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七条细则范文
时间:2023-05-05 18:1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沪七条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户式空调系统 燃气壁挂炉 双热源风机盘管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的进步,一种新型的户式空调系统在我国房地产开发中已大量推广使用,顾名思义,就是解决房间冷、暖的系统是每户独立自主的。本公司2003年在某个项目中建成两栋27层共425户近六万平方米的住宅中,就采用了户式空调系统。系统中包括一拖多MRV热泵式冷媒系统(本系统既可在夏季制冷,又可在冬初、冬末时制热、甚至也可在严冬时制热)和冬季主要用的壁挂炉供暖系统。在厅和卧室等主要房间内系统的末端装置选用双热源风机盘管(冷媒、热水各走各的盘管),但在厨房、厕所只考虑用散热器冬季取暖。
该系统之所以推广如此之快,就是因其有以下的优点:
最突出一点就是为住户提供了居住舒适的自主权——制冷、制热的开启、停止时间、室内温度的高低均有自己决定;其次是室内系统管路(包括冷媒、热水各两根和冷凝水管一根)均在屋顶下布置,地面上无管道,便于房间内的布置;再者是室外机一户一个,同户型的型号、大小上下统一,且少去分体空调排凝结水管(凝结水管在室内集中排入卫生间),因此,安装好后,建筑物外立面非常整齐、美观;还有,简化了管道建设安装——室外小区和楼内到各户省去了两根供回热水管道,只有煤气、自来水管各一根即可。这样,不仅减少了管道安装量,而且减少日后管道维修量;最可贵的是解决了采暖收费困难的问题。在这种系统内,制冷、采暖用电和煤气都用磁卡计费,只有先交费买了电、煤气,插卡后系统才能运行,否则,系统将无法运行。
户式空调系统涉及到空调室外机、室内机、燃气壁挂炉、散热器以及系统管材、管件等的选择问题。户式空调系统在冬季也可实行集中供暖,这时其“户式”意义却大为失色,只有采用壁挂炉供暖,才使其“户式”的意义在全年内都得以体现。因此只有正确选择燃气壁挂炉才能充分展示户式空调系统的优点,在此,本文仅介绍如何选择壁挂炉。工程实践证明,选择壁挂炉要突出注意两方面:一是其功率,二是其所配循环水泵的流量与扬程。
壁挂炉的功率确定 由于燃气壁挂炉均具有供暖和供生活用热水的双重功能,因此其功率取两者所需的大者。近几年来居住建筑都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外围护物保温性能明显提高,采暖热指标显著下降,一般一百多平方米三居室的功率10KW采暖用绰绰有余,然而生活用热水所需功率却很大,特别是当水源为地表水时,水温随室外温度变化而变化,在冬季最冷时水温接近0℃,如北京使用密云水库水作水源的区域,冬季洗菜时很扎手,比地下水的10~15℃低很多,8L/min产热水量所需功率为
N=L·C·(tk-t0)/60----(1)
式(1)中,N—壁挂炉加热生活用水所需功率,KW;L—壁挂炉每分钟产热水量,L/min,取L=8;C—水的比热,kj/kg·℃,取C=4.19;tk—热水温度,住宅内带有淋浴器的浴盆水温要求40℃[1];t0—自来水温度,当水源为地下水时,取t0=10~15℃,地表水t0=0~4℃;60—一分钟的秒数。将上述各值代入式中得:当水源为地下水时N=14~17KW;水源为地表水时N=20~22KW。考虑住户使用浴盆,加热热水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壁挂炉功率选择的比计算值还要大些,为24KW。
当户型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时,为稳妥起见,还应对采暖所需功率进行计算,与上述结果进行比较,然后取其中大者。但也可以上述结果用采暖负荷指标验算其结果是否满足采暖。验算公式如下:
q=N×1000/F·K1·K2·K3----(2)
式(2)中,N—已计算出生活用热水所需的功率,KW,在本工程实践中选N=24KW;F—住户的套内面积,㎡,本人实践过工程中最大户型L,套内面积F=113.4㎡;K1—对于套内面积所要考虑公摊面积的系数,对于多层住宅取1.1~1.2,而对高层取1.2~1.35;K2—考虑间歇供暖的安全系数,取1.2~1.25;K3—由于使用了户式空调系统,所以应考虑上、下、前、后、左、右邻居采暖不同步的安全系数,该取值波动范围很大,尤其当邻居出门在外根本不取暖时,其值有可能大到2~3。将上述各值代入式(2)中得出结果,负荷指标q值在45~70W/㎡之内或大于70W/㎡时(q值见参考文献[2]、[3]、[4]),壁挂炉的功率即可按式(1)计算的结果选择。当采用采暖负荷计算结果同热水供应的结果比较时,应该是采暖计算负荷要乘以上述三个安全系数的值。总之,在选择壁挂炉的功率时,决不能冒然以采暖计算负荷的结果来确定,否则很有可能不能满足生活用热水。
壁挂炉内水泵流量与扬程的确定 -1、水泵流量由下式计算得
L=3.6·K1·K2·K3·Q/t·C·r----(3)
在式(3)中,L—水泵的计算流量,l/h;K1、K2、K3同式(2);t—供回水平均温差,℃,在此取t=10;C—水的比热,KJ/Kg·℃,其值为4.19;r—水的比重,Kg/l;其值为1;Q—计算户型的采暖计算负荷,W,一般应按采暖负荷计算方法得出结果,当然也可用负荷指标来估算:
Q=q·F----(4)
式(4)中,Q—计算户型的采暖计算负荷,W;F—户型的套内面积,㎡;q—采暖负荷,指标W/㎡,在文献[2]中已阐明q可取45~50 W/㎡。在此以本人实践的工程中最大户型L为例,其套内面积F=113.4㎡,其中包括厅、卧室两个、卫生间两个、书房一个、工人房、厨房各一间。
当K1=1.24,而K2=1.0,1.2,K3=1.0,1.2,1.5,2.0,2.5,3.0不同情况下计算结果列入表1中。
2、水泵扬程的确定。
还以L户型为例。该户型的供暖系统从壁挂炉连接各末端装置干管为DN25,而卧室、书房双热源风机盘管KRS-25N,而厅内为KRS-50N,其支管一律为DN20,而厨房、卫生间、工人房散热器支管均为DN15,经计算当系统流量为600L/h时,最不利环路总阻力为7360Pa,其中包括最远端卧室风机盘管KRS-25阻力为915Pa,支管阻力57.70Pa,最不利干管阻力1458Pa,壁挂炉阻力4703.30Pa。因此本系统对于表中不同情况下流量的阻力应为
HX=(LX/L0)2·H0----(5)
式(5)中,L0、H0—当流量L0为600l/h流经该系统时最不利环路的总阻力H0值为7360Pa;
LX、HX—当流量为LX流经该系统时最不利环路的总阻力值为HX。
将按(5)计算结果列入表1中。
考虑邻居采暖不同步的安全系数K3
考虑间歇供暖的安全系数K2
考虑公摊面积的安全系数K1
K1·K2·K3
实际采暖负荷(W)
K1·K2·K3·Q
水泵所需流量(l/h)
水泵所需扬程
邻居入住100%且采暖同步。连续供暖
邻居入住100%且采暖同步。间歇采暖
邻居入住100%但采暖个别不同步。间歇供暖
个别邻居没入住或外出而不取暖。间歇供暖
约一半邻居没入住或外出而不取暖。间歇供暖
一多半邻居没入住或外出而不取暖。间歇供暖
邻居几乎没有入住或外出都不取暖。间歇供暖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壁挂炉的功率由生活用热水确定的功率,当户型面积为一百多平方米,楼内100%入住,且都正常供暖时用于采暖绰绰有余,相当于采暖计算负荷的4倍以上。 对于楼内100%入住,且上、下、前、后、左、右邻居同步影响不明显时,水泵流量600~900l/h,扬程为0.8~1.6m水柱,基本能满足要求。而当楼内入住率低上、下、前、后、左、右邻居影响很大时,水泵的流量为1000~2000l/h,扬程2.5~10m时更安全些,而且能将炉内热量充分输送出去,各个风机盘管的额定流量也能满足,可以开高挡风,室温升得快。 3、对于外保温的住宅,为减少邻层的不利影响,除外围护物适当做一些内保温外,内隔墙(户之间)两侧也应适当喷涂15~20mm聚氨酯,尤其应在楼板上应铺20~30mm聚氨板或在顶板下喷涂15~20mm聚氨酯。这点对使用户式空调系统的用户尤为重要,该种系统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主要房间冬天取暖都是风机盘管送热风,热空气飘在上面,当上下邻居都入住,又都正常采暖,该缺点显不出来;一旦上下邻居,尤其是下邻居不正常采暖或不采暖,缺点就凸现出来,既是室内温度达到要求,但由于地板冷,而感觉不舒适。在入住初期,此问题常带来很多麻烦,很容易招致住户投诉。
参考文献
[1]陈耀宇等主编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4月
[2]黄鑫如何合理确定电蓄热供暖蓄热水箱的容积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
篇2
为积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加快实现把*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好地服务全国,致力于促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设,促进*和国内各地的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现就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的若干政策进行修定,并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条本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努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对国内各类企业和个人来沪投资设立的企业(以下统称来沪投资企业),实行与本市各类企业同等待遇。
第二条鼓励国内各类企业和个人来沪投资,注册设立企业。特别是设立从事符合本市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城市功能定位各类产业的大企业。鼓励来沪投资企业在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以及科教文卫体等方面投资发展。鼓励来沪投资企业投资本市各区县重点发展的领域和特色行业。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投资*公益事业。
第三条来沪投资企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经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并授予大企业(集团)证书的,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一)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大企业(集团)、中央部委确定的大企业(集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大企业(集团)将管理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等机构在内的总部或者地区总部注册在*的。(二)在沪自有固定资产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的;或在沪注册的独资、控股(相对控股)企业注册资本达1亿元(含*年至2*年内追加投资至1亿元)以上的;或在沪注册的企业,连续两年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国内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在*设立的大型研发中心以及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在沪设立的总部或总部结算中心、业务总部、地区总部,经本市有关部门认定后视同大企业(集团)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四条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工商部门)在受理各地来沪投资的企业登记时,其经营范围涉及法律、法规规定需前置审批的,均可实行并联审批办法,即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完成(金融业除外)。工商部门在受理企业经营期限、不涉及前置审批的经营范围、章程修改以及名称变更登记时,凡材料齐全的,一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登记。若属于区县引进的重点项目,经申请同意,也可适用“绿色通道”。工商部门对来沪投资企业名称专用权给予保护。对于名称和简称为社会公众所熟知的,比照字号给予保护,禁止其他新设立的企业名称、字号与其相重名、混同。允许来沪投资企业以名称或字号评估作价作为无形资产出资。在沪投资企业要求名称免冠“*”地域名的,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协助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报。注册资本(金)在1亿元以上的在沪投资企业,公司名称可以不反映行业特点。来沪投资企业要求设立全资子公司,按有关规定批准后,工商部门可予以登记。来沪投资的创业投资公司和投资于软件和集成电路的投资型公司,可运用其全额资本金进行投资。凡以高新技术成果、人力资本、智力成果投资入股,其中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超过注册资本35%的,可经股东协议约定。人力资本、智力成果作价投资入股最高可占注册资本20%。高新技术成果和人力资本、智力成果的作价可以叠加进行注册。鼓励来沪投资企业在沪投资设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工商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协调与审批工作。鼓励来沪投资企业参与本市国有企业的改组和改造,并可享受工商部门支持国企改革的优惠政策。
第五条来沪投资企业购买本市商品房的(包括住宅和非住宅)的,减半缴纳交易手续费;一次性购买1000平方米以上(含1000平方米)商品房的,可享受契税税款50%的地方贴费。大企业(集团)可按有关规定,取得总部办公楼建房用地。来沪投资企业所携带的非本市牌照车辆,可按有关规定予以转籍。来沪投资企业可按本市有关规定办理户籍或居住手续。大企业集团可按本市有关规定为其各级管理、技术人员及配偶、未成年子女办理户籍或居住手续。
第六条来沪投资企业在进行企业或产品认定、资质认定和评审、经营权限审批以及项目招投标、业务承接等方面,与本市企业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来沪投资企业按照国家或本市规定的技术和质量标准,自主购置原材料和必须配备的设备,进行生产和销售,任何部门不得另行制订标准或要求进行限制。来沪投资企业应与本市企业一样,接受本市劳动监察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
第七条来沪投资企业凡符合有关条件的,可享受下列相应的优惠政策:(一)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二)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三)国家和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各项优惠政策。(四)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关优惠政策。(五)本市支持区(县)发展特色产品的优惠政策。(六)本市投资公益事业的有关优惠政策。(七)其他相关的优惠政策。
第八条来沪投资企业参与“一城九镇”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其企业人员可按有关政策规定办理户籍或居住手续。来沪投资企业注册在本市国家级、市级开发(工业)区、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的,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九条优先支持来沪投资企业和国内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本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工作,包括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股权转让。对大宗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可实行分期付款。支持来沪投资企业和国内各类企业、个人通过多种形式对本市中小企业进行改制。
第十条支持来沪投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来沪投资企业可按有关规定获得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大企业(集团)可按有关规定在外高桥保税区设立仓储和加工生产企业,在松江出口加工区等设立加工生产企业,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地外贸公司在*浦东设立外贸子公司;鼓励来沪投资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设立企业,享受本市外商投资企业的同等待遇。
第十一条来沪投资企业的中层以上(包括中层)经营管理人员减免外来人员管理费用和再就业基金。来沪投资企业吸收本市下岗、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一定比例或参与“4050工程”的,可享受本市有关优惠政策。
第十二条从本文件起新办的来沪投资企业,免收或缓收在开业和项目投资过程中涉及的部分收费(包括煤气、自来水和电力增容费)。大企业(集团)办理本市户籍或居住手续时的城市建设费给予减免。
第十三条本市金融机构应努力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不断完善对来沪投资企业在开户、结算、信息咨询、贷款证申请和本、外币业务等方面的服务。对来沪投资企业和国内各类企业申请上市,本市的证券机构和专业人才应积极协助做好有关服务工作。
第十四条海关对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来沪投资企业,其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一律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资信良好的来沪投资企业,可在海关开设的特快窗口优先办理报关手续,海关为企业通关提供便利。
第十五条本市物价部门对来沪投资企业发放《企业交费登记卡》,收费单位不得借各种名义向来沪投资企业乱收费。在向企业苏费时,必须出示国务院或市政府批准的有关文件和本市物价部门发放的收费许可证,逐项填写《企业交费登记卡》。收费单位不填写的,企业有权拒绝交费,并向有关部门举报。
第十六条来沪投资企业可按有关规定从海外和各地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并可办理本市户籍或居住手续;需要引进留学生和外国专家的,在立项申请、经费资助、经费有偿使用、贷款贴息等方面,与本市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在沪投资企业可委托市(区县)人才服务中心提供人事服务。
第十七条来沪投资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参加本市组织的各类继续教育,可通过职称申报服务机构申请评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工可以参加本市组织的各类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并向本市劳动部门申请技术等级证书和技师职称的评定。
第十八条本市外事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来沪投资企业提供外事服务。来沪投资企业中持有暂住证等有关居住证件一年以上及由本市劳动部门颁发的务工证等有关就业证件满一年以上的管理、技术人员,因贸易往来、技术合作、学习考察等需要出国出境,有关部门应按规定及时审批办理有关出国出境手续。来沪投资企业需邀请外国人来沪从事经贸活动等事宜,有关手续参照本市现行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来沪投资企业应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为单位职工办理参加社会保险的相关手续,并按规定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来沪投资企业职工可按规定申请公积金贷款。
第二十条来沪投资企业职工子女需在本市中小学借读的,可向所在区、县教育部门办理借读手续,并由所在区、县教育部门安排在附近对口学校借读;其中在沪就读并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应届毕业生,可在本市按*卷参加统一高考,报考中央部委属院校;已办理本市户籍的高中应届毕业生,按*卷参加统一高考,享受本市考生同等待遇;已办理蓝印户口等有关手续的高中应届毕业生,按*卷参加统一高考,享受本市蓝印户口考生同等待遇。
第二十一条鼓励国内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来沪设立分支机构。来沪投资企业与本市企业同等享受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家规范的信息、咨询、审计、人才、会计、律师、公证、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
第二十二条鼓励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行业协会在沪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来沪投资企业可自愿申请参加各相关行业协会,得到相应的服务。
第二十三条来沪投资企业有权参加本市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各项社会活动。可按有关规定和程序,选派代表参加市(区、县)的有关参政议政活动,并可参加本市各类先进,模范的推荐、评选和奖励。
篇3
上海P2P管理实施细则:属地存管或会调整6月1日,也正是《上海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布的当天,位于上海的P2P平台诺诺镑客对外公布了即将上线银行存管的消息,存管方为徽商银行。遗憾的是,徽商银行在上海当地并没有办公网点,因此并不符合在本市设有经营实体的商业银行这一要求。
这的确很尴尬。诺诺镑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只能先做好更换存管银行的技术备份,如果细则落地执行,也只能更换符合条件的银行,但这对用户体验和公司投入来说,影响的确很大。
另有一家刚上线了江西银行存管的沪上P2P平台也对记者表示,消息来得措手不及。江西银行在上海也没有网点,投入了几百万上线的存管系统可能是白忙活。该平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如果上海的行业细则落地执行,对平台而言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资金成本都带来较大损失。
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截至20xx年6月初,上海当地共有61家网贷平台与17家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但超半数平台的存管银行在沪无网点,其中包括徽商银行、广东华兴银行、江西银行、廊坊银行、厦门银行、新网银行等。
业内认为,监管之所以规定银行存管属地化是为了更方便管理,但对平台而言却比较尴尬,因为很多主流大型商业银行和上海地区银行都不开放存管业务。而从目前积极开展存管业务的银行类型看,城商行和互联网银行的确是主力军,而这类银行恰恰存在网点少或没有网点的特性。
上海目前出台的细则仍是征求意见稿,实质落地实施的细则或有变动的可能。明天上海的行业协会组织了关于征求意见稿的讨论会,这意味着部分实施细则还有商量的空间。诺诺镑客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上海P2P管理实施细则:严监管明确5条红线上海金融办昨日《上海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明确,新设立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申请办理备案登记的,应当提交备案登记申请书、股东资料等13项申请材料。对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活动的,除了提交上述申请材料,还应补充提供经营总体情况等6项材料。
夸客金融创始人兼CEO郭震洲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为网贷机构明确了合规经营的依据。
除了上述备案管理部分,限制网贷信息中介机构的存管银行范围也成为业界关注点。《征求意见稿》指出,平台应当在6个月内选择在本市设有经营实体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商业银行进行客户资金存管。
如果按照上述条款,那么至少有数十家上海的网贷平台或面临压力,要么重新选择存管银行,要么存管银行要在上海开设分支行等物理网点。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存在五类行为将被清除出行业予以明确规定。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取得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海银监局、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可以建议市金融办注销其备案登记,市金融办也可以直接注销备案登记:
一是通过虚假、欺骗手段取得备案登记的;二是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监管规定的;三是监管部门通过实地调查、电话联系及其他监管手段仍对企业和企业相关人员查无下落的,或虽然可以联系到企业一般工作人员,但其并不知悉企业运营情况也不能联系到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四是取得备案登记后6个月内未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或停止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连续满6个月的;五是拒不落实有关监管工作要求的。
上海平台多且活跃,投资人多且辐射至江浙一带,此前出现了中晋、快鹿等问题平台,可以说此次监管细则出台是行业的利好,能有效地驱逐伪劣平台。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此次《征求意见稿》不仅贯彻了之前的《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并进一步落实到业务细化和落地,而且内容更加丰富、更规范,可以起到全国性标杆的示范作用。
上海P2P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保护出借人、借款人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xx]221号)、《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xx年第1号)及相关政策法规、监管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注册的公司法人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按照依法、诚信、自愿、公平的原则为出借人、借款人提供信息服务,维护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直接或间接归集客户资金,不得非法集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借款人与出借人遵循借贷自愿、诚实守信、责任自负、风险自担的原则承担借贷风险。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承担客观、真实、全面、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的责任,不承担借贷违约风险。
第四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依法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安全、客户保护等方面制度。
鼓励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资本实力;支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聘任具有丰富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高级管理人员、加强员工培训教育,持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及职业道德水准。
第五条 在上海市金融综合监管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市联席会议)框架下,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共同牵头,会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市通信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网信办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本市引导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规范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推进各区政府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规范发展与行业管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市金融办负责对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上海银监局负责对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行为监管;市通信管理局负责对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涉及的电信业务进行监管;市公安局负责对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互联网服务进行安全监管,依法查处违反网络安全监管的违法违规活动,打击网络借贷涉及的金融犯罪及相关犯罪;市网信办负责对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等业务进行监管。
本市各区政府是辖内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管理和风险处置的第一责任人,在市联席会议统一领导下,接受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等相关部门的业务指导,具体承担对注册在本辖区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日常监管、风险处置等相关工作。
第七条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及各区政府应当配备专门力量,切实履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监管职责。
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及各区政府明确承担监管职责的部门(以下简称区监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委托外部中介机构或聘请外部专业人员辅助开展部分专业性工作,并应当将相应费用支出纳入年度预算安排。
第二章备案管理
第八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向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材料;
(二)区监管部门通过多方数据比对、信用核查、网上核验、实地认证、现场勘查、高管约谈、部门会商等方式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提出申请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初步符合备案登记相关规定的,应当在指定的媒体(网站)上就有关事项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个月),接受社会监督及投诉举报;
(三)公示期满后,如未发现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形,由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注册地所在区政府出具明确意见,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相关申请材料一并函送市金融办;
(四)市金融办收到有关区政府出具的书面意见,并经征询上海银监局等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意见后,认为提出申请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符合备案登记相关规定,予以办理备案登记的,应将备案登记情况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示。
第九条监管部门同意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的行为,不构成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
第十条新设立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申请办理备案登记的,应当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备案登记申请书。应当载明公司基本信息,包括名称、住所、注册资本、实缴资本、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官方网站网址及ICP备案号、相关APP等移动端平台名称、服务器所在地等;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
(三)公司章程,以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安全、客户保护、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
(四)经营发展战略规划;
(五)股东资料。包括各股东(股东名册内的股东不得为他人代持股份)名称(姓名)、出资金额、出资比例等情况,以及企业股东及个人股东的信用报告,个人股东户籍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等;
(六)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财务、风控、法律合规、稽核审计部门负责人,及实际履行上述职务的人员;下同)资料。包括基本信息、个人简历、学历及相关专业资质证明、信用报告、户籍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等;
(七)营业场所证明材料。包括营业场所产权证明、租赁合同等(公司实际经营地应当与住所相同);
(八)全部分支机构及其所在地、负责人;
(九)合规经营承诺书;
(十)本市公安机关网络安全部门出具的信息系统安全审核回执(需事前向本市公安机关网络安全部门提交符合国家网络安全相关规定和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的证明材料);
(十一)与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平台签订的委托合同存证的协议复印件;
(十二)律师事务所出具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法律意见书;
(十三)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根据相关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资料。
区监管部门应当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交的备案登记申请材料齐备时予以受理。
第十一条 在本办法前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活动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各区监管部门应当依据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中分类处置有关工作安排,对合规类机构的备案登记申请予以受理,对整改类机构和尚未纳入分类处置范围的机构,在其完成对照整改并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受理其备案登记申请。
在本办法前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活动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申请办理备案登记的,除应当提交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申请材料外,还应当补充提供以下材料:
(一)在备案登记申请书中说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经营总体情况及产品信息、客户数量、业务规模、待偿还金额,平台撮合交易的逾期及其处置情况,以及原有不规范经营行为的整改情况等;
(二)公司信用报告:
(三)律师事务所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合规经营情况的法律意见(可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法律意见书合并出具);
(四)公司上一年度会计报表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五)在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中按要求披露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经营信息,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经营情况专项审计报告;
(六)市金融办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资料。
新设立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在取得备案登记前自行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的,按照本条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对新设立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区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备案登记申请材料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市金融办应当自受理有关区政府出具的书面意见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交的备案登记申请材料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做出办理备案登记或不予办理备案登记的决定。
对在本办法前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活动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区监管部门、市金融办应当分别在5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做出相关决定。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信息公示、按要求补正有关备案登记材料的时间不计算在上述办理时限内。
第十三条合规经营承诺书需对下列事项进行承诺,并由申请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持股5%以上的股东,以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共同签章确认:
(一)在经营期间严格遵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及有关监管规定,依法合规经营;
(二)同意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及时接入有关监管信息系统,及时报送、上传相关数据;同意并授权合作的电子数据存证服务机构将相关存证数据按要求报送、上传监管部门;同意并授权合作的资金存管银行将资金流数据按要求报送、上传监管部门;同意并授权合作的征信机构将交易数据按要求报送、上传监管部门;
(三)同意监管部门将备案登记、日常监管中报送的相关材料向社会公示;
(四)确保及时按要求向监管部门报送真实、准确、完整的数据、资料;
(五)接受监管部门现场检查及非现场监管措施,并确保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第十四条律师事务所出具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法律意见书,应当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交的备案登记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及其工商登记信息、股权结构、实际控制人、基本运营设施、公司章程及相关管理制度、业务模式合法合规情况等逐项发表结论性意见;为在本办法前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活动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出具的法律意见书,还应当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是否符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及有关监管规定,以及原有不规范经营行为是否整改到位等逐项发表结论性意见。
会计师事务所为在本办法前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活动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出具的业务经营情况专项审计报告,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客户资金存管、业务经营数据、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等重点环节的审计情况、审计意见。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法律意见书的出具时间,专项审计报告的报告期截止时间,均应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交备案登记申请的前3个月之内。
第十五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取得备案登记后,应当在6个月内完成以下事项:
(一)涉及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应当按照通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申请相应的业务资质;
(二)选择在本市设有经营实体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商业银行进行客户资金存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上述每一事项办理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向市金融办书面报备。
第十六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发生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向市金融办申请备案信息变更登记:
(一) 变更名称;
(二) 变更住所;
(三)变更组织形式;
(四)变更注册资本;
(五)调整业务范围;
(六)变更法定代表人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七)分立、合并、重组,或变更持股5%以上的股东;
(八)设立或者撤并分支机构;
(九)合作的资金存管银行变更;
(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变更;
(十一)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事项。
取得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办理变更登记的,应当提交变更登记申请书,相关合同、协议等证明材料;涉及第(六)、(七)项变更的,还应提交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第十七条取得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计划终止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应当在终止业务前至少提前10个工作日,通过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书面告知市金融办,并注销备案登记。
取得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依法解散或者依法宣告破产的,除依法进行清算外,由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提请市金融办注销其备案登记。
第三章风险管理与客户保护
第十八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接入本市网络金融征信系统(接入时间应当在取得备案登记后3个月内,条件成熟时应当及时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依法提供、查询和使用有关信用信息。
第十九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其互联网平台及相关文件、协议中以醒目方式向出借人提示网络借贷风险、禁止性行为,明示出借人风险自担,并应经出借人确认。
第二十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建立客户适当性管理制度。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对出借人的年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进行尽职评估,不得向未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评估不合格的出借人提供交易服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对借款人的年龄、身份、借款用途、还款能力、资信情况等进行必要审查,避免为不适当的借款人提供交易服务。
第二十一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建立客户信息安全保护及投诉处理制度,不得不当使用、泄露客户信息,对客户投诉应当依法、及时答复处理。
第二十二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行业监管制度、自律准则开展信息披露;鼓励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更加全面、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平台客户进行信息披露。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市金融办负责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上海银监局协助、配合市金融办开展相关工作,包括办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及变更、注销登记,组织、指导各区监管部门、相关行业自律组织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经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好相关风险防范处置等。
上海银监局负责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日常行为监管。市金融办协助、配合上海银监局组织开展合规认定、非现场监测与现场检查、投资者保护等行为监管工作。
各区监管部门接受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的业务指导,具体承担对辖内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日常监管职责。
国家有关部门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管理职责分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接受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监督,开展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行业自律管理,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信息披露、产品登记、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自律规则,以及有关行业标准并组织实施,教育会员遵守法律法规及有关行业监管规定;
(二)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协调会员关系,组织相关培训,向会员提供行业信息、法律咨询等服务,调解会员纠纷;
(三)接受有关投诉、举报,开展自律检查;
(四)法律法规、有关行业监管规定及监管部门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五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实行自身资金与出借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隔离管理,并选择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作为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存管机构。
资金存管机构对出借人与借款人开立和使用资金账户进行管理和监督,并根据合同约定,对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进行存管、划付、核算和监督。
资金存管机构承担实名开户、履行合同约定及借贷交易指令表面一致性的形式审核责任,但不承担融资项目及借贷交易信息真实性的实质审核责任。
资金存管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行业监管规定报送数据信息并依法接受相关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下列重大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通过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向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报告情况:
(一)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出现重大经营风险;
(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或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三)因商业欺诈行为被起诉,包括违规担保、夸大宣传、虚构隐瞒事实、虚假信息、签订虚假合同、错误处置资金等行为。
各区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重大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制定处置预案,及时、有效地协调处置有关重大事件。
市金融办应当及时将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重大风险及其处置情况报送市政府、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
第二十七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发生下列情形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向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报告:
(一)因违规经营行为被查处或被起诉;
(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发生违反境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三)监管部门要求报告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八条每年度结束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审计,聘请律师事务所对本公司业务合规情况进行评估,聘请具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本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情况进行测评,并应在上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向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报送相关审计报告、评估报告及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报告。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于每月5日前,向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报送上月经营情况统计表、财务会计报表;于每季度首月10日前,向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报送合规经营情况自评报告。
各区监管部门应当在每月10日前,向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报送辖内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上月经营情况汇总统计表、相关财务会计报表;于每季度首月15日前,向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报送辖内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合规经营情况分析报告。
第二十九条市金融办可以根据本办法和有关行业监管规定,指导各区监管部门对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分类,并可将分类结果向社会公示。
第三十条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各区监管部门应当会同各有关方面,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社会信用联合激励和惩戒,在行业内促进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诚信氛围。
第三十一条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建设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监管信息系统,逐步将本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基本信息、业务信息、信用信息、监管信息、风险预警信息等纳入系统进行动态管理,促进建立健全监管信息共享与工作协同机制。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违反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有关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处罚;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处罚规定的,监管部门可以采取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将其违法违规和不履行承诺等情况记入诚信档案并公布等监管措施,以及给予警告、人民币3万元以下罚款和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处罚措施;涉嫌犯罪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相关信息按规定报送有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违反法律规定从事非法集资或欺诈活动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工作机制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三条 取得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海银监局、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可以建议市金融办注销其备案登记,市金融办也可以直接注销其备案登记:
(一)通过虚假、欺骗手段取得备案登记的;
(二)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监管规定的;
(三)监管部门通过实地调查、电话联系及其他监管手段仍对企业和企业相关人员查无下落;或虽然可以联系到企业一般工作人员,但其并不知悉企业运营情况也不能联系到企业实际控制人的;
(四)取得备案登记后6个月内未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或停止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连续满6个月的;
(五)拒不落实有关监管工作要求的。
市金融办应将注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情况向社会公示,并函告上海银监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通信管理局、市网信办等相关部门。
第三十四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设立及经营过程中弄虚作假,或损害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的,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及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可将相关情况通报有关部门、报送有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按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涉嫌犯罪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五条出借人及借款人违反法律法规及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日常监管过程中出具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测评报告等文件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应当按照相关执业规则规定的工作程序出具相应文件,并应对其所出具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市金融办、上海银监局及各区监管部门发现相关文件中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可将相关情况向社会公示,并移送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行业自律组织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业务规则、风险管理、信息披露,以及出借人与借款人保护等相关事宜,按照《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监管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设立的分支机构无需办理备案登记。
各区监管部门应当将本辖区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情况,及时告知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市(区、县)监管部门。
第三十九条 在本办法前已经设立并开展经营活动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符合相关监管规定的,除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应当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或有关监管部门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过程中的监管要求及时进行整改;在规定或要求的整改时限内无法完成整改的,应向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提交书面报告并说明原因及后续整改计划,经注册地所在区监管部门同意后,应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整改并及时递交申请材料。
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立法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10-05
一、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依法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内涵的内敛型城镇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一般来讲,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就当前中国来讲,它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1]。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尊重人性发展需求、尊重人的合法权利、关注弱势群体利益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具有人性化特点的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同,不再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空间扩张,而更加注重居民多样化需求的满足和市民化权利的选择,从而实现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环境友好、规模结构合理、社会和谐有序的城镇化。这说明,人的全面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城镇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非城镇人口的有序市民化和社会管理创新是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工作为与城镇化进程相伴而生的城市特殊群体,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2012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达53%,但是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不到35%。这意味着有18%的城镇化率是主要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进城务工人员贡献的。他们出身农村而居于城市工作和生活,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容否认,他们至今仍未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而处于尴尬的“城市边缘人”境地,他们所应有的包括其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在内的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等市民化权利和需求并未得到有效实现和获得基本保证。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超过2.6亿人,期望永久居留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已达多数,而且“家庭化”趋势愈加凸显。在此情此景下,如何在实质上提高城镇化率,如何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市民化问题无疑已成为我们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成为实现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突破口,其中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能否率先实现市民化作用不可低估。因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问题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迁移和流动是城镇化的主要增长点,而农民工进城后,与住房、就业、生活等方面所面临巨大压力相比,其最大的困难和后顾之忧莫过于子女教育问题。重视子女教育又是中国家庭历来的传统,在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上,城乡家庭并无明显差别。所以,这一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必然会影响农民工留在城市务工经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影响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可见,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程度,理应成为衡量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优先考虑的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各项工作纷繁复杂,只有不断调整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着力化解因权利不均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整个社会才能逐步走向和谐,最终实现现代化。实现新型城镇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教育是基础,义务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农民工子女就学能否实现机会和条件的均等同质,已成为关系城镇化建设质量的重大问题,为全社会所共同关注。但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市民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事情,其市民化所享有的诸多权利也将逐项、逐步地来实现。党的十报告也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要求我国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需要渐进改革,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条件也将逐步放宽,市民化过程需要谨慎而缓慢。许经勇教授指出:“根据我国许多城市的实际情况,要在不降低原有市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马上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是有难度的。”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户籍制度,变农民为市民,关键在于赋权和增利,使农民与市民享受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2]但在赋权过程中,优先赋予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当是毋庸置疑的,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同城待遇”问题刻不容缓。为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从此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这一法律权利在实现过程中却未能得到应有关注和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问题的解决仍然喜忧参半,不容乐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进城农民工约8954万,年龄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近1500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调查分析显示,其中有近140万适龄儿童辍学或一直未上学。另根据北京市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7月,北京市有农民工子女36.6万,在公办学校上学的只有22.8万,占62.3%。到目前为止,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6亿人,仍然有20%的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就读。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严峻形势严重挑战着我国教育公平的底线,也触及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底线。农民工子女如何实现公平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优先考虑,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工程和内在要求。以牺牲农民工利益为代价的城镇化已不足取,而忽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城镇化更是对人性和基本人权的践踏。
二、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立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立法演进
平等受教育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是公民的宪法性权利,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也毫不例外的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我国,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立法,经历了一个从权利认知到权利法定艰难曲折的演进过程。
在立法上首开先河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1992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该法第十四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申请借读。借读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以其户籍所在地规定为准。”从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问题开始得到法律的关注。
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全面具体的部署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事宜。如提出“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严格的适龄儿童、少年流动管理制度。凡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流动期间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应以在流入地全日制中小学借读为主。没有条件进入全日制中小学的,可以入各种形式的教学班、组,接受非正规教育。”等等。此后以《就学办法》为依据,在京、沪等地进行试点。《就学办法》的颁布标志着在对农民工子女进城接受教育“限制进入”的前提下,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由关注到开始落实。
1998年,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联合颁布《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其中主要规定:“流入地人民政府应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职责。”、“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流入地人民政府要互相配合,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乡级人民政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公安派出所应建立流动儿童少年登记制度。流入地中小学应为在校流动儿童少年建立临时学籍。”、“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流动儿童少年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应经常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乡级人民政府批准,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按流入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向住所附近中小学提出申请,经学校同意后办理借读手续。或到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办法》的出台,意味着政府开始意识到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两为主”政策雏形建立,附有“差别对待”底蕴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框架正式确定。
2001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都重申了上述政策。同时,《意见》还进一步强化了流入地政府的教育投入和管理责任,规定:“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流入地同等水平;要建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财政补助;流入地政府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至此,以人为本的“两为主”政策基本成型。
2006年国务院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更加明确了流入地政府的具体职责范围,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切入点,再次强化了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做出许多新的规定。确立了新的经费保障机制,即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第四十四条)。确立了新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即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第七条)。但对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而言,最大的贡献是将农民工子女在非户籍所在地就学的“两为主”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农民工子女的平等义务教育权利得以法制化。该法第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教育部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试点,即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输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教改“先行先试”范畴这表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提升到国家教育改革的层面,转变成政府和全社会的行为[3]。
纵观以上立法历程可见,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是一个不断得到高度重视的过程;是从原则化到具体化,政府努力实现“均等教育”的过程;是“两为主”政策法律手段不断注入“以人为本”因素的过程。国家逐渐加大对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法律保护力度的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也非常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正义只有通过良好的法律才能实现”。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4]公正是社会制度的核心原则,教育公正也是教育法律制度的核心原则,非正义的或欠缺平等、公平内涵的法律必须加以修改,教育法律亦如此。通常认为,立法保障是宪法和法律必须为其所宣示的权利实现提供必要、充分的方法和手段,即在立法上提供保障的措施,它分为消极保障和积极保障两类。消极保障是指权利由宪法和法律加以详细规定,并附有“依法律”或“非依法律不得限制”等附加条件,以保障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对公民权利的尊重,防止行政和司法专横。积极保障是指宪法和法律直接规定为了实现具体权利所采取的方法,提供的手段和条件等[5]。而我国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在上述两类立法保障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立法上应当认为,目前我国受教育权立法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指针,以《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为基本依据,以教育行政法规、规章为具体补充的教育法律保障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提供了法律支持,但仍然不尽完善。主要是单独的行政法规少,符合各地自身特点的相应的补充性地方法规、规章欠缺。在体现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具体法律规定方面,总体上存在的问题是,条款过于原则,不够明确、合理,法律救济途径缺失。从而造成关乎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教育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够权威、有效和一致,可操作性不强。
第一,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条件难以保证。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在流入地政府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入地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但同时要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具体办法。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的通知虽确实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做好义务教育法配套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和修改,积极清理与义务教育法规定不一致的有关文件,做好与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的衔接工作。但时至今日,各地出台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不多,一些地区制定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中涉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规定也寥寥无几。由于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条件国家没有规定统一标准,农民工子女入学条件、入学方式、学生收费及财政保障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没有统一规定。由此造成诸如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比例、民办学校及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设备和教学资源的配备水平、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和程序等各地不一。在实际操作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做法不同,都自留余地,以各种借口规避法律规定,局面难以管控。
第二,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不明,法律责任不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责任主体除公办、民办和农民工子女学校外,最主要的责任主体是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而《义务教育法》只做出“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等原则性规定,并不具体。各级政府各自应承担何种责任、承担多少责任,在执行中操作空间和回旋余地很大。已于2007年4月失效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所提出的“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职责。”、“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流入地政府要相互配合,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等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的教育职责有哪些?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比例是多少?两地政府如何相互配合,加强联系?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至于实施监督和政府法律责任,《义务教育法》规定,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但基于地方、部门保护,这种自我督导形同虚设。《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政府的法律责任,但对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未依照本法规定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的,也只是限期改正或给予行政处分,显然责任较轻,缺乏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