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范文
时间:2023-03-21 18:4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言文倒装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第二,宾语前置,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2、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篇2
文言文的句字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上是相同的,都具有主、谓、宾及定、状、补六大成分。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句式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其中以倒装句学生最难掌握。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现代汉语语法
中的句子成分来教会学生怎样辨析倒装句子,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框架结构:
(定语)主语 + [状语]谓语+ (定语)宾语
|
︱
|
(定语)名词 或代词+ [状语]动词 +(定语)名词或代词
接着我们可以用(定语)名词或代词+ [状语]动词+(定语)名词或代词的形式来分析文言倒装句的四种句式:
1.主谓倒装。这种句式 一般是为了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在主语前的一种句式。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或代词一般放在动词前面,成为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形成“主+谓”的形式,而此句是动词“闻”在代词“我”的后面,学生很快就明白是主谓倒装句式。
2.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应该放在动词后面表动作的承受者,形成“动+宾”的形式。但在文言文中宾语往往放在动词前面,形成宾语前置的现象。宾语前置又有三种类型:(一)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该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应为“弗怠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二)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也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则何以哉”,应为“则以何哉”。(三)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之”。“惟兄嫂是依。”应为“惟依兄嫂”。针对这三种情况,我们教会学生用现代汉语的“动+宾”的形式来判断,如果出现“宾+动”的形式,就是宾语前置。
3.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叫做状语。形成“状+动/形”的形式,而文言文中往往借助介词,构成介词短语位于动词的后面,形成“动+状”的形式。翻译时却要提到动词前作状语,符合现代汉语的“状+动”的形式。所以教会学生理解,状语应在动词前修饰动词,而文言文中却放在动词后,这就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如:“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翻译时的语序应是把介词短语“于齐”提到动词“求救”的前面“赵氏于齐求救”才通顺。
篇3
关键词:直译;意译;留;删;补;换;调;变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简单地说,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便加多减少、添枝去叶、不能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捏造。“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没有语病,既要保留原文语气,又要避免语气呆板。“雅”就是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透彻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词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词落实就是要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语法功能都要理解,并在译文中反映出来。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译为:“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要字词落实,重点翻译出“郑”“使”“其”“之”“管”的意思。
直译就是用现代汉语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直接翻译,不能随意增减和改变语气。例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三峡》)可直译为:“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意译就是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的大意翻译出来。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燕雀”:燕子、麻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大雁,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可意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能知道有抱负的人的远大志向呢!”如果直译成:“燕子、麻雀怎能知道天鹅、大雁的远大志向呢?”意思就不够准确、透彻。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翻译句子时要找到译句在原文中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句子的意思,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义。
(二)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三)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用“增”“减”“留”“引”“换”“调”六个字来概括。
(一)增,就是增补
在翻译时要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文言文表述某一概念用词比较笼统,且省略的句子成分较多,翻译时要适当增加词语,才能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隆中对》)“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是一个假设句,翻译时要译为:“(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这才通顺明白。
(二)减,就是减少词语
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结构助词或连词,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够表示它,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略去。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可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夫”用在句首,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也”表判断语气,可略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而”连接前后两个动作,在时间上表示相承,可不译。
(三)留,就是保留原文
文言文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字或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度量衡单位、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四)引,就是引申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词义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翻译时可以借用切合原文意义的引申词。例:“先主器之。”(《隆中对》)“器”,本义为“器具”,可引申为“重视”“器重”,译为“先主(刘备)很重视他。”
(五)换,就是替换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古今都有,但意思不同,翻译时要恰当替换。例:“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师”可换为“军队”,“伐”可换为“攻打”。再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而现代汉语中“牺牲”是指为了正义事业或者其他公共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私利甚至生命,翻译时不能以今人推古义,造成误解。还有,在文言文中,有些表示称呼的词,跟现代汉语中人们用来表示称呼的词,多数为形音相同而义不相同。如“舅”,古今同义为舅父,而它在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意义就是“昔吾舅死于虎”(丈夫之父)、“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妻之父)以及对男性长着的尊称等,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细加辨别体会。
(六)调,就是调整词序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1.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句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可以调成“以何战”。
3.介宾后置句
例:“还自扬州”(《伤仲永》)可调成“自扬州还”。
4.定语后置句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篇4
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句式”属于语法范畴,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大致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
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前一条要求,往往是糅合在其他项(尤其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间接作考查的――像2014年高考浙江卷要求翻译的“此若家之宝也”,这是个判断句;重庆卷要求翻译的“是区区者,何难之有”,这是个宾语前置句。
下面我谈谈如何从成语中学习文言句式。
【技巧点拨】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宾语前置。比如: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代词宾语“焉”提到“附”之前;②何去何从:即“去何从何”,代词宾语“何”提到动词“去”“从”之前。
2.否定句宾语前置。比如:①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宾语“我”提到动词“待”之前;②人莫予毒:即“人莫毒予”,宾语“予”提在动词“毒”之前。
3.通过“是”“之”强调宾语前置。比如:①何罪之有:即“有何罪”,宾语“何罪”提到动词“有”的前面;②唯利是图:即“唯图利”,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
(二)介宾短语后置
比如:①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介宾短语“以法”置于动词“绳”之后;②业精于勤:即“业于勤精”,介宾短语“于勤”置于谓词“精”之后。
(三)成分省略
1.省略代词。比如:①习以为常:介词“以”后面连着动词“为”,中间省略了代词“之”,完整的结构应是“习以(之)为常”;②羞与为伍:应是“羞与(之)为伍”。
2.省略介词。比如:①自投罗网:“投”后省略“于”,应为“自投(于)罗网”;②投桃报李:省略了“以”,应为“投(以)桃报(以)李”。
3.省略连词。比如:志大才疏:中间省略了“而”,即“志大(而)才疏”。
4.省略谓词。比如:①一发千钧:它的完整结构是“一发系千钧”,省略谓词“系”;②一日三秋:省略谓词“如”,它的完整结构是“一日(如)三秋”。
【知识梳理】
文言倒装句种种
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文言文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这里有几个难点:
1.宾语前置中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比如: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原句调整过来,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2.定语后置中的楚辞句式。“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一般用“之”来倒装,考生掌握较差。其固定格式是:名词+之+定语。比如:
(2)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调整过来,应该是“陆离(言长)之长铗”“崔巍(言高)之切云(指帽子)”。又如:
(3)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调整后的语序依次是“察察之身”“汶汶之物”,“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3.倒装的杂糅。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考生有可能辨析不全。如: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语。“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句子结构分析如下:
安 在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篇5
一、朗读是教学的关键
对于中职学生的文言文教学,朗读是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学生只有读好了,他们才能理解课文的大意,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他们才能接受。当然,学生在读的时候,肯定有障碍,所以为了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读有所得,读有所获。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朗读前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课文的时代背景或者生活中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由教师向学生介绍,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借助于网络或书籍查阅),或者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第二,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或借助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第三,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说,要达到流畅朗读或朗读到一定的遍数,还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第四,也可在朗读中搞个小比赛。
二、文言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眼下,中职生学习文言文的最大难点,依然是文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点不但成了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而且也是对口高考中考察的主要对象。中职文言知识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特殊文言句式。而特殊句式又包括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中又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词类活用,中等程度的学生大多能说出活用词的含义,但不能准确说出词性间的转换,需要老师的引导。这类词要多引导,勤练习,也能掌握。古今异义词,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句子),先说古意,再想今意,两相比较,就能辨析明白;古今异义词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何况数量也不是太多,慢慢的学生也能掌握。比较难的是特殊文言句式,在这一块知识中,判断句、被动句学生容易掌握,省略句经老师的提醒,学生也可以掌握,最难的是倒装句式。学生弄不明白何为定语、宾语、状语?为什么它前置了还是后置了?,鉴于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从基本的语法结构讲起,讲练结合,坚持下去,过一段时间,学生可以掌握。然后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倒装句子,先进行翻译,再划分其中的成分,最后再判断是哪类倒装,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还是定语后置。
以上是教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当学生学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教师就要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学习、去总结。具体方法,可以把班级内的同学分为几组,小组内进行分类整理文言知识,最后展示自己的成果,末了老师进行评判,对优秀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鼓励,树为楷模。也可以在划分小组之后,教师分配给小组不同的任务,让他们各自完成,最后进行评比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袖手不管,而要不断地巡视、观察、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做到学生是课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三、赏析是教学的深化
文言文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学习我们祖先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从中汲取文化的滋养,学习古人的高尚品德,或写作的高超技巧,从而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历练自己的情怀。中职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古代的名家名篇,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髓、价值观、思维方式及社会心理等文化。所以,以上的学习,还只是前奏,是基础,是为这一步作准备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环节,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带着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古人的生活,让学生尽情欣赏古文中的文化知识、人文情怀、道德内涵,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体会语言的美,真正去领略文言文的内涵。
四、练习是巩固的手段
完成了以上几个方面的任务,对文言文学习来说,算是走完了前几步,要想让学生真正把文言文学好,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手段,也是查漏补缺的步骤,通过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可以使原来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同时还能发现新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的提示或讲解,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这也就是温故而知新了。练习题,可以由教师提供。教师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把课文的重点、难点、易混点编成练习题,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完成练习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编写,教师优中选优,然后让大家共同练习。这样的练习题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更符合他们的口味。同时对被选中的学生,无疑是一种鼓励,还可以鞭策其他的同学向这方面努力。
篇6
从近几年来考生解答试卷的情况来看,文言文翻译这一题型的得分率一直很低,根本原因在于考生在答题时没有把握住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及应试技巧。为了帮助同学们科学、高效地掌握应试技巧,笔者特归纳出以下十个文言文翻译中的注意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注意保留
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物名、官职名之类的词语应保留下来,不加以翻译。例如: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2004年上海卷)
译文: 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2)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全国卷Ⅱ)
译文: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分析:句(1)中的“尧” “咎繇”是表示人名的词语;句(2) 中的“楚相”“孙叔敖”是分别表示官职名、人名的词语。上述词语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
二、注意增补
原文如果是省略句,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补充完整。例如:
(1)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年广东卷)
译文: 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2)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年湖北卷)
译文: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分析: 句(1)中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这件事);句(2)中动词“告”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尼僧)。上述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并补充完整。
三、注意删减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将其删减。例如: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2004年上海卷)
译文: 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分析: 句中的“也”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应删除。
四、注意对换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语词,翻译时应注意将其转换成与其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例如:
(1)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石头。
(2)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2005年浙江卷)
译文: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更换两次。
分析: 句(1)中的古语词“终日”与句(2)中的古语词“岁”在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分别转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整天”和“年”。
五、注意选择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义词,翻译时应注意从其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来翻译。例如:
(1)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福建卷)
译文: 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分析: 句(1)中的“已”是多义词,共有五个义项:①取消,停止;②已经;③太,过分;④语气词,同“矣”;⑤通“以”。在上述义项中选择义项①最恰当。
六、注意压缩
翻译时要对原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加以压缩简化。例如:
(1)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登泰山记》)
译文: 我与泰安知府朱子颖从南面山脚下开始登山。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译文: 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析:句(1)中的“孝纯”和“子颖”是指同一个人,此人名孝纯,字子颖;句(2)中的“席卷天下”与“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与“并吞八荒之心”为同义词。翻译时应将其压缩。
七、注意扩张
文中看似是一个多音节合成词的词语,在古代实际上是多个独立的单音节词语,翻译时应将其扩展成多个词语。
(1)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译文: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2) 楚相孙叔傲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全国卷Ⅱ)
译文:楚相孙叔傲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分析:句(1)中的“中间”和句(2)中的“妻子”在现在看似双音节合成词,而在古代则是两个单音节单纯词。所以应将其分别翻译“中间夹杂”和“老婆孩子”。
八、注意套用
文言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例如: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全国卷Ⅰ)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2004年江苏卷)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分析: 句(1)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 ;句(2)中的“为……所……”是固定格式,表示被动。
九、注意调整
文言文有时会有一些特殊的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例如:
(1)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天津卷)
译文: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2)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
译文: 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命。
分析: 句(1)中的宾语“何”前置;句(2)中的介宾短语“于勾践”作状语后置。上述倒装句式应首先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
十、注意意译
原文言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翻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方式。例如: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2006年四川卷)
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我也不厌弃。
篇7
热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翻译。
1.名词的活用。
例: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2006年江苏卷)
分析:句中的“大雨”“衣冠”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下大雨”“穿衣戴帽”。此句应译为: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2.形容词的活用。
例: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全国3卷)
分析:句中“贤”“愚”“益”为形容词,在句中分别作名词和动词,应分别翻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增多”。此句应译为: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3.动词的活用。
例: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005年全国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热点二: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例: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为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热点三: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试题的赋分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注意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例: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2006年全国卷)
分析:句中的“妻子”为古今异义的词语,是本题的一个赋分点。该句应翻译为:(何远)在几个郡做过太守,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清廉内心,他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如同最贫穷的人。
热点四:偏义复词
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做词素构成的一个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表示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谓偏义复词。此点往往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赋分点,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例: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2003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开合”是偏意复词,偏义在“开”,“合”是陪衬。因此该句翻译为: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睛。
热点五:同义复词
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表达同一意义的词我们称之为同义复词。这样的词往往也能吸引命题者的注意。所以在翻译时也一定要注意。
例: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居止”为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素构成,共同表达“居住”的意义。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热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例: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热点七:通假字
通假字是高考考查的内容之一,在具体翻译时,如果文中的本字解释翻译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通假,如果是通假,还要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
例:土工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2006年高考江苏卷)
分析:句中的“罢”是通假字,通“疲”。所以该句应翻译为: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热点八:虚词
《高考说明》明确规定在文言文中要考查18个虚词,所以此点既是重点也是赋分点,大家对此一定要提高警惕。
例: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句中“特”“以”“其”“尤”都是虚词,也是本句的赋分点。因而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翻译出来。此句应译为: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热点九:判断句式
这一基本句式是每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句式。
例: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热点十: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是高考句式考查点中的重点之一。
例: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的“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热点十一: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式的考查可以说是每年必考的一个热点。
例: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全国卷)
分析:句中“未之有”是宾语前置的句式,在翻译时一定要调整其顺序。因此该句翻译为:何远自县令升为京城附近地区的大郡太守,近代还从未有过这种事。
热点十二:省略句
成分省略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成求假焉。(2006年高考安徽卷)
分析:句中“皆得其用”省略了主语“它们”,在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因此该句翻译为:然而岁月久了,(它们)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求借。
热点十三: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句中“无乃……乎”属于固定句式,在翻译时要准确表达这一结构的语气,译为“恐怕……吧”。该句应翻译为: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热点十四: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这一知识点也是一个赋分点。
篇8
高考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要求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出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准确解释字义;同时要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句式特点,体味句子语气。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往往是翻译题的采分点,翻译时必须准确体现出来。文言翻译的两个原则:整体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文言翻译的三个标准:信、达、雅。
文言翻译题的关键是一个“审”字,下面就结合“审”来说说文言翻译的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审清重要实词,精准对译实词
文言语句翻译重在审题,审出可能成为得分点的关键实词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辨识出可能成为得分点的关键实词呢?
可从如下三点去审清:①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名词。②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及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可能是关键实词。③从特殊性看,与现代同形的词语(如“妻子”“亲信”)可能是关键实词;用其本义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关键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关键实词。如“累其心”中的“累”字。
对于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一般实词,我们一般可以采用留的方法照录不翻译。对于关键实词,我们一般采用换、意的方法来进行对位翻译,即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了,并且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典题引路】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5分)(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审题点拨:这一句得分点集中在关键实词“杂糅” “浇浮” “内治”和重要虚词“宜”。
答题点拨:“杂糅”取混杂意, “浇浮”取浇薄虚浮意, “内治”取国内安定太平意, “宜”取应当意。
规范表达: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解题方法】审清关键虚词,因句而译勿虚
文言语句翻译重在审题,审出可能成为得分点的关键虚词也很重要。那么,如何辨识出可能成为得分点的关键虚词呢?
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审清:⑴《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18个虚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只要句中出现,就要格外留心。⑵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
对于虚词我们可以分出两类,一类是必须译出的。①有实词义项的虚词是一定要译出实义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②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另一类是不必译出的,如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助词等。对于这一类不需译出的虚词,我们采用删的方法,切不可强行译出。
【典题引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4分)(2012年全国高考天津卷)
审题点拨:这一句得分点集中在重要虚词“所以”和关键实词“活”“心折”。结合词意和文境把握这三个词的大意,然后逐字对译,最后根据现代语言习惯进行微调就可以了。“所以”这一重要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选择对译成“……的原因”即可。
答题点拨:“所以”取“……的原因”意,“心折”取“从内心折服”意,“活”取“救活”意。
规范表达: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解题方法】审清特殊句式,译明特殊句式
文言语句翻译重在审题,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很重要。那么,如何辨识出可能成为得分点的特殊句式呢?
要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必须具备“语言标志意识”。特殊句式总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于”“见”“为”作标志,等等。容易忽略的是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平时要多积累,方能在做题时激活原有记忆。
审出特殊句式后,按各种句式的固定翻译格式就可以正确而迅速地翻译了。如:⑴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⑵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⑶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固定的句式调到位。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时要调到动词前;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都要依从现代汉语的语序恢复原位。⑷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至于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硬译,它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
【典题引路】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2012年全国高考江苏卷)
审题点拨:这一句得分点集中在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和关键词“能此”。结合词意和文境把握这两处的大意,然后逐字对译,最后根据现代语言习惯进行微调就可以了。对于“状语后置句”这一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固定的句式调到位,在此需将“于言事官”这一介宾短语调到谓语“贤”的前面。
答题点拨:状语后置句“贤于言事官远矣”调整语序为“于言事官贤远矣”,“能此”取“能够这样(做)”意。
规范表达: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做),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解题方法】审清文意文境,通顺保证满分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信、雅、达,一直以来比较重视前两个,对于“达”则是说说而已,并未落实,甚至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忽视。然而,查看每年的翻译评分细则以及平时的大型模拟卷的评分细则,都把“文意通顺”作为与关键实词、特殊句式相并列的得分点,而且分值不低。那么,如何落实好这一得分点呢?重要的是先了解“文意不通顺”的原因和情况。
文意不通顺一般有两种情况:⑴不顾语境,就句译句,导致文意偏差。⑵表达有语病,或违背生活常理。
针对文意不通顺的两种情况,在文言翻译中,我们既要字字落实,一一对应,保持直译,又要灵活机动,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词语,做到不乱译,使语句连贯通顺。同时下笔之前,最好在草稿纸上写出几个关键词语,以便组织语言。译好之后,可检查一下有无不通顺之处,一定要保持与原句语气、标点符号的对应。
【典题引路】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5分)(2012年全国高考辽宁卷)
审题点拨:这一句得分点集中在关键实词“折”“校”“宗”。结合词意和文境把握这三个词的大意,然后逐字对译,最后根据现代语言习惯进行微调就可以了。
答题点拨:“折”取“折服”意,“校”这一假借字取本字“较”的“计较”意,“宗”在文言中有四个意项,分别是“宗庙”、 “宗族”、 “尊奉、尊崇”、“宗旨”,在此句因为后面连接的是“附之”,“附”此处可取依附意,“之”则指代前面的周顗,在此对译作“他”。由此“宗”在此句中只能取动词意项,也即“尊奉、尊崇”。
规范表达: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
上述四步方法就审题审清重要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文意文境进行了详细的引导,我们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来简单记忆:文言翻译重直译,审清重点看语境。重要实词译到位。关键虚词因句译,能删能换看语气。倒装语句调语序,其他特殊一般译。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文言翻译备考的关键更在于积累各要点所涉及的语言知识。如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词义、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明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此外,还要丰富现代汉语词汇,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篇9
下面结合江苏高考卷解析:
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翻译题上,三小题共10分。从历年得分看,学生间的成绩差距很大,大多数的学生成绩并不理想,翻译失分的原因也五花八门。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施教就显得犹为重要。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从训练学生具备文言文翻译的圈点意识入手。
一、圈点出高考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与虚词
高中文言文的虚词和实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高考大纲内共规定了常考实词120个,常考虚词18个。在2011年的全国及各地高考试卷中,实词的考查卷卷都有,共涉及60多个,涉及文言虚词也足有15个之多,并且将实词虚词的正确翻译当作重要的采分点。所以我们做题时,也应树立对高考大纲实词虚词的圈点意识,找出句中所包含的全部实词虚词,作重点翻译,才能避免在采分点上的无谓失分。例如:
(江苏2009)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译文: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本题的翻译要点:“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
(江苏2010)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译文: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本题的翻译要点: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
上二例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卒”“然而”“与” “所”“邪”都是大纲明确要求掌握的,在课本内均设置有练习题,如果我们能够回忆它们的各个义项,然后根据文章的前后联系,不难推出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思。
二、圈点出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通假字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通假字,历年来均是文言翻译考查的重点。2011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多个省的试卷涉及到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所以,平时的复习中,首先,我们要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尤其是五种最常见的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其次,凡是课本中涉及到的古今异义词与通假字我们均应了熟于胸。这样一来,在做文言翻译时,我们只要存有清晰的审题意识,便能明辨文言句中所包含的各种词类活用及通假字、古今字,翻译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
(江苏2011)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译文: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这题得分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上。
(江苏2010)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这题得分要点是:使、累其心、抑(副词,表示语气,相当于或许、或者)、判断句。
三、圈点出特殊文言句式
对特殊文言句式的理解是文言翻译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几种特殊文言句式如: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我们翻译时应该将倒装的部分还原回去,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应熟练掌握各种文言句式,考试中,对翻译语句逐个排查,看句中到底有无特殊句式,以便翻译时有所体现。如:
(江苏2010)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这一题的得分要点分别落实在“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矣”上。
篇10
今年文言文阅读题考查题型与2009年相同。第一题仍然是考查文言词汇,且以实词为考查的重点。两个单音节词“归”“著”和两个双音节词“容止”“庶几”,主要考查了实词当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考生能否熟练掌握一词多义,并且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第二题相对简单一些,考生只要抓住题目中“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关键词,再结合做选择题常用的排除法,就能很快的锁定答案。第三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对原文这句“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的理解。抓住了“西兵未解”“盗贼暴起”题目中的错误就比较明显了。第四题文言翻译,第一小题重点考查了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前半句考查了介词结构后置,后半句考查了主谓倒装。尤其是“甚矣”在句中的翻译比较难于把握。第二小题着重考查了两个实词“累”“抑”和一个虚词“以”。第三小题考查了“贤隽”一词。从总体上来看,文言文题目的难度不大。
二、经验总结
(一)从今年高考来看,文言文选材上仍然属于人物传记类的,在今后教学中,我们仍然要坚持抓好传记类文言文的学习,千方百计的多让学生接触一些传记类文言文材料,特别是名家名篇。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接触,熟悉和掌握传记类文言文的一般特征,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多读多看,培养文言阅读的语感,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早读和晚读课的时间,加强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二)充分利用好必修课本中的经典古文篇目,以及《唐宋家散文选读》中的名篇。在日常文言文教学中,应以词汇教学为主,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和积累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常见的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独立翻译文言的习惯。
(三)继续加强文言文基础题目的训练,通过不断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的种类和特征。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方面,通过练习强化一词多义的掌握和理解,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代入法,疏通句意,确立多义词的语境义。在用法上,通过练习强化,掌握各种实词和虚词的活用用法。另外,在古今词义的差别方面,更需要在练习中把握和区分。文言特殊句式上,虽然不作直接要求,但是文言翻译却离不开,因而在日常训练中仍不可或缺。
(四)通过练习,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如第一题可以用“代入法”或“排除法”来解。第二题可先判断两到三句,再用“排除法”。第三题则把每一句的意思落实到原文中去,与原文的句意进行比对,从而判断出正确与否。第四题翻译时,应注重步骤,首先,判断给出的句子是否属于文言特殊句式,如果是判断句或被动句,一定要把“是”或“被”翻译出来;如果是省略句,则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如果是倒装句,就把倒装的语序调整过来。其次,找出句子中考查的词汇点,如一词多义中的具体语境义,词类活用中的类别意义,固定结构的意义,以及古今词义的差别。最后,运用“直译法”翻译出全句,疏通一下,以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当然这些都应该在草稿纸上完成。
总之,对学生而言,学好文言文要多读、多练、多积累,辅以必要的解题指导,相信一定会学有所成。
三、相关材料
【考查词汇】
容止
(1)仪容举止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却要》:“湖南 观察使 李庾 之女奴,曰 却要。美容止,善辞令。”有时偏指举止。
《礼记・月令》:“先雷三日,奋木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郑玄 注:“容止,犹动静。”有时亦偏指仪容。
(2)允许栖止;收留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孤逐女》:“妾三逐於乡,五逐於里,孤无父母,摈弃於野,无所容止,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
归
(1)归字的本义女子出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之子:这个女子)
(2)返回,回来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3)归还
久假而不归。――《孟子・尽心上》
(4)辞官回家
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5)死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6)合并;归依;归属;归到一处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趋向;归向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
庶几
(1)差不多;近似。
《易・系辞下》:“颜 氏之子,其殆庶几乎?”高亨 注:“庶几,近也,古成语,犹今语所谓‘差不多’,赞扬之辞。”
(2)希望;但愿。
《诗・小雅・车》:“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袁梅 注:“庶几,幸。此表希望之词。”
(3)或许,也许。
《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宋史・文天祥传》:“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4)有幸。
《汉书・公孙弘传》:“朕夙夜庶几获承至尊。”
(5)指贤人。
《易・系辞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颜氏之子,指颜回。后因以“庶几”借指贤人。
(6)连词。“才能,以便”的意思
创口久溃不收,只有割去腐肉,庶几生新。
著
(1)显现;显扬。
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韩非子・功名》
(2)写作;撰述,用文字显明地表述。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3)画图
尧、 舜所以昌,桀、 纣所以亡,皆著于堂。――《淮南子》
(4)明了
彼知丘之著于己也。――《庄子》
(5)登记,记载。
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论游户自实》
(6)标出
书其贾数而著其物,若今时题署物。――《周礼》
(7)建立;引申为成就。
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