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原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1:5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紫藤萝瀑布原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紫藤萝瀑布原文

篇1

一、圈圈点点找要点:吮吸原汁补充营养

阅读,首先是“看”,负载着读者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是自我的主观投射。这种看与原文中的要点一旦融会贯通,便会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学生拿起笔圈圈点点,找出认知重点与难点,给自己的投射补充能量。圈圈点点找要点,可以引导学生在蛛丝马迹的探寻中探幽发微,获得丰富的养料。

如在《紫藤萝瀑布》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朗读原文至少3遍,并建议他们用圈点的方式找出自己的困惑,让他们在感受到紫藤萝的旺盛与活力中体味作者的对人生及生活的感悟。有的同学圈点出了表现紫藤萝的外形及神态的词:笑、嚷嚷、;有的同学圈点了表现紫藤萝开花的状态的词:挨、推、挤;有的同学则圈点了表示作者动作和感思的词语:凝望、生死、疑惑、抚摸、喜悦等。然后我给学生补充了此文的写作背景:宗璞一家在中受到迫害,她因此一直“困惑”和“痛楚”,而当时作者小弟患绝症,令她悲伤不已,一次在院中偶见盛开的紫藤萝花,由花开花落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通过这样的补白,使得学生能够理出本文线索,读出在“赏”、“忆”、“悟”花中的不同感受。

运用圈点找出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并反复咀嚼,如同嚼甘蔗,自然就会分离蔗渣,吸得充沛的甜汁。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带着疑惑和好奇研读文章,不放松每一处的细节,帮助他们在长期日结月累的过程中主动发现文本精彩,不断补充自己的空白。圈点模式运用使得学生关注全篇,在以点拓面中产生认知趋同感,便于学生聚焦词语,深挖细究个中三味。

二、划划杠杠勾核心:嗅出原昧激活感知

记性再好也有遗忘时,烂笔头虽短却记得久远。语文教材中精彩文章美不胜收,好词佳句不计其数。摘录语篇中好旬,运用划划杠杠来注释探解,定会嗅出原来的本真味道。原味能帮助学生激活多种感官认知,通晓作者表情达意的缘由。划划杠杠理出核心语句,使得学生不再作走马观花式阅读,而在轨迹化记读中丰富感知思维。

如《范进中举》教学中,我建议学生静心默读,运用划线和涂描形式找出自认为值得关注和探究的语句。有的同学结合讽刺小说的特征,分别划出了范进、胡屠户等前后不一样的嘴脸,并做了注释:功名好似试金石,分出三六九等,照出世态炎凉;有的同学划出了范进喜极而疯场景的语句,并就其中的“看”、“念”、“拍”、“笑”、“道”作了追述:乐极生悲,哀其可怜,笑其愚昧无知,封建科举毒人不浅,害人至深,等等。通过对这些划杠的剖析,不仅能使得学生明白了作者给这些人物画像的本意,还能够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感思。

划杠语句并非简单的涂线勾划,而应该与注释相融合,让他们在披文入理的过程中激活丰富的味蕾。支持学生的不同观点和见解,鼓励他们在忠实原文的过程中大胆构思,赋予原味更为醇正和深厚的气息,使得学生真正手不释卷。多指导学生精选多划,分门别类归纳总结,积淀丰富语言文化知识。

三、说说背背议精彩:鉴赏原意深悟精妙

吟诗作对是一种熟能生巧,源于读诗千百首的积累沉淀。运用背诵原文佳句来拓展感知,能填补学习中的空白;运用说读来表达自己的体味,能使得学生的语感自然转化为实践运用。朗朗书声,传递着文字背后的精彩故事;说说读感,演绎着对话文本的独到解读。

篇2

【关键词】感情朗读;阅读教学;改读;趣读;演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足见诵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通过诵读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实施前,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往往只从音量、速度、语调等技巧方面要求学生,到头来学生只是记住了几个脱离文本的技巧。其实,无论朗读的形式多么新颖,也只是同一个平面上的滑行。语文课堂需要给学生积极有效的朗读指导,特别要针对具体的文章,特定的语境,让阅读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笔者通过让学生改读、趣读、演读,从读中去了解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改读,读出蕴藏情感

笔者在教《观刈麦》的时候,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读懂作者”,笔者把诗的最后几小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作了如下修改:“今你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该自愧,尽日不能忘。”

先让学生自由体会朗读,然后指导学生,在读原文时,摸着自己的胸口,扪心自问读;在读修改后的片断时,指着对方读。顿时,教室里沸腾了起来,学生一会儿音调低沉读原文,一会儿用手指着对方读修改后的片断,有的读得义愤填膺,有的读得满腔怨愤。通过这种比赛朗读,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的情感。原文批评较委婉。而修改后的,批评特别尖锐,指责得痛快淋漓!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悯农情怀的了解,而且形成了新问题,为什么此处用“我”而不用“你”,作者作为一名县尉,对官员的不劳而获、奢侈浪费不是更清楚吗?学生讨论后得出如下几个结论,一是作者自己也是当官的,不愿也不敢过份得罪同僚,二是作者把农民的苦难归结为唐代的税制,而不是人祸。三是可以中国古代知识份子的思想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作者人格的伟大,反而更真实,更让人可敬。

最后,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愧疚和无可奈何。笔者让学生给诗歌的结尾添加一个感叹词,让学生讨论加哪一个叹词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学生一番争论与辨析,最后得出一致结论:添加“唉”字比较好。然后学生齐读诗歌的最后一个片断,其中最后两小句,一字一顿,读出忧思的深广。全诗读完后,停顿2秒,轻声加一个“唉”字。学生揣摩、体会、朗读后,对作者的愧疚和无可奈何之情体会更深入了。

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2.趣读,品出文意深味

笔者在教《陋室铭》一文时,设计了一个“读得有味”的环节,在让学生介绍完该文的写作背景后,这样引导学生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笔者先给学生预设一个情境。知县想通过陋室来刁难刘禹锡,让刘禹锡生气。你们看,那个知县老爷又来了,而且还带着几个随从来了。我们怎么办啊?我们要为刘禹锡出一口气啊!请大家拿起课文,把文章大声地再朗读一遍,读给那个知县老爷听。我提议一下,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三遍,一遍比一遍读得响。读最后一遍时拍一下桌子。

学生读得痛快淋漓,读完后班上顿时气氛高涨,感觉像真的为刘禹锡报了仇一样。

为了吊足学生的胃口,笔者对学生说,刚才的朗读确实痛快淋漓,不过还是少了一点味道!老师想问大家“德馨”应该重读还是轻读,为什么?小组之间讨论并PK一下。班上顿时人声鼎沸,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读着,体会着。

当然,“何陋之有”应不应该读得义愤填膺?当然不应该。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心态应该是旷达、洒脱的。在后面体悟、朗读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后,学生感受到了刘禹锡的洒脱与闲适。觉得这些句子要读得舒缓一些。这时,再让学生体会如何读“何陋之有”这一句,比一比,重读与轻读的效果,讨论后学生得出结论,“何陋之有”要读得意味深长一些,应该读得稍重一些,但不能太重,要读出刘禹锡旷达的胸怀,而刚才把“何陋之有”连读三遍,读得太过气愤,是不太符合作者的心境的。

3.演读,再现精美画面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应当更多的用到初中语文课堂上,透过这种教学模式的采用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也可以增进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的体验与感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读写结合教学理念的渗透,要能够在有效的教学组织与设计中来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

一、对于课文进行有效的比较模仿

读写结合的展开形式有很多,不同的文章适合的教学策略会有所差异。教师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实现以读促写的基本教学目标时,首先要充分分析阅读文本的特点,可以结合具体的文章确定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最大程度发挥阅读文本的积极教学功效。有的文章语言非常精美,文字非常触动人,对于这样的文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多学习这些精炼的语言,慢慢将这些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积累。有的文章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有一些很值得学生学习的写作技巧,这样的文章在读写结合教学时则可以将侧重点放在文章写作技巧的学习上。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进行课文的模仿比较,在这样的基础上读写结合教学的优势更容易体现。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时候,文章有一段落是这样描写紫藤萝的:“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这段文字在语言上非常精美,这些语言也很值得学生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这段文字进行比较模仿,甚至可以让学生将这段文字背诵下来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有价值的收获。

二、适当进行原文的缩写或扩写

对于有的阅读文本在读写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缩写或者扩写,这也是读写结合教学的一种体现形式。缩写适用于那些故事梗概比较复杂,故事比较长的文章。缩写的过程其实是对于学生思维的一种锻炼,能够让学生的故事梗概的提炼能力更强。扩写则适用于那些比较简练或者凝练的篇章,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古诗文的扩写。这可以考查学生对于诗文的理解与感受能力,也是对于学生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锻炼。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望岳》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来进行扩写。在扩写的时候,学生理解了本首古诗的意思,这就降低了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难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用扩写,发挥扩写的作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适合扩写的教学素材还有很多,教师还可以在每一次扩写训练中确立一个具体的写作主题,这样教学的针对性更强,读写结合的教学功效也更容易体现出来。

三、合理进行课内阅读的拓宽与延伸

篇4

1. 注音写字:(8分)

痴想()  隐秘()  喧téng()  盘虬卧龙()

训诫( ) 耸立()  迂回()  仙露qióng()浆

lín峋() 卑微( ) 宽shù( ) 伶仃( )

zhù立( ) 瞬间() chuò泣() 鹤lì( )云端

2.原文填空。(5分)

(1)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 又怎样 的心啊!”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 。

(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 ,故时有物外之趣。

3. 解释文言字词:(4分)

(1)项为之强( )(2)以丛草为林( )

(3)兴正浓( ) (4)方出神( )

4.写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3分)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2)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

(3)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

5.对文章作者及主旨,叙述错误的是:()(2分)

A.《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作者是英国作家莫顿•亨特。

C.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宗璞。

D.《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本文选自《浮生六记》。

6.选出标点有误的一项:( )(2分)

A.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B.“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在嚷嚷。

C.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D.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7.下列文言句子的停顿(“•”表示很短暂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能/张目•对日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使/之冲烟/而飞鸣D.作/青云•白鹤/观

8. 写出我国四大名著:《 》《 》《 》《 》。(2分)二、古诗文阅读理解 (共14分)

9.依据上下文提示默写 (3分)

①夏蚊成雷, 。

② , ,盖一癞虾蟆

10,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 徐( )喷以烟。

② 果如鹤唳( )云端。

③ 神游其中,怡然( )自得。

④ 物外( )之趣

11,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

①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12,《童趣》一文的作者,童年时对着蚊子徐喷以烟,让蚊子“冲烟而飞鸣”。他做这件事感受到 “物外之趣”。从这一事例中,你感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分)

(二)阅读下面选自课外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共12分)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矾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尸“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屋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3:这里所选几段文字,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件? (2分)

14.你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请说明理由。 (2分)

15,请写出文中表现阿曼达父子心心相连的一句话。(2分)

16,文章结尾段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中对父子二人的描写,说他们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2分)

17.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的提示,想像地震刚刚发生、教室刚刚塌陷时阿曼达的处境,写他的所见、所想和所做。篇幅不超过一百字。(4分)

答案12. 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应该富有观察力和想像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13.阿曼达的父亲在地震后怀着坚定的信念成功地抢救出儿子。(此题亦可从阿曼达的角度总结。)

14.划线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渲染时间延续过程又长又慢,突出强调父亲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停地行动,顽强地救出儿子。

深刻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挚爱之情。(这是一个开放型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能答出一个方面即可,不必求全。)

15.这句话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篇5

一、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音韵美等特点。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反复诵读,品味语感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如果在诵读的过程中,为师者能引导学生把握好字句的停顿、语速、语调、重音和轻读,学生就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笔者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调,从而体会出诗歌的语言美。例如,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要注意节奏――“萧萧”“滚滚”要拉长声音,以体会树叶纷纷飘落的无尽哀思;“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但“木”“江”要适当延长,读出余韵,以体会诗人难以排遣的愁绪。

“文章不是无情物”,融入了作者浓浓的情。我们只有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才能慢慢品出语感,品出文章的精美之处,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啊!

(二)辨析比较,品词品句

有的文章用词造句看似普通,其实却有丰富的内涵,只靠读一读、想一想是难以体会其韵味的。这时就需用比较、感悟的方法。如教学《春》一文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体味散文大家朱自清那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魅力,笔者出示了几组句子进行对比,请学生品味。

第一组: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长出来。

第二组: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叫着。

学生通过这两组语言的品味比较,很快就能读出原文的“钻”比“长”更能体现小草那破土而出的挤劲,“闹”比“叫”更能烘托热闹的气氛,哪个更有表现力就不言而喻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住关键,体悟精妙

叶圣陶说:“一字未忽宜,语语悟其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一双“慧眼”带领学生找准每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每一句颇有意味的话语,透过精妙的文字,引领学生倾听弦外之音,咀嚼言外之意。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熏陶,品出情趣。如在教学《陋室铭》时,笔者发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一句对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很关键,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这句中的“素”和“金”可以去掉吗?一开始学生并不能理解、体会,通过耐心地引导,学生能品其内涵:弹的琴,并不豪华精美,而很平常;读的经,不是能考取功名的“经”,而只是修身养性的《佛经》。如此一点拨,学生很快就能体悟到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就这样,找准了关键词,再进一步体会其精妙,文章的主旨学生就迎韧而“解”了。

长此以往,“一字未忽宜,语语悟其神”将不再是追求和境界,而成为状态和习惯了。

(四)品析修辞,悟其妙用.

生动形象的修辞,能使文章富有诗意,极具情味。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文章的情感。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引导学生找出比喻和拟人的句子,分析其妙处。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起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这一句,学生分析品味后指出:作者把盛开的藤萝比成“瀑布”“大条幅”,既写出了藤萝的繁茂灿烂,又体现了其整体美。“在流动,在欢笑”用拟人状写其情态,它的活泼热闹,它的勃勃生机,语言生动、形象,越品越见其妙。

(五)触发联想 发展语言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果仅靠字典的解释和老师的讲解,学生的理解肯定不深刻。对意境优美的句段或全文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通过想象情境,让学生把眼前读到的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就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语言的意境,能真正触摸到语言的内涵。若能再通过自己的语言去描述,那学生不仅能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内涵,而且语言能力也能得到发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画面凄美,意境深远,在教学时,鼓励学生把自己当成浪迹天涯的游子,展开丰富的联想,并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通过活动学生不仅深深体会到游子浪迹天涯的孤独、悲哀,而且想象力丰富了,语言能力也提高了。

二、指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强品味语言的乐趣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掌握了品味语言的不同方法,体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但这还不够,我们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和运用语言,这样才能真正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并在写作中、在生活中“挥洒自如”!

(一)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指导学生从课内外读物中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的方法。通过摘录让学生积极地消化吸收,并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到说写中去,从而使摘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为学生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大胆运用自己摘记的优美词句。刚开始,学生可能会犯堆砌摘记的毛病,这时我们不应指责和嘲讽,而是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耐心的指导。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留,哪些要删,哪些应换,教师应悉心指导。慢慢地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尝到运用语言和积累语言的乐趣。而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可用红笔标出并加以赏析,并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品读专栏”,选登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这样,学生不仅兴趣浓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

(三)鼓励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积累语言

对学生积累的语言,可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可用读书笔记交流法,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如课前三分钟、成语接龙、演讲、辩论等,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多样的运用各种方法,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感悟、熏陶和运用中,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我觉得“声”是感人心之最初者,而诵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以声传情,因声会意。因此朗读教学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朗读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说话能力,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学生可以从朗读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激发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具体作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像《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美文,教学时完全可以由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中去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情感意味,让学生从教师的动作、神情中去领会朗读的种种技巧。当然,也可以播放配乐诗朗读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快乐。

4.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培养朗读的基本功

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作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严格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三、多领悟体验,以读感悟

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朗读训练应让学生多自读、主悟、自赏,领悟文意。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土地”和“太阳”是两个主导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只有了解了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朗读才能有感染力,才能真正读出韵味。在此基础上若进行美文赏读,并在朗读技巧上作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就能让学生读出语言的韵味,读出语言的音乐美。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朗读形式

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交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达到流利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如自读、指读、仿读、小组读、引读、问读、疑读、表演读、齐读等,以求得最佳效果;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形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运用各种媒体(音乐、画面)和激励性语言,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回忆、入情记忆、美读成诵。

五、方法要灵活多变

各种形式的读配以新鲜有趣的训练方法,能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有利于提高训练的效益。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六、注重“评读”,多点鼓励,少点批评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对学生尤其如此,教师应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但是对学生也不能一味地夸奖和称赞,而是应该很巧妙地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这样既成就了学生成功的愿望,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