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课件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效率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效率课件

篇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机械效率这个知识点内容貌似简单,概念简单、公式简单,实则不然.教学时,学生不仅要正确理解概念、公式,还要会正确、熟练地应用、分析和进行计算.在教学中应从这几方面考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重视文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在概念的建立上,可考虑从生活中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等引入,使之更贴近生活.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才能更好地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2实验室课程资源开放

在概念的建立上,可以由实验探究引入,用滑轮提重物和不用滑轮提重物比较做功的多少,找出原因.

3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

在概念的建立上,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

4社会教学资源的利用

在概念的建立上,利用课外读物、课后小资源、网络、学校图书室等资源辅助教学.

5教学设计

5.1教学过程

(1)有目的复习功(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公式、单位),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观看多媒体课件起重机往楼上运砖和人往楼上运砖比较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有些优势和不足学生答不上来,为下面的探究打基础.

(3)通过再探究动滑轮,深入探究使用动滑轮过程中做功的情况.(这里可以先展示用手提升钩码,问学生有没有力做功,学生可以自然分析出克服钩码重力G做功了,所做功的大小就等于Gh,达到了将重物G提升h高度的目的,接下去可以提问学生除了直接用力提升重物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提升重物?学生会分析用杠杆、滑轮(包括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然后请学生选择一种简便而省力的提升办法,学生一般会选择动滑轮.然后在黑板上画出动滑轮提重物的简易图,为形象标出F、S、G、h,及相关力做功打好基础.接下去请学生分析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有没有力做功,拉力做功、动滑轮克服重力做功,比较利用动滑轮提升时能否省功,请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测量做功的多少,并怎样设计记录表格,以前面有探究实验时设计过的表格为基础,所以学生应该有这个经验,老师在这里只要适当引导,并注意表格设计的规范.

实验次数 G/N h/m F/N S/m Gh/J FS/J η123

注意点:(1)布置实验前先分析三次实验的安排,根据教学要求第二次增加距离,第三次增加物重,分析实验数据的规律, 便于为下面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打下伏笔.

(2)距离利用S和h的关系,只需测量h,S=2h.

(3)采集两组学生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FS>Gh,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动力F做的功FS大于重物被提升所需做的功Gh,为完成提升重物这个任务,如果直接用手提升重物,需要做功Gh,为完成此目的而做的功称为有用功,记作W有用=Gh,使用机械后同样要完成提升重物G到h的高度,同样地为完成此目的做的功称为有用功记作W有用=Gh,分析:利用机械可以省力,但有没有省功呢?力F总共需要做的功为FS,记作W总=FS,W总>W有用,结论:利用机械没有省功,也就是说总功中有一部分是有用功,还有一部分是使用机械后造成的额外多做的功,并得出W额外=W总-W有用,总结得出:使用机械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并没有省功,不但没有省而且还多做了一部分额外功,并请学生通过回忆实验过程分析额外功存在的原因(摩擦、动滑轮的重).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额外功是没有用的,应尽量减小,而有用功的部分越大做功的效率越高,由此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花这么多时间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区分有用功和总功,因为根据以往经验这两个功的区分是个难点,后面的定义计算等反而一般不会错.

定义机械效率:

我们就用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来表示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100%,对于实际机械由于额外功总是存在,η< 100%,机械效率的高低反映了使用机械时有用功的比例,机械效率越高,反映出机械性能越优.

篇2

【摘要】 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方法;实验方法;学习方法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through to the knowledge study, instructs the student to realize study physics the method, realized the physical conception and the rule developing process, realized predecessor's thought achievement, inherits the predecessor thought achievement during the study, exercises and enhances oneself solves the question ability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 physics; Teaching method; Experimental technique; Study method

这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物理教学,如何教会学生学好物理,如何进行初中物理的总复习,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现将我的一点经验介绍如下:

1 注重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搞好实验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我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课前就要考虑好上课时,空气的湿度是否会影响实验现象。在实验前最好把毛皮、绸布、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等实验器材进行晾晒。如果天气不佳,就要考虑用强光照射或者用电炉烘烤。实验过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触毛皮和绸布,尤其是在做毛皮与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带了电荷这个实验中可以把它们绑在木棒上进行摩擦。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备的效果。

1.2、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3、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2 注重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热机效率时,我先让学生去思考这个概念的意义,接着让他们与机械效率进行比较,与班级考试中学生考试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进行比较。与功率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讲解清楚功率、机械效率、热机效率的概念,物理含义。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几个率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就不会认为功率与机械效率之间有直接关系了,也不会认真有用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了。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3 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初中物体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5 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是不要记,不要背,而是更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规律,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要求:每节课要认真听讲,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记忆。上午的课,中午的课要重温一遍,下午的课傍晚要重温一遍,作业前要重温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对本周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再以后是一个月,三个月。这样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在大脑里扎下了根,想忘记都很难。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都有物理意义和单位,在记忆物理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篇3

一、利用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模拟完成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而无法操作的实验

在农村中学,本来就短缺的仪器设备很难跟上课程的改进和变化,再加上有些实验仪器十分落后,学生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在好多时候,面对一些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老师只能对照课本“纸上谈兵”,这就无法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操作和分析和能力,从而失去了实验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意义。为了弥补农村中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我从网上或利用Flash丰富的语言编程功能,下载或制作了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上课时,让学生在电脑上分组或单独通过对课件的操作,模拟完成了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的实验,达到了和实际操作的实验一样的学习效果。

二、利用课件对不易直接操作和不易观察的演示实验进行展示

在日常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总有些实验不易在教室中直接演示操作,有些实验即使可以演示操作,但可见度比较低,学生不易观察。更有一些演示实验,根本就没有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演示。这时,我们不妨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一些演示实验的操作实录,然后通过自己的加工、组合,制成内容充实、互动性强的演示实验课件,由老师或学生通过运行课件来观察实验现象和操作规范,同样也可以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如水和硫酸铜溶液的扩散实验,由于现象发生需要的时间太长,在课堂上不能直接观察到结果;热机工作原理、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的演示,由于仪器小,观察部件细微动作的可见度比较低,演示效果也很不理想。鉴于此,本人通过网络下载、实况录制、Flas设计等手段,整理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实录和动画资料。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需要,对这些资料加工、组合,并补充了大量的描述性语言,组织了一个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资源库课件,供演示实验教学随时调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整合物理演示实验,增大教学容量,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学习

物理教学中经常要对前后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如物态变化的各个过程,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规律的对比,测未知电阻的不同方法等,若重做实验,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无新鲜感,多媒体能灵活展示相似或相反的物理过程,以其强大图、文、声、动画再现物理现象,对之演示整合,唤起学生对所学过知识的回忆,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更重要的是利用多媒体传播速度快,预设性能好的特点,多通道传输信息,加大教学容量。例如:在电学的电路部分,由于电现象的抽象性,初中学生对于电路的分析一直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在电路分析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把所对应的电路所产生的现象实时展示给学生看,更能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对电路的分析,同时又不影响教学进度,增大教学容量。

四、利用课件重现和重作实验,为实验的综合复习夯实基础

中考复习中,实验的复习是整体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从初二到初三相隔时间比较长,好多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分组实验的过程、情景学生都已淡忘。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前面学习过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要么全部遗忘,要么将有些类似的实验内容和过程互相混淆。如果就这样进入全面的实验复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也只能是生吞活剥,模棱两可。因此,中考实验的复习,单纯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学生作业练习,很难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所以复习过程中,对演示实验的现象的重现和分组实验的重作就有一定的必要性。但由于复习时间紧张,对演示实验现象的重现和分组实验的重作,实际上又不可能。这时,运用前面提到的互动性强,仿真性高的模拟分组实验课件和演示实验资源库课件,就可以由老师或学生在课堂内外,利用课件集中讲解、自学或模拟操作实验,这就使学生能既快速又方便的熟悉和掌握以前学过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分组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对进一步的深层次、高难度的实验复习和分析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为老师的实验复习教学和学生自主的实验复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例如:为了巩固和复习从八年级到九年级的演示实验,本人将主要的演示实验实录或动画资料,通过整理、组合,并根据中考实验题型的形式和要求,针对每个演示实验都从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得出等几个方面设计相关的问题,然后利用FrontPage制成演示实验浏览网页课件。利用这一课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上机自学两种方式,让学生一边观察或操作实验,一边完成实验问题解答,进而巩固和掌握了这些演示实验。又如:在复习“密度测定实验”、“机械效率测定实验”、“测定电阻和功率实验”等分组实验之前,本人下载和自制了“密度测定实验”、“机械效率测定实验”、“测定电阻和功率实验”等可以进行模拟操作的实验课件,并将这些课件放在学生机或校园网站上。在复习时,我组织学生利用微机课和课外时间,在电脑上通过课件对这几个实验进行模拟操作。经过这样的模拟实验,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了实验的操作要令、注意事项、过程、原理、原理图等问题,巩固了这几个分组实验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为下一步将要开展的综合l生实验复习打好了基础。

五、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误区

篇4

关健词:兴趣;兴趣培养的作用;兴趣培养的方法;兴趣培养的长期性

物理导师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学生初接触物理学科,要使其热爱物理科学,只有使其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首要问题。为此,在这里谈谈物理教学中兴趣培养的作用、方法、长期性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兴趣培养的作用

兴趣,从心理角度讲,就是这一事物或事情最易诱发大脑神经兴奋,而且使兴奋持续,这种兴奋是对事物的一种认识、理解、记忆的最佳状态,并且能够从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而初学物理者对许多科学现象感到十分稀奇,易于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也容易被兴趣左右。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都和兴趣紧密相连。在兴趣、喜欢、爱好、兴奋中学习,思维最活跃、最敏捷,智力能充分开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习效果能达到事半功倍,对物理学习能产生动力,产生激情,产生积极的科学态度。这就是现代教育教学所倡导的。

从生理角度看,初中阶段是学生大脑高级神经活动机能迅速发展,成熟时期,这个时期思维活跃、精力最充沛,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敏感,容易兴奋。而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内容,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生产中的简单现象,实验入手来描述物理学的简单现象和基本规律,知识较简单,现象熟悉,联系实际,生动有趣,这两个方面都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

二、兴趣培养的方法

1、设疑置难。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趣味问题令人向往,疑难问题引人深思,疑是学习知识的起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迫切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时将知识教给学生,效果最好。如在讲“光的传播速度”时,学校运动会开展百米赛跑,终点记时员要及时根据起点发令员的发令枪发出的烟来按秒表,而不能等听到枪声才按秒表,这是怎么回事,全班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这时进行讨论、分辨、引导、学生自然就找到答案,印象非常深刻。

2、典故求知。根据初中生喜欢听,讲故事,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科学史料中的典故、传说或趣味故事,也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集中注意力,发散思维。例如在讲浮力时,传说公元70年,罗马军要处决几个俘虏,他们把俘虏捆住手足,投入死海,可这些俘虏就是不下沉。在讲“浮力的应用”一节时,绘声绘色地给学生们,讲《三国》中曹冲称象的故事,听时个个聚精会神,听后多数人想谈自己看法,这时点拨引导,学生即明白了俘虏不沉的原因,又找出了大象质量多少的道理,这种情形下掌据的知识很难忘却。

3、艺术语音。中学生大都喜欢音乐、体育、美术、小品、相声…….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老师巧妙利用自己或学生的艺术语音或特长,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运动”一节时,一进教室先声夺人,高歌《闪闪红星》中“小小竹排江中游,魏魏群山两岸走……”一下吸引住了全体学生,他们兴致顿起,然后老师提问,小木船顺流而下时,两边的山真动了吗?是不是歌词写错了?这时出示参照物概念,学生一下子就清楚了歌词没错,是把人和小船选作参照物(不动物体)两边的群山就动起来了。从“东方红、太阳升……”歌词中学生知道了太阳升起是以地平面(地球)为参照物,在歌声中认识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真是唱的比讲的好听。

4、情景重现。物理初学者最喜欢老师把书本上的物理现象,在课堂中真实的重新展现出来。即物理现象情景重现,这就是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做好演示实验,组织学生有目的细致观察,使他们感到百闻不如一见,也能使学生兴趣大增。例如讲“大气压强”一节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班上找了两个“大力士”,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结果两“大力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没有拉开半球。又找了两个“小力士”演示此实验,在拉半球的过程中,慢慢打开阀门,一下子就拉开了半球。学生在好奇、乐趣中认识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很大。紧接着给学生演示了“瓶吞鸡蛋”、土法“拔火罐”学生更兴奋、更好奇,视觉、听觉、大脑神经全被眼前奇妙现象吸引住,情趣快乐难言于表,学习物理知识变成了精神享受。在讲“浮力应用”时,给学生演示同一个鸡蛋在清水中下沉,在不同密度的盐水中沉浮情形,最后很轻松的探究出了实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大小关系,也能判断物体的沉浮。

5、动手实验。根据初中学生大多喜欢动手操作,总想在操作实验中表现自我“能干”的特点,有序的组织学生进行学生实验的操作和训练。这种实验训练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功能,既动手又动脑,更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在“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中,让学生进行自我实践,真正掌握了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掌握了不规则物体,可利用液体、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通过记录的数据计算出了物质的密度值,当他们测出的结果值接近密度表上的值时,成功的由然而升。在“测机械效率实验”中,学生们根据老师的示范,个个动手安装,多次改进检查,多次演练,不怕失败,终于测出了机械效率的大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懂得了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只能小于“1”的道理,找出了原因是:绳子与滑轮组间有摩擦,动滑轮也有质量。真正体验到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这样的实验不单是培养了学生兴趣、学生的技能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事后学生们说:“学生实验看似简单做起难,多做几遍我就会。”

6、电化教学。初中学生对投影、幻灯、录像、电视、电脑、动漫十分喜欢,教学中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适当播放观看多媒体课件。例如:讲“机械能及其转化”时,由于学生形象思维较差,对卫星轨道的近地点、远地点不太了解,也不能理解,利用课件播放人造卫星的轨道示意动画,大家就清楚了。

三、兴趣培养的长期性

篇5

关键词:课堂实验 师生环境 成就感

物理太枯燥了,太难了!这是我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听到的。其中又是以女生居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充分表明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就越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去实践,学得就更深刻、更加透彻,记得更牢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摆在每个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

一、加强课堂实验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

(1)用实验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每堂课的开始阶段,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例如:纸盒烧开水实验;大气压压瘪水瓶等。

(2)利用多媒体再现趣味性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在讲授“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物理现象,可以通过课件形式展现给学生,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让学生寻找原因,激发学生的思索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创建和谐的师生环境

俗语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学生对教师有了充分的信任才会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是我们的必备的任务。首先,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要一味地“满堂灌”“填鸭式”。学生能做的要放手交给学生去做,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手,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过分地强调师道尊严,无形之中就增大了与学生的距离。放下长者的架子,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其感受,多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就能取得学生的信赖。其次,就是要注意师生间的磨合,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如果一个老师上课的口味主动地适合每个学生那是不可能的,只能引导每个学生主动地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平常说的“导”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和如何适应教学。我们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只注意了“教”而忽略了“导”,那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用我们物理上的话说,那样的机械效率是不会高的。

三、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他们的信心

篇6

职物理教学的种种优势。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职物理教学;优势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学科,其抽象的定理和概念导致教学难度在无形之中增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中职物理教学也迎来了电教化教学的新时代。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中职物理教学从授课形式到课堂效率到教学效果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中职物理教学中的种种无奈正在得到化解,多媒体技术带给中职物理教学的种种优势正在显现。

一、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中职物理教学的模式,让中职物理教学的课堂空前地生动活泼起来

在传统的中职物理教学实践中,理论、定理、定律等方面的知识传授通常情况下是以实验教学配合理论讲授的形式来完成的。中职物理教学引入多媒体技术,建立了模拟实验室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即使对那些有条件进行演示、分组实验的学校而言,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室对实验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从此,学生对相关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种崭新的、直观的、可重复的认知和了解的渠道。懂是爱的前提,了解是兴趣的基础。知识直观了,学生理解了,兴趣就产生了,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也就空前地生动活泼起来了。

例如,在讲解“光的反射”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富有趣味的教学情景。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PPT课件,让学生在聆听优美音乐的同时,看到不同类型的灯,如缤纷绚丽的霓虹灯、绚烂多彩的音乐喷泉等,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感官享受,就能够对光的世界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从而对“光的反射”相关知识产生迫切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内在动机,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光的反射”这部分内容。

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其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一定的增强,使其主动参与各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实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

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提高了中职物理教学的效率,让中职物理教学的课堂空前地丰富高效起来

在传统中职物理教育教学中,教师一般情况下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通过“满堂灌”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抽象的物理知识难以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对学生学习抽象的物理知识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较低,学习质量也难以达到相关要求,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中职物理教学引入多媒体技术后,将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物理知识成为了一种现实可能。形象、丰富地呈现物理现象和过程,直观、高效地探讨、解决物理问题的梦想得以实现。教学的内容得以扩展,变得丰富,直观的动画代替了玄奥的讲解,慵懒的学生主动积极起来,课堂的容量增大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却提高了。即使有些同学没能在课堂上消化知识,也可以利用课件可重播的特点进行课外学习,客观上提升了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方面热菔保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制作相关动画课件,通过这样的形式为学生创设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情景,利用动画的演示功能促使抽象、难理解的知识成功转化成形象、易于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对滑轮组的运作过程形成明确的认知和了解,使其明确每个环节的运作原理,客观上还培养了中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个内容,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十分耗时费力,学生还未必能够理解清楚。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让这些复杂知识的传授和理解变得如此简单而高效。

又如,在讲解“日食、月食”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Flash软件绘制太阳系运动动画,根据天体中的坐标将太阳、地球、月亮放到指定的位置,模拟其运转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够对“环食”、“偏食”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形成直观的理解。较之传统教学,其省力高效远不止好几倍。

三、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达成了中职物理教学的良好效果,让中职物理教学的课堂空前地扎实有效起来

传统的中职物理教学不仅是无趣沉闷的,而且是单一低效的。这些特点在实质上注定了传统中职物理教学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试想,对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不主动不自觉的绝大多数中职学生而言,在那种无趣沉闷的课堂里,就算是有一些演示实验,他们也是打不起精神的,更何况要他们整堂整节地面对教师滔滔不绝的纯理论灌输呢?即使有个别同学听了点皮毛,懂了点意思,也难以得到深刻的理解,记忆的久远和实际的应用,教学的效果是虚浮不实、微乎其微的。

引入多媒体技术后,教师得以大量制作和应用动画课件等技术,生动鲜活,简捷明了,清晰有序,高效快捷地展示物理现象,解剖物理原理,重现实验过程。教学直观了,理解容易了,学生对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认知清楚了,对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原理和本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既为其辩证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们日后在需要的时候调用相关物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可能。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是扎实而有效的。

例如,在“共点力平衡”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实验的具体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为学生创设两个情景,促使学生通过对两个情景的对比分析掌握“共点力平衡”相关知识。在第一个情景中,让小球处于光滑斜面与可转动木板之间,在木板发生转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小球受斜面支持力的变化以及木板施加压力的变化。在第二个情景中,让小球悬置在竖直绳子的下方,在光滑斜面向左方缓缓移动时,让学生观察小球受斜面支持力的变化以及竖直绳子施加拉力的变化。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这两个情景,学生就能够获得相应的结论,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发生变化,并且物理受力的三角形与结构三角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应边不随运动而变化。这种教学内容,如果不利用多媒体技术,是很难抓住事物的本质的。借助多媒体技术和设备模拟物理变化过程,则可以促使学生探寻本质、寻求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其能够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凭借物理知识探索生活中的问题,促使其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物理问题。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之中的广泛应用,为中职物理教学的变革带来了无尽的可能。在中职物理教学实践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其在教学形式、教学效率和教学结果方面的种种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进一步探讨、总结这些优势,并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为中职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林辉生.多媒体技术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42):135

篇7

1“功”教学案例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正确理解功的含义,是学好功的计算、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特别是正确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本课以“问题导学”学习为主,体现新课程标准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理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关于“功”的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为“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可以将课程标准要求分解为四项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功的含义;(2)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3)会陈述什么是功;(4)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本节课通过课堂观察、课堂练习、当堂检测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1.1活动一:认识功的含义.

问题1生活中的功的含义丰富,有哪些意思呢?

学生谈自己知道的功的含义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是它还具有其他特殊的含义.

问题2力学中“功”的含义是什么?

【自主学习】请阅读课本62页,观察图11.1-1,举例说明力学中的功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总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显示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1.2活动二: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合作探究】请观察课本63页图11.1-2、图11.1-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问题3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没有做功的实例中,想想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举例说明.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物体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s=0,劳而无功)

(2)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由于惯性而运动;(F=0,不劳无功)

(3)物体受到某力的作用,但运动方向始终与该力方向垂直(FS,劳而无功).

师生共同梳理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

课堂练习

(1)下列运动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A.踢出运河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

B.运动员举起杠铃

C.小孩用力推车,车未被推动

D.背着书包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行

(2)在下图所示的过程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A.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B.扛着米袋慢慢爬上楼梯

C.用力推汽车,汽车没动

D.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3.下列过程,哪个情况小明对桶做了功

A.小明提着桶站立不动

B.小明提着桶水平移动

C.小明提着桶站在匀速水平运动的车厢内

D.小明提着桶站在匀速向上运动的电梯内

4.下列情景中,重力对小球做功的是

A.小球由高处落下

B.小球在地面上静止

C.小球沿水平轨道运动

D.小球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

1.3活动三:会陈述什么是功

问题4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大家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书、书包)设计小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总结:功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有关.移动相同距离,力大的做的功多;力相同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力学中功的定义:

在力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1.4活动四: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根据力学中功的定义,总结梳理功的计算知识点:

(1)表达式:功=力×距离W=Fs;

(2)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1 J=1N・m.将两个鸡蛋举高1 m,做功约1 J.

问题5运用功的公式计算时必须注意哪几个问题呢?学生谈可能出现的问题.

运用功的公式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a.公式中的F与s必须在同一直线上;

b.公式中F的单位必须是N,s的单位必须是m,那么功的单位才是J:

c.F、s必须具有同时性:即s必须是F一直参与下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d.F、s必须具有同一性: F、s是指同一物体受到的力和在力的方向上运动的距离.

阅读课本64页例题.

例题小明提着重100 N的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前进了10 m,再走上高为3 m,楼梯长为6 m的石阶, 他克服水桶重力做了多少功?

已知:G=100 N,h=3 m,求:W.

解因为匀速提升,所以

F=G=100 N,

s=h=3 m,

W=Fs=Gh=100 N×3 m=300 J.

答:小明克服水桶重力做功300 J.

1.5活动五:总结梳理知识

问题6:本节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同学总结梳理本节知识点.

1.6活动六:课堂检测(见检测小试卷)

以一份小测试试卷形式进行,评价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效率,时间大约6~8分钟.

2反思

本节课以“问题”导学,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开展教学,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分解为四项学习目标,每一项学习目标通过一项活动来实现.

活动一对应了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得出功的含义;在这项活动中,实际教学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讨论,使学生对功的含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讨论中学生也发现了新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可自行解答.活动二: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对教材中的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总结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实现学习目标2中“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这项活动以师生合作为主展开,在活动一中学生已经进行过交流,这也算是学生展示,让部分学生自己来分析实例,通过阐述,可以进一步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活动二后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分析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检测“学习目标2中,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活动三:通过探究功的多少与力的大小、移动距离的关系,分析得出功的定义,完成学习目标3,“会陈述什么是功”.实际教学中,通过学生动手小实验加上课件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出现了小问题,通过引导分析解决.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小实验是一个方向,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就在生活中”.

活动四:根据功的定义,总结得出功的计算公式、单位.再通过练习应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完成学习目标4.

活动五为小结,通过学生梳理知识点,达到对本节课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实际教学中板书是以思维形式展现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