若着黑服出席中国人的婚礼,或以红白双色装饰贺礼,如果贺礼的受礼方或婚礼当事人对日本文化毫无了解,其心情可想而知。当然,若受礼方是重要的企业合作伙伴或重要的客户的话,其后的交易也许会令人担心。

数字――中国有“四平八稳”、“四六成双”之说,用具多以四个为一套。而日本忌其与“死”同音而极力避之。茶杯、水杯或饭碗都是五个为一套,块茎类青菜或水果遇到四至六的数时,也一般改为五个一盒或一袋。向日本友人赠送4件一套的礼品,也许他会稍感惊讶;如果面向日本市场销售产品,4个一套的国内程式也需要改变。

在日本,9也因其发音与“苦”相同而不大受欢迎。另外,婚礼时庆贺二人结为“一个”家庭,形成“一个”共同体,因此要极力避免2的出现,认为这意味着二人会分手。即使贺礼金额数字为二万日元时,也要备成面额一万和面额五千日元共三张纸钞。若按照中国习惯,送上“成双成对”的贺礼或意在贺新婚夫妇天长日久而特意将贺礼金额备为“99”、“499”、“999”时,就可能已经撞上异文化的暗礁了。当然,与4、9这些数字相连的庆贺类产品在日本文化氛围里的销售也需要动动脑筋。

其他――日本自明治五年起,将阴阳历合一,传统年节基本转为按阳历举行,(有一部份按阳历推迟一个月举行)。今日日本国内使用的挂历大部分只印有阳历。但是,中国至今仍然保持阴历和阳历双轴运转方式。不了解这一差异的日本大学生于阳历新年日本的“正月”期间专程前往中国欲看中国的正月情形却失望而归;阳历的7月7日特意向中国的留学生问候:“今天是七夕,……”不想得到的回答却是“今天是纪念日!”当然,预期的一场有关习俗的对话也就此打住了。当然,只印有阳历的日本产的挂历,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也会有限吧。

此外,结婚、乔迁贺喜、新居落成以及祝寿时,中国人避免“送钟”,赠送龟或猫头鹰也不宜于中国文化氛围。

日本国民相互赠送日常生活消耗品为的是不会使受礼方感到接受了弃之可惜之物,但是挂面或小咸菜类在中国未被列入礼品名单;极小的物品会使人感到是“小恩小惠”或“小气”;接受毛巾或洗衣粉类“礼物”的中国民众,会发问“是不是觉得我们脏?”

在日本,按照中国习惯去过于关心他人有时会被认为是干涉隐私;在中国,按照日本习俗出于尊重他人隐私而保持距离,有时会被认为是冷淡。……

不了解中日两国文化的相异之处以及在日常生活细节方面的表现和两种文化交往时的注意事项,则会出现上类文化小冲突。以上事例仅仅是与生活意识、习俗相关的例子,属于文化冲突的浅表层次。倘若触及民族自尊、民族信仰、文化禁忌诸问题,导致的则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满或不解,包括经济在内的各方面都难免受影响。这也对中·日民俗研究者提出了课题:如何将研究成果还原于社会、为两国民间文化交往提供正确的知识。

列举上述事例的目的在于说明:相距遥远的两种文化的深入理解的确不是件易事,相近的文化之间亦存在着流于肤浅理解、真正深入理解难的问题。异文化理解度的自我判断与频频发生的误解,说明真正认识一种文化之难、轻信自我判断基准的危险性。

同时说明要深入理解一种文化,需要极大的时间和人力的投入,其中民俗学科大有发挥空间。

味素事件并不仅仅是日本文化与伊斯兰信仰间的冲突,不能用两种文化相差太大作为解脱之辞。人类集团的活动,无疑都带有其文化背景。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解释则表现出信仰的不同。过于相信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自己的经济能力,轻易地将对方的行为视为迷信、非文明等,这种带偏见的文化认识尺度是导致异文化经济交往失败的所在。对从事多种文化研究的人们来说,这个事件提出了如何确定“文化相互理解和认识的尺度”这一问题。这种尺度应当具有广泛的通用性,无论国家相距远近,文化上是否有关联,都可以依照同一种尺度相互衡量以及自我检验,以保证能用较客观的态度看人看己。这种尺度应包括这样一些基本要素:不盲听妄信、不轻易对他文化下结论;抛弃文化优越感、克服文化偏见、尊重其他文化的意识;等等。

要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入理解,不仅需要企业有意识地努力,还需要有相当量的对异文化的正确解释与分析,后者是需要文化研究者完成的重要使命。对开发国际经济市场的企业来说,何种程度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即客观的衡量尺度问题,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真正的理解即社会科学向经济界提供参考的学术可能性问题,这些都是文化研究者面临的课题。

四国际经济市场开发与民俗学的作用

现代经济、国际市场与民俗学,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相距甚远毫不相干的领域。但是,发生于21世纪初始的经济界的事件,为民俗学科指出了在21世纪的新的活动空间。

要使企业进入国际经济市场,首先需要掌握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文化氛围的异同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民族文化的禁忌、民间信仰、生活习俗的异同等等,处理不好有时会成为毁坏相互信赖关系的导火索。

中国有句古话,要“入乡随俗”。而在今日社会,需要事先问其俗、知其俗,然后才能在“入乡”后顺利地“随俗”。企业是盈利单位,它以经济运营为主要目标。一般中小企业无力安置专人或设置专门研究异文化的部门。以研究各“乡”之“俗”、即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民俗学科,在积极开发国际市场的经济界恰恰可以发挥作用。民俗学关于他国、他民族习俗、信仰、文化特征的研究成果,可以成为企业开发新经济市场时的参谋,促进经济界对异文化的客观理解,帮助企业先知其俗再进入其乡以便顺利展开经营工作。

民俗学在追踪研究传统的遗留以及描述农村地区习俗变迁之外,全面深入地把握各民族文化特性,以其作为经济界理解异文化、开发异文化地区经济市场的重要参考资料,这是否可以作为民俗学在21世纪的一个紧迫任务呢?民俗学研究的经济效果,只靠计算民俗用品商店或民俗旅游的营业额是无法化衡量出的。缺乏对异文化理解的国际经济市场开发,只能是构建在沙滩上的城堡。要开发国际经济市场并长久将其维持下去,则需要借助社会科学的力量打好理解当地文化这一经济发展的地基。民俗学研究的经济效益,民俗学在现代社会可以发挥的作用之一,可以体现在经济界文化顾问这一角色上。它并不意味着直接进入经济运营系统,然而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得多。

积极开发国际市场的经济界,向民俗学者们提供了民俗学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可以大展身手的学术空间。新的学术空间也向民俗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民俗学研究要以文化上的“知己知彼”为努力的目标,为了解、把握自·他文化的异同而将研究的视野扩展到同一国内的其他民族文化。在条件允许时积极研究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运用比较研究这面镜子,认识他国文化特征,再反照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对自己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认识。

在异文化地区发展经济,需要对其文化有深刻理解。帮助经济界理解异文化的社会学科之一,是民俗学。这是从一个跨国经济冲突中得到的启示。

注1:见《朝日新闻》2001年1月5日、1月9日、《读卖新闻》2001年1月5日、7日、8日、10日等的报道。由于没有前往当地实地调查的机会,只能借助报纸报道等文字资料,在此说明。

篇8

关键词: 日语词汇 文化语境 教学策略

一、日语词汇与文化语境

词汇是某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历史文化语境中形成的语言。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应了解形成这些词汇的文化语境因素,才能充分理解该词产生的词源环境及使用方式。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家派创始人之一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语境概念,他指出:“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关于语境的类型,马林诺夫斯基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可以说,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生时周围的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

由于不同民族、国度所处的地理、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文化环境因素有所差异,不同民族、国度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由此产生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词语。文化语境包含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诸多因素。同样,文化语境视野中的日语词汇涵盖日本的地理文化、风俗习惯、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范畴。

例如,地理文化语境因素视野下的日语词汇丰富独特。由于日本属于岛国,“鰹”“鯵”“鰤”“鮪”“鯔”“鮃”等鱼类名称的词语数量繁多。又如,涉及节日文化语境的词汇独具特色,如“海の日”“お盆”“文化の日”“七五三”“大脢日”等词语带有鲜明的日本文化色彩。此外,住宅文化方面,涵盖独特的日语词汇,如“箪笥”“襖”“障子”“玄関”“縁側”等。同时,也不乏反映审美取向的词汇。例如,“物の哀れ”“幽玄”“侘び”“寂び”等代表日本传统审美取向的词语。此外,日语语言层面,能折射出日本人价值观的人称代名词及授受助动词等词语各具特色,应根据不同场合、对象选择恰当用语。

二、日语词汇教学与文化语境因素的导入

传统的词汇学习方式通常围绕的是对于单词音、形、意的三方面掌握,其中对“意”的理解往往停留于字面之意,忽略了词汇文化语境的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著名的跨文化研究学者胡文仲先生曾言:“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在日语词汇教学中应导入文化语境因素。由此,不仅能调动学习者对词汇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了解的积极性,而且能扩大处于同一语境的相关词汇量。

例如,教材《高级日语》第3册第7课涉及日本美意识的词汇,在讲解该类词语时应注意阐释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如“侘び”“寂び”等关于日本中世时期美意识的词语,可阐释其中的意识形态特质所在。“侘び”表示素朴中包蕴清澄、闲寂的雅趣,尤其在日本茶道文化中受重视。“寂び”包含古朴平淡的意蕴,在俳谐方面被视为重要理念。另外,也可结合松尾芭蕉的作品讲解“しおり”“細み”等词语的文化内涵。“しおり”“細み”都属于“蕉風”俳谐的理念,含义极为近似。前者指作者在语句中将对于某对象的细腻感情自然地通过“余情”表现出来。后者指因作者的意识渗透于对象而形成的美,以及由此形成细腻微妙的语句意境。由此,高年级学习者对日本中世、近世时期的文化底蕴会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又如,该课文也包括音乐方面的词汇,如“長唄”“囃子”“俗曲”“三弦”“鼓”等,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种类的乐器、乐曲,揭示其隐含的文化特质,从而由传统的词语字面意思解释扩展到对某类词汇蕴含的历史文化意蕴的讲解。

在解释有关日本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词汇时,也需介绍相关文化背景,才能使学习者加强对该类词汇含义的本质性把握。例如,在介绍“文化の日”时,可介绍日本各地举办的文化体验活动。在讲解“大脢日”的文化背景时,可介绍“門松”“注連飾り”等摆设品,以及“お屠蘇”“おせち”等饮食方面的风俗。又如,在解释日本固有信仰宗教“神道”时,应以概括性语言揭示其蕴含的本质特征,即该宗教属于信仰自然的多神教。由此可引申到叙述与之紧密相关的其他文化范畴,如该宗教与文学作品《古事记》的关联,以及与日本天皇制的关系。

此外,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而言,教学中应注意对同形异义语及相似词语的文化语境因素的导入。例如,日语中“先生”除表示对教师、师傅等的尊称,还包含对医生、律师等职业人士的称呼。日语中“留守”既可表示留在家,又可表示离开家,与汉语意思有所差异。“あなた”对应汉语的“你”,但在日本一般只用于称呼关系亲近的人,如恋爱之中的少男少女称呼对方,婚后的日本妇女称呼丈夫时也常用该词。

日语中人称词丰富多彩,这显示出对人意识观念的强烈性,教学时应注重相关文化语境因素的导入。例如作为称呼对方的结尾词“~様”“~さん”“~ちゃん”,根据与对方的关系选择不同词语。称呼“花子”时,依据不同语境选择相应的称呼,“花子!”“花子さん”“花子様”“花子ちゃん”“お花さん”“お花ちゃん”。又如,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应注意授受助动词“~てさしあげる”“~てあげる”的用法。说“お荷物を持ってさし上げましょう”,虽含有敬语,但被视为不礼貌说法。在日本人的价值观念中,授受助动词“~てさしあげる”“~てあげる”表示一方主动向对方施予恩惠的含义,因而被视为给对方附加精神负担的说法。相比而言,应说“お荷物をお持ちしましょう”。可见,在日语词汇教学中不可忽视词汇里隐含的文化语境因素,不能局限于字面意义解释,应考虑该类词汇所处文化语境的场域,从而使学习者加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在异文化交流中减少摩擦矛盾。

三、文化语境下的日语词汇教学策略

1.中日文化语境的对比

在日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中日不同文化语境的对比效果。例如须留心同形异义语的比较。中日两国语言中都存在“七夕”一词,但蕴含的风俗有所差异。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自古传入日本后,许多观念和习俗发生了变化。与中国习俗不同的是,日本的“七夕”节时人们通常会将自己的愿望写在书签上,并挂于竹枝上,期许梦想实现。此外,在日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对于能反映不同文化语境的中日同类词汇的比较。比如人称词“あなた”与“你”,“おばさん”“お姉ちゃん”与“阿姨”等词语不同使用范围的比较。总之,教学中应注意揭示同类词语在中日文化语境中含义的差异性。

2.文化语境的直观感受

在日语教学中可通过PPT的图片及音频、视频等方式让学习者感受某类词汇蕴含的文化因素,使得学习者能够从视觉、听觉角度感受日本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特质。在讲解有关日本饮食、服饰、住宅等方面文化因素的词汇时,可通过图片展示让学习者获得直观感受。如展示饮食文化中的“天ぷら”“茶漬け”的图片,服饰文化中的“着物”“浴衣”的图片。可展示“縁側”“障子”等作为日式建筑的代表性部分的图片。通过能反映色彩、形状及空间环境等方面的图片,学习者能从视觉上增强对该类文化语境的认知效果,从而提高对该类文化语境认识的兴趣。教材《新编日语》第3册第8课中有涉及日本古代钱币的词语,可展示日本最早官方铸造的硬币“和同開珎”的图片,并展示日本古代、中世、近世等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银币的图片资料。又如,有关绿色的日语词汇可谓丰富多彩,如“若草色”“柳色”“松叶色”“若竹色”“浅葱”,可通过图片展示各种色彩的微妙差别,也可让学生感受日本的印染文化。此外,在讲解涉及日本音乐方面的词汇时,如“三味線”“尺八”等日本传统乐器,“雅楽”“長唄”等音乐种类的词语,可通过播放音频或视频等资料让学习者在视听层面直观感悟独特的音乐文化底蕴。

3.文化语境下的对话练习

日语中有时同一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有差异,这关系到语言交际能力方面的因素,在日语词汇教学中有必要设定不同场合、人物的文化语境,进行口语对话练习。比如,练习人称词的用法时,可选择家庭、学校、公司、银行等不同场合,人物关系可设为家庭成员、师生、员工或客户,从而让学生灵活掌握不同人际关系语境下的人称词用法,如“あなた”“~様”“~ちゃん”“~さん”“部長”“課長”等。又如,当询问对方需求时,涉及助动词“たい”的用法。倘若对方为长辈等应尊敬的人士,询问其喜好时不应直接使用该词。若直接使用,如询问道:“先生はこの新聞を読みたいですか”,因愿望助动词“たい”涉及对方心理,而被视为失礼用语。应改用“先生はこの新聞を読みますか”等动词形式。此外,日语中也有同一词包含截然相反意思的语言现象,如“いい”“けっこう”,既可表示接受、赞同等肯定意思,又可表示拒绝、反对的含义,后者属于拒绝对方的委婉说法。可通过对话练习让学生掌握这类词的用法。因此,通过不同场合情景下的对话训练,使学生根据不同文化语境灵活准确选择恰当用语。

总而言之,在日语词汇教学中可考虑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及方式的框架束缚,由词语字面解释拓展到对词汇文化语境内涵的阐释层面。在地理文化、风俗习惯、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诸多要素方面加大对文化语境因素的导入力度,由此提高学生对日本文化语境的认知程度,使学生掌握同一语境内更多的词汇。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日]金田一春彦.日本人の言語表現[M].東京:講談社,1975.

[3][日]芳賀綏.日本人の表現心理[M].東京:中央公論社,1993.

[4]蓝岚.国外语言学界语境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5):134-136.

[5]孙成岗.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1):22-26.

[6]罗国忠.从词汇和习俗看中日文化的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3):104-107.

篇9

关键词:日语教学 非言语行为 肢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G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29-02

外语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竭力培养适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复合型人才。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效交流在两国之间日益频繁的交际活动中需求明显。这对日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语言教学,尤其是日语教学活动中,以言语培养为主,侧重语言本身,较为强调词汇、语法和读写能力的重要性。而在交际沟通能力的概念中,以肢体语言为代表的非言语交流具有重要的地位。

非言语行为与言语媒介相比,具有开放的不确定特征,也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可变性。母语的习得是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完成的,很多非言语的表达方式的学习也是不自觉地就达成了。而外语的学习通常是以课堂或网络的教学视频来进行的,其重点在于语言形式而非内涵。[1]对非言语行为的无视直接造成了实际交际中的尴尬困境。

受到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日本人的肢体语言非常丰富。不同的肢体幼鳎辅以简单的言语,透射出的是其民族文化的内涵。[2]鉴于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有必要强调,日语教学不能仅以文法、词汇为中心,只有熟知其非言语肢体动作的内涵,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准确理解对方并有效表达自我。

一、日本文化中含蓄的肢体语言

日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文化具有强烈的谦卑和隐忍特点。[3]受其文化的影响,日本的肢体语言内容丰富,从礼节动作的鞠躬、微笑到头、手、腿部的示意都有着各自的内涵。

1.鞠躬

无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日本人很少握手,鞠躬是两人见面时最常用的问候方式。鞠躬的幅度从点头示意到低头弯腰的深鞠躬,礼仪正式程度因人因事而异。一般来讲,一句“ぉはょぅ”,搭配简单的点头致意,便足以完成同学同事间的友好招呼。而在两人第一次正式见面时,则要用45度的弯腰程度,较为正式地表达致意。如果在正式场合,特别面对的是师长、领导等辈分较高的人,则需要致以90度弯腰的郑重鞠躬。而这种非常正式的致意方式更多地用于致歉的场合,比如在新闻节目中见到的公司高层因产品质量问题向消费者致歉的场景。

鞠躬致意被日本人认为是基本的交际礼节。同事小聚、老友相逢需要鞠躬,接待客户、出入会场需要鞠躬,甚至夫妻道别、亲子互动都有鞠躬的意味。所以,日本人每日鞠躬过百的说法并不为过。

2.微笑

微笑在日本被奉为基本社交义务。日本人常常是满脸笑容,彬彬有礼,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然而,他们不仅在高兴时微笑,在处于窘迫发怒时,也会发笑,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日本人的微笑》是英国文学家,拉夫卡迪奥的随笔,其中对日本人微笑的描述耐人寻味:“日本人的微笑给人的第一印象大体上是非常愉快的。在开始时觉得日本人的微笑很有魅力。但以后有时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苦恼、羞愧、失意时的微笑让人不知所措……即使是心乱如麻,脸上也要凛然地微笑,这在日本被认为是社交上的义务。”

日本人的微笑和日本品牌都是全球闻名的。特别是日本的服务行业,面带微笑的服务人员都是出了名的亲切;而着装干净,谨慎仔细,常带微笑的日本游客,也给其他国民以良好的印象。在微笑面孔的遮掩下,欧美国家大都无法理解中国和南北韩为何对日本多有指责。他们忽视了这些笑容背后日本曾带给亚洲近邻的可怕历史往事。

3.拒绝/否定

日本人的表达多委婉含蓄。尤其是自己的观点可能与别人的看法不一致的时候。日本人选择在胸前交叉双手表示“不可以”,却不会轻易将“不”说出口。在日常交流中“……けど”或“……が”的半句表达频率非常高,这里没有说出来的后半句就是反对的意见了。

日本教育家高桥敷在这个问题上曾表示:“日本人一味地隐藏自己的意见和思想,唯恐与别人的观点相违……”日本人在表达个人立场时的做法比较委婉。他们非常在意对方的感受,所以在决定发言前,大都会试探对方的感觉和立场。只有准确把握了日本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才能避免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日本人用双手交叉于胸前的肢体语言则明确地表达否定的意图,既避免了言语冲突的尴尬,又达到了传意的目的,发挥了超出语言表达的作用。初到日本的外国人通常会有这样的疑惑:这个日本人没有拒绝我啊,我要争取一下啊。其实,对方的表情和语气已经早就表明:不可以。

例外的情况会出现在级别不对等的两人之间。比如,父母对孩子就是个例外。在制止熊孩子的无理取闹时,“だめ”也常有出现。而在陌生人之间,永远不会出现这个词汇。

以上的三类列举是日本人较为常用的非言语肢体表达方式。进行更多的日本文化学习,则可以了解到这些行为产生的背景及其深刻内涵。日语课堂,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场地,重视非言语行为认知的培养,准确把握交际者的完整内容,增进相互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活动。由于非言语行为具有非结构、无符号和非连续性等特征,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需要更多的技巧。

二、教学中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培养

非言语交际和语言交际在交流活动中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是有机的统一体。在日语课堂教学中,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学组织:

1.教师的认识与自我约束

首先,教师需要提高自己在思想上的认识,抛弃完成语言培训就可顺利交流的错误认识,充分认识到非言语行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其次,在知识积累中注重对日本文化和习俗的学习,提高自己对日本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理解能力,具有较高的日语文化修养。最后,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日本文化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交际能力,并有意识地规范使用非言语方式进行意愿表达。

2.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教材为中心,却不能以课本为全部。结合课程进度,有计划地增加日语文化背景的知识含量;结合阅读训练,适时进行俗约、习惯及文化禁忌的介绍。为了使得非言语教学的设计不显的突兀,所设计教学内容需要与相应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以日常交际场景为基础设计练习环节,课堂教学与交际实际紧密结合。可采用音像资料充实教材,拓展交际训练环节的深度,结合场景故事将非言语交际知识有机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

3.教学方法的恰当选取

鉴于非言语教W的无结构、非连续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小组交流、场景应用等教学手段效果较好。融入角色的场景教学过程形象,带入感强。在教学手段上要灵活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如音频、视频资料的加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然、真实的学习题材,达到有效学习和领会语言交际与非言语交际及其文化差异的培养目标。

4.试炼机会的充分给予

面对面与日本人进行交流的方式是最直接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手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教师和学习应尽力给学生创造实际锻炼机会。将学生送出去和聘请高质量的外籍教师都是捷径, 但教育投入成本太高,无法满足多数普通高校学生的需求。不过,在国际交往频繁, 外籍人士增多的今天,应鼓励学生利用自身条件,走向社会,寻找机会,尽可能参加一些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提高日语交流水平的一种方式。如与外国留学生的各种联欢交流活动,参加涉外导游活动或涉外宾馆的接待活动,以及中外学校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学生交流活动等。

三、结语

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日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熟练的日语交流能力,仅停留在词汇和文法的训练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肢体语言等非言语内容,有助于提高日语工作者的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非言语行为培养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提高日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悦.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日语教学 文化 兴趣 导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17-01

日常教授日语过程中,语音、词汇、句型结构、语法等语言知识以及日语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等的训练普遍受到重视。为在各类日语等级考试中获得较高的通过率,许多教师极少把教学的精力和内容放在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上,也忽视了学生日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其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导入对于日语教学的重要性。长期下去,这种教学方式必将违背外语教学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极其必要。

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语言也逐步演变发展,并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人类使用语言作为工具进行交流。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文化和语言有着紧密联系,为了交流,人类充分利用语言,为了更恰当地使用语言,必须了解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只有掌握文化背景才有可能掌握好一种语言,才能正确理解语言的内涵和精妙之处并准确应用进行沟通交流。因此,日语教学就不可能不涉及文化介绍。

二 日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真正精通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它的文化,了解其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同之处,否则无法真正使用这门语言。因而,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日两国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历史,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日本颇多,所以有人以为两国在文化方面的差异不大,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日本因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如果用中国人的思维去理解日本人,必然会引起双方的误解,从而不能正确充分地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因此,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必须了解日本人的国民性,了解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按照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交际。而作为日语学习者,就有必要在掌握语言形式、结构的同时,正确把握语言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正确使用日语进行交流。随着全球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越来越多的日语教育学者认识到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大学日语教学课堂上加入了文化内容,不过,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必须研究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另外,大学本科生对于内容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而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高涨,总体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时,过于注重课文内容和课后练习的讲解,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日语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三 实用日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方法研究和教学实践

为了让学生了解中日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思维,掌握与日本人进行交际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安排上刻意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简介,增加文化教学内容。以下简单介绍一些常用的文化导入方法和思路:

1.中日文化比照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一个极为常见且极其重要的教学手段,因为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大多来自对目的语语言结构和母语语言结构差异、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间差异的不了解和误用,因此运用对比法对两种语言和文化进行比较和鉴别才更可能关注语言和文化的异同,从而让学生自觉产生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2.文化内容与课堂学习材料融会贯通法

有些课文本身就是介绍日本国家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因此,如果采用文化内容与课文内容相融合的方法来讲解课文,自然比参照教参直接进行讲解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第二课堂补足法

日语课堂内的文化教学毕竟课时有限,因此,教师有必要把文化导入的教学延伸到课外,多利用第二课堂。为此沈阳大学近几年专门组织、筹划和举办了外语文化节。文化节期间,沈阳大学开展了中外文化知识竞赛,举办有关文化知识和中外国家风情的专题讲座,创办读书活动来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放映日语原版电影来了解日本的文学、教育、艺术和风俗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切实地成为课内文化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使学生的学习视野得以开阔,学生的文化意识也得以加强。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日本语言具有多重性、社会性以及民族性等特点,日语教师应结合社会的信息化、国际化发展需要和日语教育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思考和认清日语的本质,真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日语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