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经历证明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工作经历证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公务员基层工作2年的意思是:如果报考中央部委,地市级以下党政机关就视为基层。除此之外,所有企业,国有企事业单位,或者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在外企或者私企曾经工作过的,都算基层工作经历。
凡是招考职位明确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考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同时在资格复审时,要提交劳动合同和社保证明,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认定有相应的基层工作经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兹证明,本单位___________同志,男/女,于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身份证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至________年_____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从事_____________工作。
以上经历表明该同志已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
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
篇3
做为一家媒体,在基层设立记者站与地方建立紧密、更紧密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开展各种沟通协调工作。同时,基层记者站的设立对媒体的发行、广告等业务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层记者站工作以点带面,事务繁杂,在做好地方宣传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好本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本人从事饶河记者站工作近8年,摸索总结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回顾8年来记者站的工作经历总的来说分为熟悉阶段、磨合阶段、循环阶段、上升阶段。
刚到饶河人生地不熟,在工作中慢慢接触、建立联系,处感情、交朋友,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可以说,熟悉阶段是贯穿工作始终的,到我从饶河走的那一天,这一阶段也没有结束。从业务工作的开展,到事务工作的磨合,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俗话说:人熟为宝。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这个“熟”不仅是你对他人的熟悉和了解,还有他人对自己的熟悉和了解,特别是一个地区的人对自己的熟悉、了解,再到认可,很难。一个人融入到一个大的集体当中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而一个人让一个地区、集体能够认识、接纳、认可,所付出的心力劳动让人难以想象。到我从饶河回来了,也不觉得自己做到了。
在实际工作中,磨合阶段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最根本的还是对人的认知、认同感。我个人认为基层记者工作站能够最大程度地代表记者这个群体,能够代表一个新闻单位的整体素质和形象。在工作、生活、个人交往中如何处理问题,是体现一个人能力、水平、方法和态度,人们很难总结出一个可以掌握的规律和方法,只能说在工作中因人而宜、随机应变。总的来说,需要一个人具有积极的务实的心态,还要有磨合功夫的心理准备。本人亲身实践发现,三板斧的工作方法是行不通也是很可笑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新闻单位和县、区基层单位对记者站的要求和定位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记者所在的新闻单位对记者站的要求涵盖包括沟通、协调、组稿、宣传、专版、发行甚至广告等方方面面,新闻采访只是众多工作中的一个点。而基层单位对记者站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发稿,除了发稿还是发稿,可以说记者站的其他工作与基层单位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事实也证明了,记者站想要开展工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点突破,那就是发稿、发稿、再发稿,不把活干好就想说话、办事是行不通的,最实在的一句话就是人情是攒下来的。还有一点很主要的,也是很现实的,就是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相信一名基层工作记者站的记者能够一干就是7、8年。现实的社会没人愿意今天费心费力地交了一个人,这个人明天就离开这个工作岗位了。
循环阶段可以说是日常工作走上正轨的阶段,在没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一切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这一阶段是相对稳定的,可以在日常工作之余做些创收性工作,比如专版、广告、承揽印刷业务等。当然,这些工作从记者站工作第一天就可以开展,只是这个阶段要更加成熟、水到渠成一些。循环阶段也可以说是记者站工作最出成绩的阶段,工作情况熟悉了,采访工作、组稿工作都能够得心应手了。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调整心态,要时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千万不要把别人的帮助当做举手之劳和应该应份的。感恩才会让人知冷暖,感恩更会让人知进退。循环阶段并不是简单的重复阶段,这个阶段更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个阶段也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作得心应手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精益求精的新闻作品,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和解决纷繁复杂的各种事务。
篇4
关键词:高校; 干部 ;竞争性选拔
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直选、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方式,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各种类型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高校也不例外。如何在高校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确保选的干部政治可靠、领导信任、群众认可、胜任岗位工作要求,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课题。近几年来,南通大学党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探索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方式方法,扩大了选人视野,拓宽了选人渠道,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为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科学设计方案,合理安排选拔程序
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目的是为学校事业发展选拔优秀管理人才,同时也为优秀的年轻同志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竞争性选拔干部就是要改在少数人中选人为在多数人中选人,这就必须为参与竞聘者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因此,设计的竞聘方案体系要尽可能客观反映竞聘者的基本素质、能力和水平。
能不能科学地设计干部竞聘的方案,直接关系到能不能通过竞争选拔出优秀的干部。在方案的设计上,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方案设计过于简单,体现不出竞争性,也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竞聘者的综合素质。方案设计过于复杂,不便于操作。岗位选拔条件既要体现岗位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又要确保有一定的参与面。如果选拔条件不能很好地体现岗位特点和要求,过于原则,那么选出来的对象可能较难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如果选拔条件过于苛刻,那么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范围有可能较小,报名参与竞争的人员也就比较少,难以选拔到理想人选。
南通大学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方案由个人报名、资格审查、适岗评价、笔试、第一轮民主推荐、面试、第二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公示、试用任职等程序构成。
(一)个人报名
个人报名是竞争性选任干部的基础工作,表明其本人有从事该岗位工作的愿望。个人报名要求竞聘者本人根据竞聘的岗位和资格条件,填写干部竞聘报名登记表,包括个人的学历、学位、职称、职务、竞聘岗位、工作经历、获奖情况、近三年年度考核结果等有关基本信息,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二)资格审核
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由组织部、人事处、纪委、监察处等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对报名人员所填干部竞聘报名登记表中内容逐一进行核对,对报名人员是否符合所聘岗位的基本资格条件进行审查和认定。
(三)适岗评价
适岗评价是对竞聘者有无从事管理工作的经历,是否具备从事领导工作所需素质的一种基本评价。对竞聘者的学历、学位、职称、领导工作经历、专业背景、基层工作经历、年度考核及获奖情况等进行适当量化,由专家小组作出综合评价,折算成一定的分值,满分100分。
(四)笔试
以《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为依据,结合职位要求,测试竞聘者的素质和能力。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轮民主推荐。这是对竞聘者群众认可度的一种测试。组织一定范围人员参加民主推荐,向参与者提供竞聘者的基本信息资料作为推荐参考。以参加民主推荐的总票数为100分,按实际得票数折算成民主推荐得分。
面试。适岗评价、笔试、第一轮民主推荐得分按2:5:3的权重计算出综合成绩1,排出每个竞聘岗位的前三名进入面试。面试主要测试竞聘者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等,考官通过问、听、察等手段,综合评判竞聘者相关素质。满分100分。
第二轮民主推荐。综合成绩1与面试得分按6.5:3.5的权重计算出综合成绩2。召开党委全委会,将进入每个竞聘岗位前三名人员的基本信息、前面各项的评价测试成绩等有关材料提供给与会者,由与会者对照岗位要求进行无记名民主推荐。以参与推荐的总票数为100分,按实际得票数折算成第二轮民主推荐得分。
组织考察。综合成绩2与第二轮民主推荐得分按7:3的权重计算得综合成绩3,排出每个岗位的前两名,进入组织考察程序,考察预告。考察组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着重了解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以及是否能胜任所竞岗位工作等,形成写实性的考察材料。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校党委常委会综合各方面意见,根据岗位要求进行充分酝酿讨论,以无记名差额投票方式确定拟任人选。
公示。对常委会研究确定的拟任人选在校园网上进行公示,时间一般为7天。
试用任职。对公示无异议的,按程序发试用任职通知,试用期一年。
二、规范竞争过程,确保选人用人公平
方案设计是做好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基础,但能否按预定的设想选拔出优秀干部,并得到广大教职工的认可,还要看选拔过程是否规范。南通大学在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过程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由分管干部工作的党委领导牵头,组织部、纪委、人事处、监察处等部门人员参加,负责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各项具体工作,对选拔过程中的每项工作集体讨论决策,重大决策提交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
篇5
(一)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积极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到2012年实现全市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有一名任职高校毕业生。
(二)从本地高校选调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继续从学院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县乡事业单位工作,逐步增加选调毕业生数量。
(三)坚持事业单位进人公开招考制度。事业单位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由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报经人事部门批准后,面向社会组织公开招考。
(四)坚持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教师。凡教师缺编的县区要及时拿出用人指标,重点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
(五)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重点面向高校毕业生招录。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人才储备。
(六)承担国家和政府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并按规定列支劳务性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聘用期满,可根据工作需要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龄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要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中录用。
(七)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宣传动员,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除享有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定兵及优待安置政策外,还享有提前确定预征对象、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优先提拔使用以及考学升学优惠。
二、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一)加大从到乡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乡镇(街道)公务员的力度,乡镇机关拿出一定职位,专门招录选聘到村任职期满且考核合格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县以上党政机关要从每年批准的公务员招录计划中,拿出不低于30%的职位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并逐年加大比例。
(二)从年起,到乡镇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经考核合格,即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县及县以上相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聘用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三)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对到乡镇从事1-2年的支农、支教、支医、扶贫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后,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工作单位的,其服务年限计算为工龄。
(四)认真落实北急需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补助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我市工业企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以及新兴产业企业一线岗位就业。
(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服务外包企业就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每录用1名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央财政给予企业每人不超过4500元的培训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培训的从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大专以上学历),通过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并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1年期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央财政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过500元的培训支持。省国际服务外包培训基地面向社会实施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且每期培训时间不低于3个月的,可申请省级人才培训补贴。
(六)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和省市现行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
(七)对“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北计划”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服务单位有职位空缺的,要优先接收;县乡基层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服务事业单位有空缺职位需要补充工作人员时,应当拿出专门职位招录这部分毕业生。
(八)经组织选聘到村(社区)工作的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考核合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由省级财政返还80%,其余20%由接收地县级财政返还。
(九)凡到乡镇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由人事部门直接初定相应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优先聘任。
(十)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且办理人事并参加社会保险的高校毕业生,今后考录或招聘到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
(十一)对符合贷款条件、接收高校毕业生达到当年新增就业总人数20%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先安排专项引导资金予以支持,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符合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等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对当年吸纳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高校毕业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经办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吸纳人数,按每人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额度发放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同级财政按规定给予相应贷款贴息。
三、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一)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其自筹经费不足时,可按规定申请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个人申请小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从事其他非微利项目的(国家限制行业除外)给予50%的贴息。全面落实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税收优惠,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所有行政性收费。
(二)对自由职业、个体经营、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免费提供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三)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免费参加创业培训,所需费用由就业专项资金列支。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
四、加强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一)对经工会部门认定的城镇特困职工家庭及民政部门认定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零就业家庭的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按照面向基层、面向一线、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原则,帮助落实就业单位。
(二)对经工会、民政、劳动等部门认定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在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时免收报名费和体检费。
(三)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失业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活动。
(四)鼓励企业接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对于回原籍就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企业与其签定两年以上就业合同的,当地财政按每接收一人给予企业一次性2000元补贴。
五、着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发挥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和市级青年见习基地作用,有计划地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帮助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职业技能和促进供需见面。
(二)大力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活动,按照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一批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在基地见习高校毕业生,由见习基地所在地财政提供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补贴,鼓励见习基地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
(三)高校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推动高职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确保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高职院校要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颁发专业学历证书的前提条件,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四)认真做好毕业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的组织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见习(实训)的,按有关规定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补助。
六、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共同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做好毕业生供求信息收集、工作,免费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服务,免费为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登记,并与省毕业生就业网和有关高校网站链接,逐步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依托网络联盟,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定期联合举行网上招聘活动。
(二)发挥人才市场主渠道作用。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以及相关专业特色招聘活动,着力引导毕业生到我市经济发展急需的地方就业。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协作,建立人才市场定期进校园工作机制,及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三)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绿色通道”。高校毕业生来我市就业,只要有用人单位接收均可办理就业落户手续。来我市就业或返籍的高校毕业生,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免费保管档案。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根据有关政策,给予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对因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符合低保条件的本地生源毕业生,由民政部门及时按照有关规定纳入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暂未落实用人单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只要本人愿意来我市就业的,凭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出具的同意落户证明和户口迁移证,均可办理“先落户、后就业”手续。
(四)毕业半年后仍未找到工作岗位并有就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由原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发给《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就业优惠政策,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享受规定贴息。
(五)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勤奋创业的观念。组织在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代表走进校园宣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篇6
关键词:职称制度;问题;改革措施
1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
1.1职称评审标准条件已经过时
现行的职称评审标准和条件规定,仍然是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的标准、条件和系列规范,执行周期已有20年,标准和条件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才全面准确评价的需要。特别是职称标准和条件中对学历、年限、工作经历以及论文、著作、学术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刻板生硬;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与有些行业或专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要求比较苛刻;评审条件中量化标准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强;全面推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后,仍对职称申报人员范围要求过死,单纯以执行职级、职等工资制为取舍,限制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评价方法上也存在片面性和职称“一评定终身”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激励和鞭策机制,职称作用受到削弱;职称评聘工作在企业中只搞评审、不搞聘任,不与待遇挂钩,有逐步淡化的趋向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挫伤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长远来说,不利于整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1.2现行岗位管理办法不科学
事业单位岗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因人设岗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缓慢,各方面配套措施未及时跟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还是走职称这个“独木桥”,而职称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紧密挂钩,一旦聘任,即刻兑现。基于体制原因,事业单位岗位管理采取结构比例标准和最高职务档次控制办法,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而无法要求事业单位做到遵循“以事定职,因事设岗”原则,以工作任务、业务职责的要求来确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又由于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使一大批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时通过评审取得了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而评上职称不是目的,获得聘任并兑现有关待遇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岗位需求矛盾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较为集中的农业科研、教学研究、卫生医疗、文化等事业单位,需求矛盾更为突出[1]。由于现行的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控制标准难以达到有些单位的实际需要,为尽快解决岗位需求矛盾,许多单位只好不顾客观实际,超限额比例要求申请增设岗位,致使事业单位因人设岗现象依然存在。再者,经济发达地区人才集聚密度较大,而经济落后地区人才集聚密度相对较小,现行岗位管理办法没有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安徽省按照同一比例和标准管理,就限制了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力度,客观上极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1.3职称后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规范化管理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不少单位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竞争聘任力度不够、走过场,甚至“暗箱”操作,聘约管理弱化,任期考核滞后或简单化,个别单位甚至存在弄虚作假、虚于应付等不负责任现象,致使竞争聘任机制未能真正形成。而作为职称综合管理的人事部门,在职称聘任方面存在政策空白,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缺乏上级赋予的明确的行政监督管理职能,使得职称聘任过程中的一些明显不合理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职称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
1.4评价机制不适应激励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求
一是评价方法相对落后。目前,能力测试仍然通行“笔试”。实践证明,“笔试”在职称评聘工作中的高度运用,难以准确地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全面的情况,往往是考试成绩上去了,专业能力、专业水平,特别是工作创新能力却没什么提高。二是评价考察的内容相对落后。按现行政策,各级各类职称,一般必须专业能力、外语(以英语居多)、计算机3门课程都合格才能参加评审。虽然这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外语测试,除少数人获得免试资格外,大多数人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这意味着如果通不过考试,就不能晋升高一级职务,尤其是高级职务。一部分业绩、能力平平、缺乏上进心的人,自然是望而却步。但那些破格不够条件,而能力、业绩突出的技术人才,因为历史原因和缺乏外语学习的环境而很难通过考试,导致难以晋升高一级职务,势必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评价的标准不科学。比如晋升资格条件,明确规定晋升高、中、初级职务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年限等要求,但从充分激励人才的角度看,这些限制条件,就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积极上进人才、致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依据。
1.5全评全聘不适应“评聘分开”的改革要求
客观地说,“评聘分开”在现实工作中有较大阻力。首先,计划经济长期的“大锅饭”形成“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习惯,不评则已,评则必聘;其次,单位领导担心对职工利益重新分配易引起新矛盾,造成职工上访、闹事的局面。所以,目前大多数地方仍是评聘合一。显然,不符合人才激励要求。
1.6聘后管理不适应现代管理制度规范
由于评、聘实质上难以分开,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不可能有本质冲突,聘后管理仍停滞在收发考核表、掌握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等低端层面。以能力、业绩为基本评价要素,以激励人文化管理为基本手段的现代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最终流于形式。
2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2.1进一步推进职称评聘分开制度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进一步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评审过程中按岗位职数评审的限制,实行“能者上”的激励机制;在聘任管理上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通过评聘分开,使符合评审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能较好地解决过去因岗位职数限制而积累下来的矛盾和历史欠账。实践证明,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不仅使职称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目标迈出新的一步,而且为今后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运用科学职称评审方法
职称评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趋于科学合理,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单一的考试或评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局限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进行严格公正的考试和科学合理的评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从2001年开始,对职称评审工作实行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对晋升高、中级职称人员,进行全市统一的业务考试,成绩作为高级推荐和中级评审的重要依据。考评结合办法的全面实施,既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真实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从而为准确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2.3建立人才评价新机制
尽快建立起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新机制,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打破制约和影响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一切不利因素,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围绕能力和业绩2个方面,结合各系列、专业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和有所侧重的要求,特别是能力方面的要求。不唯身份、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进一步扩大职称申报人员范围和职称覆盖面,凡在当地与用人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论户籍、档案、身份和单位性质,均可参加职称评审;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要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区、行业、专业、工作性质和年龄而异,不搞“一刀切”;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申报2个以上职称,促进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公平、合理和有效的竞争机会和平台,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2]。
2.4加大对职称工作的投入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一步精简手续,规范程序,缩短工作周期,切实提高职称评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将每年的高、中级职称申报、评审时间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公开,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做到心中有数。评审时间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基层工作的实际,在时间上留有余地,并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加大对职称评审工作的投入,配备得力的工作人员和先进的办公设备,改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建议由安徽省人事厅牵头,组织安徽全省各个地市的优势力量,共同开发安徽省内通用的职称评审管理软件,将职称评聘的各个环节形成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运行模块,并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相互联系,试行网上填报材料,网上传阅材料,网上评审材料,网上查阅结果等[3]。
2.5发挥职称改革的影响作用
继续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坚持考评结合的科学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职称改革的政策导向作用;坚持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制度,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杠杆作用;正确处理好职称申报、评审和聘任管理三者间的关系,不断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2.6加强职称后续管理工作
针对职称后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力度相对薄弱、竞争聘任和聘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赋予各级人事部门相应的行政监督管理权限,加大人事部门对各单位职称后续管理工作的参与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人事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将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贯穿于职称评聘工作的全过程[4]。同时,建立健全职称评聘方面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积极维护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
2.7扩大职称改革的宣传面
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强对职称改革工作政策规定和工作部署的宣传力度,扩大职称改革工作政策宣传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组织原因造成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利益受到影响的机会和因素,积极维护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
2.8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评价
为进一步适应职称改革工作的深化和社会化评价工作的大趋势,也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职称工作“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情况,彻底解决职称评审由于各系列间多头参与所造成的不平衡现象,加快推进职称工作走社会化评价这条路子的步伐。建议尽快出台安徽省职称评审社会化评价的相关政策、规定,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使职称评审工作尽快走上社会化评审的轨道,从而推动整个职称改革工作上一个大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孙晓燕,赵俊杰,卢萍.职称制度改革与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1):121-123.
[2]陈鼎杰.关于职称制度的评价与创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125-127.
篇7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教师职业态度;差异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40-04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职业态度体现对职业的认同,“态度与行为有内在联系,态度对行为具有动机功能和驱动作用”。因此,职业态度作为职业行为的准备状态,对人的职业活动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是人对待某种职业的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师范生作为准教师,他们对教师职业所持有的态度将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并最终影响他们的职业行为,更影响到国家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师范生是否具有正确的、积极的职业态度意义重大。
近年来,高校逐年扩招,毕业生的分配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师范毕业生传统的职业定向已经被打破,面对着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以及多元化、自主性、开放性的择业现状,应届师范毕业生的职业态度是否成熟成为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用缴润凯等人编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问卷》中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问卷》,调查某地方高等师范应届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的现状,来了解目前某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应届师范毕业生职业态度成熟度及其差异,并分析原因。提出培养策略。
一、方法
(一)研究对象
被试为某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大四师范毕业生,用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文科与理科两类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5份,有效问卷284份,其中:男生92人,女生192人;文科182人,理科102人,来自城市56人,农村228人。
(二)测量工具
《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问卷》,主要包括外在取向、内在取向、确定性和独立性等四个维度,采用5等级评分法(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主要考察师范生在进行未来教师职业决策的态度的成熟程度,其总体及各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55-0.89,分半信度在0.57-0.88,重测信度在0.53-0.68。
(三)施测程序
正式问卷为16题,采用统一指导语团体施测。测验数据初步整理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数据库,并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讨论
(一)应届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一般状况及分析
利用平均数可以反映样本的一般水平,表1结果显示:从内在取向、确定性、外在取向到独立性的四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依次为3.34、3.22、3.12、2.98,本量表采用的1、2、3、4、5的5级计分,得分越高说明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越高,由表1的结果显示,说明该校师范生毕业后对将来做教师工作持一般态度,而非积极态度。但单从“内在取向”与“外在取向”这两个维度的每题的平均得分可以看出该校应届师范毕业生在是否选取当教师这个问题上,多数人是出于自身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兴趣,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乐趣与成就感,而不仅仅是因为教师这份职业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如稳定、有寒暑假或者是教师社会声望高等因素。从“独立性”每题的平均得分的结果来看,家长、教师及亲友的建议可能会对师范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有一定的影响。
由表2结果显示:标准总分的均值、标准差分别为51.073、10.671,与常模相比,其分值略高,但是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该校应届师范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与常模水平基本一致。
(二)不同性别应届师范毕业生职业态度成熟度的差异比较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应届师范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结果见表3。
表3说明,应届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总分和内在取向维度得分,均是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呈现极为显著性的差异,其他三个维度无差异。态度是一种内部心理倾向,它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无论从那种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看,其结果均一致即女性更适合做教师。原因有两个:第一,在于教师职业本身特点。教师职业稳定,收入尚可,有寒暑假与节假日。第二,在于女性自身特点。大多数女性均较重视情感,富有耐心和同情心,适合与孩子在一起,在语言表达上也有一定的优势。应届师范毕业生女生教师职业态度平均分高于男生,教师在女生心目中享有一定声望,并有显著差异,这与女生在内在取向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是一致的。
(三)文理科应届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差异比较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应届文理科师范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专业差异,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从“确定性”这一维度上看,文理科学生在是否有明确的打算当教师这一意愿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内在取向”、“独立性”以及“外在取向”这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的总分显示:文科学生在毕业后表示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明显高于理科学生。此结果与假设基本一致。其一,这与该校文理专业学生的性别人数差异有关,整体上女生人数远多于男生人数,可能她们在选取本专业的时候,就是希望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这与表3中女生比男生更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结果相一致。其二,这可能与理科生就业范围较广有关,理科中的很多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选择教师职业,也可以进入一些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做会计、技术人员等,且这些工作的薪酬待遇都比较可观。这可能就是造成文科生毕业后选择教师职业的比例多于理科生的原因。
(四)农村与城市的应届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差异比较分析
对家住农村与城市的师范生作比较,由表5结果显示:城市与农村师范生在对待将来是否从事教育工作的态度并无明显差异。这同以往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偏向于当教师的结果不相一致,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该校师范生的就业价值观有所改变。从内在取向、确定性、独立性和外在取向等四个维度的平均数的结果来看,这些学生对于是否从事教师职业都持的是“一般”的态度。原因有四个:其一,师范毕业生传统的职业定向要求已经被打破,加上多元化、自主性、开放性的择业现状,尤其是近几年,国家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为部分师范毕业学生不从事教育工作提供了契机。其二,来自农村的学生,父母是农民,家庭收入低,生长环境较艰苦,而教师职业工资待遇较低,为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一些学生更愿意选择到薪酬待遇高的其他行业就职。其三,高校的不断扩招,师范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而社会提供的教师职位又比较少,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这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加剧了农村学生的就业成本,使一些农村学生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其四,新人学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期在家庭中受到父母长辈们的宠爱,当他们在学校受到委屈之后,部分家长都会到学校指责教师,从而增加了教师的从教压力。
三、提高师范生职业态度成熟度的策略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届师范生毕业生对教师职业态度持一般的态度,未达到肯定和积极的水平。因此,提高师范生职业态度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职业态度是否成熟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学校教育质量影响学生成绩,同时“大量的优秀教师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在学校教育工作,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因素,除了学生的智力遗传素质之外,还有其他四个,这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从重要性次序来说,处于第一位的是教师工作态度,处于第=位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对教师教育教学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职业态度,师范毕业生职业态度是否成熟及成熟的状况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关注师范生职业态度是学校教育工作和个人职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一)创设良好的职业环境
社会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主体,在关注师范生的成长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重视社会舆论氛围
(1)帮助师范生树立面向基层的就业观念。很多毕业生误认为基层只是指异常贫穷的地区,一听说“基层”二字就却步不前,不敢问津,其实基层是相对于城市的概念,基层空间广阔,“空白点”多,在基层创业容易成才成功。在基层工作更易获得直接的工作经验,获得丰富的工作经历。
(2)帮助师范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在当前整体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应届高师生由于在校期间很难积累实践教学经验,想一步找到满意的岗位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高师生初次就业时不要对学校层次太挑剔,应做好“先就业,再择业”的准备。先落实单位是务实的做法,把初次就业获得的经验变为二次择业的有力筹码。
2 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据上述调查结果发现,一部分地方高师毕业生不愿意到中小学从教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工资待遇太低。一部分人认为,现在就业渠道比较广泛,当教师一个月就一千多块钱,还不如自己创业或到一些企业公司工作赚钱多。因此,在提高师范生福利待遇的同时,我们也要向高师毕业生宣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教师观念,让更多高素质的师范毕业生参与到教师队伍中。
(二)加强学校的教师教育
学校教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招录、培养密切联系的过程,要想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态度就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工作。
1 招生环节
在招生环节需要注重以下原则:第一,择爱招录。在招生过程中,学校尽量招收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即愿意学习师范专业的学生,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持积极的态度将对未来从事教育工作起重要的作用,也是为提高未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第二,择比例招录。避免男女教师性别差异过大,在招生过程中应适当兼顾性别比例。
2 培养环节
培养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教师职业态度的关键步骤。其一,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注意教师职业及师德的内化与行为养成,避免一味的灌输,使从教变成一种内省的自由选择,在自主的道德践行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重视职业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师范生教育的各个方面,多多鼓励师范生参与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师范生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去感受、体验教师的价值,从而产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工作、热爱学生的强烈情感。其二,进行职业指导。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环境是职业生涯规划首要考虑的两个方面。如何通过职业指导提高学生职业态度?一是了解自我。通过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使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能力、技能都有一定了解,进而确立自己的素质培养方案,减少从事教师职业的畏惧心理与实践中的阻力。二是信息指导,通过报告、讲座等形式使学生对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充分了解来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教师工作的意义,确立符合实际的职业定位。根据我们的调查及其分析结果我们知道:师范专业的女生比例比较高,一般占到75%以上,女生群体相对较为积极、健康、向上,对教师职业的评价比较高;男生群体相对低落一些,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不如女生。由于男生期望值偏高,心态难以把握,学习的成效总体稍差,性别优势难显。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加强男生的职业态度教育与培养。
篇8
通过近期的培训学习,我有幸参加了中级干部任职培训班。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及时转换角色,培训学校安排了为期丰富多样的课程以及特别的体验活动。我们在短时间内接受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干好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也更加坚定,现就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端正态度,终身学习。在培训班的课堂上,老师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在当今社会,新知识、新理念、新事物层出不穷,并且更新迅速,我们只有不断地更新学习内容、拓宽学习渠道、扩展学习领域,学会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样才能防止知识的老化、思想的僵化、能力的退化,才能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为领导提供科学化、合理化的意见。
二、提高理论素养,转变思想观念。通过《新形下反洗钱工作现状及发展》等课程,我们进一步了解人行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总结和提炼出了丰富的理论,每一个理论体系前辈的再完善再丰富,都具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在这个时代中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作为一名中职干部,不仅要掌握这些理论的思想渊源,认识这些理论产生的背景,熟知这些理论的内容,还要学会在这些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地开展工作。通过学习,我们还了解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白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前在观念上对科学发展观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和思想上的偏见,认为它仅仅是一种新理论,现在看来,我们应该把思想观念转变到科学发展上来,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转变陈旧的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才能在工作中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学会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在培训中,总行人才处处长给我们上了《业人才能力建设》一课,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能做好一名中职干部。对此,我的感受非常深刻。处长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例对照,让大家体会到了作为中职干部一定要学会科学理论,提高管理水平。要学会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在工作中要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具体讲就是要见人所长、容人所长、用人所长、励人所长,同时,要正确析人之短,容人之短,努力治人之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要学会管理,在管理中要善用激励,要区分对象、区分时间、区分方法进行激励发动,利用手中的资源,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努力营造最佳的运行状态,达到最佳的运行效果;要避免经验主义,避免僵化,要学会借助外脑,并能够把握主动权,当机立断,切忌瞻前顾后,犹柔寡断。
四、了解国情,牢记责任。在这次培训时间里,要不断强化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局意识”,是指要站在全局的立场考虑问题,表现在政治上是一种高度的觉悟,表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表现在工作上是一种良好的姿态。要求我们用正确的思路来思考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要有超前的思维,要有悟性,有创新精神,而不是仅仅做好自己负责的那一方面的工作了事,文章来源: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牢记“全局意识”,自觉适应目前形势发展需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调整好精神状态,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要树立群众利益第一位,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的原则,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攻克难关的进取意识,敢于负责,勇挑重担。
总之,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在理论素质、工作水平、领导能力、思想观念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今后,我要把握住各种学习的机会,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身边的榜样学,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锻造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中职干部。
(二)
当我接到培训通知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行领导经常说,学习是最大的福利。这是我在人民银行20多年来,第一次参加总行的培训,感到无比的荣幸。在这短短的10天培训中,收获颇丰,具体就有关学习生活情况浅谈几点体会:
一、收获感动、收获知识。
1.受到学院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从拿到培训通知开始,就感受到了培训中心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培训中心的老师们在策划中级职称班培训,课程安排,外出考察,到食宿、业余生活、接送学员往返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的安排,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使我很受感动。
2.第一次聆听如此众多业务部门高级专家的讲座,知识面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培训一部对课程安排作了合理的设计。这次中级职称的学员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部门。本次培训学习的课程中,既有人民银行员工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的公共课程,如反洗钱的现状与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等,也有心理方面的辅导和讲座,内容较为全面。使我的业务知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对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领略中原文化,丰富人生阅历。
河南地处中原,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安排了两次中原考察,游览了美丽的云台山,世界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和“千年古刹”少林寺等旅游景点,也品偿了久负盛名的洛阳水席、河南烩面等人间美味,举办了员工乒乓球比赛、拓展训练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学员生活,更拉近了学员之间的距离,磨练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完善了人格、更具有团队精神。
三、有效履职,创新思维。
爱岗敬业是履职的前提,通过这次培训,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担子很重,必须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的学习,实践,才能履好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思维方式的创新是一个由学习到实践,由实践再到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才能使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正确的学习、实践过程是思维方式创新的有效途径。只有掌握了知识,并不断的更新知识,思维创新活动才能得到延续。创新是动力,知识是动力之源,它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与质量。只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更新思维方式,才能不断取得方法上、手段上、技术上的创新。
四、聆听经验交流,拓宽工作思路。
通过聆听十位学习小组代表的经验交流,拓宽了工作思路。交流人员分别来自调统、国库、人事、货币信贷等等不同部门,交流内容非常丰富,有的学员介绍了本地区本部门特色工作经验,有的学员就如何提升中级职称人员能力、发挥中级职称作用作了阐述,有的学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谈论如何更有效地履行基层央行职责,有的畅谈了这十天在培训中心的学习体会,使我的工作思路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非常难得的培训机会,聆听了专家教授的讲课,感受到他们知识的渊博,更感受到他们的敬业精神,为了能多传授知识,甚至不惜牺牲课间休息时间,一讲就是三个多小时。感受到了学院老师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感受到了与兄弟行同事之间的差距,增强了不断学习、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在今后工作中,我要以此为起点,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发挥中级职称干部在人民银行基层行的作用。
(三)
为了让新员工更快地了解公司、熟悉公司的各个业务,更好的适应工作,公司特地对我们新员工进行了为期5天的入职培训,充分反应了公司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参加这次培训的员工大部分都还未成为我行的正式员工,分别来自各个支行的不同部门,大家都很珍惜这次培训机会,培训当天都充分的做好了准备,精神饱满的早早的来到公司门口准备出发。
这一次培训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公司各个业务的介绍以及公司的一些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知识的介绍,是我们对公司的各项业务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掌握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非常有用的技巧,对我们日后的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公司老总还对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现状、战略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讲解,是我们对公司的基本运作流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更加增强了我们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深有体会。
培训的第一天,我们率先来到了位于平山的野外扩展训练中心,这一切都是出乎我们的预料的,之前只是听说过的扩展项目现在要我们亲身来体会了。
这次扩展训练,一方面是对我们肢体上和心理上的一种锻炼,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团队之间互相信任和互相帮助配合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团队精神的培养,同时又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其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对自我心理素质的考验,8米高的断桥,16米高的自由落体,以及2米高的信任背甩,这3项都是对内心防线的突破,都是对自我能力的提升,它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其实只是差那么一点点,成败之间也只是一纸之隔,我们只要踏出了那么一步,那就成功了!然而这一步也许是非常艰难的,我们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相信同伴才能毫无顾虑的踏出这一步,这是同伴队友对自己的鼓励就显的非常的重要,队友的呐喊鼓气使“这一步“已经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团队,所有的事情,自己所要做的也不仅仅是代表自己了,这是我们相信我们有理由突破这到防线,我们有理由去冒险为了团队的胜利,同时我们相信我们能够成功!
最后一项扩展是“攻破城墙”,我们所有人要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翻越4米高的城墙,进入“城堡”,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现场的40多余人一个不差的顺利进入“城堡”。我们互相帮助,不断鼓舞,最后终于踩着“人梯”顺利完成任务。在这个项目中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我们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完成任务都奋不顾身的作出自我牺牲,充分体现了“成就大我,牺牲小我”的精神,成功的那一刻我们欢呼,喜悦,教练也诚心的为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接下了就是4天的理论知识,从公司的各项业务,包括理财,贷款,信用卡,储蓄等;到银行的服务规范,安全防范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这时经历了扩展训练的我们已经从简单的认识,熟悉发展到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生活在一起的一个大家庭。
这4天的培训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的,有很强互动性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习过程。在黄姐的带领下,我们每个人都积极的参与到了培训中的各个环节中,使知识当时就能很好的被消化,对我们日后的工作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作为我自己来讲,我现阶段是做营销工作的,在培训中我对此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各种各样的各户,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去吸引客户,当然更重要的是对客户的维持,应为他可能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客户。以客户为中心、客户至上、积极响应、确保提供最佳的产品和服务,是我们行始终贯穿的精神,也是我日常工作的准则。诚信,是维系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与客户相互沟通的桥梁,在与客户打交道时只有真诚想待,言行一致,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才能赢得客户的一份信赖,换取客户的一份诚心。只有与客户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客户的动向,知晓客户的所思所欲,才能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捕捉商机,在激烈的商战中抢占先机。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我行的各种业务,同时也是我行发展的基础。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公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很荣幸能够融入到这个充满生机、充满挑战的大家庭中,也特别感谢公司的培养让我一天天成长,我们在短时间培训中充分感受了公司对员工的态度和良苦用心,也让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端正心态、更加努力!为我行早日达到“共享”而奋斗!
(四)
通过近期的培训学习,我有幸参加了中级干部任职培训班。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及时转换角色,培训学校安排了为期丰富多样的课程以及特别的体验活动。我们在短时间内接受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干好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也更加坚定,现就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端正态度,终身学习。在培训班的课堂上,老师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在当今社会,新知识、新理念、新事物层出不穷,并且更新迅速,我们只有不断地更新学习内容、拓宽学习渠道、扩展学习领域,学会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样才能防止知识的老化、思想的僵化、能力的退化,才能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为领导提供科学化、合理化的意见。
二、提高理论素养,转变思想观念。通过《新形下反洗钱工作现状及发展》等课程,我们进一步了解人行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总结和提炼出了丰富的理论,每一个理论体系前辈的再完善再丰富,都具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在这个时代中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作为一名中职干部,不仅要掌握这些理论的思想渊源,认识这些理论产生的背景,熟知这些理论的内容,还要学会在这些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地开展工作。通过学习,我们还了解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白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前在观念上对科学发展观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和思想上的偏见,认为它仅仅是一种新理论,现在看来,我们应该把思想观念转变到科学发展上来,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转变陈旧的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才能在工作中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学会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在培训中,总行人才处处长给我们上了《业人才能力建设》一课,<莲山课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能做好一名中职干部。对此,我的感受非常深刻。处长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例对照,让大家体会到了作为中职干部一定要学会科学理论,提高管理水平。要学会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在工作中要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具体讲就是要见人所长、容人所长、用人所长、励人所长,同时,要正确析人之短,容人之短,努力治人之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要学会管理,在管理中要善用激励,要区分对象、区分时间、区分方法进行激励发动,利用手中的资源,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努力营造最佳的运行状态,达到最佳的运行效果;要避免经验主义,避免僵化,要学会借助外脑,并能够把握主动权,当机立断,切忌瞻前顾后,犹柔寡断。
四、了解国情,牢记责任。在这次培训时间里,要不断强化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局意识”,是指要站在全局的立场考虑问题,表现在政治上是一种高度的觉悟,表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表现在工作上是一种良好的姿态。要求我们用正确的思路来思考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要有超前的思维,要有悟性,有创新精神,而不是仅仅做好自己负责的那一方面的工作了事,文章来源:<莲山课~件>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牢记“全局意识”,自觉适应目前形势发展需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调整好精神状态,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要树立群众利益第一位,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的原则,始终保持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勇于攻克难关的进取意识,敢于负责,勇挑重担。
总之,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在理论素质、工作水平、领导能力、思想观念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今后,我要把握住各种学习的机会,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身边的榜样学,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锻造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中职干部。
(五)
根据总行人事司的工作部署和我所在中支的具体安排,我有幸于今年7月1日至7月10日在人民银行培训学院参加“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第二期中级职称(经济类)培训班”。短短十天的紧张培训,的确令我获益匪浅。
首先,增长了自身知识,改善了我的知识结构。本次培训主要安排了十个方面的讲题,既包括有具体业务知识,像“新形势下反洗钱工作现状及发展”、“我国社会征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也包括有宏观方面课题,如“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与稳定”、“当前国际局势热点透视”,还包括有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内容,如“履职能力与创新思维”、“国家公职人员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等等,担任授课人员既有总行领导,也有教授学者,他们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从方方面面帮助我们增长了见识。有些领导、学者还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合盘托出,如此近距离聆听业界权威们的耐心细致讲解,我觉得这样的机会对于我们基层工作的央行干部真的是非常难得、非常宝贵。众所周知,当前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我们自身工作中所面临的知识更新频度更快、任务要求更高,此种形势下,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的知识养分,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改善我们的知识结构,促使我们在现实挑战面前游刃有余地做好本职工作,尽管说有些杯水车薪,但无疑是雪中送炭,益处多多。
其次,加强了同行交流,汲取了有益经验。本次培训,还穿插了座谈讨论、工作经验交流环节,这为我们学员相互之间沟通了解、取长补短创造了契机。此次参加培训的150名学员,分别来自全国各地,虽然说我们大家都在基层央行工作,但毕竟,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工作认识上每个人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工作开展上不同单位也会有自己独到的经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小组座谈讨论,使我对今后如何立足本职岗位高效做好工作有了进一步认识;通过听取大会经验交流发言,使我对一些地方基层央行在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搞好国库业务工作、促进货币政策实施等方面先进的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此次培训不仅为我们基层央行工作者搭建起了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同时也为我们打通了一个彼此交流实践经验、共同促进基层央行事业稳步前进的有益通道。
再次,明晰了身份定位,把握了工作方向。无论是在总行领导的授课中,还是学员之间的讨论过程中,大家都普遍提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中级职称在很多人而言不过是一个“影子身份”。这主要是指我们自身对于“中级职称”的意识还不够强,在开展工作时很难想到自己是一名中级职称人员,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学习、如何更高效地开展工作;而作为很多单位,也较少在实际工作当中有意识地激发中级职称人员的潜能,更好地为中级职称人员应对挑战、创先争优创造更有利条件。其实,在全国人民银行系统,中级职称人员占了半数,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我们整体的工作效果。这次由总行人事司部署、培训学院组织实施的中级职称人员业务培训,可谓审时度势,抓住了关键。这本身就向我们广大中级职称人员释放了一个“认识自我、建功立业”的强烈信号,而通过十天来的学习交流,又进一步促使我们明确了在今后工作中如何更好地把握自我、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作为一名中级职称人员作用,在本职岗位上扎扎实实履行职责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