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

篇1

一、本意见适用于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招收的本专科学生。

二、本意见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确定合理标准,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必须严格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一)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和管理全校的认定工作。

(二)院(系)成立以分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院(系)领导为组长、院(系)学生辅导员、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等担任成员的认定工作组,负责认定的具体组织和审核工作。

(三)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成立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班主任、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认定评议小组成员中,学生代表人数视年级(或专业)人数合理配置,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不少于年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0%。认定评议小组成立后,其成员名单应在本年级(或专业)范围内公示。

五、合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各高校可参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本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认定标准设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档。

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学校应制订严格的认定工作程序,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院(系)认定工作组、年级(或专业)认定评议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负责地共同完成认定工作。

(一)学校应全面、认真部署每个学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学校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应同时寄送《*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详见附件1);在每学年结束之前,应向在校学生发送《*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及在校学生要如实填写《*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已被所在学校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再次申请认定时,如家庭经济状况无显著变化,可只提交《*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详见附件2),不再提交《*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二)每学年开学时,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布置启动全校认定工作。认定评议小组组织学生填写《*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负责收集《*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三)认定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对照学校确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并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认真进行评议,确定本年级(或专业)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报院(系)认定工作组进行审核。

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

(四)院(系)认定工作组要认真审核认定评议小组申报的初步评议结果。如有异议,应在征得认定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

(五)院(系)认定工作组审核通过后,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及档次,以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内公示5个工作日。如师生有异议,可通过有效方式向本院(系)认定工作组提出质疑。认定工作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对院(系)认定工作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通过有效方式向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提请复议。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应在接到复议提请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情况属实,应做出调整。

(六)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汇总各院(系)审核通过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报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

七、学校和院(系)每学年应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学生如实提供家庭情况,及时告知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变化情况。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发生显著变化,学校应及时做出调整。

八、各市要加强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发现问题,坚决纠正。

篇2

关键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工作 五项原则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理论和资助政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社会贫困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贫困”程度的界定应当以社会贫困程度的界定为基本依据。由于“贫困”的定义受到一国国情、文化背景、社会发展程度及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贫困”是一个具有发展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概念。从经济学角度看,贫困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合法收入无法维持其基本生存的一种状态。从社会学角度看,贫困是机会和能力的剥夺,即贫困者无法享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其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享受的权力被社会剥夺。我国教育部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的有关文件中将之解释为“在国家招收的普通本科生、专科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支付教育费用困难,或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1]。在这个前提下,许多高校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分为若干等次。一般的划分等次是按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由低到高将家庭经济学生划分为“一般困难学生”、“困难学生”和“特殊困难学生”。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一般困难。

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父母亲有一方因下岗(失业)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2.父母亲有一方因残疾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或家庭成员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3.家庭成员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女正在接受全日制非义务教育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4.因突发性变故或遭遇不可抗力及自然灾害导致家庭财产重大损失的。

5.父母亲有一方亡故或父母亲离异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6.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二)困难。

指有以下情况之一者:

1.父母亲双方均下岗(失业)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2.父母亲双方均残疾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或一方长期患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3.学生家庭所在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性灾害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4.家庭经济收入明显低于家庭所在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

5.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三)特殊困难。

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父母亲双亡的学生。

2.父母亲双方均丧失劳动能力或父母亲一方长期患重大疾病(如癌症、白血病、尿毒症等)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

3.家庭享受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4.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应遵循的五项原则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工作原则、工作组织、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再认定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其中“意见”和“方法”的主要规定可概括为五原则。

(一)信息公开的原则。

国家资助政策公开,让全体大学生充分了解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方法和程序公开;高校工作组织和评议人员名单公开;被资助大学生名单及其资助金额公开。

(二)家庭所在地出具证明的原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先要得到学生所在地乡镇或街道的认可,认定其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并出具书面证明。

(三)群众评议的原则。

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提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报审。

(四)再认定原则。

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实时动态管理;二是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慎重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切实掌握学生的消费水平,认真做好新年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新认定工作。

(五)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应该对全体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心理教育和励志教育。教育学生:家庭较富裕的不要申请;家庭困难的要勇于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励志成才[2]。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困难

尽管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已经就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给予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实施细则,然而进入操作层面,却面临众多困难。

(一)学生家庭收入信息及其可支付信息难以核实。

面对《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提供的家庭收入信息和影响支付学生费用费用的信息,某些数据是不可靠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提供的信息难以核实;某些学生未能准确上报自己家庭经济情况。

(二)学生家庭所在地提供的“贫困证明”的困难程度难以确认。

既然难以从《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断定学生是否难以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是否可以依靠“贫困证明”断定呢?答案显然不是一定的。事实上,工作不可能如此简单――仅凭一纸证明,不可能把全部工作交给学生家乡。即使“贫困证明”全部可信,也要分出轻重缓急,这是比较困难的。

(三)学生消费情况难以掌握。

既然《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仅供参考,就必须补以学生消费情况调查表,对《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加以验证。消费情况信息,对于新生是没有的,对于老生也是难以掌握的。某些高校可以统计校园卡食堂就餐消费情况,但这不够,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耐用品消费、日常衣着消费和日常娱乐消费等。

(四)学生家庭的资产难以确切了解。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学生家庭的资产情况,如住房情况,是否有机动车,以及是否有空调等,是主要佐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可设计栏目,但所填写的内容也是难以核实的[2]。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及管理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做好国家助学金工作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

在新生入学之际将家庭经济困难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同时,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始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因为刚入学时学生反映的家庭经济状况比后期得到的相关信息要真实得多。国家助学金工作人员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础性工作,这样才能把国家助学工作落到实处。

(二)照顾地区差异,灵活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并不平衡,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不能使用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可以将所有的学生统一评比,优先考虑偏远及贫困地区的学生,相同条件下,偏远及贫困地区的学生尽量提高一个等级。

(三)资料审核与个人访谈相结合,努力确保公平公正。

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证方法与程序,逐步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多样化。资料审查只是对学生提交资料的筛选,因为假证明太多,材料只能作为一方面进行考察,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话,因为很多信息并不能靠一张调查表获得。此外,对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工作的评议小组成员还要进行必要的相关培训,使得他们具有完成工作的能力;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工作时可以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处理,比如综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单单是看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从各个方面入手,处理相关信息。

(四)认真调查学生家庭情况,确保信息详细真实。

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时要大量收集申报家庭及困难学生的一些相关信息,在学生出示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真实性上做好审查工作,必要的时候还可采取家访的方式。从政策层面出发,尽量取得地方主管部门的配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审核,地方主管部门比高校更有发言权,因此,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才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凭证。所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证明的审核应该从源头抓起。其实,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让地方民政部门出具证明的成本提高。更有效的手段是需要国家采取相关严格的措施,要求相关部门在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时要认真把关,不能凭关系随便办理,对于那些的经办人一经发现要严惩不贷。

(五)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人信息还要及时进行更新,有些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需要资助,但是在以后的一年或者是几年后其家庭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不再需要相关的经济资助,那么这样的资助机会就可以留给其他需要资助的学生。相反,有些学生在刚进入学校时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是在就读期间其家庭经济状况有一般转变为困难,那么我们就可以重新考虑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要做到经常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便更好地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与此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应该实行动态管理,简言之就是取消“一定终身制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给家庭遇到突发事故的学生享受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待遇的机会,而且可以把那种家庭经济情况好转的学生移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更可以及时把那些“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剔除。具体做法是,每年或每学期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和同学的民主评议的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是否保留和家庭经济困难等级进行适度调整,主要可分为提高档次、降低档次和撤销档次三种情况。

(六)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由于各种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无法做到万无一失,每年总会有“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混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队伍。因此,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期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后期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认定工作,真正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公平、公正、公开”。具体做法是建立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在国家助学金发放以后,教师要通过回访、座谈、学生监督检举等多种形式对助学金的使用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有用助学金进行奢侈消费的必须严格处罚,不仅要追回已经领取的助学金,还要对其进行违规处罚。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和学生作弊行为有相似之处,可以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更多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期管理工作不能只靠教师在办公室完成,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班级学生的参与及配合,教师应深入学生群体获得第一手资料[3]。

(七)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从思想上杜绝不诚信的行为发生。

诚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公众讨论的一个焦点,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举足轻重。然而,要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中重智轻德的现象,提高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智教育体系,努力宣传教育德育的重要性,力争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另外,在开展诚信教育的同时,不仅要注意教育方法的多样化,还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各种载体及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组织学生实践,在实践中体验诚信带来的快乐。

(八)高校老师要注重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逐渐演变成一个热点问题,而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事件越来越多,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证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困难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虽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解决了物质上的问题,但同时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问题,甚至会有某种程度上的自卑,这些都是潜在的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高校老师要经常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流,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学生”这个称谓,把重心放在学习生活方面,用健康的心态接受美好的大学生活[4]。

五、结语

为了更好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可以组建一支专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队伍,这支队伍可以由老师组成,也可以由学生组成。老师组成的队伍可以以一种长者的身份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勉励与关怀,而由学生组成的队伍,则可以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同龄人的生活圈中增进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信,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地合理使用资助金,杜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生铺张浪费、随意花销资助金。高校中某些学生在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养成依赖助学金的坏习惯;某些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助学金,用原本来完成学业的资金办一些完全不必要的事情。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落实,这项工作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希望本文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余华平,郭梅.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5-157.

[2]胡全仑,宋亚飞.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规定与实践[J].教书育人,2011(5):30-31.

[3]王小健.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71-72.

篇3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06-03

目前,各高校对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模式大同小异,普遍的做法是:学生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公示――院系审核民主评议公示――学校审核批准公示。具体程序如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每年春季学期结束暑假期间、秋季开学前如实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如符合条件,向学校提交《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附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各高校根据所在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文件要求,符合条件学生自愿写申请提交给班主任、辅导员,然后各系、学院由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班级学生组成评议小组,评议小组根据学生上交材料和平时的生活学习情况综合进行评议。评议的结果在班级公示3个工作日,无异议后上交院系贫困生认定小组审核,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院系贫困生认定小组审核通过后,将整个院系审核的结果在系部、学院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结果无异议后上报学校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学生工作处领导及资助中心老师组成的学校贫困生认定小组对各系、学院上交的材料进行核查审核,并将结果在全校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结果无异议之后,正式认定申请人为贫困生。

按文件要求,学校和院系每学年应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程序严谨、评选过程公开公平、评选过程也符合文件要求,但是这种做法看似程序合理、民主公平,但在实际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标准多样化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各地区物价、消费结构的差异性,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存在差异,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学生及家庭成员对经济困难的主观感受、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都根据国家《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省、市、自治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指导意见。

以笔者所在广西为例,广西教育厅、财政厅共同制定《关于印发〈广西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为三档,第一档“特别困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学生;第二档“突发事件特殊困难”,因家庭遭遇重大疾病、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等突发事件,导致学生本人及其家庭难以筹到资金;第三档“困难”,城镇低收入(以家庭人均月纯收入不高于高等学校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为限)和农村低收入家庭(以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界定标准,月人均收入低于80元,维持日常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的学生)。但在实践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由于各种因素往往难以量化,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即便是同一地区的高校甚至是同一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消费情况都有较大差异,而当地相关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也只能证明该学生在该地区是困难的,但在学校所在地是否贫困还要具体核实。例如,东部发达地区的学生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就读,该生在本地是贫困生,但是由于他所在高校位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所以他在学校未必一定是贫困生;同样,如果是西部学生去东部高校就读,该生在西部本地可能不是贫困生,由于他所就读的东部高校经济发达,物价高,他可能就是贫困生了。另外,生活上衣食是否节俭,娱乐消费水平如何,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等,这些标准都难以定性和定量。

(二)认定材料可信度不高

随着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国家资助力度之大、资助项目之多、覆盖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国家制定的各项高等学校资助政策和措施是否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尤为重要。高校学生要参加贫困生认定,《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首要依据和重要支撑材料,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凭这一纸调查表来反映学生困难与否和困难的程度。

首先,学生方面,填报调查表随意性大。《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各高校随录取通知邮寄到学生手中,在校生可以直接在学校领取,表格都是由学生自己填写,随意性大,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助学金虚报或隐瞒家庭收入,导致材料不真实。其次,地方民政部门方面,出具证明主观性强。一些基层单位和民政部门办事人员不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对认定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观办事,认为只要开具贫困生证明,学生就可以得助学金,这样可以减轻当地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随意开具贫困证明,甚至有些地方基层单位在开具困难证明时讲关系,讲利益,或者履行程序时随便应付,敷衍了事,只盖公章不管内容,开出有“水分”的证明。

(三)认定方式欠缺合理性

按照目前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模式,各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是按照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再参照高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一个特困、贫困、一般困难的经济指标,按25%~30%的比例下达院、系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而很多院、系为了避免矛盾又将指标和比例下达到各年级各班。

这种不按各院、系学生实际贫困情况平均分配名额的认定方式欠缺一定合理性。首先是本区域内各地市经济发展有差距,“家庭人均收入”这个经济指标难以确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会出现较大差异。其次,专业不同学费有差别,各班级学生的情况也不一样,按在校生人数比例把名额分配到院、系各年级各班级,容易出现有些院、系由于名额多,而真正贫困生人数少,一些不贫困的学生由于有名额又被评上;而另外一些院、系名额少,贫困生多,受到名额限制,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又不能被认定。例如笔者所在高校的医学院,临床专业学费相对较低,而且每年每个学生还有区政府下拨的几百元专业补贴,还设置有专业奖学金、优秀奖学金,各类奖、助学金覆盖面比较广,而其他高职类专业学费高,专业设置的奖助学金又少,因此,如果还是按统一标准分配名额,可能会出现真正贫困的学生没得到认定,而不贫困的学生却被认定了,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的差异进一步加大。

(四)认定成本高,准确性难以落实

认定成本高是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准确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高校对每个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学生逐一核实、实地走访能提高认定的准确性,但是由于各高校经费有限,各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源地分散,高校几乎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申请经济困难资助的学生一一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核实。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为避免矛盾,把资助面扩大,实行资助“平均化”,这种把有限的资助资源分成数个小块,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困难,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有些高校建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放在学生生源地基层部门认定,但是基层部门开具的困难证明高校又无法一一核实,这增加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难度和准确性。

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认定参与者的责任意识,把好认定政策关

政府应在规范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同时,出台地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导意见,明确村委会、街道、居委会、民政部门的责任,从源头上规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资助工作,做到谁接手谁负责,有责必究的工作制度。首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要参与认定,首先要在所在生源地的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村(居)委会受理申请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无异议后在全村、居委会公示后,提交生源地民政部门审核认定,从而确保认定材料的真实性,为高校开展认定工作打下基础。其次,加强高校认定工作参与者的责任和意识。高校贫困生认定小组领导要重视贫困生认定工作,按文件要求配齐辅导员、班主任,使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完成本职工作,提高高校贫困生认定能力,加强与政府、基层部门、社会的沟通和协调,齐心协力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做好。

(二)加强诚信感恩教育,发挥资助与育人的作用

高校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的助困或扶贫,而是助学和育人。即高校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学生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从物质上、经济上得到资助,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开展诚信感恩教育,从精神上促进学生成长,将来进入社会后真正懂得感恩国家、反哺社会。因此,高校应将诚信与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将诚信感恩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日常教育教学,让诚信感恩教育走进课堂,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教育,例如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使大学生在刚入校就开始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不定期开展诚信感恩主题班会、资助政策宣传比赛、资助基本知识比赛、资助政策演讲比赛、资助征文比赛等,强化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以大三实习前教育、大四毕业离校前教育等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和正确的信用观,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

(三)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规范档案管理

国家承诺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可见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重视程度。政府部门应该要加强与各部门联系,建立全国联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网络信息档案,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供一个规范、准确、全面的档案数据平台。高校各学院各系要充分利用学生资助网络系统,建立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和文本档案,通过记录学生生源地信息、家庭收入信息、收入来源、学籍信息、学习情况、资助信息、在校奖惩信息、就业信息等动态信息数据库,并通过系统对以上信息不断更新和维护,实行动态管理,形成一个科学化、规范化的工作体系。

(四)完善监督机制,确保认定工作的准确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获得资助学生的资助金使用方面,一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否真正贫困的资格复核。随着我国资助面的扩大,资助资金也不断加大,为确保资助资金真正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高校应建立舆论监督体系,通过设立监督电话、电子信箱让受资助学生接受广大师生监督。辅导员、班主任及班级同学通过对受资助学生日常表现及生活消费等各方面进行监督,防止部分学生任意挥霍资助金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资助金。为确保认定工作的准确性,高校每学年应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但是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由于经费、人力的限制,对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一走访调查核实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为了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高认定的准确性,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高校应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和出差机会,组织老师和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尤其是对有异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因突发性事件而困难的学生逐个核实,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复核,一方面可以对那些“假贫困生”起到威慑作用,同时也可以对真正困难的学生家庭进一步了解,增强下一步资助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谢玉辉.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J].科技教育,2010(3)

[2]丁桂兰,周艳华.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6)

[3]郭 菲,赵存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及动态管理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8)

[4]赵美玉,李 强.新资助体系下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20)

[5]蔡小薇,邢 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技信

息,2010(36)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双扶贫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4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对校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虽不同于社会工作者对受助对象的帮助、治疗和预防,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对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有许多启发意义,其目标是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各项关于高校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将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与贫困生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保障学业的顺利完成,也帮助贫困生做好心理建设,从而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

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国家不断加大高职院校资助政策的力度,大学生贫困人群也越来越多地受益于国家资助政策,但是国家资助政策的扶持对象范围、资助周期有限,不能顾及所有需要资助的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工作的范畴也应包括贫困生资助教育工作。因其本质都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促进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

1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1.1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落差大

高校资助体系涵盖了奖、助、贷、勤、减、免、补等资助政策。由于各高校对政策的解读不一致,体系理论落实不统一,导致资助体系出现各高校自成一家,相对不完善,资助效果也不明显。一方面,国家资助体系中的奖、助学金的资助面相对比较窄;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能够提供的奖、助学金十分有限,这样就造成了,体系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却“空无一物”,无法落实,因此,“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诉求在高职院校资助中显得异常强烈。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这些都需要克服。

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不科学

全国省、市和高校相继出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办法。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一份贫困证明、一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请表,三份材料齐全,基本可以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通过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分为特别困难和一般困难。其中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都需要盖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村委、街道或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公章。但是大多数家庭情况调查表格或证明的填写都是学生自己填写,相关负责部门盖章,而具体内容相关负责部门是否进行了核查,高职院校无从得知。因此,对这样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的真实性,笔者持怀疑的态度。

1.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忽视

经济层面的差距,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了心理层面的负担。其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卑,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傲,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尊感极强,要么是一定程度的神经敏感,带来的后果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极度伪装自我,不敢流露心迹,交际圈窄,不愿意“抛头露面”,情绪化严重等。而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往往忽视了这类心理问题,大张旗鼓地进行资助,伤害部分贫困生的敏感心理,挫伤了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导致有些学生即便得到了资助,仍然不懂得感恩学校和国家,反倒有一定的仇视心理,仇视周围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学生矛盾问题。

2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双贫”

2.1 经济贫困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大学生总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人数也不断上涨,导致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且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占据其中的大部分。究其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

(1)低收入。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劳动力少,经济来源单一,家庭总收入低,导致无法承担学生基本的生活费、学费。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构成基本分为:单亲家庭、多子女家庭、无谋生特长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同时失去工作家庭、主要靠耕种为收入的农村家庭、突遭天灾人祸或家长失去劳动能力的家庭、文化水平低的家庭、以打工为主的家庭等。总结来看,这些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单一、途径十分有限;要么很不稳定;要么是收入来源脆弱。带来的问题就是尽管已节衣缩食,但仍难以缴付高昂的学费。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经济困难。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带来了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有些学生生活在西部地区、革命老区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来到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上学,导致无法承担所在学校高昂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这也是在校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

2.2 心理贫困

高职院校大学生经济困难是表象,深层次进行追究,发现心理贫瘠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2.2.1 失信现象

完善的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缓解了资金的压力,也扩大了受助大学生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无形中也造成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按时还款、不守信、欺骗等失信现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尤其是新生入校后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2.2 依赖心理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是奖、贷、助、勤、补、减、缓等资助政策,但是其中却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有偿的,另一种是无偿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不劳而获,倾向于无偿的资助体系,对申请助学金、学费减免、医疗补助等政策热情高涨,而对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望而却步,甚至表现出排斥的心理。因为他们习惯了“搭免费便车”的依赖心理,不愿意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经济的改善,更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贫困,靠自我的能力去度^经济的难关,这种依赖外界直接物质帮助的心理,对大学生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2.2.3 自卑心理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心理方面承受着比正常学生更大的压力,一方面有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生活的经济压力,更有甚者,还承受着人际交往的压力。这就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的人际交往,都表现出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敢积极主动发言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仅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心理问题并未涉及,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导来完善高校资助体系。

3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双扶贫”

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有完整的资助体系,对贫困学生的“双扶贫”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3.1 经济扶贫

3.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要科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开端,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就无法达到最终资助的完善。而认定体系既需要一个基本的指标,作为判断的依据,同时要根据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不可直接死搬硬套。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体系,既要有科学的标准,又要具备可操作性,这样认定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并得到完善。

3.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要完善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内容丰富,但国家助学贷款与一般资助形式却不相同。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有偿的资助,它能提高大学生自力更生和独立的经济意识,也能强化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增强其信用度。国外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国家助学贷款对大学生的整体成长和成才有很多的督促作用。因此,我国应提高高职院校国家助学贷款的比例和额度,让更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并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功还款。

3.2 心理扶贫

3.2.1 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非常有必要。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但是由于大学生诚信意识较低,社会的信用监督体系也并不完善,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延迟还款、拖欠贷款等恶意行为,大大降低了银行给大学生贷款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3.2.2 心理疏导,势在必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好解决,但是产生的心理问题急需高职院校进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跟踪调查,一方面,了解其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了解其心理状况,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缓解其心理压力,提供更多的帮扶措施,做到真正的全面育人。

4 结 语

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其应利用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更好地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扶贫和心理扶贫,让更多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之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博,孔难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

篇5

1、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出具乡、镇、街道盖章的《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并填写《贫困生消费情况调查表》;

2、班级成立贫困生考核小组,成员5到7人,视班级人数多少而定,由本班里的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班干部及多数同学认可的普通同学代表组成,考核小组必须做到看问题客观,办事公平、公正,忌感情用事;

3、贫困生考核小组对申请贫困生的学生进行调查,其在校期间的生活表现,平时消费情况,充分征求同寝室同学的意见,必要时可通过查询消费情况予以确认;

篇6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经济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

1 现行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调查以及贫困生认定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缺少实际调研,缺乏可信度。在我们学校,每年申请的学生超过在校生人数的40%以上,能够确定为贫困学生的能占到30%。每年的9月,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申请和所带的各种证明来进行确定,而这些证明是由当地村委、乡镇、县级民政部门来出具。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出示由村、乡镇级甚至县级部门开具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是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部分学生因为家人外出打工或者孤儿等原因,办理不了相关的证明而失去申请贫困的资格。现在大学生有从众和自卑两种心理。有些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看着别的同学都申请,就跟着也申请,这种从众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有少数困难学生心理有自卑感,自己又好面子,不想让大家知道自身情况,所以即便真正需要资助也不申请。在资格认定结束后,到了各类奖助学金评定的时候,就没有机会获得资助了。有的班级提出申请的学生就少,那么在接下来的资助环节上,只要申请的学生就能享受到资助。

(2)等级高的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不少真正困难的学生没资格申请。国家和省级奖学金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勤奋好学并且学生成绩优异的学生专门设立的,在学习成绩优异相仿的情况下应该多考虑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如果说学生综合表现优秀,可是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却不困难,那就不符合申请的条件。而现在许多班级的在评定工作中,就出现了有些不把家庭经济困难放在首位。也有些学生看着励志奖学金的5000元奖金非常眼红,从一开始的困难学生认定申请就表现非常积极;有的班级害怕没有特别符合条件的,致使分到班级的名额浪费,辅导员或班主任就对于比较积极的学生适当放松了条件,这就致使不少学习成绩相差无几,但是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就不到资助,使奖学金设立的初衷出现了偏差。

(3)国家助学金金额大,资助广,家庭情况不困难的学生获得的资助也在增加。原先的国家助学金分三个档次,根据不同的困难等级享受不同的资助标准。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加大,现在上调到每人3000元,国家助学金的政策能覆盖到全国430多万名困难大学生,这样就能帮助绝大多数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而不再需要家里给生活费。

每年大概有约20%的在校大学生能够获得每生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并且国家的政策让能获得资助的人越来越多,现实中有些班级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没有几个,但分配到班级的名额却一点不少,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得到助学金。

2 应对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1)由政府、民政部门牵头,规范基层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增加可信度,提高真实性。贫困生认定工作涉及面广,并且年年都有,所以要对认定工作加强规范化管理,从基层抓起,认真做好家庭经济情况调研。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困难家庭调查工作方面的管理,保证提供的证明及调查表等材料真实可靠。每名学生的家庭困难情况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真实说明。学校很难到每一名困难学生的家里进行调查,这样就要求村委或者社区街道办,以及政府民政部分切实做好基础调查,保证提供材料的真实性。

学校要完善工作制度,从初期的调查到评议、认定、资助等各项工作,学生管理人员都要认真负责,确保这项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班主任要注意与学生的日常联系,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学生之间更加熟悉,更能反映出多数实际情况,要经常与学生交谈,把认定工作切实做到公平公正。真正地做好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做好调查外,也需要学校做好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培养和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要注意学生心理变化,尤其是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避免出现自卑等不良的情况。

(2)学校在各类奖助学金评定时要加强监督工作。要把经济困难作为获得奖助学金的基本条件,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综合表现优异也不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3)国家励志奖学金金额大,班主任要认真综合地对比申请学生的情况,比如学生成绩、综合素质考评等。一般来说,申请学生中学习成绩优秀,获得各类奖励、荣誉次数多,那么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几率就大。在评定时,要明确励志奖学金评定的首要条件是家庭经济困难,当家庭困难情况差不多时再去比较学习的情况,而不是说学习好的前提下看困难情况。

(4)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属于一般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调查工作,严格执行助学金的评定标准。

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在班级内部进行。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可以和申请学生的舍友,或者平时一起的同学了解他们的日常情况,也可以打电话给困难学生所在地的民政部门进行核实。作为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方法,全面了解班级内的困难学生,比如说他们平时在校期间的消费、交往等等情况,让事实来说话,把这个看作评定依据。

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要想真正体现国家的资助政策,辅导员和班主任就要铁面无私。在名额分配上要有所侧重,根据提出申请的人数按照比例来分配,而不是按照班级人数平均分。在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到国家助学金评定的时候就能做到公平公正,让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资助。

(5)学校要增设一些勤工助学岗位,通过有偿助学,做到物质和精神助困统一。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针对学生的需要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增加有偿资助的形式,让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一些生活费用。学校在做好政策行资助的同时,应当适当增加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让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劳动的方式获得一些基本的生活费,变无偿为有偿,让受资助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获得资助。

每年的学生奖助学金认定以及发放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等大家的共同努力。努力打造资助的工作新模式,做到外部经济救济和内在人文精神关怀,切实让家庭积极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体现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昆,于敏.假贫困生现象暴露高校助学政策漏洞发人深省[N].光明日报,2007-11-20.

[2] 王迎丰,杨荣.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2006-10-15.

[3] 张科.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1.

篇7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 量化

一、贫困生的概念

所谓高校贫困生1,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这里所说的"教育费用"主要是指学杂费(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生活费(伙食费、衣服更新费等)2。贫困生又分为一般贫困生和特困生,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解释"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是一般贫困生。从以上解释来看,教育部对贫困的理解是一种定性描述,没有量化界定的标准。我们知道,对"贫困"概念的理解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它没有一个概念所应有的内涵和外延,它是不断变化的,这样导致了"贫困生"概念本身也是模糊的3。因此在技术层面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情况下确定一个学生是否"贫困",是一线学生工作者首要面对的难题。

二、 当前高校的通行做法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高校在实际的困难大学生认定工作中,主要依靠的是困难生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及当地民政部门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同时采取日常生活调查的方法,或观察困难生日常穿着,或在困难生班级内小范围召开评议会,或是日常的谈话等,这些做法都是由高校自行确定,并明文规定将不适当消费行为或称为高消费(这也是主观判断的结果,即与我们认为的与困难生概念不符的消费行为,值得商榷),如购买MP3等高档娱乐电器、高档时装或高档化妆品等;有不良考勤记录、抽烟、酗酒经教育不改等情况的学生,不能认定或取消其困难生资格4。因此,目前大多高校对困难大学生的认定工作还局限于传统的、凭借经验的、主观式的定性判断上,从而导致了高校困难大学生认定工作科学性不高,指导性和实践性不强,可比性和可行性不高。

(一)困难生认定依据材料的规范性和真实性问题

目前通行的做法是由主管老师审核由学生提供的生源地民政部门、乡镇、街道、村出具的贫困证明。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各地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方开据的证明材料标准不一;其次,存在地方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对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审查不严格的情况。本人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大一新生一名同学提供的各项材料符合学校要求并通过了审核,但在认定结果公布后,其班级同学联名反映该生的高消费行为与其困难生资格不符。在后来的调查中,该生承认其抱有的侥幸心理,以及地方民政部门审核不严的情况存在。而这些困难生认定重要的依据,学校是无法进行核实的;更严重的情况,一些家长可以利用其社会资源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虚假贫困证明,导致高校中"伪贫困生"的存在,而这种情况,学校在审核过程中也是难以甄别的。

(二)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

诚信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学生诚信意识淡薄是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非贫困大学生申请贫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诚信观念的缺失,而导致诚信观念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由于国家对贫困生的大力资助,贫困生能得到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其他方面能够得到许多实在的好处。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纷纷想方设法地准备申请材料通过学校审核来获取各种资助资源。学校对生源地政府不具约束力,生源地地区政府的认定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常出于乡土人情,出具没有公信力的贫困证明。高校对这类情况一是存在甄别过程中的困难,二是对应处理措施力度与奖助学金数额相比不足以遏制此类学生的侥幸心理,这样就助长了这一学生群体的不道德行为。

(三)认定过程缺乏科学性和程序性

困难学生认定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及学生所在地的各基层组织(包括村、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等)的证明材料。通常的做法是以《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审核、与学生谈话了解情况以及日常观察等方式进行认定出所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于,认定的整个过程完全依靠老师的主观判断,经验成分居多,而判断的过程中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最终的认定结果,比如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填写表格时的考虑等,尤其在对条件相近的多份表格进行筛选时,不同的时间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主观判断的做法明显缺乏程序性和严谨性,导致困难生认定过程重复进行而效率低下。

三、大学生困难程度量化的指标体系

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量化测评指标的设计思路,是尽可能将与一个家庭经济来源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分类和细分,然后赋予相应的权重。申请认定的学生只需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填写,根据填写的结果计算得出的权重分数作为判断该学生家庭经济是否困难的主要依据。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大大减少老师(尤其是对于新入职尚无任何经验的老师来说)主观判断上的失误,简化操作过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整个困难生认定工作过程,避免学生可能对教师在认定过程中操作的公平性上存疑。

考虑到影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特殊因素,我们把特殊情况单独作为一个一级指标,包含了烈士子女(接受民政部门救济的)、孤儿和身体残疾学生3个二级指标。赋予烈士子女和孤儿这两个指标的权重是最大的,身体残疾这一指标则作为普通指标对待,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情况而定。

考虑到教师在主观判断过程中的各种不足以及学生情况的差异,我们将学生家庭情况分为7个二级指标(家庭双亲情况、家庭经济类型、父母健康状况、父母劳动能力、父母年龄、兄弟姊妹数、赡养老人情况)51 个观测点,7个二级指标相对独立,每个观测点相互独立。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学生的生源地状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学生家庭经济的困难程度,因此将其作为一个一级指标,并细化为农村(这里的农村指的是学生父母是有自有土地的农民,我们认为,单纯依靠农业的农民虽收入不高,但基本上不存在温饱问题,在收入水平相近的情况下,乡镇或城市居民面临的经济压力更大,因此这一观测点的权重要比生源地为城市和乡镇的权重要高)、城市和乡镇、国际级贫困地区3个观测点。需要注意的是,指标中没 有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区域,原因在于,我们认为学生不论来自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都不能反映其实际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消费水平也存在差异,其最终的认定的结果应以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来确定。事实上,各高校在确定困难生家庭收入及消费水平时也是以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数据而不是以学生生源地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作为依据。

其他情况或称其他突况作为一个一级指标,是考虑到学生本人或家庭在近期内(1一2年内)遭遇的各种情况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由于这一指标包含的内容较广,细化起来有难度,因此这一指标不做过多细分,只是列出可能出现的情况,具体操作中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填写,而后由老师根据填写内容赋予权重。

从试行的结果看以下几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测量指标设定的合理性

(1)部分指标需进一步细化并避免重叠

(2)语言表述要合理,不能引起歧义

2.权重分配的合理性

(1)观测指标间的权重分配

(2)观测点的权重分配

3.如何保证学生填写内容的真实性,以及避免指标内容表述上的模糊性

4.测评的指标应是动态的评价过程,随着时间推移能否做到有效跟踪值得商榷。

5.测评结果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实际情况,但仍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综合评价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

1考虑到"贫困生"一词可能带有的歧视性争议,文中的贫困生、特困生都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或困难生、特别困难学生。

2《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 8 号)。

3张青林.大学生贫困认定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2011(8月下旬刊):181-182

4许敏 范勇 杨春艳.论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及后续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1(26)

篇8

 

一、开封大学奖助学金评定的有关规定

 

高校学生奖助学金是政府、高校自身、团体或个人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保障金。目前高校奖助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

 

我校国家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分为A、B两档,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

 

二、财经学院阳光评定奖助学金的具体做法

 

1. 制定客体的奖助学金评定认定标准

 

我们学院规定申请者首先必须具备资助类奖助学金相关文件要求的条件,同时结合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使用《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或三级证明评定)、综合素质测评分数、特殊情况加分等累计,确定贫困学生。

 

对以下情况将直接认定为贫困生。如:无生活来源和法定赡养人或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靠亲友或社会有限资助的孤儿;来自单亲家庭且单亲无经济收入、或收入较低,难以维持本人在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凭当地核发的低保证);其他不测原因(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导致家庭突变的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等。

 

学院还充分利用学院大会、班会、校园媒体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进行宣传,让这项政策深入人心,使广大贫困学生知晓受助权利和申请条件,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及时提出申请。

 

2.加强奖助学金评定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奖助学金评定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出色地完成这项工作,专业的工作队伍不可或缺。我们学院成立了以分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院部领导为组长,辅导员、班级导师等担任成员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队伍,具体负责奖助学金评定,在评定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合理、科学的评选出受助者。同时,我们会定期学习研讨,定期参加学校对奖助学金的工作人员进行的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能力。

 

3.制定规范化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程序

 

第一步:公布程序,学生申请。对评定工作的具体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如申请人应具备条件、申报时间、学生民主测评时间、教师民主测评时间、信息反馈时间等,同时对评定工作方法予以公开。学生向学院递交申请及相关材料。

 

第二步:院部初审。包括学生民主评议和学院评定小组审核。

 

学生评议小组学生代表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组成比例适当,一般不少于总人数的10%。根据学生提交的《调查表》和申请表书,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认真进行评议,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和等级,报院部领导小组进行审核。

 

院部领导小组审核认定评议小组的初步评议结果。如有异议,应在征得认定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

 

第三步:学校审批。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汇总各院部公示后无异议学生名单,报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4.利用综合素质测评进行奖助学金评定

 

学院引入综合测评成绩(详见《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不仅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兼顾专业技术能力、思想素质修养、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水平,实现了优中选优的原则。

 

三、财经学院阳光评定奖助学金所取得的成效

 

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使国家教育公平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爱国爱党的信念得到加强。这一举措的实行,不仅保障了贫困生的受教育权利,而且使更多贫困生得到了教育资金的支持,促进了教育公平,推动了教育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学院在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强化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在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同时,加强同学们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在争取奖助学金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奖助学金评定工作既关系国家教育事业,也涉及到大学生们的切身利益。虽然目前高校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高校奖助学金评定工作一定可以顺利开展,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篇9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85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59-02

随着婴幼儿成长发育及活动量的日趋增加,单纯依靠母乳喂养已不再能满足其对能量以及各种营养素的需要,此时必须及时添加辅食。但婴儿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均不完善,如辅食添加不够合理,对婴儿的生长和智力的发育都会产生近期和远期不良的影响[1]。我处在2009年全年对社区内800例周岁以下婴儿父母进行了婴儿辅食的添加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辖区0~12个月婴儿家长800例为调查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一组是观察组,为曾接受过辅食添加知识培训的家长;另一组是对照组,是未曾接受过辅食添加相关知识培训的婴儿家长。

1.2调研内容:包括婴儿的普通情况、家长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当前婴儿哺乳详情、辅食的添加情况、辅食添加的健康教育知识等。

1.3调研方法:均采用我处自行设计的周岁以下婴儿喂养状况回顾调查表,由该社区医护人员接待前来我处接受儿童保健服务的婴儿父母发放调查问卷,采取现场直接询问家长的方式填写《喂养状况调查表》,确保调查内容和分析结果的真实性。根据婴儿4~6个月成长期间的辅食添加情况将调查对象分为辅食添加合理组(婴儿生后4~6个月间已初始常规添加谷物、动物性食品及水果蔬菜类、豆类食品中每大类里面的某种或1种以上者)和辅食添加不合理组(上述3大类食品只要有1大类未添加者)。

2.结果

婴儿母亲文化程度对辅食添加知识水平的影响,(见表1)。

表1母亲文化程度对合理添加辅食情况比较(例,%)

注:χ2=247.71,P

在此次调查的婴儿家庭中,月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家庭占41.7%;1000~2000元的家庭占46.6%;>2000元的家庭占10.8%。从婴儿出生至4个月龄可以添加少量鱼肝油滴剂、鲜果汁、菜汁、钙水。4~6个月龄即可添加糊状食物,包括动物性食物、粮谷类及豆类、蔬菜类、水果,为辅食添加及时合理。大于6个月龄添加者为辅食添加不够及时,其不同家庭、不同月龄及经济收入的婴儿添加辅食的百分比,(见表2)。

表2家庭经济状况与辅食添加的关系(例,%)

3.讨论

1995年联合国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在报告中重申了当前纯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的建议时间[2],即为纯母乳喂养应在婴儿出生后持续4~6个月,此后开始添加辅食物,通常,在4~6个月前不要给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去添加辅食,但辅食的添加也不能延长超过6个月龄。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周岁以下各月龄婴儿辅食添加种类基本上能按照辅食添加规律进行配比,蛋类和谷类的添加相对较好,4~6个月时谷类、蛋类的添加率分别为82.5%、84.5%,周岁时基本上均添加了谷类食品,但应注意过早添加谷类食物的问题。

4~6个月时婴儿豆制品、鱼、肉、水果、蔬菜的添加率分别为52.25%、25.50%、051%、24.50%,明显偏低。

调查结果显示,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母亲分别占45.50%、51.50%均较高,根据统计学方式计算处理,差异无显著性(χ2=2.88,P>0.05)。但是,观察组经辅食添加知识培训后,其及时合理添加辅食率为95.50%,而对照组为44.50%,根据统计学方式计算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247.71,P

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月经济人均收入小于1000元、1000~2000元以及大于2000元各组中4~6个月辅食添加合理率分别为53.38%、59.57%、40.91%,合理率其实不高,表明正确的喂养知识与家庭收入不一定相关。衢州市婴儿辅食添加情况调查表明[4],因家庭困难未能给儿童添加辅食食物的占1%,而且农村家庭的自产食物类别较多,农村不是缺少蛋白质食品,而是不知如何充分利用自产食物喂养孩子。

参考文献

[1]戴丽娜.婴幼儿辅食添加与喂养行为的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4(2):85-86.

[2]荫士安.发展中国家的幼儿辅食添加与营养状况[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3):177-180.

篇10

一、部门盖章的问题

按照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要求的程序:本人书面申请,描述家庭经济困难相关情况,基层村或居委会盖章,镇街民政部门、区县民政部门盖章,区县教育部门签署意见盖章。

二、所需要准备的材料

能够证明家庭经济困难的材料包括相关部门颁发的证件,如农村特困户证件、下岗证、城乡低保证件、五保家庭户证件等,以及其他能够证明证件家庭经济困难的材料,如因病致困的重大疾病病历,遭受自然灾害的相关证明材料,基层组织出具的农村低收入家庭等相关材料。

三、其它情况

如果对大学生办理情况仍然不够清楚,可以向当地民政机构或区县学生资助中心咨询。

贫困证明范文

贫困证明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父母亲姓名)之子(女)×××(学生姓名),于××年××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居委会等(公章)

××年××月××日

大学生贫困证明范文

尊敬的老师:

我是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XX级____系____班学生,因家庭生活困难,欲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现将家庭经济情况说明如下,请审核:

我家住在偏僻的农村,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父亲在外打工,这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母亲身体不好,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另外,弟弟现在正在读高中。家里没有能力供我完成学业,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学生:________(签名)

XX年11月__日

贫困证明怎么写

1、贫困证明中要求明文出现贷款人名字,并且要求与本人身份证上的名字完全一致,不能用同音字、不规范简写字代替,不能有错别字。贷款人名字不得涂改。

2、贫困证明要求加盖家庭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更高一级主管部门公章。其中有效的公章有: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政局、市民政局。城市居民可以是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公章。注意村民委员会的公章无效、单位公章无效。贫困证明尽量不出现两个或以上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