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篇1

第一条为加强计划生育系统统计调查的管理和监督,规范统计调查行为,实现统计调查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计划生育系统的统计调查(以下简称统计调查),是指为收集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及其事业发展情况制发的各类定期、不定期报表和组织的各种专门调查,包括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开展的调查。

县及县以上计划生育系统各工作机构、直属挂靠单位(以下简称系统内各单位)单独、联合或与其它单位联合组织的统计调查,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系统内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组织统计调查。

县及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批准所辖行政区域的计划生育统计调查。各级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机构负责归口管理统计调查,承担审核工作。

第二章组织统计调查的原则

第四条设计统计调查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涉及重大问题的统计调查,应当进行充分的论证。

第五条统计调查的内容和范围必须与组织统计调查的部门的职能相一致。

第六条拟调查资料能从已批准实施的或其他部门已进行的各类统计调查中收集到的,不得重复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或抽样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进行全面调查;一次性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搞定期调查新制定的统计调查不得与已制发的统计调复、交叉、矛盾。

第三章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第七条统计调查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调查名称、调查机关、调查目的、调查范围、调查对象、调查方式、调查时间、调查的主要内容、资料上报时间和份数、调查结果的公布时间和公布方式等。

(二)统计调查所需填报的各类报表、调查问卷和各项指标的解释、逻辑关系、计算方法及相关的技术问题。

(三)统计调查需要的人员和经费预算及其来源。

(四)抽样调查的抽样方案。

第八条报表、调查问卷的中间上方列调查标题;右上角列审批标志,从上至下依次列出“表(编)号”、“编制机关”、“批准(备案)机关”、“批准文号”和“有效期限”。报表的左上方列“填报单位”,下方从左至右依次列出“填表日期”、“单位负责人”和“填表人”。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报表、调查问卷,在标题之前标明相应的密级。

第九条报表、调查问卷的名称与主要内容要一致,各项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应当明确,各项指标要有相应的计量单位。

第十条每张报表的指标项目数一般不超过20项,且横向排列。

第十一条各类报表、调查问卷指标的计量单位和编码,应当按照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确定。没有颁布标准的,由组织实施统计调查的单位自行制定,但不得与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的原则相矛盾。

第十二条各级计生统计工作机构应建立“计划生育系统统计调查项目库”,公布已批准的统计调查,供各单位在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前查询。

第十三条各级计生统计工作机构应当为制定统计调查的系统内各单位提供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咨询和指导。

第十四条设计新的统计调查方案,必须事先试点并征求有关地方、部门的意见。

第四章统计调查的审批程序

第十五条各级计生统计工作机构负责审核各种统计

调查。

第十六条系统内各单位送审统计调查时,应当以单位名义向同级计生统计工作机构报送审核函,同时提交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统计调查方案及有关文件。

第十七条同级计生统计工作机构在接到送审的统计调查方案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对送审的统计调查方案提出拟予批准或暂缓批准、不予批准的意见及理由。

经审核拟予批准的统计调查方案由计生统计工作机构报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行政首长批准后,复函给提出统计调查的单位。

暂缓批准或不予批准的统计调查方案,由计生统计工作机构将审核意见及理由复函给提出统计调查的单位。

第十八条暂缓批准的统计调查方案,由提出统计调查的单位根据计生统计工作机构提出的意见修改、调整后,依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重新审批。

第十九条系统内各单位与国外机构合作组织的统计调查,参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由国家计生委统计工作机构与外事及保密工作机构会签,审批时间适当延长。

第二十条统计调查对象超出计划生育系统管辖的,经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后,由同级计生统计工作机构报送同级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审批。

第二十一条予以批准的统计调查,由同级计生统计工作机构编制表号,以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名义下发,送同级计生统计工作机构和同级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备案。

第二十二条已经批准的统计调查,实施单位在实施过程中不得自行变动其中的内容。确需变动的应说明理由,并重新办理审批和备案手续。

第二十三条定期报表的有效期限以复函所确定的有效期为限,最长不超过3年。

一次性报表或专门调查的有效期以复函所确定的有效期为限。

第二十四条已经批准的统计调查到期后,原统计调查方案需继续使用的,组织统计调查的单位应向同级计生统计工作机构报送继续使用意见的函,由同级计生统计工作机构复函批准后实施。原统计调查方案需要修改后实施的,参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办理续批手续。

未办理续批手续的,不得继续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未经审批、暂缓批准、不予批准的统计调查,不得组织实施。

第五章统计调查结果的上报与公布

第二十六条系统内各单位对上报的统计调查数据,必须认真核实,确保质量。填表人要签名,单位负责人要审核签字,并加盖公章。凡列有密级的报表,上报时须符合保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系统内各单位的统计调查数据和汇总分析报告,应当抄送同级计生统计工作机构备案。

第二十八条计生统计工作机构负责公布计划生育系统的统计调查数据。计生统计工作机构应与同级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就总人口数等重要数据公布的范围、方式协商一致后公布。

系统内各单位与国外机构合作组织的统计调查数据,由组织调查的单位报送国家计生委统计工作机构审核,报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批准后公布。

第二十九条公布统计调查数据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

第六章监督与处罚

第三十条各级计划生育统计和行政监察工作机构负责对计生统计调查工作进行执法监督检查,对违反有关统计法律、法规、规章的统计调查行为予以纠正或处理。

第三十一条县及县以上计划生育统计和行政监察工作机构应当建立统计调查监督举报制度,在职权范围内负责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统计调查进行核实,及时予以纠正或处理。

第三十二条被调查人或被调查单位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统计调查,有权拒绝填报,并应向当地或上级计生统计工作机构举报。

第三十三条各级计划生育财务工作机构对违反本

办法规定的统计调查不予列支经费。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及县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可以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建议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统计调查中窃取国家秘密、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

(二)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的;

(三)擅自改变已批准的调查内容进行调查的;

(四)给未获批准的统计调查提供经费支持,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滥批统计调查,造成统计调查秩序混乱的;

(六)在统计调查中泄露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造成不良后果的;

(七)擅自公布统计报表数据或专项统计调查结果,造成不良后果的;

篇2

关键词:大班额 民主管理 个性化发展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70-01

大班额形成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需求的增加,“择校”之风盛行,认为名校、好班环境优、师资优,学生自然就会进步快,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名校、好班,导致一些所谓的名校、好班人满为患。班额过大,增加班级管理的难度,仅靠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管理,不可能面面俱到。另外,一个班级七八十名学生,要想让老师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来授课,做到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的难度极大。可以说,大班额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下面,笔者就大班额背景下如何进行班级民主管理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大班额背景下进行班级民主管理

在大班额背景下,要管理好一个班级,仅仅靠一个班主任老师,很难取得成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扬班级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结合多年的班级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实行班级民主管理。

1.1营造民主管理班级的氛围

民主是什么?用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话说,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班主任在创建立班级民主的氛围中,不能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要平等地与学生相处,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一起娱乐,与学生一起欢笑,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以极大的热情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1.2民主选举班干部

班干部的选拔通过自我推荐、发表竞选演说和全体学生的无记名投票产生,选出班委会,团支部等成员。这样选举出来的班干部都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班干部选定后,根据意向和能力分工,班主任就要引导他们按照责任目标和职权范围开展工作,明确各人的职责范围,强调分工合作,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每月评价一次班干部,并在黑板上通报评议结果。班委会也并非终身制,对不称职的班干部予以免职,再按民主选举程序补选新的班干部。班上的常规管理,全部由班干部负责,一般情况下,班主任不插手。班主任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要让每一位班干部有职,有权,有责,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民主管理氛围。

1.3民主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依“法”治班

每学期初,班主任要组织全班学生结合学校的班级量化考核制度讨论商量制定出本班的班级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卫生、财产、两操等方面,使班级各方面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制度一经生效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施行中采取学生干部监督、全体学生监督与各科教师监督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检查监督,要及时对班集体成员执行制度的情况作总结并及时评价处理,根据其遵守班规的情况对学生个体进行素质量化考评,奖惩分明,对所有成员都应一视同仁。制度实施后经检验不合格的要予以废止或修正,以收到管理的实效。

2 大班额背景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个性发展”,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能力、素质和性格特点来因材施教,使其在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劳动习惯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健康协调的发展,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学生创新性才能的基础,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树立崭新的教学观念

教师崭新的教学观念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即:不再把课堂看作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不再把教师看作是权力的代表,不再认为学生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迫你学习”的对象。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在此,就要让“注意听讲,不许插嘴!”“真是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这样一些话语从课堂上销声匿迹,换之以“老师最喜欢大胆发言的人!”“看谁的见解与众不同!”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发出疑问的声音,发出讨论的声音,发出研究的声音,真真切切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2.2尊重并关爱学生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教师要树立每个学生都有长处、都能进步的学生观,尊重每一位学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民主的交流,才能更好地接近他们,做学生的好朋友,跟学生打成一片,然后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发现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个性差异,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逐步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个性品质,教师也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短处,不断加以改正。另外,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充满爱心,使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更树立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如果一个学生经常遭受到老师的冷落批评和挖苦讽刺,经常受到班级集对他的否定和排斥,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和失落感,甚至产生怨恨的心情,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甚至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影响很大。

2.3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搭建学生个性张扬的平台

篇3

××乡计划生育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关心帮助、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云南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人口与计划生育目

标管理责任书》的规定。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公示制度、评议制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推进我乡计划生育的内部管理,全面提高我乡人民群众的素质,使我乡育龄人群在计划生育优质的服务下健康发展。现将我乡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狠抓落实,成效显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流动比较频繁,流动性大,难以管理,我乡计生办人员比较少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对流动人口全面进行清理,清理出流入我乡人口77人。查验率100,外流人口本期345人,办证外出的111人,办证率达32.17。

为贯彻落实

篇4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1.完善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总支书记为副组长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具体经办人,落实了责任,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落到了实处。

2.局下属单位均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做到了组织落实,人员落实。

3.局与各下属单位签订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目标责任书,落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法定代表人责任制,实行层层负责,分级管理,责任明确,使全县交通系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得到整体推进。

4.注重宣传教育。组织全体职工中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以及《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职工的认识,真正从思想上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与交通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

二、注重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狠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1.对流动人口办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时,依据与交通部门签订的《市行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予以办理相关手续,未签订的不予办理。在《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年度验证时,当事人须持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已落实‘流管’措施的证明,无证明的不予验证。

2.在交通基础工程建设中,与所辖较大型交通建设企业签订《市行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督促其落实“流管“措施:使用流动人口用工须持经所在地人口计划生育部门查验过的《婚育证明》,无证或未经查验的不得招用;对已生育未绝育者,组织女性参加“三查”督促男验其妻由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出具的“三查”证明;凡有违法怀孕者,须及时报告所在地人口计划生育部门,并协助动员其终止妊娠。对未履行“流管”职责的施工单位限期整改。

3.认真做好元旦春节期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关怀关爱专项行动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工作。交通系统各单位认真按照上级相关文件要求,开展关怀关爱专项行动,切实做好区域协作工作。

4.开展系统内干部职工出租房非婚同居、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婚育证的清理工作,经查无一例违反计生工作的现象发生。

三、存在的问题

1.交通流动人口流动性大,工作宣传检查不能实现全覆盖,致使个别人心存侥幸,不及时至指定地点登记完善相关手续。

2.交通工程流动人口逐年增多,流动频繁管理难度增大,存在一定死角。

篇5

摘 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度变迁过程反映了转型时期中国特定时空背景下制度变迁的机理:落实宪法赋予的公民的同等权利和创新既往的管理模式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主要内容;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对现存治理体系和制度安排的挑战是促进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动力;制度创新的主体力量是政府,其过程表现为体制内的上下互动。由于制度供给主体的功能局限性导致我国的制度文本和制度实施效果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只有突破制度变迁与创新过程中的单一动力作用,建立公民、社会、国家之间的持续互动机制,才能实现制度的有效供给和均衡。

关键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4-0082-05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问题作为转型时期中国特定时空背景下出现的问题,它的治理政策的变迁一方面是市场转轨和社会变迁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受当前国家模式和政治构架的规制。由于中国处于转型这个特定时空场域,其复杂性使得我们很难对当前中国制度变迁的机理作全面的透视,但笔者还是希望在综合各种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有限资料的研究来厘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逻辑。

一、权利回归和模式转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内容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化和机制的常规化,以户籍制度为载体的公共福利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依然存在并得以延续。作为行政管理体系一个环节的计划生育管理体系也深受影响,形成了城乡有别的计划生育管理制度及其配套体系。在农村,国家实行的是依托村民委员会体制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在城市,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城市计划生育管理采取的是“部门管理”和“户籍管理”为特征的模式,其具体的管理措施主要是对单位职工采取部门管理,通过行政考核等手段把单位职工落实计划生育纳入各部门的工作责任之中,让各部门管理其下属单位,以达到保证育龄职工落实计划生育的目的。除此之外,对单位体系之外的人,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实行自上而下――市、区、街道,直至居委会,对辖区内无固定单位的居民进行纵向“一竿子插到底”式的行政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依托于户籍制度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流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也主要围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模式及其配套的福利措施这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实行权利回归措施,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剥离户籍制度所带有的各种福利措施、赋予流动人口平等公民权等权利回归措施。1999年国家计生委颁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向其中的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并组织有关单位向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措施服务。”2004年颁布、实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与服务工作若干规定》更是明确指出“现居住地应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这些具体措施中间已经涉及到改革现行的以户籍制度为载体的公共福利制度体系等内容。逐步剥离以户籍制度为载体的各种福利,使户籍管理功能回归本位,使各种福利制度与普遍的公民身份相联系。虽然制度实践过程中存在瑕疵,但是改革户籍制度、给予流动人口平等的公民权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另一方面创新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两地共同管理”模式,实行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和部门合作的属地化管理模式。1991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计生委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原则强调了现居住地和常住户籍所在地“共同管理”,没有规定哪一方应该负主要责任,而且也没有规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协作、分工等,造成了配合不好,甚至互相推诿现象的发生。新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及其后续的相关文件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确立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和部门协作机制。1999年颁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第六条规定:“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并且明确了流出地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有“为流出人口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流动人口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指导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适时提供随访服务”;“与流出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工商管理部门、劳动就业、卫生、房产管理等行政部门应当配合同级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责任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2004年开始实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更是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会同公安、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建设、卫生、等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决策、综合治理、共同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服务机制”。

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也是一个“经济人”单位。一般认为,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提供制度安排所要实现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的目标,即实现财政收入最大化。政府力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速经济增长,从而使财政收入最大化,政府将为每一个利益集团设计不同的财产权利。由于存在所谓的竞争约束和交换过程中的费用约束,在使财政收入最大化与降低交换中的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持久的冲突。二是政治方面的目标,即实现政治支持最大化。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度变迁,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用上述理论来解释。由于城市流动人口规模的日益扩大,在东莞等市区甚至已经超过居住地的人口规模,流动人口管理成本越来越高。同时,由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无法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网络之中,流动人口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国家试图通过新的制度安排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赢得民众广泛的政治支持。具体而言,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厘清:从宏观层面分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国家为适应市场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需要主动作出的制度调整;从中观层面分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反映了当前的行政调控机制无法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是国家治理机制应对社会变化的适时调整;从微观层面分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反映了国家破除了旧有的利益壁垒,维护民众公民权利、实现利益均衡、重塑合法性基础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计,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3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流动人口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其中15岁到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2]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日益庞大,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为了适应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需求,国家需要适时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作出调整,对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作出新的制度安排。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反映了当前的行政调控机制无法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是国家治理机制应对社会变化的适时调整。现代国家的构建和治理理论告诉我们,现代国家建立的过程就是国家权力不断向社会渗透的过程,对社会的组织化、网络化管理不仅是现代国家构建的基础,也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前提条件。有调查表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率比户籍人口要低10%左右。而且,流动人口的违法生育所占的比例也是非常高的。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2005年对江苏、广州等6省市的调查,农民工计划外生育约占各地违法生育总量的50%―80%,其中深圳、广州、东莞三市,农民工违法生育分别占各市违法生育的95%、87%、61.6%。[3]由此可见,当前的行政调控机制已经无法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1999年国家计生委颁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2004年开始实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都明确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并规定了流出地和流入地地方政府和计生部门的职责,其中流出地政府和计生部门有“为流出人口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等;流入地政府和计生部门有“负责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日常管理,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当地计划生育管理”等职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网络管理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2006年组织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资料和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各省上报的跨省流入18―49岁人口数量为4849.9万人,而各省上报的跨省流出人口总数为5429.6万人,跨省流出人口比跨省流入的数量多580万人,据此我们可以推算,至少有580万人没有纳入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范畴。而其中各省上报的流入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为1225万人,但是上报的流出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总数为1743.2万人,中间存在518.2万的漏统,所以我们可以说“盲区”中的人口以已婚育龄妇女为主,其比例高达89%。[4]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反映了国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利益壁垒,维护民众公民权利、实现公民资格基础上的利益均衡。据广东省统计,2002年广东省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占全省孕产妇死亡总数的83%,是广东省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的4倍多。流动人口中新生儿破伤风发生数占全省新生儿破伤风发生总数的97.3%,是全国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的23.3倍。[5]国家计生委农民工计划生育与和生殖健康调研组的调查显示,至少72%的计划生育手术费由农民工自己负担,大约80%的农民工从未获得过免费的避孕药具。流动人口的权利保障措施无法得到落实。所以国家计生委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在第九条就规定:“流动人口现居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组织有关单位向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措施服务”,2004年颁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更是要求,“现居住地应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以期打破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利益壁垒,将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都纳入国家社会治理网络体系,赋予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同等的公民权利,实现对流动人口基本权利的保护。

三、体制内的上下互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过程分析

一般而言,制度创新主体不外乎三种:个人、个人之间自愿组成的合作团体和政府机构。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戴维斯和诺思认为,制度创新可以在上述三级水平上同时进行。个人、个人之间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的创新在一个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原则下是可以大量存在的。但是在中国,由于集权政治框架的规制,制度变迁主要表现为体制内利益的调整和均衡,提供制度安排、实施制度创新最主要主体的主要是政府。而在政府内部,制度创新又表现为政府层级的差异,越是权力中心的最高层越可能成为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集团”,而下一级的政府机构则充当“第二行动集团”唐兴霖教授将制度创新的决策者和首创者称为“第一行动集团”,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帮助“第一行动集团”获得利益并分享追加利益的称为“第二行动集团”,“第一行动集团”最先认识到现行制度的弊端,预见到潜在利益,并最终提出制度创新的方案;“第二行动集团”执行、维护“第一行动集团”所作出的制度创新方案,他们共同努力,促成制度创新。,高一级政府作为“第一行动集团”直接提供制度安排,或者为下级政府――“第二行动集团”的制度变迁设立整体性的边界和方向。“第二行动集团”一方面执行、维护“第一行动集团”的制度创新方案,另一方面在“第一行动集团”所规制的制度框架与边界范围内继续进行制度创新并将其制度创新的有益成果反馈给“第一行动集团”以寻求其制度成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度变迁遵循政府内部上下互动的逻辑,它的主要路径选择为:中央政府一方面直接提供制度措施,地方政府执行该制度措施,另一方面为了考虑各地的不同情况,中央政府又为制度创新设立整体性的方向与边界,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设立的方向与边界范围内展开一系列制度创新,其中卓有成效的制度创新成果将会被法制化和规范化,从而作为一种确认的制度被推广。

1991年,鉴于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计划生育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国务院“第一行动集团”颁布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作出了“两地管理”的模式的规定,此项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进入规范化阶段。各地在该项法规的规制下进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问题的管理。但是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化和机制的常规化,该法规在实践过程中权责不明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国务院又适时调整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模式。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新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确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管理原则。按照这一新制度原则,各地努力开展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的执行和改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地方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级市还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许多地区都建立了统一的外来人口领导协调机构,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管理体制之中。同时,根据2004年7月份国家计生委政策法规司的调查结果。全国31个省(区、市)人口计生委均设立了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构(包括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处、挂靠在相关处和事业单位性质的流动人口管理站(办));全国76%地(市)级人口计生部门设置了流动人口管理机构;约78%的县(市、区)级人口计生部门设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机构;25%的乡镇(街道)级设置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构。围绕着“第一行动集团”提供的制度成果的推广和执行在各层下级政府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在中央政府设立的制度边界和框架内进行制度创新,并谋求制度措施的法制化和规范化。2001年国家计生委、民政部、中国计划生育协会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快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与工作改革的意见》,并以2001年年底在杭州召开全国城市社区计划生育会议的形式对包括社区计生管理机制建设在内的全面推进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做出了部署,明确提出了“依托社区、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流动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6]根据这一制度精神,各地方开始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其中有代表性制度创新成果主要有:(1)上海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模式:以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办法》为指针,把外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纳入本辖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增加经费投入、强化服务意识、增加相关管理者的责任。(2)武汉的“三长责任制”模式:以公安局长、工商局长、计生委主任为主,劳动、人事、城建、房地、交通、卫生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模式。它是一个多部门参与配合、共同负责的综合管理机制。(3)济南的“两位一体”模式:依托暂住人口管理服务站,发挥暂住人口协管员和基层计生工作人员两支队伍的合力作用,在基层形成“两位一体”的管理机制。(4)宁波的“社区化管理”模式。把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管理的模式,为流动人口提供社区化的管理和服务。[6]这些制度创新成果都先后作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成果得以法制化和规范化,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推广。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制度的变迁都是体制内政府主动供给的产物,其中既发挥了中央国家机关的政策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是一个在中央政府提供的制度框架内上下持续互动的过程。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运用“需求――供给”的理论架构来分析制度变迁,提出了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的理论,肯定了政府在建立制度安排方面的价值。但同时林毅夫也强调,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集团利益冲突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的限制等等,政府可能不能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由政府提供制度安排具有特定的功能局限性。这点在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中也表现突出,例如2004年颁布和实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与服务工作若干规定》要求:“现居住地应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简称“三同”)。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各地方政府不愿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以及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一些正式、非正式的制度壁垒的存在,所谓的“三同”管理和服务远没有“同”起来。综合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府变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由于受集权政治框架的规制,制度创新主要表现为由政府充当创新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由个人、社会组织充当制度创新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很难启动,其创新成果也很难得到法制化和规范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体系的制度,它的变迁与创新应该体现为国家、社会与制度之间交相互动的过程,而不应是单一动力作用的结果。个人特别是由个人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的制度创新对制度供给的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们为一些共同目标而结合到一起的团体或实体的社会组织的发达与否,不仅体现着社会发育的完善程度,而且还会切实影响制度措施的实施效果。换句话说,发达的社会组织影响制度的运行和创新,既可能成为制度执行的主要力量,也可以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鉴于当前转型时期社会组织不发达这个特定的时空背景,政府除了应该承担制度供给的主体职能之外,更应该放松管制空间,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提供制度空间,并积极寻求与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合作,鼓励其进行制度创新,并将其创新的有益成果法制化和规范化,以期实现对社会的合作管理和善治。

参考文献:

[1]朱玉,周婷玉.全国流动人口十年内翻番.省略/new/php/20050106/38170.php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主要数据公报[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国家计生委农民工计划生育与和生殖健康调研组.对农民工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问题的调研与建议[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6(2).

[4]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司.2006年全国人口形势变动特点[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7(11).

篇6

一、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是新的工作形势所需

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流向、价值取向、环境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计划生育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流动人口、下岗、离岗、“口袋户”、“空挂户”等人员大量增加,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在经济转轨期,人们婚育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婚生育、离异再婚、早婚早育等人数增多,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弱化,计划外生育控制乏力;三是人口反弹压力大,从现在的低生育水平成就取得的方式上讲,主要是靠行政干预实现的,在取得的低生育水平的背后,蕴藏着旺盛的“生”机,积蓄着顽强的“反弹”势能;四是由于现实社会矛盾相对集中,社会心理浮躁,部分育龄群众认为计划生育政策不公,对计生工作抵触情绪大,极易导致群体围攻和恶性案件,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管用,工作难度加大。计划生育干部畏难情绪抬头。要改变这种局面,最佳选择只能是依法管理,依法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二、实施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现实条件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实施,为依法管理人口与计生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于2002年9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又一里程碑,它标志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又向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迈进了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一步。根据宪法制定并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使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意志,为这一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强制力将保证它的贯彻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等等,这对公民的生育行为具有导向、引路的指导作用,示范、警醒的教育作用,规范、惩戒的强制作用,从而保障基本国策的实施。

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完善,为依法管理人口与计生工作增添了支撑力。一是国务院先后颁发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等三部行政法规,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配套施行,这将促进全面贯彻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二是《母婴保健法》、《婚姻法》、《劳动法》、《收养法》等都有涉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规定。如《母婴保健法》规定:“严禁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但医学上确有需要的除外”。《劳动法》规定晚婚晚育者增加假期。《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收养法》为保证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顺利实施,防止一些人利用收养行为,违反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引发人口管理失控现象,明确规定,严格限制收养子女的数量,无论是单身收养,还是夫妻共同收养,一般只限一名子女。这些规定为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三、坚持“三个必须”,依法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一,必须努力提高国策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开始全面进入依法优质服务的新阶段,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建立起来,新形势、新任务对计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尽快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根本转变,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当前,计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我们所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还有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上、文化层次上、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因此每一位从事计生工作的同志都必须提高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成为执法、守法、护法的模范。

篇7

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加大综合改革力度,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优质服务质量,完善计生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全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主要工作目标

年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8万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下,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生育符合政策率达95%以上,计生贫困户脱贫率达85%,基本生殖保健服务接受率达70%以上,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2左右,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

三、重点工作及推进措施

1、提高优质服务质量,争创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县。一要转变服务理念,调整服务方向,把工作思路及时调整到通过优质服务来引导群众自觉自愿地实行计划生育和稳定低生育水平上来,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强化以服务求作为的意识,变群众被动接受服务为主动要求服务,把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接受作为衡量优质服务工作质量的标准。二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由村到乡、乡到县逐级反馈群众的需求、服务的层面和质量等信息,并将其纳入目标责任制,逐级严格考核。三要推行“上门服务零距离,免费服务零收费,承诺服务零误差”的“三零”服务模式。进一步规范服务程序和质量标准,使广大群众享有基本生殖保健服务接受率达70%以上,男性生殖保健开展率达20%以上。四要开展“优质服务先进乡(镇)创建”活动,各乡(镇)技术服务设备资料来源于和宣教设备更新达到40%;县服务站和80%乡级服务站达到“四优一满意”要求标准。五要加强业务培训。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办法,全面提高技术服务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保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2、制定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一要协调各相关部门把已制定的计划生育优惠政策落实落靠,纳入目标管理责任状进行考核。二要积极开展救助计生贫困家庭活动和少生快富活动。全县每村帮扶计生贫困户不少于5户,制定帮扶措施和计划,在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年底被帮扶户脱贫率达100%,全县计生贫困户脱贫率要达到85%。

3、强化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一要继续实行联合办公制度,认真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早非婚生育控制等工作。二要全面开展关爱女孩活动,严格控制出生性别比。认真落实《专项治理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问题的工作实施方案》、《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杜绝胎儿性别鉴定,使全县出生婴儿性别比趋于正常。同时,向社会广泛资料来源于宣传“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关爱女孩”等新的婚育观念,使广大群众不断提高依法生育的自觉性,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女孩生存、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三要联合计生、公安、药监等部门严格清理整顿避孕药具市场和技术服务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彻底扭转计划生育避孕药具市场混乱的局面。

4、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力度。一要以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机制为主线,在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利益导向、社会保障、技术服务、机构管理、改革等方面重点突破。二要对乡镇服务站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聘任制,推行工资活化管理办法,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

5、对上争取资金,扩大招商引资成果。继续跑省,极力争取省人口计生委对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委派专门人员进京跑项目,力争年初,人口福利基金会到评估,确保扶持项目资金尽快到位。

四、几点建议

篇8

第二条 公益金主要用于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弱势家庭进行适当救助。

第三条 公益金的管理机构为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市政府办公室、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等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计生委内。

第四条 公益金的主要来源:

(一)市财政预算内安排;

(二)市慈善基金每年注入;

(三)每年征收的社会抚养费注入。

公益金规模每年保持在80万元左右。

第五条 公益金救助范围:本市范围内的户籍人口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经批准可享受公益金补助。

(一)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且列入民政部门确认的特困低保户,其保障标准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提高20%(由市民政部门组织实施);

(二)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持证),且严重病残的或就读于特殊学校的特困家庭;

严重病残是指:严重心脏病、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白血病、恶性肿瘤、瘫痪、严重烧伤、重大器官移植手术、肢体功能丧失等。上述病残对象需经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出具诊断证明。

(三)在全日制学校就读且父母均亡的独生子女;

(四)经市计划生育技术鉴定小组鉴定为计生手术后遗症病人或手术并发症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员;

(五)曾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孩子死亡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特困居民;

(六)其他与计划生育有关的特困家庭。

上述救助对象须经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管理领导小组集体研究认定。

凡已进入农村计生奖励保障的,不再列入此救助范围。

第六条 公益金的救助方式与标准:

(一)公益金救助方式为每年审定一次,一次性兑付救助金;

(二)凡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条款,一次性救助金额为500~1200元;

(三)特殊情况需要大额救助的救助标准,由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管理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决定。

第七条 公益金救助审批及领取:

(一)由符合救助条件的独生子女家庭提出书面申请,提供病残诊断证明或死亡证明等有关资料,并填报《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申请表》;

(二)由村(居)委会、镇计划生育部门负责审核、公示,无异议的上报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管理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按规定拨付救助金,每年年底审批兑现。

第八条 对在申报、审批、发放工作中弄虚作假或以其他手段骗取公益金救助的,除追缴其非法所得外,还将予以严肃处理。

第九条 公益金实行独立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收支分离。结余公益金结转下年滚存使用。公益金的收支、管理情况,由财政、审计部门负责监督。

第十条 公益金如遇特殊情况,难以维持正常工作而需终止活动时,由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管理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并报市政府同意后终止活动。同时成立资金清查小组,负责处理善后事宜,终止活动时,资金的财务账目必须经财政、审计部门审计后,按国家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注销手续。

篇9

一、统一思想健全机构

我局始终把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这项国策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县局分别与市工商局、县人民政府签订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根据要求成立了局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局长负总责、副局长分管具体工作的管理模式。为了全面提高自身和全局工作人员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局领导不仅带头学习,还多次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省计划生育条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战略的高度去审视,提高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使全局上下形成一股合力,脚踏实地做好计生综治治工作。

二、强化制度明确分工

按照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我局根据各股室、分局、中心的职能,将计生工作责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股室、到分局、到中心,到责任人,将目标考核与年终奖惩挂钩。我始终要求严格抓落实,将计生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认真、仔细地做好各类业务的计生查验和登记工作。并在局务会和全局人员大会上进行专题研究,强调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各股室、分局、中心经常性地开展自查。还组织局计生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股室、分局、中心和二级机构进行全面地督促检查,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找出差距和失误,坚决予以改进和改正,督查和奖惩情况结果均以正式文件予以通报。通过实行规范化管理,硬条件做到硬,计生工作需要经费开支予以保证,软条件做到优,材料齐全完整美观。

三、严格管理认真落实

篇10

第二条不符合《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生育子女、未依法收养子女的,均应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

第三条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负责全县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可委托乡(镇)人民政府作出书面征收决定,代为征收。

第四条社会抚养费的计征基数:以子女出生上一年农村人口所在县统计部门公布的人均纯收入或者城镇人口所在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准。收入超过当地平均水平的,超过部份按2倍征收。往年违法生育未接受处罚的,计征基数统一按发现违法生育行为上一年农村人口所在县统计部门公布的人均纯收入或者城镇人口所在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计征基数计征社会扶养费。

第五条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和裁量

1.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原则上按照属地原则,由当事人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征收。当事人是国家干部职工以及县直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由户籍地或常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处理完结后报县纪委和县计生局。

2.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当事人是流动人口的,按照《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第六条规定执行。

3.征收裁量:按照《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有关事项的通知》《县人民政府关于统一全县社会抚养费计征倍数的通知》执行。

第六条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自送达当事人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一次性缴纳。当事人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实际困难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分期缴纳,经批准的,分期缴纳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年。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每月加收欠缴社会抚养费2‰的滞纳金;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条当事人对征收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征收决定不停止执行,但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八条社会抚养费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及时上缴县财政,实行“乡收县管、财政监督”的管理体制,征收单位应当建立社会抚养费征收分户台帐。

第九条社会抚养费征收票据的管理:各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到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领取《省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健全票据的领用、保管、缴销等管理制度。票据使用完毕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上交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逾期不交的,给予通报批评;遗失、销毁专用收据的,对责任人员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征收社会抚养费所需工作费用纳入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年度综合预算,由县财政部门核定安排。

第十一条社会抚养费支出范围:主要用于补充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经费及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所需开支。

第十二条县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社会抚养费使用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将本辖区内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情况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三条对社会扶养费征收中出现的举报、投诉等,由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负责组织查处,乡(镇)人民政府等相关单位协助配合。对征收管辖有争议的,由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确定管辖权。

第十四条在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循私舞弊的;擅自增设与计划生育无关的收费项目、提高或者降低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的;截留、挪用、贪污、私分社会抚养费的,依法依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有关部门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定,不履行协助计划生育管理义务的,对直接负责的相关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