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湖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5 08:5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西湖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西湖的诗句

篇1

[关键词]关索戏面具 保护 杀虫 除霉 修复

关索戏是仅流传于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一带的一个古老剧种,演出内容以三国蜀汉时期关羽之子关索的事迹为中心。特点是不设舞台、不化妆也不受地点限制,戴上面具(脸壳),穿上服装,带上兵器即可表演,有生、旦、净三类面具共二十具。关索戏只在每年的春节演出,有一套规范的仪规贯串始终。在演出形式和功能上仍保留着“傩戏”娱神歌舞的原始面貌,以求免除瘟疫、人畜平安。关索戏是全国唯一以“关索”命名的戏种,以其时间久远、内容特殊和有限的流行地域而备受关注,被中国傩戏协会会长曲六乙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2005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千里走单骑》以关索戏作为故事主线,让关索戏蜚声海内外。2011年6月,关索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索戏原有面具,于1921年一次火灾中大部分被烧毁。玉溪市博物馆藏有一套二十面关索戏面具是1921年火灾后关索戏主持人李边才、周书仁、费培基等人筹措资金,从昆明请师傅来重做的。这套面具基本上保持了关索戏作为傩戏传承的原始艺术造型和风格,手法简练,装饰精美,历经岁月的风雨沧桑才得以保存至今,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和保存价值。关索戏面具制作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胶泥做成各个人物的面部模型,待泥模干后,用纱布、棉纸和牛胶在模型上层层裱糊。达到一定厚度后再上粉磨光,用油彩和金粉勾画线条纹饰。最后根据各个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装配胡须、绒球、镜面、缨、花等饰物。关索戏制作的手法、艺术风格近似京剧脸谱,但其将头盔及头盔饰物连在一起,并留有鼻、眼、嘴洞供演员演出时观看和呼吸,具有较强的地方民俗气息。

因年深日久、频繁搬动等原因,玉溪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套面具中大部分面具均被虫蛀,留下大片蛀洞。而且出现霉迹、面部颜料脱落、胡须脆断、绒球镜面散失等情况,面具油彩颜色昏暗,金粉失色,部分表面破损或断裂,亟需进行杀虫、除霉和修复。为此,玉溪市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对该套面具进行了较彻底的杀虫、除霉和修复,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重新焕发出光芒。

在进行杀虫、除霉和修复之前,先对这套面具进行了测量,掌握了面具的基本数据情况。表1为二十面关索戏面具的尺寸和质地。

1.杀虫

经初步实验,用气雾杀虫剂扑杀虫体效果较好。遂将关索戏面具置于密封的房间内,用含有胺菊酯、二氯苯醚菊酯和富右旋丙烯菊酯等成分的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喷洒。喷洒时操作人员戴上胶皮手套和口罩,喷洒完毕后离开房间。第二天进入房间观察,即见从各个面具上爬出的几条甚至十几条虫体均已死亡,虫害基本消除。将杀虫后的面具取出,放在通风处阴晾24个小时。

2.除霉

考虑到面具质地的主要成分是纸质,我们采用书画装裱的杀菌防霉方法来进行除霉。具体方法是用明矾、苯酚按比例加水调合成清洁剂,对面具内、外壁进行清洁,以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2.1配比

十二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4克,苯酚(C6H5OH)4克,水150毫升。

2.2工艺

(1)面具内壁因直接与演员头部接触,经常沾染汗渍、灰尘,容易造成细菌繁殖和霉迹,颜色黯黑,气味难闻,我们用小画笔蘸取调合剂进行全部涂刷。(2)外壁多为油彩覆盖,只有少量霉迹,用棉球沾浓度比例稍淡的调合剂涂擦,除霉效果较好,而且对原来的油彩也不会造成损伤。

3.修复

面具经历了近八十余载,进行过多次修复。从面具内壁及破损处可见,有“光绪十年”字样的地契、民国时期的账册、解放初期的报纸等用来粘补。原先配用的胡须、镜子、绒球、帽缨等饰物有的已经脱胶,有的破旧不堪,我们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尝试各种办法,尽可能使面具恢复本来的面目。

3.1对破损处我们采用原来的工艺,用棉纸一层层粘补,使其恢复到原状。外壁再施油彩,以达到与原来色彩一致的效果。

3.2面具原来的胡须系马尾制作,未经保护处理,极易生虫,修复前基本被虫蛀不存。为恢复原貌,我们找来剧团专用的道具胡须,对照相关照片资料一一补齐。胡须的颜色除黑白外,均进行染色,使其与照片所示原貌一致。

3.3面具帽冠原先有用沥粉勾画的云雷纹,修复前只剩下部分沥勾花纹。以往的修补痕迹显示,其方法是将损坏的花纹分覆以棉纸,再用金粉胡乱画些线条了事,破坏了原始纹饰的完整性。我们在修复时采取两种方法:

(1)表面能揭的纸揭开,露出原来的线条纹饰,再从背面用棉纸适当加固补牢。(2)已经无法揭起的,我们采用沥粉画的方法,先用铅笔描绘复原线条,再用丙烯料依据复原线条慢慢勾画,使新、旧线条基本上达到一致。

3.4对于面部的脱色,我们采用丙烯料进行修补重绘。另外帽冠部分原来基本都用金粉作底,为了便于长期使用,以往修补是把原来的金粉覆盖掉,变成其它颜色,金粉只用来勾线。我们在修复时本着还原的原则,在修复破损和沥粉勾线后,用调合的金粉涂刷冠部,使其恢复了原貌。

3.5帽冠上装饰的小镜子,原先用的是铝皮镜。由于市场上买不到铝皮镜,我们将买到的塑料镜边框去除,只留镜心。然后用金色锡箔纸加围制成镜边,镜子背部用线粘牢后固定在帽冠上,对比后效果较好。

3.6帽冠上的绒球买不到,我们就买来毛线自己做。净色的用一种毛线,杂色的用两种或几种毛线,剪成10-20根长度相同的短线条,中间用细铁丝扎紧,然后将两端的线头用针挑开揉松,就做成了―个绒球,对比效果也不错。

篇2

针对目前SCADA维护中心存在的工作量大、重复工作多、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利用计算机智能化的生成、处理数据,并在长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一套管道SCADA系统。该系统提供了“所见即所得”的友好界面,能够使使用者快速、精确的将数据录入并实时的处理数据,最后利用COM组件和文件流的思想,快速、准确的生成满足要求的word报告和Excel报告。

【关键词】数据管理 报告出具 COM组件 管道SCADA

1 引言

目前管道SCADA系统维护工作主要以人工为主,由于每年的维护工作量大,并是人工手工完成,效率低。通过开发SCADA维护数据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基层设备维护、测试、数据记录和数据校验的工作效率,提高管道SCADA维护计划的安全、有序和高效地实施。

文中以中石化管道SCADA维数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发为实例,介绍了开发该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阐述了该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和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

2 关键技术

2.1 软件复用技术

所谓软件复用是指利用现有的软件成分(资源)来构造新的软件系统。该软件成分可能是已有的软件,也可能是专门开发设计的可复用的软件构件。

2.2 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

组件对象模型(eomponentObjeetModel,COM)是由微软公司创建的一种二进制和网络标准,遵循这一标准开发的组件之间可以跨进程、跨机器、跨语言甚至跨操作平台进行通信。

2.3 基于标签技术的Word报告生成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真正的COM技术,将 Office 软件目录中文件 MSWORD11.OLB 中的类库全部导入到 C#.net 中,利用 COM技术编程,便可以在源码中使用各种操作函数来操作 Word。

3 系统设计

3.1 业务模型设计

依据管道SCADA系统维护流程,采用面向对象思想对系统业务模型进行描述,业务模型如图1。

3.2 数据库设计

根据客户方要求,数据库设计需要每个区域每种类型的数据分开存储,以防数据混乱,但基本就分为四类:字典数据库、静态数据数据库、子表数据库、测试相关人员数据库。

4 系统实现

4.1 数据录入

遵循“所见即所得”的思想,主要的录入界面与报告证书界面保持高度一致,这样每个页面就代表了一个报告,为了更方便用户使用,我选择了用树形结构的菜单。子表数据的录入使用了DatagridView控件。

4.2 数据查询

本系统采取的措施为,将每个功能模块需要查询的属性列名存储在字典数据库中,当我们指定了某个功能模块后,就可以在数据库中查询需要被查询的属性列名。这样不仅有效的达到查询的目的,还使代码量减少。

4.3 报告出具

本系统一共实现了两个类型的报告:Excel报告与Word报告。

4.3.1 Word报告出具

由于word本身是一个实现了自动化的COM组件,所以我们可以用C#语言和其提供的结构来访问和操纵Word文档。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生成word程序对象。

(2)指定word模板路径。

(3)生成word文档对象并打开模板文档。

(4) 获取模板中的所有书签。

(5)给所有书签赋值。

(6)保存word文件。

4.3.2 Excel报告的出具

Excel报告的出具有两种方案可以实现。一种是基于流和COM组件的操作,一种是只基于COM组件的操作。考虑到效率,我们选择后者,实现步骤如下:

(1)获取到处的数据表。

(2)将所有满足要求的数据以流的形式全写入一个excel中。

(3)生成Excel程序对象。

(4)定义一个新的工作簿。

(5) 打开模板工作簿(此模板可以说一个空的excel文档,不起到任何作用,只是提供了一个载体而已)。

(6)得到一个sheet。

(7)将数据分割为一个一个的报告,并循环填充表格的表头(可适当的增减行列,以达到需要的目的)。

(8)另存为。

(9)退出Excel,并且释放调用的COM资源。

5 结束语

系统从SCADA维护中心本身出发,根据其工作流程及计算机的实现技术,充分考虑SCADA维护中心获取数据的方法与流向,使系统设计更为合理。开发过程遵循“方便实用、能解决问题,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根本原则,综合考虑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建设以及软件开发相关理论采用“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从科学、实用的角度划分模块。此系统的成功开发,将进一步规范评价工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文本颖,谈顺涛,袁荣湘,赵小利.基于COM技术的SCADA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2004(07):19-22.

[2]孙静静.基于标签技术的WORD只能报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05).

作者简介

李晓鹏(1979-),男,江苏省徐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中石化管道储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篇3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第三产业;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7-0069-06

一、引言

一直以来,居民消费和产业结构问题是我国经济理论学界和决策层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因此,对城镇居民消费和第三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学术界就上述两个方面问题开展的研究和探讨已经产生了大量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但是将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研究的却不多,已有的少量文献也只是限于理论上对两者的定性分析,而从定量角度分析的文献几乎没有。

根据佩蒂―克拉克的产业结构]进规律,随着经济发展,一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将依次在一、二、三产业中顺次转移,因此第三产业最终将发展成为最发达的产业。就产业结构]变而言,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单个因素都不足以解释产业结构的]进。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各个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转型,现阶段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相对显得更加突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能为第三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所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才是目前产业结构]进的根本动力,并影响着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居民消费中以城镇居民消费与第三产业联系较为紧密,因此,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具有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文试图利用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来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动态关系,以期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本文将在第二部分说明分析当中所选取的指标、数据来源并进行数据检验;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部分;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及政策启示。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检验

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中选取的变量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其中衡量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本文采用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记为TGt;衡量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可直接采用统计年鉴中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中的城镇居民消费指标,记为UCt。分析中我们利用以1978年为基期(1978=100)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对以上两个指标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为了消除异方差,分别对两个变量取自然对数,记为LnTGt和LnUCt,其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为LnTGt和LnUCt,二阶差分序列为2LnTGt和2LnUCt。经过处理后所有数据如表1所示:

2. 数据检验

采用EViews5.0软件,对LnTGt,LnUCt的单位根进行ADF检验,检验方程的选取根据相应的数据图形来确定,采用AIC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差分序列的检验类型按相应原则确定。检验结果见表2。

从ADF检验表中我们可以看到,LnTGt和LnUCt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大于显著水平1%、5%和10%时的临界值,所以不能拒绝原假设,序列LnTGt和LnUCt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所以,我们将序列LnTGt和LnUCt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得到序列LnTGt和LnUCt,再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LnTGt和LnUCt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大于显著水平1%、5%和10%时的临界值,所以序列LnTGt和LnUCt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再将序列LnTGt和LnUCt分别进行二阶差分,得到2LnTGt和2LnUCt,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从结果中可见,2LnTGt和2LnUCt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显著水平1%、5%和10%时的临界值,表明序列2LnTGt和2LnUCt都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时间序列。

综上所述,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TGt和LnUCt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其二阶差分序列2LnTGt和2LnUCt为平稳时间序列,所以LnTGt和LnUCt为二阶单整,即LnTGt~I(2),LnUCt~I(2)。

三、实证分析

本文将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动态关系。

1. 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为了分析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下面对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变量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通过上面ADF单位根检验可知,LnTGt和LnUCt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其二阶差分 2LnTGt和2LnUCt为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序列 LnTGt和LnUCt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下面我们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LnTGt和LnUCt进行协整检验。

第一步,用OLS方法估计变量LnTGt对LnUCt的回归方程:

LnTGt=α+βLnUCt+εt

进行自相关修正后,估计结果为:

LnTGt=-0.4586+1.1765LnUCt

(-1.3165)(23.8456)

R2=0.9971,DW=1.4166,F=3026.10

计算OLS估计的残差,得到序列:

ECMt=LnTGt+0.4586-1.1765LnUCt

第二步:检验上述模型的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即检验εt是否是I(0)序列。

对序列εt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见表3所示, 检验统计量明显小于显著水平为1%、5%、10%时的临界值,所以估计残差序列εt为平稳序列,即~I(0)。表明LnTGt和LnUCt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这种动态协调关系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呈现出稳定的协调关系。协整方程回归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将会使第三产业GDP提高1.1765个单位。

协整关系只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为弥补长期静态模型的不足,可通过短期动态模型来反映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机制。反映LnTGt和LnUCt 之间短期动态均衡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LnTGt=0.0214+0.7302LnUCt-0.1831ecmt-1

(2.1165)(5.8637)(-2.0217)

R2=0.5661,DW=1.0553,F=18.2666

从上述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来看,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1831,表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均衡关系呈现一种反向修正的机制。另外,误差修正模型中,两个变量的短期动态均衡关系是,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将会使第三产业GDP提高0.7302个单位,这个比上面协整方程中的回归系数要小,说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长期影响更为显著。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是否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下面我们进一步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验证。

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可以揭示变量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无法揭示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Granger(1969)和Sims(1972)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和方法。

LnUCt=α10+α1iLnUCt-i+β1iLnTGt-i+ε1tLnTGt=α20+α2iLnTGt-i+β2iLnUCt-i+ε2t

上式中下标t为年度,k为最大滞后阶数,εt为误差项。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阶数非常敏感,本文采取依次多滞后几阶,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参数进行估计,最大滞后阶数取5,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的检验结果表明,滞后2~5期,第三产业发展是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在第5期达到了98.54%的解释能力。而无论是滞后1期,还是滞后2~5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均不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且概率都比较高,第2期格兰杰原因的概率最高,为99.05%,其后又逐渐降低。

可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要明显强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变化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变化并不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第三产业发展会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但在一定的滞后期数上,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会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其原因是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偏低,而且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化程度不高,许多行业还存在较高的垄断性,因而不能充分的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致使第三产业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推动效应不够明显。同时,由于人们消费观念及其他原因,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很难对第三产业产生显著的拉动效应。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随之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与此同时,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收入和闲暇就会消费更多层次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形成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填居民消费增长的双向互动态势。

3. 向量自回归模型

为了合理描述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我们使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其优点在于无需事先区分变量的外生性和内生性,可以较合理的描述变量间的互动关系,通常用于刻画相关时间序列系统的关联和随机扰动项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

一般化的VAR(p)模型表述为:

yt=m+A1yt-1+A2yt-2+…+Apyt-p+εt

其中y为变量向量,Ai是k×k阶系数矩阵,m是 k×1常数向量,p为滞后阶数,εt是白噪声过程,协方差矩阵?赘正定,诸ε序列无关但可能同期(或瞬时)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如何选择滞后阶数P的问题,滞后阶数越大,越能完整反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是滞后期越长,模型待估参数越多,自由度越少,因此应在滞后期与自由度间寻求平衡,通常依据AIC和SC准则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

由上面单位根检验可知,LnTGt和LnUCt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其二阶差分序列2LnTGt和2LnUCt为平稳时间序列,即LnTGt~I(2),LnUCt~I(2)。因此可以采用序列2LnTGt和2LnUCt来建立VAR模型,模型如下:

2LnUCt=α1i2LnUCt-i+β1j2LnTGt-j+ε1,t2LnTGt=α2i2LnTGt-i+β2j2LnUCt-j+ε2,t

其中,p、r为滞后阶数,随机扰动项ε称为新息(Innovation)。

根据AIC和SC取值最小的准则,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将变量区间确定为1~2阶,将2LnTGt和2LnUCt滞后1~2期的值作为内生变量。

VAR模型的脉冲反应函数(IRF)可以反映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刻画内生变量对随机扰动的动态反应,显示任意变量的随机扰动(新息Innovation)如何通过模型影响其他变量,并反馈到自身的动态过程。图1是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渐进解析法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代表相应函数的追踪期数,纵轴代表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图1中实线为响应函数的计算值,虚线为响应函数值加或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在模型中我们将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设定为十年。根据图1脉冲响应图所示,我们重点观察两个变量对来自对方随机扰动的反应。

首先,考察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如图1(a)),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新息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响应,在前二年持续形成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正向响应,并在第二年达到最高点其后不断收敛,呈现稳定的正向收敛迹象,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密切关系,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第三产业发展有长期的影响。

其次,再考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如图1(b)),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第三产业发展新息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响应,在前两期有一个微弱调整,呈反向响应,第二期达到最低点后,又上升到第四期达到最高点,其后不断振荡收敛,也呈现稳定的正向收敛迹象,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在短期内不能很明显带动城镇居民的消费,但是长期来看,却能持续推动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总体来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比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的效应影响时限要长,脉冲响应函数得到的结论与前面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论是一致的。

4. 预测方差分解

为进一步分析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可以建立预测方差分解模型。VAR模型的方差分解是将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K步预测方差)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Innovation)相关联的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根据方差分解理论模型,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预测均方差进行分解,结果见表5。

由表5可见,第三产业发展的波动在第一期只受自身波动的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第三产业发展波动的冲击从第二期开始显现出来,且冲击影响比较微弱,仅有0.0067%,此后呈现稳步增强态势,虽然增强幅度都不是很大,但是一直到第十期都基本上都是向上增长的趋势,这说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第一期就受到自身波动和第三产业发展冲击的影响,且受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要小于自身波动的影响。可以看出,从第一期后第三产业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冲击基本上呈不断减弱的的趋势。因此,方差分解也说明了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比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效应影响时限要长。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1. 主要结论

以上根据1978年~2009年的时序数据,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其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1)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非平稳时间序列第三产业发展(LnTGt)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LnUCt)经过二阶差分后平稳,均为二阶单整,即LnTGt~I(2),LnUCt~I(2)。两者之间的线性组合为平稳序列,存在协整关系。

(2)从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来看,两者的短期动态关系是,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将会使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提高0.7302个单位,这一系数较长期协整回归方程中的系数1.1765要小,说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长期影响更为显著。

(3)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看,滞后2期~5期,第三产业发展是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而无论是滞后1期,还是滞后2期~5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均不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但在一定的滞后期数上,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会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4)基于VAR(2)和渐近解析法(Analtic)模拟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和方差分解表明,从长期来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比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的效应影响时限要长。

2. 政策启示

综括上述实证分析及结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即在长期内二者能相互促进发展,但是在现阶段还没有形成良性协调发展的关系。因此,今后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二者的互动效应,应将发展第三产业与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综合考虑,以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以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为导向,加快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这样第三产业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篇4

论文摘要:随着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挖掘技术逐步发展起来,作为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一项较为新兴的技术,综合运用了数理统计、模式识别、计算智能、人工智能等多项先进技术,主要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来发现和挖掘一些隐含的有价值的知识,从大型的数据库数据中挖掘一些人们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本文主要讲了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数据挖掘技术在保护设备故障信息中的实现方法以及数据挖掘技术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等问题。

数据挖掘技术作为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一项较为新兴的技术,综合运用了数理统计、模式识别、计算智能、人工智能等多项先进技术,主要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来发现和挖掘一些隐含的有价值的知识,也就是从大型的数据库数据中挖掘一些人们比较感兴趣的知识,这些被提取的知识通常会表现为模式、规律、规则和概念,将数据挖掘的所有对象定义成数据库或者是文件系统以及其他的一些组织在一起的数据集合,数据挖掘技术也是现在智能理论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已经开始被应用于行政管理、医学、金融、商业、工业等不同的领域当中,在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方面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一、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

随着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挖掘技术逐步发展起来,主要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和挖掘一些隐含的有价值的有用信息和知识,这些被提取的知识通常会表现为模式、规律、规则和概念,将数据挖掘的所有对象定义成数据库或者是文件系统以及其他的一些组织在一起的数据集合,当前数据挖掘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于了医药业、保险业、制造业、电信业、银行业、市场营销等不同的领域,随着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故障诊断过程中所采集到的数据可以被广泛地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当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来对这些海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不仅会浪费大量的实践而且也很难挖掘到有效的信息数据,同时,尽管智能诊断以及专家系统等方式在故障的诊断过程中已经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方法却仍然存在着很多推理困难、知识瓶颈等一些尚未完全被解决的问题,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就可以比较有效地来解决这些难题,在故障诊断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wWW.133229.Com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分为不同的方法,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常用的数据挖掘技术方法主要有遗传算法、粗集方法、神经网络方法以及决策树方法等。

二、数据挖掘技术在保护设备故障信息中的实现方法

1.基本原理。在设备出现故障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设备进行一系列的故障诊断,也就是说根据这一设备的运行记录,对其运行的趋势进行预测,并对其可能存在的运行状态进行分类,故障诊断的实质就是一种模式识别方式,对机器设备的故障进行诊断的过程也就是该模式匹配和获取的过程。

2.对故障诊断的数据挖掘方法建模。针对机械故障的诊断来说,首先就应当获取一些关于本机组的一些运行参数,既要包括机器在正常运行以及平稳工作时的信息数据,也应当包括机器在出现故障时的一些信息数据,在现场的监控系统中往往就会存在着相应的正常工作状态下以及出现故障时的不同运行参数,而数据挖掘的任务就是从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样本库中找出其中所隐藏着的内在规律,并且从中提取各自故障的不同特征,在对故障的模式进行划分时,我们通常可以借助概率统计的方式,在对故障模式进行识别时可以采用较为成熟的关联规则理论,实现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最终得到分类所需要用到的一些规则,从而最终达到分类的目的,依据这些规则,就可以对一些新来的数据进行判断,而且可以准确地对故障进行分类,找出故障所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故障的正确方法。

三、数据挖掘技术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

1.数据传输功能。数据挖掘技术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的主要数据来源就是故障信息的分站系统,而分站系统中的数据是各个子站的一个数据汇总,而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所采用的获取数据的主要方式就是一些专门的通信程序构建起系统与分站之间的联系,将分站上的一些汇总数据传输到故障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分析系统所具有的数据传输功能,在进行数据的处理时又能做到不影响原先分站数据库的正常运行,并且具备抗干扰能力强、计算效率高的优点。

2.数据的分析功能。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会从故障信息子站或者是分站采集相关的数据并且对这些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得到有用的数据信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庞大的故障数据进行分析、分类以及整理,能够有效地找出有用的信息,归并一些冗余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有效地存储和分类。另外,数据挖掘技术还具有信息查询的功能,可以进行不同条件下的查询,例如按时间段、报告类型、设备型号以及单位等进行查询,实现查询后的备份转存等,根据故障信息系统所提供高的数据信息以及本系统库中所保存的一些整定阻抗值,可以通过逻辑判断生产继电保护动作的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对故障过程的简述、故障切除情况以及保护动作情况等,可以便于继电保护人员直观的对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况进行分析。

四、结语

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企业在一些重要的设备方面都安装了监测系统,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参数和数据进行采集,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设备故障诊断中的一些知识获取瓶颈,将数据挖掘系统充分应用到监控系统中,有效解决故障诊断中的一些困难,事实证明,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故障诊断中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新型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勋,龚庆武,杨群瑛,罗思需,李社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9

[2]李建业,刘志远,蔡乾,赵洪波.基于web的故障信息系统[j].电力信息化,2007,s1

篇5

童年时,我是在古代诗词中、国画中认识荷花的。最早背诵的关于荷花的诗,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也许是中国人最熟知的关于荷花的诗。在儿时的幻想中,荷花接天映日,浩荡如海,很有气势。那时,经常吃莲心和藕粉,吃用荷叶包的肉,虽没有机会观荷,却对荷有了亲切感。后来读到晋人的乐府诗:“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这些诗句通俗如民谣,把荷的形态和特征描绘得形象生动。再后来熟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记住了那些歌颂莲荷的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古人在诗中写到的荷和莲,其实是同一形象。

第一次仔细欣赏荷花,是在杭州的西湖。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

,湖中的荷花,姿态和色彩都让人赞叹不已,荷叶,荷花,莲蓬,各有道不尽的美妙,没有一片相同的荷叶,没有一朵相同的荷花,真正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西湖里的荷,虽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气势,但荷叶那种悦目的碧绿,是湖畔别的植物所没有的。荷叶上滚动的露水,晶莹如珍珠。而荷花更是优雅多姿,红红白白,千娇照水。

写荷叶最有名的诗句,是宋人周邦彦《苏幕遮》中那几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荷花的优雅,用文字很难描述,花蕾初结,含苞待放,乃至盛开,各有不同的风韵。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风流全在半开时”,写的就是不同时段的荷花。郭震的《莲花》,也写得很有意思:“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后来经常见到荷花,也见过村姑划着木盆和小船在荷花池中采摘莲蓬,每次都让我感觉惊喜。此类情景,古人的诗中作过很多生动的描绘、比喻和想象。描写采莲的古诗多不胜数,我喜欢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写得有声有色,有情趣有动感。现在的小学课本中,也有一首题为《江南》的乐府民歌,虽流传在千百年前,如今读,依然有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画家石禅的一幅鱼戏荷花图,画面上正是诗中的景象。

毕业赠言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儿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亟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足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篇6

关键词: 张枣 诗歌 古典传统 现代演绎

作为一个以古典气质而闻名的诗人,张枣的诗歌作品中对于古典汉诗传统的继承可谓俯拾皆是。张枣的代表作之一,《何人斯》,构思源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本是《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之中第九首诗“毫无疑问,张枣一定是被‘何人斯’这三个字闪电般击中”[1]18;而《镜中》里对应反复出现的梅花,本身即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张枣的这种意象运用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杜甫所说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但张枣并不拘泥于古典传统,而是充分运用其天赋和才学,分别从意象、形式、主题等方面入手,对于古典汉诗传统进行了一番卓有成效的现代演绎。

(一)意象的复写与开掘

意象,是构成一首诗歌的基本要素,也是诗歌整体风格的具体承载物。张枣诗歌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很大程度上由意象选择和处理为支撑。张枣诗歌中的古典意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这些意象本身意义的继承,即所谓意象的复写;一类是对于这些意象的创新使用,不再拘泥于其本身的实体意义或者象征意义,即所谓意象的开掘。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即复写是构成张枣诗歌意象系统的基础,而开掘则是立足于复写之上、对于古典意象更深层次的一番升华,也是张枣诗歌在古典传统之中富于深刻现代性的关键所在。

从意象的复写方面来看,张枣的诗歌中大量出现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往往和其原本的意义有一定程度的关联。《镜中》开头一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其中梅花意象的使用,很容易使读者将其与古代的一些诗词联系起来。梅花在古典诗词中往往用来表达一种低徊的情感,比如王维《杂诗三首・其二》中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再如陆游著名的《卜算子・咏梅》等等。《镜中》里的梅花意象继承了这一历来已久的传统。虽然这里的“梅花”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附着了一层现代色彩,但其意义以及情感的根基,仍然来自对于古典诗词“梅花”意象的复写。

张枣诗歌中的许多意象虽然是复写自古典诗词,但这种复写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者套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意象的本身实现了一番超越。这种超越使意象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是注入了现代内涵或者诗人的独特体验。张枣的诗歌之所以不落于照搬古典的窠臼而富有独特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对于古典意象的个人性开掘。

以张枣的《西湖梦》为例。西湖,在古代诗词中更多的是一种美的体现,是心旷神怡之地,是超然物外之所。前有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后有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到了张枣这里,“西湖”这一意象已然改头换面:“西湖,三三两两的/逻辑从景点走了出来,像找回的零X”。西湖周围的人也早已经不是什么文人墨客:“而在你的城市定居的人,围拢你/像围拢一餐火锅。一条鲤鱼跃起,/给自己添一些醋/官员在风中,/响亮地抽着谁的耳光”。在这首诗中,张枣对于传统的“西湖”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开掘,经过现代演绎的“西湖”,不再是传统的美的寄托,转而成了反映现代社会丑陋的一面镜子。由此可见,对于古典意象的开掘,往往会突破甚至背叛其原有的模式;而这一番开掘之后,古典意象才能“旧貌换新颜”,真正成为现代内涵的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张枣对于古典意象的复写和开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相反,在很多情况下,两者往往紧密联系。《历史与欲望》组诗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均来自古老的爱情传说,而且也用来表达爱情相关的意义,在这一重意义上,算是对古典意象的复写;但全诗所想表达的,又并非对于这一爱情故事的全文复述,而是试图表达一种现代的情感观念。因此,对于古典意象的开掘也就必不可少。所以在这首诗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深入彼此,震悚花的血脉”。实际上这一句是关于性的隐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不再是因为悲剧而化蝶、命运不能自主的古老传说,而是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灵肉一致的现代男女。而这两者之间的转换,是通过对于古典意象的复写和开掘共同实现的。

(二)形式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的古典诗词,向来在形式上有所讲究。从诗到词,往往都是字数确定,格律严谨,故而读之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形式,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张枣的诗歌扎根于古典汉诗传统,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古典汉诗的形式。

首先,张枣的诗歌继承了古典汉诗注重音韵的特点。根据诗人柏桦的回忆:“在我与他交往中,我常常见他为这个或那个汉字词语沉醉入迷,他甚至说要亲手称一下这个或那个(写入某些诗的)字的重量,以确定一首诗中字与字之间搭配后产生的轻重缓急之精确度。”[3]柏桦的话体现出张枣对于诗歌内在音韵完美的追求。

张枣在诗歌的内在节奏上向古典汉诗看齐,继承了古典汉诗的音乐性的特点。实际上,这一特点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也有所体现,即为诗歌的韵脚。韵脚的设置在张枣的诗歌中大量存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楚王梦雨》的最后一节:

请你不要再聆听我了,莫名的人。

我知道你在某处,隔风嬉戏。

空白地的梦中之梦,假的荷花,

令我彻夜难眠的住址。

如果雨滴有你,火焰岂不是我?

人神道殊,而殊途同归,

我要,我要,爱上你神的热泪。[4]69

在这一节中,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尾字,“戏”和“址”,是押韵的;最后一句的内部,“归”和“泪”,也是押韵的。实际上,如果去掉中间为了强化情感而引入的问句,这一节诗可以视作是每两句押一韵的情况。而每两句押一韵的情况,不论是是先秦的《诗经》,还是唐宋的诗词,都是普遍存在。张枣在诗歌音韵方面中对于古典汉诗形式的继承,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除了内在的音韵方面,张枣在外在结构方面对于古典汉诗的形式传统也有所继承。在具体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戏剧化结构”。

仍然以《镜中》为例。《镜中》一开始的抒情形象,实际上应该是一位男性。除了长久以来形成的阅读习惯使我们容易把男性视角作为阅读的最初视角之外,“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这一句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到了后来,从“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开始,抒情形象开始向一位女性转化:“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如此一来,这首诗便形成了一种双向抒情的结构,即抒情、回忆是双方互动的,一面镜子是这种双向抒情最好的载体。这种双向抒情结构即是“戏剧化结构”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其核心要义在于人称的变换,而人称变换在张枣的其他各时期作品中同样常见。最典型的莫过于《秋天的戏剧》。在这首诗里,“我”、“你”、“她”、“你们”、“他们”,各种人称的变换,使得全诗巧妙地呼应诗题,演绎了一出完美“戏剧”。

虽然“戏剧化结构”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西方文艺理论的名词,但实际上它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早已存在,最早则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国风・周南》中的《卷耳》一诗内容如下:

采采卷耳,不盈顷框。嗟我怀人,彼周行。

陟彼崔巍,我马虺P。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矣,我马矣。我仆j矣,云何吁矣![5]5

这首诗从“征夫”、“思妇”两个方面分别抒发了思怀之情,可以视作“戏剧化结构”的早期萌芽。

如前文中提到的,张枣对于古典意象的开掘首先立足于对这些意象的复写,二者不可割裂来看;同样地,张枣对于古典汉诗形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也立足于对这些形式的继承,二者同样是紧密结合的。上文中主要从音韵和“戏剧化结构”两个方面论述了其继承性,而创新性也自然地寓于其中。

在音韵方面,张枣对于古典汉诗形式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严格甚至刻板地追求韵脚工整,没有因噎废食,为了音韵而废弃诗歌的内容。张枣诗歌追求音韵和谐,更多的是依靠诗歌内在节奏而形成独特韵律的自由体诗作。类似的,张枣对于古典汉诗“戏剧化结构”的继承,也是经过现代演绎的继承,有其创新之处。古典汉诗中的“戏剧化结构”,涉及的人称变换,一般来说只有诗人和“代思之人”两位,而在张枣的诗歌中则不仅仅如此。《秋天的戏剧》中前后变换了不下五种人称,《灯芯绒幸福的舞蹈》里面也涉及了“我”、“他”、“她”、“它”等多种人称。古典汉诗往往因为字数和句式限制难以塑造更多的抒情形象,变换更多的人称,而到了张枣这里,这一切都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在继承之后的创新,是张枣对于古典汉诗传统在形式层面上的现代演绎。

(三)主题的延续与替换

古典汉诗中,某几类主题往往相对固定,并且频繁出现在不同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之中,比如爱国之思、流离之痛等。张枣在其诗歌作品中主动延续古典汉诗的主题,这使他的诗歌古典意趣愈加浓烈。但不同的时代与环境决定了张枣必然会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注入现代人所特有的主题。这意味着张枣在诗歌创作中会使用某些古典汉诗传统的主题模式作为切入点,但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则会进行某些替换,使诗歌成为现代内涵或特体验的载体。由于诗人的情与思往往是多源并进的,因此对于张枣主题的解读不能分行并置,而是应该作为同一个过程来看,即在同样的内容里面既要看到对于古典汉诗主题的延续,也要看到有所替换的地方。

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诗为例,这首诗既有对于传统的继承,也有进行现代演绎之后的替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们每天

读书猜谜,形影不离亲同手足

他没料到她的里面美如花烛

也没想过抚摸那太细腻的脸[6]109

这里很容易读出古典汉诗传统中所具有的一些内容:对于天真、合礼的爱情的赞美,“把英台娇小、可爱、含蓄的美感充分表现出来,也强烈地渲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以含蓄、柔美为上,对女子的审美尤其如此。”[7]这些都可以视为对于古典汉诗传统主题模式的一种延续。而到了后面,这种延续更多地被一种现代爱情观念所替换:

这是蝴蝶腾空了自己的存在,

以便容纳他俩最芬芳的夜晚;

他们深入彼此,震悚花的血脉。[8]109

在这些诗句中,梁、祝二人仿佛化身为现代青年男女。因为这种绚烂而激情的情感体验,更像是现代都市男女所具有的。张枣分别用了两节的诗句,对于传统的爱情诗歌主题进行了延续和替换。

除了在延续之后有所替换之外,张枣的部分诗歌则直接进行了主题的替换,虽然形式上看起来依然是古典的。比如《吴刚的怨诉》这首诗,直接地否定了传统的追求长生不死的主题,把吴刚塑造成一个渴望死亡的形象:“无尽的盈缺,无尽的恶心,/上天何时赐我死的荣幸?”。这里的吴刚和传说中的吴刚,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形象。

由此可见,对于传统主题模式的延续和替换,在张枣的诗歌中有时齐头并进,有时有所侧重,而这些,都是张枣对于古典汉诗传统主题进行现代演绎的某一个侧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汉语诗坛呈现出一种略显混乱的状态,但总体的趋势是世俗化、口语化、琐碎化。古典汉诗传统在这时往往受到轻视。在这种情况下,张枣扛起了古典汉诗的旗帜,用自己的创作实际呼吁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此同时,他也积极主动地向古典汉诗传统中注入一些现代的内容,并且巧妙地寻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张枣古典与现代并存的诗作,为当代汉语诗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柏桦,宋琳.亲爱的张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王沛然.张枣诗歌的古典意蕴[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

[3]柏桦.张枣:镜中的诗艺[J].东吴学术,2010(3).

[4][6][8]张枣.张枣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篇7

图景・图画

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以美丽的西湖著称于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宋代大文豪坡也曾写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有着2200年悠久历史的杭州还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人文景观同样丰富多彩。古代庭、园、楼、阁,塔、寺、泉、壑遍布,或珠帘玉带、烟柳画桥,或万千姿态、蔚然奇观,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等。此外,杭州还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如苏轼、白居易、周邦彦、袁枚、梁实秋、戴望舒、徐志摩等都曾在西湖边倘佯。

解说・解读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国天

烟雨中的杭州。缥缈的雨雾笼罩着这个古老的城市,为她披上一层若隐若现的薄纱,更增添了几分灵气。空气中飘荡着千万年来积累的爱情的甜蜜和美丽。

深冬的杭州,依然风姿绰约、自然灵秀。虽然冷冷的风吹乱了头发,但这个沉淀着无限风花雪月与美丽传说的城市,依然山水旖旎。西湖依然妩媚,水波依然灵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杭州城在这如画的风景中媚态十足。“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里的美或许就是完美的代言。

小时候总喜欢和伙伴在西湖边嬉戏,那时候的西湖在我心里是个让人快乐的游乐场。听够了老人口里所有关于西湖的美丽传说,后来当自己有了少女心事时,站在西湖岸边,总会感觉心情异常宁静。绵绵的细雨被风吹散在浩淼的西湖上,画舫小舟里传来女子轻笑的声音。恍惚间,不知道自己是在几千年前的昨天还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许仙会不会再碰到那下凡间报恩的白娘子?那把绿绸布绣花雨伞会不会再成就一个永远的承诺?西湖深深的水会不会因为爱人的痴情而干枯?高高的雷峰塔会不会因为诚心的感动而倒塌?远远望去,曾经倒塌的雷峰塔现已修建完好,重新耸立在夕照山上,掩映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中,而那神奇动人的古老传说依然在时间的长河里永远地流传着。

流连于西湖的妩媚和传奇中,我想到了苏小小。如今苏小小的墓前,已经找不到墓碑的样子,只有那慕才亭的花红柳绿和偶尔的鸟叫声会不时打断人们沉沉的思绪。从那个刺史大人白衣白冠抚棺恸哭并在亭上刻下“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十四个字时起,苏小小这个女子,便在历代文人心底萦绕不去。“自古佳人难再得,从今比翼罢双飞。”无论是美丽还是哀伤的故事,如今连同无数的诗词歌赋,都沉淀在西湖如画的风景里,随时光升华。

走在杭州的街上,耳边到处都是柔柔糯糯的吴侬软语。我也曾去过很多陌生的城市,可每每再踏上这片芳香的土地,听到家乡这独特的吴侬软语,依然会沉醉其中。品味着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她那积蕴千年的文化底蕴四处可见。历史和时尚那么融洽地展现在眼前。一座座古老的石桥,一间间灰砖青瓦的老房子,一幢幢高楼在这个城市和谐相处。到了夜晚,华灯齐放,酒吧传出的动感音乐和茶馆飘出的清醇茶香总会吸引我走进去探寻一番。

这个城市的丝绸闻名中外。精美细腻的丝绸,握在手上,如水般柔滑。阳光下的养蚕女,有着如花般的娇容和勤劳的双手。她们听着蚕宝宝躲在桑叶里如下雨般沙沙地啃着桑叶,怀着虔诚的心,祝福着一个个蚕宝宝赶快长大,赶快吐丝。丝丝缕缕的蚕丝就像少女心里点点滴滴说不清的情怀。养蚕女用灵巧的小手,在绸缎上织出美丽的图案,就那么简单的一个花样,一块桃红的绸缎,随意地着在窈窕少女的身上,仿佛又看到一个戴望舒笔下丁香般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走在青石板的小巷中,有着淡淡的安静的美。

杭州也是时尚的。武林路的杭派女装、四季青服装市场、杭州丝绸城全国闻名,而那些世界顶级名牌也早已出现在一座座购物中心的精美柜台上。从一个个世界品牌专卖店逛到独有的丝绸市场,古老而现代的杭州会让爱美的女孩流连忘返。

购物累了,就想找个地方坐坐,吃点美食。杭州菜以它的“清爽别致”而出名,古时就有“天下酒宴之盛,未有如杭城也”的诗句。东坡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叫化鸡香嫩可口,鲜嫩滑爽;西湖醋鱼鲜美可口,伴着特有的酸酸甜甜……都会让人垂涎欲滴。找一家临湖的小馆靠窗坐下,看着翠绿的柳条垂入水中,欣赏那如画的风景,细细品尝美味,末了,再来上一杯西湖龙井,甘甜的清茶从口入喉,茶香便久久弥漫在口中不会散去。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赞叹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华贵之城”。可以说,杭州把她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黑头发黄皮肤的龙的传人面前,也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如不会疲倦、不会苍老的美人,总是甩着长长的水袖,散发着道不明写不尽的美丽和韵味。在来来回回的梦里,她总是那么清晰地缠绕着我,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思念,都留恋。

本想解读杭州,写到最后,才知道杭州原是无法解读的。因为,这座城市原本就是一幅水墨丹青,一阙诗词小令。丹青写意,诗无定解,一切尽在传神,一切尽在言外。这是个意在言外的城市,一如迎面走来的那位少女梦幻迷离的眼神,眉间的风情婉转会让你不期然地中了毒,然后,只能深深地沉醉……

供稿 陈素志

延升阅读

西湖梦寻,(明)张岱著,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

杭州史话,王旭峰著,杭州出版社,2000年版

杭州文化丛书,马时雍编,杭州出版社,2006年版

名迹・名篇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

临安春雨初霁

宋・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

望海潮

北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

西湖的雪景

钟敬文

(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篇8

【关键词】孙一元;艺术渊源;艺术风格

在古代诗歌的长卷中,明代诗歌的成就虽然远不如唐宋时期,较之后的清朝也略为逊色,但是这时期流派林立,创作较多。如明初颇具才华且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吴中四杰,以及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诗人,当然也包括提倡复古的前后七子,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们把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明武宗时期,孙一元作为隐逸诗人,介于当时诗坛公安派和竟陵派之间,对两派思想兼而有之,他的诗歌以其特殊风格和地位也被载入诗歌的画卷中。

一、孙一元诗歌的艺术渊源

通常意义上,诗歌的风格和特征与作家的生活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孙一元(1484-1520),字太初,自称秦人即关中(今陕西),或曰安化王孙,尝栖太白之巅,故称太白山人。他与刘麟、吴珫、陆昆、龙霓称苕溪五隐。孙一元作为一介文人,遍游天下,行踪诡异,其一生诗歌著作颇丰,现存的作品有《太白山人漫稿》。研究其文稿不难发现,孙一元诗歌艺术渊源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李白式的诗酒精神

众所周知,李白是一个傲视独立,才华横溢,具有远大的抱负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想象丰富,气魄宏大,变换莫测,发行无端。其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任侠中度过的”。在性格特征上,孙一元与李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样的洒脱不羁,桀骜不驯。在李白的作品中,与酒相关的有近百篇,曾留下“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美名。恰恰在这一点上,孙一元的诗歌中关于酒的作品也颇具规模。如有提名关于饮酒的,有诗歌内容与饮酒有关的,有饮酒场面的,还有题名与内容都涉及饮酒与醉酒的,在古乐府、五言、六言、七言都有所涉及。以其作品为例:

我闻唐家李白,一世贤。郎官之湖至今传。我今与子继其迹,胜事岂许昔人专。方冠野服兴不减,驾船载酒凌苍烟。千山万山两岸如羣龙蛇尽在几席前。青天落杯底,白日行舟边。鼋鼍突兀波面出,大鱼小鱼争避船。君把斗酒,我歌扣舷。天风下来,云叶翩翩。烂醉骑鲸,游崑仑巅。

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石川子泛西湖时,饮酒游玩到极致时所作。作者在游西湖时,想到了沔州城南莲花湖(即李白遊莲花湖所改的郎官湖)的得名由来。当时孙一元已大醉,石川子命孙一元作诗。性情洒脱的孙一元即席赋诗,出口成章,且不易一字。全诗运用了李白郞之湖得名由来的典故,笔墨集中于游玩的场景,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心境开阔,气势宏大,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

孙一元的诗酒文化虽然没有达到李白“酒中八仙”的称号,但是其备受推崇的程度,有其《晩晴信歩至城东草堂主人开樽留酌》一诗为证:

东风吹晩歩,拄杖散闲身。燕掠春阴薄,鸠鸣桑叶新。

过君文杏馆,呼我酒仙人。政有烟霞骨,还知麋鹿亲。

从这篇诗歌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时人对其的尊敬,因为孙一元隐居田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是包括许多文人在内可望而不可及的。

(二)远承黄庭坚的用典艺术

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关于孙一元诗歌上的记载:“瓣香在黄庭坚,体格固畧相近。然庭坚之诗,沉思研练而入之故蟠拏崛强之势多,一元之诗轩豁披露而出,之故淋漓豪岩之气盛其意境亦小殊也。”孙一元的诗歌,以题画诗为例,一方面或多或少的带有黄庭坚诗歌艺术风格,即通过诗歌反应当时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在写作方法上,继承黄庭坚“点石成金”诗法,用典上的“脱胎换骨”创新精神,具体表现为:

第一,孙一元对黄庭坚诗歌的远承最为重要的一方面是题画诗。迄今为止,关于黄庭坚从事绘画方面的资料甚少,实际上他本人非常珍爱画作,精通画艺,并进行画作鉴赏。正如他在《观崇德墨竹歌》中提到“见我好吟画胜他人,直为子美当前身”。并云画难得“知音”者:“物逢真赏世所珍,此画他年恐难得”(《观永年团练画角鹰》)。而单就孙一元的七言古诗来说,就有四分之一关于以画做标题的,《画孔雀引》、《题古木竹石图》、《题杨明府山水图歌》、《蟠桃图为鲍氏母寿》、《吴氏瀑布图》、《周顺卿山水图歌》、《题张玲画四时花》,其七言古诗以《松树障子歌》最具有代表性

何人画松树,一株两株拂烟雾。青入石泉形影空,老摧嵒壑愁日暮。山鬼作灵夭矫行,于莵受缚却回顾。摩挲双眼看不眞,恍然歩入庐山路。气寒心悸狂欲踆,仰靣大叫眞宰怒。雷霆排空顷刻成,茒堂却被风拔去。停杯収巻起长嗟,四壁秋声雨如注。

正如黄庭坚的题画诗一样,本诗在言明松树障子的同时,也借用了黄庭坚在题画诗中的暗喻手法,借诗来反映但是得社会现实状况。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提到:“艺术是一种技术,……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像工艺)而是表现人生,留露着情感个性个人格的”。在孙一元生活的明朝武宗时期,武宗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不理朝政,宦官专权,压制人才。这首诗正式通过被缚的菟来暗喻朝廷对于人才的排挤及迫害的。

第二,在诗歌的写法上,正如黄庭坚一般,孙一元对于典故熟练于心,并运用自如,且能不循古意,《如画孔雀引》:

吴溪大绢长十寻,何人夺此造化心。不屑凡鹰与快鹘,独歇青山石上之。文禽高冠照水弄,深碧翠尾隔花浮。暗金文章真合自,妩媚雌雄长日青。树林君不见杜陵,诗中语意深见诗。对画如见箴赤霄,玄团须往来慎勿,渇饮寒泉隂。

开篇两句诗,化用张九龄的“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的诗句,即如此美好的景致,却生长在边区,无人赏识问询问苍天来抒发自己渴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心情,而孙诗中把抽象的空间距离概念转化成实际意义的长度距离,吴溪画卷篇幅的尺度不同寻常的长,这样的奇思妙想绝对不是普通人能设计出的实写作画者的非同寻常的天赋。接下来写孔雀的诗句,化用《惠子相梁》和《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两个典故“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但是在本诗中,作者对孔雀的推崇之高,远高于寻常意义上的鸿鹄之志,而独写其志向高洁,不落凡俗之地的高贵品格。

二、孙一元诗歌题材分类及艺术创作特点

探究孙一元诗歌的艺术渊源,对于孙一元诗歌的题材内容分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从《太白山人漫稿》来看,孙一元对于各类诗歌体裁均有涉猎。如有纯粹的描写山水田园民俗风物的,有关于时令季节描写景物的,有通过风景物抒发作者情感的,有怀古咏史的借古讽今的诗歌,也有描写军旅生活歌颂军士征战类题材的。

具体而言,一类是以“排奡凌厉,浑厚雄壮”为特征的暗喻诗,一类是以清新明丽为特征,纯粹的写自然景观的及隐居生活的隐逸诗。

如其诗歌《松树障子歌》是其雄壮浑厚的代表作,诗歌格调气势雄浑,感慨激深沉,变化莫测恍惚于虚幻与现实中,似真似幻,寄寓于现实,虽离奇却不做作。形象辉煌流丽,内容丰富曲折,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的前半部分画面是,松树与烟雾相随,泉水里青石的倒影,愁苦的老人,被缚的小兔回头张望等物象组成了一幅静态的画面。后半部分人物仰面大叫,雷霆怒吼,狂分暴雨席卷了作者所视之物。屋顶被风吹走,秋雨雨如注。诗的后半部分从静的状态急速的进入了狂飙突进式的狂躁画面。

而诗歌《避俗》正是孙诗的另一风格特征,诗中显示的是远离世俗,与猿鹤为伴、与松林为伍的山家形象。这首诗歌是孙诗山水隐逸诗的典范,诗中涉猎的,云峰、猿鹤、青松、流水、渔樵等这一系列物象的组合形成了清新明丽,闲适淡雅的诗歌意境。而闲来看淙淙溪水,忙去云峰与高僧谈经论佛的生活亦正是他隐逸生活的典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孙一元诗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对于研究明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整体形象受当时“诗必盛唐”复古风气的影响,其诗歌风格以雄浑和清丽为主,而其他风格如闲适恬淡、沉郁风格诸如此类只是他诗歌的一小部分,多数呈现出洒脱、豪放、 激烈的情调。是明代诗歌流派中的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汤纲等.明史[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版,1985.

[2] 增定太白山人漫稿八卷[M].明萬曆二十五年,張睿卿刻本.

[3]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9

一、 诵读:读出韵味

1. 什么是“诵读”?“诵读”是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课标”在第三学段教学要求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语调、韵律和节奏都属于“诵读”的要点。

古诗词的语调可分为字调与句调。字调的抑扬顿挫表现在古诗平声和仄声的调节上;古人将声调分成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字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派入阴阳上去四声中,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用普通话的声调读)。平仄在一句中是交替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样不断的交替对立,形成了抑扬顿挫的变化之美。诵读诗句时,应注意每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的平仄,并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诵读。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调则是通过对诗句的意义表达与情感变化而产生的抑扬顿挫。古诗诵读的韵律感,来自于韵脚的押韵给人带来的回环往复之美。古诗诵读的节奏感,来自于古诗节拍的划分上,五言诗一般是三拍,又称三个“音步”,即二二一。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七言诗一般是四个音步,即二二二一。如《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诵读”与“吟诵”经常混用。“吟诵”是指按照字的音调,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一样地读。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中国旧时对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是无乐谱的自由唱。”“诵读”与“吟诵”有许多相同点:都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唱),都是表现音乐美的有声语言,都按一定的腔调进行,行腔使调时都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如“吟”重音乐的节奏,“诵”重语言的节奏;“吟”时声音拉长,乐感明显;“诵”旋律不明显,表意明晰;“吟”复杂难学,“诵”相对简单易学;“吟诵”可用方言,“诵读”多用普通话。“课标”中提出的是“诵读”而不是“吟诵”,即是运用音步与平仄的变化,读出古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感受古诗的美。“吟诵”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一般不建议教学生吟诵古诗,如若教师有这方面的特长,可以指导学生作为兴趣培养。

2. 小学三个学段如何教“诵读”呢?首先应根据三个学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诵读能力,确定各自的诵读诗文要求,从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第一学段:不添字、不丢字、不错字,不重复,字正腔圆,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在正确、流利诵读古诗的基础上,注意区分五言诗、七言诗的节奏点,读出诗歌节奏,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第三学段:正确、流利地诵读优秀诗文,通过古诗词的语调(主要指平仄与句调)、韵律(韵脚)、节奏(音步)等(五年级可以从平仄与句调方面着手训练,六年级可进行韵脚相关知识的渗透),体味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总之,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充分诵读,读出诗歌独有的韵味,注意文学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二、 解读:读懂诗意

古诗词属于文言范畴,诗中用词遣句与现代表达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小学生学习古诗要重视理解诗意。但是,如果追求逐字逐句理解,甚至将每首古诗翻译成现代文,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不仅与“课标”中的“大意”和“大体”背道而驰,也会在机械翻译中消解诗歌的美感。笔者认为,有的古诗平白如话,浅显易懂,无需翻译;有的诗歌有词语、句式及结构方面理解的难度,需要着重把握。根据“课标”的要求、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我们可用解读的方式,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小学生把握诗意:

1. 扫清文字障碍,理解重难点词语。有的词语古今异义,如“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春日偶成》)一句中的“余”在古汉语中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有的词语为特殊含义,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渠”并非指水渠,是“它”的意思。朱熹是婺源人,在诗中很自然的用到了婺源方言词。有的词语因互文而生新意,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中的“无赖”一词,因为“喜”而发生了感彩的变化,形容小儿的顽皮可爱之状。有的词语来自典故,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句中的“屠苏”是指屠苏酒,这其中蕴藏着一个传说故事,后来慢慢成为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语,可让学生先自行理解、同学交流、提出疑问、教师有重点地指导,注意将重点词语放到整体诗歌中去理解,保持意脉上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而不必过于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2. 理清诗句意脉,把握内容与主题。葛兆光先生认为:“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或者换句话说,是诗歌在人们感觉中所呈现的内容的动态连续过程。”这就是诗歌的“意脉”。由于诗歌语言凝练,思维跳跃,表达拥有语序错综与成分减省的特征,会成为学生把握诗意的障碍。如何克服呢?(1)理清语序。我们平时说话和写作的语流,一般是按照空间或时间移动的顺序来思维和表达的。如,“我看到了美丽的牡丹花。”但在古诗中却常常出现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意象的堆积;或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语序颠倒的诗句。语序错综变化可以凸显诗歌意象,可以强调主体情感,并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张力,因此常常是诗歌表达追求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调整语序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诗歌的语序,加强对诗意的理解。如“浣女归(而使)竹喧,渔舟下(而使)莲动”。(2)补充成分。朱自清先生曾说过:“诗歌是语言的精粹。”古诗用寥寥数十字表达丰富的意蕴,词句间的省略(主语的省略,或内容的减省、虚词的省略等等)是其主要的表达方式,并由此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便省略了诗人“我”以及“我”对童子说的内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便省去了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联词语。因此,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补充成分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发挥想象,补充串联,由此及彼,推想内涵,就不仅有助于他们顺利地完成对诗意的把握,还能较好地悟得把握诗意的方法。(3)提取主旨。到了第三学段,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从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等处入手,通过人、事、景、物(写作内容)去探究情、理、趣(写作目的),从而完成对诗意的把握。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要素,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六月西湖的赞美,以及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三、 品读:展开想象

诗歌由于极为概括和高度凝练,阅读时需要运用想象的手段去理解、再现、补充、活化。在诗词中,情思和景物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三:一是借物言志,二是借物抒情,三是借物明理。因此,品读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诗中描述的“景物”入手,去品味感受诗人寄托、附着、融入在人、事、景、物上的“志”“情”“理”。第一学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表演、对话、简笔画等辅助手段品读诗句,想象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如学习《鹅》一诗时,教师借助插图或视频,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引导学生想象鹅的姿态与动感的美。第二学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同时要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诗意,在品读过程中发展想象。第三学段,学生可以通过品读关键词语、联想等手段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可以通过理解“碧”与“绿”在表达上的细微差别,联想满湖莲叶像碧玉一样油亮润泽的生命力。可以抓住“别样红”,让学生通过品味“荷花红得像什么?”“为什么这样红?”去想象六月荷花开得最旺盛、最灿烂、最淋漓尽致的绚烂之美,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 美读:体会情感

篇10

西湖的水很清。远远望去,湖面被一抹深沉的绿占据,还夹杂着一些细小的白光,因风掠去的波浪,泛起涟漪。湖中还映着对岸亭台楼阁清晰的倒影,随着风随着水波而晃动。才觉得对岸的堤像一道折叠的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美丽的西湖优秀范文,供大家学习。

美丽的西湖优秀范文1记得那是去年国庆节,一大早,我和奶奶、爸爸、妈妈等来到固原小西湖,一到小西湖,这里的景色真是美丽极了,碧绿碧绿的湖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细细的波浪,西湖畔的垂柳倒映在湖水中,一群一群的孩子们在湖中玩耍,互相打着湖水,十分热闹。

西湖岸边,绿色的草坪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草坪上坐着一群群游客,动物园里不时传出阵阵动物的叫声,树上各种鸟儿飞来飞去,就像唱着歌一样。我们首先来到水上管理中心,挑了一条很漂亮的小船,在爸爸的帮助下,我很轻松的上了船,然后我们便在湖中游玩。

西湖很大,有三四个足球场那么大,湖水是碧绿色的,水中长慢了各种各样的水草,许多水草缠绕在一起,特别好看,就像我们在电视中看见的一样。湖中的小船很多,互相交错滑行。小船穿过第一座小桥,便是一个小小的假山,爸爸把小船停靠在假山旁边,便跳上假山,拿出照相机给我们照起了像,我和奶奶、妈妈摆着各种姿势,爸爸喀嚓喀嚓的照个不停。照完了像我们又划着船向前行走,又是一座小桥,并且上面还有许多亭子,船是擦着桥柱划过去的,我心里特别紧张,爸爸说:“坐稳当,不要害怕”!

我鼓起了勇气,也情不自禁的划起了船,还唱着歌曲,奶奶高兴的夸我真勇敢。时间过的真快,不一会儿,划船的时间到了,我们只好又划回原处。划完船,我们来到游乐场,这里也非常热闹,十几辆碰碰车在小朋友的驾驶下,互相碰撞在一起,听到的只又孩子们的笑声、惊叫声、喊声。

在我的恳求下,爸爸买了一张票,我便开着一辆电子自动车跑了起来,足足转了又十几圈,真是过足了开车瘾。时间过的'真够快,不知不觉中,到了回家的时候了,我恋恋不舍的上了车,还回忆中西湖的美丽景色。

美丽的西湖优秀范文2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杭州就有一处人间天堂,那就是西湖。

早晨,微风吹过,水光潋滟,波光粼粼,好不美丽。我到过波澜壮阔的大海,见过滔滔不绝的黄河,但我最喜欢西湖的水。西湖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一块无暇的翡翠,嵌在这儿,西湖的水真静啊,静得就像安静,正在思考问题的,容不得别人打扰的牛顿。每当遇到下雨天,整个西湖就好像在朦朦胧胧的仙境一般。

中午,步行在断桥上,闻到淡淡的清香味!哦,原来是湖边的桂花芬芳醉人啊!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刚绽开花瓣,有的像在跳舞的少女长得亭亭玉立。还有那高大挺拔的柳树像士兵一样守护着桂花。小鸟在树上唱歌,赞美着这桂花,这西湖。

夜晚,当暮色渐渐掩去西湖时,湖对岸的灯光突然亮了起来,那一刹间,我仿佛进入了一片金碧辉煌,令人患得患失的仙境一般。湖水倒映着流光溢彩的夜灯,时间如水晶般朦胧而清透,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湖面上。柳荫下的青蛙不安分起来,蟋蟀也快乐地弹起了琴。

对岸的灯光伴着游船上的灯火轻轻摇曳着,晚风习习,游人在窃窃私语。空气中,清幽的香气渐渐浓郁起来,静谧之中,恍若听到了桂花绽放的声音夜深了,四周的山上都亮起了一盏盏小灯,一颗颗星星嵌在这清朗夜空中,跟地上的“星星”相印着,星星还是那么耀眼,湖面还是那么平静。人们纷纷来到湖边,有的高声谈笑,有的数星星,还有的和家人一起赏月,这真是美极了!

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仙境。愿西湖永远美丽,迷人。夜下的西湖,果然娇艳无比,不愧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美丽的西湖优秀范文3抬头便是炎炎烈日,人在这高温下心中难以宁静,不觉也随之浮躁起来,自己宛如一株被晒蔫失去生机的小草。然而,当梦中的西湖即将入眼的那时刻,心里依然久久不能平复。

传说中的西湖有着不可言喻的美。既有许仙与白娘子的凄美传说,又有着不少文人雅士的美谈。总之,它给予人的是天堂般的印象!

沿着湖边漫步,你能见到水里密密麻麻的小鱼,不远几处小岛屹立其间。此刻,我却无心留恋这些,只想尽快坐到船里,饱览它的胜景。

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们赏了三坛映月,观了雷峰夕照等。其中,三坛映月更是令我着实着迷。顺着小径,有时会有浓密的树荫遮住阳光,不时水流潺潺,鸟儿啁啾,十分惬意与诗画。走着前面出现了一座曲折的小桥,宛如一条盘曲沉睡的长蛇。因为那儿时常有风吹过,我便一屁股坐在那乘凉。

偶然间一瞥,眼前一亮,池中布满了荷花,是我从未见过的色泽,素白、微粉、淡黄、深粉无论是哪种色调,都是如此优美,以至心中泛起了丝丝涟漪,脑海里闪过了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管怎么看,它们都互相映衬得如此和谐。

我抬头又见有两棵大树上长满了粉红的花朵,与绿叶相伴。走进它们,我更惊讶地发现,诸多的花都是由密密层层一丝丝的花瓣组成,好奇异的花瓣。我忍不住凑近脑袋,轻嗅着它的花香,缕缕香味,略带西湖的味道,趁人不备已沁入了心脾。我顿觉得整个人无比轻松,西湖的景致和味道仿佛如甘甜的春雨浇灌了我的灵魂,不早不晚,刚刚好。

西湖梦,梦西湖,猛然间我似乎明白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尊重和欣赏,才是西湖味道的真谛!

美丽的西湖优秀范文4走进杭州西湖,脑海里只剩下一个字:美。

西湖的水是美的。“潭面无风镜未磨”,这是刘禹锡写的一首诗的一句。这仿佛是一面明亮剔透的镜子,又像一块翡翠与波澜壮阔的大海相比,它是一位娇柔、羞涩的少女。它是一本书,记载了春天的万紫千红,夏天的炽热炎炎,秋天的秋高气爽,冬天的鹅毛大雪。

一阵微风吹过,湖面上顿时波光粼粼。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其清澈见底的湖面上,有许多小鱼儿在嬉戏,正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西湖的荷花是美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的美让人惊叹不已,花瓣粉粉的,绿绿的荷叶衬托出荷花之柔美。湖中的荷花已经全部绽放,淡红、雪白、深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通外中外通直,不蔓不枝”。荷花总是亭亭玉立在层层叠叠的翠绿荷叶之中,显得那样相得益彰。

突然,鱼儿从水面跃起,“扑通”一声又落入水中,不停地在水中穿梭,嬉戏打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只小蜻蜓停在荷花的花瓣上,拼命吸荷花那淡淡的清香不知不觉中,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滴溅在清澈见底的湖面上,荷花没有被大雨打弯腰,而是傲然挺立着。雨过天晴,一阵清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风中送来淡淡的荷香,沁人心脾。

西湖的柳树也是美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嫩嫩的绿叶,衬上细细的柳条,十分美丽。湖两岸的垂柳果然引人注目,它们就像一位美少女,在微风的吹拂下摆动着绿色的连衣裙;它们又像一位春天的使者,热情的伸出修长的双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垂柳的浑身各处无不洋溢着春的气息。

这西湖真美啊!湖水美,荷花美,柳树美,处处都是美。西湖的诗情画意吸引了众多游人,人们流连忘返。

美丽的西湖优秀范文5“西湖美景,三月天哪,春雨如酒,柳如烟哪”西湖真美啊!我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开始了西湖之旅。

西湖的水碧绿碧绿的,到了夜晚,灯光照射着西湖,像是在水面上洒满了金子和银子,闪闪发亮。西湖周围层峦叠翠的山群,像是为西湖编织了一个翠绿的花环。

我坐上龙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喷泉。喷泉随着优美的歌声,跳起了一支支舞蹈。那喷泉五彩缤纷,为西湖增添了色彩。突然,一条像长龙一样的水柱涌出水面,直冲云霄,之后冲向水面,溅起了水花,就像花儿在对着我们微笑。龙船开动了,那西湖的水,高低起伏,好像在向我们问好。不久,我们到了许仙和白娘子相会的地方断桥。

断桥是用石头搭成的,下面有个半圆的桥洞,半圆倒映在湖面上像大眼睛,一眨一眨的。随着龙船缓缓前进,我们又到了雷峰塔。听说雷峰塔下压着一条千年蛇妖,就是“白娘子”,还听说雷峰塔下面可以通往地宫,里面有很多宝藏,真是神奇啊!

接着,我们来到了西湖有名的景点三潭映月。它是由三个葫芦状的石塔组成的,位置是一个十字形的交叉。每逢月夜,特别到了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上蜡烛,并在洞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这时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呈现出了“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绚丽景色。传说,如果把硬币投进塔内,还能实现愿望呢!

西湖的景点很多很多,还有种满了柳树的苏堤、美丽的荷花池真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怪不得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龙舟缓缓地靠岸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西湖。我真想每年都能到西湖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