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俭的名言范文
时间:2023-03-17 07:1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节俭的名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3、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辛尼加
4、囊中未空先节约。——(布依族)谚语
5、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蔷薇园》
6、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
7、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8、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9、不择手段地追求高级物质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级的。——潜夫
10、奢侈好像酒,既使人兴奋,又使人衰弱。——卡尔
11、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安格尔
12、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
13、真理是我们所有财产中最有价值的,所以让我们节约吧。——谚语
14、节俭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15、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卢梭
16、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17、奢侈只是从他人的劳动中获得安乐而已。——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8、常将有时思无时,莫把无时当有时。——《增唐贤文》
19、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范继亭
20、在各项节约成本的措施中,以精减人员最为重要。——王永庆
2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2、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23、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
24、财有限,费用无穷,当量入为出。——颜之推
25、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26、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27、奢侈和只是一种社会腐化的现像,决不是原因。——鲁迅
28、囚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先秦《墨子节用上》
29、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乐趣,而变成了人的真正的需要。——卢梭
30、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的瞎忙,却等于乱放空炮。——培根
31、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3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徵
33、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节约。——谚语
34、奢则妄取苟且,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罗大经
35、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36、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含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训俭示康》
37、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陆游
38、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先秦《易传否》
3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含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训俭示康》
40、节约节约,积少成多,一滴两滴,汇成江河。——谚语
41、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气把它吃完。——维吾尔族
4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43、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罗大经
44、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先秦《左传昭公十九年》
45、一勤二俭三节约,全家老少幸福多。——谚语
46、奢侈总是跟随着,总是跟随着奢侈。——孟德斯鸠
47、节俭是你生中食用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48、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国
49、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秦《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50、侈将以其力毙。——先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51、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麦
52、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卢梭
53、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54、冬不节约春要愁,夏不劳动秋无收。——(锡伯族)谚语
55、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56、节俭是致富的秘诀。——英国
57、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务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58、生产好比摇钱树,节约好比聚宝盆。——谚语
59、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60、小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英国
61、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62、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论语卫灵公》
篇2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1)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2)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3)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4)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5)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的内容:节约名言
1) 节约与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 能源连着你我他,节约能源靠大家
3) 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
4) 节约的就是利润,浪费的就是财富
5) 能源节约齐参加,珍惜使用莫乱花
6) 爱惜物料节约能源,合理规划持续发展
7) 节约能源做的好,省钱省能又环保
8) 环境与人类共存,开发与保护同步
9)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效益
10) 随手关灯很容易,积少等多省电力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的资料:节俭与奢侈
节俭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个人涵养,是一种文明的传承、美德的延续,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时尚。因为富足,我们有权享受奢侈生活,但我们无权废弃和浪费有价值的物质、资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否则,是一种罪过。能变废为宝、节支创收、挖潜资源是智者所为;铺张浪费、挥金如土、今朝有酒今朝醉奢侈乃愚人之举。
节俭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可观而必要的储蓄。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我们国家,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国13亿人就能节约1300万,一年就能节约大约50亿;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32。5吨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81250天,可吃222年;如果每人节约一度电,就可以节约5亿多元人民币;每人节约一滴水,13亿人就可节约126吨。我们不仅是一个大国,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表明我们还是一个穷国:我们有着3000多万失学儿童,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1100多万低保对象和上亿流动民工,尽管我国大部分人算得上丰衣足食,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浪费点点滴滴,因为还有很多人需要救助。
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何不让此举成为一种习惯利己利人呢!事情看起来虽小,却体现着一份挚诚的责任心和令人尊崇的内在品格。我国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每件事都浪费一点儿,长期如此,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口多底子薄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因此我们办一切事情都必须节俭当头。
“国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节俭对于国家大有利弊,与个人得失也休戚相关。“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诸葛孔明“以俭养德”传为佳话;清代徐荣说:“街头庙脚褴褛身,半是当年奢靡人。”节俭使人安乐幸福,奢侈使人没有退路。贫穷需要节俭,富裕不忘节俭,“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才是适宜消费之道。节俭是兴家立业之本,不仅有其经济意义,更有其道德意义。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珍惜资源勤俭节约手抄报的模板素材
2.勤俭节约主题手抄报的模板素材
3.关于勤俭节约手抄报的素材
篇3
【关键词】传统美德;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节俭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瑰宝中,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传统美德教育是教育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是现代教育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的升华,它与文化素质的提高相辅相成,换句话说,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传统美德教育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又要“从娃娃抓起”,这样一来,小学的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内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为此,我们应该研究学生,研究社会环境,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儿童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以下我就以一线教师的亲身体会,来谈一下关于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一些感受。
1. 传统美德教育是实现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动力源泉
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重视学生四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即: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完整的教材。礼仪常规,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勤奋刻苦这些都是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也正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就是说,只有加深传美工作的力度,才有可能将学生们培养成素质型人才。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主阵地的学校,应该强化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的正面积极因素,通过各种教育渠道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这才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试想:一个满嘴脏话,俗不可耐的人如何能去弘扬我们礼仪之邦的民族精神;一个不懂得尊重的人,又如何能发扬合作精神去开辟创新新的社会价值;一个不懂得奉献的人,又如何去驾驭渊博的知识去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呢?所以说,没有良好传统美德习惯的养成就没有跨世纪的素质型人才。
2. 传德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推动教育教学前进的动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一条粗重的红线贯穿其中,艰苦卓绝奋斗,创造灿烂文化,抵御外来侵略,推动社会进步,爱国主义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过去、今天和未来。也许爱国这个词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但是纵观历史,众多的志士仁人、科学家、艺术家、英雄模范,在他们的灵魂深处都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有远大的报国志向,如果不是这样,他们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吗?爱国主义精神促使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只顾眼皮底下利益的人是达不到那种境地的。人们都会背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人们都会讲“精忠报国”的故事,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多数国民的心里扎了根。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爱国主义精神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就需要在教学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精彩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精神。不论是“苏武牧羊”、“林则徐虎门禁烟”,还是郑成功、文天祥、邓世昌的事迹等等,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彩范例。 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是光辉灿烂的,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美德,自然会增进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可以激发他们更深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形成他们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记得在一次英语课外活动中,我问一个很刻苦学习英语的学生为什么学习英语。他张口便说:“我一定要努力学好英语,好出国。”我很吃惊他的回答,原以为又是一个崇洋的学生。于是我接着问,“外国就那么的好?”“是呀,等我回来后也建造一个迪士尼乐园,让中国的小朋友都可以去玩”我心中不由为之一震。
这个回答在我们成年人的眼里似乎很幼稚,但是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他却说的那么认真那么让人感动。这个真实的对话正是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体现么?正因为这种热爱祖国的情感,他才能有那么强烈的学习欲望。可见传媒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教育重视起着推动的作用的。学生时时刻刻把祖国放在心中,这样的信念是使学生学习或是迈向成功的动力,当学生学有所成的时候,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能源无私的服务于他深深热爱的祖国。
3. 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学会珍惜、懂得节俭
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的古训:成由勤俭,败由奢。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钱的时候,这个朴素的真理也不会过时,何况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民仅仅走在奔小康的路上。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大手大脚随便浪费的人能创造一番事业,建设好家庭。更难以想象的是,一个不懂得节俭的人又怎样合理的去利用社会资源造福于人类呢?然而,现在的孩子多数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随便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这就需要学校的传美教育。在孩子的生活中去渗透,让他们去亲身感受自己所拥有的是多么大的幸福。
在我所教书的学校里有这样一件事,使我感受到了传美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是如此的重要。那是前年,刚刚入学的一年新生所丢的物品堆满了收发室,大至衣服,小至铅笔、橡皮。学校多次广播,要求孩子们去认领,却没有人去。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决定让学生们去亲自看一看“手拉手,共建单位”的实际情况。当孩子们看见那些穷困的学生正在使用几乎不能再使的铅笔头时,他们默默无语。我想他们也许是感受到了什么,也许是对自己不懂得珍惜而感到惭愧。无论怎样,在那次活动之后,在也见不到被物品堆的满满的收发室窗台。
这件事情说明了低年级的学生并非是自理能力差,而是他们不懂得珍惜、不懂得节俭。是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让他们学会了珍惜和节约。
篇4
1、每天节约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2、别再让它伤心流泪——请自觉关好水龙头。
3、珍惜每滴清水,拥有美好明天。
4、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点。
5、淡水在减少,浪费可不好。如果不节约,后果可不小。
6、节约水资源,责任人人有。
7、小处不省钱袋空。
8、有钱时摆阔,没钱挨饿。
9、大力普及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10、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11、流水是大自然不息的血液,破坏水源等于污染自己的鲜血!
12、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
13、保护水资源,人人应尽责。
14、节约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5、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
16、节约用水就是珍惜生命。
17、水池边:不要让流失的水成为后人的泪。
18、节约每滴水,造福全人类。
19、节约用水、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20、浪水费水之举不可有,节水俭水之心不可无。
21、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每一滴水。
22、国之栋梁不可无,生命之水不可枯。
23、节约用水,浪费可耻。
24、水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2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26、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
27、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方觉可惜。——请珍惜每一滴水。
28、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清水可耻。
29、当你让水白白流掉时,我们离干旱又近了一步。
30、含一滴水,还一份真情!
31、水房:别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
32、节约用水,请从身边做起。
33、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34、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道路,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
35、节约能源,扶贫救济。
36、水是生命之源,请君节约用水。
37、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
38、如果人类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39、浪费用水可耻,节约用水光荣。
40、浪费是支出,节约是收入。
41、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范继亭
42、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43、龙头打开水哗哗,转身莫忘关掉它。
44、一滴清水,一片绿地,一个地球。
45、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46、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47、节约能源,人人有责。
48、时间不能“增产”,却可以节约。
49、如果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50、水是生命之源,请珍惜每一滴水。
51、今天不节水,明天无泪流。
52、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53、一勤二俭三节约,全家老少幸福多。
54、请动一下手,关好水龙头。
55、节约用水,珍爱生命。
56、节约用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57、请珍惜每一滴水。
58、请大家保护水资源。
59、人体有70%是水份,节约用水,尊重生命。
60、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61、人人节水,共抗缺水。
62、资源很重要,样样不可少。
63、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
64、流水不腐亦不复。
65、节约时间胜过储存金银。
66、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
67、一周无水,人则虚;一年无水,则国损;百年无水,将如何?
68、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69、水是人类公有的资源,人人应保护水资源。
70、地球的储水量很丰富,但陆地淡水仅占2.8%,我国属于缺水国家。
71、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72、囊中未空先节约。
73、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74、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75、思前顾后,吃穿常有。
76、一粥一饭汗珠换。
77、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78、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
79、节约资源,造福后代。
8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81、人人护水,拯救生命。
82、请珍惜、爱护每一滴生命的源泉。
83、提倡节约用水。
84、成物不可损坏。
85、欲求温饱,勤俭为要。
86、珍惜点滴,珍惜生命之源。
87、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88、成由勤俭破由奢。
89、人人护水,保护环境。()
90、紧紧手,年年有。
91、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全社会共同责任。
92、世界上有10亿人缺少饮用水!请把河流与净水留给所有人!
篇5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三月是学习雷锋月,大家看完电影《雷锋的微笑》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电影《雷锋的微笑》观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雷锋的微笑》观后感“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豪言壮语的名言,出自一位“傻里傻气”的英雄——雷锋。
雷锋有时是一位“傻乎乎”的人间“逗逗乐”;有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奏家;但他更是一位乐于助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人民英雄。
当我看到最后一个情节:雷锋叔叔躺在洁白的床上,身旁有美丽的白花,身上盖上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我的眼圈红了,心里默默地想,雷锋叔叔虽然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但在天堂,他生前一直都没有实现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当雷锋叔叔帮助一位老奶奶,找到失散十年的儿子;当他为灾区捐献一百元钱的时候;当他把破旧的袜子补了又补,接着穿的时候,处处都体现出了雷锋叔叔的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
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艰苦朴素的精神。再看看我吧!当我把纸团团成一团扔掉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这张纸的背面可以当演算纸;当我把破旧的袜子随手扔到垃圾箱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要把它缝补一下;当我把洗脸的水白白倒掉的时候,也没有想到用它来冲洗厕所.....
“学习雷锋,好榜样。”虽然雷锋叔叔牺牲时只有二十二岁,但他的精神,却像黑暗中一盏明灯,指引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进,前进......
电影《雷锋的微笑》观后感星期一上午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电影《雷锋的微笑》,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可是当我看完整部片子,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雷锋有着和我们现在截然不同的童年生活,遭遇了种种的不幸。雷锋幼年时妈妈被吊死,弟弟被活活饿死,哥哥被累死,爸爸被残忍地绞死,全家只剩下雷锋一人艰难度日。他遇到过关心、同情他的人,也遇到过欺负他的人,但他始终坚定一种信念,对生活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面对再大的困难永不言退,发誓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报效祖国。雷锋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誓言,他不计得失地帮别人搬砖;看到战友有困难了,偷偷地以战友的名字往战友的家乡寄去20元钱;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主动帮助他们拿东西,送他们回家……,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细节,恰恰反映出了雷锋同志的高尚品德,他不是一朝一夕做好事,而是用他的短暂一生都在做好事,他不图回报,不图名利,用平凡的一生铸就了不平凡的精神。
雷锋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壮烈牺牲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雷锋同志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死重于泰山,虽然他只活了20多岁,但是好事却做了一火车。他并没有死,他已经永远地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正如雷锋所说过的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
电影看完了,雷锋的身影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会以雷锋为榜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学生《雷锋的微笑》观后感说起雷锋,大多数人会想起“做好事,不留名”一词。雷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却在22岁时夭折,确实很遗憾,但是我觉得,每一个人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尽义务,尽责任,当我们该做的事都做完了,我们就该离去。
雷锋有一个很贫穷的身世,在他很小的时侯,就失去了原本属于的六口之家,他拿着父亲砍柴的斧头和母亲上吊的绳艰苦的生活,成长成一个成年人,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成为解放军的他懂得了许许多事情,也变得十分节俭。他还经常提醒他的战友,常给家里人寄钱。而他的一个战友王大力却觉得他的节约是一种小气!还总是嘲笑雷锋的袜子,说它是千层底。在雷锋十八岁左右时,他有一个梦想:他想当英雄,但他的领导却让他认真干现在的工作,他对他的领导堵气。那天,领导教育丁雷锋一番。之后雷锋就醒悟了:他立志要做一个做事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着想的人。
之后雷锋为更好更多为学习知识,总是彻夜读书,并且多做好事。一次,王大力家发了大水,他的母亲也病了,雷锋知道以后,便以大娘儿子的身份寄了二十元过去,并向灾区捐了100元。他在日记里说:“我深深懂得了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他要当人民的儿子,党的儿子!“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说的就是雷锋。他的事迹感动了他的战友王大力,让他们也向雷锋学习。
篇6
视建筑为艺术的观点源起于西方。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就提出了建筑的三大原则“坚固、适用、美观”。[1](P16)在建筑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西方比较早地认识到建筑的艺术属性,虽然黑格尔认为建筑艺术包含较多的物质内容,因而处于艺术发展系列的最低层次[2](P8),而罗杰•斯各拉顿也承认,建筑是“政治性最强的艺术形式”[2](P9),但在西方文化历史上,建筑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雕刻、绘画、诗歌、音乐等经典艺术形式一起被归入艺术的发展系列当中的。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比如谢林、歌德、黑格尔、叔本华等,都有关于建筑美学、建筑艺术的论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名言充分表达了西方学者对建筑艺术属性的肯定。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从未把建筑作为艺术看待。《易经•系辞下传》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宫室”是中国古代对房屋的通称,泛指建筑。这段话揭示了建筑产生于人类最初遮风避雨的居住需要,带有明显的物质性和功能性的特征。而这也是早期人类营造建筑的初衷。关于建筑,墨子有一段名言:“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避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墨子•辞过》)这段话同样表达了人类社会早期建筑的物质功能。大概中国古代人对建筑的理解,总是首先从其低层次的物质需要方面切入。对墨子的这段名言,大多数人理解它是讨论“便生则止”的建筑节俭原则,实质上它更重要的内容在“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这一句上。墨子一贯主张节用,认为营造宫室便生即可,反对铺张浪费,而在这里却提出“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作为与“便生”相提并论的建筑原则。在中国古代,“礼”的含义非常广泛,既是礼制、礼法,又是礼节、礼仪,而不管是作何种理解,“礼”所具有的政治意义都是不容否定的。“男女之礼”是礼之大本,是一切社会伦理关系的基础;而“别男女之礼”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切伦常道德的基础,而且是制定一切政治制度的伦理原则。墨子把“别男女之礼”与“待雪霜雨露”相提并论,作为建筑最基本的营造原则,可见,古代中国人对建筑的理解,政治功能与经济原则是相伴而生的,建筑被纳入政治领域。《大戴礼记•朝事》云:“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三公之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也,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亦如之。”在中国传统礼制的规定中,“宫室”(即建筑)与“国家”、“车旗”、“衣服”、“礼仪”,同属国家仪典的范围,其重要性是在宗法礼制的基础上被承认的。据佛莱彻尔的看法,“艺术是一种诗意的(感情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但建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与其他纯艺术不同,建筑一般都具有物质性的使用功能,受到材料、结构等物质条件的限制,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完成,因此建筑艺术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属性。而且,根据建筑的精神性和物质性结合的紧密程度,建筑艺术的精神属性也可以分成三个层级。最低层级是“坚固、适用”。这是与物质性紧密相关的,建筑首先必须符合其物质功能,带给人安全感与舒适感。中间层级是“美观、悦目”。这就“与物质性因素相距稍远,体现为在达到上一层级的建筑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所谓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如比例、对称、对比、对位、尺度、虚实、明暗、色彩、质感……等一系列手法,对建筑的一种纯形式的处理,以造成建筑的形式美。”[3](P6)这一层级注重建筑的外在形式,如维特鲁威所说:“当建筑物的外貌优美悦人,细部的比例符合于正确的均衡时,就会保持美观的原则。”[1](P16)最高层级是“赏心”。它“离物质性因素更远,要求创造出某种性质的环境氛围,进而表现出一种情感,一种思想性,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以达到渲染某种思想倾向性的效果。”[3](P6-7)进入到精神性的这一层级,建筑艺术才能真正超越工艺美学和技术美学的范畴,成为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成为艺术学和艺术美学的关注对象。这一点非常重要,而恰恰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就像维特鲁威所理解的建筑原则,也是至“美观”即止。从以上对建筑艺术的精神属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没有赢得艺术的地位,但它绝不只是如西方人所理解的,只是对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一种物质上的满足;由于建筑艺术被政治化、伦理化,所以中国古代人更加要把建筑纳入政治生活的领域,通过建筑的特殊语汇和表现手法,来表达其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观念,这不但无损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而且客观上还使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二
维特鲁威对建筑学的分类有明确的说明:“建筑学的内容是三项:建造房屋;制做日晷;制造机械。建造房屋又分为两项:其中之一是筑城和在公用场地上建造公共建筑物;另一则是建造私有建筑物。公共建筑物的分类有三种:第一是防御用的;第二是宗教用的;第三则是实用的。防御用的要预先考虑设计城墙、塔楼、城门,使其经常能够抵御敌人的攻击;宗教用的是建立永生的诸神祇的庙宇和神圣建筑物;实用的是布置供大众使用的公共场地,即港口、广场、浴场、剧场、散步廊以及其他以同样理由而在公共场地规划的建筑物。”[1](P16)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公共建筑物,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有两大类型的建筑:实用性建筑(防御功能亦属实用功能,因此防御性建筑物亦可看作是实用性建筑物)和宗教性建筑。根据前述建筑艺术精神属性的三个层级,实用性建筑因其与物质性的紧密相关程度而处于精神属性的较低层级,而宗教性建筑则可以看作是处于建筑艺术的最高层级的,因此,宗教建筑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重心,在西方建筑艺术中占主导地位。而必须承认,“与西方相比,中国宫殿建筑在艺术中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不少艺术史家说,西方建筑是以教堂、寺庙为主体串起来的一部艺术史,而中国建筑则是以宫殿串起来的。的确,在中国古代,宫殿始终是建筑舞台上的主角,从未出现过时间上的断裂……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能存在并发展这么长的历史跨度,实在是很罕见的。在中国古代的任何历史时期中,建造得最宏大、最华丽、级别最高的每每都是宫殿。它代表了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在它身上也最能完整地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特殊性格,宫殿不愧为中国古建筑的重心。”[4](P78)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宗教建筑从未取得其独立地位,更毋庸说“主导”了。占据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帝王宫殿。宫殿虽是帝王的居所,但却绝对不是纯粹的私有建筑物,而是具有普遍政治象征意义的纪念物,是国家政权和君主统治权的象征。在中国这个具有两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历史的国度,帝王宫殿在建筑体系中的主导性是无可置疑的。《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八年……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其壮,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悦。”在汉初国力羸弱、国库空虚之际,萧何大兴土木营建宫室,遭到了汉高祖的斥责,但萧何以“非壮丽无以重威”对应,高祖方转怒为喜。“重威”是壮其宫阙的根本目的,是王权至尊的象征。正是出于强化政治秩序的考虑,汉高祖和萧何才能不计较儒家的“卑宫室”和墨家的“节用”、“便生”思想,堂而皇之地营建富丽堂皇的宫殿。而中国历代关于建筑的记载,以皇宫建筑的资料最为详尽,皇宫的营建是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的。由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萧何一句“非壮丽无以重威”,就足以令汉高祖转怒为喜,庄严雄伟的宫殿虽然未必住得舒服,但却绝对能壮君威。统治者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出则见巨阙巍然,入则见高堂数仞,后车千乘,食前方丈,何等威风的排场!不由得统治者不自信自己确是高人一等,高贵威严的气质油然而生。而群臣百姓在宫阙连绵、鳞次栉比的壮丽景象面前,也很容易被其排山倒海的气势所威慑,敬畏臣服之心顿生。因此,虽然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儒家的“卑宫室”和墨家的“节用”、“便生”等学说,极力倡导经济原则和节约美德,甚至在宫殿建造问题上还有过关于节俭与侈靡的激烈争论,但历朝历代的“高台榭、美宫室”之举只有变本加厉而从无稍息,皆“重威”之政治考虑所致。诚然,“高台榭、美宫室”并非中国古代宫殿的专利。西方建筑史上比中国皇宫建筑更加富丽堂皇的建筑物比比皆是,古希腊建筑就以“高贵的庄严,静穆的伟大”著称。比如,中西方建筑史上都有关于营造“通天之台”的传说。《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人类营造“巴别塔”的故事,说是上古时候,人类对变幻莫测的天空充满好奇心,于是商议着竭尽全人类的力量,协作建造一座能通往上天的“巴别塔”。后来,塔越建越高,连上感到震惊了。为了阻止人类这个计划的实现,上帝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使他们语言不通,彼此产生误解,终于使这场人类联合向自然挑战的行动半途而废了。这就是西方关于“通天之塔”的传说。中国也有类似的传说,《新序》曰:“魏王将欲为中天之台,许绾负插而入曰:‘闻大王将为中天之台,原(愿)加一力,臣闻天与地相去万九千里,其趾当方一千里,尽王之地,不足为台趾。’王默然,罢筑者。”传说魏王想建一座中天之台,大臣许绾对魏王说:“我愿意助大王去建这座中天之台,但听说天地之间相距一万九千里,那么这座台光基址就要方圆一千里,大王您的国土还不够建这个台基呢!”许绾的劝谏终使魏王放弃了荒唐的念头。这是中国古代“中天之台”的传说。由此可见,中西方建筑史上,其实都有过“高台榭”之类的相似的建筑观念,但仔细分析可知,西人营建巴别塔的意图是通过建筑的手段,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多少有着张扬人类理性和力量的意味;而魏王欲建中天之台,却纯粹是出于帝王的一种奇思狂想,其目的只是想展示帝王的权势和力量,两者的含意还是有区别的。而如我们所见,历代帝王一方面倾其国力“高台榭、美宫室”,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搜罗天下奇花异草,用以营建秀美优雅的皇家园林,而许多帝王更加是不愿意居住在庄严宏大的皇宫中,只要有可能,就到皇家园林中颐养身心。可见,要说“高台榭、美宫室”是为君王居处所需,毋宁说它最主要是服务于“壮君威”的政治目的。君权至上的政治观念是官本位思想的根源,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一点从建筑方面就能充分体现出来。时至今日,在中国各地,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建筑群通常是该地区所有建筑物当中最宏大、最威严、最有气派的,有鹤立鸡群之势,这就是“高台榭、美宫室”的流风遗韵。
篇7
2月19日,银监会了《关于做好2013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显然,这是监管部门释放的一个信号:即银监会通过完善游戏规则,要求银行业积极进行消费金融创新,除一二线城市以外,更要向城镇、农村市场延伸。
稍早些时候,2012年11月举行的十报告亦明确表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与国家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战略同时强调的消费金融,正面临着一个转折点。如果说过去以信用卡、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为主体的消费金融把一二线城市当成主战场的话,未来消费金融将会“双轨并行”,除城市继续巩固以外,城镇和农村将是着力打造的另一个支点。
《通知》来得正是时候。在过去的2012年,基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启动消费、推动消费金融的呼声此起彼伏。同年12月14日,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在“2013网易经济学家年会”论坛表示,相对于实体经济,中国目前更应该重点发展金融市场。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度太低,必须要对国有企业国进民退的趋势加以遏制。
其实,即使未以《通知》的形式要求商业银行推动消费金融,因市场需求和银行机构自身的创新冲动,消费金融也在积极酝酿破茧而出的环境。只不过,《通知》成了银行业消费金融创新的助推器。
作为典型的消费主导经济增长模式的美国,消费金融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样本。从19世纪初,美国民众的消费原则从“一个人绝不应该让开支超过自己肯定能够得到的收入,哪怕一分也不行”,到19世纪后期“人不负债不富”、“节俭对社会有害,消费才是一种美德”的消费流行语,这种颠覆性消费观念变化的背后,正是基于美国成功打造了消费金融语境。重要的是,由于消费金融受到民众热捧而推动美国经济成为世界霸主。
一次金融创新,完全改变美国命运的消费金融,能带给中国怎样的启示?在推动城镇化建设、扩大内需、鼓励消费金融创新的背景下,消费金融需要怎样的生存环境?消费金融能否肩负中国经济转型时从推手到舵手的重担?本期我们邀请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戴兵女士对此进行深度解读。
市场普遍对消费金融认知低
数字商业时代:据我了解,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一直致力于消费金融创新,你们对市场长期研究之后,有哪些可以和我们分享的研究成果?从这些研究中有发现消费金融的趋势吗?
戴兵:首先有两个数据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两个数据,对“消费及消费金融”的解读有深刻的意义。一个数据是公开的,另一个数据是我们自己调研、未正式对外公布的结果。
第一个数据,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2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这表明消费市场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消费意愿进一步放大。
第二个数据,这是我们在北京和河北范围内,针对不同群体发放的问卷调查,我们的调查结论是:28.2%的受访者根本不了解消费金融;22.6%的受访者比较了解消费金融,49.2%的受访者对消费金融了解很少。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49.2%的受访者提示“信用卡也是消费金融”后,受访者才表示对消费金融了解很少。如果剔除提示因素,超过五成以上的受访者对消费金融不了解。这意味着,消费金融这一概念,市场认知度普遍偏低,从侧面反映出,启动消费及消费金融,更需要加以引导。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北京地区受访者对消费金融的认知、使用比例明显更高,而河北地区由于人均收入、市场环境等因素,受访者对消费金融了解普遍低于北京。
数字商业时代:这次调研对人群和行业有界定吗?通过这些研究能发现未来的一种趋势吗?
戴兵: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调查,实际回收425份,有效问卷达85%。选择北京和河北两个地区,主要是基于我们问卷的可实施性。本次调查涵盖行业和人群广泛,包括金融行业、IT、电信、传媒、物流、家政、商业零售、电子商务等。在人群选择上,包括公务员、金融从业者、大学生、教育、IT从业者、家政人员等;受访者年龄从20~56岁不等。
一个值得欣慰的调查结果是,虽然28.2%的受访者根本不了解消费金融,但在问及是否愿意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时,这一群体中有9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这对于未来推动个人信用体系有着积极的作用。美国经验表明,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是推动消费金融最重要的基石,上述28.2%的受访者在不了解消费金融的前提下,都有意愿建立信用档案,这是释放出非常积极的信号。
消费肩负中国经济增长的重任
数字商业时代:2012年以来的系列信号表明,启动消费市场,用消费金融撬动内需,渐次成为一股热潮。在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在逐渐失衡。
戴兵:中央强调用消费提振经济增长的背景是,拉动国民经济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与出口遇到瓶颈,因此要保持“三驾马车”的平稳运行,必须要通过消费来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消费市场之前,我们先来看出口、投资这两驾马车的市场表现。
据海关统计,2010年中国外贸出口15779亿美元,同比增长31.3%;2011年外贸出口18986亿美元,同比增长20.3%;2012年,外贸出口20498亿美元,同比增长7.9%。
投资下滑是近几年的特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0~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下降。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83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比2011年回落3.4个百分点。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降至13年来最慢速度,2012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出现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以来首次下降——外商直接投资下滑,总额达到1117亿美元,比2011年减少3.7%。
投资、出口在2012年相继回落,因此启动消费则成为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渠道。
数字商业时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消费对经济有起到提振的作用吗?
戴兵:从历史上看,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国人民大经济学院刘元春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性质分析》一文中提到了一组数据:1978~2006年中国国民消费占 GDP 的平均比重为 61.4% ,但随后几年消费占比快速下降, 2005 年消费占 GDP 比重仅为 51.9%,比平均值低 9.5 个百分点,比历史最高值 1981 年的 67.1%低 15.2 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近年来的平均水平低 30 个百分点。虽然消费一度占据经济比重较高,但随着“三驾马车”格局的变化,消费贡献率却从 1999 年的 76.8%下降到 2005 年的 36.1%。2009~2012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5%、37.3%、51.6%、51.8%,尽管消费贡献率有所回升,但和20世纪90年代相比,仍有接近10个点的差距。
应该说,中国市场挽救经济颓势,消费将会肩负重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投资贡献率为50.4%,这是自2001年以来,消费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贡献率。
信用卡对经济贡献越来越大
数字商业时代:提到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作为消费金融的代表性金融产品——信用卡,对经济的贡献率有多大?
戴兵:从整体而言,尽管消费对经济贡献率开始下降,但消费金融的贡献度却是连年上升。以信用卡为例,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信用卡的交易金额在中国消费零售业的占比从2007年的11.2%到2011年的41.72%,提升了30.52个百分点。
虽然增速很快,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总额占GDP 70%以上,其中信用消费占消费总额的2/3以上;而我国2010年消费总额仅占GDP的38%左右,信用消费仅占消费总额的12%。
数字商业时代:在你们收回的问卷当中,不了解消费金融的比例达28.2%,这会影响消费金融的发展吗?
戴兵:问卷显示,不了解消费金融的比例达28.2%,尽管如此,他们当中70%的人希望市场有更多的消费金融产品出现,这显示出他们渴望对消费金融有更多的了解。调查发现,受访者对消费金融了解的越多,他们对消费金融创新的期待就越高。
调查结果显示,22.6%的受访者了解消费金融,他们当中87.5%的受访者期待消费金融产品多样化;49.2%的受访者了解消费金融很少,这一群体中有77.5%的受访者期待消费金融产品多样化。
不了解消费金融的群体中,他们希望商家或金融机构向他们推荐消费金融产品的比例最高,达72.5%;了解消费金融的受访者中,有56%的能够接受别人推荐消费金融,了解消费金融很少的群体中,70.8%的受访者愿意接受第三方推荐消费金融。其实,让消费者合理利用金融杠杆,让财富增值保值,是我们推动消费金融的初衷。
启动消费需要完善的社保体系
数字商业时代:美国经验表明,有消费热情才能推动消费市场,而中国市场目前储蓄居高不下,但民众似乎缺少消费热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戴兵:去年11月,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透露了一个数据是,中国居民人均储蓄过万,储蓄率达52%,世界第一。中国人向来储蓄偏高,再加上消费金融创新不足,缺少消费文化的引导,因此民众缺少消费热情。当然,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启动消费还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也正是美国启动消费的成功要素。
有需求才有动力,有消费才能推动市场,作为消费主导型的美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据联合国统计,2007年美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为71%,最高年份2005年达86.5%,个人消费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数字商业时代:中国目前最成熟的消费金融是信用卡、房贷和汽车贷款,这三个市场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市场需求和消费金融是正比例关系吗?
戴兵:以汽车金融为例,比较能说明问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宝马金融的渗透率达到了25%;奔驰金融2011年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为15%,未来希望提升至40%;奥迪同期的金融渗透率也在15%左右,它的目标是达到60%~70%;大众金融的2018年战略目标是达到25%的汽车金融渗透率。
汽车金融正成为外资汽车巨头在中国发力的筹码,是因为需求旺盛,两者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的。需求越大,消费金融越发达;消费金融越发达,需求则会持续。
消费文化改变美国民众消费观
数字商业时代:目前市场上存在对消费金融的曲解,一提起消费金融,部分消费者会认为就是银行想办法赚消费者的钱,甚至有抵触情绪,这对消费金融的推动可能会有一些影响。
戴兵:目前中国启动消费市场,推动消费金融最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确市场上有一种误区,认为信用卡就是诱导别人、汽车贷款就是赚消费者的钱,这不利于消费环境的成长。启动消费及消费金融,需要社会共同推进,同时需要出台相应的规则,在保护消费者的同时,也要对金融机构予以立法保护。
欧美国家消费金融做得成功,除了完善的游戏规则以外,早期通过引导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是很成功的。
数字商业时代:如果以美国为例,在研究他们消费金融和信用体系建立的时候,我们应该能学到什么?
戴兵:美国消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消费文化的引导。美国人并非天生喜欢消费,是消费文化引导了美国民众的消费观念。
19世纪中叶以前,美国消费者和目前的中国消费者大同小异,他们以勤俭持家、家有存款为荣。但为什么美国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掀起消费主导,并最终演变为现在的消费主导型经济模式?这和美国工业经济的高度发达以及当时倡导的消费文化密不可分。
18~19世纪,勤俭持家成为美国消费文化的核心,并强调通过个人的勤俭致富来拯救灵魂。当时盛行的清教主义反对过分享受,过度享乐和铺张浪费被视为犯罪。18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的清教徒布道家约翰?卫斯理的一句名言“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成为当时消费环境的注解。
潘海林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一文中这样描述过美国消费景象:进入20世纪,美国人认为,节俭对社会有害,消费才是一种美德。当你30岁时,你应该有1万美元的财产;当你40岁时,应该有2.5万美元的财产;当你50岁时,应该是5万美元。
数字商业时代:美国经验表明,在农业对经济贡献超过工业对经济贡献时,消费金融属于欠发达,反之,工业经济高度发达时则驱动消费金融,会引发消费。
篇8
摘要: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情感教育,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实践教学,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情感教育,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实践教学,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之中,在其中作了积极的教育教学探索,本文主要谈谈在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个人看法,与同仁探讨。
一、更新自我观念
新课程倡导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借鉴旧观念,树立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观察力和判断力上,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宽阔的视野,聪敏的悟性。
第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第二、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生通过自我监督调控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灵活处理学习中的特殊情况,促进学习进展,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多用“想一想”“试一试”“再想想”“再试试”这类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会动脑、动口、动手,自己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加工,通过分析综合自我增长知识,达到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记住己有的知识,而是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要成为主动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要通过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提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要求学生能结合日常生活和政治学习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实践锻炼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实践锻炼”,是按照一定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没有实践锻炼,学生可能懂得许多“大道理”,如为什么要讲爱国,为什么要热爱劳动,为什么要艰苦奋斗,但却不一定有良好的奉献精神、自觉的劳动习惯和节俭行为,甚至出现“高分低德”的现象。我们根据教材行为要求,结合“规范”教育,开展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双学”奉献活动,以社会公益劳动、学农等专业生产劳动为主的操作锻炼,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行为。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因涉及面广、难度大,一般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向学生提出建议,并参与、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实施。
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沟通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它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在实践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从中体验到实践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加强情感教学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新课标对于情感态度的定义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关于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最终目的,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师生的感情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动机,形成信念、世界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其一般作法有三:
(1)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样之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事迹展览,可请名人、英模报告,可宣讲英模故事,可阅读名人传记,建立名人名言录等。
(2)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来启发、感染学生,使其学有榜样。
篇9
关键词:养生;养德;修养;关系
养生,是时下人们谈论较多的热门话题,是当今国人普遍的追求。养德,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养生要先养德,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方是上策和首选。
一、养生与养德古已有之
重温古贤在养生与养德方面的教诲与实践,在今天不无意义。
关于德与寿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意思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久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已,损公肥私,自已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他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养德名言。他还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社会风尚。他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与练气功一样,有益于人体健康,每一个人都应“善养浩然之气”。
汉代董仲舒指出“养心靠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常存。“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
活了101岁的唐代药圣孙思邈也说:“德行不高,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在《千金要方》中也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
明代的《寿世保元》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张景岳在《先后天论》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简明地道出了为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联系.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提出了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
对此,我国大文豪鲁迅的观点更加明确:“无论古今,谁都知道,一个人如果一味地放纵自己,十恶不赦,就是天天喝三鞭酒也无效,简直非‘寿终正寝’不可”。
这些先哲的论断不无科学道理,经受了千百年实践检验,堪称经典。由此可见,养生与养德的关系极为紧密,养生必先养德,养德可以养生。
二、养生的根本在于养德
养生固然重要,而养德尤胜于养生。三国时期思想家嵇康在《养生论》中剖析:“服药求汗,或有弗胜;愧情一集,涣然流漓。终朝未餐,嚣然思食;曾子衔哀,七日不饥”,说明中枢神经的作用远远大于医药。这与现代科学研究也是完全吻合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心态能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酸胆碱,这些物质能将血液流量及神经细胞调至最佳状态;同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缓解精神烦忧。所以世界卫生组织亦将道德纳入健康的范畴。因为健康既涉及体能方面,又涉及人的精神方面,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强调了健康的人,或者希望自己健康的人,要注意自身道德的修养。 可见,养生必欲养德,养德方能养生,此乃做人的信条;对为官者而言,“常修为政之德”更是莫大的事了!
孔子说过,“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句话,的确很有哲理。一个人的健康与长寿,看似养生的结果,其实与精神层面的修养即养德不无干系。一个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的人,哪怕天天养尊处优保健有道,也难以长寿的;而一位能经常自省、检点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乐善好施、心境平和、淡薄名利的人,一个能以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功名利禄的人,就一定会宁静致远、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使遇到坎坷甚至逆境,也不会怨天尤人心烦意冗直至招来身体不测。可以说,能否“内省不疚”,正是一个人品德高尚与否的试金石,能够“内省不疚”者,才是深谙养生与养德之道的高人,才有望做到德高寿亦高的境地。
所以,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养生首要的一环。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不贪花酒不贪财,一世无灾去害”,堪称修身养生的千古箴言。那些缺乏道德修养的人,那些为名利所累的人,不能活得轻松自如,未老先衰、疾病缠身是必然的事。因而古人云“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重养德”。
到今天,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经得到实践证明。巴西医学家马丁斯10年来对长寿老人进行研究发现,大凡长寿者,90%左右的老人都是德高望重者。众所周知,大凡科学家一生追求科学理想,忘我学习工作,为科学献身,为人类文明做贡献,其品德高尚,深受人们尊敬,大都高寿,且死后流芳千古。比如世界级大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生命之树达98高寿;还有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钱三强两先生,是我国科学界的泰斗,也是高寿者,“三钱”被人们传为佳话。他们品德高尚,精神永存,是人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可有的人,刻意养生,以永葆“青春”。他们讲究美食,无所不吃,猎奇新吃法,却缺乏道德文化修养,被人们所遣责。更有些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满口脏话,不讲公德,不分场合,不分地域,不分身份,穿金戴银,招摇过市,可谓潇酒走一回。表面上看,她们在打扮生活,其实是在消极生活,是奢侈、空虚、消极的表现。这种只讲养生,不讲道德,消极生活,浪费资源,不做贡献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可见德之重要,当要每个人审慎对待之,实践之,方为健全的人生。
三、养德贵在持之以恒
道德的修养也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个人都受其家庭出生、文化教育的影响,及所从事的职业不同,有不一样的认识、观点、看法与做法,但都是可以互相包容的。概括来说,道德修养可从四个方面做起。
“学”以养德。“养德”的方法有很多种,读书是最有效的。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道德高尚的人交谈。读书学习不仅可以开启人的心智,掌握干事创业的本领,而且可以培养境界情趣,改变气质,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深厚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和自我约束能力,就会自觉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在生活中,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感悟,才能不断养德。
“静”以养德。英国作家劳伦斯说:“有一种东西我会矢志不渝,拼死力争,这就是内心那点安宁。”惟有保持宁静的心态,才能使学习成为自觉,在各种纷扰面前,心无旁骛;才能使思考成为常态,每临大事有静气,处理问题从容不迫,举重若轻;才能使自律成为习惯,在各种诱惑面前,心有定力,不为所惑。
“齐”以养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养德的好办法。古代的圣哲先贤、当今的英模典型,都是道德修养的人格化身,他们崇高的道德品行,犹如一座挺拔的山峰,我们须时时仰视他们,学习他们,追随他们,使自己与崇高为伍,与文明同行,向着有理想、有道德、有益于人民的方向迈进。
篇10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时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35-03
时间对人人都是完全平等的,但各人使用时间的效果却不相同。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时间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除非严加管理,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实践证明,时间管理是自我管理的起点,事业成功的关键。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品质,要牢记三个法则,即:象限法则、目标法则、节约法则。
一、象限法则
(一)什么是象限法则
把所有的事务按重要性、紧迫性两种属性排列,可以分为四类,或称四个象限:
A类,又重要又紧急的事务,例如解决急迫的问题,处理危机,完成有期限压力的计划。以此类事务为主的,通常是些拖拉的人。
B类,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例如个人专业成长,与家长建立信任关系,排除安全隐患。以此类事务为主的,通常是些轻重缓急分明的人。
C类,不重要但紧急的事务,例如接待不速之客,处理某些信件、文件、电话,出席某些必要而不重要的会议、活动。以此类事务为主的,通常是些唯唯诺诺的人。
D类,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务。例如聊天、看电视,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杂事。一些不必要的应酬,有趣的活动。以此类事务为主的,通常是些懒散的人。
这四类事务,哪些应该去做?哪些不应该去做?如何去做?时间管理的象限法则告诉我们:按照B-A-C-D的顺序,优先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此类事务解决得好,那么。重要又紧急的事务就会越来越少。之所以会有很多重要又紧急的事务发生,就是由于时间分配与使用的不科学造成的。
(二)启示:培养优先意识
在教师的工作实践中,教师们往往不分主次,认为每件事都要做,都要做好,而时间又不够,所以感到困扰,甚至导致身心疲惫。
象限法则告诉我们,教师要培养优先意识,工作时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教师每一天的教学任务和杂事很多,需要教师在认准工作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必须完成的时限排出处理的先后顺序,分出主次,明确哪些事情是急着办的,哪些事情是可以放一放的,哪些事是必须自己来做的,哪些事是可以交给学生来做的,然后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重要事情。抓住了处理重要问题的时间,就提高了时间管理的时效。例如,专业成长的事情就必须列为B类事务,由教师亲力亲为。
意大利数理经济学家帕雷托提出著名的“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其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只要控制了重要的少数,就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发展为管理学中的“80/20”原理。这一原理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师的时间管理上也同样适用:将绝大部分时间安排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小部分时间用于教师专业成长相关课程的学习,这样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确保教学相长的成效。二、目标法则
(一)目标法则――哈佛的调查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该项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初始调查发现:
有清晰的长期目标的占3%;有清晰的短期目标的占10%:有较模糊目标的占60%;无目标的占27%。
25年后,这些人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那3%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
那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到,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
那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的27%的人,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就是目标法则。
(二)启示之一:制定个人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针。但学习目标的确定,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合理确立学习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目标意识,自主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对实现目标的承诺愈重、教师会愈加努力。但是,教师确立目标应当实事求是,对自己现有实际情况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估计和预测。目标定得过低,轻易即可达到,不利于开发自己的潜能。目标定得过高,则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教师应当让自己“跳一跳能够摘到桃”。
2.目标必须具体可测。例如,每人每天通常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不超过12.5小时,设定一个具体的行为目标为每天安排15分钟的静思(相当于时间总量的2%),对每天的时间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导向与反思,这项简单可测的日常习惯目标,将会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目标要分层渐进。一位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说:“我没有什么取胜的秘诀,只是在比赛时,将整个赛程分成不同的路段,并在各个路段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一根旗杆、一棵大树,也可以是一个标语牌。比赛时,我尽力从一个目标向下一个目标冲刺,直至跑完全程。”教师专业成长亦如赛跑,必需分阶段地设定目标,渐次推进。
(三)启示之二:学会授权
在教育学生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些学生能够完成的丁作,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在时间管理方法上叫做“授权”。当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知识与技能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不仅下放权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完成工作的方法。
同样,在个人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情,例如小家电维修、搬运家具,可以通过合理授权给他人,从而减轻自己的时间负担。并可能将授权后得到的时间用于个人专业成长或是休闲放松。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强烈的时间成本意识。按照年薪5万元、每天工作8小时、全年教学工作200天计算,每小时的时间价值为3l元。如果将宝贵时间用于低价值的活动,无异于浪费时间、窄化个人专业成长的道路。这种价值意识必然带来教师的拒绝浪费、学会授权,从而提升教师的时间消费品质,使得教师达成专业成长目标的时间得到充分保障。
(四)启示之三:协作共进
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在
目标一致的情况下,更容易取得更大成效。为此,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协作增效的价值。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现与培养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与同事、学生、家长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可以高效完成许多重要的事情,为教育教学创造轻松的环境、便利的条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可节约大量的时间,这远比个人独自努力要容易得多,快得多。协作还要懂得与人分享,否则,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三、节约法则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马克思也说过,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
(一)拒绝打扰,减少浪费
日本专业的统计数据指出:“人们一般每8分钟会受到1次打扰,平均每次打扰大约是5分钟,总共每天大约4小时,其中80%(约3小时)的打扰是没有意义或者极少有价值的。而人被打扰后重拾原来的思路平均需要3分钟,每天大约就是2.5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因打扰而产生的时间损失约为5.5小时,按8小时工作制算,这占了工作时间的68.7%,所以说“打扰是第一时间大盗”。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拒绝打扰,按照自己效率最高的作息规律安排时间,同时学会互相珍视对方的时间,不要随意打扰对方。
(二)了解自身生物钟,科学使用时间
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只属于自己特有的“时钟”,它决定了什么时间效率高、什么时间更容易集中精力,因此,合理利用最有效率的时间是高效学习、高效工作的关键,教师要编排好、利用好自己一天里的“黄金时段”,合理安排充分的休息,还要加强体育锻炼,以切实提高效率。
(三)合理使用“十分钟”,节约时间
教师的时间管理就是要有序、有效地工作和生活,从而提升职业成就感和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生活品质,为日后的发展储备必需的能量和资源。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了他。”教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才能切实提高时间管理效率。善用零碎时间就是一个好习惯。利用零碎时间,集腋成裘,也可以完成大事业,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例如,利用零碎时间练习钢笔字,批改学生作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