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
时间:2023-05-05 18:1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品析加点词的作用,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简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等。
2.判定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要求考生辨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分析其作用。该考点考查的基本问法有: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画线句子(即运用了论证方法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3.分析全文或某段的论证思路。该考点考查的基本题型有:请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说明。变式问法有:选文某几段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某一问题的?划分全文(某段)的层次结构。
寂寞出学问
秦时明月
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一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常以生病为由推辞。他每天待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齐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但他却很执着,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的新希望。”
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
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
(201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
考点:品析议论文的语言
1.选文第⑦段中,“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这道题考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有关词语内涵的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第⑦段的内容,体会这一短语与本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段第一句分析了田中慎弥做得了学问的原因(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第二句接着引用了诗句,第三句总结本段的内容。可见“坐得了冷板凳”是对田中慎弥做学问取得成功的原因的一种形象说法。
答案:能耐得住寂寞。
2.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的领悟能力。解题时,要辨别该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结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体会该句子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画线句子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的一般作用是加强语气,突出某种情感或者内容。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内容上扣题,可见采用反问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中心论点。
答案: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寂寞出学问”的论点。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论证
3.本文第③~④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辨别论证方法以及理解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解题时,我们首先要锁定这两段文字,然后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论证方法的定义,确定这两段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这两段叙写了钱钟书潜心做学问,婉拒慕名造访者的事例,可见是采用了举例论证法。体会其作用,要答出该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和语境作用。举例论证的一般作用是采用典型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可采用这样的格式组织答案。举……(概括本段的事实论据)的事例,证明了……(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案:采用了举例论证法。列举钱钟书潜心做学问,婉拒慕名造访者的事例,论证了“寂寞出学问”的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把握论证思路的能力。解题时,要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作者提出的论点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证(即有几个分论点),最后的结论是什么。选文开门见山提出“寂寞出学问”的论点,主体部分采用大量的典型的事实论据证明论点,结尾采用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深化论点。
答案:首先第①段提出“寂寞出学问”这一中心论点,接着用司马迁、曹雪芹、钱钟书、田中慎弥等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进一步深化“寂寞出学问”的论点。
底 线
冯骥才
①一次,一位开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日进斗金。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他答曰:“现在的人富了,有钱有物,自然要加锁买锁;再有,我的锁科技含量高,一般技术很难打开,而且,技术在不断更新,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
②我笑道:“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是用来防人的。”
③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不防人防谁?我赚的就是防人的钱。你以为,这个世上,真有夜不闭户的地方吗?”
④我说:“上个世纪50年代真有。到了70年代,我住在一座房子的顶楼,门上只有个挂钩,没锁。白天上班,把门一关钩一挂,从来没被人偷过。”
⑤锁厂老板笑道:“那是什么时候?现在早没影儿了,不信你敞开门试试。”
⑥我笑了笑没再说,我信他的话。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和一个不追求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候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⑦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不能“虐待父母”“恃强凌弱”等等。这些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为人处世的标准,似有被全线突破的忧虑。
⑧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会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
⑨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的人和事时,究竟是降低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洁身自好,坚持一己做人做事的原则?有人说在追求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其实,即使社会的底线很脆弱,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像钢铁长城,任凭炮火肆虐,依旧牢不可破。
⑩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杂文选刊》2013年第7期,有改动)
1.选文①~⑤段举开锁厂老板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篇2
关键词:议论文阅读;思辨;解读;思路
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而阅读是初中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
一、要求与现状
近几年,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在中考试题中呈现三足鼎立局面。议论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下工夫来攻克的一块阵地,拿下来,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才算圆满。
1.要求
新课标以及中考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现状
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在议论文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理不清文章思路,找不准文章的中心论点等。在做议论文阅读时,特别是思辨性较强的文章,往往不知所云,感到无所适从,无处下手。
二、意义
初中议论文教学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起点,它起到了台阶的作用。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议论文分析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框架结构,从而对一些事情拥有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笔墨表达出来,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是很好的衔接,对于学生的思辨能力、思维水平、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提高和完善有极大的帮助。
三、原因分析
1.议论文出现时间较晚
以苏教版为例,议论文阅读出现在九年级上册,作为中考三大阅读之一,九年级才对议论文进行教学,时间上有一些迟。加之九年级教学的特殊性,大多数在新年之前就已结课,学生真正接触议论文只有半年左右时间,因此,在学生心底的印象比较浅,导致议论文掌握比较困难。
2.典范议论文较少
在九年级上册课本中,议论性文章主要有《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这些文章前两篇为演讲稿,文章长,整体把握较困难。后两篇是书信,随意性较强,均不太适合作为议论文进行教学。在第四单元中出现的文章类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于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有了一些讲解,对于学生把握较为有利。议论性文章少,典范性文章更少,这是议论文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四、措施对策
1.提早引入一些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教师应该广泛阅读,在八年级或者更早为学生引入一些文质兼美、贴近生活、时代感强的小文章,对于议论文教学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2.提高学生议论文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分析文本,指导学生阅读,掌握阅读的基本思路,以点带面,通篇把握。
3.阅读规律与方法点拨
引导学生理清议论文的思路,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和技巧,给学生一些答题模式,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得出属于自己的
东西。
4.联系实际,进行写作练习
对于身边事,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议论文的写作练习,从另一方面对学生议论文的阅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议论文阅读教学,一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将来的语文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模块教学 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93
虽然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功底,但众所周知语文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没有捷径可走,许多学生到了高中,语文反而成了弱势学科。要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势,填补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缺失,老师必须要先从宏观上将语文这个大块头进行分割,把语文的整体知识分割成一个个小模块,逐一进行深入的学习,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快速吸收和消化。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包括字词字音及成语的辨析、语言运用题、古文及现代文的阅读及作文,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也对应着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模块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每一模块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更加明了。
一、积少成多――字词成语重在积累
如果说语文学习是一个建筑堡垒的过程,那么字词成语的学习就是构建这座堡垒的一砖一瓦,字词成语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好,语文学习就没法达到更高的层次,基础不牢即使今后接收了更高深的知识也会因为底盘的不稳定而坍塌崩溃。高中是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最后阶段,高中之后的大学,学生们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可能就不会再接受系统的语文学习,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抓紧时间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基础的构建重在积累,再高的城堡也是一砖一瓦慢慢建起的,空中楼阁是不稳固的,所以针对字词成语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字词成语的学习。
(一)学案教学法
学案教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学案教学已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教学手段,老师教学的时候都会准备教案,这样老师可以更加清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的时候会更加清晰明了的知道本节课应该干什么,同样的,为学生准备学案也是为了让学生对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更加明确。学案一般分为课前预习案,课堂导学案,课后复习案,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的要求更好的掌握知识。利用导学案来学习字词成语的好处是因为导学案可以将知识点清晰明了的反馈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条理,学生每天完成导学案,学习成果可以得到直接的展现,这样会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更加有信心,并且导学案便于整理归纳,在最后复习的时候可以根据导学案查漏补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导学案逐渐积累可以让学生每天都感到学有所获,继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趣味激励法
日积月累的学习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学生就会产生疲惫心理,所以在日常学习中老师要多激励学生,或者是通过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动力。比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成语比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建立成语角,每天安排同学在黑板上向全班同学分享一个成语及其来源和解释,这样能够照顾每一位同学,并且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使命感,从而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积累中去。
二、循序渐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缓步提升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只能通过日积月累的过程,将量变转换成质变。要想提高阅读能力,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语感宽泛来说就是阅读时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能否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文章的大意及中心思想对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首先要多阅读,读的多了对各种文章的题材都有所了解后,语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大都习惯默读,但是默读很容易走神,有时候文字只是过眼不过脑,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没有思考,读完了也不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如果学生出声读诵课文可以同时调动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这样大脑会更加活泛,学生在阅读时不易走神,且因为同时调动了两种感官,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出声阅读的习惯。
另外就是要多加练习,阅读看似困难,但如果掌握了答题技巧,阅读也不再是难事。平日里老师要多带领学生做阅读题不要总是在考前突击,老师可以根据阅读的不同题型给学生划分模块来进行学习。高中阶段的阅读主要包括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答题策略,学生只要掌握了方法,阅读能力的提升便是水到渠成的了。诗词也是一种文言文,有时候由于一个字的意义不清楚就会影响对通篇的理解,所以学生要多做题、多积累,增加文言文的知识。
同时,学生还应该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及所处年代,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了这些对诗词的阅读会有很大的帮助。文言文阅读首先要掌握一些实词、虚词的含义,文言文中一个字往往会有许多种含义,如果学生对此不了解的话就无法通晓全文大意,阅读质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日里的文言文阅读中老师要多帮助学生积累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和虚词。现代文的阅读则要多掌握答题技巧,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模块进行系统的现代文阅读指导,高中的现代文阅读一般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形式,记叙文和议论文出现的频率较高一些。针对记叙文主要讲三要素、写作手法及其运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答题模版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稍加改动即可。议论文同样也会涉及到这些写作手法类的题目,但作为议论文一般都有论点论据等,所以议论文的学习还要掌握作者的中心思想,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内容以及议论文的结构等。
篇4
【关键词】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一、要点充足法
解答主观性阅读,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例:(2009杭州11题)
11. 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6分)
答: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使答案完备。
二、依文解题法
近几年中考题中主观性阅读题的答案,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保留有用信息的语句。如果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者摘录原文中的语词和句子作答。例:(2009重庆)《梦幻视觉“水利方”》(5)有人担心“水利方”的外层薄膜容易堆积尘土,影响美观,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此作出回答。
答:“水利方”的采用新型的环保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又奇妙的自洁功能,不沾附尘土,风一吹,土就走了。
可见,尽量裁取原词原句即用“依文解题法”作答,是获得分数的一个好办法。
三、归纳重组法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最后作恰当规范地表述就可以了。
例(2008重庆)《别踩疼了雪》(1)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答: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四、专业术语法
有的题干中明确规定不得用原文中的原词原句回答,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段篇或完全理解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用自己平时掌握的符合语文专业要求的说法,说清自己读懂文章后的各种结论和感受。
例如:(1)对考题中要求回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来进行回答。
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作用。
在文章结尾处,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结构上: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 (2)对于品位词语的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答:
第一,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第二,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对于鉴赏句子的题,可以从修辞方法入手。首先指出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从修辞的作用来回答。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对象的特征(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记叙文、说明文),作者观点,感情(议论文、记叙文)加强节奏感。
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注意:一定要结合原句来回答。
(4)写作手法方面,就应重视“欲扬先抑”、“象征”、“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说法。
五、整体把握法
这种解答方法需要整体阅读,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迅速而准确的解答题目。
六、利用信息法
解答简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本题题干信息,充分利用其他相关题的信息,包括注解等,充分利用他题答案信息(有些先出现的小问题还可以为解答后边出现的大问题提供答案基础或思考线索,甚至有时小问题本身就是后边大问题所求答案的部分)。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探究
中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考两个文段,说明文、议论文考查其中一种文体,文学类文本阅读每年都考查,分值共约27分。在现代文阅读的备考中,对不同文体文段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技巧都要熟练。遗憾的是,许多学生的现代文阅读题得分不高。如何促进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及答题能力的提升,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做好现代文文段阅读题,在中考专题复习时,不仅要关注阅读思维过程的训练,训练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能充分地理解和领悟;还需要进行规范答题要点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做到要点清晰、表达准确。
一、对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有一个全面了解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阅读理解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的,如文学类文本阅读,从考查的能力来看,主要考查以下几种能力:对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对写法的分析,对语音的品析,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感悟,对文章感情的把握能力等。从最常见的考查方式来看,有关字词句的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的妙用或表达效果,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赏析写作技巧也包括词句赏析等。可是有许多学生在答题的时候,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模棱两可,言不及义,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也就做不好此种题型了。
2.对阅读材料的文本不熟悉
文本材料的体裁不同,考查的角度不同,理解答题也有所不同。学生应对其体裁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住该文段的主要特点。比如,说明文文段大都以读懂、理解选文介绍的科学知识为主,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语言特征的理解,用文章的科学理论解释我们身边的现象。叙事性文章,我们首先要了解记叙的六要素、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而议论文则要找出作者主要的思想观点,作者的论证思路以及语言的严密等。因此,掌握阅读文体的不同体裁知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
许多学生在做题时,想到什么写什么,只想将题目做完,没有对老师讲授的答题技巧进行总结以备日后运用,导致在做题的时候不能根据阅读训练的经验技巧快速地解答题目,这也是学生在现代文阅读理解这一部分丢分的主要原因。
二、阅读理解答题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1.关注阅读思维过程的训练
阅读过程要经历三个步骤:快速读懂文章,把握全文――审清题干,确定答题区域――筛选信息,提炼语言规范回答。我们要养成全程关注的好习惯,切不可只热衷于答题模式的记忆和训练。
(1)快速读懂文章。学生至少要将文段材料阅读两遍,第一遍是快速粗略地看一遍。对文章的思想、思路、结构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快速阅读时,可以运用三个技巧:看题目,了解内容;看首尾过渡,了解结构;找总领归纳句、抒情议论句,了解主旨。
(2)审清题干,确定答题区域。接着,就要阅读题目,知道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是什么方面的,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第二遍阅读,可以提高问题的解答效率以及准确度,做到事半功倍。这一遍对于题目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标识出原文中相关的句段,明确答题范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语,弄清答点和要求,锁定答点段落细看。
(3)筛选信息,提炼语言规范回答。初中现代文阅读文段大都具有开放性及发射性等特点,但是题目的设置是紧紧围绕材料的中心思想进行的,因此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不能脱离文段主旨。在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有条理,能答的一定要答上,尽量将整个线格答满,同时要注意措辞严谨、语言简洁,所答的内容尽量在原文中有依据,坚决避免乱写乱答现象的发生。提炼语言规范答题时,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摘录中心句、组合缀连法、舍次取主法、提炼概括法。
2.现代文阅读规范答题要点
我们在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专项复习训练时,加强答题模式的训练,规范答题,可以较快提高中下层学生的成绩,每个语文教师也应深入探索研究。概括来说,应注意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最重要的原则是,答案要紧扣原文。答题的时候先确定答题区域,再在原文中筛选有效词句,然后整合词句确定答案。尽量用原文的词句或者关键词回答,而不是自己去生造。
(2)答案和分值密切相关,答案和题序密切相关。一般题序在后的题目往往要回答几个要点,题干如有“根据文意”等类似词语,答案往往要在几个段落甚至全文查找。
(3)有关“简要分析”类的题目,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答案中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和举例。
(4)仔细审题,不要遗漏答题要点。如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哪些”等提示,更要认真把握,切记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
总而言之,答题时要做到规范,一要审题正确,二要要点清晰,三要表达准确。
另外,要引导中下层学生学会敢于放弃,对于难题和没有把握的题可先放一放,将会做的、容易做的题目做完之后,再回^好好地解决这些题目。这样做的好处便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做出更多的题目,获得更高的分数。
三、总结
篇6
一、审题不严,回答不全
现代文阅读的考点比较多而散。为了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命题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来命题。有时会在题干中附加不少修饰限制的语句,在答题范围、答题角度、字数的多少、答题的方式等方面提出极为苛刻而明确的要求。学生在审题时要逐字逐句审清楚,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如果粗心大意,审题不严,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二、定位不准,筛选不全
筛选信息题是阅读中最常见的题型。筛选的范围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语段的内容段落。因此,要求学生在解答阅读题之前,必须通读一遍文章。这一遍要逐字阅读,了解每段的大致意思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要能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尤其是文章结尾处的议论抒情的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能够结合题干要求筛选信息,最后归纳组织答案即可。然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些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甚至一目十行。在文章写了什么,思路是什么都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就匆忙答题,导致在回答筛选信息题时,定位不准,筛选信息不够全面而造成丢分的惨败。
三、考点不明,张冠李戴
在现代文阅读中,会涉及一些必要的问题常识和表达技巧,而有的学生平时没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掌握不牢,对科技作品和议论文的阅读中一些专用术语分辨不清,将比喻论证误写成打比方,科技作品中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误写成举例论证。又如,结构作用类,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何谓结构,在结构上有哪些作用,还有的学生虽知道“承上启下”的作用,但不会分析是承接上文什么内容,领起下文什么内容,抑或是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分辨不清,张冠李戴,造成很可惜的丢分。
四、脱离文本,天马行空
篇7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方法经验策略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各地考查的重点内容,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一般来自课外,复习时好像摸不着边际,对“阅读”的复习的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困惑甚至茫然。“阅读”考查所占的分值大,这项考查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语文考查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下功夫研究其复习备考策略,解读 《大纲》与《中考说明》,分析中考阅读的考点、掌握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指导平时的阅读教学与中考阅读复习,以便争取理想的成绩。
一、研究中考阅读规律,制定复习策略。
对阅读的考查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和阅读考查都有较多的陈述,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等,这些都应看作是中考“阅读”考查选材和拟题的原则。
选材原则:三种基本文体,四种文学体裁;篇幅千字文;时代背景,内容理解适合初中学生阅读;体现人文性、工具性又能考察阅读能力;材料典范,并且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选择阅读材料注意到考生对材料的认知程度,考虑到阅读材料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选择一些关于老师、关于父母、关于情感、关于学问、关于美德、关于习惯、关于成长、关于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材料。这些材料贴近生活,具有亲近感,很多紧扣时展,有时代气息,具有新鲜感,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易于阅读能力的考察。
考点与题型:近几年“阅读”更注重对考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阅读试题一般改变了前些年只注重“咬文嚼字”而造成的对材料支离破碎之感的弊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试题已基本告别了客观性试题,而取而代之的大都是简答、举例、主观表达题,并且出现了不少有利于考生发挥和展示个性风采的开放性试题。这些试题不要求答案的确定性和规范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都体现了对考生能力和考查。
近两年现代文阅读考查注重情感体验。现在的试题越来越多地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段以后,对文中的事件、事物和情境作出自己的情感判断,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这类阅读材料出现的形式以记叙文和议论性散文居多,这类选文一般人文内涵内富,富有教育的审美价值,大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爱,有的表达关爱生命、关注健康;有的褒奖诚信、赞扬坚贞;有的赞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的提倡思想解放、更新观念;有的关注自然,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等。这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育教学理念。
具体到三种基本文体上,重点有不同体现:
1、记叙文与散文。要求:把握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作品思路,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表现手法;理解品析词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以及渗透的思想感情;准确识别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线索、感情基调,理解表达方式,基本写法与表现手法;感悟作品,个性解读,表达自身的感悟体会,并且能够迁移模仿。
2、说明文。要求:找准说明对象,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主要内容,筛选、概括主要信息;理出文章的基本思路,了解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针对相关知识进行质疑、探究。
3、议论文。要求:概括论点;概括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并且能够补充论据;识别基本类型;指出论证方法,说明论证的内容;领会语言的严密性;并且附带考察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个性解读,对材料的观点有独到的认识。
二、阅读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平时阅读技能的训练和方法
1.以课本为宗,指导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课文是基础、是根本,中考阅读题虽然题型千变万化,选材天马行空,但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语文课上的,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住了语文课本这个“宗”,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课堂要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注意重点突出,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贯穿始终,比如:整体阅读怎么按步骤进行;比较性阅读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求同还是求异;说明文速读方法与技巧;议论文怎样找论点;如何找关键语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进行旁批……而且一堂课教师讲多少并不是目的,而学生掌握多少才是关键。注意及时反馈。讲、练结合,争取当天讲评,不要拖延。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阅读体验与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我们只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让学生有阅读的享受,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才能充分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才会有积极的个性的解读,才会有深刻的情感的体验。读书受益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向学生分配任务,使阅读变成一种负担。
3、以活动为契机,给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
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课后练习、语文实践活动、课前说话训练、进行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读书笔记展评、办手抄小报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随时展示读书的成果,交流读书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的行为。
4、拓展阅读空间,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从初一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制订一份课外阅读计划。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扩展视野,发展思维,增强阅读能力。
5、以训练为主线,让实践出成绩。
阅读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训练、实践、摸索、感悟、总结出来的个性技能。精选阅读材料,坚持每课设置2―3篇阅读训练文章,使用好《语文报》、《阅读黑马》《课外名著阅读》等资料,课堂配置巩固活页阅读训练题。我们坚信只有实践,才能形成能力,才能取得成绩。
中考复习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
1、时间安排:为期三周,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个专项。个为一周。
2、选择材料:《指南针》《冲向满分》相关练习,配有专项阅读训练题。
3、方法指导:每个阅读专项先明确考点,讲解解题方法与技巧,当堂进行片段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然后布置课后作业。每周进行一次模拟考试。及时批阅练习、试卷,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辅导。
4、语文复习的时间保证:每天至少每班两节课,周六、周日每班每天三节,晚自习一节辅导。学生必须保证每天30分钟的阅读时间。
5、模拟考试组织严密,答卷要求与中考看齐(书写工整、规范、美观,答案追求尽善尽美,语言简明、得体,层次分明)。每次模拟后都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反馈,查漏补缺。
篇8
一、认清题型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历史小论文正是议论文中的一种。
历史小论文题是近几年高考,特别是新课改之后出现频率很高的题型之一。高考中的历史小论文一般是通过对某段给定的材料谈谈个人的观点看法,从而考查学生论由史出、史论结合的批判、分析能力,体现了历史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导向。当然,它的命题特点也是以自主研究性学习为方向,以论由史出、史论结合为答题的原则,以开放性的答题形式,对学生的历史能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历史小论文一般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
自从2001年在上海高考历史试卷中首次出现小论文题型之后,其有效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以考促教”、促进自主学习、引领教学改革、助推课程改革及其保持试题必要的区分度等考查功能的优势逐渐更多地被考试命题者所认同,并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省份历史高考试题的必选题型。然而,对于该题型,学生们的答题却总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既有思想认识的不够重视,更有对该类题型缺乏应有的理性分析而导致针对性复习举措的无力、低效使然。为攻克这一复习难题,我认为历史教师必须客观审视小论文题型的考查意义及其命题特点与规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二、日常训练
在历年高考试卷中,历史小论文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史论题,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另一种是史料题,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文章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正常来说,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水平可以反映出学生历史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水平,与大学历史专业课考试题型接近,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挑战度。
历史小论文写作既要符合写“论文”的正常要求,又要体现“历史”的固有特点。所谓“正常要求”,就是要具备小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所谓“历史特点”,即要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论点要尊重史实,它是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判断;论据要务实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料;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说明论点的过程。
在日常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小论文的写作,就像语文作文的写作一样,把它当成长期性的一个学习任务来完成,让学生熟悉这一题型,在规范化的训练之后,能够有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评价,中肯地表达个人的观点。
教学生写历史论文,要让学生能透过历史事物的现象看到历史人物或者事物的本质。比如评价秦始皇,我会首先让学生思考、讨论这几个问题:有人评价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北筑长城,南凿灵渠,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所以,秦始皇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功劳盖世,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同时,陕西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举世闻名,你怎么看待这一浩大工程?为什么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大秦帝国到了二世就亡国了,他的目的为什么没有实现……由上述问题,你怎样评价秦始皇这个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分析使学生懂得这样的道理:历史发展自有其所属的客观规律,秦始皇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这样,学生写起论文来就会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三、解题技巧
篇9
为了适应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近年来中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综合阅读能力考查,主要表现为阅读题量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深,特别重视课外阅读和主观表达。弄得许多考生谈“读”色变,考试中阅读题失分普遍较多,有的为了迎考大量的背诵猜题押题,或进行题海战术,或请家教突击恶补,搞得身心疲惫,还是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者突破学生阅读的瓶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方法应是教给学生如何阅读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阅读问题的技能技巧,概括起来说,具体要求学生应具有以下“三个意识”。
一、整体意识
考场上为了抢时间,再加之平时习惯不好或心理紧张,抑或受定势等因素影响,考生在做阅读题时没看完全文就仓促答题者大有人在,其结果往往是在课文理解上或以偏代全,或断章取义,抓不住中心,得不到要领,甚至和正确答案大相径庭。因而考生在做阅读题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速度可快可漫,时间来不及,甚至可跳读。
读完后一般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文章主题是什么,二是文章大概思路怎样。如是记叙文大致知道写的是什么事或主要是什么人,作者对人或对事的基本态度是褒还是贬?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是议论文应知道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说理的;是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征,说明顺序是什么,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人形像地将阅读的整体意识称之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审题意识
这里的审题意识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要审清题干要求。有的题干只是一字之差,答案正好相反如选择题中的“选出正确的一项”和 “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有的题干有几个要求,就不能漏答,或不依顺序答;有的题干有条件制约,就不可“越雷池一步”犯“自由主义”错误,从而答非所问,出力不讨好。如题干要求“结合自己经历谈感受”,就不能写别人的感受或一般人的感受,题干要求 “结合课文”答题,就不能游离课文,另起炉灶。
审题意识的第二层含义是审清题干后面说明性文字及题后的分值。括号里的文字往往被认为是次要的,可有可无,其实它是题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重要信息恰恰是在括号里。如对字数的要求,不能超过多少字或不能少于多少字,不注意超过或少于规定字数,阅卷老师就会 “扣你没商量”,这样的题目,不是不会做,而是因审题不严,导致了“到手的鸭子又飞了”。
题后的分值就更不会引起考生注意了,总认为那是阅卷老师的事,与我无关,这就错了,其实审分值也大有文章。比如一道4 分的问答题,往往暗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可能是2点或3 点或4点,绝不能是1点,如你只是简单答1点,即便对了也不会得全分。所以审题一定要研究,要慎重,要仔细。切不可慌忙,粗心大意。有人把审题要求比作“衣带渐宽终无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绝不是夸张。我们建议在做任何题目前,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把整个题目要求放声读几遍,或者默默地在心里念读几遍。
三、原文意识
这里所说的原文意识也有两层含义。一是答案尽可能用原文回答,实际上许多答案也确实可以或者就应该从原文中找。许多考生在答题时,虽然理解了,但是由于表达能力差,苦于找不到精确的语言,以至 “心是手非”漫无边际,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题都要求考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答案就在眼前,就在文中。有些题目答案即使不能用“拿来主义”的办法直接用原文原句回答,通过整合原文信息,组合原文重要词句照样可以准确答题。
篇10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教学重点;逻辑性;新旧衔接
如果说高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们毕生耕耘的一亩三分地,那么古诗文教学与议论文写作教学往往是教师们着意加以侍弄的两片园子。在古诗词教学与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要教给学生。那么,教师怎么教,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方法有不少。其中,可以借助先行组织者策略来搭细枝添支架,巧引路轻点拨,让重点突出,让苗肥叶壮。
古诗词教学除了重审美崇体味,也要让学生对技巧会辨别能鉴赏,而议论文写作更是有说理的全局性思路设计与局部说理技巧的展开,要让学生能领悟、会运用。这样知识性强的内容特别需要教师的讲授,而教师时常感到苦恼的是,讲析后学生似乎都懂了,可让他们练练手,又发现他们其实并没有懂多少。究其原因,恐怕有三:第一,教师授课前不了解学情,对重难点的确定不太准确。教师大多从教材出发确定重难点,有时太过想当然,恐怕确定的重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太易或太难。第二,教师对重难点的突破缺乏设计。有时此课的教学重点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安排化难为易的策略,这会导致学生对新知识难以顺利吸收。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建构不够关注。教师不太留心学生新旧知识间的互动,没有细心地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过渡到陌生的新知上。而对于后两点,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给教师们很多的借鉴。
什么是先行组织者策略呢?
先行组织者策略,即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采用引导性材料有两个目的,一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即唤醒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旧观念。二是说明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从而将学生从旧知识牵引到新知识上。鉴于引导性材料在教学重难点之前展示,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对讲授性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拨开了当今教改的乱花浅草重重迷雾,向我们揭示学生吸收新知识的思维规律之一,即重视认知建构的有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的形式千变万化,但类别只有三种。鉴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三种关系。因此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三种类别:1.上位组织者,它在抽象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2.下位组织者,它低于原学习材料的理论;3.并列组织者,它可以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材料,也能揭示与新材料的联系和区别。相对应的,使用先行组织者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策略也有三种:“渐进分化”“逐级归纳”“整合协调”。笔者学习了先行组织者策略理论,尝试在古诗词教学与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加以运用,试析如下:
一、当新知识是某已知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小分支时,可以采用上位组织者,运用渐进分化策略使学生明晰新知识在已知理论框架中的位置。
知识是有体系的,就如一棵参天大树,有树干、有分支、有细丫。人的认知结构图式也有系统,有分类。当新知识处于某个已学理论的下级层次时,我们应先温习这个已学的上级概念,即上位组织者。
采用上位组织者引路,可以把握规律,站在高处,直接把目光投向课文要点。例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前,想要让学生尽快地了解赏读的路径,可以先由题目判断这首宋词归属的类别――“怀古咏史诗”,先温习“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和意图(借古讽今、借古咏怀、借古阐理)。怀古咏史诗的特点意图就是上位组织者,温习它让学生明白了诗人追念遗迹必然有所兴寄,那么苏轼咏哪些古事,欲抒怀还是议理,学生赏读起来也就有了方向。
采用上位组织者引路,会经常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建构更为严谨。例如,要让学生学习写《琅琊溪》(欧阳修)诗中虚实相生写法的鉴赏文字,可以先温习其上位知识:虚实相生的定义及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虚实相生,“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表达技巧的答题思路是:先点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此手法的使用,继而再品味此手法的艺术效果。学生温习了虚实相生的定义,应能很快地寻找诗中实与虚的体现,再遵循鉴赏模式应能轻松地写出鉴赏文字。
综观上述例子,怀古咏史诗的特点与意图、虚实相生的定义、表达技巧的答题思路,都是新知识的上位组织者,它们相对于具体的诗词作品来说,概括性更强,包容性更广,常常是规律性知识的体现。使用上位式先行组织者时我们可以用“渐进分化”策略,将先行组织者知识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深入,从已知到新知,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循序渐进,理解新课要点。
二、当新知识抽象性较强深奥难懂时,可以采用下位组织者,运用逐级归纳策略来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领会新知识。
当新知比较抽象时,可以寻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现象中求同寻异,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知识。而这感性通俗的例子,在抽象与概括程度上都低于新知识,隶属于新知识,它们就是新知识的下位组织者。例如,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常不知不觉地偷换概念导致中心偏离。因而本课的重难点是要对议论文的论点作概念界定。鉴于新知识比较抽象,因而采用下位组织者,即举若干具体的语段,让学生从中分析归纳,从而发现规律。如可以举以下习作中的例子:
“袁隆平在野外工作,有开阔的视野,明媚的阳光……开阔的视野对学习对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试问前后两个“视野”的内涵是否一致?
有对比性的事例,能让学生明白:前者的“视野”指眼睛能看到的空间范围,而后者的“视野”为比喻义,比喻思想或见识的领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这样提供一抽象性低、形象生动的材料,让学生对比分析,求同寻异,层层归纳体会出抽象性高的新知的方式,就叫作逐级归纳策略,它在教学中颇为常用。选取下位组织者要选取典型形象,能让学生一望而能意会,从而将新知纳入认知结构中。
三、当新知识与旧知识似是而非容易混淆时,或新知识特别陌生又能从生活中找出与之相类的材料时,可以采用并列组织者,用整合协调策略,使学生求同求异掌握要点。
世间事物事理往往有相似或相反之处,科学艺术也常常从生活现象中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创新。如张旭看见公主与挑夫争着过路,又观公孙大娘舞剑,从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神韵;军事家从自然界中的变色龙更换保护色,学习如何伪装我方军备基地。在教学中,我们要思考该如何将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那么引用与之有相似点的先行组织者,必不可少。
如在教《声声慢・寻寻觅觅》时,教学重点是:关注意象品味出情感主旨。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味意象传达多层次情感的效果,我们可以选取词人早年运用相同意象却表达不同情愫的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来比较辨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有对“花”的情景描述――“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鲜艳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景,表达词人心中的甜蜜的忧伤,只是淡淡的轻愁。而《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关“花”的表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即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此时又愁损容颜,表现了词人如今多么的孤独憔悴,黯淡落寞。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有关雁的表达――“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表达落寞相思之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了在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听到孤雁间或的悲鸣,这雁似乎是“旧时相识”,寄托了国破夫死、物是人非、漂泊流离、老境凄凉之苦。借《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花”与“雁”的意象作为并列性组织者让学生比较赏析,学生能很快地领悟到两首词中“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愁得轻浅。而《声声慢・寻寻觅觅》表达的是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愁得深重。
以上宋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并列组织者,这材料与新知识,无类属关系,在抽象概括程度上不相上下,而两者之间有某种相似或相反的属性,我们可以借之来引导学生辨析新知识。而这求同辨异的过程就是运用整合协调策略,让学生从并列式先行组织者的特点,迁移到当前学习内容的要点上, 从而深切地领会新知识。
综上所述,古诗词与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知识,有广度,有深度,如何讲析,使学生高效率地吸收,是教师们很在意的。要让学生有意义学习,教师需要借助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提示我们估计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固着点,寻找有意义、有实质性的关联,在学生新旧知识间,搭桥引路,使之天堑变通途,豁然开朗。让我们常借先行组织者,巧牵搭轻点拨,让学生心领神会,兴致盎然。
参考文献
[1]张丽冰.对先行组织者策略的一些认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1):21.