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帮扶记录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帮扶记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篇1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1、强化了组织领导

全县及所查学校都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所有项目学校的领导小组能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探讨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制定有关工作措施。全县83所项目学校都建立了考核制度,将留守儿童之家考核结果纳入校长年度考核内容。秋季开学检查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全面掌握了基本情况,找准了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目标。促进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规范化。

2、健全了规章制度

各项目学校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制度、留守儿童生活制度、学习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和结对帮扶制度等。绝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变动情况及时进行了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底子清,信息准,情况明。多数学校相关制度上了墙,能按照各项制度要求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

3、加强了硬件建设

除个别学校因实施校舍安全改造工程,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正在维修加固外,绝大多数学校硬件建设基本达到省定标准。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用房面积都超出20平方米,配备了电视,安装了亲情电话,配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和文体器材,能基本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杨庙中学小学为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便于学生学习,观看影视节目,亲情电话使用率高,电话记录详细,有的一天多达30余人次。杨庙邱园小学将亲情电话通话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科学安排,每天中午12:10-12:50对一个班级开放。

4、开展了结对帮扶

各项目学校都建立了教师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悉心辅导,生活上热心照顾,适时进行谈心交流。实验中学建立了“爱心妈妈”、“家长”、帮扶“2对1”(1名学生和1名教师帮扶1名留守儿童)、青年文明号集体和精英青年志愿者结对100名农村特困留守儿童等关爱队伍,让留守儿童真切地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情。刘集中学号召非留守儿童中的优秀学生做留守儿童的爱心伙伴,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随时随地帮助结对伙伴解决一些小困难、小问题。仲兴中心小学开展小手拉小手活动,发动优秀学生志愿者帮助留守学生。仲兴中学坚持实行“家长”制度,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

5、丰富了活动内容

一是注重道德品格培育。实验中学开展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征文活动。杨庙中学各班举行了《心存感恩立志博学》主题班会----我爱爸爸妈妈,留守儿童纷纷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九湾中学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观看影片和专题片,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各项目学校积极组织留守儿童举行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拔河、象棋、围棋等体育比赛,举办留守学生书画作品展,文艺汇演等项活动,着力培养留守学生的体艺特长和兴趣爱好。新马桥高湖小学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科普活动、带领留守儿童赴镇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参与文体活动。

三是进行心理健康疏导。部分项目学校配备了兼职心理教育教师,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动与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对留守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指导与心理疏导。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少数学校因实施校安工程,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没有落实,无法正常开展活动。

2、活动室设施配备不到位。多数学校活动室图书、报刊数量不足,文体器材单一,满足不了留守儿童活动需求。个别学校亲情电话没有开通。

3、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大。有的学校规章制度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制订。有的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有的未及时更新数据。部分学校没有亲情电话记录,未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

4、部分学校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摸底、统计做得不够细致。未能按要求及时更新数据,留守儿童的

有关信息不够全面。

5、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不够规范。部分学校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内只有一张留守儿童登记表,缺少反映留守儿童成长与进步的相关材料。有的学校成长记录袋内装的仅仅是学生的作业本、考

试卷。6、软件资料不齐全。部分学校不注重软件资料的积累与整理。有的学校甚至提供不了关于留守儿童活动开展的材料。

7、活动内容与形式创新性不够。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疏导工作比较薄弱。

8、部分学校不注重对留守儿童之家的环境布置与氛围的营造。同时,信息报送及有关留守儿童活动情况的宣传报道工作比较薄弱。

三、下一阶段工作要求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校要成立留守儿童协调小组,近期要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和工作制度,不断创新工作内容与方式。

2、健全规章制度。要建立留守儿童联席会议制度,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制度等项制度。要做到领导小组、管理制度、活动计划、组织网络图“四上墙”。

3、硬件建设要达标。凡是活动室尚未落实的,10月底前一定要落实到位。室内要配备200册图书,或每两个月流动图书不少于100册,10种报刊、20件文体器材,其中围棋、象棋不少于4件。亲情电话必须安装在活动室,要有完整的电话记录。

4、多种形式开展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关键在校长,基础在班级,落实靠教师。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以“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鼓励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开展小手拉小手活动。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五老”人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5、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留守儿童人数较少的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及时将各类反映留守儿童成长进步的相关材料放入成长记录袋内。留守儿童人数较多的学校,可以使用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用表格和文字实录的形式记载留守儿童成长轨迹。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每一位留守儿童参加一至两项文体活动,每月读一本好书,促进留守儿童全面进步和发展。

6、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留守学生喜闻乐见的道德体验、社会实践、文化体育等项活动。要努力创造条件,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通过开设心语信箱、倾诉信箱、视频聊天室、爱心小屋等,与留守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情感交流。让留守学生的心理话有地方说,委屈有地方诉,心结有地方解。加强对留守儿童辅导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的理论培训。

篇2

我们要把关爱留守少年儿童行动,作为新时期农村服务少年儿童的重要内容,积极利用自身长处,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少年儿童的有效、长远体制,将广大留守少年儿童团结、发展到团、队组织中来,利用各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自立自强,实现“阳光留守”,健康成长。

首先,对所有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档案记录。对所有留守少年儿童实行摸底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建档记录,并建立相应的成长记录袋,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等重要信息进行记录,记载他们的成长过程和特点,并对他们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和记录,使外出的家长能够及时得到孩子的成长信息。

其次,实行“代管家长”制。“代管家长”也就是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志愿者、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团员青年等组成“代管家长”队伍,专门负责管理、引导和教育留守儿童。“代管家长”要至少每月一通电话、每学期一次家访、每学期写一封信,真正像家长那样给予孩子们关怀,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给他们以父母般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学校还可以统一制作留守儿童帮扶卡,明确“代管家长”的责任:做好“四管”工作(管学习、管思想、管身体、管生活),做好“四掌握”工作(掌握家庭背景、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健康成长指导员)。一些地区还专门开辟了帮扶工作专栏,在专栏内,“代管家长”或其他帮教工作者可以详细记录其帮教的过程和内容,将自己与留守儿童交流互动的全部信息与他人分享。

第三,利用多姿多彩的教学手段为留守儿童构建假期学校。寒假、暑假这些长假对于大多数留守儿童来说,是“家里无人管,学校管不到”的“放纵”时期。我们可以为留守儿童构建假期学校,在假期内组织留守儿童参加课程辅导、兴趣小组、专题讲座、参观考察等活动,这不但便于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还能使孩子的假期变得丰富多彩又充满意义。

第四,建立“爱心少先队活动室”和“校外活动网络学习室”,让留守儿童能在少先队的组织里享受到温暖,在课余的时间里有个学习交流、娱乐活动、锻炼成长的地方。

第五,让留守儿童走上“寄宿”之路。小学寄宿制是把留守的少年儿童集中到学校里,实行全封闭式的管理与教育,孩子们吃住在学校,在一个“大家庭”里学习和生活。实行寄宿制小学的办学优势在于: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有利于教学研究及教师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积极开朗的性格和人生态度,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有利于排除留守儿童上学往返途中的安全隐患,减少家长压力,解决后顾之忧。

为把寄宿制办学抓紧、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教育计划和管理体制,对各个部门、班主任、教师等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形成了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制定学校教育服务细则,对学校寄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定人、定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学校还与监护人签订《监护人责任状》,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签订《自我承诺书》,引导和鼓励留守儿童大胆进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

寄宿制办学有着多方面的教育管理意义,让留守儿童教育走向了科学发展之路。

1.让孩子们开心。去年开始,为了能让寄宿的小学生尽快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我们所有寄宿办学的小学都积极采取了各种措施。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看电视活动、体育活动、组织兴趣小组、创办学校手抄报以及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了寄宿生的日常生活。而不少学校还引入学生自主监督机制和学生“一帮一”活动,让寄宿学生学会了生活自理,提高了自控能力。一些学校更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留守儿童减免住宿费,对于特困生,多数学校还适当减免了伙食费。

2.让家长放心。去年秋季学期以来,不少农村小学实行了寄宿制办学,让小学生同中学生一样吃住在学校。学生们每天都有教师看护,教师们不但在学习上倾力帮助他们,而且在生活上尽心照顾他们,视这些留守儿童如自己的子女,家长们无不放心。

篇3

留守儿童的德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现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里也是一个空白。为了更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的教育、学习的辅导,让他们快乐地成长,我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的课题研究,并制订以下方案,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研究工作。

1.学习上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学校把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分成优秀、中等、偏差三种等级,把留守儿童各科学习的知识缺陷也归类分好组,把辅导留守儿童任务分到各个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要认真分析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根据等级成绩和学科知识缺陷,拟定好留守儿童的学习帮扶计划,安排帮扶时间,设计好帮扶内容,分配好帮扶互助小组,并确定各阶段帮扶目标。在W习帮扶上,每个老师至少帮扶一个留守生,领导也要检查老师结对帮扶的效果,留守儿童每个阶段的进步档案要建立健全,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2.活动上优先安排留守儿童。在校园内,要多开展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组织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学校要求每个学期班主任或者是少先辅导员要开展一到两次的诗歌朗诵比赛、绘画比赛、劳动技能比赛、文艺活动比赛。在活动中老师要多关注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不觉得孤单、受冷落,体会到集体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使他们往后更踊跃参与。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独立生活,学会与人融洽相处,学会自我保护,养成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品质。

3.在生活上,学校对留守生要优先照顾。老师要多关心爱护他们,对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要伸出援助之手,平时多对他们问寒问暖,这样留守儿童开心,在外打工的家长也放心。学校开设的免费中餐要注意营养搭配,合理安排菜谱,多买一些有益于孩子身体发育的食物。对生病的留守儿童要及时送去救治,用母爱般的心照顾他们,让他们感到温暖。平时注意对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进行指导,教育留守学生学会独立生活,在生活中自理、自强、自律,养成健康卫生的个人生活习惯。

4.每学期开学对本校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通过问卷了解他们父母的工作情况以及对子女的关心情况,了解监护人对他们的管教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在家里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心里所思所想,建立个人信息档案。针对各个留守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和教育策略。

5.每学期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多次家访,建立家访记录,要求监护人和家长安排好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双休日期间,要求他们不参加不健康的活动,注意个人安全,不到山塘水库去游泳,不玩危险游戏,教育他们不进网吧、不玩游戏,远离,不参与有损于身心健康的事情。

6.各个班主任、各个科任老师要把自己的电话号码或者学校的亲情电话公布给学生、家长和监护人,方便他们和老师联系,方便家长随时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通过电话,或者写信、短信等方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联系,每学期每个班主任电话来访留守儿童不少于两次。利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教育相结合,对留守生进行心理干预与辅导。

7.在班级里建立帮扶互助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班级成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和优秀生与留守儿童互助小组。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相互影响。平时安排班里思想、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班里留守儿童多些关注和帮扶,便于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8.学校设立“爱心电话”和“爱心信箱”,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微信交流群”,便于留守儿童和家长、家长与老师、老师和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沟通。

篇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课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经济搞活政策的深入落实,我国农村的劳动形式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剩余劳动者也就应运而生了,而且逐年增加。农民不安于现状,渴望富裕,渴望迅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正因为如此,农民工进城务工就成了一个潮流。大批强壮劳动力带着美好的愿望,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人力保障,也可以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但随之而来的就产生了大批的留守儿童,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也已经成了农村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众所周知,所谓的留守儿童就是指那些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在家里的儿童,他们或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护,或是由亲戚看护,甚至是由父母的朋友代为看护。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也将因此发生改变,他们的心理也因父母的外出而发生改变。看护人的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对孩子精神上的需求、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的想法和做法,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面临着危机,如何引导留守儿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何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摆在我们农村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新任务。我们又该怎样适应潮流,怎样发挥教育阵地的优势,教育引导好这些留守的孩子呢?以解除广大务工家长们的后顾之忧,解决农村教育所遇到的新问题呢?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留守儿童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也同样会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留守儿童发展的好与坏也是关系到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发展好与坏的大事。他们的今天就是农村的明天,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我们一定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留守儿童大都是适龄就读儿童,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他们的学业要在学校完成,他们的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大都需要在学校形成,学校与他们息息相关,学校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作为学校的领导、教师就更应该重视这一特殊的群体,抓住他们的每一个特点,考虑到他们的每一点需求,切实引导教育他们。

学校要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活动小组。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学校留守儿童的工作,制定相应的措施,确保留守儿童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1.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从学习、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学期为时间段整理档案,专人、专柜管理。

各班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个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期末做好留守儿童管理的交接工作。班主任及时将有关的情况报告给家长。

2.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

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和生活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的管理和教育。学校通过教师会,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学校每学期要对“代管家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评先选优挂钩,与工资挂钩。

三、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建立“家校”定期联系制度,代管家长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还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学校要组织外出务工家长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外出家长每周给孩子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通过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该来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建立管护网,全方位管理到位。社会上以自然屯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建立畅通的联系网络,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从生活上及时照顾。学校更应该细化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在校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应及时掌握他们的情况,不让问题发生,不让留守儿童变成问题生。家长要积极配合,特别是负责管护的家长,要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情况,相互沟通,合理引导。三方齐抓共管,留守儿童就会健康发展。

五、开展多彩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1.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为留守儿童选配在职教师与他们结对子,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同时选配优秀学生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他们成为好朋友,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交流。班级建立学生间的帮扶对子,学习帮扶,即帮扶那些学习差的留守生;思想帮扶,即帮扶那些纪律、品质差一点的留守生;生活帮扶,即帮扶那些困难的留守生;还有节日帮扶,也就是在节日里带同学回家,感受家庭的温暖。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儿童”开展一些切实的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儿童见真情”主题班、队会,开展“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募捐活动,举办“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演讲活动,“留守儿童才艺展”,“留守生学习成果展示”等。每学期开展一次“我与父母大团圆”,活动,时间定在五一、十一两节期间,把那些节后回家的家长召集来参加活动,没有来的家长,班级将把活动光盘邮寄去。每学期对全校的留守儿童开展一到两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班级要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讲心理话活动,组织学生定期给家长写信,汇报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汇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得到的帮助。班级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把每个孩子的生日记清楚,给每个孩子过生日。

篇5

一、领导重视,推动政策落实。

我区《"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经20xx年县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0xx年12月正式颁布实施。新规划更加关注妇女儿童民生问题,新增了儿童与福利领域。增加"逐步完善救助制度,为贫困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发展面向留守流动儿童的公益服务设施,满足孤儿、单亲困难家庭儿童的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促进其健康成长"系列目标,区妇联作为职能部门,积极作为,推进实施力度。"六一"期间,区四套班子领导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到乡镇学校看望他们,送去了慰问金、玩具等节日礼物,并与他们一起庆祝"六一"儿童节。

二、分门别类,建立信息库。

建立贫困留守流动儿童信息库,对各镇贫困留守流动儿童分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统计、登记造册,全面掌握了贫困留守流动儿童学生的资料。目前,共有留守流动儿童5000余人入库(留守流动儿童、孤儿(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吸毒家庭子女、受暴力侵害儿童(尚有三个乡镇没有报齐材料)。全面建立贫困留守流动儿童档案,及时做好留守流动儿童的发展情况记录,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改进工作方法。

三、积极争取,实行帮扶制。

四、整合资源,结对聚爱心。

五、利用阵地,活动促和谐。

篇6

摘 要 本文笔者分别从留守儿童的体育态度、体育动机、体育兴趣、体育价值等方面对其体育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留守儿童的体育帮扶机制。

关键词 体育心理 留守儿童 帮扶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农村的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加。而体育作为教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留守儿童吃苦耐劳、强身健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留守儿童的体育心理现状和帮扶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一、留守儿童的体育心理状况

(一)留守儿童的体育态度

态度一般情况下是由行为意向、情感、认知这三个因素构成的,个人内在结构比较持久,他是个体反应与外界刺激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因为外界的刺激所表现的反应会受到自身态度的调节。体育认知与体育态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行为意向和体育情感,所以,留守儿童的体育态度主要受到其体育认知水平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的体育动机

体育动机主要指的是人们开展体育活动并保持该类活动的心理状态和主观原因,它主观的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体育的需要。据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之所以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且同时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为了缓解学习的压力。体育运动,特别是参加体育比赛等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留守儿童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品质,这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发共识。留守儿童中有这些体育动机的人数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这与社会的关注和学校的教育是离不开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留守儿童还有一个主要的体育动机是提高体育成绩,这与当前中考中加入体育成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总体而言,留守儿童的体育动机是非常广泛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以强身健体和缓解学习压力为主[1]。

(三)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个体在认识需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兴趣是个体活动动机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兴趣还会推动留守儿童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深刻认识,促进人们主动积极的寻找能够满足认识需求的方法和途径。体育兴趣会随着需求逐渐被满足而变得更加深化和丰富,进而激发更高水平的体育兴趣。由此可见,体育兴趣是推动留守儿童认识体育活动的内部机制。

(四)留守儿童的体育价值

体育价值观指的是人们评价体育这种社会现象的总和,留守儿童的体育价值则是其对体育活动的选择、判断、评价、认知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对留守儿童在体育方面的情感、态度、参与、爱好、兴趣等造成直接的影响。据调查显示,体育价值认同排在前三的包括健身、娱乐和教育。由此可见,我国留守儿童对体育的教育、娱乐、健身这三个功能具有较高的认识程度,它们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体育价值取向。

二、留守儿童体育帮扶机制

(一)加强政府保障

为了加强我国留守儿童的体育帮扶机制,国家应该不断完善教育、就业、户籍管理、卫生、住房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留守儿童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保障农民工的探亲休假和社会保障制度。其一,政府应该实际生活中留守儿童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一系列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和政策,规范学校、家庭、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其二,政府还应该加强在教育政策和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其三,鼓励城市建立留守儿童在父母工作地区就近上学的制度。

(二)明确家庭责任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见证者和陪伴着,是孩子的天,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当多的农民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孩子,背井离乡的到城市中工作。政府和学校即使给予留守儿童再多的关爱也无法代替父母的职责和地位,所以,监护人应该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爱护、关心的义务和责任,通过电话或者视频的方式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身心健康,为他们购买体育活动器材和学习资料,督促他们按时参加体育活动、认真学习。

(三)完善学校环境

学校是留守儿童养成各种能力、形成价值观、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必须制定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措施和政策,例如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对他们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设立心理咨询处来解决留守儿童因为缺失亲情和父母关爱所造成的自卑、胆小、孤僻等心理问题。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年龄在6-15岁的范围,这正是他们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学校应该举办多种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诸如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等活动,这些体育活动可以塑造留守儿童优良的品德性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在体育态度、体育动机、体育兴趣、体育价值等体育心理状况未能达到理想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体育教学存在薄弱环节,这与农村家庭、农村社会、农村教育等多种实际状况都有直接的联系。要想使留守儿童的体育心理状况得到改善,需要社会全体联合起来共同关注该问题,建立比较完善的留守儿童体育帮扶机制,从而有效的提高留守儿童的体育心理水平[2]。

参考文献:

篇7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学生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使留守学生建档率达100%;留守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关爱留守学生,在我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二、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学生教育工作计划,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成立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任组长,各科任教师任成员,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二)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班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19个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班级设立留守学生亲情电话,电话号码:****联系人:**

(三)真情关爱,确保“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学生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学生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学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多关心留守学生的生活,有益于其身体发育。留守学生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留守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四)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结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学生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家长”。教师在校时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生活情况;其他时间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帮助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五)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学生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学生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学生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六)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七)注重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长效优势

    关注留守儿童、少年的成长和教育,牵动着每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心。我校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充分挖掘学校教育的内在潜力,发挥学校教育的长效优势,创新教育管理的既有理念,拓展教育服务的时空范围,创建留守学生生活教育服务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全员教师监护人制度,本着“就近、就熟、就亲”的原则,关照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既可免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使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园地。

    一、摸清现状是关爱教育的前提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们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据调查,目前,全校外出打工的家长有203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有68人,母亲外出打工有6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亲在家照顾的有41人,母亲在家照顾的有21人,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34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16人。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调查中发现,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的父母,他们无一技之长,打工收入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

    2、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3、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4 、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抢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

    二、建立长效机制是关爱教育的保证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年末做好留守儿童管理的交接工作。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二是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师、退休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学校通过工会,发动全体退休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儿童的监护职责,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儿童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况等;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儿童”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篇9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12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相对于城市,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落后。为了更好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因此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由于亲情的疏离,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一、做好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使学生真正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庭,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对学生要有爱心、恒心、耐心,真心关爱留守儿童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有爱心、恒心、耐心,用平等态度与学生交流,决不教训呵斥学生。而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三、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积极建立家校联系。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应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教师要多与外出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在思想上去掉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的不正确的思想。使他们重视子女的教育,让父母平时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及时帮助他们,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下成长。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要渗透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我们应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也要掌握心理教育的正确方法。通过讲座、谈心、引导孩子给家长写信或写日记等多种形式,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化解留守儿童心理危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四、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经过对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2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3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我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篇10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或朋友监护、自我监护。其中以隔代监护为主,约占80%,单亲监护约占12%。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其现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 、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3 、 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5、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调查都存在有不同显示:监护类型中,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母亲作为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得到最好的照顾,亲戚或朋友监护欠些,隔代监护较差,自我监护最差。针对上述问题农村中学对留守儿童教育就非常重要。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心关注留守学生,调查了解留守情况,爱心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学生入校时,班主任要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用爱心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打工地点、目前监护人和联系电话要另类登记造册,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卡,把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日常行为和情感变化以及成长过程等相关评价材料留存在成长记录袋中,分析他们的成长过程,掌握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动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再在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回来时及时反馈,这样更有利于家长的督促,促进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关注留守学生生活,用爱开启留守学生孤独寂寞的心扉

在爱心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基础上, 班主任要清楚每个留守孩子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定期与留守孩子谈心交心,定期到留守孩子家里家访,用爱开启留守儿童孤独寂寞的心扉。

在班级管理别要关注留守学生生活,给予他们特别的爱。以前班有一位女生,她刚进校时,每天忧郁、孤独地坐在座位上,没有朋友,没有话语。当我问她原因, 她也只是瞪大眼睛瞧着我。经过家访,我终于了解到孩子是因为妈妈去了外地打工,爸爸离家出走,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一次, 在她生病时我把她送到医院安顿好后,轻轻地拥住她双肩,微笑着告诉她:老师关心你,老师爱你!她听后抬起头,眼睛瞪得很大,很惊讶,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紧接着流下幸福、感动的泪水。我和她一下拉近了距离。后来,我经常和她耐心谈话,节假日带她回家吃饭,嘘寒问暖。从这以后,她知道了除了爸爸妈妈,还有许多人都真心爱着她;从这以后,她敞开了孤独的心扉,安心学习、生活,.......也是从这以后,我更加细心关注这个留守孩子。知道她渴望母爱,她需要更多家庭的关爱,所以,只要有机会,我都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爱洒落在孩子身上。现在,她有了明显地改变,身边有了要好的伙伴,学习认真,性格也变得开朗一些,各方面都健康发展着。

3.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既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又要辅以良好的行为指导和训练

留守儿童大多数其实是很自卑的,老师可以在他们取得小小的进步和成绩时,及时的进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其实并不比其他的孩子差。翟某是我班的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经商,偶尔回家看一看,翟某跟着读大学的哥哥,缺乏家庭督促的他,几经同学的“诱劝”,经常旷课往返于学校与网吧,有一次竟然连考试都不来。我冷静调查,什么原因促使翟某变成一个“网虫”,摸清情况后,充分发挥他机灵能干的一面,推选他当数学课代表,送他几本有趣的课外读物,还鼓励他以上研究生的哥哥为榜样,激励他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使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时的表扬他,增强他的自信心。两个月来,他的数学成绩跃居全班第一,还主动承担了一个同学的帮扶工作。自信,使他走出了心理阴影,健康的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4.要号召全班同学关心和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团结友爱、温暖和谐的班集体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 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和别人交流,怎样让他们很好的溶入班集体,使他们的心里能健康的成长,从而创建一个和谐温暖的班集体。比如,可以先调查弄清留守孩子们的生日,让同学们和他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生日聚会,让他融入到集体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还有,可以经常组织班上同学到他们家去帮忙,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给他们的爱。

5.多同其亲人沟通,教会他们怎样教育和管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