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的技巧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朗诵的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朗诵的技巧

篇1

1、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来源。充足、稳定的气息是发音的基础。有的人讲话或唱歌声音洪亮、持久、有力,人们赞叹说,他(她)“中气”很足,相反,有的人说话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气无力,上气不接下气,像蚊子嗡嗡叫一样,使人难以听清,这种人则“中气”不足。

2、其间除了身体素质的区别外,还有一个气息调节技巧问题,即呼吸和讲话的配合、协调是否恰当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说话是在呼气时而不是在吸气时间进行的,停顿则是在吸气时进行的。如果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讲话或朗诵,必然要求有比平时更强的呼吸循环。

3、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大约在60-350赫之间。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发音的音响、音高、音色。声带对发音起很大的作用。声带的好坏,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的训练和保护。注意恰当的训练与运用声带,改变声带条件,保护声带,都是提高语音素质的重要方面。

4、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晨在空气清新处“吊嗓子”:吸足一口气,身体放松,张开或闭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啊”或“咿”的连续声响。还可以做高低音连续变化起伏的练习。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简单地说,这是一本教你朗诵诗文并获得口头表达能力的书。作者有意淡化了理论色彩,而着重于方法与技巧的指导,着重于具体朗诵篇目的指导。以下就本书的重点内容简略地谈一谈。

关于朗诵的方法。开篇“朗诵基础”一章,讲的是“发声方法”“共鸣控制”“吐字归因”,教朗诵者掌握呼吸、发声、共鸣、吐字方法,使声音呈现出强弱、高低、刚柔、明暗、虚实的变化,以适应作品朗诵的需要。这些是朗诵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其后,针对不同的文体,作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如“演讲词朗诵”一节,以林肯的经典演说词《葛底斯堡演说》为例,从理解稿件、技巧运用、根据文体特点选用表达方式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演讲词的朗诵方法。这种分析细致、到位,使人_看就明白。

关于朗诵的技巧。专辟“朗诵表达技巧”一章,说的是更具体的朗诵技巧,比如运用“重音”“停连”“语调”“节奏”“模拟”“颤音”等等。难得的是,这些指导并不空泛,而是具体、可感。其中“语调”一部分,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子为例,以二维坐标图的形式,剖析了五种基本的语势形态。“诗句‘夕阳无限好’,‘夕阳’从中间3度起,‘无’字到达5度,处于波峰的位置,‘好’字再降下来,整个句子的语势呈中间高,句头、句尾略低的波峰形态”,此为一例。通过图文对照,读者—下就明白了这句诗该以何种语调起势,之后又如何变化,如何根据文字及其蕴含的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这样细致又形象的指导,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但朗诵与朗读不同,它要求的不仅仅是方法与技巧,所以本书还讲到了体态语。这部分概括地说,是指导朗诵者根据朗诵场合、自身气质、朗诵内容选用恰当的服饰,采取适宜的站姿、行姿、手势动作,辅以适当的表情,传达自身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增强朗诵效果。这部分同样注意结合朗诵实例进行分析。如“面部表情”运用以散文《听潮》中的句子——“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为例,作了如下分析:“这段话是在大海咆哮的语境下说的,朗诵时可以根据内容来调整表情;有战鼓、金锣敲响时惊喜和振奋的表情,有呐喊、叫号时凄厉的表情……最后朗诵到‘混战’起来时,眼睛微闭,眉头紧蹙,面部紧张,以示声音的混乱与场面的嘈杂。”这种准确的分析相信正是本书的读者们急需的。

篇3

【关键词】幼儿 诗歌朗诵 情感

《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诗歌作为幼儿文学作品的一种,利用诗歌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丰富知识,发展语言,还能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砥砺品质。诗歌诵读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以朗诵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实现内心情感的流露,增强幼儿对诗文理解能力,感受、领悟诗文中语言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情感认知水平。

一、教师美语示范,熏陶幼儿心灵

《指南》指出“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给幼儿读书时,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教师恰当、准确的诠释和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是帮助孩子有效地学习诗歌以及朗诵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能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1.恰当、准确的诠释。让幼儿能朗诵出诗歌的情感的前提是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对作品的诠释,通过句子解释,丰富儿童语句,让儿童感受作品中的用词之美。解释是为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因而务必做到准确、恰当、浅显、易懂。诠释的方式可以是通过画面、视频、亲身体验等。

2.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美文”需要用“美语”来表达,才能让听者感受它的美。由于受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孩子对诗歌的欣赏与创造不能象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轻而易举地来把握,而是要依靠教师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来学习,让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如果没有教师真实情感的充分投入,孩子就难以形象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抽象的语言。

二、多种手段运用,发展幼儿情感认知

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指南》指出“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所以诗歌朗诵的教学中通过表情、动作等朗诵技巧、信息技术和亲身体验法的运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在朗读中感觉到情感的流动和语音韵律的美,发展孩子的情感认知。

1.表情动作等朗诵技巧运用。在朗诵诗歌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身姿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同时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诗歌的艺术感受。在朗诵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表现、表达各不相同的,存在个体差异性,是多元的、可变的,教师要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2.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定格放大、反复显示画面,视、听相结合,把看、听、说统一起来的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巧妙重组,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使幼儿入境、入情,主动学习朗诵诗歌。让孩子们宛如身临其境,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到诗中优美的意境,提升幼儿的情感,通过想象,朗读过程中很有感情。

3.亲身体验法的运用。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亲身体验法,让孩子自己主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在教学时为孩子提供诗歌中的情境,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寻找风。在与风的亲密接触中,理解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最后根据形容词去寻找生活中相类似的东西,调动幼儿学习的渴望,将“要求幼儿朗读”变成“幼儿自己要求朗读”。

三、搭建多元平台,提升幼儿情感认知

《指南》指出“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通过创造班级、园部的平台,给孩子们展示自己,在提高朗诵的技巧的同时,感受语言的魅力和乐趣,增强自信。

1.班级组织的诵读平台。为了让幼儿有朗诵的场所,为了给幼儿模仿与练习提供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会,创设区域“小舞台”很有必要。孩子能在区域活动“小舞台”里自由进行表演朗诵,在宽松的环境下幼儿主动积极参与,让孩子敢说敢表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有时我们还会让孩子进其他班级,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幼儿在欣赏、感受、参与活动的同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朗诵的技巧。

篇4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调控

在声乐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歌唱的气息、咬字及声音的位置等技巧,而却常常忽略情感对歌唱技巧的推动作用。情感是再现艺术作品思想内容,完整表达作品中心的核心手段。调控好教学中的情感状态,对提高教学效率调动歌唱者的积极性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把积极调动情感作为动力,是调控好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成功的关键。

一、调动积极的情感推动声乐技巧的解决

在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情感状态对解决声乐技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声乐艺术的学科特点是处处充满矛盾的,学生就是在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被解决的过程中,使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我们对自己的歌唱器官看不着也摸不着,只能凭听觉、视觉、感觉来感受教师的示范与讲解。然后在以大脑的意识操作为手段,通过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形成对声音状态的理解,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获得歌唱经验,从而达到真正掌握歌唱的技巧。如果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发声的各种变化,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重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就能调动起学生歌唱的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主动性歌唱的效果。

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获得好的歌唱状态的基础,比如声乐教学中常出现有的学生为追求某种声音效果,而找“高位置”却脱离了自然状态,发出的声音位不高、咬字无力、课堂不够积极等状况。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我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调动学生的情感,用富有情感的语气状态朗诵歌词,并用同样的状态启发、引导学生歌唱,就会收到很好的歌唱效果。因为朗诵本身就是艺术性的语言,歌曲的创作与表现都是人们生活中情感语言的演变、夸张和提炼,而完美的朗诵更是发声技巧、语言技巧及情感表现的最好体现。所以作为声乐技能的训练也可借助朗诵的感觉,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带上感情,并带上良好的呼吸支持,将语音的位置提高,并加强语气、语调以及咬字、吐字的积极状态,将朗诵时的情感状态及感觉再现于歌唱状态之中,学生通过练习找到了良好的声音感觉。在中外歌唱作品中,处往往出现“啊”“哎”等感叹词,这些高音恰巧是歌唱技巧的难点,又是学生最难以突破的技巧,但若要求学生用叹气的状态,带上语气情感,深情地朗诵歌词的状态去找高音感觉,充分地打开喉咙,既能使学生容易找到高位置的声音状态,又能减少学生对高音的畏惧感,从而克服了发声的障碍,达到良好的歌唱。

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积极配合,积极互动所取得的。学生课堂的感知状态、情感状态以及个性特征等都能动地支配着他的歌唱感觉器官,也控制着他的歌唱行为和技术的发挥。例如歌唱最重要而又最常见的是呼吸问题,如果教师只强调怎样吸,吸多少,吸到什么部位的话,学生往往不易做到。如果能给学生讲明歌唱呼吸与生活呼吸的不同及歌唱呼吸的特殊性,呼吸是生命的标志,也是歌唱的生命,歌唱呼吸需要一定量的支持和有意识地控制呼气,运用和练习中要吸得深而吐得均匀,随时要保持松而畅的呼吸状态。具体练习中可启发学生用吸气如“闻香花”“打呵欠”,呼气如“抽丝”“吹蜡”等生活体验来找感觉,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老师形象、生动的启发比单纯的理论或技术性阐述,更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也会很好的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歌唱情感状态和歌唱想象能力,并在歌唱中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捕捉各种发声感觉技巧。

二、良好的情感因素是歌唱表现的核心

歌唱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学科,但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最能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教师的教学要富有情感性,应具体落实在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每个环节中。比如声乐教学中教师选择的练习发声曲,它是教师训练声音的手段,也是声乐表演的准备和发声的基础。通常进行时练声曲,主要注重于技术上的考虑,往往比较枯燥而单调。教师在组合和设计练声曲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效果,既要做到循序渐进,也应考虑到该练习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例如音阶上下转换和跑动要富有流动感,应该连贯性与跳动性相结合,把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技术训练中解脱出来,让每一个音符都充满感情,让学生的课堂练习在状态中进行,要求学生感觉每个乐句、每个母音的流动都有潜台词,将连惯性乐句要唱得舒展而自如,跳跃性乐句唱得华丽而富有活力。教师把练声曲看作是技术训练、音乐感觉、音乐表现力训练的综合体。要求学生在练声中养成细心感受、分析作品的良好习惯,把每条练声曲或作品都唱得准确而完美,从而形成对音乐作品感受的完整概念,为今后驾驭难度较大的作品创造条件。由此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增强教学艺术性,学生的心灵会得到陶冶,使其认识到美好的歌唱是技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是人内在情感激发的结果,使学生逐渐养成发声必带情的习惯。

篇5

 

关键词:声乐教学 情感 调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既有信号的功能,又有调节人精神活动的动力功能。它能积极地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发展。积极而良好的情感能激发歌唱者感知的积极性,增强想象和思维的能动性。歌唱艺术是最富心灵性、表现性的艺术,情感则是它的内容和本质。情感这种心理现象在歌唱和技巧训练中往往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比如歌唱情绪低落,状态就差,歌唱无激情,声音无活力,高音就困难等。情感与声乐技巧训练及声乐艺术表现密切相关,因为一切歌唱活动都是依靠人的大脑和各发声器官协同配合来进行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教学的双方,教与学双方都处在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之中。声乐训练靠大量心理活动来实现,生理因素也受心理活动影响和制约。教学中影响学生的因素很多,毫不例外地应该将积极的情感作为动力,教师能否调控好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解决声乐技巧的动力

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调控对解决声乐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声乐艺术的学科特点处处充满矛盾,学生就是在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被解决的过程中,使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歌唱者对自己的歌唱器官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凭听觉、视觉、感觉对教师的示范、讲解进行感受、比较,都是以感知为基础,以大脑的意识操作为手段,通过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形成对声音状态的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和获得歌唱经验,达到真正掌握歌唱的技巧。教师若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并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注重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就能调动起学生旺盛的歌唱欲望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教师应该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来实现课堂的生动性,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获得好的歌唱状态的基础,比如声乐教学中常出现有的学生为追求某种声音效果,找“高位置”而脱离自然状态,发声音位不高、咬字无力、课堂不够积极等状况。笔者曾用富有情感和语气的朗诵状态启发、引导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朗诵本身就是艺术性的语言,《乐记》中讲:“歌之为言之,长言之也。”歌曲的创作与表现都是人们生活中情感语言的演变、夸张和提炼,而完美的朗诵更是发声技巧、语言技巧及情感表现的最好体现。作为声乐技能的训练也可借助朗诵的感觉,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强调带上感情,并带上良好的呼吸支持,将语音位置提高,加强语气、语调以及咬字、吐字的积极状态,将朗诵时的生理感觉再现于歌唱状态之中,学生通过练习找到了好的声音感觉。中外艺术歌曲中,处往往出现“啊”“哎”等感叹词,这些高音恰巧是歌唱技巧的难点,又是学生最畏惧的,若要求学生用叹气的状态,带上语气,深情地朗诵歌词的状态去找高音感觉,充分地打开喉咙,既能使学生容易找到高位置的声音状态,又能减少学生对高音的畏惧感,克服发声障碍。

声乐教学成功者往往是教师善于教与学生善于学的积极互动,学生课堂的感知状态、情感状态以及个性特征等都能动地支配着他的生理感觉,也控制着他的歌唱行为和技术的发挥。比如歌唱最重要而又最常见的呼吸问题,若教师只强调怎么吸,吸多少,吸到什么部位等等,学生往往不易做到。若能给学生讲明歌唱呼吸与生活呼吸的异同和特殊性,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歌唱呼吸需要一定量的支持和有意识地控制呼气,运用和练习中要吸得深而吐得均匀,随时要保持松而畅的呼吸状态。具体练习中可启发学生用吸气如“闻香花”“打呵欠”,呼气如“抽丝”“吹蜡”等生活体验来找感觉,可能会获得好效果。教师形象、生动的启发比单纯生理性或技术性阐述,更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也会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和思维想象,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捕捉各种发声感觉。

二、情感因素是歌唱表现艺术美的核心

歌唱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学科,但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最能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教师的教学要富有情感性,应具体落实在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每个环节中。比如声乐教学中教师选择的练声曲,它是教师训练声音的手段,也是声乐表演的准备和发声的基础。通常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不同状况选择各种练声曲,主要注重于技术上的考虑,往往比较枯燥而单调。教师在巧妙地组合和设计练声曲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效果,既要做到循序渐进,也应考虑到该练习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例如音阶上下转换和跑动要富有流动感,应该连贯性练习与跳动性练习相结合,把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技术训练中解脱出来。特别注意课堂练习的状态,要求学生感觉每个乐句、每个母音的流动都有潜台词,将连惯性乐句要唱得舒展而自如,跳跃性乐句唱得华丽而富有活力。教师把练声曲看作是技术训练、音乐感觉、音乐表现力训练的综合体。要求学生在练声中养成细心感受、分析作品的良好习惯,把每条练声曲或作品都唱得准确而完美,从技能训练上升到有意识的歌唱需要,从而形成对音乐作品感受的完整概念,为今后驾驭难度较大的作品创造条件。由此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增强教学艺术性,学生的心灵会得到陶冶,使其认识到美好的歌唱是技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是人内在情感激发的结果,使学生逐渐养成发声必有情的习惯。由此也能极大地减少由于技术训练带来的心理压力。

篇6

 

关键词:歌唱与朗诵 基本功训练 艺术处理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歌唱之前要先有感情地朗诵歌词,除了能更好地熟悉和理解歌曲内涵外,更重要的是朗诵能帮助学生练习歌唱基本功,提高发声训练的效果,增强艺术处理的能力。

歌唱是人类用以抒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形式,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它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二者虽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歌唱与朗诵都是口语的加工和提高,都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如今的歌唱与朗诵也都是在舞台上与观众较远距离地交流,需要扩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做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才能准确、清晰地表情达意,以此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的相似点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基本功都要求在声音上达到松弛、清晰、纯正,不能给人以紧张造作、吃力、声嘶力竭的感觉。所以,两者都必须在呼吸、发声、吐字上下工夫。

1.呼吸的训练

呼吸是声音的原动力,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呼吸,而艺术创作中的呼吸与平时生活大不一样,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声音的音量大小、音质优劣,还会对思想情感的表达起到极大的作用。

歌唱与朗诵中的发声都需要正确的呼吸,而这种呼吸姿态包括姿势和神态两方面,使形态与精神两方面都处在对呼吸有利的最佳状态之中。

(1)呼吸的姿态

头顶虚空肩膀松,直背收臀要弛胸,

眉宇舒展心欢畅,神态清爽脑集中。①

发音前体会“头顶虚空”“直背收臀”“弛胸”,就是要摆脱妨碍呼吸的姿势,同时神态也会影响气息。以心情舒畅、心胸开阔的精神状态练习呼吸,才会使气息通顺,找到正确运用气息的感觉。

(2)吸气的方式

兴奋从容两肋开,小腹微收肩莫抬,

扩展腰背七分满,不觉吸气气自来。②

在既兴奋又从容的状态下,两肋向周围展开,上肢仍然松弛自如。两肋展开似乎有一种“发胖”的感觉,但只要“胖”到七分满就够了。因为太满就僵,一僵气就“死”了。

(3)呼气的方式

丹田支点要扎根,气柱缓缓往上升,

不僵不懈控制好,两肋逐渐复原形。③

丹田是呼气的支点,不能懈掉,否则,气就失去根了。呼出的气要均匀、平稳,自我感觉从丹田到声门之间形成一股具有一定能量的气柱。

姿态、吸气、呼气应统一成一体来进行练习。这种训练无论是歌唱还是朗诵,都是最基础的基本功练习。

2.发声的训练

“发声”讲的是声音的问题,声音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唱和朗诵的效果,要求声音达到:集中、自然、圆润。声音集中才能洪亮、结实。声音自然,才能毫不做作;声音圆润,才能给人以美感。优美的声音会给在朗诵和歌唱中增添绚丽的光彩。

(1)发声训练的方式

开牙关,要微笑,舌根松,下巴掉。

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④

“开牙关,要微笑”,必然引起软腭上提,这就增加了口腔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力量,可以加强口腔共鸣。“舌根松,下巴掉”,是指喉部要放松,以免紧张,妨碍气息的畅通而产生挤压声音的现象。“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是让声音集中,并具有穿透力。

3.吐字的训练

歌唱和朗诵的吐字训练虽有许多不同之处(朗诵有更多的基本功和技巧训练),但在吐字的清晰、咬字不能死、语言的规范化的要求上是相同的。

在歌唱教学和练习中,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状态是唱好一首歌的关键。然而,歌唱的发声状态对初学者来讲,有些抽象,难以掌握。对于朗诵我们并不陌生。因此,我们通过对朗诵的基本功训练,从中找到发声的共同点,来寻找对歌唱中的发声技巧的掌握。

二、艺术处理的相似点

众所周知,歌唱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是综合了语言、声音和音乐于一体的声乐艺术;而朗诵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艺术,两者都属于声音的艺术。具体地说,两者都是以人声为载体的声音艺术,都可以通过二度创作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1.艺术处理的手段、形式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处理手段、形式非常相似,都可以用舞台布景、色彩灯光来加以烘托:可以有伴舞的形式,歌唱有独唱、二重唱、小组唱和合唱等;朗诵则有个人、两人对诵、集体朗诵和轮诵等。

2.艺术处理的过程

(1)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所谓作品的内涵,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诵时应从作品的立意、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词句、作品的风格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歌唱中也同样要做这些案头工作,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结构、乐句的长短、歌曲作品的风格等。

(2)有丰富的想象

在朗诵中要创造出鲜明的形象,必须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获得。歌唱也如此,歌唱者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作曲家的创作里或变成作品中的主人公。

(3)调整状态,力争忘我

朗诵艺术和歌唱艺术都是一种艺术创造,创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表演的效果。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是不可能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的。因此,朗诵者或歌唱者除了深入到作品中去深刻理解、深切感受、丰富想象以外,还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到忘我、排除杂念,集中精力去体现作品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作品的积累、韵味的体现等。虽然歌唱与朗诵在一些艺术创造特殊技巧上不全相同,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基本练习,艺术处理手段、形式、过程存在着不少相同点。

由此看来,我们在学习歌唱的同时,应注重朗诵的练习,因为朗诵,在表达方式和抒发感情上更容易体现,练习过程中较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所以在歌唱教学中,让朗诵课作为声乐歌唱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对朗诵练习的基本功训练,掌握呼吸、发声及吐字的训练,逐字逐句地运用到歌唱中;可以借鉴朗诵的处理方式来进行歌唱创作的部分艺术处理;可以利用朗诵时的心理状态来训练自我调整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注释:

①②③④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8.第1版第15页.

篇7

问答题

1、口语就是口头上使用的语言。

口语表达的特点:语言形式的独特性;具体表达的语境性;交际内容的随机性;交流过程的主动性;实际应用的广泛性。

2、口语表达的形式很多,基本可以分为常用口语和艺术口语两类。常用口语包括论辩、辩护、诡辩、演说、交谈、报告、讲话、发炎、宣传、座谈、复述、朗读、播音、讲解、问答、对话等等。艺术口语包括朗诵、相声、说书和讲故事等等。

3、口才就是口语表达的才能。

施展口才应具备的素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综合的才能;广博的学问见识;深厚的情感体验。

4、基本途径:做一个好听众;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培养善于应变与诙谐幽默的应对技巧;重视态势语的训练;塑造美好的声音。

5、其类型有变调(包括上声的变调、一的变调、不的变调);轻声;儿化;“氨的音变。

6、略(教材第19页)

《演讲与口才》课程作业2参考答案

问答题

1、区别:在表现形式上,朗读完全靠声音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一般需要脱离书面材料,而朗诵是表演给人听和看的,可以眼神、手势等配合,要求脱离书面材料;在内容的表达上,朗读仅要求对作品内容进行正确的表达,而朗诵不仅要表达还意味着对作品进行解释;在选材的角度上,朗读材料大多选择实用性的而朗诵大多选择文学味浓厚的材料;在表达者的角度上,朗读者一般在课堂、会场等地读书面材料,而朗诵是朗诵者对所读作品的“积极的创作态度”。

2、宣传鼓动,启迪民智;陶冶情操,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帮助学好普通话。

3、气音、颤音、拖腔、泣诉、笑语、拟声。

4、拜访要注意:事先约定时间,准时赴约;做好准备工作;如果作了不速之客,要致以歉意;不要忽略对主人亲属的适当交谈;多人拜访要避免一个人抢话;对主人的敬茶、敬烟表示感谢,抽烟应征得主人同意;遇到另有来客,前客让后客;把握辞行时间,讲究告辞方式。 接待要注意:正确使用接待敬语;热情不失礼节,婉转不失身份;符合礼仪要求,恰当使用接待礼仪。

5、介绍的顺序:如果性别不同的两个人,应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如果男士比女士年龄大很多,则应把女士介绍给男士;如果不同辈份、职务的两个人,应先介绍晚辈给长辈、下级给上级;介绍一对夫妻,一般应先说丈夫后说妻子;两个团体相互介绍时,一般只介绍带队的、职务高的;如果把个人介绍给很多人,要先向全体介绍个人的姓名、职业,再按次序一一向个人介绍;如果向大家介绍新来的领导等,只要把这个人介绍给全体人员就行了。

6、交谈的特点:对等性、话题灵活性、口语化、听说兼顾。技巧:热情专注、因人而异、善于倾听、保持谈兴、巧妙转移话题、善于提问。

7、赞美的技巧:自然真诚、措词得当、深入细致、讲求技巧。批评的技巧:诚恳而友好的态度、因人而异、营造良好的批评气氛、选择合适的时机。

8、安慰的技巧:真心诚意、适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方式、有耐心。注意事项:不要自我为中心、不揭人短、不给别人增加紧张感、不要勾起别人伤心的回忆、不嘲讽指责对方。

9、直言拒绝、婉言拒绝、沉默拒绝、回避拒绝。举例(略)

10、略。

《演讲与口才》课程作业3参考答案

问答题

1、称呼恰当、简明扼要、清晰准确、用词文雅、态度和蔼、句式和语调合适、通俗易懂。

2、打好招呼、根据销售时节选择合适的语言、善于介绍商品、准确解答顾客的各种提问、礼貌送别顾客。

3、简洁明乐、委婉灵活、声音柔和、吐字清新、使用普通话、服务要有“五声”。

4、委婉灵活、幽默。

5、热情诚恳、灵活变通、幽默风趣、利益吸引。

6、简练、委婉、幽默。

《演讲与口才》课程作业4参考答案

问答题

1、包括语义和语音表达要求。语义表达要求:准确铁锹、简洁明快、通俗平易、语言质朴、形象生动;语音表达要求:嗓音洪亮圆润不求夸张、吐字清晰有力连贯流畅、节奏分明适度变化有序、感情充沛真挚身心投入。

2、要有强烈的成功欲、要有充分的信心、了解听众熟悉环境。

篇8

为营造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提高语文素质,我校特举行本次诗歌朗诵比赛。

二、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20xx年6月1日

2、活动地点:南明小学操场表演台

3、活动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

三、比赛规则:

1.朗诵篇目为诗歌或散文诗。参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切合主题,适合小学生朗诵。

2.参赛选手原则上要求脱稿朗诵。

3.参赛选手必须用普通话朗诵,发音准确,感情充沛,声音富有表现力,达到一定朗诵效果。

4. 参赛人数不限。

四、比赛评分细则:

1、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积极向上。

2.参赛者精神饱满,仪态大方、着装得体、动作适当,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诗歌的内涵。

3.参赛者朗诵熟练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正确把握诗歌节奏。

4.参赛者能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5. 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以适当乐曲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 。

五.具体评分标准:

比赛采取10分制,其中:

(2)节目形式(2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3)语言技巧(2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4)形象仪表(2分):衣着得体,体态语适当,表演到位,台风大方。

(5)表达效果(2)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现场效果好。

六.奖励办法:

本次活动,高年级组、低年级组各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名。

十、组织保障:

1、现场总指挥:

2、比赛主持安排负责人:

3、比赛策划:

4、音响设备负责人:

5、进退场秩序及现场秩序负责人:

6、照相:

7、会场布置: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语境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需求有所提高,不再是以前的纯粹朗诵文章,而是需要学生利用审美的眼光去朗诵课文。所以,必须栽培学生朗读的语感技能。

一、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优秀的朗诵技巧不仅能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内容,还能掌握每个句子里面的不同语调。所以,在朗诵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达到很好的成效。第一,老师需要增强朗诵的演示,在开始新课之前,老师可以先自己演示一次朗诵,让学生从中发现与语感相关的信号,从而吸引学生对朗诵的兴趣。举个例子,学习课文《鸟的天堂》,老师演示这篇课文时,用愉快以及奥妙的语调去朗诵它,这样学生在聆听中引发共识,并且悄无声息地在大脑中浮现树林、鸟成群等场景,最后引起他们对朗诵的乐趣。第二,老师还需要让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朗诵,激励学生的语感思绪。针对体裁不一样的文章,采用相呼应的朗诵方式,当然语感也要变换,比如,富含情感的文章,老师叫所有学生一起读;情感细致柔和的文章,老师先演示一次朗诵方式,然后从中选择学生来朗诵;对于那种对话形式的文章,老师选择几位学生,安排各自适合的角色进行朗诵等,这样利于各种各样的朗诵方式,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朗诵所带来的感悟,而且还让学生的语感技能进一步提高。

二、体会语境,挖掘情感

训练学生的朗诵语感需要借助情景,所以老师在栽培学生语感时要注意不同的情景使用相对应的语感,碰到情感细致的课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其传达情感细致的词汇,这样学生在朗诵中才会根据场景来引发心底的思绪,并且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从而让自己的语感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学生的语感能力强了,自然他们的阅读技能也强了,并且其文化素质及审美观都得到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栽培学生的语感能力其实不难,老师只要把握好尺度,锻炼学生的朗诵练习,让学生的语感得到提高,进而符合现代社会进步及语文教学目的的需求。

篇10

【关键词】朗读 训练 激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78-02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朗读,学生能直接而深刻地领会课文内容,也可以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彩,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从而提高自己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笔者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理论指导,提高学生朗读素养。

理论指导的核心就是向学生传授朗读技巧。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①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②要注意停顿。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表达语意、传达感情的需要。③要加强语气训练,语气是体现朗诵者立场、态度、个性、情感、心境等起伏变化的语音形式。在教学中,应根据文本内容要求,教会学生选择喜悦、悲伤、赞美、焦急、狠毒、愤恨等不同的语气,把课文读得更加有感情。④要把握语速、语调。语速的快慢往往是由文章的题材、内容、情感和人物性格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从体裁看,诗歌因语言凝炼,需慢读,给人以回味的余地;剧本因主要由对话构成,易于理解,就可以快读。从情感上看,激情洋溢、轻松欢快的内容可快读,此外,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还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给予肯定。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加强朗读训练。

在课堂教学的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多指点,引导学生对精彩课文、精彩片段进行细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用恰当的朗读技巧表达自己的见解和领悟,表达思想感情。

1.提倡教师范读,当好学生引路人。

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课堂上,我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将学生带进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课堂朗读的真正主体应是学生。教师可在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其次,对于各种朗读的形式,应定位好它们的适用范围并发挥各自的功能。如:美读,即表情朗读,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为适合。分角色朗读,对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为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配乐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诵读,即背诵,较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此外,进行课堂朗读训练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训练过程要合理,循序渐进。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反复地比较和揣摩,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再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结合多种途径,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定。为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除课堂教学之外,我还以多种途径,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成立朗诵兴趣小组。

在带过的每个班级中,我都会在入学之初就筹备成立朗诵兴趣小组,并制定每学期计划和活动安排表。在开展活动的期间,我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勤工作和教学工作,学生们也很好地配合我较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因为生活空间的局限性,学生的视野还不够广阔,我经常充分收集有关适合初中朗诵类的作品供学生进行欣赏,这样使学生在学的同时能够感受另一种氛围,并对朗诵产生浓厚的兴趣。

2.举办诵读比赛。

组织朗读比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整体美、意蕴美,也会让学生去积极拓展阅读材料的内涵,打开自己的经验世界,去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技巧,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当然,要发挥诵读比赛的最大功效还有赖于赛前的精心指导,赛时的高度仿真,赛后的评议反馈。这样,学生才会迸发前所未有的激情,引发空前的团结,真正用心地去读,用情的去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表演课本剧。

演课本剧是朗读教学的一种有益延伸,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表演时,观众与演员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口语表达能力能迅速得到提高;在演完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尽量使学生领略成功的喜悦,并广泛针求同学意见,不断提高认识、加深理解,以便再次表演时作修正。

4.组织观看朗诵类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