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条例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志愿服务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志愿服务条例

篇1

昆明市志愿服务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的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自愿、无偿地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公益性活动。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组织,是指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专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在志愿者组织登记注册,参加志愿服务的个人。

第四条 志愿服务活动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第六条 市、县(市、区)应当成立由文明办、民政、民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老龄办等单位组成的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活动的规划和协调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同级文明办。

第七条 提倡和鼓励具备志愿服务条件的公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全社会应当尊重志愿者的服务。

第八条每年3月5日为昆明市志愿服务日。

第二章 志愿者组织

第九条 市、县(市、区)志愿者协会应当依法登记成立,在同级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的指导下负责所在区域内的志愿服务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各项制度;

(二)制定志愿服务计划,志愿服务信息;

(三)组织、指导、协调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维护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

(五)开展志愿服务宣传、交流与合作。

第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根据需要成立的行业性志愿者组织,可以申请加入志愿者协会,成为其分支机构或者团体会员,履行下列职责:

(一)(一) 负责志愿者的招募、登记、注册、培训;

(二)(二) 组织实施志愿服务项目;

(三)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为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十一条 志愿者组织应当建立志愿者注册制度和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引导志愿者长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第十二条 志愿者组织应当建立完善志愿服务评价和激励机制,把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质量作为表彰志愿者和志愿者优先获得志愿服务的依据。

第十三条 志愿者组织招募志愿者,应当公布与志愿服务项目有关的真实、准确的信息。

第十四条 志愿者组织安排志愿者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其年龄、身体状况、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等条件相适应,并征得志愿者的同意。

第十五条 志愿者组织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前,应当对志愿者进行与志愿服务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

第十六条 志愿者组织应当对志愿者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志愿者本人同意,不得公开或者向第三方提供。

第三章 志愿者

第十七条 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向志愿者组织申请,注册成为志愿者。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参加与其年龄、智力、体力状况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但应当征得其监护人同意。

第十八条 志愿者享有以下权利:

(一)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时间、能力等条件选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接受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二)获得与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信息以及必要的保障;

(三)向志愿者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拒绝从事超出承诺范围的志愿服务;

(五)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人身和财产损害时,获得志愿者组织的帮助;

(六)退出志愿者组织。

第十九条 志愿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服从志愿者组织管理,完成志愿服务工作;

(二)遵守志愿者组织章程,维护志愿者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三)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意愿,不得侵害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四)保守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获悉的依法受保护的秘密。

第二十条 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当佩戴统一的志愿服务标识。

第四章 志愿服务

第二十一条 提倡在帮弱助残、扶贫济困、支教助学、科技普及、环境保护、应急救援、救死扶伤、治安防范、法律援助、社区服务、文明创建、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以及大型社会活动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鼓励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突发事件的受难者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提供志愿服务。

第二十二条 志愿者组织可以接受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的委托,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委托方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十三条 志愿者组织可以自行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或者根据需要志愿服务活动的单位、个人的申请提供志愿服务。

需要志愿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志愿者组织提出申请,按照志愿者组织的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告知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真实、准确的信息和潜在风险。志愿者组织应当及时对是否提供服务给予答复。

第二十四条 志愿者组织安排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志愿者组织应当与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有损身体健康;

(二)为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三)组织志愿者在本行政区域以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任何一方要求签订书面协议。

第二十五条 志愿者组织安排志愿者从事应急救援等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当告知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为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办理在志愿服务活动期间的人身保险。

第二十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或者变相利用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名义从事营利性或者非法活动。

第五章 支持和保障

第二十七条 本市依法设立志愿服务基金会。

志愿服务基金应当用于下列事项:

(一)实施志愿服务项目;

(二)宣传志愿服务工作;

(三)培训志愿者;

(四)救助因志愿服务活动造成人身伤亡的志愿者或者遗属;

(五)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

(六)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关的其他事项。

志愿服务基金的使用和管理,依法接受有关部门、捐赠者、资助者和社会的监督。

鼓励单位和个人向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捐赠。捐赠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享受优惠。

第二十八条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志愿服务事业提供经费支持。

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为本辖区内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十九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鼓励和支持本单位、本系统的人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家庭应当培养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宣传。

第三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评选表彰优秀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

第三十一条 鼓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志愿者。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对志愿服务对象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三十三条 志愿服务对象在接受志愿服务过程中对志愿者、志愿者组织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利用或者变相利用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或者以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的名义进行非法活动或者从事营利性活动的,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五条 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生争议的,可以自行协商解决或者由志愿者协会主持调解,也可以依法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第七章 附 则

篇2

关键词 伦理知识;医务人员;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0-0018-03

Investigation of the ethical knowledge in the medical staffs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Shanghai and the suggestion

CHU Jue1, ZHOU Feng2, LOU Lingzhi3, TAO Qiongying4, CHEN Huifang5(1.Beizh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200071, China; 2. Nanjingdongl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200003, China; 3.Shimenerl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200041, China; 4.Jiad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99, China; 5.Pengp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on of ethical knowledge in the medical staffs in Shangha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Methods: From June to August 2016,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in 7 552 medical staffs in 245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Shanghai with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Results: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knew very well, basically understood, knew very little and did not understand completely were 536(7.1%), 5 411(71.7%), 1 536(20.3%) and 69(0.9%) in 7 552 medical staffs,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ethical knowledge among the medical staffs with different positions, titles and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Conclusion: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of ethical knowledge in the medical staffs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Shanghai remains to be improved.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ethical knowledg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ethical knowledge; medical staff; questionnaire survey

社^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伦理建设是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监督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服务人群对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1]。医务人员除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拥有与职业相匹配的医学伦理知识和医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2-3]。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在医学伦理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为了强化医学伦理教育和制度建设,本文对上海市2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管理人员进行了医学伦理知识普及情况的调查,旨在掌握社区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知识了解程度,为医学伦理知识教育和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上海市16个区域、2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在各年龄组中随机选取调查对象。具体为在岗职工150人以下的中心抽取30人、150人及以上中心抽取40人,共抽取7 590名医务人员。

1.2 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参考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伦理学》[4]和2010年冯泽永主编的《医学伦理学》[5],共发放问卷7 590份,回收有效问卷7 552份,有效应答率99.5%。

1.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分3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出生日期、岗位职称等;第二部分为对医学伦理学认识的自我感觉;第三部分包括对医学伦理学研究内容、对伦理学知识的具体评判等。题型为单选和多选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和数据结果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

1.5 |量控制

标准化调查过程,统一培训调查员,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规范化处理。问卷回收后严格按照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抽样调查。最后随机抽取5%的调查对象进行复核。

2 结果

2.1 样本人群的基本情况

7 552名调查对象中,男性2 084人(27.6%)、女性 5 468人(72.4%)。

按照年龄段进行划分,35岁及以下3 049人(40.4%),50岁以下3 841人(50.9),50岁以上662人(8.7%)。

全科医生2 590人(34.3%),中医医生816人(10.8%),公共卫生医生1 295人(17.1%),医技人员258人(3.4%),护士1 682人(22.3%),行政人员911人(12.1%)。

医务人员中,高级职称353人(4.7%),中级职称3 843人(50.9%),初级职称3 356人(44.4%)。大学本科及以上5 255人(69.6%),大专学历1 887人(25.0%),高中、中专学历373人(5.0%),初中及以下37人(0.4%)。市区4 881人(64.7%),郊区2 671人(35.3%)。

2.2 对伦理学知识总体了解情况

医务人员对伦理学知识非常了解、基本了解、了解很少和完全不了解的分别为536人(7.1%),5 411人(71.7%),1 536人(20.3%)和69人(0.9%)。

2.3 对伦理学研究内容的了解情况

调查对象正确了解伦理学研究内容的为3 894人(51.6%)。公共卫生医生正确了解的人数为745人(57.5%),得分率高于其他岗位;高级职称人员正确了解的人数为191人(54.1%),得分率高于初、中级;本科及以上人员正确了解的人数为2 762人(52.6%),高于其他学历;城市人员正确了解的人数为2 582人(52.9%),得分率高于郊区。

2.4 对医德行为的正确了解和评价情况

调查对象正确了解和评价医德行为的人数为5 744人(76.1%)。护理人员正确得分人数为1 018人(60.5%),得分率高于其他岗位;初级职称人员正确得分人数为2 567人(76.5%),得分率高于中、高级;本科及以上人员正确得分人数为4 062人(77.3%),得分率高于其他学历;城市人员正确得分人数为3 746人(76.7%),得分率高于郊区。

2.5 对保护患者隐私的了解情况

调查对象正确了解保护患者隐私的人数为3 659人(48.5%)。中医医生该项目得分人数为421人(51.6%),得分率高于其他岗位;高级职称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190人(53.8%),得分率高于初、中级;初中学历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22人(59.5%),得分率高于其他学历;城市与郊区人员该项目人数百分比基本持平。

2.6 对不违背医学理论、不伤害原则的了解情况

调查对象正确了解不违背医学理论、不伤害原则的人数为6 952人(92.1%)。医技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243人(94.2%),得分率高于其他岗位;高级职称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334人(94.6%),得分率高于初、中级;本科及以上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4 871人(92.7%),得分率高于其他学历;郊区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2 496人(93.4%),得分率高于城市。

2.7 对辅助检查注意事项的了解情况

调查对象正确了解辅助检查注意事项的人数为7 329人(97.0%)。医技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255人(98.8%),得分率高于其他岗位;高级职称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343人(97.2%),得分率高于初、中级;高中、中专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364人(97.6%),得分率高于其他学历;郊区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2 601人(97.4%),得分率高于城市。

2.8 对器官移植伦理的了解情况

调查对象正确了解器官移植伦理的人数为3 930人(52.0%)。公共卫生医生该项目得分人数为724人(55.9%),得分率高于其他岗位;中级职称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2 024人(52.7%),得分率高于初、高级;初中学历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21人(56.8%),得分率高于其他学历;郊区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1 398人(52.3%),得分率高于城市。

2.9 对临终关怀主要内容的了解情况

调查对象正确了解临终关怀主要内容的人数为7 010人(92.8%)。全科医生该项目得分人数为2 471人(95.4%),得分率高于其他岗位;中级职称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3 624人(94.3%),得分率高于初、高级;本科及以上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4 928人(93.8%),得分率高于其他学历;城市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4 549人(93.2%),得分率高于郊区。

2.10 对冷冻胚胎处理的了解情况

调查对象正确了解冷冻胚胎处理的人数为5 619人(74.4%)。医技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213人(82.6%),得分率高于其他岗位;高级职称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273人(77.3%),得分率高于初、中级;本科及以上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4 027人(76.6%),得分率高于其他学历;郊区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2 069人(77.5%),得分率高于城市。

2.11 对医学研究受试者保障的了解情况

调查对象正确了解医学研究受试者保障的人数为4 106人(54.4%)。公共卫生医生该项目得分人数为761人(58.8%),得分率高于其他岗位;初级职称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1 865人(55.6%),得分率高于中、高级;高中、中专人员该项目得分人数为215人(57.6%),得分率高于其他学历;城市人T该项目得分人数为2 679人(54.9%),得分率高于郊区。

3 讨论

3.1 伦理学知识了解程度仍有待提高

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从业人员对伦理学知识了解很少和完全不了解的人数百分比达到20.3%和0.9%,在医疗、护理和行政人员中均有一定比例。对伦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未必会影响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水准的发挥,但却能够有效促进医患沟通,减少医患纠纷,保护患者自身权益,并增加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信任感[6-7]。

3.2 伦理学中医患权利与义务认知不足

在医疗纠纷产生的一系列因素中,除医学诊断和治疗过程以外,医患权利与义务认知不足已逐渐发展成为主要影响因素[1,6]。本研究中,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正确了解保护患者隐私、器官移植伦理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48.5%,52.0%%。作为国内经济、社会、医疗发展水平较为领先的城市,上海的社区医学伦理学知识教育和培训仍然任重道远。

3.3 不同岗位、职称、学历的医务人员对伦理学认知有较大差距

伦理学知识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医学院校中均应开设伦理学课程,入职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也应囊括伦理学培训内容 [8-9]。在本研究中,以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对伦理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为例,全科医生对伦理学知识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人数百分比为48.1%和37.4%;医技人员对伦理学知识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人数百分比为3.7%和3.6%,不同岗位间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将会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在开展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医技人员承担了重要的职责,其中进行的部分检查操作可能具有侵入性,与患者接触的程度甚至超过了部分临床医、护人员。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也分别承担了不同的工作,都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不存在伦理学知识上的显著差异。

4 建议

4.1 医学院校需加强伦理学知识教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学科知识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建议在各级各类医学院校统一开设伦理学课程,为将来入职提供伦理学知识储备。

4.2 入职教育应重视对伦理学知识的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岗前考核伦理学知识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下的新型医患关系。入职教育中同时增加岗位伦理学知识内容,结合工作地点、针对患者特征,提高伦理学知识水平。

4.3 在继续教育中加入伦理学知识

继续教育是提高医务人员专业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伦理学知识应与科研、论文写作、学术进修及学术交流共同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并纳入职称评定、年终考核及任用提拔的考核依据之中。

4.4 在医疗服务中重视伦理学知识应用

伦理学知识最终将体现在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当中,并通过医患关系、患者体验和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进行反馈。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保护医患双方权益的伦理制度,在法制框架下调整、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使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卫生服务中,也让患者得到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及身、心体验。

参考文献

[1] 徐青松, 周俊. 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制度伦理建设的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 26(3): 410-411.

[2] 傅伟韬, 王柳行. 医学伦理教育视角下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J]. 人民论坛, 2016, (1): 142-144.

[3] 刘婵娟. 医学伦理审查中道德冲突与程序性共识的构建[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 (2): 98-102.

[4] 丘祥兴. 医学伦理学[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 冯泽永. 医学伦理学[M].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6] 曹文华, 高亚莉, 安健, 等. 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医学伦理教育[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22(4): 39, 59.

[7] 张素霞. 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伦理建设的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7): 33-34.

篇3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及其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在志愿者组织登记或者注册的个人。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组织是指依法成立,从事志愿服务的公益性社会团体。

第四条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依法进行,遵循自愿、无偿、诚信、有益的原则。

第五条志愿服务活动接受共青团组织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公民应当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志愿服务精神,维护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志愿者组织应当具备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注册。

第八条志愿者组织应当按照其章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第九条志愿者组织应当建立志愿者注册制度,并向注册志愿者颁发志愿服务证、志愿服务记录册和志愿者标志。

第十条志愿者组织根据需要可以在街道、社区、乡镇、村屯等设立基层志愿服务机构。

第十一条志愿者组织的职责:(一)制定志愿服务活动计划并组织实施;(二)负责志愿者招募、培训、考核、表彰等管理工作;(三)筹集、管理用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物资;(四)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帮助;(五)开展宣传与交流活动;(六)建立健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措施;(七)履行志愿者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二条志愿者组织应当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和必要的物质保障。

第十三条符合志愿者组织章程规定条件的个人,可以向志愿者组织提出申请并登记或者注册,成为志愿者。

志愿者应当在志愿者组织的安排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第十四条志愿者享有以下权利:(一)自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或者退出志愿者组织;(二)参加与志愿服务有关的培训;(三)对志愿者组织的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并进行监督;(四)请求志愿者组织为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和必要的物质保障;(五)有困难时可以优先获得志愿服务。

第十五条志愿者履行以下义务:(一)履行志愿服务承诺;(二)遵纪守法;(三)维护志愿者组织及志愿者的形象和声誉;(四)保守志愿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或者商业秘密。

第十六条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可以在以下范围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扶贫济困;(二)帮老助幼,帮残助弱;(三)抢险救灾;(四)环境保护;(五)社区服务;(六)支教助学;(七)拥军优属;(八)大型社会活动;(九)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第十七条需要志愿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志愿者组织提出申请,志愿者组织应当及时对申请事项进行考查,并就可否进行服务给予答复。

第十八条志愿者组织与志愿服务对象之间应当就服务事项、服务内容及服务要求签订志愿服务协议。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扶持志愿服务事业。

第二十条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由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其他合法收入组成。

志愿服务活动经费应当专门用于志愿服务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

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应当公开,并依法接受有关部门和捐赠人、资助人及志愿者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志愿者组织进行捐赠、资助,捐赠人、资助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相关优惠。

志愿者组织接受的捐赠、资助等,应当符合志愿服务的宗旨和范围,并按照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合法方式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及对志愿服务活动有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二十三条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有关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宣传。

第二十四条教育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应当将培养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纳入思想品德教育的范围。鼓励中学和大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十五条鼓励有关单位在招聘、招生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录取受到表彰奖励的志愿者。

第二十六条接受志愿服务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提供所需的专项服务培训和必要的物质保障。

第二十七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由于志愿者组织的过错,致使志愿者受到损害的,志愿者组织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志愿者在志愿者组织安排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因有过错给服务对象造成损害的,由志愿者组织依法承担相应民事责任;志愿者组织可以根据志愿者的过错程度,依法向其行使追偿权。

第二十九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因志愿服务对象的过错对志愿者或者志愿者组织造成损害的,志愿服务对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篇4

对志愿行动的法制思考

从2007年12月5日起《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正式实施。那么大规模的、那么大影响的社会群体行动,确实太需要法律规范了,志愿者也确实需要法律援助了。只有法制法规的规范和支持,志愿行动才有可能避免组织混乱和方向偏差。

全国第一部全方位规范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是于2005年7月1日实施的。随后,吉林、广东等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志愿服务条例。但是,全国大部分城市依然存在着相关法规和制度空白。

对于已经颁布的有关志愿服务(义工)的条例,有些规定也很难落实。例如,有些地方规定“志愿者组织要为在特殊条件下工作的志愿者进行人身保险”,由于许多志愿者组织资金紧张,这一规定很难落实。再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称问题。很多志愿者接受相关教育、培训的机会不多,工作中获得的相应保障较少,等等。这些问题成为我国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障碍。

就拿新出台的《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来说,比如志愿者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是不是还可以规定得更具体一点呢?一旦遭遇纠纷和困难,甚至是意外的时候,应该如何有效地维护志愿者在特定志愿行动中的权益;另外,怎么避免招募者、接受志愿行动的申请者同自身利益和利益集团关系上的谋私嫌疑,也需要具体规定。这个道理很简单,志愿者有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实际上在替某个官员或某个老板“志愿”“打工”。

此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样很好,但是,有没有必要规定和规范一下对于志愿行动的资助者和资助行为呢?否则,今天某老板为了一时热情或其他原因提出捐助一年,不到半年捐助自行停止而影响志愿行动,甚至使人家陷于困境怎么办?一个企业或企业家在电视上宣布赞助,但实际上只是“作秀”甚至只是变相广告行为,赞助根本没有到位怎么办?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曾经屡屡发生。因为是无偿劳动,所以很难把这样的劳动关系等同于劳动合同法上的劳动关系。因此,保护这样的劳动关系和劳动者,实际上难度特别大。但是,恰恰因为难度大,反而更有必要将相关条文和措施严格化、具体化和细则化。同时,许多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呼吁,应制定规范志愿服务的全国性法律。

亟需具体、可操作的工作制度和细则

其实除了法律层面,还有工作层面上的。志愿者总不能是一人抓一把扫帚就奔向大街的乌合之众吧?所以要制定和比起现在已有的工作文本更加全面的、通行的和权威的工作规则和制度文件。比如志愿组织方式和纪律、招募志愿者的条件、对志愿者的培训、服务效果的评定以及鼓励和奖惩措施等等。有的事情看起来十分简单,在志愿组织内实施起来就是问题。比如具体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都具有时效性或一次性,怎么管理和组织行动,甚至包括组织机构注销和人员遣散的安全圆满完成,其实都可能是不小的问题;再有,有的志愿者所在单位已经有了很好的鼓励措施,有的就没有,而志愿组织在这个时候怎么奖励可能就有操作上的顾虑。还有,我们鼓励志愿者在组织中参加志愿行动,但是,有些人就是不可阻挡地自发志愿来了,既无单位也无组织怎么办?也应该有相应规定和安排。所以,与有关法律文件相匹配的、既全面系统而又具体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志愿行动工作细则和指导文件,建议有关方面抓紧制定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使志愿者放开手脚、放心大胆地开展志愿行动;只有切实保护他们的热情和权益,才有可能提升志愿行动事业和志愿行动质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使这个社会更加合理健康,更加公平正义,更加积极向上,更加富有理想。这才是具有高度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和谐社会。

志愿者在华语社会常常被命名为“义工”。我们一群参观者一次在台北一处景观就接受过一所台湾最著名大学的历史系老教授的志愿讲解服务。他十分自豪地说自己是义工,工作完全是义务的,有一定数量的服务日规定,其日期、地点和活动内容自己记载在专用簿册上,还有人进行统计和考核。在首尔和新德里,我也遇到过类似情形。一些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篇5

关键词:志愿服务    立法保障    政策建议

一、问题提出

志愿服务是一项全球性的、高尚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志愿服务活动是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志愿精神的具体体现。志愿服务有一个最基本的中心思想,即个人或团体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以促进社会和公共福利。它表现为个人或团体,为追求社会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志愿精神的感召下,自愿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体力,通过志愿服务为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服务。

就我国志愿服务而言,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志愿活动和志愿者。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支志愿者队伍在共青团系统中形成,并产生了全国性志愿者组织。1998年底,经中央编委同意,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正式成立,负责全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指导,我国的志愿服务开始启动。截止到2008年4月,我国已有12个(自治区、直辖市)、8个城市制定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以及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深入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决定》。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和谐社会的构建亟需通过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来融合与发展。

二、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志愿服务在我国已逐步成为一项具有广泛公众基础、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和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志愿服务的各种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志愿者的合法权利不能得到保障,尚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

(一)志愿服务行为主体立法残缺

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直接实施者,由于我国缺少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立法,对志愿者没有标准的定义。目前出台的相关条例在志愿服务行为主体方面的规定都各不相同。而对于志愿者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条例都没有相关规定。如果志愿者没有通过专门的培训直接上岗,在很多情况下就会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这不但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而且可能危及到志愿者的人身安全,特别是在从事技术性较高危险性较大的志愿服务,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而在志愿者的保护规定上,由于缺少专门的、权威的、统一的法律规范,现实中才出现了许多让志愿者寒心、让服务对象不安心的情况出现。目前看来,虽然个别地方有相关的规定“青年志愿者组织要为在特殊条件下工作的志愿者进行人身保险”,但由于经费问题也没有落到实处。

(二)志愿服务行为主体与客体的法律关系模糊

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中时,其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服务对象往往把志愿者作为无偿劳动力而随意使用。第二,部分志愿者把志愿服务作为是对受助者的一种怜悯,服务态度不端正。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不能被作为无偿劳动力乱用,志愿者服务过程应该受到尊重。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就总体而言,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法律关系还不十分明确,志愿服务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纠纷的处理、救济的实现等,都需要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予以明确的法律界定。

   (三)志愿服务组织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首先,在志愿服务的管理工作中,由于没有出台统一的管理体系,造成了各地方性条例各自为政的情况发生,形成一定程度的混乱情况。党政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争相设立志愿者组织,使得政出多门、管理紊乱的弊端,不利于志愿服务的科学管理与规范发展。政社不分的管理体制已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志愿组织内在活力的发挥。其次,志愿服务被行政干预严重。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新事物,我国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现有的志愿者组织大多数是借助政府和党团的力量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些组织在管理体制方面,很自然地沿袭了许多党政的做法。所以,我国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并未摆脱行政干预,在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上也未获得足够宽松的制度空间,因此也就失去了最原始的意义。

以上种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要解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要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使志愿服务走上有序的发展道路,立法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三、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的政策建议

(一)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志愿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在理论根源和社会功能上具有相当的一致性。首先,志愿服务以扶贫济困为主题,以社会困难群体为主要扶助对象,而社会困难群体主要是社会弱者。志愿服务的重点对象是社会弱者,志愿服务在社会功能和服务对象方面与社会保障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为志愿服务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作为社会减压的一支重要力量提供理论前提。其次,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资金不足、内容有限、覆盖面狭窄和服务保障薄弱等问题,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生活苦难的群体提供社会服务,无疑给社会保障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完善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出积极的贡献。第三,我国目前的志愿服务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单向的,主要由国家和社会来负担,将志愿服务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由国家财政的支持,必将会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

(二)明确志愿服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首先,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的关系。志愿者组织是社会团体,依《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依法登记成立,它与志愿者不具有行政上的管理关系。志愿者是纯粹的无偿劳动,他不从志愿者组织领取工资和报酬,他与志愿者组织既不是雇佣关系,也不是劳动关系。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关系。其次,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无偿劳动的志愿者与接受服务的一方是一种自愿、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善意关系,他不从服务对象收取报酬,不适用于劳动法规。如果出现有关问题,可以比照民法来处理。第三,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当服务对象申请服务时,服务对象与志愿者组织之间是一种民事委托关系。

篇6

论文摘要: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给大学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里获得了极大的弘扬,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洗礼和升华。随着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离去,大学要留住被高扬的志愿服务旗帜,将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志愿服务联系起来,将志愿服务延伸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领域,让志愿服务精神在后奥运时代得到弘扬。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在世人面前全面地展示了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展现了这一代年轻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表现出较高的志愿者素质,让全世界感动,让全中国骄傲。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了,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不能结束。如何将志愿精神最大限度地弘扬和延续,并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进而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

对于志愿服务的定义,2007年12月5日起正式实施的《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以地方性法律文件的形式,对志愿服务作出了比较权威的官方解释。该条例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性活动。

一般认为,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社会性、利他性和教育性等特征。自愿性强调志愿服务的非强制性,这使志愿服务与一般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的职务行为区分开来。无偿性强调非营利动机,以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为目的。利他性强调志愿者的利他动机,即出于为了他人和社会生活更美好的信念。社会性是强调志愿服务是在一定的公共空间和特定的人群当中进行,以有组织的、公开的、社会化的形式开展,以区别于邻里间的互助或者是日常生活偶尔为之的好人好事。教育性强调志愿服务活动不但能锻炼志愿者的能力、提高志愿者的素质,还能陶冶了人的情操、完善人的品质。志愿服务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反映了志愿服务内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志愿精神。它以自愿、奉献、友爱、进步等为核心内容,体现了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志愿服务者的社会参与度、组织能力和水平,反映了该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的程度。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仅大学生赛会志愿者就有74000人,占全部赛会志愿者的将近八成,40万奥运会城市志愿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大学,20万的奥运会拉拉队志愿者中也以大学生为主力军,即使在以企业职工和社区居民为主的社会志愿者中也有不少大学生。大学生的参与度可见一斑。在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中,绝大部分为北京的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度这么高,除了政府部门、奥运会组委会、大学等各界组织、宣传等工作扎实有效外,显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的原因,就是反映人生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的志愿精神获得了大学生普遍的价值认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娜关于《首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的报告也支持这样的判断。报告指出:大学生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动机模式是复合多元的。在考察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的限选三项的题目中,入选频率最高的是“锻炼自己”(88.0%);其次是“社会责任”(65.6%);再次是“感到光荣”(58.3%)。“锻炼自己”、“社会责任”、“感到光荣”显然属于正面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范畴,集中体现了志愿服务的主要特征,反映了志愿精神的核心内容。正是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普遍的价值认同,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志愿服务的高参与度,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提升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境界,有利于大学生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实现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和理念支撑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学习过程。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志愿服务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在于这两者都将社会作为实践对象,不同点在于大学生的社会发展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全面和谐发展,志愿服务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涉及的社会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几乎包含了当今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如,奥运志愿服务,服务基层的大学生服务团,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志愿服务,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绿色环保行为,等等。大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走进社会,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了解社会,同时全面促进个人的社会发展。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求,为开启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最佳的教育载体。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其理念,是自愿、奉献、友爱、进步等为内容的志愿精神。这样的志愿精神和价值理念和取向,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他人、快乐自己、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内驱力。

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奉献和索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大学阶段的教育重点和德育的核心。这样的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志愿精神是相通的。因此,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需要通过大学生德育工作,使其由里及外的自觉萌发。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引领下走向社会,在现实的社会中理解个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关系,才能自觉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摆正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并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才能在志愿服务中树立志愿服务理念,自觉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把个人的发展需求承载于为社会服务的基石上,获得个人发展的同时服务于社会。因而,志愿服务必将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大学生社会发展也会拓展志愿服务在大学的发展空间,大学生社会发展与志愿服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三、后奥运时代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的延伸

随着北京奥运的离去,如何留住被高扬的志愿服务旗帜,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是后奥运时代大学德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社会发展可以把拓宽志愿服务的渠道作为新的切入点。

大力开展奥运志愿服务的成果转化工作。大学的奥运志愿服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部分。志愿服务按其服务内容分类除了关爱弱势群体、绿色环保等常态的日常服务内容,还有大型会议、体育赛事等规模较大的特殊的非日常服务内容,这些都是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因而,奥运志愿服务也成为了大学生社会性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发展的一部分,开展奥运志愿服务的成果转化工作,扩大奥运精神成果是首要工作。具体来说,奥运成果转化要首先在学生管理系统内进行,组织奥运志愿服务总结,表彰工作。针对奥运志愿服务的直接参与者展开集体与个人总结,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估、评价,用表彰和公开宣传等方式对参与者群体进行激励,同时达成对非直接参与者进行教育。此外,要在教学系统内将奥运志愿精神在内的奥运精神成果作为德育的新内容,通过奥运志愿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志愿服务对学生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自觉将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使奥运成果转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个体。

延续奥运热情,加强在原有的志愿服务体系中推进力度。当今大学的志愿服务除了奥运时代的热情与高涨,本就还有其他的内容,志愿服务并不是新生事物,我们也要将奥运会动员出的志愿热情继续在原有的渠道推进。

篇7

摘要:文章论述了构建图书漂流业务的志愿服务机制,具体阐述了服务机制的内容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14-02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流阅读场所。图书馆员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开拓创新,充实图书馆工作的服务内涵。图书馆开展基于志愿服务的图书漂流业务可以提高图书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满足社会对文化信息的需求,促进图书馆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公共图书馆图书漂流业务的开展

笔者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图书漂流类文献,截至2015年共导出论文187篇,剔除图书简介等失效文献45篇,共检出142篇有关图书漂流的论文,展示了学者们从2001年起到目前的研究现状。文献显示从2007年起,图书漂流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推广活动在学校与社区等公共场所开展起来,发挥了传递知识、传递文明、构造诚信社会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是社会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推广者,是践行社会主流阅读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的阅读价值观)的主力军。公共图书馆图书漂流业务可以作为民间阅读的依附平台,发挥指导、调节、规范的作用(见图1)。

图1公共图书馆图书漂流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2公共图书馆图书漂流业务的志愿服务机制

服务机制指服务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它包括系统内的规划和目标、策略和措施、激励与评估等因素与范畴。志愿服务机制指自愿、无偿、利他地工作与服务,从而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组织过程及运行程序。严谨、规范的志愿服务机制可以结合服务项目的特点,为项目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适宜的外部因素,推动项目按其内在的规律合理、规范、科学地发展。

2.1发展规划与目标

2.1.1范围。规划应明确图书漂流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营造,服务机构设置,志愿者素质,志愿团队服务要求,服务技能培训、储备,服务水平的发展程度,年发漂图书数量预算等。

2.1.2目标。基于图书漂流及志愿者服务的公益性质,图书馆应确定“服务社会、提升品质”的工作目标,并主动出击、广泛宣传,寻求政府、媒体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图书馆志愿者工作的开展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形成爱读书、好读书的学习氛围。

2.1.3环境。图书馆应规划图书漂流志愿服务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布局与运作,为具体业务的开展奠定内部与外部环境基础。国内传递要求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业务协作,制订统一的针对漂流图书的策略与步骤,各图书馆有义务对图书漂流提供具体指导及辅助。国际传递寻求图书馆组织之间的合作,为体现文明、追求知识的图书阅读形式提供良好的互助与协商助漂机制。

2.1.4规划。在制订的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中,图书漂流业务工作的内容应与阅读推广、导读服务相结合;工作形式应以馆员指导、志愿者操作为原则,发挥图书漂流项目的广泛社会关注度、从而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随着社会诚信环境的建设,图书馆还应加大自由式图书漂流的开展力度,使读者在享受读书本身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在传递中体验更多的温馨与浪漫。

2.1.5条例。我国计划颁布《图书漂流志愿服务管理条例》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加强保护志愿者在工作中的权益,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建设。条例针对志愿服务培训指导、评估管理、表彰方式、权益保障等进行逐条明示,对图书漂流空间、漂流驿站、漂流图书加工标准、程序等硬件与软件环境工作进行具体规范。

2.2策略与工作措施

2.2.1图书漂流志愿服务的机构设置。图书馆设置图书漂流志愿服务部门及图书馆志愿者协会,分别从业务与人员的角度对常规工作的运行进行管理,科学地设置馆员与志愿者岗位数量及岗位工作内容,并针对在馆内工作、在社会图书漂流驿站工作与在网络平台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岗位责任和任职资格的工作规范制度。

2.2.2志愿者及团队服务的管理与运作。①建立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和志愿者档案管理制度。②志愿者及其团队的招募、培训、管理、服务、评估环节要规范化、制度化。③区别对待临时志愿者与长期志愿者,为不同素质、条件、愿望的志愿者安排不同的工作内容。④为志愿者提供交通餐饮、医疗保险等保障,以免除志愿者服务的后顾之忧。⑤加强志愿者及其团队的日常管理,推动志愿服务的科学发展,以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

2.2.3图书漂流业务的工作标准。标准的漂流图书具有漂流书标识(封皮上区别普通图书标志)、漂流号码(漂流书识别码)、漂流书卡(登记投漂人、传漂人接收、放漂图书信息的卡片)、漂流心得册页(撰写阅后札记的空白页)。①制订图书漂流规则标准。自由式图书漂流确定受漂人依漂流号码进行在网站签到制度;导向式图书漂流确定受漂人身份信息登记制度及传漂后向漂流营地或驿站通信告知的义务。②制定漂流营地与漂流驿站的建议标准等文本规定。③制定全国各级图书馆在资源共享、馆际合作基础上统一的图书馆图书漂流业务工作标准。④加强图书漂流业务规范协调的强制性约定及法律文本。

2.2.4图书漂流志愿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图书馆可以筹建图书漂流的志愿服务网站,开发图书漂流志愿服务管理系统,对业务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志愿服务网站的设计依据图书漂流业务的特点,既能对漂流图书进行全程追踪、显示,又能成为志愿者网络工作的平台与馆员业务管理的园地。图书漂流志愿服务管理系统是对漂流图书加工、管理、典藏,对志愿者服务、业务评估的图书馆综合业务管理场所,是图书馆内网建设的重要系统。

2.2.5完善回漂图书的管理工作。回漂图书社会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图书馆重要的馆藏品种。读者参与出版图书的再创造,使图书拥有了史料与文物价值。读者书评可以反映出读者的阅读心理与阅读倾向,价值取向及审美品位。通过对回漂图书的研究,馆员可以掌握读者的阅读动态、阅读内容等,为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文献资源建设等工作提供借鉴材料。回收漂流图书机制着重漂流书库建设,使在社会上传递着文明、知识的图书载体有了最终回归的家园。

2.3评价与激励制度

评价与激励制度能调动志愿者从事服务的积极性,使志愿者感受服务的光荣与成就感,能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

2.3.1确定服务成果。图书馆结合图书漂流工作的内容、环境、条件等因素,分阶段考核志愿者的服务成果,并通过对一定服务时间内的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来确定志愿者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

2.3.2进行服务评价。服务评价是对志愿服务的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所谓绩效评价,不仅评价图书馆提供服务和开展活动质量与效果,还评价图书馆为开展这些服务和活动所配置资源的效率。其参照既定的评价指标,通过严谨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志愿者的服务成果进行评价。馆员评价着重服务时长、出勤频率、业务素质、工作技能、工作结果等;读者评价着重服务态度、工作热情、协调能力等。评价结果的等级可具体结合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环境,工作的技能情况、效益与志愿者自身的素质、兴趣、能力等因素进行考量与裁定,服务评价结果计入志愿者服务档案。

2.3.3展开服务表彰。公共图书馆将表彰优秀志愿者活动制度化,在年度的志愿者活动日举行志愿者表彰大会,并为优秀志愿者颁发证书、奖状、纪念品,进行表彰。这些激励机制也间接促使志愿者服务的图书漂流项目得以快速、持续、有效地开展。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单位,奉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践行着为社会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提供休闲空间,并打造社会阅读氛围的职责与担当。在公益服务的统领下,公共图书馆开展奉献爱心、分享快乐的图书漂流志愿服务工作,是公共图书馆踏实工作,创新服务,更深层次发挥职能、作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ZK(#]王冬阳.对公共图书馆发展志愿服务的思考[J].公共图书馆,2012(1):48-49.

[2]鲍军生.基于志愿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图书漂流常态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4):108-109.

[3]刘东亚.浅论阅读时代图书馆的书评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2):118-119.

篇8

关键词: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

志愿者也叫义工,英文为Volunteer,都是指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1]。笔者认为,博物馆志愿者是文化领域的志愿者,除了广义上的志愿者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并以传播文化遗产知识为己任。目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已经把招募志愿者工作列上日程,并希望通过志愿者管理,更好地发挥志愿者效用。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工作仍有许多不足。

一、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现状

(一)博物馆志愿者来源

1.高校学生。高校学生由于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较专业的知识水平,且自主社会实践意识较强,已经成为博物馆志愿者的主要来源。

2.中、小学生。目前,有一部分对博物馆志愿服务感兴趣的中、小学生,在家长的鼓励下,逐渐成为博物馆志愿者的重要补充。

3.社会志愿者。主要包括大学教授及博物馆研究专家、退休文化工作者、对博物馆及文物感兴趣者等,该群体共同特征是对博物馆及文物研究工作兴趣很浓,甚至有些是专业爱好,该群体主要是在工作之余从事志愿者服务。

(二)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内容

目前,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台咨询、观众接待引导、志愿讲解、展厅维护等。

二、博物馆志愿者重要性

2008年2月5日,国家文物局出台了《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该标准明确提出了将博物馆志愿者服务作为评估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规定一级博物馆的志愿者服务应是:“有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并结合本馆特点和社会服务需求(要求)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合格的志愿者每年应为博物馆或观众服务4次以上”[2]。博物馆志愿者的引入无论是对博物馆还是对志愿者本身都具有积极作用,这是一项“双赢”举措。

1.目前,我国博物馆基本上都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编制有限,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激增的参观者对博物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引进志愿者服务可有效改善博物馆人员短缺状况。

2.由于博物馆志愿者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有着不同的社会阅历,可以更好地为不同的参观人群服务,满足参观者的不同需求,提升博物馆服务能力和质量。

3.博物馆的职能不单只有收藏、研究、展示,更具有宣传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志愿者在参观者和博物馆之间发挥了很好的纽带作用,他们来自广大市民,对于参观者来说更具亲和力,宣传更有针对性,从而使博物馆社会教育基地的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4.对于志愿者本身而言,通过志愿服务不仅服务大众,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而且可以满足个人内心和精神需求,消除个人消极情绪和不自信,锻炼自身能力,尤其对于在校学生,可以获得一个社会实践机会,丰富生活阅历。

三、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志愿者相关法律不健全

目前,我国志愿者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出台志愿者服务条例,比如《南京市志愿者服务条例》等,但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涉及志愿者服务方面的法规,因此,使得志愿服务缺乏法制保障和规范性,开展起来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志愿者权益在法律上得不到保障,也影响志愿者工作顺利开展。

(二)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大多博物馆缺乏科学、系统的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导致志愿者管理松散、服务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博物馆志愿者学历及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性不强,培训难度较大

由于博物馆志愿者是面向社会统一招募,其学历及素质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志愿者大多是非专业人员,增加了培训难度。博物馆延用传统的统一、简单的培训方式,显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无法最大效益地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四)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单一

大多数博物馆志愿者从事的志愿服务还仅局限于观众服务及志愿讲解上,没有参与到更深一层的服务及管理工作,使得志愿者服务比较单一。其实有很多人愿意来博物馆担任志愿者,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而无法胜任。因此,服务内容的单一性无法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效用。

(五)博物馆志愿者流失率较高

据笔者调研,博物馆志愿者流失率较高一方面是由于其本身的原因,如高校学生毕业、工作调整等都导致其无法继续参加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博物馆客观原因,如没有合理利用志愿者的时间、博物馆未给志愿者搭建更好的志愿服务平台、博物馆未正确认识和志愿者之间的关系,甚至把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等。当前,博物馆志愿者流失率较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四、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对策

(一)国家应尽快出台志愿者相关管理法规,规范志愿者服务

美国制定了专门的志愿服务法,并在其他法律中设置有关支持志愿服务的条文,以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和支持志愿服务的发展[3]。我国应尽快制定志愿者服务管理相关法规,使志愿者服务也有法律保障。

(二)加强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建设

1.制定管理制度

(1)博物馆需设立志愿者服务部,由专门的部门及人员来负责志愿者管理工作,包括前期的招募、建档,到后期的培训、考核、激励等,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关联的,需要进行统筹安排。

(2)制定适合博物馆实际情况的志愿者服务条例。明确志愿者应尽义务和权利,进一步规范志愿者服务工作,保障志愿者的权益。

(3)了解志愿者的日常工作学习及闲暇时间,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制定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时间表,合理安排志愿者的服务时间,避免与其工作学习时间相冲突。

2.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为了使博物馆更好地发展,博物馆工作人员有必要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除了让志愿者了解博物馆基本情况外,还要集中传授讲解技巧,可以在展厅直接言传身教,提高志愿者讲解水平。博物馆也可以由馆内专业人员或者是外聘的专家学者以讲座的形式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局限文物知识方面,还可增加服务礼仪、历史文化、讲解技巧和心理素质等。此外,有能力的博物馆也可组织志愿者外出参观学习,激发志愿者服务和工作的热情。培训要落实到实处,根据博物馆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及课程,循序渐进。

3.完善志愿者考核、激励制度

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建议每半年统一考核一次,根据志愿者平时的出勤率、服务时间、讲解次数、服务质量等评定是否为合格志愿者,对于考核成绩优异的志愿者,可通过授予“志愿者之星”等荣誉称号,或奖励外出参观学习及参与其他活动的机会,给予激励。

(三)针对博物馆志愿者不同层次进行不同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由于博物馆志愿者多元化的特性,需要进行差异化培训,比如高校学生和小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特点制定不同的培训教材及计划,在他们没有负担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服务质量。

(四)针对博物馆志愿者个性及特长实现志愿者服务多元化

目前,大多数博物馆志愿者参与博物馆的工作还仅限于咨询引导、讲解服务、展厅维护等传统的服务项目,这种长期、单一的服务会使得志愿者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容易产生枯燥情绪,不利于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博物馆应逐渐让志愿者参与更专业、更高层次的服务及管理工作,如教育推广、资料的整理建档、各种活动的支援,以及参与策划博物馆各种宣传、布展活动等。博物馆还可根据志愿者的特长为志愿者增加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如精通外语、手语的志愿者,可以让他们为特殊群体提供针对性讲解服务,以避免沟通障碍;擅长计算机的志愿者,可以增加博物馆网站维护方面的志愿服务;优秀的志愿者可以成为志愿者服务部中的一员,为志愿者工作出谋划策,协助开展博物馆培训等。通过志愿服务多元化,志愿者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能力,发挥自身的价值,同时,博物馆也可以充分利用志愿者各自的特长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五)减少博物馆志愿者流失

博物馆志愿者流失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志愿者管理的难点,除了定期招募新的志愿者外,还要在其他各个方面下功夫。首先,博物馆要认清和志愿者的关系,不能把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要对他们的服务工作表示尊重、肯定和感谢。其次,要完善管理机制,合理安排志愿者服务时间和工作内容,使志愿者在正常的工作学习之余提供志愿服务,避免时间冲突。最后,对于志愿者的激励方式应该多样化。志愿者服务大多不求物质上的回报,更希望精神层面上得到满足,除了对优秀志愿者进行精神奖励外,还可以通过学习激励、工作激励、培训激励等激励方式,使志愿者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励志愿者长期坚持志愿服务。

志愿者服务已成为博物馆服务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志愿者服务有效地缓解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与博物馆人力不足的矛盾。探索并构建更适合博物馆发展的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和机制才能使博物馆志愿者发挥最大的优势和效用,才能使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洪文梅.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管理的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0,(2):164.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 利益补偿 保障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是社会志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心得到了锻炼与成长,通过志愿活动的磨炼,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稳定而坚实。引导、鼓励、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既有利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事业迅速前进。但目前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中存在主体的积极性不高,对自身活动的认同度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机制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少动力与活力。本文就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及常态化保障机制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的重要作用

(一)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动、朝气蓬勃、热情执着的群体,他们不但对社会公共活动的关注度高,而且有参与志愿服务的强烈意愿。但是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定的费用支出,由于利益补偿机制的缺失与体制的不健全,这些费用需要由志愿者自行承担。大学生志愿者一般在经济方面不完全独立,因此,费用自理就成为了很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拦路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受到了阻碍,就会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伴随时代的发展,社会志愿服务已不再局限于到敬老院打扫卫生,与孤寡老人聊天,或者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简单的服务这些形式,多元化服务类型的出现对志愿服务的费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构建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才能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增长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才能实现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充满生机与活力

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公益性,决定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本身并非是希望获得物质回报。对于大学生志愿群体来讲,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参与行为能否得到社会与公众的认可,即更注重精神上的褒奖。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机制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评价,然后依据评价结果,对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表彰,让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之后能够体验到丰收与喜悦,增加他们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豪感。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于2002年起陆续推出大学生志愿者奖励条例与政策,团中央也以多种形式表彰了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志愿者”。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讲,精神上的嘉奖对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这也给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继续红红火火地开展下去。

(三)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与社会志愿服务的整体发展相得益彰。在当前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与公众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各种各样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各类阻碍也层出不穷的出现,这些现象使很多志愿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大学生望而却步,阻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是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肯定与支持,它可以体现社会的总体态度。大学生志愿服务只有源源不断地从社会中汲取可以成长的营养,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四)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

大学生志愿服务补偿机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如“星星之火”时,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自发的,影响范围较小,参与人数也较少,大学生志愿服务补偿机制的缺失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其制约性。然而,当大学生志愿服务已成“燎原之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参与人数持续上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就遇到了补偿机制缺失的瓶颈。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机制,助力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讨,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科学的指导。我们应以大学生利益补偿机制为突破口,全面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分析存在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问题与缺陷,从多个视角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常态化保障机制建设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法规是指导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机制做出规定,将会极大地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鉴于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费用支出,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认可与肯定,并且存在生命财产受到威肋的情况,法律法规建设也应该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法律法规应该从立法的高度肯定大学生志愿服务费用补偿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性质、界定以及社会监督。大学生志愿服务费用支出补偿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交通费、通讯费、伙食费、住宿费以及其他费用。构建费用补偿机制是为了给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支出进行部分补偿,其目的是减轻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济压力,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值得强调的是,补偿费用的发放要合理、合规、合法,接受社会的监督。第二,法律法规应该从立法的高度来明确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精神奖励。如上述提到的中央共青团团委每年都会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志愿者进行褒奖。各省级、市级团委也应该设定此奖及其他奖项,定期颁发,使大学生的精神鼓励不间断。第三,法律法规应明确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一旦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应该如何进行补偿。当前,志愿活动生命财产补偿办法还是借用“见义勇为”补偿办法,二者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却又不完全相同,应该尽快创建大学生志愿生命财产补偿办法,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体制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体制与大学生利益补偿机制相辅相成,虽然不能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体制完全归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补偿机制中,但是它的构建与实施,不仅会成为利益补偿机制的有效补充,还可以促进整体保障机制的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体制的主要功能是对在大学生志愿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嘉奖。它与法律法规中规定条例的重要区别在于激励体制可以由大学生志愿者所在高校设立,可以由社会志愿服务机构来设立,也可以由组织志愿活动的主体来进行设定。激励体制的构建相对灵活、自由,比法律法规的奖励数量多,奖励范围广,易于实施,立竿见影。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体制的构建同样需要从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入手。物质激励是指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除了相应的费用支出得到一定的补偿外,鉴于某些志愿者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积极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志愿服务效果的结果,也应该进行嘉奖。精神激励则是指设定各类志愿服务表彰。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可以分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者、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等多种类型,也可以是被服务对象给大学生志愿者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经费体制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需要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活动本身并没能创造出经济价值,这就需要以社会慈善募捐等形式来筹集这部分资金。大学生志愿服务补偿机制必须以经费体制建设为基础,因为只有经费充足,才能给大学生志愿者以物质补偿、精神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经费体制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经费的筹措,另一方面则是经费的支出。经费筹措的渠道很多,高校为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从办学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于支持大学生志愿活动建设。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募捐的形式来筹措经费。当前,很多社会群众都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为了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也纷纷捐助资金。资金的筹措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期筹措机制,随时接受社会的募捐,也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针对某项特定公益活动实际的费用支出预算来接受社会的募捐。经费的支出管理也很重要,经费支出管理的重点是将所有经费都有计划、有目的、有效果的应用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补偿中,让经费切实的发挥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促进作用,使其效果显现。由于经费支出会伴随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存在而经常进行,因此经费支出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由专人来管理,并做到明细清楚,定期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期间的补偿标准,也应通过民主的形式进行商议,进行调查分析,保证补偿标准的准确性,做到既能发挥补偿作用,又能杜绝铺张浪费,这样才能保证经费被合理、高效地利用。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后勤保障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后勤保障机制需要由高校来组建。它是给志愿者提供支持的重要部门,要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帮助。大学生志愿服务后勤保障机制可以让大学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志愿活动中去,给大学生志愿者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大学生志愿服务后勤保障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高校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督导与执行大学生保障工作。保障工作不仅要对大学生的每次志愿活动内容进行审核,还要根据审核结果决定应该给予大学生哪些帮助。第二,高校应该积极与社会上的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合作,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具体情况,向相关的行政部门寻求帮助。如大学生志愿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就可以通过教育部门寻找到最需要志愿服务的幼儿园,或者通过政府部门与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村镇进行联系。这就会给志愿服务工作提供较多的便利,使志愿服务工作更易开展。第三,高校应该积极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队伍中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企业也希望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但是找不到适宜的渠道。高校可以在具体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上向企业寻求帮助,通过与企业联手,共同完成公益活动,这样既可以改善公益活动的效果,也会给志愿服务以更多的保障。

三、结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用资金来补偿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的实际费用支出,这样的出发点是单一的,效果也差强人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机制进行研究与探讨时,应该深刻认识到构建这一机制对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再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现状,全面、系统地规划保障机制的构建,而保障机制的构建可以围绕利益补偿展开,也可以以利益补偿为重点,认真权衡,全面推进,这样才能使机制建设与志愿服务水平的发展相互促进,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民忠.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2]狄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理念的创新与机制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3(19).

[3]王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与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全国性大型问卷调查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2(8).

[4]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5]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6]何树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5).

[7]黄巧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当代青年,2014(8).

[8]胡燕青.集体行动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学术论坛,2014(11).

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制保护的研究》。课题编号:2014031607。

篇10

一、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提升全民文明素养活动。

一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聚焦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养成,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文明旅游、文明经营等主题实践活动。二是开展“好人”等先进典型引领和评选活动。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推荐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弘扬身边好人和善行义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新风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深入推进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