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范文

时间:2023-05-05 18:1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个人进修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个人进修计划

篇1

一、要做到依法治教、廉洁从教。

依法治教就要坚决不移的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自觉地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要在教学中要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不违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言行,奉公守法,不做违法的事情。要廉洁从教就要做到不搞第二职业,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私任何学生。

二、要做到爱岗敬业、严谨治学。

我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把学校看成是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在工作中要做到不斤斤计较,工作中任劳任怨。还要多看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书籍。如:〈〈数学教学〉〉、〈〈广东教育〉〉等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方面的报刊杂志,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参加教研教学活动中,要积极上好一人一课,在参加评课活动中要积极发言,并注意吸取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到严谨治学。

三、要做好表率、为人师表。

教师是学生的典范,教师的一行一举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身为一名教师要身先士卒,起到带头作用,言行举止要正派,为人师表。

四、要积极学好电脑操作。

五、要认真学好普通话,提高讲普通话的水平。

篇2

关键词: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55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也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主体之一。随着高等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从青年教师本身发展要求来讲,高学历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从新兴知识的讲授要求来讲,也要求高校育人主体之一的青年教师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从培养人才质量上来讲,也需要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分析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状况、学历构成状况、继续教育情况等,可以促使青年教师认清自身专业发展所处地位,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关注其自身职业发展和学术发展问题。本研究针对西安邮电大学各学科部分青年教师调研访问,整理数据并分析。

1 调查问卷设计

美国Fessler教授提出将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分为两个方面:个人环境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个人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个人兴趣、性情与意向、积极关键事件等,组织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的规章、管理风格、社会期望和教师协会等,。美国学者Clatthom则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个人因素包括许多力‘面,如个人的认知发展、生涯发展、自我发展、品德发展、人际关系发展及动机发展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认知发展和动机发展21。国内研究文献发现,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和高校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具有一定影响【3】I;职业生涯管理的人口变量特征(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也具有显著影响。

在前期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婚姻状态),职业满意度,专业情况(专业兴趣、兼职情况、科研论文情况、进修情况),专业发展需求等四个方面。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选择上和专业保持很大关联,对职业发展前景也比较认同。86%的青年教师从事工作内容和所学专业一致,79.8%以为其工作获得别人认可度较高,82.4%的青年教师认为从事职业发展有较好发展前景。

受访青年教师中,年龄在45岁以下者,性别和婚姻对其专业发展情况影响较少,而其学历因素与其科研论文情况密切相关。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者,80%近三年独立研究课题数在1至2项(图1),20%的独立研究课题数3至5项,其参与项目数大多在3至5项,近40%的博士学历教师公开数在3至5篇,20%在5至9篇(图2);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近三年独立研究课题数H基本在3项以内(图1),95.6%公开在5篇以内。

从调研中发现,青年教师对专业进修(培训)关注度较低。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其学历较高,自身对继续进修重视度不够,75%的青年教师没有明确的进修计划;二是由于高校对进修政策和进修机会宣传较少,高校教师个人获取进修信息渠道较少,84.4%的青年教师认为进修机会一般或较少。而在专业技能提高方式上,18.4%的青年教师选择学位进修,52.6%的青年教师倾向于国内外访学进修,23.7%的青年教师希望在校外企业挂职锻炼,高校青年教师对于高层次国内外学术交流比较关注,也有部分青年教师意识到在企业实践有利于提高科研技能和服务行业能力。

对于学校提供专业发展环境支持方面,91.6%的青年教师认同通过团队建设促进个人专业发展,79.8%的青年教师希望加强实验室等平台建设,45.3%的青年教师希望加强网络、图书信息资源建设。青年教师不再像以前喜欢“单打独斗”,更倾向于依靠学科建设平台,组建或加入团队,协同合作,共同促进专业发展。

3 结论

综上,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作为高校教研的生力军,具有一定的专业坚持,对专业发展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其具有青年人的普遍压力,也面对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但是对职业发展有着较为正向的看法:

作为高校育人的中坚力量,教育系统也越来越重视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培养,职业技能培养、通识教育学习、专业培训等也纳入到职称提升的考核体系中,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系统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工作。重视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采取多形式培训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因人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计划,以学科建设平台和高水平科研团队为载体,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更好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美)RALPH FESSLER,JUDITH C C.HRISTENSEN.教师职业生涯周期【M】.轻工业出版社,1992:33 -56.

【2】(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8 - 36.

篇3

论文摘要:制度建设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和保障,幼儿园管理者应重视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园本培训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研管理制度、教师进修制度的建立。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强调幼儿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尤其强调幼儿教师个体职业生命质量的成长。川同时,专业发展也是教师个体与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来自周围的推动力有助于教师形成良性的学习动机并外显为学习行为。在幼儿园管理中,制度建设可视为一种强劲的推动力,管理者通过建立和推行多种有效制度,创造出各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从而真正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与行为的形成。

一、园本培训制度的建立

园本培训是一种由幼儿园领导者根据本园实际J清况自行策划、自行组织、自行实施、自行考核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2)当前幼儿园园本培训的方式丰富多样,但往往缺乏规划,致使培训缺乏延续性,大大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培训制度化有助于从一定程度缓解上述问题,也有助于增强培训的“实效化”和“系统化”,从而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园本培训制度例示如下:

(一)专家、骨干引领制度

幼儿园有计划地通过邀请专家开讲座、骨干教师上观摩课等形式帮助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增广视听。

(二)师徒结对互促制度

幼儿园可以在双方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建立师徒结对互促制度。要求“徒弟”结合自己的需求制定计划,而“师傅”则根据“徒弟”的需求制定辅导计划,并且这种指导过程要有记录和反馈。同时,还可以提供自荐方式将有经验、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幼儿教师组成一个“讲师团”,定期分主题向园内其他教师传授一些教学经验,如讲述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怎样指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如何为幼儿创建适宜的学习环境,等等。

(三)专业写作、交流制度

例如,定期撰写与交流专业文章。要求幼儿教师定期写好业务笔记,并独立或合作撰写幼教论文。可通过创办本园的科研刊物,为教师搭建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让教师在不断写作中学会反思、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定期举办教育沙龙。可选择在现场或网上平台进行,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经验、推广教育成果。

(四)对外学习制度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其他知名的幼儿园进行考察学习,并参与片区教研活动、各级学术研讨会以及向专业期刊投稿等。

二、教师评价制度的建立

教师评价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方向和程度,合理的评价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导向、诊断和激励作用。(3)因此,幼儿园应重视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以激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评价应把幼儿教师的成长过程与幼儿教师的做事能力结合起来,让教师在一个宽松、愉快的评价氛围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一)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幼儿园开发和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闭发展性评价制度强调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它不以奖惩为目的,而是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使得评价的矫正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指标,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量的增加,如幼儿教师专业知识、活动组织能力、教学经验的积累;二是质的提高,如幼儿教师由新手阶段向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发展;三是自主发展,如幼儿教师具有自觉、自信、自理、自立的教育教学态度与能力,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主动性;四是个体价值的实现,如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具有强烈的职业情感、职业期望并作出职业承诺。 (二)建立开放性的教师评价制度

开放性的幼儿教师评价制度强调评价是一种民主、协调、共建的过程,通过采取幼儿教师之间互评的方式,进行参与方式的评价。它能激发幼儿教师自愿地参与评价标准与程序的编制过程,并以此作为提高和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

(三)建立教师自我评价制度

幼儿园应定期举行一次教师个人述职,让教师就近一段时间以来师德表现、保育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将促进幼儿教师的自我反思,学会在总结中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在和其他教师的对比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从而为以后的发展确定适宜的目标。

三、教研管理制度的建立

园本教研是立足本园实际而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主要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幼儿园可尝试建立以下制度来保障园本教研顺利有效的组织和实施。

一是理论学习制度。幼儿园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幼儿教师学习现代的幼儿教育理论,引导幼儿教师学习相关的保育及活动组织知识。同时,坚持每学期向教师推荐几本必读专业书籍,让幼儿教师在业余的时间里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养成读书、思考、研究的习惯。

二是对话交流制度。鼓励教师就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研讨,相互交流,从而实现经验共享。例如,定期举办“一课三研”活动、“教学诊断”活动等。

三是课题研究制度。幼儿园教研组应善于引导教师发现、提炼本园在保教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升为园本课题,有条件的可以申报区级课题或省级课题,获得科研经费的支持。这有利于营造“科研兴园”、“让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氛围。

以园本教研为引领,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积极探讨的教研氛围,才能切实解决幼儿教育实践过程中随时发生的问题。教研管理制度化使教研活动由事务型、应付型向学术型转变,可视为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四、教师进修制度的建立

篇4

一、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 师资规模与在校生规模未能同步协调发展。师资队伍总体规模偏小,生师比偏大,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较重。

2 缺少领军人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大师级人物偏少,尤其中青年教师中一流拨尖人才更少,吸引、汇集和孕育大师的条件不够完善,吸引力不足。

3 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高级职务教师总量偏小,某些重点学科的高级职务教师人数明显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存在结构断层现象。

4 自主培养、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尚待完善。与师资引进的力度相比,学校在师资培养方面相对不足,有效支持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培养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渠道不够通畅,途径较窄。

5 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到位。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体制方面的制约,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滞后,人才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6 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待更新。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学术氛围不够浓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学校拥有人才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体现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学校发展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大力引进具有教授、副教授职务和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可以扩大师资规模,优化师资结构,降低生师比例。但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建本科院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上面临着经费少、基础弱、缺乏研究平台和学术团队等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

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除有计划地补充新教师外,主要还应该依靠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即“立足于培养、着眼于提高、有选择引进”,由引进借鉴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师资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培养普遍缺乏统一、有效的教师培养指导体系和相关的配套机制,培养模式也不能适应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此,通过现有条件,制订教师发展规划,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符合本校校情和教师成长规律的分层开发的教师培养体系,探索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构建分层开发的教师培养体系

1 擘科带头人的培养。建立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激励机制,以吸引、遴选、培养一批“高层次创造胜人才”为战略重点,培育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本着客观公正、平等竞争、滚动遴选的原则,根据一定的条件进行选拔,设立专项资助培养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培养对象出国访问、深造,提高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竞争的能力;改善教学、科研软环境等等。学校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和必要的支撑保障条件。

实行学科带头人学术休假制度,以保证其有较为集中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国内外访问交流,鼓励他们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或果,促进重大课题的申报和完成。以优势学科建设作为培养领军人才或优秀人才的纽带,使优势学科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人才高地。进一步拓展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社会适应面,鼓励和支持前瞻性原创性研究和探索,以研究机构为依托,以重大项目、重点岗位为载体,促进特色学科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脱颖而出。

2 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本着客观公正、平等竞争、滚动遴选的原则,根据一定的条件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选拔。设立专项资助培养经费,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平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为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多渠道为中青年骨干教师争取海外研修机会,有计划、有组织地选送他们出国培训交流。鼓励和资助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学历学位提升、担任访问学者和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支持和帮助他们申报各类人才计划(项目),并给予人选人员相应的配套经费支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竞聘上岗,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通过动态滚动培养,发挥“鲶鱼效应”,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成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今后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奠定基础。

3 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学校为新聘用的未系统从事过高校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导师一般由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担任。通过随堂听课、指导课件、合作研究等形式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胜任教师岗位。

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表彰在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艺术的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全校树立一批良好的教学楷模。设立青年教师奖教金,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励青年教师投入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申报校内外科研项目,并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设立资助方案。

四、探索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

1 岗前培训新模式。一位好教师的核心是具有合理的教学能力结构,由教学能力、学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组成,这五种能力缺一不可、相互支撑。为促进青年教师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校举办“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开发研修班”作为对新进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研修班围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设置相关课程,邀请全国模范教师和上海市教学名师传授经验、答疑解惑,通过主题报告、专门讨论、考察学习、交流发言、学习校史等形式,以及开展增强团队凝聚力的主题拓展培训,促进青年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研修班的考核成绩记入教师的个人业务档案,作为职务聘任、晋级评优的依据之一。

2 国际化培养模式。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按照“按需派遣、择优选派、学用一致、讲求实效”的原则,选派教师到国外著名院校、科研院所担任访问学者,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提升教

师的国际学术背景和整体水平。积极拓展教师国际化培养的资源和渠道,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扩大选派规模,加大资助力度,提高进修层次,突出培养效益。每年有计划地选派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努力使大部分中青年学术骨干具有国外留学、研究的经历,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教师出国进修的资助机制,进修费用由学校、教师个人、国外资助三方按不同比例共同承担,政策向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以进修成效调整学校的分担比例和数额。根据资助经费的不同来源,教师出国进修主要有国家公派项目、省(市)公派项目、学校公派项目和自费留学等类型。根据不同的进修类型,学校给予不同程度的费用支持。

3 产学研践习模式。推行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加强应用类学科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创建产学研践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利用政策杠杆鼓励教师在职或利用学术假期去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实际部门工作或实习,提高应用类学科中具有产学研践习经历的教师比例,并逐步将践习经历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教学是我校长期的教学特色。学校和系部积极开拓渠道,形成校系建设的产学研合作平台60余个。教师到政府、事务所、银行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实际工作锻炼和开展科学研究,把企业发展中的实践经验、操作技术及最新信息运用到教学中,提高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同时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为企业发展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建议,承担相应的研究课题,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4 师德培养模式。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是高校最根本和最基础的建设。构建师德培养的长效机制,把师德教育作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培训的必修课程和重点学习内容。定期举办师德论坛,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师德建设交流会,树师德、铸师魂,不断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师德论坛开展师德表彰活动,评选“师德标兵”,对获奖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岗位聘任、年度考核、职务晋升、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引导教师自觉抵制学术腐败。

篇5

关键词:教师培训 人力资源开发 人本管理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是提高高校整体管理水平、学术水平、办学效益的关键。高校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专门人才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指蕴含在教师身上的知识、技能、态度、经验及创造性思想等的总和。高校教师培训与开发,就是通过一定措施和手段,补充和提高教师知识与技能,改善其工作态度与胜任特质,激发潜力,实现自身价值,增强其工作满意度、归属感与责任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效果,实现高校人力资本增值和预期社会经济效益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高校教师培训是高校管理的剂,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有力工具,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培训问题调查的组织

目前,许多高校教师接受培训是由于评估、晋升等外在压力使然,功利色彩浓厚。学校没有对教师培训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在培训过程中管理不力,培训质量不高。为探析某地方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现状,找出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供其它院校参考,特进行了本次调查。某地方高校创办于1958年,1984年升格为本科师范院校,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现有1250余名教职工,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00余人。调查问卷主要通过访问样本老师来设计,随后进行了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问卷共设25道题,分别从培训需求分析、计划制定、课程设计、效果评估、结果应用等方面来设题。共对100位在职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收回问卷80份,其中,有效问卷72份。整个问卷收发过程历时一个星期。

二、教师培训问题调查结果分析

(一)培训需求分析阶段

1.对教师培训作用认识不足,培训目的不够明确。许多教师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对培训目的认识不足。调查中认为培训目的是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占被调查者的79.17%,认为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和促进教师个人身心发展的各占31.94%,而认为是实现教师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相对较少。这说明教师更多地把培训作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而不将其作为促进个人身心发展和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手段。当问及教师培训在学校创办师范大学征程中所起作用时,95.8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一种途径,25%的认为是战略,说明多数教师对培训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2.学校教师培训缺乏全面性、系统性与连续性。调查中,70%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缺乏全面性,73%的人认为缺乏系统性,62%的认为缺乏连续性。目前的教师培训主要是为解决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其实,教师培训还具有促进学校发展变革和教师身心健康的功能,目前的教师培训还功能不全面。教师培训涉及教师的体格、教学、科研、思想、品德与信仰等,需要人事、教学、科研、财务与后勤等部门协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而不单是人事处和教学学院的事情,因而具有系统性。教师培训只有保持连续性,才能促进教师思想、态度与行为的彻底改变。

3.受训教师层次划分还不够多元化。学校教师培训大多采用一刀切做法,没有对受训教师进行必要的层次划分,因而针对性差,培训效果不好。多元化的教师培训需求,要求多元化的培训项目和内容来适用。

在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应包括哪些项目的问题中,15.28%的受调查者觉得应学习校史校规,27.78%的认为应熟悉校园环境,83.33%的认为应明确工作要求,52.78%的认为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66.67%的认为应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为主。56.94%的被调查者认为青年教工应以在职培训方式为主。

对于中年教师,调查中有20.83%的教师认为应加强学历学位提升,80.56%的认为应提升教学科研能力,40.28%的选择应提升管理能力,18.06%的认为应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生活平衡。调查中认为中年教师应以提升博士学位为主的占被调查者的44.44%。

对于老年教师的培训需求,调查中选择理财培训的占5.56%;选择健身培训的75%;选择退休计划培训的44.44%;选择娱乐培训的23.61%。这说明老年教师更加关注身体健康和退休计划。加强老年教师培训,可增强其身体素质,体现学校人文关怀,有利于提升其对学校的忠诚度。

对于女教师应设置哪些特殊培训项目,55.56%的受调查者认为,应侧重于工作与生活平衡培训;47.22%的受调查者认为,可进行美容健身培训;44.44%的受调查者认为,可进行子女教育培训;25%的受调查者认为,可进行理财培训。

(二)培训计划阶段

1.学校缺乏一个整体而系统的教师培训计划。调查中,59.72%的人认为,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学学院密切相关。学校在培训组织过程中缺乏一个整体而系统的计划,导致各教学学院在教师培训问题上各自为政,有的没有围绕学校发展战略来开展。一个行之有效的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可以在整体上预知培训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教师培训工作有条不紊,降低培训失败风险。

2.培训内容片面化,缺乏信念和情感教育。调查中,45%的人认为,学校会对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33%的认为,学校会对教师进行职业情感教育和学校理念与信念教育。目前,教师培训重点正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转变,高校教师培训需求的重点将转移到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和促进自身成长上来,知识性培训将成为教师的终身需求,学术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将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因此,必须将教师培训内容从知识、技能提升拓展到个人成长与身心健康、从解决问题的培训向组织信念与情感教育转变。

3.培训形式单一,受益面较小。高校教师培训受经济因素制约,多安排在节假日以不脱产方式进行。受教学工作影响,培训效果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地方性高校教师真正以脱产方式进行短期或长期进修的凤毛麟角,培训受益面和影响力十分有限。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培训手段单一的占47.22%。

(三)培训项目实施阶段

1.培训经费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教师需求。关于教师培训经费要如何来分配,54.17%的人被调查者认为,每位教师每年应分配一定的培训额度;30.56%的人认为,可给各教学学院分配一个总额度;18.06%的人认为,应根据教师获得的培训项目给定经费;16.67%的人认为,可根据人事处政策由教学学院决定培训经费的分配。关于培训经费是否足够,54.1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相当不够”,27.78%的人选择了“还差一些”,12.50%的人选择了“一般”,这反映出教师培训经费还很不足。在调查教师培训中最突出的问题时,有69.44%被调查者选择了“经费不足”。经费不足及其分配不公,势必会影响教师培训效果和质量。

2.培训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吸引力。高校教师培训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多以讲授方式进行,受教者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且培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师对培训内容缺乏兴趣。在培训方式选择方面,被调查者认为可采取在职培训、访问学者和在职申请硕博士学位所占比例较大,各占36.11%,而主张单科进修方式培训的占27.78%。

3.学校缺乏自己的专业培训开发人员。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对培训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多数高校培训开发人员还没有及时掌握培训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而未能设计出适合高校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案,无法达到人力资本增值目的。如果使用外包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由于他们很难了解学校实际,很容易导致培训失败。被调查教师中认为学校人事部门缺乏培训开发专业人员的占78%。

(四)培训效果评估阶段

1.培训考核单一化,培训效果不理想。教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和心理等四个方面。由于培训内容片面便造成考核内容单一。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缺乏一个既能反映理论水平,又能衡量实际教学能力的具有操作性的考核机制。在要如何了解教师培训效果问题中,30.56%的被调查者选择培训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22.22%的人认为,应在培训结束时进行相关考试;58.33%的人选择比较培训前后的业绩表现,但这要求考核机制要比较健全;41.67%的人认为,应由培训项目实施者来评价。

2.缺乏有效的培训信息管理和考核机制。任何一个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目的,提高效益。目前,学校教师培训工作更多地是抓了开头和结尾的形式工作,而没有注重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与反馈。调查中,认为培训过程信息收集不充分的占被调查者的50%,认为学校培训考核机制不完善的占60%。培训信息收集不充分,就不能科学评估培训效果;培训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管理者不知道要收集什么培训信息。

三、教师培训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培训需求分析阶段

1.要恰当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通常包括组织分析、人员分析和任务分析三项。对于教师培训需求要依据什么来决定,47.22%的被调查者选择进行教师培训需求调查;45.83%的人选择围绕学校战略目标来设计;37.50%的人选择从分析员工绩效表现来发现;16.67%的人选择由人事处及教学学院共同商定。对高校教师培训活动进行组织分析,可了解培训活动背景,有利于掌握培训重点,是集中于教学能力培训,还是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还是科研能力培养等。人员分析有助于确定哪些人需要接受培训,要重点对教师个人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态度、能力、动机和技能。任务分析首先要明确雇员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和达到何种目的,然后再确定为帮助雇员完成这些任务应当在培训过程中强调哪些知识、技能和行为,它有利于确定教师培训方案中哪些任务要作为培训重点。

2.要加强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加强培训项目管理,可确保培训项目成功。通过记录培训历史信息,可为后来的培训提供参考,增强培训效果。33.33%被调查者选择设立专门的项目经理来管理教师培训工作;19.44%的人选择由人事处进行一般管理;41.67%的人认为,应由教学学院进行一般管理;25.00%的人建议外包给相关培训机构来管理。对于教师培训指标的分配,68.06%的被调查者认为,可根据教师个人业绩考核来决定;36.11%的人认为,应实行个人申报后领导决定;8.33%的人认为,可由领导指定;27.78%的人选择根据公开考试来决定。

3.要加强培训相关职能机构的协调与配合。在认为哪些部门与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中,59.72%的受调查者选择教学学院,选择人事处或教务处的都各占54.17%,这说明广大教师已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是一项需要多方协调的事务。在校领导应对教师培训的哪些方面进行相关决策问题中,44.44%的被调查者认为校领导应对培训模式进行战略决策;41.67%的被调查认为,应审定年度教师培训经费;50 %的人认为,应该审定教师培训计划。对于教学学院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受调查者中33.33%的选择应制定培训计划,44.44%的人选择了解培训需求,72.22%的人选择实施培训计划,37.5%的人选择评估培训效果。可见,教学学院在了解培训需求、实施培训计划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要恰当选择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我国高校从教学与科研发展要求出发,结合教师队伍实际,创造了十几种内容不同、目标不同、时期不同、适合不同职务教师的培训形式,主要有岗前培训、单科进修、助教进修班、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骨干教师进修班、国内访问学者、高级讨论班、社会实践、短期研讨班和出国进修,等等。在问及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时,36.11%的受调查者选择在职培训,27.78%的人选择单科进修,36.11%的人选择访问学者或在职申请硕博士学位。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培训还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和师资培训网络体系,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不断更新培训的技术手段,提高培训效果。

(二)培训项目实施阶段

1.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59.72%的被调查者选择按专业技术来开展培训,27.78%的人选择按学历学位来确定培训层次,而主张按年龄段来划分培训层次的只占9.72%,这表明教师培训需求具有多元性,因而培训层次划分也应该多元化。学校对教师培训应有总体规划,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教师培训应从长计议,适当向弱势学科倾斜。针对不同时期的教育热点和问题,适当调整培训内容,扩展培训领域,改进培训方式。师资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级各类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队伍的全面发展。

2.要拓宽教师培训经费来源。调查中,有69.44%的教师认为,培训经费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政府应给高校优惠政策,支持教师培训工作。高校应从学校发展全局和长远出发,加大培训经费投入。还可借鉴发达国家一些大学通行的做法,通过建立诸如科研基金、课程开发基金及教师专业发展基金等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为教师进修学习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学者互访、联合攻关等方式为教师进修学习开辟新的途径和渠道。倡导教师、学校、政府三方出资的培训制度。国家和学校出资可保证培训基本运行,而个人出资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三)培训效果评估阶段

1.要科学制订培训效果评估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和任务要求,参照标准对受训教师进行考核,奖优罚劣,方可确保教师培训质量。培训项目评价有三种主要设计:与对照组进行培训前和培训后比较、培训前测试和培训后测试、培训后测试和时间序列分析。就拿与对照组进行培训前和培训后比较来说,该方法是将一组经过培训的雇员与一组没有接受培训的雇员比较。培训信息要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针对两个小组搜集。如果培训小组绩效改进比对照组大,则说明培训确实导致了绩效改进。

2.要促进培训成果的及时转化。培训成果转化是指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过程。培训成果转化受转化氛围、管理者支持、同事支持、运用所学的机会、技术支持及自我管理技能等因素影响。就同事支持来说,高校可通过编印刊物的形式来通告大家受训者是如何进行培训成果转化的。这种刊物可以刊载对某位将培训内容成功转化为工作经验的受训教师的访谈记录,然后再将它分发到受训教师手中。管理者还可为每位受训者配置一名原来参加过同样培训且工作经验更丰富的导师。导师可能是受训教师的同事,他会向受训者提供如何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工作实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崔志峰,杨乃军.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7):31-32.

[2]周丽新.对高校师资培训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6):22-23.

[3]韩明.加强高校师资培训管理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6,(9):125-128.

篇6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适用范围:

1、凡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均应根据本人的任职要求,参加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未达到国家规定学历者,必须先参加合格学历培训。

2、继续教育是指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育。一般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扩展和更新、教育理论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补充和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训练及法制教育等。

3、继续教育要坚持按需施教、分类指导、讲求实效、学用结合的原则,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坚持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学形式,以业余、自学、短训为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益。

二、中小学继续教育分类:

1、新教师培训:对新分配到中小学任教的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毕业生,使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培训,在一年实习期间,培训时间为120学时,其中由教师所在学校培训时间不少于60学时。

2、教师职务培训:按教师现任职务的任职要求和高一级职务部分要求进行的培训。培训时间为每年72学时,五年一个周期。

3、骨干教师培训: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按骨干教师的要求和现有骨干教师按学科带头人的要求进行培训。培训时间在教师职务培训每年72学时的基础上,另加50学时。

4、应急培训:根据工作急需进行的专题内容的培训

5、提高学历层次培训:对已达到国家规定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高一层次学历的培训。参加这一类培训的教师,免予参加同期教师职务培训。

三、目标要求: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切实做到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师德修养和法制观念,补充必要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依照职务级别提出如下的目标要求:

1、高级职务教师:通过学习和研讨,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独立开展教学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且能进行经验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使其成为学科带头人,部分教师成为教育教学专家。

2、中级职务教师:通过学习和进修,扩展和更新知识,学习和研究所任学科的教法、学法,广泛了解本学科的教改信息,提高准确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成为完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部分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

3、初级职务教师:通过进修和学习,提高其政治思想和专业理论水平,学会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工作,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教师或骨干教师。

4、试用期教师:通过培训使其热爱教育事业,熟悉大纲和教材,掌握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之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四、管理措施

1、发证:根据省人事厅制定的《河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证书登记。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内容、成绩均由培训学校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上确认登记,《证书》是中小学教师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证书》由省人事厅统一制发,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办证,人事行政部门和行政教育部门负责验证及管理。

2、接受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凡在任职年限内未被安排进修的教师,有权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县教育局要督促落实。同时中小学教师要服从任职学校和培训单位的安排,努力完成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3、主管部门及其职责:教育局是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辖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规划和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精神;实施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有关意见;负责本级教师进修基地建设。会同同级人事行政部门审验《证书》;指导、检查和评估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4、教育督导部门要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列入督导内容,保证继续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

5、培训机构:教师进修学校是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机构。承担全县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各乡镇教委、县办民办各学校也要确定本乡镇、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6、对任职学校的要求:中小学教师任职学校要将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继续工作的精神,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切实保证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合理安排教师参加各类进修活动,解决好工学矛盾。通过以老带新、教研活动、组织自学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7、经费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财政管理体制分级负责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收费按《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收费的批复》(冀财综字[1999]第10号;冀价行费字[1999]第4号)执行。

8、奖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对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本规定,侵犯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或行政处分。

篇7

关键词:在职培训;模式;比较研究;启示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在职培训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对于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视程度,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职前培养工作。对于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发达国家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试图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和职前教育紧密衔接的在职培训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本文拟就国外几种典型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教师在职培训有所借鉴。

一、国外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简介与分析

(一)高校本位模式

“高校本位模式”是指以高等院校为基地,利用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对在职教师所实施的以系统理论教学与研究为主的教育模式。由于这种模式是以系统的教师培训课程为主,以高等院校为主体,所以也称为课程本位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培训模式,长期以来在教师职后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以教师进修高一级学位课程为主要目的,主要开设教育学士、硕士以至博士学位课程和各种教育证书课程。大学还开设各学科业余进修斑,中小学教师经2-3年的业余进修,成绩合格也可获得相应的学位或教育证书。此类培训多与教师的晋升、提薪有关。

高校本位模式有着悠久的传统,各个国家都比较重视。美国的大多数学区规定教师服务7午后可以带薪进修,很多综合大学及教育学院等师资培养机构开设教师在职进修的课程,包括夜间班和暑期班。英国是以各地的大学为中心,鼓励大学提供面向在职教师的各种进修课程。伦敦大学还举办长期性的在职教师进修。法国和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接受教师以一般学生的身份申请入学,攻读一般大学课程或学位;日本的80%以上的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经常承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教师进修班,井设想教育大学主要招收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进修合格者可获得硕士学位。俄罗斯的教师进修所不少是综合大学和教育大学的附属机关,也有作为独立机构设在各地州一级教育行政机构管辖之内。

高校为本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可以较好地塑造在职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这种模式适用于严肃的;具有学术性的、学历性和研究性的培训,能够使学员较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同时,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良好的人文环境等,是其他机构难以具备的,因而长期以来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高校本位模式的不足之处也日渐凸显出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非议。首先,就目标取向来看,教师的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其追求的主要目标,而不仅仅是单纯提高学历、学习理论知识为取向。而高校本位模式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以学历教毒为重,忽视在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实践特征,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提高的需要。虽然这种模式也强调师范生与培训教师必须到中小学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但它只是作为师范教育的一种补充活动,存在着教育理沦与教育实践二元分离的严重缺陷,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而且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其次,这种模式难以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师特殊岗位之间需求的差异,针对性不强。所以,这种教师教育办学模式不断招致中小学校与教师个体的批评和抵触,对其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二)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

“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是一种以中小学为基地,把教育教学实践作为主渠道,辅之以理论课程教学,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比较典型的有英国的“六阶段模式”和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模式”。显著特征是以教师任职的中小学为主、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开展合作以完成师资培养任务。仅以英国为例来介绍一下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实施。

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教师教育开始实施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的改革,其中谢菲尔德大学教育系的“六阶段模式”改革最为突出。具体思路如下户

1.确定需要

这个阶段是教师在职培训最初萌芽阶段,培训的意向首先产生于学校,而不是产生于培训机构。学校教学中感到教师有进一步提高和进修的必要后;要确认需要培训和提高哪些方面,然后与大学培训部门直接接触,也可以由当地教育局负责培训的教师向大学传递信息。

2.谈判

这阶段是在确定教师特定需要的基础上,学校与大学培训部门洽谈怎样依据教师的需要编排出在职培训计划。中学要明确提出大学应提供什么专业课程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大学要尊重中学教师提出的要求,允许他们在洽谈中陈述自身的需要,允许中学拥有教师在职培训的规划权和决策权。

3.协议

谈判结束之后,要在多方面人员参与下提出一份详细的培训协议。协议完稿后首先交给即将接受培训的教师修改,必须得到教师的认可才能最后确定下来。这样能够使得教师有目的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4.实施培训步骤之一

一般培训的前两天是以大学培训机构为基地进行的,也可以在地方教育当局下设的教师培训机构实施。前两天的课程作为导引课程,介绍新的知识技术概况和新方法论原理。这些课程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在学科横向联系和跨学科交流方面受到教育和启发。

5.实施培训步骤之二

两天导引课程之后,以学校为基地,在大学教师参与下的教师在职培训才正式开始。这个阶段是整个培训模式的关键一环。大学教师要经常到教室里来,直接参与教师个人或整体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备课,研究教学难点和关键,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结构等活动,给教师以指导和帮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6.结束

协议规定的项目基本完成之后,教师能够胜任教学了,教师在职培训就算告一段落。培训结束后,学校若有继续与大学保持联系的愿望,可以在其他科目方面对教师继续开展培训。学校为基地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在英美等国的发展较为成熟,同时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种模式之所以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是因为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首先,国家政府比较重视教师所在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专业性的教师教育政策报告,把教师在职教育尤其是校内培训放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层次上。其次,采取科学而合理的规划,即明确划分出教师校内培训的几个阶段,建立起从开始到结束的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再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现在合作性方面,教育行政当局、高等院校、中学教师通力合作,建立由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协调、高校主导以及中学教师积极参与的共同合作机制。在欧美国家,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并不是松散的个体学习方式,而是领导重视、严密计划、通力合作的培训模式。它以中学为主体,实行协议式管理,使受训教师在这种有组织的培训中享有更大的自。

(三)教师中心模式

教师中心模式是指通过设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为主的教育模式。圆主要包括教师培训中心、民间非营利性教师委员会、协会以及各种教师专业团体等。

“教师中心”(TeachersCenter)模式最初起源于英国。在英国,这种机构非常广泛,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教师在职培训机构。教师中心有的设置在中小学内,由校长兼主任,也有的是设在师资培养机构。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不断增设教师中心,90年代初期这类培训机构已达400多个。目前,基本上每个郡至少设置一个设备齐全的教师中心,开设短期的在职教师进修课程以及开展教师自主的共同进修活动,从事奉地区的各科教师的进修工作。美国模仿英国,也设有教师中心,成为美国教师进修主要渠道之一。法国的“国立教育研究及资料所”、“区域教育及资料中心”、省教育及资料中心以及国立教育研究所、国际教育研究中心等专门机构负责教师的进修活动。德国的教师进修学院、法兰克福教育研究所负责教师的进修活动。日本的都、道、府、县的“教师研修中心”“理科教育中心”“教育会馆”是中小学教师进修的主要部门。俄罗斯教授法中心设在各地区或市一级教育机构,从事学科教育的研究与指导。

这种模式一般都是由政策委员会来管理。委员会由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地方教育官员、地方学院的教职委员和中心其他部门的代表组成。在这种模式中,通常是实习教师占委员会的大多数,教师的作用在此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进修中心的活动计划和执行步骤一般是同教师一起商定,通过与教师协商,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从而使教学工作能够有更强的针对性,又有利于根据教师的需要加以改进和发展。

近年来,国外的教师进修中心在实践中又不断向“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学习经验,非常注重在职教师所在学校的情况,考虑教师的学校背景,把教师进修中心的教育内容同教师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增强了中学教师的主体性和进修中心的针对性。

“教师中心”模式主要是针对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提供一种情境和机会,以利于教师针对在教学中所出现的难以凭借自身力量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解决知识更新问题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体现了教师自我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这种模式不仅仅是针对教学中比较简单的一般性问题,也不是教师个人经常性的问题,而是针对教学中所出现的疑点、难点与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很难依靠教师任职学校自身的力量加以解决,有些问题也很难在专家的指导下及时得到解决。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不同学校教师群体之间可以进行校际交流与沟通,互通有无,以达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的效果。

(四)远距寓教育模式

远距寓教育(DF:Distance Education)是在教师和学生受时间、空间及其他因素制约而不能集中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的情形下,由专门的教育机构利用各种通讯媒体,通过师生的双向联系,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模式。印目前世界各国都将远距离培训作为教师在职进修的一种重要方式。远距离教育最有特色的是日本、印度以及北欧诸国。仅以日本为例来介绍一下远距离培训模式的实施及利弊。

日本的远距离师资培训模式历史悠久。早在1886年,东京特殊培训学校(后为早稻田大学)就开始以函授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目前,日本进行师资培训的远距离教育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类:

1、高中函授教育。1953年,《高中函授教育法令》的颁布以及1961年《学校教育法令》的部分修改都大大加快了日本高中函授教育发展的步伐。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高中函授学校,函授课程也从正规学校课程中分离出来并日益串富。这些以高中为单位的函授学校不仅面向教师,而且还吸收要求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员。具体方式包括:向学员发送函授教材,定期布置、检查作业,并于每周日向学员进行面授?同时,日本广播电视公司还专门设立一个机构向全国的函授学员通过广播和电视进行相应的教学。

2.大学和初级学院的函授教育。高等学校实施函授始于1950年。当时,高等学校的大多数系科均可进行函授教育。1980年以来,日本全国已有12所大学和9所初级学院承担起这一教育的职责。这些大学和初级学院的学员定期收到各函授机构印发的教材并在每年夏季接受面授。目前,全国的注册学员保持在九万人左右。

3.社会函授教育。社会函授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它由某些社会组织和团体具体实施。依据(社会教育法令),日本文部省对那些教学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非正规社会教育团体予以认可。同时,社会函授教育的内容也必须由文部省审定。目前,已有40多家社会教育团体开设的200多门函授教育课程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社会函授教育的方式除了向学员印发学习材料外,学员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的有关节目进行自学。

4.广播电视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he Air)。日本的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于1983年,它旨在通过远距离教育的方式对国民进行高等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一家正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它遵从文部省颁布的有关高等教育的规则。

5、学校广播系统。学校广播作为进行师资培训的一种方式最早始于1935年日本广播公司开办的“对学校广播”节目。1953年,日本广播公司专设学校电视频道。而今,该公司巳通过广播和电视节目对学校播送现实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讨论及教育举措。除此之外,日本的五个县级教育委员会也分别通过超高频率向所属学校专辟电视频道,以进行师资培训。

远距离教师培训模式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能够利用各种通讯媒体对分布各地的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和联系,手段丰富多样。

但是,远距离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点,如培训者和学院、学员和学员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沟通,难以照顾到每个学员自身的特点,培训的效果难以确保等等。

二、国外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终身教育是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的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思潮。它是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首先提出的。他说:“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身教育思想的基本含义是要求实现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在时间上,它主张教育应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反对把人的一生截然分成在学校里学习和到社会上工作这样两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空间上,主张教育应包括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对把教育限于学院的读书,排斥学校以外的学习活动的观点。”所以说;学校教育应当是侧重培养人的学习能力的教育,它的实际意义不仅能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利用这种能力去不断地补充、更新知识,而且还创造出对其整个一生都获得教育或自我教育的机会和可能。

我国现今教师的职后教育自成体系,师范院校承担职前培养任务,属于普通教育,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从事职后培训,属于成人教育。这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分离,由于领导权限不同,体制上难以统一,导致了机构各自为政、内容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教师教育的效益不高。因此,如何实现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一体化,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务之急是要实现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理念的转轨,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统领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

今后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经过整合成为连续的整体。教师的在职培训,将由学历补偿教育转向知识更新、教学研究和提高业务能力的教育,培养对象广、质量要求高,需要调整或合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等成人教育院校,使之兼具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功能,实现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一体化。

2.实现在职培训形式的多样化

任何国家对教师的需求都是多层次的,单一的职后培训模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因而各国对教师的在职培训都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职后教育在形式上呈现出多层次与多样化。如前所述的课程本位模式、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教师中心模式、远距离教育模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分法。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做出了其它不同的分类。徐琳的分类是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分法。她认为,教师的:在职培训,从时间上划分,一般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系统学习、专题研讨等;从途径上划分,可分为脱产、半脱产、不脱产等;从培训的系统性上来划分,还可分为正规和非正规等类型。

长期以来;我国在职培训主要是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其它培训较少,尤其是中小学,这也与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偏低有关,在培训模式上,主要是以函授、自学考试为主,脱产、半脱产的培训也只是到了近些年才得到较高的重视,导致教师培训质量不高,流于形式。为使我国教师在职培训适应时展的要求,必须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高等师范院校到各级教师培训中心、从专门组织到远距离培训等一整套的培训网络,为教师的在职培训创造条件;必须开展脱产的、半脱产的,长期的、短期的,校内的、校外的,面授的、函授的、夜间的、业余的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教师的要求;必须建立以课程为基地的在职培训、以学校为基地的在职培训、以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为广大教师提供广泛的培训基地。

3.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教师只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就自然会把知识变为学生的财富。因此,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主要目标,就是给教师增补新的书本知识,甚至是硕士、博士学位课程。但现代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远大的理想、创造的志向、广博的知识、很强的自学能力、高度发展的智力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职培训的目标要从为教师不断地补充所教学科的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转向侧重于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策略的研修与锻炼,指导教师学会运用现代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现在许多国家在职培训模式正在用“以学校为中心”取代“以课程为中心”。提倡教师培训中心要面向中小学,深入教学实际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形成教育技巧,改进教学工作。、中小学校在教师的在职培训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篇8

关键词: 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轮训机制 层级研训 教研网络 学历进修

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石。近年来,东海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支素质良好、数量适当、分布均衡、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适应事业需要的教师队伍。东海教师进修学校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坚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专业引领意识,在抓好全员培训,大力推进校本研修和基层教师岗位培训的同时,更加突出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开创东海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一、创优轮训机制,扎实开展教师岗位培训

直面教师需求是落实有效培训的基础。针对农村基层学校教师素质偏低和学校、人数众多的现实,东海进修学校决定建立教师岗位轮训机制,面向基层学校薄弱学科教师,按年度有计划地分批分期搞好小学、初中英语、数学、语文三门学科,高中英语、数学、语文、物理、历史五门学科教师的轮训工作;面向农村学校班主任,分期分批组织培训班,并逐步形成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研修培训层次培训形式,构建基本课程合格、实践能力提高和理论研修系列培训框架,有效提升农村学校班级管理规范化水平。

拥有优质师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东海进修学校充分整合全县优质教育资源,选拔理论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多次参加过国家和省市培训工作的优秀教师,组建一支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兼职培训队伍,成立“东海县名师工作组”,建立“师资信息库”,组织实施对乡镇薄弱学校、薄弱学科教师进行独创性的二级培训。授课教师用各具特色的风格、智慧诠释教学理论和实践,用自己的实际经验深入浅出地解读教材,以学员为中心探究教学过程。学员普遍反映:这种把新课标理念具体化,示范课与教材解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很有实效,易于理解和运用;与一线教学骨干面对面交流更能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利于提高教材驾驭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针对性才是抓住培训内容的关键。东海教师进修学校从受训教师实际出发,确定新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教学方法等重点内容,突出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分学科组织优秀教师示范课、集体备课指导,用贴近教师岗位直接需求的培训形式,确保学员参训的效果。采取制度化的培训管理模式,纪律规定细致全面、过程管理严肃到位,对参训学员和授课教师的双向考试、考核严谨认真,真正做到管理出效益。

二、创建层级研训平台,构建教师成长立交桥

创建“一基地两论坛”,丰富专业发展载体,助推名师团队建设。东海教师进修学校搭建“中国教育学会东海教师发展基地”、“晶都校长论坛”等研训平台,依托“教师发展基地”,先后举办“教师幸福发展报告会”、“名师成长与名校打造”培训班、“教育系统干部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17场次,选拔培训骨干教师3000多人次,同时组织300多名优秀教师、教干赴北师大、华师大基地封闭集中培训;顾明远、钱源伟、郑金洲、李炳亭等30多位名家来东海面对面辅导教师,杜金山、张志敏等全国知名校长应邀作论坛主讲。实施“晶都名师培养工程”,遴选省、市、县不同层次培养对象1000余名,与“市333”人才工程同步推进,通过名家指导、项目资助、课题研究、专题研修等形式,建设不同层次教师发展梯队。

创建农村教师发展中心,打造学习培训载体,助推农村教师成长。在全市首家“农村教师培训中心”基础上,积极建设省级示范性县教师发展中心基地,以“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要求,投入5000万元建成占地210余亩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室、电教中心等培训资源,发挥岗位轮训、教师学历提升、高校合作办学等系列功能,构建“研修合一、四位一体”培训新模式,形成“省-市-县-校”四级师训网络的可靠载体,年培训教师达3万人次,其中集中培训超万人次。先后与全国名校共同体联合举办“高效课堂走进东海全国教学观摩会”,与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举办“全国传统美德教育说课大赛”,与苏鲁豫皖创新教育联盟共同举办“全国多种风格语文教学展示会”,为全县教师展示才能、体验成功搭建舞台。

创建系列学科竞赛项目,提供展示交流载体,助推农村教师成功。组织两年一届全县“教师专业素养大赛”,安排高效课堂、主题班队会、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才艺等8个项目,涉及所有教师,覆盖所有学科,催生了一大批“全能教师”和后起新秀,发现和培养了大批年轻优秀教师。2013年的万名教师“走进新课改、展示新风采”教师专业素养大赛各项比赛正在进行中。全市首创了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师全员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以考代训”项目,并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机制,每年暑期组织万名教师专业素质测试、两千名骨干教师综合素质考核、700多名教干任职资格理论考试,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在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引导和检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坚持“教书先读书、立业先立说”理念,创办“教师书屋”,创建“书香校园”,举办系列读书活动,引导教师读书学习。各类竞赛项目的创设,充分搭建教师展示才能、体验成功的宽广舞台,构建起骨干教师成长成才“立交桥”。

三、创建教研网络平台,助推教师提高专业素养

全面建成县级教育网络平台。借助教育现代化契机,全方位地推出网络教研活动,利用校园网和教育网的无缝衔接,有效提供扩大交流与资源共享载体,搭建中小学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使用网络资源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建设有效的个人教学网络资源库,帮助中青年教师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切入点,受到广大基层教师的欢迎,一批网络学习型教师在网络教研实践锻炼中脱颖而出,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精心打造学科教研资源网站。2009年创建“东海数学教研网”,按一至九年级分别安排内容,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教研通讯等栏目,有针对性地选登经典试题、优秀说课稿等内容,并有计划分章节组织网上集体备课活动。经过科技的洗礼,网络教研实践的锻炼,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研工作中脱颖而出,2012年经个人申报和专家评审,评选出优秀版主和会员52名。目前“东海数学教研网”点击量已达50万次,有注册主站会员5000余人,论坛人员3000人。学科网站有力地帮助教师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切入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研训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四、支持学历进修,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外联高校在家门口培训教师。东海教师进修学校积极致力于提升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先后与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联合,设立东海函授站,承办本专科函授进修,将进修提高学历的机会送到教师家门口,为在职教师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同时积极动员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从开始的一个专业一个班40余人,发展成现在的九个专业二十个班1400余人的办学规模。预计在三到五年内,使全县所有在职中青年教师都具有本科学历。

篇9

[关键词]青年教职工 发展需求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91-02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大计,青年为本。青年教职工是教学和管理队伍后备人才的主体,是加快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力军,是未来高职院校师资和管理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是高职院校的希望。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青年教职工的数量逐年增加。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水平的迫切需求,对于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实现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鉴于此,我们对某高职院校青年教职工发展需求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范围和方式

在本次的调研中,青年教职工年龄界限为40周岁及以下。发放调查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24份,占调查人数的77.5%。在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中,从性别上看:男性31人,女性92人(1人未填写);从学历层次上看,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有57人(占45.97%),本科学历有65人,占53.42%,其他学历2人;从岗位上看:行政岗位32人(占25.1%),教师岗位88人(占70.97%),其他岗位人员4人;从职称上看:高级职称10人(占8.1%),中级职称73人(占58.9%),初级职称与未定级者41人(占33.07%)。

二、调研中发现的主要情况分析

(一)工作氛围

在受访者中,对目前工作环境表示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达到115人(占92.75%),表示无奈、将就或其他的有9人;对单位人际关系表示满意的有98人(占79.3%),表示一般的有19人,感觉单位人际关系不和谐和无感觉的有7人;对直接上级的管理表示满意的有49人(占39.5%),表示比较满意的有67人(占54%),表示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有8人。

(二)高职院校发展

在受访者中,表示对高职院校发展前途有信心的有100人(占80.6%),表示一般的有22人,表示没有信心的有2人。

在高职院校工作,目前青年教职工最在意的是薪资待遇(46人,占37.1%)和工作氛围(45人,占36.3%),调查中的两位博士对薪资待遇都比较关注。其次青年教职工在意培训进修和个人发展的共22人,占17.7%。对管理机制的关注相对较少,只有5人表示在意。

换一个“职称”视角再来看,高级职称10人中,有6人(占60%)对工作氛围很关注,只有1人对薪资待遇有关注;中级职称73人中,关注工作氛围和薪资待遇的各有29人(占79.5%),关注个人发展的有6人,关注培训进修的有4人,关注管理机制的有3人;在初级以及未定级的41人中,关注较高的依次是薪资待遇16人(占39.2%),工作氛围9人(占22%),培训进修7人(占17.1%)。

再用“岗位”视角来看这些数据:行政岗位上32名青年教职工最看中的前三项是工作氛围(11人)、薪资待遇(10人)、培训进修(7人),这三项就占据了87.5%,而个人发展这一项只有1人提到;在教师岗位上的88人中,青年教职工最关注的是薪资待遇(34人)、工作氛围(33人),这两项就占到了76.1%。

(三)工作压力

从受访教师(共88人)承担的课程上看:承担2门课程的有37人(占42%),承担3门课程的有21人(占23.9%),承担4门及以上课程的有11人(占12.5%);在受访的教师中,每周12课时以上的有55人(占62.5%),8-10课时的有24人(占27.3%);一学年的教学工作量约占教师总工作量的比重达到2/3的有36人(占40.9%),比重为1/2-2/3的有27人(占30.7%);认为目前工作量偏多的有57人(占64.8%),认为工作量较为合理和偏少的有31人(占35.2%)。

(四)个人发展

对教师职业的态度的调查中,热爱教师职业,并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的有55人(占44.4%);表示比较喜欢,愿意努力的达到62人(占50%);明确表示有机会,希望重新选择的只有2人;其余表示不清楚或是未填写(共5人)。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最高目标”这一选项,想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或是优秀教师的有100人(占80.6%)。

从任教以来,感觉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明显提升的有85人(占68.5%),认为自己提高缓慢的有28人,而认为基本没有提高的有3人,且这3人都来自于行政岗位的人员。在行政岗位的32个调查对象中,有14人(占43.75%)之多认为自己基本没有提高或是提高缓慢,而在教师岗位中,选择这一选项的有23人(占26.1%)。

在对于加强青年教师和管理者队伍的建议中,受访者认为青年教师和管理者应该采取的关键措施(可多选),最集中的三项分别是:领导需要从战略角度重视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81人,占65.3%);学校必须完善配套的激励机制(75人,占60.5%);教师自己本人必须努力完善自我,提高自我(72人,占58.1%)。

三、基于调研结果的对策与建议

(一)调整青年教职工的工作节奏

青年教职工反映工作压力大,在受访者中,认为目前工作量偏多的有57人(占64.8%),认为第二工作量不太合理和不合理的有42人(占47.7%)。实际上,出于专业的特殊性,许多专业的课时减不下来。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能否通过课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教师的工作量;可否在政策上对进行课改的专业予以一定倾斜;在第二工作量的考虑上,各系部、二级学院可否根据自身情况,经过调研,有针对性地制订二级分配方案;课时和第二工作量可否实行一定幅度的积分互转。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对当前的工作感觉到疲劳的有63人(占50.8%),非常疲劳达到了20人(占16.1%)。教师是一个有文化、有理想的群体,其压力来自工作、家庭、经济和生活多方面,很容易导致心理焦虑症、职业倦怠感。基于此,高职院校关心教职工需要从“心”开始,把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让青年教职工在“压力中寻找出幸福”。

(二)做好青年教职工的职业规划

根据调查,青年教职工对教师岗位表示热爱和比较喜欢的超过了九成,希望今后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或是优秀教师的超过了八成,总体情况较好。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部分青年教职工的职业规划还是以短期规划为主,欠缺中长期以上规划。有近七成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明显提升,也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觉得自己提高缓慢或是没有提高。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青年教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相关部门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青年教职工从职业目标、达成目标的阶段、达成目标需要具备的能力、目前具备的能力和欠缺的能力、如何提升计划的执行力等方面做好职业规划。青年教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不仅应该有纵向的规划,还应该有横向的职业规划。比如青年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岗位上有规划,也要到管理岗位进修,到行业进修。

(三)加强青年教职工的访学进修

在调查中,青年教职工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管理能力方面比较集中的认同方式有在国内访问学者、出国研修、集中培训、教研活动等方面。他们都希望在个人发展方面,学校可以提供外出学习和专业培训的机会。受访者均希望学校在时间、政策、经费上加强保障。

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着力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专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制订师资队伍分层次培养方案,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职称、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人员制订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具体培养措施,加强继续教育管理和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夯实坚实的基础。

对于国外进修或是国内访问学者,以及参加国培、省培、行业培训的教职工进修结束后,要实行成果共享,将所学的成果在教研室、系部、学院等层面分享。在加大对教师进修力度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创造更多的进修机会给管理岗位上的工作者。通过教职工进修培训工作,可以促进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高职院校事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 参 考 文 献 ]

[1] 徐泽胜,汪浩.科学发展观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09(7).

[2] 郭丽君,吴庆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需求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5).

篇10

关键词:工程教育;团队建设;人才

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中,教学团队建设尤其是教学团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建设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根本[1]。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曾说过:“教师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问题,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高水平的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行业发展的要求、科技进步的要求、课程改革的要求、工程教育特色的要求。

粮食工程专业是工科特征突出、行业背景强、就业指向明晰、特色鲜明的工程类专业。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辽宁省唯一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同时,该专业是我校的特色扶持专业、省重点支持专业。下面以粮食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专业团队的建设情况。

一、培养教学团队带头人

围绕粮食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小麦制粉工艺学”“稻谷制米工艺学”“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粮油储藏学”“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等课程的教学,结合学历职称、教学能力、科研背景以及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等各方面因素,选拔教学团队带头人。

教学团队带头人要带好队伍,肩负重任。依据其个人素质与能力,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与要求,带头人需在工程实践能力、为企业做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等方面取得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继续锻炼与提升,以不辱团队领军者之使命。

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1提高认识

通过制定考核与激励办法,提高教师对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认同感与紧迫感,避免价值弱视导致动力弱化。在第一个半年内,召开专业建设目标、任务分解会议,通过管理上的目标激励、新教育理念的内化引导,提高教师对工程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2实行教师下企业工程实践

(1)安排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进行顶岗实践。两年之内有计划地按专业、课程门类分工,确定教师的主攻方向和实践目标。依托制粉、制油、制米、粮油仓储等企业,根据内容、方向、目标的不同,将任课教师派到中粮香雪面粉、中稻米业、中纺油脂、中储粮沈阳直属库、沈阳一库等企业顶岗实践半年以上。

(2)真正“顶岗”,突出“顶”字。教师的顶岗实践不能流于形式,要突出“顶”字,即教师通过实践能在具体的工程岗位上发挥实际作用,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参与技术改造、设备维修、产品研发等工作。在实践中验证并提升理论,并运用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能力培养[2]。

3开展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

制定激励机制,与考核评职挂钩,鼓励教师利用“顶岗”实践时间和业余时间,为企业承担横向课题与技术服务工作。教师在实践中主动寻找技术课题,进行工艺测试、设备参数测试、品控测试等操作,发现问题,开展研究。这不仅是深化校企合作,稳固校企关系的纽带,更是教师工程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4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

从企业聘请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与专家,承担专业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篇章的教学任务,比如设备结构、维修维护、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环节。在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可与校内教师在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方面形成“传、帮、带”提升机制。

三、教学水平提升建设

1开展经常性教学研究活动,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研究与建设

针对研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材的处理、教学深度的把握等,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开展教师听课制,教学团队教师要互相听课,博采众长。实行学院督导评课,对学生反馈有问题的教师,督导深入课堂听课,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帮助提高。

2加强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1)重视现场教学。工程类专业的工科特征鲜明,工程特色突出,许多设备、工艺及操作在课堂上难以表述清楚。通过企业或实训室现场教学,不仅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印象深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融工程实践能力与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教学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各门专业主干课程现场教学的学时应不少于10%。

(2)改革教学方法,摒弃单一的讲授法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采取启发探究式、讨论式、问答式、案例式、项目教学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改革考试方法。消除“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弊端。采用阶段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立体化的考核评价形式,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注重过程考核。同时将实践环节成绩计入总成绩,使考核评价过程更加全面化、合理化。

(4)选派教师参加培训与进修访学。及时选派教师参加专业对口的“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并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国内粮油行业有影响力的科研设计院所、211高校进行进修访学,提高理论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3]。目前,我校已安排两名教师到华南理工大学和江南大学学习进修。下一步将安排教师到西安油脂研究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进修,参与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与工程能力。

四、科研能力提升建设

1以目标引导为先决

在广泛实践、贴身实际的理念下,在人人参与、竞进提质的氛围中,在学院的目标引导政策下,确立发展科研的总目标,并要求每个教师结合实际制定个人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对教师进行目标决策与动机诱导,把教师的个人目标引导到专业的总目标中去。

2以课题为载体

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办学目标,反复论证,以横向课题为主,纵向课题为辅,横向、纵向两方面切入,构建课题研究网络。发挥每个教师之所长,各项课题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重点主持,其他教师协助参与,营造科研氛围,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选题论证能力、方案设计能力、研究操作能力、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等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波,齐向东.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3(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