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5 18:1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倾听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倾听教学设计

篇1

课题

第1课轻轻松松听音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1.说教材:本节课是接触Adobe Audition的第一课。学习Adobe Audition

软件的启动、退出及播放声音文件的操作,熟悉Adobe Audition的工作界面。Adobe Audition的工作界面不同与普通的媒体播放器,刚开始会感觉有些复杂。熟悉各个工作区的功能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Adobe Audition的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掌握与播放音乐文件相关的操作。了解Adobe Audition窗口的组成:标题栏、菜单栏、工程模式按钮兰、库面板、传送控制器、工作区,熟悉它们的功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操作。用Adobe Audition打开并播放音乐文件。多数学生有使用媒体播放器播放音乐的经验,但Adobe Audition比一般的媒体播放器的界面复杂。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音乐编辑音乐的内容,所以熟悉界面首先从使用Adobe Audition播放音乐入手,逐步扩展到各个功能区,学生在脑海中有了软件功能的轮廓后很容易掌握界面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启动与退出Adobe Audition的操作方法;

②悉Adobe Audition的工作界面;

③利用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

过程与方法

①过学习,认识并熟练掌握启动与退出Adobe Audition的操作方法;

②过了解Adobe Audition的工作界面,熟悉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使用新软件的能力;

③过学习用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增强学生对Adobe Audition的简单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互帮助、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②过本课的实例内容,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积极探索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了解Adobe Audition的工作界面。

②教学难点:利用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

教法

学法

1.教法:传统讲解法

2.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Adobe Audition界面功能区的划分,加深学生对工作区的认识,提示学生注意观察Adobe Audition播放的呈现方式与普通播放器的异同。

播放音乐的具体操作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相互交流,互教互学,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共同提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设意图

1.引言:同学们,计算机的功能很强大,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用它听音乐放松心情,也可以用它自制个性化的音乐。Adobe Audition是集播放、录制、编辑于一体的音乐软件,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它吧!

2.课件播放:播放“指南针”了解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播放“小学堂”激发探索欲望。

1.听引言,感受播放音乐的奇妙。

2.看视频,感受现代科技给播放音乐带来的巨大进步。

3.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准备完成任务。

1.从计算机里听音乐导入新课,具有时效性和教育性,并以熟悉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为情感目标驱动本课教学。

2.通过歌曲视频,了解歌曲播放的大概过程。

一、 启动Adobe Audition软

件。

1.学生通过课程资源包里的教学软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Adobe Audition软件的启动方法。

2.认识Adobe Audition窗口组成。

标题栏菜单栏工程模式按钮兰库面板传送控制器工作区

二、 练一练。

1.be Audition播放音乐文件“筝独奏”

⑴击桌面Adobe Audition图标,打开Adobe Audition;

⑵单击【文件】菜单【打开】【查找范围】【资源库】【筝独奏】【打开】。

单击传送控制器面板上的播放按钮,播放《筝独奏》。

2.退出Adobe Audition。

⑴单击【文件】【退出】。

⑵单击Adobe Audition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

3.想一想:编辑音频波形与编辑Word文档有哪些不同?

1.观察、领悟、感知。

打开Adobe Audition软件。

2.认识窗口各分的组成,说一说各部分功能。

3.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3.自行完成任务。

1.学生通过课程资源包里的教学软件广播,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Adobe Audition设备的认识和了解。

2.教师只演示最基本的操作,将具体的操作方法留给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掌握,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播放好音乐文件。

以小组为单位,1—2、3—4小组互为对照组。

挑战一:熟悉、掌握Adobe Audition软件的使用,掌握Adobe Audition传送控制器各按钮的功能。

组织各组汇报学习结果,并由对照组监督评判。

挑战二: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Adobe Audition窗口组成。

个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并由对照组监督评判。

挑战三:以小组为单位用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

(引导学生互相听自己播放的声音,鼓励大胆探索实践)

组织各组汇报操作结果,并由对照组监督评判。

1.小组讨论并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根据分工,各自完成分担的任务,并最后汇报总结,完成挑战一。

2小组之间交流说一说,分享学习成果。

3.在教师引导下,体验电脑录音的优势,完成挑战二。

1.用挑战一引导学生掌握Adobe Audition设备传送控制器各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发现用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的操作方法。

3.引导学生探索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掌握计算机播放音乐文件的基本方法。

1.组织学生代表谈一谈成果篮中的三个问题,交流学习收获。

(适时给予鼓励和评价)

2.总结本课:这节课通过学习,熟悉Adobe Audition设备的使用方法,同时学会使用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掌握Adobe 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的基本方法

3.引出下一节课:

下节要学到如何录制声音文件的操作。

1.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本课内容,反思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做出评价。

2.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汇总意见,并由全体组员共同选出发言代表。

3.交流本课的学习心得,与同学互相启发。

1.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从学生的总结中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

2.播放声音文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最后总结,为本课画上句号,引出深入探究的话题和后续学习的内容,给学生以期待。

在家用Adobe Audition播放一首自己熟悉歌曲,并通过网络分享给亲友和同学们。

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的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和心得。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第1 轻轻松松听音乐

启动Adobe Audition软件

1.【开始】【所有有程序】【Adobe Audition】

2.认识Adobe Audition窗口组成

篇2

具体而言,有必要完成以下几个转位:

一、“全方位指导”转位“适时指导”

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模式被摒弃后,如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的时间。

教师一般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给学生30分钟活动时间。如果教师每个阶段讲话2~3分钟,学生每个阶段活动探究7~8分钟,那么,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是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必要保证。

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

如果介入过早,此时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会被教师的过早介入打断,以至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以至有的学生会喊出:“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如无助状态,会让学生丧失最佳的对知识的获取时间,从而形成学习的疲惫,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学习效率。同时,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二、“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

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对学生的错误想法做出响应的指导和纠正。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做到知己知彼。

有人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开花朵,凝结果实”

可见,教师倾听学生是何等重要。

三、“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

过去的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以此来体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和理想。但是这种教师看似满意的做法却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陷入了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毫无学习的热情,更无学习的效果可言。

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所以,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固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 真正以学生有所得为目标,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四、“面向个体”转位“面向全体”

传统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在探究式教学中,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优秀的学生,忽略个性表现不是很强的少数个体,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的理念。

篇3

一、树立榜样,做学生忠实的倾听者

俗话说的好: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倾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也才能事半功倍。课堂上,当学生发言时,我会表现出专注的神情,让学生从老师的行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倾听学生回答时,我会做出积极的反应,有时给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有时摸摸学生的头……这些表情和手势都可以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这不仅是尊重学生,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好的榜样。

二、创设氛围,引起学生倾听的渴望

1.布置温馨而富有情趣的教室氛围

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关于倾听的名言,并且,每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评出“我是小听筒”、“倾听小能手”等等,将它们张贴在教室的光荣榜里。

2.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在轻松、幽默、富有挑战性的情境里会更乐于倾听。一个好的导入往往是一节课成功的铺垫,是教师对教学设计巧妙安排的集中体现,也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我把桂花带进了课堂,真实的桂花散发着淡淡的香味,不仅让学生闻了个够,看了个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使学生更乐于倾听。

三、学会倾听,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课堂中,我经常对学生讲:“听别人说是一种修养,使别人听是一种艺术!”让学生们大胆去说,并要求学生在发言时,一定要努力让每个同学都听你讲。这样就改变了学生发言的对象不只是让老师听,更是要让同学们听。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善听者往往也是最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这样,慢慢地培养了学生会听、乐听、善听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强化倾听的意识以外,还需要细化训练,要让学生尽量学会做到“四心”:一要“耐心”,当听到同学的发言有错误时,一定要耐心地等他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二要“细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仔细听、听完整,并努力学会抓关键词句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与归纳;三要“用心”,在听取同学意见时也不能盲从,要用心想一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做到有选择地接受。四要“虚心”,当同学提出的意见与自己不同时,能虚心地接受,一边听一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美。还要让学生懂得学会倾听不仅是尊重了对方,更是尊重了自己。

四、创造乐趣,形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1.用奖励调动学生倾听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此,运用表扬艺术,是培养学生倾听兴趣的又一良策,它不仅可以充分挖掘一个人的潜能,而且可以在班集体中为同学们树立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典型,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朗读课文结束后总有学生把手高高举起,并说出刚刚同学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与错误,我会带领全班同学给她掌声表扬,鼓励其他同学像她学习。我告诉这群孩子:倾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不停止对学生倾听的表扬,学生以倾听为荣,以倾听为乐。日积月累,一次次短暂的动机会逐渐转化成持续的动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成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2.用游戏强化学生倾听意识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倾听虽然是枯燥的,但只要加入那么一点游戏的成分,学生的兴趣就骤然而起了。例如“猫捉老鼠”——就是让学生从我所读的一些词语中找出一个不同类的。因为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学生们听起来就特别来劲。总之,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就能找出许多引起学生倾听兴趣的方法。

3.用故事让学生体会倾听的魅力

我曾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淘气听课的故事》。学生听完后明白了: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眼睛要看看说话的人,嘴巴不能发出声音,手脚不能乱动,如有不同意见要等同学说完和老师停顿的时候才能大声的发表你的意见。同时要听清说话人表达的意思,找准关键词和主要的意思。在这样的故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更乐于倾听。

五、课外锻炼,强化学生倾听的本领

课堂训练是主渠道,还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

1.听学习内容

让学生听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强化学生“听”的意识,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可以选用短小生动、浅显易懂的话语让老师或学生说故事,其余听记,以训练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理解信息、整合信息、积累信息在边听边记中,孩子们的速记能力也会有显著提高。

2.听生活乐事

篇4

【关键词】教学活动 课堂活动 观念转变

问题1――

学生参与面不广。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着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我们也发现,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只是少部分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严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够积极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教学活动设计不连贯,组织不周密,缺乏吸引力。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对其他同学的回答缺乏兴趣。没有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也无法对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与补充,学生自然无法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明确,以致在一些活动中,学生不知遭该做什么。对此,除了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并教会学生如何倾听。比如: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时,通过及时记笔记和记关键词等快速、准确地把握同学的观点。教师要对每项活动及时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对其他同学作出评价,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压力,这也是保证学生认真倾听的一种策略。

问题2――

课堂浮躁表浅。现在的课堂气氛的确要比过去活跃得多,各种活动层出不穷。然而,糟糕的作业与单元测验成绩却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不升反降?难道实施新课程真的会削弱学生的基础知识?走进课堂,仔细观察。结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但缺乏深入的思考,对问题的解决往往浮于表面,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实质。有些问题可能只是少数学生明白了,而教师却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全班多数学生都清楚了,于是急忙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位新课程专家曾说“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学会等待是必须的……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固然需要等待,思维敏捷的学生同样需要等待,只是等待的地方和程度不同而已。不少思维敏捷的学生,常常失之肤浅、粗心,而要使学生细致和深刻同样是需要等待的。其实,等待是成人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是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理解。”我们化学教师要学会等待,在等待中适时引导、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避免表面热闹与“滑过”现象的发生。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等待的“度”,以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教师可以通过询问、观察学生的表情、测验等途径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是否可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篇5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实践性知识对师范生的意义,而后分析了实践性知识的特征及其生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主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师范生 实践性知识 生成

一、实践性知识对师范生的意义

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一般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几个方面。其中,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长期以来这两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师范教育的足够重视,而且也探索出了诸多高效的教学途径。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国外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于90年代传人国内,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给实践性知识赋予了多个定义,但都包括“为教师所拥有”、“属于知识范畴”、“直接影响实践”等要素。如国内最早的定义是,“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另外,也有研究表明,“教龄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存在着显著影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水平随着教龄的增加而逐步上升”。这一结论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为教师所拥有”的特点完全吻合。由于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而且又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所以,在职前教育阶段对实践性知识的关注相对较少。如果在校师范生能生成一定的实践性知识,必然有助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缩短岗位适应期,尽早进入合格乃至优秀教师的行列,提前体验到职业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二、实践性知识的特征及其生成条件

1.情境性——情境浸润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它不同于理论知识或技术知识那样将某些普遍、固定的原理或原则运用于对象,而是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来完成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与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别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目标”。因此,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情境浸润”是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首要条件。因为实践情境是实践性知识的源头,只有将师范生“浸润”在实践情境之中,他们才能感受到相关的经验,从而生成相应的知识。

2.缄默性——专业引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通常以一种无意识、不易被发觉的方式储存于大脑之中,教师个体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拥有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以外还拥有了哪些知识。正如波兰尼所说的:“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说出的东西要多。”正因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缄默性的特征,所以它潜藏于个人意识深处,隐而不显,难以系统地外化和阐述,也难以通过言语等途径直接进行教学活动,这就决定了实践性知识的传授不能依靠“言传”而是需要“身教”。其中,专业引领是实践性知识“身教”的最佳方式。在此过程中师范生通过观察专家示范、与专家对话等实践活动,能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换言之,专业引领是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又一条件。

3.个体性——自主建构

在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属于公共知识,而实践性知识属于个人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是以其个体的主观经验参与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从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个体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所以教师的个体知识存在于每位教师的“心”中,“对于同一种教育现象,每位教师都有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建构对事实的不同认识”。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体性特征,“自主建构”就成了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另一个条件。因此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除了需要情境浸润和专业引领等工具性途径以外,还必须有用“心”思考和领悟的主体性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师范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三、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主要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受实践性知识研究程度的限制,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途径大多囿于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之后的实习活动。而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条件提示我们,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是一个长期浸润、由表及里、拾级而上的过程,所以,在教育实践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应将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贯穿于教师职前教育的全过程。

1.在观摩中学习

“教师即课程”,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师范生来说是一部“活教材”。班杜拉认为:“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及其结果而发生。”伯利纳也认为,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能为新手教师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发挥“脚手架”的作用。因此,可以采取让师范生在观摩中学习的途径,即通过组织师范生观摩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感悟专家的专业引领,以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观摩的对象通常可以有两种:一是中小学的真实情境,二是影视媒体中的艺术情境。前者是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校或观看录像,观摩优秀教师具有示范性的课堂教学和班队活动;后者是通过观看优秀的教育影片,让师范生从优秀教师的典型事例中感受教育的力量与艺术。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教师行为还是艺术作品中的教师形象,都会对师范生产生榜样的激励与借鉴作用,从而坚定其对教育的信念,孕育专业情感和实践智慧。

2.在倾听中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生活在故事中的。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中体验生活、感悟世界,在倾听他人的故事中增长见识、获得智慧。可以说故事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与理解世界的途径。教育故事既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样,而是教育中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故事。“在倾听中理解”就是要通过组织师范生倾听教育故事,使他们理解与领悟其中的教育智慧,从而生成相应的实践性知识。

从教育故事的内容看,可以让师范生倾听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也可以倾听教育案例。回望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总有一些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对个体发展产生重大的转折性影响,这是师范生专业成长的经验资源。由于故事具有情境性、个体性、过程性和典型性,对师范生的心灵往往能产生全方位、震荡性的冲击,所以很多师范生职业志趣的萌发与坚定都起源于这种个人生活史的激发和鼓励。教育案例“是针对特定主题,选取真实、典型的情境,以隐含的教育思想呈现和解决问题的完整叙述的教育故事”。在教育案例的讲述过程中,优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以外显化,使师范生在理解“如何做”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明确“为什么”的行为动机。因此,倾听教育案例,不仅使师范生能效仿其中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能对深度理解实践行为,从而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情境迁移。

3.在扮演中体验

角色扮演法又称情境模拟教学法,它是在课堂教学条件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创设以模拟的真实情况为主要特征的人为情境,让学生扮演该情境下的不同角色,并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指定活动,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师范生体验一个教学片段中的全部实践性知识;也可以与传统的微格教学相结合,将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加以分解简化,让师范生体验某一项教学技能对应的实践性知识。

训练师范生实践能力的角色扮演法,通常包含以下教学过程:(1)准备阶段。师范生预先完成教学设计或活动设计,并熟悉方案的具体内容。(2)分组扮演。小组某一成员扮演教师角色,实施教学过程,其余同学扮演中小学生角色和教学评估者角色。作为中小学生,要表现出恰如其分的身心特点与行为动作,与教师角色扮演者真实互动;作为教学评估者角色,要抽身教学过程之外,用“第三只眼”反观审视教师角色表演者的行为。与此同时,也可以借助于摄像机等现代媒体同步记录教学活动。(3)小组讨论。各自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必要时可以回放录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包括教师扮演者的自评和学生扮演者及教学评估者的他评,在评价的基础上商讨改进方案。(4)重新扮演。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教师角色扮演者对教学设计做出调整与优化后,再重新扮演,直至满意。在教育实践课程中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能够让师范生在仿真的师生互动中体验各种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在实习活动中的行为弹性和教学适应性。

4.在实践中整合

角色扮演完成的是教学片段或各个教学技能的分解练习,而在现实教育情境中,教师仅熟练掌握片段的或独立的教学技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现场对教学技能进行即时整合,融会贯通。此外,理论知识只有经过教师的个人实践才能转化为实践性知识,而“做中学”是最佳途径。“在实践中整合”就是要让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的实践活动,整合和提升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并在真实情境中初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据统计,我国师范生教育专业类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7~11%,教育实习占总学时的5%,而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课程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外教育专业类课程和实践平均约占总学时的40%0。因此,应当改变很多师范院校最后一学期为期6~8周的集中教学实习的现状,系统设计师范生的实习活动。可以先安排小项目的尝试实践,让学生每人实施一节课,小组合作设计与组织一个班级活动;接着组织综合实习,全面实践学科教学、班队管理、课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再以师徒结对的方式进行教研专攻的教育实习,在学习师傅教学特色的同时,进行毕业课题的研究;最后,到意向就业单位进行顶岗考核实习。这样,整个教育实习的时段可以迁延到20周以上。实践表明,只有经过当事人自己亲自行动、亲自探究、亲自经历之后,理论之于学生才发生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不仅关乎知识,决定了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程度,而且牵涉到情感与意志,影响未来教师职业人格的全面生成。

5.在研究中反思

篇6

二要有充电意识。校长不仅需要管理水平、教学水平都高,而且还要能不断提升自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与其他人分享,进而引领学校发展方向,促进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校长静下心来,学习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与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潜心研究教学,真正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这样的校长,教师才能佩服。校长应具有渊博的学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管理学等知识。为此,校长应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思想,坚持学习教育理论,翻阅教育报刊,吸取好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不断充实自己。同时,校长更要精通教学,是教学的行家,而校长的知识丰富,教学内行,是学校的信息中心,构成校长渊博的学识形象,它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必将对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具有渊博学识的校长身边工作,教师们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压力,也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而一个知识渊博的校长,源于平时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不断地更新和提升自己。

三要有一线意识。校长要有强烈的“一线”意识,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才能及时发现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薄弱环节,汲取成功的教学经验。掌握真实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指导才能一针见血,教学研究才能有的放矢。而校长亲自执教方能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的预设才能科学合理,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才能驾驭自如。更重要的是,校长身在课堂,才能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教学之中,成为学校课改与实践的领路人。只有校长敢于亲自示范,教师才能信服,指导才会有效。同时,校长通过亲自参加备课、上课、批改、辅导等各项教学活动,广泛接触各科教师,了解他们的动机、需求、困难等,达到与教师在教学信息上的交流,思想情感上的沟通,才能与教师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若校长没有亲自上课,即使参加了学校的教研活动,也很难与其他教师产生共鸣,校长的教研话语权就会丧失,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握教研实情。因此,校长亲自上课,对学校教学工作、校本教研、教学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要有研究意识。校长有研究意识,教师才会有研究意识,如果校长注重研究,并自觉带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学校就能在研究中不断地进步与提升;若校长缺乏研究智慧,单凭经验,只搞应付,也就难以办好学校,更办不出品牌学校。

校长作为教师的教师,应向广大教师做出表率,率先成为研究型教师。而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必须有一个长期艰苦磨炼的过程。要研究课程、研究学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不断探讨课堂教学。校长要在这几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潜下心来做研究教学、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因为校长研究课堂教学的作用超出其本身范围,更在于对全体教师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如果校长的教学工作因循守旧,缺乏研究特质,教学效果不明显,对教师具有负面影响。教师可能认为,领导上课只不过如此,何况我们呢?因此,校长要引领教师争当研究型教师,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另外,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要面对与研究的问题太多了。诸如“90后”教师的管理问题、教师绩效工作如何颁发的问题、如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教师竞聘上岗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如何公平合理对教师考核评议的问题、如何有效实施新课改的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如何创办出特色学校问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校长去面对、去研究。为此,只有校长潜心地进行研究,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才能把学校办得更加出色。

篇7

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发展视角,试对教师课堂言行及其有效性解读,以此启示有效性.

一、学生的发展或具体进步是有效教学的取向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整个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发展或取得预期进步展开. 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是否学到新东西、是否学有所用,或学得好不好、收效高不高的问题. 若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其教学也是无效的;若学生学得很辛苦,在单位时间的收益低,或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那么,教学同样是低效的.

进一步讲,教学效率就是师生在单位时间的劳动产出,而且产出效益是以学生的有效学习来衡量的.具体地说,就是学生的有效学习量与师生精力的投入之比.按照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以相对最省的时间花费和精力投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即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效果和尽可能大的成效.显见,最优化是把效率与效果同时加以考虑. 也就要求教师基于学生学情,以课堂言行影响学生,让学生取得最佳进步或发展.

因而,有效教学理念实际是倡导“以学定教”.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操作中,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发展着想,处处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去视听、思考、反省或评估自己的教学言行,以展开双边活动.

二、把教学构想化作“动态生成”的课堂言行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三维教学目标,以设计教学流程和追求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焦点的课堂教学构想.所以,教学设计把分析和解决学生同化与顺应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构想的重心,而适时评估教学言行和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动态生成“以学定教”言行,则是智取教学最优化和成效的关键.

因此,要想课堂教学最优化、有效或高效,首先,教师应转变“牵着学生走路”的备课思想,养成编写教学设计的备课习惯,明白设计只是一种教学构想,仅是对课堂活动的预想、预测或预案,这种策划只能针对课堂活动的大方向、大轮廓和师生信息交流的主线;其次,坚持“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相结合,因为只有到了课堂上才能知道互动的真实情况,即存在“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应变技艺”.因而,课前充分了解学情,课中以“观察”或“倾听”洞察课情,据此自评教学言行,及时调控双边活动,才能让构想化作“动态生成”的有效教学言行.

三、导学言行及其有效性考释

1. 引课导学言行

引课导学,就是教师通过预设的话题引入新课,其目的是让新旧知识流畅而有效地衔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而快捷地进入探索新知的状态. 因而,一般以温故旧知识的复习性提问、整固已学知识的结论性提问、以设疑激趣引发探索奥秘和新知欲望的实验或谈话探究方式,……引出新课.引课是教师付诸有效教学的关键言行,然而,在实际教学设计或操作中,其“粗放”态势依稀可见. 引课的话题或导语,是不是“导学”问题,是“真”问题还是无需引导的“假”问题;链接什么相邻的教学问题、有没有意义,链接的必要性,或意义大不大?该引题对引导学生探究,或激发其理性思考是否有效?有多大效果或作用?……在没有自我评估的教学自律下,难免遭遇话题作用或目的不明确,或陈述表达不清楚,或缺失指向性、导向性,或为问而问作秀等等,时常引发谈话提问多余、低效或无效的后果.

譬如,有教师这样引出“大气压强”的话题:“大家知道,物质有三态,我们已经学习了固态、液态的压强,那么气体有没有压强呢?”学生可能回答“有”或“不知道”.该谈话引题“大气压强”,看似合理,实则是无效的!首先,该老师对学生的设问,学生无法在知识或方法上有所感知,何况其言词“固态、液态的压强”,已经透露出“气体有压强”,让学生去“猜想”成为多余,且直接指向“大气压”知识结论目标,已经流失了思考的空间. 所以,多数的回答为“有”.其次,话题也没有让学生去“猜想”的情景衔接或线索,所以,也有不少学生会回答“不知道”.可见,“气体有没有压强”的设问,一是纯属让学生瞎猜而无引课作用,二是没有思考的价值.因而,谈话设问是假问题,引课成为作秀.

2. 谈话探究教学言行

谈话探究以“半知性”知识为设计基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深究思考的教学技法.因其以谈话交流为启迪和拓展学生思维的平台,而类似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不过,前者着眼于引领学生潜心思索,旨在以“启发发现、倾听补白”的谈话引导程式,让学生“踮踮脚”就能够得上目标,以此互动方式启发和激励学生思考、深究问题,实现探究学习或发现问题结论的探索体验.后者实际关注的是学生接受式学习氛围,意在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教师的思路,教师是活动的主角,学生处于跟进式理解学习状态.

其实,传统教学思想下的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问题答案为中心的启发,即结果式启发:教师针对设问的话题,事先拟定好一个学生尚未认知,或头脑中没有储存过的“标准答案(结论、结果)”,通过所谓的“启发式”提问,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逼近问题答案的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教师往往因此问出问题的完美答案而获得启发教学的成就感.所以,在实际教学或操作中,教师受传统启发式教学的感染,即使意识到需要适时采用谈话探究法,但一般也只是流于单纯提问,或采用结果式启发的对话形式.

探究“半知性”知识的谈话互动,以“启发—发现”为谈话技艺,是物理课堂最基本而常用的教学方法.下面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谈话片段为例,考释教师的导学言行及有效性.

教师:自由落体是什么样性质的运动呢?(谈话引题)然后,展示频闪图片,以导语“请同学们观察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注意照片是用等时法拍摄的”为深究导向.

(自由落体性质属于“半知性”知识. 而分析小球运动的快慢,学生熟悉技法,所以无需启发)

学生:=Δs/Δt,平均速度增大,小球加速运动.

教师:嗯,明察.小球影像间距越来越大,由平均速度定义就能断定小球做加速运动.假设小球影像依次相间d1,d2,d3,……,间距差Δd=d2-d1,d3-d2,d4-d3,……,那么,根据你对间距差数据的测算,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d2-d1≈d3-d2≈d4-d3,Δd≈1.6 cm.

(教师运用“启发—发现”的谈话技艺,学生自主探究发现Δd近似相等)

教师:真棒!依据小球影像数据速算间距差,发现影像间距差近似相等.其实,这是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缩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Δd必为常数,即设频闪间隔为T、加速度为a,那么Δd=aT2,据此,我们可以把自由落体定性为什么运动呢?

(教师的补白,一是让学生以假设验证法把自由落体定性为“匀加速”运动,二是勾起学生回顾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外延,引出加速度的测算方法:Δd=aT2,该教师的补白适时、有效)

学生:Δd≈1.6cm为常数,自由落体为“匀加速”运动.

教师:聪明.基于频闪照片及数据,可采用哪些方法测算自由落体加速度?运用我们已有的匀变速运动知识或方法,试一试.

(“可采用哪些方法”的设问,答案开放、难易适度,属于学生“半知的”方法. 故,谈话探究教学适宜)

学生甲:用s=at2/2计算. 小球前5个影像s=12.5cm, a=2s/t2=2×0.125/(4×0.04)2≈9.77 m/s2.

学生乙:Δd=aT2,小球的加速度a=Δd/T2 ≈1.6/0.042=10m/s2..

教师:嗯,两位同学的方法各有特色,数据也合理.请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新方法?

学生丙:取小球的3个连续影像,第2个影像为时间中点影像,因为小球做匀变速运动,则该段平均速度=(v1+v3)/2=v1+aT=v2,即时间中点速度等于该段平均速度:v2=;以平均速度推算各影像点的瞬时速度,再用v2=v1+aT可算加速度.

(教师通过“有没有其他新方法”的谈话,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实现了探究——发现的谈话价值)

3. 问题链下的启发教学言行

教师的导学言行贵在启迪学生思维,点拨思路、引导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为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于某些具有一定深度或疑难的问题,就要注意设置问题链,即让启发话题渐次推进知识节点、导向方法脉络;让谈话由浅入深递进、缓释问题难度;让对话演绎环环相扣、指向疑难深处.因此,有效的启发,应有问题链,教师以阶梯式话题与学生互动,为启发奠定有效演进基础.

(1) 结果式启发课例(实录)

问题示例投影:8 kg的大气球拖着一个2 kg的木箱,以4 m/s的速度匀速上升,当上升到80 m时木箱脱落. 问木箱着地时,气球又上升了多高?

教师:气球上升的高度,是待求量.……气球开始时是什么运动呢?学生:匀速运动.

教师:对.木箱脱离后,气球做什么运动?学生:匀加速运动.

教师:正确.计算匀加速运动的距离应该用什么公式?需要知道哪些量?学生:初速度、加速度和时间.

教师:初速度知道吗?学生:知道,4 m/s.

教师:好.加速度怎么计算?时间怎么计算?

在没有题设图示下,一般应引导学生学习边审题边画图(情景图、受力分析图)的思维技法,而该结果式启发让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和空间.显然,难以有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更难言让学生获得触类旁通的进步,因而,启发言行是低效能的.

(2) 过程式启发课例(共点力的合成)

如图1所示(投影),质量为m的小球被轻质细绳系着,斜吊着放在光滑斜面上.现向右缓慢推动斜面,试探究:在这一过程中绳上张力的变化情况.

教师:“缓慢推动斜面”隐含什么?小球处于什么状态?学生:斜面几乎静止,小球始终近似平衡.

教师:高见,动态平衡!小球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点评,引发学生联想)学生:合力为零.

教师:对,学有所获.小球受几个共点力平衡?这几个力各有什么特点?(反馈、评价;启发学生解读各力动态特征、分析受力)学生:小球受三个力.重力不变,……斜面支持力方向不变,……绳子逐渐倾斜、张力方向变化.

教师:妙,张力方向逆时针旋转.那么,怎样计算变力的合力?(启发合力的计算方法)学生:正交分解法……不,直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教师:嗯,不过也可用三角形法则,它与平行四边形法则无本质差别,而且,有时更为快捷、实用.基于三个力的动态平衡,可以推断支持力和张力的合力方向和大小吗?(倾听、补白并点拨合力的算法)学生:哦,知道了,以支持力和张力作矢量三角形,它们的合力必然与重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教师:聪明,深究有方.谁愿意上来把矢量三角形分析图和结论展示出来,让全体同学分享?学生:(举手)老师,我来(走上讲台,画图并解释结论,如图2).

教师:妙哉,矢量三角形直观地揭示了“张力先减小后增大”;其实,物体凡是受共点力而平衡,都可简化为以三个共点力构成的闭合矢量三角形来分析,这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维技法(道明方法).

4. 反馈及视听教学言行

综观上述实例(谈话探究、结果式启发和过程式启发),不难发现:教师的课堂反馈、评价言行,有低效与高效、无效与有效之分.

反馈视听,一是指教师对适时学情作出的监控反馈或给予学习成效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答问的正误研判、肯定、鼓励……对探究学习活动的适时反馈点评、纠错导向、补白护航等.二是教师要采集来自学生的学习实情,就要“倾听、视察”,学会视听,可见,教师还要有换位明察的导学技艺.不过,有些教师往往更多地以权威发令评说,偏好单向评价,诸如“正确”“好”“不对”“大错”等,或不置可否,即使对学生隐现闪光点的回答或思维创新言语,也充耳不闻或置若罔闻.其实,此类不屑“倾听”学生发言、议论的行为,真实地折射出教师不懂“倾听”的教学技艺. 显见,这样的课堂言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

因此,教师在导学中必须反思自己的言行,学会“倾听”和评价.

(1)以激励为主,适时评价,力求评价标准个别化.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的效果.不同评价对学生的影响不同,有评价比没有评价好. 例如,对后进生的些微“靠谱”言词或微妙进步,更要予以积极的评价,让其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感知老师的关注,由此点燃其积极思考或学习的热情.

(2)视听则明,不可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或想法.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回答或认识,有深浅之分、快慢之别,教师只有察颜观色、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思考分析学生的声音,才能明辨学情,由此报以诊断性评价,让学生知晓有关知识或方法的缺陷.

篇8

【关键词】细节 倾听 评点 异声

随着新课改的开始,新的教学理念可谓是层出不穷,语文教师都兴高采烈地投身于课改的队伍之中。语文课堂多了几分热闹、喧嚣,好似教师的一场个人表演秀。细细想来,缺少了几分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学生的琅琅读书声以及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恰当评点。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中更多的应该关注这些细节,让自己的课堂真正呈现“活”而不“乱”,“活”而不失“品位”的局面,也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更有效。

细节之一:“倾听”

我在这里强调的“倾听”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倾听,即学生要注意倾听教师的提问讲解,教师也要倾听学生的发言。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课堂上,教师提问之声还未结束,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可是回答的内容却牛头不对马嘴。其实,“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一种品质。听的能力强,就能抓住说话人的要点,有效地吸收营养,很快地优化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你的提问,是否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如果没有,不妨停下讲课,作适当的提醒,让学生再听一次问题,再听一遍同学的见解,也许这几分钟的倾听,会带给你精彩发言,也许就这几分钟的倾听,学生获得的更多。

美丽的课堂需要教师关注“倾听”这一美丽的细节。师生互相倾听的和谐画面,无疑会提升语文课堂的“品位”,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细节之二:“评点”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问题的探讨上,教师要时时刻刻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灵动。时常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被学生的见解所震撼,让我们感受到正确有效的引导,有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一切的可能性。可是我们往往为教师的评点而汗颜:“你真聪明!”“真棒!”“太好了!”课堂上充斥的是常常是这些流于表象的过分热情的表扬式评点,而缺少让学生知道自己所以被称赞的实质性评点。当然,我并不全盘否定上述教师的评点,因为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需要适当的鼓励来增强自信心,只是这种一味迁就式的评点用得多了,就失去了他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教师能准确点评个性化的精彩发言会成为整个语文课堂的亮点,让学生也印象深刻。朗读评点如此,其他方面的评点也一样,教师抓住学生说话的根本点后,精确地说出不够到位或有错误的地方,那才是评点的魅力所在。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自己的评点,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回答被欣赏和不被欣赏的理由,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巨大潜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细节之三:异声

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按照自己事先的教学设计一路顺畅地与学生合作下来,中途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一部分学生的意见都会令教师相当满意,突然一位学生的见解打破了老师原先的教学思路,并且该生的意见引起其他学生的哗然一片。此时,教师是予以关注,正确引导还是断然否定亦或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呢?我暂且把课堂中这类学生的见解称之为课堂中的“异声”,即与众不同的声音。虽然这“异声”有时会置教师于被动的地位,使之措手不及甚至难堪,但教师应关注这个细节。因为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学生精彩的个性化见解因此而迸发,往往就是这些“异声”。只是教师应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异声”,可以立即接纳并引导之,但有时遇到一些有失偏颇的“声音”,教师可以先接纳,然后作缓处理。曾经看过一节《威尼斯商人》的课堂实录。当教师请学生说说夏洛克的性格特征时,有学生说“贪婪”“吝啬”“冷酷无情”,可有一位学生却说“可怜”。她的理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学生一片哗然。教师在措手不及之下接纳了这“异声”,但没有马上让学生展开讨论,而是作了缓处理。请学生再读课文感受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而教师本人却在脑海中搜集可以恰当引导学生的材料。过后教师用“98抗洪抢险的事例”“05年防治‘非典’的事迹”为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种思想的错误。我为这位教师的机敏而拍案叫绝!我认为课堂中这种“异声”尤为精彩,教师更应关注这一细节。尤其是情感思想方面的问题,更要耐心、细心地予以指正,为学生指路导航。也许正因为这样,学生将更加“信其道”,让你的课堂教学更有魅力和实效。

篇9

关键词:教学研究;探究性学习;乡土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25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探究性学习方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和应用。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如何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下面,笔者就乡土地理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活动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教学设想

探究既是学习过程又是学习目的之一。探究性学习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此次探究活动中,笔者设想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考察了解家乡河流污染状况,学会简易的水质分析方法,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和合理化建议。

二、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在具体组织实施时,笔者特别强调以下几项具体目标: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具体操作如下。

1.要求学生按照下列考察内容和要求设计一个调查表格,再对白银的河流进行具体考察,结束后写出考察报告。

(1)考察内容为:①观察水的颜色。②看水面有哪些漂浮物。③看河床淤垫情况并估测河宽和水深。④观察河岸植被,有无草木护堤,水土流失是否严重?⑤沿河有哪些工厂企业,有无向河流倾倒工业、生活垃圾现象?⑥沿河两岸有多少个废水排污口?其中工厂废水排污口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污口各是多少?⑦沿河有无粪堆、茅缸和厕所,共有多少个?⑧河岸附近农田菜地农药、化肥的污水是否有可能流入河流?⑨沿河有无医疗卫生系统的污水排入?⑩考察河流的供水、水产养殖、灌溉、航运和旅游等功能。

(2)考察目的:了解家乡河流污染状况,并作出分析。

(3)撰写考察报告,要求有观点、有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和合理化建议。

2.组织学生做一个水质分析小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1)采样:用大玻璃杯在河流中采取水样。

(2)观察水的颜色:取一小块白色瓷片放入水中30~40厘米深,水体在瓷片上呈现的颜色即是水色。

(3)闻水的味道:取100毫升水样,放在250毫升锥形瓶中,盖一表面皿,在电炉上加热至沸腾,立即取下锥形瓶就可闻其气味。

(4)测酸碱性:用石蕊试纸进行试验。如果红色试纸变成蓝色,即为碱性反应;如果蓝色试纸变为红色,则为酸性反应。若两种试纸均不起作用,则为中性。

(5)看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将水样倒入烧杯中,然后放两条小鱼在水里,如小鱼始终在烧杯中漫游,说明水质较好,污染不严重。如小鱼放进去过不了多久就死去,说明水质污染严重。实验做完后,要求学生做一份实验分析报告,让学生通过做实验分析出家乡水质受污染的程度。

3.以按座位就近组合为原则,将班上每4位同学分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沿河考察并撰写调查报告。

4.设计评价表格,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多维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具体评价分为以下三项:

(1)日常学习。①课堂学习。主要有发言的主动性、信息综合运用学习、质疑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等评价方式。②课堂练习。主要有按时完成、独立守成、正确率等评价方式。

(2)期末笔试。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笔试。

(3)地理活动项目成果。下列地理活动可根据具体情况自由选择:地理课题研究、地理主题活动、地理气象观测、地震观测、乡土地理探究、地理天文观测等。其评价方式可从行为表现、参与度、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以上评价采用百分制,以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进行。

三、总结与反思

1.探究性学习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笔者在这次探究活动中,通过调查表格巧妙地设问,引导学生围绕白银河流污染状况展开全面调查,使学生在后来的活动中目标明确、条理清楚、态度积极,获得了深刻的亲身体验,形成了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此外,在做水质分析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体验了挫折与成功,获得了独特的亲身体验。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白银河涌污染状况(即对调查表格中的各个问题进行解答),并针对河涌污染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和合理化建议,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篇10

【关键词】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兴趣点

初中与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性对比,使很多学生感觉初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觉得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在做习题时,常常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手。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尤其是一些中等生和学困生,上课虽然认真听教师讲课,看起来好像已听明白,但自己动起手来却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还有一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分数,不论是对于学困生还是对于优秀生,都采用“题海战术”――过度加码,强化训练,增加作业量,使学生不堪重负。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还使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就是一个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的重要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的高效率,就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越多越好。换句话说,就是抓紧课堂教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学效率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的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效率是一个相对概念,同样的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又多样,则教学效率高。这里的要点有:一是综合的效果,二是时间的充分利用,这是效率的两个方面。

无论是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具备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片面认为“提高效率”就是这节课让学生见识更多的题型,做更多的题,而忽略了对知识本身的引导和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显然,这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长期的发展,也不符合我们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的观点、数学的思考方式、数学的逻辑。这样,无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是否会用到数学知识,但只要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观念,他就会在自己的工作中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和观点来思考问题。

从理论上说,高效率的教师不是直接传授学生方法让学生模仿,而是让学生想方法。倘若学生想不出来,教师应创造条件,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高效率的数学教师不是让学生的活跃停留在表层上。学生在课堂中表面上可能是安静的,但他们的大脑却在高速运转。所以,高效率的数学教师创设的问题不但具有挑战性,而且适合学生的水平。另外,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引领和评价,将宝贵的时间花在训练学生的思维上。通过思维的训练,学生不但具备了学力,而且学习数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更为关键的是,高效率的数学教师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及态度,注重迁移性思考。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仅是信息,学生接受了教师传递的信息和学生消化信息是两回事。要想使学生达到思维的迁移效应,就必须让学生在关系性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迁移性理解。毕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逐步建立知识恰当心理表征的思维过程,然而该过程具有内隐性,不能只靠认知测验简单测出。要想获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信息,就不能仅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分数多少,而应注重提问的质量。问题通常包括综合问题与迁移性问题,要从多个方面获取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相关信息,并做出综合判断,从而调控教学。所以,高效率的数学教师往往特别重视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满足于让学生接受或记住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从教学实践的层面上看,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先导。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设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节约课时,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是指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度量。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在学生听得懂的前提下,注意知识的生成,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思维容量越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主解决的问题越多,获取的解题技能越多,对问题的研究越深入,知识产生的远期效果越好,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学生怕数学,主要是怕做题。习题是数学的心脏。波利亚有一句名言:“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他强调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一堂好的习题课,应从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入手,使学生有计划地巩固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经历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习题课前,教师应做好习题材料的准备,做好训练技能的准备,做好培养能力的准备。通过习题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澄清模糊概念,巩固和深化基础知识,解决疑难,梳理知识网络结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一定是形式多样,不一定多么独特,不一定有很多学生活动,关键是这个教学设计是否符合你学生。不同的班级适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课程适合不同的教学设计。有的课程适合由学生讨论思考,有的课程适合学生独立思考,有的课程则需要教师专门讲授。这也就意味着,优秀的教学设计必然是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活动每个环节的设置都需要精心准备,反复推敲。这个设置可以与同事合作讨论完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完成,主要还是要以学生的学习起点预设。比如,引入环节创设情境要从学生比较了解的生活出发,不要过于拔高;也可以选择学生平时练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创设情境。比如讲“销售问题”,如果选择大商场销售情境,不符合多数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换成“学生利用假期勤工俭学,批发学习用具来销售”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小情境,学生就很好理解了。

三、精准把握学生的兴趣点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学生有兴趣就会主动学习,没兴趣则只能被动学习。虽然每个学生的数学天分不同,但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不断寻找,精准抓取学生的兴趣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思起于疑,只有在疑的作用下,思考才会发生,学习才会有动力进行下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质疑的氛围。首先,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渴望,只要教师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发他们内心的渴望,他们就会迸发出极大的热情,从不敢提问变为敢于提问,从不善于提问变为善于提问。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热情和耐心,就像父母教孩子说话、走路一样,不要怕浪费时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要让他们多思考,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创造质疑的环境,一定要有质疑的价值,不要为质疑而质疑,否则就没有意义了。一个好的问题的启发性不但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重要的数学理论知识,而且这些问题要么能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模式,要么能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一个好问题的可发展空间是说问题在得到解决时就会结束,而是暗含着对原问题的某部分做出变化可以引出新的问题和新的结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新课讲授主要是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而练习才是教会学生怎样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并学会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这样的数学教学体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同时,练习不是一个问题的反复训练。教师选取练习要具备代表性、多样性、层次性,同时要在练习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敏捷性。丰富多彩的练习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了兴趣,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不管一节课设计得如何优秀,关键还是看接受者的接受程度。说到底,课堂教学是一场人与人的交流。所以,教师要用心去教授每一节课,而不是机械地为讲授而讲授。教师要用心去关注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心体验,注重知识、智能、情感和行为的整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四、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新课程强调要注重发现数学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培养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暴露数学思维的过程,不要为解题而解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比解一百道题都有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转化,也就是数学建模。建模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利润、成本、保险、储蓄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极好的素材,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此外,教师教学要防止走向极端化、形式化。比如,一味地追求数学课程的生活化,失去了数学的严谨性;片面地强调观察,动手,猜想,追求不必要的设计。总之,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每一次教学活动后,多进行反思,真正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高效教学需要长期坚持,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真正实现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论――走向高效率的数学教学(理论篇)[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