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科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科学习方法

篇1

1、理解记忆法: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尽量运用意义记忆,即加强理解记忆,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加快背书文章的速度。

2、快速诵读法: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熟悉书面材料的结果,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始而反复朗读,继而反复默读,只有熟读,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诵,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速度。

3、提纲挈领法: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更好的理解文章意义所在。

篇2

一、正确认识略读课文的性质

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在精读课文教学时渗透阅读方法,在略读课文教学时迁移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阅读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良好范例,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自己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与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要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教学得法,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的作用小,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容轻视。

二、略读课教学,读是基础,读中悟情

小学语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更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朗读。

第一,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理解文章的大意。这是学习略读课文的基础,学生只有自己熟读了课文,才会被课文中的内容所吸引,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们放手让学生去读,让学生把自己初读的收获写出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二,同桌互读课文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也可常用。同学之间可以利用互读的机会纠正读音,更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朗读的技巧,改善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学生通过再一次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三,学生读后谈收获,这是初读的最终目的。读完课文,学生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是集体交流。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对于学生模糊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给予补充。

三、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略读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不能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更为集中,不是没有重点,而是重点会更少更突出,更多要求学生自主解决。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细节,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四、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五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教学略读课文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来。让学生体验文本带给他们的快乐。

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篇3

一、关照个别差异,特别关注学困生

对学困生应给予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合作学习。合作前,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工,并在组内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信心。让每一位小组成员体会到:不能有消极的依赖懒惰思想,只有在相互启发合作中才能共同进步。

二、学会相互尊重,学会倾听

让学生认识到每位成员都有表达的权利,但同时也有倾听的义务。很多学生在其他学生发言时,不注意倾听,而是置身事外;不去吸收与分享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而是讨论与主题无关的话题,严重削弱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教师要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病,培养学生静下心来耐心“倾听”的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学会“挑刺”,发现问题和不足,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使自己从中得到启发,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

三、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

有时老师刚刚提出问题,学生才了解了大概,还未深入思考,教师就急于让学生作答,学生还没有理清头绪,自然无从谈起。比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应留足时间,让学生品读文本,安静地与文本对话,才能体会作者笔下地坛的宁静肃穆、生机盎然,进而感悟生命的美好。只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对问题才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课堂上展开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行之有效的。

四、高效准确地陈述观点

如果每个人在发言时都做好充分准备,力求语言精练,层次清晰,控制好发言时间,就不会出现一言堂或相互争抢的现象,就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充分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限定时间,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五、选择时机,开展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1.当问题有难度,学生思维受阻时

有些教师没有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就让学生讨论,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课堂时间,冲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想北平》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到答案,这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出一些具有思维含量、有思辨性的问题。《想北平》中“说不出”三个字出现了多次,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说不出”? 学生独立思考可能只能从表面文字去了解,并不能结合文章背景和老舍的个人经历来思考。若此时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只是知道了答案,并不能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所以此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正确引导和启发,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2.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由于学生各自不同的知识积累,不同的思维习惯,常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无乃尔是过与”,学生对“过”的解释会不同,有的认为是“责怪”,有的认为是“过错”。这时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语法知识,结合文言固定句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最终不难得出答案为“责怪”。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还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仅靠个人能力不能全面思考问题时

有些问题涉及面较广,需要调动多种知识积累。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仅靠个人往往回答不全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博采众长,同学间互相启发就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如《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在情感上为什么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结合时局了解作者的处境,细细品味,才能把问题搞清楚。

4.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对小说《祝福》中祥林嫂死因的分析,答案就不一,学生给出的答案也是多种多样,这时安排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讨论分析,不仅能让答案丰富全面,还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篇4

一、当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当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也来自于教材本身,当然也有些问题来自于老师,这些问题都要一一解决。为了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些问题的关键点,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生都喜欢在课堂上搞小动作,所以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时容易分散注意力,当老师在上面讲课时,学生的思想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学生的思想不能紧紧地跟着老师的讲课模式,这就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老师讲《火烧云》这一课时,本来这一课是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兴趣,所以说学生就不会听老师讲什么。除了学生的问题,还有老师自身的一些问题,比如老师在讲课时含糊不清等,这也就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对于课堂没有兴趣,课堂效率当然就下降了。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要紧紧抓住各方面的问题,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赶上去。

二、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用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很多老师使用的是以前老旧的教学方法,所以这就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在当下我们要紧紧抓住课改的步伐,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就以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为例,在学习《鸟的天堂》这节课文时,很多老师会让学生去朗读课文,然后自己去讲授,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是一知半解,所以这就要求老师改变教学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读课文,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课堂的学习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课文内容,当然有一些学生会提出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比如会有学生问:“这么多的鸟到底有多少种类?”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去解决问题,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不但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2.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篇5

1.理清史的线索,掌握总体框架。既然是文学史课程,就少不了一个史的线索。学生在学习中,首先必须抓住这条线索,将这门课程的总体框架了然于心。我很赞同一种读书方法:读书,要首先将书读薄,然后再将它读厚。这里所说的将书读薄的过程,就是掌握其总体框架的过程。像《中国文学史》这样的体系庞大的课,更是必须在学习之前就首先明确的一点。

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刚开始学习,哪里会有史的线索?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史的线索一定是贯穿于《中国文学史》课程的。并非只有到了学习完了这门课程后,才能着手去理清史的线索。也就是说,学生从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到课程结束,都应该分时期、分阶段理清其中的史的线索。到最后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将每一时期、每一阶段的史的线索再进行排序,课程的总体框架自然就会了然于心了。

除了通常以时间为序梳理课程的总体框架外,还可以按文体排序,这样,各种文体的发展史亦可清晰呈现。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本《中国文学史》就变成了各文体的小史,例如诗歌史、散文史等,这对于完整把握各文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2.熟悉作家作品,填充框架内容。如果将一门课程比作一个人,那么框架是它的骨架,而具体内容则是它的血肉。只有骨架是构不成一个人的,必须有血有肉,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中国文学史》课程也是如此。只有史的线索、只有框架构不成《中国文学史》课,必须以不同时期具体的作家作品填充起来,这门课程才是完整的、丰富多彩的,才会具有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分时期、分阶段的理清课程的框架后,再将各个时期的作家作品填充进去,那么整个课程的内容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所谓纲举目张,当你提起某一个时期的史的线索时,那个时期的作家作品就能呈现在眼前。《中国文学史》课程就成了一个鲜活的、灵动的世界:各个时期的作家凭借他们的作品在我们面前粉墨登场,演绎各自或欢乐或悲伤的精彩人生。而我们从他们的身上,就能汲取到我们需要的营养。这些被我们所汲取的营养,通常与我们自身的某些特征是相通的。

这个过程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将书读薄后又将它读厚的过程。这个厚,代表的是具体内容的填充和掌握。对于学生来讲,必须将具体内容理解消化,才算完成了将书读厚的过程。如果仅仅是将它填充起来的话,并非实质意义上的将书读厚。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在课堂上通常强调的东西。

3.涉猎学术书籍,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前两个步骤仅仅是就掌握这门课程的教材知识而言的。但是正像很多其他的课程一样,仅仅掌握教材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讲,《中国文学史》课程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但是,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内容是可以与时俱进的,所以有常研究常新的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涉猎一些学术书籍,掌握这门学科的前沿信息,然后,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挖掘,以此作为自己初涉学术领域的尝试。

一般来说,在初涉学术领域时,起步要尽量高一些。所以,在选择学术书籍时,要注意其学术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说,尽量选择一些名家的著名研究著作来读;如果是单篇的学术论文,则应当选择诸如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公认水平较高的刊物来读。除了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外,还有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一些名家论证观点的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吸收。

篇6

小学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文学思维以契合时代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预期,首先就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学概念知识,进而培养起文学思维,最终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必要的创新及应用。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一则因为其与实际生活的剥离无法形成亲切感,二则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没有积极生活化教学削弱了知识的实效性。鉴于此,本文立足于语文教学中实际案例的分析,着墨于现代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方法的探析。

1、创新教学方法的意义

1.1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诚然在学习中热枕是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也可以促使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灌输的方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显然这样的方法不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走出如此教学窘境的办法,自然就需要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思路,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观的汲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2优化教学资源

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既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同时也会加剧学习分化现象。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以很好的缓解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矛盾,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1.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育与学习的总和,仅仅站在教师角度谈及的教学是偏颇的,只有结合学生主观性纳入思忖范畴的教学才是全面且合理的。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师生关系这一因素的影响。换言之,在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主观能动性会大幅度的提高。而在师生关系紧张抑或不太融洽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教学活动就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加之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不甚全面,因此这就更应该加强师生关系的建设,从而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创新教学方法摒弃“师本位”的教学理念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课堂创新方法

2.1游戏教学法提高激发学生兴趣

据有关研究报道显示,人在压抑的环境下思维能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换言之,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可以极大的激发思维的活跃性,使思考能力得到最大的解放,从而引导出探究性思维。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首先就应该构建起一个怡然自得的学习环境。然而,通过研究发现,在教学中设定合理的游戏竞争的机制可以有效的构建愉快的学习环境。因为在教学中,如果只有老师挑大梁,唱独角戏的话,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难以集中注意力的。从本质上讲,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不可能完成,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就更不知从何谈起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定合理的竞争机制,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譬如在讲解《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2.2生活化教学实现知识与实践相融合

生活化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与传统的师本位教学不尽相同教学模式,因为生活化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生活化到教学中,从而促进其对知识的运用。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的核心内容便是实践,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所学知识的科学性,以及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所以在生活化教学的最后阶段便应该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检验自身知识是否确实,与此同时也可以根据实践的反馈信息广泛联系已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显然在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最终阶段便是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有关的实践活动。譬如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有一个章节是重点介绍传统故事的,其中包含了我们熟知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故事。而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故事与传说最具传奇色彩也最具有实践意义。因此在该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对故事的深入理解,从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简单的表演。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中会对剧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此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并且这样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总而言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保证生活化教学顺利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2.3鼓励学生自学的策略

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与枯燥,也是基于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在对部分章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学生自学的元素。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且通过长时间的培养,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之一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研究总结,促进学生自学的方式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个策略。

2.3.1问题式学习。

即通过向学生抛出具体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整理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积极地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同,而是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通过探索来深化知识。问题可以由老师提前准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答案,上课时以抽签方式决定回答哪道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抽签决定回答的小组,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完成学习。

2.3.2小组讨论学习。

从本质上讲,交流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人都有值得学习的优点。更何况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并且每个人独自学习的时候难免会有许多不自觉的谬误,所谓孤陋寡闻则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全面提高学习效率。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是大有裨益的。譬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可以积极的鼓励学生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学习,以此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4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情景化

教学情境化是信息化教学的开展的关键因素,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想要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仅仅靠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绘声绘色的讲解恐怕都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通过研究显示,在具体且贴近教学内容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最为高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便可以最大程度跟进教学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生活化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中就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时,因为文中描绘的情境学生在生活中鲜有接触,为了使他们更加直观的学习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相关的影视资料向学生展示,同时也可以模拟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知识。如此一来就可以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教学中,全面提高教学的效率。

2.5搭建学习平台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资源以及科学技术的限制,学生课外的学习活动既没有得到合理的监管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辅导。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及时的掌握知识,但是由于部分学生个性问题不能及时寻求同学及教师的帮助,对于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也只好置之不理,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不可挽救的局面。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学校可以利用现目前成熟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线上学习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学习时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及时的查漏补缺。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学习平台对学生课后的学习进行合理的监督与辅导,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教学的效率。

结语

由于教学改革的要求,社会各界都对教学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要有多元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实施合理的教学措施,譬如组织小组讨论学习以此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实施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静•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

[2]邓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

[3]李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探析课程教育研究[J];?2015.

篇7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的含义很广,戈斯基人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人组成的导质性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而山东的教育学家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民绩为奖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不同的学者对合作学习有着不同的理解。不管对合作学习的表述如何,总体上来概况其内涵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并通过此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写作的。此类教学法符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理念,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还帮助学生养成与他人交流的好习惯。

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智力逐步养成的阶段,其世界观、价值观也处于萌芽状态,此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授课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以往的教学往往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团体教育,学生自己接触不多,交流不深,团体合作更是无从谈起。而合作学习将学生都纳入到一个团体中来,在这个团体中,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在互动的过程中即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其团队协作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还帮助学生逐步拜托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逐步摆正自己的位置。此外合作学习还充分利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1.合理分配。合理分配是保证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基础,在下组分配过程中要做到不偏不倚,在分组前要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水平等,通过综合比较最终确定分组情况,只有这样的分组才能保证组与组之间实力相当。为了便于教学,还应选派一名小组长,为了确保民主,可让小组成员自行推荐。在教学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组建一个团结、强力的学习团体。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占有主人翁地位,老师则处在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给学生提供好平台,准备好合作学习的素材,让学生搭档学习,当学完以后,学生会有一些问题,这个时候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对学生探讨的结果进行支持,肯定他们站在不同角度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发现,这样才能更加推动学生进行交流性学习的积极性。

3.正确处理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合作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对课文掌握更加熟练,进而培养学生正常的世界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展合作学习前需让学生充分自主思考,初步想法形成后再开展交流与合作,对问题予以共同解决。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需形成科学意识,避免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亦不可过于依赖合作学习。对于小组成绩需进行考查,还要注重每个小组成员发展,可定期开展小测试。

四、教学注意事项

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有效的提高授课质量,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事情,主要如下:

1.教师要提高自我修养。要更加充分的利用好合作学习这一学习利器,刚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离不开授课教师的引导,因此,授课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我修养,以满足授课需要。在授课之前,要多学习,多研究,充分的掌握课程内容,对课程整体把握度要强,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明确的评价体系,增强合作学习效果。

2.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任何形式的学习方式都不应该改变这种模式,因此必须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不断培养合作意识,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避免流于形式。授课过程中要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将合作学习演变成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针对不同的授课能容制定不同的授课计划,不要给予开展,要掌握好其深层次的含义,要尽量选择能引起共鸣的项目开展,充分调动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辅助工作,及时进行鼓励和考核,确保授课质量。

篇8

一、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常见问题原因分析

1.被动学习

不少文科生学习数学比较被动,许多文科生对数学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制订学习计划,课前没有预习,上课时不做笔记, 开小差,做其他事情,不能专心听课,对老师所讲内容没有深入理解.

2.学不得法

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有些学生不注意听关键.高中阶段知识急剧增加,课程科目增多,这样导致学生课后时间不能合理安排,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更有甚者自己不做作业,随便把同学的拿来抄抄.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数学理解力差

一般文科生习惯死记硬背,对概念、定理、公理、法则、性质的本质属性缺乏深入的理解,知识零乱,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缺乏系统.不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思考.遇到问题时只看到一些孤立的、零散的、无关紧要的材料,注意不到数学本质及其之间的联系.

4.缺乏信心和毅力

文科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信心和毅力,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因此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多数学生一直抱着“我是文科生数学本来就差”的态度,害怕数学,恐惧数学,对数学的学习缺乏信心和毅力,当然也就谈不上学习效率了.

二、提高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成绩的策略

如何激发文科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成绩一直是数学教师探讨的一个课题,针对文科生数学学习的常见问题, 为使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要引导学生适当地做些学习准备,要全面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出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措施,要了解数学的知识体系和特点,做必要的知识准备,要改革学习方法,将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完善,还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新方法,教师在学习方法上多做指导,在思想上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在学习上更要多给予一些细致的帮助.

2.有针对性地解决文科生数学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问题

文科生偏重机械记忆,在独立思考方面缺乏独立性,存在“好读书不求甚解”等智力弊端,因此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文科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以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文科生的优点,利用他们模仿能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模仿性的学习,熟练之后,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要充分挖掘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元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之间的相互转换,比如对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是一些抽象难理解的符号及图形语言,对于这些难以理解的语言,可以通过对涵义,和实质进行分析,赋予其具体的含义,从而达到理解,记忆,深化,掌握与运用的目的.

3.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真正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学好知识.现实生活中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环境问题、债务问题等许多方面都需要人们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时需要有效运用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些应用数学的实例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有效引导、巧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4.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篇9

张麒麟

(河南省新乡卫生学校,河南 新乡 453000)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还能深化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是语文课具有的独特魅力。语文教学其实是用语言教语言,用语言培养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无论是感性知识还是理性知识,学生都要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通过感知、联想、想象、体验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并最终真正领会其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可以丰富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在《读书人是幸福人》中说,“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的确,语文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还能深化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是语文课具有的独特魅力。语文教学其实是用语言教语言,用语言培养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无论是感性知识还是理性知识,学生都要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通过感知、联想、想象、体验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并最终真正领会其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十分重视课堂的情感教学,常用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图画再现,培养情感

教师在激发学生情感以及情绪体验时,运用图画营造情境这一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最简单的和最容易操作的。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教材中可见的画面帮助学生感知较抽象的世界,于是便在读者脑海中活现出生动的可视可触的形象与情境,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还原”,是“驱遣想象”,将物化形式的文学还原成内心视像。[1]这也是学生情感的有效开发与培养。

如:教读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抒情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时,教材中有一幅“小屋夜景图”,教师可以一边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呈现的图景,一边有感情阅读与之相匹配的景物描写的段落,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情感。

二、音乐渲染,激感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呈现形式,如果把音乐与文学作品联系起来,使听觉和视觉互补,便可让学生充分展开文学想象,以至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音乐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音乐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容易激发起大众无限的审美想象,同时音乐又具有超强的旋律和节奏感也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审美共鸣。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的阅读环节中完全可以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把文学作品与音乐联系起来,用音乐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和情感,达到音乐可以在感知中入情、感受中动情、领悟中移情、表达中抒情的直接效果。

如:我校开展的《道德讲堂》第三个环节是“学道德模范”,教师可配乐朗诵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伴随着“雨的印记”这首背景音乐的响起,学生听到一件件令人感动的先进事迹,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感动。好人的先进事迹的确感人,再加上震撼人心的音乐效果,把道德讲堂推向了,现场一片安静,这恐怕就是平时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在音乐的推波助澜之下无声的情感交流恐怕比有声的交流来得更有力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音乐与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的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

三、角色扮演,丰富情感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角色扮演有助于人们进行情感体验,更易激发人的新异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表演,学生不仅是观众更是演员,有着双重身份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情感的交集,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并且语言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为角色扮演与想象活动同步进行,表演要求学生不仅要配合默契还要具有热烈的情绪,甚至被动变主动。所以,当学生根据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活跃在舞台上,进入到自己所创造的情境中时,那种只能在电影、电视中出现的场景得以重现,那种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存在而在平时生活中体会不到的真情实感表露无遗,角色扮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并起着移情的作用。可见,有了这些情感、情绪体验,那些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所谓“情感”,才能内化为活生生的真正的情感,上升到有价值倾向性的信念层次上。[2]

如: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作品《项链》就非常适合改编成剧本,由学生角色扮演把教材中以知识形态呈现出来的主人公的情感展现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处在法国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她一心想挤入上流社会的心理和爱慕虚荣的思想情感,以及当她得知自己用十年的青春和汗水偿还的钻石项链竟然是一条假项链时的心理,只有深入角色之中才有可能体会得到,甚至令人终身难忘,给人以启迪。

四、实物演示,情感飞跃

说明文是文学作品所有体裁中最为枯燥乏味的。例如:教师按照传统方式讲解《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课文时,首先介绍景泰蓝制作方法,然后再分析说明方法,简直犹如是工厂师傅在教徒弟们如何制作景泰蓝工艺品一样,学习起来枯燥无聊,以至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对科学工作者劳动的尊重,同时也不可能产生太多情感上的认同以及价值上的推崇,最终在学生理智感的培养上也是一项空白。众所周知,在语文教材中编入说明文单元是语文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教学时不仅要学习说明方法还要燃起学生对自然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情操,尤其对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隐性价值。所以,在说明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是最重要的,其次达到增长知识,培养热爱科学、尊重人类智慧以及劳动的情感目标。既然如此,不妨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实物演示或者展示被说明的实物,如同上解剖课时向学生们展示人体模型一样,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如:教师在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时,完全可以把新鲜的荔枝和晒干的荔枝拿到课堂上,甚至可以多准备一些请学生品尝,做到真正的实物授课。这样就完全打破了以前上课的陈规,而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点导入新课。事实上,在课间十分钟休息时学生就已经看到新鲜的荔枝便七嘴八舌地向老师打听拿荔枝是做什么用的,是吃的、是观赏、还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课前,学生新奇万分,课未上而情已发;课中,学生兴趣高涨,课正行而情正浓;课后,学生回味无穷,课已毕而情悠长。[3]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营造这种直观情境的学习氛围,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枯燥乏味的说明文也变得充满情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在知识学习上也能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质的飞跃。

五、锤炼语言,传递情感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4]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用悦耳、动听的语言去传情、去激情。第一,设计导入语。任何学科教学都离不开导入语,尤其是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动、形象、饱含情感的导入语。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文学作品,如果语文教师上课伊始就用动听的语言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抓住学生跳跃的情感脉搏,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导入语的设计要求形象、生动、紧贴课文主旨,把学生学习的热情瞬间激发起来。第二,穿插故事情节。由于学生知识和生活阅历的局限性,如果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而在情感体验上更是会遇到空窗期。此时,教师结合自身生活、学习经历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即穿插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第三,激情讲解。教师最擅长的就是讲解,此时的讲解是富有感情的以情传情、激情讲解。在激情讲解下声音符号往往比文字符号具有音乐性、节奏性、形象性和感染性的优势,能更快的点燃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角色。

如:教师讲解柳永的《雨霖铃》时,上课伊始便运用了引人入胜的导入语,较轻松的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离别愁绪中,然后再穿插现实生活中有关离别的故事情节与文本比较学习,最后教师的激情讲解和配乐朗诵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融入词人哀婉送别的场面。于是,学习课文之后学生的情感能在悠扬悦耳的箫、笛声中得以舒展。

所谓“教有常法,而无定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能够学知识、激发学生情绪体验,有效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情感,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丽.语文阅读课的情感教学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06.

篇10

二、趣浓情深,提高复习课解题教学的艺术性

在复习时,由于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

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覆”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智能的威力?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给学生“点金术”等等.

三、讲究讲评试卷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阶段总免不了要做一些试卷,但试卷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做题的质量好坏和收益的多少.怎样才能取得好的讲评效果,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照顾一般,突出重点

在讲评试卷时,不应该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试题只要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剖析,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对每道题的得分率应细致地进行统计,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评讲思路精心设计,只有做到评讲前心中有数,才会做到评讲时有的放矢.

②贵在方法,重在思维

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通过试卷的评讲过程,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加强.训练“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不在于方法的罗列,而在于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对比,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