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

篇1

“十年后”是一个关于未来的匿名社交网络。在这里,你可以自由地分享关于未来与梦想的真实想法,并探索其他人的梦想。

十年后,你会成为怎样的人

笪兴对这个非常感兴趣。“也许,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的残酷现实是,看着现在的自己,你基本上就知道10年后你会成为怎样的人,是不是会成功,会不会改变世界。现在年轻人浪费了太多时间关注琐碎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随时选择自己的人生:创造全新的事物。”

他引用了罗曼・罗兰的一段话:“大半的人在20岁或30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拖腔走板。”笪兴要做的,就是建议年轻人“不要这样死去”,不浪费时间,定下计划,持续做正确的事,最后完成梦想。

“没有人在肉体上和精神上会阻止你,一切只在于你自己。所以生活中的波折起伏也因此失去意义。要想看到更长远的方向和趋势,就必须依赖你的头脑。思考。不要害怕。”

一个召唤:未来你想做什么

若按照传统价值观来评判,笪兴是个成功者。从记事时起,他的成长经历就顺风顺水――在家是孝顺的乖乖少年;在学校是品学兼优的得意门生;高考顺理成章考入复旦大学金融专业。

大一读了本书,启发了他的思考,“五年之后你想做什么?”当时的笪兴刚刚进入大学,脱离了朝九晚五的学习环境和约束,获得自由的他还不知道如何自我管理时间,他发现同学们也有这个困惑,也许想法很多――成为篮球明星、拍一部电影、创办自己的公司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借口――父母可能会反对、房价太高、生活不易等,都是嘴上说说,很少付诸实施。

毕业后,笪兴的同学有的读了MBA、硕士,而笪兴因为在校的优异表现,进入了一家咨询管理公司工作,收入体面,生活稳定。然而,这个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

“大学时代就曾想过要创业,临近毕业时觉得做咨询也不错,常常觉得,大家都这样做,我也该这样做。可以先做咨询积累人脉,争取成为企业高管,积累更多的经验,再来创业。”

在公司上班的一年半时间里,笪兴强烈感觉到,手机和电脑几乎占据了年轻人所有的时间。茶余饭后,大家把时间都花费在了社交平台上,每天晒晒吃喝玩乐,生活看似美好,却虚华空洞。关于未来,很少有人再去思考。

创办“十年后”:连接梦想与现实

年轻的笪兴想到了时下很火的互联创业,决定做一个基于梦想的社交网站,起名“十年后(10 years me)”。

“十年后”是一个基于未来时间轴的社交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说,10 years me 不是一个创业社区,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互联网产品,而更像是一段‘思考剪辑’或者是一个公益项目。这样的社交内容和思考方式,不同于微信圈里的交流,会让人们的行为更加具有未来性,不是只限于当下和过去。”

朋友们觉得这样的网站比较文艺清新,但没有太多的商业前景。一些做过互联网产品的朋友连连发问:“中国年轻人有没有这种在网上分享梦想的需求?即使有,又如何确保这些用户的持续性?”

尽管质疑重重,笪兴还是得到了几名复旦校友的认同,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致认为,这个网站能让现在迷惘的一代更加明确未来的方向。

梦想曾经是个浪漫词汇,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渐渐沉重。并非每个人都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对5年、10年后有一个规划。笪兴和几个伙伴希望邀请更多的人通过网站记录梦想,规划未来,同时和别人分享,让“实现一个梦想”变得切实可行。

于是,来自战略咨询、软件、法律、电影以及新闻等不同背景的几名年轻人形成了主创团队。

笪兴承认一个现实――如今的“80后”“90后”,包括大学生和职场新人都羞于说出梦想。

几经斟酌,他尝试将“十年后”设计成一个私密性的社交网络。对于这个决定,另外几个伙伴却有些担心,“梦想制定”本来就低频,再加上陌生人社交的属性,传播和社区活跃度如何保证?为此,大家讨论了很长时间。几经挣扎,大家坚持了最初的选择。

按照最初的设计想法,设计完成后的网站在有些人看来并不太新潮,用户头像不能上传照片,只能制作文字图片替代。也不能导入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熟人好友。这些细节正是为了保护每一个用户的私密性,让来到这里的年轻人可以放下戒备,静悄悄打造自己的梦想空间。

“设立这个网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找到梦想并逐渐实现目标,如果开放熟人社交,这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笪兴说。

改变让我继续前行

对于创业者来说,缺钱、缺人的困难如影随形,缺少网站程序员,笪兴就通过各种同学关系去求人。没有办公室,大家就在各自的家里办公。没有投资人的支持,笪兴和另外三个伙伴就拿出自己的积蓄,分摊了将近十万的资金来运营网站。

为了弥补用户黏性和活跃度方面的先天不足,笪兴尝试着在群组上下功夫。

“从我们种子用户制定的阶段性梦想来看,语言考试、升学考试、成人考试是热门。通过群组把有相同梦想的人聚在一块儿,相互分享资讯、相互鼓励,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

考研论坛、留学论坛等以资料分享为中心的网络平台不同,“十年后”的群组以人为中心,鼓励大家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十年后”运行两个月,就已经有两万多用户,梦想大军逐渐扩大。网站暂未盈利,但已经吸引了天使投资人的意向。许多复旦的学生也主动参与到“十年后”的运营中来,为网站写文章、拍照片、画漫画、做推广。

最让笪兴感到快乐的是一些年轻人的改变。

用户“祝无心”在“成为心理学硕士”的梦想道路中发起了自我反思:“两年前你看我学网,想要终止迷茫,然后你定下目标,5年后做个行政主管。一年前你上知乎,双学位班的老师留学经历让你为之一动,你也想留学,然后你又定下目标,5年后要站在欧洲大地。你有没有想过,这两年来,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而疏林每天都会写小说,然后上传到这个网站,记录写作进度。他梦想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游戏策划,写小说是他的梦想第一步。“思路不够流畅,感觉不太对。想法付诸现实总是受到重重阻碍。”尽管如此,他坚持不懈。

在“十年后”,有上万名年轻人都在记录、分享梦想,彼此鼓励,思考未来。

在这里,笪兴也看到了各种人不同的迷茫挣扎,有咨询顾问想要转行成为记者,有销售人员想要当画家,有人希望绝症的孩子能够痊愈,也有乡村教师想让学生的语文成绩全部及格,网站上写满了这些想法和计划。

“曾几何时,那个年少轻狂的我们,叫嚣着改变世界,而如今却为了他人的认同去忽略自我,走上父母为你安排的道路,成为当时最瞧不起的人。你开始怀念那个曾经谈理想和苦练篮球的人,思考那个曾经和朋友热烈讨论人生和政治的小愤青如果没有改变自己,他现在应该在干什么。”

每每读到这些,笪兴感觉自己也在跟网站一同成长,自己的坚持是有意义的。

笪兴在接受采访时说:“网站所凝结的不只是一个产品,而是想帮助迷茫的年轻人,给他们一种全新的未来观,通过网站上他人的梦想,激发自己的思考,规划全新未来,传递正能量。”

篇2

[关键词] 本科早期阶段 研究性学习 能力培养

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倡导研究性学习,借此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开拓和创新能力。目前多数大学生仍然只习惯于灌输式学习,忽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缺乏独立筛选信息、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不善于思考与反思,缺乏主动质疑、自主探索精神,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此情况之下,短期或间断性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学习效果亦会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模式逐渐转变成自主研究性学习模式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本项研究是本教学组经多年探索、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结果,旨在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前提下,探究出一条适合培养当代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途径,为大学生完成各种角色的转换寻找一条出路。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分组

从2005年至2009年,每年选取大学一年级临床专业本科生20人,自愿报名,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同届同专业的其他学生20人作为对照组。

2.研究方法

对每届学生的研究均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大一下学期,此阶段各门基础医学课程刚刚开课,可以利用课堂及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医学基础期刊杂志,尤其是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各类文献,同时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第二阶段,大二上学期,聘请图书馆专业教师教授学生文献检索方法并实践。第三阶段,大二下学期,学习综述撰写的方法,并确立大学生科研课题,撰写课题申报书及综述。

3.检测指标

(1)综述撰写情况

综述撰写技巧、写作水平及入选《医学生论坛》情况。

(2)申报大学生科研课题情况

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答辩、立项及科研情况。

(3)考取研究生情况

2004级、2005级和2006级三届毕业生考研情况。

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各组资料比较用t检验。

二、结果

1.综述撰写情况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培训,实验组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文献的查阅方法,能够利用图书馆及校园网数据库检索信息,懂得如何分析、判断、取舍信息及对信息的管理利用,掌握了综述的内涵及写作技巧,而且经过与指导老师的多次探讨及修改,多数学生的文章被本教学组采用,刊印成册。对照组虽然也学习了文献检索方法,但因缺乏目的性和实践性,学习兴趣不高,而且缺乏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写作水平受到限制,综述被采用的较少(P

2.申报大学生科研课题情况

经过大量阅读各类科学文献,学习撰写综述,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实验组学生基本具备了科研思维能力及科研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分组(5人1组)、选题、撰写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书及申报答辩都很得心应手,表现出了较好的科研素质。所申报的课题多数通过答辩,获得立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

3.考取研究生情况

实验组中只有2004级、2005级和2006级三届毕业生。由于多年的科研训练,实验组大部分学生具备了科研能力与科研素质,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均得到进一步提升,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多数学生选择了考研。就已毕业的三届学生而言,选择考研的学生在复试时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因为他们有过科研经历,且已发表多篇文章,有的面试老师评价他们的水平已达到研二学生的水平,考研通过率较高,被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名校录取。而对照组有的学生因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而在面试时被淘汰。

三、讨论

1.开展此项研究的目的

本学院为了提高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在学院范围内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资助项目,从2004级开始,在每届学生读大三年级时,通过联系指导教师、报名、初选及答辩等程序最终立项,获得一定金额资助,课题时间1年至1年半。考虑到即使大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医学知识,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在申请课题、做课题过程中都会有一定困难,也会给指导教师带来不便。因此,在大一下学期伊始,通过自愿报名方式成立科研学习小组,分阶段给予一定的科研能力培训,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答辩、获得立项,并完成科研任务,借此培养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并使其成为习惯,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乃至终生。

2.开展此项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听从教师指令,缺乏反思和主动学习能力。因此,对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园,对一切都感到新鲜而又陌生,从高考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却又进入无所适从的盲目状态中,大一上学期就是在这种状态中度过的。学期结束后,多数学生都感到了大学生活的无聊、人生的盲目和未来的渺茫。此时亟需有人为他们开启引航灯,带领他们走出迷雾。

大一下学期各门基础医学课程,如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均已开课,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学生逐渐走出困惑、重新树立信心和目标、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最佳时期。从谈心、交流思想到发现并培养兴趣,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状态,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学习本专业的意义,逐渐让学生重新找回自我,并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科学文献,开始接触科研。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阅读,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医学各专业的内涵,继而请专业教师为学生讲解科学文献的检索、查阅及综述、科研论文的撰写方法。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相关文献,并尝试撰写综述。然后经师生反复讨论、修改,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查阅专业资料的方法,学会了撰写综述,培养了分析、总结能力,为下一步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观察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学生主动了解事物的感知过程。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实验,亲眼观察了科学实验的各个环节,亲身体会了科学实验的内涵,实地发现了科研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想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存在问题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对科学文献主动查阅的愿望,并产生自己要创新的渴望,这就是科研的萌芽。在申报大学生课题过程中,每个组员逐渐具备了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意识到只有通过集体的努力才会取得真正的成就。经过培训的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课题时积极性极高,兴趣浓厚,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合作愉快,课题通过率较高,而且科研过程较顺利,情况也很好,有的被重要或核心期刊发表,说明第一阶段的培养得到了初步成效。从2004级到2006级学生考研情况可以看出,因具备科研经历并发表多篇文章,在考研面试时占有明显优势,在读研过程中也表现了较高的能力与素质,而对照组虽然有的学生也通过了考研初试,但在面试时因缺乏基本科研能力而遭淘汰。从招收硕士研究生单位反馈的信息即可说明对实验组学生多年的持之以恒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3.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要通过英语、计算机考级,同时还要参加各种活动,做大学生课题确实困难重重,实验组学生倍感压力。但从报名伊始,他们就已做好心理准备来迎接这一挑战。虽然中途有个别人因种种原因退离小组,但多数学生都能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利用早、晚、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做课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效率,在实践中学会了统筹规划,学会了面对压力。

指导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日常工作外,也参与到了学生的活动当中,这无形中增添了繁忙与劳碌,这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菊,邹璇.研究性学习与教师角色转换[J].长江大学学报,2009,32(1).

[2]张晓,王有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专业承诺、成就动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里学杂志,2010,18(12).

[3]汤卉.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方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

[4]肖祥彪.中西生命哲学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展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12(5).

篇3

通过MOOC进行学习的旋风,已经刮到了中国的大、中学生当中。通过网络,免费学习来自全球知名大学的课程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高等教育不再有门槛。大学生可以在课余进行“补课”,中学生则可以提前进入学术的天地,“预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大学已死,大学永存。”这是2012年10月20日,《时代周刊》记者阿曼达·里普利写下的标题。在亲身体验传统教育与在线教育后,他写道:“MOOC提供者将褪去高等教育的所有浮华外衣——品牌、价格还有设施——让我们所有人记起教育的本质是学习。”

“如果没有网络公开课,我的大学生活可能就毁了。”高考失利后进入一所二本高校就读的林宇谦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麻省理工学院微积分课视频的感受:“一下子就从封闭的空间里,走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他开始像追美剧一样,追美国顶尖大学的公开课视频。刚刚上大学时,无论是高等数学课还是大学物理课的教学质量都让他非常失望,老师经常对着PPT照本宣科,教案十几年不变,上课气氛沉闷,几乎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参与的程度极低。

“有了网络公开课,再也不是‘一考定终身’了,不是只有最顶尖的人才,进入最好的大学,才拥有学习的机会。网络公开课使得更多不那么聪明,或者运气不够好的人,同样能变成顶尖的人才。我虽然高考没考好,仍然可以在斯坦福学习傅里叶变换,在麻省理工学习微分方程和线性代数。”他渐渐对学术重燃信心,并开始系统学习国外的教材,准备考研究生。

在一所著名大学自然科学实验班就读的张文雯则觉得,中国的名校,教学质量也好不到哪里去,以至于她不得不通过看国外名校的公开课视频来“补课”。

进入大学不久,怀着做物理学家梦想的她就惊讶地发现,大学里的物理考试还保留着最陈旧的模式,竟然会考名词解释,计算题也可以通过对题型的熟悉和背诵公式来完成,而本应最有创造力的实验课的考核,则沦为“抄实验报告”。这样学习的结果是,“过了一个学期,考试绩点很高,会推导公式,但是学一门忘一门,考完就全忘光了。”

在一堂物理课上,老师在讲台上做了几个演示实验,她和同学竟然都没有看懂。后来,全寝室一起上网搜索了麻省理工的这堂课的视频,视频里的老师用着完全一样的实验道具,但其演示方法却能让人立刻明白实验的过程和原理。

在北京大学大一学生胡海斌看来,国内高校的课堂和教材一样,更多地停留在苏联模式上,课本往往只是薄薄一本,“在内容上虽然很严谨,但是一翻开,就是各种各样的公式和定理,你却完全无法理解在这些公式背后的学科本质。于是,绝大多数同学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相比较而言,欧美教材都是厚厚一大册,好几页里只有一个公式,但是描述性的语言多,比喻和例子多,讲解得有趣、形象。

在学了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学课程后,胡海斌去买了本英文版的教材来看,虽然自己英文水平不高,但读起英文教材来,竟然比中文教材更加清晰易懂。

事实上,的确有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正在有意识地“预习”这些网络公开课。根据果壳网近期对线上用户的一则调查,利用国外一流网络公开课学习的,有20%是中学生。

孙尤杨就是从初中三年级开始接触网络公开课的。在耶鲁大学的《基础物理》课上,讲台上走来走去的桑卡教授用印度味的英语讲着物理学“冷笑话”,他突然觉得,“原来可以这么轻松地理解物理学的本质!”

从此,他好像从自己读书的三线城市高中“跳”了出来。“同学还在对着人教版的教材背公式,我却完成了最初的学术启蒙。”

读高一时,他又接触到了新的学习平台——Coursera。这个平台上有斯坦福大学等十几所名校的在线课程,与简单的视频提供不同的是,注册ID后,每周要按时上课,并要在截止日期内完成家庭作业和考试并取得成绩,俨然是一所虚拟大学。在网络上,他还和其他通过Coursera学习的“同学”一起讨论,互相批改作业,即使是凌晨3点在论坛上提问,也会有人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及时作出解答。

在其他同学全力以赴地准备高考,对未来的专业选择还毫无想法的时候,他已经对计算机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拥有了一定的编程基础,决定报考计算机专业。

2012年,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与课程难度仅限于中学水平的“可汗学院”不同,三大平台的课程全部针对高等教育,并且像真正的大学一样,有一套自己的学习管理系统。

重要的是,它们的课程都是完全免费的。

Coursera意为“课程的时代”,由斯坦福大学的两名教授创办,注册学生有三分之二来自海外,其中约4%来自中国;edX则由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5月联合。

随着这些学习平台的出现,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外名校课程被“打包”翻译和引进,网络学习从课外消遣和知识补充,开始向真正的“学习”迈进。从时下流行的公开课视频主题的变化,也可以看出这个趋势:最先走红的是哈佛大学法学教授桑德尔的《公正》,而现在,更多的计算机、经济学和数理基础课程都开始得到学习者的青睐,而这些内容无一例外,都需要长期和系统的学习。

在一些西方大学里,三大平台的网络公开课课程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甚至可以用网络课程的学分来替代大学中的学分。不过,对于平台上的学习者来说,学分和证书的纪念意义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与在真正的大学里拼学分和绩点相比,我在Coursera学习的动机更明确:不是为了考试或者毕业证书,而完完全全是从纯粹的对学习的兴趣出发。”孙尤杨说。在虚拟的大学中,他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授课内容和顺序,不用担心老师讲得太快跟不上,或者讲得太慢会打瞌睡,而在可能打瞌睡的时间点,视频课中的老师还会跳出来提问,要求作出正确的回答才能进入课堂的下一部分。

从2011年开始,部分国内高校也开始提供网络公开课,却反响平平。“那些视频就是从我们无聊的课堂上录的,一样地念书和读PPT,连打开都是浪费我的时间。”张文雯毫不掩饰自己对国内公开课的不屑。

相反,一些个体的探索似乎更受青睐。2012年4月,还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读研究生的童哲,在自己的宿舍录制了一部视频《阿哲的理论物理小课——熵与相变》,这个分为6段的视频获得了过万的点击率。

硕士毕业回国后,童哲在人人网建立了一个名为“万门大学”的公共主页,在4个月里,他上传的“数学小课”和“物理小课”系列拥有了1.6万多名学生,其中有理科生,也有文科生;有高中生,也有研究生。为了备课,他搜集的资料装满了两个8T的硬盘,光是“科学”类的纯文本资料就有188G。

“物理小课”的成功激发了童哲的兴趣,他决定放弃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读博士,回到国内做了一名教师,在业余时间里,录制学习视频放到网上。原因很简单:在北大读书时,他曾因为课程体系的枯燥、丧失对物理的兴趣而苦恼,现在,他想用轻松好玩的视频,使更多的中国学生重拾对学习的兴趣。

“‘物理小课’很好玩,但还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来录中文视频。”看过视频的复旦大学学生潘一建觉得,网络上虽然有很多好的国外名校公开课,但毕竟存在语言障碍,国外的教学体系和讲解方式也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学生,中国的MOOC还刚刚起步,但值得期待。

不过,不论目前的发展速度和前景如何,无疑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MOOC学习者。在这些开放课程面前,无论是哈佛的学生还是中专生,都拥有同样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一如Coursera的负责人达芙妮·科勒在TED大会上所说:“教育变成了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世界上所有有能力和积极性的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技能,为自己、家人和社区追求更好的生活。也许下一个爱因斯坦或者乔布斯,现在就住在非洲的一个偏远的小镇上。”

Udacity的创始人、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隆曾告诉自己在斯坦福的学生,如果不想听课,可以在网上学,结果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选择了在寝室里看视频、做习题。不可思议的是,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时,斯坦福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比历届学生都高出了一个等级。

不过,斯坦福的学生们并不是表现最好的。在学期结束时,在网上修读这门课程的学生中,前400名没有一个来自斯坦福。

篇4

摘要: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渠道,总结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切实结合当下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对于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的情况,密切联系学校治学特色,提出重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培养;人才需求;特色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16-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下文简称“我校”)本科生教学培养方案每四年调整一次,2015年迎硇乱宦纸萄Ъ苹调整,这次调整将在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优势,重新明确培养何种人才、向何处输送人才等问题,使我校培养的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技能,从而与其他学校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相区别。因此,本文所做研究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现状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学院兼备理、工、管、法四大学科,资源管理特色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涵盖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我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8位,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在《2014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专业。比较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近三次修订的培养方案后发现,学校尤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体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类别课程学分比例趋势分析中的实践环节课程学分比例明显增长,尤其是相比较于2003版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学分要求增幅很大。与此同时,公共管理类学生通过在秭归基地、洪山区人民政府、黄冈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来提高实践能力。在趋势分析还发现,相比较于2003版培养方案,2007版、2011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要求有明显增加且趋于稳定,浮动不大。尽管实践环节学分增长较多,但纵观整个课程设置还是体现着重理论轻实践这一特点。在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考虑到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变化以及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10年中途提出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社会管理)教学计划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计划并实施至今。通过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其培养效果,可以简单归纳,2011―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企业为主,继续深造次之,最后才是公共管理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困境

1.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①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同质化。在综合对比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7所高校在内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后发现除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核心课程外,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的课程中与其他高校相同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课程相似度较高。例如,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在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教学方案中也能找到。同时,笔者横向对比了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前者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有19门课程是和后者相同或相似的,占总课程数量的50%以上;同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趋同现象就更严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都涵盖在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案中。②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同质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11版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培养方案上,通过比较发现这这两个专业在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上的课程设置是完全一致的,而在近15门主干课中,有12门是完全相同的,而对于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则出现课程交叉,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成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二级学科的课程内容上也出现同质化。例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与《地方政府学》这两门课程所授知识点重合之处颇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听到的是不同教材中对于行政区划、地方自治的复述,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于此知识点的赘述。

2.专业特殊性不强。①办学特色体现不明显。通过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和其他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是没有区别的。众所周知,我校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高校,但很难通过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去看到这一办学特色,尤其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能在教学方案上找到资源与环境管理(2个学分)和土地资源管理(2个学分)两门课程。这对于近200多个学分要求的课程设置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种现象无疑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特殊性。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目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在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本科专业前50名中无法找到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存在,而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排名第7位。通过研究自2014年9月以来我校大学生就业中心主办的大型招聘会,发现招聘单位多为地矿核企业,但由于同质化现状,公共管理类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也未呈现出明显的不可替代性。这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同时这一点在2015届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也可以看出来,鲜有通过大型招聘会顺利就业的。

3.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有偏差。综合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才是企业。但是结合上面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实际上其毕业生主要单位流向还是企业,党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占比很小,这无疑说明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偏差。随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凡进必考,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就业目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通过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数据统计发现无论是可报考职位数还是招考人数,比例均有所下降,这无疑也会对“适应在公共管理部门单位从事实际管理工作”这一培养目标造成偏差。与此同时,根据《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发现本科毕业社会需求量大且受毕业生青睐的职业是更倾向于一些低技术含量且可替代性很强的工作,如人事、助理、文职等。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毕I生都感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在每年超过20%多的升学毕业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跨专业求学,有的出于就业考虑,有的完全兴趣使然,有的考研保研接受专业调剂,更甚者纯粹为了升学而升学等。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都能反应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环节出现问题,如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学生职业教育不成功等。

三、重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

1.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首先必须要确定的是,我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仍然要坚持以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为主,只有守住这一培养目标,我校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才能与相近专业,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区别开来。其次,根据我校的治学特色,建议将培养出口锁定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国现行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实行“凡进必考”和“凡晋必考”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公共管理类各专业要着重研究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2003年人事部将公务员的通用能力分为9种: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因此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之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强化学生的国土资源理论知识能力。这一点在各省、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才招聘要求上都是重中之重。能否与实践部门建立起良性互动直接关系着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否能够寻到理论之源,也直接影响着专业学科能否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角度看,如果该类专业不能为其培养的学生提供一个经常、持续地进入公共管理部门观摩、实践的平台,那么这个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差异性将大打折扣。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里,可依托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光谷发展研究院、土地工程实验室、公共经济研究所等平台建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心、公务员考试与培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改变学校与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距离远”、教学活动中实践课程少、实习环节走过场等现状,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环节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2.根据办学条件及培养方向强化专业差异性。根据我校治学特色,首先要强化的是与国内其他高校同一专业的差异性。只有突出了专业特色才能使专业建设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学校必须以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为核心,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和学科群。例如,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资源环境管理方向),以此来拓宽学生在资源环境等行业的就业渠道,以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助力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强化专业差异性。其次笔者认为要强化的是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差异性,在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设置上要严格区别开来,重视“专才”培养,以增强其培养的学生在各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3.设置足够体现本校本专业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将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与资源管理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地矿资源等优势学科为支撑,融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来进行课程设置。在研究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时,笔者也能找出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向来设置课程的实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着重偏重于矿业工程技术类课程,这给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启发――可以增添类似资源与环境管理、环境政治学、国土资源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在国土资源环境的知识面。而在上文,笔者对我校主办的大型招聘会进行了整理,可以看出来校招聘的地矿企业、资源类企业是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的,一旦公共管理类专业注重提高学生在这些领域知识面,将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作为该领域的后备管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可以避免毕业生多流向银行、快递等行业的尴尬局面。

4.教学环节更注重学生发展需求。公共管理类专业不能如愿按照培养目标向公共管理部门输送人才,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这势必会对公共管理类未来学生的专业信心度造成影响,表现在对专业定位、就业前景以及职业潜力的疑虑与迷惘,从而对专业的兴趣度降低,进而导致转专业、辅修双学位人数递增。建议公共管理类专业要开设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必备的辩论和谈判类等训练语言表达的课程,要加强各类办公软件及办公设备使用、各类公文的写作等实际技能的培训,培养环节要鼓励学生间、师生间多发生思维碰撞,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非局限于课堂教学讲授与图片演示,要重视教学环节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尽管我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诸如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的可喜成绩,但笔者在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不一致、就业预期与就业渠道不一致、人才需求与人才输出不一致等问题,这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之际是要重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本文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及优势资源,提出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等重构公共管理类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这里还存在很多约束条件,比如一个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是庞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充分考虑到配套设施的建立、师资力量的匹配、实践部门的有效回应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锋正.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机理:嵌入性视角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Z].2003-11-18.

[3]李军超.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08,(20).

[4]赵瑞峰.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高教论坛,2003,(01).

[5]王河江,巫丽君,何晓柯.公共事业管理多元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思考[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6]中国校友会大学研究团队.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