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技巧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夜深了,若不是钟鼓楼的钟声咚咚的代表着寒酸贪睡的北京说梦话,北京城真要像一只大死牛那么静寂了。鬼似的小风卷着几片还不很成熟的雪花,像几个淘气的小白蛾,在电灯下飞舞。(明喻)
――《赵子曰》老舍
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正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明喻)
――《飞鸟集》【印】泰戈尔
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有村舍处有佳荫,有佳荫处有村舍。(暗喻)
――《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
(杨二嫂)正像画图仪器里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我也没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圆规一面愤愤的转回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借喻)
――《故乡》鲁迅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博喻)
――《青玉案》贺铸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博喻)
――《春》朱自清
小编的话:比喻在文学城堡的建造中经常用到,它的效果非常神奇,一座平淡无奇的城堡只要披上了它的外衣,就会变得绚丽无比、引人入胜。 你看,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城,随手拈来的比喻,“说梦话”“ 大死牛”“小白蛾”这些简单的词语就把一座不会说话的、没有生命的城市的夜景写活了。仔细品读,我们就好像身处夜北京的静里,触摸到了它的温度一样。
驴子这会儿完全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它可能正在寻思,把小车上的两袋烟灰卸下来以后,是不是可以捞到一两棵白菜帮子作为犒赏,因此,它没有听见这道命令,依然磨磨蹭蹭地往前走。
――《雾都孤儿》【英】狄更斯
露珠对湖水说道:“你是在荷叶下面的大露珠,我是在荷叶上面的较小的露珠。”
――《飞鸟集》【印】泰戈尔
在早春的日子里,当四周一切都发出闪光而逐渐崩裂的时候,通过融解
的雪的浓重的水汽,已经闻得出温暖的土地的气息;在雪融化了的地方,在斜射的太阳光底下,云雀天真烂漫地歌唱着,急流发出愉快的喧哗声和咆哮声,从一个溪谷奔向另一个溪谷。
――《猎人笔记》【俄】屠格涅夫
窗户一关起来,立刻生满了霜,过一刻,玻璃片就流着眼泪了!起初是一条条的,后来就大哭了!满脸是泪,好像在行人道上讨饭的母亲的脸。
――《商市街・饿》萧红
秋风起了。嫩嫩的苞米粒变硬了,豆角叶变黄了,柿子晒红了脸,沉甸甸的倭瓜拽折了枝蔓。
――《北极村童话》迟子建
最后母亲以为工作已经完毕,跑到附近找个适当的地点储存球。父亲留守,蹲在食物的上面。如果它的伴侣离开太久,它就用它高举的后足灵活地搓球,用以解闷儿,它处置它珍贵的小球时,如同演戏者处置他的球一样。它用它变形的腿实验那个球是否完整。那种高举的样子,无论谁看了,都不会怀疑它生活得很满足――父亲会保障它子女将来的幸福的满足。它好像是在说:“我搓成的这个圆球,是我给我的儿子们做的面包!”
――《昆虫记》【法】法布尔
有人看见她倒在街上。她走了很远的路,鞋都穿成刷子了。……
粥碗从来用不着洗,孩子们非用汤匙把碗刮得重又明光锃亮了才住手。进行这一道工序的时候(这绝对花不了多少时间,汤匙险些就有碗那般大了),他们坐在那儿,眼巴巴地瞅着铜锅,恨不得把垫锅的砖也给吞下去,与此同时,他们下死劲地吸着手指头,决不放过可能掉落下来的汁水粥粒。
――《雾都孤儿》【英】狄更斯
所有的船都被冻住了,仿佛永生永世,再也不能行驶。岸边,一时还未来得及完全褪去绿色的柳枝,也被突然地冻住,像涂了蜡,绿得油汪汪的。但一根根都被冻得硬如铁丝,仿佛互相一碰击,就能碰碎。
――《草房子》曹文轩
嗯,我当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门混账大炮旁边,看着下面的球赛,冻得我屁股都快掉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J.D.塞林格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赵子曰》老舍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篇2
一、 “理解作者在文中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题,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一)答案表述的原则
1. 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 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 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要求。
(二)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 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截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 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 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拿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三)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1. 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 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例1]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而有自知自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色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27.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作者为什么吃惊?
答:因为没几天便是立秋。
28.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1998年全国高考题)
析:从试题中我们看到,答案都是原文中的语句,且在所提问题的附近,也就是说体现了上面的答题原则。答题时,我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明白命题者的问题出现在原文的哪个位置,在附近找信息源,确定中心语句,把它摘取出来,看它适合答题技巧的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然后即可加工组合。
[例2]
……
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
答: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2005年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第16题)
析:首先找出题目指定阐述“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的内容集中在文章第三段;然后审清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文化观”再细读此段,提取有效信息。从答案来看,它的来源全都是原文。总的来说,这类题要提醒考生要找准并组合好原文信息。
二、“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题, 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
1998年的考查点是反复、衬托,1999年的考查点是比喻,2000年的考查点是托物言志、拟人(采用新教材的江西、山西、天津卷中还加考了“前后照应”的结构作用),2001年考查了象征,2002年考查了比喻、比拟,2003、2004、2005、2006年全国卷以及各地高考卷考查点则更多。
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1. 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 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3. 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三、“审美鉴赏性试题”,要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表达技巧,审视艺术效果,把握独特风格。
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写作时只能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 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 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 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 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出文字中的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例3]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2006年湖南卷第20题)
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供参考的赏析角度均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别为“谋篇布局”“联想的运用”“景物描写特色”。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从谋篇布局的技巧来看,我们可以思考:选材前伸后延,写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剪裁别具匠心;文章以参观鲁迅故居的游程为外部线索,以追寻精神家园和赞颂鲁迅精神为内部线索,两条线索互为表里,相互映衬;开头与结尾先抑后扬,前后照应,思想和情感逐层推进。
篇3
一
“以意造象”,在古典文学创作中十分常见。
如《诗经·关雎》中开头四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写了水鸟欢快的应和呜叫,表达了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赞美之情。“关关,水鸟叫声。王先谦《三家诗义集疏》:‘《鲁》说日:关关,音和声也。’……《玉篇》:‘关关,和鸣也。”《集传》:‘雎鸠,水鸟。”,(诗中用起兴手法,写水鸟的呜叫,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或者说,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的“意”,才造了水鸟的呜叫“象”。
又如杜牧的诗《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这是一曲对秋天的赞歌,赞美了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诗人对秋的思想情感是要表现的间接对象。诗中写诗人登高远望,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貌,并用南山这个有名的归隐之地来作衬托,使“秋”的形、神都得到了具体的描绘,更表达了诗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 “秋”之高远无极的景色与诗人旷达胸怀的精神气质跃然纸上,让人心有所悟。
还有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对“绿肥红瘦”的描写,皆为表达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绿”和“红”是冷暖互衬的两种颜色,“肥”和“瘦”是差异明显的两种形状,这样的描绘对比鲜明,生动形象,怜春惜花的情感被抒发得淋漓尽致。
“以意造象”,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也十分广泛。如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用“黑奴的外表”、“燃烧”的模样表达了诗人眷恋祖国的炽热情感;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了青翠、挺拔、永不低头的井冈山的毛竹,以表现英雄的井冈山人以及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精神;许地山的《落花生》,则以平常事物比喻做人——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以此寄托希望。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以意造象”的外化技巧,都有了具体的形象,看得见,摸得着,更有感染力。
二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技巧,“以意造象”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突出主题,塑造形象,完成文学作品的整体艺术构思。因此,以意造象是有目的的创作,它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和认识,需要受生活本身的触发。有了较为明确的立意,进而加工、提炼出符合生活本质的艺术形象,使立意得到生动的表达。
“以意造象”是一种积极的文学创作技巧,它强调先有“意”再“造象”,重视“意”的统帅作用,古人所言“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正是此理。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就强调了“造象”要先有“意”的重要性:“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手脚忙乱。”…“就是说,前人创作往往先有“意”,再“造象”,所以从容不迫;后人反之,所以手忙脚乱。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运用“以意造象”的技巧也容易带来三个问题。一是先人为主。就是在立意之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所塑造的形象往往如“瞎子摸象”,先摸到什么就以为是什么,只表现一个侧面,有失偏颇。二是生编硬造。就是在立意之后,将一些并不十分贴切的形象生拉硬扯地往上套,七拼八凑,象个拼盘,缺乏鲜活灵动之气。三是平淡枯燥。因为先有立意,后有形象,抽象的东西先于具象,掌握不好就可能导致理性过多,感性缺乏,赋予形象的感彩不够,而表达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的愿望又很强烈,“意”强“象”弱,就是平淡枯燥。
所以,要注意“意”和“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形象的塑造贴切生动,思想情感的表达才可能深刻感人。
三
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以意造象”的写作技巧,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呢?
从“意”的方面来说,有两个要求:
一是要有新颖、深刻的立意。如丁芒的诗歌《家书》,这是一封作为老军人的父亲写给在部队的儿子的信。没有象一般的信那样,写报告亲人平安、家乡建设等老一套内容,而是寄给儿子“还燃着的青春的记忆”,“闪耀着壮岁风华的巨大的爱情”,鼓励儿子安心驻防,不忘过去,继承革命的传统。诗歌包含着父辈的深情,引人思索。父亲的“礼品”是珍贵的,特殊的,情感强烈,寄寓了老一代军人的期望。诗中的“硝烟”、“刀光”、“血影”、“英姿”等,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诗歌立意新颖、深刻,能触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引起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情动与中,感人心魄。
二是要有深厚、强烈的思想情感。如张常信的《秋雨》,这是一首写丰收的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又显然是对家乡的牵挂,是对家乡丰收景象的赞美。但他不直接写抽象的思想情感,而是写“洒洒扬扬”的“中秋雨”,写“家乡的美酒”、“黄黄的谷子”、“红红的高粱”,还有心中无比思念的“她”,以及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老乡们,写他们庆祝丰收的醉人场景。一幅幅的画面,象电影镜头般一幕幕地闪现,表达了诗人浓浓的乡情,思想情感深厚、强烈的,打动人心。
从“造象”的方面来说,有三个要求:
一是造象要符合事物本质。所造之“象”符合事物的本质,才有典型性,才具有文学的魅力。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从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需要出发,“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塑造了时期农民的典型形象。阿Q渴望革命,却又不了解革命;他痛恨被欺侮,却又总是欺辱比他弱小的人;他对自己受到的欺压无力改变,就用精神胜利法聊以;他希望通过革命过得好一些,但最终只能在被判处死刑之时叹息画押的圈儿不够圆……作者通过这个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因脱离民众而招遭受失败的根源,阿Q的愚昧及其悲剧命运亦引起读者深长久远的思索。小说的形象极为真实生动,符合事物本质,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体现了深刻的主题。
二是造象要有象趣。象趣,就是指形象应具有浓厚的情趣。它要求用生动、有趣的形象,表达出某种深刻的思想观点,寓情于象,寓理于象,使读者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教益。所以,象趣既包括作者塑造形象时所带有的情趣趋向,也包括读者在接受形象时所获得的审美情趣。
篇4
一.整体观照,宏观把握,初步弄清文章主旨。
阅读时,首先要着眼全篇,认真通读课文,从宏观上驾驭文本,并从整体出发,抓住文中人、事、景、物、情这些基本要素,认清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作品所包含的人物、事件、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以及作者借以表达对生活的见解和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从而正确的把握文本的主旨。另外,文后题目的内容亦可帮助考生揣摩文章的主旨,预先浏览一下,在通读全篇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必需关照:
1.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透露出文章的诸多信息。
2.看作者。如是熟悉的作者,有可能推知写作风格。
3.看文章开头、结尾及明显的过渡段。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明显的过渡段,往往是作者思路的缘起、主旨的表达、思路的转换之处,可帮我们推知文章的主旨,梳理作者的思路,辨析文章的结构。
4.看写作时间。如有写作时间,可帮我们了解写作的背景。
5.看文后题目。要特别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句以及设问方式(一般来说,问题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种方式),有利于阅读、作答时有的放矢。
二.理清脉络,细读题干,划定答题区间。
把握了全篇的主旨后,还须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样可以提高答题的效率。注意分析文章结构方式(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总分总式等)和结构方法(铺垫、伏笔、衔接、照应、抑扬、顿挫、突转、悬念、误会等),根据题目设问,划定答题区间。有些题目需要阅读全文,有些题目需要阅读重点片段,而有些题目只需阅读某个句子,要做到心中有数。切勿不分主次,不管范围。
三.搜索信息,提炼整合,学会分点答题。
阅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答案大都能在选文里找到。答题时,在确认题目所涉及的语句、段落或区间后,揣摩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语句。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句子太长,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求考生对所选出的语言信息根据题意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进行表述。如是问“是什么”就顺着“什么是什么”的思路答题;如是问“为什么”的题目就顺着“因为什么,所以什么”的思路答题;如是“怎么样”的题目,就顺着“运用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方式等),表现(表达、表述、反映等)什么,起到什么效果”的思路答题。
不管答哪一个题目,都要遵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阅读原则,切不可断章取意,更不能另设炉灶,随意作答。
四.规范答题,扣紧文本,做到认真书写。
现代文设题的角度,一般来说是从语言表达(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式特点、语言特点)、思想内容(归纳要点、概括主旨、观点态度、文段选材作用)、篇章结构(构思布局、段落作用、标题作用、文眼作用、线索作用、顺序作用、技法作用)、艺术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人称运用)等方面入手的,有时还有鉴赏人物形象(主人公、陪衬人物形象等)的题型。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有利于学生规范答题。在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会用专业术语答题,答案就会显得准确而又典雅。
另外,有些阅读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作答,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类题目对考生语言表述的能力要求较高,题目难度也较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题干要求,把握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作答,同时要注意尽量运用文章里的关键词句,即扣紧文本作答。要相信,不管是哪类题目,运用文章的关键字词越多,说明答题与文本扣得越紧,准确率也就越高。
现代文阅读题目的作答,与其它主观题目一样,语句的流畅、书写的规范、标点的准确都是得分的关键,答题者务必意在笔前,切勿随意改动,更不能涂抹,力求答出的卷面整洁、美观、大方,给阅卷老师以赏心悦目之感。
崔治礼,男,甘肃临洮县文峰中学教师。 伦橹斜硎觥H缡俏省笆鞘裁础本退匙拧笆裁词鞘裁础钡乃悸反鹛猓蝗缡俏省拔裁础钡奶饽烤退匙拧耙蛭裁矗允裁础钡乃悸反鹛猓蝗缡恰霸趺囱钡奶饽浚退匙拧霸擞檬裁矗ū泶锓绞健⑿薮鞘址ā⒈硐质址ā⒔峁狗绞降龋硐郑ū泶铩⒈硎觥⒎从车龋┦裁矗鸬绞裁葱Ч钡乃悸反鹛狻br>
不管答哪一个题目,都要遵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阅读原则,切不可断章取意,更不能另设炉灶,随意作答。
四.规范答题,扣紧文本,做到认真书写。
现代文设题的角度,一般来说是从语言表达(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式特点、语言特点)、思想内容(归纳要点、概括主旨、观点态度、文段选材作用)、篇章结构(构思布局、段落作用、标题作用、文眼作用、线索作用、顺序作用、技法作用)、艺术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人称运用)等方面入手的,有时还有鉴赏人物形象(主人公、陪衬人物形象等)的题型。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有利于学生规范答题。在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会用专业术语答题,答案就会显得准确而又典雅。
另外,有些阅读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作答,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类题目对考生语言表述的能力要求较高,题目难度也较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题干要求,把握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作答,同时要注意尽量运用文章里的关键词句,即扣紧文本作答。要相信,不管是哪类题目,运用文章的关键字词越多,说明答题与文本扣得越紧,准确率也就越高。
现代文阅读题目的作答,与其它主观题目一样,语句的流畅、书写的规范、标点的准确都是得分的关键,答题者务必意在笔前,切勿随意改动,更不能涂抹,力求答出的卷面整洁、美观、大方,给阅卷老师以赏心悦目之感。
篇5
事实上,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基本上是根据答题点来确定分值的。因此,考生可以根据题目分值确定分几个要点来作答,即依分定点。一般来说,主观题基本上是1分或2分一个答题要点。3分的题。基本分3个要点来作答:4分的题。基本分2个要点来作答;6分的题,基本分3个要点来作答;8分的题。基本分4个要点来作答。下面是2016年高考全国卷三第11题中的主观题,以及参考答案和得分标准。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给2分)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给2分)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基本上选择小说为考查对象。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而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发展、环境的描写均需依托小说的语言。小说的主}蕴藏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环境的描写中,所以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考生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与主旨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小说阅读题的命题是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语言、标题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下面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二第11题的主观题为例,进行解说。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此题考查考生赏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考生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女主人公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描写“我”的感受的句子有:“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描写女主人公的表现的句子有:“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
参考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每答出一点给2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面对此类题目,考生可以用“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的思路来答题。“自身作用”指的是设问的对象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环境作用”指的是设问对象对时代特点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活动环境。“人物作用”指的是设问对象从什么角度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特点和性格。“情节结构作用”指的是设问对象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点题作用”指的是设问对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当然,考生答题时不用面面俱到。只要抓住突出特点答题即可。
参考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每答出一点给2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此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回答这类试题,考生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陈述理由,要能够自圆其说。就此题而言,试题的表述中已经给出了暗示,“小故事”“战争”“大题目”,这应该是对比的写法。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参考答案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篇6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且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多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景物和场面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等,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涵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情感与事物、景象等和谐一致。鉴赏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语言背景。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于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便更好地把握形象。鉴赏形象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要结合叙事情节,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设题角度有:
1.分析、归纳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特点,探究其地位和意义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鉴赏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分析并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例1.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
【语域】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形象”的鉴赏,结合全文可以看出,文章借物喻人,“左公柳”实际就是“民勤人”的化身,写柳就是写人。把握了文章这样的写法特点,找到对应语域,可以得出答案:①两个形象的相同点: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②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2.分析文学作品形象的塑造方法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鉴赏塑造作品形象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涉及到表达技巧的鉴赏。
例2.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
【语域】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但前提却是准确地理解“枯死的胡杨林”这一形象。答案为:①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②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二、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是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点。不同的文学样式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散文语言强调整散适度、浓淡合宜,更多地强调有美感、有韵味,因而修辞手法的运用比较普遍;诗歌则在散文基础上更要求含蓄、简洁、富有韵律美;戏剧语言主要体现为对话,则要求机智、幽默、有内涵;至于小说语言则主要用细节描写展示出形象、生动的人物,当然有时叙述也强调简练。高考试题一般大多从这些方面来取材设计,有时也涉及与这些语言特点密切相关的其它方面,如风格、情感基调、氛围特点等。
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包括分析理解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如准确简练、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分析理解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以及这些语言具有怎样独特的表现力;分析理解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以及这些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鉴赏文章的语言技巧,要了解词语的一般意义和用法,要了解不同句式的不同特点,然后在文章具体的语境中分析,通过横向、纵向比较,体会其用法意义,进而总结出语言运用技巧、语言风格。
例3.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2007年高考天津卷)
【语域】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解析】本题作为一道语言鉴赏题,集中对一句话进行赏析。在赏析中要从对文句内容的分析及对写作手法的分析两个方面入手,缺一不可。在分析之中又应结合句子所在语段及其后面作者那些抒情性的话语,既要分析句子的表意内容和语言风格,又要分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答案为: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行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品运用了哪些方法、方式塑造形象和表达作品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是鉴赏作品运用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一般来说,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多从四个角度分析: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②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抑扬、对比、衬托等);③篇章结构(过渡衔接、起承转合、铺垫照应等);④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考查表达技巧是高考文学作品鉴赏中的热点和难点。高考试题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仅要求学生判断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效果。从备考角度来说,考生应重点掌握表达技巧方面的一些常用术语的概念,如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等行文方式,并联系作品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语境来鉴赏。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文章使用表达技巧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文章的主旨说得更加到位,如象征可以使思想、情感形象化、具体化,可使文章表达得更含蓄、更深沉;对比、衬托可使文章主体更突出;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亲切、真实;用第二人称则可以拉近距离,便于读者与文体进行情感交流。下面我们从本考点设题角度进行解析,从中掌握解题要领。
1.从人称表达、称谓变化角度设题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来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来命题。解题中首先应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其次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并明确答题方向,一般来说,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最后是结合作品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例4.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2006年高考辽宁卷)
【语域】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理解、赏析人称变换的表达效果。结合对应语域不难看出作者对杨柳与牡丹等花木的不同态度,可以得出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从修辞方法运用角度设题
从修辞方法运用角度设题主要是结合具体文学作品的具体语句来分析、鉴赏。解题中首先应该确认并点明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其次是明确答题的方向。答题中,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来说,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当然,在具体运用中又有细微差别。考试大纲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分别为: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比拟可以让文章感彩更加鲜明,描绘形象更加生动,启人想象,使表意更加丰富。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夸张可以让态度更加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反复能够突出思想感情,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说理性文章使用反复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抒情写景文章使用反复则可增强感染力。对偶可以让语言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于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可以集中内容,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便于抒情。反问可以加强语气;设问则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在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再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例5.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007年高考福建卷)
【语域】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解析】本题直接就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类型及表达效果设问。联系具体语境可以把握语句的含义及包含的感情。由此得出答案: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爱深深的感激。
3.从表达方式角度设题
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五种类型。叙述,是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情景转换的一种述说和交待,主要用于叙述时间中的事物发展和空间中的事物状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这种叙述方法能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是将事情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置于文章开头,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叙述与事情相关的其他事件,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情节,从而造成叙述时空的一种纵深感,使文章显得曲折有致。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按描写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可以展示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心理描写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的描写,可以用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按笔法繁简,可分为白描和工笔细描。白描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而工笔细描则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它文字细密、色彩浓郁,可把事物复杂斑斓的状貌具体而细致地表现出来。按描写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它对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作正面、直接的刻画,无需借助于人物媒介物的烘托;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它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笔法含蓄、委婉,可给读者留下较大的自由想象空间,增加描写对象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不借助于媒介而直接抒发感情,感情强烈直露、淋漓尽致。间接抒情有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三种类型。寓情于景是以眼前的景物为媒介,或者通过某种象征性的事物的描绘来寄予和抒感,以情染情,情景交融;寓情于事是通过对具体人物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感,对往事的回忆,对经历、体验的叙说,往往会引起感情的波澜,因事动情,叙述的字里行间蕴含深沉的感情;寓情于理是将情感寄寓在某种道理之中,或渗透于对事物叙述、描写所体现出来的某种情理之中,既是议论也是抒情,情理交融。表达方式类鉴赏题在解答中同样首先应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表达方式,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其作用。
例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2007年高考湖北卷)
【语域】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解析】场景描写既有景物描写,也有人物描写,分析场景描写,就应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答案:①特点:傍晚时分水流通彻浅亮,夕阳衔山,晚烟萦树,环境宁静,人物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傍晚的沙滩上。②作用:景物描写渲染了人物活动的氛围,烘托了女主人公秀婉窈窕的形象,体现了女主人公羞涩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人物活动蓄势。
4.从表现手法角度设题
表现手法类鉴赏题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常用表现手法有象征、渲染、抑扬、对比、衬托、渲染(烘托)、反讽等。其中象征也即托物言志,具有引申事理、含蓄蕴藉、形象鲜明的作用;抑扬包括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在变化的反差中起到突出事物特征的作用;对比则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衬托则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渲染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气氛;反讽则可以起到一种警策作用,深化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类鉴赏题在解答中同样首先应明确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
例7.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2007年高考辽宁卷)
【语域】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具体语段来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作者不愿安装暖气,却对炉火情有独钟,在这两段中,作者集中笔力来抒发自己对炉火的喜爱之情,揭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在分析表现手法之际可以从修辞角度入手,由此得出答案:这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5.从谋篇布局角度设题
谋篇布局涉及到的是行文中段落的作用。文章段落主要指的是开头段、中间段和结尾段。开头段一般可以起到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文章基调,设置悬念以吸引读者,为下文打下铺垫等作用。中间段多指的是过渡段,往往起到照应或承接上文,开启下文的作用,即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结尾段则呼应前文,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卒章显志,点明题旨;提出问题,启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含蓄。答题中应结合段落所在位置来分析它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例8.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07年高考辽宁卷)
【语域】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篇7
少部分学生还有一个缺点是书写错差,做题粗心,错题多,原因是书写随意,不讲格式,作业做完了,从不检查,针对这种情况,我注意强调书写格式,并要求字写得慢些,写得工整,格式不对,书写不工整,一律重新做过,经过一段时间,书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题还是错得多,于是我在班上宣布了这样一条规矩,如果语文作业连续十次得满分老师就发奖品,这样激发了优生的积极性,一部分学生是懒习惯了,对此无动于衷,怎么办呢?当然还有办法,每天作业错了的重新改过,改正确了才算过关,前一段时间,学生没有这个习惯,作业错了未改就走了,或干脆不交作业,老师一一清查,清查出来严肃处理,这样一来,作业基本交得齐,且学生也有改正错题的习惯了。
这样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逐渐养成了,教学工作也越来越轻松了。
我对教学工作从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同事们求教,因为我知道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变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点滴的教学经验:
1 学中玩,玩中学
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 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不是,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了自由,想冲出门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学生说:"这是"门"跟门有关系,就是冲进门或冲出门的意思"……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 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 法。
2 在书写方面,我把写字当作美的鉴赏对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 的程序:"读字" 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3 注重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 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 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才不会使学生走上发展的歧途。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 这一关。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有规范,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潜力和个性。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艺术性的,只有依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的学习语文与动机,才能实施高品质的阅读教学。
一、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位置
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应当是学生,而非我们。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思考以下两点:①让学生去自行探索,课堂提问的重心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然而,问题是教师提,还是学生自己主动提出,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学生提的效果往往要好于教师提,因此,我们要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让学生主动去动手、动眼、动脑,教师则设疑激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向积极的状态;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教学精讲、教学训练中采取有效的技巧与方法,用示范性、简洁、明了的方法去引导课堂的展开。
二、做好教学情境的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而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在这方面有很大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是在语言的引导下,利用本学科的定理、概念、推论来归纳和总结,而语文阅读训练却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更是教学内容,学生要想理解语言传递的信息,必须通过感知、想象等思维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理解。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只重视文章中的理性因素,忽视了蕴含在字词句中的情感因素,原本情感强烈、情节丰富的在解剖之后仅剩下几条干巴巴的主线,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失去学习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获取知识,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应想方设法地创设情境,一步步把学生引导向柳暗花明处。如课文《草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与草原有关的图片、视频或歌曲,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草原的形态,认识到草原的宽广,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突出情感因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本身就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而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章,尤其是各类诗、词、歌、赋,其蕴含的对人、对物、对事的态度和感情更是强烈,而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显著区别于数理化类学科的明显特点。要想使语文阅读教学变的活泼,教出趣味,以情动人,就必须突出情感因素,不管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文章中蕴含的褒贬之意,憎爱之情,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含义和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蝌蚪妈妈对孩子的牵挂心情,通过切实的感受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同时,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新事物存在很强的求知欲,但自身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很可能会降低对阅读课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们使用工具书、勤于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小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课堂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语文阅读课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丰富的阅读素材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因此,语文技能和语文知识与人们的现实交际需求有密切的联系,而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也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语文阅读课不是为了教课文而教课文,而是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有所用”,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五、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情境性与思维性强调教师运用的教学语言必须鲜明、形象、准确、富有渲染力,能够如实呈现作品中描绘的画面,成功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无论是描述还是讲解,所使用的语言都必须新颖、活泼,富有魅力,善于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美的熏陶和享受,让学生不自觉地去模仿和学习。
语文阅读课的艺术性还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条理清晰,能够严密、准确地阐释某事物,或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描述,或冷静客观、简明扼要的分析。总而言之,要想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艺术化,语文教师必须着力于锻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自己的语言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典范。
六、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十分重要,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也会使学生一生受益。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阅读,给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从多个角度去开展阅读。
参考文献
[1]苏丽娜.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02).
[2]陈永杰.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1(87).
篇9
[关键词] 设问 梯度 有效
“课堂暮气沉沉的,学生一点儿也不配合。”这可能是很多教师都会有的感慨。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聪明的老师会巧设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会思考了,自然不再“暮气沉沉”。课堂设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问得巧,“一石激起千层浪”;问得拙,“泥牛入海无消息”。在这里,就“巧设问”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关注信息特点,让设问更有价值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设问就应是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投石越有力度,泛起的波纹越能向纵深处蔓延。有效的课堂设问要具备“牵一发动全身”的技巧,通过准确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曾接触到这样一个小插曲。老师提问一名学生“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中的“与”是什么词性?学生回答“连词”。老师又问:“是连词?是吗?”学生一听不敢吭声了。老师继续提高声音面向全体问“是连词吗?”在教师一再地追问下,终于有学生战战兢兢吭声了:“不是,是介词。”之后,老师“心满意足”地驳斥“是介词”的观点,讲解此处为什么是“连词”而不是“介词”。当时,我们听课的几位老师都笑了――“是罔民也!”下课后,问这位老师为什么要反问学生“是连词吗?”老师说,“只要他们确定一下就说明他们是真的会,可是他们就是不敢坚持。”
教师设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在学生答对的情况下,教师带有诱导性的反问明显地将学生引入歧途,那么这个问题的设置就失去了价值。其实,此时老师只需再问一句“请解释一下为什么是连词”,马上就可以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至于兜一个大圈子,既浪费了时间,还使课堂气氛变得僵硬。课堂设问不能挖“深沟险壑”,更不能牵着学生往下跳,而应关注信息特点,引导学生正面、正确地解决问题。
如果说这个小插曲中老师的设问有失准头的话,那么,下面一个案例中,教师的设问则是无效的。听一位老师讲《史记》选读篇目《淳于髡》,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有三段对话,表现了淳于髡怎样的性格特征?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听课时我看到,问题提出后学生明显缺乏思考的兴趣,回答时显得无话可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淳于髡的能言善辩、聪明机智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根本无须讨论。而且文本着力刻画的是淳于髡“隐喻”的论辩技巧,选择淳于髡性格问题进行设问则明显偏离了要点,课堂设问就难以收到实效。既然本课的亮点是论辩的艺术,则不妨以此为切入点设问:“本文记述了淳于髡游说齐王的几件事?游说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他采用了怎样的游说方式?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这几个问题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之后再用“淳于髡论辩的艺术性体现在哪里?对你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思考。这样,学生既有话可说,又有动脑思考的空间,课堂效果会提高很多。所以说,紧扣文本特点,准确进行有价值的设问,可以直接提高课堂的质量。
二、尊重认知规律,合理安排设问梯度
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组织课堂教学并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教师在目标的设定、问题的设计和引入上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务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以《史记》为例。《史记》作为传记文学,在学习时应充分关注其文体特色,在人物与手法的鉴赏上下功夫。但《史记》的篇目又不同于普通传记文学,“言”的障碍横亘在学生面前。因此,选读《史记》篇目应先扫清文字障碍,然后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内涵,拓展思考。把握这一原则后,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就能体现出梯度,从而引领学生由浅而深、拾级而上。
如《井陉之战》,可以设计成四个梯度:
1.自读文本,完成文言积累。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在预习课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设计一份预习学案,对重点文言字词句加以归类,引导学生自己去查,自己扫清文字障碍,并完成文言知识的积累。可以针对文言知识设计几个小题,以训练的形式加以巩固。教师只需在下节课稍加点拨并检测即可。
2.熟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这一环节由问题带起:(1)井陉之战,韩信布置了几路兵马?他们各自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作战任务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这场战役,韩信异于常人的智慧表现在哪儿(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这场战役,韩信真的是稳操胜券吗?换言之,敌方真的是毫无胜算吗(请结合原文回答)?(4)赵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4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理清交战双方的作战思路及交战情形,充分了解韩信这位军事指挥家从排兵布阵到揣摩心理所彰显的智谋,以及赵军盲目自大、坐失良机直至折戟井陉口的可悲。而且,用原文语句回答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熟悉与了解,从而完成对文本内容和人物的把握。
3.再读文本,深入探讨。作为传记文学,《井陉之战》在艺术手法上是很有特点的。但假如只是空泛地提出“谈谈《井陉之战》的艺术特色”,那无疑会令学生茫然无措。这时,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启发性,如:“本文记述了哪几场战争?着墨是否均匀?作者为何这样安排?体现了怎样的艺术性?”学生再读文本,可以发现本文写到三场战争,前两场寥寥数语,后一场浓墨重彩。此时再问“为什么”和“怎么样”,学生一经讨论,便可迅速概括出“巧设铺垫,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艺术特点。
篇10
少数学生还有一个缺点是书写错差,做题粗心,错题多,原因是书写随意,不讲格式,作业做完了,从不检查,针对这种情况,我注意强调书写格式,并要求字写得慢些,写得工整,格式不对,书写不工整,一律重新做过,经过一段时间,书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题还是错得多,于是我在班上宣布了这样一条规矩,如果语文作业连续十次得满分老师就奖奖品,这样激发了优生的积极性,一部分学生是懒习惯了,对此无动于衷,怎么办呢?当然还有办法,每天作业错了的重新改过,改正确了才算过关,前一段时间,学生没有这个习惯,作业错了未改就走了,或干脆不交作业,老师一一清查,清查出来严肃处理,这样一来,作业基本交得齐,且学生也有改正错题的习惯了。
这样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逐渐养成了,教学工作也越来越轻松了。
我对教学工作从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同事们求教,因为我知道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变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点滴的教学经验:
一、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 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不是,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了自由,想冲出门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学生说:"这是"门"跟门有关系,就是冲进门或冲出门的意思"……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 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 法。
二、在写字方面,我把写字当作美的鉴赏对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 的程序:"读字" 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三、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 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 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才不会使学生走上发展的歧途。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 这一关。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有规范,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我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