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健康指导范文

时间:2023-05-06 18:1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病健康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病健康指导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精神疾病康复期 支持性团体辅导 法律困境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73

出院后的精神疾病康复期(以下简称“精康期”)患者经过专业医疗帮助,症状得以缓解并且自知力逐步恢复,但仍与发作期患者一样具有安全与健康的风险。高校学生工作中发现,由于经济条件、康复医疗资源缺乏等现实原因,复学的精康期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未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接受药物治疗之外的康复训练。疾病带来的“病耻感”、发病对社会人际关系损害的遗留影响以及社交技能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复学后的孤独与自卑感、获得与利用社会支持的状况都处于不利的水平,这成为疾病复发和高校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对精康期大学生进行支持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来探索构建高校环境下对精康期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方法与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招募2013-2014年在校就读的精神疾病康复期大学生自愿参加支持性团体辅导活动。入选标准:①经专业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精神疾病的;②康复期或慢性稳定期的,住院历史≥3个月,药物种类及剂量维持不变≥4周,且医嘱未来1个月不需要调整药物种类及剂量;⑨被试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复学在读时间超过1个月且目前能正常完成学业。排除标准:①精神发育迟滞障碍及器质性精神疾病的被试;②合并严重躯体疾病的被试;⑨未按医嘱服药或未定期寻找专科医生复诊的被试。研究过程中,一例精神分裂症症状未完全缓解的女性被试脱落,最终入组6人,男女各3人;疾病类型包括精神分裂症康复期2例,情感障碍(双相、单相)康复期2例,偏执型精神病康复期1例,焦虑障碍(惊恐发作)康复期1例;被试平均年龄22.25~1.75岁。年级分布状况,大二年级1例,大三年级3例,大四年级2例。

1.2方法

1.2.1建立支持性团体

相比强调改变成员的认知与行为且自我暴露程度高的干预性团体,支持性团体更强调为成员提供情感与人际支持,以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焦点而非疾病和症状,辅导过程中主要关注成员社会适应状况而非创伤性经历、早期成长经历的自我暴露。团体领导者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及精神专科医院临床实习经历,具有400小时以上个体咨询经验和100小时以上团体咨询经验。

1.2.2团体辅导方案

首先确立团体的核心工作目标是“为成员提供人际与情感支持,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长期目标是“降低精神疾病复发风险,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精神健康水平”。依据该目标,选取深圳大学卢宁教授等人开发的“大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与利伯曼康复训练疗法为辅导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课程是卢宁等人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高校心理健康临床工作经验开发的一套结构化教育课程。该课程以大学生常见生活主题如“人际交往、恋爱、职业生涯发展”等为主线,通过“自我认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人际交往技能训练”等十二个章节结合纸笔练习、团体讨论、角色扮演等心理咨询技术来实现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由于其适用于团体、低强度的自我暴露、灵活有趣的活动形式等特点,对本研究的辅导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利伯曼康复训练疗法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Liberman教授及其同事基于精神疾病康复工作经验创立的结构化训练方案,主要包括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症状自我监控技能和回归社会技能训练三大模块。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重点在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症状自我健康技能训练重点在于帮助患者学会识别疾病复发的先兆,回归社会技能训练重点在于通过职业康复和兴趣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培训改善患者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

以上述理论基础结合康复期大学生团体的实际,研究者制定了为期14周,每周2小时的团体辅导方案。方案内容具体如下:

依从性训练与团体规范建立阶段(第1-3周):第一周,辅导目标为帮助成员降低病耻感,激发参与动机,树立团体规范。具体活动有:①热身游戏“齐心协力”;②分享与讨论成员共有的因疾病带来的困扰;⑨讲解精神疾病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复发的危害及预防方法;④签订团体契约,互爱互信,保密保护。

第二周,辅导目标为帮助成员正确看待服药及药物副作用;增强遵医嘱服药和复查的依从性。具体活动:①热身游戏“君子善假于物”;②分享与讨论对遵医嘱服药的看法、减轻药物副作用的经验与方法;⑨讲解抗精神病药物服用的特殊性与一般规律。

第三周,目标为帮助成员学会识别复发的先兆并了解寻求帮助的途径。具体活动:①分享回忆发病过程与表现,总结发现先兆;②讲解预防复发和及时寻求帮助的方法与途径。

社会技能训练与团体动力形成阶段(第4-10周):第四周,辅导目标为加强自我探索,依兴趣爱好帮助成员结伴。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纸笔训练“灵活的我”;⑨基于人际沟通分析疗法中PAC人格理论设计的自我认识活动,帮助成员了解个性的多面性;④纸笔训练与分享,应用PAC自我探索;⑤结对活动:结对共同参与课外娱乐活动。

第五周,目标是继续利用PAC理论促进自我认识,增强自我意识。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热身游戏“自我大乱斗”;⑨应用PAC理论分析理解自身的行为及相应认知特征;④家庭作业:PAC日记。

第六周,目标为增强成员情绪管理意识,了解情绪管理的方法。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分享与讨论家庭作业PAC日记(该两项活动持续至第12周,以下简列为“①②”);③热身游戏“情绪传递”;④讲授情绪管理的行为与认知管理法。

第七周,目标是掌握情绪管理的合理情绪疗法。具体活动:①②,⑨讲授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④ABC练习;⑤放松训练。

第八周,目标是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应对因疾病造成的丧失。具体活动:①②,③分享与讨论疾病对自身人际关系的影响与破坏。

第九周,目标是学习人际沟通的一般。具体活动:①②,⑨热身游戏“你说我听”;④教师讲解人际沟通中听与说一般。

第十周,目标是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结交新朋友。具体活动:①②,⑨角色扮演“如何与陌生人开始交谈”;④讨论如何结交新朋友。

希望建立与团体告别阶段(第11-14周):第11周,辅导目标是培养希望。具体活动:①②,⑨引导想象“十年后的我”;④分享对未来的憧憬。

第12周,目标为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具体活动:①②,③教师讲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与方法;④家庭作业:制定职业规划报告;⑤预告团体即将结束。

第13周,目标是职业规划指导。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分享家庭作业职业规划报告;⑨角色扮演“模拟面试”。

第14周,目标是处理分离情绪;将团体经验迁移到生活中;结束与告别。具体活动:①回顾总结团体历程;②分享与讨论团体中获得经验及如何迁移到生活中;⑨成员间彼此告别,确立团体结束后彼此联系互相支持的方式。

2干预效果与讨论

2.1干预效果

由于实际中高校精康期大学生群体规模较小,导致本研究的样本量无法采用量化分析来对干预效果进行研究。后续跟踪结果支持了实验干预的积极影响:团体结束后1年,6名团体成员学业状况良好,疾病未有复发或恶化,并且成员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人际交往而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对精康期大学生的团体辅导强调为成员提供情感与人际支持而非改变症状,其原因在于:一是疾病造成的社会功能损害导致患者获得情感与人际支持受限,创造出一个成员能够被充分理解与接纳的交流平台是预防复发和疾病康复的重要环境基石;二是高度自我暴露潜在的诱使疾病复发的风险,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推动精康期大学生遵从医嘱、改善生活质量而非聚焦于消除症状。

辅导中为成员提供情感与人际支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团体成员本身的普同性,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疗效因子”,具有相似经历和感受的成员可以帮助彼此接纳自己,减轻病耻感和孤独感;二是在社会功能训练中,占据每次辅导至少40%时间的例行“日常生活经历分享”环节,为成员生活中经历各类大小事件提供了分享与支持的平台。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是结构化的,但活动过程并非是完全“被设计”的。在团体活动的中期,随着团体动力的形成,成员愈来愈主动地投入到团体生活中来,成员会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与需要主动提出讨论话题。例如第13周“模拟面试”活动,领导者制定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学业发展”的工作方向,但成员在前期活动中已主动提出要进行求职面试演练。这种“半结构化”的团体辅导形式,增加了成员的主动性,通过部分地实现成员的领导与控制权来增加其对自身生活的控制感与自信心。

篇2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网络。通过开展“三病”的筛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二)具体目标

1.以乡镇为单位,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率分别≥8%、1.5%,社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压率≥95%;患者规范管理率均≥60%;服药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95%、健康知识知晓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2‰,规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率。

2.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综合防治组织机构,对每位“三病”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干预治疗方案,实现档案动态信息化。

3.对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实行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免费配送治疗。

4.建立完善“三病”综合防治长效运转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调研访谈,摸清基数(3月1日至3月31日)

1.组织调研组走镇下村,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群众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2.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数量及分布。

3.召开“三病”防治专家技术论证会,确定治疗方案及年经费数额。

(二)完善组织,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县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治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卫生部门建立专家指导组(邀请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参与)、质量控制组、宣传报道组、检查督导组等小组。

3.组建14支诊疗团队。每支诊疗团队由市级心脑血管临床专家、内分泌临床专家各1名,县级相应临床医生各1-2名组成,疾控人员、责任医生、联络员全程参与。同时,组建1-2支精神病临床专家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

4.组织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综合防治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工作职责。

(三)广泛动员,全员参与(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开全县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建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运转机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四)落实措施,精细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购配置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及血糖测量仪、试剂等物资。

2.建立县“三病”信息管理平台,分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扩大发现“三病”患者人群,对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诊疗团队进行复诊核查,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3.社区责任医生对现场复诊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对象根据新的分级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定期随访工作,并及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4.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随访质量控制、患者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指导等。

5.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6.通过讲座、健康俱乐部、走村入户宣传等健康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非药物干预。

三、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病”综合防治项目是惠及我县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几年的卫生重点工作,各单位务必提高认识,按照县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县公共卫生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正常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县发改局: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划纳入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向上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督促落实,确保乡镇卫生服务站建设适应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县公安局: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把加强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做好流散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的处置工作。

县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将慢性病、精神病困难户纳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组织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通过生产自救,改善生活质量。

县财政局:负责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及时落实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县人劳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强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术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保持队伍稳定,扩大队伍规模;研究解决提高城镇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重点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或提供就业条件和场所。

县卫生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提高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开展项目培训、指导;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及奖惩等制度。

县残联: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县慈善总会: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实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性精神残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重视、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三病”患者的筛选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健全并规范公共卫生专干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加强对村社区的督导,强化组织、宣传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1.定期组织对各乡镇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控制,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工作质量。

篇3

关键词:社区;重性精神病;科学管理

重性精神病,特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症状,且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包括以下六类: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将这六类重性精神病患者纳入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进行个案管理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并且进行了国家网络资源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不断的改革下,逐渐的趋于完善。在对高笋塘社区精神病患者的整个管理和随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 研究对象

高笋塘辖区内的十个居委会共计重性精神病患者316例,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案管理的共115人,管理率36.39%。其中,病情稳定者占68.7%。

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随访管理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资料收集困难、患者对康复失去信心、家庭经济状况困难、住址变更频繁等,在长期对精神病患者的随访过程中,根据自己对重性精神病的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2.1资料收集困难 对辖区内确诊的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资料的搜集,包括基本信息,个人补充信息,健康体检表,网络管理知情同意书等。每年进行1次的全面健康体检和4次上门面对面随访,进行危险性评估、精神状况检查(包括感知、思维、知觉、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躯体疾病询问、社会功能、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以掌握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情况,资料要求详细、真实、客观、准确。

2.1.1对于文化程度低而不能准确提供资料的患者,随访者询问监护人、亲属及居委会工作人员,同时要注意客观资料的收集,特别是既往住院治疗资料和各项检查资料,尤其是对患者本人的各项评估。

2.1.2一些患者及监护人不愿告知其患病信息,拒绝纳入随访管理。对于这类人群,随访者要耐心告知社区规范管理的好处,国家宏观政策等,说服监护人同意将患者纳入科学管理。

2.1.3特别注意保密原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随访资料等,都不得随意泄露,需定人、定点、上锁管理。

2.2对康复失去信心 有的患者是辗转全国多家知名医院寻医问药,仍不见好转,因此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管理和康复指导没有信心。还有部分患者是先天发育迟滞伴发的精神障碍,觉得没办法治愈,因此放弃治疗。

2.2.1对于社区的科学管理和康复指导,其相关机构和部门要加强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使其相信社区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病专项管理者必须受过重性精神病管理的相关培训,具备精神专科知识和诊疗能力,能够对辖区内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康复指导和服务。

2.2.3选择一些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作为范例,让更多的患者和家属相信社区康复意义,也让更多的社区精神病患者受益。

2.3家庭经济负担 重性精神病患者本身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一个重担,包括来自精神的和经济的压力。并且,这是一个漫长的治疗康复过程,因此,很多家庭的经济已经难以承受,连最基本的药物治疗都不能维持,导致患者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又加重了家庭的精神负担,形成了恶性循环。

2.3.1国家层面,现在的一些基本的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凭相关诊疗证明免费领取,基本解决了因经济问题不能进行基本的药物治疗的问题。

2.3.2这类重性精神病患者属于精神残疾类别,国家也有相关的帮扶政策,可以减轻一些家庭的负担。

2.3.3目前,社区实行"零差价"药品政策,这也给不少患者和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2.4住址变更 随访过程中,随访者都会遇到患者迁移或者住址变更的问题,这就增加了随访的难度,导致随访管理不能顺利进行,难以达到预期的康复效果。

2.4.1患者变更住址和电话后,要及时向居委会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个案管理人员提供更改信息,以便随访过程能够顺畅。

2.4.2随访者要经常按时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动态。

2.4.3对于已经迁移至他处的患者,通知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进行科学管理和康复指导,并将既往随访资料进行交接,同时,利用国家重性精神病管理系统继续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和康复指导。

3 取得的效果

通过对辖区内确诊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方法的改进和调整,个案管理的115人次,87%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一部分人已经重新进入工作岗位,自食其力,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也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对于之前存在不同程度打砸毁物行为的患者,通过康复指导后,病情基本稳定,减少或避免了对治安和人民群众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同时还有7%的患者基本治愈。在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责任越来越重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这类疾病的防治起到了重大作用。

目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给国家和家庭带去了严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因为不能正常的工作、学习,行使社会责任,或者由于社会歧视而丧失机会。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免费服药、病情监测和康复指导,同时加强社区人员宣传和健康教育,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为重性精神病患者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康复环境,以利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减轻国家和家庭的负担,以便早日回归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姚岚,巩玉秀.社区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97-308.

篇4

【关键词】精神病 自杀 护理干预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探讨,自杀的成因其实是多方面的,在正常情况下,我们都希望能解决困难。但当情绪受到困扰时,就没有那么理智了。若外界有着巨大的压力或无可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固然可能感到了无生趣。但有更多时候,本身的情绪问题更不容忽视。特别当人的精神出现问题时,自杀的倾向便愈明显,尤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最多。现在就让我们尝试去分析精神病人自杀的一些相关因素。

1 相关因素分析

1.2 自身疾病因素 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受幻觉和妄想困扰,可能会伤害自己。例如他们幻觉听到上帝的声音,误以为上帝命令他自杀升天堂,于是便伤害自己。又例如他们有被害妄想,幻想自己受到迫害,走投无路,以为自杀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抑郁症病人情绪低落、内心痛苦、绝望、以求死得以解脱。

1.3 个人因素 一个人的性格也会影响他的生存意志。有些人比较消极,每当生活有不如意,或遇上棘手的困难时,其他人会努力奋斗,而他们则选择逃避。若外界压力无法解决时,他们甚至选择自杀。性格问题若倾向极端,会严重影响适应生活的能力。例如有些人感到生活无味枯燥,时刻在找寻刺激,自杀行为被视为一种刺激的游戏。他们也许不想死,但万一失败时,便选择了自杀。且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对精神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觉得自己有病,学习、事业和经济遭到重大损失,生活上缺乏目标,为了逃避这种痛苦而选择自杀。而对疾病有一定认识的病人,认为自己有了精神病,别人会瞧不起。又需长期服药,对疾病治疗无信心,担心治不好会复发而自杀。另外,药物的副反应影响生活质量,也是自杀原因之一。

1.4 家庭因素 家庭对精神疾病知识缺乏,认为家里有精神病人,担心他人知道后对整个家庭成员有影响,尤其是多次发病的病人,家人认为是个包袱,而不闻不问,容易造成病人心理压抑,产生被遗弃感,从而万念俱灰而自杀。

1.5 社会因素 社会上仍有歧视精神病现象,看见精神病人避而远之。当今社会竞争力强,工作压力大,得了精神病,单位多选择调岗、下岗,病人噶觉被社会抛弃,自己失去社会地位,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而自杀。

2 护理干预

2.1 按时按量服药 病人在院时有护士按时发药,督促病人服药,防止藏药弃药。因此精神病人在经过治疗,症状消失出院后,为了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要嘱咐病人及家属,让病人每天按时按量服药。并教育家属保管好,不要把从医院取回来的药都交给病人,在家属不能每天督促的情况下可每次给病人一天或两天的药,避免大量服下所致危险。

2.2 心理护理指导 对精神症状已经消失,自知力恢复的病人,要多关心体贴和尊重他们,尽可能让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并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要面对现实,树立信心,战胜自我。鼓励病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及文娱活动,对精神病人的各种病态言行和表现,应予以充分理解。

2.3 对家属的指导 大部分精神病人康复生活是在家庭中,所以精神疾病的家庭照顾就成为巩固治疗效果、防治疾病复发、促进疾病康复的首要任务。如果没有好的家庭环境,病人得不到家属的理解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家属的嘲笑和歧视,病情就容易复发而导致病人自杀的危险。因此,家属应与病人增进情感交流,让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篇5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庭结构和人口的变化、学习的压力、就业问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精神素质和心理素质变得很脆弱,导致精神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病的经济负担已经跃居到所有疾病负担的前列。精神病有病程长、疗效差、复发率高的特点。而这类病人的康复往往以家庭为主。

康复的目的

首先药物治疗:在整个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药物治疗,它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向患者家属讲明药物治疗作用效果。使他们认识到药物治疗的好处,这样在他们的帮助下患者才能良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其二制订计划: 医生定期对康复期的病人进行解释性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病人分析有关发病的因素,提高对精神病的认识能力,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鼓励病人参加劳动、活动,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增强病人对社会心理因素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康复。

1 康复管理内容及形式

1.1康复前由主管医生向患者做心理治疗,个别交谈,并进行NOSIE评定量表评分,然后视患者的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社会能力、社会兴趣、心理因素等指导,在训练中与患者交流沟通,给予 多的关怀,鼓励他们多参与各项娱乐活动,增加社会交往能力,并指导其处理好各 人际关系;同时让患者感受到在社会上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从而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信任度;并对患者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法律知识、伦理道德、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树立自信心,重新找回自我。

1.2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积极适时的进行家庭干预有利于病情稳定。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患者,指导其如养花、手工及帮助家人做家务等,包括个人生活,经常强化病人的记忆,鼓励病人多用脑、多看书等,以延缓疾病的发展。对患者家属主要在家庭知识方面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并让家人监护。良好的家庭干预是保障病人康复的核心因素,也是巩固疗效的主导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病人回归社会的大本营,是防止复发巩固疗效的物质保障及精神支柱,是社会支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缓冲各种应激所产生的压力,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不但可使病人享受到亲情和温暖,并可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使之提高对各类事件的应激能力。家庭成员应细心观察病人各方面的异常变化,了解病人的所想所求,协助病人建立有规律的良好生活秩序。

1.3让家属教会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功能训练及全面康复,通过功能改善及环境条件改变促使患者日后重返社会,而力争成为独立自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有用之人。鼓励家属对精神病患者应持正确的态度,提高自身的精神卫生水平,有利于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因素,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进一步改善病情,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促进患者康复。要真正的为患者着想,富有同情心、责任心。有效的帮助患者家属提高精神卫生知识,教会家属在患者回归家庭后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性和应对技巧,从而起到治疗和延缓社会功能衰退的作用,减少患者复发,促进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2 分清康复的人群

不管是年龄或性别其康复管理均达到70%,康复人群越多效果越好。急性期或慢性期患者都要使病人和家属了解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的危害及健康度生活方式。对于急慢性患者除了长期按时服药,还要合并康复治疗半年以上是非常必要的。正确认识抗精神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更好的对精神病康复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发挥心理协助系统的作用.必要时应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消除心理负担及不良情绪反应。

3 体会

篇6

人为什么会得精神病?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宗教认为是神鬼附体,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自然科学包括医学研究的进展,终于得出精神病是脑部病变所致的结论。但人类各种复杂的精神活动难以用动物模型再现,使科学实验研究举步维艰。也正因如此,这一领域的科研进展显得异常珍贵。不久前,在泛亚太地区精神卫生学术会议上,孟凡强副教授就欧洲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精神病发病因素所做的报告,引起全体与会者极大关注。他也被视为这一领域科技信息的热心传播者和研究者。

会后,记者专程赴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访问了孟凡强。

精神刺激与精神疾病

“不如意事常伴人生,受了精神刺激会得精神病吗?”听了记者的提问,已有17年精神科临床经验的孟凡强微微一笑说:“确实常有人产生这样的疑虑,有必要作些解释,以避免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于是,他介绍了如下知识。

各种精神异常、精神障碍都是精神病学研究的范畴。有些精神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已知的精神疾病病因有多种:由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如颅内感染性疾患、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等;由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如肺性脑病、心源性脑病等;由中毒所致精神障碍,如药源性精神障碍、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等。明显由精神刺激引发的是反应性精神障碍。此外,神经症发病也与精神刺激、精神负荷有一定关系。

天灾人祸、家破人亡等强烈精神刺激,长期家庭不和等慢性精神刺激,或多种精神刺激因素在短期内集中出现,对大多数人都会引起不良应激反应,但不同人的反应强度与反应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多数人靠机体的适应性与代偿能力逐步恢复健康,只有少数人才出现反应性精神障碍,发病常在受到创伤刺激后数周至6个月内。病症表现为联想松弛,喃喃自语,言语内容重复,有片断的妄想和幻觉,行为错乱,姿势怪异,病情与创伤事件有密切关系。患者脱离刺激源后,会自发缓解,多数不需长期药物治疗。

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轻型精神疾病,其发病与精神应激和性格缺陷有关。患者神智清楚,自知力完整,有社会适应力,经药物和心理综合治疗会逐步康复。目前,有些不科学的广告宣传说神经症不及时治疗会发展为精神病,变成疯子、傻子,完全是耸人听闻,毫无科学根据!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精神病,大多数是指那种言行荒诞、幻觉妄想离奇、情感变化无法理解的精神病态。具有这类表现的首先是精神分裂症,其次是情感性精神障碍。这两类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精神刺激最多仅是个诱因,很多精神病的发病并无明显精神刺激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反应性精神病的发生在战争、自然灾害与社会动荡期间显著增加。而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在世界各国,在平时与世界大战期间,并无明显变化。可见后者的发生与精神刺激无内在联系。

人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成千上万个神经细胞完成的。近几十年来,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精神药理学发展迅速,科学家已深入到神经细胞膜、氨基酸、酶、受体等分子结构研究脑功能和精神现象,揭示出脑内神经元是以特殊化学物质,即神经介质为媒介传导兴奋或抑制反应的。以上所说两类精神疾病都有神经介质的代谢异常,而抗精神病药物正是通过拮抗阻滞这些介质发挥药效。另外,这两类精神疾病发病与遗传有关。目前,分子遗传学家正在患者聚集的家系中捕捉致病的相关基因。

由此可见,精神病的发生大都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原因,绝非是遇到精神刺激,“小心眼儿”想不开造成的。精神病的防治也绝非仅避免精神刺激就能奏效的。

精神刺激与精神卫生

“精神刺激虽然不会直接导致精神病,但不良刺激引起的过度应激反应影响身心健康。”阐述这个观点,孟凡强驾轻就熟。他曾在著名精神卫生专家沈渔教授指导下进行过多年专题研究,宣讲起来更是乐此不疲。

他说,“精神刺激”在现代医学中有个专门称谓:“应激源”。机体对它的反应称为“应激”。应激反应并不都是有害的。人面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应激源,不断进行分析综合,认知评估,出现正常的喜怒哀乐和忙碌的适应行为。这种适度的应激有利于提高效率,也有益于健康。但是过度应激或持续应激状态,对身心健康不利。

这类过度应激有如下表现:意识过于敏感,外界突如其来的一般声响就能引起惊恐;注意力不集中,失误较多,易发生工伤与交通事故;思维杂乱,茫无头绪;易激惹争吵,易哭泣,焦虑,神色慌张,坐立不安,小动作多,手抖口吃,不愿与人接触;口渴,尿频,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头昏无力,浑身慢性疼痛;减退,月经不调,产妇停止泌乳;对烟酒或镇静剂用量增加。

为了减轻应激反应,使人们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工作,就必须重视精神卫生。“精神卫生”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内容。前者是指整个人群的心理健康;后者是积极防治精神疾病。有趣的是,全球的精神卫生运动是由美国一位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彼尔斯康复后根据自己和家人患精神疾病的感受所写的《失而复得的心》唤起的。如今,精神卫生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精神卫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团结、友爱、互助的生活环境对减少应激的致病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来自家庭、朋友、社会的理解、同情和支持是鼓舞人的重要精神力量。研究显示,获得精神支持的人群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没有精神支持的人群低。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和家庭支持与否呈密切相关。

篇7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循证护理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病人护理效果。 方法 将71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病人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36例和常规护理组35例,运用循证护理的理论和方法对循证护理组的病人进行护理,运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对常规护理组的病人进行护理。结果 循证护理组病员对糖尿病的治疗、自我保健、预后等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远远高于常规护理组病员(P

【关键词】 循证护理;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护理效果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care; Mental illnes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Nursing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该病易导致感染、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眼部病变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缺陷,导致对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差,如果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病人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产生了循证护理学,其核心是运用最新最好的科学依据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以获得最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与分组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精神科共收治精神病合并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病人共71例,符合WHO指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分类标准,其中病程最长30年,最短2年(10.03年±8.53年),将71例病人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36例和常规护理组35例,经统计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构成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运用循证护理对36例糖尿病病人进行护理,评估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查阅文献选择最佳护理证据,制定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运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对常规护理组35例病人进行护理,探讨循证护理和传统的护理方法在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病人中的护理效果。根据制定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评估表来重点观察两组病员对糖尿病健康知识和技能(糖尿病的基本知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自测尿糖及胰岛素自我注射技术或家属协助注射技术指导、口服降糖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自我保护及定期复查等)掌握情况﹝1﹞,评估表包括20个问题,每个问题按掌握、部分掌握、不了解三级评分,分别记3分、2分、1分,满分为60分,得分越高,说明健康知识和技能掌握就越好。

1.2.2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传统的护理方法其核心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的护理方式,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或求证护理﹝2﹞,是20世纪末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护理理念,其核心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的有据可循的现代护理发展。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循证护理已渗透至护理学科的各个领域和临床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临床护士通过与病人交流,查阅病历来了解病人主要症状、家族史、既往史、个人史、心里社会情况、体检结果、有关辅助检查情况、病人用药疗效及用药后出现的不适症状等作为研究依据,根据个体差异展开循证护理。由于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病员,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缺陷,导致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差,病人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我们应用循证护理方法,通过对病人和家属沟通,来了解病人和家属对糖尿病的认知情况、血糖及尿糖监测知识、饮食控制及运动情况、降糖药物治疗和胰岛素自我注射或家属协助注射情况,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糖尿病的基本知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自测尿糖及胰岛素自我注射技术或家属协助注射技术指导、口服降糖尿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自我保护及定期复查等相关知识。根据问题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寻找实证并付诸实践,实施的护理方案如下﹝3﹞:

3.1. 开展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通过专题讲座、科普手册、电视、录像、图片、专栏等多种方式进行宣教﹝4﹞,指导病人正确地进行血糖、尿糖监测和记录,合理饮食及运动治疗,使病人了解糖尿病虽是终身疾病,但只要严格控制血糖,就能有效地防止心脏、肾脏和眼底等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其次指导病人正确使用胰岛素以及口服降糖药物:包括用药剂量、方法、用药时间和次数。首次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多存在顾虑,认为胰岛素会“成瘾”,产生依赖,或存在严重副反应,而拒绝使用胰岛素。

3.2 饮食控制: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是关键的一步,我们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家庭状况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饮食计划,鼓励病人和家属参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定期评价疗效,以利于计划的及时修改和完善。指导病人严格遵照医嘱的要求进食,并保证营养成分适当的比例,定时定量,尤其强调禁止高糖、高脂、高热量食品,实行低糖、低脂(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适当蛋白质、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劝导病人戒烟戒酒。

3.3 运动指导:坚持有氧运动,根据病人个体情况,强调运动循序渐进,相对定时、定量,适可而止,可选择散步、快走、慢跑、游泳等,一般每日坚持半小时左右,可酌情延长至一小时,餐后一小时运动可达较好降糖效果,避免空腹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4 小结[5]

循证护理强调以临床实践的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成果与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病人需求相结合,促进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利用,这样,护士的观点才有说服力和实践性,病人也易于接受,通过循证护理,病人及家属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普遍提高,较好地掌握了糖尿病测试和自我保健能力。循证护理不仅能提供护理实践的科学性,而且能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护理理论的发展,其合理性和先进性将有效指导护理实践,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怡红,陈欣,张银珍.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现代护理,200l,7(1):73~74

篇8

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组精神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1]。为探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干预措施,对住院的100例患者家属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100例,患者均为首次住院,家属为一级亲属或者配偶,此次研究均获得患者家属的同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家属28例,女家属22例;年龄32~64岁,平均(43.3±4.4)岁。对照组男家属29例,女家属21例;年龄30~66岁,平均(43.5±4.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调查方法:患者入院时,对患者家属发放调查表,调查表是依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与刚入院时及护理干预后f患者出院时)进行调查。干预方法:①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介绍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知识,包括本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加强对家属饮食、运动、生活等方面的指导,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家属的治疗信心。②加强心理疏导: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由于与患者长期一起生活,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交流过程中了解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家属保持乐观的态度,能够给患者带来正能量,做好心理减压工作,不要因患者的病情而加重家属的心理负担。③身心放松方法:指导家属不良情绪的排解,一旦出现不良情绪,要及时进行控制[2],可以指导家属深呼吸、打太极、练习书法等转移注意力,或者听欢快的音乐,使大脑皮质产生。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P

结果

两组干预前SCL-90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SCL-90中9个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在精神病性、敌对、偏执、抑郁和焦虑方面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干预后SCL-90评分异常因子精神病性、敌对、偏执、抑郁和焦虑方面与国内常模比较: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讨论

篇9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加大了督导检查力度,注重组织疾控中心和各医疗机构做好日常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工作,制定了《*市*区社区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和《*市*区社区预防保健服务项目质量管理手册》,及时督促、指导局属各单位做好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麻疹、霍乱、红眼病、登革热等各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我区传染病的大规模暴发与流行。

高度重视麻疹防控工作,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及时、妥善处理疫情,做好应急接种工作,在全市麻疹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没有出现麻疹疫情暴发,全年共组织处理疫情64宗,应急接种18709人。加强狂犬病和霍乱的防控管理,组织制定了《*区狂犬病应急处理预案》,全年组织处理狂犬病疫情3宗,疑似霍乱疫情1宗,均没有出现暴发疫情。

积极推进区疾控大楼和开发区医院传染病区建设工程。目前区疾控大楼设计方案已定稿,并已经上报区规划局审批;开发区医院传染病区已完成图纸设计,并通过审批,设计图纸已上交区规划局。

二、计划免疫方面

健全了全区计划免疫接种点,完善了我区计划免疫分级管理网络。组织对全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组织新上岗人员参加*市*年预防接种培训,为我区计划免疫规范化工作打好基础。加强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工作,及时开展“4?25”全国预防接种日活动,加强中小学、托幼机构的预防接种查验证工作,组织全区范围内的计划免疫查漏补种工作,共查漏2094人。加强麻疹监测与防控,查漏补种8个月-14岁接种率为97.95%,病例监测麻疹87例,调查处理麻疹疫情及应急接种64宗,应急接种人数18709人。按照市的要求组织开展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接种活动,*-*年强化免疫第一轮接种率98.90%,第二轮接种率为99%。组织开展狂犬疫苗接种,暴露总人数2570人,接种针次达10953针,接种率100%。

三、慢性病防制与管理方面

依据《*市*区肺结核病诊疗管理规程》,加强对结核病人的督导与访,逐步构建结核病三级防治网络(疾控中心-医院-卫生站)。结合“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组织区内5家医院开展了义诊活动,大力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共派出了43名医务人员参加义诊活动,接诊人数近1600人,发放宣传资料约3000份,免费胸透检查35人,拍片6人,测量血压近300人,通过有奖知识问答发放小礼品180份。举办结核病诊疗和痰检技术培训班,邀请市结控办专家授课,加强结控知识学习。

积极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努力推进康宁医院精神病区的改造建设,筹备成立了我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组,负责全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的技术管理和业务指导,建档立卡,指导基层开展摸底调查及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组织动员各医院参加了4期市卫生局组织的社区精神病防治技术培训班,为下一步全面做好我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深入各社区开展精神病人基线调查工作,共发现精神病患者1034人,检出率>6‰,顺利完成基线调查任务。加强与区残联部门的沟通,配合制定了《*市*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方案》、《*市*区精神科免费门诊项目实施方案》及《*市*区贫困精神病人住院治疗补助和免费服药办法》,为我区下一步规范管理精神病患者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艾滋病防治管理方面

打开了我区艾滋病防治管理的新局面,为全面落实艾滋病治疗和救助措施,指定开发区医院为我区艾滋病人定点收治医院,积极筹备建立我区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筹备组建了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和艾滋病高危人群工作队,初步形成了艾滋病防治管理的组织架构。完成我区暗、吸毒人员的分布、基数估计;全面开展艾滋病咨询和娱乐场所、企业等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工作,开展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区内企业医务室有关人员进行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培训,通过在安利、广川、广茂、三菱等企业进行讲座、互动活动、发放宣传资料,讲解安全套知识,开展覆盖至少2500名企业员工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推动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组织区内50名乡村医生参加市疾控中心举办的艾滋病知识培训。组织开展艾滋病HIV初筛检测,共检测4035人次。

五、健康教育方面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组织做好相关健康教育迎检准备。与区教育局联合做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自查工作。围绕各时期卫生工作中心任务,组织开展相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结合“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全国计划免疫接种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健教宣传活动。通过网络、有线电视等途径加强食物中毒、野生蘑菇中毒等专题健康宣传与教育。针对九佛地区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请专业公司制作了“请珍惜生命,不要采食野生蘑菇”的警示牌84块,分插在全区各座山的主要进出口以及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制定并组织学习了《*市*区卫生局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组织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1-11月举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15场,共张贴艾滋病宣传画688张,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画册》1050套(6本/套)、单本艾滋病防治知识画册900本,《艾滋病防治知识折页》3880份,发放安全套18000只。

六、农村公共卫生

针对我区农村面积广大,农村居民多且卫生意识薄弱,开创农村公共卫生新局面,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组织康宁医院和九佛医院相关人员到区疾控中心进修学习。规范对农村卫生站公共卫生方面的管理,制定了《*区农村卫生站考核管理标准》、《*区农村卫生站公共卫生工作规范》以及《*区农村卫生站传染病管理制度和对肺结核病人治疗的管理要求》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农村卫生站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推进农村健康教育,增强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成立了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市*区领导小组。协助开展我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对九龙镇两家医院防保科的卫生监督工作的指导,加大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有效提高了农村餐饮单位卫生管理水平,全年共核发九龙镇的卫生许可证434户,其中,核发食品卫生许可证386户,核发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48户。

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

积极配合区创卫办开展卫生系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各项工作。专门成立了卫生系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及督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卫生系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会议,制定了《*市*区卫生系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职责分工表》,明确各相关单位的职责要求和具体操作措施,要求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创卫工作,针对具体问题作具体的部署。制定了《*市*区卫生系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以确保我区卫生系统各创卫单位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成效,按时按质完成各项任务。组织督促卫生系统各单位每周报送创卫资料,将动态情况整理并上报区创卫办;每两周编辑一份简报将创卫情况上报市卫生局。根据区创卫办的要求,派出督导小组暗访检查饮食店档,以《创卫交办通知》形式交区卫生监督所办理。依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指导手册》多次组织对开发区医院、红会医院和黄陂医院进行督导检查;负责收集、整理我局创卫综合档案,组织协调卫生系统创卫建档工作。组织力量对涉及卫生系统的迎检单位及周边单位进行督查,要求各单位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顺利完成了卫生系统的创卫任务。

八、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对照国务院“8大任务”、“12个100%目标、20项量化目标”要求,积极做好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市*区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围绕《行动方案》稳步推进工作,共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900多人次,共计检查了861家餐饮单位,查处违法行为32起,罚款金额4.84万元,取缔无证餐饮单位33家,整治重点区域13个。推行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和肉品采购所证台帐制度,全区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已发证的约861间,已建立原料采购索证制度的单位有861间,建立率100%;建立肉品采购索证台帐制度的单位861间,建立率100%。全面实施餐饮业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纳入量化评定的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有831间,已完成量化分级评定工作有806间,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97%,其中学校集体食堂占52间,全部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完成评定比例100%。加强餐饮行业禽类采购加工监督检查,开展活禽市场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监测,确保禽类食品安全。配合区综治办做好我区综治维稳工作,结合餐饮消费安全整治行动,加强对学校周边饮食店档的卫生监管。组织力量对我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迎检路线及周边百米范围内的餐饮单位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各餐饮单位全力配合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圆满完成了该次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任务。

九、应急管理管理方面

组织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等传染病的应急处理培训。制定《*市*区卫生局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及时、有效地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全年共处理食物中毒事件3宗,其中1宗为毒蘑菇中毒事件。配合开展截鼠防病行动,严禁餐饮单位食用老鼠等野生动物,动态情况每天向区食安办汇报。针对9月份番禺发生的鸭禽流感疫情,严密部署我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严格执行区重大动物疫情防制办公室的疫情日报制度,遏制了疫情的发生。积极参与区政府组织的重大外源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借演练之机提高应急队伍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水平;参加区应急办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活动,通过派发相关资料、现场急救模拟等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卫生应急知识,共向群众派发预防登革热、非典、红眼病等15个品种2000多份宣传资料。

篇10

医院增挂牌子的请示一市委编办:

为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及《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XX年-20XX年)》,落实“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的精神卫生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我市精神卫生工作,特申请在市民康医院基础上增挂“遂宁市精神卫生中心”牌子。

一、主要理由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精神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精神疾病治疗、康复和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近年,中、省、市各级政府对精神卫生防治工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等系列文件,以加快建立全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解决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一)国家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相继出台了系列法规。国家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加强精神卫生资源统筹管理,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遂宁市“xx”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遂宁市精神卫生中心,加快我市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

(二)从完善我市精神卫生管理机构及分工的角度来看,成立精神卫生中心是我市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市卫生、疾控部门已有针对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专门行政机构,但没有成立开展此工作的专门业务执行机构。这些年来,市民康医院抽调人员组建成立了“精防办”,开展了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重性精神病管理、医疗巡诊等工作,实际已经在承担精神卫生中心的职责。

(三)20XX年国家相续启动了三批次的“国家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市民康医院“遂宁市精神病医院迁建项目一期工程”建设项目被作为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纳入其中,并获专项建设资金。

(四)根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成立“XXX中心”需由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市民康医院增挂“遂宁市精神卫生中心”,已通过四川省卫生厅审核批准。

二、拟挂牌的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主要职责职能

挂牌后的市精神卫生中心,主要是在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的领导下,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的疾病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

(一)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XX年-20XX年)》及其他精神卫生相关法律法规。

(二)开展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精神卫生危险因素和常见精神障碍的发生、分布和发展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

(三)承担对全市精神卫生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并做好信息的报告、管理和预测、预报工作。为精神障碍预防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等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决策。

(四)承担全市精神疾病的预防与防治技术管理,对下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综合医院精神科、社区康复机构进行业务对口指导和疾防管理工作。

(五)做好“三无”精神障碍患者、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和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患者救治管理工作,维护社会安定。

(六)在全市精神卫生领域广泛开展医疗、科研和实习、带教工作。

综上所述,市民康医院增挂“遂宁市精神卫生中心”牌子,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件成熟。请予批准为谢!

遂宁市民政局

20XX年7月7日

医院增挂牌子的请示二扬州市卫生局:

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病性病防治所的主要职责为指导全市麻风病、性病的防制工作;对外开展皮肤病、性病门诊诊疗工作;向群众宣传普及皮肤病、麻风病、性病防治知识。多年来我市的麻风病、性病防制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为决策层提供了很好的工作依据;皮肤病、性病门诊诊疗工作也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赞誉。但随着近年来麻风病、性病防制工作模式的转变,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皮肤病、性病门诊的就诊量日益增多,患者需求也不断增高的形势,皮肤病性病防治所目前的规模、人员、设备等已不相适应。鉴于此,中心拟在皮肤病性病防治所增挂扬州市皮肤病性病医院的牌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增加专业检测和诊疗设备、增设皮肤病性病相关的专科诊疗项目、增设病床、改善就诊环境,以不断提高我市麻风病、性病防制工作水平和质量,提升皮肤病性病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为此,特呈请示, 当否,请批示。

XXXXXXXXXXXXXXXXX

二〇XX年五月十四日

医院增挂牌子的请示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原名温州市精神病院(温州市民康医院),属福利事业单位。该院自20XX年创建以来,一直承担全市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疾病治疗、鉴定、巡回义诊等工作任务。20XX年7月市民政局向市人民政府提交《关于要求在市精神病院增挂温州市优抚医院的请示》(温民优〔20XX〕126号)(附件1),同年7月30日,市委、市政府就此事在全市双优工作会议进行研究,时任副市长王成云同志作出了批示,要求市卫生局和市编办提出意见,但一直未予增挂优抚医院牌子。20XX年,民政部将该院列入全国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名录中(附件2),中央财政每年拨给一定专项补助经费,用于医院维修改造项目。

20XX年11月,该院整体划转我局管理,并于20XX年3月更名为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根据温州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XX〕131号)精神(详见附件3),会议明确要求该院继续发扬公益特色,充分发挥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功能属性,切实承担起对城市流浪精神病人、“三无”精神病人、复退精神病军人、肇事肇祸和违法犯罪精神病人、贫困精神病人等对象的优抚、救助和供养等社会责任。同时,根据民政部《优抚医院管理办法》(第41号令),各地应根据优抚对象数量和医疗供养需求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优抚医院布局规划。目前,浙江省宁波市精神病院已增挂了优抚医院、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疗养院牌子,浙南地区还没有一家优抚医院授牌。

鉴于上述情况,为更好地为全市精神疾病优抚对象提供医疗和供养服务,特要求贵办批准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增挂温州市优抚医院牌子。

妥否,盼复。

温州市卫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